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docx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docx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docx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docx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

第1?2章

1.什么是化石,标准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

化石:保存在岩层屮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屮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化石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为(结构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类型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海洋到陆地、空中和海洋)。

3.就控制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方向。

4.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集群灭绝)。

5.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

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屮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

6.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7.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底栖)、(游泳)和(浮游)三种类型。

8.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

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大量未知。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屮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屮极小的一部分。

14.进化的不可逆性。阐述生物演化的主要阶段。

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岀现。(意义:地层划分对比的理论依据)

23.为什么地球可以存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

1.优益的位置:地球处于太阳系屮的位置距太阳不近不远,太阳的辐射能达到地球正好使地球表面温度适合生命生存。2恰当的质量,质量不大不小,它能保持稳定的大气层,使大气屮的主要气体不致逸散。

3.迅速的自转,地球昼夜交替,平均12小时,白天不因日光照射时间太长而使地球温度过高;晚上不因时间过长热量完全散失。4?小的公转偏心率,地球轨道偏心率e不大不小,使近日点时温度不会太高, 远H点温度不会太低。5.有较大的固体卫星,月球的存在在保持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各个参数的稳定性上起重要作用。它的引力影响着地内软流层和板块运动,产生的潮汐使滨海生境丰富多彩。6.宝贵的液态水,生命离不开水。地球是唯一具有液态水海洋的行星。7?神奇的大气圈,只有地球的大气圈主要由氧和氮组成,这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其屮有占大气体积约0.03%的二氧化碳,这不多不少的二氧化碳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并为保持地球表面温度起到温室效应。

24.地球上生命产生过程的三个阶段。

(1)形成有机化合物阶段:原始海洋屮的无机物(N、H、O、CO、CO2、H2O、NH3、H2S、Hck 甲烷)在紫外线、电离辐射、高温、高压下形成有机化合物(氨基酸、核甘酸、多糖、类蛋白质、脂肪酸)

(2)形成生物大分子阶段:有机化合物在原始海洋屮聚合复杂有机物(甘氨酸、蛋白质、核酸等一生物大分子)

(3)形成生命阶段:复杂有机物经多个生物大分子聚集形成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初步的生命现象

25.早期生物演化的4次重大事件。

事件一:从非生物的化学进化,发展到生物进化;事件二:生物发生分异,多样性增加;事件三: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事件四:后生动物出现

26.生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

生物进化的特点:1、进步性发展2、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己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

规律:器官相关律(环境条件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它的器官随Z 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重演);适应(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口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上,与其生存环境取得良好协调一致。);特化(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有些器官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变异);适应辐射(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发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适应趋同(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

第3章…原生动物门

1.“虫筵”繁盛于(C?P纪)时期的(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中,是该时期的标准化石

2.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屮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3.“虫筵”的演化趋势及演化的阶段性?

蜓类的演化趋势:壳体变大;壳形变化:短轴型(透镜形)=等轴型(圆球形)n长轴型(纺锤形,长圆柱形);旋壁构造复杂化:单层一三层一四层一蜂巢层一出现副隔壁;隔壁褶皱:平直一两端褶皱一全面褶皱/少数平直;旋脊:粗大一细小一消失其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各阶段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化阶段

C1C2C3C4C5

特征

小、

短轴、

单层或

层式旋

轴、长

轴,旋壁

三层或四

层式

具蜂

巢层

隔壁褶皱

强烈

具拟

旋脊末期

出现副隔

开始

衰退

直至绝灭

5.简述植物演化的阶段性。

答:植物演化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菌类、藻类阶段:太古代一一志留纪,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具维管束;2)裸蕨植物阶段:志留纪末期一一中泥盆世,加里东运动使海洋面积缩小,陆地变大,植物开始登陆,开始出现了茎、叶的分化,出现维管束,但生殖过程离不开水;3)蕨类植物阶段:晚泥盆世一一早二叠世,出现了根、茎、叶的分化,受精作用离不开水;4)裸子植物阶段:晚二卷世一一早白垩世,对水的依赖性减弱;5)被子植物阶段:晚白垩世至今,最最高等的植物

夕區心纵向构造Q 向构造Q 轴懿构造Q 连接构造Q 发育时心

四射现瑚心单体或覆隔壁发育、

分级2

板、泡沫板等几

种构造类型Q

中柱或中无2 6—Pe

横扳珂砌Q 复体Q 隔壁不发育,成

働处

横板发育d无Q 连接孔,连接

板,连接管d

第5章…节肢动物门

1.三叶虫属于(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是(寒武纪与奥陶纪)时代的标准化石,生活于—正常浅海一环境中。

2.三叶虫的而线类型及其特征。

后颊类面线:面线后支与头颊后缘相交;前颊类面线:面线后支与侧缘相交;角颊类面线:面线后支与颊角

相交;边缘面线

3.莱德利基虫属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其繁盛于早寒武世时代。

4.试述三叶虫的地史分布特征。

分布时限:寒武纪至二叠纪最繁盛期:寒武纪,占统治地位退居次要:奥陶纪,不占统治地位急剧衰退:志留纪至二叠纪,只留少数类别灭绝:二叠纪末

第5章…腕足动物门

腕足类双壳类

单瓣壳两侧对称两侧不对称

双壳类大小不等大小相等

双壳类分背,腹分左右

对称面垂直两壳接合面位于两壳接合面上

固着构造肉径孔足丝凹口(缺)

齿和槽分别在不同壳在同一壳上间列

2.腕足类的肉茎主要用于D o

3运动b.生殖C.开闭壳d.固着

3.腕足动物的较齿在哪一个壳瓣上?

