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学

建筑学

建筑学
建筑学

第1章房屋建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1 建筑设计的内容

建筑设计的内容:对建筑空间的研究、对构成建筑空间的建筑物实体的研究。

建筑空间——供人使用的场所,它们的大小、形态、组合及流通关系与使用功能密切相关,同时往往还反映了一种精神上的需求

建筑物实体——同时具有利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其利用价值是指对空间的界定作用以及许多其他方面的物质需求,例如防水、隔热、保温等;而其观赏价值则是指对建筑形态的构成作用

1.2 建筑物的分类及主要构成部分

●建筑物根据其使用性质,通常可以分为生产性建筑和非生产性建筑两大类。

生产性建筑——根据其生产内容的区别划分为工业建筑、农业建筑等等不同的类别。

非生产性建筑——统称为民用建筑可分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

公共建筑——

活服务性建筑:如餐饮类、菜场、浴场等;

文教建筑:如各类学校、图书馆等;

托幼建筑:指幼儿园、托儿所;

科研建筑:如研究所、科研试验场馆等;

医疗建筑:如医院、诊所、疗养院等;

商业建筑:如商店、商场等;

行政办公建筑:如各类政府机构用房、办公楼等;

交通建筑:如各类空港码头、汽车站、地铁站等;

通讯广播建筑:如电视台、电视塔、广播电台、邮电局、电讯局等;

体育建筑:如各类体育竞技场馆、体育训练场馆等;

观演建筑:如电影院、音乐厅、剧院、杂技场等;

展览建筑:如展览馆、博物馆等;

旅馆建筑:如宾馆、饭店、招待所等;

园林建筑:如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各类城市绿化小品等;

纪念性建筑:如纪念堂、陵园等。

宗教建筑:如各种寺庙、教堂等

●建筑物的主要构成部分——楼地层、墙或柱、基础、楼电梯、屋盖、门窗

楼地层:提供使用者在建筑物中活动所需要的各种平面,同时将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荷载,例如家具、设备、人体自重等荷载传递到支承它们的垂直构件上去。其中底层地坪可以直接铺

设在天然土上或架设在建筑物的其它承重构件上。楼层则由楼板(或由梁和楼板)构成,除提供活动平面并传递水平荷载外,还沿建筑物的高度分隔空间。在高层建筑中,楼层是对抗风荷载等侧向水平力的有效支撑。

墙或柱:屋盖、楼层等部分所承受的活荷载及其自重,分别通过支承它们的墙或柱传递到基础上,再传给地基。在房屋的有些部位,墙体不一定承重。无论承重与否,墙体往往还具有分隔空间或对建筑物起到围合、保护作用的功能

基础:是建筑物的垂直承重构件与支承建筑物的地基直接接触的部分。其状况既与其上部的建筑的状况有关,也与其下部的地基状况有关

楼电梯:是解决建筑物上下楼层之间联系的交通枢纽。特别是楼梯,由于使用时存在高差,对其安全性能应予以足够重视

屋盖:承受由于雨雪或屋面上人所引起的荷载并主要起围护作用。关键是防水性能及热工性能。同时,屋盖的形式往往对建筑物的形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门窗:用来提供交通及通风采光的方便。设在建筑物外墙上的门窗还兼有分隔和维护的作用

1.3 建筑物的构成系统分析

●建筑物的构成系统——结构支承系统;围护、分隔系统;设备系统

结构支承系统——建筑物的结构受力系统以及保证结构稳定的系统。----不可变动的部分——构件布局合理,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方便力的传递,使结构变形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围护、分隔系统——建筑物中起围合和分隔空间的界面作用的系统。----考虑安装时与其周边构件联接的可能性及稳定问题;

考虑对使用空间的物理特性如防水、防火、隔热、保温、隔声等要求的满足;

考虑对建筑物某些美学要求如形状、质感等要求的满足

设备系统——如电力、电信、照明、给排水、供暖、通风、空调、消防等等。----需要建筑提供主要设备的安置空间,还会有许多管道需要穿越主体结构或是其它构件,它们同样会占据一定的空间,还会形成相应的附加荷载,需要提供支承

第2章建筑设计的程序及要求

2.1 建筑设计的程序

2.1.1设计招投标

●设计权的取得:具有与该项工程的等级相适应的设计资质;

通过设计投标来赢得承揽设计的资格;

接受建设方的委托,并与之依法签订相关的设计合同

在招投标的过程中,招标方提供工程的名称、地址、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还提供已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经济技术要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确定的规划控制条件和用地红线图,可供参考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测量等建设场地勘察成果报告,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市政道路等方面的基础材料。投标方则据此按投标文件的编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投标文件。投标文件一般可能包含由建筑总平面图、各建筑主要层面平面图、建筑主要立面图和主要剖面图所组成的建筑方案,反映该方案设计特点的若干分析图和彩色建筑表现图或建筑模型,以及必要的设计说明。设计说明的内容以建筑设计的构思为主,也包括结构、设备各专业,环保、卫生、消防等各方面的基本设想和设计依据,同时还应提供设计方案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以及初步的经济估算

2.1.2初步设计阶段

●要求:重新熟悉设计任务书、踏勘现场,进一步收集在设计中会有用的资料。当进行异地操作时,更应切实了解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情况,如气候条件、抗震设防烈度、周边的人文环境和建筑现状以及可能的施工条件、当地的一些有关的地方性法规等,以利在设计中予以充分的重视

初步设计阶段的图纸和设计文件:

建筑专业的图纸应标明建筑的定位轴线和轴线尺寸、总尺寸、建筑标高、总高度以及与技术工种有关的一些定位尺寸,在设计说明中则应标明主要的建筑用料和构造做法;

结构专业的图纸需要提供房屋结构的布置方案图和初步计算说明以及结构构件的断面基本尺寸;

各设备专业应提供相应的设备图纸、设备估算数量及说明书。

在最后出图前,各参与设计的专业间应该进行互审和会签,以保证协作的协调、一致。根据这些图纸和说明书,工程概算人员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工程概算。以上要求如因工程较为复杂,还需经过技术设计阶段来协调解决

2.2建筑设计的要求

1. 满足建筑功能的需求

2. 符合所在地规划发展的要求并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3. 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

4. 提供在投资计划所允许的经济范畴之内运作的可能性

第2篇建筑空间构成及组合

第1章建筑平面的功能分析和平面组合设计

平面图——建筑物各层的水平剖切图,是从各层标高以上大约直立的人眼的高度将建筑物水平剖切后朝下看所得的该层的水平投影图。既表示建筑物在水平方向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又反映各建筑空间与围合它们的垂直构件之间的相关关系。(这里的各部分指--从空间的使用性质来分析,主要可以归纳为使用和交通联系两部分)

使用——指满足主要使用功能和辅助使用功能的那部分空间。例如住宅中的起居室、卧室等起主要功能作用的空间和卫生间、厨房等起次要功能作用的空间,工业厂房中的生产车间等起主要功能作用的空间和仓库、更衣室、办公室等起次要功能作用的空间

交通联系——指专门用来连通建筑物的各使用部分的那部分空间。例如许多建筑物的门厅、过厅、走道、楼梯、电梯等等

1.1 建筑物使用部分的平面设计

建筑物内部使用部分的平面面积和空间形状的主要依据:满足使用功能的需求

平面面积----需使用的设备及家具所需占用的空间、人在该空间中进行相关活动所需的面积(包括使用活动及进行室内交通的面积)

空间形状----该空间中设备和家具的数量以及布置方式、使用者在该空间中的活动方式

、采光、通风及热工、声学、消防等方面的综合要求

1.2 建筑物交通联系部分的平面设计

●建筑物交通联系部分包括:

1. 走道——建筑物中最大量使用的交通联系部分

2.门厅和过厅——门厅是在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处起内外过渡、集散人流作用的交通枢纽。过厅一般位于体型较复杂的建筑物各分段的连接处或建筑物内部某些人流或物流的集中交汇处,起到缓冲的作用

3.楼梯和电梯——建筑物中起垂直交通枢纽作用的重要部分

●建筑物交通联系部分的平面面积和空间形状的主要依据:

1. 满足使用高峰时段人流、货流通过所需占用的安全尺度;

2. 符合紧急情况下规范所规定的疏散要求;

3. 方便各使用空间之间的联系;

4. 满足采光、通风等方面的需要

1.2.1走道

1. 布置方式:各使用空间可以分列于走道的一侧、双侧或尽端

2. 宽度:应符合人流、货流通畅和消防安全的要求

通常单股人流的通行宽度为550~600mm。因此考虑两人并列行走或迎面交叉,较少人流使

用的过道净宽度,包括消防楼梯的最小净宽度都不得小于1100mm 。

对于有大量人流通过的走道,其宽度根据使用情况,相关规范都作出了下限的要求。例如民用建筑中中小学的设计规范中规定,当走道为内廊,也就是两侧均有使用房间的情况下,其净宽度不得小于2100mm;而当走道为外廊,也就是单侧连接使用房间,并为开敞式明廊时,其净宽度不得小于1800mm。

有些建筑物必须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在进行设计时,相关的无障碍设计规范也是重要的设计依据。

