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文化翻译模版

海洋文化翻译模版

海洋文化翻译模版
海洋文化翻译模版

外国语学院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海洋文化翻译》

课程论文

(23281201)

专业:

学号:

班别:

姓名:

任课教师:

提交日期:2013年6月25日

☆注意:此页不打印

本课程考查共分三个部分:

1、《海洋文化知识》译文部分

要求:小组成员所译文章的全文。

2、《海洋文化知识》PPT部分

要求:将小组所做的PPT分别以4或6张幻灯片打印在A4纸上。

3、教师评语

排版要求:

.排版打印统一用A4( 21 X 29.7cm )格式。双面打印。

.标题用小二号黑体加粗,正文用四号宋体。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25 ),

.页码从正文页面起计算。页码字号,选用小五号宋体并居中。

. 最后一页是老师评语,请单独打印。

. 最左侧上下装订。

正反(双面)打印。

注意:

. 提交时间统一写为2013年6月24日,17周前(2013年6月24日前)交纸质材料和电子文件(以Winrar压缩)。由班级课代表收齐后统一

交给代课老师,逾期不候。

附:雷州文化原文和译文随后发到各班公共邮箱。

☆注意:此页不打印

教师评语:

(签名)

年月日

说明:该页放在最后一页。(打印时此行字请记住删掉,否则不符合要求,影响得分)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的原因与规避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的原因与规避 不同文化的交际者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到目标语文化中,结果必然会对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着名的翻译家金圣华在论及翻译的作用时曾打了个比方:“翻译就像一座桥,桥两旁 气候悬殊,风光迥异。两端之间,原隔着险峻的山谷,湍急的溪流。两旁的人,各忙各的,世代相传,分别发展出一套不同的习俗风尚以及语言文化来。有一天,这不同文化习俗的人,忽然想要跟对岸打个招呼怎么办?要渡过峡谷,不得不架起一座桥……”(金圣华:1997)这座桥便成为了跨语言、跨文化之桥。文化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从本质上讲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翻译以文化沟通为第一要务,而文化的障碍往往却是译者面对的头号劲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避免或减少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的负迁移 不同文化的交际者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到目标语文化中,结果必然会对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文化迁移”。心理学中,若一种学习对另 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叫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而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 扰或抑制作用就叫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邵瑞珍:1997)。同样如果母语文化在跨文化 交际翻译中被目标语吸收并成为其组成部分,则这种迁移被视为文化的正迁移。相反,由于带有母语文化特征的言语没有被目标语语言读者所理解和接受,造成了文化误读,就会出现文化的负迁移。根据戴炜栋教授对文化迁移的分类,我们也可以把文化负迁移分为两种,即表层文化负迁移和深层文化负迁移。 1.表层文化负迁移。表层文化负迁移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负迁移,如语言形式 的文化负迁移和言语行为交际模式的文化负迁移。首先,语言形式的文化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词汇的误读、误译。 例如:笔者的学生在翻译练习中将句子“ThenhewasofftoColumbiaBusinessSchool,wherehefoundhisRosettaStsoneofinvesting”译为“后来他进了哥伦比亚商学院,在那里找到了他投资的罗塞塔石碑”。很显然译者直译了原 文是由于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造成的,RosttaStone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 书的石碑,被译作罗塞塔石碑,由于这块石碑刻有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的意义与结构。

