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论大纲

古代文论大纲

古代文论大纲
古代文论大纲

《中国古代文论》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把握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掌握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水平。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基础知识、基本发展线索,了解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传统与民族特色,了解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动态;培养学生从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学习与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他们阅读专业文献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能力。

三、学时分配

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传统与现代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及分期。

本章主要内容:一、什么是中国古代文论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分期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

四、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论

本章重点难点: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分期,初步接触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

本章参考文献: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张少康等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陈良运:《当代文论建设中的古代文论》,《文学评论》,2000年2期

陈昌恒:《古代文论的百年研究与世纪前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4期罗宗强:《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文学评论》1997年2期

党圣元:《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和体系》,《文学评论》1997年1期

包兆会:《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江海学刊》2001年5期

蒲震元:《现代诠释与微观考辨——再谈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转型》,《文艺研究》1998年3期

代迅:《中国古代文论:两种言说方式及其现代命运》,《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3期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中国古代文论?其基本特点有哪些?

2、古代文论大致可以分成几个时期?

3、如何评价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什么是中国古代文论

1、《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一门专业理论课程

2、“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一个文化断代概念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论的分期

1、分期的依据

2、常见的分期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

1、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与形态

2、转型的背景

3、转型的实绩

4、文化认同危机

第四节、如何学中国古代文论

1、中国古代文论与哲学、历史学的关系

2、中国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作品的关系

3、考据与证悟

4、具体方法、顺序

第一章、先秦道家文论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道家的思维方式和主要观念。

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老子》中的文学思想

第二节《庄子》中的文学思想

本章重点难点:道家的致思方式对中国艺术精神和文论的影响。

本章参考文献:

姜金元:《大象无形——老子美学思想及中国文论本体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7年版

本章思考题:

1、老子哲学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有哪些?

2、庄子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有哪些?

3、“虚静”说的内涵是什么?它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

些方面?

第一节、《老子》中的文学思想

1、老子:“道”

2、“虚静”

3、“大象无形”

第二、《庄子》中的文学思想

1、“天籁”

2、“坐忘”

3、“得意忘言”

第二章、先秦儒家文论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先秦文论的基本特点,认识儒家和道家的文学思想。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先秦时期的文学观念

第二节先秦儒家的文论

本章重点难点:了解先秦文学的观念,了解儒家、道家的文论各自的特点。

本章参考文献: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曾铎:《中国远古诗歌理论拟议》(上、下),《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第2.3期

王尊:《儒家乐教与孔子诗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1期

顾义生:《孟子的文艺思想》,《复旦学报》1985年2期

本章思考题:

1、先秦时期的“文”主要有哪些含义?

2、简析儒家诗论的基本特点。

3、如何理解“诗言志”?

4、如何评价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第一节、先秦时期的文学观念

1、儒家的文学观念

2、道家的文学观念

3、墨家的文学观念

第二节、先秦儒家的文论

1、《周易》的“象论”

2、孔子的诗教观

3、孟子的“养气说”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解诗方法

4、荀子论乐及“道-经-文”模式

第三章汉代文论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汉代经学背景下文论的主流,了解司马迁、王充等人的文论思想。

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汉代经学的兴起

第二节围绕《诗经》的评论

第三节围绕《楚辞》的评论

第四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第五节王充的“疾虚妄”

本章重点难点:经学背景下对文学作品的评论。

本章参考文献: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

孙元璋:《两汉的文学观与两汉文学》,《文史哲》1989年5期

顾义生:《司马迁的李陵之祸与〈发愤著书〉说》,《复旦学报》1980年2期郭绍虞:《“六义”说考辨》,《中华文史论丛》第7辑(1978年)

本章思考题:

1、从《毛诗大序》看儒家的诗学思想。

2、王逸对《楚辞》的评论有何特点?

3、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在文学批评中的影响。

4、王充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的内涵是什么?

