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墨子的节用节葬观

论墨子的节用节葬观

论墨子的节用节葬观
论墨子的节用节葬观

科技信息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13年第7期墨子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首次提出了节用节葬的主张,是有一定

的时代依据的,既和禹汤文武等上古先贤的思想一致,也符合下层贫

苦人们的愿望,然而,墨子的节用节葬主张也遭到了先秦其它各家尤

其是儒家的批判和抨击。如果说,墨子的主张仅仅是为了与孔子所代

表的儒家相拮抗,那他的思想就不会有那样的深度,也不会经过数千

年的涤荡而流传至今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墨子的节用节葬观做一

些深入的思考。

1节用节葬观的提出及原因

1.1上古先王的节用节葬观念

上古时期由于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生产力低下,三皇五帝多崇尚

节俭,他们的丧葬观念倾向于简单化,《周易·系辞下》说“古之葬者厚

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犉,盖取

诸大过,”[1]《孟子》中也有“古者棺犉无度,中古棺七寸”的记载,即是

说上古的人们死后用树枝当作衣服,埋葬在田野里,丧期没有固定的

限制,厚葬起于中古时期。

1.2先秦诸子的节葬观

先秦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不安,诸子百家的节用节葬观不尽

一致,儒家沿袭了三代厚葬久丧的特征,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论语八佾》,孔子参加丧礼时哀伤不止“子于是日哭,则不哭”《论语述

而》,强调丧礼中“哀伤”的情感。但孔子在坚持久丧的同时,不主张“厚

葬”,这由孔子阻止弟子们“厚葬”颜回的行为可以看出。孟子极力主

张“厚葬”,他说“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要求人们尽力厚葬父母。墨家

“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强调丧礼的情感基础。老子对丧礼和祭礼持

肯定的态度,“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这表明老

子主张子孙对祖辈要心存长久的怀念之情。庄子心目中的丧礼排斥任

何特定形式,即使这种丧礼有形式的话,形式也是不确定的或者说多

样的。

1.3墨子节用节葬观的提出

墨子的节用节葬观在《节用上》、《节用中》、《节葬下》《七患》、《辞

过》等篇中均有论述。在《鲁问》中,墨子鲜明地提出了他的观点:“国家

贫,则语之节用、节葬”[2]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信息,首先,墨子所

处的时代比孔子所处的时代更为动荡,诸侯纷争,民生凋敝,国家积贫

积弱;其次,国家如果贫穷,人们就应该明白节用节葬的道理,并落实

在日常的生活和言行中。

1.4节用节葬观提出的原因

通过墨子在《节用上》、《节用中》、《节葬下》等篇中的论述,我们大

致可以分析出,墨子提出节用节葬的原因有:一是,出于现实的实用目

的,即加倍增长一国的财富。在墨子的时代,科学技术不先进,生产力

水平低下,墨子作为贫民阶级的代表,却是从统治阶级的角度提出他

的主张的,他并不是一味消极地主张节用节葬,而是主张生产和节用

并重,而且,墨子对科学技术有深入的研究,在制造发明、数学、力学和

光学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科学成果对提高生产力有巨大的

作用,可见,墨子的主张是有所指的,他对统治阶级的奢靡腐烂的生

活、耽于奇珍异宝、沉溺于酒色、兴修宫殿和坟墓等行为(如《佚文》中

对纣王奢靡生活的描绘和《节用下》中对当今之主和王公大臣奢侈行

为的批判)深恶痛绝,而正是这些行为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导致粮食和

财宝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导致多数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因而,墨

子在《节用上》篇末得出结论“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3]。

二是,和上古先贤的主张相符。墨子在《七患》中举例说,上古时的自然

灾害比他所处的时代更严重,如禹时七年水灾,汤时五年旱灾。那时也

不是年年都粮食丰收,但却没有更多的灾民忍饥挨饿,原因在于年景好时,他们储存足够多的粮食,并且节省着食用,到灾荒之年就可以从容应付了。夏桀和商汤虽然是天子之国的君主,但他们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没有做好防御,最终被近邻的小国打败了。可见,墨子的主张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墨子的主张虽是从统治阶级的角度提出的,对中下层的平民也有一定的意义,他的节用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继承下来。三是,对儒家“厚葬久丧”的抵抗。墨子对儒家的厚葬久丧行为极为反感,主要有三个理由:1)厚葬久丧会使国家越来越穷,而不是越来越富。《荀子·礼论》中对统治阶级的棺犉的规格作了说明:“天子棺稕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4]《节葬下》中也描绘了统治者死后极度奢华的随葬物品:“金玉珠玑比乎身,纶组节约车马藏于圹,又必多为屋幕、鼎鼓、几筵、壶滥、戈剑、羽旌、齿革,寝而埋之”[5],这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丧葬中的极度浪费现象,这给劳动人民带来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极大浪费,这也无疑会造成社会的混乱,再加上葬后久丧,所有人停止一切政事和生产活动,这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古代,是阻止生产力的行为,不利于社会的发展。2)厚葬久丧不利于人口的增加。墨子生活的时代,殉葬现象仍很流行,如“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6],现在看来,这种行为不仅野蛮残酷,没有人道,而且造成一种阴森恐怖的生活氛围,下层人民的命运如琴弦一般,朝不保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也使人口大量地减少。这可以看出,墨子的极度的现实关怀力度。3)厚葬久丧造成乱国败家,不利于国家统治。墨子曾经经历了楚国攻打宋国的战争,看到社会混乱的局面,得出“以厚葬久丧为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7]的结论。2节用节葬观的具体规定2.1节用的具体规定《节用中》中以古代圣王的口吻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节用的具体规定:一是,饮食方面“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芳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8],这是以解决温饱,增强体力为基本目标和前提的。二是,衣服方面“冬服绀緅(ganzou )之衣,轻且暖;夏服絺綌(chixi )之衣,轻且清,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9],这是以满足冬暖夏凉为基本要求的。三是,甲兵方面“甲为衣则轻且利,动则兵且從,此甲之利也”[10]即以方便携带为主。四是,舟车方面“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利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11]以方便出行为基本要求。五是,宫室方面“其旁可以御风寒,上可以圉雪霜雨露,其中蠲絜,可以祭祀,宫牆足以为男女之别,则止。”[12]以御寒挡风为基本要求。综上所述,墨子关于节用的具体规定是从当时的社会条件为出发点的,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为标准,不提倡过度消费和铺张浪费,不考虑改善生活水平和美观的需要,主张适度消费,适可而止,厉行节俭,具有原始社会共产主义的性质,这虽是出于现实的考虑,虽有向圣王效仿的影子,但因为其太过理想化,很难得到真正的实行。一方面,针对统治阶级的奢靡行为,这种主张是很正确的,有利于消除贵族的浪费之风;另一方面,他忽略了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况且,在平民中推行这种节俭之风,不利于提高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因而,必然会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这说明墨子带有没落的社会底层人民的小农意识,有其明显的局限性。2.2节葬的具体规定墨子对于节葬的观点主要是通过各种比较而得出来的。墨子在论墨子的节用节葬观

