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

a导论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公共部门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存在的范围

2、公共收支方式(有偿、无偿)及其对私人部门的影响

3、公共选择的原则(效率与公平原则)

效率——效率的衡量: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

效率的实现:生产效率,产品组合效率,交换效率

公平——理解:规则公平,起点公平,结果公平

衡量:贫困指数(贫困人口/总人口),基尼系数(洛仑兹曲线)

基尼系数:关于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是0和1之间的任何值,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公平。

<0.2收入绝对平均;0.2-0.3比较平均;0.3-0.4相对合理;0.4-0.5收入差距较大;>0.6收入差距悬殊。库兹涅茨曲线(收入分配的倒U曲线),我国处于左侧的上升期(收入差距先恶化,停留,后改善)

马斯顿经验分析的基本结论(P250):较低的宏观税率对提高本国的经济增长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章财政基础理论

第一节财政概述

财政:国家或政府为实现其职能以其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的分配。

如何理解财政这一概念?(四个要素)

财政分配的主体:国家

财政分配的对象:一部分社会产品且主要是剩余产品

财政分配的形式:主要是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财政分配的目的: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政治、经济、社会职能)的需要

拉弗曲线经济含义:

a高税率不一定能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b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

c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财政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财政的产生必备条件:

可能性(经济条件):大量的剩余产品的出现必要性(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

中国古代的财政思想

藏富于民,培养财源,发展经济以增加财政收入的理财思想

管仲(春秋齐国):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王安石(北宋):因天下之功,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用。

丘俊(明):理财之道,以生财之道为本

魏源(清):不善赋民者,譬剪韭乎,日剪一畦,不馨不止。善赋民者,譬植枊乎,薪其枝叶而培其本根。财政收支原则:量入为出,量出为入的财政收支原则。

周公(西周)建立税制时就提出和实施量入为出的原则

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

使用财政手段调控经济:

桑弘羊(西汉)制定的“均输”“平准”两个官方机构.“均输”负责在物价上涨时抛出商品,以抑制物价上涨;“平准”负责在物价下跌时购进商品,以抑止市场商品价格的下跌。

第二节市场、政府与财政

市场与政府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比较:

相同:满足社会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共同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目标。

不同:a作用机制不同(市场:价格/供求/竞争机制政府:政府财政活动进行分配)

b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市场:私人需要政府:公共需要)

c在资源配置所起的作用不同(市场:基础性作用政府:补充作用)

市场失效的含义:市场经济在其自身运行过程中,自发产生的,但又不能由市场自身来矫正的缺陷或弊病。市场失效的原因及其表现

原因:a无法满足完全竞争市场需要的条件

b即使完全满足完全竞争市场需要的条件,仍会出现不理想的效果

(如社会分配不公、经济周期)

表现:

A类:竞争失效(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B类: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与失衡

竞争失效的原因:垄断(自然垄断,规模效应如电力,水力、自然条件、政府政策)、不完全竞争市场、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指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政府经济作用:P15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

2)市场本身的缺陷使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政府要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P20

私人物品:排他性,竞争性

政府失效

含义:用政府活动的最终结果判断的政府活动过程的低效性和活动结果的非理想性,即政府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对市场的调节失效或产生负作用。

政府失效的表现:

a 政府决策失误

b 寻租行为

c 政府干预失误

d 政府职能“越位”,“缺位”

寻租行为:政府决策干预和行政管制能够创造租金,自然就会有人要进行寻求这种干预和管制从而获得租金的活动。

政府失效的原因:(代表性、信息、政府决策与效果)

a 代表性的局限性(我国工会,各个利益集团代表不同利益)

b 信息的有限性

c 对私人部门控制的有限性(央行对商行的控制比较有限)

d 决策的时滞性与实施的有限性

e 决策程序的有限性(决策系统出问题)

f 政府干预的失控型(干预成本不可预见,干预效果难以做出准确描述)

简答:财政存在的必要性?(较少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1.市场失灵决定了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及范围

(1)减少第一类原因(不满足完全竞争市场条件)引起的市场失灵

a 减少垄断

b 增加信息的提供

c 管理和控制外部效应(管理工厂,禁止排放pollutant)

d 提供或鼓励提供公共物品

(2)减少第二类原因的市场失灵(收入分配不公,经济的波动与失衡)

a 调节收入分配(税率、遗产税)

b 调控宏观经济(失业救济金、累进税制)

2.减少政府失灵需要财政

a 财政为政府有效履行职能提供财力保障(高薪养廉,减少寻租)

b 财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政府规模、政府活动范围、方向与政策取向

第三节我国财政职能与财政体系

我国的财政职能:P33

1.资源配置职能

a 调节资源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

b 配置工具:财政支出;税收政策;公债

2.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实现公平分配)

a 调节企业、个人收入水平

b 实现经济公平(投入产出比例合理),社会公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P39

a 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b 规范工作制度

c 加强税收调节

我国财政体系——“三个环节,一个基础”

1.政府预算——主导环节

2.预算外资金——补充环节

3.国家信用——辅助环节

4.国有企业财务——基础

政府预算: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查和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第四节财政分配的理论基础、过程及特征

社会产品价值包括: C 生产资料的耗费

V 劳动力的耗费需要补偿

M 剩余价值

(一)财政分配理论基础与客观依据——“七大扣除”理论

1. 维持社会生产

a维持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的追加c后备基金、保险基金

2. 维持社会公共消费

d行政管理费e文教卫生事业f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g国防基金(列宁增加的)

(二)财政分配与其他分配范畴的区别

财政分配与国有企业财务分配,二者的区别:

1.主体不同财政:国家或政府国企:国企

2.涉及的问题不同财政:分配问题国企:涉及问题更广

3.分配范围不同财政:整个社会国企:有关的企业,政府

4.分配对象及价值构成不同财政:对象—国民收入价值构成— V+M

国企:对象—其生产的产品价值构成—C+V+M

二者的联系:

1.国有企业财务分配是财政分配的基础

2.财政分配制约着国有企业财务分配(国企生产成果=成本+税收+上交国家利润+企业留利)

国企的生产成果影响财政收入规模,而企业分配制度由国家财政制度规定,成本扣除项目由国家规定

财政分配与价格分配(价格分配是指价格背离价值引起国民收入分配变化)二者区别:

1.活动领域,分配对象不同

财政:活动领域—生产环节,分配、交换环节,消费环节分配对象:国民收入

价格:活动领域—商品的交换环节分配对象:只对参加交换的商品分配

2.形式特征不同财政:税收,价值单方面转移

价格:等价交换的表象下进行

3.解决的矛盾不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差距,对已经实现的价值量的进行分配

价格:价值量实现大小问题

4.实现方式不同财政: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

价格:依靠价格对应价值

二者联系:

1)价格分配影响着财政分配:

当工农产品“剪刀差”增大时,农产品实现的价值量小,国家财政将主要从其他产业获取收入。

2)财政分配制约着价格分配:如当国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会影响价格分配;国家给农民提供价格补贴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二者的区别:

1.分配的对象与任务的不同财政分配对象:国民收入信贷分配对象:整个社会的闲置资金

2.资金分配的基本性质和形式不同财政——性质:无偿,强制的形式:税收,财政拨款

信贷——性质:有偿的,自愿的形式:存贷款

3.资金使用方向财政:整个社会的公共支出,公共产品的提供信贷:资金的短期周转

4.对货币流通的影响方式不同财政:没有直接影响信贷:直接影响

二者的联系:

A相互联系:财政资金是资金的主要来源,财政拨款会成为银行的自有资金

B相互制约

第二章财政支出

第一节财政支出总论

财政支出的原则

a财政收支平衡原则——量入为出,量力而行

b资源优化配置原则——统筹兼顾,保证重点

c效率原则——厉行节约,讲究效益

财政支出的分类

1.按政府职能划分为5大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P75

2.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P78

分类标准: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购买性支出,是;转移性支出,否

购买性支出比重大——发展中国家转移性支出较大——发达国家(注重调节收入分配)

财政支出的控制与管理

财政支出的规模控制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a绝对指标:具体数据

b 相对指标: 财政收入占CDP(或GNP)的比重/ 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

P83衡量财政支出变化的指标:a绝对指标:财政支出增加额

b相对指标: 1) 财政支出增长率=政府支出增加额/上年财政支出额

2)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E g:财政支出弹性=财政支出增长率/GDP增长率

GDP增长率变动一个百分点的同时财政支出变动的比率

3)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MGP:MGP =财政支出增加额/GDP增加额

GDP每增加一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

推导出的公式:财政支出n-1/GDP n-1=MGP n / Eg n

上年度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下年度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下年度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P91(瓦格纳法则、非均衡增长理论、经济发展阶段论)

