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证人证言

论证人证言

论证人证言
论证人证言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本科

__________法学______________专业毕业设计( 论文)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论证人证言

姓 名: 洪泓昭 学 号: 1144001281714 专 业: 法 学 入 学 时 间: 2011年秋 指导教师及职称: 陆春茂 高级讲师 所 在 电 大: 英德市广播电视大学

2013年10月25

目录

一、证人证言概述 (1)

(一)、对证人证言概念的理解 (1)

(二)、证人证言特征 (2)

二、证人证言在中外民事诉讼中的立法情况 (3)

(一)、国外证人证言制度的概念及其立法情况 (3)

(二)、我国证人证言制度的立法发展情况 (4)

三、证人证言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合理运用的途径和建议 (4)

(一)、对证人资格的认识 (5)

(二)、对证人权利保护的认识和改善 (5)

(三)、对证人免证权的认识和改善 (6)

四、结束语 (7)

参考文献 (8)

论证人证言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证人证言”浅显的论述,从证人证言制度的概念叙述来引入主题,对证人证言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浅显的分析,系统的论述了世界主要国家现行民事诉讼证人证言制度的立法情况,并通过参考国外民事诉讼来探讨我国民事诉讼证人证言制度的未来,以实现我国民事诉讼证人证言制度的良性循环,希望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人制度能够更加的完善,借此推进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继续深入。

【关键词】证人证言特征审查判断立法情况完善

一、证人证言概述

(一)、对证人证言概念的理解

常怡主编的司法部规划教材《民事诉讼法学(修订本)》中对证人证言的定义是:“证人就所了解的案件事实向当事人和人民法院所作的陈述,称为证人证言。”在诉讼证据中,证人证言是一种非常古老而又被普遍采用的诉讼证据,在世界各国各个时期的证据制度中,证人证言都是及其重要的证据方法。

“证人证言”作为一个常用名词,从字面理解,就是指:“作证的人说的用于证明事物的话”。那么要理解证人证言,就必须先明白两个名词的含义:“作证的人”和“用于证明事物的话”。“作证的人”用法律术语表示就是“证人”,证人将其亲身的经历通过语言形式展示出来并能够对某一事物或观点加以证明的言语,可以称为“用于证明事物的话”,而“证人用言语证明案件事实”的这一过程用法律术语就叫做“人证”。①如果仅以一般情况而言,“人证”的范围可以包含人的外在物质形象、主观意识反映等,只要是通过“人”表现出来的可以作为证明方法都在这一范围之内。

通过上段可以知道,单纯从中文角度理解“证人证言”,就可以简单的将“证人证言”理解为:“证人对某一案件事实通过语言形式做出的可以证明其真实性的证据方法,而实现这一方法的过程称为‘人证’”。可是如果将“证人证言”放入现代法律中来使用,问题就不是这么简单了。能够被归为“人证”的范围不再如之前的那般广泛,需要更细致、科学且符合逻辑的来讨论。首先,证人作证只能依靠自身通过语言(口头或书面陈词)来陈述,人外在物质形象,如伤痕等将不能归于“证人证言”。其次,“人证”的方式

①刁荣华主编:《比较刑事证据法各论》,台湾翰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122页。

也不再是单纯的口述,还包含了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

(二)、证人证言特征

1、证人证言的不可替代性

证人证言作为证据制度的一种长期的存在,正是因为其作为分辨案件真实的这一因素是直接来源于亲身经历或感知的“证人”身上,其本身具有客观上的不可替代性。这也解释了设定证人出庭必须本人;证人必须具有法律上的适格;不考虑证人的知识、学历、经验等一系列法规的原因。

2、证人证言的不确定性

虽然有些学者认为,证人证言就是证人主观见之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发生的事实在证人头脑中留下的信息,然后该信息又通过证人陈述向外输出。②但是,客观世界印射在证人主观脑海里的信息,却很容易由于证人主观世界本身的不稳定性所改变,证人或受外界因素干扰,或受客观知识限制,或受主观情感诱导,很可能会对反映在头脑里的客观事实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加工,从而导致证人证言真实性的不确定。有些日本学者认为,证人证言存在许多不稳定和不可靠的因素,很难期待它成为一种完全正确的证据方法。③

3、证人证言的排他性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因此如果亲身经历或者了解案件情况,且可以对案情起促进作用的人或者单位,无论其本身是法官、律师、鉴定人还是翻译人等都应该履行证人义务同时采取回避制度以增强证人证言的法律效力。因此,证人证言是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4、证人证言的多重性

证人证言的多重性是指在一个案件的诉讼过程中,每个证人对自己所知道的案件事实情况,都要做多次陈述,各次陈述之间往往会有程度不同的差异。首先是对取证人陈述,其次是对个别审查证人证言的人陈述,最后到要到法庭上来陈述。④在一些刑事案件中,证人甚至会重复5次以上的证言陈述,而这之间出现的差异,矛盾点则是司法工作人员有效辨识证人证言真伪重要方法。而其他证据种类,比如书证或者视听资料等,都较为稳定,除非鉴别方式有误,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出现偏差,也不用像证人证言这样需要通过重复问话来考察其真实性。

综上所述,正是证人证言具有的这些区别于其他证据的独特特

②何家弘:《证人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③【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民事诉讼法》,白绿铉译,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20页。

④陈朴生著:《刑事证据法》,三民书局979年版,第69页-第71页。

征,使其拥有了其他证据难以替代的特性,证人证言的重要性也因此尤显突出。而仅仅横向的对证人证言本身概念的定义和分析并不够。同时还需要纵向的进行中外的对比,才能帮助我们找出我国证人证言制度建立的理论根据,帮助我们完善并推进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继续深入。

二、证人证言在中外民事诉讼中的立法情况

(一)、国外证人证言制度的概念及其立法情况

1、英美法系国家的证人证言制度

证人证言这一概念的定义内涵在英美法系国家更为广泛,凡是“经过宣誓对案件有关事实作证的人所表达的”都可以认定为证人证言。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制度上,不考虑证人的诉讼地位,外延极其广泛,甚至精神病人和儿童也可以被认定为证人。由于英美法系偏重陪审团,注重言辞效力,所以在英美法系国家中证人证言被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美国有一句法谚:“无证人既无诉讼”

同属一个法系的美国和英国在证人证言制度上十分相似,其证人的概念也采用广义说。在美国和英国,证据的收集和调查全部是由当事人负责,证人也是当事人指定和质询。英国证据法还规定不得强迫当事人传唤证人,也不能主动依照职权传唤证人。英国《1999年青少年审判和刑事证据法》第53条1款规定:“在刑事诉讼阶段,所有人都有资格给出证据”。美国证据法规定了证人交叉询问机制以及传闻证据等来保证证人证言的可信性。《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601条规定:“除本证据规则另有规定外,每个人都有作为证人的资格。但是,在民事诉讼活动和诉讼程序中,凡是主张或辩护的一个因素是由州法提供裁决规则的,则关于证人的资格应适用州法作出裁决。”建立了证人的适格制度。第603条规定了宣誓或者庄严肯定制度。⑥