3. 长度:对消防疏散的影响最大,直接影响火灾时紧急疏散人员所需要的时间(该时间限度与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有关)

4.平面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内部的交通组织

1.2.2门厅和过厅

1.导向性明确:使用者在门厅或过厅中应能很容易发现其所希望到达的通道、出入口或楼梯、电梯等部位,而且能够很容易选择和判断通往这些处所的路线,在行进中又较少受到干扰

2.兼有其它用途的门厅:仍应将供交通的部分明确区分开来,不要同其它功能部分互相干扰,同时有效地组织其交通的流线。特别是用作交通部分的面积和用作通行部分的宽度,都应该根据该建筑物人流集中时所需要的尺度来进行设计,以保证紧急情况下疏散的安全

3.作为设计中的关节点:门厅和过厅的内部空间组织和所形成的体形、体量,往往可以成为建筑物设计中的活跃的元素,或者是复杂建筑物形态中的关节点

1.2.2楼梯和电梯

1.个数、容量和平面分布:在日常使用中,快速、方便地到达各使用层面;

楼、电梯应靠近建筑物各层平面人流或货流的主要出入口布置;

数量和分布需综合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各层人数和消防分区等因素来确定

2.使用的安全:应按各类建筑的设计规范中对于楼梯间的设置及其构造要求来设计

1.3 建筑平面的组合设计

●建筑物使用部分的功能分区:

借助功能分析图,或称之为气泡图来归纳、明确使用部分的功能分区

兼顾其他的可能性,尤其建筑的结构传力系统的布置

●建筑物各部分的使用顺序和交通路线组织:

对于人流和物流流线的合理组织。其主要原则是保证使用的方便和安全

建筑物的主要入口门厅和各个次要入口布置应该考虑迎向人流和物流的主要来源或有利于它们之间的分流

在建筑物内部,各使用部分的分布应该尽量使得使用频率较高的房间靠近主要入口或交通核布置

●建筑物的平面组合方式:

1. 串连式组合:令各使用部分之间互相穿通。通常可见于空间的使用顺序和连续性较强,或使用时联系相当紧密,相互间不需要单独分隔的情况

2. 并联式组合:通过走道或一个处在中心位置的公共部分,连结并联的各个使用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各使用空间互相独立,使用部分和交通部分的功能明确,是使用最多最常见的一种组合方式

3. 混合式组合:使用以上两种方法,根据需要,在建筑物的某一个局部采用一种组合方式,而在整体上以另一种组合方式为主

剖面图——在适当的部位将建筑物从上至下垂直剖切开来,令其内部的结构得以暴露,得到该剖切面的正投影图

建筑物的标高系统——将建筑物底层室内某指定地面的高度定为±0.000,单位是米(m)。高于这个标高的为正标高,反之则为负标高

建筑设计人员获得的基地红线图及土质、水文等资料所标注的都是绝对标高,在设计时涉及建筑物的各部分都应当换算为相对标高进行标注,以免混淆

建筑物每一部分的高度

该部分的使用高度﹢结构高度﹢有关设备占用高度

该部分的使用高度(决定因素)考虑:1. 家具、设备的安置和使用高度;2. 人活动所需要的使用高度;3. 满足生理、心理要求的其它标准;4. 节能要求

结构高度、有关设备占用高度(计算确定)

第2章建筑物各部分高度的确定和剖面设计

2.2建筑物层数和总高度的确定

●在民用建筑中:

1.公共及综合性建筑超过24m的,除了单层的以外,均为高层建筑;

2.住宅建筑:

层数在3层及以下的被称之为低层住宅;

层数在4~6层的被称之为多层住宅;

层数在7~9层的被称之为中高层住宅;

层数在10~30层的被称之为高层住宅

3.凡高度在100m以上的建筑均被称之为超高层建筑

●30层以上的建筑列入特级工程的范围;

1、16~29层或高度超过50m的公共建筑列入一级工程的范围;

2、16~29层的住宅列入二级工程的范围;

3、7~15层有电梯的住宅或框架结构建筑列入三级工程的范围;

4、7层以下无电梯住宅列入四级工程的范围;

5、1、2层或单功能的建筑列入五级工程的范围

(1-5为一级注册;3-5为二级注册)

2.2建筑物层数和总高度的确定

●影响确定建筑物层数和总高度的因素:

1. 城市规划的要求

2. 建筑物的使用性质;

3. 选用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

4. 城市消防能力的影响

2.3建筑剖面的组合方式和空间的利用

●组合原则:结构布置合理,有效利用空间,建筑体型美观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使用性质近似、高度又相同的部分放在同一层内;

空旷的大空间尽量设在建筑顶层,避免放在底层形成“下柔上刚”的结构或是放在中间层造成结构刚度的突变;

利用楼梯等垂直交通枢纽或过厅、连廊等来连接不同层高或不同高度的建筑段落,既可以解决垂直的交通联系,又可以丰富建筑体型。

●剖面的组合方式

1. 分层式组合:将使用功能联系紧密而且高度一样的空间组合在同一层

2. 分段式组合:在同一层中将不同层高的空间分段组合,而且在垂直方向重复这样的组合,相当于在结构的每一个分段可以进行较为简单的叠加

●建筑空间的有效利用

第3章建筑物体型组合和立面设计

基本要求

1. 符合基地环境和总体规划的要求

2. 符合建筑功能的需要和建筑类型的特征

3. 合理运用某些视觉和构图的规律

4. 符合建筑所选用结构系统的特点及技术的可能性

5. 掌握相应的设计标准和经济指标

3.1 建筑体型的设计

1. 对称式布局:建筑有明显的中轴线,主体部分位于中轴线上,主要用于需要庄重、肃穆

感觉的建筑,例如政府机关、法院、博物馆、纪念堂等.

2.不对称的布局:在水平方向通过拉伸、错位、转折等手法,形成不对称的建筑形体。在不同体量或形状的体块之间可以互相咬合或用连接体连接;需要讲究形状、体量的对比或重复以及连接处的处理;同时应该注意形成视觉中心。这种布局方式容易适应不同的基地地形,还可以适应多方位的视角

3. 在垂直方向通过切割、加减等方法来使建筑物获得类似“雕塑”的效果:需要按层分段进行平面的调整。常用于高层和超高层的建筑以及一些需要在地面以上利用室外空间或者需要采顶光的建筑

3.2 建筑立面的设计

1. 注重尺度和比例的协调性

2. 掌握节奏的变化和韵律感

3. 掌握虚实的对比和变化

4. 注意材料的色彩和质感

第4章建筑在总平面中的布置

4.1建筑物与基地红线的关系

基地红线——工程项目立项时,规划部门在下发的基地蓝图上所圈定的建筑用地范围

●如果基地与城市道路接壤,其相邻处的红线应该即为城市道路红线,而其余部分的红线即为基地与相邻的其它基地的分界线

●在规划部门下发的基地蓝图上,基地红线往往在转折处的枴点上用坐标标明位置。注意该坐标系统是以南北方向为X轴,以东西方向为Y轴的,数值向北、向东递进

4.1建筑物与基地红线的关系

建筑物与基地红线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1. 建筑物应该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将其基底范围,包括基础和除去与城市管线相连接的部分以外的埋地管线,都控制在红线的范围之内。如果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对建筑物退界距离还有其他要求,也应一并遵守

2. 建筑物与相邻基地之间,应在边界红线范围以内留出防火通道或空地。除非建筑物前后都留有空地或道路,并符合消防规范的要求时,才能与相邻基地的建筑毗邻建造

3. 建筑物的高度不应影响相邻基地邻近的建筑物的最低日照要求

4. 建筑物的台阶、平台不得突出于城市道路红线之外。其上部的突出物也应在规范规定的高度以上和范围之内,才准许突出于城市道路红线之外

5. 紧接基地红线的建筑物,除非相邻地界为城市规划规定的永久性空地,否则不得朝向邻地开设门窗洞口,不得设阳台、挑檐,不得向邻地排泄雨水或废气

4.2建筑物与周边物质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关系

建造建筑物的过程,可以看作是物质和能量转移的过程。基地上旧有的一部分物质和能量被迁移或是发生了变化,新的部分添加了进来,这样就构成了新的室外空间关系和生态系统的

交换关系

●建筑物与周边物质环境的关系:表现在室外空间的组织是否舒适合理,建筑物的排列是否井然有序,有关的基本的安全性能是否能够得到保障,等等

建造建筑物的过程,可以看作是物质和能量转移的过程。基地上旧有的一部分物质和能量被迁移或是发生了变化,新的部分添加了进来,这样就构成了新的室外空间关系和生态系统的交换关系

●建筑物与周边物质环境的关系:表现在室外空间的组织是否舒适合理,建筑物的排列是否井然有序,有关的基本的安全性能是否能够得到保障,等等

●建筑物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关系:供生产、生活的人工环境一定要纳入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从建筑的光环境、风环境、卫生绿化条件、节能等方面来进行调控

光环境-最基本的衡量标准是建筑获得日照的状况和有效的日照时间

风环境-最基本的衡量标准是整个基地上建筑物的布置都应该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气流,并且不要对周边的固有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绿化条件-除了在建筑总平面的安排中,应按要求留出足够的绿化面积外,还要为绿色植物的生长提供有利的环境

