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性叙述_为复杂的历史进程建模

分析性叙述_为复杂的历史进程建模

分析性叙述_为复杂的历史进程建模
分析性叙述_为复杂的历史进程建模

第9卷第2期2010年1月经济学(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V ol 9,No 2January ,2010

分析性叙述:为复杂的历史进程建模

玛格丽特 列维

陈 涛 译*

*

玛格丽特 列维(M argar et L evi),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悉尼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政治学教授,2004 2005年美国政治科学学会主席。陈涛,沈阳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通信地址: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11号街,110142;电话:138********;E m ail:chentao622@https://www.doczj.com/doc/ce965406.html, 。译者感谢辽宁大学韩毅教授、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张长东博士对翻译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给予有价值的指正,感谢M argaret Levi 教授和德国Campus Verlag 出版公司对中文翻译的授权,感谢沈阳化工学院博士科研基金的大力资助。本文原文来源:M argaret Levi,!M odelin g Complex H istorical Process es w ith Analytic Narratives ?,in Renate M ayntz (ed.),A kteu re,M ec hanismen,M od elle:Zu r T he orief higkeit makro soz ialer Analys en ,108 127。分析性叙述研究计划表达了一种使已经被许多学者所采用的,即把历史的比较研究和理性选择模型结合起来的研究进路更加清晰、更加明确的努力。为了理解制度起源与变迁的实际情况,分析性叙述坚持把对具体案例的深刻把握与精确理论模型相结合。然而,这些条件还不足以使分析性叙述与其他娴熟的比较历史研究相区别。这篇文章的核心在于阐释!是什么构成了分析性叙述研究进路?,以及!它与其他进行严格比较历史研究的研究进路有什么区别?两大问题。尽管在原书以及对批评的回应中(B ates,et al .,1998,2000a,2000b)作者们已经努力阐述了这一研究进路的关键元素,但是更为系统化的阐述仍是必要的。

一、研究背景

#分析性叙述?这本书汇集了承诺对制度变迁进行解释的五位学者的文章。受诺斯的影响(North,1981,1990,1996),这本书中的论文都旨在使用新制度经济学(the New Economic Institutionalism )分析工具来探讨一系列政治经济问题,如政治秩序、经济和政治的治理问题以及(美国国内)州与州之间的关系。然而,这本书中大部分文章都是对诺斯!制度,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是通过约束和激励来影响行为的规则?这一定义的扩展。

制度在这本书中被重点强调为协调行为的自我实施均衡。这一观点来自于博弈理论,特别是与其中的扩展式博弈和子博弈精炼有关。选择被规律化、稳定化和模式化 制度化,如果你愿意这样称呼的话 因为它们是在均衡状态下作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是诱致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然而,参与者讨价还价能力以及资源的分配变化将决定在许多可能的制度均衡中哪个会真的呈现(Lev i,1990;Knig ht,1992)。分析性叙述研究计划非常重要

772

经济学(季刊)第9卷甚至核心的问题是多重均衡的可能性。这一研究进路被认为有助于理解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产生的均衡解的选择、维持和转移。

把制度和其他形式的社会变迁看做多重均衡问题是对这类学术努力强加某种边界的做法。尽管诺斯的纲领性著作可能思考的是西方世界的整个历史,但是他的研究倾向于考虑更为具体的问题,例如,英国光荣革命后君主立宪制的起源(North and Weingast,1989)。#分析性叙述?中的文章也都同样关注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产生的具体制度。

需要澄清的是,这些文章并非什么方法上的重大突破。事实上,许多比较研究学者都在做类似的工作,例如弗雷兹 夏普夫(Shar pf,1991,1997)、戴维 莱丁(Laitin,1998),以及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如罗格 彼得森(Peter sen,2001)和陶本 艾弗森(T orben Iversen,1999)。#分析性叙述?中的文章其卓越之处不在于研究本身,而在于其资料的展开都是为了强调构造一个分析性叙述的步骤。作者们在回应乔 艾尔斯特(Jon Elster,2000)的评论时称,!%%通过尽量系统化,我们开始要求自己和其他人展示分析性叙述的规则,并且弄清楚这样的研究进路会如何增进我们对问题的理解。?(Bates et al.,2000b,第696页)

激发了这一研究进路,并使它看起来值得去做的是与这些作者研究风格有关的两个因素。

第一个动机是重新认识尽管属于理性选择阵营,但是没有人在研究和写作的实践中仅使用演绎方法。其他从事类似比较历史研究工作的学者也另有理由持此观点。这些理由待我们讨论过分析性叙述研究进路的细节后将会谈及。

第二个动机更多地与目前比较研究应该怎样发展的探讨有关。目前正是旧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失去其主导地位的时期,至少在美国大学的社会科学系里是如此。学者们正试图把他们的研究放在更广阔的理论和比较视野中。理性选择已经影响立宪政治学很长时期了,特别是在相对稳定的民主制下的立宪政治研究。而它也是依靠新古典经济学工具的经济史研究的基础。理性选择模型对于理解叛乱、革命、国家转型和其他重要的比较历史过程的有效性仍有较多争议。但是,分析性叙述研究计划的部分目的是宣扬这种研究进路对于理解广泛的重要事件和结果的有效性。

因为想要将分析性叙述研究进路系统地呈现出来,这些文章的写作都试图揭示作者们的推理框架和建立模型时的决定,以及作者们如何从宏大历史中挑选根本要素,如何设计他们的解释。这使得文章的写作显得教育味道略浓于文学味道。毕竟在这些文章中理论的质量和能否得到证实是该研究计划赖以存在的基础。

#分析性叙述?中的各个独立章节探讨在广泛的时间和空间领域里的制度变迁问题。它们都集中研究某一个历史疑点,有的是只发生在一个国家的。其首要目的是理解某一套制度,但是这些研究和发现加总在一起就有了更为

第2期玛格丽特 列维:分析性叙述773 广泛的含义。

阿夫纳 格瑞夫的那一章(Greif,1998)讨论了12世纪的热那亚。他探讨了podest 制度1的起源。podest 是指一个没有军事力量作后盾的统治者。作为一项制度,podest 解决了当时热那亚的家族冲突并推动了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简 劳伦特 罗森塔尔(Ro senthal,1998)将读者带到了17 18世纪的法兰西和英格兰。他比较了两国统治者筹措战争经费的能力,并认为财政权利的不同是一个长期的主要解释变量,并且也是两国不同的制度变迁轨迹的重要解释变量。玛格丽特 列维(Levi,1998)转向19世纪。她调查了当时法兰西、美国和普鲁士政府政策变化以及市民对征兵的反应,并研究这一切变化背后的制度基础是什么。特别是她解释了允许以赎买的方式逃避服兵役的做法的消失。巴里 温格斯特(Weingast,1998)也阐释了一项19世纪的制度。他关注的重点是平衡规则,即对允许实行奴隶制各州的妥协,以及它是如何改善美国南北战争前政治稳定的。这篇文章的突破之处在于认为奴隶制是战争爆发原因的传统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尽管罗伯特 贝茨(Bates,1998)阐述的是一系列咖啡生产国,其实他感兴趣的仍是一个具体的制度,即国际咖啡协议。他解释了这一制度是如何兴起又是如何衰落的,为什么美国作为咖啡的主要消费国愿意在二战以及冷战期间与卡特尔合作一起稳定咖啡价格。

1译者注:热那亚的podest 制度(即雇佣执政官制度)是以一个非热那亚人担任的雇佣执政官为核心,他受城市雇佣担任军队的领袖、法官、执政官,并得到了追随他的士兵和法官的支持。(韩毅,2007)在解释历史上某一有趣时刻的令人着迷的制度时,格瑞夫将派系斗争与政治秩序的关系理论化,从而构建了自己的讨论体系。罗森塔尔探讨的是体制变迁的根源,还有国家政治结构与发生战争的关系。列维关于民主化导致公正规范的改变影响制度变迁的时机和内容的发现,暗示了对规范的考虑的重要以及合法性是民众服从政府和其他更一般意义上的管制机构的制度基础。温格斯特发展了一个理解联邦主义的制度基础和影响的范式。贝茨对理解在国际市场上组织的政治基础胜过经济竞争的情况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分析性叙述研究进路

分析,在这个研究进路里是指建立理性选择模型,特别是扩展式博弈理论模型。首先,这意味着要从叙述中提取关键参与者以及他们的目标、偏好和影响参与者行为的有效规则。其次,它意味着详细刻画那些产生限制某些行为而方便另一些行为的均衡的策略互动。分析性叙述的研究重点是要弄清某一时点上的制度均衡向另一时点上的制度均衡!漂移?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性叙述的模型必须既能产生受到支持的解释,也能产生其他可替代的假说。首先,建立清晰而明确的假设,然后挑战这些假设将可能得出新的

774 经济学(季刊)第9卷洞见和对资料的挑战性的解释。其次,模型应能刻画比较静态结果。比较静态学对比较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是关于在不同条件下还会发生什么的假说的基础。比较静态学阐明了关键外生变量。当模型为博弈理论模型时,它们还能提供假说建立的另一个来源。对!非均衡路径行为?的考虑将会揭示关于为什么行为人选择一条路而不是另一条路的原因和推理。事实上,行为人关于他们如果另作选择将发生什么的信念可能决定了他们作出什么选择。

分析性叙述中的叙述构建了活生生的主要行为人,以及他们的目标和偏好,此外还阐明了博弈有效规则、约束和激励。叙述就是一个被谈论的故事,这个故事要把整个背景和过程刻画得详细而条理清晰,并且连续性(se quence)和即时性(temporality)都要照顾到。它不是后现代意义上的!主叙述?或者是!超叙述?。它是指根植于传统的历史方法的研究。但是叙述要比传统方法提供的帮助更多。正如詹姆斯 曼哈尼(M ahoney,1999,第1164页)所总结的!一种共识正在形成%%,它是评价在考虑进时间连续性、特殊事件和路径依赖的情况下的因果关系的一个有用工具?。

