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笔记

第七编明代文学

绪论

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

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

(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

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

(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

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

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一)诗文对表现商人的兴趣;小说和戏曲中,广泛表现市井生活,塑造众多商人和作坊主形象,并流露出同情、理解和赞美,透出对世俗物质利益关注的价值取向。(二)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基本特点:

1.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2.明中后期,文坛大力宣扬“寄意于时俗”(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从“耳目之内,日用起居”(《拍案惊奇序》)中极摹“世情”,欣赏“最浅最俚亦最真”(《挂技儿?别部》)的语言,提倡文章之用即在于“供人爱玩”(郑超宗《媚幽阁文娱自序》)“足资谈笑”(天许斋《古今小说题辞》)。

三.文学创作商品化。

第二节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一.明初:特务统治;力倡程朱理学,实行八股取士。二.明中后期思想文化活跃的重要契机—王学兴起:

(一)弘治、正德间,思想家王守仁继胡居仁、陈献章、湛若水等后,进一步发展宋陆九渊“心学”,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传习录》)。提出“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

(二)“良知”,“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文录?书朱

守乾卷》)。

(三)主张知行合一;对以往“圣贤至理”都用“我的灵明”加以检验:“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传习录》)

(四)这种学说是主观唯心的,政治上不反对封建纲常,只把外在“天理”拉到内心,变为人内在自觉的“良知”,打破程朱理学僵化统治,客观上突出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利于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二.心学亦称王学,嘉靖、万历间形成多种派别—泰州学派,亦称王学左派。

(一)代表: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何心隐、李贽,越来越具离经叛道倾向。(二)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中概括其主要精神:“吾心须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便是大丈夫。”“平时只是率性而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凡先儒见闻,道理格式,皆足以障道。”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说:“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王心斋先生遗集》之《语录》),“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答邓石阳》),“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李贽《答耿中丞》)。

三.狂禅之风:强调本心是道,本心即佛,其他一切都虚妄。四.上述主张的特点:

(一)敢于用“本心”推倒偶像崇拜和教义束缚,叛逆勇气和张扬个性精神。

(二)所强调的“本心”,是远离情欲、只存天理之心。王阳明:“此心纯是天理”,“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工夫。”(《传习录》)禅宗大师:“率性之谓道,率情之谓倒”(《紫柏老人集》之《法语》)。

(三)意义: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变革,开始用批判精神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启发新思路。五.不顾天理而求世俗爱好、个人情欲。

(一)李贽倡“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藏书》),主张“至人之治”当“因乎人”(论政篇》),即顺从人的个性和满足人的欲望。

(二)汤显祖、袁宏道等进一步将包括情欲在内的追求现世享受的“情”与“理”相对立,提出“世总为情”(汤显祖《南昌学田记》)、“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汤显祖《寄达观》)的命题,反对“内欺己心,外拂人情”、“拂情以为理”(袁宏道《德山麈潭》),宣扬“情”的解放。

(三)“性灵”说。

1.“性灵”之说,古已有之。如《南史?文学传叙》:“自汉以来,辞人代有,大则宪章典诰,小则申舒性灵。”把“申舒性灵”视为“小”,把事关教化,有益庙堂视之为“大”,个性、风格、特色往往淹没、融化在内容和形式的共性中。

2.明中期李梦阳、徐祯卿等始重“情”,强调诗歌情感特征和个性表现。

3.袁宏道明确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

4.徐渭、李贽、于慎行、汤显祖、屠隆等发表类似议论。

六.创作的主体意识加强,文学的个性特征随之鲜明,小说、戏曲:(一)人格独立精神和张扬个性的人物形象。

(二)写“时俗”、写物欲、写性爱,扩大题材范围。

(三)通俗的语言,开掘人的心灵,特别出现一些有关青年男女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作品,冲击封建礼教。

(四)缺乏具独立思想和文化品格的阶级基础,使文学陷入非道德、非理性中。

第三节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一.帝王、朝臣、文人名士爱好俗文学,为俗文学地位提高及繁荣创造条件。二.理论上的重视:(一)李梦阳、何景明等始,理论上较明确肯定俗文学价值:赞扬民歌,李梦阳第一

次将《西厢记》与《离骚》并列(徐渭《曲序》)。

(二)嘉靖间,王慎中、唐顺之等将《水浒》与《史记》并称(李开先《词谑》)。(三)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 1.李贽:一代有一代文章,《西厢记》、《水浒传》是“古今至文”(《焚书》《童心说》),将《水浒传》与《史记》、杜诗等并列为宇宙“五大部文章”(周晖《金陵琐事》)。 2.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提,称《水浒传》、《金瓶梅》为“逸典”(《觞政》);《听朱生说〈水浒传〉》中从艺术角度说《六经》和《史记》不如《水浒传》:“《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

3.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等详细论述戏曲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巨大的社会教化作用,认为是“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

4.冯梦龙《古今小说序》从教化功能出发,认为《论语》、《孝经》等经典的感染力不如小说“捷且深”;认为“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整理编辑民歌时抱着“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序山歌》)的宗旨,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5.这些言行第一次形成为小说、戏曲、民间歌谣等俗文学争文学地位的高潮。三.小说——特别是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甚至唯一的体裁──章回小说发展定型。(一)章回小说:

1.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2.现存宋元平话已分卷分目,王国维“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唐三藏取经诗话跋》),但这时目录字数不等,未作修饬。在宋元讲史等话本基础上发展成:

(1)明代目录文字发展。今见最早的嘉靖壬午(1522)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每回标题都是单句七字;《水浒传》每回标题已是双句,大致对偶;崇祯本《金瓶梅》回目已十分工整完美。

(2)保存宋元话本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3)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节紧要关头煞尾,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套语,中间多引诗词曲赋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等。 3.明代章回小说艺术表现方面,以“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为主要标志,展示长篇小说艺术发展历程:(1)成书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

(2)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

(3)表现题材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4)人物从英雄怪杰到平民百姓;(5)情节结构从线性流动到网状交叉;(6)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特征性性格到用多色、动感笔触去刻画人物个性;(7)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二)明中后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更为精致;(三)文言小说在话本化道路上也有新变化。

四.明戏曲主流是由宋元南戏演变来的传奇,戏曲新高潮:(一)明前期传奇总体色彩较黯淡。 1.嘉靖后,《宝剑记》、《鸣凤记》及第一次用昆腔曲调写的《浣纱记》等问世,标志着以昆腔为主导的传奇繁荣。

2.昆腔——我国古代戏曲史上一种最为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1)元末明初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地方声腔。

(2)嘉靖初年经魏良辅改造后,声调纡徐宛转、悠扬细腻。

(3)用笛、萧、笙、琵琶等乐器伴奏,舞蹈性强,表现风格优美。 3.弋阳腔在农村具广泛基础,特点:

(1)文人雅士少有创作,往往改编昆山腔现成剧本而成;(2)唱词通俗,“顺口可歌”,便于群众接受;

(3)方式:一人独唱,众人帮腔;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适于通衢野外演出。(4)在民间广泛流行,发展为众多支派。

(二)明中期以后传奇,以昆山腔、弋阳腔为主,造就了汤显祖、沈璟、屠隆、王骥德、吕

天成、冯梦龙、祁彪佳、孟称舜等剧作家和曲论家:或主才情意趣、词采奇丽;或重格律严峻、语言本色;或求文辞骈绮、堆垛典实,形成不同流派争胜局面。(三)北曲杂剧:1.明代前期北曲杂剧在固守元剧体制的同时,形式有所突破:如朱有燉剧作打破了一本四折的惯例,采用对唱、合唱、接唱等形式,甚至出现南北合套体式;王九思《中山狼院本》以一折为一本,开启了短剧创作先风。

(一)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等载,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生活在元末明初,约在1315至1385间。

(二)《三国志演义》约成书于明初;还是《水浒传》编写者之一。(三)《录鬼簿续编》著录其杂剧3部,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以赵匡胤、赵普为中心,歌颂贤君明相,与《三国》精神上有相通之处。

三.版本情况。

(一)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嘉靖壬午修髯子(张尚德)《引》;以后新刊本多从此出。

(二)《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并为120回,回目由单句变为双句。

(三)志传系统:今存嘉靖至天启年间刊本中不少名为“三国志传”,如《新刻全像大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新刻按鉴全相批评三国志传》等。

1.“志传”系统与“演义”系统版本不同之处:除一些情节、文字上有所出入外,“志传”系统穿插关羽次子关索(或花关索)一生故事。

2.有学者认为“嘉靖本”和“三国志传”本是出于同一源头,差异在传抄中产生。

(四)康熙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进行较大修改、增删,并作详细评点;

1.毛本《三国》正统道德色彩更浓厚,艺术上有较大提高,评点文字也多精到见解。

2.近人常将它简称为《三国演义》,并与《三国志演义》混为一谈。

第二节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

一.“依史以演义”(李渔《三国志演义序》)的文学样式。

(一)描写自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近百年的历史。“依史”,即“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对历史事实有所认同,也有所选择加工;“演义”,则渗透主观价值判断,用自认为理想的“义”,径渭分明地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

