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目标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实施方案

威宁县中小学教学质量目标评价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关于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要求,根据《毕节地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区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的通知》(毕地教字[2010]8号)、《威宁县教学工作目标管理实施办法》(威教字[2007]88号)等文件,并借鉴几年来我县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经验,紧密结合各站校实际,进一步健全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和实效性的教学质量目标评价实施方案,对全县中小学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客观、规范的目标管理综合评价,充分发挥目标评价对“教师、教育、教学、教研、教改”的正确导向作用,并不断做到含金量到位、震撼力到位、高效益到位。

目标评价坚持甄别选拔与诊断激励并重,关注结果与重视过程统一的原则。通过目标评价的有效落实,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的素质教育教学质量观,强化质量立教、质量兴教、质量强教意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强化站校管理、全面规范工效挂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考奖

(一)学校奖

1、评价标准

高考质量奖评价标准是对全县应届学生高考综合指标进行评价,主要内容有:应届学生文化素质提升情况,会考全科合格

率,高中应届学生巩固率,高考应届学生综合上线率。

2、计算方法

除与地区教育局高中教学质量评价计算相同之外有二:

(1)学校应届学生高考综合上线率(%)=第一批本科上线率(%)×1+第二批本科上线率(%)×0.9+第三批本科上线(%)×0.8+专科上线率(%)×0.7。

(2)学校综合平均分数=应届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分数×0.4+会考全科合格率分数×0.1+应届学生巩固率分数×0.1+高考应届学生综合上线率分数×0.4。

3、奖励原则

(1)学校奖:

以学校为单位评奖,按全县高考学校综合平均分数成绩从高到低排序,设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二名给予奖励表彰,并颁发奖牌和奖金(奖金奖励其成绩突出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其中,特等奖、一等奖10000元/名,二等奖8000元/名,三等奖5000元/名。

(2)学校领导奖:

全县高考评价获奖学校的校长和分管教学的优秀副校长、优秀教务主任,颁发与学校奖相同等级的奖证给予奖励表彰。

(二)教师奖

1、评价方式

以地、县高考奖中的学校奖评价标准为其相应主要指标,以班级学科为单位进行评价。

2、计算公式

学科综合平均分数=应届学生学科文化素质提升分数×0.4+

会考学科合格率分数×0.1+应届学生巩固率分数×0.1+高考综合上线应届学生学科分数×0.4。

文综、理综各学科成绩,按高考学科综合成绩与全县高三下学期统考相应学科成绩比例综合评价计算。

3、奖励原则

将高三年级相同学科教师考核指标综合评价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按进入全县前40%或全校前30%序列的学科成绩优秀教师获奖,并按1:2:2的原则,分设一、二、三等奖给予奖励表彰,由县教育局颁发奖证;由相关高中学校分别奖励教师一等奖500元,二等奖400元,三等奖300元以上。

(三)学生奖

1、高考总分名列全区前十名奖

高考(文、理)总分名列全区第一名、二至五名、六至十名,并到高校就读者,分别奖励考生5000元、3000元、2000元,并颁发特等奖证(含其学科成绩优秀的高三任课教师),全县通报表彰。

2、高考总分名列全县前十名奖

高考(文、理)总分名列全县第一名、二至五名、六至十名,并到高校就读者,分别奖励考生1000元、500元、300元。

3、高考总分进入第一批本科院校奖

高考(文、理)总分进入第一批本科(省划定的分数线)院校,并到高校就读者,奖励考生200元。

4、高考总分进入第二批本科院校奖(中考成绩500分以上者除外)

高考(文、理)总分进入第二批本科(省划定的分数线)

院校,并到高校就读者,奖励考生100元。

5、以上奖励不重复享受,高额奖励优先。

三、高中统考奖

(一)基本要求

1、统考次数:每学期一次。

2、统考办法:毕节地区教育局统考或威宁县教育局统考。

3、评价学科:同高考学科。

4、统考时间:各学期期末。

5、奖励对象:学校及其领导、教师、学生。

(二)学校奖

1、评价方式

以学校为单位评价,从应届学生文化素质提升情况、会考全科合格率、高中应届学生巩固率、统考应届学生优秀率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核指标是各项标准的Z分数,按各年级学校综合平均分数的总成绩从高到低在全县排序,设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二名给予奖励表彰。

2、计算公式

学校综合平均分数=应届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分数×0.4+会考学科阶段合格率分数×0.1+应届学生巩固率分数×0.1+统考应届学生总成绩优秀率分数×0.4。

高中统考总(学科)成绩优秀的应届学生数,按其占全县应考学生数的70%计算。

其它计算方式方法:同高考学校奖。

3、奖励原则

(1)学校奖,颁发奖牌和奖金(奖金奖励其成绩突出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其中,特等奖、一等奖3000元/名,二等奖2000元/名,三等奖1000元/名。

(2)学校领导奖,全县高中统考评价获奖学校的校长和分管教学的优秀副校长、优秀教务主任,颁发与学校奖相同等级的奖证给予奖励表彰。

(三)教师奖

1、评价方式

以班级为单位评价,从应届学生学科文化素质提升情况、会考学科合格率、应届学生巩固率、统考应届学生优秀率进行综合评价本班学科教师,考核指标是各项标准的Z分数。

2、计算方法

(1)Z分数的计算:Z=(X-X/S

公式中:X是某个考核指标的各个班级的数值,X是与X 相对应的全县的数值,S是全县总体标准差。

(2)学生学科文化素质提升Z分数

学科平均分Z分数:首先计算各班应届学生本次统考学科总分平均分和各班学生中考相应学科总分平均分,然后按Z分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各班同学科的两个平均分Z分数。