叙述可以提供对观察到的同类事例,也就是说,能导致同一结果的两种不同过程的多种可能解释。如#分析性叙述?附录中博弈的例子所示,在均衡状态下,敌人不会去攻打一座拥有强大军队的城市。当没有受到攻击时,拥有强大的军队的理由是为了和平吗?或者它是一种资源浪费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信念,其他人只有在弄清楚来龙去脉的情况下才能够理解:

%%观察到的同类事例的解释明显依赖不同的行为理论。为了检验一种解释,我们必须从博弈中走出来,去作经验资料的调查。我们必须确定对手的信念是怎样影响他们的行为的。这种战略推理与经验调查的结合有助于使分析性叙述方法更加精确。%%(Bates et al .,1998,第241页)有时候,光靠叙述不足以对两种可替代解释进行评判。而理论则可以将断定哪些是正确的必要条件具体化。格瑞夫对1164年前热那亚政治秩序的分析正是为了说明这一点(Greif,1998,第35 36页)。叙述成为了为因果机制提供支撑的关键,也是那些喜欢解释是可检验的社会科学家们关心的重点。虽然这有时导致这些分析性叙述研究计划的作者们讲故事的方式无法符合许多历史制度主义者的审美标准(Carpenter,2000,第656 657页),但是它仍然是一种叙述。

2

在#分析性叙述?中,作者们使用!理论检验?这个词。然而,正如凯文 金(Kevin Quinn )所指出的,在大多数的分析性叙述中所观察到的事例数目很少,因此,能否检验还是个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分析性叙述首要的是挑选一个问题或者困惑,然后建一个模型去详细阐明解释的逻辑、关键的决策点和可能性,最后通过比较静态学和由模型产生

的可检验推论来评价模型。2作为一个研究进路,分析性叙述对于那些想评估

第2期玛格丽特 列维:分析性叙述775过于简化因果机制(parsim onio us causal mechanisms)的力量的学者最有吸引力。清晰的正规理论化的要求(或者理论即使现在不是,至少还有被正规化的可能)迫使学者们去阐述因果关系,并且搞清楚少量的变量。

这一研究进路为研究者提供某种准则。这里宣扬的明确的理论为使研究者能够提炼叙述并且确保解释不必太依靠模型外部的因素提供了标准。

(一)案例选择的标准

在比较的、历史的社会科学里,有一些非常不同的案例选择战略。一种是根据约翰 斯图亚特 穆勒的教义,选取最相似或者最不同的案例,然后用案例去揭示关键的解释变量。那些标榜自己为历史的社会学家、历史的制度主义者,或者宏观比较学家的学者已经在积极地改造、发展这一研究进路(Skocpol and Somers,1980;M ahoney,1999)。另一种战略是要发展一种强调!聚焦?和!构造类比物?以及!过程追溯?的比较方法(Geor ge,1989; Georg e and Bennett,fo rthcoming)。对这方面讨论作出重要贡献的一项近期成果(King et al.,1994)包括了对因果推理的科学程序的强调,以及有可能从另外的描述材料中推导出解释的一般可行标准。金、凯欧翰和沃尔拔(King,Keohane and V erba,1994)强调将统计原理应用于案例选取上。然而,第四种战略坚持认为要从一个一般理论出发,然后去发现真正验证这一理论各个方面的案例(Kiser and H echter,1991)。最后,有这样一些学者,他们是这一世界的某一方面的专家,并在这个领域内探索各种具体问题。

分析性叙述的作者们与第四类学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信赖理性选择,与最后一类学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通常会对某一类特殊案例深感兴趣。这种结合使他们有一个大多数某领域专家所缺少的目标:超越案例的细节描述,而去刻画制度变迁的更一般条件。这意味着一定有不同于解答疑问似的选择案例的标准。案例选择的标准方法强调,主要选择那些体现利益因果链条的案例和那些能说明关键变量缺失、出现或极有价值的案例(Van Evera,1997,第4988页)。尽管这些可能是选择案例去检验或者产生一个一般理论的严格标准,但是分析性叙述研究者所使用的这些标准更接近于历史学家的标准而非一般社会科学家的标准。

分析性叙述的标准还包括使案例具有适合模型化处理的特征,并不是所有的困惑或者难题都是如此。换句话说,它们必须提供一种使用其他方法不容易获得的重要程序或者机制。最后,因果机制和结构或者关系必须可以一般化于其他特殊条件下的案例。

1.策略选择情境

建立模型的关键在于对存在关键参与者策略互动的案例的选择。也就是说,一位参与者的选择依赖于另一位的选择。另外,通过考虑能够被模型化为扩展式博弈并且存在子博弈精炼均衡的情境,制度的自我实施转化成可置

776

经济学(季刊)第9卷信承诺问题。在均衡状态下,参与者履行他们的威胁或者承诺而去惩罚那些偏离均衡路径的人是符合自身利益的。

这不意味着博弈(及其激励)不能改变。正如已经提到的,比较静态结果意味着它可能在哪里。事实上,对于改变的根源的理解是理解制度变迁的关键。然而,理解制度稳定性的原因也是重要的。因而,温格斯特关于平衡法则的分析解释了在奴隶制存续问题上具有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是如何从对奴隶制的妥协中获利的,为什么他们又停止了获利,为什么制度发生了改变以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机制。

2.偶然性

多重均衡的存在使得偶然性成为分析性叙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特征。偶然性为战略这一研究进路的另一个基本要素提供空间。如果起点是偶然的,那么产生的均衡就明显受偶然性的支配。无论起点在哪,到达一个或者另一个均衡都是偶然的。

然而,即使有清晰的聚点和策略,一种情境下的种种因素还是可能发生出乎意料的变动。一些背景变化(co ntextual chang es)可能有清晰而深远的影响,还有一些变化可能有蝴蝶效应,也有的可能只产生很小的影响或者没有影响。叙述在这里对于分清楚!什么对什么起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罗森塔尔的章节,詹姆斯二世的即将问世的天主教继承人影响着君主和贵族的利益计算,但是它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如何改变贵族的战略直至到达革命临界点的(Rosenthal,1998,第92页)。经过叙述,为什么他们不得不诉诸于革命而不是和平制度变迁变得清楚了。

不确定性和信息缺乏是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过程中的普遍特征,也是偶然性的主要来源。它们发挥作用的一个例证是它们在列维关于工会领导权的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她发现,工会成员们非常希望有称职的代表,能够很好地代表他们谈判或者组织罢工。他们会尽最大努力根据潜在候选人以往作为组织者、罢工领导者、地方领袖和事务代理人的记录弄清楚谁是好的领导者。然而,工会成员无法确定资方将如何反应,经济将会怎样,以及领导者在不同形势和环境下能取得怎样的斗争效果。一些行为同样是可能的,包括高压手段和贪污这些伴随领导权而生的行为;普通成员好像选择了当时最好的领导权,无论它以哪种形式出现。这样就有了对组织的其他方面的影响,例如它的治理安排以及商业与社会的联合主义的发展倾向。如果工会成员们完全知道并且理解他们最初的选择意味着什么,也许他们会作出不同的选择如果他们能那样做的话。然而正是不确定性这一因素导致他们维持着既定的领导和领导权的模式,而且他们会继续让那个人在位几年。

这些案例一定涵盖了一些随机或者是偶然的难题,但是它们绝不是极个别的。工会组织的例子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工会成员面对关于罢工的不确定性和资方对他们要求的反应的信息不完全性,解决了他们的领导权难题。

第2期玛格丽特 列维:分析性叙述777 因为工会和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不可预见的,并且工会领导人无法总是履行他们的承诺,所以有了领导权的定期轮换。但是,如果那是真的,工会领导权将不是一个好的分析性叙述的研究主题。可能独立地处理每一次选举并用数量方法去发展和检验领导权选择和保持,或者集中为工会和工人团体的文化提供一种解释会更好。

在#分析性叙述?中所阐明的这一研究进路适用于分析那些在历史路径上既有一定的偶然性又绝非绝对偶然的案例,以及那些由模型能够帮助理解什么可能发生的案例。除了限制它去解释确定性的和低偶然性的案例以外,对于它没有其他需要限制的。扩展式博弈已经被证明在研究高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的问题上具有良好效果。

(二)建模

分析性叙述青睐于那些包含尽量少的外生变量的简单模型。由于变量少,所以可以知道模型中变量数值的变化是怎样影响制度均衡发生改变的。它也会降低其他因素对故事的重要性,从而影响叙述。例如,对于贝茨来说有一类偶然性是重要的,即咖啡价格的变动。咖啡价格变动对世界经济来说可能是重要的,但是对于美国经济变化来说却差得多了。所有的叙述必须有一个理论支撑(anchor)(或者一系列理论支撑)。分析性叙述比其他更形象化的描述所提供的理论支撑更清楚(因而也更容易受到批评)。

在建立模型时,尽量避免使用框架模型(shelf m odels)是明智的,除非它们确实有助于解释问题。经验社会科学家们经常求助于一小撮模型中的某一个(囚徒困境、性别战、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逆向选择的委托代理),即使这些模型仅仅是使用稍微不同的术语重新描述了实际情境,或者是仅阐明了所调查问题的一小部分。它们的分析依赖事件发生前后的背景。这里的每一个模型带来的可能是一个有效解,也可能是一个无效解;可能是一个已解决的问题,也可能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应用哪个模型取决于对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一旦背景知识掌握得很充分,研究者就能够建立一个既可更好地适应特定案例,又能捕捉到实际的制度约束的模型。制度约束阐明一系列可能的结果之所以可能,它们还暗示一个社会所面临的某一特殊难题如何能得到解决。

3这是一个关于关键链接文献的极好的评论,见Kathleen T helen (1999)。

分析性叙述的模型应该建立路径依赖。它所要求的不仅仅是识别那些源自过去行为的约束或者是被建构在新制度中的激励。历史事件所发生的顺序很重要;遥远的过去事件能够产生某种特殊的、至今仍有影响的因果链条。一篇有关关键链接3(critical junctures)的文献已经试图系统地探讨这种先后

778

经济学(季刊)第9卷顺序,但它是以一种与分析性叙述迥异的方式展开的。博弈论,特别是子博弈完美性一种对非均衡路径行为的分析,为准确理解为什么特殊的起始点会影响后来历史顺序中的情况提供了解释基础。

