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中的难点是让学生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在教学时,力求创设情境,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领悟文本的情感,把握文中的感情基调,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本单元训练主题——人间之爱。这组课文以爱为主题,以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为任务。训练重点是“使学生感恩所有善待自己的人,用心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和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引导学生感受真正的情感,学习作者通过细致描写,突出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1 、以读代讲法,教学中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3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情景教学法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说学习方法。

1、找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深入的体验。

2、读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说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说”,通过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上课之前呢,老师先给你们看一个视频。(多媒体播放汶川地震视频)

看完视频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地震的危害是巨大的,它破坏了多少幸的福家庭,它夺去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它带给人们的是绝望是痛苦是分离。然而在1994年,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也发生了一场地震,在那场地震中有一对平凡的父子,他们又是怎样来面对地震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地震中的父子》。

二、感悟课文、品味体验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第93页。请同学们快速的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在朗读的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多媒体展示)

1,这场地震有多严重?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吗?

2,地震中父亲有那些表现呢?请用波浪线划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你的感受。3,地震中儿子又表现的如何呢?请用横线把相关语句画出来,并说说你的体会。(2)1,这场地震有多严重?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吗?

点拨:1989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这段话说明了时间很短,破坏却很严重,地震灾难巨大。)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地震灾难波及到了校园,孩子们也无可避免)

2,地震中父亲有那些表现呢?请用波浪线划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你的感受。

点拨: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里我看出了,父亲心情很迫切,对孩子很担心)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父亲找不到儿子很悲痛,但他想起了对儿子说的话,又坚定了信念要与儿子在一起,因为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指导朗读,读出父亲开始时的悲伤和绝望,读出后面的坚定)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地震后,学校变成了废墟,当时的状况是很多人认为孩子们一定不会有生还的可能了。只有父亲,仍然坚定信念,埋头接着挖,很令人感动。)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样写突出了时间很长,挖得很艰辛。这句话不是直接写父亲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过程的艰难,更能体现父亲坚定信念的执著和为救儿子所克服的困难之大。)

(指导朗读,读出父亲的坚定与努力)

(这里用了外貌描写。足以体现出父亲为儿子历尽艰辛,表明父亲决不放弃,以实现自己对儿子的承诺的信念。)除了外貌描写,指导学生找出其他几种描写。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终于找到了儿子,父亲很激动。)

(指导朗读,读出父亲的喜悦)

3,地震中儿子又表现的如何呢?请用横线把相关语句画出来,并说说你的体会。“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

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儿子很了不起,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伴们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他一直坚信父亲对他的承诺。)

(指导朗读,读出儿子的坚强与勇敢)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位儿子不但安慰同伴,坚持生的希望,而且在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他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正是来自对父亲诺言的信赖。)

(指导朗读,读出儿子的无私与对父亲的信赖)

是啊,父亲这么伟大,儿子也这么无私与坚强,你能用你自己的方式来赞一赞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吗?

点拨: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指导朗读,读出对父子的赞美)

三、重点分析、拓展迁移

1、想一想文中哪一句类似的话重复出现了很多遍。

“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类似的话。因为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望中信心满怀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所以文中多次出现。)(指导朗读,读出坚定的语气)

2、课文中没有一处写出父爱的伟大,却让我们体会得很深刻,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呢?

(课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很具体。从人物的这些细致描写中,让我们品悟出父子情深、父爱的伟大,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3、在日常生活中,你感受到了身边的父爱了吗?能简单举例说一下吗。

(多媒体播放《孩子,抓紧妈妈的手》朗读音频)

(父爱如山,来得沉稳,来得厚重。父亲,他总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总是装的很严厉。可是,我知道父亲的心是温柔的,因为我生病的时候,他会担心;我摔倒了,他会紧张。我永远都是他的牵挂,他也永远都是我的牵挂。)

四、作业布置

同学们,我们学习完了这堂课,你是否也为父爱而深深感动呢。那我们今天回家后,每人做一个小作业-----对爸爸说:“爸爸,你辛苦了。爸爸,我爱你!”

