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代币法是行为疗法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代币法是行为疗法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代币法是行为疗法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代币法是行为疗法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代币法是行为疗法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也称表征性奖励制。用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用惩罚消除不良行为而达到目的。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制订代币法如下:

一、必须了解孩子的兴趣与愿望

孩子最喜作什么,比如玩滑板、玩电脑游戏、想要拥有什么等等

二、家长与孩子一起罗列出需要改善的行为

比如你的孩子不愿意读书、不愿意写字,作业按时完不成等。

三、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将行为排序,并选择具体的目标

比如:放学到家后立即投入写作业;读三十分钟的书,写一百五十个字的短文等等。

四、确定“代币”的表示方法

比如,小红旗、小五星或其他孩子喜欢的东西等等

五、确定行为达到时可以得到的“代币”数量

1.比如每天读三十分钟的书,写一百五十个字的短文,记5分;

2.比如每天放学到家后立即投入写作业,且在保质保量完成,记记5分;

3.比如每天写作业时间不超过1小时,记5分;多写半个小时记2分;

4.每天预习课文并找出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且带着问题进课堂,记记5分;

5.每三天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且保质保量完成,记1个小红旗。

6.额外奖励:以上五项当天全部做到,记5分;一项连续坚持一周记1个小红旗;每天背诗文一篇并坚持一周记1个小红旗;每天读课文30分钟坚持一周记1个小红旗。

六、确定“代币”与奖励的兑换标准。

1.30个小红旗奖励玩游戏机两个小时;

2.80个小红旗奖励玩滑板活动半天;

3.100个小红旗奖励最喜欢玩具一套;

……

另,10分可换一个小红旗。如果某项没有按约定做要加倍扣除相应的分数或小红旗,作为惩罚。

巧用代币奖励法(1)

巧用代币奖励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姓名范娟娟 工作单位隆德二中 邮编756300 联系电话 巧用代币奖励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所谓代币奖励法就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基础之上, 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而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性行为的方法。具体到教育领域,就是指把给学生的奖励结果用虚拟货币表示,当完成规定的任务后,学生可以按照实现商定好的协议,获取相应的代币,学生可以拿他所获得的代币换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其实质是一种刻意安排的激励系统,以“代币”的形式强化或者矫正儿童在校内外的行为习惯,促进儿童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兴趣代币制行为习惯评价发展 兴趣是人们力求知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机,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从大的方面,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某种活动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某种活动不感兴趣,但对该活动带来的结果产生的兴趣。 兴趣对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中,如果学生都对学习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兴趣,他们的学习活动就相对容易维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既没有直接兴趣,也没有间接兴趣。这种情况下,要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困难重重。为了能够更好的维持学习活动,我们就需要培养好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该怎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维持学习活动呢?这是教育工作者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解决这个难题方法之一就是代币奖励法。 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派特别注重奖励的运用,奖励在行为的强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谓强化通俗来讲就是用行为的结果去影响和塑造人的行为。奖励包

括尹老师提倡的表扬本这一类形式(属于精神奖励),也包括物质奖励。其中行为疗法中的代币法是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 代币法就是运用代币并编制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来对符合要求的目标行为 的表现进行肯定和奖励。代币起着表征的作用,只是一个符号,在家里可以用小红花,小星星等等为代表,也可以是记分卡、点数等等,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所谓代币奖励法就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基础之上, 系统地应用 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而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性行为的方法。具体 到教育领域,就是指把给学生的奖励结果用虚拟货币表示,当完成规定的任务后,学生可以按照实现商定好的协议,获取相应的代币,学生可以拿他所获得 的代币换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为了培养学习兴趣,可以事先与学生商订一个 协议,明确告知学生,当达到某个目标给他奖励相应数量的代币,学生可用获 得的代币换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这与间接兴趣最大的差异是结果的多样性。 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能最大限度的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对一个喜欢旅游但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你可以 与他商议,当其中考试达到某一标准,可以获取10个代币,有了10个代币,可以和朋友旅游一天。这样对一个没有学习兴趣好玩的学生来说,为了满足他的 旅行的需要,他会通过努力地学习获取10个代币进而实现旅行的愿望。这样,学生对学习就产生间接的兴趣,从而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完成事先协商 好的学习任务。 我们将学生的行为习惯分为课堂与课外两类进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每位任课老师可以在学期开始对学生的综合成绩评比项目增加了“课堂纪律”一栏,各科老师会对所任教班级课堂纪律做评价,档次可以分为以下四种,非常好,好,中间和差。每周每位同学都可获得50枚代币,这样一节课下来,对于表现非常好的同学,给予两枚代币,表现好的给加一枚,中间的不加,表现差的当然只能减掉了一枚代币。这样持续一周下来算每位同学的代币总数,并把结果公布到教室里面。对于一周下来都表现不错的同学可以用代币换得一套表“豪华大礼包”,比如说一套好看的学习用具。表现好的同学可用代币换得一本精美的笔记本等等,而表现中间的同学则可给予口头鼓励,争取表现好,对于表现差的同学不做