(二)主旨: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糅合民众心理,表现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和对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

二.明君良臣的主要标志:政治上行“仁政”,人格上重道德,才能上尚智勇。

(一)政治上行“仁政”。

1.以蜀为中心,展开三国间的错综复杂的争斗故事时,把刘备塑造成仁君典范。

2.刘备手下大臣也都有“救国救民之心”,如赵云、诸葛亮等,寄托仁政爱民理想。

3.残暴的奸雄曹操,表现他工于权谋,奸诈、残忍,无惜民爱民之心。

4.董卓、袁绍、袁术、曹睿、孙皓、刘禅等,既无曹操的雄才大略,却似曹操那样轻民、残民,因此必然走向灭亡,表达对乱臣贼子的愤恨,反映民众对“仁政”的渴慕。

(二)人格上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

1.写人论事,以此区分善恶,评定高下,不问身处什么集团,也不论出身贵贱和性别,只要“义不负心,忠不顾死”,都一律加以赞美。

2.对诸葛亮的忠,关羽的义倾注了全部感情,塑造成理想人格的化身;其忠义观念、道德品格属于封建性质。

3.强调“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说明“忠”并非忠于一姓之天下,而具一定开放

性、灵活性;“义”包含“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精神。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标准,与民间理想政治标准紧密联系,反映当时普遍社会心理:关羽的“义”本质上强调人与人间相互帮助、回报和温情,与江湖道德息息相通。

(三)对智勇的歌颂,更突出智慧的重要性。

三.把蜀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的化身,把魏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孙吴只是陪衬,具“拥刘反曹”倾向。正史著作中,大致自朱熹《通鉴纲目》起,一般都奉蜀为正统。

(一)原因:1.由于刘备是“帝室胄裔”,正统血缘关系; 2.刘备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陈寿《三国志?先主传》)著称,易被接受。

(二)从儒家政治道德观念出发,融合大众对明君贤臣的渴望,把刘备、诸葛亮等作为理想的寄托。但暴政战胜了仁政,奸邪压倒了忠义,将这一历史悲剧归为“天意”或“天数”,流露了作者对理想的幻灭、道德的失落、价值的颠倒的困惑和痛苦。

第三节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

一. 清章学诚“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丙辰札记》)。

(一)虚实结合方面的成功,主要是在对小说与历史的“质”的差异上有较清醒的认识和恰当的处理:按照一定政治道德观念重塑历史的同时,也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来进行艺术的创造,使实服从于虚。

(二)主要人物形象已非本来面目,情节故事也多经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添枝生叶等艺术处理,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借史实基干和框架,另塑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二.“陈叙百年,该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的叙事。

(一)将各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五条线:以汉亡为引线,以晋国一统为终局,中间主线是魏蜀吴的兴衰;交互联络,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

(二)魏蜀吴三线中,尤以魏蜀矛盾斗争为主干;写魏蜀两方时,又以蜀汉故事为重点;写蜀汉时,以诸葛亮为中心;写诸葛亮时,以隆中决策为关键。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隆中决策是全书主脑,“其馀枝节,皆从此生”。最后一卷才以三国归晋作结;使全书结构既宏伟又严整;看来头绪纷繁,却又脉络分明。

(三)兼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不同笔法,时而实写、详写,时而又虚写、略写,使全书故事详略得当,摇曳多姿。

(三)以描写战争为主,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

1.描写战争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世界文学史中罕见。

2.全书共写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战役,各有个性,绝少雷同:或鸟瞰全局,或特写片断……表现各异,显示战争多样性和复杂性。

3.突出智斗,特别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重大战役时,将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交织,重写统帅战略决策以及战术运用。

4.战争多数不惨烈可怕,而在激扬高昂的格调中,洋溢诗情画意:常在激烈战争中穿插轻松场面,有张有弛,富节奏感;不仅歌颂力,更赞美智,传递美。三.长于写人。

(一)人物形象显著特点:

1.突出甚至夸大历史人物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次要方面,创造一批具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都具鲜明个性,又具一定“类”的意义。

2.性格一般较单一稳定,具程式化、脸谱化表现,呈现出单纯、和谐、崇高的美。(二)塑造特征化性格的手法:

1.出场定型。

2.反复皴染:围绕人物性格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丰富性、复杂性。

3.多用传奇故事和细节突现人物性格特征:一般从史书或传说中借鉴来,具一定的夸张性和

理想化色彩,与整体艺术效果吻合。

4.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对于区别同类性格特征的人物“同而不同”重要。

5.小说这些具特征化性格的人物,往往没有内在冲突,缺少性格变化发展;有时将主要特征夸大过分,造成失真之感,鲁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

四.语言。

(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利于营造历史气氛;有时直接引用必要史料,也使读者“易观易入”,形成适用于历史演义的独特的语体风格。

(二)从讲史而来,偏于叙述而少描写,叙述语言以粗笔勾勒见长,洋溢阳刚气。(三)人物语言已开始注意个性化,但比《水浒传》、《金瓶梅词话》等有一定差距。

第四节《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一. 列国系统。

(一)余邵鱼《列国志传》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列国故事的通俗小说。 1.在《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讲史话本基础上,据正史,采杂说,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叙述从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800年历史。

2.全书脉络清楚,中间穿插“穆王西游昆仑山”、“秋胡戏妻”、“卞庄刺虎”等民间故事,但叙事简略、文字粗率,缺乏艺术意味。

(二)明末冯梦龙将其增补为《新列国志》。

1.集中写春秋、战国时代故事,成为东周列国的演义小说。

2.一方面使情节在总体上更忠于历史,另一方面不完全拘泥于史实,也保存了一些民间故事,并注意“敷衍”和“形容”(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使头绪纷繁之中血脉更加贯串,极大增强了作品文学性。

3.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宋襄公。

4.清乾隆时,杨庸将其删编为《列国志辑要》;蔡元放删编为《东周列国志》。

二.隋唐系统:(一)《唐书志传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以李世民为中心展开,叙述较简略。

(二)刊行于万历、天启间的《大唐秦王词话》 1.以散文为主,可视作隋唐系统的小说。2.虽也以李世民扫荡群雄,统一天下的故事贯串始终,但有一半以上内容写开国功臣尉迟恭,刻画忠厚憨直、嫉恶如仇的英雄形象。

(三)《隋场帝艳史》。 1.据《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等小说并参照正史和其他史料编成。 2.以批判态度写隋炀帝风流艳事,揭示隋亡唐兴的历史原因。

3.结构谨严,文笔细腻,语言清新典雅,对宣华夫人同情,细致刻画其心理变化。

(四)《隋史遗文》。

1.专写乱世英雄,成为一部有关秦琼和瓦岗寨的英雄史。

2.创作“贵幻”、多艺术虚构,塑造秦琼及单雄信、罗成、程咬金等人物形象,有将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的倾向。

(五)清康熙年间,诸人获将《隋唐两朝志传》、《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及唐卢肇撰《逸史》等联缀成《隋唐演义》。

1.自隋文帝即位伐陈,至唐明皇从蜀还都而死,以隋炀帝、朱贵儿与唐明皇、杨贵妃两世姻缘的因果轮回为大框架,间插秦琼等草莽英雄及李世民、武则天等故事,细致地揭露宫廷生活的糜烂和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才子佳人小说等笔法熔为一炉,故事生动,行文流畅。

(六)《说唐演义全传》等主写瓦岗寨好汉风云聚散,实质属英雄传奇小说。

三.晚明小说:议论朝政、抨击奸佞的重要工具。

(一)揭露阉党乱政的《 杌闲评》。

1.以魏忠贤一生为主要线索,描写他与熹宗乳母客氏勾结乱政的故事,深切地揭露了明代厂卫制度的罪恶,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有时代气息。

三.版本。

(一)嘉靖、万历间周弘祖《古今书刻》录“鲁府”、“登州府”刊《西游记》佚。

(二)现存最早:金陵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一般认为刊于万历20年(1592)。

(三)万历、崇祯间另有三种百回本,均无专叙玄奘出身一节故事。(四)清初汪象旭、黄周星评刻《西游证道书》,自称据大略堂《释厄传》古本将这节故事写成“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作为第九回插入,把原来的第九、十、十一回的内容改成第十、十一两回。

第二节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

一.戏笔中存至理。

(一)“游戏中暗藏密谛”(李卓吾评本《西游记总批》),神幻、诙谐中蕴涵哲理:被明个性思潮冲击、改造过的心学;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宣扬“明心见性”,维护封建正常秩序;客观上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二)想通过孙悟空形象宣扬“三教合一”化的心学,基本思想:“求放心”“致良知”,即使受外物迷惑而放纵不羁的心,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

(三)小说选用“心猿”这一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用语作为孙悟空的别称,表明作者把孙悟空当作人心的幻相来刻画。

(四)全书内容构架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于五行山下;西行取经成正果。实际上隐喻了放心、定心、修心的全过程。