文化语境与词义的理解和翻译

文化语境与词义的理解和翻译 1.指称意义与蕴涵意义 P9 指称意义(Denotation): cognitive meaning, refers to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a term and the object, idea, or action it designates. 蕴涵意义(Connotation): affective meaning, refers to the emotive and associational aspects of a term. 陆国强定义为: 指称意义:strict and literal meaning 蕴涵意义:implied and suggested meaning 2. 汉英文化差异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Culture: 1.refined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art, literature, etc. 2.state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3.particular form of intellectual expression, e.g. in art and literature 4.customs, arts, social institutions, etc. of a particular group or people 5.development through training, exercise, treatment 6.growing of plants or rearing of certain types of animals 7.(biology) group of bacteria grown for medical or scientific study. Nida(1969)认为,人类社会存在文化的共核,世界各国文化的共性大于个性。但是,由于受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形成了各自不同特点的文化,即文化的个性。例如,英国形成了以海上贸易为基础、以个性为背景、以基督教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而中国文化与英语的发源国——英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形成了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观念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迥然相异的文化背景使汉语和英语的词汇在特定领域里的分布和理解不尽相同。文化个性反映到词汇里,便会出现词义相异(Semantic non-correspondence)和词义空缺(Semantic zero)。 2.1 汉英颜色词对比 1).由于汉民族和使用英语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同的颜色词也就蕴含着不同甚至相反的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黄色是汉民族崇尚的颜色之一, 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代表色。在中国古代, 黄色象征着神圣, 皇权, 尊贵, 崇高, 土地和国土等含义, 也是黄皮肤民族的象征, 中华儿女从来都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在汉语中, 经常用黄来形容好的东西, 如黄道吉日, 黄花, 黄榜, 黄金时代, 黄袍加身,等等。在近现代, 黄色也出现了贬义色彩, 这都是外来的影响。“十八世纪以来, 美国多用黄色纸印刷出版一些色情淫秽的书刊, 因此人们习惯把色情书刊称作黄色书刊。”从而在中国逐渐产生了一系列的贬义的带有黄的词语。如黄色小说, 黄色录像, 等等。在英语中,

中国文化翻译练习30篇(讲义)

1、中国酒文化Chinese Wine Culture 中国人在7000年以前就开始用谷物酿酒。总的来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酒都和中国文化息息相关。长久以来,中国的酒文化在人们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的祖先在写诗时以酒助兴,在宴会中和亲朋好友敬酒。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酒文化也是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比如生日宴会、送别晚宴、婚礼庆典等。 (1)中国人在7000年以前就开始用谷物酿酒。Chinese people began to make wine with grains seven thousand years ago. (2)总的来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酒都和中国文化息息相关。 Generally speaking, wine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Chinese culture in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3)长久以来,中国的酒文化在人们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Chinese wine culture has been play ing a quite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people’s life for a long time. (4)我们的祖先在写诗时以酒助兴,在宴会中和亲朋好友敬酒。 Our Chinese ancestors used to enjoy themselves by

drinking wine while writing poetry, or to make a toast to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during a feast. (5)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酒文化也是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比如生日宴会、送别晚宴、婚礼庆典等。 Wine culture, as a kind of culture form, is also an inseparable part in the life of ordinary Chinese people such as birthday party, farewell dinner, wedding, etc. 2、中国书法Chinese Calligraphy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它不仅是汉字的传统书写形式,也是体现自我修养和自我表达的艺术。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美妙的字体得以体现。书法在中国艺术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影响到了其它的中国艺术形式,比如古典诗歌、雕塑、传统音乐及舞蹈、建筑及手工艺品。作为传统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被全世界人民所喜爱,且越来越受到欢迎。 (1)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它不仅是汉字的传统书写形式,也是体现自我修养和自我表达的艺术。Chinese calligraphy is not only a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writing with a long history, but also an art of self-cultivation and self-expression. (2)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美妙的字体得以体现。

