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珠江源大道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珠江源大道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珠江源大道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珠江源大道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曲靖市中心城区“五纵五横”主(次)干道改造项目—

珠江源大道改造项目施工图总说明

一、概述

为打造“设施完善、交通顺畅、环境优美、品味提升”的人居环境。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围绕以中心城区约70平方公里建成区范围内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为目标,曲靖市先期启动“五纵五横”主(次)干道改造”的设计工作。

珠江源大道为五纵五横”中的一纵,起点为北园路,终点为沾益县城,道路全长12583.836m。本项目名称为“曲靖市中心城区“五纵五横”主(次)干道造项目-珠江源大道改造项目”。珠江源大道改造内容共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道路改造工程;第二部分为综合管廊工程。本项目为第一部分,内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给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燃气工程。珠江源大道综合管廊建设工程为另外独立项目,和本项目同步设计、互提条件,但其设计内容不含在本项目内。

项目区域位置图

此次改造道路红线宽度除北园路至东星中路段进行适当拓宽外,其余路段保持不变。对主要交叉口进行渠化设计,优化断面布置及交通组织,优化公交站点布局及设置形式,新增出租车招呼站、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机非隔离栏等,同时对道路路面、交通设施、景观进行综合改造。

本图为道路工程分册,主要内容为:道路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路面改造设计、公交及出租车站等附属设施设计。交通设施、地下管线、绿化、照明等详见其它专业分册。

二、执行初设批复情况

1、北园路至东兴中路段道路现状红线宽度为35m~45m,为双向六车道,在方案阶段(道路断面专题会及现场确定方案)确定该段维持现状,保留现有绿化带;在初步设计评审会上,与会专家提出应拓宽道路红线,打通此段交通瓶颈,保证机动车道为双向八车道。后经与业主对接,并上报市规委会,确定此段道路中线向东偏移,占用东侧部分建筑退线,道路拓宽至45m,锦星家园局部路段受建筑限制,道路红线宽度为41m,此段道路保证机动车道为双向八车道。

2、湖滨路至龙华大道路段在方案阶段(道路断面专题会及现场确定方案)确定该段维持现状,保留现有较好的绿化带;在初步设计评审会上,与会专家提出,应打通此段交通瓶颈,保证机动车道为双向八车道。后经与规划局对接,并上报市规委会,确定此段道路通过将现有10m宽中央绿化带压缩至4m,以保证机动车道为双向八车道。现状侧绿带予以保留,因现有侧绿带乔木冠幅较大,非机动车通行有困难,故此段道路非机动车道布置于外侧,人行道布置于内侧。

3、为配合海绵城市理念,道路采用下洼式绿化带,可以汇集部分雨水;同时接人行道侧采用PF1型平缘石,使得人行道雨水可以汇集至侧绿带。相关内容见排水、绿化等相关内容。

三、设计依据及采用的规范规程

1、设计依据

1)道路设计合同;

2)相关上位规划资料;

3)业主提供1:500地形图;

4)现场踏勘及实测资料;

珠江源大道所在位置

5)相关专家意见及各政府职能部门意见。

2、采用的规范规程

(1)《城市道路测量规范》(CJJ/T8-2011);

(2)《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 50162-92);

(3)《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4)《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

(5)《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

(6)《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7)《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

(8)《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

(9)《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

(10)《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

(1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1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1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1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15)《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JTGF41-2008);

(16)《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

(17)《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18)《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

(19)《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

(2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23)《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24)《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

(25)《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GB50433-2008);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

(27)《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

(28)《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9)其它有关国家、地方法律、法规。

四、设计概要

1、工程范围、工程规模及主要工程内容

(1)起点为北园路,终点为沾益县城,途径东星中路、麒麟东西路、三江大道、建宁东西路、鑫康路、盛通路、东盛东路、海口路、汇宝东西路、泰昌路、金龙路、万寿路、湖滨路、龙华大道等主要路口。

(2)工程规模:道路全长12583.836m,北园路至东星中路道路红线宽度为41m~45m,东星中路以北段道路红线宽度为60m。

(3)工作内容:进行交叉口渠化设计,优化断面布置及交通组织,优化公交站点布局及设置形式,新增出租车招呼站、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机非隔离栏等,同时对道路路面、交通设施、景观进行综合改造。

2、技术标准

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

计算行车速度:50km/h;

红线宽度:现状红线宽度35m~60m,改造后红线宽度41m~60m;

车道宽度:路段为3.25m 、3.5m、3.75m、4m,交叉口渠化为3.25m~3.5m;

道路净空高度:机动车道≥4.5m;行人≥2.5m;

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路面基准期:15年;

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

抗震设计:按地震基本烈度Ⅶ度设计,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3、道路平面设计

(1)、道路平面调整

道路平面设计基本依照现状结合规范对道路平面设计的技术要求,对道路中心线进行重新

拟合,合理选择平曲线半径,确保最大程度与原道路中心线吻合,并在综合考虑可实施性的条件下,对现状道路部分线形、交叉口及各出入口进行优化或修整,以达到平面线形流畅,交通组织合理的目的。

道路平面调整主要涉及北园路至东兴中路以南路段。此段道路现状红线宽度为35m~45m,为双向六车道,在方案阶段(道路断面专题会及现场确定方案)确定该段维持现状,保留现有绿化带;在初步设计评审会上,与会专家提出应拓宽道路红线,打通此段交通瓶颈,保证机动车道为双向八车道。后经与业主对接,并上报市规委会,确定此段道路中线向东偏移,占用东侧部分建筑退线,道路拓宽至45m,锦星家园局部路段受建筑限制,道路红线宽度为41m,此段道路保证机动车道为双向八车道。

其余段道路中线及红线基本与现状吻合。

(2)、道路平面指标

全线共设27个主要交叉口,27个平交口都为平面交叉口。27个平交口包含3个“T”字交叉口,24个“十”字交叉口。

道路平面几何要素表

本项目道路为城市主干路,本次设计维持现状两侧开口位置,如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将现有开口封闭或新增开口,经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四方同意后现场处理,各方签证作为依据。

4、道路纵断面设计

本项目为既有道路提升改造工程,道路纵断面设计在现状道路纵断的基础上结合路面处理方式确定。

在道路纵断面设计过程中根据地形图数据、道路现状标高数据及规范要求,统一考虑,力求平顺,尽量减小波浪起伏,尽可能减少工程量,节约投资,保证行车的平稳、迅速、舒适。由于要尽量贴合道路现状,在道路纵断面指标上局部有所突破,主要是最小坡长和最小坡度。按照《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最小坡度不应小于0.3%,设计时速为50km/h 时最小坡长应不小于130m,在前期方案阶段我院严格按照此要求进行拟合,与现状拟合度始终较差,在此两项指标局部突破后拟合度较为理想。

为了保证局部突破此两项指标不对道路产生不利影响,我院进行了相关研究,采取了相关措施。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及《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对最小坡度规定的条文解释,最小坡度的限制主要是能保证路面排水和防止管道淤积。为了防止出现上述问题采用了加大道路横坡、减小雨水口间距来解决。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及《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最小坡长的限制是从汽车行驶的平顺、乘客的舒适度、视距、竖曲线布置等方面考虑的。局部突破路段的道路纵坡均较小,变坡点两侧坡差较小,通过设置竖曲线可以保证汽车行驶的平顺、乘客的舒适度及视距要求。

珠江源大道共设59个变坡点,其纵断面设计指标详见下表。

道路纵断面指标表

5、道路横断面设计

珠江源大道红线宽度有两种。北园路至东星中路道路红线宽度为35m~40m,此次改造将其拓宽至41m~45m;东星中路以北段道路红线宽度为60m,此次改造道路红线宽度保持不变。在进行道路横断面设计时根据不同路段情况,采取不同改造方案。为配合海绵城市理念,道路采用下洼式绿化带,可以汇集部分雨水;接人行道侧采用PF1型平缘石,使得人行道雨水可以汇

集至侧绿带。

(1)北园路至东星中路路段

根据初步设计评审会与会专家意见,此段道路中线向东偏移,占用东侧部分建筑退线,道路拓宽至45m ;锦星家园局部路段受建筑限制,道路红线宽度为41m ,此段道路通过取消中央绿化带保证双向8车道。断面布置采用二块板布置,双向8车道。横断面布置形式为:2×3.0m (人行道)+2×2.5m (非机动车道)+2×15m (机动车道)+4.0m (中央绿化带)=45m 。机动车

道路拱横坡采用1.5%单向横坡,人行道2

%单向坡。

正常段

锦星家园段

断面特点:在避开拆迁的前提下,保证双向8车道。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及港湾式出租车停靠站。通过改造提最大限度的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了交通安全性,方便了市民出行。

(2)东星中路至建宁东路路段

横断面布置采用六块板布置,双向8车道。横断面布置形式为:2×3.0m (人行道)+2×2.75m (侧绿带)+2×3.5m (非机动车道)+2×3.5m (公交专用道)+2×3.0m (侧绿带)+2×11.25m (机动车道)+6.0m (中央绿化带)=60m 。机动车道路拱、公交专用道、非机动车道横坡采用

1.5%单向横坡,人行道2%单向坡。

断面特点:保留中央绿化带,双向8车道,设置公交专用道,设置非机动专用车道,设置港湾式出租车停靠站。通过改造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提高了交通安全性,方便了市民出行。

(3)建宁东路至湖滨路路段

横断面布置采用四块板布置,双向8车道。横断面布置形式为:2×3.0m (人行道)+2×2.5m (侧绿带)+2×3.5m (非机动车道)+2×4.0m (侧绿带)+2×15.0m (机动车道)+4.0m (中央绿化带)=60m 。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路拱横坡采用

1.5%单向横坡,人行道2%单向坡。

断面特点:保留中央绿化带,双向8车道,同时设置非机动专用车道,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及港湾式出租车停靠站。通过改造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提高了交通安全性,方便了市民出行。