宏观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

1.经济因素:

a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阶段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W.W.R ostow )

早期:政府投资(基础设施领域)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比重

中期:政府投资主要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社会总投资与政府投资绝对值,up 政府投资/GDP, down 财政支出/GDP, down

成熟期:公共支出from infrastructure to 福利,welfare 增长速度超过其他支出和GDP

b经济体制的选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财政支出规模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财政支出规模小)

c中长期发展战略

d当前经济政策

2.政治因素:

a政府的稳定性

b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北欧政府包办高福利财政支出高;行政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经费开支必然增加c政府的干预政策

3.社会因素:例如人口状态,文化背景,民族与宗教等

a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所以,相应的教育、保健、就业及救济贫困人口的支出压力大,则公共支出大

b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公众对改善社会生活的呼声较高,所以对财政支出提出新要求。

替代—规模效应理论——皮科克(Peacock)和威斯曼(Wiseman)

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种上升的规律,被称为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内在因素:经济up,国民收入up,居民收入up,不变税率所征税收up,财政支出up

外在因素:战争,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得税率,这就是“替代效应”危急过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先前的水平,大量债务需要偿还。

瓦格纳法则(Wagner’s Law):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政治因素:经济工业化—市场关系复杂化—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设施

经济因素:工业—都市化—人口密集,拥挤—政府调节/收入增加,福利增加——财政支出

P94财政支出的结构分析

财政支出结构:财政资金分配的内容组成及各种支出点总支出的比重

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的衡量依据:

1.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及该阶段政府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

2.财政支出中各项目的相对增长速度

财政支出的变动趋势

规模变化:总量上升,相对量,财政支出/CDP比重,all up!

结构变化:

1.从政府职能实现的角度分析:经济管理的职能下降,社会管理的职能上升,尤其是行政管理经费上升过快,结构变化不合理。

2.从财政支出性质的角度分析

发达国家:购买性支出45.2%,转移性支出41%——社会管理职能高

发展中国家:购买性支出61.2%,转移性支出22.5%——经济管理职能高

财政支出的效益管理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及定价体系:

1.成本—效益分析法:最常用的,广泛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如公共工程项目P58

2.最低成本法(最低费用选择法):用于收益无法预计,只能比较成本的项目,如教育、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财政支出政目P60

3.公共定价法:(公共劳务收费法)P50

a 平均成本定价法

b 二部定价法(基本费+从量费)

c 负荷定价法

第二节财政购买性支出

影响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比重的主要因素?P134

1.经济体制的差异(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私人投资在社会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计划经济体制或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投资所占比重较大)

2.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发达国家政府投资比重小)

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第三节财政的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的目的与内容

目的:促进社会公平

内容: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1.补助支出特点:占的份额最大,对经济影响最为重要,全面影响收入分配,间接影响资源配置

2.补助支出分类:(标准:支出与价格的关系紧密不紧密)

a社会保障支出:与相对价格结构基本没有联系或不紧密

b财政补贴支出:与相对价格关系密切(其变化将导致相对价格结构发生变动)

A 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英国《济贫法》德国(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美国《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社会保障特征、内容及功能

社会保障的特点: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强制性

社会保障的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

经济功能: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促进资金市场发展

社会功能:体现社会公平、维持社会稳定

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为基本项目,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助项目。

社会保障:最核心部分是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核心内容)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a资金来源不同商:只来源于投保人(单方筹集)社:个人,集体,国家三方共同筹集

b保险的手段不同商:自愿参加社:强制参加,无论被保险人是否愿意,都必须参加

c保险的提供者,目的不同商: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以盈利为目的

社:由国家牵头,不以盈利为目的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内容:社会保险-----最核心部分;社会救济----最后一道保障线;社会福利;优抚安置;P161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与筹集方式

现收现付式(后代养老) 、完全基金式(自我养老)、部分基金式(自我养老与后代养老相结合)

B财政补贴支出

财政补贴的含义、性质及分类P172

性质:无偿性的财政支出,能够改变价格结构

分类(按预算科目):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其他补贴

定义: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要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P173

税式支出

通过税收优惠的方式发生了间接性的税收支出

分类:税基式,税率式,税额式,递延式

1.税基式

a起征点

b税收扣除:定额扣除(免征额),比例扣除

c税收庇护(企业为逃避交纳所得税而进行的投资活动)

2.税率式:优惠税率

3.税额式:直接扣减税额

a减免税:地区性减免税,行业性减免税,新办企业(有期限,是最主要形式)

b税收抵免:投资抵免,国外税收抵免

c优惠退税:出口退税,再投资退税;鼓励外商对利润进再投资而不流向国外

4.递延式(允许纳税人推迟缴纳税款):

a税款递延:延期纳税,分期纳税;

b加速折旧;

c准备金制度

特殊:税收还贷:以税款还贷,税前还贷

第三章财政收入

第一节财政收入概述

组织财政收入三大原则

1.发展经济,广开财源——根本原则

2.兼顾国家,企事业单位,个人三者利益

3.公平负担

财政收入的分类

按收入形式分:a税收收入;b国有资产收入;c债务收入;d公共收费(国家为特定事业或项目建设需要所征收的财政收入);e其他收入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一)财政收入规模的含义及衡量指标

1.绝对量:1995年我国财政收入总额为6242亿元。

2.相对量:财政收入/GNP或财政收入/GDP

上年的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下一年的MGP/下一年的Eg

财政收入的变动趋势:发达国家:绝对量,相对量上升;发展中国家:绝对量上升,相对量下降

(二)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最基础的制约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上升社会产品丰富经济效益增加GNP 上升财政收入增加

2.生产技术水平

3.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收入分配政策

4.价格

价格变动影响财政收入的方式与途径

1.现行财政收入政策

物价上涨,实行累进税制,物价上涨速率<税收增速

实行定额税制,物价上涨速率>税收增速

实行比例税制,物价上涨速率=税收增速

第二节国有资产收入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

资产:动态、营利性

资产与财政区别:是否投入经营和使用

按各类资产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

1.经营性:各类企业经营使用的和按企业要求经营使用的国有资产

2.非经营性:用于行政公益服务事业以及没有启用的国有资产

分清三个概念:国有资产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资产收益

1.国有资产收入: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取得的财政收入

2.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经营性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得用国有资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新创造的,已实现的可在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价值

3.国有资产收益(资产所有者收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以资产占用费,上交利润,租金,股息红利等形式所取得的收益,即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中分配给国家这个资产所有者的收益三者关系:(1)国有资产收益是国有资产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2)国有资产收益是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中归国家这一资产所有者的收益;

(3)国有资产经营性收益并不全部上缴国家财政,只有其中一部分形成国有资产收入。

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内容:

1、投入管理

2、存量经营管理

3、收益分配

4、基础工作建设(资本金管理—财政对国资管理的侧重点)

(三)国有资产收入形式

1.属于经营国有资产收入部分的形成

利润,租金,股利,资产占用费

2.属于国有产权转让收入的形式

国有资产转让,出售,拍卖兼并获得的收入;

2.属于国有资产投资借款归还收入

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对外贷款归还收入

第三节国家信用(不仅仅可以使债务人,也可以使债权人)

公债——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

1.公债:公共债券,即一国政府的债务

2.内债和外债?

