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人肉搜索与网络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谈人肉搜索与网络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谈人肉搜索与网络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谈人肉搜索与网络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遇到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

谈人肉搜索与网络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网络世界对人们现实生活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的深化和扩展。在网络高效、便捷地给我们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也易于把我们的个人信息公之于众,在某种程度上侵蚀着我们个人隐私的空间,大大降低了个人生存的安全感。“人肉搜索”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人肉搜索”一词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名词,其含义是指搜索人通过将被搜索人的体貌特征、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血型、学习和工作单位、收入状况、成长经历、照片等个人信息甚至其亲朋好友的相关信息放在网上,展示给广大网友,以此得到网友回应,从而达到自己获得相应信息或者传达某种信息之目的的一种网络互动行为。“人肉搜索”最初起源于2001年的微软陈自瑶事件,此后愈演愈烈,2017年有“女子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等,2017年的“史上最毒后妈”,张殊凡“很黄很暴力”事件,再次掀起了“人肉搜索”的高潮,到2017年人肉搜索事件趋于泛滥。网络暴力下的“人肉搜索”

事件开始挑战我们的道德底线和法律雷区。针对“人肉搜索”行为的极度泛滥及其社会危害性的日益显现,对“人肉搜索”行为的刑法规制问题迫切需要法学界和实务界予以充分的重视和研究。鉴于学界和实务界对于“人肉搜索”的概念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尚未出台,作者在本文中的论述难免过于浅显和粗糙,权且当作是不自量力的抛砖引玉吧。

二、“人肉搜索”行为的刑法规制争议

我国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对侵犯个人信息的某些行为进行了刑法规制,但对于“人肉搜索”行为并没有加以规定,这是考虑到对于“人肉搜索”行为的概念界定尚未完全成熟,对于这种行为的认识还不深入,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尚付阙如,没有成熟的司法经验可供借鉴,更何况我国目前施行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司法实践中往往被理解为“宽”多“严”少,这些因素都导致对“人肉搜索”行为采取刑法规制不能实现。

对于“人肉搜索”行为是否需要入罪进行刑法规制,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伪命题说,认为所谓立法追究“人肉搜索”的刑事责任是一个伪命题,在我国已经有保护个人名誉权和相关身份权利的刑事法律

规定的前提下,完全没有必要再多此一举地讨论“人肉搜索”行为的罪与罚问题。

二是非罪说,“人肉搜索”行为不该纳入刑法的规制范围,认为其只是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对个人及社会并不会产生严重的危害。

三是入罪但存在难题说,认为“人肉搜索”行为应该入罪但因存在调查、取证等困难,运行起来需要高昂的成本,认为最终会流于形式,成为一种纸上立法,难以有效执行。

四是入罪说,持此种观点者认为,对日益泛滥的“人肉搜索”行为从刑法上进行规范是十分必要的,刑事责任是对侵权行为人最严厉的追究,是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有力武器。如果没有刑法相应的规范对其进行规制,就意味着“人肉搜索”行为在任何时候都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这样的话,法律在对公民权利保护措施的设置上显然是不完整的,而在法律责任体系构建上也是不科学的。“网上通缉”、“人肉搜索”等行为泄露公民姓名、家庭住址、个人电话等基本信息,同样是严重侵犯公民基本权益的行为,其造成的危害后果甚至比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更为严重,因此建议将“人肉搜索”行为在刑法中予以规范。

笔者认为,作为由网友发动且得到响应的“人肉搜索”行为确实可能被滥用。但“人肉搜索”行为本身并不存在“原罪”。正如刀具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杀人,我们却不能将“刀具”入罪或将所有持刀的人都入罪。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笼统的论述“人肉搜索”行为能否入罪,从本质上来说,“人肉搜索”行为只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严重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人肉搜索”行为,不宜单独立罪,而应当通过将其归纳到具体的侵犯个人信息的其他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中去加以规制,对“人肉搜索”行为的规制最终还是要归结到对个人信息即公民隐私权的合法保护上来。

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下“人肉搜索”刑法规制的路径选择

罗干同志曾在讲话中对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作了如下的阐述:宽严相济是“指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又要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在处理具体的案件时要根据犯罪的构成要件并综合个案的情况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1.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人肉搜索”行为的刑法规制

如何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贯彻到具体个案的定罪量刑中去,是目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具体到“人肉搜索”行为的个案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从主体方面来分析

对于造成了当事人的伤残甚至死亡,或者是巨大的财产损失的“人肉搜索”行为,在动用刑法对其加以规制时,会面临着一个明确犯罪主体的难题。由于网络是虚拟的,“人肉搜索”又是一个群体性的行为,因此很难确定到底是谁的行为具有刑法上的社会危害性,并应受到刑罚惩罚。如果把所有参与“人肉搜索”行为的网民都归入犯罪主体显然是滥刑,这也违背了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因此,笔者认为,以刑法第268条规定的聚众哄抢罪只将首要分子、积极参加的和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行为人入罪为例,“人肉搜索”行为的犯罪主体也应限于首要分子、积极参加者和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行为人,并且单位也可成为犯罪主体。

(2)从客体方面来分析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人肉搜索”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常情况下,“人肉搜索”行为最直接的后果有二:一是被搜索人的姓名、住址、籍贯、电话、邮箱、真实社会身份等个人信息被公之于众,侵犯了被搜索人的隐私权;二是在网

上恶意讨伐被搜索者,侵犯了被搜索人的名誉权。对于仅构成一般侵权的“人肉搜索”行为,被搜索人可以根据现行民法规定,通过民事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刑法没有介入的必要。但是,当“人肉搜索”行为随意传播他人隐私而致使受害者发生精神失常、自杀、报复社会、巨大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的,就可能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什么是拐骗儿童罪,应该怎么认定拐骗儿童罪呢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99.html

?理解取保候审适用条件时应注意问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98.html

?信用卡诈骗罪的行为方式有哪些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97.html

?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故意杀人罪如何处罚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96.html

