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

地质

地质

中国地质勘探队伍分类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在以下部门: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质勘查局、各有色地质勘查局、各煤田地质局、各核工业地质局、各冶金地质局 3、中国地质调查局: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4、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冶勘总局):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涿州):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6、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7、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 8、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10、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1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 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为主) 14、中国盐业总公司(即中盐勘察设计院) 15、延长油矿管理局(陕西省) 16、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质院校: 1、中国地质大学 2、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 3、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 4、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 5、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一)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二)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国土资源部所属的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的事业单位。具体职能和编制由国土资源部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审定。(三)各工业部门所属地质勘查队伍要根据不同情况积极推进改革。冶金、有色、轻工、化工、建材等部门所属的地质勘查单位,可以从各自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改组为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具体实施方案由国家经贸委与各工业局研究确定。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可以从所属地勘队伍中保留一支从事放射性矿产勘查的精干队伍,其余与原地质矿产部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同步进行属地化、企业化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由国防科工委研究确定。武警黄金地质勘查部队的改革,按照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有关决定执行。轻工局所属部分地勘单位,并入中国盐业总公司。 一、地质部地勘系统.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成立,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天津地质研究所(天津地调中心) 沈阳地质研究所(沈阳地调中心)

地质勘查基础知识讲解

二十多年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干得有点累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现突然想总结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因为是给单位年轻学员上课用的,故暂定名为“地质勘查工作作业指导讲义”,侧重地质勘查工作实际操作,以满足勘查工作生产需要为目的,不当之处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 1 地质工作中常用的坐标系 坐标是表达地面位置的重要参数,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的人时时刻刻都在与坐标打交道,一切地质工作都建立在坐标定位之上,是地质工作的基础。 地球是一个球体,球面上的位置,是以经纬度来表示,我们把它称为“球面坐标系统”或“地理坐标系统”。在球面上计算角度距离十分麻烦,而且地图是印刷在平面纸张上,要将球面上的物体画到纸上,就必须展平,这种将球面转化为平面的过程,称为“投影”。经由投影的过程,把球面坐标换算为平面直角坐标。 § 1.1地理坐标系统 地质工作常用的地理坐标系统有北京54坐标系、西安80坐标系、美国WGS84坐标,目前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中使用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在地勘行业中不常用。 一个完整的坐标系统是由坐标系和基准2个方面要素所构成的。下面主要介绍WGS-84大地坐标系、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4种坐标系统及其

参考椭球的基本常数(基准) 及手持GPS接收机WGS-84、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参数计算。 一、WGS-84大地坐标系 WGS-84(World Geodetic System,1984年)是美国国防部研制确定的大地坐标系,其坐标系的几何定义是:原点在地球质心,z轴指向BIHl984.0定义的协议地球极(CTP)方向,x轴指向BIHl984.0的零子午面和CTP赤道的交点,Y轴与x轴和z 轴构成右手坐标系。该椭球的参数为: 长半轴:a=6378137m; 第一偏心率:e2=0.00669437999013; 第二偏心率:e”=0.006739496742227; 扁率:F=1/298.25223563。 二、1954年北京坐标系(BJ一54) 建国前,我国没有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建国初期,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我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该坐标系以格拉索夫斯基椭球为基础,经局部平差后产生的坐标系,与苏联1942年建立的以普尔科夫天文台为原点的大地坐标系统相联系,相应的椭球为克拉索夫斯基椭球,该椭球的参数为: 长半轴:a=6378245 m; 第一偏心率:e2=0.00669342162297: 第二偏心率:e”=0.00673852541468: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第一节地质概况 一、地层 井田内地层(见表1)有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B)龙谭组(Pl)、下三22叠统飞仙关组(Tf)、永宁镇组(Tyn)及第四系Q。其岩性特征由新至老分述11 如下: 1、第四系(Q) 厚0,41m,以残积物、坡积物,崩积物滑坡堆积体为主。坡积物、残积物主要分布在同向坡及单斜谷中,崩积物分布于陡崖脚下,另外在井田内分布有大小6个滑坡区。冲积物主要分布在北盘江、发耳河两岸。与下伏基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Tyn) 1 本区出露三段,四段被剥蚀,总厚平均405m。 3 第三段(Tyn):灰色薄至厚层状石灰岩夹泥质灰岩。区内可见残厚约100m1 左右。 2第二段(Tyn):以黄灰、灰绿争钙质泥岩及泥灰岩为主,夹钙质粉砂岩及细砂 1 岩,顶部25m左右为薄层泥灰岩,厚154-185m,平均厚160m。 1第一段(Tyn):以浅灰,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灰岩,下部夹钙质泥岩薄层。1 厚144-150m,平均厚145m。 永宁镇组产:Tirolites SPinosus(刺提罗菊石)Pteria cf.murchisoni(莫氏翼蛤相似种)、Entoliun discites microtis(小耳海扇)等化石。 3、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f) 1