3.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

公债的分类:

1.按期限分:短期公债,中期公债,长期公债

2.按举债的方式分:强制公债,自由公债

3.按公债的流动性分(各国采用的最普遍的分类):可转让公债(上市公债),不可转让公债(不上市公债)不可转让公债:储蓄债券和专用债券(针对不同对象)详见笔记

可转让公债

(一)国库券

1.特点:期限有3.6.9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面额多样化,可大可小;一般不记名,不按期付息,债券上只有票面金额,不载明利率

2.国库券的地位(重要性)——资金市场的主要流通工具

a安全可靠,属政府债券,风险很低,所以只要不发生特大意外事故,到期可还本

b具有高度流动性,有“仅次于现金凭证”之称

c具有可观的收益,投资收益=票面金额-发行价格

d面额多样,可大可小,适合各类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3.国库券发行目的:为了调节季节性的资金困难,不是弥补财政赤字

4.承购者与发行方式

承购者: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居民个人

发行方式:公募拍卖——发行价格招标,利率招标

5.国库券的发行对经济的影响是扩张性or紧缩性?

a发行国库券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增发货币

b大量发行国库券会使短期利率上升,长期利率下降,从而使消费与投资的增加

c发行国库券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银行信用规模的扩大

(二)中长期债券

1.特点

面额多样但一般要大于国库券,尤其是长期债券面额更大

分记名式和不记名式两种

发行与付息方式:一般不采取折价发行,债券附有利息

2.中长期债券是资本市场的主要流通工具

1)安全可靠:因为也属于政府债券,风险较低

2)收益比国库券更可观:利率大于国库券的折扣率。

对那些手上有定期资金,主要目标是赚取投资收益的投资者来说很受欢迎

3中长期债券的发行目的:弥补财政赤字,实现整个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平衡

4.认购人与发行方式

认购人:主要是非银行金融机构

1)专门经办储蓄业务的储蓄银行

2)保险公司

3)一些养老基金

4)靠年金生活的人

5)拥有较多收入并未雨绸缪为将来而进行长期储蓄的单位或个人

发行方式:固定收益出售和公募拍卖

5.发行中长期债券对经济的影响是紧缩性,至少非扩张性的。

1)由于中长期债券流动性较低,发行中长期债券一定程度上等于减少货币供应量

2)大量发行长期债券——长期资金利率上升——投资消费下降——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3)中长期债券的主要认购者是非银行机构,其发行一般不致引起银行信用扩大

(三)预付税款券:临时性的短期公债

1.发行目的:吸纳企业准备用于纳税而储存的资金

2.特点:

a 属短期公债;

b 按票面金额折价发行,预扣利息,到期按面额还本;

c 认购者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债券到期日通常为税收的缴纳日期,交税时,以票面金额抵扣税款。

3.对经济的影响:扩张性的影响小于国库券

a 期限短,流动性高,expend 短期利率up ,长期利率down

b 认购对象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对银行信用无直接影响,一般不会引起银行信用扩张 4.对比预付税款券与国库券 相同:

1)均属短期公债;

2)均折价发行,到期按面额还本; 3)对经济均的扩张性影响 不同:

1)认购者不同 国库券:商业银行,央行 预付税款券:工商企业 2)对经济的扩张性影响程度不同 (国库劵对经济的扩张性影响程度更大) 公债的发行条件:发行额度,面值,发行价格,期限,利率 1.发行额度的决定因素: a 发行者所需资金的数量

b 市场的承受能力(市场资金的松紧情况)

c 发行者的信誉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央各部门发行)

d 债券的种类(专用债券,储蓄债券) 2.公债面值的决定因素

a 公债的发行对象(居民个人,特定金融机构)

b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富裕程度

c 日常交易习惯

d 公债的发行数额

日前的趋势:倾向于多样化

3.公债发行价格(平价发行,折价发行,溢价发行) 高低的决定因素: a 票面利率水平

b 期限长短:期限越长,价格越低

c 政府债信:信用越高,风险越小,发行价格越高

d 发行价格的调整(计算)

支付期数

市场利率支付期数票面利率票面金额发行价格

?+?+?

=11

例题:政府发行面值为100元的5年期公债,票面利率12%,当发行时实际市场利率已升至15%,求出公债的发行价格。

票面利率<市场利率 折价发行 票面利率>市场利率 溢价发行 票面利率=市场利率 平价发行

解: 发行价=100+(100*12%*5)/(1+15%*5)=91.43元 4.决定公债期限长短的因素

a 公债收入的使用方向及使用周转期

b 社会闲置资金的结构

c 市场利率的发展趋势 政府预期市场利率上升,发行期限会变长,预期市场下降,发行期限会缩短

d 流通市场的发达程度

e 投资人的投资意向,心理状态及市场上其债券的期限结构

f 货币政策的需求 紧缩:中长期债券 扩张性:短期公债 5.公债利率的影响因素 a 市场利率水平

b政府债信

c社会资金供应量

d期限

e付息方式

f偿还方式

公债的发行方式(我国转向场内交易,大多国家由场内交易转向场外交易)

1.强制摊派方式

2.固定收益出售方式——在金融市场上按预先确定的发行条件摊销公债

3.公募拍卖(公开招标)

4.连续经销

5.直接谈判:专用债券(只有美国试行)

公债的流通方式:现货交易;期货交易;回购协议交易

公债流通场所:交易所交易(场内交易);柜台市场(银行);第三市场;第四市场(直接谈判);场外交易公债的偿还方式:

1.一次偿还法——传统偿还方法

2.市场购销法(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

3.分次偿还法:抽签偿还法;号码顺序偿还法

4.提前偿还法:到期前偿还本金(财政部购买)

公债的偿还的资金来源:

1.经常性的预算收入:税收,国有资产收入(可能导致政府职能受到干扰)

2.预算盈余(具有不确定性)

2.举借新债(可行)

4.建立偿债基金——减债基金目的:减轻政府债务(很难成形)

公债的管理

公债的管理目标:1.降低政府举债成本;2.维护市场稳定;3.保证公债偿还;4.迎合不同投资者需求

手段:

1)经济手段(利用税收,利率,价格等经济杠杆管理)

2)法律手段:通过立法程序来规范公债活动

两个内容:建立健全的公债法律法规(有法可依);严格贯彻执行公债法律法规(有法必依)

3)行政手段:直接颁布和下达命令,指标制约规范公债的借,用,还

4)技术手段:在公债市场上建立一套发达的记账,结算,交易和托管手段,促进公债的发行,流通市场的高效运行

财政直接记账系统:个人投资者国债发行;b商业记账系统:机构投资者

公债管理的内容:(发行管理、流通管理)

(一)公债的发行管理

(1)确定适度的发行规模(计算题):发行主体的偿债能力、发行对象的应债能力

1.发行主体的偿债能力:(国债偿债率、国债依存度)

a国债偿债率=当年的还本付息额/当年中央财政收入额。

——反映中央财政的债务清偿能力,国际警戒线10%

b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政府财政支出额。

注:反映一国的中央财政支出中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的。目前公认警戒线25%-35%左右。若依存度高表明中央财政支出过度依赖国债收入,财政处于脆弱状态,并对其未来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2.发行对象的应债能力:

a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余额(即国债累积额)/当年GDP ——从存量上反映国债规模

发达国家的国债累积额/当年GDP<=45%,因为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值较高

b居民应债率=当年国债余额/当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衡量居民债务资金供给情况,<=100%即

(2)形成合理的公债结构:期限,持有者结构,内外债比例

(3)规定公债发行程序

(二)公债流通管理:管理公债流通市场,管理上市公司的交易

p308 李嘉图等价定理:债务和税收等价

p309 国债的经济效应:资产效应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

第四节税收收入

税收含义: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财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三性关系:无偿性是核心,强制性是保证,固定性是基础,是无偿性与强制性的必然要求(判断题等)

税收的分类:

1.按税收管理和使用权限为标准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

共享税中,增值税:中央占30% 地方占70%;所得税:各50% ;印花税:中央占94% 地方占6%;

2.按能否转嫁分类:直接税(所得税);间接税(流转税)

3.按计税依据分类:从量税(消费税);从价税(不利于鼓励改进包装)

4.按课税对税对象不同分类:对商品与劳务的流转征税,对所得或利润征税,对财产征税,对行为征税,对资源征税

税收的原则:

a财政原则(收入原则)

b公平原则:普遍征税,平等征税

c效率原则:行政效率——征税成本和交税成本要低经济效率——寓禁于征

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一)税收负担

1.衡量税负的指标

2.影响税负高低的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状况

2)税收制度因素:税率(深度),税目(广度)

3)非正常因素

(二)税负转嫁(纳税人与负税人不是同一个人)

1.税负转嫁与逃税的区别

动机相同:减轻税收负担

Different :(性质,政府税收收入)

1)税负转嫁是经济现象,逃税是社会政治现象

2)税负转嫁的结果只是税负结构与税负归宿不同,政府税收并未减少或损失;逃税的结果是无人承担纳税义务,政府税收总量减少或流失

2.税负转嫁的方式

1)前转(顺转):转嫁给商品购买者,提高商品价格

2)后转(逆转):压低原料购进价格

3)混转=前转+后转

4)旁转:工厂压低其他成本,如运输,包装成本

5)消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转移,靠的是降低生产成本,如提高生产率

6)税收资本化——后转的特殊形式

Eg:买100万房子,每年房产税1万,只需交90万,第一年交一万房产税,其余9万,创业资本。

4.税负转嫁的条件

1)最基本的条件:商品或要素价格能否自由变动 2)其他因素

A.税种:商品课税易转嫁,所得课税不易转嫁

B.商品供求弹性: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课税易转嫁

C.征税范围的宽窄:宽:不易转嫁

D.商品的竞争程度:垄断性产品,容易转嫁

税制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区分税种依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附加,加成,减免;违章处理