五、板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完整版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阅读中,品位作者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几个方面的描写刻画了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3、情感与态度: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激发学生热爱父亲,能够在生活小事中感受父爱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PPT 课时计划:3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课题10 1、出示一组父子温馨照,请生谈一谈,从这组照片中感受了到什么?你能够想象他们平日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父子关系如何呢?(围绕幸福、温暖、父子关系和谐融洽即可) 2、再出示一组地震后断壁残垣的照片,并出示6个词语,学生自主选择1——2个,结合图片说一说,你看了什么? (1)6个词语:混乱血迹瓦砾废墟爆炸颤抖 (2)先读一读这6个词语,再结合这组地震的图片,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你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你会想起谁?为什么? 3、小结,引出课题 同学们,在灾难人的感情是脆弱的,人的感情却又是坚强的。今天,我们就走进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去认识那里的一对感人至深的——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概括全文

1、听读课文录音,划出本课生字词。5 B 2、小组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面两个问题15 在听读的过程中,你从课文中收获了哪些关于地震的信息?收获了哪些关于这对父、子的信息?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预设一: (1)关于这次地震——有一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这是一场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给很多人造成了伤害。 (2)关于父亲——在学校的一片废墟里,他不顾爆炸和余震的危险,坚持要把儿子挖出来。因为他和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最终,成功救出了儿子。 (3)关于儿子——在地震中,和同学一起被埋,但是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因为父亲和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在等待中鼓励同学坚持下去,最终他与同学都得救了。 (4)父与子的相通之处在于那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5)引导学生,概括全文P 1)《地震中的父与子》在同学们的口中慢慢地被讲述出来了,谁能试着来填一填。课文讲述了在()的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的危险,心里想着自己对儿子的承诺——(),他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在()里救出()的故事。 2)课文讲述了在…… 一位父亲…… 儿子…… 最终…… 三、小结方法 1、生试着总结概括全文的方法 概括全文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六要素法,再找出中心句,遵循着这样的顺序,一点点地把文章的脉络理出来。

《学校公开课活动总结》

《学校公开课活动总结》 一、组织形式严谨,领导全程参与。 本学期的每周一节公开课活动,采取每周全体教师同备一节课同研一节课的形式。即每周的周一公布执教教师和执教课题,周四下午开展活动,在此期间其他教师也认真研究此课,为研讨交流做好准备。在活动期间主分要分为三个程序:一是课堂教学,全体教师的业务领导参与听课;二是执教教师谈教学设计意图和课后反思;三是所有听课教师和业务领导参与研讨交流。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程雪亚校长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经常深入课堂参加听评课。每次活动后进行了认真打分。 二、全体执教教师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课堂形式丰富多彩。 每周公开课的教师课前都能充分准备,无“做课”现象,以课堂教学本来面目,突显教学本质,尽力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求实、求新、求变。有的课堂教学体现了“新教法、新学法”,能较好地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如张静老师的数学课《组合图形的面积》;方圆老师的语文课《狼牙山五壮士》;有的探究活动较成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教学重点突出,能较好地突破难点,如马红梅老师的口语交际课《小枣树与小柳树》;王学华老师的数学课《分桃子》;有的教学思路和过程清晰、完整,教态亲切自然,有大家风范,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思维训练得到很好的体现,课堂合理有效,能灵活调控课堂进程;如xx老师的语文课《小英雄雨来》;有的学生自主性学习体现明显,课堂设计实用有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促进了校本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此项活动不仅是我校教师的一次大练兵,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我校教研工作的开展,激发了全体教师从事教研的热情,将校本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全体教师都在执教或研讨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大部分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同时业务领导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不足和教学中产生的困惑,共进行了“低年级的识字课怎么教”“如何评课”“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如何设计课前导入”“中高年级阅读课教学要点”等多次校本培训。 四、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活动的开展也反应出一些问题: 1、个别教师不能端正态度,参加活动不踊跃,不能虚心向他人学习。 2、个别教师不能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充实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个别教师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气氛不活跃,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本学期开展活动中的优缺点,我们认为在以后应该不断创新和改变原有模式促进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继续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把课堂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组织好各个教学环节,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磨练,整体提高华佗镇中心小学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向抓管理、重精细、强素质、创特色这一工作目标迈进。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龙凤小学张培龙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叫郭敬,今年24岁。2007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现在砖寨营乡任教。我从小热爱教育事业,参加工作以来,我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学习新课改精神,在自身的努力和大家的共同帮助下,很快找到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几年来,我连续担任班主任工作。与此同时,我还积极参加县乡组织的各种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下面我先来说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由于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悟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问题。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个板块: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上课,我就用沉痛的导语来叙述:2008年5月12日,是我们全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那一次的地震中去。(播放汶川地震录像)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指导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指导说课稿 一、说教材 《父母之爱》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训练内容。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进行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紧接其后的习作训练内容也是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与父母说说心里话。 二、说教学目标 1、明确写作范围,开阔写作思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写作方法。 2、激发学生兴趣,找寻来自父母的不同的爱,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3、升华学生情感,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完成习作。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明确写作范围,开阔写作思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写作方法。 2、激发学生兴趣,找寻来自父母的不同的爱,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教学难点:升华学生情感,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完成习作。 四、说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全体学生通过朗读佳作,优美片段,讨论交流习作中的优点和缺点等方式参与习作。 五、说学法 1、先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知道本次习作内容和范围。