程媛媛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墨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节用节葬的哲学家,对当时及后世的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试对墨子的节用节葬说进行梳理和整合,以形成对墨子节用节葬观的重新认识,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即:1.节用节葬观的提出及原因,2.节用节葬观的具体规定,3.节用节葬观的缺陷。

【关键词】墨子;节用;节葬;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程媛(1984—),女,河南商丘人,郑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

○高校讲坛○222

墨子是河南鲁山人

墨子是河南鲁山人 ——兼论东鲁与西鲁的关系 刘蔚华墨子是哪里人氏?历来有争论,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说法:一是鲁国人。《吕氏春秋》中的《当染》和《慎大》两篇,高诱注:“墨子名翟,鲁人。”这里说的“鲁人”,据孙诒让在《墨子传略》中考证,一是指鲁国人。二是宋国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墨瞿宋之大夫”。墨子在宋国的活动较多,著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见于多种古籍,于是一些人就认为墨子是宋国人。三是鲁阳人。毕沅在《墨子注》中,根据《墨子·公输》篇的记事,认为墨子是鲁阳人。因为鲁阳当时属楚,所以墨子也就是楚国人。可是从一些反映墨子与楚国关系的记事,以及鲁阳文君向楚惠王介绍“墨子北方贤圣人”来看,似乎墨子既非楚人,亦非鲁阳人。四是怀疑墨子并非中国人,而是印度人。解放前卫聚贤持此说,除了因为墨子“色黑”(见《墨子·贵义》,下引《墨子》只注篇名)以外,没有任何根据。抛开这一说,前三说,从现在的地域区划来看,实际上只是两说,即墨子是山东人,或河南人,因为宋与鲁阳都在今河南境内。可是这两个省在列举古代文化名人时,往往都不提墨子,这样一来,墨子便真的变成“外国人”了。如何确定一个思想家的籍贯,对理解他的思想内容有一定的影响,应当根据历史资料,尽可能把它搞清楚。 目前,学界多数人接受孙诒让的看法,权且认为墨子是鲁国人。但是也有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孙诒让否定毕沅之说,主要的理由是: “《贵义》篇云:‘墨子自鲁即齐。’又《鲁问》篇云:‘越王为公尚过束车五十乘以迎子墨子于鲁。’《吕氏春秋·爱类》篇云:‘公输般为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见荆王曰,‘臣北方之卑人也。’《淮南子·修务训》亦云:‘自鲁趋而往,十日十夜至郢。’并墨子为鲁人之确证。”“考古书无言墨子为楚人者,《渚宫旧事》载鲁阳文君说楚惠王曰:‘墨子北方贤圣人。’则非楚人明矣,毕武说殊谬。” 这说明,考定墨子籍贯的关键,是搞清楚墨子和鲁国、鲁阳的关系,其中还要搞清楚山东之鲁(东鲁)与河南之鲁(西鲁)的关系。 孙诒让的考证比毕沅的考证,无疑是前进了一步,更加细密了。但是仅此还不能推翻毕沅的结论,即墨子是鲁阳人。其一,墨子是以天下为怀、游走四方的学者,一个有严密组织的墨派“钜子”,经常往来于宋国、鲁国、齐国、魏国、楚国等许多地方,“独自苦而为义”(《贵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摘要】:传统的观点认为,墨子与老子一样,都对文艺持否定、排斥的态度。《荀子》书中“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1]的论调,则道出了墨子文学思想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这显然与孔子所提倡的文章宜“文质彬彬”的文学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可看作反映墨子言论、思想的主要作品。因此近代对《墨子》一书文艺思想的论调多有偏颇,认为其全面否定美和艺术的社会价值。笔者通过熟读《墨子》一书,认为《墨子》一书拥有丰富的文艺思想,并没有全面否定文学和艺术的存在价值。本文试图从《墨子》一书中墨子对文学的论述来探讨和梳理其文艺思想。 【关键词】:墨子;功利;三表;天治。 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曾说:“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2]林继中先生也认为,要体味“作为独特的唐人生活再现之唐诗”,就不能不先了解那“诗一般的唐人生活”3]。这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研究作家的作品,先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要了解《墨子》一书的文艺思想,就要联系墨子所生活的时代特色。 1、《墨子》产生的社会背景 墨子,名翟,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其生活的年代略晚于孔子。《日知录》中有一段对孔子死后百余年间社会剧变的精彩概括: 自《左传》之终以至此(指周显王三十年),凡一百三十三年,史文阙佚,考古者为之茫昧。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集释》卷十三) 由上可见,墨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奴隶社会建立起来的各种制度已破坏殆尽。各诸侯大国间竞相争霸,连年混战。而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不但不奋发图强、与民休养生息,反而务为耳目之娱乐、穷凶极奢致使民不聊生。《墨子》一书中对此也有所披露: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非直掊潦水,折壤坦而为之也,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墨子·非乐》) 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有与侵就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墨子·节用上》) 今王公大人之为葬埋,则异于此。必大棺、中棺,革阓三操,璧玉即具,戈剑、鼎鼓、壶滥、文绣、素练、大鞅万领、舆马、女乐皆具,曰:必捶差通,垄虽凡山陵。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其为毋用若此矣。(《墨子·节用下》) 在封建制度发展、生产力大为提高,各诸侯国间割据混战、相互吞并的战国时代,孔子那种以“仁义”治天下的做法,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急需对其进行反思和改造。墨家学说由此应运而生。 2、《墨子》所反映的墨子主要的文艺思想 古代“文艺”一词,与我们现在的文艺概念不同,主要指撰述和写作方面的学问,如《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中:“有隐于知理者,有隐于文艺者。”。今天“文艺”一词的含义则更为广泛,不仅指写作,也包括音乐、表演、绘画、装潢装裱等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本文是就此义谈墨子的“文艺”思想。 2.1“功利”的文艺价值观。 面对战国时代诸侯混战、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尖锐的社会,墨子主张礼乐文章必须从功利角