腹壳

4.长身贝类的繁盛时代为石炭纪-二叠纪,石燕贝类的繁盛时代为(S-D-C-P)o 第5章…笔石动物

1.笔石动物生活于(海洋)环境中,是(奥陶纪■志留纪)地史时期的标准化石。

2.树形笔石的胞管可分为(正胞管)、(副胞管)和(茎胞管)三种类型。

3.对比树形笔石与正笔石的形态结构差异。答.树形笔石与正笔石的形态结构差异:

石体形

石枝

生活

方式

树形笔

石目

枝状

锥状

扇状

多、不

规则

或规则

分枝。

单列

胞管、

副胞

管和茎

胞管

管端部

不露裸

着底栖

少数漂

C

3?C

1

正笔石目

简单

少、规

则分

枝。

单、双

四列

正胞

裸,

胎管尖

向上

?D1

笔石页岩相?

黑色页岩中含大量笔石,几乎不含其他化石,并含有较多的炭质和硫质成分,常见黃铁矿化,反映一种佼深水的滞流还原环境…指相化石

1 ?遗迹化石的定义:是古代生物在底层内或底层层面上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留下的痕迹,被沉积物而充填、埋藏后,再经后期成岩的石化作用而形成的。

2.遗迹化石的主要类型。

1、居住迹

2、爬迹

3、停息迹

4、进食迹

5、觅食迹

6、逃逸迹

7、耕作迹

3.遗迹相的概念

指一定沉积环境条件下的遗迹化石组合,是根据同一或相似沉积环境条件下多种遗迹化石的组合或遗迹群落来体现的。

4.遗迹相模式类型及其特征。

陆相(斯柯茵迹、白蚁巢穴迹、默米亚迹)过渡相(蛀木虫迹、螃蟹迹、曲带迹)

海相(钻孔迹、舌菌迹、石针迹、二叶虫迹、动藻迹、类砂蚕迹)

1.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演化史、沉积演变史和地壳构造发展史_三大方面。

2.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楼纳提出的,化石层序;律是英国工程师—史密斯—提出的。

3.解释地层壳覆律。

地层叠覆律: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老)。

9.沉积相、沉积环境、瓦尔特相律、沉积旋迴的概念。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一一反映沉积记录成因(环境、条件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即沉积记录成因的物质表现。

瓦尔特定律:只有在地理(空间)上彼此有横向毗邻关系的那些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在垂向层序上依次叠覆。

10.简述板块学说。

(1)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可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上覆刚性岩石圈和下垫塑性软流圈;(2)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其驱动力来自地幔对流物质;(3)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边缘则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4)板块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位移可达几千公里。运动中各板块间或分散裂开或碰撞焊合或平移相错,由此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木格局。

11.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等方面。

12.年代地层单位分为(宇)、(界)、(系)、(统)、(阶)和(时代)六级。

13.沉积环境的判断标志为(生物标志)、(物理标志)、(化学标志)。

14.威尔逊旋迴分为(胚胎期)、(初始洋盆期)、(成熟大洋期)、(衰退大洋期),(残余洋盆期)、(消亡期)六个阶段。

15.多重地层单位可以概括为(岩石地层单位系统)和(年代地层单位系统)两类地层系统。

16.一个地层与相邻地层的关系有 __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 五种类型。

17.地层对比的可操作性标志主要有___________ 1&何谓相分析?相分析的原则并叙述其含义?

19.何谓地层划分,划分地层的方法有哪儿种并分别叙述其含义。

地层划分:根据地层的特征和属性(如岩性、化石和不整合而等)将地层组织成相应的单位。岩石地层划分对比(岩性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连续岩层可以划分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岩性不同的地层体应该划分为不同的岩石地层单位。);古生物进行地层对比(运用古生物进行地层对比的依据:标准化石、组合带); 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划分对比;磁性地层对比;地震地层划分对比

20.穿时性。

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石学及地层结构等特征确定的,而这些特征是随沉积环境的变迁或沉积作用方式的演变而变化的。因此,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不一致,或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斜交。这种现象称为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

21.简述岩石地层单位与时间地层单位的关系。

22.用生物化石对比地层通常使用(标准化石)、(组合带儿

23.简述历史大地构造分析的内容。

通过对地舷积錘和与之相关的构造■岩浆■变质特征及其演变的研尤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环境)、性质和演化,相应的方法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方法。

24.单位层型,界线层型,金钉子。

单位层型:即地层单位的典型剖面,作为说明和识别一个地层单位的标准。

聲线展型-给定和识别一个地层界线作标准用的一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殊点,即“金钉子"

25 ?河流相沉积的特点。

“二元结构S底层沉积(河床粗粒)和顶层沉积(堤岸、漫滩细粒)的垂向叠加。

“二元结构”的多旋回性

第9章?…寒武纪

1.张夏组属屮寒武统,长山组属上寒武统。

2.名词解释:小壳动物化石

答:小壳动物化石出现于震旦纪末期(灯影组中的圆管螺),繁盛于寒武纪,个体微小(1?2mm),具有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统称为小壳化石(small shelly foss订s),包括软舌螺、腹足类、腕足类、单板类、海绵及一些分类地位不明的物种,出现于最古老的三叶虫Z前。

