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概念的理解-深度

书法概念的理解-深度

对书法这个词给一个准确的概念是非常难的事,至今也不存在一个令所有人信服的定义。但大致说来应该有四种意思:1、汉字的书写方法;2、一种艺术门类。《辞海》称:“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指毛笔字的书写方法。主要讲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3、指书法艺术作品;4、特指高水平的书法艺术作品。等同于“法书”。“法书”的概念一般是指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后泛指有一定成就的作品。
我个人认为,这四种意思,单看起来,哪个也不能准确的表达书法的含义,就如同盲人摸到的象,只是一部分的表达而不是全部。综全起来,就基本上接近于书法概念的真实面目了。为什么说单层意思无法代表书法的全部概念呢?按我的理解,简单的分析一下。第一个意思,汉字的书写方法,叫不叫书法呢?叫!书法书法,书写的方法嘛!可以这么简单的理解。比如社会上大多的书法班就是教孩子们学习书写汉字方法的。可都不叫写字班,而叫书法班。就连一些报纸和杂志的名字叫这个书法。那个书法的,其内容也大多是围绕在写好字的范畴,虽浅显,也未尝不可。第二个意思,我个人认为更象是书法艺术的概念。说到书法艺术,往往会特指用毛笔来书写的,以汉字为表现载体的创作行为或作品。如果不是这样,就容易不被认可。比如,现在大家都能听到一个叫硬笔书法的概念。这个概念在百姓看来,无非是写铅笔字或是钢笔字,在专业的书法界,用毛笔写书法的老先生们还往往根本就不承认这样写出来的字可以叫作书法。我想,如果从全面表现书法的这四个意思上来看,硬笔的确有局限性,但不能就否认用硬笔写出的作品可以叫书法。因为,从第一个意思上看,硬笔和毛笔写书法,在笔法上不同,在结构上基本相同,而汉字的书写方法,从单字上讲,也无怪乎就这两个方面。从第二个意思上说,如果去掉那个特指,硬笔也有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尽管在这些方法上,很多地方还是从毛笔上继承和依附而来的,在理论上缺乏独立性,但从另一面不也正好说明他们的血缘性和不可分割性么?为什么非得认爹而不认儿子呢?从第三个意思上讲,显然有点局限,只单指作品部分。从第四个意思上谈,这个范围就更小了。“法书”如果除了客气意思上表达别人的水平高以外,真正称得上“法书”的恐怕少之又少了。虽然历史上留下了不少的“法书”可供我们今天学习,但今天这些这么多各种名头的“书法家”们大概这辈子又要白忙活一场了。所以,我想说,这些不同表达的概念

,单看,都可能失之于偏,综而观之,可以更加接近书法真正意义上的概念。
书法还有几个别称:书艺、书道、书势等,只是侧重于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层次和内涵上进行命名而矣。
艺者,既有技能、技术的意思,又有艺术的意思,书艺者,指书法艺术,包含了前面所说四个概念中的前两种意思;道者,含义至深、至广,从大的方面,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不出来了,没法用语言表达了,说了只是牵强。佛说,不可说,说了即是错。如果非要说点关于道的东西,我想,天地万物莫不合于道,天有天道(有词语如天道酬勤),人有人道(有词语如人道主义,行人道等),道为万事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阴阳也),阴阳化万物。所以,道太大了,是所有一切的开始,也是其最终的根本和究竟。道是可学的,只能靠自身的开悟,所谓,“理可顿悟,法要渐行”,这个理,我想就是道的一部分,把所有的理都悟明白了,就合于道了,就找到了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书艺——书道,书法作为写字的方法是最初要学习的,可以传承的东西,掌握了方法,就能写出合于规矩的字,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审美因素,成为书写者达情表意的载体时,就具有了艺术的特征,始可称为书艺,这还不是这条路的尽头。从此往上,离开书法艺术本身这个范围的束缚,法于阴阳,合于自然,方可由此而至悟道。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借鉴姊妹艺术的营养,从自然万事万物中体会书法最高境界的过程。古人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这样的经典故事,从柴夫争道悟书法结体中的揖让,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草书行笔中的笔势等等。道要从小的方面说,道者,路径也,与渡人之船的法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就局限于第一个意思中了,不赘述。书势这个词,我理解,这个势有趋向和形势的意思,主要是强调书法中的笔画,要有动态,这个意思基本等同于“山势险峻”一词中势的意思;再有,这个势,也强调了笔画间要有联系的一种动势和呼应关系。表现出这样关系的字才称其为书法,这是我的片面理解,有待高人来批。
以上就是我对书法概念的理解,以及从中产生的一些联想,纯属个人言论,如有不妥,欢迎刀修斧砍。