总厚约629m。分上、下两段,其上段分三个亚段。 2-3上段三亚段(Tf):黄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夹钙质粉砂岩。底部20m左右为紫1 红色钙质泥岩,厚约161m。 发耳矿井地层简表表1 厚 地 度 (m 层 ) 0- 第四系(Q) 41 0- 90下第三系(E) 二上 桥1 统 三叠系(T) 组6 ( (6 T) 3

全国地质勘查系统分类

全国地质勘查系统分类 一、地质部地勘系统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成立,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天津地质研究所(天津地调中心) 沈阳地质研究所(沈阳地调中心) 南京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调中心) 宜昌地质研究所(宜昌地调中心) 成都地质研究所(成都地调中心) 西安地质研究所(西安地调中心)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全国地质资料馆)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法技术研究所 勘探技术研究所 探矿工艺研究所 探矿工程研究所 郑州综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综合利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机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各省市区地质勘查局(组建地质调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质系统于1997年成立中国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划归中国石化集团。 二、冶金地勘系统(原冶金部地质勘查总局)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国冶勘总局),成立于2001年。 中国冶勘总局一局(华北局):燕郊:第一地质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岛天元五一五钻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从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分出):原编制为:一队:迁安;二队:衢州;515队:秦皇岛;516队:宣化;518队:邯郸;520队:邢台;522队:唐山;物探队:滦县;水文队:定州;超硬材料

第六章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方法解析

第六章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方法 第一节不同勘探阶段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方法 一、成矿远景预测阶段 矿产勘查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到什么地方去找矿,为此首先要选择成矿的远景靶区。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人员通过地质调查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获得的资料研究区域的构造、矿源层、成矿规律、成矿环境和成矿条件,预测成矿的远景区。 (一)地质任务 1.成矿的地质前提研究 在评价固体矿产成矿区的远景时,要研究岩浆控制条件、地层条件、岩性条件、地球化学条件及地貌条件等。其中主要的是岩浆、构造和地层控制条件,而区域和深部地质构造是控制全局的。已知与超基性岩紧密相关的矿床有铬、铂、金刚石和磷灰石等;与基性岩共生的矿床有钛磁铁矿和硫化镍矿;与中性和酸性火成岩有关的矿床有钨、锡、钼、铜、铅、锌、金、铀与石英等。区域性和深部地质构造控制着成矿区、成矿带、矿田和矿床的位置。在成矿区的划分时,区域性和深部地质构造有很重要的作用。断裂带是岩浆侵入的通道,褶皱与大断裂交叉处往往是控制成矿的远景区。在评价内生矿区时,岩浆和构造控制是主要的;而在评价海相沉积矿床时,地层及构造控制则是主要的。前寒武纪是最古老和规模最大的鞍山式铁矿的成矿时期;震旦纪是宣化式铁矿的成矿时期;上泥盆纪是宁乡式铁矿的成矿期;奥陶纪是灰岩侵蚀面上的中石炭纪底部的山西式铁矿的成矿期;二叠纪是涪陵式铁矿的成矿期。铀矿、锰矿、铜矿、铝土矿等都受地层控制;有些内生矿床受不透水盖层的控制,如汞矿。锑矿、多金属矿。 2.含矿性标志 在确定成矿远景区时,除了要考虑成矿的地质前提外,远景区内还应有含矿性标志存在。凡能直接间接证明被评价地区地下存在着矿产的任何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或其他因素, 都可算作含矿性标志。成矿作用的直接标志有:○1天然或人工露头(矿产露头)上的矿产显示;○2有用矿物和元素的原生晕和分散晕区;○3有用矿物和元素的次生机械晕、岩石化学、水化学、气体和生物化学晕、晕区和分散流;○4地球物理异常;○5古探矿遗迹和矿产标志。成矿作用的间接标志包括:○1蚀变的近矿围岩;○2矿化的矿物和伴生元素;○3历 史地理和其他间接资料。 (二)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综合预测成矿远景区 矿产在地壳中的分布受各种成矿条件的控制,不同类型矿床,其成矿控制条件不同,研究的重点也不同,如内生矿床着重研究岩浆岩、构造以及围岩岩性条件,沉积矿床应着重研究地层、岩性、岩相和构造条件,风化矿床还应研究风化作用条件,对各类砂矿主要研究地貌条件,对变质矿床要研究变质作用条件。 1.地质、遥感与物探结合查明构造条件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 https://www.doczj.com/doc/c118754615.html,/course2/trfl/show.asp?id=341&TypeId=69 一、绪论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之一,也是国内外土壤科学信息交流的媒介。随着有关学科和土壤科学的进步,土壤分类也在迅速发展。 (一)土壤分类的发展 19世纪俄国土壤发生学派的建立,开始了划时代的近代土壤分类的阶段。经过各国的实践和探索多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苏联地理发生学派、西欧形态发生学派和美国马伯特分类学派三派鼎立的局面.在此基础上,美国农业部组织了1500多位土壤学家,经过长年努力,进行反复的修改验证,于60年代初提出了以诊断层、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系统分类。假如说,在此以前,土壤分类多少是定性的话,那么土壤系统分类,无疑在分类定量化方面向前进了一大步。它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至今已有80多个国家以此作为自己的第一或第二分类。 我国土壤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代土壤分类是30年代开始的。当时,吸取美国Marbut 土壤分类的经验,结合我国情况,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并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学习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基础上进行变革。其间还可细分若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结合土地资源综合考察、流域规划和荒地调查等,开始运用发生学观点进行分类,1954年拟订的中国土壤分类,是我国第一个按苏联土壤发生学理论所作的分类,对我国以后土壤分类有重要影响;第二个时期是通过第一次土壤普查和土壤改良实践,对耕地土壤给予前所未有的注意,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论证二提出了潮土、绵土、绿洲土土类,对耕作上壤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开展了西藏高原和西沙群岛的考察,提出了一系列的高山土壤和磷质石灰土等土类;第三个时期是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第二次土壤普查、国土整治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壤分类资料更为丰富,内容更为广泛,基本上涉及了我国实际存在的土壤类型,对耕种土壤的研究更为详尽,同时,我国也开始吸取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某些原则和方法,我国土壤分类向着定量化方向前进。 3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40年来,通过实践,我国土壤分类的基础不断扩大,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兴旺的局面。但土壤分类是不断发展的。没有各有关学科的进步,就没有土壤分类的发展;没有前一阶段的基础,就没有后一阶段的前进。我国今天土壤分类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土壤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70年代前后,是国际上土壤分类大发展的时代,而我们却停滞了10年。虽然,纵向来看,我们的土壤分类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横向来看,却跟不上土壤分类的前进步伐,主要是在土壤分类定量化方面。这不仅影响了国际交流,也限制了土壤分类在生产上的应用。在此形势下,我们和全国17个大学、研究所一起,研究了国际土壤分类的趋势,博采众长,从我国实际出发,走土壤分类定量化的道路,经历2年的预研究和3年主要土纲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二稿和三稿草案),这里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这在土壤分类研究长河中仅仅是一个微小的进展,但毕竟标志着一个阶段的开始。 (二)土壤分类的特点 作为一个系统都有本身认识论的基础。建国40年来,我们基本上沿用与诊断分类不同的地理发生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因此,在介绍土壤系统分类以前有必要就本系统所依据的若干基本认识问题加以阐述。 I.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地质勘查三维可视化系统