行为矫正方案

行为矫正方案 案例介绍: 陈澜是一个11岁男孩, 四年级, 智力正常。他的不适当行为特别表现为上课随便插嘴, 有时站起来离座与人讲话, 严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对陈澜的这种表现, 他的幼儿园老师、小学各任课老师及家长都甚感头疼, 曾想过许多办法试图制止, 但效果不佳。经医院诊断, 系过分活动症。 针对网上这个案例,我尝试运用行为改变技术处理他的上课随意插嘴行为。 设计方案: 1、确定目标行为: 减少陈澜上课随意插嘴的次数, 保证课堂正常教学。 2、测定基准线: 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在一节课45分钟内记录随意插嘴的次数, 选择不同科目、不同节次的课, 共观察一周,从而计算陈澜平均每节课插嘴的次数。 3、选择强化物: 通过与陈澜家长的交流以及与陈澜本人的沟通,选择一样陈澜感兴趣的东西(在此设定为墙上的五角星)作为强化物。 4、过程与方法: 课后找陈澜亲切谈话, 帮助他认识上课随便插嘴行为不利于维持课堂良好的教学氛围,会打断其他同学的思路,从而增强他减少这一不良行为的意愿(自我控制法),并向他提出老师愿意协助他改变的设计方案,预计分为四个阶段,在协商交流中获得陈澜的同意,然后订立口头契约。与此同时,采用消退法,与各科老师商定,在陈澜上课插嘴时,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但要记录其插嘴次数。 第一阶段(2周): 减少上课插嘴行为,若做到一节课插嘴次数比原本平均每节课插嘴的次数少1次, 可盖1个笑脸章;少2次, 可盖2个笑脸章, 以此类推,;若超过基准线平均数(原本平均每节课插嘴的次数)1次, 则划去一个笑脸, 以此类推。规定集满5个笑脸可换1颗墙上的红星。

第二阶段(4周): 统计第一阶段陈澜平均每节课插嘴的次数,要求保持住第一阶段的平均水平,即可盖1个笑脸章,在此基础上少1次,盖2个笑脸章;少2次, 盖3个,以此类推;而超过平均水平一次,则划去2个笑脸章。集满5个笑脸可换1颗墙上的红星。 第三阶段(4周): 上课插嘴保持第二阶段的平均水平, 即可盖1个笑脸章, 在此基础上少1次,盖2个笑脸章;少2次, 盖3个,以此类推;而超过平均水平一次,则划去2个笑脸章。集满5个笑脸可换1颗墙上的红星。如做到一天不插嘴,给予他帮助老师批作业、管理眼保健操或课间操纪律的机会。 第四阶段为追踪期, 取消强化物: 改用“有时提醒,有时鼓励”的方式,并在全班面前表扬陈澜的进步,从而增强陈澜上课不插嘴的自我控制和管理,改掉上课插嘴的坏习惯。

心理学系统脱敏疗法

行为主义疗法之系统脱敏法 一、系统脱敏法原理 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通过诱导求治者缓慢暴露于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用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习 惯目的。 该法由沃尔帕创立和发展,他认为神经症是原来不引起焦虑的中性刺激与焦虑反应多次结合而成为较为牢固联结,现在将焦虑刺激与焦虑反应不相容的另一种反应多次结合,就逐渐消弱了原来的焦虑刺激与反应的联系。而人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情绪状态就是一种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例如,在全身肌肉放松状态下的肌体,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如呼吸、心率、血压、肌电、皮电等生理反应指标,都会表现出同焦虑状态下完全相反的 变化。 根据这一原理,在心理治疗时便应从能引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反应的刺激物开始进行治疗。一旦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求治者焦虑和恐怖反应时,施治者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治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系统 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 二、系统脱敏疗法有三个步骤: (一)将引起病人焦虑反应的具体情景按焦虑层次顺序排列。 例如某一大公司的推销员经常乘飞机来往于国内外各大城市,由于近来飞机失事较多而对乘坐飞机产生了恐怖,患了乘机恐怖症,每逢要乘机外出就表现严重的焦虑。现将病人的焦虑从可以引起最轻的焦虑到引起最强烈的恐惧情景按层次顺序排列如下:1乘汽车去机场,看到一前往机场方向的大指路牌。2来到民航候机场大门口。3进入候机大厅。4办理去某地航班的登机手续。5进入安全检

代币制疗法

代币制疗法 代币制又称标记奖酬法,是用象征钱币、奖状、奖品等标记物为奖励手段来强化良好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它是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特别是条件强化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它通过某种奖励系统,在病人做出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就能获得奖励,即可得到强化,从而使患者所表现的良好行为得以形成和巩固,同时使其不良行为得以消退。 代币作为阳性强化物,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如用记分卡、筹码和证卷等象征性的方式。代币应该具有现实生活中“钱币”那样的功能,即可换取多种多样的奖励物品或患者所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获得价值。用代币作为强化物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起来极为便利,还可进行连续的强化;只要患者出现预期的行为,强化马上就能实现;用代币去换取不同的实物,从而可满足受奖者的某种偏好,可避免对实物本身作为强化物的那种满足感,而不致于降低追求强化的动机。并且在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还可扣回代币,使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同时起作用而造成双重强化的效果。 代币其实是一种中介物,在行为改变的过程中,用一种本来不具有增强作用的物体为表征(如筹码、铜币、纸币等),让它与具有增强作用的其他刺激物(如食品、玩具等)相联结,让这一种表征物变成具有增强力量的东西。这一种经由制约历程而获取增强力量的表征物,通常称为制约增强物。能够累积并可兑换其他增强物的制约增强物,则称为代币。针对一组人实施一套专门运用代币来作为增强目标行为的有组织的方案,就称为代币制。任何可以累积的东西,都可以在代币制中充当中介物,以资换取后援增强物,如食物、日常用品等。代币制的成效,完全取决于后援增强物的种类多寡以及增强力量的大小,所以行为改变方案务必慎重选择后援增强物。 代币制实际是一种取代及时强化物的方式。由于现实的限制,我们有时不能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及时的强化和奖励;由于孩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在方方面面,我们不可能进行全面地关注和强化,可以暂时搁置,但强化并没有因此而延误。 代币制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对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给予适当的分值,并获取相应的代币。 (2)一定的代币需要进行的相应增强物的选择。 (3)代币制属于变化增强,要注意引导孩子行为表现的社会和心理意义。 代币制疗法不仅可用于个体,而且可在集体行为矫治中实施。可以在医院,也可以在学校中广泛使用,甚至可在精神病院、在特殊教