4.3建筑物与基地高程的关系

●任何建筑基地都会存在自然的高差。设计后为了地面排水的需要,也应形成一定的地面高差和坡度。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建筑物的底层地面应该至少高于其基底外的室外地面约150。如果建筑底层地面架空铺设的话,最好高于室外地面450-600,一般可以在150-900之间选择

●有一些建筑基地上,本来的自然高差就相当大。这时建筑布置应当考虑建造时土方的平衡、道路的顺畅便利以及建筑物对室外地面排水的影响

第3篇常用结构体系所适用的建筑类型

第1章墙体承重结构所适用的建筑类型

墙体承重结构体系——以部分或全部建筑外墙以及若干固定不变的建筑内墙作为垂直支承系统的一种体系(包括:1、砌体墙承重--墙体材料的来源丰富,施工方便,对建筑平面的适应性强,因此大量应用于低层和多层的民用建筑,特别是住宅、旅馆、学校、幼托、办公用房和一些小型商业用房、工业厂房、诊疗所等

2、预制装配式的建筑平面相对较为规整,往往以横墙承重居多,使用不够灵活,但能够适应一般的学校、宿舍、旅馆、住宅、办公等建筑的要求;

现浇的往往大量应用于高层建筑,特别是高层的办公楼、旅馆、病房、住宅等建筑中)

横墙承重的方式在纵方向可以获得较大的开窗面积,易得到较好的采光条件,但平面较呆板

纵墙承重的方式可减少横墙的数量,对开放室内空间有一定的好处,但其整体刚度往往不如横墙承重的方案好,纵向开窗面积也受到限制,所以在高烈度地震区应慎重对待

纵、横墙混合承重的方案除应有一定数量的纵墙及横墙拉齐以加强建筑物的刚度、满足抗震的要求外,其墙体的布置相对较为自由,在平面组合方面可获得交通组织的方便并能够形成较好的采光和通风的条件,尤其适用于民用住宅

第2章骨架结构体系所适用的建筑类型

骨架结构体系——对于建筑空间布置在构思上主要在于用两根柱子和一根横梁来取代了一片承重墙。这样原来在墙承重结构支承系统中被承重墙体占据的空间就尽可能地给释放了出来,使得建筑结构构件所占据的空间大大减少,而且在骨架结构承重系统中,无论是内、外墙均不承重,可以灵活布置和移动,因此较为适用于那些需要灵活分隔空间的建筑物,或是内部空旷的建筑物,而且建筑立面处理也较为灵活

包括:1框架结构体系(柱网需要有对位关系,平面不宜转折过多,对于建筑布局的灵活性的意义主要还是体现在那些内部需要较多的大空间);2框剪、框筒等体系(框剪体系的建筑物,剪力墙的布置除满足结构方面的需要外,如能与建筑空间的布置相协调,更能发挥框架原有的灵活性。框筒等体系的建筑物,筒体在垂直方向的适当变形,可以造成丰富的建筑体型);3板柱体系(板底平整,可降低层高,且内部空间分隔不受梁的影响。适用于使用荷载合适的商场、图书馆、仓储、多层轻型厂房等

);4单层刚架、拱(在结构上属于平面受力体系,可以通过改变排列方式或平面尺寸适应较活泼的建筑平面和体型;还可以结合空间结构屋盖系统覆盖大空间);5排架(屋架等与柱子之间铰接,能够承受大型的起重设备运行时所产生的动荷载)

空间结构支承系统——各向受力,可以较为充分地发挥材料的性能,因而结构自重小,是覆盖大型空间的理想结构形式

包括:1薄壳(属于空间薄壁结构,又可分为曲面壳和折板两种。对建筑而言,结构本身就形成了“面”,而且可以切削);2网架(由许多杆件按照受力的合理性有规律地排列组合而成,可以分为平板网架和网壳两种。网架空间整体性好。平板网架杆件正交、斜交后可以形成不同的平面形状,使用相当灵活。在需要时结构杆件可以暴露);3悬索(用高强钢丝做拉索,加上高强的边缘构件以及下部的支承构件,使结构自重极大地减小,而跨度大大增加。除稳定性相对较差外,是比较理想的大跨屋盖结构形式。对于建筑而言,由于拉索显示出柔韧的状态,使得结构形式轻巧且具有动感);4膜(在本质上也是受拉构件。像薄壳一样,兼有承重和围护的双重功能。其张拉力来源于充气或者用桅杆、拱、拉索等构件来将膜绷紧。由于这些构件灵活的布置形式以及膜本身轻柔的外表,在城市室外空间小品中也常应用);5混合形式(按照建筑设计的要求及材料、结构功能的合理性,以多种形式混合使用

)。

●各种空间结构类型比起其它平面类型的结构形式来,除了在发挥材料性能、减少结构自重、增加覆盖面积方面的优势外,其形状的富于变化以及支座形式的灵活选用及灵活布置,对建筑空间以及建筑形态的构成无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空间结构支承系统不但适用于各种民用和工业建筑的单体,而且可以应用于建筑物的局部,特别是建筑物体型变化的关节点、各部分交接的连接处以及局部需要大空间的地方。这些部分要么是垂直承重构件的布置需兼顾被连接部分的结构特征,或者需要局部减少垂直构件的数量以得到较大的使用空间;要么是在建筑方面需要形成较为活跃的元素,希望能够在这个位置上有较为活泼的建筑体型

第4篇建筑构造

第1章建筑构造综述

1.1 建筑构造的研究对象

组成建筑物实体的各种构、部件,特别是作为建筑物的围护、分隔系统,它们相互间的基本构成关系和相互连接的方式以及建造实现的可能性和使用周期中的安全性、适用性

1.2研究建筑构造的基本方法

1.关注造成建筑物变形的因素

2.关注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相互影响

3.关注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发展

1.3建筑构造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1.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及变化的要求

2.充分发挥所用材料的各种性能

3.注意施工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4.注意感官效果及对建筑空间构成的影响

5.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符合相关各项建筑法规和规范的要求

1.4建筑构造详图的表达方式

1.构造详图通常是在建筑的平、立、剖面图上,通过引出放大或进一步剖切放大节点的方法

2.除了构件形状和必要的图例外,构造详图中还应该标明相关的尺寸以及所用的材料、级配、厚度和做法

第2章楼地层、屋盖及阳台、雨篷的基本构造

2.1 楼地层的基本构造

2.1.1 楼层的基本构造

●楼板——沿水平方向分隔上下空间的结构构件。除承受并传递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外,还应具有一定的防火、隔声和防水等方面的能力。建筑物中有些固

定的水平设备管线,也可能会在楼层内安装

■基本构成方式:板式楼盖、梁板式楼盖、无梁楼盖

板式楼盖:适用于有许多小开间的房间的建筑物,特别是墙承重体系的建筑物,例如住宅、旅馆等,或其它建筑的走道、厨房、卫生间等;结构层底部平整,可以得到最大的使用净高

梁板式楼盖:在板底增加梁不单单具有结构方面的意义,经过对楼板的传力路线的设计,还可以重新分配传到梁上的荷载的大小,从而控制其断面尺寸,这样对争取某些结构梁底的净高以及在平面上按照建筑设计的需要局部增加或者取消某些楼层的支座,都很有用处

无梁楼盖:

●楼板可以通过柱帽或无柱帽支承在柱子上,这时周边的楼板最好均匀出挑,可使结构较为单一

●在预制柱子间将每跨一块楼板先用临时支架搁起来,待一层楼板全部就位后,在柱间的板缝中纵横铺设通长的预应力钢筋(钢丝束或钢索)并通过张拉使楼板与柱之间相互挤紧。用这种做法,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刚度变化,减小地震作用,而地震过后又会自动恢复原有刚性,因此抗震性能较好

●采用梭形板和接近正方形的板的搭配,则梭形板相当于梭形的扁梁,其受力原理与普通梁板式楼盖并无太大的区别

■钢筋混凝土楼层的施工工艺及细部构造

施工工艺:现浇整体式、预制装配式、装配整体式

2.1.2 地层的基本构造

●地层——建筑物底层室内地面

基本构成方式:基本构成方式、架空地面

2.2 屋盖系统的基本构造

屋顶的基本形态:坡屋顶——坡度大于1/10、平屋顶——坡度小于1/10、曲面屋顶

2.2.1 坡屋顶的基本构造

1.坡屋顶坡度的形成及屋面支承系统

●坡屋顶坡度由结构构件的形状或者其支承情况形成,即由结构找坡

支承方式:梁架支承、山墙、斜梁或屋架、椽架支承、空间结构构件支承

用檩条或檩上架椽支撑屋面的体系叫做檩式系统。对木质构件来说,不用椽子时,檩条间距约为700~900mm;檩条上架设椽子时,檩条间距可适当放大至1000~1500mm。对于钢砼屋架,常配以矩形、L形和T形等截面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檩条,为了在檩条上钉屋面板,常在上面设置木条,木条断面呈梯形。对于钢屋架,则多采用轻钢檩条,形式为冷轧薄壁型钢或是小形角钢与钢筋焊接的平面或空间的桁架式檩条