船舶与海洋工程导论资料

1、风的成因、影响因素 2、蒲福风级表0~12十三个风级,台风的定义(相当于级及以上的风?) 3、风的作用力。 4、波浪的定义,分类。 5、波浪理论(线性波理论)。 6、波浪力(莫里森方程及应用)。 7、怎样求某一重现期的设计波高? 8、潮汐的定义,潮汐静力学原理及其局限。 9、海冰对结构的作用力的特点 10、沿岸泥沙运动的原理:波浪掀沙、沿岸流输沙。海工结构物对沿岸输沙的影响。 11、以三峡工程为例,简述修建大型水坝面临的主要问题。 12、港口吞吐量排名 13、世界船舶需求:2001-2015年年均需求量约为4400万-6000万载重吨 14、世界造船市场份额:(2005年)中国20%,日本29%,韩国33%,其他18%。全球贸易持续增长;船型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发达国家的船舶工业正在外移。造船产业正在加速向中国转移,我国船舶工业正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15、国内大型船厂: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南造船厂);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大连船舶中共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等。 16、主要船级社:中国船级社(CCS)、美国船级社(ABS)、挪威船级社(DNV)、劳埃德船级社(Lloyd's Register)、法国船级社(必维国际检验集团, Bureau Veritas)、德国船级社(Germanischer Lloyd)。 17、船舶分类: i)按用途可以分为民用船舶和军用船舶:民用船舶包括运输船、工程船、渔业船、工作船和海洋开发船等;军用船舶包括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快艇、核潜艇等。 ii)按航行状态可以分为排水型船舶、滑行艇、水翼艇、气垫船和地效应船等。 iii)按推进动力可以分为非机动船舶和机动船舶; iv)按机舱部位可以分为尾机型船、中机型船、中尾机型船等。 v)按船主体数目可以分为单体船和双体船以及SWATH; vi)按推进器可以分为螺旋桨型船、喷水推进船、吹气推进船,单桨船、双桨船和多桨船

翻译中的文化迁移

第9卷 第6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9 No16 2009年11月J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 c Un i 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Nov12009 文章编号:167322804(2009)0620157203 翻译中的文化迁移 张晶晶1,王治江2 (11河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21河北理工大学外事处,河北唐山063009) 关键词:翻译;文化;文化迁移 摘 要:以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分析翻译过程中文化迁移现象的形式及影响,目的 是通过分析研究翻译与文化迁移的内在关系,对翻译所涉及的文化迁移现象做初步的探讨,为翻译过程中处 理文化迁移现象及认识翻译对文化的影响提供新的思路。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志码:A 一 文化迁移概述 从本质上说,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这是翻译的基本性质。翻译涉及两种语言文化,因而在翻译研究与实践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迁移的影响。翻译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交际现象,译者将源语中的信息翻译成目的语时,也会要用到他所掌握的语言文化的先有知识(p ri or knowledge)(M atlin,1989);译者出于认识或需要的考虑,总会利用一种文化的先有知识(如源语文化知识)对所译篇章做出一些选择性的摄取或处理(王克非,1997:5),使之转换成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即目的语文化)的信息内容;同样,译者在理解原作时也难免要使用目的语中的文化因素。“因此,我们不妨借用心理学中的’迁移’,将翻译中的文化迁移现象定义为:由于翻译活动而造成的‘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林艳华,曹赛先,2003:103) 本论文中所研究的“文化迁移”既包括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迁移过程,也包括译文中所呈现出的文化迁移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影响方面的文化迁移结果。具体体现在翻译过程,译本本身和翻译后果几个方面,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或干扰。 二 文化迁移的形式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翻译也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动态过程,因而依据不同的标准,翻译中文化迁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按迁移的方向分,有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按迁移对文化的影响程度分,有表层迁移和深层迁移;按迁移涉及的文化层面分,有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按迁移所产生的效果分,有正迁移和负迁移。 1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迁移是有方向性的,在翻译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与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将源语文化对目的语文化的干扰或影响以及翻译过程中源语文化对翻译的制约和限制作用视为顺向迁移(f or ward transfer),如将“面包车”翻译成“bread car”,而在英文中对应的翻译应该是“m inibus”,译者在翻译时很显然是受到了源语文化的影响;反之,目的语文化对源语文化的影响以及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的制约和限制作用称为逆向迁移(back ward transfer)。电影《阿甘正传》里有这样的翻译:I’m taking$24,562147(我带来两万四千五百六十二块四毛七分),“毛”的翻译就是受目的语文化(汉语文化)的影响,翻译中出现了逆向文化迁移的现象。 顺向文化迁移和逆向文化迁移会在翻译过程中呈现出积极或者消极作用,影响或干扰译者的思维。在处理相同的文化因素时,能使译者更深刻地理解并翻译原作;但在处理具有差异性的文化因素时极容易将原有母语文化概念移植到译作中,出现文化误读,误译,影响文化交流。在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方面,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则促进文化交流与沟通或者是造成文化冲击。 2 表层迁移和深层迁移 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的主观文化因素及纳入译者思考范围的文化因素对翻译作品造成的影响具有相对性及不稳定性。因此,我们只能将之视为表层文化迁移(surface trans2 fer)。在翻译过程中一些中式英语的出现就是表层文化迁移的结果。而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则是长期的、客观的。关于人们如何接纳不同的文化,J?Bennet和M?Bennet (1991:78)曾将这一过程分为六个阶段:①Denial(否定),②Defense(防备),③M ini m izati on(低估),④Accep tance(接纳),⑤Adap tati on(适应),⑥I ntegrati on(融合)。在阶段①,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别的文化,他们一切都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在阶段②,他们能感觉到人 收稿日期:2009203213

