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零售内部评级法

零售内部评级法

零售内部评级法
零售内部评级法

结合工作中的实例,谈谈如何对零售客户进行内部评级。并对照国际先进银行零售业务内部评级方法,对我行的零售业务内部评级方法与应对策略提出相应的看法或改进意见。

零售信贷业务的特点与公司信贷业务不同,其主要特征是:数量

庞大,单笔金额小,单笔管理成本高;客户单笔风险大,信息分散,管理难度高;业务审批要求效率高,决策必须迅速果断。这些特征决

定了银行要对零售风险实行量化管理与集约化管理。根据统计,全球90%以上的信用卡业务都采用信用评分模型处理。现代统计技术和风

险模型不断地被运用到零售风险组合管理中,尤其是信用评分模型在

零售业务中得到广泛使用,有效地实现了零售风险计量的客观性、准

确性,为模型在零售业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我行对比国际先进银行零售业务内部评级法的差距

我行的零售业务今年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个人按揭、消费信贷为主导的零售业务产品体系,随心贷、自购贷、商购贷也逐

步上市推广。从管理体制上,我行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基本形成,构建了前、中、后台相互制衡、彼此独立、职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流程,

个人信贷风险监测、控制和处置体系逐步建立。但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由于零售业务起步较晚、数据积累时间不足,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

1、是零售业务贷款决策主要以人工主观判断为主,尚未实现标准化和自动化。目前,我行零售业务的各类客户群、不同产品的评分模型建设落后,零售业务的审批和回收等工作流程和环节较长,占用人员较多,经营成本相对较高,业务效率较低。

2、是零售业务没有进行贷款池划分,不能计算各贷款池的风险要素。目前,我行还没有按照零售内部评级法的要求,对风险类别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按照业务风险特征的同质性进行分类管理。还不能计算零售业务贷款池的PD、LGD和EAD等基本风险要素,各个贷款池的风险度量还处于空白。零售业务的资本金还只能采用标准法,无法采用内部评级法进行资本的计算。

3、是信息存储分散,缺乏用于零售业务信用风险分析的数据库。几年来,我国各大银行的零售业务IT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发展迅速,但信息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标准。此外,由于零售信贷业务起步较晚,各类建模数据有待进一步的积累。

4、是在评级结果验证和评级应用等方面还比较落后,尚未成为信贷审批、产品定价、市场营销、绩效考核的主要手段。

二、我行的应对策略

如何提升我行零售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关键在于提高零售风险量化水平和实现零售业务处理的自动化和标准化。零售内部评级法的核心就是要求银行实现对零售业务风险的准确量化。因此,我行应

该积极推动零售业务内部评级法建设,按照新资本协议零售内部评级法的要求,借鉴国际先进银行最佳实践,结合我国零售业务的特点,建设满足我国零售业务需要的信用评分模型体系,实现零售业务管理的自动化和标准化,达到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风险管理水平。

1.是建立我行零售业务内部评级体系的基础。内部评级系统建设是一项巨大工程,我行应在组织领导、方法体系、数据积累、系统开发、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好基础性工作。数据是内部评级法项目的基础,我行要根据各类风险模型研发和系统建设的需要,进行数据的积累和清理,对有些关键数据进行补录。

2、是构建我行的零售业务信用风险评分模型体系。零售信用评分模型客观性、一致性、准确性、全面性、效率性,信用评分模型可以在系统内实现自动化处理,更适用于数量巨大的零售业务。因此,我行应在对零售业务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客户、产品组合情况,借鉴国际先进银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开发各类零售信用评分模型,构建符合我行实际的零售信用风险评分模型体系,实现贷款审批、贷款定价、贷后预警的自动化和标准化。

3、是划分零售业务信用风险暴露贷款池。在对我行零售资产组

合现状和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多维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类零售贷款池的定义和划分标准,验证贷款池的划分和风险度量的合理性,并测算各类贷款池的结构。

4、是逐步推进零售信用评分模型等各项成果的上线应用。发挥模型在信贷审批、风险管理、收益计量、市场营销、贷款定价、报告体系、经济资本分配、准备金计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分析_范宏博

