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空间应用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研究空间应用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研究空间应用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研究空间应用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浅析空间应用技术创新战略研究的差距

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景贵飞处长

这篇文章是对于空间应用技术创新和建立创新体系战略研究的思考,试图利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空间应用技术目前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推动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空间应用技术和产业的理解

空间应用技术和产业主要包括在卫星通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若干领域,目前我们的技术研究发展工作主要集中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方面,也就是大家说的比较多的“3S领域”,本文也是集中在这一狭义的定义。

卫星通信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卫星、地面设施以及运行服务等的领域和企业还不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体制还比较传统、计划气息还比较浓厚,限制了卫星通信在我国的应用领域产业规模,例如数据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的硬件设施等,尤其是对于广大分散的农村具有重要的数据服务功能。低轨道、短消息信息服务的卫星及其网络系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遥感技术包括包括卫星、机载遥感手段和地面的相应工作。机载遥感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卫星遥感主要通过企业对于数据应用和数据服务的功能表现出来。因此建立企业运行机制下的遥感数据应用中心和服务网络十分重要。

地理信息系统直接为各行业利用空间信息支撑信息化提供必要的手段,由于空间信息的应用领域,GIS具有巨大的市场,成为软件行业中一个重要的应用软件。尤其是目前在各省、市形成的数字化高潮,对于海量数据的调控、应用系统的互操作,发挥信息基础设施的作用等方面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

卫星定位系统应用的市场无比巨大。如联合国外空委员会的文件中指出,“卫星导航和定位的主要好处是经济并可提供较好的服务,主要但不限于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应用正在不断出现于各种部门。卫星导航的前途无量。”

空间应用正日益成为我们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包括在商业经济活动中和日常家庭生活中,应用领域和功能从提供寻呼、移动通讯和远程通讯,到电视广播服务、信用卡和ATM银行交割处理业务等,利用空间技术来观测地球并提供数据信息应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城市规划和地址评估、灾害管理、汽车和货物运输管理等商业活动,空间工业已不再局限于生产和发射飞行器,空间技术已成为全球通讯设施中的胶粘剂部分。随着卫星应用在互联网全球接入和企业计算机网连通等业务上,以及在其他公众服务行业上应用的增长,空间工业在未来20年的商业潜力将持续成为一个全球的主要商机。

根据联合国外层空间委员会的统计,20世纪末,全球空间工业已达到产值1000亿美元,从业人员100万,其经济上的重要性正在突显出来并得到认可,但其潜力之巨大还远得到充分展现,该工业所具有的领域和范围及其现状远远未认识到。

以上数据表明,空间技术已经从一个生长于象牙塔里、高技术市场中走向了同其他产业共同成长共同承担社会经济责任的时代。 1999年7月在联合国维也纳总部召开了第三次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大会。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家几乎涵盖了联合国的所有成员国。因此这次会议的文件应该涵盖了整个国际社会对该领域发展的共同预测,代表了领域发展的方向。

这次大会的主要应用在于明确提出了鼓励商业机构和个人进入空间应用及空间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

这次大会以后,作为空间技术以及应用发展最先进的国家的美国、欧空局、俄罗斯、日本等空间组织都先后开始采取研究、探讨本国企业进入包括卫星发射、卫星制造、对地观测卫星运营、卫星数据分发、卫星数据增值等领域。例如日本正在探讨NASDA对于各

机构成立特殊法人方式来承担卫星运行、制造,以增加商业运作活力和金融运作的便利性,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经济贡献。

正是这种发展战略的转变,自从第三次外空大会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国际空间信息应用无论在技术发展,还是在产业发展和商业发展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趋势和应用领域带来了更新的竞争、发展形势。这一时期空间应用发展的突出特征就是,私人企业、社会资金开始大规模地涉足于空间应用领域,从美国Ikonos等商业高分辨率卫星的发射和经营,甲骨文等软件巨头对于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数据管理软件的介入,到欧洲提出的全球商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计划等等,都表现了空间应用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空间应用这种由最早的军用技术相民用和商业转移的大趋势,进一步加强了该行业发展的金融方面的支持强度,扩大了应用领域和深度,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强,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技术本身的发展。

石家庄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石家庄空间进展战略 上海同济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 研究框架 1、关于战略规划研究的认识 战略规划研究是对以后进展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的预期研究; 战略规划研究的核心在于提供以后进展的整体思路,而不是完成具体的、完整的规划方案; 战略规划研究的内容应要紧涉及到进展的战略性问题。 2、本报告的内容包括两部分: 1)总报告是对研究结论的描述,内容包括: 进展条件分析

