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中心城市及辐射范围概况

各中心城市及辐射范围概况

各中心城市及辐射范围概况
各中心城市及辐射范围概况

新各中心城市概况

综上表格,城市密度按由密到疏进行排序,标准为:100公里地级市数目,100公里地级市人口数,200公里地级市数目:

依次为:

1.广州区

2.南京区

3.上海区

4.京津区

5.济南区

6.武汉区

7.郑州区

8.沈阳区

9.成渝区

10.杭州区

11.哈尔滨区

12.西安区

13.长沙区

14.福厦区

15.石太区

16.南昌区

17.长春区

18.兰州区

某气象雷达站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辐射类)
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天气雷达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
编制日期:**年**月**日

项目基本情况简介表
项目名称 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 法人代表 联 系 人 立项审批部门 建设性质 占地面积 总投资
**天气雷达建设项目 ** **
电磁技术应用的目的和任务
随着全国*****天气雷达网的逐步建设, *****多普勒天气雷达建设效益日益凸显, 大大提高了台风、暴雨、冰雹、雷暴、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预报和服务 能力,对航空安全、军事行动、林业生态、水利水文、云水资源利用等都产生显著效 益。从发达国家对多普勒天气雷达的使用情况看,其预测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短时预 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可提高 3%~5%,时效能提前几十分钟到数小时,这能为政 府各部门及人民群众采取准确、及时的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概 述
前 言
为了保护环境和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 、 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 ,以及《**省 辐射环境管理办法》等对伴有辐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 的环保手续,编制了《**气象雷达建设项目辐射环境影响报告表》 。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 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3 年;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 253 号;1998 年; 4.《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国家环境保护局令第 18 号;1997 年; 5.《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8702-88) ,国家环境保护局,1988 年; 6.《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 (HJ/T10.2—1996) ; 7.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 (HJ/T10.3—1996) ;
2

2002年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

2002年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 2002 Annual Solar Radiation Data of China 前言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源,也是地球气候形成的最重要因子。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在对大气运动规律研究、气候预测、农作物产量评估、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研究领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是国家气象中心定期出版的气象资料产品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和广大民众的关注,与气候有关的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天气气候与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密切。愿我们的气象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您提供更全面更完美的气象信息服务。 本期责任编辑:王颖 资料审核:杨燕茹 终审:王颖 国家气象中心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

说明 《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的资料来源于气象辐射信息化资料,其资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除台湾省资料暂缺外),能较准确地、全面地反映我国太阳和地球的辐射基本状况,有助于了解我国全年不同时段内的能量收支情况,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本刊出版的《中国气象辐射资料年册》是源于1993年起全国气象辐射观测站换用新型遥测辐射仪且同时执行新的《气象辐射观测方法》后的观测资料,并使用1997年5月所制定的《全国气象辐射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对各省上报的气象辐射报表(气表-33)进行信息化后形成的气象辐射信息化资料。本刊物中的资料已经过全面检查及人机质量审核等工作环节,确保所出版的辐射要素与气表-33内的要素资料值基本一致。 本刊物包括了全国98个气象辐射观测站中的17个一级站、33个二级站(刊于P1~P50)日、旬、月、年的总辐射爆辐量和净全辐射爆辐量,48个三级站(刊于P51~P74)日、旬、月、年的总辐射爆辐量。详见附录。 一、统计项目 本年报仅作了旬总量、月总量、年总量的统计工作。 二、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依据1996年出版的《气象辐射观测方法》中的有关规定。 1、旬总量:为本旬各日总量的合计值。若本旬内缺测记录≥3天,不作旬统计, 该旬总量为缺测。 2、月总量:为本月各日总量的合计值。若本月缺测记录≥10天,不作月统计, 该月总量为缺测;若本月缺测记录≤9天时,日总量月合计的计算按如下方法:(1)日总量月平均=实际总和/实际观测天数(缺测天数除外),取小数3位,第4位四舍五入。 (2)日总量月合计=日总量月平均×该月全部天数 3、年总量:为本年各月月总量的合计值。若本年缺记录≥1个月时,不作年统计, 该年总量为缺测。 4、单位与精度 本刊中的辐射数据为爆辐量,即一段时间(如一日)辐照度的总量或称累计量。单位为MJ/m2(兆焦耳·米-2,精度取二位小数,即0.01 MJ/m2)。 三、符号含义 1、“/”为记录缺测。 2、“空白”为无观测记录。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1-3)

