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一滴水经过丽江》精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一滴水经过丽江》精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一滴水经过丽江》精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一滴水经过丽江》精品教案

一滴水经过丽江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游览的行踪,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3.通过朗读课文,体验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

4.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作者以“一滴水”的视野组织材料,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

2.拟人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成功运用。

★课时设置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

★教学过程

水是生命之源。一滴水,带着夙愿,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经历了水车上的眺望,经历了玉河中的徘徊,终于来到丽江,来到常年鲜花点缀、垂枊依依、小河潺潺的四方街,从悠闲恬淡的白天到灯火阑珊的夜晚。这滴水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幻的生命旅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

自主学习﹥﹥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矗.立(chù) 目眩.(xuàn) 开闸.(zhá)

徘徊.(huái) 翡.翠(fěi) 砚.池(yàn)

蘸.到(zhàn) 擦拭.(shì)

2.记住重点词的意思

矗立:高耸直立。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

苍劲:指老练刚劲。

五彩斑斓:指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多种颜色错杂繁多耀眼。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3.走近作者

阿来,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作家,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休播放),思考:一滴水的夙愿是什么?

【答疑解惑】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2.简要写出一滴水的经历。

【答疑解惑】全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边的经历。

合作探究﹥﹥

步骤三精读课文把握情感

1.纵观全文,如果把一滴水旅行绘成几幅不同的画卷,那应该是什么样的画呢?

【答疑解惑】“一滴水”将自己的所见娓娓道来,浪漫而富有童趣,全文所展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如同风景画、建筑画、民俗画,美不胜收。

2.欣赏“风景画”,它美在何处?

【答疑解惑】这篇散文所描画的风景——“丽江古城”作为画面的中心,再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玉河街道为线索,以四方街小广场为梯形,构成丽江古城风景画,并用水的流动为画面增加运动感。整个画面有层次感,从高到低,由远到近,景致分明。

3.继续欣赏“建筑画”,它的美又体现在何处?

【答疑解惑】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少数民族

古镇,城里的街道、宫殿、水车、小桥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四方街,丽江古城中心、交通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开闸放水,以水洗尽街道,地域特色明显。水车: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小桥:历史悠久、数量大、形式多。

4.再来欣赏“民俗画”,它的美美在丰富而融合。具体体现在哪儿?

【答疑解惑】文中所写的民众活动,前文少后文多,赶路、建设、放牧、经商、拉琴、浇花、闲聊、畅游、聚集、唱歌构成了丽江民俗画。

步骤四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1.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从一滴水的角度,从不同视角去描述丽江,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疑解惑】亲切、自然。不矫揉造作,清新自然,像从玉龙雪山上飘下来的风,里面还夹着冰冷却动人的温柔。有感同身受、如临其境的意味。

2.从写景中,可体会作者所饱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答疑解惑】热爱丽江、热爱美、更热爱给予美的大自然。

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答疑解惑】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行文如诗,美不胜收。

课堂小结﹥﹥

纵观《一滴水经过丽江》全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风景如画的丽江和丽江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用生动、精美的语言介绍了丽江民俗民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作业设计﹥﹥

写游记的“技巧点拨”。

【答疑解惑】①最需:线索明朗清淅;②最宜:只抓重点;③最佳:突出感受;④最美:语言灵动。

结构思路﹥﹥

一滴水经,过丽江)??????

????风景画:丽江、玉龙雪山、玉河建筑画:四方街、宫殿、水车、小桥风俗画:赶路、放牧、经商、浇花自然美,无限美)

★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是促使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仅供参考。 (一) 雪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意韵丰富的散文诗,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从体味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控制好课文的语速、节奏与感情,以提高朗读的质量。让学生在课文的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感悟课文的能力,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促进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养成。【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品味语言,理解本文语言中的寓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 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感知全文。 ② 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 品味语言,理解本文关键性语句的寓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以读品诗。 ②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教学步骤】 (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播放《塞北的雪》投影显示雪的图片) 这一首《塞北的雪》曾经传唱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今天听来仍然分外动人,听着歌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飘飘洒洒的漫天飞雪,那雪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结情思的美文的源泉。1924年岁末北京的一场大雪,鲁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颇富诗情画意的文字,十七天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今天,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当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