2、大陆法系国家的证人证言制度

在大陆法系国家,证人证言在概念上采取的是狭义理解,即证人是专指向法庭陈述所知案件情况的第三人,也就是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⑦大陆法系国家认为证人是陈述自己亲身经历或感受的人,是不可以被替代的。例如《俄罗斯联邦民事诉讼法》第69条规定:证人是可能知悉某种有关对审理和解决案件有意义的情况的信息

⑤江伟主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65页

⑥沈达明:《英美证据法》中信出版社1996年版。

⑦田平安《民事诉讼证据》,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材料的人。⑧区别于英美法系国家,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将证人放在公法的基础之上进行理解,法官询问证人是一种义务,证据的收集也主要以公权力为主,在自由心证的证据制度影响下,法官对证人证言的效力认定上缺乏信心,因为大陆法系固有的一些特点,证人证言的不稳定性尤为突出,相比于英美法系很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德国民事诉讼法第380条规定了证人不到场的后果,第383条规定了证人资格限制,第391条、第392条、第393条规定了证人宣誓制度,以及397条规定交叉询问,第401条规定了证人费用的补偿,并制定了《关于证人和鉴定人请求补偿的法律》。⑨法国立法在证人证言制度上也比较完善,特别是证人作证义务、宣誓制度方面及损失补偿。例如法国民事诉讼法典第221条规定“应根据证人的要求法官准许证人获得他可以要求的佐证损失补偿。”⑩(二)、我国证人证言制度的立法发展情况

纵观我国五千年悠悠历史,证人证言在审案断案中都能或多或少的发现其身影。例如《周礼·地官·小司徒》中的:“凡民俗,以地比正之。”就是指知情邻居的证言可以作为证据;再比如《唐律疏议·断狱》中的:“……其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以其不堪加刑:故而不许为证”就是说拷讯得来的证供是合法的;再比如《周礼·秋官·司盟》中记载:“盟万民之犯命者,诅其不信者亦如此”等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司法制度的不断改革和进步,相继有1956年的《各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程序总结》、1979年《刑事诉讼法》、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1989年《行政诉讼法》、2001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等等法规、司法解释出台。这一系列的改革和进步,使得我国现行的证人制度逐步完善。但是,又因为我国受到大陆法系影响,证人制度仍然不能摆脱职权主义审判思维,证人的地位、权利和保护程度在司法实践中难以保障和落实。

虽然我国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法律发展、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证人证言制度在整个证据制度中不如英美法系国家那样举足轻重,但目前我国现行的三大诉讼法中都保留着言词证据,可见随着历史的发展,证人证言制度仍然保持着不可被替代的地位。

三、证人证言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合理运用的途径

⑧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民事诉讼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46页。

⑨沈达明:《英美证据法》中信出版社1996年版。

⑩萧榕《世界著名法典选编》(民法卷),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和建议

(一)、对证人资格的认识

规定证人适格性是为了加强证人证言的法律可信程度,一般情况下,需要经历过证人资格审查后,才对证人的证言进行审查。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证人资格的原则性规定在第70条:“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但是我国关于证人资格相比于其他国家立法,仍然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英美法系国家对证人有着广义理解,凡是宣誓的人都可以作为证人,证人资格的限定也比较宽泛。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证人资格的认定过于抽象和模糊,例如“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的规定,很容易在无形中扩大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的范围,造成《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证人范围缩小。为此我国《民诉证据规定》又进一步的在第53条第2款:“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关于证人证言的法规这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作证资格、单位证人、证人回避制度等。

综上所述,在我国司法实践过程中,应当注重证人资格的审查程序,法庭应当让增加证人的申辩权利,让证人自己表示其真实可靠,并且所述内容与案件事实有联系,拥有作证资格,随后法庭对此进行审查后做出其是否确具有作证资格的认定,而不能仅仅听凭申请其出庭的当事人一面之词。否则,就是对当事人合法权利的剥夺。相比之下,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602条规定:除非出示充分的证据确认证人对所要求作证的事实个人知悉,否则证人不得就这一事实作证。此规定使得证人作证资格成为了证据采集的前提事实。在我国,虽然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4条:“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并经人民法院许可”做出了证人资格审查的一些规定,但仍未正面的明确规定。当事人提出的证人适格的问题都被遗留到了庭审认证过程中去,变得无足轻重,这种状况很难维护公平公正的审理。

(二)、对证人权利保护的认识和改善

我国《证据规定》第60条规定“经法庭许可,当事人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询问证人、鉴定人、勘验人不得使用威胁、侮辱及不适当引导证人的言语及方式。”从以上规定中的“经法庭许可”这个词汇不难看出虽然我国在证人保护上有立法条文,

但其背后的职权主义思维仍然存在。询问证人应该是当事人应得的权力,但是法庭却将此种权利收归己用,使得询问证人不再是当事人诉讼基础权利的体现。而这种质证程序的不完善,使得双方当事人对己方证据和对方提出的证据需要法官同意才能进行解释和辩论,法官可以随时中止双方质证。我国民事诉讼中对证人证言的认证实行的是法官自由判断为主,法律做出规定为辅的制度,虽然《若干规定》第78条做出了“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做出判断”的规定,可是因为现阶段我国法官队伍来源多元化,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致使司法实践中对证人证言的认定出现臆断的现象普遍。11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职权主义向当事人注意的转变,强化庭审功能,增强当事人的抗辩性,使法官处于中立、超然的地位,在我国民事诉讼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对证人询问的过程中,也必须有一套相应的规则来引导用以确保真实性。同时也要完善对证人及其亲属的法律保护制度。2007年,李国福到北京举报颍泉区委书记张治安违法占用耕地、修建豪华办公楼“白宫”等问题。李国福返回阜阳市当天就被颍泉区检察院带走,随后被拘留、逮捕。2008年3月13日凌晨4时55分,阜阳市颍泉区豪华办公楼“白宫”举报人李国福在安徽省第一监狱医院死亡。事件发生后,李国福的家属也受到匿名人士的威胁。12李国福作为“白宫”案件的非匿名举报人,其检举内容皆是该案件的直接证据,如果立案,其本人也将会是该案件的证人之一。如果对李国福及其家人缺少相应的立法保护,又有谁敢站出来和恶势力作斗争。