?取保候审保证人的责任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95.html

?中外刑事诉讼简易程序及比较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94.html

?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93.html ?取保候审制度实质内容如何重构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92.html

?危险驾驶罪不交质保金能不能取保候审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91.html

?非法拘禁罪如何认定,非法拘禁罪量刑标准(2018)是什么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90.html

?被取保候审人有什么义务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89.html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构成犯罪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88.html

?什么是间接故意杀人罪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87.html

?网络诽谤罪怎样认定,网络诽谤罪会受到怎样的处罚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86.html

?取保候审保证金交纳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85.html

?侮辱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侮辱罪如何认定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84.html

?取保候审多长时间结束还需要开庭吗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83.html

?侵犯知识产权罪研究表明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82.html

?取保候审保证人的义务有哪些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81.html

?侮辱罪的界限是什么,侮辱罪应该如何认定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80.html

?绑架致人重伤或死亡的情形,绑架人质同时劫取财物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79.html

?有期徒刑 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78.html

?小学生敲诈勒索钱犯法吗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77.html

?轻伤害案件的自诉与公诉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76.html

?过失致人重伤罪的构成要件,过失致人重伤罪如何处罚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75.html

?民事取保候审申请书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74.html

?公安机关在案件侦查阶段律师能否介入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73.html

?盗窃罪最新司法解释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72.html

?刑法修正案关于强奸罪的规定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71.html

?产品质量司法鉴定 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70.html ?取保候审的条件有哪些条件和要什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69.html

?非法拘禁罪的立案标准(2018),非法拘禁致使他人伤亡怎么判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68.html

?取保候审中保证金数额如何确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67.html

?抢劫可以取保吗 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66.html

?运用司法会计鉴定应注意的问题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65.html

?绑架罪立案标准(2018),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区别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64.html

?取保候审有何具体条件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63.html

?构成诽谤罪要满足哪些条件,诽谤罪罪与非罪的界限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62.html

?组织卖淫嫖娼罪如何判刑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61.html

?诬告陷害罪与诽谤罪的界限,诽谤罪应该如何惩处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60.html

?被取保候审 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59.html

?信用卡透支属于诈骗罪吗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58.html

?什么情况可办理取保候审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57.html

?殴打他人反被追跳河淹死追赶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56.html

?网络参与赌博如何定罪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55.html

?什么情况可以取保候审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54.html

?孩子自愿发生性行为算强奸吗,未成年人强奸会怎么判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53.html

?职务侵占6万元大概要判几年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52.html

?非国家工作人员构成渎职罪吗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51.html

?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应注意问题探析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50.html

?绑架罪与敲诈勒索罪区别,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区别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49.html

?电梯导致的重大事故责任罪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48.html

?监视居住的实施依据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47.html

?天然食物中的毒物 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46.html ?取保候审存在超期问题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45.html

?律师在刑事案件三个阶段的作用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44.html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例解析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43.html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42.html

?侵犯知识产权的四大案例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41.html

?非法拘禁罪与非罪的界限,为索取债务拘禁他人怎么认定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40.html

?强奸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39.html

?寻衅滋事现在取保候审判缓刑机会大么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38.html

?北京外地户口不会批准取保候审吗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37.html

?帮人自杀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犯故意杀人罪怎么判刑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36.html

?关于因病取保候审条件的问题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35.html

?如何举报 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34.html

?侵权可以办取保候审吗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33.html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构成要件,拐卖妇女儿童罪量刑标准2018最新 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32.html

?刑法修正案九危险驾驶罪司法解释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31.html

?打架斗殴处罚 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30.html

?监视居住的程序问题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29.html

?绑架罪的行为方法有哪些,强奸被绑架的妇女如何处理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28.html

?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区别,绑架罪与抢劫罪如何区分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27.html

?环境监测司法鉴定 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26.html ?绑架罪的刑事责任,绑架罪与敲诈勒索的区别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25.html

?2018十大网络诈骗套路信息公布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24.html

?由西方保释看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改革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23.html

?几种罪名死刑适用问题探究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22.html

?故意伤害罪是否适用缓刑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21.html

?如何认定非法拘禁罪,非法拘禁又强奸的怎么处罚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20.html

?适用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群体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19.html

?构成侮辱罪的行为有哪些,怎么区别侮辱罪和其他犯罪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18.html

?取保候审条件是什么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17.html

?危险驾驶缓刑罚金多少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16.html

?规范异地监视居住适用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15.html

?构成非法拘禁罪怎样处罚,非法拘禁罪的量刑标准(2018) 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14.html

?职务侵占罪辩护有必要请律师吗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13.html

?提起公诉的条件和程序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12.html

?申请取保候审的条件及其授权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11.html

?非法拘禁罪构成要件,非法拘禁致人死亡的处罚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10.html

?敲诈勒索罪立案标准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09.html

?如何构成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与过失致人死亡的区别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08.html

?抢劫罪辩护词范例2018最新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07.html

?对中国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制度的法律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06.html

?2018入室盗窃罪量刑标准是什么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05.html

?拘留 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04.html

?物证的表现形式 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03.html

?非法拘禁罪的立案标准(2018),非法拘禁罪怎样处罚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02.html

?交通肇事罪刑事附带民事起诉状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01.html

?能否要回取保候审的保证金https://www.doczj.com/doc/c05396916.html,/l/xf/586400.html

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

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 (2013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第2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2013 年7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第24号令公布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电信和互联网用户的合法权益,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电信服务和互联网信息服务过程中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的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下统称电信管理机构)依法对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用户个人信息,是指电信业务经营者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收集的用户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住址、电话号码、账号和密码等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用户的信息以及用户使用服务的时间、地点等信息。 第五条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第六条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对其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收集、使用的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负责。 第七条国家鼓励电信和互联网行业开展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自律工作。 第二章信息收集和使用规范 第八条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制定用户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并在其经营或者服务场所、网站等予以公布。 第九条未经用户同意,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 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的,应当明确告知用户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查询、更正信息的渠道以及拒绝提供信息的后果等事项。 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收集其提供服务所必需以外的用户个人信息或者将信息用于提供服务之外的目的,不得以欺骗、误导或者强迫等方式或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

