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档案事业史笔记整理

档案事业史笔记整理

档案事业史笔记整理
档案事业史笔记整理

魏晋南北朝

一、名词解释

1.谱牒:又有族谱、家谱, 宗谱等不同名称。以一姓一族的世系为纲,记述其来源,繁衍生息,婚姻状况,人物事迹等情况。谱牒起源于夏商,在周朝有较大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是古代重要的档案史料,为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等提供各种具体和典型的史料。

2.谱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政府设置的专门保管谱牒的机构,由令史具体管理。

二、简答

1.简述谱牒兴盛的原因以及政府对谱牒档案管理编修的具体情况

答:(一)、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兴盛一时,这与当时的政治制度是分不开的。曹魏制

九品中正之法,开六朝门阀之风,门第成为每个人获得社会地位,政治权利的依据,国家以门第取士,选官必依谱牒,不已人才优劣为本,唯视门第高下为据。故世家大族特别重视编修谱牒,他们把谱牒当做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在社会交往中,谱牒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时社会上避讳之风盛行,于

别人书信,交谈,都不能触犯对方的家讳,谱牒已非一家之私事,它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门第之别实际上成为社交、婚姻、仕途中不可逾越的鸿沟。(二)、编修情况

由于谱牒大量产生和广泛应用, 专门研究编修谱牒的谱学也随之兴起。官府也设置谱局这一专门管理谱牒的机构。晋太元间, 贾弼之笃好谱籍, 广集众家, 专心治业, 受朝迁之命, 编撰州郡谱牒合712卷, 藏于秘阁。自自此, 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谱牒的编修和管理工作。

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书档案制成材料和工作制度发生哪些变化

由于造纸术的不断提高,纸逐渐替代简牍,得到广泛利用。东晋末年, 豪族桓玄把持朝政, 代晋自立, 国号楚, 公元404 年, 颁令停止使用简牍, 他在诏

令中说:“今诸用简者, 皆以黄纸代之。”自此, 纸最终完全取代简牍, 成为国家文书的正式书写材料。

文书的装订形式普遍采用卷轴式。

用印制度发生变化,设专员保管印章并产生了官印移交制度。

公文处理程序变革。文书处理机构、处理环节增多,分工更加严密,文书处理程序更趋健康。

隋唐

一、名词解释

1.记注档案:记载封建统治者言行的文字材料,主要有起居注、时政记。起居注是古代记载帝王言行的册籍,起源于古代史官记注。时政记是皇帝和宰相的议政纪录。

2.甲历档案: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在官员铨选,任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专门档案,可谓官员的人事档案。主要由吏部形成。收藏于吏部甲库。

3.赋役档案:即手实、记账。唐统治者出于对人丁、田亩控制的需要经一步加强了对此的管理。所谓手实就是由户主登录的本户人口、年龄、以及受田数的户籍。所谓记账就是地方机关根据户籍造报的第二年的赋役册。人丁户口、赋税钱粮既是封建王朝的经济命脉, 又是其统治基础。对于这类档案统治者是很重视的。

4.舆图档案:隋唐时期是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割据和军阀混战后重建的统一大国,为了控制和掌握地方情况,舆图是十分重要的统治工具。隋唐统治者十分注重地图的绘制。

二、简答

1.唐代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及档案工作律令

答:(一)唐代文书处理有一套系统而严格的制度

1.四禁制度:在起草文书时,必须保守机密,即使迅速,并杜绝出现遗忘和其他差错。

2.用纸制度:唐代随着纸张的普遍应用,在文书用纸方面制定了严格制度

3.贴黄制度:是唐代首创的公文改错制度,当公文有错误需要改正时,使用同样的黄纸,覆盖在有错的地方。

4.一文一事制:规定一份公文只叙述一个问题或一件事情,不同的事件要分写不同的公文,这一制度防止了公文的混乱。

5.公文签押、判署制度:即公文制作完毕后,制作人签字画押,交监印官审阅盖印。防止伪造公文,保证公文的准确与安全。

6.文书邮递制度:唐代文书的邮递由驿负责,有陆驿、水驿、水陆兼有驿三种。

7.文书旧档制:文书经办完毕后,主管机关在文书上打上红色标记并写明年、月、日,然后交送库房收存。

8.档案统计制度:王朝各机关所受之制敕和上报之计书、奏书以及收受尚书省文书的数量,以年终为阶段统计。

9.档案鉴定销毁制度:规定“文案不须常留者,每三年一捡除”。

10.档案移交制度:“文案皆立正案,分付后人”。

(二)文书档案工作的律令

唐朝的法律形式分为律、令、格、式四种。律就是处理刑事犯罪的法律条文;令是国家政治制度的设立废更的诏令;格是国家机关行政法规;式是国家的公文程式和活动细则。

a)针对文书起草的避讳制度

b)针对文书邮递及处理的律令

c)针对文书的保密规定

d)针对伪造、盗窃、毁坏文书档案者的处罚律令

随着国家机构的完备,文书档案及其管理人员的增多在封建国家律令中出现了更多的关于文书档案方面的制度和律令,突出表现为比前代更为系统完备。目的是为了加强官吏典掌文书档案的责任,防止减少弊端。古代封建律法中的档案法规在保证档案完整安全和利用上起了决定性作用。

2.唐代甲库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答:甲库:封建社会中期在铨选官员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甲历档案,需要设置了专门保管甲历的库房,即甲历库。是国家机关中现行档案的专职管理机构。

条件:唐代封建官僚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科举制度的发展以

及铨选制度的产生有直接关系。为确保任官权力完全集中到中央,唐统治者创立了铨选制度。由于铨选制度的实行,吏部要对候选人员的各种材料进行审核,确定任用,形成大量甲历。并设置了专门保管甲历的库房, 称甲库。甲库是直接服务于封建官僚政治需要而产生的。

意义:甲库是直接服务于封建官僚政治需要产生的,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出现的具有专门性质的档案库,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档案工作的发展。

3.唐代文书档案官吏地位及其演变情况

答:(一)、高级文书档案官员,一般通过科举考试,名士征召或由低级提拔等几个途径来选拔。

1.从科举选拔上来的文书档案官员,一般都具有文化水平高,娴于辞令,工于

书法,文理兼长,办事能力强的特点。

2.从名士征召文书档案官员也称高级文书、档案官员的重要来源之一。

3.唐代官吏的任用制度规定,官僚队伍要定期考试,经考试合格者才能获得提

拔升迁,很多高级文书档案人员都是从较低的文书档案人员及其他官吏中选拔的。

4.因门荫而官居高位的,即以父祖官位、豪门世家的余荫而得官。

5.宦官人员也是高级文书档案官吏中重要的成员。

高级文书档案官员因为他们职掌文书的起草、制定、颁发,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执行,实际上他们能参与并职掌一定范围内政务活动的决策。

(二)、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中一般管理文书档案工作的书佐、令史由各级官府聘任。他们由记注、典守、撰史的职任演变为单一的掌典文书档案职任, 从而在作用、入选条件和地位上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有两方面的社会因素所造成。

1.首先是由于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国家机构的完备和职官分工的发展,官吏数量随之增多,分工也愈益专职化。一方面是记注和典守职掌的分离。另一方面是编史史官的形成让他们从文档官员群体中分流。文书档案机构的官吏除主管官员外,多数职掌文书的抄录和典守,因而其地位也日益下降。

2.由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诞生,选官用吏完全成为两条途径。一般文书档案

人员统称为“令史”, 属不入品级的胥吏, 统为三省六部的低级办事人员。官吏界限分明,最终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吏制度。

隋唐时期令史地位下降,但其作用却逐渐增大。因为随着封建制度的腐败,官员往往事不亲躬,文书档案职任由胥吏掌管。因此,他们对于封建政权的作用却是愈益重要,他们实际上承担了各级官府的日常政务事务,维持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4.简述勾检制度及其特点。

答:唐朝的文书档案监督制度统称为勾检制度。文书监督官吏的职名统称“勾官”,其事务称为“勾检”。“勾司”即指文书监督机构或官员。尚书省是唐王朝勾检系统的中央领导机构。整个勾检过程包括登记,检查,复查三个步骤。

其特点有三方面:

