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教学案(全册 共117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教学案(全册 共117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教学案(全册 共117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教学案(全册 共117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教学案(全册共117页)

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阅读教材P2~3)

1.果酒制作的原理

(1)菌种及来源

①菌种是酵母菌,其代谢类型为兼性厌氧型。

②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菌种来源于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2)反应式

①有氧条件下:C6H12O6+6O2―→6CO2+6H2O。

②无氧条件下:C6H12O6―→2C2H5OH+2CO2。

(3)条件

①氧气:酵母菌先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然后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

②温度:最适繁殖温度为20_℃左右,发酵温度一般控制在18~25_℃。

2.果醋制作的原理

(1)菌种是醋酸菌,其代谢类型为需氧型。

(2)原理

①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②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反应简式为:C2H5OH+O2―→CH3COOH+H2O。

(3)发酵所需条件

①环境条件:氧气充足。

②温度: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_℃。

二、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流程(阅读教材P3~5)

1.制作流程

2.酒精的检测

检测原理: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共研探究]

(一)果酒制作的原理和流程

发酵技术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果酒制作中需要用到酵母菌(如图),仔细观察模式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1.酵母菌属于真核(填“真核”或“原核”)生物,其繁殖方式为孢子生殖和出芽生殖。温度低时形成孢子,进入休眠状态;温度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繁殖速度快。

2.果酒的制作原理

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3.果酒的制作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

(1)冲洗的目的是洗去浮尘,要在去枝梗之前(填“前”或“后”)进行,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而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同时要避免反复冲洗,防止酵母菌菌种数量减少。

(2)传统工艺制作葡萄酒时,菌种主要来自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3)葡萄酒通常呈深红色,原因是发酵中红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深红色。

4.制作果酒的四个易误点

(1)为什么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往往“先通气后密封”?

提示:“通气”使酵母菌大量繁殖,“密封”使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

(2)酒精发酵过程中,发生“先来水后来酒”的原因: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水,然后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3)发酵后期,在缺氧和酸性发酵液中,绝大多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抑制,而酵母

菌可以适应这一环境成为优势菌种。

(4)啤酒生产过程中,发酵是重要环节。发酵后期,若发酵罐密封不严,酒精在醋酸菌的作用下被氧化产生乙酸,从而使啤酒变酸。

(二)果醋制作的原理和流程

发酵技术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酿造果醋需要用到醋酸菌(如图),仔细观察模式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1.醋酸菌:又名醋酸杆菌,属于原核(填“真核”或“原核”)生物。

(1)繁殖方式:二分裂。

(2)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

2.果醋制作的原理

(1)在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能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2)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可将乙醇变为乙醛,并进一步变为醋酸。

反应式:C2H5OH+O2―→CH3COOH+H2O。

3.果醋的制作流程:酒精发酵―→醋酸发酵―→果醋。

4.变酸的酒表面有菌膜,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在溶液内部,由于氧气含量不足,醋酸菌不能大量繁殖,无法形成菌膜。

[总结升华]

1.酵母菌和醋酸菌的比较

【特别提醒】关于酵母菌和醋酸菌的两点提醒

(1)酵母菌在氧气和营养物质充足时,进行出芽生殖;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进行孢子生殖。醋酸菌主要进行二分裂生殖。

(2)酵母菌属于真菌,醋酸菌属于细菌,二者最适生长温度不同的原因是不同生物中不同酶的最适温度不同。

2.果醋制作的关键

果醋制作过程中要始终通入氧气,因为醋酸菌是好氧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另外,醋酸的生成也

会受到影响。

[对点演练]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樱桃、番茄为材料进行果酒、果醋发酵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酵母菌是嗜温菌,所以果酒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较高

B.先供氧进行果醋发酵,然后隔绝空气进行果酒发酵

C.与人工接种的发酵相比,自然发酵获得的产品品质更好

D.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的生长繁殖

解析:选D果醋发酵的最适温度高于果酒,A项错误;应先进行果酒发酵,再进行果醋发酵,B项错误;人工接种的菌种品质更好,且不易有杂菌污染,C项错误;适当增加接种量可缩短达到一定数量菌种所需的时间,并且有利于所需菌种在与其他杂菌的竞争中占优势,故能够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的生长繁殖,D项正确。

[共研探究]

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图1和图2分析:

1.实验装置

(1)图1在发酵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12 h左右)拧松瓶盖一次,目的是什么?

提示:排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防止瓶内气压过高引起爆裂。

(2)在图2装置中,充气口的作用是在醋酸发酵时补充氧气,排气口的作用是排出CO2或残余气体,出料口便于取样检查和放出发酵液。使排气胶管长而弯曲的目的是防止空气中杂菌污染。

(3)结合果酒、果醋的制作原理,使用图2发酵装置制酒时应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通过充气口充入无菌空气。

2.发酵条件的控制

(1)防止杂菌污染: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发酵装置清洗干净后要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进行消毒处理,或用洗洁精洗涤。

(2)控制氧气含量

①果酒发酵中,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原因:先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快速繁殖,消耗完氧气后再进行酒精发酵;防止发酵过程中产生CO2造成发酵液溢出。

②醋酸发酵中,要从充气口持续泵入无菌空气,原因是醋酸菌是好氧菌,在酒精变为醋酸时需氧气参与,因此要适时向发酵液中充气。

(3)温度、pH和发酵时间

3.由果酒制作果醋需要增加的操作有哪些?

提示:①接种醋酸菌;②改变发酵的环境温度,即30~35 ℃;③充入氧气。

4.实验现象

5.