39 2014年第22期 主持人:刘宏振 张晓哲 为对发达国家信用风险管理和银行监管技术的总结,巴塞尔新资 本协议提出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在我国无疑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对商业银行而言,实施内部评级法有助于其提升风险计量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改善风险管理框架和流程;对监管机构而言,内部评级法的推广将提高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度和灵活性,推动监管技术进步。然而,内部评级法毕竟是在发达国家信用风险管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其假设条件、银行内外部环境与我国商业银行均存在较大差异,需要监管部门予以注意,并在第二支柱下的检查评估过程中加以弥补。 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外部因素 一是假设条件设定影响内部评级法的适用性。出于跨国别银行公平竞争的考虑,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银行资本要求统一设定为违约率、违约损失率、风险暴露和期限的函数,使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机构可以自行估计参数的取值。但在对参数的估计过程中,内部评级法隐含了大量理想化的假设条件。例如,在信用风险资产价值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下将长期平均违约概率转化为经济衰退情况下的违约概率,银行可以直接估计经济衰退期的违约损失率,零售与小微客户的分散性较好以致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较低等。鉴于这些假设条件均是对成熟市场环境进行简化得出的,与我国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存在较大的不同,这必然会限制内部评级法在中国市 场上的适用性。 二是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失真降低了内部评级法的稳定性。对于大中型企业,商业银行可以分配固定的分析人员进行评级,但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银行需要借助定量的方法进行评级。但我 国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可信度普遍不高,现金流量表经常缺失,企业真实报表、向税务部门提供的报表、向银行提供的报表不一致的现象经常发生。由于数据质量在源头上存在缺陷,加之数据录入、复核人员多属于兼职,导致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在实施内部评级法的过程中,我国部分银行机构因数据问题被迫减少了内部评级模型的数量,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的影响。 三是外部金融市场环境制约了内部评级体系的完善。在西方发达国家,外部评级机构历史悠久,已经发展出一套较为成熟的评级方法,商业银行通过借鉴学习评级机构的做法,使其内部评级体系在较短时间内得以完善。但在我国,评级机构相对弱小,业务多局限在企业 发债时提供评级,其经验及专业性与商业银行相比仍有不足,难以提供相应的支持。此外,受利率管制以及债券市场发展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借助债券市场计算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的数量化方法难以应用,也对内部评级体系的自我完善造成了影响。 四是学术研究尚不能为银行内部评级提供充分支持。国外学术界对企业违约特点、评级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当普遍,但在我国,由于公开违约事件极少、商业银行内部违约数据难以获得等原因,这方面的学术研究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特殊性,企业类型、行业、地域等方面的因素在信贷实践中被认为对企业违约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学术研究对这方面的验证工作却存在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存在的自身问题 一是商业银行现行拨备方式与内部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分析 范宏博 吕 晓 作

中国农业银行非零售客户评级系统用户手册

中国农业银行 非零售客户评级系统用户手册 系统管理员部分

修订记录: 修订内容:

目录 1. 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目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预期读者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术语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文档约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参考资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2.1.系统简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系统用户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客户端程序安装..........................................................................................错误!未定义书签。 3.1.运行环境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客户端程序安装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系统功能使用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4.1.角色权限对应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启动、登录及退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启动.........................................................................................................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登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切换角色.........................................................................................................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修改密码.........................................................................................................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退出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机构人员权限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机构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人员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角色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权限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基础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查看本级机构权限......................................................................................... 错误!未定义书签。 查看下级机构权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第一章总则 银监会2008.9.18 第一条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开发和运作,促进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保障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 第三条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资本要求,应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内部评级体系。 第四条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包括对主权、金融机构和公司风险暴露(以下简称非零售风险暴露)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零售风险暴露的风险分池体系。 第五条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有效识别信用风险,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准确量化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保证内部评级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 (二)非零售风险暴露内部评级和零售风险暴露风险分池的技术标准,确保非零售风险暴露每个债务人和债项划入相应的风险级别,确保每笔零售风险暴露划入相应的资产池。 (三)内部评级的流程,保证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四)风险参数的量化,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转化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等风险参数。 (五)IT和数据管理系统,收集和处理内部评级相关信息,为风险评估和

风险参数量化提供支持。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的验证体系,确保内部评级及风险参数量化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确保内部评级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得到充分应用。 第八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本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 第九条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授权的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内部评级体系的报告要求。 第十条商业银行董事会承担内部评级体系管理的最终责任,并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批本银行内部评级体系重大政策,确保内部评级体系设计、流程、风险参数量化、IT系统和数据管理、验证和内部评级应用满足监管要求。 (二)批准本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实施规划,并充分了解内部评级体系的政策和流程,确保商业银行有足够的资源用于内部评级体系的开发建设。 (三)监督并确保高级管理层制定并实施必要的内部评级政策和流程。 (四)至少每年对内部评级体系的有效性进行一次检查。 (五)审批或授权审批涉及内部评级体系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一条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负责组织内部评级体系的开发和运作,明确