全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集语文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 2011年2月26日 1. 藤野先生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 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时数]??三教时?? ??????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 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 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 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 绯(fēi)红:鲜红。????? 2 宛如:好像。?? 3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 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 陌(mò)生:不熟悉。?????? 7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 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 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以风俗人情为主题,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社戏》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回延安》追忆了诗人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描绘了延安的新面貌,赞美了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巨大的变化,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了美好的明天;《安塞腰鼓》描写了黄土高原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灯笼》回忆了与灯笼的结缘,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怀念;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是由生命之音为主题,这个单元主要以说明为主,通过本单元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培养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四单元是以名家讲坛为主题编写的,三篇演讲词,一篇议论文。《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讲述了作者自己一生中重要的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表现了作者质朴的胸怀;《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演讲回顾了奥林匹克运动五年来的发展,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并提出了自己的美好祝愿;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是在本单元的基础上,让

最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 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 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 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教材编排有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几个模块。六个单元是指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该教材有以下突出 特点:(1)立足学生实际(2)体现现代意识(3)弘扬人文精神(4)突出开放性(5)注重策略引导。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24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新闻阅读;二单元,为人物传记;三单元,文言文单元;四单元, 散文;五单元,说明文单元;六单元,文言文单元。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每个单元 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课外古诗词背诵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 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 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

熏陶感染作用。 名著导读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 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爱学习,尊敬老师,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但也有少数 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 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 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 四、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 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读 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 读书看报的习惯。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 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 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 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 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1 社戏 知识与技能 体会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2.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难点 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课文录音磁带、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童年是自由的天堂,人们成年后回忆起往事,总是对它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怀念童年时代的小说——《社戏》,体会一下这位伟大的斗士对童年时代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本文是鲁迅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的生活。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 1.听课文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本文一共写了八件事,分别是: 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⑤去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⑦偷豆;⑧六一公公送豆。详写的是:③④⑤⑥⑦;略写的是:①②⑧。 4.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演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内容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5.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文中围绕中心事件又写了哪些事情?请写出每件事的主题词。 赵庄看戏。又写了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 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在春末夏初。因课文中“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这些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2.“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乐在心里。 “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却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浓浓的乐趣。 3.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什么作用?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然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4.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看社戏前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提出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都识水性。还用写包票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这才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性格,又使文章跌宕起伏。 5.“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这些误认表现了什么?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二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 6.齐读课文第11~13自然段,讨论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行船时沿途景色的,这

部编版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版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水火》《对韵歌》《口语交际:我说你做》《语文园地一》《快乐读书吧》。 本组概括 本组教材是由我上学了和识字1、2、3、4、5组成。我上学了用四幅图,帮助学生热爱祖国,了解学习常规。“识字”属于象形字归类识字:《天地人》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金木水火土》展示了儿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口耳目》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口、耳、目、手”等人体器官以及“站、坐、行、卧”的具体要求;《日月水火》展示了“日、月、水、火、山、石、田、禾”这些象形字的特点;《对韵歌》用对子的形式展示了一些自然事物,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组内容在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汉字。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养成浓厚的识字兴趣。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了解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理解字义,认清字形,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2.会认本单元40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并学会在口头表达中运用;认识10种基本笔画。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金木水火土》《对韵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并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2.能够根据汉字的直观性、象形性等特点或借助图画识字。 3.能正确书写汉字。 教学难点: 1.能发现探究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并以此来识记汉字 2.能从生活中认识汉字 五、课时分配 我上学了 2——3课时 天地人 1——2课时 金木水火土 2课时 口耳目 2课时 日月水火 2课时 对韵歌 2课时 口语交际:你说我做 1课时 语文园地一 2课时 快乐读书吧 1课时 我上学了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藤野先生》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当堂练习作文片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二、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中的老 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三、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四、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 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 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 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 悬挂照片 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五、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 (4)介绍解剖学历史治学严谨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生活俭朴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教案(教学设计)全集 1社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