论读书与修行
随着现代社会的演进,关注传统文化、向往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的思想回归潮流。在传统文化中,道家文化成为尤其为人所关注的焦点。其原因在于鲁迅之言:“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诚其然也。道家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呢?是修身,也就是修行,即修道。中庸有言:“道也

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既然说“百姓日用而不知”,那么为什么还要修行呢?这是因为“被动的用同主动的知”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百姓日用不知,是无意识的顺应。这其中会有痛苦产生。比如说,庄子云:“死者生之徒,生者死之始。”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生死的问题,首先是长辈的亡故,其次是自己生命的终止。然而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大道的运行规律,就会明白庄子的道理。从而对死亡不会畏惧而抱着顺天由命的态度从容应对。这才是真正的符合了大道。修道方能知道,知道方能得道。我们挂在嘴边的词汇“知道”,其中的内涵非常深刻。
中庸的第一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旨是四个字:“开宗明义”。大家注意了,看古人写的书,只看两点:一是书名,二是书中的第一句话。书名是本书的核心概括,书中第一句话是书精神所在。一个人说看懂了书,那好,请你将这个名子给我解释一下。比如说《中庸》。我的理解,中者,道也。庸者,含义有二。一为用也,道之用也。二者,日常之用也。中华文化中最伟大的字是哪个?就是这个“中”字。中华文化为何具有强大的同化能力?因为它是符合道的。其他不符合道的文化遇到它只能乖乖投降。回到中庸的首句,“修道之谓教。”这里,“教”的含义:为教授。意思是教授人按照道的原则去行事。由此可知宗教之教,就是按照道的原则进行修养。这正是判别正教同邪教的根本标准。
回到刚才说的“开宗明义”,越是经典越符合这个特征。如《道德经》、《大学》、《论语》、《金刚经》、《心经》、《圣经》、《古兰经》。相传当年有人讲解《妙法莲花经》,仅一个“妙”字就讲了九天。
现在说说《圣经》。东方文化同西方文化是殊途而同归。为什么说《圣经》也是大道之言呢?先看体例,从天地开辟,人的诞生,耶稣日常教言,人的行为规范,法典,天地的毁灭,人的三世,皆入其中无以遗漏。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以上问题是不是也进行了完全的解释呢?另外,看《圣经》这个书名。圣,圣人之道。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圣道通天道,天道通大道。经,同佛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在佛教中,只有佛说的教言方能称经。菩萨说的只能叫论。从这个角度类比,耶稣同佛在同一个修行地位的。他们都是了悟大道的觉者。在他们了解大道之后,现身世间,以不同的形象来教化世人。
大家都是喜欢修道的人。修道同读书是分不开的。修道同读书的关系是这样的:修道启发人的灵性,读书提高人的悟性。不修道,只读书,