3.结合华南地区早寒武世不同类型的沉积特征、生物组合及构造古地理环境,说明补偿与非补偿的概念。

4.从沉积组合、生物组合、岩浆活动及构造古地理等方面总结对比华北地区、扬子地区与东南活动区的地史特征。第9章?…奥陶纪

1.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笔石、三叶虫和鹦鹉螺等。

2.华北唐山奥陶系剖面自下而上发育有蛍望组、亮甲山组、下马家沟组和上马家沟组的地层

3.华南地区奥陶纪自西向东,为稳定类型的扬子区,相对活动类型的江南区和东南区,海域性质自西向东表现为陆棚陆表海一边缘海?岛弧海。

4.以湖北宜昌剖面为例,简述扬子区奥陶纪地层发育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答:湖北宜吕剖面为扬子板块的奥陶系标准剖面,以正常浅海灰岩为主,闭塞滞留非正常海页岩为辅的灰岩与页岩互层,地层发育特征及沉积环境如下:

上覆地层:下志留统,上奥陶统:五峰组:黑色页岩,滞留非正常浅海;临湘组:含泥裂纹瘤状灰岩(泥质灰岩),正常浅海;屮奥陶统:宝塔组:灰白色.灰褐色龟裂纹灰岩,正常浅海;庙坡组 :黑色页岩与薄层泥质灰岩互层,滞留非正常海;

下奥陶统:牯牛潭组:灰色薄层瘤状灰岩,浅海;大湾组:上部壳相灰岩,下部灰绿色岩夹瘤状灰岩 ,滞留非正常海一浅海;红花园组:含燧石结核的灰黑色灰岩,浅海;分乡组:薄层灰岩夹黄绿色页岩,闭塞非正常浅海;南津关组:薄层灰岩夹生物碎屑、鲫状、燧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正常浅海;下伏地层:上寒武统

5.对比华北地区、扬子地区与东南活动区奥陶纪在地壳的构造变动、沉积组合类型及沉积厚度等方面有何差异?

第9章?…志留纪

1.简述我国华南地区志留纪的地理面貌及沉积特征

答我国华南地区在志留纪地理面貌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各地志留系的岩相和沉积厚度有显著差异,可分为:上扬子区和下扬子区。

1)上扬子区:

早志留世早期,上扬子陆表海周围被古陆、水下隆起所I韦I绕,形成半闭塞的滞留海盆,盆地主体处于非补偿状态,形成黑色笔石页岩相沉积。

早志留世晚期?中志留世早期:上扬子地区海侵不断扩大,逐渐转为正常滨浅海环境,发育有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底栖生物发育,形成壳相和礁相生物组合。

屮志留世晚期?志留纪末期:扬子地区整体抬升,只在滇东地区保留有残留海湾。

2)下扬子区:

早志留世早期,属较深水陆棚海,砂质沉积为主,由南向北地层变厚。

早志留世晚期?屮志留世早期:砂泥质沉积为主,地层厚度大,由北向南水体加深,至皖西、浙西出现复理石沉积。

中志留世晚期?志留纪末期:海水变浅,该地区变为三角洲环境,砂泥质沉积为主,发育交错层理。

2.志留纪扬子地台、东南地区的沉积组合类型与寒武、奥陶系比较,有何显著的不同?

3.志留纪末期华南地区构造格局有何重大变化?

第11章…?中、新生代地史特征概述

1.分析造成白垩纪末期的生物绝灭事件的可能的原因

2.喜马拉雅山系何时形成?她对古构造、古地理、古生物的发展演变有何影响?

3.与中生代比较,新生代的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和沉积类型各有什么特征?

第11章?…地史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1.依据构造运动的旋回性,自早古生代以来,可以分为:(震旦■加里东旋回)、(海西旋回)、(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喜马拉雅旋回)儿个构造阶段

2.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泥盆纪晚期)、(二叠末期)和(白垩末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点时刻。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070903)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需要的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人才,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并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 1.硕士学位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工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2.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练的实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研究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并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论文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均需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研究方向 古生物学是研究古生物分类、生态、起源与演化的基础学科,而与古生物学密切相关的地层学则研究地壳物质的形成顺序、时空更替、环境变迁和地壳发展的阶段及其规律。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也是沉积矿藏勘探与开发的必备资料。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有:(1)理论古生物学;(2)古生物系统学;(3)微体古生物学;(4)古生态学;(5)古生物地理;(6)生物事件与环境;(7)地层学及矿产地质;(8)古海洋与古气候;(9)沉积与古地理。 三、招生对象 1.硕士研究生:已获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并经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的人员。《基地班》本科生入学后三年完成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学分积达到要求者,可免试推荐为硕士研究生。 2.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并经博士生入学考试及面试均合格的人员。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三年,硕-博连读五年,博士研究生三年。 五、课程设置 (一)硕士阶段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2学分) 自然辩证法(2学分) 第一外语(4学分) B类: 大陆岩石圈动力学(3学分)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备课讲稿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 答案)