椽式系统是将两根呈人字形的椽子和一道横木(或拉杆)组成一个椽架,跨度小的可直接支承在外墙上,跨度大的可再增加支座。为适应木屋面板的跨度,其间距一般为400~1200mm。可以将椽架看成是折线形的肋梁

●坡屋顶的屋面板:不需基层屋面板,采用不透水或是具有构造自防水功能的成品构件,直接安装在屋面结构支承构件上面形成屋面、先铺设各类基层屋面板后,再在其上面做防水及隔热、保温等相关构造层次

2.2.2平屋顶的基本构造

●平屋面的基层构造与楼面基本相同。只是作为外维护结构。屋面板还应具有良好的防水与热工性能

2.2.3空间结构曲面屋顶的基本构造

●空间结构的曲面屋顶,大多可以分解为近似平面的小局部。除了钢筋混凝土的薄壳以及膜结构的屋顶,本身已经形成覆盖外,其余屋顶的结构支承构件多为钢杆件。因其整体跨度大,要求自重小,所以通常会在结构杆件上布置薄腹型钢的檩条,而后覆盖压型钢板等轻型面材

2.3 阳台、雨篷等部件的基本构造

●阳台——有楼层的建筑物中人可直接到达的向室外开敞的平台。按阳台与外墙的相对位置关系,可分为挑阳台、凹阳台和半挑半凹阳台等几种形式

●雨篷——建筑物入口处位于外门上部用以遮挡雨水、保护外门免受雨水侵害的水平构件●遮阳——设置在外窗的外部,用来遮挡直射阳光

结构形式:悬挑、悬挂

第3章墙体的基本构造

3.1 墙体概述

●建筑物墙体分类:1依其在房屋中所处位置(外墙——位于建筑物周边的墙;内墙——位于建筑物内部的墙)、2依其结构受力的情况(承重墙、非承重墙)、3依其墙体的建造材料(砖墙、石墙、土墙、砌块墙、混凝土墙;轻质材料制作的墙体)

●建筑物墙体的设计要求

1.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其中包括合适的材料性能、适当的截面形状和厚度以及连接的可靠性;

2. 具有必要的保温、隔热等方面的性能;

3. 选用的材料及截面厚度,都应符合防火规范中相应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所规定的要求;

4. 满足隔声的要求;

5. 满足防潮、防水以及经济等方面的要求

3.2 砌体墙的基本构造

承重多孔砖:其实际尺寸为240mm(长)×115mm(宽)×90mm(厚)及190mm(长)

×190mm(宽)×90mm(厚)等;

水泥砌块: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常见尺寸为190mm×190mm×390mm,辅助块尺寸为90mm×l90mm×190mm和190mm×l90mm×90mm等;

煤灰硅酸盐中型砌块的常见尺寸为240mm×380mm×880mm和240mm×430mm×850mm 等。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长度多为600mm,其中a系列宽度为75mm、100mm、125mm和150mm,厚度为200mm、250mm和300mm;b系列宽度为60mm、120mm、180mm等,厚度为240mm 和300mm

常用粘结材料的主要成分——水泥、黄砂、石灰膏

级配——不同的材料配合的重量比

水泥砂浆——水泥和黄砂配合。其常用级配(水泥:黄砂)为1:2、1:3等

混合砂浆——在水泥砂浆中加入石灰膏。其常用级配(水泥:石灰:黄砂)为1:1:6、1:1:4等

强度——砂浆为刚性材料,主要考虑抗压强度。其强度等级分为:M0.4、M1.0、M2.5、M5.0、M7.5、M10、M15等7个等级

和易性——保持合适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以达到易于施工操作,并成型密实、质量均匀的性能

水泥砂浆的强度和防水性能要高于混合砂浆;

混合砂浆的和易性优于水泥砂浆

±0.00以下用水泥砂浆砌筑,±0.00以上用混合砂浆砌筑

●砌体墙的砌筑要领—错缝搭接,避免通缝,横平竖直,砂浆饱满

●砌体墙作为填充墙的构造要点:墙体与周边构件的拉结、合适的高厚比、其自重的支承、避免成为承重的构件

●混合结构建筑墙体的抗震措施

结构特征——墙体承重

砌筑砂浆是砌体墙中的薄弱环节

抗震主要构造措施——限高——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摆幅不至于过大,墙体不容易因错动开裂而倒塌、设置圈梁和构造柱——形成内骨架,加强建筑物整体刚度

圈梁、构造柱设置部位和要求:

圈梁—在屋盖及楼盖处,沿着全部外墙和部分内墙设置的连续、封闭的梁

砌体采用空心砌块,即便墙体不是配筋砌体,也应该在对应砖墙设构造柱的位置将若干相邻的砌块的孔洞作为配筋的芯柱来处理,用以代替构造柱。混凝土空心小砌块的芯柱最小截面不小于130×130。中型砌块芯柱最小截面为150×150。芯柱的配筋对小型砌块而言每孔1Φ12;对中型砌块而言,在6、7度抗震设防时1Φ14或2Φ10,8度设防时1Φ6或2Φ12。芯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小型砌块C15,中型砌块C20

构造柱—震害较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易于产生应力集中的部位,如房屋转角、楼梯间四

角、有错层处,等等

圈梁必须与构造柱连通,房屋各部分刚度均衡

圈梁、构造柱与框架结构梁、柱的区别:

1圈梁、构造柱是墙体的一部分,不单独承重;

2圈梁、构造柱与墙体同步施工,墙不是填充体;

3圈梁、构造柱的断面尺寸和配筋不需结构计算

●砌体墙的洞口处理

1.洞口的水平截面面积一般不超过墙体水平截面面积的50%。同时,开洞后窗间墙和转角墙的宽度都应当符合建筑物所在地区的相关抗震规范

2.为了支承洞口上部砌体所传来的各种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给窗间墙,常在门、窗洞孔上设置过梁

●洞口下方窗台构造

●砌体墙勒脚部分的防潮处理

勒脚——墙身接近室外地面的部分。一般情况下,其高度为室内地坪与室外地面的高差部分

1.对勒脚处的外墙面应该用强度较高、防水性能较好的材料进行保护

2.为杜绝地下潮气对墙身的影响,砌体墙应该在勒脚处设置防潮层

3.为保护墙基不受雨水的侵蚀,常在外墙四周将地面做成向外倾斜的坡面,称散水或护坡。或在外墙四周做明沟,将通过水落管流下的屋面雨水等有组织地导向地下集水口,而流入下水道

●防火墙构造

防火墙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耐火极限不小于4.0h;

2. 直接设在基础或钢筋混凝土框架上,并高出不燃烧体屋面不小于400mm;高出燃烧体或难燃烧体屋面不小于500mm。当屋顶承重构件为耐火极限不低于0.5h的不燃烧体时,防火墙(包括纵向防火墙)可砌至屋面基层的底部,不必高出屋面;

3. 防火墙上不应开设门窗洞口,如必须开设时,应采用甲级防火门窗,并应能自动关闭;

4. 防火墙上不应设排气道,必须设时,两侧的墙厚不小于120mm;

5. 防火墙不应设在建筑物的转角处,否则内转角两侧的门窗洞口的水平距离不小于4m。紧靠防火墙两侧的门窗洞口最近距离不小于2m。设耐火0.9h的非燃烧固定扇的采光窗时不受此限

3.3 轻质内隔墙、隔断的基本构造

轻质内隔墙——非承重墙,用来分隔室内空间

按构成方式:立筋类、立条板类、可活动类

●立筋类隔墙——面板本身不具有必要的刚度,难以自立成墙,需要先制作一个骨架,再在其表面覆盖面板

骨架(统称为龙骨或墙筋)——材料可以是木材和金属等,构成分为上槛、下槛、纵筋(竖筋)、横筋和斜撑

面板——材料可以是胶合板、纸面石膏板、硅钙板、塑铝板、纤维水泥板等

●立条板隔墙——材料是具有一定厚度和刚度的条形板材,安装时不需要内骨架来支撑

常用材料为水泥玻纤空心条板(GRC板)、空心加强石膏板条板、内置发泡材料或复合蜂窝板的彩钢板等

●活动隔墙——可分为拼装式、滑动式、折叠式、悬吊式、卷帘式和起落式等多种形式,其移动多由上下两条轨道或是单由上轨道来控制和实现

隔断——不完全分隔空间,但可局部遮挡视线或组织交通路线。常用的隔断有屏风式、镂空式、玻璃墙式、移动式以及家具式等

3.4 非承重外墙板及幕墙的基本构造

3.4.1常用非承重外墙板基本构造

●非承重外墙板的类型:单一材料外墙板、复合型外墙板(基层墙板与防水保温等功能性材料复合、基层墙板与装饰面板等分层制作安装)

●非承重外墙板的安装构造

. 方便就位时的临时固定;

2. 提供调整安装的可能;

3. 适应使用时由于结构不均匀沉降或者材料热胀冷缩以及构件承受风荷载而发生的微小变形

3.4.2幕墙构造

●幕墙基本构成:1幕墙面板a、玻璃—安全玻璃(钢化玻璃、夹层玻璃或用上述玻璃组成的中空玻璃等)b、金属面板—铝合金和钢材(单层、复合型)当两种不同的金属材料交接时,应在当中放置合成橡胶、尼龙或聚乙烯等绝缘垫片c、石材—花岗石等火成岩,厚度≥25mm,吸水率<0.8%,弯曲强度≮8.0Mpa ;2连接构件a、金属杆件支承系统b、稳定系统c、小型连接件及密封件。