银行内部评级体系验证办法(试行)模版

x银行内部评级体系验证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x银行内部评级体系验证工作,提高内部评级体系的准确性与稳健性,根据我国银监会监管要求和x银行有关规定,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对商业银行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验证是指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方法,对内部评级体系进行持续检验和评价的过程。按照内容的不同,验证分为内部评级数据验证、评级模型验证、信息系统验证、政策流程验证、评级治理结构验证及评级应用验证等六个方面。按照开展时间的不同,验证分为投产前验证、定期持续监控和投产后验证等三个阶段。 第三条验证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一)评估内部评级体系的准确性、稳健性和可靠性。 (二)建立纠正机制,促进内部评级方法和体系的持续改进。 第四条验证是内部评级体系持续、稳健运行的前提和保障。验证结果应作为运用内部评级体系进行实际业务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五条验证遵循以下原则: (一)独立性原则。验证团队应在职能上独立于模型开发、应用团队,利益不受模型表现好坏的影响;验证工作的开展应不受外界因素的约束、影响和干扰,以确保验证结论的独立、客观、真实。 (二)统一性原则。验证工作应基于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并采用统一的验证方法和流程,确保模型验证结果的客观、一致。 (三)持续性原则。验证应作为模型管理的一项日常性工作,贯穿于内部评级体系投产、运行、优化的全过程,需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经营的变化,及时发起验证工作。 (四)审慎性原则。验证工作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流程,结合可靠的数据和专家经验进行,既不高估模型预测能力,也不低估

模型风险。 第六条本办法适用于x银行非零售风险暴露内部评级初级法体系和零售风险暴露内部评级体系的验证。非零售、零售风险暴露是指《x银行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办法(试行)》规定的内部评级法下金融机构、公司及零售风险暴露。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七条验证在高级管理层的统一领导下,由风险管理、信贷管理、科技部门以及各客户部门分工负责,共同实施。 第八条高级管理层是x银行验证的最高决策机构,主要职责包括: (一)审批验证相关政策,配备足够的人力和信息科技资源,确保验证工作的独立性。 (二)定期听取验证报告,并根据验证结果就内部评级体系重大修改或重新开发进行决策,推动内部评级模型的优化。 第九条风险管理部门是验证的主管部门,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并修订验证相关政策,统一验证工作的框架和理论方法,规范验证工作流程。 (二)明确各阶段的验证主体,组织开展全行的验证工作。 (三)定期撰写验证报告并向高级管理层汇报,向评级体系的开发和使用部门反馈验证信息,并根据验证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第十条客户部门、信贷管理部门是验证的主要参与部门,主要职责包括: (一)观测内部评级体系在业务领域的应用情况和结果表现,并进行文档记录。 (二)向验证团队反映内部评级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暴露分类标准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暴露分类标准 一、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的政策和程序 (一)商业银行应制定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政策,明确开展风险暴露划分与调整的程序和内部控制要求,完善相应的报告制度和信息系统管理。 (二)商业银行应结合本行的管理架构、资产结构和风险特征确定风险暴露分类的标准和流程。商业银行分类标准与本办法要求不一致的,应报银监会备案。 (三)商业银行应指定部门牵头负责全行风险暴露分类工作,并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岗位或部门分别负责风险暴露的划分和认定。 (四)商业银行开展风险暴露分类时,应根据不同风险暴露类别的划分标准,将资产划入相应的风险暴露类别。对不符合主权风险暴露、金融机构风险暴露、零售风险暴露、股权风险暴露、其他风险暴露划分标准且存在信用风险的资产,应纳入公司风险暴露处理。 (五)商业银行应根据风险暴露特征的变化,调整风险暴露类别。在出现风险暴露类别调整特征后的半年内,商业银行应完成暴露类别的调整。 (六)商业银行应建立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和调整的报告制度,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管层报告分类状况和风险情况。 (七)商业银行应在相关信息系统中对每笔业务的风险暴露类别进行标识。

(八)商业银行应建立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的内部审计制度,对银行账户风险暴露分类实施情况定期开展审计。 二、主权风险暴露 主权风险暴露是指对主权国家或经济实体区域及其中央银行、公共部门实体,以及多边开发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债权。 多边开发银行的范围见本办法第五十六条。 三、金融机构风险暴露 (一)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是指商业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根据金融机构的不同属性,商业银行应将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分为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 (二)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注册并经所在国家或者地区金融监管当局批准的存款类金融机构。 (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经批准设立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以及其他受金融监管当局监管的机构。 四、公司风险暴露 (一)公司风险暴露是指商业银行对公司、合伙制企业和独资企业及其他非自然人的债权,但不包括对主权、金融机构和纳入零售风险暴露的企业的债权。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内部评级法应用