(三)、对证人免证权的认识和改善

证人免证权,是指公民在法定情形下有权拒绝充当证人或者拒绝回答某些问题的权利。法律保护的不仅仅是原告或者被告那么简单,法律保护的是所有人的利益。因此当牵扯到个人隐私、职业秘密、商业秘密、国家机密,个人或者单位有权利拒绝作证避免损失自身的利益,例如日本民事诉讼法第196条规定:“证人证言可能导致这些人员名誉受损时,证人可以拒绝作证”。建立证人免证制度,是因为“我们即珍视审判,也珍视我们生活中的其他价值,我们并不只是为了作证而在美国生活,我们保护有作证特免权的社会关系,是因为这些作证豁免权对社会至关重要”13。由此可以看出证人免证体现了一种由于价值冲突产生的各方利益取舍平衡的博弈,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国

11胡庆忠:“浅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人制度”,载https://www.doczj.com/doc/c61641749.html,/

12建达:“追问安徽阜阳“白宫”举报人蹊跷死亡”,载https://www.doczj.com/doc/c61641749.html,/GB/7158725.html

13何家弘:《证人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21页。

家都会赋予证人这种“拒绝”的权利,来平衡国家各个阶层利益之间的矛盾。

在中国古代社会就有“亲亲相隐”“父为子隐”等等制度存在,在我们现代社会,仍然要尊重和考虑这种传统价值观,并且,如果非要让一些亲属关系的人或者利益关系的人来作证,又怎么能保证证人证言的真实性。相比于亲属之间或者个人隐私的免证,因为职业关系或者国家秘密的免证就更容易理解了,如果心理医生、牧师可以随便透露你的个人秘密,又何来信任,社会又怎么会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应当建立相应的证人免证制度,从基于特定身份;基于特定职业;基于国家秘密三个方面赋予证人免证权,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结束语

民事诉讼证人证言制度是沿用历史最为悠久的诉讼制度之一,也是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民事案件的事实判定起着不可忽略与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证人本身容易受到环境、主观因素以及各种客观因素的干扰,再加上证人证言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司法实践中“证人证言”出现许多难以解决,影响审判判定的问题。我国的民事审判制度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其中关于证人证言制度的立法也在不断完善,对证人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诉讼法体系受到大陆法系传统上的职权主义影响,对证人概念的偏差理解,导致对证人证言制度的重视程度远远无法和英美法系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立法在证人制度上尚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亟待完善和解决,本文正是通过对证人证言制度的浅显论述,通过中外证人证言制度立法情况的对比,对我国证人证言制度立法和完善提出了一些粗浅的意见。当然,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对证人证言制度的分析还不够细致和深入,仅希望能为我国民事诉讼的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董少谋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宋朝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江平民主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年版)。

4、何家弘:《证人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田平安:《民事诉讼证据》,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6、萧榕《世界著名法典选编》(民法卷),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7、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民事诉讼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03年第一版)。

8、(德)罗森贝克著,庄敬华译:《证明责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9、毕玉谦:《民事诉讼证明妨碍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齐树洁:《民事诉讼法备考与拓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几点思考(一)

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几点思考(一) 摘要]目前,证人出庭作证难已经成为严重困扰我国刑事审判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对证人的保护不力,证人的权利和义务不平衡,证人拒证的法律后果果不明确。而证人出庭作证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正确打击犯罪活动,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增加案件审理的透明度、促进司法公正。解决证人出庭作证难的问题,对公正、合理、高效地审理案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建立健全和完善证人出庭的经济补偿制度、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制裁措施、对证人的保护制度,大力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和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证人出庭作证必要性拒证证人保护制度 一、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必要性 证人出庭作证是认真贯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司法原则的重要形式,是正确定罪量刑和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证人证言作为直接证据,在揭露案件事实,查获犯罪分子,改变传统的庭审方式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证人出庭作证,有利于查清犯罪事实,打击犯罪活动。证人能够向司法机关提供有关案情的真相,特别是在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双方各执一词的场合,证人出庭接受双方的询问质证,揭露案件事实,能够正确的认定事实,同时也有利于司法公正目标的实现。

其次,证人出庭作证,有利于控辩双方对证人证言的质证。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7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询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同时,《刑事诉讼法》第156条、157条都赋予了控审双方庭审质证权。证人出庭能够弥补证人书面证言中,由于询问人的业务素质和记录入知识水平的差异,造成的证言笔录在某些细节上,表述内容上难免出现的模棱两可的语言。这样,即使是证人说出表达不清的言语,也可以通过当庭审查、判断、核实,进而使其得以准确的理解。另外,证人出庭作证,还可以减少金钱、利益等因素的干扰和诱惑,增加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反之,如果证人不出庭作证,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控辩对抗,也就难保控辩的平衡和法律的执行。 第三、证人出庭作证,有利于增强案件审理的透明度。证人出庭,可以减少执法过程中的偏差,避免暗箱操作,减少了出伪证、假证、随意出证的可能性,可以有效的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 第四、证人出庭作证,有利于庭审方式的改革。证人出庭作证,使原来国家职权主义变成了控辩式的当事人主义,增大了控辩双方的举证责任,是庭审改革的重要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讲,证人不出庭作证,刑事诉讼法就不能正确贯彻执行,庭审方式的改革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对现行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思考

请求鉴定人员出庭接受质证申请书

请求鉴定人员出庭接受质证申请书 申请人:王汝林 申请事项 依法申请贵院通知鉴定人员欧阳丹、张有宏出庭作证。 理由 在申请人诉赵长胜相邻权纠纷损害赔偿诉讼中,2012年1月6 日由广州仲恒房屋安全鉴定有限公司出具了仲恒房鉴字(2011)第(0641)号《房屋安全鉴定报告》。该鉴定由欧阳丹、张有宏、蒲龙柱等三位鉴定人员作出。 申请人认为,要求鉴定人员出庭接受质证的法律依据是充分的。 首先、《房屋安全鉴定报告》当中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的质询。这种质询实际上就是对鉴定结论进行质证的一种正当程序和必要方式。一旦缺失这种要式行为,鉴定结论只能被作为一种传闻证据来看待,无法有效地作为裁判的基础。 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法庭调查按照下列顺序进行:(四)宣读鉴定结论;第一百二十五条:当事人经法庭许可,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十九条: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质询。第六十条:经法庭许可,当事人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

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十一条:在诉讼中,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 依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司法部令第107号)第七条: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 其次、申请人详细阅读该《房屋安全鉴定报告》后发现,该鉴定有许多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之处,如鉴定依据已废止、缺检、漏检错检,鉴定结论片面主观等十几个问题均需要鉴定人员作出当庭答复。 以上申请,恳请法庭准许! 申请人: 2012年月日