行为矫正 案例分析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姓名:郑宜昌 学号:039 班级:09级应用心理学(1)班 授课老师:严云堂 目录 1.案例导入 2.背景资料 3.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4.矫正目标 5.矫正方案的设计 6.矫正的技术和方法 7.矫正方案实施(细则) 8.矫正结果 9.注意事项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导入 小瑞(化名),男,12岁,汉族,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据父母介绍,孩子在上了小学之后,就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行为,让父母摸不着头脑。主要表现有: 1. 脾气暴躁,易激惹,家长不能满足其要求就大哭大闹。 2. 自制能力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并经常撒谎。 3. 逃学早退,有时候连续几周不去上课,近半年来,此类情况表现显著。 4. 不喜欢出门,一个人呆在家里; 在学校的时候,不喜欢群体活动,朋友很少。来访者在其父母的带领下找到咨询师,明显带有不配合的情绪。咨询师观察到,小瑞衣着较得体,只是显得比较拘谨。 二.背景资料 通过访谈,咨询师得知,来访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有车、有房,爸爸是民营企业的职工,妈妈是个体商户。 成长经历:小瑞不到两岁的时候,爸爸下岗。一直以来,父母感情不好,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小瑞4岁之前一直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上了幼儿园后被父母接回。从小,家人对小瑞就听之任之,要什么买什么,很是溺爱。4岁开始上幼儿园,但时断时续,随意性大。从二年级开始就有无缘无故不到校上课的情况发生,但次数不多,老师也找过其谈话,谈话后行为次数减少。四年级上学期这种情况又开始严重,家长着急生气,加上工作比较忙多日不管他了。到后来,发展为有时连续一个礼拜不去上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瑞的功课落下了很多,本来学习还算中等的学生渐渐成了“特困帮扶对象”。 三.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咨询师针对父母提出来的问题行为对小瑞进行了单独访谈,情况基本属实。通过分析,咨询师认为,脾气暴躁,喜欢大哭大闹属于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自

心理咨询方法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 (一):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法”是由交互抑制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法,所以又称交互抑制法。当患者面前出现焦虑和恐惧刺激的同时,施加与焦虑和恐惧相对立的刺激,从而使患者逐渐消除焦虑与恐惧,不再对有害的刺激发生敏感而产生病理性反应。说到实质上,“系统脱敏法”就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保持身心的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 类似系统脱敏法的心理治疗方法在中国古代也有运用。据《儒门事亲》载:王德新系统脱敏法的妻子旅途中,在旅舍的楼上住宿,夜逢盗贼烧房子,因受惊而堕下床来。自此以后,每听到声响,便会受惊昏倒不省人事。家人也只得蹑足而行,不敢冒然弄出声响,逾年不愈。医师戴人诊断后既让二侍女执其两手,按于高椅之上,在面前放一张小桌几。戴人说:“娘子,请看这木头!”便猛击桌,其妇大惊。戴人说:“我用木头击桌,有何可惊呢?”妇人吓后稍显安定,戴人又击桌,惊已显然减缓。又过一会儿,连击三五次,又用木杖击门,又暗中令人击背后的窗子。妇人慢慢从惊恐中平定下来。晚上又叫击其卧房的门窗,接连数日,从天黑直到天亮,一、二月后,虽听雷鸣也不惊恐了。 理论基础 系统脱敏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即经典的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基本假设:(1)个体是通过学习获得了不适应的行为的。(2)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习得的不良或不适应行为,也可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 系统脱敏法的变式主要有: 快速脱敏法 或称真实生活脱敏法此法的主要特点是用造成恐惧反应的实际刺激物代替对它的想象;治疗者陪伴着病人通过一系列令病人感到恐惧的情景,直到抵达原先最害怕的情景而不再紧张为止。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广场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病人。例如,对于一个害怕拥挤和同生人接触的恐怖症病人,可以让他在治疗者的陪同下于清晨外面人少时乘车到闹市区去。到达后先让病人在车内坐几分钟,如果不感焦虑,可鼓励他下车到商店门口走走……直到病人敢于进入拥挤的商店购物而无焦虑反应止。 接触脱敏法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特殊物体恐怖症,例如对蛇和蜘蛛的恐怖症。接触脱敏法也采用按焦虑层次进行的真实生活暴露方法,与其它脱敏方法的不同之处是增加了两项技术—示范和接触。让病人首先观看治疗者或其他人处理引起病人恐惧的情境或东西,而后让病人一步一步地照着做。如果病人害怕的是一种东西,如蛇,那就让病人观看过治疗者触摸、拿起和放下蛇的示范后,先从事一些与接近、触摸蛇有关的一些活动,而后逐渐接近蛇、触摸它,直到敢于拿起它而无紧张感为止。