B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内部评级法应用 第二章B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内部评级法应用状况分析 B银行内部评级法的实施,包括非零售客户内部评级法的实施和零售客户内部评级 法的实施两部分内容,该行首先启动的是非零售客户评级项目,零售客户评级项目紧随 其后。至2012年末,非零售和零售内部评级项目均已投入使用,并在各个领域发挥重 要作用,形成了完整的内部评级体系。本章通过介绍B银行非零售客户及零售客户评级 系统,并以非零售客户评级为例,着重说明内部评级法在非零售客户信贷风险管理方面 的应用情况。 2.1 B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内部评级法的实施内容 2.1.1非零售客户评级 非零售客户是指除零售客户即个人客户以外的客户,包括企事业法人、金融同业客 户等,B银行在新资本协议启动实施前,沿用的非零售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可追溯至2000 年的内部评级试行版,下面我们将从非零售客户评级的发展历程、评级内容及流程几方 面进行介绍。 (1)非零售客户评级的发展历程 B银行非零售客户的评级,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00年至2010年,内部评级试行版实施。 2000年的内部评级试行版,提出了以“风险度”为标志的二维评级理念,以客户 信用等级为基础,结合单笔授信业务的担保方式、逾期欠息情况以及风险分类结果核定 单笔授信业务的风险度,把对风险度的控制作为该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这个评 级体系针对大中客户和中小客户制定不同的评级模板,其中:大客户划分为轻工类、重 工类、商业类、房产类、施工类、交通运输类、宾馆服务类、城建开发类、地产类、投 资管理类、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类、综合类等11个行业类型,分别制定了不同的信 用等级评定模版。企事业客户信用等级分13级,分别为A从+、A从、AA、A、BBB、BB、B、CCC、CC、C、DD、D、E,每个级别和一定的分数相对应。 中小客户按业类、批发类、零售商贸类、交通运输类、建筑施工类以及综合类分别 制定了不同的信用等级评定模版。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分为6级,分别为甲A+、甲A、甲 A一、甲、乙、丙级,与大客户的评级主标尺有所区别。 2000年的内部评级试行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B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并有力促进广西,了信贷业务发展。但是该版评级工具并不是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的内部评级,主要存在 的问题有:无法输出违约概率,未能有效计量风险成本,风险定价与资本配置等高级应 用难以深入开展,而且长期以来未开展监测分析与更新维护,导致版评级模型区分能力 下降。因此开发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的新版评级体系提上了日程。 第二阶段:2007年至2010年,内部评级体系建设。 为了实现国际银行业之间的可比性,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巴塞尔委员会总结 了国际主流银行的最佳实践,设定了用于规范内部评级体系设计的基本框架,提出了评 级维度、评级时间跨度、评级结构、评级标准、评级模型使用、评级体系设计记录等六 方面内容的要求,只有符合新资本协议各项规范要求的内部评级体系,方能被监管机构 认可,用于监管资本的计算,才能称之为合规达标。 B银行严格遵循新资本协议规范要求,开展新版内部评级体系建设。该行依据敞口 特点开发了大量评级模型,明确了违约定义,建立了全行统一的评级主标尺,实现了内 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的映射,统一了评级政策流程,完成了IT系统上线,全面推进内部 评级各项应用。评级体系建设前后的变化如图2—1所示,旧版评级存在的问题均得到一

03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暴露分类标准

附件3: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暴露分类标准 一、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的政策和程序 (一)商业银行应制定本行的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政策,明确开展风险暴露划分与调整的程序和内部控制要求,完善相应的报告制度和信息系统管理。 (二)商业银行应结合本行的管理架构、资产结构和风险特征确定风险暴露分类的标准和流程。商业银行分类标准与本办法要求不一致的,须报银监会备案。 (三)商业银行应指定部门牵头负责全行风险暴露分类工作。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岗位或部门分别负责风险暴露的划分和认定。 (四)商业银行开展风险暴露分类时,应根据不同风险暴露类别的划分标准,将资产划入相应的风险暴露类别。对不符合主权风险暴露、金融机构风险暴露、零售风险暴露、股权风险暴露、其他风险暴露划分标准且承担信用风险的资产,应纳入公司风险暴露处理。 (五)商业银行应根据风险暴露特征的变化,调整风险暴露类别。应在出现风险暴露类别调整特征后的半年内,完成暴露类别的调整。 (六)商业银行应建立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和调整的报告制度,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管层报告分类状况和风险情况。 (七)商业银行应在相关信息系统中对每笔业务的风险暴露类别进行标识。 (八)商业银行应建立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的内部审