第一章 人与环境

第一章人与环境 一、单选题 1.对原生环境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天然形成并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 B.其中存在有许多对人体及其他生物体有利的因素 C.其中良好的微小气候和优美的绿化等对健康都起促进作用 D.原生环境中不会存在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2.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超过单个元素引起的效应之和称为多种环境因素的()作用。 A.单独作用 B.相加作用 C.协同作用 D.拮抗作用 3.当今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A.天然污染物 B.化学性污染物 C.物理性污染物 D.生物性污染物 4.生态健康模式是 A.环境-健康 B.环境-人群 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 E.环境-生物-健康 5.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超过单个元素引起的效应之和称为多种环境因素的()作用。 A.单独作用 B.相加作用 C.协同作用 D.拮抗作用 6.环境污染对健康的特征不包括() A.影响范围大和人群面广 B.低浓度长期作用 C.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多样性综合作用 D.环境污染造成人群健康危害有特异性 7.预防医学研究的人类环境主要包括 A.空气、水、土壤B.空气、水、食物、土壤 C.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环境D.人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8.环境的生态平衡是指 A.自然环境中各种生物间的动态平衡 B.人与环境之间物质转换的平衡 C.环境中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D.环境中非生物因素与人类之间的动态平衡 9.在环境有害物质的危险度评价中危害鉴定的目的是确定有害化学物()A.对机体产生危害的程度 B.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 C.对机体产生的危害在人群中发生的频率 D.是否对机体产生危害 10.从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角度,高危人群是指() A.对环境污染产生不良反应的人群 B.对环境污染最敏感的人群 C.对环境污染引起健康损害最敏感的人群 D.体弱多病的人群 11.关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A.部分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分解成无害的简单化合物 B.大部分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分解成危害较小的简单化合物 C.污染物在环境中不会转化成为毒性更大的新物质 D.污染物在环境中可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2.环境的物理自净作用不包括 A.稀释B.逸散C.中和D.凝聚 13.生物圈中各种生物体之间关系为 A.相互依存B.相互依存、相互制约C.相互制约D.相互对抗14.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 A.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森林大火 B.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洪涝灾害 C.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运输工具 D.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地震 15.构成人类环境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社会心理因素B.化学因素C.遗传因素 D.生物因素E.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16.环境污染物在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最主要受哪项因素影响 A.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及污染物与器官亲和力B.特定部位的屏障作用C.脂肪组织分布的量D.器官和组织所在的部位17.哪种物质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A.汞蒸汽B.汞离子C.氯化汞D.甲基汞 18.关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A.部分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分解成无害的简单化合物 B.大部分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分解成危害较小的简单化合物 C.污染物在环境中不会转化成为毒性更大的新物质 D.污染物在环境中可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9.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被称为A.吸收B.分布C.转移D.蓄积E.代谢 20.生物间物质转移和能量传递的形式为 A.新陈代谢B.食物链C.生物转化 D.生物代谢

工伤证人证言模板

证人证言 证人姓名:年龄:性别: 工作单位:职业(工种): 家庭住址:联系电话: 与受伤害职工关系:知情方式: 证言内容: 以上所述属实,否则愿负法律责任。 签名(按手印):年月日 证人身份证复印件(粘贴处)证人身份证复印件(粘贴处) .证人亲笔书写,不得代写、打印。2.据实证明本人所见证或了解的情况,如受伤害职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人事关系,事故事实经过等。3.作伪证负相应法律责任。 3、 通过活动,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B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不能测算出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C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原材料费用与分配加工费用所用的完工率都是一致的。X C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应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情况。错 C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包括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

C成本报表是对外报告的会计报表。× C成本分析的首要程序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C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成本核算。× C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一般应与基本方法结合使用而不单独使用。√ C成本计算方法中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分步法。X D当车间生产多种产品时,“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的借方余额,月末均直接记入该产品的产品成本中。× D定额法是为了简化成本计算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F“废品损失”账户月末没有余额。√ F废品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和入库后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和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X F分步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步骤之间要进行成本结转。(√) G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的产品,可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错 G工资费用就是成本项目。(×) G归集在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最后均应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对 J计算计时工资费用,应以考勤记录中的工作时间记录为依据。(√) J简化的分批法就是不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分批法。(×) J简化分批法是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的方法。对 J加班加点工资既可能是直接计人费用,又可能是间接计人费用。√ J接生产工艺过程的特点,工业企业的生产可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三种,X K可修复废品是指技术上可以修复使用的废品。错 K可修复废品是指经过修理可以使用,而不管修复费用在经济上是否合算的废品。X P品种法只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的企业。× Q企业的制造费用一定要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X Q企业职工的医药费、医务部门、职工浴室等部门职工的工资,均应通过“应付工资”科目核算。X S生产车间耗用的材料,全部计入“直接材料”成本项目。X S适应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W完工产品费用等于月初在产品费用加本月生产费用减月末在产品费用。对 Y“预提费用”可能出现借方余额,其性质属于资产,实际上是待摊费用。对 Y引起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的支出是费用性支出。X Y以应付票据去偿付购买材料的费用,是成本性支出。X Y原材料分工序一次投入与原材料在每道工序陆续投入,其完工率的计算方法是完全一致的。X Y运用连环替代法进行分析,即使随意改变各构成因素的替换顺序,各因素的影响结果加总后仍等于指标的总差异,因此更换各因索替换顺序,不会影响分析的结果。(×) Z在产品品种规格繁多的情况下,应该采用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对 Z直接生产费用就是直接计人费用。X Z逐步结转分步法也称为计列半成品分步法。√ A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制造费用”账户月末(可能有月末余额/可能有借方余额/可能有贷方余额/可能无月末余额)。 A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适用于(季节性生产企业)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论文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审判方式的不断深化,证人在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更突显出重要。然而,证人作证难却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立法和司法部门,制约着新的庭审方式效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正确认识证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客观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原因,努力探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措施,解决证人拒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证人出庭作证现状完善证人保障制度 长期以来,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这一制度执行情况一直不尽人意,甚至连流于形式都做不到。由于主要证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使法庭被迫休庭或延期审理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此法院却无能为力。证人拒不出庭作证,使庭审不能当庭进行讯问,质证等诉讼活动,不能核实证据。就有可能导致案件事实无法查清,查实,而无法查明事实真相就极有可能导致错判,使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或冤枉无辜,或放纵犯罪。这不仅妨碍了诉讼活动和正常进行,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了诉讼效率,更损害了控辩式审判方式,破坏了司法公正,成为司法改革的“瓶颈”。 证人是诉讼活动中的重要参加者,他通过正确表达其感知以帮助法庭查明案件事实,证人出庭作证则成为法庭审判的重要环节,证人出庭作证是指案件开庭审理过程中,知晓案件情况的证人出席法庭,以空头言词的形式就其所了解的案件事实向法庭做如实的陈述。并接受各方当事人质证,或者法官以询问方式进行审查的诉讼活动。一般而言,证人只有出席法庭审理才能影响证人证言证明力的各种因素予以澄清,诉讼活动才能得以正常进行。我国《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都明文规定证人出庭作证是公民对国家承担的一项义务,但在人民法院的实际审判工作中,证人拒不作证,拒不出庭作证,做假证,或作证前后相互矛盾的现象较为普遍,有些证人不敢出庭作证,等许多问题还不完善。 一、证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将证人证言作为证据之一,并明确规定证人出庭作证是一项法律义务,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向人民法院所作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陈述,当事人之外的。了解案件真实情况依法被人民法院传唤作证的人,称为证

证人证言怎么写[精选.]