往往读成死书。进入学问之海再也出不来。庄子说:“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人生是有限的,学问是无限的。在传统文化中,学问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做学问了知大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者可矣。”这种感觉我们是体会不到的,只有在你到达孔子的那个境界后才会明白此言会心。另外,世间学问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只有把握根本,才能通达其它。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见到,有些人对于事物的把握非常准确,虽然他没学过,可是也能将其大致规律说出来。这不是特异功能,这是说明他把握了事物的大原则。许多自封算命好的人实际是这样的人。至于算命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已。我的硕士导师是北大毕业的第一批研究生,往往在同人见面不久就能把他的发展轨迹说出,并预言以后其人的经历,少有失准。我曾经以为他通命理,后来才知是这样的原因。
读书提高人的悟性。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是古圣先贤的言传。况且在过去,纸张珍贵,殊为不易。所以往往记在书中的话是最核心最重要最不可忽略的。我们在读经典时,一定要把握着“一字千金”这个原则。你可以试试将《道德经》三字用同音字替换,想想为什么不能这样?从文字学的角度去考察,这样的收获必然很大。如此下去,在某年某月某日,你读到一句话时,会感觉豁然开朗,这说明你悟了。注意,不要过于高兴。悟有多种,有大悟,有小悟。从学问的角度看,这就是你自己的东西了,是真正原创的。在这一点上没人能讲的过你。从武术的角度看,你创立了自己的拳法。谁也学不走,谁用也没有你用的合适。这是以你的身高、体形、力量、速度量身创立的。所以说不读书的人无法了悟大道。只在那里一昧的下苦功夫,是不会找到门径的。这点对于我们智力寻常的人来讲尤其重要。
以上讲了读书修行的关系。另外,还有读书、修行和生活工作的关系。这一点以后再谈。

注:不才为版主盛情所邀,方敢野人献曝于前。妄谈大道,其中不当之处,乞望方家见谅。我也以学习的态度同各位交流。



怎么样才能写好汉字(之一)-------------用笔
常有些朋友或学生问,怎么样才能写好字呢?如果这样问,我也不好回答。因为我觉得针对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学习者,方法还是有所区别的。下面根据我的体会,分别说一下:
首先我们说说楷书,就是一笔一画地写。学习楷书,有两个方面要下功夫,一是用笔,就是把汉字的基本笔画的写法,要学会,这个学习最好是找一个明白书法的老师来学习,这是基本功。我们学校的老

师教学生汉字,但学校的老师大多数是不明白书法的,所以一般也不强调这一部分,但我还是要说,如果有条件学习,这一部分是决不应乎略的。其实,汉字的基本笔画用习惯的说法只有八种(永字八法),即:点法、横法、竖法、撇法、捺法、折法、钩法、提法。当然,这个提法和永字八法有点出入,就是把平撇的写法归入了撇法,而把提法单拿出来了,古人是把平撇的写法单列的,没有单列提法。这无所谓,知道一下就可以了。这八种最基本的写法,在每种笔法中,或多或少的还可以细分出一些变种,比如在撇法中,可以分出斜长撇、短撇、竖撇、弧撇、平撇(一种与其它撇法不太一样的用笔法)等,但除了这个较为特殊的平撇外,其它的几个撇法,除了形态上不一样外,所使用的用力的方法基本上是一样的。再如钩法,可分出横钩、竖钩、弧钩、横折钩、横折弯钩、竖折弯钩、竖折折钩、平钩、斜钩等等,但就出钩的一个动作而言,没有什么两样,我们所说的钩法也就是这个出钩的动作。不多举例了,总的来说,就是把所有的笔画变化加一起,也就是二十多种。每一种基本笔画都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是为了讲解方便分开的,在实际书写时是不分开的,是一气呵成的。在这三个过程中,通过“切”、“推”、“提”、“按”、“转”、“踢”中的一部分动作,完成笔画行进过程中的方向和力度的转化,从而达到想要的效果。先把这几个字说明一下。
“切”,是我用的一个字,古人没用,别的教材上也很少见,但我觉得这个字很形象,能说明问题。切就是切菜的切,切过菜的人知道,这个切是由空中向下加力量,强调的就是这个由空中落下的势,这个动作也可以叫做“空入”,用于起笔的地方。与之相对应的一个动作叫“空出”也可叫“空收”,就是向空中收笔,如捺画和悬针竖的收笔。
“推”,也是我用的一个字,推车的推,这个推的过程有时是匀速的,有时是变速的,但在这个行进的过程中,总的来说,是个长线条。
“按”,就是加力的过程。
“提”,就是减力的过程。
“转”,是指圆转,边行边转的一个动作。
“踢”,是我形容钩法的一个词,像用脚尖踢人一样,强调的是快速,突然,动作小而有力。
分别说八个基本笔画的写法:
点法:空中入笔,快速切下,到最重,稳住笔,然后把笔抬起即可。这是侧点的写法,会了这个,别的点就会用力了。
横法:切按入笔,把笔的力量瞬间加加大,然后快速向后推进,在这个推进的过程中,有个从重到轻的提,再