(1)检验果酒的制作是否成功

①检验原理: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②检验步骤: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 mL,再滴入物质的量浓度为3 mol/L的H2SO4 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的变化。

(2)检验果醋的制作是否成功

可通过嗅味和品尝进行初步鉴定,再通过检测和比较醋酸发酵前后的pH做进一步的鉴定。

[总结升华]

果酒制作与果醋制作的比较

[对点演练]

2.图1是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图2是某同学设计的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完成图1中的实验流程。

(2)冲洗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冲洗应特别注意不能________,以防止菌种的流失。

(3)图2装置中的充气口在________时关闭,在________时连接充气泵,并连续不断地向内________。

(4)排气口在果酒发酵时排出的气体是由________产生的________,在果醋发酵时排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果汁中含有醋酸菌,在果酒发酵旺盛时,醋酸菌能否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酒精发酵时瓶内温度一般应控制在________。醋酸发酵时温度一般应控制在________。

(7)果酒制作完成后,可以用________来检测酒精的生成,酒精与之反应呈现________色。

解析:酒精发酵后可进行醋酸发酵。冲洗的主要目的是洗去浮尘,不能反复冲洗,以防止菌种流失。在果酒制作过程中排气口排出的是CO2,而在果醋制作过程中因醋酸菌是好氧细菌,需要连续充气,因此排气口排出的既有CO2,又有含氧量较低的空气。醋酸菌发酵的条件是氧气充足,果酒发酵旺盛时的缺氧环境能抑制醋酸菌生长,所以醋酸菌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醋酸菌和酵母菌正常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温度,在适宜温度时可得到较多的代谢产物。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发生颜色反应呈灰绿色。

答案:(1)醋酸发酵(2)洗去浮尘反复冲洗(3)果酒发酵果醋发酵泵入空气(氧气) (4)酵母菌CO2(含氧量少的)空气和CO2(5)不能。醋酸发酵的条件是氧气充足,而果酒发酵时的缺氧环境会抑制醋酸菌生长(6)18~25 ℃30~35 ℃(7)重铬酸钾灰绿

1.下列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菌是异养型真菌

B.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即有些进行有氧呼吸,另外一些进行无氧呼吸

C.酵母菌在有氧存在时,能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H2O

D.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能产生酒精和CO2

解析:选B酵母菌是一种在有氧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作用产生乙醇和CO2的真菌。并不是有的只进行有氧呼吸,有的只进行无氧呼吸。

2.在果酒制作过程中,下列哪项操作会使发酵液受到污染()

A.榨汁机用热水进行清洗,并晾干

B.发酵瓶先用温水清洗,再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擦拭后晾干使用

C.葡萄先去除枝梗,再冲洗

D.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能将盖完全揭开

解析:选C A、B项属于消毒,能防止杂菌污染。葡萄应冲洗后再除去枝梗,避免破损引起杂菌污染。D项中,不将瓶盖完全揭开,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污染发酵液。

3.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参与果酒发酵和果醋发酵的微生物都含有线粒体

B.果酒制成后只需将装置转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即可制作果醋

C.在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罐必须不断充入无菌空气

D.为防止杂菌污染,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需要对发酵罐和发酵液进行灭菌

解析:选C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含有线粒体;醋酸菌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果酒发酵温度为18~25 ℃左右,而醋酸发酵温度为30~35 ℃,且醋酸菌是需氧型,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还需充足的氧气;发酵罐和发酵液只能进行消毒,不能进行灭菌。

4.如图简单表示了葡萄酒的酿制过程,请据图分析:

(1)葡萄酒的酿制原理是先通气进行________,以增加酵母菌的数量,然后再________获得葡萄酒。

(2)随着发酵程度的加深,液体密度会逐渐变小(可用密度计测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进行搅拌是为了增加溶氧量

B.图甲中,酵母菌的能量来源将全部消耗

C.图甲与图乙中放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D.揭开丙容器的盖子,可能会有醋酸产生

(4)如果用葡萄酒来制作葡萄醋,请写出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

解析:果酒酿制的原理是先通气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以使酵母菌繁殖,增加酵母菌的数量。然后再密封发酵使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随着发酵程度加深,葡萄糖被消耗,酒精含量增加,酒精的密度比葡萄糖溶液低,液体密度会逐渐降低。在通气使酵母菌大量繁殖时,酵母菌的能量主要来自于葡萄糖,不可能被全部消耗,否则缺少原料,酵母菌不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当氧气充足、糖源不足时,葡萄酒可转化为葡萄醋。醋酸菌的最适生

长温度范围是30~35 ℃。

答案:(1)有氧呼吸密封(2)发酵时糖被消耗,产生酒精和CO2,酒精的密度比葡萄糖溶液低(3)B

(4)C2H5OH+O2―→CH3COOH+H2O30~35 ℃

一、腐乳制作的原理(阅读教材P6)

1.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多种,包括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二、乳腐制作的实验设计(阅读教材P7~8)

1.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示意图

2.资料分析

(1)资料1:适合毛霉生长的温度是15~18_℃,传统制作中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而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将优良毛霉菌种直接接种在豆腐上。

(2)资料2:①加盐的方法:将豆腐块分层摆放,每一层都要加盐且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在接近瓶口处的盐最厚。②加盐的目的: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同时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3)资料3:卤汤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无论是酒或其他成分,都具有调味和防腐杀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的作用。

三、操作提示(阅读教材P8)

1.控制好材料的用量

(1)腐乳制作中加入的盐太少,则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加入的太多,则会影响腐乳的口味。

(2)腐乳制作中加入的酒过多,则会延长腐乳成熟的时间,加入的过少,可能会导致豆腐腐败。

2.防止杂菌污染的方法

(1)玻璃瓶要洗刷干净并用沸水消毒。

(2)将豆腐块装瓶时动作要迅速,要用胶条将瓶口密封,且装瓶时要通过酒精灯火焰。

3.通过探究发现,盐的用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因素影响腐乳的风味和质量。

[共研探究]

1.毛霉

同果酒、果醋的制作一样,腐乳的制作也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另外还有青霉、曲霉、酵母等微生物。如图是毛霉的菌丝体及其孢子,回答相关问题:

(1)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菌丝和假根是细胞膜突起形成的结构。

(2)生长迅速,具有发达的白色菌丝。

(3)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

(4)适宜温度偏低(15~18 ℃ ),小于25 ℃,不能耐夏季高温。

(5)生殖方式:以孢子生殖为主。

(6)与细菌相比,毛霉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真正细胞核。

2.发酵原理

在毛霉等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豆腐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形成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的豆腐乳。

3.发酵过程有机物变化过程中,豆腐中的有机物质量减少,有机物的种类增加,所含的能量减少。

4.根据腐乳制作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豆腐长白毛:“白毛”为毛霉的白色菌丝。

(2)腐乳外面的皮:“皮”是前期发酵时在豆腐表面生长的菌丝,“皮”使腐乳成形,对人体无害。

(3)腐乳“鲜”的原因: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形成的谷氨酸与钠盐形成谷氨酸钠,故味道鲜美;“香”的原因:脂肪酶将豆腐中的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使其带有脂香气。

[总结升华]

1.腐乳的臭味

臭味主要是由NH 3形成的,同时腐乳中也含有少量的H 2S 。这两种气体都是豆腐中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产物,其产生的大致过程为:蛋白质――→蛋白酶

多肽――→肽酶

氨基酸――→分解

不含氮部分+NH 3。

2.关于腐乳发酵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腐乳发酵的不同阶段,原理不同,发酵条件的控制也不同。

(1)前期发酵:主要是毛霉等微生物生长,因此需要控制的条件主要是满足微生物生长需要的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氧气、一定的湿度等。

(2)后期发酵:无微生物的活动,主要是前期发酵时微生物产生的酶继续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控制高盐、无氧等条件及酒和香辛料的加入,主要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对点演练] 1.下列有关毛霉在腐乳制作中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将多糖分解成葡萄糖 ②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③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④将核酸分解成核苷酸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解析:选B 豆腐中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因此需要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发挥作用。

[共研探究]

1.腐乳制作的流程

2.操作提示

(1)让豆腐上长出毛霉:①温度控制在15~18 ℃;②豆腐的水分控制在70%左右。 (2)加盐腌制: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加盐,加盐量要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加,近瓶口的表层要铺厚一些,豆腐块与盐的质量分数比为5∶1。

(3)加卤汤装瓶:卤汤由12%左右的酒以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

(4)密封腌制:封瓶时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后,用胶条将瓶口密封。 3.结果分析与评价

(1)评价是否完成腐乳制作的依据:能够合理地选择实验材料与用具;前期发酵后,豆腐的表面长有菌丝,后期发酵制作基本没有杂菌的污染。

(2)腐乳质量的评价:制作成功的腐乳应色泽基本一致、味道鲜美、咸淡适宜、无异味、块形整齐、质地细腻、无杂质。

(3)影响腐乳风味和质量的因素:盐和酒的用量、发酵的温度、发酵时间的长短、香辛料等。

[总结升华]

1.制作腐乳时加入的盐、酒、香辛料的作用

注:“√”表示有,“×”表示无。

2.影响腐乳品质的因素

(1)菌种、杂菌

①菌种:菌种是生产发酵的关键。如果菌种退化则表现出生化功能的变化,如水解速率、代谢产物等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腐乳的品质,因而要选择优良的菌种。

②杂菌:如有杂菌污染则直接影响产品的色、香、味。因而要关注培养温度的控制,盐、酒、香辛料的用量,以及用具的消毒和密封等方面。

(2)材料

①水的含量:含水量70%。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作腐乳,不易成形,含水量过少则不利于毛霉的生长。

②盐的用量:盐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浓度过低,腐乳易腐败变质。

③酒的用量: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

a.酒精含量过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越大,腐乳成熟的时间将延长。

b.酒精含量过低,蛋白酶的活性高,加快蛋白质的水解,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难以成块。

④香辛料:具有调味和杀菌的作用,会影响腐乳的风味和质量。

(3)腐乳制作条件

①温度:严格控制在15~18 ℃。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毛霉菌丝的生长,从而影响发酵的进程和发酵质量。如温度过低,则菌丝生长缓慢,不能进入豆腐块的深层;温度过高,菌丝易老化和死亡,影响品质。

②发酵时间:时间过短,发酵不充分,如蛋白质未完全水解,这样在加盐后豆腐脱水,蛋白质变性,就会变硬;时间过长,豆腐会软化不易成形,从而影响腐乳的口味。

[对点演练]

2.回答下列关于腐乳制作的问题:

(1)腐乳是豆腐经微生物发酵后制成的食品。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该发酵过程,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其产生的蛋白酶可将豆腐中的蛋白质水解为________和________;其产生的________能将豆腐中的脂肪水解为________和________。

(2)发酵完成后需加盐腌制,加盐还可以抑制________的生长。

(3)腐乳制作的后期可加入由酒和多种香辛料配置而成的卤汤。卤汤除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外,还能使腐乳具有独特的________。

解析:(1)腐乳制作过程中起作用的微生物有多种,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可将豆腐中的蛋白质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产生的脂肪酶能够将豆腐中的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2)发酵过程中需加盐腌制,不仅可以调制风味,而且能够抑制杂菌等其他微生物的生长。(3)腐乳制作后期加入卤汤,卤汤不仅可以防腐,还可以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风味(或香味)。

答案:(1)毛霉(小分子的)肽氨基酸脂肪酶甘油脂肪酸(2)微生物(3)风味

1.下列哪种微生物与豆腐发酵作用无关()

A.曲霉B.毛霉

C.青霉D.乳酸菌

解析:选D参与腐乳发酵的有多种微生物,能分泌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是青霉、毛霉、曲霉等真菌。乳酸菌属于细菌,主要利用糖类进行发酵。

2.下列关于腐乳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毛霉可利用其体内的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B.卤汤中酒的含量越高,杂菌繁殖越快,豆腐越易腐败