《古生物地层学》知识点 一、填空 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四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 6、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泥盆纪晚期、二叠末期、白垩末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点时刻。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8、物种的形成方式有渐变成种、迅变成种和骤变成种。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世系绝灭,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绝灭。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 11、由于生物进化具有阶段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层中化石的阶段性表现,来划分地层的新老。 12、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表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绝灭以后,决不会重新出现,因此,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化石群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13、由于大多数遗迹化石是原地埋藏的,因此遗迹化石对分析古沉积环境的极好样品。 14、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15、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的时代、菊石的时代。 16、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17、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18、地史上构造旋回的概念,是指地壳上的地槽区由到上升,由相对而转变为相对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叫做构造旋回(或褶皱旋回)。 19、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20、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带等方面。 21、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岩性以变质岩为主。 22、含铁红色砂岩和高价铁沉积铁矿的首次出现约在距今亿年左右。它们的出现确切指明大气中已有氧。 23、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24、寒武纪我国华北地区表现为稳定的北高南低的陆表海。 25、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26、泥盆纪华南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沉积,滇、黔、桂地区以稳定浅海环境为主,象州型分布较广,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在桂西和滇东南存在一种南丹型泥盆系,含菊石、竹节石等化石,是典型的深水滞流底部缺氧的裂谷沉积。

地史古生物学l要点

古生物地史学 绪论 1.什么是古生物学,地史学?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①以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为研究对象。 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 ③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 ④解决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2.研究古生物学的意义? ①再造地史时期中的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的依据是不同的生物相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 ②探讨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揭示有关沉积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③建立地质年代系统,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 第一篇古生物学 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遗体是保存的生物体本身部分,遗迹则是被保存下来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 2.化石的形成条件:a硬体部分 b迅速掩藏、密封冷冻或干燥c石化作用 化石的保存类型:a实体化石b模铸化石c遗迹化石 3.石化作用的类型 (1)矿物填充作用(2)置换作用(3)升溜作用 4.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5.指相化石 分布范围广,原地埋藏,适应性狭窄,并且能够反映某种气候特征的化石。 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 1.蜓壳旋壁结构的类型 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 2.四射珊瑚构造类型 (1)单带型(仅有隔壁和横板) (2)双带型(具有隔壁、横板和鳞板)

(3)三带型(具有隔壁、横板、鳞板及中轴或中柱) (4)泡沫型(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 3.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 蜓是灭绝的海生有孔虫,分布于石炭、二叠纪。 小纺锤蜓:中石炭纪 贵州珊瑚:早石炭纪 弓石燕: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 尖棱菊石:晚泥盆世 六方珊瑚:泥盆纪 弓笔石:中志留世 王冠虫:志留纪 震旦角石:中奥陶世 叉笔石:奥陶纪 蝙蝠虫:晚寒武世 第三章古脊椎动物 1.简述脊椎动物的演化史 脊椎动物由无颌纲开始进化到鱼纲,其中盾皮鱼亚纲,为现代鱼的祖先,已经灭绝,硬骨鱼中总鳍鱼发展成为古老的两栖类;接着发展到两栖纲,其中鱼石螈是最古老的两栖类化石;两栖动物进化出羊膜卵向陆地发展,进化成爬行纲;爬行纲的一个旁支进化成了鸟类,最早的鸟类出现在晚侏罗世,即始祖鸟;爬行纲的另一个分支发展成为哺乳纲,其中人类是最高等的哺乳动物。 2.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 盾皮鱼亚纲:晚志留世到泥盆纪,少数延续到二叠纪 鱼石螈:晚泥盆世 中华龟:侏罗纪 始祖鸟:晚侏罗世 大熊猫:更新世至全新世 三趾马:上新世至早更新世 叠层石:广泛分布于前寒武纪,奥陶纪开始衰退,现代的叠层石较少。 第四章古植物 1.叠层石 定义:具有叠状层的藻类沉积结构物。叠层石不仅包括藻本身,还包括其生命活动痕迹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意义:研究叠层石对恢复古地理环境及划分对比地层(前寒武系)等有很大意义 2.各植物的的生存年代 鳞木:石炭纪至二叠纪 脉羊齿:石炭纪至早二叠世

地质学主要知识点分解

地质学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涉及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 2、地质学的特点是什么?①研究对象涉及悠久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②地质学具有多因素相互 制约的复杂性。 ③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科学。 ④地质学在地理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3、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①野外调查一一岩石、沉积物等类型、产状、分布情况、剖面描述、样品采集等。 ②室内试验和模拟实验——岩石矿物的坚定、化石的坚定、同位素年龄测定、各种理化指标测试和现代地表过程或地理环境的室内模拟。 ③历史比较法(现实类比法)一一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采用“议古论今” 、“现在是认识 过去的钥匙” 的原理,同时考虑到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要根据具体情况,历史地、辩证地和综合地来研究地球的历史。 4、灾变论和均变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答:⑴灾变论。代表人物:法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居维叶。 主要观点:①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变化是突然、迅速和灾难性地发生的。 ②每当经过一次巨大的灾难性变化,就会使几乎所有的生物灭绝,之后被保存在相应的地层成化石。 ③居维叶推断,地球已发生过4 次灾害性的变化,最近的一次是大约5000 多年前的摩西洪水泛滥(诺亚方舟故事)。 ⑵均变论。代表人物:英国著名地质学家、“现代地质学之父”莱伊尔。代表作:《地质 学原理》 主要观点:①地球上的一切记录(如巨厚的断层、高大的山脉等)并不是什么剧烈的动力造成的。各种缓慢的为人所不擦觉得地质作用,只要经过漫长的岁月,就可产生惊人的结果。 ②强调“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 ,“以今论古”。 5、地质学发展史各个时期的若干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⑴萌芽时期(远古一一公元1450年)。 代表人物:①希腊的亚里斯多德。 ②我国的沈括一一《梦溪笔谈》。 ⑵奠定时期(公元14501750年) 代表人物:①丹麦的斯泰诺一一地层层序律(1669) ②李时珍一一《本草纲目》 ⑶形成时期(公元17501840年)代表人物:①徐霞客一一《徐霞客游记》。 ②英国的史密斯W法国居维叶C和拉马克J.B等对古生物、地层学进行研究。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分析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一、专业介绍 1、概述: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是地质学研究领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通过对保存于地层中的各类化石的形态、结构、生态、分类、演化及地史分布等特征的分析,结合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查明地层成因、时空分布,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建立区域地层系统格架,恢复古地理、古环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研究,对揭示地球的发展历史,认识地球生命的起源、演化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方向: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演化生物学(古脊椎动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 (02)微体古生物学 (03)古生态环境学 (04)古生物地理学 (05)综合地层学 (06)沉积地层学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北京大学为例) 3、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有良好的地质学基础,及一定的数理化及生物学基础,掌握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等基础理论及专门知识和