地质勘查三维可视化系统 项目名称: 项目推荐单位: 编写时间:

文字目录 一、项目名称 (2) 二、项目工作范围 (2) 三、地质背景及推荐依据 (2) 四、地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 五、目标任务及实现的可行性论述 (6) 六、技术路线、技术方法、工作标准和具体实施方案 (8) 七、主要实物工作量与解决的技术问题 (11) 八、预期成果及预期社会经济效益 (11) 九、经费预算及依据 (12) 十、其它 (14) 附件目录 1、************* 2、**********证书

一、项目名称 地质勘查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开发 二、项目工作范围 (一)项目起止时间 201*年4月至201*年10月 (二)工作范围 *****省 三、地质背景及推荐依据 (一)地质背景 长久以来,野外地质勘查工作条件艰苦,施工环境复杂,危险指数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我省山区分布广泛,特殊的地貌条件使得野外勘探路线的选取较为困难,尤其在一些地质人员不熟悉的地方,依靠传统的地图往往不能准确做出野外施工规划及管理,因此需要一个基于GIS的可视化系统来引导工作人员对野外地质地貌现状做出判断,以帮助工作人员进行勘探路线的规划选取以及大型机械的运输和安置等工作。 其次,野外地质勘查选址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目前的方法主要依靠专家对于地层信息的判断,这种方法对地质人员的经验要求较高,判断的准确度和精度有时和实际情况差别较大,因此,自动化判

断、系统化运行的选址解决方案越来越成为地质勘查行业的主流。 最后,勘查进度管理也需要实现信息化,勘查工作周期长,施工条件复杂,管理人员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数据库式的参考模式,往往会造成管理力度不到位,因此需要对勘查周期、完成程度、下一步计划等等内容进行数据库式的管理,对所有的勘查项目进行信息化梳理,实现工程查询、规划、设备安排等一系列工作有序进行。 (二)推荐依据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跃发展,以及在地质勘查领域的深入应用,用户对于地质勘查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需求与期待越来越迫切,如何利用上述技术解决地质勘查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如何利用信息系统对传统的地质勘查工作主流程进行充分改造,实现全程计算机辅助化,数据在各个工序之间流畅运转,充分共享,成为地勘行业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数据管理、综合整理、编图、解释与评价,再到地勘现场的施工管理、工作环境的三维可视化显示,都需要建立一整套实用的地勘业务系统来解决。 四、地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与现状、专利等知识产权及相关技术标准情况分析 目前,国内学者基于现有地质数据采集、处理的成果,结合大型三维地理信息平台,从三维地质数据结构、三维地质钻孔数据展示、三维地质自动建模、三维地质信息可视化系统的功能设计等方面对三