为防止材料间因接触而发生化学反应,胶粘和密封材料与幕墙其它材料间必须先进行相容性的试验,经合格方能够配伍使用。

●幕墙安装构造:1有框式幕墙(明框幕墙、半隐框幕墙、隐框幕墙);2点式幕墙;3全玻式幕墙。

●幕墙的防雷和防火安全措施:

幕墙自身应形成防雷体系,而且与主体建筑的防雷装置可靠连接。

幕墙在与主体建筑的楼板、内隔墙交接处的空隙,必须采用岩棉、矿棉、玻璃棉等难燃材料

填缝,并采用厚度在1.5mm以上的镀锌耐热钢板(不能用铝板)封口。接缝处与螺丝口应该另用防火密封胶封堵。对于幕墙在窗间墙、窗槛墙处的填充材料应该采用不燃材料,除非外墙面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0h的不燃烧体时,该材料才可改为难燃。如果幕墙不设窗间墙和窗槛墙,则必须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高度不小于0.80m的不燃烧实体墙裙,其耐火极限应不小于1.0h 。

●幕墙的透气和通风功能控制:

为了保证幕墙的安全性和密闭性,幕墙的开窗面积较少,而且规定采用上悬窗,并应设有限位滑撑构件。

新型可“呼吸”的双层玻璃幕墙可较好地解决幕墙的通风及热工性能。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城市建筑学》这本书1966年发表,到1982年第三版再版,随后译成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和法语。1982年译成英语,1987年艾森曼主持再版。《城市建筑学》,原以为本书研究的对象本是建筑,其实是城市。这里的建筑不仅包括城市中不同的建筑和城市的视觉形象,还包括城市的建造过程。这本书包括3版的序言、绪论与四个章节。阅读过程中感觉此书的内容略显晦涩,不太好理解,读完整本书以后再看序言比较有帮助。 作者简介:阿尔多罗西,理论家、创作者、艺术家、教师兼建筑师,在他的祖国意大利以至国际范围内获得了很大的声望。1990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代表作品:卡洛菲利斯剧院,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威尼斯水上剧院,圣卡罗公墓等。 《城市建筑学》,原以为本书研究的对象本只是建筑,其实说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发展本身,城市中的建筑的自主性问题,城市中的建筑学自身的发展。 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分类和类型学的问题。第二部分是不同的元素来分析城市的结构,第三部分是研究城市建筑和留有其印记的场所及城市的历史,第四部分讨论城市动力的基本问题和整治作为选择的问题。

一、城市建筑体的结构主要内容摘录: 因为,城市建筑物的一个普遍特征,就是能使人们会到下面的重要议题上来:个性、场所、设计和记忆。——《城市建筑学》第一章第1节城市作为人造的产品自身的建筑构成,所有那些真正转变了自然的作品构成。——《城市建筑学》第一章第3节 第一部分中强调形式感染我们,同时又赋予城市以结构,想象力和几何几亿是城市建筑物的典型特征,强调类型对于城市的意义,但试想如果城市的每一栋建筑物都具有各自的类型都具有一种纪念性,那城市真的还有意思吗?这时的城市是否又回归平庸呢?罗西指出与城市建筑体相关的主要问题:个性,场所,记忆和设计本身,但没有提到功能,但是否真的去评价城市的时候可以忽略功能呢?功能是从一种需求出发,虽然在时间的向度里,功能有它的不确定性,但从功能考虑是基于一种社会性的考虑,如果建筑脱离了他的社会性,那它存在的意义有何在?如果城市全是一种精神愉悦,而不是功能的满足,那我们也只能走向死亡。在这一部分罗西阐述了类型学的观点。多数关于城市的描述集中在其形式方面,城市建筑体虽然只能是城市的某一方面,但却是讨论问题最为具体的实际出发点。每个城市建筑体都有其独特性,其特性取决于什么?更多取决于形式而不是材料,更取决于其在时空中发展出来的复杂属性。新建的建筑就因

建筑学专业书籍推荐.

一年级 A 必看(与课程相关) B 推荐(建筑素养) A 1《建筑师的20岁》 作者: 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安藤忠雄研究室编 译者: 王静王建国 / 费移山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浅显易懂,整本书洋溢的是建筑界巨人对建筑学的热爱和坚持,具有感染力。 2《型和现代主义》 作者: 贾倍思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对于大一的构成课时非常好的参考资料,对训练造型能力、表现手段很有帮助。比起清华出的那本构成书要好不少,有意 思的多。但是图片够多够好容易让低年级同学落入简单的抄袭,还是应该学习造型的逻辑方法。 3《外部空间设计》 作者: 芦原义信 译者: 尹培桐 推荐理由:每年大一要做的一个课程设计,但是找到有点难,必看的。

4《交往与空间》 作者: (丹麦)盖尔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吸引了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是在讨论空间的基本问题。 5《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 作者:程大锦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10楼就有,很多高年级同学有,够基础从一个点讲起,够厚够打基础,够分量。这种书是要反复的翻反复的看的大一看大三也要看,一遍掠过不如不看。觉得基本功差的同学尤其推荐。相类似的书其实挺多的像彭一刚的《建筑空间组合论》,与它显得枯燥。 6《DOMUS 》杂志 推荐理由:出了中文版后,中国的建筑人很有福,大一的同学常翻翻DOMUS 的近期杂志,了解建筑界设计界关注的人物关注的问题,如今不知道Koolhaas 、Zaha 是谁,枉学建筑。杂志很好很好,笔者的最爱。 B 1《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 作者: (法)勒·柯布西耶基金会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姓名:学号:13131008 班级:城规A班 在学习《建筑初步》这门课程之后,对建筑的了解也慢慢的加多,也有较大的兴趣想要更加深入的认识建筑的内容。因为是城规专业的缘故,所以在对建筑的认识基础上自然而然地会跟城市联系起来。最后,我选择了《城市建筑学》这本书来读,想要对城市建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之前,我是看过了书的简介,和作者的简历,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丰富,与我们学习的专业联系也很紧密。 《城市建筑学》这本书是作者阿尔多·罗西在1966年发表。这本书在当代建筑理论界引起过巨大反响。罗西是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运动的领头人,也是当今最有影响的一位理论家。《城市建筑学》是建筑和城市理论相结合的一部重要著作,深受建筑师和设计师欢迎的一部理论论著。罗西在本书中对现代建筑运动进行了重新评价,同时也分析了城市建设的规则和形式。在书的前言中得知作者的成就如此多,于是,我也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这本书将为我国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等专业人员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提供许多启发和教益,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开发等专业很实用和具有极好参考借鉴价值的图书和教学参考书。所以我更加确定了,我选读的这本书将会让我受益良多,更加适合我的专业需要。 《城市建筑学》这本书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分类和类型学的问题。第二部分是由不同的元素来分析城市的结构,第三部分是研究城市建筑和留有其印记的场所及城市的历史,第四部分讨论城市动

力的基本问题和整治作为选择的问题。在正文中,罗西有很多句子是在说城市是具有很多建筑才有的特征的,比如城市和建筑一样,都是“人的构筑物”、是“一个艺术品”,是“一个整体”、是“由几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的”、是“一个建造的过程”、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逐渐积累人的痕迹和记忆的”,等等。罗西在很多地方都给人感觉是想好好阐述一下这些城市具有的“建筑性”的。所以,我想建筑的集合就是城市吧,即使现在有在上城市原理这门课程,但是对城市的概念还是很模糊,到底怎样建筑集合拆能称作建筑?不过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好像觉得城市的定义有那么的了解了一些。城市必须被理解为建筑,不仅是所有建筑物的总合,而且是一个历时的建造。我们在研究中描述城市的形式,其形式由一切实存的社会事实和经验所规定,建筑又是形式的具体显现。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罗西降到城市的个性,场所,记忆和设计本身,但没有提到功能,但是去评价城市的时候怎么可以忽略功能呢?功能是从一种需求出发,功能有它的不确定性,但从功能考虑是基于一种社会性的考虑,如果建筑脱离了他的社会性功能,那它存在的意义有何在?如果城市全是一种精神愉悦,而不是功能的满足,那我们也只能走向死亡。但是罗西却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建筑学本身,去更深层次的分析城市建筑特征及其复杂的美学意图和需求。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以建筑美学对一个城市的底蕴起着一个非常大的作用。 在罗西的哲理中,建筑类型与人类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一种生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着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Calatrava(卡拉特拉瓦) ?SantiagoCalatrava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