税率的划分——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1)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5%-45%

(2)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于5%-35%的超额累进税率。 (3) 稿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

(4) 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

加成征收。

(5)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

他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

现行个税7级超额累进税率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元) 全月应纳税额不超过1500元 3% 0 全月应纳税额超过1500元至4500元 10% 105 全月应纳税额超过4500元至9000元 20% 555 全月应纳税额超过9000元至35000元 25% 1005 全月应纳税额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 30% 2755 全月应纳税额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 35% 5505 全月应纳税额超过80000元

45%

13505

注意:新个税法还调整了工薪所得税率结构,由9级调整为7级,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将最低的一档税率由5%降为3%,使绝大部分的工薪所得纳税人在享受提高减除费用标准的同时进一步减轻税

负。

税基

税率

张三12月份工薪所得2万元(若起征点为2000)

应税所得额-2000=18000元

应交税款:500*5%+1500*10%+3000*15%+13000*20%=3225元

速算扣除法:18000*20%-375=3225

速算扣除数的计算方法:

速算扣除数=按金额累进方法计算的税额-按照超额累进计算税额

例:设应税所得额1000

全额累进应交:1000*10%=100

超额累进:500*5%+500*10%=75

速算扣除数=1000*10%-500*5%=100-75=25

土地增值税的计算方法

第一步:先计算增值额:土地增值额=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收入-扣除项目金额

第二步:再计算增值额与扣除项目金额之比。公式:增值率=增值额/扣除项目金额

第三步:计算土地增值税税额,可按增值额乘以适用的税率减去扣除项目金额乘以速算扣除系数的简便方法计算,具体公式如下:

例:当增值率未超过50%时,土地增值税税额= 增值额×30%-扣除项目金额×0%;

当增值率在50%-100%时,增值税税额=增值额×40%-扣除项目金额×5%

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包括货币收入,实物收入和其他收入

土地增值税税额=增值额*适用的最高税率—扣除项目金额*速算扣除率(最高税率档次的扣除率)

速算扣除率=(按照全率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按照超额累进计算的税率)/扣除项目金额

例:某土地开发商开发一楼盘,售出总价2000万,扣除项目金额400万,求土地增值税

土地增值额:2000-400=1600万

土地增值率:1600/400=400%

土地增值额=扣除项目金额*土地增值率

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额×适用最高税率-扣除项目金额×最高速算扣除率=土地增值额*税率=400×50%×30%+400×(100%-50%)×40%+400×(200%-100%)×50%+400×200%×60%=1600*60% -400*35%=820(万)=扣除金额*土地增值率*税率

例:假设售价200万,扣除100万,求速算扣除率?

解:增值额=200-100=100(万),增值率=100/100=100%

(适用最高土地增值税税率40%,最高速算扣除率5%)

超率累进税额=50×30%+50×40%=35万

全率累进:100×40%=40万

速算扣除率:(40-35)/100=5%

例:某教授11月份取得下列收入:工薪所得6000元,到闽江大学开讲座取得3000元,发表论文集取得稿酬20000元,存款利息收入1000元,购体彩得奖金500元,问:当月他应应纳所得税税额?

个人所得:分项计算——合并计征

1.工薪所得:应税所得额:6000-2000(起征点)=4000元

应交税:500*5%+1500*10%+2000*15%=475

速算扣除数:5000*15%-(3000*15%+1500*10%+500*5%)=125

速算扣除法:4000*15%-125=475

2.劳务报酬:≤4000 -800

>4000 -20%

应税所得:3000-800=2200

应交税:2200*20%=440

3.稿酬(属劳务报酬所得):税率20%,优惠30%,应税率14%

20000-20000*20%=16000

16000*14%=2240

另例:例一:某教授著书一部,经出版发行后取得稿酬所得8000元,其应纳税额为:

8000×(1-20%)×20%×(1-30%)=896(元)

(注:按规定,稿酬所得一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扣除费用为20%,故应纳税所得额为8000×(1-20%),适用税率为20%)

国家对稿酬所得的征税给予了一定的优惠照顾。即按税法规定计算出应纳税额后,可按应纳税额减征30%。稿酬所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1-30%)

4.存款利息:1000*20%=200

5.彩票:起征点1万,大于等于1万,征全额*20%

因为500<1万,所以彩票免征所得税

当月应纳所得税税额:475+440+2240+200=3355

税务违章处理的情况:

税务违章行为:纳税人违反简洁规定,给国家财政造成损失或妨碍正常税收工作的行为,主要包括:

1.偷税:纳税人有意采取非法手段,不交纳或少交纳税款的行为

2.抗税:纳税人对抗国家税法,拒绝履行纳税义务和行为

3.欠税:纳税人未按规定期限履行纳税义务和行为

4.骗税:纳税人采取欺骗手段,榨取国家退税照顾的行为

5.其他违章行为:例如虚开增值税发票,伪造发票,出售发票,其他违反税收管理条例的一系列行为。

增值税:课税对象:增值额

类型:生产型,收入型,消费型

在零售环节之前,实和价外税,在零售环节之间实行价内税

纳税人及税率: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

税额的计算:一般纳税人(扣除法)增值税=销项税-进项税

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销售收入*征收率

消费税:在生产环节征收(方便征收,节约成本,防止税款流失)

营业税:课税对象:营业额

税率:建筑业、邮电业、娱乐业

起征额:按月200-800元月,按日50元日

所得税类:企业所得税25%;个人所得税;农业税;国际税收

黄宗羲定律: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下降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税费反而会上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改革的反面

国际税收:

1.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对跨国纳税人的跨国所得或跨国财产共同征税时,所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2.两类不同性质的税收管辖权

属地原则:称为地域税收管辖权或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

属人原则:分为公民税收管辖权和居民税收管辖权

3.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

联系:两者即同时是经济范畴与历史范畴,都与国家、政府权力、纳税人有关特殊分配关系,其中,国家税收是国际税收的基础与前提,国际税收是国家税收的延伸发展和特殊构成,它不能脱离国家税收而存在区别:

反映的分配关系不同

涉及的征税权力不同

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同

主要课税对象不同

4.国际重复征税及减除方法

1)国际重复征税的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同一时期内对跨国纳税人的同一所得或同一财产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2)国际重复征税产生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国际经济领域中,各国管辖权的交叉重叠或重叠行使

各国税收管辖权征收的种类:属人原则,属地原则P433

5.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

1)低税法(不能彻底消除国际重复征税)

2)扣除法(扣税法)

3)免税法(豁免法)(法国,澳大利亚承认地域税收管辖权的独占地位)

4)抵免法:指一国政府在优先承认其他国家的地域税收管辖权的前提下,以本国纳税人在国外缴纳税款冲抵本国税收的方法。(直接抵免,间接抵免)(计算)

6.税收饶让(计算)(美国反对税收饶让,英法日承认税收饶让)

例如:甲国某总公司在乙国设立一个分公司,该分公司来源于乙国所得1000万元,乙国的所得税税率为30%。乙国为鼓励外来投资,对该分公司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这样,该公司在乙国按税法规定应纳税额300万元,减按15%税率征税后,实际只缴纳150万元。甲国政府对该总公司征收所得税时,对其分公司在国外缴纳的所得税,不是按实际纳税额150万元进行抵免,而是按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300万元给予抵免。这种做法,被称之为"税收饶让"。

例:某中国公司在境内所得500万元,境内所得税率25%,该公司在A国所得200万元,该国所得税税率为20%,在B国所得300万元,该国所得税为40%,问该公司在境内应交所得税税额是多少?

