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

《浅谈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

《浅谈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
《浅谈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

浅谈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

摘要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洪流中,教师们走进了新课程,了解了新课程。知道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理念。而教师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涵的理念,才能认清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才能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理解和适应新课改对数学教师的要求,把新理念真正运用于教育教学,做一个新课改下的好教师。然而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努力学习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明确自己教育教学角色,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并把课改基本理念和思想应用于教育教学,并且变为现实的可操作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专业知识;教师角色;教师能力

目录

摘要 .................................................................................................................................... I

一、引言 (1)

二、新课改核心理念对教师的具体要求 (1)

(一) 要求有效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 (1)

(二) 要求教学面向每一位学生 (1)

(三) 要求注重学生全面成长 (2)

(四) 要求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自我提升 (2)

(五) 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 (2)

(六) 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 (2)

三、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师角色的要求 (3)

(一)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3)

(二)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3)

(三)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4)

(四) 教师是数学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

(五)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5)

(六)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5)

四、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师能力的要求 (5)

(一) 具备教育科研能力 (5)

(二) 具备多媒体教学能力 (6)

(三) 具备教学工作协作能力 (6)

(四) 具备灵活处理课堂“生成”能力 (6)

(五) 具备教材运用的分析和开发能力 (7)

五、结束语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一、引言

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21世纪人才的新需求,世界各国都把竞争的焦点放在教育改革上。教育的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教育改革已成为各国改革中重要的部分。因此,1999年召开的第3次全国教育工作会和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2001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进入实验阶段。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广过程中,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理解并接受新课改的理念,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方向、途径与方式以及角色定位等方面一直存在一些困惑。因此探讨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使教师明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将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新课改核心理念对教师的具体要求

课程理念形成于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确立起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要求有效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

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自主发展。

(二)要求教学面向每一位学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要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新数学课程

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三)要求注重学生全面成长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四)要求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自我的提升

新课程提倡我们:不仅要关注青少年学生现实生活世界,而且还要关注青少年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是影响一个人生活方式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学习方式对一个人思维方式和主体性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意义远不只是学习本身,他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义务教育课程强调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五)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学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过程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弘扬,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正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

(六)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

1.具有一般性文化知识和渊博的数学专业知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知识的进步,学科间的互相渗透、交叉、互动也愈益明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广泛地学习,建立起既精深又广博的知识结构,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主精辅熟的“通才”。而作为数学教师必需具有渊博的数学专业知识,才能很好地交给学生更多的数学知识,正如一句话:要给学生

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2.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揭示的是人类掌握知识的规律和教育教学的规律,其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对教师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不掌握教育科学的规律,是不可能教育好学生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现象的科学。它给教师一双认识儿童心灵成长规律的“慧眼”,使教师能科学、准确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帮助教师更快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小学数学教学法理论知识

作为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学科知识、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知识,而且还要有小学数学教学法理论方面的知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知道什么类型的数学知识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哪一部分数学知识内容,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更好。因此,掌握小学数学教学法理论的知识,是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

三、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师角色的要求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环境的普及,教师将不再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必然转变为控制者和促进者,不再承担操作者的角色,而应该担当组织者的职责。教学任务就是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而不是复制知识和被动接受理论思想。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等因素构成的,其中教师是关键,教师控制、支配着教学活动的进程,保证教学得以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来进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的组织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问题的带动下,要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推演过程,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探究、研讨,获得答案,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

第二,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着重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传统教育是以“知识”为核心开展的。自然,教师角色的扮演也就围绕知识来进行,教师被看做是课程知识的“传递者”。但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新时代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积和储存者,更需要既有知识又充满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个体。因此教师必须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引导和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和谐健康发展。因此教师正由传递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的行为取决于他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在新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角色的转变,教师的行为有了些许变化: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柱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三)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共属于课程的构成要素。注重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也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新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首先每点新知识、新问题的提出都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背景;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觉得各部分知识都有用、有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意愿和掌握知识的愿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四)教师是数学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拿着教材教就行了。这种课程观忽视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得课程决策和编制缺乏最可靠的实践基础,脱离现实导致教师对课程实施的态度消极,使教师教学活动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要求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表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明显增强,教师不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讲解者、课程忠实的执行者,而是和专家、学生等一起开发、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和建设者;要求教师必须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不能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因此,教学不再只是忠实的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而是注重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新与补充教学内容,开阔

学生视野,使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创设广阔的学习空间。(五)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布鲁纳说:“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用自己的精神碰撞学生的精神,用自己的生命点燃学生的生命;其实教师所给予学生的,除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精神。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父母的替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会摄入学生的眼睛,都会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产生影响。所以,天天与学生接触的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一定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行为,因为儿童就像一张白纸,染之仓则仓,染之黄则黄。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大,学生矮小,应蹲下来与他们交流。新型的师生观也强调平等、民主。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都应是主角,教师只是主角中的“首席”,引导教学发展的方向。

四、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师能力的要求

(一)具备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教师对新的教育问题、思想、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能力,是教师运用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综合的、创造性地形成解决新问题方案的能力。它使教师的工作更富创造性和内在魅力。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不仅是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当今社会科研促进教育和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因此,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是小学数学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实施《纲要》,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的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

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要善于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思路,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型教师。

(二)具备多媒体教学能力

信息时代为各科教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技术支持。教育技术现代化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特征。新课改下的教育在教育观念、途径上都发上了质的变化,教学媒体由原来的教学辅助工具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熟练操作计算机,熟练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根据实际需要制作教学课件,将文本、动画、音响等有机组合,生动形象的呈现教学内容。并且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网络获得信息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

(三)具备教学工作协作能力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要求之一—合作者,那么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协作能力、团队意识。小学数学教师不仅应该是数学学科教育的实践者,还应该是集教学、科研、管理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因为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是数学教师与同学科的教师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完成教学工作的共同结果。教师的合作包括教师与专家的合作、教师与教师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教师与社会的合作、教师与管理者的合作。合作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在现代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新课改中,教师必须积极培植这一基本素养,进行多类型、多渠道、多层次和多方式的合作。在教学实践中,合作的氛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相互学习和启发下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教育教学的效能。而师生双方围绕教学内容,以知识作为对话的平台,共同参与,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感情、取得心灵的沟通,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正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师生合作的结晶。

(四)具备灵活处理课堂“生成”能力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它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对教材的理解和再创造。不论“预设”如何周密,在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即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多变性,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

资源或出现课堂偶发事件,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因势利导、灵活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教师在处理课堂“生成”或偶发事件时不仅要遵循课堂教学原则,还要遵循目的性、教育性、及时性、协调性、情感性等基本原则。

总之,课堂“生成”或偶发事件决不是能依靠“随心所欲”所能凑效的,教师必须针对课堂“生成”的情境和特点并根据应变原则进行妥善处理,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具备教材运用的分析和开发能力

我国小学数学教材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修订已有了很大变化,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版本多样化的数学教材应运而生。由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讲授中,不照本宣科,不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与课堂上的施教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选用教材、资料,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和开发能力的体现。

五、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一次全新的挑战,小学数学教师践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明确新课程改革对自己提出的新要求,并把这些新理念、新要求实践于教育教学,真正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小学课程改革[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

[2] 小学数学教学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91

[3]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1

[4] 郑金洲著: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钟启泉,崔允漷.新课改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7.

[6]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3:4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