中国文化汉英翻译材料(1)

Exercise I.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1.如今,作为东方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京剧不仅在中国各地喜闻乐见,而且已被全世界人民广泛接受。 2.根据所表演角色的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演员角色分成四类:生(男角)、旦(女角)、净(花脸男角)、丑 (丑角)。 3.京剧的独特艺术魅力使它经久不衰:它创造了一种台上台下演员观众相互交融的美学欣赏与享受。 4.他曾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古代中国妇女的形象,完美地表现了她们的温柔、优雅和细腻。 5.梅兰芳也是把京剧介绍到国外的第一人。 6.作为中国的文化瑰宝,京剧必将获得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越来越多的喜爱。 Key to Exercise I. 1.Today, as one of the glowing pearls of oriental arts, not only has Beijing Opera been widely enjoyed all over China, it has also been well received all over the world. 2.According to the gender, age and social position of the different roles which they play, actors and actresse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sheng (male roles), dan (female roles), jing (male roles with facial paintings) and chou (clowns). 3.The uniqueness of Beijing Opera makes its artistic charm so everlasting: the creation of an aesthetic co-appreciation between the actors and actresses on stage and the audience off stage. 4.Mei Lanfang had created very successfully various images of ancient Chinese women and expressed their tenderness, elegance and subtlety. 5.Mei Lanfang was also the first person who introduced Beijing Opera to foreign countries. 6.Being a great treasure of the Chinese culture, Beijing Opera will surely be more and more appreciated by people in China and in the whole world. Exercise II. Make a web advertisement in English,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Chinese. 著名的京剧武生徐力先生最近接受了我们舞蹈学校的邀请,担任高级舞蹈教员。武生是京剧中的一个重要生角。武生的特点是武艺好,身手矫健敏捷。武生演员常通过在舞台上翻滚武打(tumbles, tweists, and somersaults)来表现他们高超的武艺。武生的动作准确有力,是大量艰苦训练的结果。 中国古典舞蹈和民族舞蹈的舞台技巧和身段(floor skills and postures)大多来自中国传统戏曲的武功(acrobatic skills)。我们舞蹈学校非常荣幸能够请到徐先生教授女子班毯子功(floor skills)和男子班的功夫课。有关课程安排请点击此网址。 Key to Ex. II Make a web advertisement in English,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Chinese. A Rare Opportunity The famous Beijing Opera performer of Wu Sheng (acrobatic male role), Mr Xu Li, recently accepted an engagement with our Dancing School. Wu Sheng i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Beijing Opera. It requires a high level of acrobatic skills. Wu Sheng actors often show off their skills with tumbles, twists, and somersaults on the stage. These skills and movements require great precision in timing and strength, which takes a lot of training and exercise. Many of the floor skills and postures of classic and ethnic Chinese dances were originally from the acrobatic skil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s. Our dancing school is very fortunate to have Mr Xu Li to teach our Floor Skills class for girls and Kungfu class for boys. For class schedule, please click HERE. Exercise III.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1.齐白石以革新水墨画和毕生献身于这项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2.他在几天后把那幅画重画了很多次,但是总比不上他当天即兴完成的作品。 3.兰亭序的极高的艺术价值促使更多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字体。 4.一个好的书法家所写出来的字必须充满生气,活力并具备完美的形体。 5.书法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清醒的头脑以及对毛笔有全面的掌握。 6.这个年轻演员认识到自己的演技还差,无法与他老师的演技相提并论。 Key Exercise III.