人肉搜索与隐私权保护【免费】(精)

人肉搜索与隐私权保护 ——新型社会形态下隐私权的界定与保护 一 网络时代刚刚开始时,很多网民认为网络上的一切都是虚拟的,男人可以将自己变成女性去恶搞别人,穷人也可以当富豪去游戏交友。如今,网络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已经密不可分。任何人只要在网络上提出想搞清某一问题的意愿,便可通过网民的集体搜索,了解问题的各种答案。网络不再是单一的极度虚拟,而变成还原问题真相的重要手段。人肉搜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出的网络名词,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千方百计的搜索体验。 在人肉搜索的帖子中,不仅披露当事人的私生活,而且伴随对被搜索者的人格攻击,容易使公众联想到此种行为是否侵犯了当事人的名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对名誉权规定如下:“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名誉权是人格权中的一种,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它为人们自尊、自爱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我们有权利用自己良好的声誉获得更多的利益,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名誉权受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从有关名誉权的法律规定中可以看出,使用“侮辱”、“诽谤”等语言才构成对名誉权的侵犯,如果在人肉搜索的帖子中,留言者并没有过激的言语,只是对该行为进行正常的谴责,并不能看作是侵犯了被搜索者的名誉权。如果网友通过公布被搜索者的个人信息,而使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干扰,该通过何种方法维权呢?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士往往会从隐私权方面考虑。 二

网络营销与个人隐私保护

网络营销与个人隐私保护 要求用户公开个人信息越多,或者是用户关注程度越高的信息,参与的用户将越少,为了获得必要的用户数量,同时又获取有价值的用户信息,需要在对信息量和信息受关注程度进行权衡,尽可能降低涉及用户个人隐私的程度,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信息。 互联网上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最严重的情形,包括信用卡信息被盗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或者家庭信息联系被人利用,受到骚扰甚至被骗,造成人身伤害等等。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这么 严重,只是个人信息被企业用于开展各种营销活动,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最近看到国外一个网络营销专栏作家的文章,由于他几乎在每篇文章中都留下了自己的Email地址,以便和读者交流,结果现在每天收到数百封垃圾邮件,2002年7月份每天接收的垃圾邮件是一年前同期的6.5倍!笔者也有同样的感受,在网上营销新观察网页上公布的服务邮箱中每天同样收到大量的垃圾邮件,并且一天比一天多,很显然,这些电子邮件地址被一些非法用户所收集,然后出售或者发送商业广告。这些邮件地址一旦被垃圾邮件数据库收录,必定要影响正常的通信,每天花费在处理垃圾邮件上的时间将越来越多,同时真正有效的信息则可能被淹没或者误删。电子邮箱地址被他人任意使用便是典

型的用户个人信息被侵犯的例子,当然用户关心的个人隐私远不止Email地址一项内容。 个人信息在营销中的作用 .... 网络营销的特点之一是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营销,其前提是对用户信息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姓名、职业、爱好、电子邮件地址等等,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提供详尽的个人信息,对用户信息了解越少,个性化服务的效果也越低。以Email营销为例,我们可以对比两种情况: (1)发信人对收件人信息不了解,邮件的开头可能是是:亲爱的用户:本站新到一批电子商务系列书籍,如果您有兴趣的话…… (2)当发件人明确知道收信人的信息时,邮件内同可能是另一种情形:亲爱的冯先生:感谢你在3个月前惠顾本站并购买《电子商务原理》一书,该书的作者最近又推出了…… 如果你是邮件接收者,对此两种情况,你是不是觉得在邮件中提到你自己的名字会更加亲切和可信呢?大多数情况下,第2种邮件会得到更好的回应,但其前提是用户愿意向该网站提供有关个人信息并愿意接受商品推广邮件。为了制订有效的营销策路,营销人员期望掌握尽可能多的用户信息,但是,商家过多获取用户的个人

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引言 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一直是一个不为人所关注的问题,相关立法和理论研究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我国信息化的步伐逐步加快,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日益凸显。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调查发现,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兜售房主信息、股民信息、车主信息、患者信息的现象,并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公民个人信息频繁遭受侵犯,给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留下隐患。国家以先刑后民的方式介入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反映了国家打击此类犯罪、保护人民的坚定决心。 为了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能够准确、顺利实施,保证立法目的的实现,有必要对第七条规定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刑法的准确、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关民事制度的支持,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因此,逐步完善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刑事保护制度,以期实现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全面保护。 一、公民个人信息的相关概念 (一)“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 由于刑法修正案(七)未对“公民个人信息”定义,导致司法实践中对是否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难以认定。笔者认为,所谓“公民个人信息”,是指包括姓名、职业、职务、年龄、婚姻状况、学历、专业资格、工作经历、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信用卡号码、指纹、网上登录账号和密码,以及个人私生活

等单独或结合后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的信息。 (二)公民个人信息与隐私的关系 按照民法学者梁彗星的观点,隐私是指自然人不愿意公开的个人事务、个人信息或个人领域。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在客观方面隐私的内容从根本上属于特定个人单方面即可作为的事务、单方面即可操纵的信息或单方面即可控制的领域;在主观方面特定的个人对其内容具有秘而不宣,不希望社会或他人知晓的愿望。在公民个人信息中,有一部分公民个人信息属于个人隐私,但也有一部分信息不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因此,公民个人信息与隐私存在相互交叉的部分。相对于个人隐私而言,公民个人信息具有相对的公开性,其范围要远远大于隐私,对公民个人生活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低于个人隐私,有些公民个人信息或许谈不上隐私,然而一旦泄露同样会给公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甚至给整个社会正常秩序造成不法伤害。有学者认为,公民个人信息并非隐秘信息,公民并不介意这些个人信息被外界所知悉,即使泄露也不会给公民造成精神上的实质性伤害,并以此作为否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入罪的一个理由。笔者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公民的这些个人信息都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的人知晓,一旦这些个人信息被公布于众或被不相关的人员获取,同样会给公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正常秩序。因此,以公民个人信息并非隐秘信息不能作为否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入罪的理由。 二、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现状

