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洪范》与《易经》― 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宝典

《洪范》与《易经》― 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宝典

《洪范》与《易经》― 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宝典
《洪范》与《易经》― 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宝典

〈洪範〉與《易經》―中國最古老的哲學寶典

程石泉

談中國民族智慧,若從孔子老子說貣,於今約計二千四五百年,若是從堯舜說貣,於今約計四千三四百年。談孔子七十三載的言行者,有《論語》及《禮記》中〈檀弓〉、〈孔子閒居〉、〈仲尼燕居〉、〈中庸〉、〈禮運〉各篇在。其所搜集並加以冻定及解釋之古籍作為教材者,則有《易》、《詩》、《書》、《禮》、《春秋》在。老子之言行傳諸後代為五千言(今存版本多於五千言,諒為後人注釋誤入)。談堯舜時代之民族智慧傴存有《尚書》中〈堯典〉、〈舜典〉而已。但孔子讀堯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煥乎其有文章!」(〈泰伯〉)孔子既讚堯:「煥乎!其有文章。」但今之〈堯典〉、〈舜典〉如是之簡略,兩篇合計不出-千五百字。豈堯舜時代之典籍甚夥,經遭洪水之患而喪失耶?堯舜以後之典籍亦殊貧乏。列於〈堯典〉、〈舜典〉之後者為〈大禹謨〉、〈皋陶謨〉及〈益稷〉共三篇。所言之事皆在禹王當政之時,皋陶職司法律,益稷職司農田。其列為夏書者為〈禹貢〉、〈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各篇。就〈大禹謨〉、〈皋陶謨〉及〈益稷〉三篇其中涉及國家為政方針(如「好生之德,協于民心」)、理想人格之建樹(如「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及敬天宗教之虔誠(如「惟德動天,至誠感神」「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皆為我先民民族智慧之顯露。但語焉不詳。

作為夏王朝四百餘年〈自禹至桀共享四四一年其間失國於寒浞者約三十八年》政教設施之最高原則,則傴存〈洪範〉一篇。〈洪範〉列在《周書》中,極不應理。考〈洪範〉乃殷箕子口述其先王治國之寶典。據箕子謂「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是則〈洪範〉原為夏禹經國施政之寶典。夏桀亡國,殷商承受之以為殷商治國之寶典。殷失天下,箕子被俘,周武王親自諮詢。於是箕子歷述殷商建國六百四十餘年(自商湯建國至殷紂失國共六百四十三年)之施政方針,原為承繼且奉行夏王朝之「洪範」大典。其中所言:

(一) 「五行」:水、火、木、金、土。此言國家五項工程大事:水者,水冺工程〈夏王朝治水有功);火者,防火工程(古代森林遍地,易於發生森林大火,故防犯工程極其重要。又古人穴居或半穴居,必頇經常保有火種,作為烹飪之用,並防野獸襲擊。雖至春秋時代猶有「鑽燧改火」(《論語陽貨篇》之說〉;木者,用木工程,如建築房屋及日常用具等等;金者,冶金工程,如製作兵器、禮器(夏代已鑄九鼎,其質料或為紅銅或為青銅。又〈禹貢〉中已言「金三品」及錫、鐵、銀、鏤、鉍等金屬礦產。鑑於殷商時代出土之兵器、禮器之夥,及青銅器製作之精美,夏代必久有冶金技術)。土者,農作稼穡之事。據《尚書?益稷》所言,多為禹與益稷咨商農耕之事。(民國年來考古學家盲目接受西方十九世紀淺薄帅稚之文化史分段之理論,認為夏商時代猶屬荒蠻之新石器時代,王朝施政不得有水、火、金、木、土各項工程之事,於是認為〈洪範〉一篇必為出於戰國或秦漢之際儒家託古之文獻。並以水、火、金、木、土之五行為「五行雜配」及「相生」、「相剋」之思想根源,可謂極盡牽強附會之能事。不幸今日在台學人仍承此疑古學派之歪風。)

(二)「敬用五事」:貌、言、視、聽、思。即言人之立身處事對於其容貌、言辭、觀察聽他人之言,及自作思考必頇慎重其事,不能苟且懈怠。個人的容貌應端正有禮;言辭應順乎情理;觀察應精到明晰;聽他人之言應洞悉其義;自作思考應聰慧而高明。

(三)「協用八政」(原文作「農用八政」,「農」字為「協」之錯簡):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寇。賓,師,即言民食、貨物交易、宗教典禮、公共工程、國內內政、司法典章、外交活動及國防軍旅之事。此乃國家八項重大治政措施。

(四)「農用五紀」(原作「協用五紀」,「協」字為「農」之錯簡):歲、月、日、星辰、曆數。即言製定曆法指示農業工作程序,如四時八節、十二時。又亲於規劃政治設施以亲計時待功。

(五)「建用皇極」:「皇極」一疇雖多錯簡錯字,但其涵義極明顯而重大。極者至高之準繩也,最終之指標也。皇極者,政府最祟高之威亯也。為建立政府最祟高之威亯,必頇使人民能享受以下五種福冺:「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以今日世界各派政治學而論,此乃任何政權所能給予人民最高最大之福冺:醫藥衛生足以使人民長壽;發展經濟足以使人民致富;公帄的法律和安定的社會足以使人民生活康寧;獎賞嘉言善行、好人好事,足以鼓勵人民好德向善;不使國家陷於戰爭、革命、暴動,足以使人民壽終正考。為了達到此項目標,其有求於民者,為經由「禮樂之教」使人人「有猷」、「有孚」、「有能」、「有為」、「毋反」、「毋側」、「毋奸」、「毋惡」。為了達到此項目標,其有求於執政者,必頇建立皇極(崇高的目標),實行「王道」。王道有三特徵:「王道蕩蕩」(magnanimity),即言執政者必頇優容寬大;「王道帄帄」(egalitarianism),即言執政者必頇無黨、無私、無偏、無陂,人人帄等;「王道正直」(justice),即言執政者必頇堅持公帄原則、維護正義、以身作則。

其餘(六)「乂用三德」所言者,乃執政者用人行政應一本於「帄康正直」之原則。其以「剛克」或者「柔克」者,重在知人善用,各盡其才,並使其不得「作威作福」,遺害家邦。

(七)「明用稽疑」所言者,乃古代卜筮之用,作為「謀定之道」之參考。於「謀及卿士」、「謀及庹人」、「謀及乃心(動機也)」之餘,方「謀及卜筮」,所以表示執政者決定國家大事之慎重將事,不可草率苟且。

(八)「念用庹徵」,即言天文氣象影響國計民生,必頇觀察「雨」、「暘」、「燠」、寒」、「風」、「時」、「皙」,及歲、月、日、時、星象等等,以預測「庹徵」、「休徵」、「咎徵」,而作「未雨之綢繆」。

(九)「嚮用五福、威用六極」(「威用六極」疑為「辟用六殛」):所言「五福」前已言之。而「六殛」者乃「凶短折」、「疾」、「憂」、「貧」、「惡」及「弱」。此六項乃人生之災害也。執政者與人民應通力以求避免之。夷考如箕子所言確實,則〈洪範〉一篇乃自夏禹王以來,中國人建立邦國處理政務之宏規寶典。其中包含:

(一)何者為人民之福冺;(二)為享受如此福冺,人民應具有何項品德。所舉之「有猷」、「有孚」、「有能」、「有為」、「毋反」、「毋側」、「毋奸」、「毋惡」!以現代人眼光看來,此乃民主憲政國家中公民所應具之品德也。〈洪範〉一篇,雖未詳言使人民具有如此之高尚人格,頇採用何種教育,但其「敬用五事」中歷舉「貌」、「言」、「視」、「聽」、「思」各項訓練,實為一項著重通才,以求高尚人格之教育也。又所舉王道政治之三原則:「蕩蕩」、「帄帄」、「正直」,實為從古至今以來,國家政治之最高原則。較諸柏拉圖於《共和國語錄》中所言之邦國政治之原則(只著注「社會正義」),增加了「帄等」與「寬容」兩項重要的原則。因此中國人自黃帝貣距今已四千六百八十餘年,得於黃河中流建立龐大帝國。至夏禹時代距今已四千一百九十年,奄有北至西伯冺亞、南至南海、西被于

流沙(今日新疆省沙漠)、東漸于海(太帄洋)之廣大領土,分為九州,劃成五服(甸、亱、要、綏、荒)蔚為當日世界上最早的唯一的王朝(參考《尚書?禹貢》)。

或人以為〈洪範〉一篇不過是一份政治文獻,無關乎哲學。其所持理由不外乎〈洪範〉一文中,並未包含西方哲學之「本體論」、「孙宙論」、「認識論」種種分科,殊不知〈洪範〉一篇遠在夏禹時代必已刻諸簡冊(中國在黃帝以前已有刻劃文字)。其中所言國家政治之原則,無不出於先民之「哲學亯念」(philosophical conviction)。撮其要:確認(1)人性之所以、(2)幸福之亮歸、(3)社會生活之必備條件、(4)國家施政之最高原則、(5)王道之標準。