跨文化翻译中异质文化_本土化_接受视域厘定的哲学思辨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05No .4 [收稿日期]2005 08 24 [作者简介]包通法(1952-),男,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比较,诗学。 跨文化翻译中异质文化 本土化 接受视域厘定的哲学思辨 包通法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214036) [摘要]相对文化全球化给不同文化共融提供了物质基础已是一个不争事实,亦给跨文化跨语际翻译中的 异化翻译 带来了方便。但是由于民族文化的个性化、历史的沉淀和传袭产生了对异质文化的排它性。故异质文化输入原质文化过程中既呈现一定的个性张扬,又体现 本土化 旨归;既寻求原质文化的认同和合作!!!建立在符合原质文化的思维、认知、心理、审美以及其语理语性的基础上的认同和合作,又倡导文化多元的世界里原质文化自身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关键词]全球化;异质文化;原质文化;异化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9358(2005)04 0047 04 一、引言 数字化和信息技术把人类社会带进了一个信息无限扩张的时代。这种fantastic spud 造就了人类社会的,尤其是经济,金融和贸易生活的全球化进程。经济的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将不可能,也不愿意躲在provincial wall 后面而置身于这种趋势之外。物质世界的这种全球化发展趋势必然会引起文化领域内的变革。经济的全球化的结果毫无疑问会对人类文化带来相互交流,相互不碰撞,相互相融,兼收并蓄的机会。如节日文化,习俗文化(婚俗),服装文化,饮食文化等的互为渗透已成为不争事实。故文化研究学者(如美国的亨廷顿文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带来文化全球化,在未来时代,经济和政治上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亦会以文化尊重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主张文化相对主义和东西文化对话学者则持如下观点: 文化的冲突与共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互动作用。因此如果协调的好,这种冲突可以制止或压缩到最小程度。因此未来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讨论和对话关系,通过对话而达到不同文化 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共融。 [1] 随着不同文化间的交际的日益加强加深,东方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不断被西文人所接受和认知.?中国词选#罗马尼亚译者如是说: 中国的词使我们认知到一个毋容置疑的充满魅力,抒情性强和意境深邃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洋溢着书面上看到的花朵和香气,中国的词是三千多年 悠久文化与文明的结晶。 [2] 所谓文化相对主义已经 被赋予另一种新的意义,东、西方文化,各民族之间 的文化亦是如此,均变得更加兼收并蓄,更加富有包容性。文化学学者对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多采取一种 谨慎的辩证的,甚至是批判的态度。毫无疑问,由经济的全球化活动而引起的多元文化互为渗透,从而使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不可避免地烙上 异质 化的痕迹,各民族的文化原有的那种封闭,隔绝带来的 纯度 必然出现下降的趋势(这里的文化范畴不涉及霸权主义,殖民文化,是从纯文化研究范畴出发)。我国 五?四 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这就是外来异邦的文化对原有的民族文化冲突、认识、理解和共融,从而为原质民族文化所接受,成为原有民族文化的一部份。英文化中的词语家族中亦出现kongfu,taijiquan,Taoism,Confucius,Menfucius, bare footed doctor(赤脚医生) koto w(磕头)等烙印汉文化的词汇和表述形式。在加拿大的接受技术移民申请表格上亦出现 hukou(户口),澳大利亚亦出现极具汉文化悠久历史特性的 Fengshui (风水) , Toufu(豆腐) ,等表述形式和概念。 二、文化相异性、多元性、绝对性和无限性但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异质文化的输入只是一个有限度,有范围的缓慢消融,因而对原质文化实施异化性的冲击,是一个相当缓慢,渐进的和在一定范围的局部发生的现象。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 mar Even Zohar )在 多元系统论 (Polysystem theory)[3] 中论及文学翻译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时认为:文学以及文化等社会符号现象都 ? 47?