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百家争鸣的时代,各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墨家的创始者墨子也不例外。本文主要分析墨子的兼爱思想,以及在春秋战国时代不被采用的原因,同时联系实际分析墨子兼爱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思想价值,主要从个人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其时代价值。 关键词:墨子、兼爱、空想性、现代意义 墨子(公元前480—公元前420)宋国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宋昭公时曾做过宋大夫,但以后地位下降,接近劳动者,做过工匠,被称为“贱人”,“北国鄙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者。墨子的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正义事业而奔忙,他与弟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提出一套而又独具特点的学说,这就是墨学。墨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子》一书中。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等十大主张,这些构成了墨家思想的整个思想体系。 “兼爱”思想 一、兼爱就是对一切人无所不爱,不分远近,不分等级,普遍广泛地爱所有的人。 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兼相爱交相利就是不分人与我,不只是单方面的爱自己,而且还要爱别人。不是单方面的是自己有利,而且还要使别人有利。墨子认为,兼相爱就要大家树立把别人的国看成自己的国,把别人的家看成自己的家,把别人的身体看成自己的身体。有了这种思想就能把别人与自己同等看待了。而且他还认为必须我先做那些爱和有利于别人亲人的事,然后别人再报答我的爱和有利于我的亲人的事,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不会互相残害了。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平等了,也就是“爱无差等” 二,一切人间的怨恨、篡夺乃至天下大乱,其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而只要实行兼爱,一切不道德行为也就都没有了,天下也就大治了: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兼爱上》)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上》)兼爱或相恶是国家治乱的枢纽,兼爱则治,相恶则乱 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上》)若果做到“天下皆相爱”,社会矛盾就会泯灭,就会天下太平。 墨子在兼爱的基础上提出非攻——墨子的外交理念,他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墨子强烈抨击大国对小国1、强国对弱国的攻伐,他认为,这种侵略别国的战争是“不与其劳,获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天志下》)的不义行为“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天志下》) 为实行兼爱原则,栖栖遑遑奔走于世。孟子评论墨子的行为,“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淮南子》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刀,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为天下的大利,虽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再所不顾。应当说这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精神。 兼爱思想的空想性。

墨子节用思想价值的现代诠释分析.doc

墨子节用思想价值的现代诠释分析-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在经历工业化大发展和物质生活大繁荣的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矿产资源过度开发等一系列的挑战。当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各地经济建设强烈要求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面临漫天雾霆和资源环境等多重约束因素,国家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建设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的和谐社会发展目标,要求人们必须逐渐养成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因而,对墨子节用思想的深度发掘与有效传承,就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又节用思想是墨子经济思想中治理国家贫困的基本主张,庄子与荀子对此都有认同与褒扬。司马谈说:要日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讲,墨家贵俭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节用思想是墨子经济思想的理论起点,在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本文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节用思想重新评估与转化,力求用现代诠释学考虑其价值诉求,以便对墨子节用思想进行深度发掘与有效传承。 一、研究概况 首先,学界前贤对墨子节用思想的研究成果与权威阐释有颇多论点,以《十家论墨》为例。第一类是梁启超《墨子学案》(1921)第三章墨子之实利主义及其经济学说,用经济学原字economy训话节用以统摄节葬和非乐,认为墨子经济学公例一讲消费,即以自苦为极、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公例二讲生产,即诸加费不加利于民者弗为、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公例三讲劳力本位,即赖其力则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公例四要分劳,即各从

