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复习提要2010广商

马克思复习提要2010广商

马克思复习提要2010广商
马克思复习提要2010广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提要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及其主、客观条件是什么?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为什么?

5.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学习和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正确理解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哲学的基本派别以及代表性观点。

3.正确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5.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注意:相对静止的含义、作用及关系)

7.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8.联系的含义与特点。

9.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前途是光明、道路是曲折的?

10.矛盾的含义(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含义、作用及其关系)

1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关系及方法论启示。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3.质变、量变、度的含义以及质量互变规律。

14.辩证否定观的含义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

15.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辩证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16.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7.意识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形式。

第二章:

1.正确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来源、动力、标准和目的,特别是实践标准问题)。2.认识的规律(认识的两次飞跃)。

3.正确理解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含义、关系及其启示。

5.价值评价要注意的问题。

6.实践基础上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第三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启示。

2.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特点。

5.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6.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7.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8.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和作用。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其及辩证关系。

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5.价值规律的内客、表现形式和作用。

6.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7.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再生产是劳动过程、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生产过程的统一。8.正确理解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式。

9.正确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10.从不同角度划分劳动、资本的意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11.正确理解劳动力使用价值和价值(价格)的含义、构成与作用。

12.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变化趋势及其影响。

13.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含义、过程、条件等。

14.剩余价值与利润、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含义、关系;平均利润率的含义与影响。

15.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其实现条件。

1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17.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第五章:

1.垄断时期竞争存在的原因及其特点。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原因、形式和实质。

3.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原因、形式和后果。

4.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和实质。

5.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6.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和实质。

7.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以及它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第六章:

1.社会主义的两次飞跃(“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三次飞跃加“从一国到多国”)

2.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3.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4.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曲折性。

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的政党。

6.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的领导核心。

7.列宁的经济政策,苏联模式。

第七章:

1.共产主义的三个层面的含义。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3.“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P267

4.人发展的三个阶段。P260

5.共产主义事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试题范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B )

A.坚持阶级斗争

B.实现广大人民的利益

C.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2.世界统一性问题说明的是,世界万物(A )

A.是否有一个共同的本质

B.是否普遍联系

C.是否运动发展

D.是否有共同的规律

3.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C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C.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D.人的意识能否决定物质

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D )

A.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来源于实践活动

C.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

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 )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6.资本积累的源泉是(C )

A.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B.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劳动)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7.划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依据是(B )

A.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使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B.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C.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D.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劳动性质不同

8.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C )

A.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9.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 )A.前者是个人理想,后者是社会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10.马克思主义对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的阐述中,两个必然和两个次不会(A )

A.是有内在联系的

B.是两回事

C.是矛盾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CD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下列思想体现矛盾思想的是(ABCDE )

A.一分为二

B.反者道之动

C.万物莫为有对

D.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E.祸福相依

3.“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CD )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E.没有理性认识就不可能有感性认识

4.关于剩余价值的论述正确的是(ABC )

A.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B.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C.剩余价值形成过程也是价值增值过程

D.剩余价值是由不变资本带来的

E.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5.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AD )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C.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D.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E.劳动强度成正比

6.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有(ABCDE )

A.各国在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存在差异

B.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C.各国无产阶级自身觉悟和成熟程度不同

D.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同

E.革命传统不同

7.经济全球化的动因有(BDE )

A.发达国家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

B.跨国公司的发展

C.贸易保护主义

D.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E.各国经济体制改革

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是(BCD )

A.从理想出发构想未来社会

B.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提示

C.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

D.从客观规律出发

E.对未来社会作出详尽的描述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ABCDE )

A.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部调整

B.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C.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为其发展服务的工具

D.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积极作用

E.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一定的条件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的内涵。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如:相对静止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3.真理的客观性内涵是什么?(又如: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同于以往认识论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7.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8.简述列宁物质定义的内涵和意义。

9.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又如:简述意识能动性作用的表现)

10.简述商品两个基础属性的辩证关系。

四、辨析题:

1.人不能创造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

2.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共产主义是可以实现的社会理想。

4.根据在剩余价值产生中的作用不同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五、论述题:

1.论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及其启发意义。

2.阐述现代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阐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表现和后果。

六、材料题:略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结果。必须指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促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诸多因素中,中国国内的因素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实践是第一位的。每个国家都有其国情,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国广泛传播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性质决定的。并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社会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背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初,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人们在透视这段早期传播史时,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而且将得到有益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如何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看:它突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注重先进文化对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强调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要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并上升到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的高度,对党的性质、宗旨、任务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赋予党的指导思想以新的时代内容,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各种宣传马克思主义,或者带有社会主义倾向的社团、期刊纷纷出现,形成了以宣传马克思主义

自考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A.逻辑性 B.理论性 C.战斗性 D.实践性 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3.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感觉的集合 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的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 D.事物的发展经量变过渡到质变 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白菜、韭菜、芹菜、菠菜与蔬菜的关系是() 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6.事物的度是指() A.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量变 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D.关节点或临界点 7.下列说法正确表述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是( )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只要想的到,就能做的到 D.运筹帏幄中,决胜千里外 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 )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B.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10.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理论—实践—理论 D.实践—认识—实践 1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13.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法 所依据的标准是( ) A.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B.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C.生产力的不同水平 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 一、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及三个组成部分 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义。 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区别:唯物辩证法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而上学是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 1、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I. 题型:选择题&辨析题(辨析考的机率很少)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含义及其特点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理论性质而言) b: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关系定义)c: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功能作用) d: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意识属性) e: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研究对象) 哲学的特点是: 一般性,最高的抽象性,普遍性,指导作用,阶级性(一般不强调)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㈠:区别 I:定义不同 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 b:具体科学的含义是各门内容不同的,独立的学科(一般不考) II:特点不同 a:研究对象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b:原理的适用范围 哲学原理适用于一切领域;具体科学则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 III: 相互关系 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指导。 【2-B】世界观与方法论 I.定义不同 ⑴世界观;(又叫宇宙观)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⑵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II:相互关系 ⑴世界观与方法论缺一都不能存在。 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2-C】哲学与世界观 I:定义不同 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 b:世界观的含义是(同上) II: 特点不同 a: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理性认识) b: 世界观是非理论化、系统化的意识形式是感性认识。 III:联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首先我们说说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统一而完整的思想体系。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的阐述自一战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国内因素一随着一战的结束,五四运动的开始,中国已经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多种因素。 其一,中国已经有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其二,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提倡学习科学、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一切客观事物,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指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 其三,中国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加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和深入。 其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也有利于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古代中国人就有追求人类共同幸福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它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有相似之处如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生活富足安定而言又有相似之处。 国际原因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除了 国内因素外,还有国际因素的影响,即有利的“世界大气候”。 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其二,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先进分子眼中黯然失色,使他们把眼光投向苏俄,投向马克思主义。 其三,世界工人运动的澎湃,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鼓舞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因素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也是它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不仅能够科学地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后马上把它付诸实践,用于指导发动工农,开展革命斗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宣传和实践活动分不开。 由上所述可见自一战以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广泛传播是有许多因素促成的。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促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诸多因素中,中国国内的因素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实践是第一位的,是起决定作用的,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其他国际条件固然是重要的,但这些因素是第二位的,它们要通过中国国内的条件才能起作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完美小抄精编