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和研究前沿。能在研究中应用计算机,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基本上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且经过严格的野外工作和室内综合研究的训练,成为能在古生物学及地层学领域和其相关领域,如石油、煤炭、区域地质测量、综合考察等方面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及业务管理的专门人才。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法语或(241)德语(611)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 (827)岩石学或(830)地史学或(831)古生物学或(827)岩石学 (注:各大院校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北京大学为例) 5、与之相近的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 6、课程设置:(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该学科的必修课主要有:第一外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数值分析;C++程序设计;综合地层学;沉积地质学;现代古生物学。 二、就业前景 地层和古生物化石,是地球历史、生命演化的石质记录。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是地质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们了解认识地球、探寻资源、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21世纪,石油、煤炭、天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考点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 1、进化: 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在其形态构造的复杂变化和生理机能的提高。 2、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成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 3、小进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突变、迁移、遗传漂变、适应和自然选择 4、大进化的形式 (1)适应辐射: 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2)趋同与平行演化: 趋同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3)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 线系演变模式认为生物逐代的微小变化可以随时间积累导致主要的进化。间断平衡模式认为大进化的主要方式由长期的进化停滞期和短期的快速进化期所组成,新种是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则处于停滞的进化状态,表型上不会有明显变化,直到下一次成种事件发生之前。 5、大爆发: 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地出现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 6、大灭绝:

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的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7、生存条件: 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的基本外界条件。 8、生活环境: 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生物生存跳进的总和 9、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10、化石群落营养结构主要包括两类描述指标: 生态类群、时空分层结构 11、原地埋藏化石的主要特点: (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分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瓣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 1、古生物学: 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它研究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地史古生物学考试重点复习内容(整理篇)

古生物地史学 绪论 1、古生物学地史学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以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为对象; (2)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3)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 (4)解决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2、研究古生物学的意义 (1)再造地史时期中的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依据不同的生物相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 (2)探讨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揭示有关沉积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3)建立地质年代系统,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 第一篇古生物学 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遗体是保存的生物体本身部分,遗迹则是被保存下来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 2、化石的形成条件 硬体部分、迅速掩藏、密封冷冻或干燥、石化作用 3、化石的保存类型 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

4、石化作用的类型 (1)矿物填充作用(2)置换作用(3)升溜作用 5、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6、指相化石 分布范围广,原地埋藏,适应性狭窄,并且能够反映某种气候特征的化石。 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 1、蜓壳旋壁结构的类型 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 2、四射珊瑚构造类型 (1)单带型(仅有隔壁和横板) (2)双带型(具有隔壁横板和鳞板) (3)三带型(具有隔壁,横板,鳞板,及中轴或中柱) (4)泡沫型(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 3、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 蜓是灭绝的海生有孔虫,分布于石炭,二叠纪。 小纺锤蜓:中石炭纪 六方珊瑚:泥盆纪 贵州珊瑚:早石炭纪 弓石燕: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 震旦角石:中奥陶世 尖棱菊石:晚泥盆世 蝙蝠虫:晚寒武世 王冠虫:志留纪 叉笔石:奥陶纪 弓笔石:中志留纪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 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件,细 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 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 4)时间因素(时间长) 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 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 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 核 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 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 化石化作用定义 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 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 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 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5界分类系统包括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