合并计税:(500+200+300)*25%=250万元

抵免:200*20%=40万 300*25%(注意是25%而不是40%)=75万

(如果承认税收饶让,将仍以原税率进行抵免,而不扣除税收优惠部分)

应税额:250-40-75=135万元

第四章财政管理理论

第一节政府预算及其管理体制

1.政府预算的含义、分类

2.政府预算的类别P335

按年度性划分:历年制预算手段和跨年度预算手段

P83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P37洛伦兹曲线;P249拉弗曲线

3.预算程序:编制—审批—执行—决算

4.预算级次:《预算法》规定设立五级预算: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设区的市、自治洲预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预算;乡、民族乡、镇预算。五级预算级次P336

5.预算原则: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跨年制、历年制)

6.地方政府预算改革:安徽、河南、湖北、云南、深圳五个地方使用零基预算

7.1995年11月2日《预算法实施条例》: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其他预算

第二节财政收支平衡

(一)财政收支对比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1.财政收支对比关系

收大于支收不抵支收支相等

2.对经济的影响

收大于支:紧缩型收不抵支:扩张型

(二)计量财政赤字(或结余)的口径:

硬赤字(“小口径”赤字):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

软赤字(“大口径”赤字):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经常支出

两种口径的差别在于:债务收入是否计入经常收入,以及债务的清偿是否计入经常支出。

注意:第二种(大口径)利息的支付却列入经常支出

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赤字、略有盈余、收支相等

适度赤字水平的参考值:不超过3%

(三)财政赤字与赤字财政的区别:

财政赤字:预算执行的结果

赤字财政:预算安排,有意识的政策行为

(四)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

1)动用财政历年的结余

2)发行公债

3)增加税收(提高税率、扩大征收范围)

4)向银行透支或借款

5)发行货币

(五)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P354

(六)中央和地方支出责任划分的基本框架:P356图表

(七)若干国家中央与地方之间税种的划分:P357图表

(八)目前理论界一般是将欧盟国家《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入围限制标准”,即财政赤字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3%,作为适度水平的参考量。

第三节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概念: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财政政策是由支出政策、税收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财政政策的主体:政策主体是指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财政政策的主体只能是各级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

2.财政政策目标

1)经济的适度增长

2)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3)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

4)收入的合理分配

5)社会生活质量的合理提高

3.财政政策工具:P405

税收;公共支出(包括财政补贴);政府投资;国债(“排挤效应”、“货币效应”、“收入效应”)、政府预算排挤效应:国债使民间投资与消费资金减少

货币效应:国债发行引起货币供求的变化。A潜在货币变现实货币B央行购买国债增加货币的投放

收入效应:a 利息 b 国债,用于社会公共需要,收入转移

4.财政政策的类型

(一)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财政政策可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P405

按照汉森的财政理论,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汲水政策有四个特点:

a 汲水政策是一种诱导景气复苏的政策,是以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自发恢复能力为前提的治理萧条政策;

b 汲水政策的载体是公共投资,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作为启动民间投资恢复活力的手段;

c 财政支出规模是有限的,不进行超额的支出,只要使民间投资恢复活力即可;

d 汲水政策是一种短期的财政政策,随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复存在。

补偿政策: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汲水政策与补偿政策的区别:

1)政策发挥的功能不同:汲水政策只借助于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退减,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运用,而且还可以运用于控制经济过渡繁荣;

2)政策的实现工具不同: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主要是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偿等;

3)政策的财政支出额不同: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不能是超额的,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支出可以超额增长;4)政策的调节对象不同: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二)根据调节国民经济总量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5.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收入分配、货币供应与价格等媒介体将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传导出去。

6.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P413

在我国,财政与银行信贷是国家从宏观上集中分配资金的两条不同渠道,两者虽然都能对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进行调节,但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

(1)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

信贷主要是通过信贷规模的伸缩影响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形成。

(2)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

社会消费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银行信贷在这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则受到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财政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而银行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

(3)两者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及“创造”货币的能力,唯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中央银行。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货币政策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

正是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所以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使用。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行其是,就必然会产生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从而减弱宏观调控的效应和力度,难以实现预期的调控目标。

7.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P419

内在时滞:认识时滞、行政时滞

外在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

社会保障对象

选择:税收支出的类型

财政补贴支出的效应

财政学案例分析(精选.)

财政学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谁来填补养老金缺口 案例来源:根据2013年1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编写 案例内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从2006年中国对社会保障建设提出“覆盖城乡”的要求,到2013年在较短的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对城乡居民的基本全覆盖。中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有很多的内容,其中养老金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柱。目前,养老金缺口问题已经越来越受人们关注。 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为20001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18.39%。总支出为1556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1.91%。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占收入的比重看,全国总计达到了62.85%,比上一年提高了7.91个百分点,上海高达96.05%。而这种支出收入比上升的趋势会影响未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 自2013年1月1日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确定。 但无论是财政部还是学者,均回避了当前个人账户巨额空账的偿还问题。个人账户空账带来了巨额隐性债务问题。目前,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以及记账利率过低等问题,致使养老保险的部分积累功能的设计初衷无从实现,已成为事实上的现收现付制。 根据人社部2013年初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职工养老金累计结余近2.4万亿元,但与官方数据形成对比的,是个人养老金账户缺口的持续扩大。 截至2012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23941.31亿元。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包括纯企业单位、其他以个体身份参保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达到29543亿元。也就是说,即使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的所有资金用于填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仍有5602亿元的缺口,与上一年相比,这一缺口扩大了大约240亿元。

吉大19春学期《财政学》在线作业一1答案

吉大18春学期《财政学》在线作业一-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社会保障体系中,()不与财政发生直接关系 A.社会保险 B.个人储蓄保障 C.社会救济 D.社会福利 正确答案:B 2.财权,财力基本上集中于中央,地方机动财力财权很少,是一种()体制 A.统收统支 B.划分收支,分级管理 C.分级包干 D.财政收支包干 正确答案:A 3.以下哪一项不是紧缩的货币政策() A.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 B.提高再贴现率 C.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D.降低利率 正确答案:D 4.在安排预算时,应支持的科学顺序:() A.先发展,后维持 B.先维持,后发展 C.兼顾维持和发展 D.视具体情况而定 正确答案:B 5.财政对企业的亏损补贴,应针对() A.政策性亏损 B.经营性亏损 C.两者都支持 D.两者都不支持 正确答案:A 6.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应该退出的领域是()

A.基础产业 B.基础设施 C.高新技术重大项目 D.一般加工工业 正确答案:D 7.国家征税凭借的是() A.国家的政治权力 B.社会习惯势力 C.财政管理上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 D.拥有资本 正确答案:A 8.()不属于财政政策工具 A.税收 B.公债 C.利率 D.政府投资 正确答案:C 9.以下哪种不是我国中央银行的主要货币政策手段( ) A.再贴现率 B.公开市场业务 C.存款准备金 D.利率 正确答案:D 10.公债同其他财政收入最大区别() A.固定性 B.灵活性 C.有偿性 D.强制性 正确答案:C 二、多选题(共5 道试题,共20 分) 1.下列属于政府非税收入的是() A.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B.政府性基金收入 C.国有资产收益收入