第一编总则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站的基本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时间变化上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定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 1.1.1 观测站分类 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不同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基准站。是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资料而设置的气候观测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必要时可承担业务试验任务。 国家基本气象站——简称基本站。是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大多担负区域或国家气象信息交换任务,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主体。 国家一般气象站——简称一般站。主要是按省(区、市)行政区划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本省(区、市)和当地的气象服务,也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补充。 无人值守气象站——简称无人站。是在不便建立人工观测站的地方,利用自动气象站建立的无人气象观测站,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一.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设计分析 1.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 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2.城市总体定位为:一个以水为特色的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定位为:一个城水交 融、生活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态新区。 3.主要职能:济宁主城的新城中心,以旅游度假为中心、行政服务及商务办公为 主线,居住生活为支撑的城市新区。 4.用地规模:北湖生态新城规划总用地约97平方公里,行政辖区用地面约57平 方公里,其中滨湖路以南的度假区用地约25平方公里,滨湖路以北的区域除去水域的建设用地约32平方公里。即除绿地面积9平方公里,其他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6平方米。 5.规划的总体功能结构为:一轴一带系两区、四心绕一湾。 ?一轴:城市发展主轴:是沿北湖路由老城中心往北湖延伸的城市发展轴。是城 市核心发展轴,重点发展综合服务功能。 ?一带:是京杭古运河文化发展带。是济宁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空 间,也是本片区的特色之一。 ?两区:北部的城市建设区与南部的北湖度假旅游区。 ?四心绕一湾: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四个城 市中心围绕北湖湾布置,共同构筑济宁滨湖城市中心区。 6.片区发展策略 ?01片区:铁路北片区,规划范围日荷铁路以北,荷花路以西,梁济运河以东, 北到规划界限。规划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0.9万人。该区是产业转移区,近期逐步将规划区的工厂转移到该区,适当发展无污染工业,作为近期的经济支撑。 ?02片区:荷花片区,规划范围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济安桥南路,南起高压走 廊, 北至日荷铁路。规划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2万人。由于该片区邻近老城区,是近期重点建设的居住区,包括安置和部分房地产开发。 ?03片区:文体片区,范围由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梁济运河,南起外环路, 北至 高压走廊。规划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1万人。该区以高教园区及文体中心为重点,建立济宁文化体育设施基地。 ?04片区:古运河西片区,规划范围东起京杭古运河,西至北湖中路,南至外 环路。规划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7万人。本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中心,建设济宁运河之都的风貌。 ?05片区:古运河东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南起礼贤 路,北到规划边界。规划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万。该区是近期居住重点建设区域,沿古运河建设运河文化区。 ?06片区:南环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北起礼贤路, 南到望湖路。规划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6万人。是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 ?07片区:北湖湾东片区。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北湖北堤;东临洸俯河, 西至经北湖路。规划用地面积4.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1万人。商业金融业为核心,完善配套居住。传承运河文化精髓,将石佛村打造为“江北

气象辐射学.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solar radiation 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但却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源泉。 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天文太阳辐射量。在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处时,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全谱总能量,称为太阳常数。太阳常数的常用单位为瓦/米2。因观测方法和技术不同,得到的太阳常数值不同。世界气象组织(WMO)1981年公布的太阳常数值是1368瓦/米2。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光谱的99%以上在波长0.15~4.0微米之间。大约50%的太阳辐射能量在可见光谱区(波长0.4~0.76微米),7%在紫外光谱区(波长<0.4微米),43%在红外光谱区(波长>0.76微米),最大能量在波长0.475微米处。由于太阳辐射波长较地面和大气辐射波长(约3~120微米)小得多,所以通常又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称地面和大气辐射为 长波辐射。太阳活动和日地距离的变化等会引起地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一部分到达地面,称为直接太阳辐射;另一部分为大气的分子、大气中的微尘、水汽等吸收、散射和反射。被散射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返回宇宙空间,另一部分到达地面,到达地面的这部分称为散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散射太阳辐射和直接太阳辐射之和称为总辐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后,其强度和光谱能量分布都发生变化。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比大气上界小得多,在太阳光谱上能量分布在紫外光谱区几乎 绝迹,在可见光谱区减少至40%,而在红外光谱区增至60%。 在地球大气上界,北半球夏至时,日辐射总量最大,从极地到赤道分布比较均匀;冬至时,北半球日辐射总量最小,极圈内为零,南北差异最大。南半球情况相反。春分和秋分时,日辐射总量的分布与纬度的余弦成正比。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内日辐射总量有两次最大,年变化小。纬度愈高,日辐射总量变化愈大。 到达地表的全球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基本上成带状,只有在低纬度地区受到破坏。在赤道地区,由于多云,年辐射总量并不最高。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特别是在大陆荒漠地区,年辐射总量较大,最大值在非洲东北部。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分布是由地球的天文位置决定的,称此为天文辐射。由天文辐射决定的气候称为天文气候。天文气候反映了全球气候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基本轮廓。

