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的定义

书法的定义

书法的定义
书法的定义

书法的定义

书法是以中国传统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汉文字为对象,以书外功夫为基础,用以宣泄情绪、创造美感的艺术。

书法有多种定义,我查了《辞海》、《辞源》和其他资料,有的说书法是以汉字为审美对象的书写艺术,有的说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法则,对不对呢?都对。但我觉得又都不全面,都没有打中七寸。我对书法的定义是:书法是以中国传统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汉文字为对象,以书外功夫为基础,用以宣泄情绪、创造美感的艺术。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家争鸣,大家可以探讨,可以争论。那么,这里面对工具的限定,主要是针对书坛上的一些“杂耍”而言,什么发书、指书等等,还有电视上播出的,光着身子沾上墨,在地上打一个滚儿,那不叫书法,那叫“驴打滚”。书法的前提必须是“以笔墨纸砚为工具”。当然这里面有一个硬笔书法的问题,我认为,书法广义上包括硬笔书法,狭义上仅指毛笔书法。对对象的限定,规定以汉文字为对象,则主要是把它与中国画相区别。

现代书法大家怎么看?我认为基本分为三类:第一类基本符合书法定义,比如书写的对象是象形字,代表人物有张正宇、李骆公、黄苗子等;第二类基本不符合书法定义,脱离了汉文字,比如刚才说的“驴打滚”;第三类完全不符合书法定义,完全脱离了“以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汉文字为对象”,如用剪刀剪裁、拼凑的所谓抽象作品。总之,总体上现代书法还不成熟,处于一种鱼龙混杂的状态,有的有发展前途,有的无生命力,弄不好会误入歧途。但我认为,对现代书法基本上应持宽容的态度,最终由历史和社会去检验。

书外功夫

什么是“书外功夫”?我可以用六句话来概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件事、师万人长、抒万般情和拓万丈胸。”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有高尚的人格。

我小时读过范文澜在抗战时期写的一本书,书名叫《大丈夫》。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几十位保家卫国、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比如岳飞、文天祥等等。

什么是“大丈夫”?孟子说:“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也。”

这本书讲了很多人物,比如陆秀夫,他是江苏盐城人,在元军大举进攻时担起宰相之责,他同南宋政权被元军追赶到广东新会的崖山海边,浴血奋战后,他把夫人、儿子都赶进海里,自己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有一幅对联:“宋灭无降将,陆沉有秀夫”,讲的就是他的事迹。我们不去争论当时的历史背景,只谈论这种可贵的精神和境界。

还有颜真卿,很多人都练过他的颜体字。他在安史之乱中被派去与叛军谈判,宁死也不投降,最后被叛军投在柴火中烧死。

巴曼子将军是战国时期巴国人。当时,巴国出现叛乱,他向楚国借兵平叛,许诺事后送给楚国三座城池。后来楚国出兵帮助他平定了叛军。他既要信守诺言,又不忍出让国家城池,思想斗争十分激烈,最后将自己的头割下来送给楚国,以头抵城。直到现在重庆还有一座巴曼墓。

范文澜在《大丈夫》中,写的都是过去的历史人物,对当代人物没有涉及。在此,我特别想提一提张自忠将军。根据我的掌握,作为一名武将,讲死讲得最多的就是张自忠将军了。“民不畏死”、“慷慨赴死”,在抗战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他反复地讲这些话。张将军最后在湖北枣阳与日军激战时牺牲的。他本来可以不上前线,但他非要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最后一个人坚守阵地,弹尽粮绝,战死疆场。在清扫战场时,日本兵发现牺牲者是一位高级将领,马上立正向他致敬。

还有一个有关他治军的故事。一位与他有着生死之交、赫赫战功的部下,把驻地一名老乡的姑娘给强奸了。老乡将这件事向张自忠告发。这位部下也是追悔莫及,但军法如山,张自忠将这位部下就地正法。这位部下在第一次枪毙后没有被打死,半夜醒过来爬出大坑,又追上了张自忠的部队。张自忠将军将这名部下又第二次枪毙。也许这名部下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换取张将军的英名,因为他对将军是十分了解的。我想,如果我们今天每个执法者都能执法如山,我们的社会秩序就会变得更好。

我认为,有一个好的人品,是做一个好的书法家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再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件事、抒万般情、师万人长和拓万丈胸”,就会具有真正的“书外功夫”。

“读万卷书”,我讲过要读文、史、哲这三本书,同时还要读两本书,一本是孔子的《论语》,一本是老子的《道德经》。《论语》讲的是做人的一般准则,是中国人的普及型读物,“半部论语治天下”;《道德经》讲的是做人的最高准则,“道可道,非常道”,非大智慧者不能领悟。如果能读好这两本书,就会对人生有透彻的理解。

“行万里路”。过去念小学时我没有条件,就骑着自行车在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地走。行不了万里,就行几十里。后来有了条件,我就尽量“行万里路”。我想说这里面有一个“身行”与“心行”的问题。受客观条件限制,人不可能穷尽天下路,不能“身行”,“心行”也是可以的。大家都知道,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时候,并没有去过岳阳楼,也没有去过洞庭湖。但是,因为他对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有非常透彻地了解,更因为他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境界,所以写出了这篇文章。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情怀和境界,就是去了岳阳楼也还是写不出来。

“经万件事”,也有一个“身经”和“心经”的问题。经万件事,才能启发艺术灵感。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当时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很大,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提出,不良贷款必须每年下降三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我猛然想到银行资产就是我们的“山河”。因此,突发灵感,创作出“还我山河”这幅作品。

“师万人长”,三人行必有我师。一次我的母校采访我时,他们问我最佩服的人物有哪些?我当即信口开河,做了如下回答:第一,我最佩服的是毛泽东;第二是华盛顿,他的故居和墓地我去过两次,亲身感受了美国人民为什么如此热爱他;第三,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典型的德才兼备,不足的是事必躬亲。中国有多少武侯祠,可能有九个,这九个我都去过。诸葛亮到底是哪里人,到现在还在争。河南说是南阳人,山东说是临沂人,湖北说是襄樊人。反正好人都去争,秦桧就没人争,大家躲都躲不及,连他孙子都是“我到人前愧姓秦”,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籍贯,最近我才考察到秦桧是江西婺源人。书品即人品。

没有一个好的人品,成不了一个好的书法家。所以说要立足书坛,首先要立足人品。虽然两者不能完全等同,但人品是立足书坛的必要条件。孙中山先生写了一副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我记得那是送给蒋介石的。