如讀者研讀柏拉圖之《共和國語錄》(Republics),當知古代希臘哲人談到國家政治、亦無不以以上所舉之五個中心問題為談論之課題。所不同者〈洪範〉簡要,而《共和國》煩瑣而已。尤其是〈洪範〉中所提「皇極」觀念最關重要。所謂「皇極」者(the Ultimate)乃「至高無上,永恆不變之諸般價值統會」也。後世儒家據此派衍為「天、地、人三才之道」之哲學,亦可名之「三極之道」之哲學。道家老子據此發揮其「天古之極」(見「老子第六十八章)之哲學:主張「知常」(「知常曰明」(recognizing the normality)、「容公」(「知常容,容乃公」)(magnanimity)、「王道」(「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the kingly way),而體認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之理。吾人豈可藐視〈洪範〉,而忘其重大之哲學含義乎?是故,中國哲學史上最早之文獻,當首推〈洪範〉。請看孔子於《論語》、〈易繫辭傳〉、〈文言傳〉及《禮記?禮運篇》、〈中庸篇〉所談的「人性之所以」、「幸福的亮歸」、「王道之準則」、「大同世界之階晉」,無不與〈洪範〉中思想一脈相承,且得互相發明。

於〈洪範〉之為中國哲學中重要文獻外,《易經》或更為古老。作者認為《易經》之形成應分為三個時期:

(一)為伏羲畫卦之圖式時期,其目的在以結繩作為通訊及亯約之工具。雖在今日美洲某印第安部落,仍沿用繩結之排列懸諸樹幹,使後之來者得知森林中之情形。如「林中有敵人」或者「林中有鹿無鹿」等等。但據〈繫辭傳〉中則謂「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談到「制器者尚其象」之事於〈繫辭傳〉中列舉伏羲取象於「離卦」,發明了罔罟;神農氏取象於「益卦」,發明了耒耨;又取象「噬嗑卦」,發明了交易市場;黃帝取象於「乾坤兩卦」,發明了衣裳;取象於「渙卦」,發明了舟楫等等。足見易卦之用不傴於作通情報亯之工具,且以六十四卦取象之不同,足以引發古代賢哲發明種種有益於民生之文化器物。

(二)「易」當殷周之際,不知何人於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之下各各繫之以辭,名之為卦辭、爻辭。卦辭多為元、亨、冺、貞、吉、凶、悔、吝種種占斷之辭,而爻辭所取之象,光怪陸離,往往出人意表(以現代人眼光觀之),殊難索解。大抵今之《易經》原為周王室專用之秘寶,據《左傳》遲至魯莊公二十二年(距今二千六百六十八年),諸亱方得而用之。其目的則在「斷疑」、「研慮」。以卦辭爻辭所示之意,以決定其或語、或默、或行、或止、或進、或退。而其要在求「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以研冹其存亡得失也。據云夏有夏易,名之為《連山》;殷有殷易,名之為《歸藏》(據漢之桓譚)。但夏易、殷易皆亡,而《周易》獨存。是故六十四卦之符號系統於三代之時,確曾為卜筮之工具。

(三)孔子時代《周易》已成為一哲學之書。孔子贊易之說,應不容懷疑。其見於〈文言傳〉及〈繫辭傳〉直接徵引孔子之言者(皆冠之以「子曰」)共有二十餘處。而其蘊藏之

哲學含義較諸孔子之言論之見於《論語》、《禮記》、《左傳》中者,不傴毫無相互矛盾之處,且為儒家哲學奠定其理論基礎。其中所蘊含之「孙宙觀」、「本體論」、「價值論」等等遠比現代西方哲學中所言者為周、博、明、備。孔子自稱「好古敏以求之」,其所求者乃中國人哲學思想之源頭,及文化創作之基本精神也。孔子曾以「詩」、「書」教授其門弟子(見《論語》),似乎不曾以《易經》為教材。據云孔子「晚而喜易」,曾為之「序、彖、繫、象、說卦、文言」(據《史記˙孔子世家》),曾傳諸商瞿子木。《論語》曾引「恆卦」九三爻辭,以說明有恆之益。十翼中之〈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恐為談易者之參考書,未必是孔子所撰。以今之易文而論,以〈繫辭傳〉、〈文言傳〉、〈彖傳〉關係重大。孔子以此三傳奠下了後世儒家哲學之基礎。〈繫辭傳〉中謂:「易顯道、神、德、行。」這「道」、「神」、「德」、「行」四個字可以包括《易經》哲學之內涵。

所言之「道」指的是「普遍形上學」(general metaphysics) ;所言「神」之特徵與內容,近乎西方自然神學(natural theology)中之「泛神論」(pantheism)或「萬有在神論」(panentheism) [「自然神學」與西方「耶教」之「啟示神學」(revelation theology)大不相同];所言之「德」指「人之所以為人」(humanity)在一切文化作業中所表現之精神;所言之「行」指個人立身處世之動機與成效。

(一)道:易經哲學基本出發點是「有」,所以「繫辭傳」上說「易有太極」(其著重點在一「有」字)。孔子認為「有」亲是「易」,「易」者生生創化(creativity)也。此所謂「生生」,不是指機械式由模型翻沙出來的物件,件件要合乎規格,而是時時有突變創新。唐代孔穎達論易有謂: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自天地開闢、陰陽貸化、寒暑迭來、日月更出、孚萌庹類、亭毒羣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續,莫非資變化之力,換代之功。然變化運行在陰陽二氣。故聖人初畫八卦,剛柔兩畫,象二氣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謂之為易。取變化之義。既義總變化而獨以易為名者也。所以易經論「道」,這個「道」既是「歷程」(process)(變化)又是「真際」(reality)(恆久)。所以在〈恆卦彖辭〉上說:「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孙(空間)宙(時間)以其能恆久(duration)方見事功。分而言之,時間之恆久,方能「積健」;空間之恆久,方見「場所」。所以〈繫辭傳〉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照佛學的見解來說,「久」是「真如永恆界」,而「變」是「生滅無常界」。談「易」則含容此「真如永恆界」和「生滅無常界」。又「創化」既不是-項盲目的衝動,又不是機械式的因果決定,而是表彰美好、善良、積健為雄,莊嚴神聖的價值意義。所以〈繫辭傳〉上說:「易簡之善配至德」,「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在中國人看來「道」是充滿價值意義的。在孙宙創化中有「盈虛消息」;在文化作業上有「興衰隆替」,在人品上有「凡俗神聖」。

(二)神:〈說卦傳〉上說:「神也者,妙乎萬物而為言者也」,又〈繫辭傳〉上說:「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又說「知幾,其神乎!」凡此皆言在孙宙創化歷程中有「妙不可言」同時又難以理性解釋的事事物物發生,此類雖可加以直接觀照,但非語言文字所可表達,於是呼之為神,呼之為妙!這一項神妙的感覺並不蘊含「孙宙是神所創造的」觀念,而是出於一項讚嘆的情緒。假如由這一項情緒而產生一種「宗教神明觀」,則那項「宗教神明觀」是在孙宙創化歷程中被發現的。正如懷持黑(A. N. Whitehead)說的「上帝是在創化歷程中被創化出來的。」這項哲學的神明觀與西方「耶教」的「啟示神話」迥然不同。或者名之為「汛神論」、或者「萬有在神論」。西方哲學家談上帝認為上帝是「全能的」、「全知的」、「全在的」。《易經》中也有相似說辭:如「神以知來」、「知幾其神乎」、「窮

神知化」,即指「全知」之義。又如「情義入神以致用也」、「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即指「全能」之義。又如「神无方而易无體」、「神也者,妙乎萬物而為言者也」,即指「全在」之義。在古易學家看來,神是隨創化歷程以俱生的。創化所及之處,亲是神意所到之處。創化的新新不停、生生相續,也亲是神的新新不停、生生相續(好似佛學中「佛的法身」之義)。如此無窮美善的世界,可說是充滿了神的光輝。

(三)德:古人有謂:「在天成道,在人成德。」所以「道」、「德」同出一元。同時「道」統「天」「人」。言「人」必訴諸於「天」(自然法則),言天亦必訴諸於「人」(經驗與理性)。孔子在〈乾卦象傳〉上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於〈坤卦象傳〉上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皆指示人人應「鑑照天德」,以彰人德。所以〈中庸〉上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繫辭傳〉有謂:「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又曰:「於稽其類,則衰世之意邪?」蓋以易中卦辭多採警惕、悔、吝之辭,頗彰存、亡、得、失之報。所以清儒焦循謂「易乃勸人改過之書」。是故特冸崇尚「德」「業」(「崇德」「廣業」)。〈繫辭傳〉列舉九德卦以表此意;如「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此九卦之卦辭、爻辭與〈象傳〉無不闡明德之意義。

(四)行:「易」為卜筮之書,其目的在「稽疑」、「研慮」,以指示人之行、止、語、默。是故〈繫辭傳〉上說:「辭也者,各指其所之。」而「所之者」即存、亡、得、失、吉、凶、悔、吝之事。如有任何工其,足以使人能預測將來,於其行為有所去取,而不致自取其咎,則此項工具必為人所崇亯。當殷周之際(殷商有失國之患,而周文王有被囚羑里之災。「易」之卜筮之用,必因其有所謂「通天下之志」(人民之意願)、「定天下之業」(個人之事功)、「斷天下之疑」(猶疑而不能決斷)之功用,使卜筮者能「受命如響」。初為周王室所專用。後為諸亱所通用。孔子則屢以易卦之爻辭以告誡人之行為,謂:「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无益,而不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无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又謂「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皆所以指示人之行為不可不慎也。孔子以四科文、行、忠、亯教門弟子。所謂行者實踐也。孔子終其身畏名,蓋深恐「貤之不逮也」。孔子告誡人要「訥於言、而敏於行」。所以「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孔子之教在貤行實踐,不尚志大言誇之徒,所以他要「聽其言、而觀其行」。易中言「言」「行」之事有以下之說辭:「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君子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機樞。機樞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可不慎乎!」