路径依赖,当它像棱镜分析一样对那些没有被采纳的路径展开分析时,其含义不仅仅是!历史重要?。这的确是事实。再次强调,正是多重均衡的存在使路径依赖既有趣又重要。一旦将确切的支付整合进来,博弈的起始点就影响(经常是决定了)终点。特定的背景下某种制度是自我实施的,这意味着其他的选择持续不受欢迎。参与者的信念和历史一样重要。而信念显然会受到历史经验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行为人对其他在当前背景下的参与者行为的认识的影响。

分析性叙述中的路径依赖也暗示一旦特定的制度安排(以及由此形成的权力和威信的特定分配)已确立,要想彻底扭转或改变它的进程就更加困难。罗森塔尔通过考察法国和英国17世纪政治制度的分野非常清晰地阐述了这一观点。这些是保罗 皮尔森(Paul Pier son,2000)在他的有影响的论文中所强调的内容(又见T helen,1999,第392396页)的反馈效果吗?这还不太清楚。分析性叙述研究进路同样具有这些系统阐述的某些特征,但是其差异和相似的程度仍需全面探索。一个明显的分歧在于理性选择的文献重点强调行为人关于他们的行为将产生什么影响的信念,而历史制度主义者的研究进路则倾向于强调制度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格瑞夫关于商业革命的研究(Gr eif,1996)是个例子。格瑞夫区分了预期的多种形式,这些预期协调行为,有时还会导致那些将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组织的产生。这些预期是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科技这些社会特征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一个协调点(coo rdination point)自身的存在就使改变变得困难,因为它使得定位(locate)以及接下来令其他人转移到另一个协调点需要付出足够大的努力才行(H ar din,1999)。当组织发展起来时,路径将被建得更加牢固,因为组织倾向于维持它的既得利益。它将坚持既定路径,即使这条路径已经不再是最优的。

(三)演绎、归纳和重述(iteration)

在分析性叙述中,叙述和分析是完全缠绕在一起的。这一研究进路并非从一个一般模型出发推导假说,然后再用适当的案例去验证它的演绎推理方法。这是一个理性选择学者普遍的做法,也是一个已经产生一些非常重要的洞见和发现的做法(Lev i,1988;Kiser,1994;Golden,1997)。然而,对于分析性叙述来说,用来阐明变量间因果联系的模型是重述的和归纳的,尽管初始制度可能是演绎的。理性选择的假设和博弈论的逻辑产生假说,而模型则需要在与叙述所表达的细节的互相影响下得到完善。当假说是由一般理论演绎得来的时候,你将发现一般化的要求更加显而易见,而对详细情况的解释

第2期玛格丽特 列维:分析性叙述779可能就不那么吸引人和现实了。这是长期以来来自比较历史政治学中理性选择学派的批评意见,也是分析性叙述研究计划试图解决的问题。

#分析性叙述?的所有作者都依靠理性选择来产生假说和提供理论支撑,并且他们每个人都有从事历史研究、实地调查或者两者兼备的训练和经历。这类研究开始于一些基本信息和一些理论假说,但是下一步将是积累新信息、构造新模型。贝茨那一章展示了这一过程,即由一个寡占模型到一个政治经济模型的转变。他从一个已清晰表达的优势点(vantage point)出发,让证据与之对抗,然后再选择一个新的优势点。

在理论和数据之间的重述也有对研究行为的启示。每一个被采用的新模型应该与掌握的事实相一致,并且显示出什么样的新数据仍需要进一步查找。在构建理论的时候,社会科学家们经常已经对他们研究的数据、问题、案例了解很多了。这是社会科学的普遍规律,在像分析性叙述这样要求理论必须被嵌入到叙述中去的研究进路里更是显而易见的。

三、评 价

对于评价分析性叙述研究进路的执行情况有多种标准。在这些标准中有几个是逻辑方面的,其他还包括证实和一般化(g eneralizability)。这些标准中大多数都在训练有素的社会科学家的标准工具箱中,它们实际上被用于对所有研究的评价。詹姆斯 曼哈尼(M ahoney,2000,第86页)宣称:!那些新理性选择理论的鼓吹者仍没有完全说清楚他们检验假说的方法。?下面的内容仅是一种矫正的最谦卑的开始。

(一)逻辑

分析性叙述的长处之一在于可以根据严格的、经常是正式的逻辑来评判一场争论。结论必须跟随前提。如果推理是错的,或者不够准确,那么阐述的理由就因此失去可信性。逻辑一致性既规范了因果链条,也规范了叙述。清楚的形式化和数学推理的采用是尤其需要的。数学的使用意味着要么对要么错,二者必居其一。

然而,正确的数学很难说是评价的唯一标准。一个给定的叙述表明一个模型在解释问题时应当能显示行为人的选择、行为和他们之间的策略互动。那些显示的内容又迫使学者重新考虑之前的叙述,然后重新评估叙述的关键要素超出原来所提理论的程度。如果必须过于频繁地诉诸于模型外的力量,那么该理论必须被拒绝。同时,模型将分清楚哪些问题是不能通过逻辑解决,只能通过叙述资料得到解释的。

780 经济学(季刊)第9卷

(二)证实

有不少方法可以用来评估那些作者提供的解释在多大程度上被数据证实且优于其他的解释。不只是假设和因果机制必须与事实相符,模型还必须能产生可检验的、其他模型无法提供的暗示。

要求有明确的假设对评估过程有帮助。然而,它也使分析者多了证明假设合理性的负担。判定为关键行为者的参与人确实是关键行为者吗?作者们已经提供了关于行为人的偏好、信仰和目标的内容和次序的可接受、可防御的定义了吗?对简化假设的依赖容易激起来自那些重视时间和地点的历史背景的学者的挑战,同时也会激起来自那些并不试图发现假设的逻辑性或者是它与叙述所呈现的资料是否一致的学者们的挑战。逻辑是嵌入在分析性叙述里的,而经验资料往往一方面去创造,另一方面去评价,很快又相互纠缠在一起。二者必须高度融合。

与产生假说和暗示的其他方法一样,从模型中产生可检验的暗示然后使之隶属于证伪是对分析性叙述评估的关键。然而,分析性叙述的重述特征(iterative feature)增加了另一个评价的维度。正如#分析性叙述?一书的作者们指出的,

!当我们用完可检验暗示时,我们就不再重复。我们方法的一个暗示就是在最后的重复里我们仍保留着不确定的态度。具有讽刺性的是,也许我们更加肯定何时理论失败而不是何时它们与案例资料相符。?(Bates et al.,1998,第17页)

分析性叙述和过程追踪(George and Bennett,forthcom ing )都承诺一旦数据揭示了新的可能性就对模型和解释进行修改。然而,存在一点不同。分析性叙述运用清楚的理性选择模型,特别是依赖扩展式博弈,对过程有一个更清晰、更严格的刻画。过程追踪和分析性叙述如果处理不当都容易堕落为曲线迎合练习(curv e fitting ex er cises)。分析性叙述最伟大的力量之一可能就是博弈论与重述的结合推动研究者去寻找那些旧模型从未意识到和捕捉到的新颖因素。这使得模型的完善成为拉卡托斯意义上的进步研究纲领的一

部分。44是Turan Kayaolu 提醒我注意这一点的。

充分证实的最后一个标准是,这一理论所提供的解释比其他可接受的解释强到什么程度。有时候,作者会在争论或总结中产生新的解释。温格斯特和列维研究的问题就是这样。有时候,新的解释来自于一个一般框架。例如,格瑞夫论证了他的政治经济理论优于一个文化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比较静态结果会提供某些相互竞争的解释。然而,通常一个替代的解释的产生一定

第2期玛格丽特 列维:分析性叙述781是来自于学术争论的另一方,而不是来自分析性叙述的作者。无论作者们如何试图保持客观性,他们往往忠于自己的解释和他们自己组织叙述的方法。因而,只有当持不同观点的不同学者都试图对同一现象给出更有力度的解释时,社会科学才会真正进步。

(三)一般化

分析性叙述的!阿基里斯之踵?在其实现一般化(generalizability)的能力上。毕竟它代表一种对在特殊地点和时间产生的特殊困惑给予解释的努力,所使用的也是为特定情境量身定做的模型和理论。即使如此,通过运用这些事例来产生某种更一般的观点是有可能的。

尽管这种研究方法并不是直接演绎的,但是它依赖于理性选择这个阐释结构如何影响个人选择从而影响集体结果的一般理论。这与凯瑟和赫切尔(Kiser and H echter,1991,1998)的观点不太一样。他们是严格演绎的。这种不同不但主要在对演绎和归纳相对角色定位上存在,而且在发现的方便程度上同样也存在。他们还没有发现博弈论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有用性(H echter,1990,1992)。

分析性叙述研究者们发现了博弈论在构造模型、评价解释和一般化这些方面的重要价值。对于他们来说,理性选择,特别是在它的博弈论形式下,能够凸现结构的某些重要特性以及从中产生的策略选择。!%%即使某一特殊博弈可能使用起来不方便%%它们仍然可以产生出在不同的参数设计下可检验的解释?(Bates et al.,1998,第234页)。通过识别集体行动难题、委托 代理问题、可置信承诺、否决点(veto points)以及诸如此类问题的各种特殊形式,分析性叙述提供一种显示哪些方式以及以何种方式应用于情境特征的方法。例如,最初由威廉 瑞克(Riker,1964)提出,后经温格斯特和他的合作者们发展的联邦主义模型(Weingast,1995;Weing ast et al.,1995)对广义上国家的大量问题的说明很有用,其中包括温格斯特在#分析性叙述?中他的章节里所阐述的事例。

进一步的,分析性叙述研究进路还需要识别因果机制。它不仅仅包括机制指令表(the reperto ir e o f m echanism s),例如,情感、怨恨,以及诸如此类对行为与其他选择之间联系提供细致入微的解释的因素(Elster,1998, 1999)。机制指令表观点似乎强化了Elster承认的那种对于!统一理论?和解释规律(law like ex planatio ns)的可能性的怀疑主义,一种!接近于解释上虚无主义?的怀疑主义只有通过对!一种机制的想法能提供一种有解释力量的办法?的重新认识来弥补(1999,第2页)。另一方面,阿瑟 斯汀考姆(Arthur Stinchcombe)争辩道:!一般来讲,有关机制的理论除非它们在总体或结构层面上产生新的预期,否则是没有用的。?(Stinchco mbe,1991)分析性叙述研究者们发现,他们自己在这场辩论中是站在斯汀考姆一边的,并且