第一节、汉代经学的兴起

1、经学释义

2、汉代经学的兴起

第二节、围绕《诗经》的评论

1、“六义”说

2、“讽喻”说

3、“发乎情,止乎礼义”

第三节、围绕《楚辞》的评论

1、《楚辞》的兴起

2、王逸对《楚辞》注释和评论

3、班固的屈原的评价

第四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1、司马迁与《史记》

2、“发愤著书”说及其影响

第五节、王充的“疾虚妄”

1、王充与《论衡》

2、“疾虚妄”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论繁荣的状况,了解《文心雕龙》、《诗品》等文论著作的主要思想。

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玄学的兴起与文学的自觉

第二节、曹丕与《典论〃论文》

第三节、陆机与《文赋》

第四节、文笔之争和永明声律论

第五节、刘勰与《文心雕龙》

第六节、钟嵘与《诗品》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文心雕龙》,难点是玄学、佛学对中古文论的影响。本章参考文献: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张少康:《文赋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许文雨:《钟嵘诗品讲疏》,与《人间词话讲疏》合刊本,成都古籍书店,1983

年版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本章思考题:

1、魏晋时期文学观念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曹丕的《典论〃文》的时代意义是什么?

3、陆机的《文赋》是如何阐述文学创作与构思的?

4、南朝佛教的流行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沈约的声律论的历史地位如何?

6、什么是“文笔之争”?

7、《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是什么?

8、钟嵘的《诗品》所论及的诗歌创作与鉴赏批评的理论的内涵是什么?第一节、玄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

1、玄学释义

2、玄学的基本问题

3、玄学的方法论

4、玄远超迈的人生

第二节、曹丕与《典论〃论文》

1、“三曹”的文学实践

2、“文气”说及其影响

第三节、陆机与《文赋》

1、陆机的文学实践

2、《文赋》论文学创作

第四节、文笔之争和永明声律论

1、文笔之争

2、“四声八病”

3、永明体

第五节、刘勰与《文心雕龙》

1、刘勰生平

2、《文心雕龙》的体系

3、刘勰的文学创作论

4、刘勰的文学发展论

5、刘勰的文学批评论

第六节、钟嵘与《诗品》

1、“直寻”说

2、“滋味”说

第五章唐、宋、元时期的文论

本章教学目的:了解掌握本时期作为中国古代诗文理论批评发展时期的重要特点和有关主要文学理论著述、批评思潮等,注意领会中国文化转型与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方式,体会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风格。

主要内容:第一节唐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二节宋辽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

本章重点难点:掌握诗话的特点,了解中国古代的“意境”理论。

本章参考文献: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罗宗强:《唐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4 年5 期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与佛教》,《文学遗产》1982年1 期

聂永华:《贞观时期儒家文学观重建刍议》,《文学遗产》1999年 1期

刘彦君:《论宋人的戏剧批评》,《文艺研究》1985年 6期

祝振玉:《宋代疑古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学评论》1992 年5 期

黄震云:《辽代的文化观念与文学思想》,《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2 期

林明德:《金代文学批评研究》,《幼狮学刊》第 48 卷2期(台湾)

本章思考题:

1.陈子昂的诗歌主张是什么?

2.殷璠的兴象论是指什么?它与王昌龄的诗境说有何关系?

3.皎然的《诗式》是如何描绘诗歌的美学特征的?

4.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晚唐五代文学思潮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大体有几种流派?

6.什么是“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7.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的内容有哪些?

8.宋代理学对文学思想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9.西诗派的理论主张有哪些?