1)勾检以律令格式为依据,即按制度稽查,而不是凭勾官个人的贤愚或能力办事。这使勾检制度有一个客观的统一标准。

2)勾检官吏的普遍存在,所有中央和地方官府都有勾官,勾检本官府与行政管理有关的文案和官吏。

3)勾检方法是本官府内部勾检与上下级勾检相结合,本官府勾检有其优越性。即对本衙署文书管理情况最了解、熟悉、堪复检查准确,上下级勾检结合更能保证周详、准确、无误。

勾检制度对于唐王朝文物昌盛起了积极作用,它与唐代有关文书档案的律令相辅相成,律令从消极方面的惩处,而勾检则是从积极方面防范,律令和勾检从两个侧面保证了唐王朝国家机关卓有效率的运行。

5.简述唐代史馆发达原因及史书编纂取得成就

答:唐朝史馆修史发达的原因:

A. 总的说是在政治再度统一下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通过改编前朝史, 新编本朝史以巩固政治的统一。因而较前代更加强了对史书编纂的控制, 确立了设置史馆的官修史书制度。

B. 与唐太宗的重视也有直接关系, 他把历史作为吸取统治经验最好的教科书。从编史客观条件看,A.各种典籍档案大量增加, 单凭私家个人的力量则毕一生精力都难以完成, 而史馆的设立, 能收集大批史料, 集诸家之所长, 分工编撰,成

书比较容易。

C. 纸的发明, 对于篇幅浩大的史书编纂也是有力的推动。

D.制定了《诸司应送史馆事例》, 这是唐代史馆征集档案史料的法律性文件。唐代史馆发达为唐代史书编撰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征集大量档案基础上,唐代史书编撰是很有成就的。

史书编纂取得成就:

A.对前朝历史的编撰,二十四史中的八史成书于唐朝的史馆。在这些史籍的编撰过程中,史馆都曾广泛运用过包括大量档案在内的各种原始材料。

B.唐王朝修撰本朝的史书。史馆修撰本朝的日历和实录,日历是根据每月封送史馆的起居注和时政记修撰的。实录是历代皇帝的编年大事记。

C.唐代还编修国史。典章制度、政书的崛兴是唐代利用档案编纂的一大发展。《唐六典》是模仿《周礼》编定的有关职官制度的专著。《唐律疏议》是保存至今我国最早的刑法典。《通典》和《会要》则是综合类的典章制度专著。

D.私家著录的谱牒:

宋朝

一、名词解释

1.架阁库以架阁形式保存文书档案的机构。架阁库名称的来历是指用架阁放置

文书档案而说的。它不仅是档案保管装具的变革,还是宋代各级国家机关设置的保管现行档案的专职机构。

2.管勾:一般的中央和地方架阁库的主管人员品级为八、九品的低级官员称“管

勾。”多掌各级架阁库档案贮藏,也有兼理承发、宰辅文书之事。

3.守当官:架阁库具体掌管档案的吏员。宋代官、吏名实紊乱,人们通常称吏

为官,勾当官实属吏,“当”即为档案。

二、简答

1.宋朝设置的中央和地方文书档案机构?(元丰改制后)

元丰改制后,三省制重新确立。中书省下的文书档案机构有主事房、点检房、等。主管文书档案工作的中书舍人下分五案办公。

门下省下设的文书档案机构有通进司,由给事中掌管。是中央政府处理文书

档案的总枢纽。还有银台司、章奏房等。给事中也下设五案办公。

此外,隶属于门下省的与文书档案工作有关机构还有登闻鼓院和登闻检院。

尚书省下设有开拆房、催驱房等。尚书省下六部都设案办公,其中也有负责文书档案工作的机构。还下设左右司郎中和员外郎负责掌管各房文书档案工作。

枢密院下设有教阅房、兵籍房等。枢密院设有检详官专掌机要文书。此外,还设有编修敕令所。

地方上,路级官府下的四司中有主管文字官,主管机宜文字官,主管书写机宜文字官。府州军监下由幕职官具体办理公文。许多官府中都设孔目官负责掌管文书档案工作。县级官府中,主簿仍为文书档案主管官。

2.押司、贴司的定义

答:押司是一些中央和地方官府中设置的负责办理案牍事务的吏员,人数多少不等。其地位略低于孔目官,略高于贴司。贴司是在押司之下,承担文书书写、誉清等事务,人数相对较多。

3.宋代文书档案吏员选任途径及作用

答:宋代文书吏员的选任通过如下途径:

一为子弟承袭,吏职承袭,源远流长。

二为保引,即在职官吏保引亲属子弟为吏。

三为投名,即自著。四为考选,每年春天在军百司统考录用吏人。

四为考试,内容多为律文疏议。同时还有一套循序依次递迁制度,由实习吏员到正式吏员,至按序升迁,突出政绩,奖功罚过。

宋代大部分中央官府吏人任职期满,差往州县做官,少部分勒留,多属机密重要部门。

宋代执掌文书档案人员,尽管职位不高,但在政权机关中的作用却比唐朝更为重要。由于宋代政治腐败,官制紊乱,职权分散,封建官僚的腐朽没落性日渐发展,处理政事沿用“例案”,这种弊病在宋代日益发展,成为朝廷上下、州县地方的风气。而例案就是档案,因此掌管档案的官吏就成为处理政务中不可缺少的人员,为他们操纵政务提供了条件。

4.宋代架阁库的产生在哪些部门建立?

答:架阁库,这是以架阁形式保存文书档案的机构。因此,架阁库名称的来

历是指用架阁放置文书档案而说的。

架阁库的产生一方面是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魏晋以来纸质文书急剧增长需要扩大贮藏的要求。

1)中央机关架阁库最早出现在三省制敕库房中。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制敕文书空前增多。其主要负责编制敕文书和提供政务利用的典章条例,其设有架阁库,负责收贮皇帝诏令、制书和条例格式,保存机关的一般档案。

2)尚书省的六部也分别设有架阁库,它仍是行政系统管理文书档案的中心。

3)最高军事行政领导机构枢密院也设有架阁库。其主要保管军籍,武官升迁调转,军事机密,边防布置及作战计划等档案。

4)掌管财政的三司也设有架阁库,对于关系王朝财政经济命脉的三司档案文籍宋朝时十分重视的。

5)其他中央机关也设有存贮不同档案的架阁库,如:大理寺

6)宋朝各级地方机关也陆续设置架阁库。

5.简述宋代中央和皇帝档案库建设情况

宋朝中央收藏档案典籍馆阁是崇文院和秘阁。是在唐弘文馆基础上建立的。此外宋朝还建立了皇帝档案库。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是: 随着宋朝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 皇帝档案和世系从王朝中央档案保管机构中进一步分离, 发展成为独立的专门的帝王档案库。其收藏的档案包括: 皇帝的诏令、谱系、诗文、典籍等。宋代最早建立的皇帝档案库称龙图阁。两宋时期共建11座皇帝档案典籍库。

6.宋架阁库管理制度及意义

宋代由于架阁库的普遍设立和档案文件的大量增加,其律令规定得比唐代更为细密,完备,系统。有关档案管理方面的规定和律令以《庆元条法事类》为主。分为档案集中、编录、立卷、登记编号、分类、鉴定销毁、供检利用、移交、保护等方面。它们是通过律令中的禁令和赏格两个方面,用封建国家的强力保证实行的。它们一方面反映了宋朝档案工作各项制度的集中、详备和严密;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官僚机构重叠臃肿庞大,运转不灵,效率低下。

宋代开始的架阁文书, 架阁库机构普遍设置及其确立的一套管理制度, 这在中国档案事业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变革, 它开创了广泛范围内普遍保存文书档案的途径, 为档案提供政务利用和日后编史等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宋朝国家机

关普遍设置的架阁库, 是近现代机关档案室的雏形。

7.宋代利用档案编史取得哪些成就

利用档案编史发展的标志: 一是宋代编纂档案文件机构的增多; 二是利用档案编纂史书的范围更加广泛。

关于宋朝中央机构设置的编修机构及编修的主要内容:

中书省设有详定编敕所:

枢密院设编修司:

日历所编修日历:日历除起居注和时政记作为基本材料外, 还要收集内外官衙收到的皇帝诏令以及大臣传记等档案。实录院编修实录,

实录根据日历编成。会要所编撰会要, 会要是一种政书, 是断代经济政治制度的汇编, 详记一代典章制度, 宋代还修纂本朝国史, 编有三朝国史、四朝国史等。

除官修史书外,私人利用档案修史也有不少成就:

如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

地方志的编撰:《元和郡县志》

金石学的成就:如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历史著作: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郑樵的《通志》也在宋代成书。