由轻到重的按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熟练书写者自己才能体会到,表现在笔画上,就是长横画,起笔较粗,逐渐变细些,收笔时又变粗些,最后把笔用按法稳住,抬起笔即可。这是长横的写法,会了它,别的横就一看就会了。
竖法:按法起笔后,向下推行,这个推较匀速,写硬笔字,垂露竖,写到最后停住笔即可,抬起笔收笔;悬针竖与垂露竖不同的是收笔,要边行边向下方的空中收笔。
撇法:按法起笔后,把笔的力量加到最重,然后由重到轻,最后将笔尖划出纸面收笔。平撇,动作与其它撇不同的是,按笔后,快速向左侧划出,笔画要平直且短而有力。
捺法:起笔切入,行笔由轻到重,最重处稍停,作为一个发力点,然后向右侧水平方向快速向空中推出笔锋。
折法:就是在两个笔画的连接处用按法改变用力的方向。
钩法:在出钩处把力量加到最重,然后快速的向出钩的方向踢出。
提法:类似于钩法,只是方向从左下到右上,速度也可慢些。广意的提法,在行笔中就可应用,与按法相对。


怎样写好汉字(之二)-------间架结构的原则

要想写好汉字,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就可以了,一个是用笔的问题,一个是间架结构的问题。
上一个帖子,主要想说明笔法在写好字中的重要性,和技巧介绍。对于想较为深入的学习书法的人,我想会有帮助。至于说,只想把字写得好看些即可的人和能力有限的小孩子来说,这部分也可以先乎略掉。先乎略掉,不是说明它不重要,而是先将用功的重点不放在用笔上,而先放在结构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对于理解笔法也就有了帮助,那时想提高,可以再研究一下笔法。笔法细究起来也挺复杂,但说到底,能明白在用笔时懂得轻重,快慢,懂得节奏的变化,写出线条的粗细,也就可以了。
下面说说第二个问题,间架结构。正确的用笔可以生产出合格的基本笔画,但终归只是汉字的零件。如何将笔画组合成好看的字,就是结构的问题。给你一套积木,你可以用各种方法搭建成不同的造型,这是间架结构问题;给你固定的住房面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分割成不同面积的卧室、餐厅、起居室的组合,这也是间架结构;假设你的五官样子已经定下来,但可以重新组合一下,我想你会获得不同感觉的脸,这还是结构的问题。组合得合理,合乎美学原则,字就好看,反之可能就会不好看。
什么是美学原则呢?我想,说到根本上,是制造合理的矛盾,然后将矛盾有机的协调统一起来。
举个例子:比如“冒”字,上面的“日”扁宽,下边的“目”瘦长,这