计制度,对银行账户风险暴露分类实施情况定期开展审计。 二、主权风险暴露 (一)主权风险暴露是指对主权国家或经济实体区域及其中央银行,以及多边开发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债权。 (二)本办法所称多边开发银行包括世界银行集团、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北欧投资银行、加勒比海开发银行、伊斯兰开发银行、欧洲开发银行理事会。 三、金融机构风险暴露 (一)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是指商业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根据金融机构的不同属性,商业银行应将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分为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 (二)本办法所称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注册并经所在国家或者地区金融监管当局批准的存款类金融机构。 (三)本办法所称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经批准设立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以及其他受金融监管当局监管的机构。 四、零售风险暴露 (一)零售风险暴露应同时具有如下特征: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2008年3月30日第二轮征求意见稿) 总则 为推进《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以下简称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实施,促使商业银行提升信用风险治理水平,保证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业监督治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参照新资本协议有关要求,制定本指引。 本指引适用于《中国商业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它商业银行。银监会鼓舞其它商业银行参照本指引,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提升信用风险治理水平。 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是由支持信用风险评估、确定内部风险级不、划分资产池、风险参数量化的各种方法、过程、操纵、数据收集、以及治理信息系统组成。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有意义地评估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点,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以有效、可靠和一致的方法量化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包括: 内部评级体系的公司治理、流程和内部操纵,保证内部评级体系运作的独立性和评级结果的客观性。 主权、银行、公司风险暴露的风险等级确定技术标准,按照风险程度将每个债务人和债项分配到相应到的风险级不,并进行可靠的排序;零售风险暴露资产池划分的技术标准,按照风险特点将每笔债项分配到相应的资产池。 量化分析过程,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点转化为相应的风险参数,公司暴露包括违约概率、违约缺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零售暴露包括违约概率、违约缺失率、违约风险暴露。

IT和数据治理系统,提升内部评级体系运作的自动化程度,收集和储备与内部评级体系有关的信息,为风险评级、资产分池和风险量化奠定基础。 内部评级体系的验证体系,对风险评级、资产分池及风险参数量化过程进行连续、独立的验证。 内部评级体系的文档治理体系,促进风险评级、资产分池以及风险量化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支持评级体系和量化过程的连续优化。 内部评级体系的应用体系,内部评级结果应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指引是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差不多要求。采纳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应达到本指引规定的所有要求;采纳初级内部评级法应达到除估量主权、银行、公司风险暴露违约缺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以外的其它所有要求。 在申请实施内部评级法前,商业银行应按照本指引要求进行自我评估;如果内部评级体系不能完全达到本指引确定的标准,商业银行应逐项制定限期达标打算,并获得银监会的批准;如商业银行能够证明部分标准不达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资本没有实质性阻碍,商业银行能够向银监会书面申请豁免。 全面性要求:商业银行应达到、并证明其达到了本指引的有关要求。 连续性要求:商业银行应连续满足本指引的要求,若不能连续达到要求不得使用内部评级法计提信用风险资本。 一致性要求:内部评级和风险量化体系应是商业银行风险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评级和量化结果的使用保持一致银监会依据本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实施监督检查,评估内部评级体系的合规性,决定是否承诺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