明朝

一、名词解释

1.六科给事中:中书省废除后,明王朝为了更好处理六部政务,设了六科。各科都设置给事中一人,掌一科事务,并掌管印信;左、右给事中各一人,协助都给事中工作,具体负责各项业务,他们统称为六科给事中。给事中既辅助皇帝处理公文,又掌有封驳纠弹六部,督促、催办六部公文处理权,同时负责记注皇帝圣旨,监临科举考试,充任对外使臣等。所以,官品虽低,实权颇大,因此他们不仅是皇帝控制六部的工具,也是皇帝打击异己势力,诛除臣僚的鹰犬。

2.黄册:黄册是纪录土地、人丁和赋税的文书。鱼鳞图册又叫田亩册获丈量册,是登记土地所权的文书。这两种文书统称为黄册,是明代数量最多、最普遍的文书,也是明王朝维持赋役制度的基本工具。这两种文书按规定每十年一造,

造前由户部将册籍格式颁布全国,责令地方官府依格式编造,一式四份。其中一份送于户部,用黄色封面故称黄册,其保管于后湖黄册库。

3.贴黄制度:即明代的人事文书,是用来考核、任用官吏和进行封赠的文书,即官员履历表。贴黄文书分吏部贴黄和兵部贴黄两种,他们随着官员职位的变动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二、简答

1.简述明代统治者为适应君主专制需要建立了哪些文书工作制度。

1)文书的票拟、批红制度:票拟是内阁阁臣在臣下上呈的奏章上先用小纸拟出初步处理意见,贴附于奏章上供皇帝参阅。批红是指群臣上奏文书经阁臣票拟后,呈交皇帝用朱笔批之。

2)行移勘合制度:为了加强皇帝对中央与地方机关的控制,防止擅自行移,乱发文书,建立了此制度。

3)文书保密制度:文书保密是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的问题。明代也制定了严厉的法律制度。并采取密疏制度,即皇帝密旨用御前的玺峰印,臣僚上奏机密文书要密封进呈。军纪文书不许六科发抄等。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文书的书写制度:明代有一定的制度,违背者给与一定惩罚。其中也形成

5)文书邮递制度:明代公文邮递制度有陆驿、水驿和水陆两驿,并形成了不同的邮驿组织形式

6)禁繁文:明代早期统治者注重实际,主张文书应言简意赅,平铺直叙,反对空话,套话,不着边际。

7)贴黄制度:进呈章奏的官员将文书中心内容概括出来,贴于文尾,供皇帝阅览。这种制度有利于节省皇帝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提高文书处理效率,加快文书运转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8)公文的用纸和公文字体规定

2.明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了档案工作

答:首先,加强了元朝的照刷问卷制度。对于文卷要照刷,经照刷后,根据文卷照刷具体情况批以各种标记。照刷时,还要检查案卷编制情况。这些都说明了照刷文卷制度不仅是对官员的政务处理的考核,同时也是对文书档案工作的全

面检查。

其次,对于元朝原有档案记载进行了考核校对工作。明朝规定官府对于所保管的档案不得缺少、变质,否则予以惩罚。

再次,规定官吏商人必须要对档案进行验点工作。若有损缺不存者, 须要采访抄写, 如法收贮, 永为遵守。

上述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为考核官吏,整顿赋税,但客观上对加强各级官府,尤其是地方机关档案册籍的管理,也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3.明朝统治者利用档案的具体表现

(1)政务利用: 明朝档案政务利用是比较广泛的。除上已谈到利用黄册和收集元朝档案, 用于解决军政及其它社会问题外, 还用于革除吏弊, 奖惩官员等方面。

(2) 利用档案编纂皇帝实录、大诰以及典章制度在明代较为突出。实录编纂。从明太祖朱元璋到熹宗朱由校十三朝, 均修纂实录, 累计3045 卷。汇编《大诰》作为教本。明统治者十分注意利用本身形成的档案作为教育子弟和各级官僚的教本, 这是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朱元璋曾四次颁发大诰作为国子监最主要课程, 从中央国子监到地方府州县学都是必修的主要课目。汇纂典章制度。《明会典》是明朝一代典章制度的汇编, 所记明一代典章制度最为详细完备。

(3)利用档案编史方面也有不少成就。《元史》的编纂速度很快, 这和明统治者对元代档案的收集有关。《元史》就是明史馆利用元起居注、稿本、六曹章奏等编纂而成。

(4) 明代方志纂修的发达和利用大量地方档案分不开的。据不完全统计, 宋、元两朝志书共编有五百余种, 而明一代就编有一千五百余种。几乎每个皇帝在位期间都要修辑方志。其范围从通志、府志到州志、县志、镇志皆有。

4.明朝统治者建立了哪些中央档案库?

1)大本堂:由秘书监掌管。原来是皇子读书的地方,太子稍长要与群臣见面,学习批阅奏章、处理政务,也研究前朝典章事迹,所以它又是保存前朝典籍图书和本朝档案的地方。

2)后湖黄册库:保管全国赋役档案的专门档案库。规模巨大。因其集中保管黄册,故名后湖黄册库。由于黄册直接关系明王朝的集权统治和经济命脉,因

此明统治者对保管黄册的库房的建立十分重视。

后湖黄册库的库房是东西相向的,且前后有窗,便于通风和日晒,这是为适应湖上空气湿度大的特点而设计的。整座库房坐落在湖中岛屿上,既利于防火,又便于防卫。其自然条件十分适合于档案保护。

黄册档案的管理也有一整套详细具体的规定。用纸有规格,有严格的定期晾晒制度;对其放置也有明确规定;其查阅和保密制度也十分严格。

3)皇史宬:是皇家档案库的集中代表。

皇史宬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思想体现了封建宗法礼制,象征了帝王的至高无上。他是一座殿式建筑,屋顶盖以黄琉璃瓦,是最高等级宫殿建筑。它是仿古代石室金匮之制建筑而成,是宗庙保存档案遗风的反映

皇史宬主要收藏皇帝的实录、圣训和玉谍。皇史宬是我国封建社会档案库建筑方面的一个杰出代表,是我国古代档案事业的一份珍贵遗产。

4)文渊阁库楼:明初为加强专制统治,废丞相,设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位皇帝顾问。明初有文渊阁藏书库。明仁宗后,大学士位内阁长官,负责起草诏令,批签奏章,实掌宰相权利。所以文渊阁库楼收藏有明王朝中书机要档案。其建筑特点是“砖城”及外包砖石,不露木植的建筑。门为石柱,铁叶包门扇。

5)古今通集库:建于皇宫内,是明朝皇帝的御用库房,也称东阁,主要保存皇帝册封功臣、名将、藩王的诰封,铁券。还保存京官、外官的诰封底簿。

5.明朝统治者为何建筑皇史宬档案库,并说明其建筑特点。

答:皇史宬:是皇家档案库的集中代表。主要收藏实录、圣训和玉牒。皇史宬是我国封建社会档案库建筑方面的一个杰出代表,是我国古代档案事业的一份珍贵遗产。

产生的原因:

1)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农民七日此起彼伏。明王朝必须从各方面强化皇权,以维持其统治。皇史宬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兴建的。

2)当时明宫中政治腐败,管理不善,经常发生火灾。

建筑特点:皇史宬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思想体现了封建宗法礼制,象征了帝王的至高无上。他是一座殿式建筑,屋顶盖以黄琉璃瓦,是最高等级宫殿建筑。它是仿古代石室金匮之制建筑而成,是宗庙保存档案遗风的反映。

建筑特点:

(1)其正殿不用木料,全部砖石结构,既可防火,又可防震,建筑坚固耐久(2)殿内有高台,既可泄水,又可防潮。

(3)特殊厚度的墙壁可以避免室外温度急剧变化对室温的影响,有益于控制室温。

(4)殿内东西两侧对开的窗户和拱形的屋顶便于通风。

(5)五座卷门运送档案出入方便。

清朝

一、名词解释

1.八旗制度:其不仅是一种军事制度,而且也是一种行政制度,它是后金进入辽沈地区之前的军政合一的特殊组织形式,兼有军事、行政两种职能。八旗实行三级管理,300丁为一牛录,又设章京、拔什库等。固山额真即旗主,是八旗的统帅,独揽军政大权。