地质勘查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83559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doczj.com/doc/c118754615.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83559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iFaZhanQuSh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产业现状 截至2014年末,全国有28个省(区、直辖市)建立了省级地质勘查基金,中央和省级地质勘查基金累计总规模达480亿元,较2013年同比增长9.8%.201 4年,全国地勘基金投入54.02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国非油气矿产勘查总投入的18.l%和矿产勘查财政投入的61.5%,是财政资金投入矿产资源风险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的是,受矿业经济形势下行压力的影响,尽管中央和省级地质勘查基金总体规模不断增大,但投入水平开始下滑。2014年,全国地勘基金整体投入比2013年减少13.95亿元,同比减少18.5%,部分省级基金出现超过5 0%的投入下滑。 市场容量 截至2014年末,全国地勘基金累计投资矿产勘查项目7909个,新发现矿产地1421处,其中大型566处、中型474处。其中,内蒙古大营西段铀矿普查初

SIMS锆石U-Pb定年方法-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SIMS锆石U-Pb定年方法 用于U-Pb年龄测定的样品(号码)用常规的重选和磁选技术分选出锆石。将锆石样品颗粒和锆石标样Plésovice (Sláma et al., 2008) (或TEMORA, Black et al., 2004)和Qinghu (Li et al., 2009)粘贴在环氧树脂靶上,然后抛光使其曝露一半晶面。对锆石进行透射光和反射光显微照相以及阴极发光图象分析,以检查锆石的内部结构、帮助选择适宜的测试点位。样品靶在真空下镀金以备分析。 U、Th、Pb的测定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CAMECA IMS-1280二次离子质谱仪(SIMS)上进行,详细分析方法见Li et al. (2009)。锆石标样与锆石样品以1:3比例交替测定。U-Th-Pb同位素比值用标准锆石Plésovice (337Ma, Sláma et al., 2008(或TEMORA (417Ma, Black et al., 2004))校正获得,U含量采用标准锆石91500 (81 ppm, Wiedenbeck et al., 1995) 校正获得,以长期监测标准样品获得的标准偏差(1SD = 1.5%, Li et al., 2010)和单点测试内部精度共同传递得到样品单点误差,以标准样品Qinghu (159.5 Ma, Li et al., 2009) 作为未知样监测数据的精确度。普通Pb校正采用实测204Pb值。由于测得的普通Pb含量非常低,假定普通Pb主要来源于制样过程中带入的表面Pb污染,以现代地壳的平均Pb同位素组成(Stacey and Kramers, 1975)作为普通Pb组成进行校正。同位素比值及年龄误差均为1σ。数据结果处理采用ISOPLOT软件(文献)。 参考文献 Black, L.P., Kamo, S.L., Allen, C.M., Davis, D.W., Aleinikoff, J.N., Valley, J.W., Mundil, R., Campbel, I.H., Korsch, R.J., Williams, I.S., Foudoulis, Chris., 2004. Improved 206Pb/238U microprobe geochronology by the monitoring of a trace-element-related matrix effect; SHRIMP, ID-TIMS, ELA-ICP-MS and oxygen isotope documentation for a series of zircon standards. Chem. Geol., 205: 115-140. Ji?í Sláma, Jan Ko?ler, Daniel J. Condon, James L. Crowley, Axel Gerdes, John M. Hanchar, Matthew S.A. Horstwood, George A. Morris, Lutz Nasdala, Nicholas Norberg, Urs Schaltegger, Blair Schoene, Michael N. Tubrett , Martin J. Whitehouse, 2008. Ple?ovice z ircon —A new natural reference material for U

地质勘查信息化的探析

地质勘查信息化的探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涉及各个领域,地质勘察工作中也不例外,建设中引入计算机技术不但可以提高产量、提高采收率还可以降低开采成本,以此扩展行业的发展空间和时间,本文将就地质勘察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相关探讨。 标签:地质;勘察;信息化;应用;发展 0 引言 在我国的能源发展中,能源直接关系着能源安全战略,尤其是我国处在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很多领域对资源的需求很大,在世界范围上来说,我国已经处于世界产油五大国之一和消费国第二大国,很多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工业产业中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物资,在世界范围内对能源的需求依赖都与日俱增,不只是我国如此,在资源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但是能源包括煤的开采具有其自身复杂性,这就需要在勘探开发中不断地开发研究先进技术,技术的创新对于综合开采率和勘探开发质量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先进技术是勘探开发的保障。 1 地质勘察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勘探深度和勘探难度的不断增加,地质勘察信息化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1.1 勘探环境不断复杂化、广域化勘探区域由传统的陆地勘探和海上勘探,逐渐扩展到深海勘探、沙漠勘探、丛林勘探以及极地勘探,勘探对象更加隐蔽,更加深层化,现有的勘探技术难以满足以上勘探条件。 1.2 环境要求更为苛刻能源勘探和开发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这是未来地质勘探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减少勘探开采过程给环境的危害,降低环保费用是各大企业面临的难题。 1.3 经济效益低通过先进技术勘探出来的规模小、丰度低,而其勘探技术要求却极为苛刻,这就造成了勘探费用高,而回报率低的尴尬局面。 地质勘查信息化的应用已经在安全生产管理、劳动组织优化、应急处置调度等多方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勘探工作中需要进行海量数据的密集计算和模拟,计算结果出来后还要转换成直观的可视画面,这些工作必须借助高性能计算机才能实现最佳的勘探效益。综合考虑了大规模集群系统的“瓶颈”问题;在集群管理方面,提供了简单易用的集群管理工具和接口;计算网和管理网分离,互相无干扰。运用最新科技,将高分辨率卫星对地观测技术、基础数字地图库的建设及标准化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高端技术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勘探开发的效率,有效保障了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地质勘查资质分类分级标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37号)