学科平均分Z分数=本次统考学科平均分Z分数-中考学科平均分Z分数。

(3)会考(学业水平考试)学科阶段合格率Z分数

首先计算各班学生本期前会考各学科阶段合格率。

会考学科阶段合格率=本班学籍学生本学科阶段合格人数/本班学籍总人数×100%。

然后再按Z分数计算方法,计算各班学生本学期前各学科会考阶段合格率Z分数。

(4)应届学生巩固率Z分数

首先计算各班应届学生巩固率。

巩固率=本班实考应届学生数/本班学籍人数×100%

然后按Z分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各班应届学生巩固率Z 分数。

(5)统考应届学生学科优秀率Z分数

首先计算各班统考应届学生学科优秀率。

统考应届学生学科优秀率=本班进入全县统考本年级学科成绩前70%序列考生数/本班学籍总人数×100%。

然后按Z分数计算方法,计算各班统考应届学生学科优秀率。

(6)教师奖评价综合平均Z分数

综合Z分数整体权重为1,其计算公式为:

综合学科平均Z分数=应届学生学科文化素质提升Z分数×0.4+会考学科阶段合格率Z分数×0.1+应届学生巩固率Z分数×0.1+统考应届学生学科优秀率Z分数×0.4。

3、奖励原则

将本年级同学科教师考核指标综合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按进入全县前30%或全校前20%序列的学科成绩优秀的教师获奖,并按1:2:2的原则,分设一、二、三等奖给予奖励表彰,并颁发奖证和奖金。其中,一等奖500元/名,二等奖400元/名,三等奖300元/名。

(四)学生奖

1、奖励对象

全县高一、高二、高三统考成绩优秀的应届学生。

高三补习生单独评奖,奖金约为应届学生相同等级奖的一半。

2、奖励办法

按全县统考成绩,取本年级实际参加统考学生总数的2%的优秀学生给予奖励表彰,并颁发奖金。

3、奖励等级

(1)特别奖

对全县统考总成绩名列全县各年级获奖序列前十名的优秀学生给予特别奖励表彰。

①统考总成绩名列全县同年级第一名者,奖励考生300元。

②统考总成绩名列全县同年级第二至五名者,奖励考生200元。

③统考总成绩名列全县同年级第六至十名者,奖励考生150元。

(2)普通奖

对全县统考总成绩进入各年级获奖序列第十名以后的考生,按2:3:5的原则,分设一、二、三等奖给予奖励表彰。

①统考总成绩进入全县同年级一等奖者,奖励考生100元。

②统考总成绩进入全县同年级二等奖者,奖励考生80元(中考成绩600分以上者除外)。

③统考总成绩进入全县同年级三等奖者,奖励考生50元(中考成绩500分以上者除外)。

(3)优秀奖

以学校各班级为单位,若本班无进入县特别奖、普通奖序列的学生,则评选统考成绩优秀学生1人(中考成绩500以上者除外)上报县教研室审核后,由教育局给予奖励表彰,颁发奖金50元。

四、中考奖

(一)站校奖

1、评价方式

以教辅站、中学为单位,分城关和乡镇两类评价。

(1)城关类:中学取前二名,分设一、二等奖给予奖励表彰。

(2)乡镇类:教辅站取前十名,中学取前十五名,按1:2:2的原则,分设一、二、三等奖给予奖励表彰。

(3)进步奖:特设乡镇类站、校进步奖各五名。其评价办法为:按站、校本学年中考评价总成绩名次与其上学年中考评价总成绩名次进行综合评价,即各取进步最大的前五名给予奖励表彰。

2、计算公式

站校评估成绩=总分平均分(占40分)+优秀率(占30分)+升学率(占30分)

(1)总分平均分=该站校中考实有应届考生总分/该站校中考应有考生总数

中考应有考生数,按本乡镇当年的总人口数测算的“两基”中考学生数(中学初三生均公用经费总人数)计算,并以其应届学生比例最高的乡镇教辅站(中学)得满分为标准进行推算。

(2)优秀率=该站校中考总成绩优秀应届学生数/该站校中考应有考生总数×100%。

中考总成绩(学科)优秀应届学生数,按其占全县应考学生总数的20%计算。

(3)升学率=总成绩优秀学生升学率×60%+全体学生升学率×40%

①总成绩优秀学生升学率=本站校升学在威宁县普通高中学校的中考应往届学生总成绩优秀人数/本站校中考应考应往届学生总数×100%

②全体学生升学率=本站校升学在威宁县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中考应往届学生数/本站校中考应考应往届学生总数×100%

各站校实际参加中考学生100人以下者,降低一个评价奖励等级;50人以下者,不参加评价奖励。

3、奖励原则

(1)站校奖:颁发奖牌和奖金(奖金奖励其成绩突出的站校领导班子成员)。其中,一等奖1000元/名、二等奖500元/名、三等奖和进步奖300元/名。

(2)站校领导奖:全县中考评价获奖站校的站长、校长和分管教学的优秀副站长、优秀副校长及优秀教务员、优秀教务主任,颁发与站校奖相同等级的奖证给予奖励表彰。

(二)教师奖

1、评价学科

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等全区中考学科。

2、评价方式

以学校学科为单位进行评价,将中考各学校学科成绩评价名次从高到低排序,按进入全县前50名序列的学科成绩优秀的教师获奖,并按1:2:2的原则,分设一、二、三等奖给予奖励表彰。

