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3章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13章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13章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13章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有关给药方案的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设计口服给药方案时,必须要知道药物的F

B、设计口服给药方案时,必须要知道药物的T1/2

C、设计口服给药方案时,必须要知道药物的V

D、设计口服给药方案时,必须要知道药物的F、T1/2、V

E、设计口服给药方案时,并不一定都要知道药物的

F、T1/2、V

4、对于肾功能减退患者,用药时主要考虑

A、药物经肾脏转运

B、药物在肝脏的代谢

C、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

D、药物与血浆蛋白的转运率

E、个体差异

5、在TDM对个体化用药方案时行调整时,不需考虑的是

A、消除速率常数

B、肝肾功能

C、最小有效浓度

D、最小中毒浓度

E、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大小

6、下列哪种不是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方法

A、Wagner法

B、Giusti-Hayton法

C、Ritschel一点法

D、重复一点法

E、肝功测定法

7、半衰期很短且治疗窗窄的药物应最好采用以下哪种方式给药

A、静注

B、静滴

C、口服

D、分量多次给药

E、都可以

9、药物治疗指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药物的治疗指数是指药物中毒或致死剂量与有效剂量的比值

B、多剂量给药方方案设计就是要使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的比值高于治疗指数,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C、根据药物的治疗指数大小及药物的半衰期可求出药物的给药间隔,从而进行给药方案设计

D、治疗指数较大,说明药物治疗窗大,药物在体内可允许有较大波动

E、药物多次给药后,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的比值必须小于或等于治疗指数,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0、关于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患者的肾功能可用肌酐清除率来评价

B、肾功减退患者药物的消除变慢,消除半衰期延长,k减小、AUC增大

C、可用肾功能减退患者体内的消除速率常数和正常人的消除速率常数及给药剂量来调整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剂量

D、肾功能减退患者给药方案可用Ritschel一点法等方法进行调整

E、肾功能减退患者体内消除速率不会发生变化

二、判断是非题

11、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是实现给药方案人体化,提高药物疗效,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12、一些治疗指数低或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13、当药物以半衰期给药时,负荷剂量为维持剂量的2倍。

15、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多采用适当缩短给药间隔时间或多次分量的给药方案,以减少血药浓度波动。

17、肾功能减退患者因为肾功减退,所以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常数k会变小。

18、Ritschel一点法是假设V和K两个参数有一个不变,而另一个变化的情况下提出的,若两个参数都发生变化,只能用重复一点法。

19、老年人或小儿因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与青壮年不同,所以给药剂量需调整。

20、地高辛等这类治疗窗窄的药物必须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第十三章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和判断题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计算题

第八章 单室模型 例1 给某患者静脉注射一单室模型药物,剂量 1050 mg ,测得不同时刻血药浓度数据如下: 试求该药的 k ,t1/2,V ,CL ,AUC 以及 12 h 的血药浓度。 解:(1)作图法 根据 ,以 lg C 对 t 作图,得一条直线 (2)线性回归法 采用最小二乘法将有关数据列表计算如下: 计算得回归方程: 其他参数求算与作图法相同 0lg 303 .2lg C t k C +-=176.21355.0lg +-=t C

例2 某单室模型药物静注 20 mg ,其消除半衰期为 3.5 h ,表观分布容积为 50 L ,问消除该药物注射剂量的 95% 需要多少时间?10 h 时的血药浓度为多少? 例3 静注某单室模型药物 200 mg ,测得血药初浓度为 20 mg/ml ,6 h 后再次测定血药浓度为 12 mg/ml ,试求该药的消除半衰期? 解: 例4 某单室模型药物100mg 给患者静脉注射后,定时收集尿液,测得累积尿药排泄量X u 如下,试 例6 某一单室模型药物,生物半衰期为 5 h ,静脉滴注达稳态血药浓度的 95%,需要多少时间? 解: 例5 某药物静脉注射 1000 mg 后,定时收集尿液,已知平均尿药排泄速度与中点时间的关系 为 ,已知该药属单室模型,分布容积 30 L ,求该药的t 1/2,k e ,CL r 以及 80 h 的累积尿药量。 解: 6211.00299.0lg c u +-=??t t X