C.用盐腌制腐乳的过程中,盐的用量过低则难以抑制杂菌的生长,导致豆腐腐败

D.其制作过程可以表示为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解析:选B豆类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卤汤中酒的含量过高,会使腐乳成熟的时间延长。若盐的含量过低,则难以抑制杂菌的生长,使杂菌繁殖加快,进而导致豆腐腐败。腐乳的制作过程为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3.请结合腐乳制作的流程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流程①中,为保证产品质量,在现代腐乳生产时通常将优良的毛霉菌种直接接种在豆腐上

B.流程②中,需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且盐量逐层增加

C.流程③中,卤汤配制中添加12%左右酒的目的是满足食用者饮酒需要和调节口味D.流程④中,密封时要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再用胶条密封瓶口,以防瓶口被污

解析:选C卤汤中加入12%左右的酒的目的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同时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

4.腐乳,又称豆腐乳,是我国具民族特色的发酵食品之一。其滋味鲜美,酱香宜人,制作历史悠久,品种多样,主要有红方腐乳、酱腐乳和白腐乳等,而红曲酱腐乳既具有红方腐乳适宜的天然红曲色泽,又具有酱腐乳特有的浓郁的酱香味,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某兴趣小组按照以下工艺流程制作红曲酱腐乳,请据图回答:豆腐切块接种孢子悬浮液毛霉―→搓毛腌坯装坛兑汤红曲酱卤发酵成品

(1)传统的制作过程中,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________________。而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将优良的毛霉菌种接种在豆腐上,这样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

(2)搓毛是将长满菌丝的白坯用手扶抹,让菌丝裹住坯体,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逐层加盐腌坯的过程中,随层数的加高而________盐量,接近瓶口处要铺________一些。

(4)红曲酱卤是红曲、面酱、黄酒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加入黄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传统制作中,豆腐上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现代腐乳生产是在无菌条件下,将优良的毛霉菌种直接接种在豆腐上,避免其他菌种的污染,以保证腐乳的质量。

(2)搓毛促进毛霉覆盖整块腐乳,以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污染导致腐乳烂块。(3)加盐的作用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变硬,在后期制作中不会过早酥烂。同时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4)加酒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以防腐乳烂块,同时能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

答案:(1)空气中的毛霉孢子避免其他菌种的污染,以保证腐乳的质量(2)防止腐乳烂块(3)增加厚(4)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能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

一、泡菜制作(阅读教材P9~11)

1.泡菜制作的菌种:乳酸菌

(1)分布:空气、土壤、植物体表、人或动物的肠道等。

(2)代谢类型:异养厌氧型。

(3)常见种类: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其中乳酸杆菌常用于生产酸奶。

2.发酵原理: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

3.实验流程

4.腌制的条件: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用量。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二、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阅读教材P9~12)

1.亚硝酸盐

(1)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可通过目测比较,大致估算其含量。

(2)方法:比色法。通过将待测溶液和试剂反应后的样品与标准显色液作比较,得出待测溶液的亚硝酸盐含量。

(3)测定操作: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

[共研探究]

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的作用,泡菜制作中会产生有害的亚硝酸盐。如图是乳酸菌的模式图,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1.乳酸菌

(1)种类: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

(2)分布:空气、土壤、植物体表、人或动物的肠道等。

(3)代谢类型:异养厌氧型。

(4)作用:在无氧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可用来生产泡菜和酸奶。

(5)反应式:C6H12O6―→2C3H6O3(乳酸)。

2.亚硝酸盐

(1)理化特性: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2)体内亚硝酸盐的转化: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正常情况下亚硝酸盐可以随尿排出;只有在特定条件下(适宜的pH、温度和一定的微生物作用),才会转变为致癌物——亚硝胺。

(3)当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总量达到0.3~0.5 g时,会引起中毒;当摄入总量达到3 g 时,会引起死亡。

(4)国家规定:肉制品中不超过30_mg/kg,酱腌菜中不超过20_mg/kg,婴儿奶粉中不超过2_mg/kg。

(5)应用:亚硝酸盐在食品生产中常用作食品添加剂。

3.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日常生活中不宜食用放置时间过长或变质蔬菜,原因是亚硝酸盐含量较高。

(2)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原因是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使牛奶发酵的乳酸菌。

(3)与鲜牛奶相比,酸牛奶的营养价值高,因为牛奶经发酵后把大分子物质转变成小分子物质,易被人体吸收。

[总结升华]

1.传统发酵技术中常用菌种的比较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归纳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是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物质基础。 ·培养基按照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凝固剂)后,制成琼脂固体培养基。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根据菌落的特征可以判断是哪一种菌。液体培养基应用于工业或生活生产,固体培养基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半固体培养基则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按照成分培养基可分为人工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是用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其中成分的种类比例明确,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天然培养基是用化学成分不明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常用于实际工业生产。 ·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是指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碳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碳元素的物质。如CO2、NaHCO3等无机碳源;糖类、石油、花生粉饼等有机碳源。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单质碳不能作为碳源。 ·氮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如N2、NH3、NO3-、NH4+(无机氮源)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牛肉膏、蛋白胨(有机氮源)等。只有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N2。 ·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须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是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是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无菌技术·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学习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学习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阅读教材P2-P6 预习案 自主学习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___________, __________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细胞生物依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完成一系列___________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________→组织→器官→______→个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圈 2.一定区域内, 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_______;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______ 3._______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知识梳理】 病毒:只有依赖________才能生活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单细胞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 多细胞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检测】1、下列对于细胞与生物体生命活动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是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基础 B 、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是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 C 、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 D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无细胞结构的病毒 探 究 案 探究1:草履虫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它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吗? 探究2:每个人的个体发育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 你和你父母之间是什么细胞充当了“桥梁”? 一个受精卵是如何发育成完整的新生儿的? 探究3:当手被烫到的时候完成缩手反射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详细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知识点总结 专题1 ?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 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操作水平:DNA分子水平 原理:基因重组 优点:1.突破物种界限 2.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切割,因此具有专一性。 (3)作用的化学键:切割磷酸二酯键 (4)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作用:将两个具有相同粘性末端的D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重组DNA (2)连接的化学键:磷酸二酯键 (3)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酶DNA聚合酶 不同点连接的DNA 双链 模板不要模板 连接的对象2个DNA片段单 相同点作用实质形化学本质 3.“分子运输车”——运载体 (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 ④对受体细胞无害。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环状DNA分子(3)其它载体: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不知道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 2.人工合成。 常用方法有:(1)反转录法(已经获得mRNA的情 (2)化学合成法(知道目的基因的核3.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知道目的基因两端的核苷(1)PCR的含义: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 (2)目的:获取大量的目的基因 (3)原理:DNA双链复制 (4)过程:第一步:变性,加热至90~95℃DNA解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详细)知识分享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详细)