第一节、唐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1、唐初反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和兴礼乐

2、陈子昂、李白和杜甫的诗歌理论

3、殷璠的兴象论和王昌龄的诗境论

4、皎然《诗式》与诗歌意境特征探讨的深入

5、白居易“救济人病”与“直书其事”

6、古文理论的产生发展和韩愈、柳宗元的文学思想

7、司空图的诗歌理论

第二节宋辽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

1、苏轼的文学理论批评

2、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平澹”论

3、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宋代诗话的发展

4、宋代的词论

5、辽代的文学思想

6、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七章明清时期的文论

本章教学目的:了解明清时期诗文批评理论的基本内容与风格流派,了解明代主情派戏曲批评的理论内容。理解金圣叹的小说人物理论。

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明清时代的诗文理论批评

第二节明清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小说理论部分,难点在于清代的诗文批评理论的理解。本章参考文献:

郭绍虞:《明代文学批评的特征》,《东方文化》第1卷6期(1942年)

陈书录:《明代诗文创作与批评理论的交叉演进》,《文学遗产》1994年4期吴光正:《明清诗歌创作和理论纷争的四大特征》,《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3期

王小舒《神韵诗学研究百年回顾》,《文史哲》2000年6期

本章思考题:

1.明代初年文学批评理论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2.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思想与创作理论有何不同?

3.阳明心学引发了哪些新的文艺思潮?

4.明代小说评点有什么样的特点?

5.明末清初诗歌理论批评发展有何特点?

6.王夫之的“兴观群怨”和“情景融和”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7.叶燮的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8.金圣叹评点《水浒》对小说创作艺术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经验?

9.李渔的“结构第一”包含了哪些内容?

10、王士禛的“神韵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1.清代对《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的批评有哪些进步?

12.袁枚“性灵说”的内容是什么?它与明代公安派的性灵说有何不同?

13.翁方纲的“肌理说”的核心是什么?

14.桐城派的三位代表人物的文论各有什么特点?

第一节、明清时代的诗文理论批评

1、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想的发展和前后七子文学的文学理论批评

2、明代文艺新思潮的兴起和李贽的“童心说”

3、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4、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

5、王士禛的神韵说

6、沈德潜的格调说

7、袁枚的性灵说

8、翁方纲的肌理说

9、桐城派的文论

第二节明清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1、李贽对《水浒》的评点和小说理论

2、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

3、金圣叹的《水浒》评点和清代其他小说理论批评

4、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戏曲文学理论

五、实践内容

结合第四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对《文心雕龙》中的某一篇进行注释、疏证。

六、考核方式及要求

期末考试以闭卷笔试方式进行。期末考试按80%,平时作业按20%计入总成绩。考试内容侧重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维和分析的能力。

七、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ISBN:10186122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ISBN:1018670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ISBN:

9787100073899

黄霖,蒋凡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先秦至唐五代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ISBN:9787544410670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ISBN:7806229175 张少康等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版,ISBN:7301026838

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ISBN:9787301060957

大纲制定人:姜金元

大纲审定人:

教研室主任:

教学系、中心主任:

教学院长(主任):

制定日期:2011年6月13日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里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说,这一文学影响了唐代韩愈的“”说。 4.汉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提出了它的诗歌讽刺观。 5,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与的性质特点之关系,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6.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7.“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了诗“”说;李清照在《论词》里提出了词“”说。 9.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情与景应该互相融合,二者的融合取决寸:“情景;而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其一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其: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 10.当沈德潜的“”说的诗歌理论盛行之时,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二、名词解释题 1.(孟子的)“养气”说 2.(袁宏道的)“性灵”说 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刷焉。……至于梁、陈间,串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花”,感花以讽兄弟也,“采采苯苜”,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则“馀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离花先委露,S,j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

古代文论知识要点

古代文论知识要点 《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言于外。”这段诗论出自(《毛诗大序》)。 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司空图)。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元好问的这首论诗绝句是(认为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缺少“邺下风流”的建安风骨,主张诗尚壮美)。 “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种比较符合诗歌创作和鉴赏规律的见解山自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诗缘情 2.发愤著书 3.词别是一家 4.尚巧贵妍 5.文笔 6.文以载道 7.意、趣、神、色 8.义理、考据、词章 9.兴观群怨 10.不平则鸣 11.风骨 12.《南词叙录》 13.诗言志 14.六观 15.以禅喻诗 16.幽情单绪 17.诗大序 18.“文气”说 19.性灵说 20.小说评点 21.以意逆志 22.吟咏情性 23.别裁伪体 24.《花部农谭》 二、简答题: 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 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资料