证人证言需要到庭才能被采信。 书面就写证言,证人的基本情况,证明的事实内容,证人签名。 开庭时自己应当通知证人到庭质证。在庭审时就争议的事实向证人提问,证人则作出有利或者不利的回答。对方也可以就相关的事实向证人提问。 庭审结束后证人就庭审记录需签名确认。是否采信由仲裁庭根据相关的陈述来决定。 有证人时,证人出庭工资、差旅费应当一并请求,由举证方先行支付,然后由败诉人方承担。 证言格式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籍贯:住址: 证人须知: 一、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但是,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 二、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十日前提出,并经人民法院许可。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申请予以准许的,应当在开庭审理前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并告知其应当如实作证及作伪证的法律后果。 证人因出庭作证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先行支付,由败诉一方当事人承担。 三、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询。但是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是指有下列情形: (一)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 (二)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 (三)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 (四)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 (五)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 前款情形,经人民法院许可,证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

证人在人民法院组织双方当事人交换证据时出席陈述证言的,可视为出庭作证。 四、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证人为聋哑人的,可以其他表达方式作证。 五、证人作证时,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的语言。 六、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证人进行询问。询问证人时,其他证人不得在场。 七、证人不得旁听法庭审理; 八、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让证人进行对质。 证人作证前请仔细阅读以上规定并签字: 证明内容: 签字或盖章: 年月日

鉴定人出庭质证的法理价值

鉴定人出庭质证制度的实体价值1.鉴定人出庭质证制度体现了现代刑法原则我国现行刑法是1997年颁布实施的,在这部刑法中,明确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这被认为是和世界刑法理论实务界的接轨。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犯罪分子究竟是否 触犯刑律,往往需要借助科技力量加以甄别和认定,即运用司法鉴定手段。比如,被害人是否构成轻伤是判断犯罪分子能否构成刑法第234条故意伤害罪的标准,而这就需要进行法医临床鉴定;犯罪分子能否构成刑法第264条盗窃罪,则需要对赃物进行市价鉴定;而某个神志不清的犯罪分子是否需要对某项客观的犯罪行为承担相应的刑法惩罚,则又需要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等等。如此种种, 不难看出,鉴定意见往往对个案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 就要求作出鉴定意见的鉴定人需要对其鉴定过程、鉴定方法、执行标准、结果控制等诸多方面进行出庭并作出全面的证明,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鉴定意见的正确性。如果鉴定人不进行质证,则难免使鉴 定意见本身陷入需要被证明的泥沼,根据这样的鉴定意见作出的裁判难免有失公允,而一旦造成冤假错案,则损失难以挽回。罪刑 法定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法庭做到对鉴定意见是否釆信,必须经过控辩双方的交叉质证。鉴定人出庭质证不仅从源头上体 现了鉴定意见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确保了其正确性,而只有被证明正确的证据材料方可称为证据。在刑事诉讼领域,我国较为缺 乏对证据进行质证的意识,这样使得鉴定意见往往被视为科学判决而不加以甄别地盲目釆信,这样非常容易导致错误的鉴定意见流入诉讼程序。

要避免这类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要求鉴定人出庭,并对其出具的鉴定意见书加以解释说明。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获得通过。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87 条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 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江苏省启东市人民检察院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在对一起故意伤害案提起公诉的同时,启动了鉴定人出庭质证程序。鉴定人到庭后,详细地回答了公诉人、法官、被告人沈某及辩护人的发问,并向合议庭阐明了鉴定方法、鉴定依据等,阐述了眼部重伤的形成条件。经过庭审质证,最终被告人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鉴定意见被合议庭当庭釆纳。①通过这一案例,我们看到鉴定人出庭能够使法庭对鉴定意见的认定避免流于形式,这样就确保了进入到诉讼程序中的每一个证据都有确定的根据,从而保证了对犯罪分子定罪处罚的正确性。所以,鉴定人出庭制度能够充分展现现代刑事法治的要求,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罪刑法定和罪责刑相适应两大原则的规定。2.鉴定人出庭质证制度是量刑规范化的基础量刑,是指在经过认定犯罪的基础上,对犯罪分子是否应当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判处刑罚轻重的确定和裁量。量刑阶段,是对犯罪分子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的综合评价阶段,并基于此对刑罚作出正确的运用。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如果对事实的认定出现偏差,往往会直接导致在量刑上的畸轻畸重,即量刑程序和结果的不规范。鉴定意见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鉴定意见作出的刑罚裁判就需要被证明是否符合量刑标准。例如,

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观点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观点及其意义 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凭借其深邃的理论洞察力、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及科学的研究方法,从早期对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的人道关注,到中晚期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经济学考察和哲学反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了其深层原因,探索了其解决途径,并展望了人与自然真正统一的未来美好社会,形成了以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建构为核心内容的生态理论。深入挖掘和系统阐述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反思人与自然关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首先使自然界人化。自然界的人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然对象化过程。以一种物质的力量作用于自然界,改造自然界,这一过程就是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占有自然界的过程,其结果则产生了获得人的本质的自然界。这种获得了人的主观性、人的本质的自然界,就是所谓的“人化自然”,从外延上来说,就是纳入人类社会活动、纳人人的文化或文明之中的自然界,这种自然当然包括人自身的自然。它充分表明了人的主观性的超越性本质。于是,自然界本身则成为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对象。“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的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实践不仅是自然界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而且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实践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两个过程,它们在实践中的统一就是社会历史。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盲目性和反自然性,主要体现在对待外部自然界和人自身的自然上。就前一方面而言,人们对自然的无限制的开发,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就后一方面而言,“肮脏,人的这种腐化堕落,文明的阴沟(就这个词的本意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却又是对人的活劳动的巨大浪费,值得提出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机器对人的奴役等,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背离关系是一种真正的异化,它阻碍了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发展规律。人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但这种改造是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恩格斯就曾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异化的解决关键,在于人与人(社会)的异化的解决,即人与社会冲突的解决。这就是马克思曾经设想过的“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统一起来,“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

浅谈在民事诉讼中对证人证言的审查与判断(一)