例7 某患者体重 50 kg ,以每分钟 20 mg 的速度静脉滴注普鲁卡因,问稳态血药浓度是多少?滴注 经历 10 h 的血药浓度是多少?(已知 t 1/2 = 3.5 h ,V = 2 L/kg ) 解题思路及步骤: ① 分析都给了哪些参数? ② 求哪些参数,对应哪些公式? , ③ 哪些参数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求算,对应哪些公式? 例8 对某患者静脉滴注利多卡因,已知 t 1/2 = 1.9 h ,V = 100 L ,若要使稳态血药浓度达到 3 mg/ml , 应取 k 0 值为多少? 解题思路及步骤: ① 分析都给了哪些参数? ② 求哪些参数,对应哪些公式? ③ 哪些参数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求算,对应哪些公式? 例9 某药物生物半衰期为 3.0 h ,表观分布容积为 10 L ,今以每小时 30 mg 速度给某患者静脉滴注, 8 h 即停止滴注,问停药后 2 h 体内血药浓度是多少? 解题思路及步骤: ① 分析都给了哪些参数? ② 求哪些参数,对应哪些公式? C=C 0 + e -kt ③ 哪些参数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求算,对应哪些公式? 例10 给患者静脉注射某药 20 mg ,同时以 20 mg/h 速度静脉滴注该药,问经过 4 h 体内血 药浓度多少?(已知V = 50 L ,t 1/2 = 40 h ) 解: kV k C ss 0=)1(0 kt e kV k C --=1/2 00.693 L 100250h /mg 12006020t k V k = =?==?=)()(kV k C ss 0 =kV C k ss 0=1/20.693 t k = 1/2 0.693t k =) 1(0kt e kV k C --=

临床药学与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学与临床药理学]雾化吸入药物:像雾像雨又像风 雾化吸入治疗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使药物直接到达气道或者肺脏,相较全身用药所需剂量较小,药物起效时间较口服药物快,副作用相对较少,因此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 但是哪些药物可以雾化吸入,剂量怎样,如何选择雾化器,谈到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真儿脑子里一片像雾像雨又像风了? 当决定采用雾化吸入治疗时, 必须同时决定使用哪一种吸入装置。目前主要的雾化吸入装置有喷射雾化器(主要为氧气驱动)和超声雾化器两种, 两者之间各有优缺点,见下表 相比之下超声雾化器产生的气雾粒子更加稳定一点,气动式雾化器产生的粒子影响因素太多了。但是超声雾化器改变药物药物活性也是导致其应用难以得到大面积推广的原因。 对于有缺氧的病人做雾化治疗时应该用氧气驱动的射流雾化器,若没有痒驱雾化器,用超声雾化器等,最好在病人吸入管内加上氧气,否则会加重缺氧。 目前医院常用雾化吸入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β2 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黏液溶解剂、抗菌药物等。 一、糖皮质激素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当前治疗支气管哮喘最有效的抗炎药物。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其可有效缓解哮喘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肺功能, 控制气道炎症, 减少急性发作次数以及降低死亡率。此外,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规律治疗同样适用于重度伴频繁急性加重的COPD 患者。 但是地塞米松并不是合适的选择,地塞米松一种人工合成的水溶性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进入体内后须经肝脏转化后在全身起作用。地塞米松结构上无亲脂性基团, 水溶性较大,难以通过细胞膜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而发挥治疗作用。 由于雾化吸入的地塞米松与气道黏膜组织结合较少, 导致肺内沉积率低, 气道内滞留时间短, 难以通过吸入而发挥局部抗炎作用。另外, 由于其生物半衰期较长, 在体内容易蓄积, 对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也增强, 因此不推荐使用。 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应选择专门的吸入性制剂,如国内有布地奈德。雾化溶液: 0.5 mg/2 mL;1 mg/2 mL,一次1-2 mg, 一日 2 次。 二、β受体激动剂 支气管舒张剂是哮喘和COPD 患者预防或缓解症状所必需的药物, 而吸入治疗为首选的给药方式。常用药物及用量用法如下: 1. 硫酸沙丁胺醇溶液 雾化溶液: 5 mg/mL。 雾化器雾化给药, 切不可注射或口服。间歇性用法可每日重复4 次。成人每次0.5-1.0 mL( 2.5-5.0 mg 硫酸沙丁胺醇) , 应以注射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2.5 mL。也可不经稀释而供间歇性使用, 为此, 将 2.0 mL( 10 mg 硫酸沙丁胺醇) 置入雾化器中, 让患者吸入雾化的药液, 至病情缓解, 通常需3-5 min。 2. 硫酸特布他林雾化 雾化溶液: 5.0 mg/2 mL。