“抒万般情”。我有一个爱好,每到一处,好发思古之幽情。1999年我在庐山开会,内容是修改银行信贷的一部基本法规——《贷款通则》。利用会议的空隙时间,我填了一首词《登庐山》。后来,我根据这首词创作了一幅书法作品:“奇峰天降,扼大江,取笑黄河兄弟。看谁是中流砥柱?”为什么说是取笑黄河兄弟呢?因为黄河中有一座中流砥柱,但庐山比它要高得多。“虢人悄然不语”,“虢”是古代一国名,在今天河南三门峡一带,也是中流砥柱所在地。与这个虢国相关的还有一个“唇亡齿寒”的故事。“虢人”就是三门峡那里的人。三门峡的人无话可说了。“一戏泰岱,二戏华岳,三戏医巫闾”。庐山戏弄泰山、华山、医巫闾山。“乍晴乍雨,宠得一身脾气”。我们正参观的时候,忽然下起了雨。“忽来北国游客,踏尽匡庐,觅得前朝迹”。我们在庐山看了一些古迹,想起了很多古代的事情。“太白俯首,陶潜甘居,一代狂人泣”。李白曾经来庐山,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陶渊明也曾经在庐山脚下的彭泽县做过县令。李白、陶渊明都拿庐山没有办法。“狂人如此,遍寻天下,谁人能驾驭?”这庐山还有谁能管得了?“信步之间,却在双宁脚底”。登山嘛,山自然在我们脚底。我也是只有到了庐山那个地方,才有这种激情。书法创作和诗词创作是一样的。如果没有一种激情,一种胸怀,你的书法可能很工整,也可能很像古人,但肯定写不出自己的风格来。

“拓万丈胸”。有一篇杂文,题目为《政治家的器量》,是从楚庄王开始写起的。山东是齐国故地,我就想起齐桓公小白。管仲曾一箭射中小白,但没有射死。一种说法是射在胸镜上,另一种说法是射在裤带上。齐桓公趁机装死,后来取得了胜利。大家都知道“管鲍之交”的故事,管仲非常有才华,治国有方,人品也好。齐桓公虽然差一点儿被管仲射死,但是后来他不计前嫌,仍任用他做宰相,由此可见齐桓公的胸怀。没有这般胸怀,他能成为“春秋五霸”吗?所以,从事艺术创作,一定要有胸怀。“拓万丈胸”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没有比双脚更高耸的山峰,没有比思想更深邃的海洋,没有比眼界更宽广的平原,没有比胸怀更博大的世界。”

书法鉴赏

我想起了毛泽东90年前讲过的一句话:“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书法鉴赏实际上是如何评价书法作品的问题,可分为形式上的鉴赏和本质上的鉴赏。

形式鉴赏的标准有八个字,就是“笔法、结构、笔意、章法”。“笔法”指的是用笔的功力;“结构”指的是字写的正确与否,当然是相对的;“笔意”指书法作品的“势”的联结和“意”的走向;“章法”指战略上的谋篇布局。笔法、结构是书法的技术性问题,靠书内功夫;笔意、章法是书法的方向性问题,靠书外功夫。

本质鉴赏的标准有三个字,就是“真、善、美”。这是我的一家之言,有讲得不妥的地方,大家可以指正。我认为,在思想文化领域,“真、善、美”是衡量精神产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我们知道,在经济领域,货币是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这已被公认;在社会领域,品德是衡量人的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但这还没被公认。有的人就会说,有的人品德一般,但权

力很大,级别很高,无论走到哪里人们对他都是优礼有加。我认为,那叫“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虽然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受市场供求影响,有时也免不了波动一下,像当年君子兰一样。还有人说,甚至有的品德特别坏的人,比如秦桧,在任宰相的时候,权倾朝野,人家对他都是笑脸相迎。这更是个别现象,属于“价格背离价值”。如果站在历史的长河上来看,还是“价格反映价值”,人品最终还是衡量人的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当然除了品德外,还要有水平,还要在历史上发挥作用,历史才能记住你。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贤者为上,智者辅之,勇者做之。三国时期,刘备是贤者,当皇帝;诸葛亮是智者,起辅佐作用;关羽、张飞是勇者,只有在前面冲冲杀杀的份。

那么,什么是“真、善、美”?怎样体现“真、善、美”?我认为,“真”是从创作角度来讲的,反映作者的真情实感。张旭经常喝得酩酊大醉,以头濡墨,借书法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岳飞书写《出师表》,也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至于这幅作品是不是他本人写的,这里姑且不去争论。面对徽钦二帝被掳北国,作为宋朝名将,岳飞激愤异常,加上书写的又是诸葛亮的《出师表》,他以泪拌墨,开始是行书,后来越写越激动,由行书变成了草书。所以,书法作品一定要用真情实感去书写。如果照抄,一味模仿,是写不出自己的风格的。这里连带有一个临帖的问题。我不反对临帖,但我很少临帖,大量的是读帖。我读的最多的还是毛主席的帖,也读过张旭、怀素的帖。通过读帖,吸取他们的所长,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形成我自己的草书风格。因此,我的作品在每个字的取舍上,是集百家之长的。大家都知道“你有你体,我有我体”的故事,讲的是郑板桥想创造新的书体,晚上睡觉时,经常在自己身上划来划去,有一次不小心划到他夫人的身上,他夫人说:“你有你体,我有我体,干吗往我身上划?”。他夫人讲的“体”是指身体。正是这句话提醒了郑板桥,促使他创造出了自己的书体——“六分半体”。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乾隆四家”中有个刘庸和翁方刚。翁方刚的女婿师从刘庸学习书法。有一次,翁方刚的女婿把他写的书法给岳丈看。翁方刚对这些字嗤之以鼻,叫他女婿去问刘庸,这些字有哪一点像古人?刘庸听到后,叫学生回去问他岳父,问他的字中有哪一点是自己的?翁方刚无言以对。

“善”是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讲的。书法只有产生向善的效果,才有意义,才有价值;“美”是从欣赏者的角度讲的,书法作品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我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真善美,应该是今天创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而书法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呢?我认为,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应由以下三方面构成:以孔孟老庄哲学思想为代表的思想文化、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文学文化以及以琴棋书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我们今天当然要讲法治,但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治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根本的还是要靠德治,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德治的基础。

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当然物质生活也很重要,但是,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差不多了。我觉得无论吃什么好的东西,到了肚子里还不都是碳水化合物?我们很多人缺的是信仰。

那么,应该信仰什么呢?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我们信仰的重要内容。所以,我认为书法创作也要体现“善”、体现“美”。对于三者的关系,我认为,“美”在认识论上,体现为“真”;在道德观上,反映为“善”。你若写“造谣撒谎”,字写的再好也不美,因为不真;你若写“杀人放火”,字写的再好也不美,因为不善。而真善美在表现形式上则应体现为“平衡”。“平衡”分为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动态平衡指的是大美、壮美、阳刚美,静态平衡指的是小美、弱美、