2.满文老档:是清朝入关前遗留下来的最早的档案。它是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各种档案文件的汇辑,记载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落起至皇太极继位后屡挫明师的各项军事政治活动。它用无圈点老满文和有圈点新满文两种字体写成,夹杂一些蒙文。语言极其朴质,反映了入关前满文档案的特点。

3.满文木牌:崇德元年的文件,与秦汉木牍相似,长者一尺有余,,短者数寸,宽约一寸,一头有孔,四、五片为一组,贯以麻绳。

4.皇史宬:原为明代收藏实录圣训玉谍的专用库房。清入关后,将库房内原有明代档案移到内阁书籍库,把它作为清代实录圣训玉谍的储藏之地。副本库建立之前,题本的副本也藏在这里。其隶属内阁,由满本房掌管。

5.军机处:初名军机房。初为办理军机事务的临时机构,但由于军机处办事速密,有利于皇帝乾纲独揽,其事权逐渐扩大,最终取代了内阁的权利。成为独揽军国大正的中枢机关。

二、简答

1.内阁大库的定义及其建筑特点。

答:内阁大库,是清朝最重要的档案库,它保存着内阁和宫廷的重要档案文献。它包括:由其本身职任而形成的承宣、进呈的官文书,起居注,编录奉旨章奏形成的史书,官修的实录、圣训、玉谍、会典等书籍的稿本和因修史而征集来的档案材料,以及满文老档等入关前的旧档。

建筑特点:大库是砖木结构,东西两室内均为重楼,建筑上没有什么特赦,室内梁柱、楼板、楼梯均为木植,室内光线黑暗,白昼进库都要燃烛。门窗均用铁皮包面,穴窗装有铁栏。

2.幕友的别称、性质、专长及职务。

答:幕友是地方各级官府自行延聘的人员,又称师爷、幕宾、幕客、幕僚等。清朝幕友不是国家正式雇员,不享受政府俸禄,完全由主官自由延聘。国家对幕友的职权,从无任何规定。幕友的报酬完全由主官支付,主官与幕友之间,也没有职权或办事细则的规定,作兴所为,完全甚至于习惯和相互默契,二者处于平行关系,只有主宾之分,而无主属之隔,也没有主属的仪节。幕友只对主官负责,不能临堂问政,处理公务,主管坐堂审理,幕友不得参与,只能在幕后出谋划策。

清代处理政务一律例为依据。处理公务就要比附律例,如何问律援例是幕友的看家本领。他们对于新颁布案例必加摘抄,分别贴附于相应的律条之后,这就是他们的“秘本”,决不轻易示人。幕友还需帮助主官管束书吏。

3.书吏的身份、职任以及招募办法和舞弊手段、清政府对书吏防范措施及作用

答:书吏在各级衙门科房中专门从事文书处理和收存档案,是国家机关的正式雇员,广置于中央机关和地方各级官府中。书吏身居文档重地,抱案牍备缮写。受到官府得格外重视,因此对书吏的投充实行援纳制度。招募书吏后成定制。书吏招募手续繁琐。著役期限为五年期满。书吏的舞弊手段:

第一,援例假公营私,此为书吏舞弊的公开手段。他们善于利用律例中的矛盾和疏漏作奸射利, 勒求贿赂。

第二,伪造,窜改、抽换、毁坏文档,此为书吏舞弊的隐藏手法。如将重要钱粮数字、年月进行涂改。

清统治阶级曾多次对书吏进行整顿,并在文档管理方面采取了许多针对性防范措施。客观上促进了文书档案工作的发展。

4.雍正整顿档案工作的背景及措施。

由于康熙晚年“政宽事省”,“无为而治”, 致使吏治废弛, 世风日下, 官员贪污腐化, 不视政事, 幕友书吏把持文档,暗操权柄,国家财政也日不遐给。故雍正即位后, 整顿纲纪, 澄清吏治,同时对文档工作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廓清吏治,整顿书吏

1)、严格招募书吏的条件和手续,重申役满返籍的规定。书吏著役五年期满后饬令回籍。

2)、严禁书吏超额、越权,违者将受严厉惩处。各衙门司员要躬亲政务。不准书吏代替官员处理政事,只准作缮写和文档保管工作。

3)、各衙门都要指定专人稽察书吏, 严令各衙门对书吏平时约束,临事访查,时时防范,有罪即惩。

二、加强文书档案的管理。

1)普遍建立了文书档案的副本制度。

2)重申档案文件的移交、报关制度。

3)建立了文件的稽查汇奏制度。

4)上缴朱批奏折制度

意义:雍正对文书档案工作的整顿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是文书档案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一定程度上遏制和扭转了康熙末年吏治的颓废之势,为雍乾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5.清朝前期利用档案的成就。

一、档案的汇编与公布

1.清朝在档案方面成绩显著,清政府一直把档案的汇编与公布作为强化统治的手段。各部院衙门都设有“则例所”,定期将奉旨颁行的案例纂修成则例。

2.清设实录馆,修有自太祖至德宗实录13部。

3.清朝曾先后五次修《会典》。

4.清政府每天与重大军事行动或事件,都要讲每次的事件全过程所形成的重要档案按年月日次序汇编成书,称为《方略》或《纪略》。

5.清政府还将谕旨分别汇编成书。

二、档案修史

清朝修史机构较多,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例开之馆,既到一定时间就开馆修书

二、常开之馆,临时性机构,为修天命至雍正五朝本纪和表志、列传。

三、特开之馆,为了修某书,而由皇帝特旨开设的史馆

三、编修志书

清朝是方志的全盛时期,在清廷的大力提倡下,编修志书活动十分盛行和普及,几乎是无地无志。许多学者也乐此不疲,不但积极参与撰写,还对方志编撰的体例、方法等进行研究讨论。在方志理论研究方面, 章学诚贡献较大, 创立了方志的完整体例。

6.章学诚在档案学思想方面有哪些建树?

1)有关档案及其作用的论述

提出“六经皆史”。他把六经与三代掌故相提并论,把它看作是三代典章制度等各项活动的记录。这提高了档案史料和档案工作的地位。重视各类档案史料在编史修志中的作用。

2)关于“州县立志科”的设想

建议清政府在各州县设立志科,专事收集贮存地方文献,为修志储备资料。其设想中的志科不但是州县修志机构,而且是地方政府集中保存档案史料和地方文献的机构。这为现代档案馆建设和地方修史提供了历史借鉴。

3)关于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

就志科史料收集工作提出具体建议。还特别强调档案的副本制度,要将六科案牍皆录副收藏于志科,既方便利用,又保证原本安全。

4)关于档案史料编纂的思想

明确把史籍分为撰述和记注。记注属“藏往之学”,撰述属“知来之学”。两者缺一不可。在史料编纂原则方面则提出史料编纂要保持史料的原貌,不能加工润色或增改。在校勘上提出“一字必有按据为归”和“宜广储副本”的方法。

有关档案学的书籍和网址

有关档案学的书籍和网址 三十本书籍: 一、工具书类: 1.吴宝康:《档案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出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档案学论著目录》(1911-1983),档案出版社 4.《档案学论著目录》(1984-1994),档案出版社 5.来新夏:《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辞典》,南开大学出版社 二、档案学理论类 1.吴宝康;《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档案学概论》,赵越,辽宁大学出版社 4.《档案学概述》,丁永奎,档案出版社 5.《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研究》,黄霄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三、科技档案管理学类 1.《科技档案管理学》,吴建华,南京大学出版社 2.《科技档案编研的理论与方法》,贺真,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科技档案信息传播学引论》,颜祥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新编科技档案管理学》,赵鸿飞,辽宁大学出版社 5.《科技档案管理学》(修订版),王传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四、中国档案事业 1.《中国档案史讲义》(初稿),赵践,中国人民大学校内用书,1961 2.《中国档案史讲义》,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档案史教研室编,1979年 五、外国档案事业史 1.《世界档案史简编》,李凤楼等,档案出版社 2.《外国档案管理》,韩玉梅,档案出版社,1994 3.《外国现代档案管理教程》,韩玉梅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外国档案管理》,韩玉梅,黄霄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外国档案工作纵横论》,黄霄羽,档案出版社 6.《世界档案-历史?现状?理论》,延艺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7.《外国档案事业史》,黄霄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8.《外国档案管理概论》,韩玉梅,档案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9.《外国档案管理参考资料》,档案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10.《世界档案大事记》,牛创平,档案出版社 11.《日本档案工作译文集》,陕西省档案学会,档案出版社