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

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 发表时间:2019-01-07T16:24:44.5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作者:梁潇 [导读] 摘要:现如今大数据蓬勃发展,它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 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陕西西安 710048 摘要:现如今大数据蓬勃发展,它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我们在享受大数据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伴随着的还有一系列的网络安全和隐私泄露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下网略安全与个人隐私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网略安全;隐私保护 1.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的来源方式多种多样,一般它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为来源,人类在对互联网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包括视频、图案、文字等;第二类来源于机器,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并且以多媒体、数据库等形式存在;第三类的是源于设备,包括各种类型的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比如摄像头的数字信息和其他渠道产生的各方面信息等。 2.大数据面临的网略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 尽管大数据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依然会有问题出现。在大数据的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往往为了方便而忽略了对安全问题的考虑。大数据的工作类型不同,所以保护的方式也不一样,个人认为,大数据在使用中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2.1大数据下的隐私保护问题 如果在大数据的使用过程中,没有对数据进行一定的保护,那么就会有可能造成工作人员隐私泄露的问题。在数据使用中,人们面临的安全问题不仅仅是隐私问题,对于数据的研究、分析,以及对人们状态和行为的检测也是目前面临的一大安全问题。这些问题都会造成工作人员的隐私泄露,从而为以后大数据的使用造成不良影响。此外,除了隐私安全,工作人员状态以及行为也都会有可能对数据安全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数据使用结束以后,一定要认真做好数据安全的保护,以免造成负面影响。 2.2大数据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 在大数据里,人们普遍认为数据是安全的,所以人们就过度的相信大数据给他们带来的便捷性。但是,实际情况证明,如果对数据本身不能进行有效地识别,那么也会被数据的外表所蒙蔽。如果一旦被数据外表所蒙蔽,不法分子就会对数据进行伪造,导致大数据的分析出现错误,错误的数据必然会给工作带来影响。例如:网站中的虚假评论,就会导致顾客去购买虚假产品,再加上当今社会是互联网普及的时代,所以虚假信息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一旦虚假信息泛滥,那么对于数据安全技术而言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3.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策略 大数据在使用结束后,如果不能做好保护措施,就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对大数据的保护当中,隐私保护是首要任务。在对隐私保护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最普遍、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来对大数据采集进行严密的保护工作。个人建议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保护:一方面,是更好地对数据采集进行保护;一方面是对隐私保护方式提出几点个人建议。 3.1数据溯源技术 数据溯源技术原本属于数据库领域的一项应用技术,但是现在大数据也开始使用该技术来保护用户的安全和隐私。数据溯源技术的基本方法是标记法,即记录下数据的原始来源和计算方法的过程。通过标记出数据的来源,方便对分析结论的溯源和检验,能够帮助分析者以最快的速度判断出信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于数据溯源技术对文件进行恢复。 3.2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技术具体是指通过收集用户和其应用设备的行为数据,并进行分析其行为的特征,以这些数据来分析验证用户和设备,最终查明身份信息。目前,身份认证技术的发展重点在于减少恶意入侵攻击的发生率,减少经济损失。一方面帮助用户保护个人信息,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认证体系。 3.3匿名保护技术 在对大数据的隐私保护中,匿名保护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方式,这种匿名保护的手段目前还在完善中。当前,数据匿名的保护方式比较复杂,大数据攻击者不仅仅是从单方面来进行数据采集,还能够从多个方面来获取数据信息。因为匿名保护模型是根据所有属性结合来设定的,因此,对其还没有明确的定义,这也会导致在匿名处理中,出现匿名处理不到位的可能性。因此,应该对匿名数据保护技术进行完善,这样就可以使用多样化的匿名方式,从而将其包含的数据进行均匀化,加大对数据匿名保护的效果,也可以预防数据攻击者对数据进行连环性的攻击,有效保证数据匿名保护的特性。因此,将匿名保护技术进行完善,是当前对大数据进行保护的重要手段。 3.4网络匿名保护技术 大数据的重要来源有一部分就是来自互联网,因此,对大数据做好匿名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但是在网络的平台上,通常都是包含图片、文字、视频等,如果只是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数据机构来对数据进行匿名保护,很可能无法满足社交网络对匿名保护的需求。为了保证网络数据的安全,在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对图片结构应该采取分割点的方式进行聚焦。比如说,基于节点分割的聚焦方案、对基因算法的实现方案,这都是可以进行匿名保护的重点方案。在社交网络进行数据匿名的保护中,关系型预测的使用方式具有较多的优点,其可以准确无误地从社交网络中连接增长密度,使积聚系数增加从而进行有效的匿名保护。因此,对社交网络的匿名保护,也是需要重点加强的主要工作内容。 3.5数据印发保护技术 数据印发保护技术就是将数据内部所包含的信息,利用嵌入的方式嵌入到印发保护技术中,从而确保数据可以安全地使用,也可以有效地解决数据内部存在的无序性。在这一方法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将数据进行结合的方式嵌入到另一个属性当中,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数据攻击者对数据保护技术的破坏。另外,还可以采用数据指纹的方式来对数据进行保护。最后,独立分析技术还可以进一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所以,为了保证数据安全,这些措施都是必要的工作流程,为后期数据的挖掘起到了辅助作用。 3.6把安全与隐私保护全面纳入法制轨道 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而言,他们应该努力加快完善我国的网络立法制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法治是解决问题的制胜法宝。并且在