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概要

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一、总体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各省(区、市)气象局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要求建设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布设安装仪器,同时能满足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的需要,本着适度超前,整体规划,互不影响,布局合理的原则实施相关建设。 本规范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细化,地面气象观测场地建设和仪器布设安装必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未作要求部分以《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为准。 新建或改造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应按本规范执行。已建气象观测场,应按本规范调整。 观测站址一般需建设围墙或围栏,当围墙与观测场围栏的距离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所规定的障碍物距离标准时,应将围墙改为通透式的围栏以改善气象探测环境。 站内建设应环保,尽量减少硬化的水泥地。 各类仪器的支架(支柱,包括地温表支撑架)、踏板应牢固、美观,用油漆涂刷为白色(除自动气象站配套风杆、观测仪器及出厂配套设备外),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观测场内地沟、小路、底座、踏板等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不得自行设置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各种装置。 各种电缆线应使用线管与地沟相连,线管要垂直、水平,与传感器相连处,尽可能少的使电缆线暴露在外。为防雨水流入管内,顶部应接向下的弯管。 在气象台站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标牌,告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 要设置地面气象观测环境评估的公示牌,按照中国气象局统一要求公示观测环境状况证书的内容。 测站警示标志标牌和公示牌由各省按照有关要求统一制作。 有条件的台站观测值班室可以与现代气象业务综合室合并,单独设立时,要求总体美观、布局合理、便于操作维修。值班室应有防盗、防火等安全措施。

中心区的精品案例

3.6.4 中心区案例 1、Manhattan,New York 1)背景:上世纪50年代,过度的开发造成下曼哈顿交通问题严重,建筑密度过高,缺乏公 共空间等一系列问题。在另一方面,北面靠近纽约中央公园的一片区域由于具有良好的开敞环境,受到人们的喜爱。于是,下曼哈顿面临写字楼租金下跌,且一到晚上就变成中心区的“死城”。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洛克菲勒决定通过有效的规划手段复兴下曼哈顿,使之重新成为纽约金融中心。 2)市政府要求其健康平衡发展,因此采取了调控手段,各产业部门向中心积聚的过程中, 有明确的功能分区,除开通穿越中心区的地铁外,其他主要规划政策有: ?通过办公空间的扩展,改善工作环境,丰富工作生活,减少由单个机构决策所带来 的影响,增加内部交通,强化城市的经济和税收基础,增强中央商务区的核心作用,增强曼哈顿在区域和国家中的地位。 ?在城市核心区提供有力的住房市场,从周边的住房市场中拓展针对年轻家庭在中心 城区中进行生活的吸引力,通过提供步行上班的居住,减少区域中工作-家庭之间 的交通流量,并充分利用现有未能充分利用的地铁资源。 ?促进中心区就业的多样化,扩展区域中寻找就业的机会,并在大多数现有就业中心 附近通过提供新的住房来增大居住的选择性。 ?最大化地利用中心区的优美滨水区域和体量,为中心区的商务社区新的居住人口提 供服务,并提供区域性的休闲设施。为了做到这一点,滨水区必须成为未来商务核 心一个组成部分来进行设计。 ?通过最大化地区分步行交通、干线交通和服务交通,来使中心区的交通合理化,在 步行化十分高的地区(商务核心区)分流穿行曼哈顿的交通,缓解步行交通和机 动交通之间十分严重的矛盾。 ?通过在城市各个角落提供日常宜人设施和服务,通过提高公共空间和内部循环的 质量和品质(步行线路,地铁出入口,内部大众交通等等)来提高工作环境质量。 ?在货运区,以及根据需要、工业仍可存在的地方,保留目前的蓝领工作。 ?使目前主要的中心区项目(市民中心、世贸大厦、巴特利)融合到目前及将来的 下曼哈顿网络中,减少由于街道封闭而导致的交通瘫痪,并与未来的开发保持关联。 ?提高下曼哈顿与其他区域项目(尤其是东部和北部)之间的大众交通的可达性,使 之连通居民数量增长最快,尤其所急需的高技能工人汇集的居住区。 3)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Downtown以及Midtown共同构成的曼哈顿中心区逐渐形成, 包括著名的Wall Street、Broadway、The 5th Ave.,占地约6.1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2700多万平方米。 其他的图片见PPT 2、Canary Wharf,London 1)背景:伦敦城(The City of London)是伦敦的传统城市中心。但与北美城市不同,由于 受到欧洲历史城市保护的强大传统的影响,对高层建筑采取比较严谨的态度。因此对伦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吸引私人资本投资的竞争也带来不利影响。为了满足发展需求,英国政府促成了泰晤士码头区等新城市化中心区的发展。 ?伦敦码头区:是1970年代英国新城运动偃旗息鼓之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试验。与 之前的政府占主导作用的运动不同,它是撒切尔夫人政府的自由市场政策的体现,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研究分析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重庆西部物流城规划及中心区城市设计