2、确定中心,抓住典型事例,突出父母之爱的伟大。 3、先说后写,写后再说,师生评议,查漏补缺。 4、参阅范文,学习写作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中心。 六、说教学过程 1.总结学生三分钟口语训练内容,导课。 教师板书:父母的爱生齐读。今天我们习作的主题就是《父母的爱》。 2.激情拓思。 (1)同学们回忆一下本组课文中哪些事让你感受到父母爱的伟大? (2)说说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的爱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3.顺学而导 (1)指名交流,教师从两个方面加以引导:(1)清楚。(2)感人。 随机板书写作方法(随机板书)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2)升华情感。(课件出示《游子吟》,学生齐声朗诵这首诗。) 4.激励习作。 回顾自己回报父母的事。 5.例文引领 出示例文,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学生习作。 六、说板书 父母的爱 生病语言 学习神态 饮食动作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_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_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出自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 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orG,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 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江边完小:陈改香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我主要从说教材、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而《地震中的父与子》是本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6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课文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最后写经过36个小时不停地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 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 3、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1、以读代讲法。教学中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阅读指导课说课稿

阅读指导课说课稿北安市和平小学毕艳萍

阅读指导课说课稿 北安市和平小学毕艳萍 一、教材分析 我指导的是五年级图书阅读指导课。主题是“快乐阅读,品味亲情”。我选的图书是《感动小学生的父爱(母爱)故事》系列丛书。书中一个个故事发人深省,令人感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技能目标: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旨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阅读《感动小学生的父爱(母爱)故事》,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激发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五、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半数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还有个别学生朗读时缺少情感。 情感方面:学生喜欢阅读。对新课充满热情。 个性心理:本班学生活泼大胆,善于表达。对学习充满信心,学习积极性强。 方法和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一读二品

三悟,复述主要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 六、教法 以情感诱发为主,通过筛选文中具体的信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配合多媒体教学,直观有效。 七、学法 自主学习法。教师少说,多让学生说,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这节阅读指导课,充分体现了自主阅读的思想理念。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首先通过名人名言导入新课。“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为什么?”(和学生讨论读书的好处,以此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接着我引导学生回顾上册学过的亲情故事。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从这些课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深深的父爱和母爱)这节课我们再读一本描写父母情深的书——《感动小学生的父爱(母爱)故事》(板书主题:快乐阅读,品味亲情)然后师生共同回忆以前学过的阅读方法:一读二品三悟。(板书) (二) 导读 导读《一口让人流泪的水缸》,使学生感受深深的父母之爱,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 师: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读一篇感人的文章《一口让人流泪的水缸》。请同学们认真听。(课件展示,学生边看边听) 师:谁来告诉大家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师:一个好的故事总能打动人的心弦,文中使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是哪里?(学生小组讨论,指派代表发言。) 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1)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读书兴趣。 1、上课时先挂汶川地震的资料图片。教师深情诉说: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造成8万余人遇难。地震无情,人有情。危难时刻见真情啊!地震中发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同学们请起立!让我们向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向忙碌在灾后救援工作的人们致敬!好请坐! 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使人类不得不望而生畏,然而,有另一种力量却能感天动地。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现场,去感受一对父子在地震中演绎的动人故事。继续学习17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2)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3)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

名师优质课展播评课(4篇)