论“人肉搜索”与隐私权的保护论文

论“人肉搜索”与隐私权的保护 [摘要]“人肉搜索”,是通过网络信息的“萃取”和广大网民的“无缝协作”而制成的强大的搜索工具。和所有的工具一样,“人肉搜索”本无正邪之分,关键在于使用者的目的和“度”的把握。本文以“个人隐私权”为突破口,从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建设、网络监管等方面论述社会如何才能驾驭“人肉搜索”这匹烈马,为我所用。 [关键词]人肉搜索隐私权道德建设法制建设网络监管 一、“人肉搜索”含义及特征 广义的“人肉搜索”,是指基于互联网络,通过求助、发问的方式获得网友的帮助和回答;这也是人肉搜索最为主要的应用,其大部分时候是在为广大网民提供帮助。而通常所提到的在社会层面寻找具体的人和线索的人肉搜索机制,只为狭义的“人肉搜索”(本文中论述的概念主要指狭义上“人肉搜索”),在实际应用当中只占相当小的比例。它具有以下几种特质: 第一,“人肉搜索”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新型搜索工具。它依托于来自五湖四海的网民,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第二,其建立目的在于通过网站搜索功能,不断变换输入关键词来搜索目标,或通过一些较受欢迎的网络论坛来交换信息,从被搜索的目标对象入手,搜查其本人及朋友的博客、论坛等,从而找出搜索目标的所在地、工作、背景、详细身份资料等。 第三,“人肉搜索”无用户身份的限制,其对参与者学历、性别、能力无特别要求,男女老少皆可参与。此特点有利用在最短时间内发动一定数量个体,迅速揭露一些法律无法触及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同时还可延伸至网络无法触及的地方,拓宽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充分发动人际网络的力量,将互联网“互助、分享”的精神发扬光大。在地震发生后,“人肉搜索”跨越时间空间限制,协助很多灾区人民亲友团聚,这是对人肉搜索好处的充分体现。而其不利之处则在于经过搜索,一些未经授权公开的个人资料暴露于网络是对当事人隐私权的侵犯,而人肉搜索的参与者们也将有成长为网络暴民的趋势。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人肉搜索”的发展现状及负面影响 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了3.38亿,位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也带动了“人肉搜索”的崛起。 正是因为广大网民的广泛参与,在重要信息查询、社会舆论监督、推动法制建设等方面,“人肉搜索”的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成了“草根”们将爱心、热心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有效渠道。但与此同时,近年来“人肉搜索”催生的一些网络事件也让我们看到了它的可怕:从2006年的“虐猫”事件到“铜须门”事件,从2007年底自杀的北京女白领姜岩到2008年的“辽宁骂人女”,每一次的“人肉搜索”都会详细公布目标人信息,包括姓名、照片、家庭、住址等等都无所遁形。这些信息的公布的确使当事人受到了道德上的制裁,而这种制裁甚至比法律的制裁还要严重,以至于当事人自杀。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大部分网民的初衷是善意的,想通过网络宣扬惩恶扬善的社会正义,通过发掘细节使真相大白,而忽略了可能对当事人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 其次,不排除部分网民及部分传媒的目光集中于“寻人”问题上,较少关注“人肉搜索”的公益性质、资料共享及问题解答功能,以偏概全的结果必然产生对“人肉搜索”的无限妖魔化。 再次,在“人肉搜索”是否侵犯公民“隐私权”的界定问题上,目前缺乏明确的依据与手段。关于隐私权,实践中如何界定仍有很大争议,哪些属于个人隐私,侵犯他人隐私要承担怎样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的保护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的保护 引言 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一直是一个不为人所关注的问题,相关立法和理论研究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我国信息化的步伐逐步加快,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日益凸显。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调查发现,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兜售房主信息、股民信息、车主信息、患者信息的现象,并形成了一 个新的产业。公民个人信息频繁遭受侵犯,给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留下隐患。 国家以先刑后民的方式介入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反映了国家打击此类犯罪、保护人民的坚定决心。 为了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能够准确、顺利实施,保证立法目的的实现, 有必要对第七条规定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刑法的准确、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关民事制度的支持,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因此,逐步完善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刑事保护制度,以期实现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全面保护。 一、公民个人信息的相关概念 (一)“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 由于刑法修正案(七)未对“公民个人信息”定义,导致司法实践中对是否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难以认定。笔者认为,所谓“公民个人信息”,是指包括姓名、职业、职务、年龄、婚姻状况、学历、专业资格、工作经历、家庭住址、 号码、信用卡号码、指纹、上登录账号和密码,以及个人私生活等单独或结合后 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的信息。 (二)公民个人信息与隐私的关系 按照民法学者梁彗星的观点,隐私是指自然人不愿意公开的个人事务、个人信息或个人领域。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在客观方面隐私的内容从根本上属于特定个 人单方面即可作为的事务、单方面即可操纵的信息或单方面即可控制的领域;在主观方面特定的个人对其内容具有秘而不宣,不希望社会或他人知晓的愿望。在公民个人信息中,有一部分公民个人信息属于个人隐私,但也有一部分信息不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因此,公民个人信息与隐私存在相互交叉的部分。相对于个人隐私而言,公民个人信息具有相对的公开性,其范围要远远大于隐私,对公民个人生活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低于个人隐私,有些公民个人信息或许谈不上隐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六大措施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六大措施 现今,数据泄露渐成常态,在此种环境下,如何保护个人的信息安全,成为每个人都应该注意并为之采取措施的问题。 1.网上注册内容时不要填写个人私密信息 互联网时代用户数和用户信息量已然和企业的盈利关联了起来,企业希望尽可能多地获取用户信息。但是很多企业在数据保护上所做的工作存在缺陷,时常会有用户信息泄露事件发生,对于我们普通用户而言,无法干预到企业的采取数据安全保护措施,只能从己方着手,尽可能少地暴露自己的用户信息。 2.尽量远离社交平台涉及的互动类活动 现在很多社交平台,会有一些填写个人信息即可生成有趣内容并可以和朋友分享的活动,看似有趣的表面,实质上却以游戏的手段获取了大量的用户信息,遇到那些奔着个人隐私信息去的“趣味”活动,建议不要参与。 3.安装病毒防护软件 不管是计算机还是智能手机,都已经成为信息泄露的高发地带,往往由于不小心间点击一个链接、下载一个文件,就成功被不法分子攻破,安装防病毒软件进行病毒防护和病毒查杀成为设备使用时的必要手段。 4.不要连接未知WiFi 现在公共场所常常会有些免费WiFi,有些是为了人们提供便利而专门设置的,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不法分子也会在公共场所设置钓鱼WiFi,一旦连接到他们的钓鱼WiFi,我们的设备就会被他们反扫描,如果在使用过程中输入账号密码等信息,就会被对方获得。在公众场所尽量不要去连接免费WiFi。 5.警惕手机诈骗 科技在进步,骗子的手段也变得层出不穷,常见莫过于利用短信骗取手机用户的信息。更有可能进行财产诈骗,让受害者遭受重大损失。警惕手机短信里的手机账户异常、银行账户异常、银行系统升级等信息,有可能是骗子利用伪基站发送的诈骗信息。遇到这种短信不要管它,去联系官方工作人员,询问情况。 6.妥善处理好涉及到个人信息的单据 在快递单上会有我们的手机、地址等信息,一些消费小票上也包含部分姓名、银行卡号、消费记录等信息,翼火蛇提示对于已经废弃掉的单据,需要进行妥善处置。