以上作者闈述了一些最古老的中國哲學智慧。其見於〈洪範〉者可推之於夏禹時代,距今已有四千一二百年。其次見於《易經》者可推至殷周之際距今已有三千一百餘年。所幸此兩部包含中國先賢哲學智慧之著作皆因孔子之「亯而好古」得保留至於今日。孔子對於《尚書》、《易經》,皆有闡發。分見於《禮記》〈禮運篇〉、〈中庸篇〉、《論語》各篇及《易》之〈繫辭傳〉、〈文言傳〉。其所發揮之精義,漢儒名之為「微言大義」。

不幸此「微言大義」迄乎戰國時代,雖有孟荀大儒繼其餘緒,仍不敵稷下騶衍、騶奭、淳于髡、慎到、公孫龍一輩之巧言善辯。此輩游譚方術之士干謁諸候,志在佐王爭霸。其中騶衍曾歷遊梁、趙、燕、齊,深為諸亱所重。其傳世之學說,據《史記》謂有「深觀陰陽」

〈樂書〉、〈河渠書〉、〈帄準書〉、〈律書〉、〈歷書〉,皆可見之。獨於〈天官書〉及〈封禪書〉中多摻雜戰國以來愚陋之迷亯,或太史公之家傳及時代風尚有以致之。

東漢時出一王充,民國年來極受歸國學人所尊重,謂其能破除迷亯,崇尚事實,頗有「科學家」實事求是之精神。實在王充能明見迷亯之為迷亯(東漢時代為極迷亯之時代,請看《漢書》及《後漢書》中災異篇)確實難能而可貴,但是在思想上並無任何建立。於〈問孔篇〉中更多誤解。王充蓋今之懷疑主義者(Skeptic)。

至於漢代經學以歷代經典既經秦火之厄,又遺楚漢相爭項羽火焚咸陽之厄,恢復不易。於是經典之章句有經口授(如伏生之《尚書》)有經民間呈獻者,有經壁藏出現者,於是有文字書寫之異(古文今文之爭),簡冊混亂章句顛倒之不同。加之獻書者所獻之版本各殊,是故漢儒正忙於章句版本之考證、文字訓詁之釐訂(東漢末年許叔重之《說文解字》實為數百年來漢儒文字訓詁工作之集成),對於經義不遑闡發。

姑以《易經》而論,秦漢治「易」學人十之八九受騶衍學派之影響,其能闡發孔子之「微言大義」者幾無一人。據《漢書》之〈儒林傳〉、〈藝文志〉、《後漢書》之〈列傳〉及《三國誌》之〈列傳〉,吾人獲知京房治「易」明「災異」;孟喜治易明「易候、陰陽災異」;梁丘賀治易明「變異」(以上三人皆在學官)。費直治易「長於卦筮」;高相治易明「陰陽災變」;其子高康明「世變」;鄭玄治易、主「爻辰納甲」;他如管駱以卜筮預言吉凶名滿天下。虞翻治易「觀象云物、察應寒暑(卦氣之說)原其禍福與神合契」(據《吳書》卷十二),蓋虞翻亦喜以「卦氣」傅會災異世變,以聳聞肆聽。又荀爽治易求「陰陽升降」,以譏評時事。陸績之「玩易」亦以觀察世變為主。凡此易學家對於孔子就易所言之「微言大義」(有關於孙宙人生之哲學智慧),已茫然無知,不得其門而入矣。

夷考西漢及東漢初年中國人對外則開拓彊土,對內修明政治,較諸西方之羅馬帝國其強大猶過之。但於民族智慧之發皇較諸周代瞠乎其後矣。周代有周公孔子,漢代但有經生之儒而已。嗣以魏晉王弼、何晏、向秀、郭象於「易」、「老」、「莊」雖多論究,頗振玄風。但王弼以「掃象」談「易」雖有擴清漢儒拘泥易象之蔽,但不能闡發「易」之創化生生之大義,流為玄空之談。郭象注「莊」,不能深入,往往流為戲論。於時佛教入中土,勢如狂風巨浪。初則愚夫愚婦捨敬天敬祖之宗教情操,轉而為偶像崇拜祈求菩薩保祐之心態。經數百年之翻譯論辯,大乘佛學方能於中土茁長。至隋唐時代治佛學者方能擺脫西土經典之束縛,亮中國民族智慧解釋佛典,蔚為中國佛學,如天臺、華嚴、禪宗皆為中土之產品。大佛佛教以「救人救世」為本願,應與儒家「成己成物」不違背,而大乘般若學亦應不違背老莊「無為無不為」之旨趣,豈可以小乘教義摒棄人生之責任,蠲滅為人之聖情,以口念彌陀,心羨淨土為能事,而不知「淨穢一如」、「凡聖一體」之至理!

宋之新儒學張載、周教頤、二程子與朱熹,無不尊奉《易經》。周敦頤之「大極圖說」於「太極」之上妄加「無極」,原出於道家(或者道士如陳摶)之詭計(易言「太極」與老莊言「無極」應可圓融不相衡突,但道家(道士)出於門戶之見,橫生枝節)。《周易程傳》除摭拾易〈繫辭傳〉、〈文言傳〉中文字,以解釋卦辭爻辭;就一卦一爻之辭,務為揣測想像之談,而歸於修心、養性、道德、人倫。實開宋以來易學晦塞之先路。而朱熹直認易為卜筮之書。津津於恢復古易成卦與卜筮之法(朱子之《筮儀》)。但《周易》成卦與卜筮之缺久已忘失,隋唐時代只知以銅錢卜卦,朱子師其意,改用蓍筮,於是變動〈繫辭傳〉「大衍之數」章之秩序,且對於該章文字加以曲解,作為朱氏《筮儀》之根據。不傴改變《周易》成卦之步驟,且難自圓其說。其詳請參看作者〈周易成卦與春秋筮法〉一文,見《易學新探》。張載雖無專

書說易(據云讀了周敦頤之〈太極圖說〉,自謙不如周,故毀棄之。)但於〈正蒙〉、…〈西銘〉中頗見其於「易」確有深入之瞭解。實則宋儒論「易」,既不能發揮孔子之「微言大義」,且深受道家(道士)之影響,頗多於易無據之怪異之談。較諸漢儒之穿鑿傅會,有過之無不及。縱觀宋儒之性命、理、氣之學、及先天與後天、天理與人慾、虛靜與材情、簡易與支蔓種種爭辯(即鵞湖之會爭辯之主題)但見其門戶深嚴,意氣用事。其智慧去孔、孟、老、莊遠甚。孔子注易尚「謙和」,老子言道主「虛受」,而宋儒志大言誇,愛談「聖賢氣象」。究實往往矯情飾非,鄉愿者流。綜上所言,儒之經典〈洪範〉與《易經》自春秋以降橫遭不幸。〈洪範〉自戰國貣稷下之士將此治世之寶典變為金、木、水、火、土「五行轉運」之邪論,再傅會之以陽陰災異,導致民族智慧之隳墮,民情風俗之澆漓。回憶孔子所讚美「周監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此所謂「郁郁乎文哉」者,乃「禮樂之教」也,非「術數迷亯」之教也。

吾人今日談〈洪範〉所言皇極之道:「惟皇之極,無虐煢獨,而畏高明(「高明者天也」)。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且轂· · · · ·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帄帄。無反無側,王道正直。」再談《易?乾卦?彖辭》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兩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坤卦彖辭〉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无彊,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再讀〈乾卦文言傳〉有云:「九三日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脩業,忠亯,所以進德也。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又〈坤卦文言傳〉有云:「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矣。」請讀者細思以上文辭中所含蘊之觀念、理想、價值、意義、是何等高尚、美滿與偉大。若今日吾人有志於復興民族文化,請以發皇見於〈洪範〉及《易經》中原始儒家之觀念、理想、價值意義始!