(4)湖滨路至龙华大道路段

此段道路在方案阶段(道路断面专题会及现场确定方案)确定该段维持现状,保留现有较好的绿化带;在初步设计评审会上,与会专家提出应,打通此段交通瓶颈,保证机动车道为双向八车道。后经与规划局对接,并上报市规委会,确定此段道路通过将现有10m 宽中央绿化带压缩至4m ,以保证机动车道为双向八车道。现状侧绿带予以保留,因现有侧绿带乔木冠幅较大,非机动车同行有困难,故此段道路非机动车道布置于外侧,人行道布置于内侧。

横断面布置采用四块板布置,双向8车道。横断面布置形式为:2×3.5m (非机动车道)+2×3.5m (人行道)+2×3.0m (侧绿带)+2×4.5m (公交专用道)+2×2.5m (侧绿带)+2×11.0m (机动车道)+4.0m (中央绿化带)=60m 。机动车道、公交专用道路拱横坡采用1.5%单向横坡,

非机动车道、人行道2%单向坡。

断面特点:保留中央绿化带,设置公交专用道,设置非机动专用车道,设置港湾式出租车停靠站。非机动车道布置于外侧可最大限度的保留现状侧绿带。通过改造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提高了交通安全性,方便了市民出行。

(5)龙华大道以北路段

横断面布置采用二块板布置,双向4车道。横断面布置形式为:2×4.5m (人行道)+2×2.5m (非机动车道)+2×7.0m (机动车道)+2.0m (中央绿化带)=30m 。机动车道路拱横坡采

用1.5%单向横坡,人行道2%单向坡。

断面特点:保留现状断面布置,同时增设非机动专用车道,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用隔离栏隔离,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及港湾式出租车停靠站。通过改造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提高了交通安全性,方便了市民出行。

6、道路路面结构设计

因珠江源大道涉及综合管廊的设计及建设,为避免两项目的设计方案冲突及工程量的重复计算,经协调,商定以路面结构层底面为界面。综合管廊侧面开挖界线内开挖、回填的设计

及工程量计算等,路面结构层底面以上部分为道路工程范围,路面结构层底面以下部分为综合管廊范围。综合管廊侧面开挖界线以外开挖、回填的设计及工程量计算等,仍以道路工程为准。

(1)路面现状及评价

珠江源大道现状路面分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两种情况。

北园路至三江大道段(桩号K0+000~K2+560)为沥青路面,现状路面较为破旧,车辙、推移、开裂、拥包等现象也较为普遍;人行道为混凝土预制块和青石板,部分破损严重,部分

保存尚好,但色彩杂乱铺装景观效果较差。

三江大道至曲珠路段(桩号K2+560~K2+820)为水泥路面,现状断面较为破旧,车辙、推移、开裂、拥包等现象也较为普遍;人行道为混凝土预制块和青石板,部分破损严重,部分保存尚好,但色彩杂乱铺装景观效果较差。

曲珠路至建宁东路段(K2+820~K4+060)为沥青路面,现状断面较为破旧,车辙、推移、开裂、拥包等现象也较为普遍;人行道为混凝土预制块和青石板,部分破损严重,部分保存尚好,但色彩杂乱铺装景观效果较差。

建宁东路至凤苑路段(K4+060~K5+600)为水泥路面,现状断面较为破旧,车辙、推移、开裂、拥包等现象也较为普遍;人行道为混凝土预制块和青石板,部分破损严重,部分保存尚好,但色彩杂乱铺装景观效果较差。

凤苑路以北路段(K5+600~K12584.464)为水泥路面,现状断面较好,但鑫康路至汇宝路段左幅路面较为破旧,其余路面车辙、推移、开裂、拥包等现状也较为普遍;人行道为混凝土预制块和青石板,部分破损严重,部分保存尚好,但色彩杂乱铺装景观效果较差。

(2)原水泥路面的处理

因目前只有一个车道的弯沉值测定资料,施工前建议施工单位对现状路面采用5.4米长的

贝克曼梁测量其主点和副点弯沉。对板底脱空的评定标准为,现有砼板按接缝主点弯沉小于0.2mm 、差异弯沉小于0.06mm 双指标控制,即这两个指标均需满足的板不需要处理,否则采取修补旧板措施。

(a )、裂缝的处理

对宽度小于3mm 的轻微裂缝,采取扩建注浆;对大于3mm ,小于15mm 的中等裂缝,采取条带罩面进行缝补。对宽度大于15mm 的严重裂缝,采用全深度补块(集料嵌锁法)。

(b )、板块、板角的处理

板角断裂应按照破裂面的大小确定切割范围,纵向最小切割宽度为0.5m ,最大为1.0m ;横向最小为0.5m ,最大到车行道中央。小心切割破损板块,防止切割时对相邻板块造成额外损

坏。切缝后,凿除损坏部分时应凿成规则垂直面。对原有钢筋不应切断,如果钢筋难以全部保留,至少也要保留20-30cm的钢筋头,且应长短交错。如基层出现松散情况,应挖除松散基层后,用C20混凝土作基层。

(c)、原水泥混凝土板块错台的处理

当注浆和裂缝处理完毕后,须对混凝土板块的错台进行处理。

1)、当错台≤0.10mm时,可采用机械磨平或人工凿平的方法进行处理;

2)、当错台>0.10mm时,可采用先进行凿平处理,再加铺调平层,或局部翻挖新建的方法进行处理。

(d)、原水泥混凝土板块坑洞的处理

对个别坑洞修补,清除洞内杂物,用水泥砂浆等材料填充,达到平整密实。对较多坑洞且连成一片的,应采取薄层修补方法进行。将坑洞切割深度为6cm以上的槽,并将切割面的光滑面凿毛,用混凝土拌合物填入槽内,振捣密实,并保持与原混凝土面板齐平。

(e)、原水泥混凝土板块接缝的处理

混凝土路面的接缝包括纵向施工缝、纵向缩缝、横向施工缝、横向缩缝、横向胀缝等。接缝是混凝土板块的薄弱部位,最容易引起破坏,特别是胀缝破坏率甚高。

1)、清缝。将原板块的填料清除,如原缝偏窄需重新切缝,要求缝宽10mm,深度40-50mm。

2)、用皮老虎或吸尘器吹吸干净缝内尘土,采用填料填充。

3)、建议采用聚氨酯密封胶作为填缝材料,该材料主要由甲组分(多异氰酸酯)乙组分(多羟基化合物)组成,不含煤焦油成分。甲乙组分的配比为1:(2.7-3.2)。对接缝张开及破碎维修的处理详见设计图。

(f)、原水泥混凝土板块翻挖换板的处理

对于水泥混凝土板块损坏严重的部分及交叉口范围内加罩厚度不满足10cm尽可能保留原有拉杆,宜用液压镐凿除破碎混凝土,应及时清运混凝土碎块,并用C25混凝土更换被翻挖的坏板块。基层损坏部分应清除,用C20混凝土将路面基层补强,其补混凝土顶面标高应与旧路面基层地面标高一致。

(3)原沥青路面的处理

(a)、经过刨铣后,沥青路面出现裂缝的处理:

1)、缝宽在5mm以内:清除缝中杂物及尘土,将稠度较低的热沥青灌入缝内(缝内潮湿时采用乳化沥青)灌入深度约为缝深的2/3,填入干净石屑或粗砂,并捣实,将溢出缝外的沥青及石屑、砂清除。

2)、缝宽在5mm以上:清除已松动的裂缝边缘,用热拌沥青混合料填入缝中,捣实。缝内潮湿时,采用乳化沥青混合料。

(b)、经过铣刨后,沥青路面出现拥包的处理:

1)、属于施工时操作不慎将沥青洒落在路面上形成的拥包,将拥包除去即可。

2)、已趋于稳定的轻微拥包,应将拥包用机械刨削或人工挖除。如果除去拥包后,路表不够平整,应予以处治。

3)、因面层沥青用量过多或细集料集中产生较严重拥包,或路面连续多次出现拥包且面积较大,但路面基层仍属稳定,则应用机械或人工将拥包全部清除去,并低于路表面约10mm。扫尽碎屑、杂物及粉尘后用热拌沥青混合料重做面层。

(c)、经过铣刨后,沥青路面出现坑槽的处理:

1)、按照“圆洞方补、斜洞正补”的原则,划出所需修补坑槽的轮廓线。

2)、沿所划轮廓线开凿至坑底稳定部分,其深度不得小于原坑槽的最大深度。

3)、清除槽底、槽壁的松动部分及粉尘、杂物,并涂刷粘层沥青。

4)、填入沥青混合料(在潮湿或低温季节,宜采用乳化沥青拌制的混合料)并整平。

5)、用小型压实机具或铁制手夯将填补好的部分压实。新填补的部分应略高于原路面。如果坑槽较深(7cm以上),应将沥青混合料分两次或三次摊铺和压实。

(4)水泥路面改造方案

水泥路面改造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路面破坏状况分级在中级以上,代表弯沉值小于0.45mm的路段。

处理方式: 4cm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0.3%抗车辙剂;

乳化粘层沥青(PC-3);

6cm中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C)+ 0.3%抗车辙剂;

2cm应力吸收层(SAMI);

双向玻璃纤维土工格栅(GSB-50);

铣刨后的原混凝土路面(铣刨2cm)。

在改造前应先将裂缝、断板、坑洞、错台等处治后再加铺面层。水泥路面改造后比原路面标高高10cm,保持原路横坡不变。

第二种情况:路面破坏状况分级在中级以下,代表弯沉值大于0.45mm的路段,或新做机动车道。

处理方式: 4cm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0.3%抗车辙剂;

乳化粘层沥青(PC-3);

8cm中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C)+0.3%抗车辙剂;

双向玻璃纤维土工格栅(GSB-50);

乳化沥青透层(PC-2)、稀浆封层(ES-2);

35cm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含量6%);