782

经济学(季刊)第9卷就是试图证明这样一个因果机制。

罗格 彼得森(Ro ger Petersen)提供了一个用博弈分析方法来连接机制与结构的概述。他强调过程,并用它来指代机制的顺序和联系。如他所述,当结构能够被预先确定时,即它独立于结果,预测才成为可能。其次,决策结构可以将个人行为与总体现象联系起来。通过对不同分析层次之间的因果链接的界定,博弈论能够提供来自现有的宏观理论的微观预测。(Petersen,1999,第66页)

为了进一步建立起理论的一般性,例外的检验(out of sam ple test)是必需的。今天的社会科学研究假设作者们将自己提供那些检验,很多人的确试图那样做,包括列维和罗森塔尔在书中也是这样。然而,对所举例子以外的事件的认识水平很少能够与那些曾经困扰作者,并已经被详细理解的最初案例相匹敌。虽然作者被认为应该在广泛的事例上有同样的发言权,这是作者负有的义务,但是这对于某一领域的专家、历史学家以及其他学者来说是很难实现的。他们必须克服语言、史料的约束,并获得对某一重要题目或为某一分析性叙述提供关键细节的叙述的深度权威。因而,再次强调,一般化的证明可能要依靠有更多的学者用对一时一地有效的发现去说明非常不同的地点和时间的现象。

四、结 论

分析性叙述研究方法与一种认为应当使事件的结果要么极端系统化要么极端非系统化的历史观存在尖锐对立。分析性叙述的观点是:理解事件发生的制度背景有助于解释某种事件是如何以及为何可能发生。这是意识形态的立场而不是方法论的立场,因为博弈论本质上没有别的,就是排除结果的完全不确定性。

使用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方法的其他学者也要求得到分析性叙述的标签。例如,在近来的一篇文章中,埃拉 凯茨纳尔逊(Katznelson,1997)频繁使用这一名词来描述一个非常不同的方法论劝告,它使用源自巴灵顿 穆尔(M oore,1966)的方法来处理大规模宏观历史问题。我们并不是否认凯茨纳尔逊和许多他所引用的作者在将行为者、制度和结构这些复杂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论化的意义上是分析性的。在他们强调背景、过程、序列和偶然性上,他们是叙述者也没问题。泰达 斯考克鲍尔和玛格丽特 萨莫斯(Skocpol and Som ers,1980)称他们所偏爱的比较方法为!宏观分析比较史?,在他们的研究中当然可以既依赖于叙述又依赖于重述。

正如凯瑟琳 泰伦(T helen,1999)所作的足够清楚的分析,历史制度

第2期玛格丽特 列维:分析性叙述783主义者与新经济制度主义者之间的对比不应当被过分强调。两者都详细描述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制度建立和破坏的过程。两者都一方面既认识到集体行动难题,另一方面又认识到路径依赖的角色。历史在起作用,制度约束和激励着行为,同时也对个人以及他们的偏好产生格式化的影响。虽然理性选择的实践者明确宣扬简化解释(parsimonious ex planations),但是分析性叙述研究者对结构和细节感兴趣,正如历史制度主义者对减少变量数目和在大量历史与案例研究材料中进行选择的识别标准感兴趣。

即使如此,区别还是存在的。分析性叙述者可能越来越热衷于宏观比较研究者的比较方法,但是内在的紧张仍然存在,远未解决(Munck,2001; Mahoney and Rueschem ey er,2002,第8891页)。即使存在于采取不同研究进路的特定学者间的界限消除了,它们的中值距离仍然相当远。这样的情况可能最初出现在研究风格上。例如,依赖于正规理论而非口头理论(v erbal theory)就不仅仅是一种关于用一种方法而不用另一种方法来组织信息的偏好的问题。分析性叙述研究方法反映了一种独特的理论概念、理论构建和理论评价。

参考文献

[1]Bates,R.,!T he 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An Intern ational In stitu tion?,in Bates,R.et

al.,A na ly tic N arrativ e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194230.

[2]Bates,R.et al.,A naly tic N arra tiv e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

[3]Bates,R.,!Analytic Narratives Revis ited?,Social S cience H istory,2000(a),24(4),685696.

[4]Bates,R.,!T he Analytic Narrative Project?,A mer ic an P olitical S cience Rev iew,2000(b),94

(3),696702.

[5]Carpenter, D.,!What is the M arginal Value of Analytic Narratives??Social S cience H istor y,

2000,24(4),653668.

[6]E lster,J.,!A Plea for M echanisms?,in Hedstrom,P.,and R.Sw edb erg(eds.),Social M e cha

nisms.Cambridg e:Camb 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4573.

[7]E lster,J.,A lch emie s of the M in d:Ra tionality and the E motions.Cam bridge:Camb ridge U niver

sity Pres s,1999.

[8]E lster,J.,!Rational C hoice H istory:A Cas e of E xcessive Ambition?,A me rican Politic al Sc ie nc e

R ev iew,2000,94(3),685695.

[9]George, A.,!Case Studies and T heory Developm ent:T he M ethod of Structu red,Focu sed Com

parison?,in Law r ence,P.(ed.),Dip lomacy:Ne w A p pr oac hes in H istory,T heory,and P olic y.

N ew York:Free Pr ess,1989,4368.

[10]George, A.,an d A.Bennett,Ca se S tudy and T heory Dev elop men t.Cambridge:T he M IT Pr ess,

forthcoming.

784

经济学(季刊)第9卷

[11]Golden,M.,H er oic Def e ats:T he P olitics of Job L oss.Cambridg e:Cambridge Un iversity Pr ess,

1997.

[12]Greif, A.,!On the S tudy of Organization s and Evolving Organization al Form s through History:

Reflections from the Late M edieval Family Firm?,Ind ustrial and Corp orate Chan ge,1996,5(2), 473502.

[13]Greif, A.,!Self Enforcing Political S ystem s and Economic Grow th:Late M edieval Genoa?,in

Bates,R.et al.,A naly tic N arra tiv es.Princeton:Prin 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2363. [14]H ardin,R.,L iberalism,Constitu tionalism,and De mocr acy.Oxford:Oxford U niver sity

Press,1999.

[15]H echter,M.,!On the Inadequ acy of Game Th eory for th e Solu tion of Real W orld Collective Ac

tion Problems?,in Cook,K.,and M.Levi(eds.),Th e L imits of Rationality.Chicago:Un iversi ty of Chicago Press,1990,240249.

[16]H echter,M.,!T he Insufficien cy of Game T heory for th e Resolution of Real W orld Collective Ac

tion Prob lem s?,Rationality&S oc iety,1992,4(1),3340.

[17]Iversen,T.,Conteste d E con omic Institutions.Cambridge:Cambridg e University Press,1999.

[18]Katznelson,I.,!Stru cture and C onfiguration in C om parative Politics?,in Lichbach,M.,and A.

Zuckerman(eds.),Compar ativ e P olitics:R ationality,Cultur e and S tructur e.Cambridge:Cam bridg e University Press,1997.

[19]Kin g,G.,R.Keohane,and S.Verb a,S cientif ic Inf er 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 ch.Princeton,

N 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20]Kis er, E.,!M ar kets and H ierarchies in Early M odern T ax System s:A Prin cipal Agent Analysis?,

P olitics&S ocie ty,1994,22(3),285316.

[21]Kis er, E.,and M.Hechter,!The Role of General Theory in Comparative H istorical Sociology?,

A mer ic an Journal of S ociology,1991,97(1),130.

[22]Kis er, E.,and M.H echter,!T he Debate on H istorical Sociology:Rational Choice T heory and Its

C ritics?,Ame rican Journa l of Sociology,1998,104(3),785816.

[23]Knight,J.,I nstitu tion s and Social Conf lict.Cam bridge:Cambridge Un iversity Pres s,1992.

[24]Laitin, D.,Id entity in For mation:T he Ru ssian sp ea king P op ulations in th e Near Abroad.Itha

ca,NJ:Cornell U nivers ity Press,1998.

[25]L evi,M.,Of R ule and Rev enue.Ber keley,C A:Un 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 s,1988.

[26]L evi,M.,!A Logic of Institutional Ch ange?,in C ook,K.,and M.Levi(ed.),T he L imits of

Rationality.Chicago:U nivers ity of Chicago Pres s,1990,402418.

[27]L evi,M.,!T he Price of Citizen ship:Con scription in France,the United States,and Pruss ia in the

Nin eteenth Cen tu ry?,in Bates,R.et al.,Analytic N arr ativ es.Princeton,NJ:Prin ceton U niver sity Pres s,1998.

[28]M ah on ey,J.,!Nomin al,Ordinal,an d Narrative Appraisal in M acrocausal Analysis?,A mer ic an

Jour nal of S ociology,1999,104(4),11541196.

第2期玛格丽特 列维:分析性叙述785 [29]M ah on ey,J.,!Rational Choice T heory an d the Com parative M ethod:An Emerging Synth esis??

S tud ie s in Comp arative I nternational De ve lop ment,2000,35(1),8394.

[30]M ah on ey,J.,an d D.Ruesch emeyer,Comp ar ativ e H istor ical A naly sis in the S oc ial S cie nces.

Camb ridge:Camb ridge University Pr ess,2002.

[31]M oor e, B.,S oc ial Orig ins of Dic tator ship and Democr acy.Boston:Beacon Pres s,1966.

[32]M unck,G.,!Gam e T heory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New Pers pectives and Old Concern s?,

W orld P olitics,2001,53(2),173204.

[33]N orth, D.,S tr ucture and Chang e in Economic H istory.New York:Norton,1981.

[34]N orth, D.,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 e,and Ec onomic Per f ormanc e.Cambridge:Cam

bridg e University Press,1990.