药学与临床药学的发展

药学与临床药学的发展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18世纪前,美国的药房被称() ? A.药房 ? B.药铺 ? C.药店 ? D.医生商店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2 .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 A.孙思邈 ? B.李时珍 ? C.扁鹊 ? D.张仲景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3 . 《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 ? A.教材 ? B.手册 ? C.课本 ? D.百科全书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4 . 古代药店、诊堂在门口挂个壶或葫芦推销药品,成为古代药店、诊堂的标志,行医也因此被叫作()? A.济世利人 ? B.悬壶济世 ? C.术精岐黄 ? D.妙手回春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5 . 中草药处方最传统的调配方法是() ? A.手抓戟称 ? B.切药 ? C.碾药

? D.煎药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6 . 我国临床药学发展初期阶段是() ? A.20世纪70年代前 ? B.20世纪70年代后 ? C.20世纪80年代前 ? D.20世纪80年代后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7 . 合理用药含义是指用药() ? A.安全、有效 ? B.安全、有效、经济 ? C.安全、合理、有效、适当 ? D.安全、有效、经济、适当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8 . 药学服务的实质是() ? A.药学范畴的一个专业 ? B.药学范畴的一个学科 ? C.药学范畴的一种工作模式 ? D.临床药学的一种方式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9 . 药学服务的主体是() ? A.医师 ? B.病人 ? C.护师 ? D.药师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10 . 临床药师的常规工作是直接接触患者并()? A.书写药历 ? B.监测血药浓度 ? C.参与诊断与治疗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4、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1、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 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 4、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 6、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 8、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 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 11、避免首过效应的剂型:①贴剂皮肤给药;②气雾剂和粉雾剂经呼吸道或经鼻黏膜吸收;③口腔粘附片黏膜吸收。 12、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肠肝循环现象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 13、引起肠肝循环的因素: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 ,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人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 14、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 与消化道pH 的函数,可用He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表达: 弱酸性药物: 弱碱性药物: 式中,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转运速率 浓度 载体媒介被动转运

05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学复习题(覃)

一、选择题 1. 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D A、作用强弱; B、吸收快慢;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消除速度; E、以上都不是 2. 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A A、药物吸收缓慢: B、药物分布减小: 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力上升: D、代谢无变化 3. 决定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参数是C A Cmax; B Tmax; C AUC: D Cl ; E T1/2 4. Fisg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不包括:C A.随机; B. 对照; C. 盲法; D. 重复 5. II期临床试验设计符合的“四性原则”不包括:(D ) A.代表性B.重复性C.随机性D.双盲性E. 合理性6. 评价生物利用度的指标不包括:( B ) A.Cmax B.T1/2C.AUC D.Tmax 7. 药物临床试验中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有:(D ) A.GCP+伦理委员会B.知情同意书+GCP C.SOP+QC+GCP D.知情同意书+伦理委员会E.SOP+GCP. 8. 下列关于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D ) A.口服药物的吸收延缓B.药物分布容积明显增加 C.药物与蛋白结合能力下降D.肝微粒体酶活性变化不大 9. 妊娠期内药物致畸最敏感的时期是:(B ) A.妊娠半个月以内B.妊娠3周至12周 C.妊娠4~9个月D.妊娠9个月以后 10. 按药物对胎儿危害的分类标准,仅在动物实验证实对胎仔有致畸或杀胚胎的作用,但在人类缺乏研究资料证实的为:( C ) A.A类B.B类C.C类D.X类 11. 下列不属于乳母禁用的药物是:( D ) A.甲硝唑B.甲氨蝶呤C.环磷酰胺D.头孢菌素类 12. 哮喘持续状态的治疗方案是:(C) A、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 B、氨茶碱+麻黄碱: C、氨茶碱+肾上腺皮质激素: D、肾上腺皮质激素+异丙肾上腺素 13. 沙丁胺醇目前推荐给药方式:(A)

(完整版)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5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体外和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和特征。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 作用。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 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血