国土资源部文件 国土资发…2008?137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地质勘查资质 分类分级标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根据《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20号)的有关规定,部组织制定《地质勘查资质分类分级标准》,现予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二○○八年六月二十六日

地质勘查资质分类分级标准 第一条为科学合理地对地质勘查资质进行分类分级,根据《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20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勘查技术人员主要包括高、中级勘查技术人员的专业和数量。 (一)高、中级勘查技术人员为单位在编或在册的,事业单位的与其上级主管部门认定的本年度在编或在册“单位职工花名册”一致,企业单位的与其本年度“单位职工花名册”一致。高、中级勘查技术人员须为全职聘用,且仅受聘于该技术人员所在资质申请单位。 (二)申请地质勘查资质时,高、中级勘查技术人员男性年龄不大于60周岁,女性年龄不大于55周岁。 (三)高、中级勘查技术人员具有省部级人事部门颁发或认可(省部级人事部门批准的厅局级人事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资格证书或批准文件。 (四)高、中级勘查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资格证书或批准文件未填写专业名称、专业名称不明确的,以勘查技术人员的主要勘查工作经历及业绩认定。 (五)高、中级勘查技术人员取得多个专业技术职称/

职务资格证书的,在申请地质勘查资质时,只能使用其中一个专业。 (六)同一单位申请多项资质类别时,同一专业的高、中级勘查技术人员可以重复计算。 高、中级勘查技术人员不同地质勘查资质类别和资质等级的具体标准与条件见附件1。 第三条勘查设备、仪器主要包括种类、数量和技术参数。 (一)规定配备的勘查设备、仪器,须出具购置发票或调拨单;允许租赁的勘查设备、仪器,应出具租赁合同等证明材料。 (二)替代规定配备的勘查设备、仪器,应出具相应的说明书等证明材料。 (三)同一单位申请多项资质类别时,同一勘查设备、仪器可以重复计算。 勘查设备、仪器不同地质勘查资质类别和资质等级的具体标准与条件见附件2。 第四条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质量体系认证和勘查质量等。 质量管理体系不同地质勘查资质类别和资质等级的具体标准与条件见附件3。

地质勘查资质专业分类和注册登记条件

附件: 地质勘查资质专业分类和注册登记条件 一、地质勘查资质分类分级 地质勘查资质根据地质勘查专业性质及特点分类,按照地质勘查能力水平分级。地质勘查资质分类分级如下:(一)区域地质调查甲、乙二级 (二)海洋地质调查甲、乙二级 (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甲、乙、丙三级(四)石油、天然气矿产勘查甲级一级 (五)固体矿产勘查甲、乙、丙三级(六)液体矿产勘查(石油、天然气水合物除外) 甲、乙、丙三级(七)气体矿产勘查(天然气除外)甲、乙二级 (八)地球物理勘查甲、乙、丙三级(九)地球化学勘查甲、乙、丙三级(十)遥感地质勘查甲、乙二级 (十一)勘查工程施工甲、乙、丙三级(十二)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甲、乙、丙三级(十三)选冶加工试验甲、乙二级

二、地质勘查资质注册登记条件及要求 (一)勘查技术人员 1.本类本专业高、中级技术人员的条件要求见表1。 2.勘查技术人员应是申请人申请时在编或在册的。在编的,应按申请人上级人事部门本年度或上一年度《单位职工花名册》等证明文件认定;在册的,应按申请人人事部门本年度《单位职工花名册》等证明文件认定。聘用人员:男性应不大于60周岁;女性应不大于55周岁。 3.技术人员技术职称应按有效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或批准文件认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等证明文件所填专业比较宽或不明确的,应以技术人员现从事的专业工作认定。 4.在核定区域地质调查或固体矿产勘查资质时,若本专业高、中级技术人员分别已占相应级别本专业高、中级技术人员条件要求的60%以上(含60%),其差额部分可分别由矿产地质或区域地质专业的高、中级技术人员补充计算。 (二)勘查仪器设备 1.主要地质勘查设备仪器的条件要求见表2。 2.先进勘查设备仪器可以代替表2中所列勘查设备仪器,但须出具有关证明文件。 (三)资产 总资产、生产性固定资产、净资产或所有者权益的条件

中国土壤系统类型(土纲)