[35]N orth,D.,!Econ om 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 e?,in Alston,L.,T.E ggertss on,an d D.North

(eds.),Emp irical S tu dies in I nstitutional Change.Camb ridge:Cambridge U nivers ity Pr ess, 1996,342355.

[36]N orth,D.,an d B.Weingast,!Constitutions and Com mitmen t:Th e Evolu tion of In stitu tion s Gov

erning Public Choice in S eventeenth Cen tu ry England?,Journa l of E conomic H istory,1989,49

(4),803832.

[37]Peterson,R.,!M echan isms and Structu res in Com parisons?,in Bow en,J.,and R.Petersen

(eds.),Critical Comp arisons in P olitics and Cu lture.Camb ridge:Cambridg e U nivers ity Pr ess, 1999,6175.

[38]Petersen,R.,Re sistance and R ebellion:L e ssons f r om E aster n Eu rope.C amb ridge:Cambridg e U

niversity Pr ess,2001.

[39]Pierson,P.,!Path Dependency,Increasing Returns,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A merican P oliti

cal S cience Re view,2000,94(2),251267.

[40]Riker,W.,F ed eralism.Boston:Little,Brow n,1964

[41]Rosenthal,J.,!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bsolutis m Recon sidered?,in Bates,R.e t al.,A nalyt

ic N arr ativ es.Princeton,NJ:Prin 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64108.

[42]S charpf,F.,Crisis and Choice in E urop ean S oc ial De mocr acy.Ithaca,NY:Cornell U niver sity

Press,1991.

[43]S charpf,F.,Games Re al A ctor s P lay.New York:Westview Pr ess,1997.

[44]S kocpol,T.,and M.S om ers,!Th e Us es of Comparative H istory in M acrosociological Inquiry?,

C omp arativ e Stud ie s in S ocie ty and H istor y1980,22(2),174197.

[45]S tinchcom be, A.,!T he C ondition s of Fruitfuln ess of T heoriz ing ab ou t M echanisms in Social Sci

ence?,P hilosop hy of the S ocial Sc ienc es,1991,21(3),367388.

[46]T helen,K.,!H istorical In stitution 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Annua l R ev ie w of P olitical

Sc ienc e,1999,2(2),369404.

[47]Van Evera,S.,G uide to M ethod s f or S tude nts of P olitical S cience.Ithaca,NY:Cornell U niver

sity Pres s,1997.

经济学(季刊)第9卷786

[48]W ein gast, B.,!T he Econ om ic Role of Political In stitu tion s:M ark et Preserving Federalism and E

con om ic Development?,I nternational Politic al S cience Rev iew,1995,11(1),131.

[49]W ein gast,B.,!Political Stability and Civil W ar:Institutions,Comm itm ent,and American Democ

racy?,in Bates,R.et al.,A naly tic N ar rativ e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 ess, 1998,148193.

[50]W ein gast, B.,G.M on tinolo,an d Y.Qian,!Federalism,C hinese S tyle: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

con om ic Succes s in China?,W or ld Politic s,1995,48(1),5081.

Modeling Complex Historical Processes

with Analytic Narratives

M ARGARET L EVI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 eattle)

T A O C H EN

(Shen Yang Univ 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bstract Both r esear ch w ith case and building model ar e common r esear ch way s in so cial science.T hey look ver y diff er ent but in deep relation with each o ther.U nless t hey in teg rate to gether,ther e isn t a pr og ress o f so cial science.T his paper ar gues the appr oach sys temically,such as co nt ent,essence and theo retic shelf,and so o n.I t also arg ues t hat analy tic nar rative go bey ond t he o ld ratio nal cho ice met ho d and r esear ch the special inst itution in spe cial histor ic context w ith g ame theo ry.So so cial science can expla in r ebellion and revo lutio n, stat e t ransfo rming and ot her impor tant histo rical processes better.

Key Words Analy tic N arr ativ e,Strateg y in Equilibr ium,Pat h Dependence

JEL C lassification A12,B15,C72

还原历史真相

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60年前,年轻的她们在被称作“慰安所”的人间地狱里遭受凌辱;60年后,她们已风烛残年,没有经济来源,大多数人在凄苦中辞世。60年来,她们不愿也不敢向身边的人提起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她们痛恨这个名字———“慰安妇”。等不到历史的真相的她们,正在逐渐老去,死去……等到这些历史的见证人都不在了,明天,我们以什么见证历史?“给予这些历史见证人以经济和精神上的援助,她们不该带着历史孤独地死去!”苏智良呼吁道。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系主任,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主任。1992年以来,苏智良致力于“慰安妇”研究。9月1日,苏智良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他计划年底在上海师范大学校内成立首个中国“慰安妇”资料馆,并在近2年内保留一个“慰安所”,作为历史的见证。她们的晚年孤独潦倒记者(以下简称记):从1992年至今,您从事“慰安妇”研究已经13年了,现在尚在人世的“慰安妇”还有多少人?苏智良(以下简称苏):在20多万名中国“慰安妇”中,能够熬到日军投降而幸存下来的,人数并不多。从1993年至今,我们共找到100多位原“慰安妇”,但近些年来,她们陆续去世。她们的讲述,还原了曾经不为历史所记载的真相。据我们所知,现在仍然健在并且生活在中国内地的原“慰安妇”只有35名,分别生活在北京、上海、山西等9个地方。上海也有两名朝鲜籍的“慰安妇”,她们现在精神上仍很痛苦,并且不愿意公开她们曾经的经历。记:这些幸存的原“慰安妇”现在的生活状况如何?苏:不好,很不好。“二战”中幸免于难的她们,遭受长期残酷的摧残,绝大多数丧失了生育能力,晚年陷入了孤独潦倒的凄凉境地。身体上,她们普遍有慢性病如骨头酸痛、神经痛、哮喘、妇科病等疾病;精神上,她们带着羞愧的心情苟活至今,耻于对别人讲这些经历;经济上,她们没有收入,生活窘迫,无儿无女,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也难以维系。在我们调查早期中,曾经听说有一个武汉受害者由于贫病交加,孤身一人,实在无法活下去就卧轨自杀了。去年我去看山西的一名受害者,她住在农村,80多岁了,烧饭、洗衣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完成。她告诉我,她曾不小心摔了一跤,两个多小时后,自己醒来,摸着爬回了自己家,喝完一口水后还要忙着准备自己的晚饭。对日索赔,她们很有勇气记:你刚才提到在上海有两名朝鲜籍老太太,她们并不愿公开她们曾经的经历,主要原因是什么?苏:战争给她们留下的创伤太惨烈了,“慰安妇”的经历使她们遭受了身心巨大的创伤,烙印一生。老太太不愿公开,很大原因是子女不支持。记:那些选择“说出过去”的原“慰安妇”,公开经历前后,她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吗?苏:在以前,她们公开身份后,可能会遭到当地人的歧视。已经死去的原“慰安妇”侯冬娥在生前饱受歧视,在她所在的村庄里,大家不叫她真名,称她是“进过炮楼的”,更有人拿她的遭遇当笑话说。一个雨天,她重重摔倒在村口,因为嫌她“不干净”,没人肯过去扶她。这十几年来,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她们在公开身份后,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同情,生活也得到了改善。记:你在接触了这些曾经被强迫沦为“慰安妇”的中国妇女后,发现她们最需要的是什么?苏:精神上的慰藉和无歧视的经济援助。经济援助可以改善她们的生活现状,而精神上,她们需要的是加害者的道歉和周围人的关心。袁竹林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个“慰安妇”,她曾哭诉说:“我这一生,全毁在鬼子手里了,我80多了,没有几年能活了,日本政府应该尽快赔偿,我等不及了!”可喜的是,现在已经有“慰安妇”勇敢站出来进行对日索赔,山西的两起,海南的一起,我国台湾的一起,但是目前都没有结果。五年来,国内捐款3万元记者:说起经济援助,现在她们能有多少生活补贴?苏:对于“慰安妇”问题的研究,国内起步比较晚,我们研究中心(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对这些人进行资助。钱不多,给她们每人每月100元的补贴。对这些老太太(大概20余名)来说,一个月100元,可以让她们不用为生存而担忧。但问题是,每年研究中心的捐款根本不够支付这些老太太的生活补贴。中心的捐款主要来自海外募集,国内募集的很少,从2000年到去年为止,收到国内捐款1万多元。今年海外援助比较少,相对来说,国内的募捐增多了,现在收到将近2万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拒绝了日本“亚洲妇女国民基金”的“帮助”,因为日本政府想通过这个基金

2008数学建模国家一等奖论文(神经网络)

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的研究 摘要 本文从搜集有关普通高等学校学费数据开始,从学生个人支付能力和学校办学利益获得能力两个主要方面出发,分别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深入研究从而制定出各自有关高等教育学费的标准,最后再综合考虑这两个主要因素,进一步深入并细化,从而求得最优解。 模块Ⅰ中,我们将焦点锁定在从学生个人支付能力角度制定合理的学费标准。我们从选取的数据和相关资料出发,发现1996年《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学费占生均教育培养的成本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而由数据得到图形可知,从2002年开始学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超过了25%,并且生均学费和人均GDP 的比例要远远超过美国的10%到15%。由此可见,我国的学费的收取过高。紧接着,我们从个人支付能力角度出发,研究GDP 和学费的关系。并因此制定了修正参数,由此来获取生均学费的修正指标。随后,我们分析了高校专业的相关系数,从个人支付能力角度,探讨高校收费与专业的关系,进一步得到了高校收费标准1i i y G R Q = 。 在模块Ⅱ中,我们从学校办学利益获得能力出发,利用回归分析对学生应交的学杂费与教育经费总计、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验、社会捐投资和其他费用的关系,发现学杂费与教育经费总计成正相关,与其他几项费用成负相关。对此产生的数据验证分析符合标准。然后,再根据专业相关系数来确定学校收取学费的标准。从而,得到了学校办学利益的收费标准2i i i y y R = 。 在模块Ⅲ中,为了获取最优解,我们综合了前面两个模块所制定的收费指标,并分别给予不同权系数,得到最终学费的表达式12i i C ay by =+。然后,我们从学校收费指标的权系数b 考虑,利用神经网络得到的区域划分,根据不同区域而计算出的权系数b 的范围。最终得到的表达式 ]12345**(1)(1.0502 1.1959 1.3108 1.36360.7929)**b i i C R G Q b x x x x x R =-+----;由此便可得到综合学费标准C 的取值范围。然后,我们随机选取了同一区域不同专业,并根据表达式计算这些专业的学费,结果发现对社会收益大,个人收益小的专业如地质学的学费范围为:3469.8~3506.3元之间;对社会收益小,个人收益大的专业如广告设计的学费范围为:7931.0~8014.5元之间。与通常高校实现的一刀切政策有了明显的优点。 最后,我们从本论文研究方向考虑,为优化高校费用标准的制定提出参考意见,如建立反馈制度和特殊生补贴制度的建议。 【关键字】相关系数 回归模型 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