15cm级配碎石底基层。

对适用于该情况的路段应确保路基回弹模量不小于35Mpa,弯沉值不大于166.3(0.01mm),否则应先进行路基处理达到上述要求后再铺筑路面结构层。水泥路面改造后与原路面同高,保持原路横坡不变。

(5)沥青路面改造方案

沥青路面改造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沥青路面面层局部受损,但整体强度足够,代表弯沉值小于0.45mm的路段。

处理方式: 4cm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0.3%抗车辙剂;

乳乳化粘层沥青(PC-3);

6cm中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C)+ 0.3%抗车辙剂;

2cm应力吸收层(SAMI);

双向玻璃纤维土工格栅(GSB-50);

铣刨后的原沥青路面(铣刨12cm)。

改造前应现将老路铣刨12cm,再按本图依次施做。沥青路面改造后与原路面同高,保持原路横坡不变。

第二种情况:沥青路面面层受损严重,整体强度不足,代表弯沉值大于0.45mm的路段,或新做机动车道(含珠江源大道以东段)。

处理方式: 4cm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0.3%抗车辙剂;

8cm中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C)+0.3%抗车辙剂;

双向玻璃纤维土工格栅(GSB-50);

乳化沥青透层(PC-2)、稀浆封层(ES-2);

35cm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含量6%);

15cm级配碎石底基层。

对适用于该情况的路段应确保路基回弹模量不小于35Mpa,弯沉值不大于166.3(0.01mm),否则应先进行路基处理达到上述要求后再铺筑路面结构层。沥青路面改造后与原路面同高,保持原路横坡不变。

(6)公交站前路面加强设计方案

公交站前路面按新做路面进行加强设计,具体做法为将35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替换为钢筋混凝土基层,其他做法同新作机动车道路面。

应确保路基回弹模量不小于35Mpa,弯沉值不大于166.3(0.01mm),否则应先进行路基处理达到上述要求后再铺筑路面结构层。沥青路面改造后与原路面同高,保持原路横坡不变。

(7)非机动车道改造方案

非机动车道指的是单独板块的非机动车道,机非共面情况做法同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改造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现状为沥青路面,沥青路面面层局部受损,但整体强度足够,代表弯沉值小于0.45mm的路段。

处理方式: 4cm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0.3%抗车辙剂;

乳乳化粘层沥青(PC-3);

6cm中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C)+ 0.3%抗车辙剂;

2cm应力吸收层(SAMI);

双向玻璃纤维土工格栅(GSB-50);

铣刨后的原沥青路面(铣刨12cm)。

改造前应现将老路铣刨12cm,再按本图依次施做。沥青路面改造后与原路面同高,保持原路横坡不变。

第二种情况:现状为沥青路面,沥青路面面层受损严重,整体强度不足,代表弯沉值大于0.45mm的路段,或新做非机动车道。

处理方式: 4cm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0.3%抗车辙剂;

6cm中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C)+0.3%抗车辙剂;

双向玻璃纤维土工格栅(GSB-50);

乳化沥青透层(PC-2)、稀浆封层(ES-2);

25cm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含量6%);

15cm级配碎石底基层。

对适用于该情况的路段应确保路基回弹模量不小于30Mpa,弯沉值不大于196.2(0.01mm),否则应先进行路基处理达到上述要求后再铺筑路面结构层。沥青路面改造后与原路面同高,保持原路横坡不变。

(8)人行道改造方案

人行道改造分为以下两种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人行道保存较完整、基层承载力足够的路段。

处理方式: 5cm天然青石板;

3cmM10水泥砂浆;

先将现状人行道面板揭除,然后清除面板下水泥砂浆,再按本图至下而上依次施做。主要是将现状混凝土预制块及现状破损青石板更换为新的青石板,保存完好的青石板可以再利用。

第二种情况:人行道保破损严重、基层承载力明显下降的路段。

处理方式: 5cm天然青石板;

3cmM10水泥砂浆;

15cm C20混凝土;

12cm级配碎石。

先将现状人行道面板揭除,然后将面板下水泥砂浆及基层全部清除,将土基重新压实(压实度≥94%),再按本图至下而上依次施做。同时将现状混凝土预制块及现状破损青石板更换为新的青石板,保存完好的青石板可以再利用。

人行道铺装样式、花纹、样色及详细工程量详见“绿化分册”。

(9)特殊情况路面处理

对局部新做路面情况,如作业空间太小,不便于碾压,可将基层更换为C20混凝土,结构层厚度保持不变。

对于水泥路面罩面与水泥路面更换结构层、沥青路面罩面及沥青路面更换结构层的界面,采用坡度顺接的方式进行衔接,面层、基层及底基层均顺接,在10m范围内进行过渡,详见路面搭接设计图。

(10)路面材料要求

1)、应力吸收层(SAMI)

应力吸收层(SAMI)技术:指采用橡胶沥青作为胶结料的一种应力吸收层结构。同步橡胶应力吸收层是在路面上洒布2-3kg/㎡的橡胶沥青,同时在橡胶沥青上撒布一定量9-22kg/㎡的粒径9-12mm的预拌沥青碎石,形成1cm左右厚度的同步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

橡胶沥青技术指标

同步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石料技术要求

同步橡胶应力吸收层级配要求

2)、基质沥青

本项目沥青混凝土及乳化沥青所用基质沥青应选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其技术指标见下表:

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3)、乳化沥青

粘层油采用PC-3型阳离子乳化沥青,其技术指标见下表:

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4)、抗车辙剂

抗车辙剂物理指标应符合下表规定,同时添加抗车辙剂后离奇混合料动稳定度应不低于3000次/mm,掺加量为0.3%(占沥青混合料比例):

抗车辙剂性能指标

5)、沥青混凝土材料要求

沥青混凝土面层压实度不小于98%,动稳定度不小于3000次/mm。沥青混合料级配类型宜为开级配,集料视密度、吸水率、耐磨性、耐久性及冲击值等指标均应符合《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的要求。

6)、沥青混合料用粗、细集料

a)、粗集料:粗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生产或施工单位自行加工,粗集料在细破作业时不得采用颚式破碎机加工。由不同采石场供应的同档集料在同一筛孔的通过率应相差不大,否则热料仓拌合出的级配不能得到保证。粗集料应选用洁净、干燥、无风化,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粒径大于2.36mm且具有足够强度。该层所用集料可选用玄武岩。其质量技术指标见下表: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粗集料的粒径规格应按以下的规定生产和使用。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规格

b)、细集料:细集料宜采用石灰岩,要求石质坚硬、清净、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级配的人工轧制的米砂。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见下表。

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要求

c)、砂:天然砂采用河砂,通常宜采用中、粗砂。砂的含泥量超过规定时不得使用。开采天然砂必须取得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许可,并符合水利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其规格应符合下表中的规定。

沥青混合料用天然砂规格

d)、石屑:石屑是采石场破碎石料时通过4.75mm或2.36mm的筛下部分。采石场在生产过程中应具备抽吸设备,应采用旋风、布袋式两级除尘并结合雾状喷水,必要时还须在皮带机头加装筛粉网和溜槽,沥青混合料中,宜将S15与S16组合使用。石屑规格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沥青混合料用机制砂或石屑规格

e)、矿粉: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必须干燥、清洁,矿粉质量技术要求见下表。拌和机回收的粉料、粉煤灰不能用于拌制沥青混合料。

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

7)、AC-20(C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范围

各级矿料应从供应地取样筛分后根据下表级配范围确定掺配比例,AC-20(C)级配范围见下表:

AC-20(c)沥青混合料矿粉级配范围

8)、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范围 AC-13(C)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的矿料级配范围见下表。

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的矿料级配范围

9)、水泥稳定碎石

水泥稳定碎石层水泥含量为6%,7d 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4.0MPa ,压实度不小于98%。材料满足《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相关技术要求。

10)、级配碎石

级配碎石压实度不小于97%。材料满足《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相关技术要求。

11)、粘层、透层、封层

沥青面层间采用乳化沥青粘层(PC-3),沥青用量为0.5L/m 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碾压后施做乳化沥青透层(PC-2),沥青用量为1.3L/m 2,沥青对水泥稳定碎石层的透入深度≥5mm ;再在透层上施做0.6cm 厚的乳化沥青稀浆封层(ES-2)。

12)、双向玻璃纤维土工格栅

双向玻璃纤维土工格栅(GSB-50)断裂强度≥50KN/m ,断裂伸长率≯3%。材料满足《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D32—2012)相关技术要求。

13)、水泥

混凝土基层所有水泥采用强度等级C20和C25矿渣硅酸盐水泥,其3d 、28d 龄期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化学成分、物理指标均应满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表3.1.1和3.1.2中、轻交通等级路面用水泥的要求。

14)、水

饮用水可直接作为混凝土搅拌用水。 (11)竣工验收弯沉值 机动车车道竣工验收弯沉值:

第 1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1= 27.2 (0.01mm ); 第 2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2= 30.4 (0.01mm ); 第 3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3= 38.0 (0.01mm ); 第 4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4= 159.5 (0.01mm ); 土基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t 为 166.3 (0.01mm )。 非机动车车道竣工验收弯沉值:

第 1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1= 27.9 (0.01mm ) 第 2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2= 31.4 (0.01mm ) 第 3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3= 38.2 (0.01mm ) 第 4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4= 185.4 (0.01mm ) 土基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t 为 196.2 (0.01mm )。 (12)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技术要求 1)、沥青混合料的拌合