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他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和要求,供研究者参考。 二、基本原则 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试验目的明确; (二)试验设计合理; (三)分析方法可靠; (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 (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试验设计 (一)总体要求 1. 受试物 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则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当给药时间较

临床药理学习题解答

绪论 1.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 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毒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规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的目的。 2.新药:新药系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 径、增加新适应症的药品,不属于新药,但药品注册按照新药申请的程序申报。 3. 新药临床研究:药物临床试验是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的药物的系统 性研究,以证实或发现试验药物的临床、药理和/或其他药效学方面的作用、不良反应和/或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物临床试验一般分为I、II、III、IV期临床试验和药物生物等效性试验以及人体生物利用度 4.盲法:指按实验方案的规定,不让参与研究的受试者、研究者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知道病 人接受的是何种处理(实验药或对照药),从而避免对实验结果的人为干扰。 5.临床药理学的职能: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市场药物的再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承担临床药理学教学与培训工作,开展临床药理服务 治疗药物检测和给药个体化 1.什么是TDM?TDM的意义是什么 概念: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以及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之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意义:是运用运用药动学的方法对治疗方案及药效学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个体化用药的重要依据

3.需要进行TDM的情况分为哪几类? (1)药物的有效血浓度范围狭窄。此类药物多为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如强心苷类,它们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需要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和患者的具体情况仔细设计和调整给药方案,密切观察临床反应。 (2)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忧郁症药。 (3)具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性的药物,如苯妥英钠,茶碱,水杨酸等。 (4)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过肝代谢消除(利多卡因,茶碱等)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的药物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5)长期用要的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用药;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 (6)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的药物的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类似,而临床又不能明确辨别。如普鲁卡因胺治疗心律失常时,过量也会引起心律失常,苯妥英钠中毒引起的抽搐与癫痫发作不易区别。 (7)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时。 4.根据血药浓度调整药物浓度,稳态一点法、重复一点法如何计算 稳态一点法:对于多次用药,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水平时,采血测定血药浓度,若此浓度与目标浓度相差较大,根据下式对原有的给药方案进行调整 D’=D x C’/C D’校正剂量,D为原剂量,C’为目标浓度,C为测定浓度 注意:①使用该公式的条件是:血药浓度与剂量呈线性关系;②采血必须在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进行,且在下一次给药前采血,所测得的浓度即为偏谷浓度 重复一点法:先后给予病人两次实验剂量,每次给药后采血一次,采血时间必须在消除相的同一时间;准确测定两次血样的浓度,即可算出两个重要参数:消除速率常数(K)和表观分布容积(Vd) K=l n[C1/(C2-C1)]÷t Vd=D·e-Kt/C1 其中,C1和C2分别为第一次和第二次所测血药浓度值,D为实验剂量,t为给药间隔时间

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动物)

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临床前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日的在于了解新药在动物体内动态变化的规律及特点,给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其内容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蛋白结合等。根据数学模型,求算重要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二、动物选择与注意事项 必须采用成年、健康动物。常用动物为大鼠、小鼠、免、豚鼠、狗等。首选动物与性别尽量与药效学或毒理学研究所用动物一致。尽量在清醒状态下进行。动物进实验室应饲养3—5天再开始实验。给药途径要选择拟在临床上用的途径(如有特殊情况加以说明)。 三、药物在生物样品中的分离与测定 要建立一个灵敏、特异、重现性好的测定方法。 (一)灵敏度: 一般以ng(或ug)/ml(g)生物样品表示。 度,或能检测出Cmax的1/10浓度。 (二)特异性: 必须证明所测药物为原形药或其代谢产物。 (三)重现性: 用cv%表示药物加入生物样品中反复测定的变异系数,在实际所用标准曲线(至少四个浓度)范围内,日内变异系数争取达到5%以内,但不能超过10%。(四)标准曲线及回收率: 1.要指明药物的化学纯度。 2.要进行药物在血、尿、粪、胆汁及组织匀浆等中的标准曲线,每条标准曲线在应用浓度范围内,最少包含四个药物浓度;并指出其相关系数。要注意不同组织的空白干扰及回收率可能不同。 3.在所测浓度范围内,药物自生物样品的回收率不低于70%。(如有特殊情况,请加以说明。) (五)分离及测定: 1.根据实验室条件,首选先进的HPLC、HPTLC、GC等分离方法,以及可见光、紫外光、荧光等测定方法。 2.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在用前要进行纯度检查,放化纯度要>95%。定位标记要指明标记位置。尽量不用以曝射法法制备的非定位3H标记物。 3.放射免疫法和酶标免疫法具有—定持异性,灵敏度高,但原药与其代谢产物或内源性物质常有交叉反应,需提供证据,说明其特异性。 4.生物检定法常能反映药效学本质.一般特异性较差,最好用特异性好的方法予以对比、证明,否则要加以说明。 四、药物动力学参数测定 (一)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药一时曲线): 1.给药后取血时间应注意到下列三个时相的时间点分布。光做项试,摸索各自范围。