历史知识对人的成长的作用

浅谈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 埃及卢克索神庙法像上镌刻有一句话:“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到过那里的人,没有不被这句话震撼的。学习历史是我们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及现在,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途径。学习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祖国的热爱,拓展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整体素质。 学习历史同时也是对自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可以让我们学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我们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 此外,通过学习学会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我们可以做到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会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形成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历史思维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漫漫数千年,人类历史几乎无所不包,而作为非历史专业的人,我们当然没有时间与精力也没有必要去全部学通学透。我们只要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有一些大略而系统的认识便已经足够我们受益终身了。 第一是人类政治活动。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世界各国曾出现过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换,可以了解“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各自的利与弊;我们还学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人在皇权的集中加强和分散削弱过程中拉锯拔河,可以领略中国近百年来的大动乱和大改变,可以通晓近当代在国际社会上各国担任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第二是人类经济活动。我们可以学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改革开放后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可以学到两次工业革命对西方经济起飞的重大影响,可以看到近百年来经济全球化的缓慢而不可逆转的推进进程; 第三是人类的思想文化活动,我们可以学到儒家思想如何作为正统统治而同时又维系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化生活,可以感受西方古老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及近现代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人的学识的魅力。我们经常说中西方有文化差异,只有学习了这些经典的著作,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明白这些差异的来源,从而让我们可以不卑不亢的打开大门与别人进行交流。 正如运动锻炼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更加有活力,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让我们在精神的层面上更加强大。具体的来说,历史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给与我们巨大的帮助:第一,历史知识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道德行为的思想基础。历史也是一门感人的学科,历史长河中所凝聚成的人类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坚韧不拔的意志毅力、爱国爱民的凛然正气……是人类社会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也是培养下一代的最丰富的精神食粮。历史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对于历史的价值,唐代的史学评论家刘知几讲说:“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

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性 以前我一直在想,像朝鲜这样的弹丸小国,他们的历史肯定充满了哀怨愁苦,一定自卑到了极点。直到我看翻到一些关于朝鲜通史的文章,才发现自己很受启发。结果我大错特错了,朝鲜人的民族自豪感是中国人望尘莫及的。他们充满豪情的宣传尽管朝鲜现在很小,可最初的朝鲜更小,首次统一朝鲜的新罗王朝,其北部边界还没有到达大同江,经过朝鲜人由南到北一步步地开拓,到明清时,终于把边境向北推倒了鸭绿江和图们江边。整篇通史洋溢着无比的自豪和英勇,大讲特讲古代朝鲜是如何向东北、西北开疆拓土以及挫败中国和日本的侵略的。这样的历史,姑且不说朝鲜人,就是一个外国人读了,也会仰慕朝,为之振奋。相反,我国的历史教育则侧重于近现代史的屈辱,冷落古代史的辉煌。甚至很多地区因为种种理由,减少或删掉了古代史教学,中国古代史教育正面临山重水复的绝境和失去生存的空间。诚然,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但也不能因此走向另一极端,只给学生沧桑,只总结教训。其实,一定重视古代史教育。 一,通古可以治世。 历史科学是传统国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学科,也是华夏文明赖以传承的主要载体,它有着独特而重要的社会功能。在历史科学的诸多社会功能中,鉴戒资治、劝世厉行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项。唐初著名史学家令狐德指出历史科学的社会功能在于“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宋朝一代史学巨擘司马光讲到其编撰《资治通鉴》的动机 是:“专取关国家盛衰, 系生民休戚, 善可为法, 恶可为戒”。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也明确指出历史学的宗旨在于“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具体说来就是“念先民辛勤未竟之业,则矍然思所以继志述事而不敢自暇逸;观其失败之迹与夫恶因恶果之递嬗,则知耻知惧;察吾遗传性之缺憾而思所以匡矫之也”。所有这些古今著名学者在此都表达了一个共同心声,即史学具有显著的鉴戒资治、劝世厉行的社会功能。毛泽东、华盛顿、丘吉尔等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政治家,使中国、美国、英国出现开创性的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他们博古通今是密不可分的。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事例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事例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个问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第一点表 现。 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自然资源是一种天然财富,只有经过劳动群众使用一定工具,进行艰苦的劳动,以自己体力和智力投入到生产中,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才能把天然财富变成社会财富。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 不创造出物质财富,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 第二,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物质财富都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大。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①人民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 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无论任何人,要从事精神活动,都要有物质前提,即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手段,而它们都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如果没有物质生活资料, 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就无法进行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 第一,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根源和依赖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事例一:

明代著名的《本草纲目》,就是总结了历代的药物学家、医学家和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特别是药物经验,而由李时珍经过27年艰苦劳动,加以检验、丰富和发展,所完成的药物学巨著。 事例二: 西汉后期的《汜胜之书》,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元代的《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是直接总结劳动群众的农业生产和饲养经验写成的。 第二,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蕴含着文学艺术的丰富矿藏;即使作为精神财富生产重要工具的语言,也是人民群众的创造。 事例一: 屈原的《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神话和传说。事例二: 《水浒》《三国演义》《西厢记》《浮士德》等世界名著,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修琢提炼而成。 第三,历史上许多优秀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本身就是直接从劳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他们亲手完成了许多宝贵的精神产品的创造。 事例: 中国宋代发明活字印刷的毕升,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近代英国发明蒸汽机的瓦特,英国电磁学家法拉第,发明电灯、电影、留声机的爱迪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杰出的代表。 综上所述,我们的结论是: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 ③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作者是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生,江苏无锡县人。一生坎坷,献身音乐,终成杰出的民间音乐家。他创作演奏的二

搞好史料教学 还原历史真相

搞好史料教学还原历史真相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高考题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新材料、新情境,因此,史料教学已成为当今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而且,史料教学有其特殊的魅力:它能还原历史,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从而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培养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没有史料教学,就没有历史教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绥靖政策”是较难理解的内容,我是这样处理的。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材料: 材料一: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美国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材料二:伊克斯日记中记载了1941年9 月英国部长联席会议的情况:“话题转到了俄国的黄金储备上来,显然我们是在力求趁他们的黄金没有告磐之前全部把它弄到手,以抵偿我们提供的货物。此刻,我们对苏联采取了租借法案。 材料三:在1941 年8 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大西洋会晤中,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具体内容有:“日

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反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罗斯福私下对此的反映是:“丘吉尔要我们支持他,现在他对东方香港,马来西亚,印度,缅甸很不放心。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为我在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人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指的“民主国家”是指哪些国家?罗斯福这个口号表明了什么立场? (2)材料三中,丘吉尔的建议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罗斯福拒绝了丘吉尔的建议? (3)分析材料一、二、三看出美国二战初期采取了一些什么政策?美国采取这些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①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说明了美国在二战中大发军火财 ②目的是希望美国参战,打击日本,进行反法西斯。罗斯福拒绝是为了不让美国卷入战争。 ③采取中立的绥靖政策。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国家利益,避免美国卷入战争,使美国不会受战争的影响,从而维护美国国家利益。 通过这个材料题,我们对美国采取的绥靖政策有了更深的了解,另外通过学生们的思考培养了能力。

数学建模五步法与灵敏度分析

灵敏度分析 简介: 研究与分析一个系统(或模型)的状态或输出变化对系统参数或周围条件变化的敏感程度的方法。在最优化方法中经常利用灵敏度分析来研究原始数据不准确或发生变化时最优解的稳定性。通过灵敏度分析还可以决定哪些参数对系统或模型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灵敏度分析几乎在所有的运筹学方法中以及在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时都是很重要的。 用途: 主要用于模型检验和推广。简单来说就是改变模型原有的假设条件之后,所得到的结果会发生多大的变化。 举例(建模五步法): 一头猪重200磅,每天增重5磅,饲养每天需花费45美分。猪的市场价格为每磅65美分,但每天下降1美分,求出售猪的最佳时间。 建立数学模型的五个步骤: 1.提出问题 2.选择建模方法 3.推到模型的数学表达式 4.求解模型 5.回答问题 第一步:提出问题 将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例子中包含以下变量:猪的重量w(磅),从现在到出售猪期间经历的时间t(天),t天内饲养猪的花费C(美元),猪的市场价格p(美元/磅),出售生猪所获得的收益R(美元),我们最终要获得的净收益P(美元)。还有一些其他量,如猪的初始重量200磅。 (建议先写显而易见的部分) 猪从200磅按每天5磅增加 (w磅)=(200磅)+(5磅/天)*(t天) 饲养每天花费45美分 (C美元)=(0.45美元/天)*(t天) 价格65美分按每天1美分下降 (p美元/磅)=(0.65美元/磅)-(0.01美元/磅)*(t天) 生猪收益 (R美元)=(p美元/磅)*(w磅) 净利润 (P美元)=(R美元)-(C美元) 用数学语言总结和表达如下: 参数设定: t=时间(天)