代币疗法

第六部分其他行为矫正方法 第二十三章习惯扭转疗法 以前一些减少问题行为的措施,如消退法、前提控制法以及惩罚法等,通常是由其他人负责实施,如父母、教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这些措施被用于减少社会不良行为(如寻衅、破坏、自伤以及执拗行为),即对患者的社会生活有负面影响的行为。 本章的疗法将由患者自己实施,用于减少不良的习惯性行为出现的频率。这种疗法称为“习惯扭转疗法”。 一、习惯性行为的界定 习惯性行为是一些非功能性的重复行为。患者经常无意识地表现出来,因此,患者经常不能分辩行为出现的情况。 习惯性行为通常不会显著地影响患者的生活,但给本人或他人的生活增添一些不便。然而,如果习惯性行为出现频率过高或强度过大以致影响了正常生活,就需要寻求治疗。我们把这类习惯性行为看作是习惯性障碍。 二、习惯性行为的类型 习惯性行为,或者说习惯性障碍有三种类型:神经性习惯、肌肉抽动和口吃。 1.神经性习惯 当个体感觉高度紧张时出现的重复性行为,称为神经性习惯。如咬指甲、捻头发、敲铅笔、叼钢笔、弹响指、吮吸拇指、摆弄纸片或小东西、折叠或撕纸等。这些行为没有典型的社会功能,通常情况下,这些行为也不会引起任何问题,相反,我们认为这些行为可以减少个体体验到的精神紧张,个别时候也有自我刺激作用。但如果强度过大或过强,比如咬指甲咬到流血、捻头发到了成缕的揪下来,这时常常需要寻求帮助以消除这种行为习惯。 2.肌肉抽动 肌肉抽动是身体上特殊肌群重复性的抽动动作。比如耸肩;手臂外旋;斜眼;眨眼;扬眉;咧嘴;头部朝前、朝后或朝两侧的抽动;颈部来回运动等。一般认为肌肉抽动与高度紧张有关,有时抽动的发展与受伤或特殊事件有关。比如感冒时不停地清嗓子,感冒治愈后这种行为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3.口吃 口吃是一种功能性的语言障碍,患者常重复几个单字或音节,并延长它们的发音(在说一句话时有一小段不发音的时间间隔)。现在认为,口吃与肌肉的紧张度有关,特别是负责发音功能的喉部肌肉。口吃大多出现在幼儿开始学说话时,然而随着成长,大多数孩子都不会出现问题。如果常时间不能消除或严重到影响说话时,就需要引起重视并寻求治疗。 三、习惯扭转疗法的构成 1.识别训练 首先让患者认识到这些习惯性行为,然后,学习确认这些不良习惯出现的时间。 2.对抗反应训练 对抗性反应是一种与习惯性行为相反的行为,这种行为要求不引人注意,且时

行为矫正案例报告

行为矫正案例报告 1、个人基本情况: 姓名:某某 性别:女 年龄:20岁 情况:因为长期形成拖沓的性格,做很多事情都不及时去完成,所以自己对此一直也特别头疼,想要改掉的动机也比较强烈,经过学习行为矫正课程,也希望在自己拖沓的方面有所改进。 2、矫正程序 2.1定义目标行为 目标行为:对于拖沓行为,进行了挑选出最令其头疼的几个行为,分别是清洗衣服不及时,集合时踩点和睡觉较晚,所以将目标行为定位为每次能及时清洗衣服,集合时可以及时赶到,每天能按时睡觉。 目标行为的操作性定义: 每次换衣服后能在当天晚上12点前清洗(除冬天的外衣和被罩床单可以在一周内清洗),每次集合出门都比卡点时间早十分钟出门,晚上能在12点前睡觉(除考试期间、放假期间和正常上课但当天做作业的日子)。 2.3基线的确定 以两周为基线期(9月6号——9月13号),观察自己两个星期内各项目标行为完成情况,并对每天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完成了就在本子上记上√,没有完成就不打。 时间 行为 1 2 3 4 5 6 7 睡觉√√ 集合√√ 洗衣服√ 由此表可见,一周3项目标行为达到的效果是非常不好的,然后针对每个项目单独说,因为睡觉每天都有,所以每周最好的话应该是有两项,集合有6天,但是洗衣服的话就比较灵活一些,但是最多每周4次,最少2次洗澡,但是有必要的是一周2次,时间不定,但是次数是可以数的。 2.4强化物的选择: 根据其对自身的情况的了解,我觉得一般的物质上的奖励(如好吃的,买东西等)和对自己精神上的(如上网时间的长短和自由情况)都不足以作为强化物来强化我的行为,所以最终决定用代币的方式,若每次达到一个目标行为则奖励自己3

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疗法 参考资料: 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法,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的目的。系统脱敏疗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沃尔帕认为,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情绪状态,是一种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例如,在全身肌肉放松状态下的肌体,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如呼吸、心率、血压、肌电、皮电等生理反应指标,都会表现出同焦虑状态下完全相反的变化。这就是交互抑制作用。而且,能够与焦虑状态有交互抑制作用的反应不仅是肌肉放松,即使进食活动也能抑制焦虑反应。根据这一原理,在心理治疗时便应从能引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反应的刺激物开始进行治疗。一旦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求治者焦虑和恐怖反应时,施治者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治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 类似系统脱敏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在中国古代也有运用。据《儒门事亲》载:王德新的妻子旅途中,在旅舍的楼上住宿,夜逢盗贼烧房子,因受惊而堕下床来。自此以后,每听到声响,便会受惊昏倒不省人事。家人也只得蹑足而行,不敢冒然弄出声响,逾年不愈。医师戴人诊断后既让二侍女执其两手,按于高椅之上,在面前放一张小桌几。戴人说:“娘子,请看这木头!”便猛击桌,其妇大惊。戴人说:“我用木头击桌,有何可惊呢?”妇人吓后稍显安定,戴人又击桌,惊已显然减缓。又过一会儿,连击三五次,又用木杖击门,又暗中令人击背后的窗子。妇人慢慢从惊恐中平定下来。晚上又叫击其卧房的门窗,接连数日,从天黑直到天亮,一、二月后,虽听雷鸣也不惊恐了。 采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治疗应包括三个步骤: (1)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这是进行系统脱敏疗法的依据和主攻主向; (2)进行放松训练; (3)要求求治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某一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治疗。 1.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这一步包含两项内容: (1)找出所有使求治者感到恐怖或焦虑的事件,并报告出对每一事件他感到恐怖或焦虑的主观程度,这种主观程度可用主观感觉尺度来度量。这种尺度为0~100,一般分为10个等级,单位为sud,如图(恐惧的主观度量尺度): (2)将求治者报告出的恐怖或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表3—1是一位害怕考试的学生的主观等级的最后排列示例。