浅谈在民事诉讼中对证人证言的审查与判断(一) 【内容提要】 证人证言作为证据的一种,它比其它证据更客观、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它是整个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对证人证言的审查与判断正确与否对其能否作为认定事实或定案的依据至关重要,从而会导致案件的正确与否。在审判过程中,法官对于任何证人证言都必须根据证人的智力状况、文化修养、法律知识、道德品质、专业技能等进行综合分析,审查判断证人证言的关联性、合法性以及证人与案件当事人的关系。同时进行综合对比,全面分析,才能对证人证言是否可靠,能否作为认定事实和定案的依据,以及其作为认定事实和作为定案的依据证明力的大小作出正确的判断。实质上,审查判断证人证言,就是对所收集的证人证言,根据它的属性,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鉴别。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关键词】证据证人证言审查与判断作证能力 合法性关联性真实性 证据是与案件有关的一切事实,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复制的。证据对当事人来说,既是进行诉讼活动的必要条件,又是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强有力的武器;对法官而言,它是法官明辨是非、查明案情、公正裁判的主要依据,它是整个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它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三个基本特征。(1)《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证据有下列几种:(1)书证;(2)物证;(3)证人证言;(4)视听资料;(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结论;(7)勘察笔录。”证人证言作为民事诉讼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人向办案人员所作的有关案件部分或全部事实的陈述。它的内容包括对查清案件真相的一切事实,与案件无关的内容,或者是证人的估计、猜测、想象等不能作为证言的内容。证人证言同其他证据相比具有更客观、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的特点,在诉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今社会中,由于每个证人的智力状况、文化修养、道德品质、法律意识、专业技术技能等因素千差万别,提供的证言也具有未确定性,有失真的可能。目前,对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我国没有英美法等传闻证据的排斥规则,而是仅仅规定“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或“经法庭审查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或定案的依据。(2)因此,在办案过程中,对于任何证人证言,法官都必须根据证人的智力状况、文化修养、道德品质、法律知识、专业技能等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还要审查证人证言同案件事实的关联性,审查证人证言的合法性,以及证人与案件当事人的关系,证人的作证能力,才能对其是否可靠和证明力的大小作出正确的判断。实质上,审查判断证人证言,就是对所收集的证人证言,根据它的属性,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鉴别,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3) 一、审查判断证人的适格性 证人的适格性,在我国又称为证人资格、证人能力、证人的范围。证人的适格性规则是证据法中关于证人证言的重要规则之一。它与众多调整证言内容的规则不同的是,它所强调、解决的是一个潜在的证人是否有资格提供证言的问题。 美国证据法学者麦考密克曾经指出:“证据法的明确目标就是不断地扫除发现事实的障碍。”证据适格性的历史演变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普通法上,证人的适格性规则是非常严格的,某些种类的人完全不能作为证人。就历史上关于证人适格性的限制而言,绝大多数都是关于证人身份和能力方面的限制。这些被排除作为证人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案件的诉讼结果有关的人,如与诉讼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当事人的配偶。排除他们是因为担心这些人可能因自身利益而提供虚假证言。一类是在品质能力上有所缺陷,从而具有不可信之风险的人,如儿童、精神不健全者、无神论者。排除他们是因为担心因这些人在能力、道德或其他

证人证言和当事人陈述证据的效力如何

证人证言和当事人陈述证据的效力如何 证人证言与当事人陈述其实都是属于言词证据当中的,而这样的证据其效力是受到质疑的,毕竟证据都是人说的,如果不能提供其他的证据来佐证的话,那么就会大大影响其效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证人证言和当事人陈述证据的效力是怎样的吧。 在英美法系国家,有谚云"无证人即无诉讼",可见证人证言的地位的重要性。我国现行民诉法将它列为法定证据种类之一,从理论上说,似乎不再值得讨论,而新近的司法解释,更进一步规定,证人必须出庭作证,其证言要经双方质证,才可认定其证据效力。这些规定,以理论上是无懈可击的,也无需作进一步的讨论。然而,基于对我国民众的素质的不信任,现行司法实践中,我们对证人证言的证据效力,是怎样来权衡取舍的呢? 事实上,我们很少能理性地对待它,很多时候,审判者均会很主观地排斥它,甚至无需控辩双方的质询、认证,法

官往往就依职权将它们排除在有效证据之外。法官们似乎只相信书证的效力,总认为证人证言的主观成份太多,虚假的盖然性太大,无法与书证相提并论。往往在某些以证人证言为主要证据的案例中,会很随意地作出"证据不足"的判决。 在刑事诉讼中却不同,证人证言往往能发挥重大的证据效力,审判者很少怀疑国民的素质,当然,刑法中对作伪证的惩罚力度也大,此种信任,是建立在刑法的威慑之上。这样一来,同一个证人在刑事诉讼中的证言可能被采信,而在民事诉讼中的证言却很可能不被采信。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某人能证明犯罪事实的发生,却很难证明民事事实的发生,仅是因为其作伪证的代价不同,审判者即想当然地将他在民事诉讼中的证言排除在可信证据之外。 显然,问题出在刑法关于伪证罪的规定上,它将伪证罪局限于"在刑事诉讼中",而将民事、行政诉讼中的伪证行为排除在外,而这种排除确实是荒谬绝伦,因为所有的诉讼都是为了实现实体法的价值,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在任何诉讼中作伪证,听说医疗事故案例 。都是蔑视法律,危害了司法公正,都应该受到严惩。而我们竟然放纵民事诉讼中的伪证行为,给民事司法审判带来不小的困难(刑法中规定的"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要求情节严重,因此,该法条并不惩罚一般的伪证行为)。当然,尽管有这样的法律上的原因存在,却并不能免除我们在民事诉