二.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在改造加工传统故事时,纳入心学框架,但心学本身在发展中又有张扬个性和道德完善的不同倾向,这和西游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积淀的民众意志结合,使《西》向着肯定自我价值和追求人性完美倾斜。

(一)前七回主观上想谴责“放心”之害,客观上赞颂自由和个性。

(二)第七回“定心”为转机,以后取经“修心”的过程反复说明师徒四人在扫除外部邪恶的同时完成人性升华,孙悟空成为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征: 1.不受任何管束、追求自由自在,追求自由而敢作敢为。

2.“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等言论都是顺着强调自我的思路而发出的鲜明和极端的声音,希望凭借个人能力去自由地实现自我价值,是明个性思潮涌动的生动反映。

3.作者不希望否定整个宗法等级制度,反映了封建的等级社会还是不可动摇,维护这个社会的思想也是根深蒂固的,追求自由只能在适度的范围内进行。

4.桀骛不驯的个性特点。

5.取经事业是其理想的象征,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成为其明显的性格特征。

6.大智大勇的英雄精神,品格的完美性和普遍性。

(三)八十一不少模式相同,难找到内在的逻辑联系,循环往复,都是作为修心过程中障碍的象征,隐喻着明心见性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渐悟”过程。

三.作为累积型长篇小说,整体内涵丰富,有总体性的寓意,也有局部性的象征:随机将一些小故事镶嵌在整个体系中,各自独立地折射现实。第三节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一.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极真”与“极幻”。

(一)“极幻”: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将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筑成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奇幻美。

(二)“极真”: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表现得入情入理;小说中的神魔都写得有人情,通世故。如《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批语:“极似世上人情”,极幻之文中含极真之情;极奇之事中寓极真之理。

二.人物形象塑造:。

(一)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1.“物性”: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保持其原有的形貌和习性;

2.动物、植物一旦成妖成怪,就有神奇本领,具“神性”,从“真”转为“幻”;

3.赋七情六欲,将妖魔鬼怪人化,将“幻”与更深层次的“真”融合,具“人性”。

(二)把人物置于日常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地刻画复杂性格。

1.孙悟空也有诸多凡人的弱点,如言谈中时见市井粗话、江湖术语和商人行话,弱点一般是气质性的;但主要作为理想化、传奇性的英雄,超越凡人感官欲望。

2.猪八戒更像普通人,更具人情味。

(1)本性憨厚、纯朴;除妖勇敢。

(2)食、色欲一时难以泯灭;偷懒、贪小,过多计较个人得失,缺点往往出于本能欲求,反映了人性的普遍弱点,有落后、自私、狭隘的一面。

(3)用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猪八戒形象,更贴近现实生活,因而也更具真实性。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进步的重要标志。

三.“以戏言寓诸幻笔”(任蛟《西游记叙言》)。

(一)穿插大量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有时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只是为调节气氛,增加趣味性。

(二)有的戏言能对刻画性格,褒贬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有的游戏笔墨能成为讽刺世态的利器。

(四)有的戏谑文字是将神魔世俗化、人情化的催化剂。

第四节《封神演义》等其他神魔小说

一.《西游记》之后,形成神魔小说流派:(一)《西游记》续书、仿作、节本,及与其相配套的系列丛书。 1.明人无名氏《续西游记》100回,写唐僧师徒保护真经回长安。 2.《西游补》。

(1)16回,叙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后,被情妖鲭鱼精所迷故事。

(2)构思奇特,上下古今熔于一炉;在对历史反思、人生感叹、现实批判中,抒发胸中的垒块;表达对“情”的理性思考。 3.方汝浩《东游记》(全称《新编扫魅燉伦东度记》,《续证道书东游记》)100回。将人性中较具普遍意义的弱点,如酒、色、财、气等塑造成一系列具类型化和象征意义的“妖魔”形象,并构思一些演化“心生魔生,心灭魔灭”道理的情节,说教味重。 4.“四游记”。

(1)吴元泰《东游记》(全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56回,联缀八仙得道故事。(2)《南游记》,即余象斗《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18回,演华光救母的故事。(3)《西游记》,即杨志和改编《西游记》成的《唐三藏西游全传》。(4)《北游记》,亦名《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24回,余象斗编,记真武大帝成道降妖事,文字拙劣。

(二)为神仙立传型作品,为佛道两教以及民间流传的各类神仙立传: 1.独传式,写一人为主,如达摩、观世音、关帝、牛郎织女等。 2.合传型,将数人凑在一起,如二十四罗汉、八仙等。

3.大都先写传主出身,后叙降妖济世故事,结构松散,形象干瘪,宗教性强。

(三)与历史故事相交融的作品:或将历史故事幻想化,或将虚幻人物历史化,只把历史作为背景或点缀,主色调仍是由神魔鬼怪、奇事奇境显现出来。代表作如《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三遂平妖传》等。 1.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100回,成书于万历25年

(1597)。

(1)有感于国势衰微,想借郑和下西洋故事激励君臣,重振国威,但又着意于宣扬因果轮回,妖奇百出,荒诞不经。

(2)全书几乎全由对话堆砌成,缺乏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情节枝蔓,文词不佳,战争描写也多承袭《三国志演义》、《西游记》等小说。 2.《三遂平妖传》演文彦博讨平王则、永儿夫妇事。

(1)对造反人物多诬为“妖人”,将实有本事演变为神道妖魔间的争斗。(2)也反映一些社会黑暗和人民苦难,语言朴素流畅,幽默泼辣。 3.这类小说中影响最大的—《封神演义》100回。(1)明天启间,许仲琳、李云翔据民间创作改编成。

(2)以武王伐纣、商周易代历史为框架,叙写神仙分成两派卷入争斗,支持武王的为阐教,帮助纣王的为截教。(3)人物形象。

①暴君纣王的艺术形象,具一定普遍意义,也是明中后期政治现实的折射。②将纣王昏暴淫乱归罪于妲己,“女人祸水论”。③文王、武王是仁政理想的化身。(4)思想。①积极。

A.小说贯串以仁易暴,以有道伐无道的基本思想;

B.引用《孟子》中一些具古代民主思想的言论,具一定的反封建意义。

C.写哪吒追杀其父李靖,是对封建伦理观念的反抗。

D.这些进步思想与晚明尊重人性、张扬个性的社会思潮有关。②消极。

A.宿命论观点,把一切归结为“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天命当兴”;

B.不管正义与非正义,笼统歌颂忠君精神;

C.“女祸论”。

(5)想象奇特。(6)人物刻画。(7)偏于叙事略于写人;写人重神奇性而忽略人性;故事情节多有雷同之处,给人程式化感觉。

二.清神魔小说如《后西游记》、《钟馗斩鬼传》、《绿野仙踪》等

第九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世情小说:

一.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为主要特点的小说。

二.小说涉及世情,可溯源到魏晋以前→但晚明“世情书”概念主要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一般用世情小说(或称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

三.《金瓶梅》常被看作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

四.明清世情小说内容或着重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地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刺儒林、官场、青楼。

第一节《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

一.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二.成于万历年间,反映了期间一些奢华淫逸之风。

三.版本。

(一)最初以抄本流传;今见最早刊本是万历丁已(1617)年刊《新刻金瓶梅词话》,人称“词活本”或“万历本”,最接近原作。

(二)崇祯间有《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人称“崇祯本”。一般认为此本是词话本的评改本,即将词话本回目、正文稍作删改、修饰后再加评点和图像刊行。

(三)清康熙间,张竹坡以崇祯本为底本,将正文的个别文字修改后另作详细评点,以《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之名行世,人称“第一奇书本”或“张评本”。(四)民国15年(1926)有存宝斋排印《真本金瓶梅》(改称《古本金瓶梅》),将张评本秽笔全部删改,第一次以“洁本”面貌问世。

第二节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

一.由一家而及天下国家。

(一)书名由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名字合成。

(二)开头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节演化开来;第10回至第79回写西门庆的暴发暴亡和以金、瓶为主的妻妾间的争宠妒恨;最后21回写“树倒湖狲散”的衰败景象。背景是北宋末年,所描绘的世俗人情立足于现实。

(三)表面写西门家日常琐事,由此写及“天下国家”,“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中国小说史略》)。

二.从暴露社会矛盾走向剖视扭曲人性。

(一)写世情意在暴露,有广度;且能在普遍联系中把矛头集中到以皇帝为首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和新兴商人势力,触到当时社会基本矛盾,反映了时代特征,具相当深度;对封建统治集团的抨击不遗馀力,似“指斥时事”(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二)对新兴商人势力抱着颇复杂的态度暴露。

1.在传统道德观念和“重农抑商”思想支配下,总体上将西门庆作为新兴商人的代表放在被批判的位置,把他写成罪恶累累、欲壑难填的恶棍。

2.在新思潮的熏染下,用半诅咒半欣羡的态度,把这个不顾传统道德、破坏封建秩序、蔑视朝廷法规疯狂追求金钱和女人、尽情地享受人世快乐的商人写得精明强干:象征着农本的封建势力正走向没落,新兴商人正凭金钱获得所需的一切。