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 里斯本车站 密尔沃基美术馆 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二“非人类的建筑语言”:开创神话园林与宇宙观念建筑的鬼才戴帆 作前卫的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戴帆(DAIFAN)以突如其来巨变般全新图景的建筑设计冲击着当代社会的定性观念和价值,其作品内容思想繁复,精确的表现、精心设计的逻辑结构、丰富的创造力及想像力将空间和感觉在建筑语法、建筑形式的各种可能性上作了多样化的呈现,。 戴帆的建筑设计倾向于冒险性,他所追求是一切多元的创造力与解放,以及与对此力量的无限肯定性。这种时间、空间的跳跃颠覆了主流建筑。他的设计和艺术从来不是被标准的知识形式把握的东西,它在概念和表现上的高度实验性和颠覆性造成观众读解的吃力。而是抓住概念的创造性在思想的制高点上飞掠、穿行,看到全新的图景,朝着不断前进的曲线飞向未来,未来是力量实践的场域。 戴帆的“宇宙宣言”(UniverseManifesto)首先作为一种复杂的谜一样的建筑设计与理论、一种能量巨大的建筑语言非常震撼,这种震撼既是建筑语言上的,也是观念方面的。就观念而言,戴帆重新更新了人类的建筑思想以及建筑与人、与世界、与社会、与政治的关系,他的“宇宙宣言”动摇了既定的有关建筑的成见,或者说,他从另外的不同于所有的人角度,

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留学生出国简历作品集(五十)完美版

+886 934120860 yuigg2003@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Cheng Kung National University Mei-Feng Lin 林美鳳 2About Me

Experience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Cheng Kung National University Activities Work Experience 2011 Summer Conductor of Orientation Welcome Camp 2012 Spring Course Manager of 2012 NCKU Design Camp 2012 Autemn -Chief Editor of Department Magazine 2013 Spring Mind the Gap Workshop with RCA Student 2013 Summer -Team Leader of Graphic Design in Graduation Exhibition 2011, Winter -Graphic and Flash Designer of Touch Center 2012, Spring Graphic Designer of KEE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ansei Enginerring and Emotion Research)2012, Summer Graphic Designer of SPOSAD (MOE Scholarship Program for Overseas Study in Arts and Design)2012, Autumn Intern of Studio YCYC 2010 -Skills Language Sony Vegas Chinese English Japanese 3 About Me

建筑学设计院实习总结(万字)

THE CITY COLLEGE OF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建筑学专业 实 习 总 结 报 告 学生姓名: 班级:建筑学11-班

指导教师: 实习地点: 实习日期:201年月日至201年月日 实习成绩: 目录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3) 二、岗位简介: (5) 三、实习要点: (5) 四、实习容: (5) 五、对建筑设计案设计的一般流程: (6) 六、对专业分工合作的认识: (9) 七、对设计法的认识: (9) 八、对设计表达的认识: (10) 九、对建筑设计标准和规的应用能力: (10) 十、对相关知识的作用认识: (11) 十一、实习过程: (11) 十二、实习心得体会: (17) 十三、结语: (18)

设计院实习总结 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建筑学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阶段。毕业实习能够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建筑学专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认识到将学的知识具体应用的工作中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实习期间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式,适应社会,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进而发展。 实习时间:2015年03月——2015年06月 实习地点:天津恒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经过了大学四年建筑学专业的理论进修,使我们建筑学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根本掌握。我们即将离开大学校园,作为大学毕业生,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如去做

建筑学综合考试试卷

绝密★启用前 2008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 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建筑学综合考试试卷 第一部分 建筑历史(中外建筑史、城市建设史和园林史) 第二部分 城市(园林)规划与建筑设计原理 第三部分 建筑技术与园林工程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包括建筑历史(中外建筑史、城市建设史和园林史)、城市(园林)规划与建筑设 计原理、建筑技术与园林工程三部分,共33道大题。考生须从中任选100分作答(必须以大题作为选答单元),多选者按前选100分题记分。 2.请考生务必将本人准考证号最后两位数字填写在本页右上角方框内。 3.考生一律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按规定要求作答,未做在指定位置上 的答案一律无效。 4.监考员收卷时,考生须配合监考员验收,并请监考员在准考证上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 凭据)。否则,若发生答卷遗失,责任由考生自负。 建筑学综合考试试卷第 1 页共 8 页

第一部分建筑历史(120分) (中外建筑史、城市建设史和园林史)中外建筑史(60分) 一、写出以下建筑的名称和建造时代(每小题2分,共10分) 1.2. 3.4. 建筑学综合考试试卷第 2 页共 8 页

5.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简述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要素。 2.简述卢斯“装饰就是罪恶”口号的意义。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简述《周礼》中的“营国”思想。 2.简述管子的“营国”思想。 四、排序题(按建造年代先后重新排列)(每小题5分,共10分) 1.法王寺塔、卢沟桥、太和殿、初祖庵 2.巴黎圣母院、奖杯亭、巴黎歌剧院、巴士底剧院 五、论述题(10分) 评价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六、论述题(10分) 评价北京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 建筑学综合考试试卷第 3 页共 8 页

英国院校建筑设计作品集要求

英国院校建筑设计作品集要求 英国的建筑设计专业深受艺术留学生的青睐,但是在申请建筑设计留学时,作品集必不可少。英国院校的建筑设计专业作品集有哪些要求呢?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英国院校建筑设计作品集的要求,供大家参考。 英国院校建筑设计作品集要求 UCL 关于作品集尺寸和页数无特别要求。多数申请者的作品为A4或A4纸张打印,12-30页左右,但是美誉哦正式的大小限制。请注意,作品集应为你的重要设计工作之中的代表作,而非你设计工作的综合性记录。邮寄给学校打印出的副本,因为此材料不会退还。不接受邮件附件和CD的形式 将作品发往下列地址,并清楚的在首页cover上写明全名,申请课程及申请号码 AA SCHOOL AA School可能很多国人没有听说过,因为一般的排名上找不到这个学校,但是在英

国的建筑界则是大名鼎鼎,是很多建筑学专业学生向往的圣地。 作品集应结合学术性和职业性。CD和DVD也可接受,但是需要同时有一份打印出来的纸质作品集。请确保作品集上附带Cover Sheet以便学校能够识别。 SHEFFILED PDF格式、20M(外联建议15M以内)、每个作品在10篇以内,提供3-5个作品 此专业对完成建筑设计学术训练的学生开放(ARB/RIBA Part2or international equivalent)。作为申请流程的一部分,你需要提供电子版作品,PDF格式8M以下的文件。 NEWCASTLE 作品需要在线上传或者发email,最多15页PDF,至多分成两个文件上传或者发email;学校不接受任何纸质、CD和作品链接 EDINBURGH 没有作品不会被审理,没有作品的申请即使提交后学校也不会提醒让学生上传作品,只是一直不审理。请大家申请的时候将作品链接制作成txt文档或word文档直接上传,如果提交之后补作品是email发给学校,学校回复速度非常慢,并且基本都不给我们发确认邮件,所以很多时候都不知道学校到底收到没有,艺术系的审理周期在三个月以上,申请时没提交作品的基本在半年以上,所以为了缩短周期,请学生制作完成作品后再提交申请并上传作品是最快最稳妥的办法。作品集大于2m的,爱大一律不收,所以请把作品上传到英文网站或英文网盘上,然后把链接放进一个word文档里,文件名请写英文!

建筑学经典书籍,建筑人必读书单(20121129版)

匠书有阅,建筑学经典书籍,建筑人必读书单! 2011年10月,E拓建筑网发出征集令,号召大家推荐自己心目中的建筑学经典书籍,试图汇集众人的智慧,列出我们建筑人的必读书单。2012年08月,经过长时间的甄别与挑选,我们整理出了第一版书单。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单的遗漏与不足在所难免,期待各位不吝指教,共同修订,力求趋之完美。 如果你有更好的书推荐,请告诉我们!点击这里! 写原创书评,将有机会获得本站赠书!点击这里! 文字版书单如下,可前往匠书有阅获取图书更详细信息。 建筑——通论·历史 | 建筑空间组合论(第3版) |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3版) | 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原著第3版) | 交往与空间(第4版) | 建筑语汇 | 建筑十书 | 建筑模式语言(上下) | 建筑学教程1:设计原理 | 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 |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原修订版) |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 城市意象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 街道的美学 |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 |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 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 现代建筑:1部批判的历史(第4版) |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建筑——设计·技法 | 建筑思维的草图表达 | 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第3版) | 从速写到设计——建筑师图解思考的学习与实践 | 美国建筑画选——马克笔的魅力 | 快速建筑设计100例(第3版)

| 开始设计(第2版) | 建筑设计方法 | 建筑设计的构思方法——拓展设计思路 | 建筑设计起点与过程 | 建筑学场地设计(第2版) | 建筑设计的材料语言 | 高层建筑设计与技术 | 在AA学建筑 | AA创作:英国AA School最新设计集(1) | AA创作:英国AA School最新作品集(2) 建筑——大师·声音 | 建筑师成长记录:学习建筑的101点体会 | 建筑师的20岁 | 安藤忠雄连战连败 | 安藤忠雄论建筑 | 路易斯·I·康的空间构成 | 路易斯·I·康:秩序的理念 | 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 | 勒·柯布西耶建筑创作中的九个原型 | 建筑理论(上):维特鲁威的谬论-建筑学与哲学的范畴史 | 建筑理论(下):勒·柯布西耶的遗产:一范畴为线索的20世纪建筑理论诸原则 建筑——人文·艺术(正在补充中) | 百年孤独 | 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 | 西方哲学史(上卷) | 西方哲学史(下卷) |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修订版,上下册) | 西藏生死书 | 影响力(经典版) | 穆斯林的葬礼 | 艺术:让人成为人(第8版) |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对表现的反思 文字版书单如下,可前往匠书有阅获取图书更详细信息。