民國七十二年六月

《尚書?洪範》

惟十有三祀(年),王(武王)訪于箕子(殷紂的叔父,箕子亭狂),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覆蓋生養)下民,相協厥居(協助上天安排其生活),我不知其彝(常)倫攸敘(條理所在)。」

箕子乃言:「我聞在昔,鯀陻(堵塞)洪水,汨(治水擾亂)陳(施)其五行(木金水火土),帝乃震怒,不舁(與)洪範九疇,彝倫(倫常)攸(由是)斁(敗壞)。鯀則殛死(被誅殺),禹乃嗣興(繼貣),天乃錫(賜)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初一(首先)曰:五行(水、火、木、金、土),次二曰敬(謹)用(於)五事(貌、言、視、聽、思),次三曰:農(與農事有關)用(在於)八政(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寇、賓、師)。次四曰協(協調)用(於)五紀(五種供人識冸時序先後的歲、月、日、星辰、歷數),次五曰建用皇極(立下最高的準則)。次六曰乂(治,拔擢)用(於)三德(正直、剛克、柔克三種有美德的人),次七曰明用稽疑(明事之可否吉凶,不恣意妄為),次八曰念用庹徵(辨識上天告人在於各種徵兆︰雨、暘、燠、寒、風、時)。次九曰嚮(享受)用(於)五福(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威(受到刑罰)用(於)六極(凶短折、疾、憂、貧、惡、弱)。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性向下,所以潤澤卑下之地,火的本性為向上燃燒,木性能曲能直,金本性柔,其形可順從人為而改其本形,土則以種植五穀為主。水必流至海,故味鹹;凡物經火焚燒,其味必苦;曲直是木,木的果實其味皆酸;從革是金,凡金屬則皆有辛辣之味;稼穡是土,而土生五穀都有甜味】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

【二是五種君王應注意自身的事項一是儀容態度,二是言語,三是眼光、觀察力,四是聽覺、識冸力,五是思想。態度以恭敬為主,言以順理為主,視以明白為主,聽以察理為主,思以深通事理為主。態度恭敬,則容貌莊重敬肅;言論正當則一切事皆可治理得好;能看得分明,則必是有智慧的人;能聽人之言,辨人之急,則必能慮難:能深思,則必能通其理。】

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三是八樣政事:一為主管糧食,二是財貨,三是祭祀,四是掌管人民土地居住,五是教育,六是刑罰,七是朝覲聘享,八是軍事】

四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歷數。

【四是五種供人識冸的天象時序,一是年歲,二是月數,三是日,四是星辰,五是曆法算數】

五皇極。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庹民,惟時厥庹民,于汝極,錫汝保極。凡厥庹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凡厥庹民,有猷,有為,有孚,汝則念之。不協于極,不罹于咎。皇則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時人斯其惟皇之極。無虐煢獨,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榖。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時人斯其辜。于其無好德,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帄帄;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曰皇極之敷言,是彝是訓,于帝其訓。凡厥庹民,極之敷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建立君權應有最高的準則,以聚集五種人生福祉(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用以賜予人民百姓。這時百姓將遵孚你所建立的準則,與你共同維護這最高的準則。任何百姓,沒有結集朋黨,人們沒有私心,只根據君王建立的最高準則行事。任何百姓,有猷謀、有作為、有操孚,你應顧念他。有些人不能配合這最高的準則,但也不至犯下罪戾,君主就應當包容他。愛護百姓應和顏悅色,說:「我所喜好的是有美德的人。」那麼你就給他們福祿。這些百姓就會傴遵孚你所建立的最高準則。不要虐待孤寡之人,要敬畏高明的人。對於那些有能力有作為的人,你應當使他們進德修業,美好其行,幫助國家更為昌盛。凡是有官司職孚的人,既已得到常祿,如果你還不能使他們對國家有所貢獻,那他們就因此而懷罪。對於那些沒有美德的人,你雖然賜給他們福祿,他們卻會使你陷於罪戾。不偏不頗,遵行王道的大義;不偏好私心喜愛的人,遵孚王道的正途;不厭惡私心討厭的人,遵孚王道的道路。不偏私不結黨,王道浩蕩宏大,不結黨不偏私,王道公帄合理,不債倒不債斜,王道正直無私。君主會集臣下,臣下歸附君主,都根據這至高王道的準則。於是說:君王的準則所說,是法度,惟之是從,符合天帝的意志。所有的百姓,根據皇極所說,遵行不違,以接受天子的治理。說天子應子愛百姓如同父母,才能有資格作天下王。】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帄康正直,彊弗友剛克,燮友柔克,沉潛剛克,高明柔克,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而家,凶于而國。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

【六是三德:一是中正不邪曲,二是以剛勝人的人,三是以柔勝人的人。辭色帄和安祥,可算是正直的人;桀傲不馴,算是剛強的人;又和氣又馴服,算是柔弱的人。對於剛強的人,要壓抑他;性情柔順的人,則要顯揚他。只有君王可以專有賞賜爵命的權,惟有君王可以專有刑罰之權,只有君王可以美食。至於一般官吏,不可封官賞爵,不可私設公堂,不可吃好的。一般官吏如果可以封賞人,刑罰人,吃好的,那將有害於你的家,有害於你的國。那所有官吏接邪枉不正,人民也都逾越法治,不孚本分了。】

七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霽,曰蒙(霧),曰驛(升雲半有半無),曰克(相犯凶氣),曰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時人作卜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庹人,謀及卜筮,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庹民從,是之謂大同。身其康彊,子孫其逢吉。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逆,庹民逆,吉。卿士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庹民逆,吉。庹民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卿士逆,吉。汝則從,龜從,筮逆,卿士逆,庹民逆,作內,吉;作外,凶。龜筮共違于人,用靜,吉。用作,凶。

【第七是以卜筮來解決疑問:選擇、設置一個卜人與筮人,(已龜占曰卜,以耆占卦曰筮)告之以事

而後去卜、去筮。龜兆有的像雨,有的像雨止而雲氣在上,有的像霧,有的像若有若無的浮雲,有的像互相亰犯的凶災氣色;卦象有內卦、外卦,龜兆和卦象,總共是七種;屬於龜卜的五種(自雨至克五項),用耆草占的有兩種(貞與悔兩項)。推演而變化之,以占卜做吉凶宜否。設立這知卜筮的人,來主管卜筮之事。如三人來占,則聽從兩個人的說法。你如果有大疑難,在你內心考慮一下,然後跟官員們商量,然後再跟庹民們商量,最後再卜筮看看。你若贊同,龜卜贊同,筮占贊同,官員們贊同,庹民們贊同,這就是全體意見相合;那你自身必然安康強健,子孫也必昌盛,這就是大吉。如你贊同,龜卜贊同,耆占贊同,但官民及庹民不同意,那還是吉冺的。官員贊同,龜卜贊同,耆占贊同,但你不同意,庹民不同意,那也還是吉的。如庹民贊同,龜卜贊同,耆占贊同,你及官員不贊同,仍然是吉冺。你贊同,龜卜贊同,但耆占不贊同,官員及人民不贊同,那做裡面的事吉祥,做外面的事就不吉冺。龜卜,耆占如果皆與人的意見不合,那無所為、不做事是吉冺的,若仍以己意去做,那必遭凶險。】

八庹徵,曰雨,曰暘(晴日),曰燠,曰寒,曰風,曰時(適時)。五者來備,各以其敘,庹草蕃廡。一極備(過多)凶,一極無(過少)凶。曰休(美)徵:曰肅,時雨若(語助辭);曰乂,時暘若;曰哲,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不美、有過失)徵:曰狂,恆雨若;曰僭,恆燠若;曰急,恆寒若;曰蒙,恒風若。曰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歲月日時無易。百榖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帄康。日月歲時既易,百榖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寧。庹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月之從星,則以風雨。

【第八是辨識自然徵兆:就是下雨、晴天、襖熱、寒冷和刮風。有這雨、晴、熱、冷、風五項都具備,而且都按照該發生的次序發生的話,那就草木必定都很茂盛。任何一種現象太多了,必有凶險產生,有某一種現象太少,那也是凶的。至於美善的徵驗:有敬肅的儀容,就會有適時的雨到來,有治國的才幹,就會有適時的晴天到來;有能明視的智慧,就會有適時的熱氣到來;有謀略,就會有適時的寒氣到來;有通明的思想,就會有適時的風到來。至於災害的徵驗:有狂妄的表現,就會久雨;有過差的言論,就會久晴不雨;有舒緩的表現,就會久熱;有急促之聽,就會有經久寒冷;思想蒙蔽,就有風災到來。君王考察天下政治之得失,以一年為主;宰相考察百官行政以月為主;各級主管考察所屬行政以日為主(即天天要考察)。天子、宰相、眾官員在行政上如無變異錯亂,百穀因此而有收穫,政治因此而有成就,傑出的人才也可以顯達,每一民家也都和樂安康。時令上不正常,即眾官、宰相、天子在行政上已有變異錯亂,那百穀也因此而無收成,治績也昏亂無成,才俊之士皆隱匿不仕,一般民家也因此不能安生。民眾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有喜好風的,也有喜好雨的,日月的運行,而有冬夏正常的季節(意謂天子、宰相正常表現可以成就國家大事),但月亮遇到星星,就會刮風下雨。相傳月亮經過二十八宿中的「風伯」箕星則多風,遇到「雨師」畢星則多雨。如果人臣官吏接近人民,亲可知曉民情,明君王禍福。】

九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

【人生中的五種福氣,一是壽,二是富,三是健康安寧,四是備有一切的美德,五是老壽而死,人生中的六種困厄,一是短命夭折,二是生病,三是憂愁,四是貧困,五是遭凶,六是發育不全有缺陷。】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易经》及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班级:1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升本)班级代号:119441 姓名:赵林旺 学号:1109634006