选修3 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操作水平:DNA分子水平 原理:基因重组 优点:1.突破物种界限 2.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切割,因此具有专一性。 (3)作用的化学键:切割磷酸二酯键 (4)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作用:将两个具有相同粘性末端的D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重组DNA (2)连接的化学键:磷酸二酯键 (3)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环状DNA分子。 (3)其它载体: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不知道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的情况下采用) 2.人工合成。常用方法有:(1)反转录法(已经获得mRNA的情况下采用) (2)化学合成法(知道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基因比较小的情况下采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2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教学分析 ^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对教材知识作了适当调整(含顺序调整),本节课只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分析、评价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 对于以上的教学分析,需达到的教学三维目标(见表1)。

(完整word版)高二生物选修1教学计划

高二生物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任秀德师延霞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1><2>班是重点班,这两个班的学生组织性较强,上课纪律好,学生上课能跟着教学思路走,但学习的投入性不高,做不到不懂的问题随时问老师,学习氛围不是很浓;高二<3><4><5><6>班是普通班,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涨,课堂效果不太好。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完成选修1的教学任务和第一轮复习的前期任务。由于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加之学习能力的问题较为突出,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本学期力争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有所提高,生物学知识有较大的增长,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稳步提升,为学生下一步的综合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对《新课程标准》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分析研究 要结合教材对《新课程标准》作深入细致的探讨,深刻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和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师要从长远着手,及早加强对试题的分析研究,从中找出高考命题的方向和规律。 四、教学目标 1、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为教学目标,适当提高学生生物知识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要使学生做到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清晰地熟悉某个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

系;并知道使用这些知识的条件和步骤,引导学生学会组织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使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学好生物,要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科学的本质规律,促使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习惯。生物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和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物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 五、教学方法和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我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制定如下: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常看教材内容,注重教材中章节的内在联系,着重把握教材中难点。 2、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教研组活动。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知识问题,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3、认真备课,争取上好每一堂课。珍惜集体备课,从中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采取的教学策略。备课时,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注重设计学生活动,努力做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逐步推动课堂教学。 4、注重教后反思。思考每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提高课堂质量。 5、作业的设置注重突出重点的同时,依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作业努力做到及时批改与反馈。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增殖教学设计

6.1 细胞增殖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细胞增殖是必修一的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细胞周期的认识和图像的识别。主要弄明白细胞为什么要增殖?细胞怎样增殖?细胞增殖的意义为何?是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弄明白。 二、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由于在初中基本上不学习生物学,对生物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不甚了解,而且缺乏一定的空间感,故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比较困难。因此要借助一些模型来帮助理解。 三、教学目标: 1、识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特点,加深理解细胞分裂过程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 程。 2、通过绘图和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生物体生长规律,培养学生严谨、仔细的学习态度。 四、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难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变化。 五、教学思路: 这节内容是本册书的难点和重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内容直观化,静态图像动态化,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及时将需学生记忆的内容进行强调,并利用少而精的习题进行巩固,在讲分裂过程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

几个重要概念,如:染色体、染色单体和着丝点,在强调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征时,要结合这一时期的图像和动态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两种分裂过程的区别应在学生掌握某一过程的基础上,通过自学,找出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异同。 六、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小结:(顺口溜)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间期:DNA复制数加倍,染色体复制数不变,单体形成在里面。前期:前期显三体,膜仁消失去。 中期:三体形成最明显,着丝点排在赤道板。

高中生物选修三常见大题精编版

高中生物选修三常见大 题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供体器官的短缺和排斥反应是制约器官移植的两个重要问题,而治疗性克隆能最终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下图是治疗性克隆的过程图解。 (1)正常情况下,去核的卵细胞取自于女性卵巢排卵后在输卵管中________________期的卵细胞。 (2)重组细胞发育的过程中,细胞开始分化发生在______期。 (3)治疗性克隆所用到的技术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要想获得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胚胎,可采用____________技术。 (4)已知患者又是红绿色盲的女性,图中提供卵细胞的为完全正常的年轻女性。移植器官后,该患者所生育子代红绿色盲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MⅡ(2)囊胚(3)核移植技术胚胎分割 (4)男孩红绿色盲,女孩不一定 已知SARS是由一种RNA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SARS病毒表面的S蛋白是主要的病毒抗原,在SARS病人康复后的血清中有抗S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某研究小组为了研制预防SARS病毒的疫苗,开展了前期研究工作。其简要的操作流程如下: (1)实验步骤①所代表的反应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构建重组表达载体A和重组表达载体B必须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省略步骤②而将大量扩增的S基因直接导入大肠杆菌,一般情况下,不能得到表达的S蛋白,其原因是S基因在大肠杆菌中不能________,也不能______________。 (4)为了检验步骤④所表达的S蛋白是否与病毒S蛋白有相同的免疫反应特征,可用 ________与________进行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实验,从而得出结论。 (5)步骤④和⑥的结果相比,原核细胞表达的S蛋白与真核细胞表达的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逆转录 (2)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3)复制合成S基因的mRNA(或转录)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二3.1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