【引用】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自考专业资料2011-05-09 21:22:2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自考通关王《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珍贵复习资料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 2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21、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22、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23、《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2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2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云南开放《中国古代文论专题》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试卷 学年度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论专题套别:A套(√) B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 A.般若学 B.涅盘学 C.禅宗 D.密宗 2.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 A.血缘 B.地缘 C.亲亲 D.同门 3.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 A.什伍里甲制度 B.郡县制度 C.户籍制度 D.宗法制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 A.《刑书》 B.《法经》 C.《秦律》 D.《汤刑》 5."以物比德"属于( ) A.整体思维 B.伦理思维 C.辨证思维 D.类比思维 6.佛教的创始人是( ) A.张道陵 B.葛洪 C.释迦牟尼 D.孔子 7.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 A.三纲 B.五常 C.五伦 D.十教 8.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 A.24个 B.25个 C.26个 D.27个 9.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 A.炎帝 B.黄帝 C.仓颉 D.孔子 10.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 A.《说文解字》 B."书同文" C."文字神赐" D."圣人造字"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在商代,宗教崇拜的对象大体有( ) A.佛 B.上帝 C.超自然神 D.天地神祗 E.祖先神 2.察举是一种由下向上选拔官吏人才的制度,其中最著名的三科为( ) A.孝廉 B.茂才 C.秀才 D.贤良方正文学 E.探花 3.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宗族祭祀 C.军事讨伐 D.宗法体系 E.家族血缘 4.下列属于庶族平民礼俗的有( ) A.三月三 B.七月七 C.春节 D.清明 E.端午 5.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有( ) A."天人合一" B."天人感应" C."天人交胜" D."天人之分" E."重天轻人"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 1.文化现象 2.《神灭论》 3.本草之学 4.中体西用论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大势。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诗言志:“诗言志”的初始意义就是说诗要表现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活动。把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这个论断高度概括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特征:诗是表达的、抒情的。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表现的感情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 文质彬彬: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文质并重,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 兴观群怨:兴,感发,感触。指诗歌启发鼓舞读者的感染作用。观,观风,观志,通过诗歌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群,人与人之间的和同、团结,指通过诗歌互相交流感情,进面达到互相感化,增进团结教育作用。怨,指抒发怨情,评批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 三表: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主张从关心人民生活出发,考察社会现实。以意逆志:读者之意和作品全篇的立意应该是相通的,它们通过读者的能动作用而得到统一。认为以己(读者)之意推求诗人(作者)之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事物最精微的“道”,这是难以用语言直接表达的。 德意忘言:庄子对言义关系的看法,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表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明显局限性。因此通过“忘言”的方式,捕捉言外之意,才能真得意。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歌体裁,赋、比、兴是诗的三种表现手法。 比兴:比,比喻。兴,起的意思。 主文而谲(jué)谏: 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发乎情,止乎礼义:诗歌抒情言志,但要符合封建思想、礼教,使之不能违背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政治需要。 发愤著书:司马迁对社会现实和历史的认识和反思,从自己写作《史记》的切身体验和历史上许多重要作家的痛苦遭遇认识到一切伟大的著作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一.填空题:(2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1.孔子论语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4.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7.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8.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 9.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10.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1.《典论?论文》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1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3.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认为是“直寻”。 14.钟嵘把诗经分为:小雅和国风。 15.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6.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 17.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18.韩愈在《答李朔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9.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 20.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主张诗歌功利目的。 21.白居易主张诗歌达到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22.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之致耳。” 23.李清照著《论词》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 24.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了“妙悟”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25.杜甫的组诗《戏为六绝句》. 26.王土禛是清初的诗人和诗论家,《带经堂诗话》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 27.《红楼梦》的开卷诗.“满纸谎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8.王士禛认为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 29.金圣叹说:“圣人之作书也以德,古人之作书也以才。”这是把作家从道德家中分离. 30.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31.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是讲意境性质。 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33.风骨:“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34.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35.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36.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37.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38.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39.《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40.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