财政学笔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财政学》是财税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其他财经类专业的经济基础理论课。在学科属性上,是社会科学中经济学的二级学科。 由于财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以国家政治权利为依据的分配活动,是政府为维持其存在和实现其职能的直接经济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成为政府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手段,是国家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因而财政分配直接、间接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财政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关系到广大企业、家庭、个人的切身利益,财政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通过财政理论学习,对财税专业的学员而言,可为学习《税收学》、《中国税制》、《国家预算》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政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他财经类专业而言,是学员经济学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充足财税专者,是不合格的经济管理者。学好《财政学》,对自考学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课程结构看,《财政学》包括财政的共性、社会财政与国民经济发展、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财政管理和管理体制等内容。 第三章财政的职能和效益 重点:财政的职能。资源合理配置含义及针对市场失灵财政配置资源的领域;国民收入初次及再分配贯彻的不同分配原则;稳定经济含义及财政调节作用的体现;监督职能特点。 难点:财政的效益。理解公共选择对财政效益的影响,如免费搭车及财政挤出效应;如何评价财政效益问题。 此外,把握作为分配范畴的财政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其他环节如生产、交换的关系,财政的收支矛盾实质、表现及解决;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及其主导作用。 第四章税收概述 本章重点内容较多,如税制基本结构中所含各项要素及其涵义;从不同角度对税收进行的分类;税收的财政原则、公正原则、效率原则的具体内涵;税收负担的转嫁问题;1994年中国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上述重点中同时包含了一些难点问题。如在税制基本结构中累进税率的掌握仅靠文字表述的概念是不够的,税负减轻措施起征点与免征额的异同区分,涉及运算的加重税负手段税收附加与加成,二者均是加在正税税额基础上的;又如在税收转嫁原理中,作为转嫁程度约束条件的商品供求弹性的理解及把握,商品供给或需求的价格弹性大小的意义何在?主要针对哪类商品?进而又是如何影响税收负担在买卖双方之间的分摊情况?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才能超越被动的记忆,真正牢固地把握这一内容。 另外,应掌握税收基本概念及三大特征;了解建国以来,我国税制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及税制沿革的主线。 第五章我国的主要税种 本章介绍了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行为财产税类的11个税种,其中,增值税、关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消费税为重点税种,对其特点、作用及税制结构状况应有详细确切的把握。对于其他非重点的税种主要把握其税制结构所含内容,特别是那些独特的税制要素。 同时,多数税种均介绍了相应的税额计算公式,其中尤对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的计税公式要重点把握。对于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的增值税,首先应清楚地理解其设计原理和征管机制,否则难以真正掌握其理论内容及计算方法。关税进、出口的完税价格分别为到岸价格和离岸价格,在税额计算方法上亦有所差别,仍应以理解助记忆,将二者分辨清楚。在所介绍的税种中,计算公式最多的当属个人所得税,我国采用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区分不同所得给与不同的计税方法,因此记忆起来有一定难度,应多做练习。当然,除此之外,也不排除对其他税种如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的计税方式的考查。 第六章国际税收 本章重点:首先应把握造成国际避税或重复征税的原因即: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差别及税率(税负)的差别。关于国际避税,把握其含义、基本方法及避税地的利用。关于国际税收协定,重点把握其作用及基本准则,一般把握其分类及内容概要。 本章难点主要在于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对免税法、扣除法和抵免法一方面以其文字表达的含义去理解,一方面能实际进行运用计算,二者应相辅相成。其中,相对复杂的抵免法,区分为直接抵免法和间接抵免法,二者适用对象不同,计算思路也不尽相同,但都有抵免限额的设定。此处可联系前一章我国税种之中的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内容来学习。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ca519683.html, 关于国际税收概念、产生原因、发展线索应有基本把握。 第七章财政支出及其效果 重点:关于财政支出的原则。在借鉴西方财政支出原则的发展和现状的情况下,主要关注我国财政支出的三大原则。搞清在量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讲述了金融财经的基本业务和理论知识,下面是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4月21日下午,我参加了中心组理论学习,只要针对财政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与讲解,通过培训感觉主要的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领导重视,学习积极性高。这次学习很有必要很高,同时给我们培训讲课的老师水平也很高。短短的学习给我的感觉是,收获颇多。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也更进一步地突显了本次培训对我而言的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财政理论的学习和及时跟踪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从财政学的课程定位这个角度来看,提到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财政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财政理论和实践问题,要不断地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并不断将前沿科学的发展引入到教学中来,充分的做到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去分析和解释财政问题和现象,提出有益的对策。

其次,梳理财政的逻辑关系,联系财政的实践使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财政学与后续财政的关系,通过沟通认识到在对同一块内容的讲解上,哪些应该更加侧重一些。重点强调的部分要与实践的结合,精选内容,以恰当的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再次,注重对财政问题和财政现象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应该注重对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将有限的理论知识灌输。要用心去交流,通过互动培养兴趣,用问题或案例来吸引注意力,并让其自主思考问题。 经过本次财政学培训,使我能够更好地把握财政学的精髓、方法和手段,并应用到财政学课程当中去,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会努力将所学财政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对财政学的认识。 篇二: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刚刚学习完《财政与金融》,我个人见解有一些。大致学习完,和大多同学们的想法没什么不一样的,满脑子就是些理论概述,宏观经济微观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什么是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有政府的宏观调控有那些形式等等一系列。积极点来说:"哦,我终于知道什么财政政策是怎么回事了。"悲观主义者会说:"这跟我们

财政学案例分析

1.1我国垄断行业:坚冰渐融 1.2食品不安全信息不对称 1.3野生动物保护、光污染的负外部效应 1.4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 1.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 1.6: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 1.7:医改、教改背后的公共物品供给缺位 1.8:公共物品供给越位 1.9究竟什么是公共财政? 1.10:弥补市场缺陷,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一项重要的财政职能) 1.11:我国收入调节政策取向应该是“促富治贫” 1.12:2007年宏观政策重心:激活内需增长动力 2.1:财政花钱当量力而行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8月7日 2.2: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启动 2.4:公平与效率,漏桶里的水? 2.5:财政支出面临扩张压力 9.1:2006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2006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 9.2:建复式预算体系用制度管住干部 9.3:我国的零基预算改革 9.4: 看好13亿人的“钱袋子” 9.5:全国人大财经委拟通过《2004年中央决算(草案)》 9.6:摘自: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基础——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潘承祥 9.8:“国库集中支付”反腐作用有多大? 9.9:政府采购:谨防腐败转移 10.1:日本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10.2:美国的财权划分方式——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 10.3:分税制10年 10.5: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实践 11.1:我国财政赤字计算 11.2:格林斯潘警告美财政赤字危及经济前景 12.2:2005年中国财政赤字大幅降低意味着什么?2005-06中华工商时报 12.1:促进财政政策由投资向公共服务转型 12.2: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历程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税收的经济效应【圣才出品】

第九章税收的经济效应 9.1复习笔记 一、税收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税收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是分析税收经济影响的基本原理。 1.税收的收入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下面以图9—1来说明。 图9—1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计量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数量。假定纳税人的收入是固定的,而且全部收入用于购买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价格也是不变的,则将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连成一条直线,即AB线,此时纳税人对衣物和食品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纳税人的消费偏好可以由一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每条曲线表示个人在得到同等满足程度下,在两种商品之间选择不同组合的轨迹。由于边际效应随数量递减,无差异曲线凸向原

点。AB线与无数的无差异曲线相遇,但只与其中一条相切,即图中的I1,切点为P1。在切点P1上,纳税人以其限定的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1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的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若政府决定对纳税人课征一次性税收(如个人所得税),税款相当于AC乘以衣物价格或BD乘以食品价格,那么,该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由AB移至CD。CD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I2相切,切点为P2。在切点P2上,纳税人以其税后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2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2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而使纳税人在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由P1移至P2,这说明在政府课税后对纳税人的影响,表现为因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而不改变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2.税收的替代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以图9—2进行说明。

财政学总结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和财政职能 1、财政:从经济学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i 主题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财政学的对象:财政收支及其治理。 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2)财政 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4、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3)经济稳定与发展 职能;(4)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职能。 5、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原因:(1)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2)私人不 愿意清楚外部性;(3)规模报酬递增所导致的垄断。 6、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 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指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同时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进效益。 7、经济公平: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 8、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 内,平等不等于公平,甚至是对社会公平的背离。 9、经济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10、充分就业: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 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11、物价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 围内。

财政学案例分析1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 ————谁来填补养老基金缺口 贸易经济11 成员:苏春强 2111802220 王光瑞 2111802221 2013.11.28

题目:《关于“谁来填补养老金基金口”的案例分析》 班级:贸易经济11班 小组成员:苏春强贸易经济11 2111802220 王光瑞贸易经济11 2111802221 讨论过程: (1)仔细研读案例,查找相关资料,适当展开,以确定分析方向和主体。 (2)通过阅读资料,结合当前社会现象,按照提示内容,运用所学的供需理论、博弈论等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就案例所反映和折射的相关问题提出小组成员的见解。 (3)整合小组成员的见解,完成案例分析报告与演示稿。 一.案例简介: 《新民周刊》2012年第38期刊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封进的文章说,持续扩大的养老基金缺口必须得到填补。谁来填补缺口?目前看有4个可能的来源。 一是国企红利。我国约有国有资产33.8万亿元,国企红利每年已经超过1万亿。2012年实际上缴比例约为7.4%,远低于欧美国家的20%-60%。若能将上缴比例提高到20%,则可有近2000亿的补贴用于养老保险。 二是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我国有外汇储备约3.4万亿美元,占GDP约50%,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我国已经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主权财富基金,期望通过更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提高储备资产的收益率。用主权财富基金的收益补充养老基金是许多国家的做法。 三是社会保障基金。这一基金成立于2000年,主要用于应对今后的养老保险基金危机。如果今后有更多的国企红利、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划拨到社保基金,国家财政通过社保基金补贴养老金缺口不失为一种办法。 四是直接增加财政预算。加大财政对养老金的补贴是社会公平的需求,也是政府对之前养老金改革中的隐性债务埋单。 二、案例分析: 1、养老基金缺口的形成 (1)、统筹基金占用个人账户资金是形成养老金缺口的主要原因。 我国从传统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转变过程中,在探索中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制度设计的初衷是统筹基金实行现收现付制,满足当期养老基金支付需要;个人账户实行积累制,账户里的钱只能在本人退休时才能发放,可以为将来人口老龄化积累资金。但现在除了部分进行个人账户试点的地区外,其他地区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都是混账核算,大量个人账户的钱被用于当期发放,成了有名无实的空账。 (2)、“中人”的隐性债务进一步扩大养老金缺口。 国务院 1997 年颁发《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采取了“老人”、“中人”和“新人”三种群体对应三种方法的计发方式,