IRB内部评级法

内部评级法 2001年初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下简称“委员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并就此草案向各界征求意见,拟于2006后实施。在此草案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对信用风险估值的内部评级法(简称IRB)的推出。该方法的推出,在整个业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简介 IRB的推出,是委员会经过对业界中几个比较典型的信贷风险估算模型(主 内部评级法 要是MTM及DM两大类的模型1)的研究和比较之后,根据其成熟度及可操作性进行调整后进行相应调整修改最后确定的基础方法。在此方法中,为了区分不同类型的授信信用风险,委员会将其划分为主权、银行、公司、零售、项目融资及股权风险。对于公司授信风险而言,委员会还将其划分为基础内部评级法和高级内部评级法(同样的还有主权风险和银行风险)。在基础评级法中,金融机构需根据内部数据对于不同级别的借款测算违约率(PD),金融监管当局则必需提供其他所需参数如违约风险暴露(EAD)及给定违约损失率(LGD)等。而高级法中,上述参数由银行自行测算决定,但必须由监管当局加以确认方可实行。除了上述区别以外,基础法和高级法在计算公式及授信期限等调整因子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最终导致金融机构在计算风险资产及提取相应准备上存在巨大差异。但总体来说,对于风险控制较好的银行,采用高级法往往能比采用基础法减少必须的准备提取,但对于一些风险控制较差的银行,情况可能正好相反。 内部评级法即IRB方法 IRB方法根据违约概率(PD),给定违约概率下的损失率(LGD),违约的总敞口头寸,以及期限(M)等因素来决定一笔授信的风险权重,IRB按照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按照内部评级法的规定,银行将银行账户中的风险划分为以下六大风险:公司业务风险、国家风险、同业风险、零售业务风险、项目融资风险和股权风险。然后,银行根据标准参数或内部估计确定其风险要素,并计算得出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这些风险要素主要包括:违约概率(PD),指债务人违反贷款规定,没有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概率;违约损失率(LGD),指债务人没有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的状况,它表现为单位债务的损失均值;违约风险值(EAD),指交易对象违约时,对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的估计;期限(M),指银行可以向监管当局提供的交易的有效合同期限。IRB方法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得资本的配置更加精确,与银行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内部评级法的理论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内部评级法的理论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20XX年初公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在经过一系列修订之后即将在20XX年实施。因为这份重要的风险管理文件对于全球金融体系会带来重要影响,同时也会对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形成显着的冲击,因此引起全球金融业的广泛关注。在这份新协议中,影响最为显着的就是衡量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The 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 以下简称IRB方法)的推出。从理论角度把握IRB方法的演变及其形成,对于我们分析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巴塞尔委员会在监管原则中引入IRB方法的演变 巴塞尔委员会此次提出在监管原则中引入IRB方法,是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些国际大银行发展出各种风险模型来衡量信贷风险, 并且计算经济/风险资本〈economic capital〉。这些银行意识到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公布的旧版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并不能准确、敏感地体现真实的风险水平, 因此, 在衡量风险时更多地采用经济资本, 而不是监管机构所规定的资本。另外, 随着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asset securitization)与衍生产品的出现与日益复杂, 更加突显1988年的资本协议不能准确衡量实际风险的问题, 1988年的协议面临重新修订的必要。 委员会了解现行资本协议的不足,也致力研究改善的方法, 其中一个里程碑是1996年的修订, 将市场风险包括到资本协议中,并允许银行采用风险模型来衡量市场风险(VAR, value at risk)。当一些银行运用风险模型来衡量与管理信贷风险之后, 委员会面对重新考虑有关信贷风险资本的规定。委员会在1999年6月公布的《新资本充足比率框架》(“A new capital adequacy framework”)文件中, 首次提出三大支柱的概念, 并在第一支柱的信用风险中提出IRB方法。在提出与不断改善IRB方法的过程中, 委员会做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工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了业界比较常见的两大类信贷风险模型:Default mode paradigm (简称DM) 与Mark-to-market paradigm (简称MTM)。虽然从20XX年初公布的新协议中, 尤其是IRB的支持文件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两类信贷风险模型对IRB方法的影响, 但是委员会在新协议中并不允许银行完全采用信贷风险

零售内部评级法

结合工作中的实例,谈谈如何对零售客户进行内部评级。并对照国际先进银行零售业务内部评级方法,对我行的零售业务内部评级方法与应对策略提出相应的看法或改进意见。 零售信贷业务的特点与公司信贷业务不同,其主要特征是:数量 庞大,单笔金额小,单笔管理成本高;客户单笔风险大,信息分散,管理难度高;业务审批要求效率高,决策必须迅速果断。这些特征决 定了银行要对零售风险实行量化管理与集约化管理。根据统计,全球90%以上的信用卡业务都采用信用评分模型处理。现代统计技术和风 险模型不断地被运用到零售风险组合管理中,尤其是信用评分模型在 零售业务中得到广泛使用,有效地实现了零售风险计量的客观性、准 确性,为模型在零售业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我行对比国际先进银行零售业务内部评级法的差距 我行的零售业务今年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个人按揭、消费信贷为主导的零售业务产品体系,随心贷、自购贷、商购贷也逐 步上市推广。从管理体制上,我行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基本形成,构建了前、中、后台相互制衡、彼此独立、职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流程, 个人信贷风险监测、控制和处置体系逐步建立。但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由于零售业务起步较晚、数据积累时间不足,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