古代文论B加资料答案 作用不大分析

四川师范大学省考课考试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 试卷B (课程代码:00814) 本试卷共5页,6个大题,满分100分,120分钟完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孔子所说《诗经》“思无邪”体现的文艺思想是 ( A )。 A .中和 B .文质彬彬 C .尽善尽美 D .诗无达诂 2. 孟子用“揠苗助长”寓言说明的观点是 ( B )。 A .知言 B .养气 C .知人论世 D .以意逆志 3. 《诗大序》专门论述的对象是 ( A )。 A .《诗经》 B .《楚辞》 C .五言诗 D .赋 4.把文学比做“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是 ( B )。 A .《左传》 B .曹丕 C .庄子 D .孔子 5.陆机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主要说的是( D )。 A .直觉 B .情感 C .构思 D .想象 6.中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文学理论论著是 ( B )。 A .钟嵘《诗品》 B .刘勰《文心雕龙》 C .王昌龄《诗格》 D .皎然《诗式》 7.“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出自于《文心雕龙》的篇目是(B ) A .《原道》 B .《神思》 C .《体性》 D .《知音》 8.“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这一学说可以概括为 ( B )。 A .滋味说 B .感物说(物感说) C .直寻说 D .风力说 9.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他最看重的是( D )。 A .闲适诗 B .杂诗 C .感伤诗 D .讽喻诗 10.提出“思与境偕”的文论家是 ( D )。 A .韩愈 B .皎然 C .柳宗元 D .司空图 11.第一部提出“意境”概念的著作是( C )。 A .《诗式》 B .《金针诗格》 C .《诗格》 D .《文镜秘府》 12.唐代刘禹锡在《董氏武菱集纪》中最有贡献的诗歌理论是( C )。 A .兴趣 B .兴象 C .意境 D .性灵 13.“点铁成金”这一主张的提出者是 ( C )。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和《》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提出了“”论。 7.“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着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着名书信体论文《》。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的着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和“”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 A.曹丕 B.钟嵘 C.刘勰 D.陆机 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 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 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贽 D.李渔 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A )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 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 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A ) A.梁启超 B.李渔 C.金圣叹 D.刘熙载 1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12、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 )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13、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 )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14、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B )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文论专题》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括号内) 1.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 )”的丰富和完善。 A. 诗可以兴 B.诗可以观 C.诗可以群 D.诗可以怨 2.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其西晋陆机的“( )”就是例证。 A.文已尽而意有余 B.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D.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B.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 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4.《沧浪诗话》最大特色便是以( )喻诗。 A.禅 B.儒 C.释 D.道 5.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 )、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A.想象的 B.诗意的 C.意象的 D.直觉的 6.“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的地位。 A. 配合和中介 B.核心和主宰