改性沥青混合料宜随拌随用,如因生产或其他原因需要短时间贮存时,贮存时间不应超过24h ,贮存期间温降不应超过10℃,且不得发生结合料老化、滴漏以及粗细集料颗粒离析。沥青混合采用间歇式拌合机,拌和机必须配备计算机设备,拌合过程中逐盘采集并打印各个传感器测定的材料用量和沥青混合料拌合量、拌合温度等各种参数。每个台班结束时打印一个台班的统计量进行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及铺筑厚度的总量检验。总量检验的数据有异常波动时,应立即停止生产,分析原因。拌合机的矿粉仓应配备振动装置以防止矿粉起拱。添加消石灰、水泥等外掺剂时,宜增加粉料仓,也可由专用管线和螺旋升送器直接加入拌合锅,如与矿粉混合使用时应注意二者应密度不同发生离析。拌合机必须有二级除尘装置,经一级除尘部分可直接回收使用,二级除尘部分可进入回收仓使用,对因除尘造成的粉料损失应补充等量矿粉。拌和机的振动筛规格应与矿料规格相匹配,最大筛孔宜略大于混合料的最大粒径,其余筛的设置

应考虑混合料的级配稳定,并尽量使热料仓大体均衡,不同级配混合料必须设置不同的筛孔组合。沥青混合料拌合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经试拌确定,以沥青均匀裹覆集料为度。间隙式拌合机每盘的生产周期不宜少于45s(其中干拌时间不少于5-10s)。改性沥青的拌合时间应适当延长。间隙式拌合机宜备有保温性能良好的成品储料仓,贮存过程中混合料温降不得大于10℃、且不能有沥青滴漏,普通沥青混合料的贮存时间不得超过72h,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贮存时间不宜超过24h。烘干集料的残余含水量不得大于1%。每天开始几盘集料应提高加热温度,并干拌几锅集料废弃,再正式加沥青拌合混合料。沥青混合料出厂时应逐车检测沥青混合料的重度和温度,记录出厂时间,签发运料单。

2)、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选用15吨以上的自卸车作为运输车辆,为了保证路面平整度的要求,应确保在摊铺机前等待运料车不少于5辆。混合料运输车的车厢底板和侧板应抹一层隔离剂,并排除可见游离余液。使用油水混合料液作隔离剂时,应多次挪动汽车位置,平衡装料,以减少混合料离析。运料车运输混合料宜用毡布覆盖保温、防雨、防污染。运料车进入摊铺现场时,轮胎上不得沾有泥土等可能污染路面的脏物。如沥青混合料不符合施工温度要求,或已结城团块、已遭雨淋的不得摊铺。摊铺过程中运料车应在摊铺机前100mm~300mm处停车,空挡等候,由摊铺机推动前进开始缓缓卸料,避免撞击摊铺机。在有条件时,运料车可将混合料卸入转运车经二次拌合后向摊铺机连续均匀的供料。运料车每次卸料必须倒净,尤其是对改性沥青混合料,如有剩余,应及时清除,防止硬结。

3)、沥青混合料的摊铺

一台摊铺机的铺筑宽度不宜超过6m(双车道)~7.5m(3车道),通常采用两台摊铺机前后相距10m~20m成梯队同步摊铺,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两幅之间应30~60mm左右宽度的搭接,并躲开车道轮迹,上、下层的搭接位置宜错开200mm以上。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合料的离析。面层的摊铺速度宜控制在2~6m/min的范围内,对改性沥青混合料宜放慢至1~3m/min。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铺筑改性沥青时宜采用非接触式平衡梁,下面层宜采用平衡梁式摊铺厚度控制方式,直接接触式梁的轮子不得沾附沥青,当发现混合料出现明显的离析、波浪、裂缝、拖痕时,应分析原因,予以消除。

4)、沥青混合料的压实

沥青路面施工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压路机,一般要求压路机的数量不能少于5台,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初压、复压、终压(包括成型)的碾压步骤,以达到最佳的碾压效果,初压应紧跟在摊铺机后碾压,采用振动压路机或轮胎压路机碾压,并保持较短的初压区长度,以尽快是表面压实,减少热量散失。复压应紧跟在初压后面进行,且不得随意停顿,压路机碾压段的总长度应该尽量缩短,通常不超过60M~80M。密集配沥青混凝土的复压宜优先选用重型轮胎压路机进行揉搓碾压,以增加密水性,其总质量不宜小于25T,每个轮胎的压力不小于15KN。相邻碾压带应重叠1/3~1/2D的碾压轮宽度,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为止。终压应紧跟在复压后进行,终压可选用钢筒式压路机或管壁振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不宜小于2遍,至无明显轮迹为止。

压路机应以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应符合以下规定。压路机的碾压路线及碾压方向不应突然改变而导致混合料推移。碾压区的长度应大体稳定,两端的折返位置应随铺摊机的前进而推进,横向不得在相同的断面上。压路机的碾压温度应符合表列要求,并根据混合料的种类、压路机、气温、层厚等情况经试压确定。不得在低温状况下做反复碾压,使石料棱角磨损、压碎、破坏集料嵌挤,对于面层沥青混合料的初压、复压、终压的要求应满足施工规范的要求,压路机的组合方式可采用传统的组合方式。

压路机碾压速度(Km/h)

5)、施工温度控制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最低摊铺温度根据筑铺层厚度、气温、风速及下卧层表面温度不得低于表列要求,每天施工开始阶段宜采用较高温度的混合料。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应满足表列要求。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根据实践经验并参照下表选择。

沥青混合料的最低摊铺温度

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

6)、压实度要求

沥青路面的压实度是非常重要的质量指标,利用钻孔法与核子密度仪无破损检测路面密度的对比关系,来确定路面结构的压实度。要求路面结构压实完成后其密度应达到实验室标准的98%。

7)、接缝

沥青路面的施工必须接缝紧密、连接平顺,不得产生明显的接缝离析。上下层的纵缝应

错开150mm(接热缝)或300~400mm (冷接缝)以上。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 以上。表面层横向接缝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宜在当天施工结束后切割、清扫、成缝。以下各层采用自然碾压的斜接缝。斜接缝的搭接长度与层厚有关。宜为0.4~0.8m ,搭接处应撒少量的沥青,混合料中的粗集料颗粒应予剔除,并补上细料,搭接平整、充分压实。摊铺时采用梯队作业的纵缝应采用热接缝,将已铺部分留下100~200mm 宽暂不碾压,作为后续部分的基准面,然后作跨缝碾压以消除缝迹。

7、路基工程

由于未做针对道路工程的地勘,本项目参考综合管廊项目的地勘。根据参考地勘珠江源大道(特别是凤苑路以南段)沿线地下水位较高,原路基的上层为土夹石换填。根据初步分析,土夹石中的细颗粒含量较多经碾压后较为密实,容易产生毛细现象,造成路基强度随通车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从而造成路面过早损坏。

鉴于此,在更换结构层且地下水位高于路面下1.8m 的路段或地下水位低于路面下1.8m 且回弹模量小于35Mpa 的路段,对路基也同步进行处理。处理方式为:挖除老路路基路面后,抛填一定厚度的毛石(一般路段为60cm ,特殊路段根据地质情况进行加厚)+60cm 天然级配砂砾+一层土工格栅。其中双向玻璃纤维土工格栅(GSB-50)断裂强度≥50KN/m ,断裂伸长率≯3%。材料满足《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D32—2012)相关技术要求。

对地下水位低于路面下1.8m ,且回弹模量不小于35Mpa 的路段,可不进行毛石换填。 路床填料采用天然级配砂砾。路床以下路基填筑材料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不得使用腐殖土、杂填土、废弃物和其他路基施工规范禁止使用的病害土体;不得含有植物根系或其他有机物;填料粒径应小于150mm ;填料液限小于50%;塑性指数小于26。填料最小强度(CBR)详见下表。

路基压实度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

8、路缘石

考虑到道路提升改造的整体效果,道路沿线路缘石全部进行更换,材质采用天然石材。石材饱和抗压强度不小于80MPa;饱和抗折强度不小于9MPa。

路缘石共分为五种类型:P1型平缘石、P2型平缘石、PF1型平缘石、TF1型立缘石、TF2型立缘石。

P1型平缘石适用于设有雨水篦子的情况;

P2型平缘石适用于中央绿化带外侧,与道路同坡;

PF1型平缘石适用于侧绿带接人行道的情况;

TF1型立缘石适用于机动车边缘及非机动车边缘(机非共面)的情况。

TF2型立缘石适用于独立式公交站台处。

9、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设置于整段人行道、沿线单位出入口、道路交叉口、人行过街设施、公交车站等设施处满足视力残疾者与肢体残疾者以及体弱老人、儿童等利用道路交通设施出行的需要。参照现行国家行业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执行。

盲道块石材饱和抗压强度不小于80MPa;饱和抗折强度不小于9MPa。

10、公交站台及出租车招呼站设计

公交站台均设置于交叉口出口端,距离交叉口在50m~100m之间,站台间距在400m~600m 之间。采用港湾式停靠站,站台长度为30m,港湾进口过渡段长15m,出口过渡段长20m,站台宽度为2m~3m,站台后侧绿带开口宽度为3m与人行道相互通,开口处做成无障碍坡道。

出租车招呼站站点间距在400m~600m之间,采用港湾式停靠站,要求出租车即停即走。停靠区长度为12m,港湾进口过渡段长6m,出口过渡段长6m,停靠站后侧绿带开口宽度为3m 与人行道相互通,开口处做成无障碍坡道。

五、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开工前应全面熟悉设计图纸和理解设计要求,并详尽调查现场,根据设计要求、合同、现场情况等,编制详细完善的实施性项目组织计划。认真做好施工放样、现状纵、横地面线、管线改造、管线接点标高复测等准备工作。复测无误后再进行施工。施工全过程应遵守相关施工技术规范,确保施工质量。如有疑义或不明之处,需及时与业主、监理、设计方进行协商。

2)施工在满足质量标准的前提下,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3)病害路面处理段应根据设计要求预先进行处理。

4)雨季施工现场应首先解决排水问题,完善临时排水系统,防止出现路基积水、冲毁现象。

5)施工中应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做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

6)圬工构造物所用石料、砂浆等的强度和规范应满足设计和有关施工规范的要求。砌筑圬工砌体时,要求砂浆饱满,石料之间错缝砌筑,有回填的砌体必须待砂浆强度达70%以上时方可回填,所有砌体应做到外观整齐、勾缝美观、石料统一。