概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重庆物流发展的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大物流产业的计划正抓紧实施,物流已经成为重庆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水路与铁路运输是重庆大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是提升重庆物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背景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十八个铁路集装箱节点站之一,同时更是铁道部所定中国五大铁路物流中心之一,它的开工建设,使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有条件成为重庆一个新的物流高地;市政府在重庆市主城区集装箱物流枢纽“一基地四港区”总体布局中,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确立为“一基地”,在重庆物流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沙区城市格局“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中,西部新城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重庆市主城区向西拓展的主要城市空间。它实际上承载了沙区“一区三高地”定位中的全部三个高地,即中国西部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高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二、设计目的 对作为西部物流高地的现代物流产业城,在产业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风貌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提出物流城整体概念性规划构思,并对物流城产业链进行策划及规模预测,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将物流功能及物流延伸出的商贸、居住功能三者有机融合,并妥善解决交通问题,使之符合现代物流高地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理念 物流顺畅统领商脉绿色环保生态宜居 四、设计构思 以缙云山、中梁山为绿化山体背景,物流城处于两山环抱之间,通过梁滩河水系以及一纵线、二横线、渝遂高速动脉,伸展、延伸,进而与重庆、西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相联系,使之成为全国中心现代物流基地。 通过打造特色的物流功能区,进而带动商贸功能、城市配套等功能,形成一个集物流、商贸、居住、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综合物流城。 五、中心城区分析 5.1区位分析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一个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丰姿绰约!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催生无尽的现代神话!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一个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重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 本次规划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城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区是重庆市的西大门和重要交通枢纽,是重庆市主城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通往渝西地区和成都市的必经之地,不仅是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而且是重庆市的商贸和工业基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坚实的基础。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 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 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中心城市(柳州)城市职能 (1)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区域性工业、产业与服务中心,是桂中经济 区的核心城市; (3)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4)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 (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 想家园。 3. 规划将城镇等级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大于100万;第二层次:20~50万;第三层 次:5~20万;第四层次:1~5万;第五层次:0.5~1万。 规划期内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柳州市区)、两个县级小城市(鹿寨、融安)、四个县城镇 (三江、柳江、融水、柳城)、11个重点镇(洛满镇、穿山镇、百朋镇、六塘镇、沙埔镇、东泉