——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1:行路难 一、导入新课:诗化诗仙形象 人生多歧路,当我们在逆境中摸索前行时,您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呢? 同学们,我们一起失落过,痛苦过,徘徊过,彷徨过,那今天让我们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来感受一下文人在《行路难》的心境。 作者介绍: 1、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诗歌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在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二、读准音 1、齐读课文,勾画两个通假字,两个多音字 勾画两个字。“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勾画两个多音字:塞、行 再画两个字。“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济”,渡过。“箸”,筷子。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三、读节奏,读出作者情感 (学生齐读课文)

1、读节奏:“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强烈的表达出作者的这种情感,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合作探究:结合文章注释,读文意(5分钟) 1、小组合作翻译,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进行翻译,向大家展示。 (再次读课文,读出气势,读出作者的情感)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高十千,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准备登上太行山,大雪又堆满了山。闲来垂钓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太阳的旁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 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 四、赏析学习 师:在唐朝,视诗歌质量为名誉的诗人们是很注重“诗眼”打造的。一般来说,“诗眼”往往是诗人苦吟锤炼的结果,本诗的诗眼是—— 生(齐):行路难。(乐府古诗、回忆乐府知识)重在一个难字 1、解释难(困难,艰难。。。。。。。) 2、师:抓住诗眼,可以抓住人物心理,可以挖掘主题内涵,可以品味诗歌艺术。我们就围绕诗眼“行路难”。“难”在何处?困难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用“从___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___的李白(心情,性格)因为------”来说话(展开讨论) 生1: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面对行路难,忧郁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1、师:是啊,对于“嗜酒见天真”,“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面对如此盛宴,本应豪饮,此时此刻他却举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抛开。对李白当时忧愁和迷惘的细腻刻画,

2018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优质教案(表格式)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人教新教材(部编版) 语文配套教案表格式 各单元内容如下: 识字一:1.春夏秋冬 2.姓氏歌 3.小青蛙 4.猜字谜语文园地一 课文一:1.吃水不忘挖井人 2.我多想去看看 3.一个接一个 4.四个太阳语文园地二 5.小公鸡和小鸭子 6.树和喜鹊 7.怎么都快乐语文园地三 8.静夜思 9.夜色 10.端午粽 11.彩虹语文园地四 识字二:5.动物儿歌 6.古对今 7.操场上 8.人之初语文园地五 课文二:12.古诗二首 13.荷叶圆圆 14.要下雨了语文园地六15.《文具的家》 16.《一分钟》 17.《动物王国开大会》 18.《小猴子下山》语文园地七 19.《棉花姑娘》 20.《咕咚》 21.《小壁虎借尾巴》语文园地八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出示短语。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了解“霜降”。认识部首左耳旁。交流自己积累的带有这个部首的其他字。 (3)指名说说下雪时的情景,感受雪花的轻盈。 5.教学词串:青草红花游鱼飞鸟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 (1)出示课文插图,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交流。 (3)出示词串三和四。第2 / 5页 (4)指名朗读,开火车读,齐读。 6 (1)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 (换偏旁法,如“雪”,可以通过换偏旁变成“霜”识记;比较识记法,如“入”字,通过和“人”比较识记;通过形象演变进行识记,如“飞”字,可以想象成鸟的形状等;加一加法,如“落、飘”,可以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记忆。) (2)小组内互相交流好方法。 三、示范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春、冬、花、入、风、雪、飞”。“冬”的两点要在竖中线上。“入”的第二笔要长,并且要出头。 “风”和“飞”的横斜钩要写得稳当。 复习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3(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说说春风吹过来的感觉。 比较被夏天的风、秋天的风、冬天的风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说说夏天下雨的情景,读出雨下得大的感觉,读好“落”。有感情地齐读第二组词串。 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小组合作,借助拼音等方法朗读词串,相互正音。 仔细观察,自主识记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 1)学生抽读生字,复习巩固生字的读音。 (2)分析生字,记忆生字,了解结构。 (3)示范指导,学生书空笔顺,认真练写。 学生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 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藤野先生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当堂练习作文片段 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 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 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 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 悬挂照片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治学严谨 (4)介绍解剖学历史生活俭朴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提问:“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何感到“不安”? (2)纠正解剖图 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地指出鲁迅图中的错,可当时的鲁迅有点任性,口头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哪个成语可恰当地概括这中情形?试着找出与此成语相反的词语。