事其所能公例五得贵时,即以时生财,财不足则反之时公例六看人口,即欲民之众而恶其寡公例七讲分配,即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其实利主义范围太窄,而只顾积极的实利,无视消极的实利,强调义务生活,而缺乏趣味生活。第二类是王桐龄蠕墨之异同(1923)第八章结论认为墨家之经济学说是计较生利分利两者之多寡,经济观念以劳力为独一无二之生产要素,主张增加人口,讲求卫生,爱惜时日,经济政策多从积极方面着想。伍非百《墨子大义述》(1933)绪论说奢者多欲,不节其欲则费。费则天下有受其不足者,故节用生焉,用节葬反对厚葬,久服和非乐反对耳目纵乐、声色极好。方授楚《墨学源流》(1937)上卷第五章第四部分讲墨子之经济学说而立足物质生字胃,其方法在节用,而其目标则在利,把梁氏公例二至七归为生产方面,却把节葬,非乐和衣食住行等归为消费方面。第三类是郭沫若《奴隶制时代》(195力墨子节葬不非殉部分,指出节用主张反对物殉浪费而赞成自意识,道义感人殉;任继愈《墨子与墨家》(1956)第五章非乐、非命、节用、节葬《杜国库文集》论墨子指出节用和节葬,主张治国家贫穷,与非乐合为消极、时效的经济政策,原则是去无用之费严灵峰《墨子简编》(1968)第五部分墨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功利主义归为本、末二类非命、非乐、节用、节葬是治末的理论系统,除非命外都为功利主义一环,而基本原则是节俭,以此讲解节用四法、节葬二术、非乐主张。詹剑锋《墨子的哲学与科学》(1981)第四章墨子的政治学说也有涉及,但他主要阐述兼爱,尚同思想的统贯作用与历史意义。第四类是蔡尚思讲兼爱、非命主义化的经济思想打破亲疏、贫富不平等的余力相劳、余财相分和主张《节用》、《节葬》、《非乐》、《非命》,认为其经济思想是加紧生产,节省消费,自动互助,归纳为生产、消费、分配三方

关于墨子的故事

关于墨子的故事 墨子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中国还是一个由许多诸侯国组成的国家。其中楚国是一个大国,宋国是一个小国。 【关于长征的故事:飞夺泸定桥】 古战场安顺场的战役结束了,红军主力却不能靠三条小船渡过大渡河,所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一致决定,拿下泸定桥,从那里渡过大渡河。 居明堂之左的“印台山”独居于盆地之中,下方上圆,山中央又突起一座方如印的小山包,远眺望去,犹如一枚方印放在印台上。在当地人们叫它“印台山”。 对于有出国打算的学生来说,能够申请到外国大学的奖学金是梦寐以求的事情。那么如何才能申请到美国本科全额奖学金呢?美国本科奖学金容易申请到的大学有哪些呢?下面是86留学网的详细介绍。 当时,一个着名的工匠公输般,为楚国制造了一种称为云梯的新式兵器,这种武器又高又大,用于攻打敌国的墙门,在当时可以说是战略性武器。云梯造成后,楚国就准备攻打宋国了,以便检验这种新式武器的效用。 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后,走了十天十夜,赶到楚国国都,拜见了公输般,希望能够阻止这场战争。墨子见到公输般后说:“北方有一个人欺侮我,我希望借你的力量杀死他”.公输般不知是计,听了很不高兴,也没有任何表示。墨子接着说:“我可以给你很多钱,作为你杀人的报

酬。”公输般回答说:“我讲道义,不会因为报酬去杀人。”墨子说:“楚国是大国,人口不多而土地辽阔,可是它却准备攻打弱小的宋国, 这是非正义战争,你口头上说不杀人,可是一旦发生战争,有多少无辜 的平民会因为你的新式武器而死去,这跟你亲手杀人有什么区别呢?” 成化三年(1467),户部尚书马昂等清理京营,礼部尚书奏称必得内 臣共事,始可铲除宿弊,并力荐怀恩担当此任,得到允准。四年(1468),讨满四时,又与太监黄赐,兵部尚书白圭等参与商议军事。 公输般被问得哑口无言,推诿说攻打宋国的计划是楚王的决定,于 是墨子和公输般去见楚国国王。见了楚国国王,墨子并没有先说战争。 他对国王说:“我想请教大王一个问题。”楚王问他是什么问题。墨子说:“现在有人放着自己漂亮的车子不要,却想偷邻居的破车,舍弃自 己的漂亮华贵衣服不要,却想偷邻居的旧衣服,这是怎样一种人啊?” 楚王不知是计,马上说:“这人有偷窃的毛病。”墨子抓子时机,马上说:“楚国有广阔的土地,而宋国只是一个小小的国家,这就如同一辆 漂亮的车与一辆破车的对比;楚国物产丰富,而宋国物产贫乏,这如同 漂亮衣服和旧衣服的对比,所以我认为楚国攻打宋国,跟那个犯了偷窃 病的人正是一类人。” 楚王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蛮横地说:“你说得好,但是公输 般已经为我造好了云梯,我是一定要攻打宋国的。”墨子不慌不忙地说:“云梯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厉害,不信我可以与公输般模拟作战。”楚王 于是为他们准备了道具,包括城墙,守城的器械,云梯及其它攻城的兵器。公输般模拟攻打宋国的城墙,结果任由他多次改变攻城的战术,都