(三)西门庆因纵欲断送生命,指向人性弱点:对财的追求和色的冲动。 1.对女性的压抑和苦闷表现了一定同情,与晚明“好货好色”的人性思潮合拍。

2.又以冷峻的笔触、客观的描写表明假如仅以原始的动物本能和感官享受,乃至无限膨胀的占有欲向禁欲主义挑战,结果只能是理性淹没,人性扭曲,乃至自身毁灭。

3.西门庆的贪财好色完全建筑在摧残他人人性和戕害自身生命基础上,对人欲的贪求异化为人性的扭曲和人生的毁灭,揭示了:兽性毕竟不等于人性。

三.清张潮:“《金瓶梅》是一部哀书。”(《幽梦影》),悲剧意义:

(一)表现封建专制社会由于统治集团骄奢淫逸和资本势力的冲击而日暮途穷;(二)写穷人卖儿鬻女的悲惨生活;

(三)揭示16世纪商人的艰难崛起,及其在新的经济关系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不得不与腐朽的封建势力相勾结的丑态;

(四)客观地表明晚明人性思潮:当还未找到新思想武器冲击禁欲主义时,人的觉醒往往以人欲放纵的丑陋形式出现,毁灭着人的自身价值,新兴思想也前途渺茫。四.常用色空和因果报应思想解释悲剧世界;大量性行为描写。第三节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一.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具里程碑意义。

二.最显著的特点:寄意于时俗(欣欣子序)。

(一)“时俗”是当代世俗社会。

(二)长篇小说的题材从源于历史或神话,到取材于当代现实的社会,是重要转变;《金》所写的现实是家庭生活中的日常琐事;人物也是生活中的平凡人物。

(三)标志着我国的小说进入更贴近现实、面向人生的新阶段。

三.从歌颂到暴露。

(一)《三》、《水》、《西》等虽也写到一些反面角色作陪衬,但总的立意在歌颂明君贤臣和英雄豪杰,直接宣扬了某种理想和精神;《金》则着意在暴露:用冷静、客观的笔触,描绘人间假、丑、恶。

(二)广泛而成熟地运用“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等讽刺手法。

四.人物性格的立体化。

(一)描写重心从讲故事向写人物转移。小说中的故事从传奇趋向平凡;节奏放慢,在相对稳定的时空环境和叙事角度中精雕细刻一些人物的心理和细节、“闲笔”。

(二)注意多色调、立体化地刻画人物的性格。以往长篇小说人物性格一般是单色调、特征化的:以某种性格特征为核心,其他诸多的性格元素只是用同一色调、在同一方向上加以补充→《西》从不同角度、色调塑造的猪八戒形象是新开端→《金》更多形象有恶有善,如宋惠莲、西门庆。

五.《金》从说话体小说向阅读型小说过渡,也反映在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转变:

(一)以往长篇小说往往用一条线贯穿一个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又大都以时间为序纵向直线推进,且有相对的独立性;《金》则从复杂的生活出发,每一故事在直线推进时常将时间顺序打破,作横向穿插以拓展空间,纵横交错,形成网状结构。

(二)全书总写西门庆一家兴衰,其中以西门庆为中心形成一条主线;与此并行的如金莲、瓶儿、春梅等故事单独成一线,在一个家庭内矛盾纠葛联成一体;这个家庭又与市井、商场、官府等横向相连,组成意脉相连、浑然一体的生活之网。

(三)从局部看,如第14回至第19回主干情节写李瓶儿与西门庆偷情至娶嫁,但在纵向推进过程中,横向穿插进许多既与主干情节相关而又可独立于外的人物和事件,各色人物和故事相互交叉,既千头万绪,又浑然一体。

六.语言多“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在口语化、俚俗化方面作出尝试。

(一)长篇小说语言的发展:《三》半文半白→《水》《西》在语言通俗化、个性化方面前进一步,基本还是经加工的说书体语言。(二)《金》语言俚俗,用“家常口头语”(张竹坡批语);又大量吸取市民方言、行活、谚语、歇后语、俏皮话等:有时平淡无奇,有时汪洋恣肆。(三)《金》语言是在富地方色彩的家常口头语上提炼出来的文学语言,虽并未淘尽套话,时有生僻、粗鄙之病,但总体俚俗而不失文采,铺张而又能摹神;不但是刻画人物“面目各异”形象的有力工具,也给整部作品带来俗世情味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第四节《金瓶梅》的续书及其影响一.续书:(一)《金瓶梅》最早续书名《玉娇李》(或作《玉娇丽》)。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此书亦出《金瓶梅》作者之手,与后来《玉娇梨》并非一书。(二)明末遗民丁耀亢《续金瓶梅》

1.借吴月娘与孝哥的悲欢离合及金、瓶、梅等人转世后的故事,写北宋亡国、金人南犯的军国大事,“意在刺新朝而泄黍离之恨”(平步青《霞外据屑》)。

2.过多的因果说教和秽笔,削弱了小说的思想意义,也使作品结构松散。

3.康熙间有人将其中有碍于清朝当局的内容和说教汰除,又在情节上稍作整合,改易人物名字,名《隔帘花影》。

4.民国初孙静庵将《续金瓶梅》重新删改,政治思想上保留所有触犯清政府的违禁之语,以迎合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思潮,书名《金屋梦》。

二.为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大流派:

(一)以才子佳人的故事和家庭生活为题材来描摹世态,如《玉娇梨》、《平山冷燕》、《醒世姻缘传》、《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等,以《红楼梦》为代表;

(二)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用讥刺笔法来暴露社会黑暗的,如《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以《儒林外史》为代表。

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第一节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一.宋元“说话”伎艺明代称为“说书”或“评话”。

(一)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嘉靖间洪 便《清平山堂话本》。 1.原书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6集,每集又分上下两卷,每卷5种,共60种,

故称《六十家小说》。

2.今仅残存29篇,其中24篇为《宝文堂书目》著录,一般认为其保存宋元明以来的一些话本小说的原貌。

(二)万历间书商熊龙峰刊印的话本小说,今存四种,1958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合在一起影印出版,定名为《熊龙峰刊四种小说》:一般认为《张生彩鸾灯传》是宋话本,《苏长公章台柳传》元,《冯伯玉风月相思小说》、《孔淑芳双鱼扇坠传》明。

(三)《京本通俗小说》含小说9种,1915年由缪荃孙刊行。

(四)“三言”之前话本小说主见于《清平山堂话本》和“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

二.“拟话本”:

(一)概念:明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模仿“话本小说”样式而独立创作的新小说;从鲁迅起,一般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于“拟话本”类。

(二)冯梦龙,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等。 1.受李贽思想影响,成为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思潮代表人物。 2.曾改编长篇小说《平妖传》《列国志》;纂辑文言小说及笔记《情史》、《古今谭概》、《智囊》和散曲选集《太霞新奏》;创作、改编传奇剧本十馀种,合刊为《墨憨斋定本传奇》;收录、编印民歌《挂枝儿》、《山歌》等。 3.“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1)《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但“古今小说”实为“三言”通称。

(2)“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分别刊于天启元年(1621)前后、天启四年(1624)、七年(1627)。

①有的辑录宋元明以来旧本,但一般都作不同程度的修改;

②也有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故“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3)“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白话短篇小说总集,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创作高潮到来。(三)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1628年)、《二刻拍案惊奇》(1632年)各40卷,人称“二拍”。

1.凌蒙初,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

2.“二拍”基本都是个人创作,“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二刻拍案惊奇小引》),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

3.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创作进入了新阶段。

4.“二拍”所反映的思想特征与“三言”大致相同。

5.明末“姑苏抱瓮老人”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

三.明末清初白话短篇小说:

(一)天然痴叟《石点头》周清源《西湖二集》陆人龙《型世言》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古吴金木散人《鼓掌绝尘》华阳散人《鸳鸯针》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等。

(二)大致从侧重于生情到倾向于重理,虽更关心现实,说教气味更重。

(三)艺术方面上的新变:如突破了一回一篇的模式,数回成一篇,有向中篇过渡的趋势;增加“头回”故事,以加强对正文的铺垫;回目之外另加标题等。

第二节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一.“三言”“二拍”中不少借历史故事,阐发善恶伦理观念,但主要篇幅和精彩部分是写世俗人情百态,商人成为时代宠儿。

(一)“三言”中,经商买卖已被视为正当职业,商人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如《杨八老越国奇遇》杨八老,《赠芝麻识破原形》马少卿小说描写这种社会心理的微妙变化,表现了晚明

时代的鲜明特点,反映新的价值取向。

(二)“三言”、“二拍”对商人的感情也与传统观念不同:

1.商人多数已不是贪得无厌之徒和为富不仁之辈,而往往是善良、正直、纯朴,而又能吃苦、讲义气、有道德的正面形象,如《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市商吕玉、《施润泽滩阙遇友》小商人施复等,《卖油郎独占花魁》卖油郎秦重。