论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

论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 在民事诉讼中,以自己所感知的案件情况向法院提供有关案件事实的陈述人,是证人。证人陈述的内容,称为证言。证人证言,是指证人以囗头或书面形式,就他所了解的案件情况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陈述。证人证言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七种诉讼证据之一。但长期以来在民事审判实践中证人证言的证据效力在诉讼中并未发挥其自身的证据价值。虽说《证据规定》的施行,是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制度的不断完善的一个标志。但是,由于现行立法对证人出庭作证的具体程序,特别是强制作证和证人权益保障等方面的规定尚不完善,审判实践中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故作伪证等情况也不罕见,这样就直接影响了民事审判的公正和效率,影响了各项诉讼原则的贯彻。不仅妨碍了人民法院的公开审判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了法律的威严,导致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可以说,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的有关法律问题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对推动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进程也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证人资格问题 (一)未成年人的作证资格 近几年来发生在校园、幼儿园中的民事损害赔偿案件,日渐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这类案件对我们民事审判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未成人的作证资格”。我国的民事诉讼立法对证人的年龄也未做明确的限制性规定,只是规定“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不能作证”。这个概念过于模糊,因此,对于未成年作证能力,在立法上应有一个相对标准,具体适用由法官在特定案件审理过程中,根据案件的难易、繁简,待证事实对证人的认识能力的要求程度,以及未成年人的感知、辨别和表达事实的能力和心理发育状况等诸种因素一并加以考虑,并作出适当的判断和认定。 (二)法人或单位的证人资格 根据我国民诉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可以看出我国民事证据法认为单位具有同一般自然人一样的作证资格,这在各国证据法中应该说是独有的。单位作为法人或非法机构不具备感知能力,作为单位是以某种形式构成的一定自然人群体的组合,它对案件事实的感知必须借助特定自然人的生理本能,从而才能得出具有诉讼意义上的意义上的印象和感受,另外根据我国民诉法第102条之规定,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可根据情节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单位”一般不能直接作为适用违法、犯罪行为的主体,对“单位”进行拘留。因此“单位”作为证人的规定不尽科学性,不符合诉讼法意义上的客观现象和规律。 二、关于证人强制出庭作证问题 《民事诉讼法》第70条第1款前句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出庭作证的义务。”但对证人强制出庭作证义务以及违背这种义务所应给予的强制性制裁措施没有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上述《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似乎成了一纸空文。 证人强制出庭作证是许多国家民事诉讼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各国均规定了对应出庭作证的证人不出庭时制裁措施。如日本新民事诉讼法规定,对应当出庭的证人不出庭而处以负担由此而产生的诉讼费用,并处以1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10万日元以下的罚金、拘留,还可以并处罚金和拘留,同时,法院可以拘传证人;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也作出了对经合法传唤而不到场的证人的与日本民诉讼法基本相同的制裁措施;⑧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第303条也规定了对受合法通知而不到庭的证人的与德国基本相同的强制措施;

论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

论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 【内容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为人类正确解答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关键词】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 自然是万物生长的环境。大部分的生命的生存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如生命的衰老,猎食与被猎食,疾病的感染,各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都会造成生命的逝去。不过,原先存在的生命可以孕育新的生命,这些旧的生命的逝去并不意味着永远消失,它会通过新的生命延续下来,继续扮演旧的生命在自然中的角色,维持自然的平衡。 何为自然的平衡呢?自然环境中生命大致分为这几种角色: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是将能量带入自然环境推动自然环境这台机器运转的重要角色;消费者是自然环境里的主角,消费者和生产者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构成了我们常说的食物链食物网,能量的传递不能缺少消费者;而分解者是处理死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少了它们,能量将不能重新被利用,能量的循环将会断开。这就是自然的平衡,能量随着生命的诞生与消逝不断循环,循环一旦被打破,将会有严重的后果。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从最初的敬畏自己身边的环境,渐渐地想改变自己自身的环境,想去征服自己身边环境。而这种改变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当人类还在为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却不知道大自然的报复却已经悄然而至,随这全世界耕地面积的减少,水土流失,沙漠的扩大化,森林的面积锐减,还有地球上的种族频繁然灭绝,不少在几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还是繁荣的种族,在今天已经变成了濒危灭绝的种类,而这已经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惩罚不仅表现在环境的污染方面,还表现在生态平衡失调,这就是当代的环境问题。今天,无论哪一个国家和地区都遇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我认为科学技术对于人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固然可以把人类生活带到一个新的生活高度,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身边的环境也随着我们科技的发展遭受的污染也是越来越来的严重,大气严重污染,水的资源空前短缺,森林惨遭毁灭,可耕地不断减少,大批物种濒临灭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处

对各种证据的质证技巧

对各种证据的质证技巧

————————————————————————————————作者: ————————————————————————————————日期:

对各种证据的质证技巧?对书证的质证 a、书证的来源是否可靠? b、书证的形成是否合法? c、书证的制作者是谁?制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制作的? d、书证的内容与案件事实有无内在联系,以及有哪些方面的联系? e、书证的内容有否错误?是否与国家法律相抵触? f、书证的形式是否符合要求? g、书证有否伪造或者变造? h、书证的类型? i、书证与其他证据之间的关系。 对物证的质证 要通过辨认、对比、鉴定等方法,鉴别真伪,作出判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质证: a、物证的来源是否可靠? b、应查清该物证是否属于涉及本案事实的物品?物证是否与案件事实有联系?以及有哪些方面的联系。 c、物证的类型? d、物证有否伪造或者变造? e、物证与其他证据之间的关系。 如何对视听资料进行质证? 在正常情况下制作的视听资料,是可以采信的。但录音、录像以及电子技术资料,存在剪辑、加工、伪造的可能性。 方法:

a、要求将视听资料当庭播放,让有关人员对其形式和内容进行质证; b、要求提供相应的文字资料; c、对视听资料的制作过程进行查证分析; d、对视听资料进行科学鉴定。 六、如何对证人证言质询? 证人的出庭义务 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询。 证人在人民法院组织双方当事人交换证据时出席陈述证言的,可视为出庭作证。 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情形: 《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规定的“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是指有下列情形: (一)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 (二)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 (三)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 (四)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 (五)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 前款情形,经人民法院许可,证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 1、对到庭证人证言的质询 a、证人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b、证人的主观能力。如理解力、记忆力、表达能力、感觉能力等;

鉴定人出庭的申请书

鉴定人出庭的申请书 xx区人民法院: 关于贵院受理的xx等诉xx市人民医院医疗损害赔偿一案,本案关键是被告xx市人民医院在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医疗过错行为,已由贵院委托四xx司法鉴定中心鉴定,其出具的xx鉴(20XX)临鉴字第1xxxx号《司法鉴定意见书》以及贵院(20XX)旌民初字第1049号《通知》申请人已收悉,现申请人认为xx鉴(20XX)临鉴字第1xxxx 号《司法鉴定意见书》有以下明显错误,其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一)歪曲患方陈述。鉴定书称患方意见“血糖控制上存在不足”“患者入院时肝功检查无异常”。事实上,血糖控制不是不足,而是高的离谱;患者本来就是因为右上腹疼痛,肝功异常前来该院治疗,却被诊断为“消化性溃疡”、“肠梗阻”、“结肠癌”,到10月4日,病人临死前10来小时,其会诊记录单上仍然是“消化性溃疡”、“腹部包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诊断。而尸检汇报的结果是死者既没有“消化性溃疡”、也没有“不完全性肠梗阻”、更没有“腹部包块”、“结肠癌”。 (二)对分析说明的质疑 ⑴分析称院方对采集病史、查体、X片检查,符合诊疗常规。事实上经治医师责任心极差,根本未能采集出真实的病史,左右不分。病人明明是右上腹疼痛,被当做左上腹疼痛;并把病人陈述的肝脏损