中国古代文论选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先秦 1、《尚书、尧典》 《尚书》也称《书》或《书经》就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得关于上古历史与部分追述古代事迹得著作得汇编。 《尧典》就是我国古代文论得最早记录。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舜命夔用乐教胄子,使她们“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阐明了文艺得教育作用。二、从“诗言志”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讲述了诗歌与音乐结合得具体情况。“诗”就是“乐”得歌词。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都源于节奏这一命脉。由于诗歌本来就是与音乐、舞蹈相结合得,因而使得语言具有音乐性,我国古典诗歌一般都有与谐得节奏与韵律,表现出音乐美,这就是一个很好得传统。 三、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得基本特点。(朱自清:诗言志就是我国历代诗论得开山纲领) “志”基本义指人们得主观方面,包括我们所说得思想感情在内。历代文人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得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得“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得对立。 所谓“诗言志”并不就是忽视反映现实,而就是要求诗人在有了对现实得真情实感得前提下以抒情得笔触,反映激动过她得现实。 2、《论语》 《论语》就是一部语录体得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得言行,就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得重要资料。孔子,名丘,字中尼。在世界观上,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对鬼神宗教迷信又采取存疑得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在政治上,她提出“正名”、“复礼”得主张,意在恢复、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但又大力宣传“仁”得学说。 孔子得文艺思想:一、内容与形式:主张内容与形式得完美结合。用“思无邪”概括《诗经》得全部作品,说明她重视内容,并把“仁”瞧成“礼”与“乐”得本质。“辞达而已矣”说明她既注重内容,又不忽视形式。由此可见,孔子兼重内容与形式,她不以内容代替形式,也不以形式偏废内容。这在文艺批评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得高度。二、文艺得社会作用:兴观群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诗与乐可以培养人们得品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说明她认为诗歌可以提高人们从事政治、外交等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力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相互切磋,达到团结得目得;“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政治发表批评意见;“事父”、“事君”,则就是孔子从她得政治立场出发,说明诗歌要为礼教服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诗歌还能给人以自然科学方面得知识。三、诗歌得艺术特征:孔子已经注意到了诗歌反映现实得特征,并且认为诗人就是带着激情反映现实得,同时她也注意到诗歌具有“言外之意”得艺术特征 3、《墨子》 墨子,名翟,战国时思想家,墨家派创始人,做过木匠,在政治上代表小生产者得利益与要求,成为儒家得主要反对派。其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非乐》篇中。“非乐”就就是反对、否定音乐。“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于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这就是墨子社会思想得总原则,也就是她文艺思想得总原则。音乐究竟怎样不符合“圣王之事”“万民之利”呢?第一、古代圣王也向万民收税,但那就是为了造“舟车”,于万民有利,而后代统治者却“亏夺民衣食之财”,置办乐器设备;并且“废丈夫耕稼之时”,“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为她们演奏。第二、从王公大人、士君子直到农夫、织妇,如果沉溺于音乐享受,都有害无益,或荒废政事,或影响生产;第三、遇上大国攻小国,大家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之类得问题,也不能用演奏音乐得办法来解决。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不背会死系列

1、孔子以“仁”为基础的文艺观包含哪些内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也就是“爱人”和怎样立人成人,即培养理想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固然有现实的途径,离不开道德行为方面的努力,但同时也需要借助艺术与审美。孔子之所以重视艺术与审美,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为了实现“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理想的人格。这一文艺观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命题体现出来:(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文之以礼乐” 总之,“仁”构成了孔子美学和文艺观的基础,所谓“成于乐”、“游于艺”、“吾与点”、“文之以礼乐”等重要命题都必须在“仁”的哲学基础上才能理解。孔子文艺观的核心,不是去解答某些具体的艺术审美问题,而是要以“仁”的心理情感去影响人、感化人、培养人,从而使人类生活真正能立于一个很高的精神层面上,具有美的价值和意蕴。孔子的美学和文艺观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这一方面。 2、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你如何理解?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说“兴”是指“引譬连类”。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的命题,不仅是因为“诗”可以让人学会运用象征性语言的艺术,学会用譬喻、“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语言方式来解释世界,学会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类比联想,而且还在于这些方法和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在于提升人的精神,以达到礼仪教化和人格的完成。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说“考见得失”。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朱熹说是“和而不流”。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孔安国说“怨刺上政”。

中国古代文论——翻译版

翻译 文赋(陆机)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翻译:我每次阅读那些有才气作家的作品,自以为对他们创作时所有的心思自己都有体会。作家行文遣词,的确变化无穷,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语言来评述的。每当自己写作时,尤其能体会到别人写作的甘苦。作者经常感到苦恼的是,意念有能准确反映客观事物,语言不能完全表达立意。大概这个问题不是认识道理的困难,而是实践操作的困难。因此我作《文赋》借以介绍古代作家的美文,论述作文成败的缘由,将来或者可以穷尽文章写作的奥妙。至于借鉴(前人的写作决窍),则如同比着斧子做斧柄,虽然样式经验就在眼前,但那得心应手的熟练技巧,却难以用语言表达详尽,大凡我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都在这篇《文赋》里了。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翻译:(在创作准备阶段)要伫立天地之间,深入观察万物,