2.表现商人凭经商智慧,灵活应变而获厚利(《徐老仆义愤成家》);商业竞争和雇工剥削,但都被“好人致富”思想冲淡:“利”被蒙上传统道德之“义”而显得温情脉脉;“二拍”作品更重写商人逐“利”而非求“义”,更直接地接触到商业活动的本质。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故事源于明周元 《泾林续记》;直接从经商获利的角度写商人,赞美他们囤积居奇、投机冒险、积极进取的商业活动,更贴近经商活动的本质特点。

二.歌颂婚恋自主,张扬男女平等。

(一)如《宿香亭张浩遇莺莺》肯定“情”对“礼”的挑战。

(二)“三言”中这种男女爱恋之情包蕴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如《卖油郎独占花魁》婚姻是建立在真正相爱的基础之上,是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了解的关系。三.尊重女性的意识,流露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一)突破贞节观念是晚明人文思潮影响下尊重人性、妇女解放的一种表现,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讲究人生真情实感和尊重自己爱权利。

(二)“二拍”中对女性“失节”问题表现得更宽容,如《李将军错认舅》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用谅解、同情的笔触写到丈夫与失节之妇重归于好,甚至“越相敬重”;这种新的妇女观的思想基础,就是对于女性的尊重。

(三)赞颂女性为追求人格尊严而进行的斗争,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四.“三言”、“二拍”中有不少作品揭露官场腐败和社会黑暗。

(一)如“二拍”《恶船家计赚假尸银》。

(二)暴露官吏贪酷的篇章,如《硬勘案大儒争闲气》把矛头指向朱熹。

(三)“三言”、“二拍”主要用知识分子良心为观照鞭挞奸臣、贪官、酷吏和种种社会恶势力,刻画“清官”形象时,往往带上市民化色彩:那些“青天”往往能重视人的价值,承认人情、人欲的合理性,如《滕大尹鬼断家私》、《单符郎全州佳偶》等。

五.时代新思潮的影响下出现的新内容。

(一)在肯定情和欲时往往过分强调人的自然本能,有过多直露的秽笔;强调文学教化功能,大谈忠孝节义、因果报应,散发着陈腐的气急。“二拍”更为突出;

(二)“三言”将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推向高峰,而“二拍”则越过高峰而面向下坡。(三)“二拍”后,随着晚明国事的艰难,强调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的兴起,文学上要求关心国计民生,有益世道人心,这影响了白话短篇小说创作,使之向“劝善惩恶”的方面倾斜,如《型世言》;此时白话短篇小说创作,除《欢喜冤家》等个别篇章还偶尔对人“情”有所肯定外,绝大多数都主张克制“情”、“欲”,回归“理”、“礼”。

第三节“无奇之所以为奇”

一.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工巧。凌 初《拍案惊奇序》:“今之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为奇,而不知耳目之内、日用起居,其为谲诡幻怪非常理测者固多也。”宣布:艺术上追求的目标是“耳目前怪怪奇奇”,即在日常题材、平凡故事中显示出小说的传奇性,“无奇之所以为奇。”(睡乡居士《二刻拍案惊奇序》)。

(一)条件:多数作品由于题材平凡,更需要用巧妙的构思、奇异的关目激发读者兴趣;从“三言”、“二拍”主要供人阅读来看,有条件把情节写得复杂多变;因此总体上故事更波谲云诡、曲折多变。

(二)艺术手法:

1.巧合误会法。如《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2.为使情节巧妙多变,运用“小道具”贯串始终,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3.突破单线结构模式,尝试复线结构、板块结构和变换视角。如《张廷秀逃生救父》。

4.悲剧性与喜剧性的情节交互穿插,创造“奇趣”。如《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二.刻画人物个性方面。

(一)“二拍”比“三言”略粗糙,有类型化倾向;二书运用白描手法,塑造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杜十娘、莘瑶琴等,流动变化,富层次感。

(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三.冯在加工、编写“三言”过程中,实际已超越说话人的话本模式,重塑专供普通人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的文体。如:

(一)话本“入话”只是用来稳定和招徕听众,往往与正文的内容关系松散,且比重过大;冯梦龙删繁就简,使之与正文的内容有较紧密联系。

(二)话本中夹杂大量韵文,以供歌唱或吟诵,调节听众情绪,渲染说话气氛;他则大幅度地删改,以扫除阅读障碍。

(三)话本结尾“话本说彻,权作散场”之类的套话,也被略去。

(四)语言通俗性,如《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

第四节明代的文言小说

一.以《娇红记》为代表的元文言小说。

二.明文言小说。

(一)明初瞿佑《剪灯新话》。

1.4卷20篇,另有附录1篇;多写元末故事,具幽冥怪奇色彩。不少作品以荒诞的形式,记录乱世士人心态,如《华亭逢故人记》《修文舍人传》流露对黑暗社会不满。

2.多爱情婚姻故事,具市民气息:世俗平民、商人开始成为小说主人公。他们蔑视礼教,大胆追求婚恋自主。如《联芳楼记》《翠翠传》。

3.有的作品有模仿前人名篇的痕迹,诗词的穿插有时也嫌略多。

4.标志着明代传奇小说的崛起。

(二)其他,如李昌祺《剪灯馀话》中《芙蓉屏记》、《秋千会记》;陶辅《花影集》中《心坚金石传》;邵景詹《觅灯因话》中《桂迁梦感录》;宋懋澄《九 集》及附《别集》中《负情侬传》、《珠衫》等;另有单篇别行的传奇小说,如马中锡《中山狼传》。

三.“中篇传奇小说”。

(一)直接或间接受《娇红记》影响,内容写爱情故事,篇幅突破万字,有的甚至超过4万字如《刘生觅莲记》。

(二)永乐间李昌祺《剪灯馀话》中《贾华云还魂记》和成化末玉峰主人《钟情丽集》写对纯正爱情的追求;《贾》有喜剧尾巴,淡化悲剧色彩;《钟》以喜剧团圆作结。

(三)在《钟情丽集》带动下,弘治至嘉靖间出现中篇传奇创作高潮。 1.《龙会兰池录》《丽史》《荔镜传》《怀春雅集》等写男女青年大胆、主动地追求婚恋自主,冲击不合理的婚姻制度,间有暴露社会的笔墨,如《辽阳海神传》。

2.随着舆论对人欲的张扬和世风的颓靡,嘉靖间出现一些专于描写纵欲乃至性乱的作品;这些小说又几乎同时宣扬科第功名和得道成仙,暴露个人欲望过分膨胀必然导致人性扭曲→《刘生觅莲记》《双双传》等力图挽回颓风,重新向“情”靠拢,也显示出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尊重,品格有所回升。

四.笔记。

(一)志怪类如祝允明《志怪录》陆粲《庚巳编》杨仪《高坡异纂》闵文振《涉异志》徐常吉《谐史》洪应明《仙佛奇踪》钱希言《狯园》王同轨《耳谈》郑仲夔《耳新》碧山卧樵《幽

怪诗谈》等,有的嘲讽朝政腐败,有的反映市民百姓愿望,有的歌颂真情。(二)志人类:1.如陆容《菽园杂记》重记琐闻轶事;张应俞《杜骗新书》集中种种诈骗故事,暴露明末世风;梅鼎祚《青泥莲花记》录历代妓女事迹,表现她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和悲惨的遭遇。 2.专记琐语清言的志人笔记,如何良俊《语林》网罗汉至元2700馀则旧闻。(三)晚明富市民气息的幽默笑话类作品,代表作:冯梦龙《古今谭概》(后改名《古今笑》、《笑史》)和《笑府》,汇辑古今民间笑话近2500则,从侧面暴露封建社会弊端和人性弱点,把笑话艺术推向高峰。

(四)汇辑各类文言小说,如《幽怪诗谈》《青泥莲花记》《语林》《古今谭概》等。

1.冯梦龙《情史》编辑爱情故事870馀篇,分24卷,不少篇章肯定反抗封建礼教,赞美纯洁爱情,表现较新的爱情观。

2.《艳异编》《虞初志》《古今说海》《合刻三志》《顾氏文房小说》《广四十家小说》《稗海》《稗乘》《五朝小说》《说郛》(重编本)《花阵绮言》等;另外一些通俗类书如《国色天香》、《燕居笔记》、《万锦情林》、《绣谷春容》等。五.韩国金时习仿《剪灯新话》作《金鳌新话》,成为韩国小说始祖。

第十一章晚明诗文

第一节李贽一.李贽。

(一)思想。

1.李贽思想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答邓石阳》)肯定人的生活欲望的合理性。

2.“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答耿中丞》)否定传统思想权威的偶像地位,强调个体自身的价值。(三)文学观念。

1.包含离经叛道的因素:《童心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所谓“童心”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绝假纯真”,即不受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蔽障和干扰;“最初一念”,指人生固有的私欲,所谓“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李贽《德业儒臣后传》)

2.认为天下“至文”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情感和人生欲望。

3.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二.作品往往论点鲜明奇特,直写对生活的见解,抨击假道学的虚伪面目,直率辛辣,锋芒毕露,具挑战性,如《赞刘谐》《自赞》。第二节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