赵晓耕中国法制史笔记

第一节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 一、西周的法制思想与法律 (一)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 1.“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内容。为谋长治久安,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同时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并确定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这里的“天”仍是夏商以来一直尊奉的“上天”,但周初统治者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 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在这种“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观之下,周初统治者具体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主张。这种“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臣民服从。“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内容,周初统治者逐渐归纳成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 2.“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的影响。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代表了西周初期统治者的基本政治观和基本的治国方针。这种主张的提出,不仅解决了为什么商汤可以伐桀武王可以伐纣的理论问题,而且为西周社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方向。这种法律思想的形成,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上已趋成熟。这一法律观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西周统治者把道德教化即“礼治”与刑罚镇压相结合,形成了西周时期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和“礼”、“刑”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使这一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政治政府中,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与标本。汉代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出礼入刑的礼刑关系 1.礼的内容与性质。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鬼神时所举行的仪式。商周两朝在前代礼制的基础上,都有所补充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礼有两层含义: 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则。可归纳为“亲亲”与“尊尊”两个方面。“亲亲”,即要求在家庭范围内,按自己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亲族成员都应以父家长为中心。“尊尊”,即要在社会范围内,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贵*都应恪守名分,而且“尊尊君为首”,一切臣民都应以君主为中心。在“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下,又形成了“忠”、“孝”、“义”等具体精神规范。二是具体的礼仪形式。 西周时期的礼已具备法的性质。首先,周礼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其次,周礼在当时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实际的调整作用。 2.“礼”与“刑”的关系 (1)“出礼入刑”。西周时期“刑”多指刑法和刑罚。“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其关系正如《汉书?陈宠传》所说的“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相为表里”,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规则超出了礼的规范他就要落入到刑罚的制裁范围之中。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它强调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刑不上大夫”强调贵族官僚在适用刑罚上的特权。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笔记 13404班 严泽川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 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入 17 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在 17 世纪后半期和 18 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 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 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 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一、17 世纪初的欧洲各国 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英国、丹麦、瑞典和德意志的部分诸侯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较快,且新教势力比较强大。西班牙、波兰、奥地利及其他德意志诸侯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天主教国家。 1 英国 海外扩张,工商业较为繁荣,对外贸易扩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力。新教已确立国教地位。均势政策是介入欧陆事务的基本战略。17 世纪上半期无暇顾及欧陆事务,对“三十年战争”影响少。为维持欧洲均势及其在大陆的权益,在同欧陆国家交往时,保持独立姿态。 2 法国 受宗教改革影响大。南方新教贵族集团同北方天主教贵族集团的教派冲突与战争。亨利四世(1589-1610)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敕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加强国家统一,平定地方大领主的反叛。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关系上,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1610 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贵族分裂活动重起,宗教战争再度爆发。黎塞留沿袭亨利四世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

科技哲学班田培沛2013111398《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读书笔记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读书笔记 作者: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27班田培沛 2013111398 当前我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关键。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古代先进而近代落后,一定有社会历史的原因。研究和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探讨它的发展规律,将可以起到鉴古论今的作用。本书的主编是陈美东,本书向读者揭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不仅叙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也探索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中国科学技术史,是整个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世界各民族、地区和国家的许多成果,同时也把自己的许多成果传到国外,贡献给全人类。关于中外科技交流,《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也给予了一定的注意。在这本书的最后,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上若干规律性问题的加以探讨。这些意见虽然还只是初步的,不成熟或者不完备,甚至有错误,但是可以引起读者去进一步研究,也有助于读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新石器时代文化大约在距今一万多年前,晚期智人在长期劳动实践中,智力进一步发展,劳动经验和技能,制作劳动工具的技术,都有显著的提高,这就发展成为现代人。这时候,人类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在技术上有许多新的突破,出现了形制准确合用和有锋利刃口的磨制石器,开始烧制陶器,产生了原始的畜牧业和种植业,并且利用野生葛、麻等纤维编织成织物,还建筑了住房。到现在为止,我国已经发现距今4000年-7000年前

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大约六七千处。由于我国土地辽阔,地形复杂,各地区气候差异也比较大,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各地区造成一定的隔阂、闭塞状态。我们的先民长期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生活和进行生产活动,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住房、生活用品等各方面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区特点。考古学家习惯上用某种特定文化遗存最初发现的地名给这种文化命名。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著名的有河姆渡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原始公社制逐渐走向崩溃,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先民在跟自然界作斗争的时候,是结成群体进行的。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由于工具落后,生产技术水平十分低下,组织能力也很薄弱,只能几十人结成一伙,靠采集和渔猎维持生活。因为生活极端艰苦,大多数人都早年天亡。有人曾经就所发掘到的22个“北京人”化石材料进行鉴定,在14岁以下死亡的就有15人之多,占68.2%。 奴隶社会早在国家形成前,黄帝、尧、舜、禹等就先后活动于黄河流域。启于公元前21世纪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经商、西周、春秋四个阶段,我国的奴隶制度经历了1600年的独立的延续、发展期,这是别的文明古国所根本无法比拟的。随着我国奴隶制在公元前476年的结束,我国的历史也就于公元前475年进入了封建社会,这比西欧于476年才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早了一千年。我国于公元前221年就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集权制国家———秦;而西欧的英法则在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后才开始走上集权的民族君主国的

中国法制史笔记全整理

中国法制史 绪论 一、关于中国法制史学科 (一)中国法制史是法律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 (三)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 二、关于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线索 (一)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法制的萌芽和成长 (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法制的形成和发展 (三)隋唐法制的完善 (四)宋、元、明、清法制的成熟及演变 (五)中国近代法制的演变 (六)新民主主义法制实践及其转型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法制的建设 三、关于中华法系 【中国传统法制的基本特征】 (一)以儒家学说为法制的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立论基础 (二)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三)家族本位的伦理发占有重要地位 (四)鲜明的专制特性? (五)融合了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原则 (六)刑事、行政、经济立法比较发达,民事立法相对薄弱 (七)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论述中华法系及特点: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为母体,在东南亚早期封建国家之间形成的一个影响广泛的法系。中华法系的母法就是经千年积累而成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华法系的子法系统,主要有封建时期的日本、朝鲜、越南等仿效中国古代法而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 中国法系的特点表现在:从立法和法典结构上看,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从司法体制上看,是“行政兼理司法”。但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应该是“礼法合一”。礼法合一”是指在中华法系法律制度中,中国传统的论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完全融为一体,法律的评判标准与道德的评判标准完全一致。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 司考考点: 明德慎罚、出礼入刑、五刑、契约、婚姻继承、大司寇、五听、五过、三刺。

·神话传说时代——习惯法 ·夏商周——形成了礼刑结合的国家法体系 ·西周的法制思想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其内容趋于成熟,促进了礼刑结合的法律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司法制度。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原始人的法 ·法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一)法是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 (二)无论原始社会还是文明社会都有其法律制度 ·中国原始人的法表现为礼与刑两个方面 二、礼来源于原始人的祭祀 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一)刑起源于部落战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二)战争产生了刑罚---- 奴隶制五刑的产生是战争的需要和结果; (三)一些罪名产生于战争----弗用命.不从誓言罪等; (四)刑官产生于战争----皋陶作士.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礼 一、周公制礼★ 西周的重大立法活动.西周初期在周公的主持下,以周族原有的习惯法为基础,结合 现实需要,对夏商的礼进行全面的整理增删,重新厘订了一套完备的典章制度和礼节 仪式,史称周公制礼. 二、周礼的分类 (一)可分为“本”和“文”;“本”指精神原则;“文”指礼节仪式。 (二)可分为“五礼”、“六礼”或“九礼”。(五礼:吉、凶、军、宾、嘉) 三、周礼的实质 ·西周的礼法制度以差序为基础,所谓差序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等级秩序。 ·礼的实质就是“别”,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秩序是一种等差秩序。 四、周礼的内容 (一)土地所有权 1、土地王有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2、分封制度:“授民授疆土”; 3、贡赋制度:“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二) (三)婚姻 1、婚姻形式:贵族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民间实行一夫一妻制。 2、婚姻条件:(1)禁止性条件:同姓不婚、五不娶。 (2)成立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外交学院的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外交学院的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冷战时期(1945-1991) 一、冷战形成的原因(二战后苏美为何形成对抗关系)? 国际因素: 1、二战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苏最强。二极化使力量对抗成为可能。 (美:本土远离战场,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增强;苏:军事实力在战争中增强,仅次于美国;得到东欧国家支持;亚洲、西欧共产党力量壮大) 2、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使美苏被拖入国际纠纷中。 3、意识形态差异驱使。 4、出于维护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安全、经济、威望及势力扩张)国家因素: 苏战后目标:东西边界稳定;良好国际环境;严惩德国,防止其再度侵略;避免与英美的对抗;有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成分——(追求安全) 美战后目标:政治、军事安全;保护西方世界不受东方威胁;反苏;有进攻性、威胁性的一面(称霸反苏) 领导人个人因素: 斯大林\ 对战后世界的战略构想不同 杜鲁门/ 二、冷战表现 美苏之间直接危机的不断爆发: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核军备竞赛:核弹头、核运载工具、“星球大战计划”…… 经济战: (1)西方对东方的经济压力:“马歇尔计划”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封锁和禁止…… (2)东方的反抗:社会主义阵营的自我孤立…… 未表现为美苏直接参加的热战。原因:核武器的问世构成核威慑。美苏之间更多的是政治性冲突。两极化格局使两国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世界和平力量的遏止。