区域进展背景:宏观过程的地区阻碍 进展目标和理念 产业与都市空间进展 空间进展方案的选择 空间进展战略 2)专题研究是针对重点问题的展开研究,其内容包括:石家庄都市进展的基础与条件研究 石家庄都市产业进展布局研究 石家庄都市空间拓展与布局模式研究 石家庄都市生态环境爱护研究 3、本研究的思路与结构框图

进展 的条 件分 析 1、机遇和制约:都市进展的外部环境 1)石家庄面临快速进展的机遇,但都市竞争力偏低会制约都市快速进展的步伐。今后进展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则在于如何拓展市场的阻碍力。 2)首都经济圈具有较强的生长性,但石家庄仍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石家庄要做大做强,就地域空间而言要依靠自身的拓展,而从进展动力来讲,需要借助更强、甚至更远的外力。 3)石家庄具有承东启西的地位,但仅具桥梁地位,缺乏流淌中的聚势,通过型经济的特征明显。因此,如何发挥通过型经济的优势,并通过现代流通业带动整体经济的进展,则是石家 庄能否快速进展的决定性因素

4)石家庄整体经济水平尚处于工业化初中期,且由于历史缘故,经济结构相对比较封闭,与国内其他省市和国际市场的联系比较薄弱,因此,在产业进展方面遭遇结构性调整的瓶颈。传统经济如何在新型工业化时期获得重生,以新型制造业带动起相关产业的进展,是石家庄产业进展的关键。 5)可持续进展推动都市整体的演进,石家庄面临着更长远的都市化战略的考验。石家庄要通过都市化战略带动地区进展、达成可持续进展的目标,任重而道远,而且需要有更为广泛的地区的配合。 2、优势和劣势:都市进展的内部资源 1)都市空间资源禀赋优良,但都市空间拓展遭遇多重要素的制约。因此,今后的进一步进展有必要借助战略性的跨越式进展模式来实现都市空间的重组,而如何集聚起相应的能量实现跨越,疏通相应的瓶颈,则是都市空间进展所直接面对着的关键性问题。 2)石家庄的经济进展整体上处于工业化的第二时期,都市

国外对空间剥夺及其城市社区资源剥夺水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国外对空间剥夺及其城市社区资源剥夺水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王兴中,王立,谢利娟,王乾坤,杨瑞,曾献君,廖兰 (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所,西安710128) THE STATUS AND TREND OF RESEARCHES ON DEPRIVATION OF SPACE AND CITY COMMUNITY RESOURCES ABROAD WANG Xing-zhong,WANG Li,XIE Li-juan,WANG Qian-kun,YANG Rui,ZENG Xian-jun,LIAO Lan (Institute of Human Geography,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128,China) Abstract:Urban social spa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s of urban geography in foreign countries.Especially,the scholars in this field abroad have been paying a lot of attention 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patial deprivation and urban social living space quality since 1970s.The research of urban social geography on the quality of urban living space has reached the level of the urban system from the regional level,and then has extended further to the space system of urban community.The paper maintains that the nature of the accessibility to community resources is to reveal the structure of spatial justice in community or the living places of urban space,while,the level of spatial deprivation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is used to explore whether urban social living spaces and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pace are just or not.In the light of the sciences of sociology and geography,the disciplines about deprivation phenomenon has formulated different genres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es.In addition,level of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hat measures urban living space quality of different classes.The research on level of spatial deprivation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has been shaped into several directions as follows:1)The negative effect on society of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2)The fair allocation of place about rank of community system of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3)Dynamic development on coupling allocation about place and community classification.As to research methodology,it also reviews the benefits of community resource mapping for integrating predefined-research areas in foreign countries.Furthermore,a case in point,integrated technology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is Photo-based Q Method and PPGIS (USA)in order to explore the geographies of community change.And mapping CLSC Deprivation Levels (France)are us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deprivation in individual local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s.Thirdly,Graph-theoretical Methods (UK)can identify patterns of deprivation.As a whole,the article combines related references abroad,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 ideas of researches on the deprivation of spatial and social community resources aboard,in the viewpoint of urban social living spaces.It also includes research concept,branches and methods formed on relevant disciplines.At last,the paper sums up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ity management,urban planning,spatial arrangement of commercial and entertainment places.This research not onl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abroad for spatial deprivation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but enriches the study of urban social geography. Key words:urban;community;spatial deprivation;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文章编号:1003-2398(2008)06-0007-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XSH010) 作者简介:王兴中(1948—),男,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地理学、社区规划等。收稿日期:2008-07-10;修订日期:2008-09-26 2008年第6期总第104期 人文地理