浅谈墨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朵奇葩,是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认真研究的精髓。对其进行探讨,对发展和完善今日的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墨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墨子所处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战国时代, 当时诸侯纷争,社会动荡,是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局面。如何制止征战,安定政治,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是当时思想家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墨子,作为一个更加接近于下层劳动者的士人,认为当时社会之所以出现如此混乱的状态,是因为人们都“不相爱,交争利”。他说:“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 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墨子?鲁问》,以下引《墨子》只注篇名)。因此,墨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能平等爱人、兼爱天下的“兼士”,“以兼易别”,从而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的目的,使“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同下》)。 二、墨子教育思想的特点 1. 墨子十分重视因材施教。他认为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与志趣进行教学。他的“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耕柱》)说的就是依教育对象的材质而施教的意思。他说:“夫知者,亦必量力所能至”(《公孟》),又说:“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大取》),指的也是按学生的知识能力施教。如《公孟》载“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虽“身体强良,思虑徇通”,但他不具有从政潜能,故墨子仅使其“随而学,而没有把“吾将士子”的许诺付诸实际。 2. 特别强调言行的一致。认为学要落实到行,突出了墨子的实践观念。他在《修身》中讲到:“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就是说学要以行为本,学要致用。他主张评价一个人要“合其志功而观焉”(《鲁问》),认为“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鲁问》)。 3. 持积极的教育方法,主张“强说人”。认为儒家的“不扣则不鸣”的方法很消极,会错过教育时机。假如“不强人说”,则“人莫之知也”(《公孟》)。因此,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也要争取主动去送教。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使社会风气好转起来。墨子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公孟》中记载到:“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子曰:‘不然,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我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 4. 墨子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考虑到“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鲁问》),墨子认为自己虽然不耕稼,但上说下教,“而功贤于耕织”(《鲁问》)。 三、墨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当代社会是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目前中国倡导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无疑需要国民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更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这就给当今的教育提出了一个较难的课题。或许我们从墨子的教育理念中可以找到某些启示。 1.培养专才和通才相统一。墨子的教育模式是因材施教,要培养一般的专业人才,即“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耕柱》)。就是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从事各种专业劳动,以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投入实践,发展生产,解决天下的衣食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培养通才,培养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能够“揣曲直”的管理人才,即所谓的“贤士”。他主张让“贤士”治理政治,批判了那种以血缘,出身为根基,用人唯亲而不问贤能与否的腐败社会制度。

墨子兼爱思想研究

墨子“兼爱”思想研究 摘要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这一重要命题是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墨子认为天下的人应该相互热爱,实现共同的利益,实现“天下之利”。墨子所提倡的“兼爱”是一种博大的平等之爱,其最终目的是天下之大利。墨子的“兼爱”所倡导的平等之爱与孔子所倡导的有差等之爱不同,墨子认为人对人的爱不应该有亲疏薄厚的差别,而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之上的平等之爱。墨子出身卑微,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深刻的体会,他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不是着眼于古代政治文化的破坏,而是以现实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为出发点,思考人类怎样在互利互惠中达成共识,实现“非攻”,从而避免纷争,取得和平。 墨子的“兼爱”思想以“天志”为基础,以“非攻”的和平理想为目的,体察百姓人民之苦,反映时代精神的需求。“兼爱”思想中蕴含的平等、互利、和平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借鉴的,也是值得世界各国借鉴的。 关键词:兼相爱交相利天志非攻 the Mo zi proposed "and love, the", a photograph important proposition is the main content of mozi philosophy, one of that all people in the world should mozi mutual love, achieve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the world, to achieve "the". Mo zi advocate "love" is a kind of great equal love,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Italy of the world. The "love" mozi "advocated by Confucius and equal love advocated by have hierarchycal love different, mo zi think people love to man should not have thick difference, but personal ties which transcends the equal love above. Mo zi humble, to lower the sufferings of the people have a profound experience of reality,

电视剧《天道》观后感

电视剧《天道》观后感 1、“道”可以控制性格与命运的关系,一种性格决定一种命运,强势性格造就强势个体,弱势造就弱势。性格不可改变但可改善,即使所谓的----“改变”,也只能说这个人隶属于善于改变的这种性格。命运源于性格,性格影响思维,思维形成观念,观念左右行动,行动导致结果—你的命运。由不得你,这是道。 2、“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其实世上并没有神,所谓的神就是道,道就是客观规律和自然法则,一切本来就是如此。 3、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股票的暴利并不产生于上产经营,而是产生于股票市场本身的投机性。他的运作动力是把你口袋里的钱装到我的口袋里去,他的规律是把大多数的肉填到极少数狼的嘴里。私募基金是从狼嘴里夹肉,这就要求你得比狼更黑更狠,但是心理成本也更高,而且又多了一重股市之外得风险。所以,得适可而止。 5、强盗的本质是破格获取,破格获取和直接获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弱者是没有自信与强者在同一个规则下竞争的,因为弱势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就是破格获取。 6、中国得传统文化是皇恩浩荡得文化,他得实用是以皇天在上为先决条件,中国为什么穷,穷就穷在幼稚得思维,穷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上,这是一个渗透到民族骨子里得价值判断体系。 7、主流文化当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社会关系的文化,如果人的行为首先是

政治的或者是宗教的需要,那么这种价值无疑也首先是政治的或宗教的价值。当社会将道德价值全部锁定在政治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时候,个人道德就没有价值空间了,既不利于鼓励强势对弱势的关注,也不利于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8、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于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 9、杀富这步棋太阴,就是在降价幅度上太过分,才引起了争端。从这里可以看出丁元英这个人习惯于走极端,做人还是中庸点好,做事不要太绝,因为你是人,不是神。 10、既然是众生那便少不了生老病死,忠奸善恶。有爱便有恨,有喜便有悲,有高尚便有低俗,有战争便有和平。任何存在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果循环,一个生命的终点往往是另一个生命的起点。这也是天道。