翻译与文化迁移_曹合建

翻译与文 化迁移 曹合建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外语学院,上海 201600) [摘 要]翻译对文化的迁移作用有多种表现形式。本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顺向迁移、逆向迁移;表层迁移、深层迁移;横向迁移、纵向迁移、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等基本形式,并探讨了造成这些迁移的原因。 [关键词]翻译;文化;迁移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1763(2005)06 0083 05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Transfer CAO He jian (School of Fo reig n L anguage ,Shanghai Inst itute of F or eign T rade,Shang hai 201600,China) Abstract:T 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transfer ex erted on culture by translation.T his paper classifies and discusses the follo w ing different forms fro m different ang les:fo rw ard transfer and backw ard transfer;surface transfer and deep transfer;horizontal transfer and ver tical transfer;positive transfer,neg ativ e transfer and zero transfer.Causes of transfer are also pro bed. Key words:translation;culture;transfer Dahl [1]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内层文化。表层文化指人类的各种产品,又称物质文化,包括语言、建筑、服饰、艺术品等最直观的内容;中层文化指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具体包括人际关系、体制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内层文化指社会群体的基本判断,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理、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此外,Even Zohar [2] 亦提出文化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上述文化研究的多维思考对探讨文化的本质与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深入了解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提供了启示。而本文借用心理学中的 迁移 理论来分析和解释翻译在文化系统中的作用,无疑将加深对翻译与文化迁移规律的认识。 一 翻译中的文化迁移 迁移(transfer)一词频繁出现于物理学、心理学等 领域,但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涵义与表述方式。在心理学领域,这一概念的应用尤为广泛。人们通常将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但后继学习也可能对先前学习的结果产生某种影响。迁移是双向的、相互的。所以,迁移的概念被扩大为 一种学习对 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 [3](P 218-235) 翻译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人类交际行为。译者将源语中的信息翻译成目的语信息时,也会要用到他所掌握的语言文化的先有知识(prior know ledg e);[4](P 232)译者出于认识或需要的考虑,总会利用一种文化的先有知识(如源语文化知识)对所译做出一些选择性的摄取或处理,使之转换成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即目的语文化)的信息内容;同样,译者在理解原作时,也难免要使用目的语中的文化 因素。因此,我们不妨借用心理学中的 迁移 概念,将翻译中的文化迁移现象定义为:由于翻译活动而形成的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 。 [收稿日期]2005-01-28 [作者简介]曹合建(1956 ),男,湖南长沙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外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文体学. 第19卷 第6期2005年11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H unan U niversit y(So cial Sciences)Vo l.19,N o.6N o v.2005

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复习资料(2016)

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 工程材料:硬度:化学键、离子键:晶体、非晶体、晶格、单晶体、多晶体、结晶:滑移,孪生: 加工硬化(冷作硬化):金属在变形后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合金:一种金属元素与其他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通过熔炼或其他方法结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相是指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成分相同的均匀物质的聚集态。 组元: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独立单元(元素)。 相图:又称平衡图,状态图。相图是以温度为纵坐标,以组元成分为横坐标,表明合金系中各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由哪些相构成及这些之间的平衡关系图。 二元共晶相图:两组元在液态时无限互溶,固态时有限互溶,并发生共晶反应所构成的相图称为二元共晶相图。 共晶反应:是指冷却时由液相同时结晶出两个固相的复合混合物的反应 共析反应:自某种均匀一致的固相中同时析出两种化学成分和晶格结构完全不同的新固相的转变过程 固溶体:一种组元的原子溶入另一组元的晶格中形成的均匀固相。(锰铁,金铜) 渗碳体:是一种复杂的间隙化合物,铁原子是以金属键相结合的。渗碳体极脆,塑性几乎等于零,冷却时不发生同素异构体转变。 铁素体:碳在α-Fe中的固溶体,常用F或α表示。强度、硬度低,塑性、韧性好。奥氏体:碳在γ-Fe中的固溶体,高温组织,在大于27°时存在,常用A或γ表示。塑性好,强度、硬度高于F。在锻造,轧制时,常要加热到A,可提高塑性,易于加工。 Fe C之间,强度、珠光体:铁素体与渗碳体的片状机械混合物。力学性能介于F与 3 硬度较好,塑性、韧性不差。 莱氏体( Ld ):奥氏体(A)和渗碳体(Fe3C)组成的机械混合物。性能---硬度高,塑性差。 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组元间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晶格类型和特性完全不同于任一组元且具有金属特性的新相即为金属间化合物,或称中间相。 两组元在液态和固态均能无限互溶时,所构成的相图称为均晶相图。 铁碳合金相图:在铁碳合金系中,含碳量高于6.69%的铁碳合金性能极脆,没有使用