大数据的作用及应用 90分答案

大数据的作用及应用 单选题(共1题,每题10分) 1 . 大数据商业化运用中的主要问题不包括()。 ? A.用户个体权利被严重忽略 ? B.数据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 C.数据违法收集、交易现象突出 ? D.个人隐私面临严峻挑战 我的答案: A(×) 多选题(共3题,每题 10分) 1 . 金融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包括()。 ? A.提升决策效率 ? B.强化数据资产管理能力 ? C.实现精准营销服务 ? D.增强风控管理能力 我的答案: ABCD 2 . 大数据金融的主要作用包括()。 ? A.降低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 ? B.加速资金周转 ? C.泄露个人隐私 ? D.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我的答案: ABD 3 . 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包括()。 ? A.全面加强个人数据权利 ? B.明确相关主体的安全保护责任 ? C.完善数据资源的监管机制 我的答案: ABC 判断题(共6题,每题 10分) 1 . 大数据应用水平正在成为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对错 我的答案:对 2 . 金融云快速落地奠定了大数据应用基础。

对错 我的答案:对 3 . 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 对错 我的答案:对 4 . 互联网基础设施升级和技术进步使欧盟个人数据保护面临新情况。 对错 我的答案:对 5 . 金融数据的安全问题并不重要。 对错 我的答案:错 6 . 大数据金融是指依托于海量、非结构化的数据,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方式,对数据进行专业化的挖掘和分析,并与传统金融服务相结合,开展相关资金融通工作。 对错 我的答案:对

倾听在有效沟通中的重要性及应用

倾听在有效沟通中的重要性及应用 摘要:沟通首先是听的艺术。而倾听则是有效沟通环节当中的一项重要的技巧,善于倾听可以使得沟通更为高效。本文将对倾听这一重要环节,在深层次上进行深入的探究,对于倾听中的困难进行多方面的谈论,同时提出一些改善倾听效果的技巧。好的倾听者,用耳听内容,更用心“听”情感,倾听在有效沟通中意义重大。 关键词:沟通;有效沟通;倾听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说话是表达自我、宣泄内心的一个途径,而倾听是接受对方的过程。可惜的是,大多数人都喜欢说,但很少有人会听。“喜欢说,却不耐心地听”是人性的通病。许多人经常一味地讲,却很少静下心来理解对方心中真正的需求或看法。好的倾听者,用耳听内容,更用心“听”情感,正确的倾听态度是达到最佳倾听效果的前提。学会倾听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促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所以,倾听是一个视觉、听觉并用的过程,是思想、情感、信息兼收并蓄的过程。它极为重要,有多方面的作用,是沟通的一个有效武器。 1倾听在沟通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1.1在心理学方面 倾听是对说话者一种最佳的赞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得到别人尊重的愿望[1]。人们喜欢善听者甚于善说者,实际表明,人们都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如果你愿意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尽情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他们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愉悦感与满足感。他们会把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归因于与你的谈话,从而产生对你的好感。这种心理反应方式可以用海德的归因理论来解释。 据心理研究表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心理医生的依赖,正是基于对于一个倾听者的,一个诉说者的需要。一般心理医生会简单的提出几个问题,然后主要有你来讲述,在这里我们可以这么说,心理医生的角色定位就是一个优秀的倾听者。 "苏格拉底方法"也称为“问答法”,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人们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人们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