w=猪的重量(磅) p=猪的价格(美元/磅) C=饲养t天的花费(美元) R=出售猪的收益(美元) P=净收益(美元) 假设: w=200+5t C=0.45t p=0.65-0.01t R=p*w P=R-C t>=0 目标:求P的最大值 第二步:选择建模方法 本例采用单变量最优化问题或极大—极小化问题 第三步:推导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子 P=R-C (1) R=p*w (2) C=0.45t (3) 得到R=p*w-0.45t p=0.65-0.01t (4) w=200+5t (5) 得到P=(0.65-0.01t)(200+5t)-0.45t 令y=P是需最大化的目标变量,x=t是自变量,现在我们将问题转化为集合S={x:x>=0}上求函数的最大值: y=f(x)=(0.65-0.01x)(200+5x)-0.45x (1-1) 第四步:求解模型 用第二步中确定的数学方法解出步骤三。例子中,要求(1-1)式中定义的y=f (x)在区间x>=0上求最大值。下图给出了(1-1)的图像和导数(应用几何画板绘制)。在x=8为全局极大值点,此时f(8)=133.20。因此(8,133.20)为f在整个实轴上的全局极大值点,同时也是区间x>=0上的最大值点。 第五步:回答问题 根据第四步,8天后出售生猪的净收益最大,可以获得净收益133.20美元。只要第一步中的假设成立,这一结果正确。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历史教育的功能 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哲理,说明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深刻地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这反映了史学对于国民和国家的极其重要性。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更是提倡国人“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增强民族的忧患意识。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工作。 1、对个人而言,历史教育具有文化功能,人类文化实质是人类生产与社会演进的产物。而历史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的途径。所以说历史教育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永恒的范畴。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增强忧患意识,增进民族凝聚力,什么是忧患意识,概言之,这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的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忧患意识表现出的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精神自觉,是这种主体对改造世界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它因此成为重要的精神动力。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对个人而言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历史教育在面对古代先进的技术成就和灿烂的文化时,我们有的是满心的喜悦,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历史上那些灾难深重的黑暗时期。中国历史上战乱不断、人性压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外敌的侵略,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它们所留下的创伤至深至巨,久久难以愈合,时而隐隐作痛,促使人们时刻去反思。因此,在培养民族优越感的同时,也应培养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一个具有忧

数学建模的作用意义

数学建模的背景: 人们在观察、分析和研究一个现实对象时经常使用模型,如展览馆里的飞机模型、水坝模型,实际上,照片、玩具、地图、电路图等都是模型,它们能概括地、集中地反映现实对象的某些特征,从而帮助人们迅速、有效地了解并掌握那个对象。数学模型不过是更抽象些的模型。 当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个实际问题时,人们就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信息、作出简化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等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把它表述为数学式子(称为数学模型),然后用通过计算得到的模型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这个全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不仅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且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经济、金融、生物、医学、环境、地质、人口、交通等新的领域渗透,所谓数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是用数学方法在科技和生产领域解决哪类实际问题,还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形成交叉学科,首要的和关键的一步是建立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并计算求解。人们常常把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比喻为如虎添翼。 数学建模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已成为现代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为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对理工、经济、金融、管理科学等各专业的大学生都提出“数学建模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 数学建模在现代社会的一些作用 (1)在一般工程技术领域,数学建模仍然大有用武之地。在以声、光、热、力、电这些物理学科为基础的诸如机械、电机、土木、水利等工程技术领域中,数学建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这里的基本模型是已有的,但是由于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提出了许多需要用数学方法解决的新问题;高速、大型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得过去即便有了数学模型也无法求解的课题(如大型水坝的应力计算,中长期天气预报等)迎刃而解;建立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基础上的CAD技术,以其快速、经济、方便等优势,大量地替代了传统工程设计中的现场实验、物理模拟等手段。 (2)在高新技术领域,数学建模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无论是发展通讯、航天、微电子、自动化等高新技术本身,还是将高新技术用于传统工业去创造新工艺、开发新产品,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建模和模拟都是经常使用的有效手段。数学建模、数值计算和计算机图形学等相结合形成的计算机软件,已经被固化于产品中,在许多高新技术领域起着核心作用,被认为是高新技术的特征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数学不再仅仅作为一门科学,它是许多技术的基础,而且直接走向了技术的前台。国际上一位学者提出了“高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的观点。 (3)数学迅速进入一些新领域,为数学建模开拓了许多新的处女地。随着数学向诸如经济、人口、生态、地质等所谓非物理领域的渗透,一些交叉学科如计量经济学、人口控制论、数学生态学、数学地质学等应运而生。一般地说,不存在作为支配关系的物理定律,当用数学方法研究这些领域中的定量关系时,数学建模就成为首要的、关键的步骤和这些学科发展与应用的基础。在这些领域里建立不同类型、不同方法、不同深浅程度模型的余地相当大,为数学建模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马克思说过,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

学习历史的作用

学习历史有什么用 记得上中学时最厌烦的就是历史课,感觉枯燥冗长,空洞无味,不但没有认真好学,还给自己编造了不认真学习的理由——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现代人要发展就要往前看,预见未来,干吗老要回头去学习过去的事情,现在想来当时的思想是多么的幼稚可笑。经过多年实践和生活的体验,进入中年之后越来越觉的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历史是经验、教训、明鉴、秉承,是过去的沉积,未来的导向;一个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你融会贯通、惩前毖后,是学习的源泉,进步的信心。 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刚刚曝光的时候,国人一片哗然,谴责声、讨伐声一浪者运动之父——拉尔夫-纳德就成名于那个时代,他将消费者维权推上了一个新的高点。知道了这些,民众就会理解“食毒时代”只是经济高度发展之后的必然产物,人们只有通过理智地维权,让政府建立起更加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来保障人民生活的高质量与高度的安全性,民众就不会再迷茫地谴责与声讨,而是有目标有方向地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并最终为人民与国家带来公正和持久的利益。看来美国人的历史我们也能借鉴,教我们少走许多弯路,这难道不是读历史的好处? 历史学科是一间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信仰和精神意念等万面的建设上。由于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使得历史因没有实用价值、毕业后就业机会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倍受冷落和歧视。其实历史作为一间基础学科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科能力、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个人 1.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 不懂历史,就难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和启示。 历史作为一间科学,它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广泛的包容性,它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等。西人说:"历史叙述过去,但是这个过去乃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把老人们的经验传给儿童,若没有历史,老人也如儿童"。可见,历史是反思之学,我们埋应从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获得启迪。从前人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以前事为师,努力取其教益。因而,历史具有借鉴资政和启迪心智的功能是不争的事实。 学习历史使人明智。历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多学一点历史知识,对自己做人处事,对自己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不管以后你从事的何种职业,都是必要的。其次什么人学历史有用,每个人都有用。但是历史对每个人的作用有大小之分。领导者学历史作用比普通人作用更大,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普通人学历史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鉴古识今,少走弯路,这是有很强现实意义的。 2.学习历史可以提高对社会和当前世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对于社会 1.传承 我们学习历史,其实也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至今不曾中断的国家,其本质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当一个外国人比中国人还熟悉中国历史的时候,是这个中国人的悲哀;当大多数的国人都不了解本国历史

历史教师要还原历史知识的本真.

历史教师要还原历史知识的本真 在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创造新的史实,而是“创造”对过去史实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认识。然而许多教师误解了这个理念,为了达到课堂的生动性,往往采用影视作品等做教辅材料,虽可激起学生兴趣,但却忽略了材料的真实性,这样不但带给学生错误的历史观和认知观,而且成为恶搞历史的罪魁祸首,其危害是可想而知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炼就一双慧眼,努力纠正历史知识失真,还原历史的真象。 一、历史剧造假现象的广泛性及其危害 据统计表明,90%以上人们接受的历史知识来自影视作品。可见,影视作品对人们掌握历史知识的影响力是无法替代的。历史剧应以基本史实为依据,不可无限制地虚构。然而《大明宫词》中,让比太平公主晚生37年的大诗人王维与其演绎了一段荒诞的情缘;《康熙王朝》中,历史记载中比康熙大40多岁的苏麻喇姑竟然和康熙演绎起男欢女爱等。这些导致历史真实性在商业利益驱动下成了可以任意编造的“创作”,让一些历史教育者无法忍受。特别是众多历史影视剧、小说展现的是被美化的帝王将相,在嘻笑怒骂中一味歌颂封建王朝所谓的“太平盛世”,在“戏说”和编造中散布被歪曲的“历史真相”。它们不但会对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知识误导,有违艺术创作的职业道德和教育责任,而且向观众、读者传播的帝王将相创造历史这种错误落后的唯心史观,正好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唯物史观背道而驰,其危害是可想而知的。加上影视作品本身具有极强的渲染力和灌输力,势必会让观众尤其是分辨能力还不强的青少年把臆造的历史当成了真实的历史,尤其是受影视作品影响的广大中小学生那种“先入为主”错误的唯心史观与学校历史教师传授的唯物史观形成鲜明的反差,无形中加大了历史教师教学的难度。因此,这就要求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历史题材剧本的审查力度,让那些脱离基本史实的剧本不能上映;另一方面应加大对编剧进行教育,让他们认清历史剧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再则就是历史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用辩证的唯物史观来还原历史的真实性,进而引发学生探究历史真实性的兴趣,最终让学生明白“历史不可再现,但也不可创造”的道理。 二、古代书籍史料真实性的疑析 马克思说: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可见,历史的真实性作为历史学科的三大特性之一,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然而古籍中记载的史料相当部分是真假难分了。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了,事见《梁山伯宝卷》、《华山畿》乐府等。 然而据考证,这两个主角的真实历史却是:梁是明朝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喜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诞生了动人的传说。由此可见,连这些世人皆知的故事都存在失真之处,如果不加以论证,许多古籍记载都有可能存在失实之嫌。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学史兴趣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史兴趣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富裕牧场学校刘昌江自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有七年了,这几年的教育教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学科教学压力很大,因为作为教师首先得把本学科的教学成绩搞好,可是历史学科却存在着其特殊性:第一,由于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的家长都会告诉孩子:“数语外是主科,要好好学啊,政史地没啥用。”或者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这些话语从思想上使得一些学生从一开始就不会重视历史学科,而存在这样的思想怎么才能学好呢?第二,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了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一些地方的素质教育也取得不错的成绩,可是那种应试教育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所以学生就会根据中考的形势进行他们的学习:中考考试的学,不考的不学,中考分高的重点学,分少的不咋学。中考的历史学科是一门很不稳定的学科,在以前历史根本在中考当中不算分数,进几年中考改革了,终于把历史成绩算作中考总分了,可是成绩算成百分的40%,总算有了一席之地,相比较来说我这里算幸福的了,在有些地方的中考却只有10%的总成绩,这么少的分数还没有数学中的一道大题分数高,所以很多学生都会选择放弃学习历史,把更多的时间学习其他科目上。第三,有些学生愿意学习历史,可是他们认为历史就是靠背,只有背下来了才会得到高分,所以历史学科就会显得太枯燥,硬性的记忆年代、事件,根本没有意思。第四,还有的学生认为历史那都是过去的东西了,学了也没什么用。所以压根就不会重视历史学科。 通过分析历史学科在初中教学中的现状,可想而知初中历史教学面临