煤矿地质学重点复习资料

1.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促使地球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外部形态发生变化与发展的过 程称为地质作用。 2.重力异常:地表实际测定的重力值往往与理论值不符,这种现象称为重力异常。 3.地热增温率:地温梯度也叫增温梯度或地热增温率,其定义是深度每增加100m温度升高的度数。 4.矿物: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有序的原子排列,通常由无机作用所形成的均匀固体。 5.摩氏硬度计:1滑石2石膏---10金刚石 人们将以上10种标准硬度矿物称为摩氏硬 度计。 6.解理:矿物的解理是指矿物在外力打击之下,总是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裂开的光滑面称为解理面。 7.断口:矿物的断口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在任意方向产生不平整断面的性质。 8.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矿物集合体,具有一定的结构、构造特征,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9.沉积岩:主要由母岩风化剥蚀的产物、火山碎屑物质、生物遗骸等经过搬运、沉积、固结形成的岩石。 10.岩床:也称岩席,是与层面呈整合接触的板状侵入体,厚度稳定,面积较大,多系基性岩浆顺层侵入而形成。 11.地层: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层状岩石的总称,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 12.地质构造:主要由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岩石变形变位现象在地壳中存在的形式和状态就称为地质构造。 13.岩层产状:岩层在空间的产出状态和方位称为岩层的产状。 14.断层:断层是破裂两侧的岩石有明显相对位移的一种断裂构造。 15.正断层:指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16.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经受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转变成泥炭的过程称为泥炭化作用。 17.煤化作用:泥炭或腐泥转变为褐煤、烟煤、无烟煤、超无烟煤的物理化学变化称为煤化作用。 18.含水层:指能透水且含有地下水的岩层。 19.隔水层:透水性能差,对地下水的运动、渗透起着阻滞或阻隔作用的岩层,称为隔水层或不透水层。 20.潜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且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21.承压水:充满与上、下两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22.透水性:岩石能被水透过的这种性能,称为岩石的透水性。 23.综合地质编录:是指编制各种综合地质资料的工作,包括编制反映地质条件总体情况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各种综合地质图件,各类地质报告、地质总结、地质说明书及地质研究的成果。 24.矿井瓦斯:是指煤矿生产过程中,由煤层及其围岩释放出来的一种多成分的混合气体,包含CH4、N2、CO2、C2H6、SO2、H2S及CO等。 25.层理: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物 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岩石成层构造。一般厚几厘米至几米,其横向延伸可以是几厘米至数千米。常见于大多数沉积岩和一些火山岩中,是研究地质构造变形及其历史的重要参考面。26.组合带:是由三个或更多的化石分类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一个独特组合或共生的 地层体。 27.储量:矿产储量的简称。泛指矿产的蕴藏量。 28.综合地质编录:是根据各种原始地质资料进行的系统整理和综合研究的工作过程。29.岩溶塌陷:是指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顶板失稳产生塌落或沉陷的统称。 30.火成岩:主要由高温熔融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壳冷凝形成的岩石,也叫岩浆岩。 31.变质岩:先已存在的火成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瘦物理和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改变其 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而形成的新的岩石。

《古生物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5分,共12分) 1.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是地质学与生物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质时期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科学。课程内容包括:①理论古生物学,主要讲述生物分类、生命起源与生物演化和绝灭等基本理论;②门类古生物学,主要介绍各种化石的基本特征、分类与地史分布等,这对于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恢复古环境以及研究地壳的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①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构造、分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生物演变和环境适应,乃至生物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等; ②研究古生物的地质时间含义、古生物的兴衰与迁移、古生物地理以及古生物与能源、矿产等。 2.地史学; 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包括宇宙圈)间的耦合关系;在空间上已经扩大到了全球大陆,海洋和深部岩石圈,在时间上已经追溯了40亿年左右。地史学是一门涉及了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历史性均很强的学科。 3.化石 指保存在沉积地层中,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古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 4.标准化石 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5.实体化石 指生物的遗体或其中一部分保存为化石。可分为未变实体化石和变质实体化石。 6.遗迹化石 指古代生物生活时期在生活场所留下的各种痕迹。如足迹、粪便、潜穴等 7.模铸化石 指古代生物遗体在沉积物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常见的有: 外模-生物外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模-生物内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核-生物遗体中空部分的充填物; 复形-生物遗体溶失及其内部空间的充填物; 铸形-生物遗体溶失被其它物质注入。 8.物种 物种,简称“种”,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与其它生物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9.双名法 2. 生物的命名方法 (1)命名法规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2)学名(名称)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1、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等,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变形 2、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上各级各类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与矿产分布、地震、工程稳定性、环境演化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3、面状构造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某一倾斜构造面与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倾向:在构造面上,沿倾斜面引出垂直走向线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倾斜一段的方位角 倾角:构造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4、方位角法:倾向+倾角(45 °∠ 30 °) 5、象限角法:走向+倾角+倾向(N30°E, 45 ° SE) 6、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倾伏、侧伏。 7、倾伏:倾伏向+倾伏角,如:330 °∠ 20 °或 N30°W,20° 8、侧伏: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如: 20°S/N30°E,45 °SE 。 注意:学会将方位角换成象限角 9、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的区别:①水平岩层:老下新上,沟谷老,山脊新。倾斜岩层:在没有发生倒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由老到新排列;②水平岩层:地质界限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倾斜岩层在野外与地形地质图上呈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③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与底面的标高差;④水平岩层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与地面坡度的影响。(地缓而宽大,地陡而窄小)。倾斜岩层: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条带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 10、倾斜岩层的厚度: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α (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 11视厚度(h’)=铅直厚度(H) ×cosβ (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 12、V字形法则:①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但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小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②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限与地向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即“相同相反”;③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同相同”,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大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 13、平行不整合接触特征:1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排列;2缺失部分地层有两种情况:一就是缺失地层没有沉积,二就是缺失地层沉积了,后经地壳上升被剥蚀掉了;3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之间有古生物间断;4在不整合面之上地层的底部常存在有由下部老地层组成的底砾岩;5在起伏不平的风化壳上,往往有特殊的风化残余矿产。 14、平行不整合接触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寂-----上升遭受剥蚀-------在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5、角度不整合形成过程: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寂-----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发生褶皱、断裂,往往有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相伴生,同时隆起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在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角度不整合接触特征:1不整合面上下新老岩层之间的产状明显不同,两者呈角度接触;2不整合面上线新老岩层之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3在不整合面上常发育有底砾岩与古风化残余矿产;4由于长期的沉积间断,不整合面上线新老岩层的沉积条件发生变化,造成两套岩层的岩性与岩相明显差异;5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岩层的变形要比上覆的年轻地层相对强烈复杂,两套岩层中的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往往明显不同。 16、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i侵入接触与沉积接触。 侵入接触特征:①岩体穿切围岩;岩体穿切围岩,可有冷凝边、烘烤边或接触变质与蚀变现象。②岩体内往往有围岩的捕掳体。③与侵入体有关的岩墙、岩脉穿切围岩。 17、沉积接触关系特征:(1) 没有冷凝边、烘烤边与接触变质或矿化蚀变现象;(2)岩体内的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3)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与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有岩体成分的碎屑与砾石。其它特征与角度不整合关系相似。 1、原生构造:由沉积作用与岩浆侵入或喷出作用及其在成岩过程中所形成的构造。 2、层理:由岩层内部的成分、结构、构造与颜色等反映出来的垂直层面方向突变或渐变型的成层性。 3、确定岩层层序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根据岩层中含有的古生物化石来确定岩层的形成时代,但在缺少古生物化石的岩层,可利用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与变形后产生的次生构造来确定岩层层序。 4、斜层理:在水成与风成的碎屑沉积中形成。方法:利用细层上部与层系界面呈角度截交,下部收敛变缓而与层系界面相切来鉴别岩层的顶、底面。 5、粒级层理:又叫递变层理。就是碎屑物在沉积过程中由于流体动力逐渐减弱而成的一种沉积结构。特征:在一个单层中,由底面到顶面粒度由粗到细,即下粗上细。