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进展及启示

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进展及启示 发表时间:2019-10-28T09:21:30.95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5期作者:何琳琳 [导读] 分析了目前中国城市空间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了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黑龙江省时代国土资产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30 摘要:分析了目前中国城市空间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了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分析认为目前阶段我国城市空间开发存在地下与地上及地下各层次之间规划协调不够、城市空间管理职能划分模糊、缺乏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投资模式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中国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实现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应在规划阶段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遵循合理的规划原则,构建科学的可持续性评价体系,进行数字化城市空间规划并加快制定合理的城市空间开发法律法规;在开发阶段选择合适的城市空间投融资开发模式,采用科学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并加强城市空间的生态化建设,通过这些对策提高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空间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 引言 中国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为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既是传统经济、土地和建设三类空间规划的传承,也是满足从“物质文化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转变,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转变的新制度设计,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1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1.1城市空间管理职能的划分比较模糊 2001年11月建设部颁布了《建设部关于修改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的决定》,在法律上明确了地方政府对城市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职权。尽管地方政府的绝对管理权明确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空间资源管理的空白,仍缺乏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特定的管理机构来协调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城市工程项目之间、地下工程同地表建筑物之间的矛盾。目前,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城市空间包含的众多要素的管控职能分散在国土、发改、人防、交通、市政、能源、电力、水利等部门,存在管理职能重叠甚至冲突。如此多头管理,势必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和效率的低下,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之间的缺乏更造成地下空间开发中重复建设、无序建设频频发生,也是目前城市空间开发可持续性差的主要原因。 1.2城市空间开发缺乏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 城市空间具有无光线、恒温、恒湿、隐蔽、密闭、开发成本高,可逆性差,危险性大、环境影响大等特点,因此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估至关重要,尤其对城市空间开发的可持续性评价。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对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影响,学术界一直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标。城市空间规划设计体系本身也尚处于摸索和不断调整的过程,针对城市空间规划及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属于一个全新的空白领域。由于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因而城市空间开发应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另外,由于地质条件和城市工程的复杂性,城市空间开发建设事故屡见报道,针对城市空间开发建设的安全评估机制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城市城市空间综合评估机制,用于定量评价城市城市空间开发的可持续性、安全性和生态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的前沿趋势 2.1研究阶段 发达国家早期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研究多由政府组织与研究单位参加,主要是编制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规划研究报告,重点是制订可持续性的空间规划目标,强调公共参与城市空间规划的方式与程度,以及深入分析可持续性城市空间与其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体特征如下:一、20世纪50-60年代,城市空间规划趋向从传统的以“物质功能空间规划”为主,逐步兼容考虑“物质功能空间”、“自然生态空间”与“城市社会功能空间”。二、20世纪60—70年代,城市社会空间问题成为可持续性城市空间关注的重要问题,形成了以解决公共福利为特征的阶段,这一时期亦开始重视“城市自然生态空间”的功能特性需求。三、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以美国为例的西方国家寻求城市中心区的更新与复兴,倡导城市空间经济的再生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城市空间规划体系中讨论的热点。四、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空间规划体系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开始讨论“空间可持续性”问题,部分城市强调城市可持续性经济的重要性。五、21世纪以来,强调对城市空间复兴的重视,认为城市复兴应该建立在优质规划、经济实力及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上,良好的执政以及社会福利的原则也是“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原则。 2.2前沿理念 近年来,欧美国家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开始围绕“全球化思考、本土化生存”(Thinkglobal,actlocal)的理念展开。自1992年以来,欧盟呼吁在欧洲以及全球范围内,应采取广泛的国际行动,并与其成员国以及其他国家和所有国际组织通力合作,在制定可持续空间规划策略和政策执行监督等方面均要做出积极的贡献。1992年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在全球范围内提出并推行了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sustainablecitiesprogramme,SCP),现今已有中国在内的13个国家实施了SCP计划。在全球层面,过去十(多)年是推行可持续性城市空间发展理念稳步发展的阶段,主要有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化的“京都协议书”和“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HabitatII),以及欧盟的“奥尔堡(Aalborg)宪章”等,以上内容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发展内容。一些国家的地方政府还要求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可持续性的空间规划策略,诸如提高当地的康乐水平(localwellbeing)。发达国家还认识到只有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即通过改变每个公民(individualcitizens)、商企(businesses)和其他组织机构(otherorganizations)的行为,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规划应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压力相互碰撞的地方,两者必须要协调一致。麦克拉伦(Maclaren)和维吉尼亚(Virginia)研究认为,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规划研究近年来主要集中在:

大数据服务平台功能简介

大数据服务平台简介 1.1 建设目标 大数据服务平台以“整合资源、共享数据、提供服务”为指导思想,构建满足学校各部门信息化建设需求,进而更好为广大师生、各级管理人员、院领导等角色提供集中、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因此, 要建设大数据服务平台 主要包括综合查询,教学、科研、人事、学生、图书、消费、资产、财务等数据统计分析和数据采集终端(含数据录入及数据导入)。通过此平台为学校的校情展示提供所需的基础数据,为学校的决策支持积累所需的分析数据,为广大师生、各级管理人员、校领导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所需的开发数据,为学校的应用系统建设提供所需的公共数据。 1.2建设效益 协助领导决策、提供智能分析手段 通过建设大数据服务平台: 为校领导提供独特、集中的综合查询数据,使校领导能够根据自身需要随时查询广大师生的个人情况,有助于校领导及时处理广大师生的各种诉求。 为校领导提供及时、准确的辅助决策支持信息,使校领导能够全面掌握多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校领导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以往各部门向校领导提供的信息往往只从部门角度考虑,而校领导无法及时获取多方面的信息,无法及时做出决策)。 为校领导提供丰富、全面的校情展示数据,使校领导能够实时掌握教学、科研、人事、学生、图书、消费、资产、财务等情况,有助于校领导制定学校未来发展战略。 为校领导提供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检测报表,包括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生均年进书量。对提高教学质量和高等学校信息化程度等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1.3 建设内容 基于中心数据库,将学校长期以来积累的大量管理数据以一种多维的形式进行重新组织,多层次、多维度的整合、挖掘和分析,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师资队伍、学生风貌、后勤保障、办学条件等,为各级管理人员、校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强