中国国内临床药学发展现状概述

中国国内临床药学发展现状概述 https://www.doczj.com/doc/c09782531.html,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一些医院的临床药学已发展至药学服务这_更高阶段,药师参与临床实践,如察看患者、制订药物治疗方案、接受用药咨询、给予患者用药指导和服务等已成日常工作;在药师的配合下,临床合理应用药物、重视药物的相互作用、尽量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正确掌握药物剂量等实际用药问题均能得以较好地解决,从而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在我国,随着近十年来人们对临床药学发展的重视,对其关注程度甚至超过了医院药学本身.因此,积极发展临床药学事业、推行临床药师制、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和参与用药决策,已成为药学界的共识。但是,由于存在主、客观两方面原因,国内临床药学进展缓慢,地区和地区之间、医院和医院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一些曾备受鼓舞的年青药师在具体实践中遭遇挫折,开始感到药师下临床之艰难;也有一些医院管理者认为,目前药师下临床的条件尚不具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鉴于此,笔者就当前国内临床药学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阐述﹁点自己的看法。 1 正确认识国内、外临床药学发展的现状与差距 目前,有不少学者认为我国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的时间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几近相等,即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临床药学的概念和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刚刚兴起。再来看看40年后的今天,国内、外临床药学发展现状的差距似乎越来越明显,于是开始有人对国内临床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怀疑。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药品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医疗用药品种单一,制剂生产设备落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医院药学的任务主要是保障药品供应和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因此,尽管早在40多年前国内就有学者提议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但当时主、客观条件并不具备或允许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内医药市场的开放和繁荣,药品管理的逐步规范,药物动力学、生物药剂学等新兴学科的设置,医院合理用药才最终获得医药界的重视,临床药学工作才真正起步和发展。如果以1982年国家卫生部在《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及医院药剂工作条例》中列入临床药学内容为标志,国内临床药学的发展应该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 在这短短的20年里,尽管我国临床药学发展存在政策支持滞后、缺乏教育支撑、临床药学研究不足等诸多问题,但还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已获得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政策和管理上的支持 如,1987年,国家卫生部批准了12家重点医院作为全国临床药学试点单位;1991年,国家卫生部在医院分级管理文件中首次规定了三级医院必须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并作为医院考核指标之一;2002年1月,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

西南大学1169《临床药理学》

1、对于新生儿出血,宜选用:( ) 1.氨甲环酸 2.氨基己酸 3.维生素K 4.氨甲苯酸 2、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1.毒理学 2.剂型改造 3.药动学 4.药效学 3、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常引起二重感染的病原体是( ) 1.霍乱弧菌 2.白色念珠菌 3.肺炎球菌 4.溶血性链球菌 4、红霉素与克林霉素合用可:() 1. A. 由于竞争结合部位产生拮抗作用 2.扩大抗菌谱 3.降低毒性 4.增强抗菌活性 5、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 1.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力上升 2.药物吸收缓慢 3.代谢无变化 4.药物分布减小 6、有关头孢菌素的各项叙述,错误的是( ) 1.第一代头孢对G+菌作用较二、三代强 2.第三代头孢对各种β-内酰胺酶均稳定 3.口服一代头孢可用于尿路感染 4.第三代头孢没有肾毒性 7、B型不良反应特点是:()