各校实考学生40人以下者,降低一个评价奖励等级;20人以下者,不参加评价奖励。

3、计算公式

学校学科成绩=学科总分平均分(占40分)+学科优秀率(占30分)+升学成绩(占30分)。

升学成绩=学科成绩优秀学生升学率×60%+全体学生升学率×40%。

学科成绩优秀学生升学率=本校升学在威宁县普通高中学校的中考应往届学生学科成绩优秀人数/本校中考应考应往届学生总数×100%。

凡未参加中考的应往届学生,一律不准参加本文件规定的中考有关评价奖励。参加中考的往届学生,升学在威宁县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者,可参加有关升学率评价。

其它计算公式、方法和相关项目、规定等同“站校奖”。

4、奖励原则

学校所获学科评价名次,即为中考相关学科评价成绩名列本校第一名的初三任课教师名次。其中,荣获一、二、三等奖的学科优秀教师,由县教育局颁发奖证;由相关中学依次特别奖励500元/名、400元/名、300元/名以上的奖金。

全县中考评价获奖优秀教师的资金,应从本校教师绩效工

资中列支。

5、上报要求

各中学中考学科评价总成绩名列全县相关学科奖励前50名者,务必严格遵照本文件的具体规定及其精神,严格按照本学年或本学期初在乡镇教辅站校长、主任会议和全校教师会议上讨论通过的规范的站、校《教学质量目标评价实施方案》评选出该学科中考成绩名列全校第一名的任课教师,呈报教辅站审核后,上报县教研室。经教育局终审,并统一在威宁教育网上公示7天后,无异议者,正式行文给予表彰和颁发相同名次证书。

(三)学生奖

中考学生奖,按其中考成绩排序,对总成绩名列全区、全县前茅的优秀学生给予奖励表彰。

1、中考成绩名列全地区前十名者,颁发特等奖证(含其学科成绩优秀的初三任课教师),并全县通报表彰。

2、中考成绩名列全县前十名,并在威宁县高中学校就读者,奖励学生1000元。

3、中考成绩名列全县前十一名至二十名,并在威宁县高中学校就读者,奖励学生500元。

4、按威宁县各普通高中学校实际招生每100名,奖励其成绩最优者一名的标准,对在本校就读高一,且中考成绩名列全县第二十名以后的优秀学生,每人奖励100元。

五、小学统考奖

(一)站校奖

1、评价方式

全县一年一次的小学六年级统考站校评价,以教辅站、学校为单位,分县城和乡镇两类评奖。

(1)县城类(含民小):取前五名,按1:2:2的原则分设一、二、三等奖给予奖励表彰。

(2)乡镇类(含民小):乡镇教辅站取前十名,乡镇中心小学取前十五名,乡镇管理区小学取前三十名,乡镇村级小学取前五十名,按1:2:2的原则,分设一、二、三等奖给予奖励表彰。

(3)进步奖:特设乡镇教辅站和中心小学进步奖各五名,其评价办法为:按站、校本学年全县小学六年级统考评价总成绩名次与其上学年全县六年级统考评价总成绩名次进行综合评价,即各取进步最大的前五名给予奖励表彰。

2、计算公式

站校总成绩=总分平均分(占50分)+及格率(占20分)+优秀均分(占20分)+优秀率(占10分)

(1)总分平均分=该站校小学统考实有考生总(学科)分/该站校小学统考应有考生总数。

(2)及格率=该站校小学统考各学科平均(单科)成绩进入60分以上序列的学生数/该站校小学统考应有考生总数×100%。

(3)优秀平均分=该站校小学统考实有考生总(学科)成绩进入本站校前30%序列的优秀学生总(学科)分/该站校小学统考总(学科)成绩进入前30%序列的优秀学生数。

(4)优秀率=该站校小学统考各学科平均(单科)成绩进入80分以上序列的优秀学生数/该站校小学统考应有考生总数×100%。

3、奖励原则

(1)站校奖:由县教育局颁发奖牌;由本站校奖励其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成员一等奖1000元/名,二等奖500元/名,三等奖和进步奖300元/名。

(2)站校领导奖:全县小学六年级统考评价获奖站校的站长、校长和分管教学的优秀副站长、优秀副校长及优秀教务员、优秀教务主任,颁发与站校奖相同等级的奖证给予奖励表彰。

4、评比学生数规定(动态)

县直和乡镇小学、管理区小学、村级(全县民办)小学实考学生数依次为120人或80人、70人或40人、40人或20人以下者,分别降低一个评价奖励等级或不参加评价奖励。

(二)教师奖

1、评价学科

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科(思品、科学)等统考学科。

2、评价方式

以全县各小学学科为单位进行评价,按县城类取前五名,乡镇中心小学类取前三十名,乡镇管理区小学类取前五十名,乡镇村级小学类取前八十名,并按1:2:2的原则分设一、二、三等奖给予奖励表彰。

各校实考学生40人以下者,降低一个评价奖励等级;20人以下者,不参加评价奖励。

3、计算公式

学校学科成绩=学校该学科总分平均分(占50分)+及格率(占20分)+优秀均分(占20分)+优秀率(占10分)。

4、奖励原则

学校学科评价名次,即为全县小学六年级统考相关学科评价成绩名列本校第一名的任课教师名次。获奖的学科优秀教师,由县教育局颁发奖证,由相关小学特别奖励一等奖500元/名、二等奖400元/名、三等奖300元/名以上的奖金。