协议的重要性及应用案例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协议的重要性及应用案例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合同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 义务,同时阐述确定的时间内达成约定的承诺结果。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 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政策规定 国税函(2008)875号文规定: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的商品,按售价确认收入,回购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有证据表明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的,如以销售商品方式进行融资,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负债,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应在回购期间确认为利息费用。 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销售按正常销售处理,回购时按采购处理。但是,在“有证据表明”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的,不能确认为收入。 二、问题提出 1、什么是“有证据表明” ?我认为,证据可以通过签订协议合同来显现。还有,要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还要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确认,现在税务处理中也提倡这个。 2、什么是“销售收入确认条件”?收入的确认条件,就是确认收入的4个条件。当然,税法的确认条件与会计准则的四个确认条件相比,少了“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一规定。 三、应用举例 [例]某金楼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 2008年5月1日,该金楼与乙公司签订协议,向乙公司销售一批珠宝首饰,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销售价格为10000元,增值税额1700元。 协议规定,该金楼应在9月30日将所售商品购回,回购价为11000元(不含增值税额)。商 品已发出,货款已收到。 根据该销售合同性质判断,这是属于抵押借款行为。 假定该批商品的实际成本为8000元,除增值税外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根据合同判断,根 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分析,已“有确凿证据”表明该售后回购交易不满足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 因为,该金楼对已售出商品保留着与所有权相关的继续控制权一一5个月以后按规定的价格 购回。 所以,该金楼的会计处理如下: 售出商品时,将取得的银行存款11700元,确认为负债,不得将发出的商品成本结转为销售成本。 (1) 确认负债增加: 借:银行存款11700 贷:其他应付款10000

(完整版)浅谈当前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浅谈当前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当前社会日新月异,各种信息逐渐呈现出不断更新和进一步增长的趋势,因此在处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信息记录”已逐渐发展为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这一环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便是应用文体的写作。而在大学的学习中,无论是与之相关的新闻写作还是汉语言文字学研究,都需要对应用文的写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剖析。这也是及时处理和有效表达信息的一大重要手段。因此掌握一定的应用文写作技巧是至关重要的。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会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通顺又扎实不可。” 殷商时期甲骨卜辞所记载的内容已经比较多,范围比较广,有国家政务方面的记载,有经济方面的记载,有军事作战方面的记载,有帝王生活、活动方面的记载,还有占卜方面的记载。在《殷墟卜辞综述》中,把记载的各方面的内容归结为六大类,为祭祀、天时、年成、王事和旬夕等。这些都是对当时生产活动和生活等各方面情况的记述,是殷商时期人们生活、活动的文字标记。这是应用文的初期表现形态。 应用文的广泛应用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现在美国很多一流的大学,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工学院等,都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香港工商业繁荣,而中文地位日益提高,应用文写作也越来越被重视,连理工学院也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

社会经济、科学的高速发展,信息资源愈来愈丰富,信息传递、交流愈来愈受重视,应用文作为管理国家、处理政务、传达信息、组织策划、推广成果、发展科学,以及人们在社会、思想交流中使用的重要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不可替代的重要传播手段和工具。 写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效率、关系到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顺利进行,这些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也为事实所证明。学习写作,尤其是学习应用文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水平是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是现代化社会生活提出的重要任务。对于大学生来说,能否写出思想正确、观点鲜明、文理通顺、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并有一定文采的应用文、文章,这是我们一项必备的基本技能。 应用文写作作为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直接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素质教育、人才与社会适应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应用文的特点决定了应用文写作需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应用文的写作要求决定了它能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自然紧密的内在联系,能有效地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在大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教学当中的专业知识讲授缺乏一种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甚至是脱节的现象。而这在根本上是与大学教育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大学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因此对于应用文的写作研究也需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也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应用文体的写作,从而进一步讲写作理论与现实实际更好的结合。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即将