土壤类型特征 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苏联的土壤发生学分类对我国土壤学发展影响很深,不足之处是缺乏定量标准。从2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广为应用的土壤系统分类成为当今世界土壤分类的主流。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是一个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分类,该系统分类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一、有机土 1.土纲定义与成土环境 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分类中的有机水成土,全球地势低洼地区都有分布。有机土虽属非地带性土壤,但也有其特殊的成土环境。首先是只要有潮湿潴水低地,无论寒带或温带都可发育有机土。我,国有机土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川西北的若尔盖盆地及祁连山地和巴颜喀拉山地。通常所在地形为相对低洼、地表潴水,或具有不透水的冻土层的高寒滩地坡麓,河流宽谷低阶地,山麓潜水渗溢地段,湖滨平地,古冰碛洼地。地下水位高,地表积水,多数地区为高寒沼泽化草甸,生长耐寒湿,中生、多年生,或混生湿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茂密,覆盖度80%~95%以上。有机土发育地区年平均气温-2~-5℃,土壤冻结时间较长,年降水量400~600mm,蒸发量小,湿度大。 2.成土过程 包括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1)泥炭积累过程。有机土发育于潮湿环境中,植物生长繁茂,覆盖度大,根系发达,入土深,每年有大量有机残体补给土壤,在长期低温和季节性冻结过湿条件下,增强了厌氧还原过程的作用土壤中几乎缺少纤维分解细菌,使不同时期产生的有机残体以未分解、半分解和部分腐殖化形式积累于土体表层,形成暗色调的泥炭层。有机质含量200~500g/kg,泥炭层厚50~200cm。 (2)潜育化过程。有机土As层之下,长期渍水处于厌氧环境,土壤中高价铁、锰的氧化物还原为低价形态,溶解度较大,可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并参与某些次生矿物的形成,生成蓝铁矿[Fe3(PO4)4·2H2O],硫铁矿(FeS2)、菱铁矿(FeCO3)、菱锰矿(MnCO3)等,土壤由黄棕转变为青灰,蓝灰、灰黑色,称潜育层。当季节性水分落干,低价铁、锰又被氧化成高价铁、锰,呈斑纹状淀积于结构体表面成为锈色斑纹层。 3.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包括:①具有潮湿土壤水分状况(aquic moisture regime),大多数年份土温>5℃时的某一时期,全部或某些土层被地下水或毛管锋水饱和并呈还原状态;②草根层(As)是泥炭土的

勘探类型划分依据及原则

二、矿床勘探类型 概念:根据矿床地质特点,尤其按矿体主要地质特征及其变化的复杂程度对勘探工作难易程度的影响,将相似特点的矿床加以归并而划分的类型,称为矿床勘探类型。 矿床勘探类型是在大量探采资料对比基础上,对已勘探矿床勘探经验的总结。 意义:矿床勘探类型的划分为勘探人员提供了类比、借鉴、参考应用类似矿床勘探经验的基础和可能,是为了正确选择勘探方法和手段,合理确定工程间距,对矿体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步骤。 注意:灵活运用和借鉴同类型矿床勘探的经验,切忌生搬硬套。在新矿床勘探初期可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按其所归属的勘探类型,初步确定应采用的勘探方法,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新的资料信息的不断积累,重新深化认识和修正其原来所属勘探类型,避免因原来类比推断的不正确而造成勘探不足(原勘探类别过低时)或勘探过头(原勘探类型过高时)的错误,给勘探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一)矿床勘探类型划分的依据 原则:在划分勘探类型和确定工程间距时,遵循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以主矿体为主的原则。 五大依据:依据矿体规模、主要矿体形态及内部结构、矿床构造影响程度、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和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等五个主要地质因素来确定。 确定方法:为了量化这些因素的影响大小,提出了类型系数的概念。即对每个因素都赋予一定的值,用每个矿床相对应的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就可以确定是何种勘探类型。在影响勘探类型的五个因素中,主矿体的规模大小比较重要,所赋予的类型系数要大些,约占30%;构造对矿体形状有影响,与矿体规模间有联系,所赋予的值要小些,约占10%;其他三个因素各占20%。 矿床勘探类型的划分一般依据以下5个方面的地质因素: 1 矿体规模 矿体规模分为大、中、小三类,其具体划分如表4-3-1所列: 表4-3-1 矿体规模

地球物理相关院士风采

地球物理相关院士风采
曾融生院士
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1924年出生,福建平潭人。1946 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从1958年开始利用地震波方法研究地壳 结构,开创了中国地球深部构造探测的研究工作,著有《固体地球物 理学导论》 一书。 在中国首次应用地震面波的相速度来研究地壳构造, 发现1974年5月云南昭通大震的多重性, 从而对大地震的破裂过程有 了新的认识。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提出张性盆地和盆地中强震发生 的统一动力学模式,以及印度一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新模式。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丁国瑜院士
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年出生,河北高阳人。1952年北京大学地 质系毕业。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新 构造、地震构造和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在建立我国地震监测、分析预 报系统方面作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提出了我国地壳现代破裂网络与地震 活动关系的模型, 率先编制了中国活断层滑动速率图和现代板内运动图, 并主编了中国活断层图集。在活动构造、古地震、活断层习性、活断层 分段以及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作出了贡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5年
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马宗晋院士
马宗晋,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普查系,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 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他是地质学家、减灾专家和全球构造的探索者, 节理构造定性分析、 渐进式地震预报模式和全球三大构造系统的创立者。 曾获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现为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 灾害综合研究组组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陈运泰院士