什么是代币奖励法

什么是代币奖励法? 就是把奖励结果用虚拟货币量化,完成规定的事项就奖励规定数量的代币.另一方面,儿童用所得到的代币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具体说来,就是首先由老师、家长和儿童共同协商制订出一系列的制度,规定要求儿童完成的事情和获得的代币数量。儿童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要求,就需要用一定数量的代币来换取,这就促使儿童主动地完成所规定的事情,换取代币,积累代币,使儿童的行为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实现了奖励的延期效果。并且,代币奖励法中还包含了惩罚的措施,弥补了只奖不罚的缺点。 代币奖励法有什么意义呢? 有以下五点: 1、使儿童对所训练的行为发生兴趣; 2、帮助儿童收获好习惯; 3、培养儿童专住、自信等品质; 4、培养儿童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 5、培养儿童的协商意识,改善亲子关系。 实施代币奖励法几点注意事项: 1、儿童行为的难易程度必须与获得或付出的代币数相 2、行为与对应代币数的确定必须与儿童商量; 3、代币必须是儿童不可复制的; 4、在实施过程中规定行为的增加要具有灵活性; 5、减少规定行为要慎重; 6、要使协议明确化,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来实现。 总之,儿童时期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儿童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在这一时期,实施代币法可以更好的促使儿童养成诸多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促进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一位睿智母亲的巧妙构思!(转)

这是我见过的最奇妙的储蓄罐:同样是憨憨胖胖的小猪,里面盛装的一个是花花绿绿的零钞,另一个却是形状各异的纸条。征得主人的同意,我把手伸向纸条,打开来,是稚嫩的笔迹:“玩半小时电脑”、“吃一次肯德基”、“到大连看海”、“去云南旅行”等等。 我试问这些纸条的妙用,女主人含笑作答:“这是我们和儿子的约定:只要他除正常的作业以外另得十个小红花,就可以实现一个小梦想:如每天玩半小时电脑,吃一次肯德基,或去一次公园;得五十个小红花,就可以实现一个中等的梦想:如去漂流、骑马等等;如果得了一百个小红花,就可以实现一个大的梦想,如去看海、距离远一点的旅行等等。去年他得了一百三十多个小红花,我们兑现承诺带他去了昆明,他激动的劲头就别提了,简直比中了头彩还美!一回到家就忙不迭地酝酿下一次梦想,每天都要写几张纸条投到里面。现在,这个罐子简直就是他的命根子,平时是不准任何人动的。当然,学习的热情也只增不减。” “那另一个罐子里的零钱也有学问喽?”我好奇地问。 “是啊,这不是普通的储钱罐,也有一定的规则。这是借鉴国外的办法,只要里面的钱每增加十元,我们就要奖励三元投到里面;增加一百元,就奖励三十元。漫无目的的储蓄别说孩子,大人都很难坚持,有了这样的规则就不同,每一次数钱的时候,他都会有新的惊喜,也清晰地知道自己下一步的储蓄计划是什么。”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睿智的母亲!她在给予了儿子生命的同时,给予了他生存的能力:储蓄金钱和储蓄梦想!或许,真正伟大的升华,已经从这个平凡母亲的巧妙构思开始!

行为矫正疗法个案分析报告

行为矫正疗法个案分析报告 应用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朋俭丰0715******** 一.个案介绍: 我大学同班同学孙某,大四学生,22岁,男,从初中开始接触电脑,网龄10年之久,平时上网爱打网络游戏,以去网吧为主。进入大学后,更多的时间接触电脑,大一因为才进学校还不熟悉环境所以还保持着高中时候的态度,按时上课少去网吧,进入大二开始与同寝室同学邀约打游戏,寝室的网速过慢就一同去网吧,起初也是玩玩到点就回学校,后来频率增加有时还通宵,逃课,玩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泥足深陷,一旦离开了网络,会变得焦虑不安,时刻想着去上网。大四面临毕业,多科成绩挂科,学校辅导员提出如果想拿到最后的毕业证从现在起必须每节课都去上课,补考必须全过,大四的课程不能挂科,如若不行必须重修。 二.理论分析 从精神卫生学角度对沉迷作定义为:一种强烈的渴求并反复地应用某物,以取得满足感(如兴奋、快感)或避免不满足感为特点的精神和生理病理状态。网络游戏沉迷就是网络沉迷中的一种。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已经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学校和家长们对此忧心忡忡,我们不必视网络如“洪水猛兽”,沉迷网络往往会影响正常的学业和课业,并造成心理和生理的双重伤害,但曾经有一批电脑高手传授经验时说:“学电脑是从玩游戏开始的。”因此只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我们要尽量将这个开端转变成一个良好的开端,并将网络沉迷的学生引向提高网络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正途。 辅导方法 1.在家里,家长应给予该生积极的关注,家长在生活中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决不能在孩子面前出现任何让孩子觉得你不再信任他的眼神和话语,要给予时刻关注。要适当的选择时机和孩子加强交流,多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只有多交流才能更加彼此了解。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偷偷上网事件要给予谅解,有条件最好能尽量多花时间陪孩子,组织一些家庭亲子活动等等,和孩子一起来努力,帮助孩子戒网。多给予鼓励,少打骂。 2.在学校,老师在课外活动中应尽量多安排一些有益的体育活动,帮助他形成固定的业余爱好,组织各类球赛,安排该学生积极参加,使他体验到现实生活其实比网络更丰富多彩,而且有事可做,有成绩可出,进一步增进他的成就感,让他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 3.在学习上,让他多体验学习的快乐。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首先要帮助学生把拉下的功课赶上去,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要多关心他的学习,帮助他在学习上查漏补缺,不要操之过急给学生一个努力的过程。经常找他谈谈心,多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及时给予解决。 4.在班集体中,发挥集体的力量,让更多的同学去关心他,帮助他,在学生自己制订的21天戒网计划中,给予其支持,鼓励其与别的同学加强人际交往,让他树立信心,相信他一定能够自己战胜自己。 5.该学生对计算机这门课有特别浓浓的兴趣,学校这一头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代币法的理论与运用