《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与案例 目标的确定 与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具体内容是“举例说出发酵与食品生产”,而本节标题定为《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事实上,微生物发酵在现实生活中远远超出了食品工业的范畴。因此,本节内容一开始时并没有局限于食品生产,而是从比较大的视角──发酵工程史话引入,然后探秘发酵过程,再举例说出发酵与食品生产的关系。为此,本节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了解发酵工程发展的历史,体验科学、技术、社会三者间的关系;说出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本过程;举例说出微生物发酵与食品生产的关系;关注与微生物发酵有关的社会问题等。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实施的程序 教学 内容 教学活动教学手段和方法预期目标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初中时学习过微生物发酵与食品,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接触到许多发酵食品,请同学们思 考这样一个问题:哪些食品是由微生物发酵生产的?相 应的发酵种类是什么? 生:酸奶、泡菜,它们都是乳酸发酵。 学生很可能 回答不全,教师可提 示。 投影或板书: 第一节微生物发酵 联系日常生活 的实例,在回忆旧知识 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强化从社会中来的 意识。

师:很好!还有其他食品吗?想一想,我们每天 吃的主食有通过发酵制作的吗? 生:馒头、面包。 师:对,实际上,我们经常食用的许多食品,以 及使用的一些药品,它们的生产过程都离不开微生物发 酵。那么,微生物发酵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其生产过程 怎样?它还可应用在哪些方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 答这些问题。 及其应用 2.新课──发酵工程史话的学习。 师:现在人们能够利用微生物发酵来大规模地生 产食品、药品等许多产品,那么,人们今天的成绩是如 何一步步取得的呢?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发 酵工程史话。 首先,请大家阅读教材发酵工程史话标题下的第 一自然段。 从这段文字的叙述中,能够看出,人类的祖先很 早就会在不知微生物发酵原理的情况下,利用微生物发 酵技术来生产多种产品,这个方面还有我们中华民族的 贡献。由此可见,发酵技术是从生产实践中一步步产生 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继续阅读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的核心内容是,随着两位科学家研究 出发酵现象的本质和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不断深入后, 诞生了传统的发酵工业。这充分说明了发酵技术需要基 础科学研究的指导,即科学研究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师:好,请大家继续阅读后四个自然段的内容。 从中能够看出,发酵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向前 发展,从传统的发酵工业到现代发酵工业,再到微生 物工程,它不仅成为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 和基因工程技术的结合使它如虎添翼。由此看来,生 物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技术,同时科学技术又是一个不断 发展的过程。 投影或板书: 一、发酵工程 史话 学生先阅读教 材相应的段落,教师 就此段落提炼出有 关科学价值观的教 育素材 自然过渡到发酵 工程史话。 让学生体验科学 技术是从生产实践中 产生的。 让学生体验技术 需要以基础科学研究 作指导,科学、技术间 存在相互作用。 让学生认同生物 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技 术,以及科学技术是 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新课──发酵生产过程探秘。 师:在很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味精是不可缺少 的调味品,那么,你知道它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吗? 生:谷氨酸钠。 师:对!有人认为食用味精对人体有毒害作用, 投影或板书: 二、发酵生产 过程探秘──以味 精生产为例 让学生了解发 酵生产的基本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详细)

选修3 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 重组技术。 操作水平:DNA分子水平 原理:基因重组 优点:1.突破物种界限 2.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切割,因此具有专一性。 (3)作用的化学键:切割磷酸二酯键 (4)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作用:将两个具有相同粘性末端的D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重组DNA (2)连接的化学键:磷酸二酯键 (3)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环状DNA分子。 (3)其它载体: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不知道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的情况下采用) 2.人工合成。常用方法有:(1)反转录法(已经获得mRNA的情况下采用) (2)化学合成法(知道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基因比较小的情况下采用) 3.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知道目的基因两端的核苷酸序列、基因比较大的情况下采用) (1)PCR的含义: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 (2)目的:获取大量的目的基因 (3)原理:DNA双链复制 (4)过程:第一步:变性,加热至90~95℃DNA解链为单链;(高温解旋) 第二步:复性,冷却到55~60℃,引物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第三步:延伸,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进行互补链的合成。 (5)特点:指数(2n)形式扩增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心) 1.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高中生物选修一教学设计2:6.1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教案