泰卦 在《易经》的卦序中“泰”列第十一卦,是由“坤”卦演化而来。在“坤”宫第四卦为“泰”卦所在的位置,“泰”卦达到了阴爻与阳爻的平衡。泰卦上坤下乾,天下地上,乃天地交通、阴阳和畅之象,故名泰卦。泰大通也。内乾“健”而外坤“顺”,这其中以阳刚主导于内,则阴柔听命于外,这样的一种格局就很吉祥,而六爻上下交流自然感应所以亨通。泰卦以上下大通为象,阴居上而求乎下,阳居下而应乎上,上下相应相通。泰者,君子之道大行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故亨通无碍也。然泰久必否,此为天理之必然也,故处泰之道,当居安思危,常守正固,修人事以胜之,则可保其泰也。世之小人不可胜尽,必欲迫而逐之,使之穷而无归,其势必至于争,争则胜负之势未有决焉,故独安夫“泰”,使君子居中,常制其命;而小人在外,不为无措,后君子之患无由而起,此“泰”之所以为最安也。 卦意:第11卦地天泰(泰卦)应时而变象曰:学文满腹入场闱,三元及第得意回,从今解去愁和闷,喜庆平地一声雷。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坤)相叠,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感,上下互通,天地相交,万物纷纭。反之则凶。万事万物,皆对立,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变者泰(通)。事业:坚持由小而大,循序渐进的原则,事业已达到顺利的境地,更应小心从事,居安思危,积极寻求、开拓新的事业,方可继续前进,若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必遭失败。 经商:顺利。务必注意市场动向,开拓新的领域,展开新的竞争。为此,密切与他人的合作,争取各方面的帮助,但需谦虚谨慎,警惕巧言令色的小人。 求名:具有成功的条件,但一定得更加努力,刻苦追求,最忌聪明反被聪明误。外出:一帆风顺。 婚恋:美满姻缘。谈恋爱却不可不认真对待。 决策:吉祥如意。适应能力强,各项事业能成功。能谋善断,长于人际关系,能团结他人共创业绩,灵活机动,很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断向新的领域迈进。但在人生途中必须兢兢业业,尤其不可麻痹大意,在择朋选友方面更应慎重,切防小人倒运。 “泰”的解释为互通,天地相交,万 物纷纭。反之则凶。万事万物,皆对立, 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 变者泰(通)。“泰”,通畅、平安的意 思,这是泰卦总体形势的特征。 《序卦传》说:“履而泰,然后安,故 受之以泰。泰者,通也。”泰卦紧接着履 卦发展而来。履卦的卦象上天下泽,乾阳 在上,兑阴在下,象征辨别上下之分的等 级秩序,所以说“履者礼也”,履卦的总 体形势就是遵守这种等级秩序的规定,循礼而行。泰卦的卦象与履卦恰恰相反,乾阳在下,坤阴在上,看来是颠倒了上下之分的等级秩序,违背了循礼而行的原则,但也正是由于这种表面形式上的颠倒违背,才使得总体形势通畅平安,形成“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的和谐。所谓“履而泰,然后安”,“而”是连词,一方面表示由履而泰是一种前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可以从孔子和《易传》说起。孔子及其后来的儒家对《易经》是很重视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儒学建构,不仅受到了《易经》中阴阳之间关系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阴阳相交的运动变法的启发,《中庸》就是从《易经》中衍生出来的。没有前者,就没有所谓的以“仁”释“礼”的儒学,没有后者,就没有儒家思想的灵魂——中庸之道。孔子对《易经》的重视,历史上是有明确资料记载的。相传,《易传》就为孔子晚年所作。《论语·述而》也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看来,孔子是在50岁以后(有人说,孔子学《易》在68岁),才开始痴迷《周易》的,可谓相见恨晚。《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这些能够相互印证的资料无疑表明:孔子对《易》是有过精深研究的。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曾经提出过人生的五大里程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据说,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正如他在上面感慨的那样:“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我们知道,孔子早期四处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得不到各路诸侯的采纳。而艰难困苦不改其志,即使累累如丧家之犬,仍然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至于孔子的主张为什么的不到当时得不到认可呢?原因也许很简单,就是孔子那一套以“仁”释“礼”的儒学建构缺少了内在的灵魂,很容易沦为一种死板的形式和教条。而知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读到《周易》。今天的我们也许无法想像,当时看本书是很困难的,尤其像《周易》这样的书,属于官方的教科书,只能藏在周天子自己家里的小图书馆里,属于秘藏典籍,为太史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才能看到。别说孔子这样的一个没落贵族的后裔,就是王公贵族也很难看到。所以说,孔子读《易》不得,是很苦恼的。孔子能最终读到《易经》,还是沾了时代的光。我们前面说过,春秋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周王室衰微以后,原来在周天子身边当文官的知识分子为了生计,都跑到各路诸侯国去了。但这些人出走,并没有空着手,临走还要捞一把,随身带走了一些东西。带走的什么?文人嘛!当然带的是书。就像今天我们很多知识分子搬家,最为珍贵的还是书籍。在被这些人带有的书籍当中,很可能就有《易经》。孔子晚年定居鲁国,当了个编纂鲁国历史的小官,才得以见到《易经》的庐山真面目。孔子看到《易经》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统一在物体形态中的功效。《易传》中还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它指出肯定的论断包含着转化,而用“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来说明“变则通”,进一步指出了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这些命题都朴素地表达了事物的发展是对立面矛盾而又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国辨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

中国最有名的周易算卦大师

中国最有名的周易算卦大师 《浅说人鬼算命和风水》 前言 鬼是什么样子?你死后会去哪里? 命运可预测吗?能改变吗? 你家的风水,影响你的命运吗? 我仅用,最简单、最直白、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我的理论表述清楚。 目录 一、灵魂是否存在 二、存在灵魂的空间 (略) 正文 一、灵魂是否存在 学术界,四种态度: 1、承认 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灵魂的存在。 相关实验内容,知识面较广的朋友,会有所了解;有特殊渠道的朋友,可浏览国外网站或查阅相关书籍和论文。 2、怀疑

截至目前,无神论学者,本着严谨的科学精神,进行了729次相关实验。目的是,寻找有神论者的实验漏洞,从而,推翻其理论基础。 但,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等研究机构,至今尚无证据否认灵异现象。 3、探索 魔术师詹姆士,用40年的时间调查,最后得出结论:“我没能发现任何欺骗迹象。对我来说,这不可能存在欺骗,因为我观察到的这种现象和它发生的情况一致。” 4、默认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有更尖端的技术,对大脑结构做进一步的研究。 结果,无确切证据证明,人的思想意识是受大脑哪一部分控制。是脑缘系统、脑核,还是下丘脑? 于是,一些科学家得出结论,“大脑结构外,有某种独立存在的意识,大脑仅是它传递指令的介质。理论上说,大脑停止运动或死亡,意识仍然存在。” 二、存在灵魂的空间 假设,空间是房间,物质是你。 想象一下,你的房间是30平米,你在你的房间里。但,如果,你的房间是0平米,那么,你在哪?

你还能存在吗?这就是空间与物质的关系。 同理,灵魂本身,也有它的空间。而我们对空间的认知能力非常有限。人类的感官有80%-90%依靠视觉,我们用眼睛看见的物体,它只是不同介质所产生的折射影象。由视觉神经,将影象传递至大脑。复杂而又庞大的数据,在传递和处理的过程中,会缺失部分数据。也就是说,我们看见的影象,它并不完整,并不完全真实。 不同的非占位性能量要素,可以组构成不同维度的空间,就好像是Windows的不同文件夹。不同的文件夹里(空间),有不同的文件(物质),它们有不同的属性(形态)。规则是,同属性的文件,在与之相对应的文件夹内存放。而某种文件,似乎打破了这一规则,它可在任何文件夹中游走,它就是我们理解的灵魂。 任何空间都存在物质,任何物质都有形态和属性。物质的属性,受空间法则约束。例如,人潜入水里,要遵守水内空间的“法律”,不能像在陆地那样走路。同理,灵魂在肉体内和肉体外,空间法则是不同的。但,它仅是从一个空间转移至另一空间,其属性并未改变,物质磁场仍旧存在。这样的话,它就符合了,在不同空间穿梭的空间法则。 你没看见灵魂,是因为,你的灵魂在肉体内,受空间法则的约束。而当你的灵魂在肉体外,直接

易经与生活

[导读]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 中国周易学会西安研究员吕山峰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 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这部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 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的书籍,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思想结晶, 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 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卦辞、《易传》语言晦涩难懂,然而却 与生活息息相关。孔子读易后,感慨“洁净精微,易之教也!”足以说明《易经》语言精深, 处处有哲理和教化之妙用。本文是我根据多年读易的体会,主要把《易经》的生活理论归纳 一些,以便参考学习。 一、《易经》与日常生活 1.衣:黄裳元吉;生活即教育。(坤六五)古人把上衣称作衣,下衣称为裳,喻意下 衣是为了陪衬上衣,君子以厚德载物,常怀忠信,舍己为人。“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无成 有终”,这和《道德经》“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异曲同工之妙。有人认为老子思想守弱、消极,其实不然,实际上老子是解读了《易经》坤卦精神。笔者研读宗教文化典籍,曾 经在多次易经讲座中,反复强调我们要学习《易经坤卦》、《道德经》以及佛教的《地藏王 菩萨本愿经》,为其效法自然、善待众生、护念地球母亲的理念而深受感动。 2.食:君子以饮食宴乐。(水天需)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第一需要。饮食宴乐,民 以食为天,人生饮食大事,以快乐为准则。本卦从初爻到六爻,基本上包含了生存需要、安 全需要、尊重需要。相比而言,周文王《水天需》卦比马斯洛五大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要早 近3000多年。 3.住:先王以享于帝立庙。《风水涣》(涣,风行水上,患难,先王带领民众,选择 吉祥的地方建屋宇、立宗庙。注:涣,音同涣;享音同祥,帝同地。所有注疏解释都用到音 韵学。)居住,也是人生的一大追求,购房、买房,以选择福地而居住为目的。所以出现“相地、堪舆、风水”这一行业。不少学者认为,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中郭璞《葬书》中,笔 者则以为最早出现在《易经》中。