一.公安派。

(一)主要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袁宏道是公安派首要人物。(二)因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公安派。

二.主张和艺术特色:

(一)“性灵说”:袁宏道《叙小修诗》“独并性灵,不拘格套”。

1.即从创作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约束及“粉饰蹈袭”,这样即使作品有“疵处”也值得赞赏。

2.抒发“性灵”还要摆脱道理闻识束缚;这受李贽“童心说”影响:从反道学角度,把“道理闻见”看成是“童心”(或“真心”)失却的根本原因。袁宏道在此基础上,将“无闻无识”与“真声”创作作因果联系,肯定“性灵”中蕴含个人情感与生活意欲的合理性,将表现个体自由情性和欲望看作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

3.“任性而发”,“信心而出,信口而谈”(《致张幼于》)。

(二)反对拟古蹈袭。

1.针对前后七子流弊,如袁宗道《论文》提出学古贵“学达”,即“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

2.并不简单地反对复古,而反对复古限于“剿袭”,仅在形式上求与古人相似。(三)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如袁宏道《戏题斋壁》袁中道《感怀诗五十八首》。

(四)不喜欢在作品中铺陈道理,刻意雕琢,往往根据生活体验与个人志趣爱好,抒情写景,赋事状物,追求清新洒脱、轻逸自如、意趣横生的效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如袁宏道《初至绍兴》袁中道《听泉》。(五)随意轻巧的风格有时使作品过于率直浅俗,至于“戏谑嘲笑,间杂俚语”,不恰当地插入大量俚语俗语,破坏作品艺术美感。如袁宏道《人日自笑》《渐渐诗戏题壁上》。

第三节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

一.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继承与变异。

(一)竟陵派:代表:锺惺、谭元春为;锺、谭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得名。

(二)受公安派影响,重“真诗”,重“性灵”。锺惺:“求古人真诗所在,真诗者,精神所为也”(《诗归序》);谭元春:“夫真有性灵之言,常浮出纸上,决不与众言伍。”《诗归序》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

(三)与公安派的差异。

1.公安派虽不反对复古,不满仿古蹈袭,但主要着眼于作家自己的创造,以为“古何必高,今何必卑”(袁宏道《与丘长孺》);竟陵派重学古人,锺、谭二人曾合编《诗归》提倡“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达到“灵”而“厚”的境界。

2.公安派不免有浅俗率直的弊病;对此竟陵派提出以“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予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的创作要求,反对“极肤、极狭、极熟,便于口手”,即追求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如锺惺《宿乌龙潭》。

二.幽深奇僻的艺术境界。

(一)竟陵派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一定积极作用。

(二)敏锐地看到公安派末流俚俗肤浅的创作弊病,企图另辟蹊径,但未找准路子,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

第四节晚明小品文

一.小品文体制:

(一)体制较短小精练;体裁不拘一格。(二)晚明趋向兴盛,与文学趣味的变化有重要联系,欣赏视线转向轻俊灵巧而有情韵的“小文小说”。

二.内容题材的特点:趋于生活化、个人化,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公安三袁具代表性。如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一)对个人游赏生活的表现,增强了捕捉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了游赏小品的艺术价值,特别是一些表现自然美景与赏玩情怀的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更趋雅致、自然。如袁中道《游荷叶山记》袁宏道《天池》。

(二)张岱表现生活化、个人化情调的游赏之作,如《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郎 文集》等著作;《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作品。

(四)生活化、个人化特点,使晚明小品文往往从细琐处透露出作家体察生活涵义、领悟人生趣味的精旨妙意,情趣盎然。王思任《屠田叔笑词序》《游慧锡两山记》。

三.艺术上的特点:率真直露,重真情实感。如张岱《自为墓志铭》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王思任《让马瑶草》。第五节明末文坛一.复社与几社。

(一)崇祯初,太仓人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松江人陈子龙和同邑夏允彝、徐孚远等创建几社;二社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危亡。(二)陈子龙。 1.文学主张。

(1)重复古,如论诗认为“既生于古人之后,其体格之雅,音调之美,此前哲之所已备,无可独造者”(《仿佛楼诗稿序》)。

(2)但不主张泥古不化,而重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个人真情实感,即所谓“情以独至为真,

文以范古为美”(《佩月堂诗稿序》)。(3)肯定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活动,但指出“摹拟之功多而天然之资少”(《仿佛楼诗稿序》),即要求学古与求真统一。

2.诗作表达建功树业的志向与壮士失意的胸臆,具浓烈的感情色彩,如《岁暮作》

3.感时伤事的作品,如《小车行》《卖儿行》《今年行》《辽事杂诗八首》等,多具慷慨激越、沉郁悲凉的气息。

4.明亡后,写下许多反映亡国哀痛作品,凄怆悲壮,如《秋日杂感》十首。

二.夏完淳是几社成员夏允彝之子。

(一)诗歌。

1.前期作品受陈子龙复古思想影响,重模拟,讲究音调词藻。

2.明亡后诗风变化,多有悼亡抒志及反映国变时艰的篇章。如《细林夜哭》《即事》《鱼服》《别云间》《别云间》等。

(二)文章,如《土室馀论》《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等。

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一.明散曲有文人化趋向,特别明中叶后,词藻化、音律化的现象突出;从作家地域分布和风格特征看,明散曲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派风格大多豪爽雄迈、质朴粗率,南派则清丽俊逸、细腻婉约。

二.民歌创作繁荣:冯梦龙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第一节明代散曲

第一节明代散曲

一.明初散曲创作较沉寂,成就不高。如朱有燉散曲集《诚斋乐府》:

(一)多为北曲;庆贺、游乐、题情、赏咏等题材占多数,表现出雍容华贵、放逸闲适的贵族趣味,内容比较单调。

(二)艺术上追求音律美。

(三)个别作品写到精神世界的另一面,如《北中吕山坡里羊·省悟》。

二.弘治、正德间兴盛。

(一)王九思和康海为代表的北方作家。 1.分别有散曲集《碧山乐府》、《氵片东乐府》反映世俗环境尤其是仕宦生涯的艰险。如王九思《次韵赠邵晋夫》套曲;康海《满庭芳·遣兴》。

2.不少作品写解官后放情任性的生活态度,抒胸中块垒,风格雄爽质朴,体现北方作家豪放雄迈的特征,如王九思《寨儿令·对酒》康海《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饮中闲咏》

(二)王磐、陈铎等为代表的南方作家。 1.内容较广泛,风格多清丽俊逸。

2.王磐散曲集《王西楼乐府》取材丰富,或记事写景,或咏物述志。如《朝天子·咏喇叭》《南吕一枝花·久雪》《南吕一枝花·村居》。

3.陈铎有《秋碧乐府》、《梨云寄傲》、《滑稽馀韵》等集。(1)《秋碧乐府》、《梨云寄傲》是前期作品,题材多模仿前人风月闺情之作,新开拓不多,但文字清丽可观。(2)《滑稽馀韵》描写对象主要是城市各种行业中人物,取材上有新突破:①表示赞美同情的,如《水仙子·瓦匠》《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铁匠》;②嘲讽痛斥的,如《天净沙·门子》《天净沙·牢子》表现出鲜明的爱憎态度。③有的刻画人物较成功,如《朝天子·媒人》《满庭芳·巫师》。

三.嘉靖以来进一步繁荣:作家如金銮、冯惟敏、梁辰鱼、施绍莘等;风格趋于丰富多样;昆山腔兴起,一些地区南曲盛兴,而北曲有衰落趋向。

(一)北人作家冯惟敏,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

1.描绘生活面较广,具较强的现实感,或反映时艰,或抨击政治弊端,或摹写人情世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不同方面。如《胡十八·刈麦有感》《折桂令·刈谷有感》《玉江引·农家苦》《傍妆台·忧复雨》《玉江引·纪笑》《改官谢恩》等。

2.归田后写下不少遣情抒怀的篇章,流露出对仕宦生活的烦倦和厌恶,刻画悠闲落拓的心境。如《耍孩儿·十自由》。

3.格调多爽逸豪迈,遣词造句率直明白,如《河西六娘子·笑园六咏》。

(二)南方作家金銮,有《萧爽斋乐府》。

1.题材多酬应、游宴、嘲谑、风情等。

2.艺术特点:

(1)讲究音律和谐,清丽婉转。(2)笔法亦庄亦谐,自然活泼,常于轻巧自如的勾勒中透出隽永的意味。如《晓发北河道中·落梅风》。(3)语言朴实浅显,如《锁南枝·风情集常言》。