专题6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课题1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一、课题目标 本课题通过设计简易的实验装置来提取植物芳香油,使学生了解提取植物芳香油的基本原理,研究从生物材料中提取特定成分的方法,初步学会某些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技术。 二、课题重点与难点 课题重点: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技术;针对原料的不同特点,采用适宜的提取方法。 课题难点: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技术;针对原料的不同特点,采用适宜的提取方法。 三、课题背景分析 课题背景从古代人类将芳香植物或花卉制成干品,当作药物和香料使用谈起,引入到欧洲中世纪香料贸易的发展,促成了植物芳香油提取技术的诞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需要对科学技术的推动。随着有机化学的发展,人造香料日益普及,但人们对天然植物芳香油仍情有独钟,它一方面说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赋予了人类更多的自由,同时也反映了人造物依旧很难取代自然产物的事实。在充分体现了植物芳香油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后,教材说明了本课题的目标:了解提取植物芳香油的原理,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从橘皮或玫瑰花中提取芳香油。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上述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并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 四、基础知识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植物芳香油的来源 教学建议:教师在介绍植物芳香油的来源时,宜结合教材提供的旁栏资料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植物芳香油的广泛来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还可以采取学生查阅资料和介绍相关的小故事等方式,使学生大致了解植物芳香油的发展历史。 (二)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 知识要点:提取植物芳香油的三种基本方法:蒸馏、压榨和萃取。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熟悉提取植物芳香油的三种基本方法,并理解其原理。例如,实验室制备蒸馏水就用到了蒸馏的方法;超市出售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二整理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二整理 小组:第七组成员:魏杨魏旭珂潘瑞 本书分为4大章,17小节: 第1章生物科学与健康 1、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2、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3、人体的器官移植 4、生殖健康 第2章生物科学与农业 1、农业生产中繁殖控制技术 2、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 3、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 4、动物疫病的控制 5、绿色食品的生产 6、设施农业 第3章生物科学与工业 1、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 2、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 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1、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 2、生物净化的原理及其应用 3、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4、倡导绿色消费 第一章生物科学与健康,分为4个小节 健康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在本章第一节中,我们将会学习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医疗手段将会用到我们的生物技术。在本章第二节中,我们将会学习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基本方法。大家经常看到,一些人在生命垂危时仍想着为社会奉献,他们希望在自己死后,将身上有用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这样的人是可敬的。那么大家知道被移植后的器官在新的身体中是怎样的吗?在本章第三节中,我们将学习到人类的器官移植,了解如何减轻免疫排斥。在本章的最后一节中,我们将学习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 第二章生物科学与农业,分为6个小节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十分重要的。在本章第一节中,我们将学习农业生产中的繁殖控制技术。在第二节中,我们将学习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在本章第三节中,我们将学习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做到防患于未然。最近,H7N9病毒的爆发,让很多人寝食难安,作为经历过非典的我,深知动物疫情的恐怖,那么动物疫情一旦爆发,该如何控制,将在本章第四节中学习。在本章第五节中,我们将学习绿色食品的生产,看看我们吃的绿色食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大家知道什么是设施农业吗?不知道了吧,在本章的最后一节中,我们将会给大家讲解。 第三章生物科学与工业,分为3个小节 在本章中我们将会学习了解生物科学在工业上的运用。本章将作出3种介绍。在第一节中,我们会学习到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具体点说,我们喝的酒,厨房用的醋,以及美味腐乳等等,全是利用微生物发酵做出来的。在本章第二节中,我们将学习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大家想想我们用的洗衣粉,为什么有的洗衣粉洗的衣服要白一些,因为其中加有酶。在本章最后一节中,我们将学习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抗生素

高中生物选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 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一.果酒的制作 菌种:酵母菌细胞结构:真核细胞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生殖方式:孢子生殖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适宜温度:20℃左右。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 无氧条件下,附在葡萄皮上的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适宜温度:18℃~25℃。 反应式:C6H12O6→2C2H5OH+2CO2. 二.果醋的制作 菌种:醋酸菌细胞结构:原核细胞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生殖方式:分裂生殖氧气、糖充足:反应式:C6H12O6+O2→CH3COOH. 氧气充足、缺糖:反应式:C2H5OH +O2→乙醛→CH3COOH +H2O.适宜温度:30℃~35℃。 三.实验流程 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 果酒果醋 四.果醋和果酒的发酵装置:充气口:进行果醋发酵时通入空气; 排气口:排出发酵过程产生的CO2,以免瓶子胀裂。连接一个长而弯 曲的胶管:避免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出料口:方便及时检测产物的产生情况。 五.具体问题 1.酵母菌的来源: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2.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随着酒精度数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 3.发酵液中不滋生其他微生物的原因: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 绝大多数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 4.酒精的检验:(1)试管中先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3mol/L硫酸,振荡混匀,最后滴加3 滴重铬酸钾,重铬酸钾由橙色变灰绿;(2)酒精比重计;(3)闻。 5.变酸酒表面菌膜的形成原因: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需氧)。 6.葡萄不要反复冲洗,以免洗掉酵母菌。 7.制酒时要每隔12h将瓶盖拧松一次,以放出CO2再拧紧;制醋时盖上一层纱布。 8.榨汁前要先冲洗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9.发酵瓶要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或用洗洁精洗涤。 10.葡萄汁装瓶要留约1/3的空间:给酵母菌先期繁殖提供充足氧气,防止发酵时产生CO2 使发酵液溢出。 课题2 腐乳的制作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DNA的复制教学设计

DNA的复制》教学设计 一、总体设计指导思想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探究。因此,通过探究活动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是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指导思想。本节课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科学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试验验证——得出结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以求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工作的能力和方法。 二、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生物全一册必修本第五章第一节。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DNA的复制”一课时,在联系DNA 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具体内容有:复制的概念、时间、场所、条件、过程、特点、意义。学好这一课时,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遗传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 2、前后联系 DNA的复制与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及基因突变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重点难点 DNA复制过程完成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对DNA复制过程的研究,蕴含着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教育;DNA复制的过程具有微观、动态、连续、抽象的特点。因此,DNA复制的过程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了DNA双螺旋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将要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属于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知识。高中学生的认知体系基本形成,认知结构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完善。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认知活动的自觉性,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由于本课时内容具有较深的抽象性,学生们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外,还通过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完整版)高中生物选修3-生物科技专题知识点总结归纳