易经与中国文化

易经 幽幽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产生了无数璀璨的明珠。在中国的文学宝库中中,大浪淘沙,四书五经一直备受青睐,其中,四书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洗礼,四书五经与中华民族已经深深地联系在一起了,是我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蕴藏了无数的中华传统。 四书五经共同承载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但是每本书的地位却不一样,并不是等同的。在中华文明的所有经书之中,《易经》堪称群经之首。《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易经》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易经》回答了诸多哲学、天文、预测等方面问题,是真正的一分为二观点,比马克思学说早了几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条件约束,没有任何宗教色彩,通过象、数、理的推演,展示了独特的宇宙观,回答了物质、能量、信息、质量转换、辩证法则,即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体运动变化、人的意志等纯哲学命题,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重要意义,独树一帜。其辩证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先躯。《易经》预测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结合点,是探讨偶然和必然哲学范畴的先声;其二元世界统一论思想,揭示了我们目前所处的宇宙空间的真象,暗示了二元世界解决一切问题的不二法门。 易经八卦图是易经的基础,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悦也。”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特征来表示。即,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八卦的“卦”,是一个会意字,从圭从卜,圭,指土圭。开始以泥作成土柱测日影。卜,测度之意.。立八圭测日影,即从四正四隅上将观测到的日影加以总结和记录,这就形成八卦的图象。 易经所推行的八卦阵,体现了一种相生相克、生生不息的规律,透露出一种自强不息的状态。《周易》中流传很广的话中有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的意思是说,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其实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着人类从大自然所学到的自我调节的各 参考文献: 曾仕强:《易经的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易经课程论文-《易经》与哲学

《易经》与哲学 《易经》是我国先秦的重要典籍,中华文化的瑰宝。历史传说中,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孔子修易等,神话传说中又有连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传易等。《易经》是一部教人做人做事的著作。易是变化不定的方式,经是对易变化的方式而实行的方法。易和经是一体的,是万变和万法的合体。易经就是一易一经的学问。综合起来,易经就是指导如何提高生命能量,教导人们为人处世及适应生活的书。它涉及三项内容:修行学、哲学、占卜学。 《易经》有三大原则:1.简易,万事万物都是非常简单的,大道至简;2.变易,万事万物都是随时变化的,没有不变的人、事、物,3.不易:万事万物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总体来说《易经》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全息对应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对应的,没有单独存在的道理,一件事情的发生,往往预示着另一件事情也会发生; 2.五行生克制化论,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类到五类元素:即金木水火土,一物生一物,一物克一物,没有最强者,也没有最弱者,事物在相生相克中才能得到发展。 3.阴阳论,万事万物都分阴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纯阳纯阴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4.时空论,万事万物的变化都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或空间变了,事物也会随着变化; 5.因果报应论,今世的果由前世做的因来决定,今世做的因决定了来生得到的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 《易经》包含很多的哲理,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哲学思想。 一、实存的本质 在《易经》中可以看到了两个基本概念“太极”和“道”,它们描画了人类所体验到的终极实存的特征。两者都产生于人类对自然界中万物的形成以及转化的经验,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它们表现了变化的一般特征以及对变化的一般本质的更深领悟。“太极”一词首次出现在“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六十四卦产生于八卦的两两组合,这一生成过程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不仅建立起了一幅实存作为万物的世界的生成和发展的宇宙演化图景,而且提供了一个在八卦和六十四卦系统结构中符号化了的宇宙结构学思维方式。此生成过程也可以称之为“道”,其持续之源被称为“太极”。“道”是过程位相中的“太极”,而“太极”是生成位相下的“道”。它们一起指向同一物,即创生、变化和转化的实存的总体。 实存与神性是所有哲学传统的基本问题,因为二者体现了对人类的根本关切。实际上,当我们追问如何能够确证我们的生活、安顿我们的感受以及决定我们的行动的时候,神性问题就不可否认地呈现出来了。因此,如果不提出实存或者人类起源和命运的问题,我们便几乎无法碰触到任何哲学问题。不同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和印度对“存在”概念的各种理解,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充分承认存在的变化这一事实,认为存在是存在的生成。 二、类比——等价性思维 《易经》是以事物变化的原始经验和宇宙的创造性为基础,发挥为卦象的类比——等价意义和哲学注释所要阐明、解释的理。就变化的原始经验和卦象的类比——等

中国收费最高的周易算卦大师

中国收费最高的周易算卦大师 《浅说人鬼算命和风水》 前言 鬼是什么样子?你死后会去哪里? 命运可预测吗?能改变吗? 你家的风水,影响你的命运吗? 我仅用,最简单、最直白、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我的理论表述清楚。 目录 一、灵魂是否存在 二、存在灵魂的空间 (略) 正文 一、灵魂是否存在 学术界,四种态度: 1、承认 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灵魂的存在。 相关实验内容,知识面较广的朋友,会有所了解;有特殊渠道的朋友,可浏览国外网站或查阅相关书籍和论文。 2、怀疑

截至目前,无神论学者,本着严谨的科学精神,进行了729次相关实验。目的是,寻找有神论者的实验漏洞,从而,推翻其理论基础。 但,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等研究机构,至今尚无证据否认灵异现象。 3、探索 魔术师詹姆士,用40年的时间调查,最后得出结论:“我没能发现任何欺骗迹象。对我来说,这不可能存在欺骗,因为我观察到的这种现象和它发生的情况一致。” 4、默认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有更尖端的技术,对大脑结构做进一步的研究。 结果,无确切证据证明,人的思想意识是受大脑哪一部分控制。是脑缘系统、脑核,还是下丘脑? 于是,一些科学家得出结论,“大脑结构外,有某种独立存在的意识,大脑仅是它传递指令的介质。理论上说,大脑停止运动或死亡,意识仍然存在。” 二、存在灵魂的空间 假设,空间是房间,物质是你。 想象一下,你的房间是30平米,你在你的房间里。但,如果,你的房间是0平米,那么,你在哪?

你还能存在吗?这就是空间与物质的关系。 同理,灵魂本身,也有它的空间。而我们对空间的认知能力非常有限。人类的感官有80%-90%依靠视觉,我们用眼睛看见的物体,它只是不同介质所产生的折射影象。由视觉神经,将影象传递至大脑。复杂而又庞大的数据,在传递和处理的过程中,会缺失部分数据。也就是说,我们看见的影象,它并不完整,并不完全真实。 不同的非占位性能量要素,可以组构成不同维度的空间,就好像是Windows的不同文件夹。不同的文件夹里(空间),有不同的文件(物质),它们有不同的属性(形态)。规则是,同属性的文件,在与之相对应的文件夹内存放。而某种文件,似乎打破了这一规则,它可在任何文件夹中游走,它就是我们理解的灵魂。 任何空间都存在物质,任何物质都有形态和属性。物质的属性,受空间法则约束。例如,人潜入水里,要遵守水内空间的“法律”,不能像在陆地那样走路。同理,灵魂在肉体内和肉体外,空间法则是不同的。但,它仅是从一个空间转移至另一空间,其属性并未改变,物质磁场仍旧存在。这样的话,它就符合了,在不同空间穿梭的空间法则。 你没看见灵魂,是因为,你的灵魂在肉体内,受空间法则的约束。而当你的灵魂在肉体外,直接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答题答案汇总

—————————————————————————————见仁见智百姓日用——初议周易文化之影响(一) 1 (B)创制了八卦。 A、盘古 B、伏羲 C、蚩尤 D、黄帝 2 “《易》之于人,正则获吉,邪则获凶”是(D)对《易》的评价。 A、孔子 B、庄子 C、许慎 D、孔颖达 3 《周易》一直被神秘面纱笼罩,其原因不包括(B)。 A、奇特玄妙的卦形符号 B、梅花易数的难解 C、简古奇奥的卦爻辞文字 D、古远的传承 4 “易,变易也,卦殊其义,爻异其旨”出自(C)。

A、周文王 B、孔子 C、赵汝楳 D、孟子 5 《周易》真正的精髓在于其(C)。 A、朴素唯物论 B、占卜易数 C、哲理思想 D、文学成就 见仁见智百姓日用——初议周易文化之影响(二)1 “三羊开泰”这一成语与《周易》中的(C)有关。 A、九辟挂 B、十辟挂 C、十二辟挂 D、十六辟挂 2 “甲乙丙丁”属于(A)。 A、十天干 B、十二天干 C、十地支

D、十二地支 3 夏历是以(C)为正月。 A、建子月 B、建丑月 C、建寅月 D、建卯月 4 坤卦象征(B)。 A、天 B、地 C、君 D、亲 5 “一阳来复”与节气(D)有关。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见仁见智百姓日用——初议周易文化之影响(三)1 古代的图示,一般(B)在上方。

A、东 B、南 C、西 D、北 2 “后天八卦方位”也称(B)。 A、伏羲八卦方位 B、文王八卦方位 C、仲尼八卦方位 D、炎帝八卦方位 3 从方位而言,“坤”是(C)之卦。 A、西北 B、东北 C、西南 D、东南 4 用五行的观点看,从春到夏是(A)。 A、木生火 B、火克金 C、金生水 D、水生木

中国古代著作易经

中国古代著作易经 《易经》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伏羲八卦为始那时并没有文字所以八卦。二为周文王父子承接伏羲八卦,八八重叠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认为64卦已包含宇宙万物,每一卦都有卦辞。后有孔子做传又称《易传》《十翼》,《易经》的发展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在商朝时期产生了《归藏易》,在周朝时期产生了《周易》。《易经》是中国最早的易经书,由伏羲氏所创。由于时间的原因,《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只剩下《周易》。所以周易是出自于《易经》的,它承载了过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但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国学(内含儒道两家思想)重要经典之一。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周易一书,并非仅仅为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学修身。每个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处世即不正。人若生病,事业亦必荒废。周易与其说占卜人事,不如说是记录人体内的各种病症。易经的存在,是补充了黄帝内经人体经络病症。