我对地球物理勘察技术的认识

我对地球物理勘察技术的认识 1 地球物理勘探的实质 地球物理勘探是通过观察和研究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勘查方法。它是以各种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为研究基础用不同的物探方法和物探仪器,探测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通过分析、研究所获得地球物理资料,推断、解释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 2 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内容 利用相适应的仪器测量、接收工作区域的各种物理信息,应用有效的处理从中提取出需要的信息,并根据岩(矿)体或构造和围岩的物性差异,结合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做出地质解释,推断探测对象在地下赋存的位置、大小范围和产状,以及反映相应物性特征的物理量等,作出相应的解释推断的图件。地球物理勘探是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3 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根据其所研究地球物理场的不同,物探方法通常可分为以下几大类:(1)以介质弹性差异为基础,研究波场变化规律的地震勘探和声波探测;(2)以介质电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天然或人工电场(或电磁场)的变化规律的电法勘探;(3)以介质密度差异为基础,研究重力场变化规律的重力勘探;(4)以介质磁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地磁场变化规律的磁法勘探;(5)以介质中放射性元素种类及含量差异为基础,研究幅射场变化特征的核地球物理勘探;(6)以地下热能分布和介质导热性为基础,研究地温场变化的地热勘探等。 地震勘探是近代发展最快的物探方法之一。它的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的传播规律来勘探地下的地质情况。在地面某处激发的地震

波在向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弹性地层就会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用专门得仪器可以记录这些波,分析所得记录的特点,如波的传播时间、振动形状等,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一起处理,能较准确的确定这些界面的深度和形态,判断地层的岩性,是勘探含油气构造,甚至是直接找油的主要物探方法,也可以用于勘探煤田,盐岩矿床,个别的层状金属矿床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 电法勘探是根据岩石和矿石电学性质(如电性、电化学活动性、电磁感应特性和电性差异)来找矿和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是通过观测人工的、天然的电场或交变的电磁场,分析、解释这些场的特点规律达到找矿勘探的目的。电法勘探分为两大类,直流电法,包括电阻率法、充电法、自然电场法、直流激发极化法等;交流电法,包括交流激发极化法、电磁法、大地电磁场法、无线电波透视法和微波法。 重力勘探是利用组成地壳的各种岩体、矿体间的密度差异所引起的地表重力加速度值得变化而进行地球物理勘探的一种方法。以牛顿万有引力为基础。只要勘探地质体与周围岩体有一定的密度差异,就可以用精密的重力测量仪器找出重力异常,然后结合当地的地质和其他物探资料,对重力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和定量解释,便可以推断覆盖层以下密度不同的矿体与岩层的埋藏情况,进而找出隐状矿体存在的位置和地质构造情况。 磁法勘探是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自然界的岩石和矿石具有不同的磁性,可以 产生各不相同的磁场,它使地球磁场在局部地区发生变化,出现磁异常。利用仪器发现和研究这些磁异常,进而寻找磁性矿体和研究地质构造的方法称为磁法勘探,她包括地面、航空、海洋磁法勘探及井中磁法勘探等。磁法勘探主要用来寻找和勘探有关矿产;进行地质填图;研究与尤其油漆有关的地质构造及大地都造等。我国建国以来大多数铁矿区、多金属矿区及油气田等都进行了大量的磁法勘探。效果显著。

蓟中上元古界剖面研究生地质实习-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蓟县中上元古界剖面研究生地质实习 野外指南 2013年5月19-21日

【时间】 2013年5月19-21日 【地点】 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国家地质公园 【人数】 30-40人 【内容】 中上元古界地层: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 【目的】 1.了解华北克拉通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 2.思考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主要地质事件与地球早期环境变化【日程安排】

图1 蓟县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简图(附野外考察点位)