(三)梁辰鱼散曲集《江东白苎》。

1.讲究锻字炼句,文辞典丽华美,并注意吸收词的手法,不少词味重曲味淡。

2.酬赠、题咏、艳情等题材占一定比例,但抒情写怀之作具代表性,从不同侧面较真实地反映作者内心世界,如《暮秋闺怨·白练序》。

3.工词藻;但过分注重文辞声律,一定程度上束缚散曲创作。

(四)施绍莘散曲集《秋水庵花影集》。 1.多“随境写声,随事命曲”(《春游述怀》跋),较少受文辞与声律约束,与当时词藻化、音律化的创作风气不同。

2.题材多样、独造新境,善于捕捉各种人情物志,如套数《杨花》。

3.重情感的自然贯注。如《与妓话旧感赠》《赠嫩儿》等。

第二节明代民歌

一.冯梦龙“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序山歌》)。

(一)现存最早明代民歌集子为成化间金台鲁氏刊行的《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新编太平时赛赛驻云飞》《新编寡妇烈女诗曲》4种。

(二)《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描绘男女情爱婚姻,如《每日沉沉》《受尽荣华》。(三)《新编太平时赛赛驻云飞》所收多为歌咏故事的民歌,如《苏小卿题恨金山寺》、《双渐赶苏卿》、《王魁负桂英》等,形式上为联曲。

二.嘉靖以来民歌作品的选本如张禄《词林摘艳》郭勋《雍熙乐府》陈所闻《南宫词纪》龚正我《摘锦奇音》及熊稔寰《徽池雅调》等,相当一部分描写男女私情,如《雍熙乐府·驻云飞·闺怨》《南宫词纪·汴省时曲·锁南枝》。三.晚明民歌收集整理—冯梦龙。(一)《童痴一弄·挂枝儿》和《童痴二弄·山歌》。 1.《童痴一弄·挂枝儿》收录明万历前后流行起的民间时调“挂枝儿”,极少数为冯梦龙和他朋友的拟作。

2.《童痴二弄·山歌》多用吴语,是现存明代民歌中保存吴中地区山歌最多的专集。

3.从侧面表现明社会尤其晚明下层民众生活风貌。

4.冯《序山歌》:“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之遗欤?且今虽季世,而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则以山歌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苟其不屑假,而吾藉以存真,不亦可乎?”道出对民间俗曲的肯定态度,从去伪存真的角度对所编民歌的创作特征的总体概括。

(二)《挂枝儿》和《山歌》内容与艺术形式上的特点:

1.真实描绘出社会平民阶层的各种世情俗态,民俗味道浓烈。《挂枝儿》的《谑部》、《杂部》及《山歌》的《杂咏长歌》,如《谑部·山人》。

2.歌咏青年男女自由的爱情生活。《挂枝儿》《山歌》中的情歌往往用大胆率真的口吻吐露出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和执著追求。如《山歌·私情四句·娘打》《挂技儿·欢部·分离》。

3.形象刻画、语言运用等艺术手法丰富新颖,显示出明民歌创作技巧进一步趋于成熟。如《挂技儿·私部·错认》《山歌·私情四句·送郎》。

4.语言从民间孕育脱胎而出,多通俗形象、新奇自然、富生气,具艺术表现力。如《挂枝儿·私部·耐心》、《虚名》。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文学,属近古期第一段,呈现出集古代文学之大成的景观。第一节文化

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一.尊孔崇儒,规定学习《四书》、《五经》、《性理》诸书,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二.编书:康熙间:《明史》《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等;乾隆间《四库全书》。

三.大兴文字狱:康熙朝:庄廷钅龙《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朝:曾静、张熙案追究吕留良著作;乾隆朝最频繁。

四.乾嘉汉学:源于顾炎武,也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承袭清初学者治学方法,丢掉经世致用精神,多不关心世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进行文字训估、名物考证、古籍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但只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缺乏思想理论建树。

五.文学:

(一)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确立。 1.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

2.古文包括应用散文和文学散文,明末清初小品文和传纪文,显示文学散文的发展。

3.桐城派理论奠基人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即“言有物”、“言有序”,讲求文章之“雅洁”:以雅正的文辞,简明有序地记事、议论;有排挤文学性散文的倾向,形成对明清之际的古文风格的反拨,“以古文为时文,却以时文为古文”。

4.姚鼐“义理”、“考据”、“辞章”说,受汉学影响,连学术也纳入文章要素,与“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理论相抵牾。

(二)诗歌和小说领域。

1.诗歌方面:翁方纲对王士礻真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修正,提出肌理说。

(1)王士礻真生活于康熙朝,其神韵说将诗尚含蓄蕴藉的特点强调到极致,变得不可捉摸,与现实拉开距离。

(2)沈德潜生活于乾隆朝,论诗悉依儒家诗教,尚温柔敦厚,中正和平,声雄韵畅,统归于格调,成“盛世之音”。

(3)翁方纲认为诗皆有格调、神韵,都虚而不实,“无可着手”,于是“指之曰肌理”:可以捉摸的“理”,包括义理、文理,即将“理”作为诗之本、诗之法;诗成为可资考据学术渊源、历史是非得失的材料。

2.小说:历史小说重在叙述历史事件,如《东周列国志》;“以小说为庋学问文章之具”(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如《野叟曝言》、《镜花缘》等。

第二节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

一.清初思想家反宋明理学,痛弃宋明理学空谈心性,不务实学,及其所造成的“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学风。

(一)顾炎武将明亡国归咎于宋明理学造成的学风,但说明他深慨于明亡清兴的社会巨变,要改变明代空言心性的虚浮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致力于研究历史上的典章制度,从历史治乱兴衰中探究治世之道,即“当世之务”。

(二)提出许多具启蒙意义的新思想。

1.王夫之发展了古代唯物论和社会进化论,《读通鉴论》对古代历史作出新论断。

2.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发表了一些改变旧制度的意见,如“均田”、“均贫富”、废科举生员、地方按人口比例推举官员等,及“寄天下之权于天下之民”、“保天下者,匹夫之贱有责”的思想。

3.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做出激烈批判。

4.清初学者思想超越单纯反清性质,反映改变封制的进步要求,影响晚清改良运动。

二.对王阳明心学的扬弃,特别对李卓吾非儒薄经反传统思想的否定,矫枉过正。

(一)王阳明心学→王学狂禅派→李卓吾→清初启蒙思想家。

1.王阳明基本思想:“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传习录》)要人消除私欲,

一切照封建伦理道德立身行事。

2.李卓吾出于王学,却将人心返还给现实社会,从生存(即所谓“吃饭穿衣”)和发展(即所谓“富贵利达”)基点,做出相反的结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德业儒臣后论》)肯定“私”也即“欲”,也就否定封建伦理关系及其道德信条的合理性。

3.清初思想实质上接过李卓吾“人必有私”的命题,肯定私欲的合理性但以此为基点将“欲”、“理”统一。

(1)“人欲”成了基本,“天理”也就从宋明理学家所说的“人欲”的对立物,即封建伦理关系的精神幻影,变为“人欲之各得”的社会理想。

(2)要达到各遂其欲,“人欲”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黄宗羲批封君专制制度。(3)理欲之辨就延伸为社解理想,由思想领域的反传统拓展为对社制方面的批判。

三.文学思想的变化。

(一)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重文学社会功用,抛弃晚明文学表现自我、个性解放、率真浅俗的理论观念。

1.顾炎武最突出—可称之为经世致用的文学观。

(1)认为“诗本性情”,但强调应“为时”、“为事”而作(《日知录》)。

(2)认为文章“须有益于天下”,“有益”即“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日知录》)。

2.黄宗羲重诗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1)注意到文学特质,认为“诗之道从性情而出”,往往是不平之鸣,所以“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南雷诗历·题辞》)

(2)论及文与诗之不同、才情的作用和表情方式,谓诗人是“情与物合”(《黄孚先诗序》《南雷文案》)将诗的性情分作“一时之性情”和“万古之性情”:①认为“离人思妇,羁臣孤客,私为一人之怨愤”。

②超越“一身之外”,关乎治乱兴衰,“合乎兴、观、群、怨、思无邪之旨”的性情,才更有历史内容和价值(《马雪航诗序》《南雷文定》)。 3.王夫之更重文学基本问题。

(1)以哲学家的思维,对广义文学(政教之文)与美文学(即诗)的本质、功用的区别,诗的审美特征及在创作和阅读规律等问题作系统、缜密的理论阐述:“情”的生发、表达和接受(所谓“以情自得”),贴近诗的审美特征。

(2)诗是“陶冶性情,别有风旨,不可以典册、简牍、训诂之学与焉”,甚至不赞同“诗史”说。(《薑斋诗话》)又说情有“贞”“淫”之分,有“盛世之怨”和“乱世之怨”之别,意义不同,在不同时代环境应有不同的节制(《诗广传》)。

(二)清中叶启蒙思潮虽受扼制,但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又重新抬头,表现为汉学的裂变。

1.戴震“由词以通道”的治学方法,使他由古籍文字训诂进入对理学问题的研讨和对宋代理学的批判。《孟子字义疏证》发挥自然人性论,说“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认为“人伦日用,圣人以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权之而分理不爽,是谓理”。由此批判宋儒“以理杀人”,批判封建纲常伦理。

2.汪中恢复顾炎武经世致用精神,认为荀子得孔子之真传,力驳孟子以“无父”诬墨子为枉说,被翁方纲指为“名教之罪人”;在研讨古“礼”的题目下,发表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妇女殉节。