阴柔美。所以,我常讲,我不反对唱《小路》,但我更喜欢《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不反对《何日君再来》,但我更喜欢听《义勇军进行曲》;我不反对其他书体,但更喜欢狂草。为什么呢?就是这个原因。我认为,狂草最能体现动态平衡,最能从审美角度给人以强烈的美的视觉刺激。如果用楷书写毛泽东的《长征》诗,就不能给人产生那种强烈的刺激作用;只有用狂草写,才能将人带入这种境界,才能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同时,我又认为狂草最具有艺术价值,是书法艺术的皇冠。

什么叫价值呢?价值是凝结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与楷书比,与隶书比,与行书比,与其他书体比,狂草创作是最难的,所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最多。所以,历史上的书圣,都是写草书的,张芝、王羲之、张旭、怀素,今天的于右任、林散之、毛泽东,都是写草书的。只有草圣,没有楷圣,没有隶圣,也没有其他圣。

以上我说这些,是说书法鉴赏的标准。产生“真、善、美”的作用,应该是鉴赏书法作品价值的标准。但是,目前我们事实上采用的是哪些标准呢?我认为,目前有这样几种标准:

第一种是领导标准,就是领导说好就好。实际上不是这样的。领导说好不一定就好,包括专业部门领导说好也不一定就好。某个领导在政治上或者在某一领域是内行,但不是在每个领域都是内行,他的话不能当作一个通用的标准。另外,我们现行的干部体制很复杂,专业部门的领导不一定专业就强,很可能在组织领导能力方面擅长,也可能是论资排辈的结果,还可能是其他因素。所以,领导标准是不成立的。

第二种是大众标准。这种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市场标准,就是大家都说好。这可以是一个标准,但在美学知识尚未普及的情况下,也不尽然。比如,现在很多中国人喜欢看小品,也可能很多中国人不喜欢听交响乐,但不能因为很多中国人目前不喜欢听交响乐就认为交响乐不如小品。

第三种是功底标准。我认为,在这方面,要讲两句话:首先要讲功底,但功底不能作为第一标准,只能作为第二位的标准。你临王羲之的字临得再好,充其量也只能是王羲之第二,不会超过王羲之。现在书法已经从集工具与艺术于一身转变为纯艺术。书法作为工具的职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如果仍然以功底作为第一标准,今人就永远不可能超过古人,在功底上谁能超过王羲之?以功底作为第一标准,实际上是一种倒退的标准。

第四个标准是专家标准。专家标准也是主要的参考标准,但仍然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比如说,对于张旭的古诗四帖,近代几位九十岁以上的鉴定大家,意见上就存在分歧,有的人说是真迹,有的人说是赝品。这就说明专家的意见也不一致,你要以专家的意见作唯一标准,那究竟古诗四帖是真迹还是赝品?那么,到底什么才能作为唯一标准呢?那就是“真、善、美”。

如何看待名人书法的问题。我将名人书法分成了五类:第一类是人字双辉,人好字也好,比如毛泽东、颜真卿、岳飞。第二类是书以人名,字写得不怎么样,但由于人有名气,书法也跟着出名。这方面的例子不好举,我当时就举了乾隆的例子。乾隆的字确实写得也不错,但严格说来没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学他爷爷康熙。第三类是人以书名。比如怀素,如果他不会写草书,今天大概不会有人知道怀素是谁。第四类是书因人废。书法写得很好,但人品不好,最后书法被人忘掉。比如蔡京、秦桧、严嵩、康生。这些人的书法确实很好,但今天

还有谁知道他们是书法家呢?或者是知道了也不屑提起。第五类是书补人缺。人格上有缺陷,但由于书法很好,可以得到弥补。比如赵孟頫,他本来是宋朝宗室,却在元朝做了官,这就是人品不足。但由于字写得好,人们还是原谅了他。再比如王铎,他本来是明朝的官员,最后却投降清朝,做了清朝的官。虽然人品有缺陷,但由于他草书确实写得不错,人们仍然认为他是书法家。王铎、傅山都是同时代的人。从技术水平来说,傅山的书法不如王铎。但是,在我看来,傅山书法的价值却高于王铎的价值,因为傅山宁死不做清朝的官。

今天,经济发展,政治宽松,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历史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历史走到今天,历史不能停止前进,历史要发展,书法也要发展,我们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新。罗纳德·里根的一句话:“假如我们不做,谁做?假如这个时候不做,什么时候做?”由此我也想起了毛泽东90年前讲过的一句话:“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江泰投资管理https://www.doczj.com/doc/c9653484.html, e7QPZGTe9Fl2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苏小平 一、书法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起源 本来我国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刻辞”以外,还有用笔写的“书辞”。西周的金文(铜器铭文)在铸造之前,先要写好字迹。其中有好些作品字体美观,可以说出于当时无名的书法家之手。但是,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使文字艺术化,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春秋末年吴、越、蔡、楚等国往往在作为仪仗用的兵器上,镌刻(或者错金银)美术字体。它和当时的草率字体正好相反,力求工整美观,或者在笔画上加些圆点,或者故作波折,或者在应有的笔画之外附加鸟形的装饰。这就是“鸟篆”、“虫篆”或“缪篆”的起源。战国时代除了广泛应用的草篆以外,许多重要铜器铭文都用工整的篆书,讲究美观。例如战国初期韩国制作的编钟,所有铭文都先划好方格,在方格内写着工整的篆书,很是精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铜器铭文也都是工整的篆书。这就是书法的起

源。 书法的发展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相传李斯就是个书法家,“号为工篆”,许多刻石和十二“钟鐻金人”的铭文都出于他的手笔(《水经?河水注》引卫恒《叙篆》)。从这时起,作为书法艺术的文字和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分别遵循着各自的道路而向前发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此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如:张芝、蔡邕、崔瑗、史游。张芝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比较深。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