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及意义

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及意义 【摘要】所谓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误读在多数情况下会阻碍文化的交流,但有时也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关键词】文化误读文化差异 1 文化误读的原因 1.1文化的差异 文化误读,是指译者主观上由于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而造成对原文本的误解,它是译者无意识犯下的理解错误,并非有意而为之。因此,误读首先是针对理解而言。当作者在其语言创作中含有对读者文化图式的预设时,如果我们用蕴含着不同文化图式的表达方式取而代之,就必然导致文化误读。 刘明东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译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可见,理解的过程就是对照头脑中已存在的知识或背景知识,给原语文本信息解码的认知过程。因此,在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之间存在一个图式文本。作者把原语文本呈现在译者面前,译者通过纯文字的转换与逻辑的推理,对照已存在的知识,建立一个图式文本,然后把它转换成译语文本。翻译的前提是文化的共性。翻译的陷阱是文化的异质性。不同的译者,由于认知结构中的文化图式不同,对同一文本可能产生不同层次的理解甚至误解。中国人看到“龙”的字样时,其文化图式反映出的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神圣的象征”,而西方文化中往往把龙(dragon)视为邪恶势力的象征。 1.2对原有文化的错误预设 这里的文化预设与文化图式意义差不多,都指蕴含在某种文化中、不言而喻的思想观念。人们往往由于过分熟悉这些东西而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翻译过程中茫然不觉地受到影响,造成解读失误。这种预设当然多在母语中根深蒂固。西方文化是基督教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受佛、道和儒学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中西方死亡意识的差异。比如,《茶花女》、《罗密欧与朱莉叶》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主人公最后都是以死告终,这一结局对中国读者来说是悲剧,因此对他们充满了同情;而对西方读者来说,死是一种拯救,死神降临的时候就是灵魂永生的时候,他们的死已经不是痛苦悲哀,而是一种至高的幸福。 比如,班门弄斧翻译为:to show off one’s capability with axe。这句成语的

翻译中的文化迁移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个案研究1

班级 _____英语083______学号__4号________姓名 __王宁______ 分数__________ Cultural transfer in translation——a study of the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Prose Writings translated by Professor Zhang Peiji. Abstract With increasing contac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is of growing importance.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ulture may undoubtedly bring out both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ultural conflicts. Although there may be different means by which the exchanges can be achieved and the conflicts smoothed over, it is translation that can be used as the most useful medium to serve both purposes. Since translation came into being, it has never been short of people?s attention. Scholars formulate their own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andpoints from different angles; various school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he two major ones being the linguistic school and the cultural school. The theories of both schools are actually interwoven with one another. However, with the boom in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academic field, cultural theories in translation have attracted considerable interest on the part of scholars and have become the main research tendency. Susan Bassnett, one of the leading figures of the cultural school, thinks that translation should take culture as the translation unit so as to realize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SL culture and the T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seeking cultural equivalence, the translator enjoys great freedom of creation. S/he can not only adopt a flexible method of rewriting, but also break with the literary form of the original. This concept of translation, taking a macro view of translation study and reviewing it from a brand new perspective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s posi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has greatly broadened the horizon of translation studies.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borrowing the concept of “cult ural transfer”,this thesis endeavours to identify what exact cultural influence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at are likely to have an impact on translation, and how a translator deals with these influenc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rough studying the research data