1.死亡率高 2.与剂量大小有关 3.可预见 4.发生率高 8、受体是:() 1.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的结合体 2.所有药物的结合部位 3.通过离子通道引起效应 4.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的蛋白组分 9、下面哪个测定方法不是供临床血药浓度测定的方法() 1.气相色谱法 2.质谱法 3.荧光偏振免疫法 4.高效液相色谱法 10、α1受体阻滞剂是:() 1.美托洛尔 2.哌唑嗪 3.酚妥拉明 4.肼屈嗪 11、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点 1. E. B. 药动学 2.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3.药效学 4.毒理学 12、正确的描述是:() 1.停药后残留在体内的低于最低有效浓度的药物所引起的药物效应称副作用 2.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称副作用 3.药源性疾病的实质是药物不良反应的结果 4.B型不良反应与剂量大小有关 13、 妊娠多少周内药物致畸最敏感: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编号: 【H】G P T 5-1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二○○五年三月

目 录 一、概述 (1) 二、基本原则 (2) 三、试验设计 (2) (一)总体要求 (2) (二)生物样本的药物测定方法 (3) (三)研究项目 (4)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9) 五、结果与评价 (9) 六、常见问题与处理思路 (10) 七、参考文献 (13) 八、附录(生物样品的分析方法) (15) 九、著者 (21)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动物体内、外和人体外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和特点。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物或活性代谢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在临床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研究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药物研究开发机构进行化学药品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而不是新药申报的条框要求。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药物分析方法、研究项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处理思路进行了分析。

15第十二章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第十二章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第一节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创新药物的开发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和高回报的产业。一旦一个创新药物开发成功并上市就可以为开发者带来巨额的利润。但目前创新药物开发的成功率的很低,命中率约为五万分之一,在发达国家开发成功一种新药需要耗资5-10亿美元左右,研究周期约在10年左右。许多体外研究认为很有前途的候选化合物可能因在体内活性很低甚至无体内活性或体内具有较大的毒性而夭折,造成极大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缺乏体内活性可能是由于其药动学性质不理想,如首关消除较强或不易通过肠黏膜被吸收,生物利用度太低;或代谢太快,半衰期太短;或不易通过生物膜而进入靶器官。而体内的毒性则可能是由于其在体内形成的毒性代谢物所致。据文献报道进入临床试验后约有40%的候选化合物是由于药动学方面的原因而被淘汰的,这足以说明药动学研究在创新药开发研究中的作用。一个候选化合物不仅要有较高的体外活性和较低的毒性,还应具有理想的药动学性质,即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理想的半衰期。因此,在新药开发的早期阶段,可利用各种体内和体外模型对候选化合物药动学进行初筛,以便在研究开发的早期就确定该候选化合物是否有继续开发的价值,并可以根据筛选的结果对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或修饰,以获得具有良好药动学特性的新候选化合物。最优的候选化合物是从一次次的优化循环中诞生的,每一次的优化循环都通过药理学、毒理学和药动学筛选结果反馈来指导下一步合成或结构改造。这样循环往复最终产生具有良好的药理学、毒理学和药动学特性的最佳候选化合物,进入下一步的临床研究。由此可见新药的临床前药动学研究在创新药物的开发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临床前药理学研究和毒理学研究一起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完整的新药筛选和评价体系。 临床前药动学研究的目的是阐明新药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和特点,并提供一些重要的药动学参数,进而揭示新药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性,包括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全身分布情况,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阐明代谢物的结构、转化途径及其动力学;排泄的途径、速率和排泄量。它可以为 293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考试后总结版)