开展书法课的意义

开展书法课的意义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8月26日,教育部对中书法教育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三至六年级的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美术、艺术等课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书写、视觉艺术。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逐渐削弱,写不好或不会写汉字的人越来越多,可以这么说,这一代的小孩子们,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都是在高科技的电子产品中度过的。课堂上老师也是用这投影仪、幻灯片授课。很少有机会写字。更别提书法了。 曾有人说过,现在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慢慢的把国粹书法给淡忘,N多年之后他们根本不知道毛笔是用来做什么的。许多有识之士早就为之呼吁。对此,教育部站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确实是一件大好事。 设置书法课程就是给书法教育应有的地位与尊严,是对书法艺术价值的重申,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光大,对畸形的应试教育的矫正,更是对国民个性文化素养提升的高度重视。 然而书法这块文化瑰宝在当下中国却日渐黯然落寞,无外乎两点原因,一是,科技发展削弱书法教育。随着现代电子科技发展,尤其是电脑的普及,手写进一步被弱化、被冷落,不仅丧失了其艺术性,连传播信息的功能也退化,作为润峭、徐缓的书法明显赶不上快捷、简单的时代步伐。二是畸形的应试教育排挤书法。作为书法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功利观的影响下对此不作为。如今在家长、学生、老师、学校的眼里,学书法又不能提高成绩,更不能成为升学的必要条件,与其慢腾腾练几个“斗大”的毛笔字,毋宁多做几道题。在畸形教育形势和功利求学思维下,书法也就从大众艺术滑落为小众艺术,从基本功被“提升”成“绝招”了。 其实,书法艺术价值远远高于电子书写的价值。书法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反映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和时代精神,是一条独特的人文风景线,是留住记忆的载体。电子书写虽然流行、快捷,但书法艺术绝不逊色,北宋黄庭坚的书法《砥柱铭》以4.368亿元成交,显示出资本对传统书法艺术的青睐。对个人而言,练好毛笔字不仅能端正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可以涤洗浮尘,纯净心境,陶冶情操,塑造良好品行,提升文化修养。但是,在当

书法艺术的理解及欣赏

谈书法四法与欣赏 二○一一年八月二日,中华人民国教育部发出教基二〔2011〕4 号《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文件,其中明确要求,中小学校主要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明确使用毛笔书写的基本要求。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大致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从书法作品的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培养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附录中,临摹、欣赏颜体书法《祭侄文稿》、《颜勤礼碑》;八年级上册附录中,欣赏王羲之书法《兰亭序》;八年级下册附录中,欣赏唐人草书《书谱》、《古诗四帖》。其容都是从书法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四方面来进行学习、欣赏。 在谈书法的本意之前,我认为有必要了解一点中国的传统“阴阳”宇宙学说 “道”。 古人看来,宇宙乃天地。宇宙万物都由“阴阳”所生,中国宇宙学说的创始人老子认为,“道”乃宇宙间万物之本。宇宙的基本规律,即任何事物都有“阴阳” 这两个对待因素而组成。《老子四十二章》谈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为和。”也就是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而生发“阴阳”这两个对待因素而构成并以此而变化,“一阴一阳即谓道”。 “道”既有形而上的特性,又有运动变化的特征,谓“周行而不殆”矣。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又是互相影响和变化的。而“道”又遵循于宇宙间的一切自然法则,《老子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本人就“阴阳”宇宙的意识如何在书法中得以运用和体现,待整理完成后,分成若干篇和爱好书法的进行交流和探讨。希望届时能得到您的支持和参与,! “阴阳”宇宙意识在书法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大凡书家在书写的时候,或在人们观赏书法作品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两者间似乎在传递一种情感间的共鸣。正是通过书写的容、章法、线条、笔法、节奏、墨色的变化,书家才得以将书写时的情感体验跃然于纸,并由此传递于观者。 就笔法而言,所谓”节奏” ,就含“禀阴阳而动静”这一中国“阴阳”道学朴素的理论。“阴阳”宇宙观认为,空间和时间是既统一又变化的,而且这一变化是无限的。书法的笔法如:提按,顿挫,迟速,行留,无不体现出时间和空间的“阴阳”对应关系和节奏变化。如果书者在书写时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住行笔中的这一对应关系和节奏的变化,必然会写出高质量的点画和作品。 书法的用笔求“节奏”,有“节奏”乃产生“势”,而“势”是变化的基础。书法 ,“笔法”和“笔意”通过“笔势”才得以在两者间相互转换,但的三个要素其中之一就是“笔势” 这种相互间的转换是基于自然而然的变化规律,非刻意所能为之!乃是“阴阳”宇宙意识体现在笔法运用过程中之要义。细而论之的话则在用笔的虚实、巧拙、擒纵、刚柔、曲直等多个层面,都有其变化和统一的体现。“虚实”,在论书法时经常会提及。其实这里面就包含传统的“阴阳”理论学说,也可以理解为“虚”乃“阴” ,“实”乃

写字书法的意义与价值

写字、书法的意义与价值 易门县教科所小学室李红汐黑格尔说:“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鲁迅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熊秉明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 郭沫若1962年为《人民教育》的题词中写道:“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成为书法家,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细心、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横,最容易误事,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1998年教育部发布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 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 一、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二、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三、写字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 四、写字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个性习惯和道德精神。 中国书法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是中华民族聪慧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由简而繁,由甲骨而籀,由籀而小篆,由小篆而隶,进而楷、行、草,汉字的点画已挣脱了仅仅为符号的束缚,创立了自身赋有无穷魅力的美,它蕴含感情、良知、道德,展现出浑厚肃穆、轻灵飘渺、沉着稳健、闲雅舒展的意境,仿佛备齐了人类至善至美的一切条件,标志着华夏文明在古典文化艺术领域的最高水准。有人评其为“中国艺术的核心。”并以其特殊的书写工具和独特的精神气韵,在世界艺术史上独领风骚。

书法教育的意义

书法教育蕴藏的深刻意义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书法教育对于提高学生书写水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书法教育有助于培养成功的人格 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成功的人格,书法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培养人的品格,在这一点上两者是一致的。清末书家杨守敬说:“学习书法,一务品高,二求学富,三须艺娴。”“品高”也就是品德高尚。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或超迈或流俗,归根结底取决于书家品格的高下。古往今来,王羲之、颜真卿、郑板桥等书法家都是以品高而书传后世的。所以宋代黄庭坚说:“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书法教育对人格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增强爱国主义意识。书法艺术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学习书法,不断研习古代碑帖,心仪古人风范,日久必然提高对本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的激情。二是磨练自励坚强的意志。书法是一门集艺术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学科,非持之以恒、反复练习而不能登大雅之堂。历史上书法成就取得,无一不是书家刻苦自励、勤奋好学、精于笔墨的结果,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汉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唐太宗夜半秉烛学习《兰亭序》;智永习书“退笔