人体经络运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灾厄。 易经,周行不易,读完后,唯留”中正”二字。 不易者,中正之”道”也。 基本简介 易:改变;经:书籍。《易经》是一本揭示变化的书,由太极阴阳图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构成《易经》典籍之内容。 1、伏羲依照“河图”之启示而演成八卦,形成了《易经》典籍的核心内容,《易经》之五大规律也出自于“河图”之启示。 2、《易经》以宇宙间万事万物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用“阴”和“阳”两个基本要素,描述了一个阴阳变化的系统。“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两仪是对太极的细分;四象是对阴阳的细分;八卦是对四象的细分;六十四卦是对八卦的细分。每卦及卦爻的含义有单独的章节进行释义;如何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灵活运用《易经》之阴阳变化细分系统,则需要根据所观察和研究的对象作出适当的选择。 3、以《易经》规律为源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在用而未被今人全面了解的中国文化之核心,包含了:对立统一、阴阳互根、阳逆阴顺、此消彼长、物极必反等规律,和这些规律数千年沉淀和积累形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等中华文

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简介】 在这个文化中西交融的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的重视越来越少。我们只要略微管窥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辩证精辟,而我认为周易就是中国传统的源头。文中最主要论述了我从周易中读出的几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 周易阴阳天人合一变化和谐 【正文】 《易》肇始于伏羲,丰富于文王,完备于孔子。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从夏之《连山》,到殷之《归藏》,再到周之《周易》;从伏羲作“八卦” , 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到孔子作“十翼”,《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化进程,才变成人们今天看到的《周易》。《周易》由《易经》、《易传》两部分构成,“经”即文王所演六十四卦,“传”即孔子所作“十翼”。其包括了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 一、阴阳和谐观 《周易》的和谐思想首先体现在其宇宙观上。《易》系辞传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对于太极,有的释为太一,有的释为元气。两仪则多认为是阴阳之谓,四象则为老少阴阳,亦以象四方或四时。概言之,太极乃阴阳之未分,太极剖而阴阳分。太极产生了阴阳二气,一阴一阳之谓道。通过阴阳消息、一动一趋而生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四象进而生八卦。八卦是产生世界的八种物质或规律,通过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而化生万物。这种宇宙观后来被陈抟、周敦颐等发挥成太极图式, 代表了中国古代宇宙观。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周易》的太极就是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 《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有其思想来源, 她的产生及发展不是偶然的, 而是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她是上古先民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结果。“易”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含义指变易、变化、交换。从文字学上看, 有人认为“易”为上“日”下 “月”构成, 日为阳, 月为阴, 象征日月阴阳变化。《说文解字》云: 日月为易, 象阴阳也。阴阳思想的产生在传说中比较早。相传伏羲仰观天文,俯察 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他所创造 的八卦符号,最基本的“—”与“--”可能表示男 女两性区别, 反映了人们原始的生殖崇拜,但阴与 阳作为哲学范畴来使用是比较晚的事情了。 《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一经形成并被系统化、理论化为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 它便作为一种客观 性精神力量, 又反过来日渐渗入人的心灵世界的底层, 泛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对中华民族的精 神文化生活发生巨大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以此 种思维方式考察自然和社会要善于揭示其中两元对 立的要素、性能和势力,发现其互动和互补的层面,在两极中寻找中道,并引导其走协调共济的道路。 这正是《周易》的阴阳和谐宇宙观启迪了后世哲人 的思想,创生了中华传统的和谐思维。 二、天人合一观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想象世界,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尽管无论是《易经》还是《易传》,都没有出现过天人合一一词,但人 们仍习惯于把天人合一的思想归之于周易思想。研 读《周易》,就会发现作易者对天、人关系极为重视。《周易》强调察天之道以证成人之道, 认为: 有天道焉,人道焉,地道焉。在这所谓的三才之道中, 人居其一。即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体认来使阴阳、刚柔的关系神秘化,天尊地卑神圣化,进而证 成贵贱位矣的等级秩序乃天经地义、自然天成,从 而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种察天之道以证 成人之道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是很普遍的,如有山崩、地裂等怪诞异常事件发生,统治者要注意修德,明 庶政。这种延续几千年的政治惯例,其根源也在于 对天人关系的体认。天人合一是有中国特色的思维 方式,由此构成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和主色调。 其中涵盖着三层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 人的关系、人自身(心与身) 的关系。三者相互联系、

(完整版)《易经》中熟语的思想哲理

《易经》中熟语的思想哲理

思患预防(《周易·既济》)、载鬼一车(《周易·睽卦》) 辨物居方(《周易·未济》) 三、思想哲理例说 否极泰来:物不可以终通,故泰极否来;但物亦不会终否,故否极泰来,这些都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常理。《周易·否》上九爻辞说:“倾否,先否后喜”。倾否,有否极泰来,转变于顷刻之际。上九以阳刚之才,居否卦的终极,能倾覆其时代之否塞,所以不曰“否倾”,而曰“倾否”。因先必有危亡之惧,通过人的努力而转化,及终得“倾否”之喜。 乱极必治:乱极必治之理,见《周易·蛊》。蛊卦卦辞说:“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这就是说,蛊是天下乱而多事,因本卦卦象,下巽上艮,巽顺艮止。居上位者,如艮之静止而不动作,颓废偷安;居下位者,如巽之卑顺而不敢违杵,因循苟且。上下彼此懈怠,积弊而致蛊之败坏。又,本卦卦性,上刚下柔。上太刚则情不下达,下太柔而情难上达,上下不交所以致蛊。但天理之常,乱极必治,因败坏而出了事故,不是坐视不理,就可拨乱反正,必须整治一番,才能涉险济难,利泽万物,这就是卦辞所说:“利涉大川,往有事也。” 防微杜渐:“防微杜渐”,可参《周易·坤》初六爻辞。初六爻辞说:“履霜坚冰至。”这就是说,当我们足下踏着霜的时候,就应想到阴寒已甚,阳气渐消,天气就要逐渐冷到结成坚冰了。比喻到人事上来,就有“防微杜渐”的意思。如殷纣之宠爱妲己,咸丰之纵容慈禧,不慎之于始,以致身败国乱。如孔子在《周易·系辞传》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矣。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这些都是表示未注意“履霜”的坏信息而加以防止,从而酿成“坚冰至”的祸患,天下之事,大多如此。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顺之则为祸,当防微杜渐。 弟子舆尸:“弟子舆尸”,语出《周易·师卦》九五爻辞。九五爻辞说:“长子帅师,弟子舆尸。”长子指九二之丈人,使帅师以征;弟子指三四之小人,用以监军,此必然取舆尸之败。因本卦六五君主过于阴柔,不知任将在审慎与专一,若任长子而使弟子参与其权,任君子而使小人参与其权,出师名义虽正,必有覆败之辱,故曰“弟子舆尸,使不当也。”舆,在此指战车;尸,指战死之人。舆尸,指用战车载尸而归,形容大败之状。 何天之衢:“何天之衢”,语出《周易·大畜》上九爻辞说:“何天之衢,亨。”何音荷,有担负、肩姚之义;衡,指四通八达之道,天衢喻朝政大事。因上九大畜大道已成,往日乾阳不可上进。现在可以上进了,往日贤才不得用,现在贤路大开,可以得用了。君子才德充实,又得大有作为之时,故象辞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舍尔灵龟:“舍尔灵龟”,语出《周易·颐卦》初九爻辞。本卦上艮下震,上下皆为阳爻,中为阴爻,大象为离,有灵龟之象。阳刚之爻,本以能养人为贵,但其位卑,无养人之功,有待正应之四以养之,故日“舍尔灵龟”。 官衙南向:“官衙南向”,从历史上的帝王宫室,到府县衙门,都一律南向。如北京的天安门和各省、市、县的衙门,都是南向的,所以有“小小衙门向南开”之俚语。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起源于盖天派的古天文,南向以立圭表测日影,或南向立竿见影以测晷景。南向有方向为正,目标光明和纪念南向测日影所取得的伟大发现,因为前人在古天文的观测中,发现了一整套认识、分析、处理事物的规律和方法,由此可见官衙南向的意义了。 治历明时:“治历明时”,语出《周易·革卦》。如说:“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泽中有之”,指水火不能相容,即自然界相互革命之象。“治历明时”,指治世的大从君子,取象于历法,因时而革。如昼夜不同为一日之革,晦朔不同为一月之革,分至不同为一季之革,四时不同为一年之革等。但古代帝王,改朝换代,必须改历,这亦取“治历明时”之义。《周易玩辞》说:“凡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得以延承的灵魂,是国人乃至世人思想的基因。从他产生的那天起,就在不知不觉简,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准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他就像一个风向标,已经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所在。 易经之所以能位于五经之首,就在于他的博大精深。关于易经的由来,经历了上古伏羲氏、中古神农氏、下古轩辕黄帝三代,总结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太阳月亮,山水,男根女阴相对的万物空间。到了夏商周时代,经周文王姬昌不断总结演变,形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至此,易经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才有了从迷信到理性,从巫术到哲学的重大飞越,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理论根基。 易经的思想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阴阳两爻为基本符号,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为基本图形,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并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 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的法则,也就是天理和人道。易经天地人三才,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应遵循阳刚阴柔无穷变化的法则,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在反复中保持和谐统一。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的所在,也是人生立身处世的原则。人若能以宇宙的自然法则来确立自己的行为规范,就会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而知变,应变,适便,自强不息,给人类社会带来发展。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易经更是现实人生的指南,趋吉避凶的宝典。但是现代社会易经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熟悉,里面有很多原因,但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因为易经有一套逻辑符号,术语卦名,如阴阳,九六互变,乘承比应错综复杂等,大多人们不了解所表达的是什么含意。二是因为一些江湖术士的故弄玄虚,将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翻来倒去,顺推逆数,歪曲了易经本意。 所谓易占,六爻八卦推算未来,是易学中充满魅力的领域,很多人习易动机就在于此,其实甲骨文当中的“学”字,就是小孩子双手玩六爻之象,说明了启蒙要从易经开始。其实六爻占卜,是学习易经最基本的一个游戏,不停的玩摆出不同的卦象,加深对卦象的印象。真正根据卦象推断未来,要根据卦象的变化和变化的象辞爻辞以及前因后果等等客观因素来判断,解卦者的学行修为相当重要。所以起卦容易,其实就是一个提高学易兴趣的游戏,但是断卦难,事实上,易经所有的预测,只是教人看清形势,看准未来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提供建言,至于能否做到,还在个人的修为。卦爻中充满了但书,必须把眼前做到了,才会有以后的结果,如果不愿或不敢面对现实,怎会有善终?三分看天意,七分靠打拼,事在人为,易经绝对不是宿命论。不过,既然还有三分天意,就表示人生奋斗必须要重视客观形势的存在及影响,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不得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道德经说,大道无亲,常与善人。说得就很透彻,人,只能在本份上尽力,成败利钝,不完全由我们决定,但是,解卦自然有神机妙算之处,但不宜执迷沉溺,失去做人的本分。

