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四年级经典诵读篇目
- 格式:doc
- 大小:77.01 KB
- 文档页数:17
四年级经典诵读篇目(2015——2016)周次具体内容1、2 复习3 竹里馆》唐代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吹口哨。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4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译文】: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蝴蝶和蜻蜓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5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
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6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7 《雪梅》其一(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译文】: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8 《浪淘沙词九首》其九唐刘禹锡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
【译文】: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急浪一样深得使人无法脱身,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下沉。
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
后两句也可以用来比喻做学问要精心筛选,去其糟粕,才能取其精华。
9 《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四年级经典诵读篇目(精选五篇)第一篇:四年级经典诵读篇目目录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2.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3.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4.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范仲淹5.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王安石6.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王安石7.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苏轼9.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10.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1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12.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李清照13.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曾几 14.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陆游 1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陆游第一首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作品简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
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
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
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
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第二首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品简析:《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山水诗,这是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言绝句。
四年级上学期经典诗文诵读篇目四年级上学期经典诗文诵读篇目1.《赠范晔》南朝·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2.《咏兰花》明·张羽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3.《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宿建德江唐·孟浩然P13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春草唐·彦谦P118天北天南绕路远,托根无处不延绵。
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
6.赠别唐·杜牧P196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7.对雪唐·高骈P220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清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8.淮上渔者唐·郑谷P227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9.晓日唐·韩偓P228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
10.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12.四时田园杂兴之二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13.村夜唐·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4.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5.北青萝唐·李商隐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16.蝉唐·李商隐P149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小学生四年级美文诵读(精选5篇)小学生四年级美文诵读篇1冬带走了他寒冷的雪被,春紧接着来了,她踏过沉睡的大地,用春雷传递她的信息,用春雨传递她的爱抚,当和煦的春风抚着你的脸颊时,就说明,到了放风筝的时节了。
许许多多的风筝已飞上蓝天,我也带着我的毛毛虫风筝来到了草坪上,准备把它也送上天。
风再次吹起,我赶忙把毛毛虫风筝一抛,可惜“毛毛虫”太长,被拖到了地上,试了好几次,亦是如此。
风就要开始“度假”,正灰心丧气时,我手里的风筝线突然就紧了紧,“毛毛虫”已上了天,我定睛一看,原来是小姨,我冲小姨一笑,连忙去放线了。
毛毛虫越飞越高,在风筝中格外显眼,像在向自己的同伴说:“毛毛虫也可以上天的!”突然,风停了,风筝们一下子焉了,我的“毛毛虫”也不例外,它们像一群喝醉了酒的醉汉,摇摇晃晃地往下掉,我急了,跑了跑,从这头跑到了那头,可是风筝没有风的助力,终究还是飞不起来的。
所以,“毛毛虫”又回到了地上。
我们这些放风筝的人收好了风筝,希望能第一时间发现风,风终于来了,小姨帮我一抛,“毛毛虫“又一次上了天。
风筝渐渐高了,我心里涌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与欢愉。
我静静地看着“毛毛虫”变成了一个小黑点,收了点线,刚收完,一阵猛烈的大风吹了过来,风筝们不再怡然自得了。
哦!大风竟把我的风筝吹到了树上,而后,我又感觉手上的线断了,怎么早不断晚不断,偏偏要在风筝被挂在树上后断了呢?大风终于肆虐完了,我急忙想办法救我的风筝,我喊小姨把我举起来,可离风筝还远呢,我又拿来了一根竿子,结果风筝还没打下来,叶子倒打下来了不少,我连忙停住。
最后,不得不将它留在那里,就当这次“大风事件”的纪念和给大树的装饰物。
后来,妈妈又给我买了一个蝴蝶风筝,是“毛毛虫”风筝的“升级版”,而那个毛毛虫风筝不知被谁弄掉了,等我再次去看时,已经是无影无踪了。
虽然这次放风筝并不顺利,风筝还丢了,但万事开头难,所有的事不可能事事顺心,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从此,我享受到了放风筝的乐趣。
经典诵读诗文三四年级(100篇)课内35篇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代: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望月怀远唐代: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3.过故人庄唐代: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采莲曲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山居秋暝唐代: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7.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8.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0.早发白帝城唐代: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1. 绝句唐代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2.忆江南·江南好唐代: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13.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4.滁州西涧唐代: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5.游子吟唐代: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6.嫦娥唐代: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7.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代: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四年级上期晨诵内容师:亲爱的孩子们,早上好!生:亲爱的老师,早上好!师:我又迎来了新的一天!生:一切都是是新的!师:让我们放声朗读。
生:让我们用心感悟。
师:亲爱的孩子们,伴着第一缕阳光,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心情,走进今天的晨诵课吧!第一周周三献给我敬爱的老师金风送欢笑,丹桂花香飘。
老师的节日,今天又来到。
老师为我们的成长,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
老师对我们的抚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亲爱的老师,你辛苦了!我们永远爱你!周五《道德经》第三单元以退为进【一】[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
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说明】选自第九章。
第二周周三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周五《弟子规瑾》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第三周周三寻找秋天我问银杏树:秋天来了银杏树不说话,给了我一片黄色的树叶. 我问蒲公英:秋天来了吗?蒲公英不说话,抓住风儿飞走了.我问小狗:秋天来了吗? 小狗不说话,抖了抖身上新长的绒毛. 我问妈妈:秋天来了吗?妈妈给我穿上新织的毛衣,这就是秋天啊.周五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四周周三秋风秋风,你是红的吗?看,你把这么多的高粱,都染成了红色的火焰。