2018年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套

入学教育 教材解读:儿童离开家庭,离开幼儿园,进入学校学习,角色发生了转换,对自我需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也面临对新环境的心理适应。编排入学教育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入学教育以儿童的口吻“我上学了”引领儿童走进学校生活,凸显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内容分“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3 部分。 3 部分有着较强的逻辑关系:从“我是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到“我是小学生”角色的转换,再到“我爱学语文”学科的定位,将情感熏陶、习惯养成与语言学习进行了有机整合。 第一部分以“我是中国人”为主题,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材以蝴蝶页开篇,整幅画面以雄伟的天安门城楼、鲜艳的五星红旗为背景,展现了各民族小朋友,穿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欢快地团聚在一起的情景。 第二部分以“我是小学生”为主题,开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旅程。通过听读儿歌《上学歌》,体验“我”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喜悦与自豪,同时又让儿童有一个鲜明的角色转换意识,知道从今天起,将要从家庭生活或幼儿园生活走向更有规律、有计划的小学学习生活了,明白做一名小学生的基本要求。 第三部分以“我爱学语文”为主题,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一些基本的语文学习活动:读书、写字、讲故事、听故事,激发儿童学语文的兴趣。让他们知道读书、写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和执笔方法;以听、讲儿童喜爱的经典故事为切入口,通过观察插图,感受讲故事的乐趣,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 教学目标 1、观察图画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生活、自己的国家、民族、,感受教师的亲切,同学的友爱,语文学习的快乐。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2、依据画面提示,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方面的入学常规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观察与演练结合,培养学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友好交谈的态度。 教学重点:儿歌《上学歌》 教学难点:儿歌《上学歌》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你长大后干什么?同桌讨论后教师指名说。同学们要实现理想,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很多同学都喜欢学校,学校就是一个乐园。播放《上学歌》让孩子们一起跟着唱。然后初步地认识语文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导学案、教案

1社戏 课题社戏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 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了解生动形象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3.感知内容,感悟中心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妥善安排详略的写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乃至全文中心的作用。 3.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学习作者热爱童年、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 前 预 习 写作 背景 本文写于1922年10月。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党领导下的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 治下的北京。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 地战斗着。《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 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 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 读准 字音 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ɡ) 行.辈(hánɡ)凫.水(fú)橹.(lǔ)旺相.(xiànɡ)撮.(cuō) 桕.树(jiù)怠.慢(dài)篙.(ɡāo)磕.(kē)潺潺 ..(chán)弥.散(mí)蕴.藻(yùn)家眷.(juàn)蹿.(cuān) 撺掇 ..(cuān duo)

辨清 字形 理解 词语 乐土:安乐的地方。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 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宛转,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 弥散:弥漫消散。 漂渺:现在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新 课 导 入 童年生活犹如五彩斑斓的画册,翻了一页还有一页;童年生活犹如欢快跳动的音符,一个,两个,……数也数不清。之前,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到鲁迅先生童年时在百草园里快乐和自由的生活。那份童真,那份童趣,多么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小说《社戏》,再来感受一段美好难忘的童年…… 新【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免费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免费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免费下载(一)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芰Α*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免费下载(二)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免费下载(三)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多媒体显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一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学期备课

潍坊高新双语集团学期课程纲要 时间:2018年9月校区:东风校区年级:一学科工作室:语文主备教师:一年级语文教研组 一、课标目标分析 (一)课程总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 1.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二)学期总目标 (一)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3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 5.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爱护图书。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纯WORD版,可以任意修改) 1消息二则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

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明确新闻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