高钊婷老师《清澈的湖水》评议 中区小学:周锴中 高老师执教的《清澈的湖水》这节课,抓住“美”进行教学,让学生发现美、读出美,教育孩子们保护环境,珍惜大自然呈现给我们的美景,做一个会欣赏美的孩子。教学中高老师紧紧抓住“面包纸”这一线索,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入境生情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在实施教学中,节奏快,效率高,学生入情入境,课堂教学亮点精彩纷呈。 复习导入游戏的设计,让学习变成一种乐趣,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接着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美。老师紧紧抓住面包纸这一线索,提出问题:小洁吃完面包,刚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却被湖里的美景吸引了,她扔了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5自然段,想一想:你是从课文中的哪几句话看出来的?划出来认真地读一读。在理解了小洁的行为美之后,老师就和孩子一起走进文本,进行第三步:品读文本,欣赏美。这时老师提出了“小洁为什么要紧紧攥着面包纸呢?”这一问题,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用“-----”划出。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感悟了语言。“湖水像一面镜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高老师让学生感悟了语言的特点,并在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在文本拓展,延伸美这一环节,首先高老师出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欣赏自己家乡明溪的美丽景色,再让他们说说自己课前了解的自己生活周围的污染情况,通过对比,提出了“为了使我们的家乡山更青,水更绿,做为明溪的小主人,你有什么好办法。”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激发学生要保护环境、珍惜美景的愿望。体现了“用语文、语文生活化”这一理念。 总之,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傅桔红《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议 中区小学:周锴中 1、时间给予学生: 生本课堂,以生为本,只有学生真正的操纵时间,才会真正落实生本课堂。在贾老师的课堂上,时间几乎属于学生,老师只是引路人,点拨者。 2、详略处理得当: 面对长课文,切忌面面俱到。因为40分钟的课堂,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结果什么也不到。为此,抓住重点段落,精读品味,才会学有所得。傅老师的这堂课就舍得在重点段落处花时间。课文较长,老师没有平均用力,而是把时间放在表现父子了不起的中心段落上。中心段落的时间分配也没有平均用力,而是重点放在父亲在废墟上寻找孩子的时间与外貌的描写句子上。仅仅几十字的描写竟然用了12分钟。其他表现父子了不起的文字只用了10分钟。 3、学生表现欲强 学生参与意识强,高效有序,读的到位,悟得深远,评得得当,补充多元。 4、文本参透度高 傅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有序、高效、多层面、多角度读课文、谈体会、想意境,读的进,悟得深,想得远。学生把书读“活”了。如:在分析父亲的了不起时,学生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体会到父亲的执着;能结合前文体会父亲的勇敢;能抓文中关键的字词,体会到父亲的坚强;更有位难能可贵的学生,把课文内容中表达的主题,引用一句名人名言来概括,体现他理解课文的独到之处。这不正是我们语文课堂上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吗?学生透析文本度高,想象丰富。同样是分析父亲了不起这一段,当傅老师提到从这段文字中,你仿佛看到什么时?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透析文本的功底也表现出来。有的学生说道:“我仿佛看到他被余震晃到了,又爬起来接着挖。”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他满脸的汗水,直往下滴。”还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他手都磨破了,血往外流。”巧妙合理的想象,再次表明了孩子对文本的透析度。 5、主导作用 生本课堂给老师提出更高要求。开放的课堂任学生的思维驰骋。这个驰骋要围绕文本中心,可偏离,一旦偏离就需要老师牵引回转。这就要求课堂上老师要有驾驭学生思维的能力。对学生参悟不到的地方,老师要提前预设到,课堂一旦需要,及时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向深远。这节课老师的主导作用表现的不错,及时的导引、评价。但对学生参悟不到的地方,如果能及时创设情境,就会把学生引向深远。如交流体现儿子了不起的句段时,老师抓住“让”字体会儿子的了不起。当时学生只体会到无私、谦让,没有体会出在什么情况下的无私、谦让。这是教师创设余震发生的险情,或者引导学生联系去年的汶川大地震后的余震频发,分秒必争。早一秒钟就有生还的希望……这样学生就会深刻体会到儿子的了不起是在把生还的希望“让”给同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无私、谦让。 总之,这堂课展示了傅老师生本课堂的理念,驾驭教材的能力,展示了学生参透教材的层面,深度,宽度。

习作父母的爱说课稿

二、说教学目标: 1.明确写作范围,开阔写作思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写作方法。 2.激发学生兴趣,找寻来自父母的不同的爱,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3.升华学生情感,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完成习作。 三、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歌曲升华情感的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给予你生命的人是谁?那 么父母都为我们做了些什么呢?父母为我们奉献了一切,而他们自己却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艰辛,这怎能不叫人赞叹呢?下面就让我们在闫维文的一首《母亲》中体会母爱,升华亲情吧!我想每一个做儿女的人,听了这首歌都会有所忆,有所思,有所想,心中都会激起对父母的无限感激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以“父母的爱”为话题,进行一次习作。 2、习作内容要求 小黑板出示习作内容及要求。指生读 问:怎样写才能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父母的爱呢?(板书:真 情实感) 从本组四篇课文提炼写作方法 在我们第六单元学过的四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中,哪几篇写了父爱?哪几篇写了母爱?每篇课文都写了什么样的父爱和母爱?作者是怎样体现父母的爱的?生汇报 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些描写来写这次习作,老师这有一些精彩的片段,想欣赏吗?生欣赏片段 过渡: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溢着浓浓的父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严格的要求,是热情的鼓励。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