全县小学六年级统考评价获奖优秀领导、优秀教师(学生)的奖金,应从本站校教师绩效工资中列支。

5、上报要求

各小学六年级统考学科评价总成绩名列全县相关学科奖励名次者,务必严格遵照本文件的具体规定及其精神,严格按照本学年或本学期初在乡镇教辅站校长、主任会议和全校教师会议上讨论通过的规范的站、校《教学质量目标评价实施方案》,初步评选出该学科全县小学六年级统考成绩名列全校第一名的任课教师,呈报教辅站终评后,上报县教研室。经教育局终审,并统一在威宁教育网上公示7天后,无异议者,正式行文给予表彰和颁发相同名次证书。

(三)学生奖

全县小学六年级统考成绩优秀学生奖,按其总成绩排序,县城小学奖前60名,乡镇小学奖前200名,由县教育局颁发奖证,由相关小学奖励考生100元/名,以资鼓励。

六、其它有关规定

1、县教育局教研室、基教股和县招办等相关业务股室务必做到“十到位”:认识深化到位,重视有效到位,职责明确到位,专人落实到位,业务熟练到位,进度按时到位,工作真实到位,合作有力到位,研讨优化到位,质量高效到位。

2、各乡镇教辅站,务必按文件要求,严肃、公正、规范地把县教育局基教股提供的按本乡镇当年总人口数测算的“两基”中考学生数,划分给本乡镇各中学和附设中学,并及时上报县教育局教研室审核、备用。若出现划分意见不统一,不按要求上报等,县教育局则把该乡镇各所中学合并为一所中学进行评价评奖,并追究有关站校长和业务员的责任。

3、全县各初中、小学实考学生数在150人以下和150人、300人、450人、600人以上的学校,务必严格按照本文件关于评价、奖励表彰有关规定及其获奖学科名次上报要求,分别上报本校获奖学科序列优秀教师第1名和前2人、3人、4人、5人到县教育局审核后行文给予表彰和颁发相应名次证书奖励:(1)获一等奖学校,奖励表彰学科优秀教师一等奖1人,二等奖0-1人,三等奖0-3人;

(2)获二等奖学校,奖励表彰学科优秀教师二等奖1人,三等奖0-4人;

(3)获三等奖学校,奖励表彰学科优秀教师三等奖1-5人。

4、在本实施方案的计算公式中,评价各项所占分值的计算,以其第一名评满分为标准,其它名次则照此相应推算。

5、全县高中、初中、小学学生,无正规手续严禁转学,特别是毕业班,否则将从严处理,其中,学生统考成绩调回原学校评比,接收学校按其0分计算。

6、各站校初中、小学学科成绩评价上报县教育局表彰奖励的教师,经公示后,有异议者,其情节轻微,则自行处理、纠正;其情节严重,则从严追究站校长、分管副站校长、教务(员)主任和业务人员的责任,并全县通报。

7、各站校在实施中小学教学质量规划、管理、提高、评价、奖励、表彰等的全过程中,严禁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巧立名目,违者从快、从严、从重惩处。

8、各站校在每次中小学教学质量目标评价、奖励表彰中,务必隆重召开奖励表彰暨总结研讨大会,认真、实在、科学地不断进行全面奖励,大力表彰,深度研讨,广泛交流,规范总结,有效整改,实践创新,快速提高。

9、县政府每年划拨的50万元教学质量奖,按规定主要用于全县高考、高中统考质量奖,其奖励金额将随学生、教师和质量的变化而变化。

10、本目标评价属动态实施方案,注重实践、研讨、总结、升华和创新,威宁县教育局负责解释、补充和完善。

威宁县教育局

2011年1月18日

小学1——6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小学1-6年级汉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一年级汉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认读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正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字母和音节。 (2)认识常用汉字800个左右,学会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3)会写汉字500个左右。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能用铅笔写楷书。 (4)建立词的概念。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知道近义词、反义词。 (5)建立句子概念,知道词和句子的区别。 (6)认识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知道这些常用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及书写规范。(二)教学内容 1.拼音 (1)认读汉语拼音字母。 ○1正确认读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2认识四声符号,掌握四声的读法,初步掌握轻声读法。 ○3正确认读汉语拼音小写、大写字母。 ○4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学会拼读。 ○1正确熟练拼读音节。 ○2读准儿化音。 (3)正确书写拼音。 ○1正确书写声母、韵母。 ○2正确书写音节。 2.识字 (1)借助汉语拼音识字,认识800个常用汉字。 (2)汉字基本知识。 ○1认识汉字的常见笔画(7种)。 ○2认识汉字的常见偏旁部首(20种)。 ○3初步了解汉字的构字法(象形、形声)。 ○4认识并区分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 ○5知道多音字,在具体语境中读准学过的多音字。 (3)识字方法。 ○1运用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多音字知识认识生字。 ○2运用汉字构字法认识生字。 ○3在生活中认识生字。 (4)查字典。 ○1认识《新华字典》。 ○2学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3运用字典识字。 3.写字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两者的含义不同。 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这种结果表现为学生在课程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的变化。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 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和要求,专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通过一个特定教学过程(如一节课),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是某种知识、某种技能、也可以是某种观念、态度的形成或获得。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过程的准则,通常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2)两者的指导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的建设,而教学目标只是指导教学过程。 (3)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 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如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厅、局、委、办等)、课程指导机构(如各教育厅、局、委、办下属的教研室)、师资培训基地(如师范院校的对口专业)、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