气象观测的分类

气象观测的分类、方式和任务 一、观测分类 地面气象观测台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此外还有无人值守气象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基准站。是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气候资料而设置的气候观测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必要时可承担观测业务试验任务。 国家基本气象站--简称基本站。是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气象观测站,大多担负区域或国家气象情报交换任务,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中的主体。 国家一般气象站--简称一般站。是按省(区、市)行政区划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本省(区、市)和当地的气象服务,也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观测资料的补充。 无人值守气象站--简称无人站。是在不便建立人工观测站的地方,利用自动气象站建立的无人气象观测站,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另外还可布设机动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气象业务和服务的临时需要组织所需的地面气象观测。 1、气象辐射观测一级站--进行总辐射、散射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反射辐射和净全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 2、气象辐射观测二级站--进行总辐射、净全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 3、气象辐射观测三级站--只进行总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 二、观测方式 地面气象观测分为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两种方式,其中人工观测又包括人工目测和人工器测。 三、观测任务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观测、记录处理和编发气象报告。 1、按规定的时次为积累气候资料进行定时气象观测。自动观测项目每天进行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进行0 2、08、14、20时四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进行08、14、20时三次定时观测。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仍然保留二十四次人工定时观测。 2、按规定的时次为制作天气预报提供气象实况资料进行天气观测,并按规定的种类和电码及数据格式编发各种地面气象报告。 3、进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新增加项目的观测。 4、按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进行自定项目和开展气象服务所需项目的观测。 5、经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的气象站,按规定的时次、种类和电码,观测、编发定时加密天气观测报告、不定时加密雨量观测报告和其他气象报告。 6、按统一的格式和规定统计整理观测记录,进行记录质量检查,按时形成并传送观测数据文件和各种报表数据文件,并可按要求打印出各类报表。 7、按有关协议观测、编发定时航空天气观测报告和不定时危险天气观测报告。 8、对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及时进行调查记载。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重庆西部物流城规划及中心区城市设计

概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重庆物流发展的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大物流产业的计划正抓紧实施,物流已经成为重庆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水路与铁路运输是重庆大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是提升重庆物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背景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十八个铁路集装箱节点站之一,同时更是铁道部所定中国五大铁路物流中心之一,它的开工建设,使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有条件成为重庆一个新的物流高地;市政府在重庆市主城区集装箱物流枢纽“一基地四港区”总体布局中,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确立为“一基地”,在重庆物流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沙区城市格局“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中,西部新城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重庆市主城区向西拓展的主要城市空间。它实际上承载了沙区“一区三高地”定位中的全部三个高地,即中国西部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高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二、设计目的 对作为西部物流高地的现代物流产业城,在产业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风貌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提出物流城整体概念性规划构思,并对物流城产业链进行策划及规模预测,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将物流功能及物流延伸出的商贸、居住功能三者有机融合,并妥善解决交通问题,使之符合现代物流高地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理念 物流顺畅统领商脉绿色环保生态宜居 四、设计构思 以缙云山、中梁山为绿化山体背景,物流城处于两山环抱之间,通过梁滩河水系以及一纵线、二横线、渝遂高速动脉,伸展、延伸,进而与重庆、西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相联系,使之成为全国中心现代物流基地。 通过打造特色的物流功能区,进而带动商贸功能、城市配套等功能,形成一个集物流、商贸、居住、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综合物流城。 五、中心城区分析 5.1区位分析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一个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丰姿绰约!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催生无尽的现代神话!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一个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重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报告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i.大城市案例一柳州 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 抱城如壶”,亦称“壶城”。■日H 日1EE泊匚

柳州风貌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1.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现状: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 发展模式转 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 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 柳州 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 ' 口沙埔、雒容 ‘即以柳州 寨等 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核 心 。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国内地面、气象辐射、酸雨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编制说明

附件10: 国内地面、气象辐射、酸雨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编制说明 1.格式使用范围 本标准格式规定了国内固定陆地测站的地面分钟、小时和日观测资料,气象辐射站分钟、小时观测资料,酸雨日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运行状态和设备信息、地面台站元数据的编码格式、编报规则和代码。 本标准格式适用于国内固定陆地测站地面分钟和小时观测资料,气象辐射站分钟和小时观测资料,酸雨观测资料的编码和传输,移动探测平台的观测资料可参考本格式编报。 2.格式研制思路 (1)地面观测资料 国内地面国家站、区域站、公路交通站观测后会根据业务要求上报分钟、小时和日观测资料以及描述性数据两种数据。对于分钟、小时和日观测的气象要素,为了与国际接轨,讨论后决定使用WMO推荐的表格驱动码BUFR格式编报,在WMO标准模板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地面观测业务规定进行扩充,形成了地面小时观测资料模板,并根据我国自动站业务规范,编写了分钟资料BUFR模板。对于运行状态信息和台站元数据等描述性数据,使用扩展性强的XML格式编报。 (2)气象辐射观测资料 根据自动辐射站小时数据文件格式、基准辐射站分钟数据文件、正点基准辐射数据文件和基准辐射站采集状态信息文件中观测数据上报的需求,讨论后确定气象辐射资料采用BUFR格式编报,根据国内气象辐射观测业务规定将辐射资料分成分钟和小时两个BUFR模板,气象辐射状态信息合并到地面状态信息XML文件中上报。 (3)酸雨观测资料 根据《酸雨观测规范》,酸雨观测站每日进行酸雨采样,测量后,上报单站日酸雨观测数据文件,内容包括初测和复测的酸雨PH值,K值数据,及各要素台站级和省级质量控制码。 基于上述研制思路,国内地面、气象辐射、酸雨观测数据格式包括2种格式,7个模板,分别为地面分钟观测资料BUFR模板、地面小时观测资料BUFR模板、辐射分钟观测资料BUFR 模板、辐射小时观测资料BUFR模板、酸雨观测资料BUFR模板、地面自动站状态和设备信息XML格式和XML schema模板、地面台站元数据XML格式和XML schema模板。 国内自定义BUFR模板和本地表版本号见下表: 3.国内地面分钟观测数据BUFR格式 国内地面分钟资料编报和传输格式为BUFR格式,是基于WMO的表格驱动码BUFR编码的TM 3 07 092模板编写的,内容涵盖了实时历史资料一体化前后的国内地面分钟数据文件、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总结