【点位介绍】 点1 长城系,常州沟组 在常州沟村附近,我们将观察到常州沟组底部以河流相砾岩角度不整合覆盖于太古界片麻岩之上。常州沟组是长城系最下部的一个单位,被认为是华北中元古界最早的单元。常州沟组主要岩性为砂岩、长石砂岩和石英岩。 点2 长城系,串岭沟组 在青山岭村附近,我们将对串岭沟组进行观察。串岭沟组与下伏的常州沟组为整合接触。串岭沟组的主要岩性为黄色薄层砂岩,夹黄绿色粉砂岩和伊利石页岩。顶部为黑色碳质页岩,夹白云岩。 点3 长城系,团山子组 在团山子村附近,出露以灰岩为主的团山子组的标准剖面。在此剖面上,串岭沟组顶部地层略有缺失,与团山子组的界限划在一条顺层产出的岩床处(批注:按地质志和我以前野外印象,串岭沟与团山子组为整合接触,包括在团山子村附近。)。团山子组中含有多细胞宏观藻类及微古植物,有关这些生物的特征和成因,将在野外进行观察和讨论。 点4 长城系,大红峪组 该组下部主要碎屑岩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上部为硅化的白云岩和燧石条带白云岩为主,常夹有紫色和绿色的凝灰岩、粉砂岩、凝灰质页岩,还含有少量的火山角砾岩、凝灰质砂岩和高钾火山岩。从高钾火山岩中获得的锆石U-Pb 年龄为1625±6Ma(陆松年等, 1996)。它与团山子组整合,但与上覆的高于庄组假整合。 点5 蓟县系,高于庄组 高于庄组基本都是白云岩沉积,厚度较大。底部含叠层石较丰富;中部普遍含 Mn,为粉砂质白云岩;上部含核形石等微生物岩,有机碳含量高,并有沥青质出现。最近,高于庄组中上部凝灰岩中锆石U-Pb年龄为1559±12 Ma(SHRIMP)和1560±5 Ma(LA-ICP-MS)。对于高于庄组归属于长城系还是蓟县系还是单独划分为高于庄系曾有很大的争议,我们将就这一问题在野外进行讨论。 点6 蓟县系,杨庄组 在杨庄村附近出露的杨庄组以紫红色和灰白色薄层泥砂质白云岩互层为特征,为泻湖和蒸发岩建造,以碳酸盐岩为主,含少量碎屑岩和粘土岩。与上下地层呈整合接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入学考试岩石学往年试题总结

2005-2011年博士入学考试岩石学考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部分(教材为桑隆康、马昌前主编的岩石学第二版) -Alk-CaO质量百分含量图上,1、钙碱指数:Peacock于1931年提出,指在SiO 2 含量。该指数将火成岩系列的Alk含量曲线和CaO含量曲线相交处所对应的SiO 2 二分法扩展为四分法,即碱性(<51)、碱钙性(51-56)、钙碱性(56-61)和钙性(>61)。(见教材第四章,第87页) 2、D〞层:位于下地幔底部的一个圈层,深度一般在2700-2900Km,厚度一般200-300Km,为核幔间的热和化学反应带,由金属合金和硅酸盐矿物组成。该层地震波速极不均一,速度梯度降低,之下即为核幔边界。(见教材绪论,第4页) 3、S型花岗岩:上地壳沉积岩部分熔融、结晶产生的过铝质花岗岩类,代表岩石有堇青石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见百度百科词条) 4、埃达克岩:一套由安山质、流纹质和英安质等系列火山和(或)侵入岩组合形成的特殊岛弧岩石,以缺少玄武岩与典型的岛弧岩浆岩相区别。因首次发现于阿留申群岛的埃达克岛而得名。(见教材第八章,第171页) 5.苦橄岩:一种稀有的、富含橄榄石的超镁铁质火山岩。斑状结构,斑晶多为橄榄石,少量为辉石,另外含少量斜长石、角闪石和金属矿物等。常产于玄武岩系底部,与苦橄质玄武岩共生。(见教材第六章,第141页) 6、紫苏花岗岩:一种以含有紫苏辉石为特征的花岗岩,最早发现于印度南部,最常见于早前寒武纪陆核区。花岗结构,片麻状构造,与麻粒岩相变质岩共生。最常见的矿物组合为石英+碱性长石+斜长石+紫苏辉石。(见教材第九章,第183页) 7、固相线:岩石刚刚开始熔融或者结晶完全结束时对应的p-T-X(压力-温度-组分)条件。在二元系中,固相线为一条曲线,而在三元系中,固相线为一个曲面。(见教材第五章,第107页+百度词条) 液相线:岩石完全熔融或者结晶刚刚开始时对应的p-T-X(压力-温度-组分)条件。在二元系中,液相线为一条曲线,而在三元系中,液相线为一个曲面。 8、固溶体: 9.滑动反应:在给定压力和流体成分条件下,反应在一个温度范围内连续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呈渐变关系,这种反应称为连续反应或滑动反应。(见教材第二十二章,第455页) 10.变质相系:某个具有特定P/T比的地区所包含的变质相的系列。(见教材第二十三章,第479页) 11.后成合晶结构:变质岩中的一种结构。先成矿物被后成矿物反应边包裹,当反应边由两种以上矿物组成并呈细小蠕虫状时,称其为后成合晶。(见教材第二十一章,第431页) 12.铂族元素:属元素周期表第Ⅷ族元素,是一类珍稀元素,包括钌、铑、钯、锇、铱、铂六种元素。(见百度词条) 13.次火山岩相:即次火山岩的产出面貌。次火山岩是分布于火山岩区,与火山活动同期形成的一种超浅成侵入岩,侵入深度一般小于0.5Km。与火山岩外貌相似,但结晶较好,多呈小岩株、岩瘤、岩脉及其它小型侵入体产出。(见教材第二章,第29页+百度词条“次火山岩”) 14.磁铁矿系列花岗岩:日本学者石原舜三1977年根据不透明矿物的含量将花岗岩划分为磁铁矿系列和钛铁矿系列。其中磁铁矿系列花岗岩被认为形成于高氧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