n A g e i f o 选修3易考知识点背诵 专题1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 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 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 重组技术。 原理:基因重组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 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 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3)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 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2.“分子缝合针”——DNA 连接酶 (1)两种DNA 连接酶(E·coliDNA 连接酶和T 4-DNA 连接酶)的比较:①相同点:都缝合磷酸二酯键。 ②区别:E·coliDNA 连接酶来源于T 4噬菌体,只能将双链DNA 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 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而T 4DNA 连接酶能缝合两种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之间的效率较低。 (2)与DNA 聚合酶作用的异同:DNA 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DNA 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 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3.“分子运输车”——载体 (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 片段插入。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 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拟核之外,并具 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 分子。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 (3)其它载体: 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目的基因是指: 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 2.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PCR 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用dna 合 成仪直接人工合成. 3.PCR 技术扩增目的基因(1)原理:DNA 双链复制 (2)过程:第一步:加热至90~95℃DNA 解链;第二步:冷却到55~60℃,引物结合到互补DNA 链;第三步: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 聚合酶从引物起始互补链的合成。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高中生物教材目录(人教版必修1、2、3+选修1、3)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走进细胞 1.1从生物圈到细胞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2.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2.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2.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2.5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3.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3.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3.3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3物质跨膜运输的模型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酶的作用和本质二酶的特性)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5.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5.4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二光 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6.1细胞的增值 6.2细胞的分化 6.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6.4细胞的癌变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 1.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2.2基因在染色体上 2.3伴性遗传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2DNA的分子结构 3.3DNA的复制 3.4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4.1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4.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4.3遗传密码的破译 第五章基因突变和其他变异 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5.2染色体变异 5.3人类遗传病 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6.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6.2基因工程及应用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 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选修一教案: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课题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掌握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实验思路的确定和形成的原因,分析实验流程,对比前面的实验设计,归纳共性,分析差异,增加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课题重点 无菌技术的操作 ★课题难点 无菌技术的操作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中,都利用了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其中的微生物来自于制作过程中的自然感染。而在工业化生产中,为了提高发酵的质量,需要获得优良菌种,并保持发酵菌种的纯度。这就要涉及到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别等基本技术。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专题。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1.1 培养基的种类包括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等。 〖思考1〗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为凝固剂。 【补充】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1.2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四类营养成分。 〖思考2〗从细胞的化学元素组成来看,培养基中为什么都含有这些营养成分? C、H、O、N、P、S是构成细胞原生质的基本元素,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以上。 【补充】碳源:如CO2、糖类、脂肪酸等有机物,构成微生物的结构物质和分泌物,并提供能量。 氮源:如N2、氨盐、硝酸盐、牛肉膏、蛋白胨等,主要用来合成蛋白质、核酸及含氮代谢物等。含有C、H、O、N的化合物既可以作为碳源,又可以作为氮源,如氨基酸等。 1.3 培养基除满足微生物生长的pH 、特殊营养物质和氧气等要求。 【补充】生长因子:某些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过程中必须从培养基中吸收的微量有机小分子,如某些氨基酸、碱基、维生素等。 〖思考3〗牛肉膏和蛋白胨主要为微生物提供糖、维生素和有机氮等营养物质。 〖思考4〗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要将培养基pH调节为酸性,培养细菌时需要将pH调节为中性或微碱性。 活动2:阅读“无菌技术”,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4 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1.5 无菌技术包括: (1)对实验操作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2)将培养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3)为避免周围微生物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旁进行;

2.6 设施农业 规范训练(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2)

第6节设施农业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考查知识点及角度 难度及题号 基础中档稍难 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1、3、4 2、7 智能农业5、6 8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设施栽培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由低科技含量到高科技含量的发展阶段。下列属于现代植物工厂栽培与初期设施栽培的最大区别的是()。 ①为了提早春播②封闭条件下生产③智能化控制条件④推迟“冬 天” 的到来⑤周年化生产⑥实现生产的工业化 A.②③④⑥B.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⑤⑥D.②③④⑤ 解析现代植物工厂在封闭条件下生产,智能化控制条件,不受季节限制,实现了生产的工业化。 答案 B 2.对于设施花卉,控制花期是决定其经济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下列选项中不能用于控制花期的是()。 A.CO2浓度B.光照周期 C.温度D.光照强度 解析CO2浓度影响产量,不影响花期。 答案 A

3.设施养殖的优点是()。 A.集约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B.投资大 C.不易发生疫病 D.粪便处理量大 解析设施养殖是工厂化、规模化和自动化的生产方式,具备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条件、稳定的生产环境和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故选A。 答案 A 4.设施养鸡是各种设施养殖中科技含量最高的行业之一。下列不属于设施养鸡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A.污水、粪便的处理和再利用等 B.鸡场建在不宜耕作的土地上,远离市区又交通便利 C.对产品的深加工、销售和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D.减少电能的消耗,降低运营成本 解析C项不是设施养鸡需考虑的因素。 答案 C 5.智能农业也被称为()。 A.现代农业B.设施农业 C.信息农业D.自动化农业 解析智能农业也被称为“数字农业”或“信息农业”,故远C。 答案 C 6.现代化温室的局限性是()。 A.使用营养液培养,不用土壤可以减少对作物的污染 B.全天候周年生产 C.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管理 D.投资大,易发生病虫害 解析现代化温室投资大,且由于相对封闭,易发生病虫害。

高中生物选修一教学计划

高二生物上学期教学计划 陈黎杰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于高二9班和10班,这两个班的学生组织性较强,上课纪律好,学生上课能跟着教学思路走,但学习的投入性不高,做不到不懂的问题随时问老师,学习氛围不是很浓。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完成选修1的教学任务和第一轮复习的前期任务。由于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加之学习能力的问题较为突出,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本学期力争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有所提高,生物学知识有较大的增长,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稳步提升,为学生下一步的综合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对《新课程标准》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分析研究 要结合教材对《新课程标准》作深入细致的探讨,深刻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和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师要从长远着手,及早加强对试题的分析研究,从中找出高考命题的方向和规律。 四、教学目标 1、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为教学目标,适当提高学生生物知识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要使学生做到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清晰地熟悉某个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知道使用这些知识的条件和步骤,引导学生学会组织相关的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使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学好生物,要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科学的本质规律,促使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习惯。生物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和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物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 五、教学方法和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我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制定如下: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常看教材内容,注重教材中章节的内在联系,着重把握教材中难点。 2、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教研组活动。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知识问题,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3、认真备课,争取上好每一堂课。珍惜集体备课,从中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采取的教学策略。备课时,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注重设计学生活动,努力做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逐步推动课堂教学。 4、注重教后反思。思考每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提高课堂质量。 5、作业的设置注重突出重点的同时,依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作业努力做到及时批改与反馈。 6、课堂上强化基础知识教学,采用提问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紧张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