博览三坟五典,以此陶冶性灵。随四季变化感叹光阴易逝,目睹万物盛衰引起思绪纷纷。临深秋因树叶凋零而伤悲,处芳春由枝条柔嫩而欢欣。有时,心意肃然如胸怀霜雪,有时,情志高远似上青云。歌颂前贤德行的伟大显赫,赞咏古圣道德的芳香芬馨。遨游在前人书林中,欣赏文质并茂的佳作,于是慨然有感投书提笔,敷陈成这篇诗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翻译:开始创作时,视听都要收拢,聚精会神,潜心思索,旁搜博寻,精神驰骋于远方,思想游逸在九霄。当(文思酝酿)到了极致的时候,朦胧的情思如初生的太阳逐渐鲜明,外界物象也愈加清晰地不断奔涌显现。(创作时)吸取群书中的精华,《诗》、《书》等经典就像芳菲的雨露滋润笔端。艺术的想像,有时浮上天渊平静地流动,有时深入九泉尽受浸润;于是艰涩的辞语像衔钩之鱼从深潭中艰难而出;联翩的辞藻像中箭的飞鸟不断地从层云之端坠落。(于是就会)吸收历代古籍中缺失的文字,采摘到千百年来(作者)亡失的诗篇;抛弃那些前人用过的陈词滥调像抛弃已陨落的朝花那样,采用前人还没用过的清辞秀句像拾取还未开放的花朵那样,(灵感奔涌时)能在片刻间观察古今,能在眨眼间尽览天下。

古代文论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 1.孟子提出了两种文学批评方法:“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 2.《庄子·外物》篇说:“笙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笙;蹄者之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之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3.《毛诗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需“主文而谲谏”。 4.扬雄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观点。 5.汉代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6.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诗赋欲丽”这一观点。 7.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出“体性”这一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之间的关系 8.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9.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是《文赋》。 10.陆机在《文赋》中论诗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 11.皎然最重要的诗论作品是《诗式》。 12.严羽《沧浪诗话》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13.明代后期的思想家李贽提出了“童心说”,主张文学表现真情。 14.针对明代复古派末流在创作上拘泥于古人格调,公安派打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旗帜。 15.李贽提出了“《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这一观点。

16.王夫之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17.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运事”。 二、名词解释 1.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2.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以写真人真事为原则,即不虚假地对统治者歌功颂德,不隐讳他们的凶狠残暴的恶行,一切都照历史的实际情况真实地予以记录,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 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继承了孔子之“诗可以怨”的说法,同时汲取屈原“发愤抒情”及《淮南子》“愤中形外”的精神之后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指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对现实的批评精神,它总结了古人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并对后世的文人和文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4.(钟荣)“滋味”说: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最早明确提出以“滋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真题集锦

历年真题---- 2014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卷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更多学习考试免费资源关注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 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八音可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句话出自( A.《尚书·尧典》 B.《诗经》 C.《论语》D.《孟子》 2.孔子所谓“诗可以兴”指的是() A.诗能兴邦 B.诗具有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 C.诗具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D.诗具有互相感化和互相提高的教育作用3.《毛诗序》的中心思想是诗歌要( A.明道 B.为统治阶级服务 C.温柔敦厚D.思无邪 4.陆机《文赋》中“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是在说( A.文章对景物的描摹 B.文章的毛病 C.文章的艺术想象 D.文章的感情气势 5.《文心雕龙·神思》篇的主题是论( A.艺术准备B.艺术想象 C.篇章结构 D.文辞修饰 6.钟嵘《诗品》云:“照烛三才,晖丽万有”,其中“三才”指的是( A.天、地、人 B.人、鬼、神C.上、中、下D.天地万物 7.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句是在评论( A.李白 B.初唐四杰 C.庾信‘ D.曹植 8.开启了后代王国维的境界说的是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 A.滋味B.取境 C.神韵D.妙悟 9.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的切入角度是( ) A.以画喻诗 B.以书法喻诗C.以文论诗 D.以词论诗 10.李清照《论词》中“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做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一句在批评( ) A.以学问为词 B.以诗为词 c.瞄文为词D.以议论为词 11.陆游所谓“工夫在诗外”的具体涵义是( ) A.提高作家的个人修养 B.重视作家现实生活的体验 C.追求诗歌的艺术形式D.写诗要在平时多下工夫 12.《沧浪诗话>中“以汉、魏、晋、盛唐为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开启了( )