1、是零售业务贷款决策主要以人工主观判断为主,尚未实现标准化和自动化。目前,我行零售业务的各类客户群、不同产品的评分模型建设落后,零售业务的审批和回收等工作流程和环节较长,占用人员较多,经营成本相对较高,业务效率较低。 2、是零售业务没有进行贷款池划分,不能计算各贷款池的风险要素。目前,我行还没有按照零售内部评级法的要求,对风险类别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按照业务风险特征的同质性进行分类管理。还不能计算零售业务贷款池的PD、LGD和EAD等基本风险要素,各个贷款池的风险度量还处于空白。零售业务的资本金还只能采用标准法,无法采用内部评级法进行资本的计算。 3、是信息存储分散,缺乏用于零售业务信用风险分析的数据库。几年来,我国各大银行的零售业务IT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发展迅速,但信息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标准。此外,由于零售信贷业务起步较晚,各类建模数据有待进一步的积累。 4、是在评级结果验证和评级应用等方面还比较落后,尚未成为信贷审批、产品定价、市场营销、绩效考核的主要手段。 二、我行的应对策略 如何提升我行零售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关键在于提高零售风险量化水平和实现零售业务处理的自动化和标准化。零售内部评级法的核心就是要求银行实现对零售业务风险的准确量化。因此,我行应

银行非零售客户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管理暂行办法

银行非零售客户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本行非零售客户信用风险内部评级工作,明确评级标准、工作流程和职责分工,防范授信业务风险,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和本行相关制度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非零售客户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是指运用特定信用评级模板/模型和方法,对非零售客户进行综合评价、等级认定和违约概率确定。单一客户仅对应一个信用等级和违约概率。 本办法所称非零售客户指本行已经或即将为之提供信贷服务的非自然人客户及保证人,包括大中型企业客户、小企业客户、事业法人客户、担保公司客户及金融机构客户。第三条客户信用评级结果包括信用等级和等级所对应的违约概率。客户信用评级结果是授信业务管理、客户准入和退出管理的重要依据,是授信审批决策、贷款定价、FTP 利润考核、授信资产风险分类的重要参考因素。 第四条非零售客户信用等级评定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遵循“统一标准、分级审定、定期评估、动态调整”的原则。

统一标准是指全行采用统一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和参数标准,依托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开展评级工作; 分级审定是指各级行信用评级部门根据权限负责信用等级的审批工作;

定期评估是指各级行信用评级部门根据权限定期对信用评级结果进行重检; 动态调整是指各级信用评级部门根据客户所面临的风险状况的变化,实时调整客户信用等级结果。 第二章 评级方法论和时间跨度 第五条 本行信用评级综合采用时点评级法和跨周期评级法来估计客户的信用等级和违约概率。 时点评级法是指采用企业的所有静态和动态信息以及宏观经济信息,基于评级时点条件下企业的状况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所做出的评级,与未经压力测试的违约概率相对应。主要应用在贷款定价、风险监测、经济资本配臵、限额管理、收益分析等方面。 跨周期评级法是指采用企业的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考虑整个经济周期,评估企业在可能出现的最坏状况或者极端事件压力测试下的偿债能力,与压力状态下的违约概率相对应。主要应用于长期信贷决策、确定监管资本等方面。 第六条 信用评级同时评估客户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第 七 条 系 统非系统性风险是指与单个客户相关的特定风险因素。本行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 式,并根据客户经营状况、管理状况和财务状况等动态反映非系统性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构建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构建 20XX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资本协议第二稿。这一文件是在199g年6月公布的文件基础上广泛吸收多方意见后形成的,此件再次征询意见后,将于今年不久正式公布,世界各国银行在经过三年的过渡期后,将于20XX年全面实施,从而完全取代1988牢的巴塞尔协议(广义上也包括1996年初的补充规定)。如果说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是当时国际金融风险环境下世界各国银行所遵循的“神圣条约”,那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则是新的国际金融环境下各国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最新法则,其最终形成和实施必然会对全球银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20XX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形成及其特点 随着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的浪潮,金融领域的竞争尤其是国际跨国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的业务也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1988年巴塞尔协议因其本身的缺陷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最新发展。针对上述协议的不足之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国际上大型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模型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巴塞尔委员会于1998年开始着手制定新协议,并于1999年6月公布了新协议征求意见稿。在综合了各方的意见并经过深入讨论后,巴塞尔委员会于20XX年1月公布了新资本协议草案,继续征求意见。此后,巴塞尔委员会将于今年正式公布新协议的正式稿,并预定于20XX年正式开始实施。 巴塞尔新协议草案以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为三大支柱,其中又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巴塞尔委员会指出银行面对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其它风险(包括利率、操作、法律风险等)。新协议将明确涵盖这三种风险,希望建立一个全面的方法来确定风险,以此来加强金融系统安全和稳固,促进银行间竞争。新协议的主要特点有: (一)坚持1988年巴塞尔协议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并有了进一步完善 1、更为灵活的风险衡量方式。为了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银行风险状况,在20XX年的新资本协议框架中,巴塞尔委员会放弃了1988年巴塞尔协议中单一化的监管框架(one—size—fits—all framework),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方式,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本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等灵活选择使用。通过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汇总表填报说明