成冢”;怀素则“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共挥洒”。所以,学习书法能培养人的刻苦耐劳的品质。三是能端正思想行为。我国传统的书法教育强调“心正笔正”,把用笔习惯和技能的掌握跟人的思想修养联结起来,要求“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要以修养心性为上,做到澄怀静思,虚空淡泊,排除杂念,专心一致,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这样持久的书法练习必然会使书家淡定人生,养成宽容大度,以诚待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作风。 二、书法教育能提升人的人文素质 书法知识博大精深,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大多在书法上都有很深的造诣,著名的书家也往往写的一手好的文章。因此,中国书法承载着中国汉文化。我们在从事书法教育的时候,就不单单是教学生写好字。首要的任务传承文化,书法教育要向学生传递的信息包括:汉语言及汉字、历史、考古、逻辑学、美学、书法技法、中国古典哲学等诸多方面,写好了字只是书法教育的副产品。在学习书法的过程当中,不仅可以了解到汉字的演变过程,透过这一过程可以更深一层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变迁,接触到历史文化的遗物深层。我们在临习王羲之的《兰亭序》时,不仅被其形式美所折服,而且深受其文学内容的启发和教育,对王羲之所在的历史背景也有所感悟。在书法教育中也是我们应当首先让学生学习的。这些书法家本身和他们的作品都是中国人文的沉淀,人文正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记得欧阳中石先生在《大家》栏目中说:中国书法承载的文化应当是人类的共性,而非个性,个性是存在于共性的基础上的。这与素质教

作为书法鉴赏的五项之一的结字的必要性是什么

作为书法鉴赏的五项之一的结字的必要性是什么 文\ 读美者 本文属于读美者《解书》的内容。 解书,历代书论今用导释。 书法鉴赏无论怎么去展开不同的观点, 但是,完整进行的书法鉴赏,专业的鉴赏,必定不可或缺的, 是下列五个因素。这种鉴赏,与务虚的,发出一些貌似文言的评语,是不同的。当然,之后会讲到这样的评语,究竟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怎么用。 这五项是, 立意造境;学养气象;谋篇;结字;笔法。

这五项会有专讲。 赵孟頫曾言,一位书者的终身书法自修的,在功夫方面,有两个基本项,一是笔法,一是结字。 注意,有的人用的是“结体”,其实,历代书论中,多用是“结字”。有的人以为看上去好象结体两个字更文言一些,其实错了。 是“结字”。“体”,在传统书法中,就两个层面,一是指书体。二是指通篇的气象之体。这个名词看上去与现代化学一个词重叠了,其实是两个意思。书法讲“气体”。这个话题展开大了。 收回来。 看看下面这段书论。 ……………………………… 夫兵無常勢,字無常體。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日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倘悟其機,則縱橫皆成意象矣。(元·杜本《論書》) …………………………………… 那,结字,为什么要结字。 结字,指一个字的形不变,而有能力使其多态。 为什么呢, 一方面,与书法的美学的历代演进有关系。 大的讲,是魏韵唐法宋意明态。这也是可以讲一个专讲的了。

所以暂不展开,以免过长。 其中,明态,就是指, 书法发展到明代,在字的态,意态上的研究与探索,变得成果丰厚。其二, 结字,是“书法”与“写字”的重大差别所在。 有的人“写得一手好字”,并不一定是书法。他总是写一个字,老是那个态,老是那个样子,不是书法,实际本质是实用美术技能。 结字是一种能力。也是服务于书法的性质之一: 书法,是水墨视觉艺术,是文学的视觉化。 文学其意,其境,不同的人,同一个人的不同年龄段,都理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造境,就会需要有不同的结字,展现意态。 “书法”和“写字”,有什么差别? 作字,如用兵。 如果探索书法的品性,不难发现,书法的两个基本品性, 其一,书法是水墨视觉艺术。其二,书法是文学的视觉化。 所谓意象,例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学大猩猩学得非常象,非常传神,其实这个人长得并不是大猩猩的样子和形状,却传了意,传了神,这就是意象。 用另一形态,承载其它形态的趣味。同一个字,形状是既定稳定的,却可以传达坐或行,卧或起等动静的情态消息,这就是意象的作用。…………………………

浅谈书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浅谈书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书法,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汉字的“活化石”,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书法和中国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音乐、绘画等一样,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微之处。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阴阳观念在书法中体现为刚柔、动静、虚实、方圆、曲直、迟速、轻重、浓淡、润燥、大小、疏密、离合、奇正、巧拙等一系列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又由这一系列的对立双方的统一与转换,派生出具有无穷生命意味的气势、风骨、神采等,从而形成书法审美的独特性格而为千年来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所钟爱。难怪著名学者王岳川说,“世界主义立场使我更为尊重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每当我在国外看到母语汉字或书法艺术,都会产生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激动,难以平息。这是古老华夏文明给我的精神空气和知识水源,丧失了这一切作为个体就是无根之人,作为民族就只短暂的呼吸而走向精神枯萎。” “书法是中国的符号,华夏的代码;书法是龙的传人的脸谱,炎黄子孙的眉发;书法是国粹、精华;书法是历史源远流长,精深博大,有很深的根,又繁又盛的花;书法是千年不朽的文化”读了此段赞语,无不使人们产生共鸣,勾起人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做到不丢中国人的脸,护好这棵根,让汉字书法千年不老、后继有人、永放光辉呢?我认为最基本点是从孩子抓起、抓好。

书法和中国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音乐、绘画等一样,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微之处。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阴阳观念在书法中体现为刚柔、动静、虚实、方圆、曲直、迟速、轻重、浓淡、润燥、大小、疏密、离合、奇正、巧拙等一系列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又由这一系列的对立双方的统一与转换,派生出具有无穷生命意味的气势、风骨、神采等,从而形成书法审美的独特性格而为千年来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所钟爱。中国儒道哲学思想形成于先秦,随后在两汉的书法创作中就已经体现出哲学思想对书法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东汉崔瑗作《草势》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已经体现出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稍后的蔡邕在《九势》中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更直接的承继了老庄性任自然、反对雕凿的思想。后世书法家在书法创作和论书时,莫不准此而行。书法既在观念上受儒道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在技法层面亦如此。论点画,要求藏头护尾、欹正相生;论墨法,要求浓淡有序、润燥相宜、骨肉不离;论章法,要求首尾照应、顾盼生姿、疏密相间、大小错落。“中庸”与“和”的儒家哲学思想表露无余。书法的这些审美特征既是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同时又由历代文人的书法实践在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认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难怪著名学者王岳川说,“世界主义立场使我更为尊重中国文化的源远