害问习题误诊为“消化性溃疡”,还告诉患者院外考虑肝脏损害是错误的,必须按照溃疡病治疗!同时,xx未能认真对患者进行查体,由此造成没有大问习题的左上腹出现了左上腹压痛;而有明显病理改变的右上腹却被“肝区无叩痛”;而右上腹有无压痛这一重要的体征却被各级医生所忽略!作为医生,这是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同时也是非常原则性的错误,当然也是致命的错误。正因为这一个细节的遗漏导致了一系列的诊疗失误: ①9月4日血生化提示GGT、ALP明显升高,CHE明显降低;9月6日,彩超检查提示“肝大,肝脏实质弥漫性异常”,而xx 却在9月8日给病人下达了可以导致GGT、ALP升高的“莫沙必利”处方;并于9月10日违规给用“特殊使用类”抗菌素“头孢米诺”和“限制性使用类”抗菌素“奥硝唑”。 ②9月6日,胃镜检查已经排除“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可是,患者从入院至死亡一直使用“泮托拉唑”!加重了肝脏的损害。 ③转外科后xx换用“特殊使用类”抗菌素“哌拉西林舒巴坦”,并给糖尿病患者输入包括“卡文”在内的大量高浓度葡萄糖,却不给够足以对抗的胰岛素。如此等等,均是严重不符合诊疗常规的行为。 ⑵鉴定书分析黄疸的成因基本排除了病毒所致,那么,可能性最大的因素就是应该是药物所致!这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医学司法鉴定所的尸检汇报中已有明确分析,即“急性重症肝炎多由病毒或药物因素引起”。而本例患者本来就因为肝功异常前来就医,又被院方使用了13种有损肝脏的药物,其中的“卡文”、“头孢米诺”对肝功受损的

质证基本知识与技巧汇编

〖质证基本知识与技巧汇编〗 █质证的含义: 是指当事人双方采用询问、辨认、质疑、辩驳等核实方式对一方提出的证据进行质辩的过程。 █质证的目的: 是为了就证据的可采性和证明力对法官的心证产生影响,使法院正确认定证据的效力。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而法官对证据是否认证,则取决于质证的质量与结果,因此对质证环节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一方在法庭辩论时引用未经质证的证据作为辩论基础的,另一方只要提出异议或提出“听不懂”,法官应立即制止。 █质证的意义 质证的证据可作为定案依据 质证是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决定性步骤。 质证是直接原则、言词原则的具体体现。 质证是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 庭审活动的核心:即当事人在庭上举证、质证以及法官认证的过程。 █质证的特点: 1.质证的主体,是双方当事人。这是从诉讼权利的角度,是狭义的规定。 若将质证作为一种法庭调查的方式来进行划分,质证的主体应包括当事人、法院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这是广义的质证主体。 2.质证的范围,是在法庭上出示的证据。

A.是指在法庭上能够出示的证据,而不是所有的法定证据种类。即仅限于双方当事人为证明争议的事实而提供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 B.当事人在证据交换过程中认可并记录在卷的证据,不需要在法庭上进一步质证,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3.应当注意的问题,对对方的证据,自认的问题,要慎重。根据证据规则,在自认的情况下,就免除了对方的质证责任。 4.不公开质证的证据 A.涉及国家秘密的证据 B.涉及商业秘密的证据 C.涉及个人隐私的证据 D.法律规定的其他应当保密的证据 █质证的顺序 当事人质证按下列顺序进行: (一)原告出示证据,被告、第三人与原告进行质证; (二)被告出示证据,原告、第三人与被告进行质证; (三)第三人出示证据,原告、被告与第三人进行质证。 注意的问题: 1.人民法院依照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作为提出申请的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 2.人民法院依照职权调查收集的证据应当在庭审时出示,听取当事人意见,并可就调查收集该证据的情况予以说明。 注意的问题: (1)对人民法院依照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的态度: A.人民法院依照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作为提出申请的一方当事人提供的

论刑事诉讼中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宜顺论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c61641749.html, 论文摘要 长期以来刑事案件证人出庭作证难,一直困扰着我国刑事审判工作。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在于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维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要想切实的实现刑事诉讼法的的目的,必须提供确凿的证据。本文首先分析了引言和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概念及现状,然后分析了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完善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措施,并对全文进行总结,希望对刑事诉讼中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证人、出庭作证、制度、问题、措施

目录 引言 (2) 一、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概述 (2) (一)证人出庭作证的概念 (2) (二)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现状 (2) 二、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3) (一)我国法律对刑事证人的保护力度不够 (3) (二)关于免证制度不完善 (4) (三)没有对应当出庭而未出庭的证人证言的效力问题作规定 (4) (四)公诉人对证人出庭作证存有顾虑 (5) 三、完善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措施 (5) (一)建立证人保护机构、人员及各部门职责 (6) (二)对免证制度进行思考 (6) (三)慎重强制证人出庭作证 (7) (四)相关实施细则与配套要规范,确保证人出庭作证 (7) 五、总结 (7) 参考文献: (9)

论刑事诉讼中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引言 新刑诉法已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刑诉法对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作了重大的修改和完善,明确了证人出庭作证的范围,规定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对证人出庭作证的保护制度,以及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作证的惩罚措施等。这些修改和完善,标志着我国刑诉法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证人出庭作证机制,对于核实证据、查明事实、正确判决的意义重大,也有利于改善当前刑事诉讼案件证人出庭率过低的现状,进一步深化控辩式刑事审判改革,提高司法的公信力。但是这些规定对公诉工作也将带来巨大影响,对检察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应对新刑诉法实施对公诉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一、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概述 (一)证人出庭作证的概念 所谓刑事证人是指凡是知道刑事案件情况,并能辨别是非、正确表达意志的人。所谓刑事证人出庭作证,是指刑事证人在法院开庭审理案件过程中,出席法庭,当庭陈述和回答本人知道的案件事实。证人出庭作证是世界各国普遍规定的证人的普遍义务之一。但是证人出庭作证难一直是严重困扰我国刑事司法的一个重要问题,证人不出庭作证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阻碍了对客观真实的诉讼价值追求。在司法实践中,证人拒绝提供证言、拒绝出庭陈述的现象十分普遍。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对我国历经十六年的刑事诉讼法所作的一次重大修改,而其中关于证人制度的修改和补充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如规定了重要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证人出庭作证保护及补偿制度以及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制裁措施等,这些规定,对促进和保障证人出庭作证有相当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推动了我国证据制度的完善和发展1。 (二)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现状 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是十分落后的,证人的出庭率低,随意性大,远远达不到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要求2。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比较多,既有法 1樊义,刑事证据法原理与适用.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 2佘剑,论刑事证人出庭作证[J].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20~7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