爱,也可以借助机会,与父母说说心里话,还可以给父母提建议。(要求:说父母爱的同学要讲清楚父母对你爱的一件事;说心里话的同学希望你敞开心扉,提建议的同学要把意思表达明白,语句要连贯。) 小组说,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给评价) 过渡: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知道同学们把父母对你的爱铭记在心里,并且知恩图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把你们刚才所说得写下来就是一篇篇佳作,写好这次习作不仅激励着你,而且感动他人。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写好? 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很大,老师真为你们感 到高兴,老师没有可送给你们的,就送给你们几句名言警句吧,我们一起读读。课下把作文完成,老师希望你们把这些名言警句恰当地用到你的作文中 最后让我们在崔京浩的一首《父亲》中结束这节课吧! 写法点睛: 小朋友,爸爸、妈妈是自己最亲的人。自从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就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跟爸爸、妈妈一定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吧。习作中怎样才能写出父母对自己深深的关爱并打动读者的心呢? 一、简介父母的基本情况 如果你是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父母,并向大家讲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故事,那么在文章的开始时,你可以先用简洁的语言来介绍父母的基本情况。比如,写写他们的年龄、外貌、职业或者性格。在描述时要抓住父母的特点,不要面面俱到,这样才能给别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二、详写父母关爱的具体事例 这次习作要求小朋友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必须通过具体、感人的故事来表现,要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详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 细巷中心小学孙石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课文中的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书写课文中的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对话,读中感悟地震中父与子的伟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殷殷父爱的同时,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演讲(学生评价、体会) 一、导入明标 同学们,从刚才的演讲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去感受灾难中深深的父爱。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出示学习目标: 1、能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1至12自然段,能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能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自学质疑: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句子1 :“……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30万人”“ 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词告诉我们这是一场大地震;找好关键词感情朗读突出大地震) 是啊,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的突如其来,势不可挡。还可以从哪些句子看出这是一场大地震? 句子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昔日的欢声笑语,如今已变为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惨烈的变化。孙老师这有一组洛杉矶大地震后的图片,同学们来看一看。)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李老师的整个教学设计巧妙,紧扣语文本质,紧贴情感共性,带领学生经历一场深刻的爱之旅程。 一、视觉感官,课堂导入。 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所以当他们面对大地震的情境时,就会发出感叹;当他们面对地震所带来的损失时,就会发出惊叹;当他们面对的是30万人于4分钟内受到伤害,甚至失去生命时,就会发出深深的伤叹。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会成为学生主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张珊老师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录象,首先让学生切合实际的感受到地震震撼人心的场面,再让学生去读课文,它带给学生的冲击就比任何语言描述所带来的效果都要好,都要大。这样有效的调动了孩子已有的情感,激发了孩子内心的情感,让孩子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获得了情感的飞跃。这样的导课奠定了课堂的情感氛围,为接下来的整堂课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深化,情感升华。 课堂上,学生在整个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都有积极的情感参与。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所以当他们面对汶川地震的情境时,就会发出感叹;当他们面对“父亲”的执着时,就会产生敬佩;当他们面对“阿曼达”的不畏艰

险、沉着冷静时,就会发出赞叹。在整个课堂上,教师调动了孩子已有的情感,激发了孩子内心的情感,并且深化了孩子的情感。 此课,老师始终强调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通过反诘,引导联想,多种形式的读等一系列方式感情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在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增强语感。教师非常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尤其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进行朗读训练时,巧妙的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在品析父亲如何抢救儿子“他挖啊挖啊,一直挖了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时,巧妙的运用对比“他挖了36小时,浑身是血迹。”让学生感受到父亲抢救儿子挖得辛苦,而且时间漫长。并且通过朗读训练层层推进,强化学生的感受,促使学生的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并且用诗化手法的用运,使情感高度凝练,在共同朗读中,情感抒发层次鲜明,循序渐进,融指导朗读于反复体味、吟诵中,合理发挥语言的魅力,激情诗一般的语言渲染了整堂课。 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老师和学生,乃至潸然泪下,学生有感而发,体会了父母深沉伟大的爱,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受到人文的熏陶。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上教师语言的魅力。 三、不足之处 1、生字词的教学如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来,老师再强调纠正,我认为要比这样教师直接给出来印象会更深刻。