四.清代文学兴衰与清初启蒙思潮的消长有关。

(一)清初启蒙思潮。反对晚明张扬个性、自适自娱、崇尚率直浅俗的文学倾向,强调社会功用;发展诗学,提高诗的地位,推动诗风转变。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精品

【关键字】历史、政治、情况、道路、方法、条件、成就、传统、认识、矛盾、体制、大力、密切、充分、整体、和谐、透明、健康、合作、配合、提升、统一、发展、建设、提出、发现、研究、规律、特点、突出、情绪、理想、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要素、基础、环境、体系、制度、特色、标准、结构、主体、秩序、反映、力度、关系、分析、提倡、包容、倡导、形成、丰富、坚持、创新、提高、转变、深化、规范、多方面、规范化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中国古代文学史4复习笔记资料

明代文学 一:复杂的社会环境 二:文人思想的禁锢(程朱理学,八股文,文字狱) 三:明代文学的发展: 前期:衰微冷落,短期繁荣 诗歌: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台阁体(三杨:杨浦,杨士奇,杨荣)茶陵派:李东阳 散文: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章回体小说) 戏曲:宫廷派杂剧,朱权《卓文君私奔相如》,曲纶《太和正音谱》 朱有燉的喜庆剧,神仙剧,苍义道德剧 传奇:邱睿《五伦金备记》邵璨《香囊记》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中期:沉寂,肃杀,小说空白,诗歌粉绝现实,戏曲宣扬礼教 诗文:吴中四大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微明,周文宾) 唐宋派: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 杂剧:王九思、康海的《中山狼》——东郭先生和狼 三大传奇:《宝剑记》(李开先),《浣纱记》(梁辰鱼)《鸣凤记》(王世贞) 后期:高度繁荣 诗文:李贽童心说,公安派(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 小品文的兴盛,张岱《西游七月半》 小说:长篇《西游记》、《金瓶梅》 白话短篇“三言,二拍”: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三言"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作者编辑"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唤醒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能。“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都程度不同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戏剧;杂剧徐渭的“四声猿”:《渔阳三弄》、《翠乡梦》、《雌木兰》,《女状元》。 沈汤之争: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他们之间,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后人称之为“汤沈之争”。因为汤显祖籍属临川,沈璟乃吴江人氏,各自拥有一批遵奉者,所以戏曲史上又名之为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 四、明代文学的特点: 1文人世俗化,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 2作品内容的市民化,文学作品塑造商人新形象。 3艺术审美趋向,世俗之趣。 4文学创作商业化,文人以谋生而写作;书肆为牟利而刊行。 5“心学‘的兴起,自我意识的觉醒;离经叛道,张扬个性。 6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流不息明代小说。 一、明代前期的文言短篇小说:瞿佑《剪灯新话》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讲解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 复习笔记摘要

目录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 一、日本历史分期 (1) 1.早期历史 (1) 2.封建社会 (1) 3.近代社会 (1) 4.战后社会 (1)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 1.上古文学 (1) 2.中古文学 (2) 3.中世纪文学 (2) 4.近世文学 (2) 5.近代文学 (2) 第一章上古文学 (3) 一、散文 (3) 1. 神话等 (3) 2.祭祀文学 (3) 二、韵文 (3) 1.记纪歌谣 (3) 2.《万叶集》 (3) 3.汉诗文 (3) 第二章中古文学 (4) 一、散文 (4) 1.物语文学 (4)

2.说话 (4) 3.日记文学 (4) 4.随笔 (4) 二、韵文 (5) 1.汉诗 (5) 2.和歌 (5) 3.歌谣 (5) 三、艺能 (5) 1.雅乐 (5) 2.田乐 (5) 3.猿乐 (5) 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 一、散文 (6) 1.物语文学 (6) 2.说话 (6) 3.随笔 (6) 4.日记.纪行(游记) (6) 二、韵文 (7) 1.和歌 (7) 2.连歌 (7) 3.歌谣 (7) 4.汉诗文 (7) 第四章近世文学 (8) 一、诗歌 (8) 1.俳谐 (8) 2.狂歌 (8) 3.川柳 (8)

4.和歌 (8) 5.国学 (8) 二、戏曲 (8) 1.净琉璃 (8) 2.歌舞伎 (8) 三、小说 (8) 1.假名草子 (8) 2.浮世草子 (8) 3.读本 (9) 4.洒落本 (9) 5.人情本 (9) 6.滑稽本 (9)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一、日本历史分期 1.早期历史 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 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古坟时代(300——600) 2.封建社会 飞鸟时代(600——710) 奈良时代(710——794) 平安时代(794——1190) 镰仓时代(1190——1334) 南北朝时代(1334——1392) 室町时代(1392——1573)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 江户时代(1603——1868) 3.近代社会 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 4.战后社会 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 平成时代(1988——今)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上古文学 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1室町时代末期和安土桃山时代合称“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 导论 第五篇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最全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 第三节情爱诗 第四节史诗及其他 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一节历史散文 第二节诸子散文 第四章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楚辞的产生 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 第三节《离骚》 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散文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 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 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第四节东汉散文 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散文 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 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 第三章汉代辞赋 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 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 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 第一节乐府民歌 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 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风骨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第二节曹植 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 第二章正始之音 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 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 第一节太康诗风 第二节左思与刘琨 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 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 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 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 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1

第五章南北朝诗歌 第一节南朝诗歌 第二节北朝诗歌 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 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 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 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 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 第一节魏晋文章 第二节南朝骈文 第三节北朝散文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 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 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第一节魏《典论?论文》与《文赋》 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 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隋代文学 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 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 第二章盛唐诗歌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 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第五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 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 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 第二节大历十才子 第三节顾况,李益 第六章中唐诗歌 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 第二节韩愈,孟郊 第三节李贺 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 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一节李商隐 第二节杜牧,许浑 第三节贾岛与姚合 第四节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 第八章唐代散文 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 第二节韩,柳散文的杰出成就 第三节晚唐的讽刺小品文 第九章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第一节唐代传奇小说 第二节敦煌变文与俗讲 第十章唐五代词 第一节早期的民间词与文人词 第二节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 第三节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第七章两汉辞赋 第八章两汉诗歌 第九章建安诗歌 第十章正始诗歌 第十一章两晋诗歌 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 第十八章李白 第十九章杜甫 第二十章大历诗坛 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 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 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得歌谣☆☆☆☆☆☆ 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就是一个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与舞蹈便就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 3、或求雨,或祈年,就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 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知识点一神话释义 神话得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说明,只就是它经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笔记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1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综合运用: ①中国神话的特征 (1)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避免,音韵搭配要合协。在沈约的倡导下,一些作家将这些诗歌音律和晋宋以来诗歌中的排偶、对仗的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于是产生

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诗品》:钟嵘著,在刘勰《文心雕龙》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 《文赋》:西晋陆机写的文学创作理论专著 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文章四友: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 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沈宋:沈约、宋焕志 刘柳:刘禹锡、柳宗元 新乐府:是唐人自立新题所作的乐府诗 诗史:杜甫的诗,具有史的艺术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古文运动:指中唐自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革新运动。他们基于当

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时间代表人物共同主张共同诗歌特点地位 唐代文学分期: 初唐(约100年,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 盛唐(约50年,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王昌龄、孟浩然等 中唐(70年,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元年836):白居易、柳宗元、韩愈、刘禹锡等晚唐(约70年,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宣帝天祐四年907):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陈陶等 唐诗的成就:(数量、题材、风格、艺术形式更完善、抒情性强) 1.作家、作品数量非常大(唐代诗人有2200多位;《全唐诗》收录了48900余首,又搜补唐代逸诗6000多首,今人能读到的唐诗总计约55000多首)。 2.题材内容方面广泛,包含社会现象、人生感情,远远突破了魏晋南北朝诗歌; 3.风格多样化,艺术形式更加完善(各种形式体裁完备,不管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格式成熟,作品众多),抒情性强,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 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原因(为什么在唐代取得最高成就,外部6个,内部1个): 1.国家统一,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安定,是前提和物质基础; 2.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这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 风格的多样化,有重要意义; 3.南北文化交流; 4.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行卷之风盛行; 5.政治开明,思想宽松活跃,儒、释、道并存,提供了良好创作环境; 6.除文学外的其他文化领域都很繁荣,书法、绘画、音乐等都得到了发展,对唐代文学产 生重大影响; 7.还取决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是文学发展至此的必然结果。 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的关系: 1.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上层统治集团,将文学从宫廷、贵族的垄断中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 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 1.名解 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 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颂”《诗经》 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 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 (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 (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 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 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eg:《幽风·七月》《郑风·臻洧》 ②抒发的是日常现实情怀,有的交织着合乎常情的想象与幻想,从而也表现为平时自然的写实风尚。eg:《幽风·东山》《周南·关雎》 4.影响:(1.)“风雅精神”——现实传统 ①《诗经》中的诗歌,绝大多数篇章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