2011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重点) 绪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①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 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 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 ④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 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 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 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 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 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处于核 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 第一章 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 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p35 答:①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 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A、物质是本原的, 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 二性的 B、哲学上认识论的问 题分为:a、可知论b、不可知 论 ②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 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现 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 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在 世界统一问题上唯心主义和 唯物主义有何不同?p36 ①一元论:指认为世界只有一 个本原的哲学观点。--承认世 界统一 二元论:指认为世界有两个独 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的哲 学观点—否认世界统一 ②在统一问题上,一元论有两 种: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 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统 一于精神 2)唯物主义一元论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 界统一于物质 5.唯物主义的局限性:①机械 性: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② 不彻底性:不把唯物主义贯彻 到历史去③形而上学性:不 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④ 直观性:缺乏实践、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 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 及其理论意义 p40 答: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 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是标准客观实在的哲 学范畴) 意义:①它指出物质不依 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与唯心 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 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 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 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 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 限性 7.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 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A,物质离不开运动。B,运 动离不开物质。 8.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 观指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 存在方式 ②物质和运动不可分1)世界上不存 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物质 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2)世界上也不 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 的承担者,是运动主体,一切运动 的都是物质的运动3)形而上学和唯 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 动相割裂,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 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 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动中有静。B,静中有动。 9.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及 二者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 存在方式。相对静止:一、一 个事物对于另一个事物来说 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二、事 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 事物物质相对稳定。 ②二者关系: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 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 运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0.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 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存在方式。 12.时间是物质的持续性、顺 序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 性和伸张性 13.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 可逆性)如:时光不可倒流。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关 系: A,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B, 时空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 理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 意义?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 是在无限持续的时间、无限延 伸的空间中,按照固有的运动 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事物尽 管纷繁复杂,但都在物质的基 础上统一起来了。辩证唯物主 义关于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 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第一、因为物质是本原,所以 必须从实际,而不能从主观愿 望出发;第二、因为物质是运 动的,所以必须从变化了的实 际出发,而不能固步自封,僵 化不变;第三、因为运动是有 规律的,所以必须注重规律认 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违 背规律,只有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才能把社会主 义建设搞好。在实际工作中的 一切主观主义都是错误的;教 条主义者只从书本出发,而不 从实际出发是错误的,应该加 以反对;经验主义者只从个人 狭隘的经验出发,而不从实际 的经验出发,也是错误的,都 是必须加以反对的。 14.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 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15.实践的基本特点:①客观 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 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论重点内容归纳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重点内容归纳(参考): 1、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含义是什么 答: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 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列宁对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 答:(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 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 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运动的含义。 答: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 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答:(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 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5、实践的范畴、特征、形式和作用。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华中师范大学思政732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考点笔记

华中师范大学732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考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的含义和具体表现怎样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含义及特征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即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与关系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原因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的原因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要体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历史趋向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含义及关系联系的含义及特点发展的含义及特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质、量、度的含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六大范畴的含义及各自的相互关系辩证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方法 第二章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含义及关系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的环节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特点认识运动得到基本规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非理性因素的含义和作用从认识到实践的条件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含义及原因真理的含义真理客观性含义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含义及辩证关系谬误的含义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真理转化为谬误的原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含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的含义及特征价值评价的含义及特点、功能与意义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关系的主要体现怎样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原理 第三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社会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材分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要做到化远为近、变抽象为具体;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本课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成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 II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已在模块Ⅰ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内容,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分析、自主学习、搜集史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并展开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等收集相关的史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师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认真准备辩论会材料,分析学生可能提出或遇到的问题。 3.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查找本课相关名词术语的含义,并收集相关史料,进行整理。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作为一名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的青年学生,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会崇拜谁呢? 学生的选择很多(孔子、孙中山、华盛顿、列宁等等) (1)利用多媒体播放李大钊等革命家的相关视频资料; (2)利用多媒体放映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明(引自《思想解放史录》)师: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是怎样脱颖而出的?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选择我们就去寻找马克思和他的主义在中国的足迹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和每章重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和每章重点汇总

————————————————————————————————作者:————————————————————————————————日期: 2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2、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3、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5、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教条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4、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韦燕指导老师:徐朝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 II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已在模块Ⅰ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内容,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分析、自主学习、搜集史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并展开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等收集相关的史料。 2.教师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认真准备辩论会材料,分析学生可能提出或遇到的问题。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作为一名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的青年学生,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会崇拜谁呢? 学生的选择很多(孔子、孙中山、华盛顿、列宁等等) 利用多媒体播放李大钊等革命家的相关视频资料; 师: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去寻找马克思和他的主义在中国的足迹吧。 讲授新课: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 1、条件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谈谈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传入中国的?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师: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过的内容,谈谈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系?