信息技术对城市社会空间影响的研究

叶敏≮c‘2007.3(下半月刊) 信息技术对城市社会空间影响的研究 口李荣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240) 摘要信息技术对生产生活影响的深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探讨“地理终结”到新型产业组织空间的发展,乃至信息技术对于整个社会公共资源的空间分配的影响,经历了长期的研究积累。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将更集中于技术对于空间变化影响的具体实证方面。 关键词流动空间虚拟集聚网络空间优质空间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7)03—174—02 伴随着信息技术对于人们生活进一步的渗透,其影响越来越被人们广泛的关注。信息技术怎样影响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信息技术通过怎样的途径对于城市空间进行重构?H?巴凯斯指出“电信网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空间和时间,地区和公司的发展中出现了计算机网络及其传输流,各种各样的电子行为的愈益增加的应用将导致地方发展、区域管理、组织形式和个人生活的变化。在电信网络和信息流缩主宰的时代,空间接近的优势被减弱。这些进步改变了部门的条件和地方、国家及全球各个层次的区域相互独立性”castells则进一步将这种变化以空间分化的形式划分。并提出“流动的空间”,即为通过流动而运作的时间共享之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有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流动空间:第一层次,流动空间的第一个物质支持,又电子交换回路所构成,是通信网络的技术基础设施。第二层次,由它的节点和核心构成,是一种层级组织;第三层次,是占支配地位的管理精英的空间组织。 同样地,这三个层次的空间可以更简单的被理解为数字信息空间、物质实体空间、以及联结及利用这两种空间物质的人的组织空间。信息空间与物质空间通过人一管理精英的联结,并按照其有目的实践活动或被重构。这便涉及到信息技术对于物质化地理空间的影响的研究。 在信息技术对城市城市空间影响的研究中,Yen和ma}lmassani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能影响土体使用模式并且在经济活动增长与产业空间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影响组织办公室位置选择的两个方面,1.信息网络的接人的需求2.基础设施成本低于传统中心商业区。Gasp”和daeser(1998)尝试寻找出信息技术与面对面交流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中支持这种交流的因素。通过对于电话使用资料的实证分析,得出信息技术对于面对面交流的补充作用大于替代作用。结果表明,信息技术对于城市的集聚作用并没有消失,作者声称在回归模型中难以排除信息技术的影响。Gordon和Richardson(1997)推测,信息技术可能导致于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分散,甚至到达“地理消亡”的时代。他们指出,在运输与通信成本高额的时代,超高或集中解决方案占主流。但未来的运输与通信成本将继续降低。这里严格的问题是运输与通信是补充关系还是替代关系,如果是补充关系,地理的作用将持续发挥即使新的通信技术得以开发。salomon(1996)认为通信技术的发展将消弱距离的影响,对于社会空间组织会导致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信息技术发展促使城市分散他还提出了四项假定:1.运输与通信技术的替代关系的存在2.信息对于实体物品替代关系的存在3.通信技术的普遍使用4.在拥挤和交通成本的压力下,对分散迫切性的认识。他甚至认为城市形态全新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在信息时代,不过他承认由于技术的原因城市将发生某些方面的变化。 另外,(c印ello1994)指出,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组织发生空间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这归咎于对于信息技术作用的过高估计,以及对于新技术与空间重构之间关系的肤浅及乐观的析。她还认为,长期来看,新技术的应用导致新的生产策略,比如“即时生产系统”(jus“ntime)。这需要各个公司之间空间位置上的临近,最终会导致经济活动的集聚。然而,Fuiita和haIllaguchi(2001)指出,如果公司之间具有良好的运输通信基础设施相连接,正如在许多发达国家看到的,它们仍然可以保持分散。Echeverri—carrou(1996)认为,对于组织之间地理上关系的概念化,不能离开对于计 174算机网络的理解,它将不同位置的不同部门,不同组织连接在一起。尽管在空间上逐步分散,但其活动却借助于信息网络进一步一体化。她还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企业内部联结的高额投资,同时对于员工技术以及生产活动严格控制。G”Ill一还注意到了在城市空间中,伴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所产生的基础设施分配不均的问题。“我认为我们正在开始看到一个重新城市网络化基础设施,其中凸现了物质,社会以及政治上的不合理分配”并提出了“优质空间”概念(笔者译)。优质空间的出现是一个广泛的趋势,它是由于四个过程推动的。社会技术和政治经济的变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分价提供、城市综合规划的侵蚀和新消费空间的出现、基础设施消费主义的盛行、面对城市空间自动化以和城市区域扩展,向城市外围转移趋势的出现。提出“最优网络空间”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中基础设施以及技术移动性的研究。传统城市与社会学当中,对于基础设施与技术研究仍然处于边缘。 国内对于信息技术对城市社会空间影响的研究则处于起步探索性阶段。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对区域层面影响的研究中,汪明峰(2004),从互联网骨干网络拓扑结构人手,对中国互联网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考察基于这种信息基础设施构架之上的中国城市体系格局。表明互联网正在重构城市的竞争优势,而地理区位因素仍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网络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研究提出展望,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将成为中心。1.网络空间通达性研究2.网络空间积聚的动力研究3.网络空间与地理空间交互作用。 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对于产业组织空间影响的研究中,刘卫东通过诺基亚星网工业园的实例分析指出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导致企业的“虚拟集聚”,这是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和缩短供应链的必然结果,但是否选择积聚还取决于其它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成本正成为空间组织的重要影响因素。他还指出,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空间区域的两个主要决定因素制造业的积聚有可能成为一种趋势,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和快捷配送两种力量将成为决定互联网时代制造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信息技术的进步也在改造着商业模式和企业组织的模式,并导致企业明显的空间重组,一方面由于新的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传输十分便利,一个地理空间点上的消费者可以得到的相关产品的信息是海量的。对于越来越快的市场变化响应,驱动着企业改变其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新的技术也容许企业尝试新的管理实践。 甄峰对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新空间形态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提出了实空间、虚空间、灰空间的三元空间假设。并认为三元空间并存与共生将是一个持续现象。灰空间,即实空间与虚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形成的过渡性空间。“由物质场所,可上网的固定计算机或移动设备以及网络基础设施构成。”(甄峰,2004)“从内容上讲,灰空间将由信息港、智能建筑、宽带网络、科技园区、创业基地等所构成” 总之,在信息化对于城市空间影响的研究中,国外学者所关注的方面有所差异。与此同时也对于这种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而国内伴随着信息技术影响的深入,在信息技术对于社会影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集中于概念的提出以及新现象的探索分析阶段,深入的实证研究还非常缺乏。与此同时,未来的研究也将更多地集中于信息技术对于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细致深入的实证研究。正如掣a}la-n所述”在当今城市快速转型时期,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是  万方数据