三、冷战结束的标志及原因 标志:东西方关系改善,销毁军备设施:“中导条约”; 苏决定从阿富汗撤军,双方达成协调、合作解决地区冲突的协议;1989年开始的东欧巨变; 1990年11月柏林墙的倒塌,德国统一; 1991年苏联解体。 四、冷战的教训及影响 教训:各国领导人之间应当相互理解和沟通; 国家应把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 影响:朝鲜半岛南北对峙局面是冷战直接产物; 台湾问题;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及核威慑的依旧存在。 此次“政治地震”引起的震荡不可能短期内消失,民族、种族、宗教矛盾的突现和激化…… 五、冷战时期美的遏止目标及手段 1、“杜鲁门主义”P18-25(八千字电报、X先生、三个层次……) 2、(1)经济手段:“马歇尔计划”P25-28、封锁禁运…… (2)军事手段:建立军事集团、同盟,“北约”P45-48 (3)文化思想:和平演变 六、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对外政策及调整 “尼克松主义”:由攻到守的转折点,霸权主义消退的表现。 “关岛主义”P208-211提出三重关系 七、欧洲一体化进程及动力(P129-134)

外国档案管理三套试卷

外国档案管理1 一、填空题: 1.外国档案界大多认为档案起源于( 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 )。 2.德国早期的档案学者(亚克伯·冯·拉明根)在其著作《论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一书是提出,登记室是“君主的心脏、安慰和珍宝”。 3.最早实行档案开放原则的国家是(法国)。 4.文件和档案是同一事物在其不同运动阶段上(价值形态)变化的体现。 5.行政官员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档案学者(詹金逊)。 6.(戴维·比尔曼)被誉为是“当代论述电子文件最富于想象力的学者”。 7.现代档案事业管理体制已经定型为集中式与(分散式)两大类型。 8.档案领域开始国际合作的真正起点是(1910)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图书与档案人员国际大会。 二、名词解释: 1.主体模式 是指国家没有设立档案事业领导中心,国家档案事业系统的组成以档案馆为主体,各类档案机构各自为政;国家档案事业大多通过档案法规来约束或档案学术机构来协调。这种模式的典型主要有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2.国际档案理事会 国际档案理事会(ICA——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rchives)是一个由档案机构和档案人员组成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非政府间国际专业组织,也是档案发展方面惟一的国际性咨询机构。 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有咨询性的合作关系,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与其他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进行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3.限制利用 是指由国家规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拒绝或限制档案向公众开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限制利用的对象不是统治者或档案所有者,而是社会上的普通公众。 三、简答题 1.档案载体的第一次变革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1.对档案自身的影响: 对于档案自身,纸张的发明和应用,既推动档案的载体材料趋向统一,又导致档案数量的急剧增加。 2.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对档案工作,纸张的产生和应用导致档案数量的急剧膨胀,使档案管理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3.对档案机构、档案人员和档案学理论的影响: 首先,档案数量的大幅增长推动了档案机构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其次,档案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也推动了档案人员的专职化。 最后,档案数量的大幅增长还推动了档案学理论的萌芽。 2.简述迈斯奈尔关于档案鉴定的六条原则。 ①决定必须尽可能当机立断。暂时保留的决定很可能意味着永久保存。 ②过激的行为必须避免。既不要过于谨慎的保存,也不要过于随便的抛弃。 ③不要使用过于抽象的概念作为价值标准。 ④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凡16世纪以前的案卷不允许销毁。 ⑤供某种暂时目的所用的案卷,一旦目的达到,一般是要销毁的。 ⑥关于一个永久性机构成立经过的案卷一般是要保存的。

同济大学中建史笔记整理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 讲课:常青 ps黑字为上课内容,黑粗体是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标题,蓝字是我的一点补充说明,红字是我后来能够想起的期末考试选择填空部分。另附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和有一堂课上拍的部分幻灯照片以及最后一堂课的复习笔记(基本上是以前课堂上讲过的,我懒的再输入一边了)和一次讲座笔记。照片拍的不是很清楚,笔记有点散,老师讲的很快,听不懂的就照着说的记了,错误的地方还请见谅。希望笔记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成功! 课程大纲 (按照我的理解认为重点的,理出的一条线,供你参考) ◆建筑史观(第一讲、第二讲):这门课的意义 ◆建筑意匠(第三讲~第六讲): 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延续性的基本特征追究成因(地理、文化) ◆建筑演变(第七讲~第十一讲) 演变的现象(第七讲):延续中的变异 演变的成因(第八讲~第十一讲): 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第八讲、第九讲) 西风东渐:中国近代建筑(第十讲、第十一讲) ◆建筑保护(第十二讲) ps 常青推荐的书目:《华夏意匠》,《后现代建筑语言》,《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园冶注释》,《西方的没落》,《斗拱的起源》斯宾格勒,《清式营造则例》,《浮生六记》,《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建筑师》36,40),<> 其中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在上课过程中要求我们都读过 <>为研究生教材,常青老师特别推荐 考试: 期中论文《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 期末考试选择填空:上课笔记中内容 作图题:(意象作图)1.《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征》 2.《21世纪外滩印象》 作文题:《从国家大剧院看保罗?;;安德鲁的建筑历史观》 ps.常青认为这门课的评分应当是论文的形式而非考试,考试是学校安排,迫不得以的。我觉得很对,因为写论文能逼着我们去查很多资料,看许多别人的观点,就算不感兴趣,打着抄一篇论文主意的学生也会去读那么几篇文章的。这远比考试死背笔记来的收获大。所以我也在次提一提,供你参考。 第一讲:概说 ●历史观,历史意识: 1.涉及过去和现在,深入骨髓的理解即往和历史的关系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柯罗奇 2.《建筑理论的历史》维特鲁维 3.《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 特点:⑴记事本末,事件体(类似于《资治通鉴》对事件的分析)对建筑实践的分析, 有的放矢,“分析问题,专题性”

中国法制史笔记

中国法制史笔记 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朝,标志着中国国家的形成,中国法制的雏形相应出现,历经商、周,逐步定型为宗法制的法律制度。西周确立的“ 亲亲” 、“ 尊尊” 原则及有关制度,对后世封建法制有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各大诸侯国相继实行改革,公布了第一批成文法,并为此发生论争。战国时编撰的《法经》,是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 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维护和巩固这种君主专制,成为二千多年来传统法制的出发点和中心任务。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步引礼入律,礼律结合,为唐律“ 一准乎礼” 、礼法交融作了长期准备。封建制度至唐而鼎盛,封建法制也臻于成熟、完备。唐律不但为后世王朝奉为立法楷模,且被引进至东亚诸国。此后,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而商品经济在重重抑制下,在宋、明、清各朝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封建法制也愈益缜密,经济立法和民事立法均颇有进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20世纪初清政府“ 变法修律” ,到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陆续公布《六法全书》,标志着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制的过渡和确立。这一时期的法制仿照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大陆法系的形式,大量吸收其法律的内容,

但仍掺杂了不少封建传统法律。清末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更实行独裁专制,实行秘密的非法镇压和军事统治。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不断创造新型的法制。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进行了首次尝试。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法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创设了人民民主法制,历经曲折艰辛,逐步走向成熟,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前驱和渊源。