开展书法课的意义

8月26日,教育部对中书法教育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三至六年级的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美术、艺术等课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书写、视觉艺术。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逐渐削弱,写不好或不会写汉字的人越来越多,可以这么说,这一代的小孩子们,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都是在高科技的电子产品中度过的。课堂上老师也是用这投影仪、幻灯片授课。很少有机会写字。更别提书法了。 曾有人说过,现在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慢慢的把国粹书法给淡忘,N多年之后他们根本不知道毛笔是用来做什么的。许多有识之士早就为之呼吁。对此,教育部站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确实是一件大好事。 设置书法课程就是给书法教育应有的地位与尊严,是对书法艺术价值的重申,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光大,对畸形的应试教育的矫正,更是对国民个性文化素养提升的高度重视。 然而书法这块文化瑰宝在当下中国却日渐黯然落寞,无外乎两点原因,一是,科技发展削弱书法教育。随着现代电子科技发展,尤其是电脑的普及,手写进一步被弱化、被冷落,不仅丧失了其艺术性,连传播信息的功能也退化,作为润峭、徐缓的书法明显赶不上快捷、简单的时代步伐。二是畸形的应试教育排挤书法。作为书法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功利观的影响下对此不作为。如今在家长、学生、老师、学校的眼里,学书法又不能提高成绩,更不能成为升学的必要条件,与其慢腾腾练几个“斗大”的毛笔字,毋宁多做几道题。在畸形教育形势和功利求学思维下,书法也就从大众艺术滑落为小众艺术,从基本功被“提升”成“绝招”了。 其实,书法艺术价值远远高于电子书写的价值。书法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反映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和时代精神,是一条独特的人文风景线,是留住记忆的载体。电子书写虽然流行、快捷,但书法艺术绝不逊色,北宋黄庭坚的书法《砥柱铭》以亿元成交,显示

硬笔书法重要性

硬笔书法重要性-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大纲 硬笔书法重要性 硬笔书法怎样学习1--准备工作 硬笔书法怎样学习2--科学方法 硬笔书法实用和巩固 硬笔书法重要性 1.考高分、考大学必须要把字写端正 有人片面地认为写好硬笔字只是对于语文好,那错了,其实写好硬笔字对于孩子学习的每一门课程都会有帮助,每一门课程都会通过我们所学的汉字表现出来,数学中的数字、化学和物理中的公式,甚至连英文字母和音标,都会写的很标准,很规范,这就是在心理学和生理学上所说的正潜移,你见过汉字写得漂亮英文却写得很丑的学生吗 2.需要签名签字批字的场合,不低于80%是大场合或正式场合。 你应该见过大量企业老板专门请人设计签名,你也见过路边10元3个的签名设计生意没有断过,签名设计有市场,说明一手好字多么重要。然而,光设计了签名,写其他字,又要发窘了。 3.面对职场或组织考核的需要。 面试时,公司要你手写面试表,申请入党,必须要手写…这些都是考核的需要,子如其人,考核说学,才,志的综合表现。 4.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能促进学生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学习品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书法教师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横”与“基本横”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在书写过程中应该怎样表达才能达到这种效果。正如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的,“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养成这样的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因为汉字是由线条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方块文字。书法实际上是以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运笔的疾缓来抒发情感和描写意境的。 5.“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从学习书法中,可以更好地体会和掌握做人艺术。 郭沫若同志早年在1962年给《人民教育》杂志题词中这样说过:“培养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一名学生如果每天能够踏踏实实地练字,认真、干净、一笔一画地完成每天的作业,实际上就是在培养自己的性格,培养自己踏实、稳健、不慌张、严谨认真的好习惯,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对自己意志和品德的磨练与考验。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书法的发展和学习书法的意义

书法的发展和学习书法的意义 书法的发展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文字,开始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直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大家都知道,秦统一六国,统一了文字,丞相李斯取史籀大篆而创其小篆,由于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演变成隶书体的出现。隶书体实为篆体之捷,也就是说篆体的快写的演变。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上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最终蜕变。特别是东汉,隶书鼎盛,碑刻林立,东汉石刻中尤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西狭颂》、《乙瑛》、《史晨》、《张迁》、《曹全》等诸碑也为后人称道仿效,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各臻妙绝。可以说,每碑各出一奇,此时隶书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书家,以张芝为代表,张芝后被世人称之为"草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各种书体交相大发展的时期。三国 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时期的地位化落衍变出楷书,成为书 法艺术的又一主体。三国(魏)时期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成为楷书经典的开山之作。陆机《平复帖》(作者用秃笔写于麻 纸之上,墨色微绿。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 它一方面是隶书发展过程中的标本,同时更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 渡的重要佐证)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名人墨迹。楷书经过魏、西晋的 发展,到东晋已趋成熟,南北朝碑刻书法大都是以楷书书体为胜。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两晋最有 创新意义的是创造其流美飘逸的行书,其代表作“三希帖”,即王珣《伯远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等。在书法 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两晋的王羲之,世人称其为"书圣"。 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称其笔势为"飘若 浮云,矫若惊龙"之书也。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姿多彩,似又重复汉碑之辉煌。代表 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以及郑道昭的《郑文公碑》,为北魏 摩崖刻石。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等。 唐代文化辉煌灿烂,名家辈出,灿若繁星。整个唐代书法,从六朝书法遗法中蝉脱而出,以楷书为主流,结构严谨笔法具臻。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并称初唐四家。稍晚的孙过庭、李邕 以及陆柬之、怀素、张旭等一大批书法家也都有相当的成就。唐玄

中国书法的意义

中国书法的意义 书法作为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其发展历程中,不仅因其独特的雄浑之美使迁客骚人为之醉心,也因其秀逸之美而深受文人墨客的亲睐。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书法教育改革已成了时代的呐喊和教育的主旋律。要继承和发扬这门古老的艺术,就必须重视书法教育。 作为一名热爱书法的大学生,在对现代书法教育现状的深入了解之后,不禁思索着这样三个问题:书法这颗闪耀着传统文化光辉的明星是否能在素质教育的天宇中璀璨依然呢?如何才能改变当前中国不容乐观的书法现状呢?书法对大学生的素质建构具有怎样的影响呢? 我国古代历来重视书法教育。自古三尺蒙童读书,塾师除了教“三字经”之外,还必须规定习字课。“日课三千”摹、临之法不可缺。直到近代教育改革,不管是光绪、宣统朝的办学条令还是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都设有专门的习字课,概莫能外。然而,我国目前书法教育的现状如何呢? 经过经纬两向的比较,得知中国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情况如下:在部分大学里,书法已不在必修科目之列,而成为任意选修课,加之书法教师水平普遍较低,指导不了学生提高书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浇灭了大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从而导致大学生淡化了提高书法之理念;设立了大学生书画协会的大学很多,但能真正帮助提高会员的书法水平,指导其参加正式书法大赛的却屈指可数;