7)注意不同排水设施的衔接,与各类综合管线应相互协调,形成完善统一的道路排水系统,并与原有的水系相通。并注意对周边小区、单位现有的雨污水排出口进行顺接。

8)构造物基坑开挖时应注意及时排水并回填基坑,禁止基坑受到浸泡。

9)挖方路基施工中,应注意地质、地形及水文等条件。

10)平交路口工程范围线内的平交道路路面结构与行车道路面结构保持一致。

11)对于其他相交道路衔接界面,应注意平面与高程衔接的吻合,包括坐标、高程一致以及平面、纵面线形的和顺。无论是道路中心线或各类边线平面衔接点位置或高程,应待衔接界面两端放样吻合后才可施工,如有偏差及时与设计监理单位联系找出原因,属于允许误差范围内时,可采取修正措施调整,整接吻和后施工。

12)由于本项目时间紧迫,未对现状路面进行弯沉值测定及钻芯取样,施工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多方协商,及时解决问题。

13)道路预埋件一般包括交通标志、路等基础、信号灯基础、过街电缆管道等,建议在工程施工中合理安排,避免反复开挖。

14)沥青摊铺

〔1〕沥青混凝土原材料与混合料质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沥青混合料采用厂拌送到工地,应拌合均应、色泽一致、无成块油团。对明显花白、粗细颗粒分离、结块成团、枯焦分散,油重明显过多过少,以及出厂温度超过范围或送到工地时温度低于规定的混合料,不得使用。

〔2〕沥青沾层油宜采用快裂或中裂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所使用的基质沥青标号与主层沥青混合料相同;乳化沥青沾层油的用量不应少于0.5L/㎡。

〔3〕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的摊铺,不得随意变化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合料的离析。

〔4〕用机械摊铺的混合料,不宜采用人工反复修整,当不得不由人工作局部找补或更换沥青混合料时,需仔细进行,特别严重的缺陷应整层铲除。

〔5〕压实成型的沥青路面应符合压实度及平整度的要求。

〔6〕沥青路面的施工必须接缝紧密,连接平顺,不得产生明显的接缝离析。上下层的错缝应错开150mm(热接缝)或300~400mm(冷接缝)以上。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应错位1m 以上。

〔7〕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组织应做到快卸、快铺、快整平、快碾压。摊铺温度不得低于沥青混合料的最低摊铺温度。

〔8〕在冬、夏季施工应按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措施,并注意养护。

〔9〕铺筑好的沥青层应严格控制交通,做好保护,保持整洁,不得造成污染。

15)施工中如发现工程地质、地形、水文资料与设计有较大出入或涉及数据错误等情况,应立即停工避免废置工程出现,及时与监理、设计单位、项目业主会同一起进行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16)施工组织计划应仔细研究交通保通方案,确保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有序,道路畅通。

17)施工必须遵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安全施工。

18)施工必须遵守国家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遇有文物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保护好现场,会同有关单位妥善处理。

19)施工中应注意环境保护,施工中车辆运输应采用相应防护措施,减轻由于施工车辆的运行导致滴、漏与扬尘等;施工中应注意水土保护,避免陡坡施工,及时防护坡面;注意对林木的保护,不随意砍伐,对古树名木搬迁应取得管理部门的同意;施工中产生的泥浆应沉淀处理后排放,注意及时清扫场地,防止粉尘、垃圾随雨水冲入水体、河道。

20)施工操作必须严格按市政道路施工相关验收规范进行施工。未尽事宜,请按有关设计和施工规范、规程、技术标准及验收规范执行,施工中如遇与设计不相适的地方,请与设计人员联系,共商解决。

21)本图未完成有关审批手续前,不得作为施工依据。

公园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公园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河南,为河南驻马店置地·森林公园道路施工图设计。 二、设计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 Y/T5132-95),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CJJ 48—92),公园设计规范; 3.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4.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5. 业主提供现场资料及设计要求等。 三、设计范围 1.此公园道路设计包括红线内的以下工程: 1)主、次入口道路; 2)公园环道; 3)滨河游道; 4)林荫小道 四、公园道路的分类 1按使用功能分类 护林防火、生产、游览环道:主要以车行为主,两侧或一侧可设人行道,以满足公园消防和人行的要求,此本园道路宽度4.5~8m公园主、次入口道路和公园环道。 滨河景观游道:主要以人行为主,必要时可通过环卫用小型垃圾运输车,此公园设置道路宽度为3m滨河游道。 景区林荫小道:主要以人行为主,部分路段宽度2.5~3m,公园小型游览工具自行车等可以通过,此公园设置道路宽度为2m或1.5m公园人行小径。 2、按技术标准分类 森林公园道路按使用性质分为干线、支线、人行道三类。 2.1 干线:为森林公园与外部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以及森林公园内的环行主道。外部干线按相应的国家公路等级进行设计。内部干线路基宽度一般按5.0~7.0m进行设计,其纵坡不得大于9%,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30m。 2.2 支线:森林公园内通往各功能分区、景区的道路。支线路基宽度一般按 3.0~5.0m进行设计,其纵坡不得大于13%,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15m。 2.3 人行道:森林公园内通往景点、景物供游人步行游览观光的道路。可根据自然地势设置自然道路或人工修筑阶梯式道路。人行道宽度一般按1.0~ 3.0进行设计,不设阶梯的人行道纵坡宜小于18%。 3按面层材料分类 3.1花岗岩:主要用于主、次入口道路地面铺装,一般车行为主时,花岗岩设置为50厚;花岗岩铺装还用于园路镶边及分段,此时花岗岩厚度一般设为20或30厚。 3.2混凝土砖或透水砖:主要用于支线道路铺装,规格为200x100x60,混凝土砖或透水砖必须质地密实,质感细腻。 3.3水洗石:主要用于人行小径铺装,一般粒径为?5-8,颜色为米黄色或白

农村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设计总说明 一、概述 1.1工程概况 开县金峰镇青橙村村级公路硬化工程是金峰镇青橙村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原路为泥结碎石路面,由于道路等级较低,下雨时,路面泥泞不堪,为当地人民群众的出行及物资的运送造成极大阻碍。因此,该项目的改建已势在必行。 1.2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义乌市交通设计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受中开县金峰镇青橙村村委委托,对《开县金峰镇青橙村村级公路硬化工程》进行设计。 该项目由于任务紧张,我公司在接到委托任务后立即成立项目组开展工作,于2014年7月上旬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就项目建设方案与业主方主要负责人达成一致:利用既有公路进行建设,路线平、纵面不作大的调整,局部地段改线,调整纵坡,完善排水设施,增设挡防设施的增设、错车道的设置、安保设施的设置等工作。我公司项目组在接到任务后立即组织人员进驻现场进行勘察测量,采用现场实地选线,并结合实际地形地貌进行调整,并据此再次对路线进行局部优化调整。勘测工作中,各作业组严格控制测量精度,对资料认真进行自检、自查,确保各项资料的搜集齐全和完整。经详细的测量、实地放线、细致的资料搜集、调查,外业勘测资料精度达到勘察测量规范规定的要求。整个外业勘测工作于2014年7月中旬完成,随后项目组全面展开内业设计,内业设计工作中,工程技术人员严格把关,对项目通过认真、细致的设计,在确保结构物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优化设计,使设计文件更加经济、合理,可行。2014年7月下旬编制完成《开县金峰镇青橙村村级公路硬化工程》设计,并交付业主。 1.3原路状况 本项目原有公路属于农村公路,路线沿山势展开,路线曲折,弯道多、平曲线半径 小,路基宽窄不一,平纵面线形局部达不到重庆农村公路标准,存在超限问题。沿线大部分路段无边沟或排水沟,全线部分涵洞经疏通维修后能继续使用。原路防护工程大多为干砌片石,部分不满足要求的重新翻修为浆砌挡墙。 1.4建设标准 本项目原则上按设计速度15km/h,部分路段依据《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进行设计。 1.5 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 1.5.1 设计原则 在设计中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技术可行、标准合理、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保证质量、注重安全”的原则,并按重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渝文审(2011(25号))规定中“着重提高公路的路线技术标准,完善防护排水措施,增强晴雨通车能力”的方针进行设计,使公路改建后,当地群众出行更便捷、更安全、更舒适,以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1.5.2技术标准 公路等级:农村公路 设计速度: 15km/h困难段10km/h 极限最小平曲线半径: 10m 一般最小平曲线半径: 15m 不设超高的最小平曲线半径: 150m 最大纵坡: 12% 最短坡长: 40m

施工图设计说明(公路模板)

路线设计说明 一、相关批复意见及执行情况 本次设计严格按照《青海省海东工业园区临空综合经济园总体规划(2011-2020)》进行施工图设计。同时,根据多次省、市领导对该项目的指示、意见和建议以及青海省交通部门专家的咨询意见,根据青海省海东工业园区临空综合经济园区道路建设方案的会议纪要进行一阶段施工图设计。 文件的编制基本按照《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要求进行文本及设计图纸的编制。同时,考虑到本项目为青海省交通厅代建项目,所以在设计中充分征求青海省交通部门意见、相关专家咨询意见以及公路交通部门规范要求,同时参照《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对设计说明及图纸进行补充。 二、路线平面、纵断面设计说明 (一)路线走向及平面布设 1、本工程为新建道路,平面线形按照总体规划进行设计,并保持道路线形顺畅,满足《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的要求。 拟建二号路位于平安县境内,二号路与规划的兰新客运铁路专线及南绕城高速公路并行,二号路路线全长。二号路起点、终点均与现状109国道相接,道路全线线形基本与南绕城高速平行。 二号路路线走向大致呈东西向,道路全线按照城市道路Ⅱ级主干道进行设计,设计车速40km/h。本次设计西起三号路,东至一号路,全长,道路全线共设交点17个,全线设平曲线15处,最小圆曲线半径300m,缓和曲线最小长度50m,最大圆曲线半径,最小平曲线长度。 K0+000~K1+200段利用现状109国道(现状宽12m,沥青混凝土路面)向北侧进行拓宽改造,K1+200~K3+080段与南侧兰新客运专线平行,K3+080~K3+540段下穿客运专线,经政府部门与高铁相关部门协商,因高铁沿开发区中部全线穿越,孔跨跨径为30m,采用双向行车时,路幅布置在两桥墩之间,能充分保证路幅宽度及行车安全。相关同意道路选线将桥墩置于12m中央分隔带内,并考虑安全净空要求,绿化带路缘石采用连续式钢筋混凝土护栏进行防护。 高铁桥墩及高压线塔 K3+540~段平面线形基本与南侧南绕城高速平行,终点与1号路及109国道相接。K5+230~K6+000段穿越330KV的高压走廊,此段考虑到建设用地要求,经政府部门与电厂相关部门协商,同意将铁塔置于道路中央分隔带内。因中央分隔带设置宽度10m,能够保证铁塔安全净空要求,绿化带路缘石采用连续式钢筋混凝土护栏进行防护。 沿线前后跨沟五次,相应的布设桥梁。 2、路线采用坐标及高程 路线平面控制测量采用平安县城建坐标系,路线高程控制测量采用1985年国家基准 下穿客运专线 高压走廊 南绕城高速