代币法的理论与运用 摘要:代币法是自我奖赏法中的一种方法,用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或使某种行为减少或消退。本文主要叙述了代币法的背景及其理论基础,既而就针对在实际中运用代币法的经验,将该方法运用到具体案例当中,在使用代币法中,也有几点要引起注意,切合来访者实际情况,加强自我奖赏和鼓励,适当运用别人的监督和鼓励,逐步提高来访者的目标行为,最终过渡到自然情境中去。关键字:代币法自我奖赏强化 一、代币法的概述 1、代币法的背景 代币法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一种行为疗法。20世纪初,有些心理学家不满意当时的心理学对心理现象的主观推测,他们就试图使心理学跟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把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一个不承认自己是心理学家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很多人将他的经典条件反射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开端。巴甫洛夫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而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建立了操作条件反射,更推进了行为主义的发展。而行为疗法就是依据行为主义的条件反射与行为学习的原理,消除和纠正异常行为并建立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和行为的治疗方法。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整个心理治疗领域中,行为治疗被称为第二种势力,是心理治疗发展史中的第二个里程碑。 2、代币法的理论基础与作用原理 代币法是行为疗法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也称表征性奖励制。用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用惩罚消除不良行为而达到目的。代币法就是运用代币并

编制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来对符合要求的目标行为的表现进行肯定和奖励。代币起着表征的作用,只是一个符号,在小学里尤其是以小红花,五角星等等为代表,也可以是记分卡、点数等等,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其主要原理是: 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建立,就是条件刺激取代无条件刺激,形成特定的“刺激—反应”关系的获得过程。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里,控制变量是实验者所设定和控制的实验变量,即第三变量。在斯金纳操作箱里,只要老鼠“压杠杆”(第三变量),就能取得“食物”,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将这第三变量与我们的目标行为联系在一起。 2)强化:这里主要是指阳性强化,也就是鼓励法。强化是使一个人积极寻求目标行为或活动的原因。每次完成所指定的行为或没有发生规定禁止的行为,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3)行为自控:人的行为可以自己调控自己,不一定被外界左右。一个人的认知会有相应的行为反映。因此心理学家认为,个体既然可以通过社会学习形成那些不良或不适应行为,也可以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这些行为,反之亦然。人的主观能动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4)消退训练:根据条件反射的原理,当某种行为不得到强化或不被引起重视时,行为就会消退。这种强化是指没有过多的受到重视和批评。如小孩子在班级里调皮捣蛋若不受到老师的过多批评和注意,行为可能就会消退。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代币法是结合奖励法、行为塑造法、行为契约法、自我调控于一体的方法。其主要目标是目标行为的出现或某种不良行为的减少或消退,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于提高一个人的持之以恒的能力和对某方面的兴趣产生很大的帮助。在共同协商下,制定了行为契约,只有严格按照契约上的规定来执行,在案主的自我调控下,才能塑造新的行为,从而得到奖励,这种

行为矫正案例

大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案例 ——我不想整天唉声叹气 一案例介绍: 主诉:M是某师范学院一名大二学生。M总是喜欢哀声叹气,每天叹气次数特别多,感觉做什么事前都想叹气,因此做事特别没劲,自己也意识到叹气太多了对自己的影响,想改又改不掉,很苦恼! 个人陈述:高中时学习成绩一般,一般考试结束后成绩总不会特别满意,很无奈,我只好叹气了,可是有一次考的特别差,我就接连不断的叹气,感觉叹气叹完了能轻松不少,好像叹气能够减少压力,我是这么觉得的。后来每当考试前我也想叹气,因为想到考完肯定又不理想我就叹气。妈妈说“总叹气总叹气,叹的我都烦!”,叫我改,不过我总是改不了。我也咨询过老师,老师说是我压力太大了,让我放轻松点,不要太大压力,可是没什么效果,高中时期怎么可能没压力呢。后来也就这么不了了之,放任自流了。上了大学后我以为会好一点,谁知道现在反而更加严重,以至于现在每次做什么事前我都要叹气,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也想叹气,每天都在不停的叹气。感觉自己很没劲,特别难受,做什么事都不开心,整天都在不停的叹气中。自己曾经也试图控制过,就是叫自己不许唉声叹气,但是特别难受,而且坚持不了俩天就不行了。 二矫正目标: 此次矫正行为持续时间暂定位2个月,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了解M的不良行为以及行为的具体情况,并和M一起制定矫正计划,由M的室友W进行监督并提醒M。此阶段的目标是使M得问题行为明显减少但多少不限。第二阶

段查看M的计划实行情况,将M叹气的次数降低到每天30次以内并针对矫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起寻找解决办法。第三阶段是将M的问题行为降低至每天10次以内,甚至没有。第四次是追踪,并适时进行支持性厌恶治疗,以维持不良强化物的最低厌恶值,并最终确定没有必要进行支持性治疗。 三问题功能评估 1、行为描述:总是在遇到一点点难题或者自己不顺心的事情时叹气,每天次数不定,一般都会有五十多次,甚至更多。叹气完了以后的确可以舒缓一下压力,但是却再也提不起做事的信心。觉得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2、引入厌恶刺激:用橡皮圈自弹手腕至疼痛,每当当事人无故唉声叹气时就自己拉动橡皮圈直到自己疼痛。 3、选择奖惩物:M喜欢喝奶茶,因此,如果每周咨询结束达到目标时就奖励一杯奶茶。M还喜欢上网,因此,在其中若M出现放弃则惩罚其一周不得上网,若没有达到要求则由W监督一晚上不得上网。 四方案设计 1、时间安排:鉴于对象为学生,所以将时间定在周日下午。平时将由同宿舍的好友进行监督和提醒。 2、使用方法和技术:此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感觉性负强化不断加强导致恶化的,由于唉声叹气是由负强化建立起来的行为一般很难消退,需要结合别的方法。因此,采用厌恶疗法。另外含有强化原理,奖励与惩罚原理等。 五详细矫正过程 1、首先,和M讨论叹气会带来的利弊。叹气可以减少她的压力,但是也让她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对待问题越来越没有信心,甚至更加对自己没有信心。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与其它心理疗法的区别在于:行为疗法是以心理学中有关学习过程的理论和实验所建立的证据为基础的。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相比,它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可以进行客观的科学检验、演示和量化,即使重复试验也可得出同样可靠的结果,有一整套定型化的治疗形式,有坚实的理论根据和大量的实验证明。所以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和稳定。 行为疗法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管是功能性的还是非功能性的、正常的或病态的,都经学习而获得,而且也能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学习的原则就是受奖赏的、获得令人满意结果的行为,容易学会并且能维持下来;相反,受处罚的、获得令人不悦结果的行为,就不容易学会或很难维持下来。因此,掌握了操作这些奖赏或处罚的条件,就可控制行为的增减或改变其方向。 在此基础上,行为疗法提出了相应的以下两点基本假设:第一,如同适应性行为一样,非适应行为也是习得,即个体是通过学习获得了不适应的行为。但要注意,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学习得来的。第二个,个体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 行为疗法主要包括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满灌或冲击疗法、阳性强化疗法、发泄疗法、逆转意图疗法、阴性强化疗法、模枋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上述各种行为疗法的共同特点是:

(1)治疗只能针对当前来访者有关的问题而进行,至于揭示问题的历史根源、自知力或领悟,通常认为是无关紧要的; (2)治疗以特殊的行为为目标,这种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在的。那些要改变的行为常被看作是心理症状的表现; (3)治疗的技术通常都是从实验中发展而来,即是以实验为基础的。(4)对于每个求治者,施治者根据其问题和本人的有关情况,采用适当的行为治疗技术。 行为疗法的实施,首先应通过选择,明确认定想更改、除去或养成的行为,如社交恐怖、广场恐怖、焦虑症等,然后就其治疗目标的行为性质,选择一套可描述的事先拟定的治疗策略与方法进行治疗。行为治疗不关心所谓“潜意识”或“内在精神的症结”,也不管病情发生的动态和因果关系,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当前可观察的非适应性行为上。 行为疗法相信只要“行为”改变,所谓“态度”及“情感”也就会相应改变。与其他流派的治疗方法相比,行为疗法对治疗过程关心得较少,他们更关心设立特定的治疗目标。 而特定的治疗目标又是施治者通过对求治者的行为的观察,对其行为进行功能分析后,帮助求治者制定的。因此治疗目标一经确定,新的以条件作用为前提的学习过程就可以开始进行了。 行为疗法从一开始就植根于实验的发现之中,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即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其适应症主要为:

代币法案例

采用代币法矫正幼儿多动行为的方案 幼儿的多动行为是指幼儿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不由主地表现一些与一般幼儿不同的,或与情景不相符合的反应,具体表现为:上课时手脚不停,注意力无法集中,坐立不安,无法聚精会神完成一项作业;游戏时不能按游戏规则活动,会有无目的的运动;午餐、午睡时心神不安等。 矫正方案: 1.确定目标行为 目标行为应根据矫正对象类型,想要完成的目标以及可能干扰目标实现的具体行为问题来决定。并且应加以明确的界定,可供观察和评价。例如,矫正一些患有多动症问题行为的幼儿,目标行为可结合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现来确定,教育目标一般要包括各种教学活动、生活自理、游戏以及积极的社会性交往等。为此,目标行为就应包括涉及这些活动的机能或这些技能先决 2..确定代币 选用最合适的代币。它们应有吸引力、重量轻、携带方便、耐用、容易摆弄、不易伪造。在幼儿园里,教师长可用彩色塑料片剪成的小五角星最为代币。 3.选定支持强化物 支持强化物的选定,一般可通过向幼儿作口头调查,结合教师日常积累的经验,依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程度来进行。选择支持强化物,不仅要考虑其强化的有效性,而且要考虑供应的可能性。选定的支持强化物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一粒糖果,选择玩一回最喜欢的玩具,看一本儿童读物,当一次游戏的主角,表演一个节目,绕校园骑一圈小自行车,做一天值日组长,教师到家里做客等。 4.制定代币交换系统 代币交换系统应当明确指出何种目标行为可以获得一个代币或数个代币;应当给选定的支持强化物确定一个价值,即规定多少代币才能换得相应的支持强化物。当然,这些数字的确定具有一定的主观经验成分,可能会出现偏差,允许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修正。例如,使用代币制疗法矫正多动问题行为时,可以

奖励孩子效果最佳的7方法

奖励孩子效果最佳的7方法 对孩子恰当的行为给予正面的鼓励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维持这一行为,表扬和赏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并能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奖励是对一个行为的回报。有时候行为的回报是发自内心的感觉。比如,孩子奔跑跳跃,乐此不疲,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很开心。他们喜欢画画或玩拼图游戏,是因为这些游戏乐趣无穷。有时候行为的回报是外人给予的。这种外界给予的回报或奖励可分为三大类:社会性奖励,如,微笑、注意、表扬、拥抱等。物质奖励,如,食品、礼物、钱等。特权或活动,如,去动物园、允许多看半小时电视、去麦当劳吃饭等。 当家长使用奖励时,最好优先考虑社会性奖励。因为,这种奖励不增加经济负担,不过于正式,而且对孩子有着长久的心理裨益。对具体行为或品质的表扬,能够帮助孩子发现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优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另外,社会性奖励的经常使用能够使得家庭氛围温馨、和睦,充满信任,对孩子内化规则、自觉改进行为最有好处。家长需要弄清楚,孩子最喜欢哪种社会性奖励,有的孩子喜欢被亲吻、拥抱,而有的孩子则喜欢口头表扬。针对孩子的喜好,给予他最在乎的奖励,效果会更好。 当孩子刚建立一种良好的行为时,家长需要在每一次这样的行为出现后,及时给予奖励。等到这种行为习惯已经稳定,家长可以间歇性地给予奖励。 阿哲开始记得把外衣挂到自己房间衣架上时,妈妈每次都表扬他。渐渐地,阿哲养成了习惯,妈妈只有在他一脱下外衣就立刻放回卧室时才表扬他。 表扬