建筑学学习计划

篇一:建筑学专业——完备学习计划 对于考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同学而言,由于建筑历史这门专业科目复习参考书较多,考试的内容比较细,对于基础知识点的考查比较多,然而专业课考试的难度并不是很大。所以,第一遍的参考书学习,一定要仔细梳理参考书的知识点并全面进行把握。复习的时候需要拿出百分百劲头亲自动手去学习,去思考。 建筑历史的复习大家的区别最主要在于复习的精细度,那些大的线索有用心的人基本都能记下来,可是比如某个建筑的建造年代这样一些细节信息就不一定大家都会去记,赢就赢在这些地方了,所以在复习的开头就要养成好习惯,要关注细节信息。 一、专业信息介绍 1、院系专业信息,包括就业、导师、科研情况 学校简介: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 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4个学院,56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具体专业: 目前,建筑学院已经形成“建筑?规划?景观?技术”四位一体、交叉融贯的学科架构,以及 “985工程”六年制本硕统筹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建筑学院是清华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 的重点建设单位。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二级学科是该领域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建筑学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在2003年和2008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连续两次被评为第一名。六十年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培养了近五千名毕业生,他们在国家建设岗位上、在国际建筑舞台上辛勤耕耘,涌现出了一批建筑大师、两院院士、学术名家,造就了一批中国建筑事业各个时期的领军人物。 建筑学考研分为三个方向,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技术方向和建筑历史方向。建筑设计及理论和建筑技术方向的初试内容一样,参考书目也一样,建筑历史方向的专业课不同,单独出题。 081300建筑学 01建筑历史与理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 202俄语或 203日语或 241德语或 242法语③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④514中国传统风格建筑与文物保护设计(6小时)考试科目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考试包含建筑、规划、景观等3个方向组合题,学生可自行选做,其中一个方向的内容可占总分的80%左右。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建筑理论或文物保护理论0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 202俄语或203日语或 241德语或 242法语③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④511建筑设计(6小时)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建筑设计理论 03城市规划与设计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 202俄语或 203日语或 241德语或 242法语③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④512城市规划设计(6小时)复试时专业综合考

如何学好建筑设计(建筑学)

建筑学新生专业学习指南 多年以来,建筑学院的新同学们普遍地要经历一个"困惑"的阶段,对建筑学(尤其是建筑设计)如何去学习、为何去学习感到困惑。而困惑之后,或者因无奈而颓废,或者放弃思考,或者转向其他,当然也有的能够在挣扎之后豁然开朗。可惜据我所知,最后一类结果,在本科的阶段能达到的实属少数。解除困惑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去广泛的获得知识。这也是本文主旨。 一、简介 1主要内容和适用对象主要适用建筑学专业本科一~三年级主要偏向建筑学基础和建筑设计, 2.详细到书目一般的,大量具体的知识需要学生自行学习,不能进行有效的自学对于大学学习将是致命的。自学主要依靠阅读书籍, 二、心态上的准备 1.应试教育的缺陷和因此产生的障碍因为多数的同学仅仅受过这样一些教育:科学上是简单的18世纪牛顿时代的数理逻辑的训练;哲学上是被严重简单化(或歪曲的)的辩证法;艺术上完全无知或者仅受过一点机械的技能训练;宗教上不但无知而且有错误认识;方法上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并且在少量固定的知识内容里兜圈子;对于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问题也所知极少。这样的相当局限的思想基础对于建筑学这样的综合学科当然是相当不利的,但这也是目前我系教学无法逃避的实际问题。所以明智的对策是不要固执己见或者轻下断言,而是先尽快广泛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等到自己大概齐对各种问题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再开始慢慢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大概1~2年的时间。当然在此过程中,新生过去的训练也不是没有用。其实有两样关键的东西是需要继续发扬的:一是积极向上的态度,二是坚忍不拔的意志。当然,各位的中文修养,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和勤于思考、严谨认真的作风,如果有的话,也是应该继续保持的。平时的各种文体爱好,丰富的人生经验,对于建筑学也是很有好处的。 2.建筑专业的学习方法如果说建筑学和各位以前的中学学习有所不同的话,最主要的应该是在建筑的人文内容上。作为工程的建筑,各位可以很轻松的以工科的思维去把握;但是作为人文的建筑却需要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而建筑的人文属性,却恰恰是建筑最核心的、我们的教育中又最缺乏的品质。具体的说来,方法上主要的是整体思维和经验积累。整体思维是个比较大的话题,下面再说。经验积累的方法是个基本的方法。因为建筑学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也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法则,关键靠见多识广(基本上,人生主要是见多识广)。所有建筑的问题,都要依靠大量的阅读和实地调查去获得经验。在大量的实例学习中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将会逐渐提高,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以5年计。(个人以为实际上学习任何一门知识和技能,这都不算长,只不过中学的教学实在太简单化了,以至于大家对新知识的正常学习周期产生了误解。) 3.耐心的态度由于建筑学作为工科招生,社会上对于建筑学专业也了解颇少,所以大一新生往往是对建筑学一无所知。没关系,实践表明,新生此方面的不足,包括绘画和艺术素养的缺失,都不会成为太大的问题。而心态才是第一重要。第一是耐心。建筑学的素养提高通常是以十年计的。40岁还可以自称青年建筑师,60岁才算经验丰富,90岁还在干设计的也颇有一些。对于前面18年的基础来说,后面的50年显然更为重要。很幸运,

建筑学电子书集锦

建筑学电子书集锦来源:葛藤的日志 《KISHO KUROKAWA》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71270_1.htm 《约翰.波特曼》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71003_1.htm 《RICHARD MEIER 2003》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70563_1.htm 《安藤忠雄的作品与思想》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70534_1.htm 《Herzog & De Meuron》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70491_1.htm 《A&V-Louis Khan》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70337_1.htm 《Le Corbusier 1910-65》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69946_1.htm 《Frank Lloyd Wright》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70066_1.htm 《Le Corbusier》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69891_1.htm 《SOM》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69855_1.htm 《SOM建筑设计事务所》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69558_1.htm 《KPF建筑事务所》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68973_1.htm 《KPF》(英文版)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69209_1.htm 《KPF2005》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67804_1.htm 《PAYETTE ASSOCIATES》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71947_1.htm 《GREAT GLASS BUIDLINGS》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72693_1.htm 《Another 100 houses》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81025_1.htm 《BEACH HOUSES》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87686_1.htm 《BEACH HOUSES 2》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87717_1.htm 《CONTEMPORARY WORLD ARCHITECTURE》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612433_1.htm 《路易斯康》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83824_1.htm 《稹文彦》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46013_13.htm 《贝氏作品全集》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184349_1.htm 《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47344_1.htm 《GAA》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46013_13.htm 《生态建筑》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46013_13.htm 《koochaas》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46013_1.htm 《Lorcan》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46013_1.htm 《perkins will 》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46013_1.htm 《PKSB》https://www.doczj.com/doc/c15298353.html,/forum/content/1694_546013_1.htm

建筑设计应对复试制作作品集

建筑学专业作品集的准备 (2011-03-18 11:17:12) 标签: 杂谈 作品集(portfolio)是申请建筑学位最最最重要的一环。其实很多建筑的学系对GRE不是很看重,但作品集是占录取考量几乎三分之一强(据Berkeley的环境设计学院副院长Prof. Mike Martin所讲)。所以作品集的优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可否录取。作品集最重要的要注意的有几点: 1。作品要少而精。一般作品集要有大概五个设计项目,太多会令人看了都记不了,太少了会不够有力的反映你的能力。每个项目都应该反映你的设计意念(concept)。美国建筑学校很注重意念。所以如果你在设计是没有具体的意念,在制做作品集的时候一定要作一些出来。意念要鲜明,有个性,贯穿整个设计。例如,有一个设计,最好有一个主意念,在项目开始时简单阐述。然后在后来几页中的简短解释中再相互对应,以求突出主要意念。意念最好要具体些。例如单说要保持原城市风格,就会是太广。要具体说为什么要保持,保持什么等等。解说一般不宜太长。五六句左右就够了。可以每页有一两个不同的解说,点出重点。如果可以,最好可以设计项目之中可以对应。例如你的设计意念是要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最好项目中可以相互照应,但不要太过雷同。目的是作品集要要鲜明的设计意念主线,然后每个设计项目都相互照应这个设计意念,但又各自有侧重点。 2。作品集要注意全面反映你的个方面的能力。作品集最好有各类的材料可以反映你个方面的认识。例如应该尽可能包括徒手速写(sketch),意念草图(conceptual drawings),平面图,透视图,电脑模拟,人工/电脑渲染,结构细图(construction details)等。不需要每一个项目都包括全部这些,但最好一本作品集中有齐这些,反映你各方面都有认识和均衡。 3。了解学校流派。如果可能,最好可以按照你申请的每一间学校相对改改你的作品集,以适应各学校的流派。其实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设计流派,但他们不会在招生时说要这样的设计流派,所以你要自己去发掘。最好的方法是去各间要报学校的建筑系的网页看看。一般都有学生作品,看看登出来的学生作品,趋向那个设计流派,然后在设计你的作品集时就相对那个流派的特点来设计。还有,每间学校建筑系的网页本身的设计也可以反映其设计流派。再者,看看它们的课程安排(curriculum),知道他们注重什么。反正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例如,哥仑比亚大学是最近几年努力想在电脑设计上做龙头,你去他们建筑系的网页看就很