大数据的作用及影响

大数据的作用及影响 张晓蕾:传统商业银行也有广泛使用大数据技术,但对技术的依赖程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渣打银行的程序性借贷(其中也包括个人借贷)是通过搜集大数据,并设定参数,这是一个自动撮合的过程。整个借贷流程非常快速,以新加坡为例,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审批。产品本身非常好,快速、高效,且成本低廉。但是其发展速度受到一定限制。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发现,这个业务的增长速度与其坏账增长并不呈现为线性关系,在飞速增长达到临界点后,其坏账明显增加。当然这与地域有一定关系。 商业银行为什么需要不断调整自身使用的模型?因为这些模型本身就是风险的来源,调整模型意味着对风险的控制,这也是新的第三方机构需要累积的经验。比如证券界流行的量化策略,实际上是应用历史数据和概率进行投资策略的模型。根据这个理论制定策略,我们却发现黑天鹅事件导致了机构的倒闭,这就是系统之外的突发性风险。 传统商业银行不能忽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意味着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如果我们不能面对这样的转变,未来我们可能在很多领域都要让位于在大数据方面有很大优势的新进者。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新进者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必须要考量传统金融行业行之有效的风控。为什么银行要花这么高的成本去做风控及信贷审批,特别是中型以上的金融机构,基本还是以人为考量标准,如果不能面对面看到贷款方,很难做出重大决策。 武剑: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始于余额宝,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正视这个问题,对余额宝的影响估计不足。现在大家都在逐渐适应的过程中,目前尚存在监管的盲区,有一定套利的空间,但它不会是长期问题。 我们更关注的是互联网金融的深层次影响,由于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导致数据量激增,形成大数据现象。IBM的研究显示,近两年全球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整个人类有记录以来数据量的90%以上,而且还在以几何倍数的速度上升。并且这些大数据不光是海量,而且主要是非结构化的。以前银行处理的数据都是结构化的,比较规范、标准,这方面的经验比较多。而现在各种渠道获得的数据,有音频、图像、视频等各种各样形式,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 另外,大数据还有一个特点是实时在线。传统数据的生产、存储以及调用是分割的,很多数据在采集之前就已经经过了人脑有意识处理,如市场调查产生的数据,而大数据的产生和捕获都是在人们无意识地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做到了反映真实,并一直在线,再借助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型处理方法,就能将在线的大数据实时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随时调用。从战略层面而言,将来银行的业务都会搬到线上,所有金融机构的竞争将在信息平台上展开,从这个角度来讲,简单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数据为王”。将来谁掌握大数据资源,谁就掌握了风险定价的主动权,也就可以获得准确、高额的风险收益,最终获得竞争优势。 银行做风险评估模型的时候用的主要是结构化数据,往往是滞后的,比如财务报表是上一年度的,很多数据是静态的、局部的,而且是容易被粉饰和掺水的。采用这种数据做前瞻性预测效果可想而知。 从目前情况看,五大行的内部评级模型都已经通过了银监会最近的验证,但是这些数据和模型准确性还是令人疑虑。现在的数据库是过去5-7年的,是在经济繁荣时期积累下来的,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将来一旦系统性风险爆发,再回头看这些数据很可能低估了潜在的风险。 应用大数据思维,银行可以根据纳税记录、刷卡记录、存货变动等动态数据进行信用观察,只要观测流量达到标准,就可以发放贷款,采用这种评估方式发放的贷款违约率很低,这就