浅议墨子兼爱思想

论墨子“兼爱”思想 【摘要】墨子名翟,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正值社会转型期,诸侯兼并,战祸不断。在这样一个生产关系变革、政治局势动荡的年代,旧的社会道德体系正逐步瓦解,建构新的社会道德体系更是刻不容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以“兼爱”作为其主张的核心,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社会道德和社会政治理论。本文将从“兼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实现途径以及现代价值简要介绍“兼爱”思想。 【关键字】墨子“兼爱” 一、“兼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随着铁器的发明和应用,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改变,波及到了上层建筑和整个社会体系。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实不亚于蒸汽机的发明对于欧洲产业革命,整个社会的生产状况、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等等无不发生变化。自公元前549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确认私田的合法性和所有权以来,就进一步破坏了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到春秋晚期,中原各国都已采用对田地按亩征税的制度”,奴隶制经济基础日益瓦解,社会出现了极大的变革。自周平王东迁,公室势弱,诸侯乱礼,相继称王,各国卿大夫也专擅国权,僭越之事,比比皆是。公元前562 年,鲁国的三桓“作三军,三分公室”。其后,三家又进一步瓜分国君的权力,“四分公室”,鲁昭公、鲁哀公亦相继被逐走。 其他各国情况也基本相同,田氏代齐,韩、赵、魏三家擅晋。其间,战争蜂起,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为了自己的一己权势,混战不已。这一时期,政治舞台风云变幻,生产力遭到大力的破坏,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到处呈现一片乱世景象。乱世之像,从孔子那时就已出现。孔子之道,以“爱人”的“仁”为核心,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专以己度人。而从孔子周游列国却“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的一再受挫看来,孔子的救世主张在实践上当时也很难被执政者采用而达到应用的效果,这就需要另寻一条救世之道。墨子便在此背景下针对社会这种纷争不断的局面从平民的立场提出了他的救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是作为一种治天下之乱并用于社会改造和社会批判而提出的。1 二、“兼爱”思想的主要内容 何谓“兼爱”?我认为,墨子的“兼爱”是无差等的博爱,是所有的人之间互相平等,超越阶级的爱。而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有等差的爱,这种仁爱的实质目的是在强调礼纲,即封建专制下的一个统治秩序。比如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等, 这样的爱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墨子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法, 强调爱无差别等级, 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爱别人如爱自己,不分你我,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人,这才是真正的爱。如墨子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它有着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兼爱”是爱天下百姓,是对全人类的爱,爱 1刘源,曹雅娟,《兼爱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借鉴意义》,《社科纵横》,2011 年3 月总第26 卷

诸子百家墨子的资料简介

诸子百家墨子的资料简介 墨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之一。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思想家墨子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墨子,名翟,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人,也有说他为鲁阳人或滕国人,他是宋国目夷的后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科学家。 墨子的先祖原是殷商的王室,后因故降为了平民,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墨子是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小时候做过牧童,学过木工,也接受了文化教育,曾学习儒学,但对儒家的一些思想不予认同。墨子最后舍弃儒学,而另外创立了“墨学”,提出了“非攻”、“兼爱”、“尚贤”等管线,四处讲学,广收门徒,很快有了大批的追随着,形成了一个团体称“墨家”。 在墨子晚年的时候,墨学已与儒学齐名,并称为“显学”,在当时的诸子百家之中,有“非儒即墨”之称,儒墨显学可谓是百家之首。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为三个学派,分别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后墨子的弟子根据其生平事迹与语录,写成了《墨子》。 墨子政治主张墨子,本名墨翟,生卒年不详,相传是鲁国人,长期在宋国居住,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自立门户,创立了墨家学说,并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

天”、“事鬼”的思想主张。 墨子开始时追随儒家理论,后来自立门户,自创墨家学说,在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曾担任宋国的宋大夫,是墨家公派的创始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情况下,墨子心怀悲悯之心,积极的针对社会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力挽狂澜,拯救世道人心。他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得到了许多手工业者和下层人士的支持,在百家争鸣的文化鼎盛时期,有人称“非儒即墨”,由此可见,墨子的思想影响深远。 墨子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政治上,墨子主张“实行仁政”,首先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如果君主昏庸无能,百姓有权利换掉统治者。他所提出的“兼爱非攻”主要讲的就是仁政的重要意义。农民出身的墨子,对于普通百姓有着深厚的情谊和认识。主张尚贤,认为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兴亡成败主要在用人上,提出让百姓中的人才贤士也参与到国家管理中去。 墨子的“非乐”思想《墨子;非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子的著作,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墨子从穷苦百姓出发,认为上位者不应该天天歌舞升平,而不顾穷苦百姓的生死。 《墨子;非乐》原文共有三篇,而如今保存下来的只有第三十二篇《非乐上》,第三十三篇和第三十四篇则在宋朝前期就已经失传。非乐,顾名思义,就是禁止音乐,反对从事音乐活动。墨子出身农民,之后也多是如普通百姓一样,过着清苦的生活。