家长使用表扬等社会性奖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看着孩子的眼睛。直接的注视表示你在郑重其事地夸奖孩子,使孩子感到自己和自己的行为意义很重大。 (2)距离孩子近一些。近距离的表扬影响力更大。 (3)微笑。有时候微笑本身就是奖励。当你用语言表扬孩子时面带微笑,可以让他感受到你内心的喜悦。 (4)表扬具体的行为。使用“我”语言。告诉孩子你对他的什么行为感到高兴,如,“我很高兴你自己修好了玩具。”而不是泛泛地说“你真聪明。”当孩子帮了你的忙,哪怕很小的事,也要记得感谢他们。孩子知道你在关注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就会加倍努力。 (5)把焦点放在孩子的行为上,而不是孩子本人身上。有研究者将表扬分为三种:a。过程指向的表扬,即肯定孩子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努力,如,“你跟小朋友合作得很好。”“你很用功。”b。结果指向的表扬,即夸奖孩子的成果,如,“你画的画真好看。”“你考了100分!真不简单。”c。个人指向的表扬,即对孩子品质的评价,如,“你真乖。”“看你多聪明!”研究发现过程指向的表扬最有助于孩子恰当评价自己,正确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从而增强能力和信心。 (6)表示对孩子的爱。家长的肢体语言,语气声调能够加强表扬的作用,使孩子感到被珍爱。但注意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调节你表达爱的方式。 (7)及时给予奖励。行为发生后,奖励越及时越有效果。

行为矫正案例

小A是一个10岁男孩,四年级。智力正常。他的不适当行为特别表现为上课随便插嘴,有时站起来离座与人讲话,严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对小A的这种表现,他的幼儿园老师、小学各任课老师及家长都甚感头疼,曾想过许多办法试图制止,但效果不佳。经××医院诊断,系过分活动症。我尝试运用行为改变技术处理他的上课随意插嘴行为。 辅导过程 确定目标行为:减少小A上课随意插嘴的次数,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 测定基准线: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在上课4 5分钟内记录随意插嘴的次数,为求准确性,选择不同节次的数学、语文课,共观察5天,观察数学平均每节课插嘴4~6次,语文约5次。 选择增强物:由家庭访问得知,该生很喜爱看课外书,又与该生交谈,知道他更喜欢班内墙上的红星,因此,约定以红星作为增强物。 详细过程与结果:我事先和小A谈话,帮助他进一步认识上课随便插嘴行为的不良后果,增强他减少这一不良行为的意愿,向他说明协助他改变的办法。取得该生的同意后,订立口头契约。第一阶段,减少数学课插嘴行为,若做到一节数学课插嘴次数比基准期少1次,可得代券1张;少2次,可得代券2张,以此类推,3张代券可换1颗墙上的红星。若超过基准线平均数1次。则罚代券l张,以此类推。时间两周,效果非常显著:处理期第一周即下降到平均每节课3—5次,第二周2—3次。 第二阶段,数学、语文课上同时控制。数学课要求保持第一阶段的平均3~5次,就可得l张代券;若少1次。可得2张代券;超过4次,罚券l张。语文课也以基准期5次为界,减1次奖1张券。超1次罚1张券。其他以此类推,时间4周。结果表明他能够达到预定要求。 第三阶段,数学、语文、外语课同时控制。数学插嘴保持第二阶段的平均水平3次,即可得1张券,其他同上。语文以4次为界,其他同上。外语以3次为界,其他同上,时间4周。 第四阶段为追踪期,取消增强物。改用“有时提醒,有时鼓励”的方式。陈澜插嘴次数仍保持在每节课3~4次,一周平均每节课不超过4次。实际上。从第一阶段开始他就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而且,每次插嘴时间都极短,一经暗示,就能自觉控制,一改过去非要一吐为快、止也止不住的状况。 成果检查与追踪评估:小A上课随意插嘴行为由基准期的数学每周平均每节课4—6次、语文5次。下降到3~4次。从处理第一阶段开始到追踪结束,从数学单课控制开始,到数学、语文、外语3课同时控制,从有强化物到无强化物都能保持这个水平,而且每次插嘴时间极短,自我控制意识大大增强,不至于影响课堂教学。在处理过程中,由于强化水平是事先约定的,而陈澜对此强化物又非常在意,所以他努力以减少自己插嘴行为来获得强化物。换句话说,争得强化物的主动权在他手里,这样,就激发了他控制自己行为的主动性。这也许正是用行为改变技术处理这一行为行之有效的关键所在。 专家点评 这是一例用行为矫正技术对受导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取得实效的个案记录。此个案的指导者曾赴北京接受过行为矫正疗法的专门培训,又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对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对改变儿童不良行为的辅导方法有比较深入、准确的了解与把握。在指导辅导教师实施辅导的过程中,以下两个操作要点体现了作者的专业功底。 其一,掌握改进目标的分寸。在行为矫正技术中,要求辅导员与受导对象共同制定改进目标,并且改进目标要制定得恰如其分。目标要求过高则可实现概率过低,受导学生容易丧失改进的欲望和信心;改进目标太低则失去或降低了行为改变的意义。在这一运用行为矫正技术辅导受导学生的个案中,辅导员始终坚持与对方一同协商制定行为改变的目标;既不断激发受导学生自我改变的主动性,又注意提醒对方不在过高的热情驱使下,提出不切实际的自我要求。 其二,精心设计强化手段。对儿童进行行为矫正,能否恰当运用强化手段往往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这一个案辅导中,辅导员在指导者的帮助下,不仅十分重视和受导学生共同选择最合适的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