032.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 ——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黄蕾 摘要:长期以来,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及总体规划层面,市域范围的规划,缺乏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更会出现重城镇建设空间,轻非城镇建设空间的管控研究的现象。本文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的研究为关注点,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对于协同城乡均衡发展、营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空间、彰显城市独特人文魅力的重要意义。在技术内容方面,首先,从区域空间角度切入,从区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格局分析入手,确定城市生态、文化发展战略。其次,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对非城镇建设空间中生态、文化资源布局研究。最终提出以生态保育基底、核心山水田园群、外围山水田园组团、滨水生态廊道、环中心城休闲带等全方位构建全域山水田园空间规划。并加强对规划分阶段的时序安排,实现规划的空间落位与实施管控的实施策略研究。 关键词:空间规划,非城镇建设空间,山水田园,生态文化资源 1引言 1.1.以市域空间规划加强全域空间资源管控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可以确定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框架,空间规划的目标就是确保战略发展研究可以落地。 以往市域范围的规划,主要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侧重于市域结构管控,但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不足。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转变为市域空间规划,可加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对全域空间资源的统筹配置能力,对全域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的整体导控。从而指导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市域空间规划的方向,从而实现市域空间规划的“一张蓝图”。 1.2.同等重视“城镇建设空间”与“非城镇建设空间” 在《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和要求》(暂行),“编制要点”—“加强空间开发管制”一节中,提出“在市域层次的规划,需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比例和格局,确定市域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对各类空间中的建设活动提出管理要求。统筹安排城镇各项建设,以及生态、农业空间中的区域性基础设施、乡和村庄的规划建设”。 本文中所指的“非城镇建设空间”,即上述描述中除去“城镇空间”外的空间,主要以市域范围内大面积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农田、乡村)为主。 一直以来,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相对重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轻非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新时期的空间规划体系需要秉持“综合性思维”,对于非城镇建设空间的规划研究,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更需要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实现空间上“保护”与“发展”间的均衡。

人因工程学的重要性及应用

第一章人因工程学概述 第一节学科概述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从最原始的完全依靠自然的生活(比如采集食物、狩猎以及逃避猛兽的追捕)到逐渐学会制作简单的工具,再到各种复杂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人类经历如此漫长的道路,才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现在,我们已经能够使用各种技术生产大量的产品和设备,其中包括我们的祖先所不可能想象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技术发展与人的因素是不可分割的,他们的关系就是人们开始研究人因的起因。人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些工具、装置、设备或机器的使用十分不方便,而只要稍加改动,用起来就会舒服的多。这些只是非常简单的人因工程学的应用。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于自身认识的加深,人因工程学学也越来越深入与技术融合再一起,同时也越来越深入地溶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例如在各种日常用品,家用摄像机、浴盆,电视机的遥控器等都非常典型地应用到人因工程学。下面将对人因工程学这门学科从总体进行认识并且较深入地理解几个比较重要的概念。 、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目前国际上对人因工程学有几种不同的称呼。美国称之为人因工程学(Human Factors),在欧洲工效学(Ergonomics)更为流行。有些学者称之为人类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人机工程, 也有一些心理学家喜欢使用工程心理学(Engineering Psychology)的叫法。在具体的定义上,也没有统一。例如国际人机工程学会将人机工程学定义为: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里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生活中和休息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将人机工程学定义为研究人和机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合理结合,使设计的机器和环境系统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达到在生产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的的学科。有些学者通过对于各种定义的归结,认为人机工程学可定义为: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善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 我们认为人因工程学的定义应该结合人因工程学研究的核心、目标以及方法来给出。在研究重点上,人因工程学着重于研究人类以及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产品、设备、设施、程序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重点在于人和通过设计来影响人。人因工程学试图改变人们所用的物品和所处的环境,从而使其更好地满足人的工作能力和限制,适应人的需要。在研究目标上,人因工程学有两个主要的目标:第一是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例如简化操作、增加作业准确性、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第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价值需要,如提高安全性、减少疲劳和压力、增加舒适感、获得用户认可、增加工作的满意度和改善生活质量等。在研究方法上,人因的基本方法就是对人的能力、限制、特点、行为和动机等相关信息进行系统研究,并将之用于产品、操作程序及使用环境的设计。它包括对人本身和人对事物、环境等反应的有关信息的科学研究。这些信息是进行设计的基础,并且可以用来分析当设计有所变化时可能产生的影响。作为一门注重设计的科学,人因工程学还包括对设计的评价等方面。 综上所述,人因工程学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人因工程学是基于对人和机器,技术的深入研究,发现并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通过对于工具、机器、系统、任务、和环境进行合理设计,以提高生产率、安全性、舒适性和有效性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 作为一门工程技术,人因工程学不同于其他一般工程技术学科的一些要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