是一对矛盾,但只要比例适当,就把这对宽与窄的矛盾合理地统一在一起了。再如“北”字,左右两部分相背相靠,让我联想到著名运动品牌“卡帕”的“背靠背”形象,这就是相背的原则,与此相反还有相向的字,如“好”要写成“女”与“子”都向中间的意思,相向相望之意。倚与正的对比,如“炙”字,上边的“月”字是倚的(歪的、斜的),下边的“火”字是正的,这样既有了对立统一,又稳定了字的重心。类似这样的矛盾对立与统一无所不在,只要你用心的体会,还会发现,有长与短的矛盾、开与合的矛盾、聚与散的矛盾,大与小的矛盾,高与低的矛盾,方与圆的矛盾,收与放的矛盾等等,有人说,那不是要都是合体字中才可以体现出这样的矛盾对比与统一?其实,独体字中的笔画与笔画之间也一样存在着这些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比如“也”字,横折钩折下来的“竖”的部分、中竖的部分、竖弯钩的“竖”的部分,这三部分组成的也字的上部分,写得较窄,“竖弯钩”的“弯钩”部分要托出去长些才好看,这样也形成了宽窄对的对比和上收下放的对立统一。
在处理这些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的过程中,有一些原则是可以参照遵循的。如均衡的原则,均就是平均,衡就是平衡。最简单的平均,是在有多横或多竖同时出现的时候,横与横之间的距离要基本相等,竖与竖也是这个处理方法。如“圭”字,如“册”字。明白了这些最简单的道理,可以推而广之,那就是让字的笔画与笔画之间形成的空间产生平衡感。换句话说,就是让笔画间分割出的“小面积”尽量显得大小差不多,这样就会使字看起来匀衡。重心稳定原则。有些字,特别是上下结构的,想法把各部分的重心串在一条直线上就可以了,有些字不是这样简单,也要想办法找出字的重心,把重心安排稳妥。至于左右结构的字,左右两部分大致相等的,好办,不分家基本就能稳,不相等的,左边小的略靠上边,如“吮”口与允的上边基本对齐,右边小的靠下,如“加”口在力的中部偏下。左紧右松、上紧下松的原则。左紧右松,可以从“林”、“羽”这样的字中看出来,相同的两个部分,要左边的小一点点,右边的大一点点。上紧下松就是让字的重心略靠上一点,就像人的下肢长一点“显个儿”,是一个道理。
以上这些,就是举些例子,也不全面,也不能全面,面面俱到就可以编教材了,没必要。如果你明白了我以上说的道理,就可以充分地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去认真分析一下字帖上的字,为什么写得好看吧,在帖里找找我说的这些道理在哪个地方有体现



么写好汉字(之三)---------练习写字的方法论
前两个帖子,介绍一下练字应该注意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弄懂这两个问题,也是练好字的前提。下面介绍一下方法论,这也许是大家最想了解的部分。
首先学写字要先本好帖。这好帖的标准主要有:一,字要合乎法度,就是有来历的,从古人那儿取法来的好东西。现在字帖的质量良莠不齐,所以不一定都合乎这个标准。选帖时,如果自己判断不准,最好请懂行的人把一下关。二,这帖上的字,学习者得喜欢。这点很重要,只有喜欢的东西,才会用心去追求,才能相印,就像我们平时吃东西,喜欢吃的,可能就是我们身体缺少的。
有了帖子就可以开始练习了,至于本子和笔,没有太多的说法。本子用钢笔写不洇,笔最好有点弹性,流畅就可以了。小孩子可以用米字格,大人用什么都可以了。
在学字的过程中要做到这五个过程,每个过程用一个字表示就是:看、摹、照、背、用。
1、看。就是看字帖上的字,分析它的结构,看明白人家字帖上的字为什么写得好看,符合哪些结构原则,分析每个笔画的相对的位置,长短,方向,形态等等。
2、摹。无论临和描,可以统称作摹。就是把你分析明白的字,照着学。 临是把字帖放在眼前照着写,描,是用透明的纸,蒙在字帖的字上描摹,也叫描红,描是为了帮助找准笔画的位置,是临不像时的辅助手段。临得笔画的神采,描得字的间架结构的位置。这个摹帖的过程,可以临和描相结合,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只临不描或是只描不临。我个人主张以临为主,以描为辅。
3、照。也就是对照。要把你临的字拿回去和字帖上的字对照,找出不像的地方,为什么不像的原因,然后改之 。强调一点,要每写一个字一对照,千万不能怕麻烦。没有这个过程,就会按自己的思维写,写出来的字就是老样子,就是在重复错误,那样练字,就是白费时间,巩固错误。
4、背。就是达到背着字帖也能写出和字帖差不多的字。相当于默写,或是背单词。目的是记住帖上的字形。
5、用。就是要在应用中,遇到学过的字就要严格按照学的样子去做 ,遇到和学过的字相类似的字,也要想法按照那个标准去写好。比如,你会写“地”字,那么,“他”、“池”、“她”就都应该写个差不多。久而久之,就可以把学的字全用上,这样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你以前的不正确的不好的书写习惯就逐渐忘掉了。那时你的字就变了样子,再让你写以前的不好的字,你都写不出来了。
有很多人写不好字,是因为头脑里对写字的观念或说是指导思想不清楚,不明