1. 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的分支,时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学科 2.消除半衰期: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周期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体的昼夜节律对药物作用或体内过程的影响,药物对机体昼夜节律的影响。 5.国家基本药物:指一个国家根据各自国情,按照符合实际的科学标准从临床各类药品中遴选出的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轻、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药品。 6.临床试验:评价新药的疗效和毒性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国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各类新药视类别不同进行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 7.不良事件: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医疗事件,它不一定和治疗有因果关系 8.药物耐受性: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该药原用剂量的效应明显减弱,必须增加剂量方可获原用剂量的相同效应。 9.不良反应:是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 10.生物利用度:用药代动力学原理来评价和研究药物进入血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 11.处方药:POM指必需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在正规药店或药房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2.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间断或不见断地自行过量用药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地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地危害。 13. 非处方药OTC:指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4. TDM:在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研究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15.药品:是指用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有目的改善机体病理生理状态,有明确适用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16.药物依赖性:指具有精神活性药物滥用条件下,机体与滥用药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有些滥用药物还会使机体形成一种特殊身体状态。分为身体依赖性、精神依赖性和交叉依赖性。 17.新药:是指未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18.信号:是指一种药品和某一不良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联性的报告信息,这种关联性应是此前未知的或尚未证实的 19.血管合体膜:所谓胎盘屏障是有合体细胞、合体细胞基底膜、绒毛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血管合体膜(VSM) 20.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 21.生物等效:两种药物的吸收程度和吸收速度相同,那么这两种药物生物等效,它们的疗效也相似。 22.联合用药:是指同时或相隔一定时间内使用两种或多种药物 23.精神活性物质:系可显著影响动物或人精神活动的物质,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烟草、酒精及挥发性溶剂等不同类型的物质 24.对照试验:是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结果,一组用新药,另一组用安慰剂 25.A型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其轻重程度与用药剂量相关,一般容易预测,发生率高死亡率低。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症等 26.B型不良反应:指与药物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通常难以预测,与用药剂量无关,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高。包括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反应。B型不良反应分为遗产药理学不良反应和药物变态反应 27.C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发生,其潜伏期长,药品与不良反应之间无明确的时间关系,机制不清楚。 28.安慰剂:是指本身没有药理活性而作为临床试验中阴性对照的物质 29.安慰剂效应:尽管安慰剂其本身无药理作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安慰剂可产生治疗作用,如镇痛、镇静等 30.给药个体化:通过测量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计算各种药动学参数,然后设计出针对患者个人的给药方案 31.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又称治疗窗,是指最低有效浓度与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范围,应以此作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和调整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的基本依据,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避免毒副反应 32.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 33.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过程。 34.盲法试验:让医生和病人知道每一个具体的受试者的是试验药还是对照药 35.双盲试验:凡是医生与病人同时接受的盲法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36.单盲试验:医生知道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人是随机选择对照的

-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计算题

第八章单室模型 例1 给某患者静脉注射一单室模型药物,剂量1050 mg,测得不同时刻血药浓度数据如下: 试求该药的k,t1/2,V,CL,AUC以及12 h的血药浓度。 解:(1)作图法 根据,以lg C 对t 作图,得一条直线 (2)线性回归法 采用最小二乘法将有关数据列表计算如下: lg 303 .2 lg C t k C+ - =

计算得回归方程:其他参数求算与作图法相同 例2 某单室模型药物静注20 mg,其消除半衰期为 3.5 h,表观分布容积为50 L,问消除该药物注射剂量的95% 需要多少时间?10 h 时的血药浓度为多少? 例3 静注某单室模型药物200 mg,测得血药初浓度为20 mg/ml,6 h 后再次测定血药浓度为12 mg/ml,试求该药的消除半衰期? 解: 例4 某单室模型药物100mg给患者静脉注射后,定时收集尿液,测得累积尿药排泄量X u如下,试t (h) 0 1.0 2.0 3.0 6.0 12.0 24.0 36.0 48.0 60.0 72.0 X u(mg) 0 4.02 7.77 11.26 20.41 33.88 48.63 55.05 57.84 59.06 59.58 例6 某一单室模型药物,生物半衰期为 5 h,静脉滴注达稳态血药浓度的95%,需要多少时间? 解: 176 .2 1355 .0 lg+ - =t C

例5 某药物静脉注射1000 mg 后,定时收集尿液,已知平均尿药排泄速度与中点时间的关系 为,已知该药属单室模型,分布容积30 L,求该药的t1/2,k e,CL r 以及80 h 的累积尿药量。 解: 例7 某患者体重50 kg,以每分钟20 mg 的速度静脉滴注普鲁卡因,问稳态血药浓度是多少?滴注经历10 h 的血药浓度是多少?(已知t1/2 = 3.5 h,V = 2 L/kg) 解题思路及步骤: ①分析都给了哪些参数? ②求哪些参数,对应哪些公式?, ③哪些参数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求算,对应哪些公式? 例8 对某患者静脉滴注利多卡因,已知t1/2 = 1.9 h,V = 100 L,若要使稳态血药浓度达到 3 mg/ml,应取k0 值为多少? 解题思路及步骤: ①分析都给了哪些参数? ②求哪些参数,对应哪些公式? ③哪些参数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求算,对应哪些公式? 例9 某药物生物半衰期为3.0 h,表观分布容积为10 L,今以每小时30 mg 速度给某患者静脉滴注, 8 h 即停止滴注,问停药后2 h 体内血药浓度是多少? 解题思路及步骤: 6211 .0 0299 .0 lg c u+ - = ? ? t t X kV k C ss =) 1( 0kt e kV k C- - = 1/2 0.693 L 100 2 50 h / mg 1200 60 20 t k V k = = ? = = ? = ) ( ) ( kV k C ss =kV C k ss = 1/2 0.693 t k=