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4)两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教学目标则相当具体、相当微观。 (5)两者的灵活程度不同。 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反复研讨、推敲的结果,具有导向作用。课程目标一旦确立,轻易不会改动;而教学目标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状况的把握来制订的,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门课程在某学期、某堂课甚至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上的教学目标是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更新的。 在看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区别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两者的密切联系: (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导向。 例如,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不仅包括有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内容,而且有与科学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还特别强调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基本过程以及基本方法。科学教师在确定每学期、每堂课甚至每个教学活动环节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落实课程目标,注意体现课程宗旨。 (2)教学是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 一切教学过程都必须以课程内容来支撑,不可能脱离课程而

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评价一节课的主要标准

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评价一节课的主要标准 ——九中观李国峰老师的课有感 今天上午在九中听了李国峰老师讲授的一节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感觉很新鲜,构思独特,甚至有找到知音的感觉。但是在评课时,连李国峰老师本人也认为自己的课前引入过长,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可能好多老师也有同感,且不说李国峰老师这样说是不是发自内心,我却有点不平了。 我认为李老师这样安排很妥当。 首先,我觉得大家都有一个定势思维,就是讲哪一课就快速进入这一课的学习,才是重点突出,主题鲜明,说别的就会淡化主题。这种认识本身没什么问题,这是对事物最直接的认识,我本人也赞同,但是如果把它当做评价一节课的标准或者大前提,再或者是必须要这样做,我觉得就有问题了。岂不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欣赏园林还有“曲径通幽”之妙呢? 这关系到语文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并没有明确提出教材的篇目,只是提出了理念、总体目标、教学建议等,所以全国各地的教材不尽相同,具体选哪一篇也仅仅把它当做例子,当作达到目标所使用的材料,最关键的是通过这些篇目的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这就关系到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说到这里我想答案就不言自明了吧?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钻到教材的圈子里出不来。

再者说关于学生的思维训练的要求和表述,翻开《语文课程标准》也比比皆是:《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总体目标与内容》也谈到“培养创新精神”、“发展思维能力”、“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回过头来再看看李国峰老师设计的这一课的教学目标:1、学习丰富大胆的想象,训练想象能力;2、学习曲折有起伏地叙述故事的方法;3、学习运用描述法叙述故事。这个目标的设计很符合大纲的要求呀。 再看上课过程:先是让学生来一次头脑风暴——分组讨论瓜子皮的用途,这很显然是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也很积极有兴趣;而后再回忆二圣的七变过程,体会品味作者丰富的想象、巧妙地构思、行文的曲折、情节的起伏,然后很自然地总结写作方法,再转到下一环节的写作训练,环环相扣,达成目标。这不很好吗?第一个环节既是引入新课又是课程本身的一部分,没有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时间短了也达不到目的。 用教学目标来衡量评价一节课已成为专家老师们的共识,也是比较便捷的一种方法。但如果在评价时附加了必须以某课内容为标准,是不是思维还没有放开的缘故呢?换一种方式:不说这节课是讲《小圣施威降大圣》,而说这是一节写作训练课,然后目标、过程、内容

小学低段阅读教学目标

小学低段阅读教学目标 小学低段阅读教学目标 1.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要求认的字必须能正确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必须写对写好会用。教师可以通过把能认识的字(或会写的字)组成词语来认(写),所以,小学阶段要求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其中2500个会写,这就能组成7500个词语。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强调整体识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巩固。在写字教学中,主笔画和字的结构要指导到位。每节课都要花几分钟写字。教师要通过学新温故,要通过比较辨析形近字、多音字、同音字等。要建立学生自主识字的激励机制,激励学生在生活中、阅读中识字,每周用一节课交流识字成果。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2.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低年级应该要求所有学生正确的读,而不是有感情的读。读正确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初步语感。怎样读正确?要做到以下三点:每个字都能读准,特别是多音字、轻声、变调、儿化;不多字少字,不颠倒重复,读准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理解少量的重点词和句 一、二年级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课堂目标与课程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 课堂教学目标比课程目标更具体,是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在某一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详细的教学目标以便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效果 每门具体的学科目标都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知识与技能:即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具体而言,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块、三种类型。不是要在原来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再加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侧面)。就像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样,课程目标也有三个维度: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所以说,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是联系在—起的,就像拿一个立方体,不可能只拿起“高”而不拿起“长和宽”—样。在研究层面,我们可以把它拆开,但在实践层面必须是三位一体,因为实践层面是面对完整的人的,绝对不能把它人为地分开。不是一节课分成三大环节,分别完成三个目标。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日期: 来源:作者:zj[字体:大中小] 09:55:08]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 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 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及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等。(2)意义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这里探讨的教学计划属后者。 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要点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着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着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 3.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1952年后,前者改 称“教学计划”,后者改称“教学大纲”,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4.课程方案:与课程总纲、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同义,国内外的有关课程文献中间或有人使用这一术语。 在以上几种概念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系由苏联引进,是从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目标达成情况总结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目标达成情况总结 为扎实落实好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目标,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不断改进今后工,结合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学校工作计划,以保证三年发展规划的按时完成,现对规划目标的达成作如下总结。 一、培养目标: 1、95%以上的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学生思想品德操行合格率达99%,基本达到规划要求。 2、学科成绩及格率95%,优秀率55%,离目标要求尚有5%的差距。今后要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基础扎实,能力多样,兴趣广泛,以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育人重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达95%,自学能力达80%的目标 二、学生发展目标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创造力,有研究性成果, 管理创新目标 2、建立起了完善的管理机构,做到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科学管理初步实现学校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工作制度化,使学校步入规范发展、有序发展、主动发展的轨道。 3、制定和完善了与学校自主发展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陈家顶小学学校章程》。 三、队伍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人才工程,一支科研教学并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正在形成。到目前学校共有平度市优秀教师和德育先进工作者4名。教