秋风,你是黄的吗?看,你把数不清的谷穗,都染得金光灿灿。
秋风,你是白的吗?看,你把一朵朵棉球,都染得像雪花一样洁白耀眼。
哦,秋风!你一定有一支看不见的五颜六色的彩笔;要不,你怎么能把整个原野,点染得这样绚丽,这样灿烂?周五《弟子规瑾》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第五周周三《道德经》第三单元以退为进【二】[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四年级《经典诵读》人教版76到100首四年级《经典诵读》100篇经典诵读:1.《1、《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古滕老师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湖口望庐山瀑布》(唐)张九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云天。
6.《留别王维》(唐)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9.《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0.《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2.《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3.《观猎》(唐)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14.《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15.《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唐)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16.《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8.《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1、仁者爱人[孟子]
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2、人能群[荀子]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3、敦品励行[清代] 金缨
人以品为重,若有一点卑污之心,便非顶天立地汉子。
品以行为主,若有一件愧怍之事,即非泰山北斗品格。
4、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代]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5、过零丁洋[宋代]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目录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2.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3.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4.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范仲淹5.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王安石6.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王安石7.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苏轼9.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10.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1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12.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李清照13.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曾几14.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陆游1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陆游第一首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作品简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
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
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
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
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第二首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品简析:《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山水诗,这是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言绝句。
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
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
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厌恶。
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
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
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
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尔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表达了作者的情绪很中性,仅仅是在单纯地写景、咏春。
第三首蜂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作者简介: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
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
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作品简析: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
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
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第四首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
死后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
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
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7]作品简析:《江上渔者》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
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第五首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
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
[4]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
作品简析: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第六首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作品简析:《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
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
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第七首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其一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桑条索漠栋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作品简析:《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
此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第八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其文汪洋姿势,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作品简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有6首,其中第一首最为著名。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
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第九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其一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品简析:饮湖上初晴后雨即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第一首一般选本不收录,其实这首诗也写得不错,其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
两首对照,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
第十首惠崇春江晓景苏轼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作品简析:《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
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
《春江晚景》是他的著名画作。
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是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第十一首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品简析:《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之后的感想,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
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第十二首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作品简析: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