(完整word版)文章《中国古代文论简述》

中国古代文论简述 谈起中国古代文学,你首先肯定会想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先秦诸子散文。是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古代文学给后人以史诗般气魄,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文学繁荣的背后当然缺少不了文学理论发展的支撑。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始终交织着两条线: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一明一暗,互相影响,共同推动着中国文学攀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和文学创作史一样,文论发展也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 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对文学本身还没有自觉的认识。但这时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思想自然包括了对文学的观点。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孔子从文学的社会作用出发,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孟子提出自己的文学批评观: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荀子提出了创作的原则:明道、征圣、宗经。道家以审美为中心,着重探讨文学自身规律。儒、道两家共同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基础。此外,墨子主张文学要“尚质”、“尚用”,提出了“言有三表”的写作原则;法家则反对文学,韩非子说:“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两汉是古代文论发展的演进期。上总结先秦,开始认识到“文学”与“学术”的区别。古代文学书目的最早文献,刘歆《七略》第一次把文学和学术著作区别

开来。批评方面,集中对《诗经》、屈原、汉赋研究,《毛诗序》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汉末,王充打破经学的禁锢,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理论。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论的自觉期。人们对文学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学逐渐从儒学中独立出来。文学观念的自觉、“玄学”的兴起、文学创作的繁荣为文论的进步奠定了客观的基础。因此产生了《典论》、《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响当当的专著。 唐宋是古代文论的发展期。唐代文论表现为诗论和文论共同发展。唐初,陈子昂首倡复古革新,标举“汉魏风骨”。中唐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韩愈力主古文运动,成为两面鲜明的旗帜。晚唐司空图总结了唐朝诗创的经验,继承皎然,对诗歌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著名的“韵味说”。宋代文论比唐代更丰富多样,产生了词论和戏曲理论,出现了评论诗歌的新样式:诗话、词话。李清照卓越地区分了诗词之别,提出词“别是一家”。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对建安以来诗歌作了系统的论述。 明清是古代文论的成熟期。明前后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口号以对抗“台阁体”。通俗文学理论如戏曲、小说理论空前发展,涌现了李贽、汤显祖、公安三袁等追求个性解放的文论家。清代文论显出了集大成的气象。金圣叹、李渔提出了系统的小说理论和戏曲理论。诗论中有王士祯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反对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文论中有方苞、刘大魁、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词论中有朱彝尊为首的浙西派,大都注重对艺术美学方面的探讨。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

中国古代文论笔记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和产生——先秦时代 一、孔子 1.诗言志 《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诗言志,歌永言”。就是说 诗是人的心灵的表现。由此确立了中国文艺的民族特点,与西方文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2.“思无邪”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 “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尽善尽美 孔子论雅乐与正声时说过《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又主张“放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其主要观点即是提倡雅乐,反对郑声。要求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中和,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4.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是孔子论《关雎》的话,意思就是快乐而不过分,哀愁而不悲伤,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要“诗无邪”,从音乐上讲,就是提倡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从文学作品上讲,就是不能过于激烈,应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5.文质彬彬 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6.辞达 “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 二、孟子 1.知言养气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2.以意逆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