师撰写的各类教育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3篇,获省论文评选一等奖3篇、获省论文二等奖4篇、获省三等奖3篇,6篇获平度市论文评选二等奖。三名教师在平度市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中获一等奖。 通过进一步明确科研主任、课题组长、课题成员工作职责,建立课题研究制度等使教师工作质量和工作积极性的有了较大提高,确保了“十二五”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四、校园文化目标 1、学校将重视人文精神、协作意识的培养,组织师生开展主题鲜明的文体活动,如“绿色校园、健康第一”全民健身活动,与社区协作开展“我爱我家”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学校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逐渐形成我校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 2、通过“三风”建设和抓过程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012年种植花草树木600棵,教室、专用室、办公室等墙壁全部绘制“经典诗文”“名言警句”“养成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字画,校园文化建设达到渗透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相结合,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 五、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 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切实增强学生体质,全体学生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基本符合要求,《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及格等次达98%,优秀率达30%以上。学生近视新发病率控制在1%以下。

小学阅读教学计划

小学阅读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建设书香校园为目的,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加大阅读量,开拓阅读面,激发阅读情,降低理解度,提高阅读质”。 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和能力。在阅读时间、形式、速度、方法、内容诸方面都能有较大的突破;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不仅要“读进去”,还要“吐出来”,更要“说开去”。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获得多种信息,获得独特体验,在交流中张扬学生的阅读潜能、语言表达力。 3、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在语言得到丰富积累的同时,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思维水平,提高各学科的学习水平。 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尤其是要注意到拓宽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面,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论和世界观。 5、把“阅读教学”作为提高教师教学素质的重要手段。教师借助阅读手段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最好伙伴,最佳启迪者和组织者。 6、“作文”和“阅读”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彼此成为深化优化课改实验的最佳支撑和组合。 三、阅读教学的管理 抓好阅读教学的管理。具体地组织好阅读教学,定期不定期的开展阅读竞赛活动。 发动学生带来阅读资料。组织好阅读小组,对阅读资料进行分类删选,注明阅读字数,阅读时间、提出阅读任务,做好“学生阅读情况记录”。

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 1、为自己指定一份“本学期阅读计划”(可在家长和老师帮助指导下完成制定任务。) 2、给集体提供阅读资料,可以提出一到两个阅读题目。做到共享阅读资料。 3、积极参与学校、班级的阅读主题交流、阅读质量测试等各项活动。 四、阅读要求 关于阅读速度:提倡朗读,每分钟不少于50至60字。 关于阅读内容:阅读浅近的文学语言类读物,如童话、儿歌、寓言、故事;要阅读一些数学读物;自然、社会科学类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低幼版,和有关的图文读物。),也可以选读一些适合学生的“有声读物”。 提倡星期一、三、五为课内阅读,二、四为课外阅读。 在25分钟的阅读时间里,文学类,自然社会学科类各占五分之三、五分之二。 关于阅读组织形式:组织好四人阅读小组,小组内阅读层次互补。每个小组里要选定组长,负责领导监督管理本小组的阅读进程。 关于阅读测试:每学期进行两次。按《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进行测试。原则上要做到“量大难度低”。让学生学会和适应快速阅读。阅读资料可向全体学生征集,阅读题目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以增强学生参与阅读测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内容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 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 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确定课程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课程目标有助于指明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只有解决了课程目标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教的问题,才能解决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即课程内容问题。因此,怎样确定课程目标,怎样选择课程内容,这是课程论和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目标 (一)涵义 课程目标是指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博比特)。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每一门课程既具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又具有具体化的学段目标。 相关概念: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 宗旨、目的、目标具有内在的联系,从宗旨到目的再到目标是一个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过程,越来越具体。在教育系统中,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宗旨是指最终的价值追求,具有较强的理想色彩,一般体现为宏观的理念。教育宗旨常以教育方针的形式贯彻、落实。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规格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不同时期对教育方针的表述不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教育理论界,教育宗旨往往表现为对教育目的的研究。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总要求,它规定了人的质量规格和基本素质。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教育目的受制于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思想。 确定了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就可制定一定的教育目标。目的一般体现长期的价值标准,关注总体任务;目标一般体现短期的价值标准,关注具体任务。教育目标一般是指培养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在教育方针或办学宗旨、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担负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的。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是达到课程目标的手段,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总之,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或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层次,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起着统帅、支配、制约的作用。教学目标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 如何把教育目的转化为课程目标,是课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课程目标是一定

阅读课教学目标

快乐阅读放飞梦想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阅读课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夏洛的网》一书的兴趣。 2、以阅读《夏洛的网》为例,渗透阅读整本书的一些方法; 3、初步感知夏洛与威尔伯之间真挚的友情,帮助学生了解阅读故事不是目的,还应从书中获得心灵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营造阅读氛围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人说只要你爱读书,不需要拥有千里眼顺风耳也可以知道世界各地的新奇故事,不需要拥有机器猫的时光隧道机也可以了解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今天的这节阅读课,老师选择了一本好书,想和大家共同阅读。让我们大声读出这本书的题目《夏洛的网》。 2、了解作者怀特及其创作的作品角色。 读一本好书,首先得记住作者的名字,这也是对他劳动成果的尊重。 E·B·怀特(1899—1985),美国著名散文家,儿童文学作家。他一生创作了三部童话,最受欢迎的是《夏洛的网》,除此之外,还有两部——(出示封面)《精灵鼠小弟》《吹小号的天鹅》,这三本书号称二十世纪拥有读者最多的童话书。 二、渗透方法,了解封面、人物表与梗概 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让我们赶快来揭开这本书的神秘面纱吧?