第13章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有关给药方案的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设计口服给药方案时,必须要知道药物的F B、设计口服给药方案时,必须要知道药物的T1/2 C、设计口服给药方案时,必须要知道药物的V D、设计口服给药方案时,必须要知道药物的F、T1/2、V E、设计口服给药方案时,并不一定都要知道药物的 F、T1/2、V 4、对于肾功能减退患者,用药时主要考虑 A、药物经肾脏转运 B、药物在肝脏的代谢 C、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 D、药物与血浆蛋白的转运率 E、个体差异 5、在TDM对个体化用药方案时行调整时,不需考虑的是 A、消除速率常数 B、肝肾功能 C、最小有效浓度 D、最小中毒浓度 E、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大小 6、下列哪种不是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方法 A、Wagner法 B、Giusti-Hayton法 C、Ritschel一点法 D、重复一点法 E、肝功测定法 7、半衰期很短且治疗窗窄的药物应最好采用以下哪种方式给药 A、静注 B、静滴 C、口服 D、分量多次给药 E、都可以 9、药物治疗指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药物的治疗指数是指药物中毒或致死剂量与有效剂量的比值 B、多剂量给药方方案设计就是要使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的比值高于治疗指数,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C、根据药物的治疗指数大小及药物的半衰期可求出药物的给药间隔,从而进行给药方案设计 D、治疗指数较大,说明药物治疗窗大,药物在体内可允许有较大波动 E、药物多次给药后,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的比值必须小于或等于治疗指数,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0、关于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患者的肾功能可用肌酐清除率来评价

临床药理学试题72713

一.名词解释 1.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 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以特定的临床治疗目的(生理参数、功能参数、增寿年)为衡量指标,比较不同治疗方法时,单位治疗效果费用的高低(2分)。成本-效果分析可用来评价药物治疗、保健计划或服务。这是目前医院药物经济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2分)。 2.Ⅰ期新药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是新药临床试验的起始阶段;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内容为药物耐受性试验与药代动力学研究;试验对象为健康志愿者。 8.Ⅱ期新药临床试验: 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试验对象为病人。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此阶段的研究设计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 12.Ⅲ期新药临床试验:治疗作用确证阶段,目的是进一步验证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获得批准提供充分的依据,试验要求:足够样本量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 13.Ⅳ期新药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由申请人自主进行的应用研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改进给药剂量。 3. post-antibiotic effect :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常以h计),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亦称抗生素后效应。 4.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在明确指征的情况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并采用适当的给药途径、给药方法和剂量消除病原微生物控制感染防止和减少不良反应。 5. drug interaction: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包括不同途径)所产生的复合效应 6. drug induced diseases, DID: 药源性疾病,由药物引起人体功能或结构损害,并有临床过程的疾病,既是医源性疾病的组成部分,又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延伸。 7. . Clinical Trial: 临床试验,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药品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用药品的作用、不良反应/或试验用药品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用药品的疗效与安全性。 9. Informed Consent Form: 知情同意书,是每位受试者表示自愿参加某一试验的文件证明。研究者须向受试者说明试验性质、试验目的、可能的受益和危险、可供选用的其他治疗方法以及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规定的受试者的权利和义务等,使受试者充分了解后表达其同意。?语言要通俗,对于不良反应要充分说明。 10. MIC and MBC: 抗菌药物可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抗菌药物杀死培养基内99.9%的细菌所需的最低浓度。 11.ADR:药物的不良反应,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排除用药过量、用药不当所致的药物反应,药物固有的作用或相互作用。 二.填空题 1、新药注册申请包括(新药)申请、(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申请和(进口药品)申请和(补充申请)。 2、ADR监测的主要方法有:(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自发呈报系统)。 3、联合用药的意义: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的某些副作用;延缓机体耐受性或病原体耐药性的产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