财政学第八版 复习笔记

第一章 (一)财政的一般概念: 财政就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二)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 1、财政运行就是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就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就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三)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与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就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4、转移性支出 (四)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现象。 1、市场垄断 2、市场信息不充分与不对称性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外部性: 就是指一些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会给不直接参与这种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否则就就是“外部不经济”。 比如说,采取措施使某个城市的空气没有了污染,该城市居民呼吸了清新的空气,但并不能制止外地来此的人们呼吸。 外部正效应: 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她人带来利益的现象, 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 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负效应: 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经济主体给她方带来利益上的损害,增加其生产成本,同时也必然增加了社会总成本,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然而经济主体却没有为此赔偿损失。 即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4、收入分配不公平 5、经济波动 (五)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1、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手段 ①宏观调控 ②立法与行政手段 ③组织公共生产与提供公共物品 ④财政手段 2、政府干预失效 ①背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在采取赤字财政政策与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以图刺激经济时,却导致 了低增长、高失业与高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怪病。 ②政府失效的表现: ?政府决策失误 ?寻租行为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 (六)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1、产品依据需要主体与供给渠道分类: ①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与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与服务。 公共产品 ②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与服务。 2、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判别标准: ①私人物品:排她性与竞争性 排她性:排她性就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单位某种物品就排除了其她人来消费这同一单位物品。 竞争性:一个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减少了这种物品供其她人消费的数量。 ②公共物品:非排她性与非竞争性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财政学的感受 学习财政学的感受 “财政”是人们用以对政府分配一类现象的概括,这句话我慎重的记在笔记本上。从一个简单的层面来说,财政是政府的收入活动和支出活动。扩展开说,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提供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事物基本上都有它的特征以便于我们区别它们,财政亦不例外,财政的基本特征有什么:首先是它的阶级性与公共性,其次是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最后是收入和支出的对称性。 开学至今,终于在财政学的逐渐学习中开始了解这门课程。从刚开始对财政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半知半解,从毫不关心到开始逐渐关注财经中的政府活动及政策动向,财政学的学习带给我的不仅是对新知识的探索,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我生活里从不曾关注的另一面,让我学会了如何作为一名公民去关注政府不同时期的不同财政政策,以及政策背后的成因和利益导向。我想,这些都是学习财政学之后所养成的一种意识,一种习惯。 财政学的学习是一个入门的过程。首先,我学会了一种

关注的意识和习惯,学会了从课堂到生活中去关注财政学。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增强,现正需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宏观体系,弥补市场的实效,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税收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对政府收支活动规律的学习变得更加重要。所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迫切需要去学习和去了解的意识,才会不仅仅把财政学当做是一门学科,而更多的是把财政学当做生活中一个感兴趣的方面去研究、去探索。其次,通过学习对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对政府财政活动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理论篇到支出篇的学习中,对政府收支活动的影响、结构及规模有了一个概览的认知,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现状有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一方面通过理论篇的学习,对财政学学科体系和发展的追溯,能够在老师的讲解和课后的资料查询中对其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另一方面,通过对支出篇的学习,知道了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等内容,也知道如何区分日常生活中政府的各种支出及作用。最后,通过学习还知道在财政经济学的发展中,李嘉图、穆勒、马歇尔及庇古等都留下了他们的印记,虽然目前以我的专业知识及经济学基础还不足以将整个的脉络理清,将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财政经济学的不同见解学习,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去了解去学习的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 13.1复习笔记 一、国家预算概述 1.国家预算的含义及其类别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国家预算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1)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单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复式预算,则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一般分为经常预算和建设预算(或债务预算)。 (2)以预算分项支出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确定的。 零基预算,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2.国家预算原则 国家预算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以及编制国家预算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方针。主要有如下五项:①公开性;②可靠性;③完整性;④统一性;⑤年度性。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预算年度有两种: ①历年制预算年度,即从每年1月1日起至同年12月31日止,我国即实行历年预算

年度; ②跨年制预算年度,即从每年某月某日开始至次年某月某日止,中间历经12个月,但跨越两个年度。 3.政府收支分类和预算科目体系 新政府收支分类和预算科目的设计,主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①公开透明。 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 ③便于操作。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 (1)收入分类。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全面、规范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不仅包括预算内收入,还包括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应属于政府收人范畴的各项收入。 (2)建立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体系,更为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这是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核心。从分类方法和结构上看,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 (3)建立新型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全面、规范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 4.我国预算法及其改革问题 (1)首先提出的是关于修订稿中有关立法宗旨问题。 (2)关于预算权的合理配置问题。 (3)关于预算管理级次问题。 (4)关于国家预算的公开、透明问题。 (5)关于预算监督的严肃有效性问题,也就是从法律上切实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预算的监督权问题。

财政学学习总结

最近我以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阅读和浏览了一些公共经济学方面的著作。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深入的对每个细节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所以本阶段阅读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公共经济学的一般性理论框架体系,考察公共经济学学科所涵盖的主要领域和内容,以及比较各种类型公共经济学方面教材或著作的异同之处,目的是对公共经济学这一理论学科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以期对以后深入研究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对公共经济学一般性框架的理解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与私人经济相对应的,政府机构、非营利部门等公共部门经济活动、行为及其绩效的学科。通过阅读众多教材和专著,我试图寻找一条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线索。虽然众多教材都各自有自己的体系和侧重(尤其是国外教材),但我感觉还是有一个一般性的理论线索可以把握。即:市场万能(亚当·斯密的思想、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市场失灵(公共产品、外部性、不对称信息、自然垄断、公平、稳定等问题以及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增加(凯恩斯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规制)→政府失灵(对第二定理的怀疑、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加强预决算管理、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和市场边界技术划定问题。其中公共经济学学科诞生于政府大幅干预经济时期,即20世纪50 年代凯恩斯主义盛行时期,并且现代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是公共经济学诞生、发展前提基础。 此外,在公共产品范围界定问题上还引出了对政府间财政分权和财政关系的探讨;对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否定,引出了对公共经济效率问题的关注,因此公共经济主要方面的效率也进行了深入地展开研究:在公共支出方面引出了对各种支出项目的深入研究和预决算体制管理的研究;在公共收入方面引出了税收原则、税收负担、税收转嫁、公债以及最优税制问题和税收结构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公共规制方面引入了基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问题的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公共经济学的一般分析框架可描述为:先以市场效率(帕雷托效率)和福利经济学基础入手;再分析市场失灵问题,包括公共产品、外部性、不对称信息、自然垄断、公平、稳定等问题;随后重点分析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提供的局部和一般均衡模型等各种公共产品提供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直接民主:各种投票理论和规则、间接民主:利益集团和寻租问题);随后针对公共支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各具体项目的考察以及支出成本收益和支出政策的研究)、公共收入(税收原则、税收负担、税收转嫁、公债以及最有税制问题和税收结构问题)和公共规制等问题进行展开分析;最后涉及公债、财政分权、预决算管理等问题。这是我理解的公共经济学的一般性的分析框架,由于公共经济学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其学科内容还很难清楚地界定,因此以上框架只能基本涵盖主要或主流公共经济学所涉及的内容,而对某些深入具体的公共经济问题可能有所疏漏。 二、对各类型公共经济学教材或专著的比较和认识 现在中国出现的公共经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两大类、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国外编著的公共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其中又分为有中译本的和英文原版的两种类型。一般而言,有中译本的国外教材或专著是比较经典的、主流的、名家所著的或国外普遍流行的教材或专著,如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门经济学》、加雷斯·迈尔斯的《公共经济学》、布朗和杰克逊的《公共部门经济学》