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_杨蒙

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 杨 蒙 (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摘 要:意义在动态的交际语境中生成,语用文化隐含在动态的语言交际活动中。我们讨论语境的本质与文化的内涵,利用人文网络语用学综观的顺应理论,建立以译者为中心的多维顺应翻译论,发挥译者在三元关系中的中心作用。在顺应语境翻译论框架下解读语用文化在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翻译、对外宣传资料翻译、旅游翻译等方面的体现,并分析语用文化如何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顺应语境融合下的语言结构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使译语有效地对原语的语用文化进行转译,体现原语的语用价值。 关键词:文化翻译;语境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6)03-0087-03 Abstract:M ea ning s a re gener ated in the dy na mic co mmunica tiv e co ntex t,which bear s the prag matic cultur e.This pa-per intr oduces the co ncepts of co ntex t a nd the natur e of culture,esta blishes the tr anslato r-ce nte red a daptation theo-retical framew o rk in humanistic netwo r ks of tr anslation pr ocess to a naly ze the prag ma tic culture in the dynamic multi-dime nsio na l co ntex t including litera ture tr anslatio n,ov er sea s-oriented publicity transla tio n and tourism mate rial tra nslatio n thr ough a dapting to the la ng uag e st ructure,mind,so cial w or ld,phy sical wo r ld,ma king the ta rge t lan-g uage co nv ey the pra gma tic v alue of cultur e of the so urce la ng uag e. Key words:culture t ransla tion;co ntex t 1.引言 “语境”这个术语是由英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23年提出来的。马林诺夫斯基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时常涉及语言问题。传统的“语境”几乎是包罗万象的范畴。胡壮麟先生将语境分为“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伦敦学派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斯的语境理论认为语境只包括“上下文”和“情景语境”。继弗斯之后,韩礼德更加重视语言与社会的联系,他认为语言是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语境是一种符号结构,是产生所构成文化的符号系统的意义聚集体。这是一种逐步把语境看成动态变化的观点。这一符号结构包括三个因素:语场,即语言所能描写的整个事件,讲话者有意图的活动、话题等;语旨,指话语活动的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及讲话者的讲话意图等;语式,即话语交际的媒介。赵毅衡从符号学的角度把语境分为: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场合语境以及意图语境和接受者的心理语境。翻译活动中的语境可以是文化语境,即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情景语境,即原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作为共享的语境知识;文本语境,即语篇内的信息内容。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在关联理论中,语境被称为“语境假设”,在交际过程中双方互明的共知环境称为“相互认知环境”。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和背景知识三个语用范畴。 本文主要论述语言顺应论的语境下的语用文化取向。顺应论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而且语境不是静态存在的,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概念。语境会顺应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而不是在交际发生前就给定的;同时强调了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的能动作用,强调参与者不仅能够能动地顺应语境,根据语境选择适合的语言,同时也可以根据交际意图有目的地建构和操纵语境。语境的成分包括作者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对象等。冯广艺(1999)的《语境适应论》进一步发展了陈望道的语境理论,著者主要从语言表达方面对语境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强调语言因素分析与非语言因素分析的结合,深入探讨了语境适应规律,对语境的变化规律、语境和语言运用之间的互动规律进行了阐释。根据日本学者西稹光正的研究,语境可以有8种功能:绝对功能、制约功能、解释功能、设计功能、滤补功能、生成功能、转化功能、习得功能,但普遍认为语境最主要的功能是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在翻译中,语境不仅制约着理解,还制约着表达。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2.语境顺应论 译者是原作与译作、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中介。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主观译者的自觉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文化和审美创造性;同时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制于其所处的时代、自身的文化、语言能力和审美取向,反之亦然。不同的翻译流派对译者的主体性有不同的观点,译者的文化角色在各流派中也各异。语用学综观下的译者处在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三元关系的核心地位,是连接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的重要因素。为使交际成功,译者需要考虑的是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共享。语用学的翻译观要求译者要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然后结合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平衡两者的关系,对译语的选择不断做出关联顺应与优化选择,使译文获得最佳语境效果,完成翻译的任务。 翻译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意义转换。我们把语用学翻译观建立于认知环境之上的明示—推理过程中的交际关联顺应翻译模式,把交际看作是个明示—推理过程、一个不断作出顺应与选择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对原作的认知语境进行推理,做出语境假设,寻找最佳关联的文化信息,弄清原作的交际意图,再结合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做 · 87 · 2006年5月 第27卷 第3期 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 ay.2006 V ol.27N o.3 DOI:10.16362/https://www.doczj.com/doc/c116869116.html, k https://www.doczj.com/doc/c116869116.html,61-1023/h.2006.03.0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