论人肉搜索中的隐私权保护

论“人肉搜索”中的隐私权保护 2009-10-6 8:57 来源:法律教育网【大中小】【我要纠错】 关键词: 人肉搜索/隐私权/人格权请求权 内容提要: “人肉搜索”中公开的个人信息,属于隐私权的范畴,但不必采“网络隐私权”和“非法隐私”的概念。受害人要求保护其隐私权,可以主张人格权请求权,此时应类推适 用物权请求权制度,而不是禁令制度。此外,受害人主张人格权请求权时,其违法性的判 断应当采结果不法说,并进行利益衡量。 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正如西谚所说,“每个硬币都有两面。”网络 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烦恼,“人肉搜索”就是一例。“人肉搜索”有广 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人肉搜索,是指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实现的信息共享。而狭义 的“人肉搜索”,是指通过在网络社区集合广大网民的力量,追查某些事情或人物的真相, 并将其曝光。就法律人而言,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狭义的“人肉搜索”。在狭义的“人肉搜索”中,存在三方当事人,即提供信息交流空间的网络服务商(ISP)、信息征集者和信息的提供者[1].从已经发生的纠纷来看(如王菲案),“人肉搜索”中主要涉及隐私权的侵害问题。 笔者拟从人格权请求权的角度来探讨其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 一、个人信息纳入隐私权客体范围的必要性 在“人肉搜索”的纠纷中,受害人请求网络服务商删除相关的信息,并采取措施避免类 似信息再度被上传,其可以借助人格权请求权制度来实现。当然,受害人主张此种权利的 前提是,他必须享有人格权。在实践中,“人肉搜索”所公布的部分内容属于个人信息(如 电话、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学习单位等),而个人信息是否属于隐私权保护的范围值得 探讨。 “隐私权”概念的产生最早要追溯到美国学者沃伦(SamuleD.Warren)和布兰代斯(Louis D.B randeis)于1890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论隐私权》一文[2].后来, 这一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这可以说是人类生活的共同需要使然。但是,个人信息 是否是隐私权的客体,则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隐私权保护的范围应当包括个人信息, 理由在于:第一,个人信息是自然人不愿意他人知晓的信息,至少是不愿意所有人知晓的 信息,它可以被纳入私生活秘密的范围。第二,个人信息被纳入隐私权来保护,也可以避 免法律过分复杂化。如果个人信息不被纳入隐私权,这就要求创设新的制度来解决个人信 息的法律定位问题,从而增加法律的复杂性。在这里,我赞同英国的一句谚语,“老路是安 全的路”(The old way is the safe way.)。 这里笔者还想顺便对“网络隐私权”和“非法隐私”两个概念表示一下态度。在“人肉搜索”的情况下,或许大家会提出,受害人实际上是基于所谓的“网络隐私权”受到侵害,而主张 人格权请求权。按照一般的理解,网络隐私权,是指自然人在网络上享有的隐私权。不过,我认为“,网络隐私权”的概念是没有必要的,理由在于:第一,概念的创设应当具有实质 意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正如奥康剃刀所揭示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网络隐私权”

网络上个人隐私的保护方法 2014.12.1

学士学位论文 (成人教育) 题目:网络上个人隐私的保护方法 姓名:王文双 学号:1203030014 院系:信息管理系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指导教师:王子舟 2014年11月

个人声明 在论文导师的指导下,本文确为本人独立完成,并愿意承担因违反学术规范而应该承担的全部责任。 本人: (签名) 年月日

论文评定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目录 论文摘要....................................................................................................................................... - 1 - 【正文】....................................................................................................................................... - 2 - 一、第一部分电商时代的到来................................................................................................... - 2 - (一)电子商务模式主导市场经济................................................................................... - 2 - (二)网上购物的认知度................................................................................................... - 2 - (三)网上购物的风险....................................................................................................... - 2 - (四)个人隐私概念........................................................................................................... - 3 - 二、第二部分新媒体时代中个人隐私曝光............................................................................... - 3 - (一)中学QQ时代............................................................................................................. - 3 - (二) 大学网页注册时代................................................................................................... - 4 - (三)社会工作网购时代................................................................................................... - 4 - (四)相应的手机购物终端APP应运而生....................................................................... - 5 - 三、第三部分针对个人隐私曝光提出相应保护措施............................................................... - 5 - (一)购物最好用IE浏览器............................................................................................. - 6 - (二)不要在网页保存账号及密码................................................................................... - 6 - (三)电脑或者手机须下载杀毒软件定时清理垃圾 ....................................................... - 6 - (四)下载CCleaner清理器定时清理电脑网页缓存 ..................................................... - 6 - (五)网购成功我们收到快递后要及时清理快递单 ....................................................... - 6 - 四、第四部分本人对隐私权的见解及展望............................................................................... - 7 - (一)公众人物放大隐私权被侵犯事件........................................................................... - 7 - (二)行规和法律相结合................................................................................................... - 7 - 五、第五部分参考文献............................................................................................................... - 7 - (一)期刊类....................................................................................................................... - 7 - (二)著作类....................................................................................................................... - 8 -