1交通工程的设计说明书(施工图的设计)

交通工程设计说明书 1 工程概述 空港大道南起黄石东路,连接现状云城西路,北至106国道,全长约6公里。 本项目为空港大道(黄石东路-109国道)工程北段,工程南起于规划七路地铁检修段下沉道路,北止于106国道。主线长337.074m,城市主干道标准,设计速度为60km/h,道路标准红线宽度为43.5m,双向8车道;左辅道长384.171m,右辅道长397.542m,城市次干道标准,设计速度为40km/h,,道路标准红线宽度为45.6m,双向4车道。 项目地理位置图 2 本次设计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GB 5768.1-2009。 3、《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 5768.2-2009。 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 5768.3-2009。 5、《路面标线用玻璃珠》GB/T 24722-2009。 6、《道路预成形标线带》GB/T 24717-2009。 7、《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GB/T3190-2008。 8、《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1部分:一般要求》GB/T 3880.1-2006。 9、《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2部分:力学性能》GB/T 3880.2-2006。 10、《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3部分:尺寸偏差》GB/T 3880.3-2006。 11、《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 23827-2009。 12、《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833-2012。 13、《道路交通信号灯》GB 14887-2003。 14、《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 14886-2006。 15、《人行横道信号灯设置规范》GA/T851-2009。 16、《广州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计技术指引》 17、《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18、《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2004。 19、《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 23827-2009。 2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21、《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 50647-2011。 2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23、《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 24、《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15。 3 交通标线 3.1 设计原则 1、各标线的设置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5768.3-2009)的要求。 2、标线用于管制和引导交通,应具有鲜明的确认效果。标线设置在路面上,应具有附着力强、经久耐磨、使用寿命长、耐候牲好、抗污染、抗变色等性能。同时,标线还应具有施工时干燥迅速、施工方便、安全性能好等性能。在夜间,标线应具有良好反光效果,对行驶车辆的诱导有重要作用。 3、除减速标线外,一般热熔型涂料的冷膜厚度为1.8±0.2mm。

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说明 1.0 遵循的规范、规程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3)《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 (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 011-94); (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014-97); (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 (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9)《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 017-96); (10)《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 (11)《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98); (1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13)《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6-98); (1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 033-95); (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16)《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 (17)《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J 053-94); (18)《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93); (19)《公路工程石料试验规程》(JTJ 054-94); (20)《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 057-94); (21)《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 058-2000); (22)《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J 059-95); (23)《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J/T060-98); (24)《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99); (25)《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 (2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27)国颁《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 50162-92); 此外,参照执行我院制定的工作大纲及建设单位和地方政府的有关会议纪要、协议。 2.0 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依据初步设计的批复意见“同意采用路基两侧加宽的设计方案,每侧加宽8米。加宽后的路基宽度为42米,计算行车速度120公里/小时,双向八车道。路面结构:4厘米厚沥青玛蹄脂(SMA-13)+6厘米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I变级配)+8厘米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I变级配)+36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20厘米厚低剂量水泥稳定粒料”进行设计。沥青混凝土表面层采用SMA,符合本项目大交通、重轴载的特点,具有较好的高温抗车辙性能、抗低温开裂性能和优异的抗滑性能;在沥青混凝土中、下面层的选择上,传统的AC-I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具有孔隙率较小,密实性能较好等特性,但由于细集料较多,级配呈悬浮型,高温稳定性较差,同时也易于引起泛油、涌包、车辙等破坏现象。根据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发展趋势并结合本项目所处的地理环境及重载交通的实际情况,虽然Superpave设计方法设计出的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该设计方法在我省应用还缺乏经验,不宜在本项目中大规模使用,而对传统AC-I型密级配进行改善,适当减少靠近最大粒径的粗集料和细集料中较细部分的比例,控制矿粉比例,适当增加中间档次的粗集料(如5~10mm、10~15mm)所形成的S型级配属于嵌挤密实型级配,具有适宜的孔隙率,渗水性小,不但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而且表面还具

交通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交通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1设计标准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 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3.《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23827-2009) 4.《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833-2002) 5.《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 6.《路面标线用玻璃珠》(GB/T24772-2009) 7.《道路交通信号灯安装规范》(GB14886—2006) 8.《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2003/XG1—2006) 9.《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GA25280—2010) 10.《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D82—2009) 11.《成都市道路指路标志系统》(DB510100/T 129—2013) 12.《四川省旅游标志标牌设置标准》 13.《公共场所双语标志英文译法》 14.《成都市道路交通设施设置指南》 15.《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2082) 16.《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17.《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18.现行有关材料标准 2设计内容 本次设计包含:1、广州路交通工程;2、海口路交通工程;3、海南路交通工程4、兴隆湖十四号路交通工程5、广西路交通工程;以及与本项目相交道路的交叉口100m 范围内的标志牌. 道路等级:1、广州路城市主干路;2、海口路城市支路;3、海南路城市次干路4、兴隆湖十四号路城市主干路5、广西路城市次干路。主干路安全设施等级按A级配置设计。次干路、支路安全设施等级按B级配置设计。 设计车速:主干路主车道60Km/h,交织段集散车道30Km/h;次干路设计速度40Km/h;支路设计速度30Km/h。 车道宽度:主车道3。5m,集散车道3.25m,交叉口渠化段进口车道3。25m。 2.1交通标志 2.1.1设计原则 1.道路上的标志具有法律效力,应根据交通管理法规及有关标准,正确地设计与设置 标志。 2.标志的设计应根据道路的交通量及其构成,计算行车速度,平、纵面线形,桥涵、隧 道等构造物的位置,投资与自然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 3.标志的设置不得侵占道路建筑限界。标志牌不应侵占路肩,应确保净空高度。 4.标置的设置数量应平衡、均匀,避免信息过载或疏漏,重要信息可重复设置。在 某些情况下,应根据交通标志的重要性划分层次,保障重要标志的位置。在路况较好的长直路段也应设置一些提示性的标志。 5.以不熟悉该道路及周围路网体系的道路使用者为设计对象,交通标志的设置应充 分考虑整个路网和该道路之间的关系。 6.在设置交通标志时,应注意与交通标线的配合使用.交通标志的设置还应周围环境 等其它沿线设施的协调配合。 7.道路全线应采用统一的设置标准、版面规格,在特殊情况下,交通标志的设置位置 与统一性发生矛盾时,应优先保证交通标志的可读性和视认性。 8.交通标志的版面设计应以驾驶人员在计算行车速度下行驶时能及时辨认标志信息 为基本原则,同时力求使版面美观、醒目。 9.交通标志的结构设计应符合“充分满足功能要求、尽量考虑美观、统一规格并降 低造价”的原则. 2.1.2设计内容 2.1.2.1交通标志种类 本设计交通标志主要有四种:

市政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第一标段K0+000~K2+600) 一、工程概况 垫江县明月大道贯通垫江县城区南北区域,位置走向与桂溪北路(即渝巫路) 平行,相当于垫江县骨架路网体系中的“外环线”。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 位于垫江县桂溪镇,南接长安大道延伸段,北接天圣制药厂。设计起点位于长安 大道平交口,先后与南阳路、机关路、温泉路平交后,终点位于明月大道C连接 线平交口,道路全长6111.834米,为城市主干道,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度 为32米;中间有明月大道B连接线与北转盘平交,道路全长513.656米,为城 市主干道,双向六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40米;明月大道C连接线与明月大道 平交,道路全长1381.143m米,为城市主干道,双向六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 40米,终点接渝巫路。 本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垫江县县域城市的交通网络体系,缓解城区内 部的交通压力,极大地改善道路交通条件,也为周边地块的开发进程起着积极的 推动作用,对整个垫江县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设计依据及采用的规范标准 2.1 设计依据 (1)与业主垫江县兴渝城市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 (2)业主提供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3)业主提供的1:500地形图。 (4)业主提供的《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5)业主提供地质勘察报告 (6)业主提供的《垫江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路幅宽度的函》 (7)业主提供的《垫江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 程初步设计预审意见的通知》 2.2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2.2.1国家标准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2.2.2交通部规范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2.2.3建设部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1)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4年3月) 2.2.4地方规范 《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 《重庆市建设工程费用定额》(1999年) 2.3测设经过及设计过程简述 2010年10月,该工程正式立项,并由垫江县兴渝城市建设有责任公司担任项目业主。受业主委托,我院开展了垫江县明月大道、明月大道B、C线连接道及明月大道延伸段新建道路工程设计项目。2011年4月我院提交了方案初步文本。2011年4月25日,我院向业主及规划局等各位领导汇报了方案设计,之后多次与业主及垫江县规划局进行接洽,逐步完善了明月大道、明月大道B、C 线连接道及明月大道延伸段各项方案设计工作,在2011年6月我院提交了方案设计正式文本。2011年7月18日,我院再次向垫江县规划局等各位领导汇报了方案文件。2011年8月垫江县规划局下发了《评审会议纪要》垫江规划纪要〔2011〕11 号文,原则上同意该工程设计方案。 2011年10月,项目业主委托重庆市涪陵地质勘察工程公司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在11月中旬我院收到业主提交的地勘资料后,开展了明月大道、明月大道B、C线连接道及明月大道延伸段的初步设计工作。为确保工程设计质量和设计进度,项目设计组根据各专业特点,在征求各专业设计意见后,对设计进度、设计内容、文件编制要求、主要技术标准、设计原则等进行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为在较短的设计周期内保质保量完成设计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1年11月底提交了初步设计文件,201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设计院进行了初步设计评审,并顺利通过了评审。 2.4对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实用文档 xxx施工图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和采用的规、标准 1)“建设工程设计合同” 2)平面地形图等资料 3)《全椒县B片区详细性控制规划》 4)《全椒县xxx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冶金工业部华东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 2013.06 5)《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CJJ 37--2012) 6)《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7)《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CJJ169-2012) 8)《无障碍设计规》(GB 50763--2012) 9)《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JTG D40--2011) 1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JTG F30--2003) 11)《公路路基设计规》(JTG D30--2004) 1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JTG F10--2006) 13)《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CJJ1--2008) 1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JTJ034--2000) 1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JTJ004--89) 16)《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JTG/T D32--2012) 17)《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18)《室外排水设计规》(GB50014--2006)2011版 19)《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GB50069--2002) 20)《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GB50318--2000) 21)《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GB50268--2008) 22)《埋地硬聚氯乙烯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22:2001) 2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GB50289--98) 24)《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CJJ75--97) 25)《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2006) 2设计概要 2.1 工程围、工程规模、测设过程及主要工程容 全椒县地处皖东,江淮分水岭南侧,滁岸。地理坐标为北纬31°51′~32°15′,东经117°49′~118°25′之间。全椒县域东部毗邻省江浦县,南与和县、含山县隔河相望,西临市、肥东县,北与市南谯区接壤。县城位于全椒东部南屏山下,襄水河畔,北距市区22公里,东距60公里,西距100公里,距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市390公里。 本项目位于全椒县县城西部,包含两条道路:西门街、xxx。西门街为南北走向,南起花园路,北至本次设计xxx,全长156.64m;xxx为东西走向,西起本次设计西门街,东至前进小学,全长389.379m。西门街、xxx均为城市支路,红线宽15m,为双向两车道,设计时速30km/h。道路沿线地势较为平缓,西门街现状为4米宽的水泥路,xxx现状为碎石路,道路两侧主要为房屋,同时在西门街的西侧、xxx的北侧为现状古襄河。 主要工程容包括:道路工程、排水工程、交通工程、路灯工程、绿化工程。 2.2 技术指标及设计参数 本次设计项目包含两条道路:西门街、xxx。西门街南起花园路,北至本次设计xxx,全长156.64m;xxx西起本次设计西门街,东至前进小学,全长389.379m。两条道路均为城市支路,红线宽15m,设计时速30km/h。 根据前期方案汇报结果及与建设方沟通确认,西门街、xxx的实施路幅为:9m车行道+3m 人行道×2=15m。 技术指标及设计参数

道路设计总说明

东兰县中央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花香乡花香村巴吉道路 一阶段施工图设计 (路线总长562.069m) 广西XX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二○一六年二月

东兰县中央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花香乡花香村巴吉道路 一阶段施工图设计 (路线总长562.069m) 证书编号:审定: 资质等级:公路行业(公路)丙级审核: 法定代表人:复核: 技术负责人:设计: 项目负责人: 广西XX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二○一六年二月

总目录 总目录

第一篇总论 一、概述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XX县中央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花香乡花香村巴吉道路 (2)建设单位:东兰县发展和改革局 (3)设计单位:广西建XX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证书编号:XXX;资质等级:公路行业(公路)专业丙级; (4)项目建设地点:花香乡花香村,距离县城50.0km。 (5)建设规模:道路总长562.069m,路基宽度4.5m,路面宽度3.5m。 (二)设计依据及标准 1、设计依据 (1)勘测设计委托合同;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024-85); (6)《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7)《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 (8)《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交公路发[2004]372号)。 2、主要设计指标如下: (1)公路等级—按《农村公路建设暂行技术要求》设计。 (2)计算行车速度:20km/h。 (3)路基宽度:4.5m;路面宽度3.5m。 (4)路面结构:水泥混凝土路面 (5)最大纵坡:14.98 % (6)设计洪水频率:新建桥涵及路基按25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 (7)图中坐标、高程系统均为假设。 二、工程概况 路线起点位于花香乡花香村弄吉屯,终点巴吉屯。路线全长562.069m。 主要工程量:挖土石方2091m3,填土方1346m3,混凝土路面1997.2m2。详见下表: 表1主要工程数量表 三、沿线自然条件及地理特征 1、地形 本路线通过地域地形较陡,高差大。 2、地质构造 测区内多以风化石为主,地表覆盖厚0.5-1.5m,未存在不良的地质构造。 3、地震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述 天康大道配套工程的设计范围西起5号桥、东至天扬路,全长1217.765米,规划道路红线宽度60米,道路标准横断面形式如下:2×6.0m人行道+2×5.0m慢车道+2×8.0m分隔带+22.0m机动车道。现状为18米车行道,机动车道需两边各拓宽2米,同时增加绿化带、慢车道、人行道设计。 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道路工程(机动车道拓宽、绿化带、慢车道、人行道)、雨水工程、污水工程,同时对电力电缆、通信工程、燃气工程、给水工程等管位作出预留。 二、设计依据 1)天长市道路总体规划 2)建设单位提供的1:500现状地形图及相关要求 三、设计、施工与验收规范、标准 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 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6)《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7)《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 8)《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四、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Ⅱ 2)计算行车速度:40km/h 3)路面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 4)路面结构设计标准轴载:BZZ-100KN 5)交通饱和设计年限:20年 6)路面结构设计年限:30年 五、道路横断面设计 根据规划,道路标准横断面形式如下:2×6.0m人行道+2×5.0m慢车道+2×8.0m 分隔带+22.0m机动车道。拓宽部分机动车道采用原道路横坡度,慢车道与绿化带横坡度为1.2%,坡向朝外,人行道横坡1.5%,坡向朝内。 六、道路平面设计 平面线位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现有天康大道平面走向确定的,全线呈东西走向,道路沿线与秦栏路、金集路、天扬路相交,详见道路平面设计图。 七、道路纵断面设计 天康大道(5号桥-天扬路)纵断面根据天康大道现状道路起伏情况确定的。八、路基设计 1)路基设计 路床顶面设计抗压回弹模量不小于30MPa。 (1)材料要求:不应使用淤泥、沼泽土、泥炭土、有机土以及含生活垃圾的土做路基填料,对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可溶盐含量大于5%、700℃有机质烧失量大于 8%的土,未经技术处理不得用作路基填料。填方材料的强度CBR值及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要求: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 下深度(cm) 填料最小强度 (CBR)(﹪) 填料最大粒径 (cm) 填方 路堤 上路床0~30 8 10 下路床30~80 5 10 上路堤80~150 4 15 下路堤>150 3 15 零填或路堑路床 0~30 8 10 30~80 5 10

施 工 图 设 计 总 说 明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Ⅰ设计说明 一. 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日溪乡党洋村畲族文化公园 二. 设计依据 1. 现行国家颁布有关工程建设的各类规范、规定与标准。 2. 业主提供的基地现场有关现状基础资料。 3. 业主认可的方案设计有关文件(其中包括业主反馈信息、方案设计与扩初设计评审会意见)。 三. 设计范围 园林景观设计 四. 设计深度 1. 参照“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中建筑施工图设计深度的要求。 2. 本设计单位内部技术管理条例中有关规范要求。 五. 一般说明 1. 本工程设计除注明者外,标高采用绝对标高(业主提供),坐标采用何种坐标系,均与标高一致为业主所提供的数据;图纸中所标的尺寸均以毫米(mm)为单位,标高以米(m)为单位。 2. 除图纸中注明者外本设计所指距地高度均指距离完成面高度。 3. 本工程铺装地面的排水坡度应设在1%左右,若出于景观需要,可将排水坡度设定在2%~3%在的范围;景观道路的路面横坡坡度设定在1%~2%,最小纵坡度设定在0.5%以上,以确保路面排水畅通。 4. 所有地面工程、墙体工程及综合工程中的驳岸与景石布景工程,应在主体工程、地下管线完工后,方可进行施工。 5. 特殊工艺如雕塑、喷泉、艺术假山、钢及膜结构等等,其详细施工图纸与施工安装应由专业队伍负责,但须同时向设计单位提供相关的施工图纸,并由专业队伍派人员赴现场施工或配合土建施工。 6. 各种施工安装必须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部门标准及各项施工验收规范的规定,并与结构、水电、绿化等专业施工图纸密合切地配合。 (二). 图例 本工程设计图纸中总平面图、分区图、铺装平面图、植物配置图、景观灯具及城市家具布置图均示有图例说明。 六. 土建说明 (一). 材料要求 1. 结构材料 1) 混凝土材料:除图纸中注明者外,本工程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采用C20,垫层(在钢筋结构下)为C15;钢筋混凝土若用在景观道路与铺地上,预制的为C20,现浇的为C25;若用在构筑物、园建小品及水池等等上,预制的为C15,现浇的为C20~25;钢筋采用HPB235,应符合国家标准有关规定。 2) 砖砌体材料:除图纸中注明者外,本工程所用的砌体均为MU10非粘土砖,规格为240×115×53mm,M5砌筑砂浆;如果墙体厚度为1/4标准砖,则采用1:2.5水泥砂浆砌筑;用于基础及承重砌块不得使用轻集料混凝土砌块。 3) 金属件材料:除图纸中注明者外,本工程所用的圆钢、方钢、钢管、型钢、钢板等均采用Q235--AF钢;不锈钢材应符合国家标准中的有关规定;焊接及焊接材料也应符合国标中的有关技术规定,焊缝应满焊并保持焊缝均匀,无裂缝、过烧现象,外露处应挫平、磨光;焊条用E43系列,焊缝高度6mm,钢与不锈钢之间的焊接采用不锈钢焊条;各金属构件表面应光滑平直、无毛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书