很多大学都在创办各式各样的刊物,如:《生物学报》、《诗刊》、《散文选刊》等等,而书法专刊却很少,书法在他们所谓的刊物中充其量不过是一幅插图、一个背景而已;不少学校每年度都会举行书画展,而在作品展示会上,绘画作品前,参观者蜂拥不已,而在书法作品前,参观者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还在于大学生淡化了书法理念,缺乏书法欣赏水平,加之抵御不了绘画作品对他们的视觉冲击,于是在类似的书画展中,这种“一家欢乐一家忧”的情况已经司空见惯。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目前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这并非杞人忧天。我国本是书法发祥地,然而,书法教学却落后于外国,尤其是日本,虽然其由于文字障碍,书法的风格、书法的层次、书体的种类等尚不如中国,但书法教育的普及面远在中国之上,大有争夺书法霸主之势。在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明文规定中小学生必修书法,对大学生更是降低了要求,因此,不少大学生便认为只要懂英文、会电脑、有口才就可以驰骋天下,而书法这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并不在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之列。长期下去,确实令人担忧。 为改变当今书法教育现状,大力宣传书法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对书法的认识势在必行。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从历史上讲,书法在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通过书法教学,让大学生领

书法重要性

从商代中后期成熟的甲骨文和金文算起,中国书法至少有3500年的历史。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之一,在重视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开展书法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1、提升孩子的审美素养 小学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轻,从生理上讲身体正在发育,这个时候抓书法(写字)教学,有利于学生手型、动作、姿势的定型,对于纠正不良的书写姿势和习惯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升学来说还可以提高考试成绩:中、高考卷面字迹美观,可加分。 审美素养是一个人人文素质,把字写的好看,如注意组成汉字笔画的粗细、长短、轻重、偏旁部首的高低、大小、参差等等。书法的学习,逐渐把字写好,从小养成辨别美丑的审美习惯和能力,对学生个人美好、健康心理形成有一定促进作用。 2、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丰富知识:在写字时经常会接触很多美的诗词、警句以及名人名言,这样积累多了,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学习书法,要从一笔一画做起,有规有矩,如起笔、行笔、收笔都十分讲究,这好像做事,起笔像做事的开端,行笔恰似做事的过程,收笔如做事的结尾。通过练习书法,可以锻炼一个人做事认真、沉稳、有始有终的品格。日复一日,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3、培养孩子的耐力和自信心 要把字写好,精神必须十分专注,注意力要集中。 许多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特别调皮,静不下来,不利于文化课程的学习 。学习书法能使学生提高专注力,因为学习书法需要脑、眼、手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养成专心致志学习习惯。写字是小学生的基本技能,写的比一般同学好,容易获得老师的青睐和在班集体的威信,使少儿增加自信心。 4.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关注力 小学生学习书法的好处不仅仅是为了强化毅力,因为要把字写好,必须对练习的字帖进行认真的观察、揣摩,这个过程的完成,既需要观察力,同时也能更好的培养观察力;关注力即专心致志的能力,任何人做任何事如果不专注,永远干不出大成绩。 5、开发智力,培养协调性 书法的练习是一种生动的动态系统,始终要求专注、写好每一个字。每个字都是由最基本的笔画、部首构成,每一幅书法作品虽都由单字构成,但是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无不讲究衔接呼应、穿插避让和虚实搭配,在习字的过程中都需要大脑指挥手和眼睛配合完成,双手不同动作及其与全身肢体的协调配合,使大脑的左右半球的技能获得同时发展并增进互相协调能力。无数事例证实,学习过书法的孩子,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显著高于一般孩子。 6、培养孩子的毅力和吃苦的品质学习书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须坚持奋发,练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力道掌握的游刃有余,做到心中有笔,笔中有形,方能成熟。学习书法虽不能都成为书法家,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培养和磨练出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也是终身受益的。

中国书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 中国书法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是因为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于书法中的“和谐”美学相一致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 即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 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二)中国书法中“儒释道”精神的阐释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 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中国书法可以抒发心性,陶冶情操 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对书法欣赏的认识

对书法欣赏的认识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对书法欣赏的认识 学会欣赏是书法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最高阶段。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一要看用笔是否“骨肉相称”,能不能给人以美感;二是看结构是否能在平衡对称中富有变化,新颖别致、不落俗套;三是看全幅作品的意境和内在的神采,这就要观者了解书家的时代、生平及其思想,才能进入到全面的欣赏境地。 我们知道中国的书体,大致可以分为篆、隶、真、草四种,每一种又可分为不同的笔姿和结构。 篆——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分大篆和小篆。大篆是在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它是小篆的前身。秦统一后,把大篆酌加简化成小篆通行全国。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其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代表人物有被称为小篆鼻祖的秦朝宰相李斯等。 隶书——秦代通行小篆的同时还通行隶书,隶书是从草率的篆书变来的。隶书在汉代是正式字体。后来的隶书,经过艺术加工和美化,在笔划方面添了波势和挑法(弯钩)。代表人物有东汉的蔡邕等。 楷书——又叫真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是现代通行的字体。代表人物有书圣王羲之、王献之、欧体欧阳询、柳体柳公权、颜体颜真卿、赵体赵孟頫等。 草书——共有三种:章草、今草、狂草。章草由隶书演变而来,起于汉代;今草是章草的继续,是楷书的快写体,从东汉末年流传至今;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任意增减笔画,恣意连写,兴于唐代。代表人物有草圣后汉的张芝、唐朝的张旭和怀素。

大书法”观与当代书法的发展 (1)

大书法观与当代书法的发展 围绕“流行书风”的争论,无疑是近年来中国书坛重要的事件之一。这场争论所涉及的审美问题,恰恰反映出当代书法在评判标准上的缺失。究竟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近二十年当代书法的创作成果?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指导今天的书法创作?这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公众(包括一些对艺术缺少判断能力的专业人士)对“好书法”和“坏书法”的判断,依然用传统书法价值的尺度来判定;如果真正代表这个时代精神的书法作品,无法从大量因袭传统的书法中挑选出来,不仅对那些真正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不公平,而更重要的是会对书法未来的发展造成极大阻碍。本文试图站在“大书法”的角度,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对过去二十年的书法发展作基本的判断,并对书法未来的走向,提出我个人的看法。 一,对近二十年当代书法发展现状之回顾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中国艺术进入全面的复苏期。对文革美术的反思与批判,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法上的“创新”与“求变”,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主导潮流。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现代艺术大展”的中途退场,标志着风靡一时的现代艺术运动从主流转向民间。与整个美术界的主导潮流不同,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书坛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以林散之、沙孟海为代表的老一代书法家,因其深厚的文化学养和传统功底,成为书法界的标志性人物,“回归传统”成为八十年代书法界的主流。但由于刚刚经历了文革,八十年代的“回归传统”或者“书法传统观”,其实带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我们从当时的全国书展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水平,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 这个时期,尽管受到日本现代书法和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出现了前卫书法,甚至成立了“现代书画会”这样的民间机构。但在今天看来,当时的“现代书画会”,因为其主将们缺少对现代艺术的必要了解和对书法传统的深度传承,并没有形成书法艺术本体意义上的探索成果;而以谷文达等为代表的现代艺术家,只是借助了书法资源,尝试现代艺术的观念表现,其探索方向与独立的书法艺术并没有产生必然的关联。 能够构成书法本体意义上的现代书法探索,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的。也就是说,当八十年代汹涌的现代艺术运动,在中国开始从前台转入民间时,一些受到现代艺术运动鼓舞的书法家意识到:传统书法在与当代文化艺术的对话中,处在一种“失语”的尴尬处境当中。他们开始探索“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当代文化中的身份以及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行书在书法史上的作用及意义