云 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其底部不接触地面。 云的观测主要包括: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和选定云码。云的观测应尽量选择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线的开阔地点或平台进行,云的观测应注意它的连续演变。观测时,如阳光较强,须戴黑色(或暗色)眼镜。 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 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估计云量的地点应尽可能见到全部天空,当天空部分为障碍物(如山、房屋等)所遮蔽时,云量应从未被遮蔽的天空部分中估计;如果一部分天空为降水所遮蔽,这部分天空应作为被产生降水的云所遮蔽来看待。 云量观测包括总云量、低云量。总云量是指观测时天空被所有的云遮蔽的总成数,低云量是指天空被低云族的云 总云量的记录 全天无云,总云量记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记1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但只要从云隙中可见青天,则记10—;云占全天十分之一,总云量记1;云占全天十分之二,总云量记2,其余依次类推。 天空有少许云,其量不到天空的十分之零点五时,总云量记0。 低云量的记录 低云量的记录方法,与总云量同。 云高指云底距测站的垂直距离,以米(m)为单位,记录取整数 云幕球测云高激光测云仪测云高云幕灯测云高 人工观测能见度,一般指有效水平能见度。有效水平能见度是指四周视野中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围能看到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地面上的一些物理现象。它包括降水现象、地面凝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雷电现象和其他现象等,这些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 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气压以百帕(hPa)为单位,取1位小数。 空气温度(简称气温,下同)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空气湿度(简称湿度,下同)是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和潮湿程度的物理量。 地面观测中测定的是离地面1.50米高度处的气温和湿度。 空气运动产生的气流,称为风。它是由许多在时空上随机变化的小尺度脉动叠加在大尺度规则气流上的一种三维矢量。 地面气象观测中测量的风是两维矢量(水平运动),用风向和风速表示。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最多风向是指在规定时间段内出现频数最多的风向。人工观测,风向用十六方位法;自动观测,风向以度(°)为单位。 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移动的水平距离。风速以米/秒(m/s)为单位,取1位小数。最大风速是指在某个时段内出现的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值。极大风速(阵风)是指某个时段内出现的最大瞬时风速值。瞬时风速是指3秒钟的平均风速。 风的平均量是指在规定时间段的平均值,有3秒钟、2分钟和10分钟的平均值。 人工观测时,测量平均风速和最多风向。配有自记仪器的要作风向风速的连续记录并进行整理。 自动观测时,测量平均风速、平均风向、最大风速、极大风速。 测量风的仪器主要有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EN型系列测风数据处理仪、海岛自动测风站、轻便风向风速表、单翼风向传感器和风杯风速传感器等。 当没有测定风向风速的仪器,或虽有仪器但因故障而不能使用时,可按照附录3目测风向和风力。 降水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的水。 降水观测包括降水量和降水强度。 降水量是指某一时段内的未经蒸发、渗透、流失的降水,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深度。以毫米(mm)为单位,取1位