科学史读书笔记

《科学史》读书笔记 在科学史上,每一时代的科学家之间,或因为志同道合,或因为学术论争,而通过种种渠道互相交往。 西方医学和中国医学不同,特别是在外科方面。西方较早拜托了亚里士多德的水、火、土、气等,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以严格的解剖学为基础。中医虽然早在战国时期就笼统的提出了人体的血液循环,但是没有摆脱自然哲学思想的舒服,缺乏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严格论证,虽有许多秘方真传,但多属经验性的。 近代自然科学的革命 哥白尼的日心说 尼古拉.哥白尼N. Copernicus, 1473-1543,出生在波兰的一个商人家庭。学习过医学、数学、法律,天文学、希腊语言和哲学。在意大利还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意大利人文主义的领导人、天文学家诺瓦拉的思想对他的影响最大。 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他写成了一部六卷本的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成书后,由于社会原因无法刊行,一直到哥白尼70岁时,才得以出版。但此时的哥白尼已重病在身,一直到去世也没能再读一遍。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的日心说,完全否定了《圣经》上肯定的托勒密的地心说,即否定了把地球置于宇宙中心的宗教教义,建立了科学的宇宙观。从此,自然科学就从神学中解放了出来。《圣经》的一贯正确和绝对真理的画皮被撕碎了,人们的精神枷锁也随之被打碎了。 哥白尼的日心说威胁着宗教神学的存在,所以《天体运行论》长期被列为禁书,不许流传。传播和支持这一学说的布鲁诺被罗马教廷处死,这足以说明宗教对日心说的恐惧。 《天体运行论》是科学向神学写的一篇挑战书,其中包括的科学内容和深远意义,远远超出了天文学的范围。这部著作可以说是近代科学真正开始的标志。 哥白尼是天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简单性原则”的人,他以圆形轨道为基础的数学计算,比托勒密体系简答得多,所以易于被人理解。早在意大利求学时,哥白尼就接受了他老师的观点: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太复杂,根本不符合数学上的“和谐原理”。尽管它被写进了《圣经》,并统治了人们思想1000多年,但其中一大套本轮、均轮的计算,仍然是繁杂而不协调的。

马工程《中国法制史》课本期末重点笔记整理

《中国法制史》 第一、二章 一、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p17) (一)战争与法律 (二)祭祀与法律 二、奴隶制五刑的具体内容 1、大辟:死刑 2、膑辟:剔去罪犯的膝盖骨 3、宫辟:损害罪犯的生殖器官 4、劓:割去罪犯的鼻子 5、墨:在罪犯的脸额部位刺字 6、刖:砍掉罪犯足 第三章 一、西周的《九刑》 九刑有两种含意: 1.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2.《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 流:中国古代称流刑为流。指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守,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赎:赎刑用财物抵免刑罚。 扑:扑刑是一种身体刑,包括笞、鞭、杖。笞用竹,鞭用革,杖用荆。扑刑在古代为教刑,用来督责官吏,又称为官刑。 鞭:鞭刑(在古代)全部都体现在刑讯上 二、明德慎罚的思想 “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政治思想的自然延伸,“以德配天”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民心”即“天意”。“明德”就是提倡“德治”,注重教化的作用;“慎罚”就是指立法、司法、刑罚处罚要宽缓、慎重。明德慎罚就是强调要将教化和刑罚结合起来。崇尚德政,提倡德教,谨慎地使用刑罚。此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德”、“仁政”传统三、西周的质剂与傅别 (一)质剂:买卖契约 质:买卖奴隶、牛马等贵重的活物用较长的契约 剂:买卖兵器、珠宝等贵重器物用较短的契约 (二)傅别:借贷契约 傅:书写别:中分,借贷双方各执一半 四、七出与三不去 (一)七出 1、无子:妻子未能生子 2、淫泆:妻子生活作风淫乱 3、不事舅姑:不孝顺公婆

4、口舌:妻子搬弄是非离间亲属关系 5、盗窃:妻子暗蓄私财 6、妒忌:妻子争风吃醋 7、恶疾:妻子罹患恶性传染病 (二)三不去 1、有所取无所归,不去:结婚时妻子有来处,休妻时无归处 2、与更三年丧,不去:妻子与丈夫曾经共同为公婆之一守满丧期 3、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结婚时丈夫贫贱,休妻时夫已富贵 五、五听 案件审理中,法官兼听诉讼双方的供词,并以经验辨别双方供词的矛盾与真伪,即为五听。五听指五种观察方法。 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言词是否矛盾 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脸色是否异常 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呼吸是否急促 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注意力是否集中 五曰目听(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眼神是否游离 六、西周对刑事、民事诉讼似已做了区分,刑事诉讼称狱,民事诉讼称讼 第四章 一、最早公布成文法的国家 1、郑国是最早公布成文法的诸侯国,公元前536年,在执政子产的主持下,郑国率先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 2、公元前513年,在执政赵鞅、荀寅的主持下,晋国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以刑鼎形式加以公布。 3、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自己制作了一部“刑书”,把其内容书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竹刑” 二、《法经》:中国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 (一)产生背景 李悝变革,制定法经巩固改革成果 1、政治:“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的规定,废除世卿世禄制,不再以身份来获赏、禄 2、经济:实行“尽地力之教”,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封建式的小农经济得到巩固发展 3、军事:严格对官兵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还要给予优待 (二)体例内容 1、《法经》由六篇构成,依次为《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2、第一部分是专门打击盗贼犯罪的法律规定:《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盗法》:打击侵犯财产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贼法》:打击侵犯人身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国际关系综合考研方连庆《国际关系史》考研资料考点总结

国际关系综合考研方连庆《国际关系史》考研资料考 点总结 一、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80—1989) 美苏争夺的新态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8.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美苏争夺的新态势★★★★ 1卡特主义(见表18-1)

表18-1 卡特主义 2里根的新遏制政策 (1)新遏制政策提出的背景 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仍处于进攻态势,里根入主白宫后面临着苏联的严重挑战。 里根政府认定,美国面临的“根本挑战”是“制止苏联的全球野心”。出于两极体系的考虑,里根把整个世界看作是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基础的秩序,美国在其中占据领导地位。里根政府主张对苏联推行实力政策、恢复对苏联的遏制,将是否反苏作为唯一标准,以此来确定美国的敌人与朋友。 (2)新遏制政策的要点 ①扩充美国的军事实力,谋求打破战略均势 里根采取坚决措施来谋求军事优势,决心打破苏美之间在军事力量方面的相对平衡,用武力抵抗苏联危害美国利益的任何“冒险行动”。为此,里根政府提出了新的核战略,大力加强核战略力量和常规力量,并在某些关键地区加强自己的军事存在,以有限的军事手段达到有限的政治目的。 ②组建堵截苏联的战略防线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决心堵住苏联进一步向南扩张。里根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a.同中东一些关键国家如以色列、埃及、沙特阿拉伯达成防止苏联势力扩张的“战略一致”,特别是同以色列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b.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稳定中东局势,防止苏联继续扩张;支持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把巴基斯坦作为反苏、防苏的前线国家; c.继续支持阿富汗的抵抗力量,动摇与打击苏联占领军; d.调整同西欧、日本的关系,以协调对苏政策; e.同中国签署“8·17”公报,两国关系得以正常发展。 ③以实力为后盾,执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方针 a.里根政府在同苏联进行的核谈判中,一方面向苏联显示力量,以加强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向苏提出明显不会被苏联接受的建议,把谈判可能失败的责任推给对方。 b.里根政府对苏联施加压力,迫使苏联按美国提出的要求找到令美国满意的解决办法。 ④开展对苏联的经济攻势 里根在同苏联的经济贸易关系中推行大棒政策,试图利用经济财政和技术上的优势,延缓苏联经济发展,迫使苏联限制其在外部的侵略扩张活动。主要表现在:a.实行贸易歧视政策,拒不提供最惠国待遇; b.严格控制向苏联的高科技产品出口; c.实行经济制裁,把两国间本属于正常的经贸关系与活动作为施加政治压力的工具与手段。