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学考试重点

最新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

马克思考点总结精华

1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统一行使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 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特性相统一。 辩证统一关系: 1,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 2,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联结的。 3,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有助于我们 1,正确客观认识事物 2,学会应用科学的工作方法 3,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 摘要:新世纪后我国各个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新媒体出现 并迅速发展之后,改变了信息传播的路径,打造了全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在这样 的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也要追赶时代步伐,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新媒体 的优势功能,借助新媒体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大范围的传播推广,加快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 新媒体是不同于传统电视、报纸等媒体信息传播方法的全新路径新媒体具备 娱乐性、交互性强的显著特征,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传播开辟了一扇大门。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传播内容方法乃至于效果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同时也给理论传播带来了一定挑战。为了更好的将新媒体应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 宣传推广,到达大众化传播的层次,要注意探究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 的积极作用,通过发掘新媒体的优势功能来保证传播成效。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新媒体发挥的作用 新媒体产生以及在信息传播当中的普及应用凸显了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 而在新媒体时代要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也需充分借势,挖掘新媒体功能, 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的传播。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发挥的 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过去在 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主要运用的是直接口述的方法,选取的方式缺少吸引力, 同时涉及到的资源非常有限,影响到传播效果。而新媒体的应用则能够转变马克 思主义的宣传传播形式,还可以加入大量时事内容,用更加丰富有趣的形式传播 理论精髓。第二,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效率。提高传播效率,就是要 让思主义理论迅速有效的进行大范围的传播推广,力求在有限时间之中传递最为 关键和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新媒体给以上工作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利契机,通过发挥新媒体在传播效能方面的优势能够有效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面临 的传播时效性差的问题。第三,有助于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方式。借助大量 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可以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用大家喜闻乐见的直观方式达 成传播目标,比如播放纪录片,利用手机媒介、远程教育等进行创新传播。第四,有助于增强版思主义理论传播互动性。新媒体手段本身就有很强的交互性功能, 而这样的交互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的效果是非常突出的,通过传播者和学 习者的沟通互动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 二、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创新策略 2.1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渠道与方法 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大工程,要想保证传播效果,至 关重要的措施就是要改革和拓展传播渠道与传播方法,保证传播策略的选择和时 代相适应,和国情相贴近。新媒体时代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传播带来了机遇与 挑战,只有抓住有利的改革契机,提高对新媒体的利用效率,才能够开拓新时代 的传播新局面。新媒体的应用对于拓展传播渠道和传播方法有着突出意义。从传 播形式和方法的角度看,可以在传播过程当中精心设计传播内容,发挥好新媒体 的优势,积极借助影视、图片、视频、文字等新媒体呈现方法生动直观展示理论 精华,降低受众的理解和接受难度。从传播渠道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路径基础之上,用网络平台和诸多新媒体媒介进行传 播推广,扩大受众范围,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另外,为了保证受众的

历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2008--2014)

全国2008年10月高等自学教育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B)A.它完成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B.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C.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D.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C) A.精读马列原著 B.熟记基本原理C.理论联系实际 D.深入调查研究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C)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D) 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6.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D) 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D.辨证的否定的原理 7.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 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C) A.进行社会调查 B.分析实际情况C.理论付诸实践 D.总结经验教训9.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都具有(B)A.客观性B.相对性C.绝对性 D.全面性10.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 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 D.法律标准11.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A.人和自然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2.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3.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C) 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4.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B) 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 D.剩余价值 15.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D) A.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B.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16.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B) 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粗放型再生产 D.集约型再生产 17.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C) A.享乐主义 B.拜金主义C.利己主义 D.自由、平等与博爱18.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之间(A) A.成正比例关系 B.成反比例关系C.按同比例变化 D.无直接联系 19.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生产的(C) A.全部生产资料的总和 B.全部消费资料的总和C.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D.全部剩余价值的总和20.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是(D) A.不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 B.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 C.流动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 D.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