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边塞诗欣赏教学设计

边塞诗欣赏教学设计

边塞诗欣赏教学设计
边塞诗欣赏教学设计

边塞诗欣赏

不教胡马度阴山

福鼎一中李健

、教学内容分析

《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第二课一一边塞军旅。唐宋诗词鉴赏这一选修课程的目的是加强古典诗词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与形象,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并得到思想教育,而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因此对这个专题的学习,就要让学生领略边塞诗独特的艺术魅力,要让学生欣赏雄奇壮丽的塞外风光、感受艰苦充实的军旅生活,更要让学生学习乐观豪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已在必修课中学习了几个诗歌单元,在这个专题的学习中就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必修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部分诗歌,对古典诗词形成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同学间的交流互补,集思广益,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到提高。学生较少接触选修课的学习,对于所选科目有一定兴趣,但没有经验,缺乏技能与方法,所以既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要授予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快乐,取得成效。对于边塞诗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让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形成对边塞诗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陶冶思想情操,增强文学素养,提高鉴赏能力。

三、设计思想

1 .语文课程应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课选取1999 年国庆大阅兵的视频资料来展现军人风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诗句来唤起学生为国戍边的豪情壮志,让学生在鉴赏边塞诗的过程中得到熏陶、塑造,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

2.学生学习往往有从积累到整合、从感受到鉴赏、从思考到领悟的过程,所以,先让学生接触更多边塞诗再形成边塞诗审美特征的概括,先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一一为什么喜欢这首边塞诗,而后加以引导让学生认识边塞诗的艺术魅力,在学

生深入思考之后再引导学生领悟边塞诗的丰富内涵。

3.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个性化的阅读鉴赏,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合作探究。学生喜欢哪一首边塞诗、为什么喜欢,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尽情地发挥,谈他们的感受、认识,而后课堂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互相切磋、互相补充、共同提高,获得对边塞诗审美特征的把握,对于“边塞诗中的独特风景”、“不同时代的边塞诗各自的特点”等较为复杂的问题还

_可以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深入的探究性学习。

4、课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材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工具,所以要“用教材教”,却又不拘泥于教材,只要能切实提高学生能力的诗文都可以引入课堂。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实际上就拓展了学习的范围,可以让学生从历朝优美

的边塞诗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目标

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风貌,了解边塞诗的审美特征;增强文学素养,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专题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自主学习,对自己喜欢的边塞诗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概括边塞诗的审美特征。

难点: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其个性化的解读可能五花八门,不可预知的东西较多,这是此课的难点;从许多具体的边塞诗的鉴赏中概括边塞诗的审美特征需要分析概括的能力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播放1999年国庆大阅兵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兴趣。雄壮的乐曲、整齐的步划、威武的军姿、精良的装备,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和风采,飒爽英姿多么让人羡慕、火热的军旅生活多么令人向往,历朝历代都有许多有志之士愿意投笔从戎、戍守边关并且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

2.让学生谈“我最喜欢的一首边塞诗”,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言,与大家共享。

让学生谈自己喜爱的诗歌,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别的同学也可以就同一首诗补充自己的认识,集思广益,互相促进,老师也参与其中,共同学习, 适时加以点拨提升,促进学生的进步。老师也准备一些经典的边塞诗,通过多媒体展示,增强课堂效果。

例如:《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一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

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

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

生 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3. 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边塞诗的审美特征: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一王维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一李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一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 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一一《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一一《塞 下 曲》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一一《征 黄沙百

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一《从

三、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一一(李 磧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一一(李益) 琵琶起舞

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一一(王昌龄)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一一(范仲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一(岑参)

四、 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李贺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 军 行》 王昌龄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五、 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

能, 凭君莫话封侯事, 可怜无定河边骨, 但使龙城飞将在, 战士军前半生死, 《塞下曲》李白

卢纶

人怨 》柳中庸 军行 》王昌龄 益)

《塞下曲》李 白 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曹 松

陈陶

王昌龄

高适

一将功成万骨枯。 犹是春闺梦里人。 不教胡马度阴山。

美人帐下犹歌舞。

4.总结边塞诗的风格及魅力:

边塞诗词,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 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风格多样、异彩纷呈。

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吸引着我们,艰苦热烈的军旅生活诱惑着我们,醉卧沙场的豪情壮志激励着我们,这也许就是边塞诗永恒的魅力!

5、课外拓展:

边塞诗中的独特风景

边塞诗的永恒魅力

不同时代的边塞诗各自的特点

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手法

边塞诗人的专门研究

老师提供一些探究学习的选题、方向,拓展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课外深入学习,进一步感受边塞诗的魅力,形成更高级的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

不教胡马度阴山一边塞诗欣赏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

志。

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七、教学反思

1、选修课的特点十分突出。选修课程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学生对所选科目有一定的兴趣,那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供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并且乐此不疲。选修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必修课学习的基础上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对所选科目更深刻的认识,形成更高层次的能力,因此,这节课在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对边塞诗审美特征的全面把握,同时形成探究学习的能力,显示选修学习的意义。

2、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这节课老师把选择学习内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得到学习的自由,把表演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得到提高,学生从诗歌的感性认识中形成边塞诗审美特征的概括,体现学生学习的深入,能够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生成、能力的提高。

3、充分发挥课堂的功能。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平台,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并非

自我能力的简单重复,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提升。在课堂上学生得到与同学广泛交流的机会,“佳句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合作学习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加深自己的理解,拓展思维,提高自我。课堂也不可放任自流,不能停留在学生相近层次上的交流,课堂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老师巧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习,适时点拨总结提升,让学生的学习产生质的飞跃。

(福鼎一中李健)

八、点评

《唐宋诗词鉴赏》是语文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的选修课程内容。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唐诗宋词滋润着中华民族,中华儿女从唐诗宋词中吸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将《唐宋诗词鉴赏》列为语文版高中课程的选修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陶冶情操。

但这是一门选修课,它不允许老师有充裕时间逐篇逐首去教,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三点: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兴趣和进行方法指导。

唐宋诗词内容广博,流派众多,能不能取其中的一个分支、一个流派作为诗词鉴赏的示范呢?这一点李健老师想到了。他选取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分支一—边塞诗作为教学内容,以此作为示范,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事实证明这种选择、处理是很明智,很恰当的。

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时期,朝气蓬勃,昂扬向上,他们充满了理想、抱负,憧憬着建功立业,高中生的这种特征注定他们喜欢边塞诗。

但即使这样,教师也不可“无为而治”,而应该根据边塞诗自身的优势,采用适当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唐诗宋词的兴趣。在这一点上,李健老师采用播放国庆阅兵的视频资料和抒情性很强的语言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对军旅生活的向往,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