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2019)

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2019) 第一条为了保护儿童个人信息安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儿童,是指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通过网络从事收集、存储、使用、转移、披露儿童个人信息等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发布、传播侵害儿童个人信息安全的信息。 第五条儿童监护人应当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教育引导儿童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保护儿童个人信息安全。 第六条鼓励互联网行业组织指导推动网络运营者制定儿童个人信息保护的行业规范、行为准则等,加强行业自律,履行社会责任。 第七条网络运营者收集、存储、使用、转移、披露儿童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正当必要、知情同意、目的明确、安全保障、依法利用的原则。 第八条网络运营者应当设置专门的儿童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和用户协议,并指定专人负责儿童个人信息保护。 第九条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转移、披露儿童个人信息的,应当以显著、清晰的方式告知儿童监护人,并应当征得儿童监护人的同意。 第十条网络运营者征得同意时,应当同时提供拒绝选项,并明确告知以下事项: (一)收集、存储、使用、转移、披露儿童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二)儿童个人信息存储的地点、期限和到期后的处理方式; (三)儿童个人信息的安全保障措施; (四)拒绝的后果; (五)投诉、举报的渠道和方式; (六)更正、删除儿童个人信息的途径和方法; (七)其他应当告知的事项。 前款规定的告知事项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应当再次征得儿童监护人的同意。

第十一条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儿童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儿童个人信息。 第十二条网络运营者存储儿童个人信息,不得超过实现其收集、使用目的所必需的期限。 第十三条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加密等措施存储儿童个人信息,确保信息安全。 第十四条网络运营者使用儿童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约定的目的、范围。因业务需要,确需超出约定的目的、范围使用的,应当再次征得儿童监护人的同意。 第十五条网络运营者对其工作人员应当以最小授权为原则,严格设定信息访问权限,控制儿童个人信息知悉范围。工作人员访问儿童个人信息的,应当经过儿童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或者其授权的管理人员审批,记录访问情况,并采取技术措施,避免违法复制、下载儿童个人信息。 第十六条网络运营者委托第三方处理儿童个人信息的,应当对受委托方及委托行为等进行安全评估,签署委托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处理事项、处理期限、处理性质和目的等,委托行为不得超出授权范围。 前款规定的受委托方,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网络运营者的要求处理儿童个人信息; (二)协助网络运营者回应儿童监护人提出的申请; (三)采取措施保障信息安全,并在发生儿童个人信息泄露安全事件时,及时向网络运营者反馈; (四)委托关系解除时及时删除儿童个人信息; (五)不得转委托; (六)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儿童个人信息保护义务。 第十七条网络运营者向第三方转移儿童个人信息的,应当自行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安全评估。 第十八条网络运营者不得披露儿童个人信息,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披露或者根据与儿童监护人的约定可以披露的除外。 第十九条儿童或者其监护人发现网络运营者收集、存储、使用、披露的儿童个人信息有错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予以更正。网络运营者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更正。

(完整版)浅谈大数据时代的客户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浅谈大数据时代的客户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如何运用好“大数据”这把双刃剑 数据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数据对于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而言具备了更多的商业价值,但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将愈加复杂,也更难以管理,个人隐私无处遁形。回顾2014年,全球各地用户信息安全事件频出: 2014年3月22日“携程网”出现安全支付日志漏洞,导致大规模用户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类别、银行卡卡号、银行卡CVV等信息泄露。 2014年5月13日,小米论坛用户数据库泄露,涉及约800万使用小米手机、MIUI系统等小米产品的用户,泄露的数据中带有大量用户资料,可被用来访问“小米云服务”并获取更多的私密信息,甚至可通过同步获得通信录、短信、照片、定位、锁定手机及删除信息等。 2014年12月2日乌云漏洞平台公开了一个导致“智联招聘网”86万用户简历信息泄露的漏洞。黑客可通过该漏洞获取包含用户姓名、婚姻状况、出生日期、出生日期、户籍地址、身份证号、手机号等各种详细的信息。 2014年12月25日,12306网站用户数据信息发生大规模泄露。 2014年8月苹果“iCloud服务”被黑客攻破,造成数百家喻户晓的名人私密照片被盗。 …… 这些信息安全事件让人们开始感受到“数据”原来与我们的生活接触如此紧密,数据泄露可以对个人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威胁。大数据时代,如何构建信

息安全体系,保护用户隐私,是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安全技术水平的提高、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企业和个人用户正视数据的运用的意识缺一不可。 数据安全技术是保护数据安全的主要措施 在大数据的存储,传输环节对数据进行各种加密技术的处理,是解决信息泄露的主要措施。对关键数据进行加密后,即使数据被泄漏,数据的盗取者也无法从中获得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尽管对于大数据的加密动作可能会牺牲一部分系统性能,但是与不加密所面临的风险相比,运算性能的损失是值得的。这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和风险管理间的协调,重要的是企业要有将信息安全放在第一位的理念。 目前数据加密保护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发布匿名保护、社交网络匿名保护、数据水印等几种。此外,除了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以外,也有许多可以运用在数据的使用过程,以及发生数据泄露之后的相关保护技术。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数据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 1、数据发布匿名保护技术 数据发布匿名保护技术是对大数据中结构化数据实现隐私保护的核心关键与基本技术手段。能够很好地解决静态、一次发布的数据隐私保护问题。 2、社交网络匿名保护技术 社交网络匿名保护技术包括两部分:一是用户标识与属性的匿名,在数据发布时隐藏用户的标志与属性信息;二是用户间关系的匿名,在数据发布时隐藏用户之间的关系。 3、数据水印技术