(一)、指导看封面 1、拿到一本书,不要急着翻里面的内容看,我们首先要看的是什么?(封面) 是的,封面好似书的眼睛,所以阅读一本书,我们最初是应当从封面开始的。 2、我想这个封面上最显眼的莫过于这本书的书名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书的题目吧!猜猜,谁会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角呢? 3、小结:夏洛就是一只蜘蛛,这是一个有关蜘蛛和小猪的故事。小猪的名字叫威尔伯。 (二)、学读“人物表” 1、老师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记不清里面的人物,经常张冠李戴,后来发现记人物原来有秘决,你知道吗? (书的前面有人物表) 2、这个故事比较长,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以先记一记人物名字。我用了这种方法,在读第二遍时,思路清晰了很多。请你来看看这张人物表,看谁眼睛最尖还能发现其他的秘密。 作者为什么要加粗呢?(因为这三个是最主要的人物。) (三)、了解故事梗概 1、了解简介的位置。 我们如何能够用最短的时间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呢?你有好办法吗? (封底,前言)

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目标及内容的解读

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目标及内容的解读 贺兰县回民小学司彩霞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所涉及的问题极为广泛的一门教学,对它的研究与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往往是旧的问题尚无定论,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反思与发现,回顾与展望,这些都是在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出现的现象。应该承认,对阅读教学的规律,我们的认识还是很有限的,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发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学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今天,我就个人对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认识与大家共同交流、分享。由于个人水平有限,不妥之处还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批评指正。一、阅读和阅读教学 (一)阅读 2011版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和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是有很大区别的。(1)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在意义目的上,在要求和任务上,在方法过程上,在价值取向上,都有它各自的特点和规律。(2)阅读教学中的阅读,

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 (二)阅读教学 2011版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新课标强调: 强调1: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强调2: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强调3:阅读教学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强调4:阅读教学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强调5: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且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 二、新课标各学段的阅读目标和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目标和内容: 1、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新课标》问答录 Q 1: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学大纲改为了课程标准。那么,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 细心的人也许早就发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为此,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在重新思考,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究竟应当规定些什么?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一致认为,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为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应当首先规定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为此,对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做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

“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这一维度由牛春霞、路银珍、倪敏、刘朋志四位老师共同观察的。我们观课小组按照读前、读中、读后、作业设置的教学流程,从“预设支架、学生学习认知反映、学习目标达成情况、是否具有生成支架”四个观察点对闫老师的课进行了观察。通过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观察,检验学生思维、认知等能力是否得到发展,检测支架的搭建是否有助于达成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观察,闫老师本节课预设支架10个,课堂实施17个,生成支架7个,课堂上学生的认知反映情况良好、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均为A。 闫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对学生学情做了具体的调查、统计,并对统计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根据课堂观察记录分析,这节课中教学目标的预设和达成比较一致。本课读前学习目标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语篇学习兴趣并了解语篇背景。闫老师预设了情景支架、音像支架、情感支架和图示支架,并在这些支架的辅助下与学生交流,自然生成了交流式支架,并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学习氛围。在读前,闫老师让学生在柔和的音乐中欣赏风景秀美的乡村图片,学生对乡村的热爱之情自然流露。风景图片最后定格在郭亮的乡村生活,学生对郭亮的乡村生活的好奇之心油然而生,从而对进一步学习语篇充满了期待。从学生这些认知反应分析,读前搭建的语言支架激发了学生学习语篇的兴趣,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了语篇背景,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非常好。 为了培养学生获取语篇主要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在读中环节,闫老师预设的支架有:图片支架、语句支架、语篇支架和问题支架。在引导学

生阅读文本之前,闫老师用语篇中重点信息的相关图片及语篇的关联词,为学生搭建的图片支架比较高效。学生在这个图片支架的帮助下,从整体上了解了语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有效促进了学生“获取语篇主要信息”这一学习目标的达成。另外,闫老师对于orchard这一生词的处理也特别好。闫老师不仅呈现了这一单词所在的语句,还提供了图片,培养了学生通过上下文或图片猜测生词的能力。 在读后环节,闫老师预设的学习目标是为语言输出巩固操练,并预设了图片支架、语句支架、活动支架。通过复述文本,本课的知识得到巩固。闫老师介绍她的一名学生来到课堂,使Let’s say以及后面的Group work活动的进行中自然生成情境支架,也就使语言运用有了依托,并提升了运用能力。闫老师通过图片和新语篇的支架作支持,让学生在语篇中划出图片中的信息,按语篇顺序把图片贴在方框中这些活动,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观察各组的准确率为90%分析得出,本节课学生的语篇阅读能力得到了提升,实现了本环节的学习目标。 本课共有生成支架7个,这些课堂上师生互动中自然生成的语言支架推动了课堂的进行。如在自由朗读课文时,小组内生生之间的互助;在描述图片、语篇输出时,生生之间的自主纠错,都能够帮助部分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这也体现了学生对目标达成的自觉愿望。但是在最后评价总结时,我们小组发现各组获得的奖励差别较大,我们建议闫老师在搭建支架时更多一些层次,尽量照顾到每一个组、每个孩子。