建筑学学习计划怎样写

建筑学学习计划怎样写 篇一:建筑学专业——完备学习计划 对于考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同学而言,由于建筑历史这门专业科目复习参考书较多,考试的内容比较细,对于基础知识点的考查比较多,然而专业课考试的难度并不是很大。所以,第一遍的参考书学习,一定要仔细梳理参考书的知识点并全面进行把握。复习的时候需要拿出百分百劲头亲自动手去学习,去思考。 建筑历史的复习大家的区别最主要在于复习的精细度,那些大的线索有用心的人基本都能记下来,可是比如某个建筑的建造年代这样一些细节信息就不一定大家都会去记,赢就赢在这些地方了,所以在复习的开头就要养成好习惯,要关注细节信息。 一、专业信息介绍 1、院系专业信息,包括就业、导师、科研情况 学校简介:清华大学(TsinghuaUniversity)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

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4个学院,56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具体专业: 目前,建筑学院已经形成“建筑?规划?景观?技术”四位一体、交叉融贯的学科架构,以及六年制本硕统筹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建筑学院是清华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单位。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二级学科是该领域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建筑学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在2003年和20XX 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连续两次被评为第一名。六十年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培养了近五千名毕业生,他们在国家建设岗位上、在国际建筑舞台上辛勤耕耘,涌现出了一批建筑大师、两院院士、学术名家,造就了一批中国建筑事业各个时期的领军人物。 建筑学考研分为三个方向,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技术方向和建筑历史方向。建筑设计及理论和建筑技术方向的初试内容一样,参考书目也一样,建筑历史方向的专业课不同,单独出题。 081300建筑学

城市建筑学

城市建筑学(论述——总括) 1.类型学 2.形态 3.集体记忆 4.场所 5.纪念物 ■序言:记忆的场所:类比的论题 (5) 《城市建筑学》从许多方面批判了现代建筑运动,但书中却表现出对现代建筑的一种矛盾心理。罗西对现代建筑的普遍思想和现代建筑特定理想的失败同样地将信将疑。因此,他在对现代建筑所深切关注问题的赞同中,也折射出对现代建筑的忧虑。毕竟正是现代建筑运动才把城市作为建筑的中心问题之一来加以强调的。在现代主义以前,城市被认为是通过模仿自然法则这种过程在时间中演变发展的。 ▲类比的论题P6 纪念物:是城市中持续存在的单个建筑实体,是城市中的首要元素,是特有且经久的城市建筑体,与时间有关。 作为城市中的经久和首要元素,纪念物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这种经久和发展的辨证关系是罗西构架中城市的时间特征。“城

市中那些既可阻碍也能加速城市化过程的元素。”-罗西 城市中的经久建筑物吧“过去”带入“现在”,从而使人们“现在”仍然能够体验到“过去”。像帕多瓦的拉吉翁府邸,长期存在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其初始或先进的功能,也不是文脉,而恰恰是它们自身的形式,这种形式能够容纳因时间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功能。 场所:是由单体建筑物组成的,就像经久的物体一样,不仅是由空间、时间、地形和形式来决定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由其作为古代和现在的事件联系出现的地点来决定的。地点、事件和标记之间的这种三重关系构成了城市建筑体的特征。场所可以认为是能够留下建筑或形式印记的地方。建筑给予了场所独特的形式,二场所正是在这个特定的形式中历经许多变化而延续下来的。 独特的场所限定了客体的属性,而集合的市民则框定了在主体的形制。-场所 人们正是通过事件的集合记忆,场所的独特性以及表现在形式中的场所标记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了解历史的。 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还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百度 ▲记忆的场所 (12) 《城市建筑学》一书试图通过类型这个仪器,向人们展示这样一种城市:虽有历史,但记忆可以构想和重建富于幻想的未来时间。

建筑学设计院实习精选报告.docx

建筑学设计院实习报告 建筑学设计院实习报告范文【一】 一、实习目的,任务: 通过设计院的实习,了解建筑师的基本工作程序、工作方法、职业素质要求,毕业后能更好适应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在校的学习下的成果,弥补课堂学习之不足,提高综合设计的技能,以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 1.了解设计院的工作程序,建筑师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 2.了解设计院不同专业相互合作方式,学习建筑师的职业素质、及协调能力。 3.结合实际工作,学习运用计算机绘图,进行建筑设计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的绘制。 二、实习内容 : 1.了解设计院的工作和程序,建筑师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了解设计院的不同工种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合作方式。 2.了解有关建筑设计的法规、规范、标准。结合实习工作,在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的具体安排下,学习运用计算机绘图,进行建筑设计方案或建筑施工图的绘制。

3.指导老师检查指导实习工作。 三、实习日期: XX—— XX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周1—17 周。 四、实习地点、单位: 地点: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299 号浦发国际金融中心9楼 单位: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中南设计院 五、实习经过: 大四下学期,我有幸来到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中 南设计院实习,在为期四个月之久的实习期里,我进一步了 解了建筑的深刻内涵,从书面的理论水平攀升到与实际结合 的新的高度,同时,对具体设计流程,平面图,立面图,剖 面图以及效果图的要求规范都有了更深层的体会,空间概念 也逐渐明晰,对未来有了新的定位,相信这段实习经历在我 未来的建筑设计生涯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是我实 习的经历和心得体会。 实习天,当我来到设计院,端详那些即将陪伴我度过四 个月实习时光的新同事们,环顾着那全然不同于学校的新环 境,看着办公桌上那一叠叠图纸和墙壁上贴着的成果图,心 情用激动万分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强烈的表现冲动涌上心头, 我下定决心,把这里当作人生新的战场,来走好人生关键一 步,证明自我,超越自我。

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学年论文 题目: 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姓名:郑振 所在学院:城市学院 专业班级:05建筑学三班 学号:200510139342 指导老师:柏利民 日期:2008年6月26日

浅析城市建筑发展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05建筑学3班郑振指导老师:柏利民 摘要:城市作为人类生活居住的载体,是人类繁衍发展的历史见证,…… 关键词:城市环境城市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城市最早的国家,城市的历史有其一脉相承的完整性和固定性。建筑是城市的具象表现。因此,在城市的发展上,亦有一定的共通性和特性。城市作为人类生活居住的载体,是人类繁衍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客观表现,城市建筑就是这个客观存在的真实表现。 一、中国城市建筑的发展及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城市环境和建筑设计,表达出极为强烈的政治意象。最初的城市随着奴隶制的产生而形成,所谓“城”就是防御的墙垣;“市”即贸易集市。其形式是“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奴隶主居住于中央。到了封建社会,为了表现帝制的权威性,随着各朝代的产生而出现的城市,它们的布局皆以宫室为主体,将之置于城市的主轴线上,而周边再辅以官署和生活生产有关的建筑及城垣、壕沟等防御设施。其他各地地方行政中心的省府、州、县城也都按着行政等级,有一定的布局原则。虽然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有一定的格式,然而却也有不少的城市规划,创造了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四方的城市里用笔直宽阔的街道纵横分割人们居住的里坊,而里坊是由许多三合院或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组成。中国古代的城市中没有西方所谓的开放空间,因为在三合院或四合院中已经包含了[庭]、[院]等类似小型广场的户外空间。而这也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和宗亲、家族的组织关系有关联,不象西方需要民主开放性格的广场空间来作为意见和政令直接诉诸群众的场所,只要在小范围内由君主或家长决定就可以。城市中的开放空间和绿化大部份就由园林为主,且以私人园林为多;而其余绿化就是由道路两边的植树来构成。 中国古代的建筑以宫殿最为华丽,简单的说其实就是以三部分组成:台基,柱身,屋顶。不同的屋顶形式,不同的开间尺寸,不同的柱高,反映不同的政治地位和权力。以政治行政建筑物为中心,周围环绕分隔均匀的民居和生活环境,这样的城市是古代规划设计成功的典范。建筑在城市的分隔和布局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输入,西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方式逐步影响了中国古有的建筑形式。砖块水泥替代了木制构件,砖混结构替代了木架泥墙和干阑。建筑的高度也有了变化,城市建筑的整体布局不再是城市中心建筑高,四周建筑低,而是变幻着,跳跃着建筑的高度。虽然外来的建筑给这个古老的大地带来一点新奇,不同的建筑风格混杂于中国式的建筑之中,西方的各种类型建筑的尖屋顶开始出现在城市的古老的坡度平缓的大屋顶之中,而它往往成了城市建筑中新的亮点和标志,但是它正在逐步改变原有的城市建筑的布局,就象西方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老的思想一样,改变了城市的环境和布局,使原先整体的城市建筑开始出现不同的风格,并且中国的建筑风格开始与外国的融合,出现了许多中西式和西式建筑,它们的出现给古老的城市和建筑的带来了一点新的变化,但是,优秀的民族传统建筑才是中国建筑的精粹和灵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