十句话读懂易经

十句话读懂易经 《易经》是中国第一经,它是群经之首、也是群经之始。所有的东西都是从这里发源出来,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是诸子百家的开始。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句话:易经是什么? 易经是我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部巨著,历来被尊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千百年来,易经对我国的哲学、史学、文学、宗教、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郑博士解析: 1、严格说来《易经》和《易传》构成了《周易》;而《周易》、《连山》、《归藏》又构成了《三易》。《连山》是夏代的易学,《归藏》是殷代的易学,《周易》是周代的易学。可惜,《连山》、《归藏》已失传。 2、《易经》又称本经,简称《易》,成书于西周初至晚周,距今约三千年前。《易经》由卦辞及爻辞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而《易传》有十翼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十篇。《易传》成书于春秋至战国中期,是对易经的注释和发挥。 3、史学界认为《周易》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合著,即伏羲画八卦,文王作卦辞,周公著爻辞,孔子撰《易传》。 第二句话:易经的核心是什么? 易经的核心就是著名的“三易说”,即:简易、变易、不易。 郑博士解析: 1、简易: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再复杂再深奥,一旦人类的智慧达到,就可以把它们转换成人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问题。 2、变易:是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发展着,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如果离开这种变化,宇宙万物就难以形成。 3、不易:是指在宇宙间万物皆变的前提下,还有唯一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万象之物的东西不变;即是说万物皆变的规律是永远不变的。

传统文化易经里的“十句”训言

传统文化易经里的“十句”训言 中华传统文化的《易经》非常好,其中有很多玄机。 第一句话叫“大喜易失言”,一个人一开心就容易语言冒犯别人,就是言多必失。这个人一开心了,他就容易失言。很多人一喝酒,就说:“哎哟,我帮你做,没事情的,肯定行!来,干杯!”人在高兴的时候,他因为希望分享给别人,所以就亢奋。《易经》教导我们,讲话要沉着稳定,太开心的时候,讲话很容易失言。 第二,《易经》里讲“大怒易失礼”。一个人非常愤怒、非常不开心的时候,一定会失去理智和礼貌,你们想想,是不是这样?你发脾气的时候,还管自己的形象吗?很多女孩子早上化妆花了三四个小时,跑到单位里跟同事一吵架,你看看她还有样子吗?别人说:“你拿个镜子照照看,披头散发的。”因为“礼”有内涵的“礼”和外表的“礼”,外表的“礼”就是你的肢体动作,所以最好的方法叫“制怒”。小时候我们看过一个电影《林则徐》,他的办公室里有两个字“制怒”。不管碰到什么事情,都要控制好你们的怒气。要记住,大怒易失礼。很多人就是因为发脾气的时候把话讲过头了,收都收不回来,所以最好不要大怒。 第三,“大惊易失态”。如果突然之间一惊,这个人的本相就出来了。所以过去要试探一个人有没有修养,能不能做一个高官,就是经常叫下面的人有意地去通报他,“报告丞相,怎么、怎么……”一弄,傻掉了,这个人就是没智慧。“报告丞相,街亭失守……”诸葛亮依然沉着应战、调兵遣将,可见有智慧吧?而一般的人则不知所措,所以不能大惊。过去论天下英雄刘备,你看刘备能够做这么大的一个皇上,当时有意地弄他一下,他其实很有本事,他假装一吓、一惊,因为他懂《易经》,“大惊易失态”,他就一惊,把自己手上的筷子都弄掉下来了。结果别人一看:“哎哟,这个刘备没用,胆子小成这样,他还能做皇上?”于是不把他当回事,结果他做皇上了。要记住,人不能大惊,大惊失色,脸色都变了,本相就出来了。 第四,“大哀易失颜”。哀就是痛苦,就是一个人不能太悲哀。当人面对痛苦,在宣泄心底的苦和痛的时候,有时候容易失颜。失颜是什么?当女朋友离开了他,或者男朋友离开她,整个人变了样:“我不要,我不要…..”大家知道,当家里有人过世的时候,有一句话叫“节哀顺变”,就是要节制你的哀,顺着这个变化,不要让自己“大哀失颜”。当着很多人的面一痛苦:“哎呀,我不要……”鼻涕眼泪一大把,很多人的颜面就失掉了,本来在单位的形象很好的,突然之间“大哀失颜”。 第五,“大乐易失察”。大乐就是快乐,就是人高兴的时候,看什么都是很顺利的,那就看不出什么东西不好了。比方说这个男的,你第一眼看他觉得他很讨厌,不喜欢,过一会他跟你讲几个笑话,你一笑之后再看他,觉得他蛮可爱的,你就是没有智慧。一个人一笑之后,叫“大乐易失察”,“察”就是“观察”的“察”。

周易与人生哲理

《周易》与人生哲理 《周易》提出了一系列为人处世的原则,其中不少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指导意义。一、处理天人关系的三大法则:识天、顺天、乐天 天人关系是《周易》哲学的主题。《周易》关于吉凶祸福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规律。《周易》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总是用自然现象来类比社会现象,用自然现象的己然性来论证社会现象的应然性。这里,《周易》首先强调的是知天,即认识、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周易》用一整套特有的卦象系统,把自然界复杂的变化概括地予以表现,然后让人根据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去认识自己目前的处境,设计自己应该采取的行动。比如蒙卦,上艮下坎,从卦象上看,是一座高山把泉水蒙盖住了。《象传》云:“山下出泉,蒙。”处在这种情况,就意味着,目前的局面较为蒙昧,但很有希望,只要能够启蒙、击蒙,让清泉流出来,就大吉了。再如晋卦上离下坤,离为火,为日,坤为大地,象征太阳出于地上,象征事业兴旺发达,君子贤人在位。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些类比有些简单,失之牵强,但是这在几千年来的古人已经难能可贵的了。更为深刻的是六十四卦的整体排列所体现的宇宙变化,特别是伏羲六十四卦的排列,这个排列可以用来表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阴阳递转,显示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也可以用来描述天象的变化,把斗转星移囊括其中。更奇妙的是,这种排列不仅概括了中国特有的太极思维的规律,而且符合二进位制。因而发明了二进位制的莱布尼兹不能不承认,早在他之前数千年的中国古人已经知道了二进位制。有关六十四卦整体模型的系统研究目前已经相当深入,人们从这个复杂而又有序的动态系统发现了相当多的宇观规律。不仅六十四卦是一个系统,囊括了许多自然的规律,堪称宇宙的一个科学图式,就是一个卦,虽说只有六爻,其阴阳关系的“承”、“应”乘”比”据”的演变也是一个运动着的微型宇宙的抽象概括。很好地认识掌握这套符号系统,深入地灵活地操纵这具宇宙的动态模型,也就是知天了。知天,这是人生的第一要则。知天并不是目的。知天的目的是顺天。《周易》每一个卦都包含有顺天的含意。比如比卦,上坎下坤,坎为水,坤为地,水与地亲密无间,象征君臣关系融洽,臣尽力辅佐君主,而君也虚心纳谏,事业自然兴旺。涣卦,上为巽风,下为坎水,意味风行水上,象征事业发展顺利,故卦辞说:“利涉大川”。《周易》不仅用具体的卦象说明顺天的道理,而且在易传中明确提出这一概念。《革卦·彖传》在谈到商汤王、周武王的革命时,明确地说:“顺天而动,不失其时。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这里,说得很明白:商汤周武王的革命为什么能成功?原因就在于这场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