严峻的挑战,不容乐观,那么作为历史教师面临这样严峻的形势应该如何去解决眼下的困难呢?我想只有让学生从内心里爱上历史学科,死心塌地的爱,才能从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那种传统的思想观念,愿意学习历史。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内在的动力。学生对某一科有兴趣,愿意研究,即使这门学科很难也不会觉得难,如果对某一门学科不感兴趣,即使这门学科再简单也会觉得不简单。所以我们历史教师要想学生愿意学,必须培养好学生学史兴趣。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历史。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不只是中考的需要,更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历史的意义时,他们学习内驱力才能增强,才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数学建模题目及其答案

数学建模疾病的诊断 现要你给出疾病诊断的一种方法。 胃癌患者容易被误诊为萎缩性胃炎患者或非胃病者。从胃癌患者中抽取5人(编号为1-5),从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抽取5人(编号为6-10),以及非胃病者 中抽取5人(编号为11-15),每人化验4项生化指标:血清铜蓝蛋白( X)、 1 蓝色反应( X)、尿吲哚乙酸(3X)、中性硫化物(4X)、测得数据如表1 2 所示: 表1. 从人体中化验出的生化指标 根据数据,试给出鉴别胃病的方法。

论文题目:胃病的诊断 摘要 在临床医学中,诊断试验是一种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好的诊断试验方法将对临床诊断的正确性和疾病的治疗效果起重要影响。因此,对于不同疾病不断发现新的诊断试验方法是医学进步的重要标志。传统的诊断试验方法有生化检测、DNA检测和影像检测等方法。而本文则通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判别分析及SPSS软件的辅助较好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中胃病鉴别的问题。在临床医学上,既提高了临床诊断的正确性,又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起了重要效果,同时也减轻了病人的负担。 判别分析是在分类确定的条件下,根据某一研究对象的各种特征值判别其类型归属问题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按照一定的判别准则,建立一个或多个判别函数,用研究对象的大量资料确定判别函数中的待定系数,并计算判别指标。 首先,由判别分析定义可知,只有当多个总体的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时,进行判别分析才有意义,且总体间差异越大,才会使误判率越小。因此在进行判别分析时,有必要对总体多元变量的均值进行是否不等的显著性检验。 其次,利用判别分析中的费歇判别和贝叶斯判别进行判别函数的建立。 最后,利用所建立的判别函数进行回判并测得其误判率,以及对其修正。 本文利用SPSS软件实现了对总体间给类变量的均值是否不等的显著性检验并根据样本建立了相应的费歇判别函数和贝叶斯判别函数,最后进行了回判并测得了误判率,从而获得了在临床诊断中模型,给临床上的诊断试验提供了新方法和新建议。 关键词:判别分析;判别函数;Fisher判别;Bayes判别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胃病诊断中,胃癌患者容易被误诊为萎缩性胃炎患者或非胃病患者,为了提高医学上诊断的准确性,也为了减少因误诊而造成的病人死亡率,必须要找出一种最准确最有效的诊断方法。为诊断疾病,必须从人体中提取4项生化指标进行化验,即血清铜蓝蛋白、蓝色反应、尿吲哚乙酸、中性硫化物。但是,从人体中化验出的生化指标,必须要确定一个精准的指标来判断疾病所属的类型。设想,使用判别分析法,利用SPSS 软件对各个变量进行系统的分析,使该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

澄清世人误解_还原历史真相中国十大千古奇冤

澄清世人误解,还原历史真相中国十大千古奇冤 (2014-05-01 13:58:36) 转载▼ 分类:历史与地理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澄清世人误解,还原历史真相中国十大千古奇冤作者: NO.10 李鸿章——替罪羔羊,枉背满清黑锅 满清的卖国贼只有一个,那就是掌握满清实际权力的西太后。在清朝,特别是在西太后时代,连光绪皇帝都得听太后的,何况一个当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李鸿章冤,所以尽管当时就有全体军机大臣为其喊冤,集体上奏:“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但总要有人承担责任吧?朝廷岂可将矛头指向自己,岂可轻易引火烧身?所以,那个帽子也只有给他戴上了。李鸿章签完《马关条约》就被革了职,1900年,他躺在病榻上吐着血还在与洋人争辩周旋。1901年他代表大清国与11列强签完《辛丑条约》后,再次大口大口地吐血。他死前一小时,俄国公使的还站在他躺着的床头面前逼迫他,其时李鸿章已经是口不能言,唯有眼中不停的流着泪。李鸿章给朝廷遗折中说“切盼”大清国“举行新政,力图自强”的愿望,并提醒朝廷“一国生事,多国构煽”,要警惕列强对中国存在“野心”。 史实相悖指数:★★ 世人误解指数:★★

综合评定指数:★★ NO.9 李道宗——王朝基石,惨变猥琐小人 李道宗(600年-653年)字承范,唐宗室,始封任城郡王,18岁从秦王李世民征战刘武周,参加了唐初全国统一战争、唐对东突厥、对吐谷浑、对薛延陀、对高丽的历次对外战争,功勋卓越、影响深远。道宗虽贵为皇室,但礼贤下士、勤奋读书、生活俭朴、品德高尚,又极富谋略眼光、善于谋划、作战勇敢、身先士卒,一生百战未有所失,同河间王李孝恭并称当代英杰,受世人所敬仰,实为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 小说《薛家将》把他描述成一个反面人物是不符历史事实了,是对李道宗将军的污蔑,在此必须指出,因此读者要分情历史同文学,不要委曲历史名人还原历史人物原貌。 史实相悖指数:★★★ 世人误解指数:★★★ 综合评定指数:★★★ NO.8苏定方——军功显赫,何来奸诈之说

数学模型数学建模第一次作业入门实验

1、数学建模入门作业 1、贷款问题 小王夫妇计划贷款20万元购买一套房子,他们打算用20年的时间还清贷款。目前,银行的利率是0.6%/月。他们采用等额还款的方式(即每月的还款额相同)偿还贷款。 (1)在上述条件下,小王夫妇每月的还款额是多少?共计付了多少利息? (2)在贷款满5年后,他们认为他们有经济能力还完余下的款额,打算提前还贷,那么他们在第6年初,应一次付给银行多少钱,才能将余下全部的贷款还清?(3)如果在第6年初,银行的贷款利率由0.6%/月调到0.8%/月,他们仍然采用等额还款的方式,在余下的15年内将贷款还清,那么在第6年后,每月的还款额应是多少? (4)某借贷公司的广告称,对于贷款期在20年以上的客户,他们帮你提前三 年还清贷款。但条件是: (i)每半个月付款一次,但付款额不增加,即一次付款额是原付给银行还款 额的1/2; (ii)因为增加必要的档案、文书等管理工作,因此要预付给借贷公司贷款总 额10%的佣金。 试分析,小王夫妇是否要请这家借贷公司帮助还款。 解答: (1)根据题意设A k为第k个月的欠款额,r为月利率,x为每个月的还款额 则有,第k个月的欠款额=第k-1个月的欠款额×月利率+第k-1个月的欠款额-每个月的还款额 即第k个月的欠款额:A k= A k-1(1+r)-x,k=1,2,……,N (1) 其中N为贷款的总月数,A0为最初贷款额; 由方程(1)容易推出 A1 = A0(1 + r ) x; A2 = A1(1 + r ) x = A0(1 + r )2- x[(1 + r ) + 1]; 第k个月的还款金额为 A k= A0(1+r)k-x[(1+r)k-1+…+(1+r)+1]

论个人对历史的作用与影响

我的观点是: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是会影响历史的。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影响历史,并且,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生了什么样作用,都会受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制约,从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社会群体中单个的成员,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着差别。有的大些,可称为历史人物,有的人作用小些,可称为普通个人。有的人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有的人对历史发展起阻碍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着,对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得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离开了每一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同时历史的最终结果是从个人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1.人物上的作用: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历史人物是一定时间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按其发挥的性质,历史人物有些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有些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有些历史人物起作用的情况应该做具体分析。如: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没他们在革命斗争中起核心作用。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运用其权利满足社会某方面的需求,对历史发展起重大作用。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的创造性活动,对人内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作用。 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每个时代都需要并创造出自己的伟大人物。从“时势造英雄”的意义上说,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总是通过一系列的偶然性来实现的。由哪一个人成为历史必然性的体现者,则是偶然的。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不是这个人出现,也会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而这个代替者或好或坏,或早或晚,总是会出现的。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一般地说,他们的面貌是由其所属的阶级决定的,他们对历史发生重大影响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任何杰出人物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不能超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然而,他们却可以凭借一定社会条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以他们的才能、经验、意志、性格、品质和身体素质等情况,在历史事件中打上深刻的个人烙印,甚至会决定个别历史事变的结局。 2.普通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普通个人占个人中的大多数,他与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只是量的区别,在本质上却是一样的。因此,普通个人与杰出个人是相对的。普通个人相对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不大或不显著,但普通个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在历史上,由平庸转为杰出人物是常见的现象。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历史发展发生“超常性影响”。如一些技工和知识分子,虽说是普通个人,但他们对历史的发展的作用却很大。 但普通个人中也有反面人物,他们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虽小,但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或延缓的作用。如犯罪分子,偷窃、抢劫、强奸、杀人、放火等等,制造社会混乱,阻碍了历史向前发展。 3、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无产阶级领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产阶级领袖是由若干最有威信、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使无产阶级领袖具有以往任何杰出人物所不可比拟的伟大作用和优秀品质。 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以往任何杰出人物都无法比拟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要求,需要而且必然造就出自己的领袖集团,没有本阶级的革命政党和领袖,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规定了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其他阶级领袖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