行书在书法史上的作用及意义 自魏晋以来,行书成为文人雅士之间交流的载体。正因为行书没有成为官方文字,所以发挥起来相当随意,书写相当自由,抒情达意,形式多样,使书法真正成为表现个性的工具。行书从此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相当崇高,凡是著名书家无一不擅行书。这有以下原因:第一,行书的崛起带动了对楷书、草书甚至隶书、篆书的学习。第二,行书在落款中地位独特,可以落一切字体的款,使用广泛。第三,行书最能表现书家的生命节奏,疾徐适中,表现中和之美。第四,行书具有实用性、艺术性与趣味性,可以满足欣赏者的各种需要。 所以,行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后来居上,魏晋之后历代不衰,名家辈出,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不亚于楷、草、篆、隶诸体。而一个优秀的书家必须学会行书。魏晋行书的出现,虽然有字体演变的客观规律,但也和玄学思想的抬头有相当关联。《宣和书谱》载行书第一人“王衍”:“善谈名理,得庄老旨趣。”其书法则“自得于规矩之外,盖真是风尘物表脱去流俗者,不可以常理规之也”。 这种“风尘物表脱去流俗者”能得到众多士人的青睐,确实能更好地表达他们那雅远清旷的胸怀。不凝滞于物,不为物累,不拘于俗学而能风气自高,以做一个超然的“达士”为最终目的。这种从容不迫、节奏适中的书体,在某种程度上更体现出书家的超脱气质和人格魅力。如谢安的“风流蕴藉”,王徽之的“傲达凌物”等,都是人书合一,见书迹如见其心画也。 楷书过于严谨,可得法度但少意趣;草书多变化而规矩难寻。而行书最能弥补这两项不足,综合而成其美。甚至还可以杂糅多体,如郑燮的“六分半书”,杂糅了篆隶楷草甚至画法,熔于一炉,多见奇趣。张怀瑾对二王的行书作了比较,认为“杂糅”的王献之行书超过了“单一”的王羲之行书:“逸少则动合规仪,调谐金石,天姿神纵,无以寄辞。子敬不能纯一,或行草杂糅,便者则为神会之间,其锋不可当也,宏逸道健,过于家尊。可谓子敬

中国书法的当代价值

中国书法的当代价值 中国书法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其影响具有世界性。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中国书法历史最悠久、传播最广泛、同民族文化的关系最密切。它所显露出的或古拙、或秀媚、或端雅、或玄妙、或艰深,其方与圆、收与放、疏与密、刚与柔、虚与实、奇与正,意境无限,美妙无比,与绘画一同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艺术之魂,在当今社会中,有着很高的价值和地位。 书法属于精神需求的范畴。中国书法在长期的发展中,其文化价值具体指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实用性一般是说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承担文字的传抄、记录、发布、宣传等文字最基本的功能。艺术性是说它具有了美化生活、丰富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供人们娱乐、享受,使人们感到愉快、满足、幸福的作用。它具有了装饰、点缀、美化生活的功能。 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人们生活中的文化含量极大的增加。书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春节很少不贴春联的,门楣很少不悬横匾的,居家的厅堂里,悬挂书法条幅、书法镜框的更不是一户两户。说明了它强大的文化价值和生命力。 进入21世纪,网络的普及,使现代信息交流的方式、意义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纸质手札演进为现代网络的电子手札,诸如email、微博、短信等。现代电子手札传播的共时性、互动性,超文本、超链接、多媒体、交互性等传播特性,传播速度的快捷、内容的丰富与手段的多样,已为传统纸质手札的传播形态瞠目结舌。 然而一枚硬币总有它的反面,电子传播的便捷化使现代手札的文化承载性荡然无存,传统手札是文人生活状态的真实记录,是文人瞬间的心迹凝固与长久的文化承载。“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传统手札作为人际间不拘异时异地,传情达意,进行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使人在千里之外,仍然能够相知相识如同面语。传统手札的历时性与墨迹化,让人充满着温馨的期盼,其中蕴藏着人间的亲情、友情与爱情,正因为有着焦急的等待,才显得尤为珍贵。微博、短信等的兴起,使得传统手札在大众形态的日渐远去。从这一角度来看,弘扬书法有着宏大的历史性意义,用书法来寻找失落的亲情、失落的心灵、失落的文化、失落的记忆、失落的真实甚而是失落的时代。 书法艺术有一股“静”的力量 有学者将书法艺术称之为“无声之乐”、“静态之舞”。因为静,使书法艺术具备了多种心理治疗的功能。在医学界,针对特殊需求学生之书法治疗处理方案研究显示:过动儿童、情绪困扰儿童与听障儿童通过书法治疗均有相当的疗效。同时,研究表明,练习书法,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专注力。对于老年人而言,书法也是最好的健身项目。所谓“志有所专,即是养生之道”。纵观中国书法史,书家普遍高寿,欧阳询享年85岁,柳公权88岁,文征明99岁尚习小楷。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练习书法,必须端坐凝视,专心所志,是心、眼、臂、肘、腕、指共同配合的微量运动,所以能怡情养性,健体益寿。黄匡《瓦瓯北医话》说:“学书用于养心愈疾,君子乐之。”何乔《心术篇》说:“书者,抒也,散也,抒脑中气,散心中郁也。” 书法艺术可以陶冶情操 书法训练时要用力气,而且讲究一定的姿势,全身运动的协调,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体育锻炼,更重要的是挥毫运笔须凝神静思,排除一切杂念和干扰,精神集中,专心致志,心境处在一个相对松弛平和的状态。是一门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艺术。 从书法艺术的欣赏角度来看,它是书法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书艺欣赏来抒发情感、陶冶性情,使得他们在精神上远离了现实的喧嚣,进入忘我的境界,从而获得身心上的愉悦。不仅可以增加食欲,有利于睡眠,而且也能提高工作和生活的兴致。通过书法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