外国档案事业史思考题

填空题:8*2 简答:4*8 论述:2 1.法国档案工作改革的意义 A.揭开了世界档案史近代时期的序幕。具有彻底反封建色彩的工作改革完全改变了档案工作的封建性质,第 一次使档案工作发展成为国家的一项独立工作,标志着档案史新时期——近代时期的开端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档案馆。 C.首创了国家档案和档案事业集中管理原则。通过国家档案馆和各省档案馆的设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 档案馆网络体系,使公共档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集中管理;后来设立法国档案局对全国档案事业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成为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首创者 D.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档案法规——“穑月七日档案法”,开创了一个国家以法治档的历史 E.率先实行档案开放原则。不仅使利用者有古代时期一种统治阶级的才能享受的特权变成普通公民的权利, 扩大了利用对象的范围,而且彻底改变了档案馆封闭和机密性质,推动档案馆发展成为一种服务大众的科学文化机构 2.现代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两种类型 A.分散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分散式,指的是国家不设立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统一掌握全国的档案工作,中央和地方的档案工作实行分权管理、各司其职原则。换句话说,就是中央档案机构无权过问地方档案事务,地方档案机构不受中央领导。从国外范围看,分散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也具体表现为英国型、美国型、瑞士型三种代表 B.集中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集中式,指的是全国的档案事业统一接受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地方档案机构接受中央档案机构的领导、指导和监督。从国外范围看,集中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也具体表现为俄罗斯型、法国型、北欧型三种代表 C.两种体制的优缺点及发展新特点 各个国家的档案事业是集中管理还是分散管理与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都有关系。 集中式体制的优点在于便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档案工作实现统一规划和有序管理(档案法规实施、档案行政职能的贯彻执行、档案机构的合理布局)。二是有利于建立和协调各类档案机构之间的关系(档案机构的职责分明,馆藏建设的优化、业务关系)。三是有利于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有序组织对档案工作的好处,利于标准化,而标准化是现代化的前提) (缺点:扼杀了各个层次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封建社会时期档案载体的变革及其影响 变革:纸张的发明和传播 影响: A.对档案自身的影响:既推动档案的载体材料趋向统一,又导致档案数量的急剧增加 B.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更加丰富和复杂。一方面,开始产生一些新的管理环节,主要有档案鉴定、统计和保 护等方面。另一方面,原有档案管理环节得到丰富和发展,主要包括档案收集、整理和编目 C.对档案机构、档案人员和档案学理论的影响。a档案机构类型的进一步丰富:庄园档案馆、教会档案馆、 城市档案馆、行会档案馆、银行档案馆、公证档案馆、机关档案馆、殖民地档案馆。b档案人员的专职化:与图书管理分化的专职档案人员。c档案学理论的萌芽:档案机构和档案管理活动的发展推动了档案学理论的萌芽 4.奴隶社会时期的档案载体类型 ①石刻档案②泥板档案③纸草档案④棕榈叶档案⑤羊皮纸档案⑥蜡板档案⑦金属档案⑧桦树皮档案⑨木简档案 5.简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在20世纪文件数量急剧增长的专业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从20世纪40-50年代西方档案学者对文件中心的理论解释起步,后来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到文件的整个运动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的全面管理,成为西方档案学理论的重要支柱之一。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意味着现代档案学的成熟,为当时已存在的(美国)文件中心提供了理论依据。 A.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三个基本点) 第一、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这一基本点包括两层含义:①这里的文件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产生和使用的一切信息记录,无论其载体形式和记录方式如何。②文件的运动过程具有整体性,文件从其最初产生到最终归宿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读书笔记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读书笔记 光电1001 李喆勋100150128 当前我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古代先进而近代落后,一定有社会历史的原因。研究和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探讨它的发展规律,将可以起到鉴古论今的作用。本书将向读者揭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不仅叙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也探索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中国科学技术史,是整个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世界各民族、地区和国家的许多成果,同时也把自己的许多成果传到国外,贡献给全人类。关于中外科技交流,《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也给予了一定的注意。 尽管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国外成果,但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却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具有独立性和特异性的特殊传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它自己的体系。一般认为,所谓“体系”是指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经验性和实用性,恰好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否完全缺乏理论体系,这个问题也有不同意见,现在我们暂且撇开不说。但是,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独具一格的这一特点来看,不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或者是各个分支学科,也完全称得上是自成体系的。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是在封建社会初创的秦汉时期形成的,从建立与巩固新的封建秩序出发,要求科学技术直接为发展生产服务就成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有实用性的色彩。实用科学特别注重生产实践和直接经验,注重工艺过程、工艺方法和实际操作的效益,具有实际经验的工匠、文人、医生对实用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实用科学把研究的最后落脚点放在应用上,如把天文学的研究建立在观测的基础上,以便解决实际问题见长的体系。各项技术的发明则直接同工程建设、工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军事工程设施、武器的改进联系在一起,因而,其实用性、应用性更加突出。由于封建社会绵延2000多年,中国在秦汉时期形成的这种特色,也就进一步固定化,几乎成为一种前后继承的固有模式。 我在读完《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之后,对于明清之际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有一定的感想: 中国科技从领先到滞后,中间经历了明清之际二百多年的过渡期,时间大约从万历(1573-1620)至清乾隆(1736-1795)。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国一方面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另一方面由于内外诸多因素制约,最终未能抓住追赶世界科技的机遇,历史经验及教训值得做出总结,也值得各种认识彼此争鸣。 明朝的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眼界最为远大,统治者阶层对于传播引进外国先进思想技术最为热心,心态也最为良好的时期,这和明代本身经济的高度发展,思想的高度活跃,

范忠信《中国法制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一编起源时期的中国法制(远古至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制) 第一章关于中国法律起源的传说与事实 1.1复习笔记 一、关于上古无法制时代的追忆 古代贤哲们认为,上古时代起初是没有法制的。 《管子》云:“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 《商君书》云:“古之民朴以厚”,“黄帝之世,官无供备之民。”“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淮南子》云:“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孝经》云:“三皇设言而民不违。” 二、关于中国法制起源的猜度和观念 关于中国法制起源的猜度和观念,古代哲人们大多是通过谈论法律产生的紧迫必要性——“禁暴止乱”、“定分止争”——来表达,从下面的逻辑思路来讨论礼乐制度或法制文明的起源。 1.人类早期曾有过如禽兽一般相互争斗、暴乱不已的野蛮时期。 《管子》说:“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配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幼孤独不得其所。” 2.争斗祸乱产生的原因 这些争斗祸乱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人性恶,天生好利恶害,损人利己; (2)生存资源不足以养活众多人口,不能不争; (3)个人之间因“义”主张)不同而互相非难。 《荀子》说:“礼起于何?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 3.制定礼乐法制定纷止争 必须赶快创立礼乐制度或法制来确定每个人的名分和利益,制止暴乱或禽兽般生活,使人类不至于同归于尽,进而升华至文明境界。 《管子》说:“故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是故道术德行出于贤人,名物处违是非之分,则赏罚行矣。”故“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4.有能力来制定礼乐法制拯救人类的,只有圣人。 《商君书》说:“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悦)仁。当此时也,亲亲废,上(尚)贤立矣。” 5.圣人是依据天地自然之暗藏法则来制定人类社会的礼乐制度的。 《尚书·皋陶谟》说:“天叙有典,勒我五典五悖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天叙”、“天秩”、“天命”就是上天的意志和法则,“五礼”、“五服”、“五刑”是人类的法制。把天法变成人法的是圣人,他们是天人之间的桥梁,上天把他的委任和法则授予圣人。 三、关于中国法制起源的事实追忆

科学技术史(英)笔记

科学技术史(英)笔记整理 ★考点 Lecture 1: introduction Possible definitions of “science”: The Latin scientia , root scire Allen Charimos科学始于迷茫,终于更高的迷茫。 ★Deng Xiaoping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first productivity George Sarton: mankind's unique activity of accumulation and progression ★Three aspects of science: 1.scientific knowledge科学知识 2.scientific methods科学方法 3.scientific spirit科学精神 Three kinds of research methods of hist of scien&tec: 1.annals or chronicles 2.conceptual analysis of school of thought :original documents not the achievements but the mind of those writers思想史学派的概念分析 方法 3.sociological method社会学的方法:注重科学的社会、文化功能 ★Functions of histo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1. to understand sciences better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科学 To help people better understand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of science ,that is, history of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2. to be a basis of other branches It can be a basis of other branches of humanities, a know background basis or a cognition platform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 , socioitey of science. 3. to bridge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It can assume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especially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includ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man himself, briding the intercultural rift (conmunication between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 as buffers between science and humanites) 4 . to form a basis for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It can form a basis for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Recently there have arison some researchs on this aspect worldwide. Lecture 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ancient world Ancestry of alphabetic system of writing:腓尼基人 ★Cancer (巨蟹座):21st June ~20th July Aries (白羊座):21st March~20th Apri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