浅谈墨子的义利观

浅谈墨子的义利观 发表时间:2012-07-06T16:14:10.503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5月(下)供稿作者:李燕燕 [导读] 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墨家,是当时可以与儒家相抗衡的学派,与儒家学说被称为“儒墨显学”。 李燕燕(西藏民族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 中图分类号:B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5-0042-01 摘要: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墨家,是当时可以与儒家相抗衡的学派,与儒家学说被称为“儒墨显学”。墨子的义利观独具特色,他把义利统一起来,把二者看作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本文首先对墨子义利观的基本内涵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次将墨子的义利观和儒家、法家的义利观进行了比较、最后又分析墨子义利观的优点和缺点。 关键词:墨子;义利观;兼爱 一、墨子义利观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义利观在墨子思想中的伦理学意义,首先是个何为至善的问题,也就是道德价值问题。与儒家学说在道德价值观的范围内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不同,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达到利的手段。墨子所指的利,是“天下之利”、“他人之利”。 墨子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是对以礼为道德价值标准的传统观念的否定,实质上是破坏了周礼在道德领域中的主宰地位,体现了道德观念的革命变革,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同时,墨子既肯定“利人”、“利天下”为至善的标准;又倡导“贵义”,维护了道德原则的尊严。这在理论上有很大合理性。 二、墨子义利观与儒家、法家义利观的比较 (一)与孔孟“重义轻利,先义后利”道德论的比较。 在《论语》中,有孔子“罕言利”的评价,也有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寓于利”的记载。后人缘于这两段文字,得出对孔子义利观的认识和评价,就是“重义轻利”。 孟子的义利观则是“去利怀义”,孟子认为,“怀利”与“怀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价值方针。如果以利己作为决定自己行为和处理人伦关系的方针,那就必然会废弃仁义,其结果将致于亡国。反之,如果“去利怀义”,以仁义为行为方针,那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以仁义相处,即可保社稷而王天下。孟子在义利观中所要去的“利”,是指个人私利,私欲,为了“去利”,即使是国家的大利,也不可以公开提倡。孟子不曰“利”,而提倡“仁义”,其目的在于实现“王天下”之大利。[2] 而墨子的义利观则承认人有利己心,但是他没有把至善的标准归于个人利益的满足,而是给了“利人”、“利天下”的目的和功效。在肯定功利的同时,墨子并没有否定道德原则的作用,而是充分肯定了道德原则。道德原则,归根到底是受一定的利益所决定的,但一经产生,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存在价值,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它代表着一定的阶级、集团、民族、社会的整体利益,并在实践中沉淀成稳定的价值信仰,成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规范,起着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墨子的思想,既“尚利”,又“贵义”,既强调了功利目的,又不否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达到了利与义的统一。 可见,墨子所谓的利,是“他人之利和天下之利”,孔子、孟子所说的利,是“私利、小人之利”,对利的不同理解,是导致墨子和孔孟义利观不同的原因。孔孟将义和利对立起来,认为应当“重义轻利”、“去利怀义“,墨子却将义和利统一起来,认为义可以利人、利天下,利是义的内容和目的。 (二)与韩非子否定道德作用的极端功利主义的比较。 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自为”人性论,“自为”这一概念,意即替自己打算,也就是为己、利己。而且,韩非子不给“自为”心以道德评价,不对“自为”心持否定态度,并认为人的这种利己本性是不可以改变的,即只能“因”之,而不能“化”之。这就是对道德教化的否定,从而在道德论上走向“以法代德,不务德而务法”的非道德主义,否定“仁义德教”,提倡“以法为教”。 比较墨子与韩非子的义利观,二者都强调利,但利的内容却有很大差别,墨子提倡的利是“他人之利,天下之利”,韩非子主张的利是“个人之利”;墨子认为“义利统一”,强调道义的作用,韩非子却否定道义,以法代德。由此看出,墨子的义利观与韩非子的义利观都具有功利主义色彩,与韩非子的利己主义观点不同,墨子的义利观强调利他人、利国家,强调无私奉献,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三、对墨子义利观的评价分析 (一)墨子义利观的来源——兼爱原则。 墨子把“兼爱”原则展开为“兼相爱,交相利”。“兼爱”包含两个基本的内涵。一是视人若己,爱人若爱己。他在指出“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时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他还说:要“爱人若爱其身”。二是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墨子以孝子尽孝道为例,指出: “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后期墨家概括为:“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兼”体现了墨子讲“爱人”的根本特点,就儒墨对立而言,墨子的“兼爱”固然不同于儒家的“仁爱”。此外,墨子提出“兼爱”,首先是用来反对“别相恶”的,“兼爱”的首要含义正体现在同“别相恶”的对立之中。 总之,墨子的“兼爱”思想,反映了在诸侯争霸、利益冲突的社会变革中,小私有劳动者和平民百姓的美好道德愿望:祈求和平共处、互利互惠的理想社会,向往平等亲善、互助互爱的人际关系。然而,在阶级社会中,仅仅把现实存在的阶级对抗和利益冲突作孤立的道德思考,抽象地提倡“兼爱”。 (二)墨子义利观的优点和缺点。 墨子强调“兼爱”,认为视人若己,爱人利人,不仅无损于自己的利益,恰恰相反,自己的利益正可通过爱人、利人而得到保障。墨子固然反对了单纯利己主义,但并没有否定利己之心。“兼爱”思想也不是公而无私,不能归结为利他主义。墨子是要兼顾他人利益和个人利益,既利他又利己,但是又有所偏重,墨子没有把利己作为“义”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而是把利人视为“义”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这又与西方功利主义为己利他、把利己视为行为目的和准则不同。无疑,墨子的功利思想具有不可比拟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在思想渊源上,墨子的义利观是对春秋以来那种“言义必及利”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具有自身的阶级特性。墨子所崇尚的“利”,既非地主阶级所追求的利益,也非没落奴隶主贵族所要保持和挽救的利益,而是贫民和小私有劳动者的利益。所谓“天下之利”,包括“天下之富”和“天下之治”,“天下之治”是实现和保障“天下之富”的政治条件,而“天下之富”的主要内容,就是贫民和小私有者的物质生活利益。墨子的义利