人肉搜索与隐私权保护

“人肉搜索”与隐私权的保护 [摘要] 如今当红的“人肉搜索”风潮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众追求社会公平公正的意识,满足了公民对信息批露公开公正的要求,但在“人肉搜索”中公开的个人信息,属于隐私权的范畴,“人肉搜索”过程中的不适当的行为很容易侵犯到他人的隐私权。本文通过对“人肉搜索”现象及隐私权界定的分析,探讨了“人肉搜索”侵权案件的法律适用依据以及司法救济途径,简析如何把“人肉搜索”这把双刃剑收为己用,真正做到对隐私权的保护。 [关键词] “人肉搜索”;侵权责任;隐私权 一、何谓“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本为是指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实际上就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与知识搜索的概念差不多,只是更强调搜索过程的互动而已。但是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人肉搜索”而挖掘事情的真相以及特定人的隐私,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侵犯个人隐私权问题,甚至还有由于受害人的隐私权被侵犯从而连带其名誉权甚至健康权、生命权以及其亲友都受到相应的不良影响的恶性事件。而且此类恶性事件还越演越烈,以至于经常可以见到有人在网络发布网络“人肉通缉令”。如此可见“人肉搜索”已然从一个集思广议的工具变成肆意侵犯公民合法权利的“凶器”,相信这绝非发明“人肉搜索”之人的最初本意。时至今日,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人肉搜索”问题的法律规范。 二、“人肉搜索”与隐私权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一,“人肉搜索”需要广大网民参与搜索,确定被搜索对象的真实身份以及相关信息,并把搜索结果公布于网络。这就往往导致广大网民对被搜索对象在网络上进行评论、谴责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骚扰、谩骂、恐吓以及人身攻击,这就构成了对他人私生活安宁的侵犯。 第二,“人肉搜索”的参与人众多,甚至还涉及网络服务提供商,被搜索对象在网络上留下零星的信息片段最后被集中起来,其个人真实身份和相关信息被公布于网络,等同于成为了新的搜索资料,被网络服务提供商公之于众,于是极大地提高了他人私人信息的曝光率。可以这么说,在“人肉搜索”的大潮下,个人隐私及其脆弱,随时可能遭受侵犯。 第三,在“人肉搜索”中,网民通常不分主次,一味尽可能地将自己所搜索、了解到的一切相关信息发布于网络。其中除了被搜索对象不愿为人所知的隐私外,市场还包括现实生活中的非隐私信息,如交际圈、合作伙伴、亲朋好友等,其详尽程度几乎涉及公民隐私权的所有方面,以至美国《洛杉矶时报》曾做出评论称:“中国的人肉搜索让国际刑警组织都黯然失色”。 三、我国隐私权的立法现状 关于隐私权,我国没有专门的隐私权保护法,在民法通则中也未作明文规定,而是分散在《宪法》、《民法通则》、《刑法》、《关于贯彻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已经》及《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相关条款中。只有《侵权责任法》第二条: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

论网络上个人隐私保护

目录 摘要 (2) 一、序论 (3) 二、本论 (3) (一)、网络隐私权的概念 (3) (二)、个人隐私的泄露途径 (4) 1、陌生的电子信件 (4) 2、网站木马通过网站入侵到用户本地电脑盗取资料 (4) 3、网上交友用户在交流时无意中会把自己的信息透露给他人 (4) 4、网上求职登记时用户的资料被登记网站外泄 (5) 5、网上小游戏泄露用户个人隐私 (5) 6、用户安装软件时带入恶意插件 (5) (三)、目前我国禁止侵犯个人网络隐私权的相关法律法规 (6) (四)、强化个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建议措施 (6) 三、结论 (7) 致谢 (8) 1

摘要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这也相应地产生了诸多的法律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隐私权的保护。在新技术信息条件下,隐私权是指对数据信息的传播和使用的控制权,包括特意披露的信息和使用信息技术时不经意泄露出来的信息。以此同时,网络时代也改写着有关隐私权的法律概念。 什么是个人隐私,个人隐私是如何泄露的,我们该如何保护个人隐私。这就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因此,本文详细论述了以上三点。 关键词:网络;隐私; 2

论网络上个人隐私的保护方法 一、序论 当前时代网络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好多年,从最早的聊天室、QQ到现在的微信、飞信、Msn 等等。再到手机上的网络。如今,我们的电脑能上网,我们的手机能上网。网络越来越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因为这样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是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也是人们把网络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的原因。 我们没有想到,在我们点击我们的互联网的时候,点击我们的网站的时候,上网上买东西的时候,我们个人的隐私已经悄悄的泄露出去。于是,在网络上关于个人隐私的保护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网络上个人隐私的暴露原因及解决措施。 二、本论 (一)、网络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当这一权利出现在网络及网络环境中,便产生了网络隐私权。 网络隐私权是指公民在网上享有的个人私事不受公开宣扬、私人生活不受干扰与私人信息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 网络隐私权中的主要内容是与网上资料有关的,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规定,所谓个人资料,即指姓名、年龄、通讯地址、血型、种族等,除此之外,还应包括个人的背景资料,如个人文化程度、爱好、职业等 1、个人信息的控制权。个人信息的保护不能单单限于个人信息的独享并排除他人的非法利用,而要赋予个人主动进行自我保护的权利。正如哈佛法学院宪法教授charles fried 30年前主张的那样:信息隐私的理念,似乎不应该只局限于不让他人获取我们个人的信息,而是应该扩张到由我们自己控制个人资料有关的,用户流向。 2、个人领域与个人活动的不受干扰的权利。对此类网络隐私的保护,常常禁止其他人包括网络服务商、黑客等不当窥视、泄漏、干涉他人的私事或篡改、监视他人的电子邮件。 3、个人生活安宁权。在网络四通八达的今天,来自“黑客”的各种攻击和恶作剧让人们防不胜防,安宁的生活可能随时被打破。另外网络存在的色情、淫秽等不良信息也会构成对网络用户家庭安宁生活的破坏。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