父母的爱口语交际说课稿-推荐下载

第六单元口语交际及习作教材解读 一、走进文本,潜心研读说教材。 教材分析 《写父母的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 作,是继本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 透了”》、《学会看病》之后安排的一次由阅读向习作的延伸。本组课文,展现 的是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目的是使学生以爱唤醒爱。通过口语交际的形式,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对父母挚爱的感悟与感恩。 习作要求教师要广开言路,引导学生感受爱,体会爱,表达爱。引导学生 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在平凡的小事中发现父母的爱,让学生在生活中细 节上逐步体会父母的爱无处不在,从而了解父母的辛劳。 根据教材的特点,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设定的总目标是让学生选择最想和父母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并在写完后读给父母听从而培 养学生习作能力和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根据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在表情达意方面,我又将此次的教学目标分为 三个层次。优生能具体流利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中等生能联系实际生活,完整较具体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能力弱者, 只要求较完整较具体地把自己内心对父母想说的话进行表达。让学生说出心中 真实的想法,是本次作文教学的重点,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 父母与他们进行真诚地沟通和交流是教学难点。 为达到此次的习作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采用情感教学法,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写作兴趣。提供给学生多维的材料启迪学生的习作思维。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内容

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内容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

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教研活动《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评课稿(2020)

教研活动《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评课稿(2020) 今天有幸聆听了刘丹老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颇深,获益不少。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但老师大胆选择“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策略,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全息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生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我们的思绪已被

教师牵引到了课堂上,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我认为她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抓住文眼,聚焦形象,“牵一发而动全身” 高年级的文章长,时间又有限,而授课教师细细分析,全息阅读,巧妙整合,紧抓“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以最震撼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两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做到了“一线串珠”“瞻前顾后”“在承上启下处反复回扣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把朗

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深化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二、情感震撼,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深化 此课,老师始终强调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通过反诘,引导联想,多种形式的读等一系列方式感情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在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增强语感。教师非常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尤其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进行朗读训练时,巧妙的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在处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

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地震评课稿范文

地震评课稿范文 首先感谢孙老师带给我们这样一节精彩的课接下来我们就孙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的认识与在座的老师共同探讨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首先我先来谈一谈孙老师执教的这节《地震》课在三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体现在教材处理上准确、灵活目标实施过程体现三维性课堂评价交流有针对性 大家都知道品德课教材上的内容并不多有时候1课时的教材只有一、两页而且大部分都是图片或表格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教材是品德课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但这一切都要基于教学的对象――学生这位老师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我学习如:孙老师把教材中唐山地震的内容灵活地改成学生非常熟悉的汶川地震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既贯彻了教材编者的意图又能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抓住了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教学过程的建构学生又把学生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了新的技能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说到教学目标我觉得孙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贯彻了教学目标体现了三维性首先在地震内容介绍讲解处体现了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对于抗震自救的能力培养上利用了四个场景让学生理解在不同场合应该怎样进行自救应该注意什么体现了能力目标 对于学生自救中团结协作方面体现了情感目标三维目标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使这堂课的几个活动形成了教育的合力共同完成了以学

生的品德教育学生的教育不是老师灌进去的而是在活动中自己体会到的这样才会终生不忘 此外这节课的课堂评价也是一个亮点教师的评价交流有针对性老师在与学生真诚的对话中对学生进行了真诚的对话但如果在评价上多加一些学生间的评价就更好了 刚才王老师的观点我非常赞同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看法:孙老师执教的《地震》一课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首先在选材上孙老师拥有过人的生活智慧她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选取了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的地震这一自然灾害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其次孙老师因时制宜开发课程资源演绎课堂精彩孙老师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巧妙的用学生熟悉并关注的汶川地震代替了教材中的1974年唐山地震把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已有的心灵体验现实中所听到的看到的接触到的一切变为品德课最有实效性的课程资源如5月19日全国人民为汶川地震中遇难的人们默哀汶川地震前后风景等的对比等最后孙老师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看动画短片小组合作讨论在不同的地方遇到地震该怎样自救等方式教会学生在地震来时如何自救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在这里还有一点想和大家共同探讨:那就是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还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假如现在地震了我们做学生在实际的演练中亲自感受体验把书本以及教师教的东西都灵活的运用在实际当中印象深刻效果很好你们看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