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三个重要目标

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三个重要目标 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发育的重要时期,如何实施阅读教学,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言语智慧,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是任何教师的分析都代替不了的阅读实践。为此,阅读教学的目标设置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的全程发展,全面发展,从学生实际出发。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与大家商榷。 阅读教学中,全身心投入学习、体验学习情绪、感悟语言情趣、陶然于学习全程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所以我认为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能促使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进行,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从学生学习语、感悟情味的角度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处理教材、制订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体现得比较多的还是老师个人的主观愿望,不能完全代替学生。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订,把课堂上有限的学习时间投入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乐意从事的学习手段上去。但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不可能独立承担重任。可以事先征集学生意愿,让学生先预习课文,然后提出疑难问题,指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语段,或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老师就依据学生这些实际存在的困难和学习语言的需要,来最后确定学习目标;或课后收集学生意见,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让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感受或体会,既是对刚才学习过程的及时总结、反思。阅读教学中,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想,这些能力是需要在课堂中扎扎实实进行落实的。思想教育的渗透,思维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等,也是阅读教学中不能忽视的教学任务。所以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筛选,确定恰当的课时学习目标,集中、扎实、深入地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是十分有效的。 同时我们必须顾及到目前我们教师掌握和理解目标的实际水平,必须从我们学生可能接受和到达程度的实际出发,尽可能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对各个领域的级次目标进行称谓和界说。只有我们摆正阅读教学的位置,正确的阅读教学目标,就能完成阅读教学的任物,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

阅读教学目标教学提纲

阅读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是教学的指南,目标是评价的依据。教学必须在明确的目标引导下进行。 学习本节内容,首先要认真阅读“课程目标”文本,然后深刻领悟阅读目标里蕴涵的新理念,明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掌握新课程阅读教学的理论和策略。学习的重点在于解读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阅读教学的总目标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二、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目标:(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10)喜欢图书,爱护图书。 第二学段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 在授课过程中,尤其是许多利用学案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将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全部都出示在学案上,如何能够发挥目标的指导作用呢?我想有必要认清目标的作用和目标的操作原则。分清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 结果,教学目标精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任务,由于它是预先设定的,所以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教学目标具体而精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 学任务,由于它是预先设定的,故而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每位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在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喜悦,人生从此充满了活力、激情和有意义。教学目标中包含着学生的学习目标,二者都为学生的学习而设立的,其具体不同之处在于: 1、涵盖的内容不同 “教学目标”应涵盖三维目标,而“学习目标”注重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目标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出示。 2、目标的对象不同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学习目标”是由教师代替学生或者师生共同制定的,面向的是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实现的目的。 3、表述的程度不同 “教学目标”制定时可以使用教师教学专业词语,甚至概括性词语,只要教师能看懂,或者成人能看懂就行了;但是“学习目标”是需要不同层面的学生能看懂,可操作要强,语言就必须做到准确、具体了。 4、蕴含的感情色彩不同 “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用成年人较为理智、冷淡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学习目标”的表述就应该饱含激励、鼓励的语气,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总之当堂达标教学已经扎根在我们临邑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并初步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我们每个人都坚信:它会在我们临邑这片沃土上结出累累硕果的。

初中生的阅读教学目标

初中生的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在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 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初 中生的阅读行为自然也符合上述描述,但有其特点: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通过初 中阅读教学达到:在阅读过程积累知识(文章、文学、语法、修辞),在阅读过程中提高 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提高理解能力、学习鉴赏和评价作品。学会从文字资 料中汲取意义,联系现实生活,获得体验、启发和乐趣。在阅读过程中进一步学会阅读, 从而喜欢阅读。在今后的教育阶段,阅读是他们学习所有课程的技能基础。 《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如下: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 3.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 能区分写实与写虚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 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10.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 诵读古代的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2.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80 篇。 13.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 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类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设定阅读目标的时候,也充分顾及到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 阅读心理的独特性:第一,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 主性和独立性,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上说,语文课本首先不是 教本,而是读本。第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

课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涵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主体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二)相关概念及其关系 1、教育目标: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也就是教育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也叫培养目标;三是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一)定向功能 (二)激励功能 (三)测度功能 (四)聚合功能 舒伯特(W.H.Schubert)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形式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型目标 一)普遍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取向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据一定的哲学或政治见解,推演出具有普遍或一般性质的教育宗旨或原则,再将这些宗旨或原则运用于课程领域,使之成为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的课程目标选定方式。二)行为性目标 行为性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性目标是预期的,是在课程与教学实施前所设定的;行为性目标最终表现为外显的行为,而这种行为的主体是学习者;行为性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行为目标取向的课程目标理论主要有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行为性目标显示出了精确、具体和可操作的特点,但也有其缺陷,一是容易忽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变化;二是容易忽视学生心理倾向与能力的变化;三是容易淡化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而预先制定的作为课程指令、课程文件、课程指南而存在的话,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它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生成性目标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生成性,最大优点在于为学生的自由生长提供足够的空间。生成性目标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敏感性。 四)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关注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差异性,强调个性化。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一)我国传统课程与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1、过分重视学科知识方面的目标,忽视学生的需要; 2、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单一功能,未能体现出学科发展的整体目标。 3、过于重视未来生活的需要,而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 4、过于注重了“教程”而忽视了“学程” (二)国家课程标准中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 国家课程标准目标分类:结果性目标(学习结果、可观测动词、知识与技能、两个子领域、三个水平层次);体验性目标(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历史性、过程性动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水平);表现型目标(表现机会、艺术类课程、两个层次水平)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全面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具体性原则(四)层次性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