财政学案例分析复习题

案例1: 阅读以下案例资料,根据资料分析所提出的问题: 当火车驶过农田的时候——外部效应与市场失灵 20世纪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A.C.庇古。他边欣赏风光,边对同伴说: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车)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无能为力之处,称为“市场失灵”。 将近70年后,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和阿尔钦同游日本。他仍在高速列车(这时已是电气机车)上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就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列车员说,恰恰相反,飞速驰过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反而受益。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赶鸟费”。这同样是市场经济无能为力的,也称为“市场失灵”。 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代与地点结果不同。两代经济学家的感慨也不同。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火车通过农田无论结果如何,其实说明了同一件事:市场经济中外部性与市场失灵的关系。 思考: (1)、什么是外部效应?在这个案例中外部效应是正的还是负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2)、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 (3)、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4)、为什么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方面具有优势? (5)、政府主要通过什么手段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列明政府活动的主要范围。 案例:2: 阅读以下案例资料,根据资料分析所提出的问题: 财政支持医疗卫生文化三农等事业发展情况

财政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按照教育法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2003-2007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累计达2.43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长1.26倍,年均增长18.8%,较好地保障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003-2008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情况 单位:亿元 2008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8937.91亿元,比2007年增长25.5%。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598.54亿元,增长48.5%,主要用于: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秋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增加北方农村中小学取暖费,免费提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教科书,并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加强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和中西部地区初中校舍建设,改善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附属生活设施。资助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向中等职业学校中来自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和农村的一二年级学生提供助学金,每人每年1500元,惠及90%的在校生。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支持三批共10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启动“211”工程三期建设。继续支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等。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 财政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福师11春学期《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一_二答案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不属于财政的基本职能的是()D. 公平及效率的均衡 2.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为了取得()C. 经济及社会效益 3. 土地增值税实行()B. 超率累进税率 4. 公共产品及私人产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产品是兼备公共产品及私人产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A. 混合产品 5. 社会保障经费应该是()D. 由企业、国家、个人承担 6. 公债最初的功能是()A. 弥补财政赤字 7. 下列财政支出中,属于经济建设支出的是()D.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 8. 财政及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D. 财政政策及经济兴衰的关系以及财政对经济运行的调节 9. 财政对企业的亏损补贴,应针对()A. 政策性亏损 10. 我国增值税的基本税率()C. 17% 11. 下列属于补偿性支出的项目有()C.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 12.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中,最易引起通货膨胀的方式是()B. 向银行透支

13. 以下哪项不是公共物品的特点( ) D. 使用的无偿性 14. 如何正确理解财政平衡()B. 收大于支,略有结余 15. 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及财政发生直接关系B. 个人储蓄保障 16.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 市场 17. 属于财政收入中的专项收入的是()A. 教育费附加收入 18. 在资本主义社会,财政分配采取的形式是()C. 价值形式 19. 当总需求>总供给经济呈剧烈波动,应采用()B. 双紧 20. 国家征税凭借的是()A. 国家的政治权力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包括() A. 社会保险 B. 社会福利 C. 社会救济 D. 优抚安置 E. 社会互助 2. 我国财政收入形式包括() A. 税收收入 B. 国有资产收益 C. 债务收入E. 其他收入 3. 财政补贴主要包括()

财政学课堂笔记

财政学课堂笔记 李克强总理十八大体现出:民生情怀、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去行政化。 财政职能分为分配和调节,分配包括优化资源配置和公平收入分配,调节包括增长和稳定。但是,效率和公平,稳定和增长具有天然的矛盾性。 财政——财商=智商+情商+胆商 爱因斯坦说计划经济(公平之心,集合全部资源后分配的动机;客观,信息不对称,分配的不一定是人想要的) 失败的根源:为了眼前的一点幸福(公平)而放弃困难常存的幸福(效率) 过去的不好(原有税收制度)衬托现在的好(税收立法法) 理想状态、实际增长状态以及稳定状态常态是波动的增长,崇尚增长而非稳定(沿途带来的问题如小政治波动以及自然灾害等都不能阻止增长的脚步,领略苦难才能享受困难,这种经历苦难的增长才是中国需要的,日本发展稳定,中国却给它带来了压力)一个没有稳定的增长比没有增长的稳定更有价值。共和国三十多年的增长,应该让我们有感恩之心,而发展曾是比增长更高的目标。目前鼓励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税后利润的最大化。打压房地产,鼓励人们去买股票,争取股权,因为美日等量化宽松政策很容易购买中国股权。 财政职能政府和市场,市场为主,限制政府行为——两害相权取其轻 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收入分配起点公平,终点不一定公平,达不到预期效果。 维持经济稳定最终是对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需求 稳定器是社会保障和累积税率 减税是为了刺激资本市场 政府财政性支出是为了刺激消费,原来是大吃大喝,高档奢侈消费品的直接支出(虚胖)现在是社会保障支出,因为老了有保障,所以现在老百姓愿意消费了。 国家政策:稳重求进 银行定向宽松政策,很多企业破产,大学生就业困难,但是不同于原来一旦遇到困难的关键时刻就放弃而不是咬牙坚持,在现在改变经济结构是顶着巨大压力的。 经济繁荣,征税多,投资少,稳定了经济 经济凋敝,征税少,投资变多,促进了经济 税率具有自动稳定性 财政收入机构:资本积累(祖父辈省吃俭用留下的)以及外贸资产 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般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赤字称为积极的货币政策 财政收入三大根本性问题 F

B_财政学每章总结

第一章导论 对于财政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实际工作角度来看,财政是政府的一个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安排资金,保证政府实现其职能。从经济学研究角度看,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的;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当代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已经从传统的政府分配活动和分配规律扩展到政府的经济活动;研究内容从单纯的财政收支扩展到与政府经济行为有关的一切内容。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财政学主要还是使用规范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起源较早,也为现代财政理论研究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财政学在计划经济时期,以货币关系论和国家分配论为主流理论;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公共财政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重要概念 财政财政学的研究对象规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 第二章 效率是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帕累托效率是指资源配置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情况变好而不使他人的情况变坏的状态。要实现帕累托效率必须同时满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三个条件。公平一般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评价。公平主要有两层含义: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公平的程度可以用基尼系数和贫困指数来衡量,前者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公平的程度。 市场并不是万能的,我们把现实经济中,在市场已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情况下仍不能带来经济效率和满意的收入分配的各种情况,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原因分为8种竞争的失灵、外部效应、公共品、不完善市场、不完全信息、宏观经济效率失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偏

福师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完整版

福师公共财政学在线作 业一满分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是( )。 A. 政策咨询 B. 政策制定 C. 政策执行 D. 政策评估 满分:2 分 2. 如何正确理解财政平衡() A. 收支大体平衡,略有少量赤字 B. 收大于支,略有结余 C. 收支相抵,不多不少 D. 是绝对收支相等 满分:2 分 3. 在安排预算时,应支持的科学顺序:() A. 先发展,后维持 B. 先维持,后发展 C. 兼顾维持和发展 D. 视具体情况而定 满分:2 分 4.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 A. 贝塔朗菲 B. 拉斯韦尔 C. 西蒙 D. 林德布洛姆 满分:2 分 5. 大卫?伊斯顿等人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 A. 系统理论模型 B. 渐进主义模型 C. 过程模型 D. 团体理论模型 满分:2 分 6. 财权,财力基本上集中于中央,地方机动财力财权很少,是一种()体制 A. 统收统支

B. 划分收支,分级管理 C. 分级包干 D. 财政收支包干 满分:2 分 7. 政策方案形成的中心环节是( )。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规划 D. 政策方案抉择 满分:2 分 8. 下列不属于对流转额课税的是() A. 增值税 B. 营业税 C. 所得税 D. 消费税 满分:2 分 9. 我国消费税的纳税环节是() A. 零售环节 B. 批发环节 C. 消费环节 D. 生产环节 满分:2 分 10.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中,最易引起通货膨胀的方式是() A. 动用财政结余 B. 向银行透支 C. 增加税收 D. 发行国债 满分:2 分 11. 在政策系统中被称之为“智囊子系统”或“参谋子系统”的是( )。 A. 信息子系统 B. 咨询子系统 C. 决断子系统 D. 执行子系统 满分:2 分 12. 财政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财政学第八版复习笔记

第一章 (一)财政的一般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二)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 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三)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4、转移性支出 (四)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现象。 1、市场垄断 2、市场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性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外部性: 是指一些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会给不直接参与这种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否则就是“外部不经济”。 比如说,采取措施使某个城市的空气没有了污染,该城市居民呼吸了清新的空气,但并不能制止外地来此的人们呼吸。 外部正效应: 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 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 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负效应: 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经济主体给他方带来利益上的损害,增加其生产成本,同时也必然增加了社会总成本,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然而经济主体却没有为此赔偿损失。 即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4、收入分配不公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