古生物学复习整理加强版

古生物学基本理 一、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二、化石的保存类型: (一)实体化石 指地史时期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为生物遗体的全部或某一部分,多为骨骼部分 1、未变质实体(这类化石很少,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保存。他们一般没有经过明显的变化。如琥珀、干尸、细菌、猛犸象等) 2、变质实体(当生物被沉积物掩埋后,经过了明显变化(石化)才形成的化石) (二)模铸化石 指在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 1印痕化石(生物体印在岩层中的顶底层面上的痕迹,一般是扁平的生物或不太硬的生物所形成。如:树叶、笔石、水母等) 2印模化石(具凸凹壳的生物体印在围岩上的痕迹) (1)外模-生物体的外凸部分印在围岩上的凹形,相反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2)内膜-生物壳的凹面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相反地为凸形,反映了壳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构造 3核化石(反映生物壳内外空间形态的整体,这样的复铸物称为核。) (1)外核-当生物壳体溶解后,外模使其填充物保持了壳体原来的外形,但他们没有内部构造,是实心体。 (2)内核-壳体内部的空腔被填充后的形态体。 4铸型化石(外内模之间的壳被溶解后,填充物又在原来的地方铸成了形态逼真的“壳”。这种“壳”没有壳的微细构造,但有内核或内模。) (三)遗迹化石 在地史时期的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生物活动时留下的遗迹或遗物。 如:足迹、爬迹、粪、卵、孔、穴、石器 (三)化学化石 古生物体中的有机质保存在地层中,但他经过了一定的分解才能保存到现在。 如:蛋白质分解后形成的氨基酸、脂肪酸、烃等。 三、古生物的命名法则(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的命名就是给生物起名字。在国际上有统一的命名规则,其中最基本的规则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生物分类的各个单位名称都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来命名 (二)从门至科级分类单位的命名 都采用单名法名字,用正体字书写或印刷,第一字母大写 例如 Protozoa 原生动物门 Rhizopoda 根足虫纲 门、纲、目的名称没有固定的词尾。科级名称则有固定的词尾,它是由属于这个科的一个典型属名的词根加上一个固定的词尾-idae或-aceae构成的。

(完整版)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答案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 第1-2 章 1. 什么是化石,标准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2.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为(结构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类型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海洋到陆地、空中和海洋)。 3. 就控制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方向。 4. 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集群灭绝)。 5.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 答: 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 6. 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7. 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底栖)、(游泳)和(浮游)三种类型。 8. 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古生物已记录13 万多种,大量未知。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9. 什么是重演律?什么是化学(分子)化石?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重演化学(分子)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10. 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外膜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反映生物主要特征。 11. 什么是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发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规模大,较短时间内完成) 适应趋同: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 12. 什么是自然选择?是指那些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有较大的生存和繁殖机会。13.古生物的主要分类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和(种)。14.进化的不可逆性。阐述生物演化的主要阶段。 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意义:地层划分对比的理论依据)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化石的保存条件: (1)自身条件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软体不利于保存 (2)埋藏条件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3)时间因素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 (4)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保存条件石化作用即形成变质实体化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 a充填作用生物硬体内部的各种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充填的一种作用。能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 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如龙骨(中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 b交代作用(交替作用)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溶解,同时又被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质所交代。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有时可以以分子进行交代,因此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它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c升溜作用这些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氮)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被遗失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薄膜。如: 植物的xx、笔石和某些节肢动物。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本身(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石