G4E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汇总表》填报说明 第一部分:引言 本报表收集填报机构的新资本协议下信用风险暴露整体情况,反映内部评级法及权重法下各机构信用风险表内外资产余额、风险加权资产,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按风险暴露统计的风险参数均值等数据。 本报表依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制定。 第二部分:一般说明 1.报表名称: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汇总表 2.报表编码:银监统0069号 3.填报机构:经银监会核准实施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 4.报送口径、频度及时间:法人汇总数据(季报)为季后18日内、合并报表数据(半年报)为半年后40日内。 5.报送方式:以电子报表形式报送银监会。 6.数据单位:万元,百分比。 7.四舍五入要求:金额保留两位小数,百分比保留两位小数。 8.填报币种:本表要求以本外币合计人民币数据填报。除权益类项目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外币折算为人民币时,应按照报告期末最后一天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的基准汇价进行折算。根据财政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权益类项目按历史汇率折合为人民币,不同时期汇率之间形成的差额,按相应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等四种主要货币以外的其他货币对人民币的折算汇率,以报告期末最后一天美元对人民币的基准汇率与同一天上午9时国际外汇市场其他货币兑美元汇率套算确定。 第三部分:具体说明 [1.内部评级法覆盖的信用风险暴露]:是指信用风险暴露中适用内部评级法进行风险加权资产计算和资本计量的部分。公司、主权、金融机构、零售风险暴露的内部评级法,专业贷款监管映射法,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评级基础法、监管公式法及流动性便利单个风险暴露最高风险权重法、其他风险暴露内部评级法可视为内部评级法覆盖的信用风险暴露。 [1.1公司风险暴露]:公司风险暴露是指商业银行对公司、合伙制企业和独资企业及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暴露分类标准

附件4: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暴露分类标准 一、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的政策和程序 (一)商业银行应制定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政策,明确开展风险暴露划分与调整的程序和内部控制要求,完善相应的报告制度和信息系统管理。 (二)商业银行应结合本行的管理架构、资产结构和风险特征确定风险暴露分类的标准和流程。商业银行分类标准与本办法要求不一致的,应报银监会备案。 (三)商业银行应指定部门牵头负责全行风险暴露分类工作,并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岗位或部门分别负责风险暴露的划分和认定。 (四)商业银行开展风险暴露分类时,应根据不同风险暴露类别的划分标准,将资产划入相应的风险暴露类别。对不符合主权风险暴露、金融机构风险暴露、零售风险暴露、股权风险暴露、其他风险暴露划分标准且存在信用风险的资产,应纳入公司风险暴露处理。 (五)商业银行应根据风险暴露特征的变化,调整风险暴露类别。在出现风险暴露类别调整特征后的半年内,商业银行应完成暴露类别的调整。 (六)商业银行应建立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和调整的报告制度,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管层报告分类状况和风险情况。 (七)商业银行应在相关信息系统中对每笔业务的风险暴露类别进行标识。

(八)商业银行应建立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的内部审计制度,对银行账户风险暴露分类实施情况定期开展审计。 二、主权风险暴露 主权风险暴露是指对主权国家或经济实体区域及其中央银行、公共部门实体,以及多边开发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债权。 多边开发银行的范围见本办法第五十六条。 三、金融机构风险暴露 (一)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是指商业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根据金融机构的不同属性,商业银行应将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分为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 (二)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注册并经所在国家或者地区金融监管当局批准的存款类金融机构。 (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经批准设立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以及其他受金融监管当局监管的机构。 四、公司风险暴露 (一)公司风险暴露是指商业银行对公司、合伙制企业和独资企业及其他非自然人的债权,但不包括对主权、金融机构和纳入零售风险暴露的企业的债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