白。有人认为只要多练就可以写好字,我不认同。多练是需要的,但有个前提是你明白怎么去写好,懂得了什么样的字是好的,才可以多练,不然只会背道而驰。我以为,要想写好字,首先要做的是更新你的观念。打个比方,这里有个装满可乐的杯子,我不喜欢可乐,我请你用这个杯子换一杯牛奶来,应该如何做呢?连小孩子都知道,要先把可乐倒掉,刷刷杯子,再倒进牛奶。不然牛奶倒不进杯子里,强行的向里倒,可能最好的结果也是一杯可乐奶,还不是我想要的。这也是很多人说,我学过书法了,练习时还可以呵,可怎么就是用不上呢,一用又回到老样子了。就是这个原因,你没有接受最纯正的书法的观念,而且,你的功夫还不纯熟,不到学以致用的程度。
一说学以致用有人就着急了,很多人问,多长时间可以练好字呵,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程度呵?这不好回答。且不说各人的天资不同,就算一样,每个人每天练字的时间也不一样,用心程度也不一样,所以不能定论。我见过在一个半月时间内,从写字潦草到大家普遍公认写得不错且运用自如的人。 当时甚奇之!我教他的练字方法,他怎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我两年多的练习效果?反过身向他求教,可有什么速成的秘诀?他告诉我,就是用我告诉他的方法,不过他一天练字时间可以达到8小时,我便释然。一天8小时,一个半月就是360小时,而我每天练字半个小时,当然是我两年的效果。而且,他当时,一心一意就是练字,所以集中学习的效果还会好于分散的。不过,对于抽不出这么多时间,也不像他那么急于求成的人,每天能坚持个半小时左右也就可以了,只要能天天坚持,这样有个二年三载的,学以致用应该不成问题。
小结:以上通过三个帖子,从笔法、字法以及方法论本身三方面,我想我基本上说明白了如何才能写好汉字了。再完成的一瞬间,我又突然觉得,我费了这么长的时间,大概又是做了无用功。为什么这么说呢?
法法本无法,万法由心生。
若向心外求,法皆束身绳。
离舟始登岸,出山枝杖扔。
若能与心应,法弃道自生。
大多数人都想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就像练武的总想得到武功秘籍一样。不明白这个方法其实是你自己心中本有的,而不是师父们给的。因为你求法,师父才讲法。讲来讲去,如果我们能明白师父们讲的就是个指路的标,或是用树枝做的拐杖之类的,只是为了帮助我们找到心中的法,帮我们走出迷路的境地,那就太好了。师父们就完成了他们领进门的任务,剩下的,我们自己走吧,想走多远,想上哪儿去,你自

个儿说了算!
我的意思说完了,信不信由你。
你不信?你还不信??你真的不信???
你不信,我也没办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