①未变质实体这是在特殊条件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原来的生物硬体和软体完整的保存下来成为岩石。 ②变质实体——生物遗体经不同程度的石化作用,全部硬体或部分硬体保存为化石。 (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铸型等总称 ①印痕化石生物体印在岩层中的顶底层面上的痕迹,一般是扁平的生物或不太硬的生物所形成。 ②印模化石具凸凹壳的生物体印在围岩上的痕迹 a.外模——生物体的外凸部分印在围岩上的凹形,相反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b.内模——生物壳的凹面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相反地为凸形,反映了壳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构造 c.复合模—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 ③核化石反映生物壳内外空间形态的整体,这样的复铸物称为核。 外核——当生物壳体溶解后,外模使其填充物保持了壳体原来的外形,但它们没有内部构造,是实心体。 内核——壳体内部的空腔被填充后的形态体 ④铸型化石。外内模之间的壳被溶解后,填充物又在原来的地方铸成了形态逼真的“壳”。这种“壳”没有壳的微细构造,但有内核或内模特点: 铸型化石在大小、形态和表面装饰等方面与原生物体一致,但内部构造完全不同。 (3)遗迹化石在地史时期的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生物活动时留下的遗迹或遗物。 (4)化学化石古生物体中的有机质保存在地层中,但它经过了一定的分解才能保存到现在。

古生物学适合地大学子复习资料大全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以化石为对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古生物学以化石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科学。)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具备生物特征:形状、结构、纹饰、有机化学成分、生活活动痕迹等。或者具有生命活动信息:生物遗迹、遗物、工具等。)假化石与化石相似,但与生命活动无关,主要是矿物集合体、泥裂、砾石、矿质结核、树枝状铁质沉积物等。如姜结石、龟背石、鹅卵石等。古生物的时间界限: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即全新世以前 化石形成的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1)生物硬体矿化硬体矿化程度 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2)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即生物死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物理条件、化学条件、生物条3.埋藏条件:与埋藏的沉积特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土等;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 4.时间条件 a 埋藏前的暴露时间 b 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 c 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 d 石化作用时间 e 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 f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5.成岩石化条件 a: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b: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化石的保存类型:a实体化石(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b模铸化石(印痕: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印模: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核: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铸型:原壳体被全部溶解后,沉积物在原空间再次充填形成的化石)c遗迹化石(包括痕迹和遗物)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d化学化石(分子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化石的用途:a.确定和对比地层时代;b.阐明古地理、古气候;c.阐明某些沉积矿产的成因和分布 标准化石:地质历史时期中,演化迅速、生存时间短、数量多、平面分布广泛,能准确确定地层年代。 指相化石:能指示特定沉积环境的化石。 早期生物的发生和演化四大飞跃:

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内容:1.地球的物质组成2.地球的结构和构造3.地球的动力地质作用4.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5.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程技术方法;研究特点:时间漫长,空间广阔,现象复杂,无法再现。研究方法: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归纳分析,实验模拟验证,总结推导提出假说,反复验证和修正假说,最终形成规律性和理论性的认识 第二章地球 1、球粒陨石:由1-2mm直径的玻璃质小球粒所组成。放射性同位素方法获得其形成时代为45亿年。重力异常:把地球作为一个均匀球体,以海平面为基准计算出来的各地重力值,称理论值,当实测重力值与理论计算的重力值不一致时,称重力异常。地温梯度:单位深度里温度的变化量。每深度增100m,增加的地温值,一般地区为3℃/100m。磁偏角:地磁北极与地理北极之间的夹角。磁倾角:磁针的空间位置与水平面之间夹角叫磁倾角。磁场强度:使磁针偏和倾的磁力大小的绝对值叫磁异常:当实测磁场与正常磁场不一致时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均为固态物质,具有较强的刚性 2、陨石的概念及其分类:天外星体的残骸称陨石,即流星超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后未被烧尽,到达地表的残骸。可分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等。 3、地磁场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砀强度 4、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5、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及其分界面:莫霍面以上的部分称为地壳,以下为地幔。古登堡面是具有高密度的固体地幔与具有液体性质的外核之间的界面(核幔界面)。康拉德面(此界面将地壳划分为上、下两个不同密度的层圈,上部为花岗质上地壳,下部为玄武质下地壳。上下地幔界面此界面将地幔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壳——康拉德面——下地壳——莫霍面——地幔——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软流圈 上地幔——上下地幔分界面——下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外核——内外核过渡带——内核——6371km(地心) 6、地球表面形态特征:陆地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海底地形(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 第三章地壳的物质组成 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相对平均重量的百分含量。矿物: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自然资源和化合物。同质多象:化学成分相同、但质点的排列方式不同(结构不同)的现象。类质同象:矿物结构中某种原子或离子部分被它种原子或离子取代,但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的现象。晶体:矿物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分子等)有规律的排列、具一定的结晶格子和一定的几何外形特征的固体称为晶体。如石英、石盐、方解石等。非晶体:矿物内部质点不作有规律的排列、不具有结晶格子特征,而且几何外形不固定的固体称为非晶质体。结晶习性:在相同生长条件下形成的同种矿物,其单体总是趋向于某一特定的晶体形态,即各种晶体都有自己的常见形态,我们称之为矿物的结晶习性。晶面条纹:矿物晶体表面规则的细条纹。解理:指结晶矿物在受外力打击后,沿一定的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断口:若矿物受打击后沿任意方向裂开所成的凹凸不平的断面称为断口。岩浆岩: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而形成的岩石。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不同深度的部位冷凝而成的岩石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由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和已形成的沉积岩)风化剥蚀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指地壳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岩石的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组合方式。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他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或组合方式。主要是指矿物集合体的组合特征。 2、矿物概念及其特征:1、矿物可以由一种单质元素组成。2、由比较固定的化学成分组成。 3、绝大多数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和构造,以及一定的外部形态。 4、矿物具有同质多象和类质同象现象。 5、具有一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