观测保障4_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练习题_高筱英

地面气象观测规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地面气象观测规》第一章) 2.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任务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地面气象观测规》第一章) 3.所有的气象辐射观测站中均有(总辐射)观测要素。(《地面气象观测规》第一章) 4.业务运行监控包括(设备运行状况监控)、(数据传输监控)、(数据采集监控)三个方面。 5.地面气象观测分为(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两种方式。(《地面气象观测规》第一章) 6.每日(日出后)和(日落前)巡视观测场和仪器设备,具体时间,各站自定,但站必须统一。(《地面气象观测规》第一章) 7.观测程序的具体安排,台站可根据(观测项目的多少)和(观测仪器的布设状况)确定,全站的观测程序必须统一,并且尽量少变动。(《地面气象观测规》第一章) 8.人工器测日照采用(真太阳时),(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采用地方平均太阳时,其余观测项目均采用时。(《地面气象观测规》第一章)

9.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地面气象观测规》第二章) 10.(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地面气象观测规》第二章) 11.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地面气象观测规》第二章)12.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20)m(南北向)×(16)m(东西向)。(《地面气象观测规》第二章) 13.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地面气象观测规》第二章) 14.观测场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地面气象观测规》第二章) 15.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铺设(30~50)cm宽的小路。(《地面气象观测规》第二章) 16.观测场仪器设施的布置要求(北)高(南)低。(《地面气象观测规》第二章) 17.观测场仪器设施排列(东西)成行,(南北)成列。相互间东西间隔不小于(4)米,南北间隔不小于(3)米,

气象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

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全部试题 一、填空: 1、自动气象站采集数据文件是指由数据采集器处理后,通过通讯接口直接存储到计算机硬盘中的数据文件。它是自动气象站与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的接口数据文件 2、自动气象站采集数据文件由正点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分钟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实时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大风数据文件、正点气象辐射数据文件、实时气象辐射数据文件、正点气象辐射补充数据文件等文件组成 3、Z文件(ZIIiiiMM.YYY)中,Z为指示符;IIiii为区站号;MM 为月份,不足两位时,前面补“0”;YYY为年份的后3位。 4、Z文件为随机文件,每月一个,记录采用定长类型,每一条记录218个字节,记录尾用回车换行结束,ASCII字符存盘,每个要素值高位不足补空格。 5、Z文件第一次生成时应进行初始化,初始化的过程是:首先检测Z 文件是否存在,如无当月Z文件,则生成该文件,将全月逐日逐时各要素的位置一律存入相应字长的“-”字符。 6、Z文件按北京时计时,以北京时的00分数据作为正点定时数据。 7、Z文件的第1条记录为本站当月基本参数,每项参数长为5个字节。 8、Z文件中的自动站型号标识:milos系列自动站存入“3”、I型自动站存入“1”、Ⅱ型自动站存入“2”。

9、Z文件中的干湿表通风系数Ai值:扩大107倍后存入。 10、Z文件中每一时次为一条记录,每日24条记录。记录号的计算方法:N=D 24+T-19 。 上式中,N:记录号;D:北京时日期(月末一天21~23时的日期D 取0);T:北京时。 11、Z文件中第1条后的每一条记录,存54个要素的正点值,以ASCII 字符写入,除能见度和最小能见度为5个字节外,其他每个要素长度为4字节,最后两位为回车换行符。 12、Z文件中的气压,当气压值≥1000.0hPa时,先减去1000.0,再乘以10后存入。 13、Z文件中若要素缺测,除有特殊规定外,则均应按约定的字长,每个字节位均存入一个“/”字符。 14、Z文件中的降水量,无降水时存入空格(4位),微量降水存入“0000”,雨量缺测或雨量传感器停止使用期(含冬季停用或长期故障停用)一律存“----”。 15、当使用湿敏电容测定湿度时,除在湿敏电容数据位写入相应的数据值外,同时应将求出的相对湿度值存入相对湿度数据位置,在湿球温度位置一律存“****”作为识别标志。 16、ZZ.TXT为实时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简称ZZ文件。 17、ZZ文件中存入54个要素的每分钟瞬时值,以ASCII字符存入,共218个字节。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展,适当向东 发展,控制向北发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 的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环境容量, 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 向东、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形成大 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 心,并通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 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 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 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 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 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 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 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 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 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城市结构布局 东区位于南淝河、板桥河左岸,包括新站综合试验区和龙岗工业区,其功能主要是城市对外交通的门户,以冶金、化工、轻工和机械为主的工业基地。北区位于南淝河、板桥河的右岸,为全市大型仓储基地,利用铁路和公路交通条件,形成城市物资储备流通中心,建设庐阳区工业园区和双凤工业区联动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