论《墨子·兼爱》

论《墨子·兼爱》 摘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思想主张中,“兼爱”思想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墨子学说的理论之一,它代表了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德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内涵对等互报和谐社会 正文: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思想家,与孔子、老子并称为中华民族三杰。他所创立的墨家,与儒家齐名,时称“儒墨显学”。梁启超说:“欲救今日之中国,舍墨学之忍痛则何以哉!”【1】 墨子的学说,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以“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天志”、“明鬼”为内容。其中,“兼爱”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它代表了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一、兼爱的内涵 “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涵义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2】 “兼爱”的本义可以形象地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地爱所有的人”。墨子的“兼爱”是把“爱”的观念社会化。“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相互无差等的一种普遍的爱。这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爱。做到爱人之国如爱己国,爱人之家如爱己家,爱人之亲如己亲,爱人之身如爱己身,无差别地泛爱他人。 “兼爱”是墨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3】 墨子提出兼爱,并不是为了反对儒家的别爱,而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标。中国古代思想家大都是以平治天下为己任,而墨子创立学说、组织学派更是为了救世济民。《兼爱上》开篇就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4】(P81)要使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首先要知道乱的原因。墨子将天下之人的“不相爱”看作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认为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这些“天下之害”皆源自“不相爱”。《墨子·兼爱上》中所说:“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子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再如《墨子·兼爱上》中讲到:“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诸侯各爱

天道经典台词

《天道》经典台词摘录 看过部电视剧,名曰《天道》。王志文主演。个人感觉很不错,与现在很多无聊电视剧相比格局和境界都高太多了。不知为什么没在电视上热播,但当不是人的问题。用电影中的话来说,或许是中国特定文化属性的问题吧。里面有些台词还是比较经典的。粘贴出来以供欣赏。 1.《天道》部分台词 花天酒地并不违法,只是一种带符号的生活方式。 他跟正常人的思维颠倒了。说鬼话,办鬼事,倒行逆施。但是还有道理。像魔,柏林有个居士说他是极品混混。 国内信用是个问题,私募基金是没爹没娘的买卖,一边做生意,一边得准备拼刀子,脑后还得长只眼睛看衙门得脸色。 建时凭心凭理超度亲疏,不是佛门正本,但他得佛根理只有熔点没有正智,所以他看我是一个元宝不失德性,一坛元宝图财害命。他是佛是修来世正果得佛,他还得到佛祖那里多咨询咨询。 正果是不想了。尘埃落定。 一个恕字我已经有罪了。 这是文化属性,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北京像个淘金场,个个觉得自己是龙胎凤种,太闹了。 我们这个民族总是以有文化自居,却忘了问一句,是有什么文化,是真理真相得文化,还是弱势文化,是符合事物规律得文化还是违背事物规律得文化,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得产物,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咱们这些人还没有弄清怎么回事就胡里胡涂闯入战场,得先活下来。等定下神来,时代已经变了,真的是穷则思变。可中国毕竟是政治文化搭台,传统文化唱戏,不知道老祖宗得那点东西还能把这条船撑多远。

马克思主义得道理归根到底一句话,客观规律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什么是客观规律,归根到底也是一句话: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中国得传统文化是皇恩浩荡得文化,他得实用是以皇天在上为先决条件,中国为什么穷,穷就穷在幼稚得思维,穷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得文化上,这是一个渗透到民族骨子里得价值判断体系。太可怕了! 《自嘲》本是后山人,偶坐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我还没有装腔作势到可以无视可能发上得事情,但是你看到得东西不一定是个东西,天知,地知,不会有结果 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辩证逻辑的障碍,我无意摧残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残 红颜知己自古有之,这还得看男人是不是一杯好酒,自古又有几个男人能把自己酿到淡而又淡得名贵,这不是为之而可为得事,能混就混吧 你是一块玉,但我不是匠人,我不过事一个略懂投机之道得混子。充其量挣几个打发凡夫俗子得铜板,你要求得是一种雄性文化得魂,我不能因为你没有说出来而装作不知道,接受你就接受了一种高度,我没有这个自信 正法了一个罪犯包含打死了一个人,这就是法律得价值、法理、道理,都在那儿搁着。如果女性心理不适合刑警工作,那是性别问题 着相了,佛教得一个术语,意思是执迷于表象而偏离本质 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得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得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得道德期望破格获取得文化,也是期望救主得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墨子“兼爱”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基本内涵 墨子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正值社会转型期,诸侯兼并,战祸不断。在这样一个生产关系变革、政治局势动荡的年代,旧的社会道德体系正逐步瓦解,建构新的社会道德体系更是刻不容缓,并且墨子对于当时贵族阶级的一切生活,抱着彻底反对的态度,因此提出了“非礼”“非乐”等相关主张,并把矛头直指提倡复兴周礼的儒家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以“兼爱”作为其主张的核心,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社会道德和社会政治理论。 生在战国初期的墨子,列强篡杀攻伐之事愈演愈烈,对人民造成的伤害不断加深。对此墨子提出“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查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的确如此,作为墨家思想的领袖。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即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人的平等性问题,即人与人之间应平等相待,在这之中,“兼”取代“别”,指平等,而“别”指差别和等级。出于游侠的身份,墨子正是以这种团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处事理论为基础,极力扩大这种思想,采用宣扬兼爱学说的做法,呼吁大众平等无差别的对待身边的所有人。 二、墨子“兼爱”思想的实践诉求 “兼爱”思想是否能顺利实行,应该说是墨子“兼爱”理论体系中最具有争议的地方,也是从古至今很多学者予以研究和争辩的核心。 对“兼爱”思想的质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兼爱”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其次,“兼爱”实行需要有贤明君主作为保障。“兼爱”不仅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更注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维护。这就需要各国有足以贤明的君主来推行“兼爱”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