总说明书 一、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佛山市顺德区三洲路口整治工程为交叉口改造项目,工程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东北侧,伦教镇东侧。主线道路为碧桂路,被交线道路为龙洲路。本工程近期按菱形立交实施,远期为枢纽式立交,其中以碧桂路跨线桥为主体工程。本工程近期实施方案设计范围,碧桂路南起K59+571.497,北止K61+051.497,长1.48km。 佛山市顺德区三洲路口整治工程施工图设计评审会议于2008年3月14日在顺德区召开。根据评审会意见,我单位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认真研究后,对相关章节进行了修改补充及完善。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期间,业主又先后召开了数次“佛山市顺德区快速干线网一、二期工程协调会”,并形成了《佛山市顺德区快速干线网一、二期工程施工图设计补充大纲》。本施工图修编设计按照《佛山市顺德区三洲路口整治工程施工图设计评审意见》及《佛山市顺德区快速干线网一、二期工程施工图设计指导大纲》及补充大纲等有关文件来编制。 1.1 任务依据 1)佛山市顺德区快速干线网二期工程(SJ2-5合同段)勘察设计招标文件。 2)佛山市顺德区快速干线网二期工程(SJ2-5合同段)勘察设计合同。 3)三洲路口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编)(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2007年4月)。 4)三洲路口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意见(2007年4月)。 5)佛山市顺德区快速干线网首期工程方案施工图设计原则(佛山市顺德区快速干 线网首期工程勘察设计总体组,2007年12月)。 6)《佛山市顺德区三洲路口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函》佛交函【2007】475号。 7)《佛山市顺德区快速干线网一、二期工程施工图设计指导大纲及补充大纲》(佛山市顺德区快速干线网首期工程勘察设计总体组,2008年3月) 8)《佛山市顺德区三洲路口整治工程施工图设计审查意见》。 9)有关会议纪要。1.2 采用规范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补充设计说明 一、技术规范、标准 1.1 技术规范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4.《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 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6.《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7.《市政排水管渠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3-90) 8.《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 9.《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 (JTJ017―96) 10.《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 11.《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J69—84) 1.2 技术标准 ◆菱溪路 道路等级:城市Ⅱ级主干道 计算行车速度: 50km/h 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标准轴载:BZZ-100 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 二、工程概况 2.1 工程范围及规模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习惯称皖东。地理坐标为北纬31°51′—33°13′、东径117°09′—119°13′。行政区域总面积1.33万平方千米。市境自东南向北分别与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淮安市毗邻。滁州市临江近海,承东接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京沪铁路,合宁高速公路,蚌宁高速公路穿越市境,待建中的京沪高速铁路,宁西铁路将在市境内通过,滁河航运直达长江。市区距南京市直线距离约50千米,属于南京都市圈内伙伴城市,一小时车程可达南京禄口机场。 此次设计菱溪路拓宽为城市主干路,南起世纪大道,北至滁来路,道路全长3062.471米,路幅宽50米,快车道宽23.5米,机非分隔带宽4.25米,慢车道宽5.0米,人行道和绿化带宽4.0米。 菱溪路现状路面为18米宽,前身为104国道,是采用公路标准修建,现场踏勘了解,路面破损较为严重,且纵坡起伏不顺,不能满足作为城市主干道的要求,现对整路段旧路面挖除重筑新的沥青路面。 三、路基设计 3.1地质状况 根据补勘的《菱溪路路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拟建物位于抗震有利地段。经勘察查明,拟建道路沿线无不良地质作用。拟建道路沿线大部分地层分布比较简单,强度较高,局部地层分布不均匀,强度差异较大。场地内局部存在地下水,勘察期间测得的地下水位埋深在1.0~2.4米之间,主要为上层滞水,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渗透补给,水位随季节变化较大。 有地下水的路段:K0+500~K0+540,埋深1.5米左右;K1+300~K1+340,埋深1.2米左右;K1+460~K1+500,埋深1.0米左右;K1+770~K1+810,埋深2.0米左右;K2+600~K2+780,埋深1.5~2.4米左右。 ①层素填土较厚路段:K1+140~K1+340,厚度为1.9~2.9米左右。 3.2路基处理 先对路基施工范围内非现状路面的场地进行30cm清表,再挖除路基施工范围内在设计路床底面以下40cm的土层(含挖除K0+020以后的所有旧沥青路面结构),然后根据所处地质情况及填挖方状况进行不同类型的土基处理。土基处理结束后,整体回填40cm厚6%石灰土,再施工设计路面结构层。 新建的快车道宽度为23.5米,而旧路宽度为18米,即旧路单侧需拓宽至少2.75米,清表及挖土至设计路床底面后,填方路段存在新老路基结合的问题, ◆路基处理方法 填方段清表及挖方段挖土至设计路床底面以下40cm后,以下针对旧路面范围以外的土基

路基、路面施工图设计说明

说明书一、一般路基设计 1、路基标准横断面 为配合清远华侨工业园建设的要求,并结合当地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从适度超前角度出发,对鱼湾平面交叉扩建改造,其路基布置详见“平面交叉布置图”。 2、路拱横坡 行车道及辅道采用%的路拱横坡,人行道2%的反向横坡。 3、超高方式 本路段为平面交叉改造,不设超高路段。 4设计标高 路基设计标高为中央绿化带两侧处的路面标高。 5、用地范围 路堤两侧排水沟外缘以及涵洞边线外3m以内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 6、路基设计要求 ⑴、根据调查,填方路基填料主要为亚粘土。本地区的土质条件好,一般可直接采用亚粘土及风化土作路床填料。 为保证路基的压实度,填方路基两侧各超宽填筑50cm,路基施工完成后再对边坡进行整修,恢复正常路基宽度。 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压实标准,分层压实。本项目对路基压实度在施工期间应按规范要求进行严格控制。路基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均应符合表3-1的要求。 填料粒径、强度及路基压实标准表3-1 下路床及上、下路堤的填料时,应采用各种措施使其压实度达到表3-1中的规定。 ⑶、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以及含水量高的土,不得直接用作路基填料。需要使用时,必须采用翻晒、掺石灰、水泥等技术措施,经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下路床和路堤填料。 ⑷新旧路基衔接时必须按相关规范设置台阶,以加强新旧路基的连接。 7、路床顶面验收标准 ⑴、基本要求 1)、路基填料应符合规范和设计的规定,经认真调查、试验后合理选用。 2)、填方路基须分层填筑压实,每层表面平整,路拱合适,排水良好。 3)、施工临时排水系统应与设计排水系统结合,避免边坡冲刷,勿使路基附近积水。 ⑵、外观鉴定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概述 本工程位于XX市XX标准分区,该区位于XX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XX 组团,包括童家溪镇新农村、建设村及XX岗镇XXXXXXX村。规划区东以XX环道为界,南以XX引道为界,西以XX铁路为界,北以XX镇现状入口道路为界。其用地属XX区XX溪镇和XX镇行政辖区范围。212国道从本规划区南北纵向穿过,规划的XX市中环线从本规划区北部东西向穿过,用地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总面积4.50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用地52.38公顷、公共设施用地1.23公顷,工业用地138.39公顷、仓储用地2.03公顷,市政设施用地2.31公顷、绿地141.11公顷、道路广场用地101.56公顷,对外交通用地4.56公顷、其它用地6.65公顷)。 本次设计的内容包括:连接道为连接xx所的一条专用便道。 连接道起点与D1相接,终点止于xx所,南北走向,该道路是通往xx 所的一条专用便道,线路全长146.052m,双向双车道。 二、地质情况 1、气象水文 勘察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据XX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为18.3℃,极端最高气温43℃,极端最低气温-3.1℃。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07.1mm,大于1000mm的年份占70%,最大降水量为1544.8mm。降水全年分布不均,春季为280.1mm,夏季为494.0mm,秋季为270.6mm,冬季为57.0mm。年平均降雨日数143.4天,多集中在5~10月,以7月最多。一日最大降雨量195.3mm,三日最大降雨量221.0mm,连续最大降雨量272.6mm,最长持续降雨天数10天,相对湿度80~85%。 环境水和土对建筑结构无腐蚀性。 2、地形地貌 勘察区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勘察区为浑圆状的山丘与丘间洼地相间,地势总体上为西高东低。道路主要穿过了山脊、丘间洼地及斜坡等微地形,拟建道路两侧斜坡坡角一般为15°~25°,丘间洼地平缓。勘察区最高点位于D1路K0+300北侧的山丘丘顶,高程为285.91m;最低点位于D1路终点212国道处,高程为238.32m,高差约47.59m。 3、地质构造 构造上,拟建场地位于经向构造体系中观音峡背斜北西翼,岩石呈单斜产出,产状为109°∠33°。岩体中主要发育层面裂隙及构造裂隙: ①层面裂隙L1:109°∠33°,裂面平直,多闭合,少量张开0.5~2mm,内有泥质充填,延伸4~7m,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间距0.4~0.8m,平均间距 0.6m。 ②构造裂隙L2:259°∠79°,裂面较平直,张开1~3mm,内有少量粘土充填,延伸1~3m,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间距1.2~2.0m,平均间距1.6m。 ③构造裂隙L3:164°∠82°,裂面较粗糙,多闭合,少量张开,内有少量泥质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间距1.5~3.3m,平均间距2.4m。 4、地层岩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