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音乐系09(4)班姓名:周纯洁学号:434 得分:

[摘要]黄梅戏作为安徽省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品牌和安徽人的骄傲,近些年以来,黄梅戏的市场却在不断的处于萎缩状态。传承和发展都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无论是从弘扬民族文化这个角度来看,还是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都应该重视对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本文以“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着重谈论了黄梅戏在当今社会中传承和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政策来对其进行保护。

[关键词]黄梅戏;传承;发展

围绕本论文的选题,笔者以“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通过中国知网模糊查找,获取17篇,本人对上述文献进行整理,核心文献2篇,边缘文献5篇,重要文献10篇. 本文主要是对10篇重要文献进行综述,如下:

1、洪敬谱在《安徽黄梅戏版权亟待保护》中[1]主要讲述了黄梅戏被侵权问题的严重性和权利人不愿通过诉讼维护自己的权利以及黄梅戏保护法归呼之欲出。他所说的这几个问题分别证明了黄梅戏在现在的市场上还没有得到保护,好多词曲作者的权利得到了侵权,因此为了确保版权不得到侵犯,需要落实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让黄梅戏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保护。

本人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合理的维护自己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不要使黄梅戏得到侵权,从而更好的去发展和保护黄梅戏的优秀成果,因此它的观点值得我们去发扬和学习。对我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作者的观点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他只是讲述了利用法律法规来维护黄梅戏的发展权利,没有落实到实际,其实有些比较贫穷的地方他们的法律意识非常的低,所以说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最终切实的使黄梅戏得到发展和保护。

2、吴洁芳李娜在《安庆黄梅戏的发展与旅游开发》中[2]主要对黄梅戏进行了简介及对安庆黄梅戏建议的两种发展模式自主式和兼容式。并阐述了黄梅戏与安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以及观光旅游活动的兼容式合作。

本人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黄梅戏的发展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在促进其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说作者的观点是与时代同步的。因此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黄梅戏事业的发展定会带动更多的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得黄梅戏事业走向世界的大舞台。

3、金芝在《优势论》中[3]就黄梅戏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它隐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优势:传统与现实不断融合而滚动发展的优势;剧目发展与人才培育紧密结合的优势;地上舞台与空中舞蹈合力齐心的优势;黄梅戏的发展与观念的需求亲密结合的优势。金芝还说如果一种事物完全失去了优势,那么它也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和未来。

本人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顺流而行,最终促进黄梅戏事业的生机盎然。因为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我相信只要我们有毅力和信念,最好充分的准备,黄梅戏最终会发挥他最大的价值和优势。然而作者的观点太过于片面了,只说明了黄梅戏发展存在的优势对其缺点没有做出详细的解决方法,所以今后我在研究黄梅戏发展与传承的时候会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4、叶当前在《影视传媒对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中[4]梳理了60多年以来的黄梅戏电影电视发展的状况,结合了黄梅戏编导的经验之谈,在戏曲电影和戏曲电视理论背景下探索了影视传媒对黄梅戏的传播和发展问题。主要讲述黄梅戏的发展方向,黄梅戏表演艺术的传承,黄梅戏舞台艺术的提升,黄梅戏艺术人才的培养等等都与影视传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想结合的发展一定会促进振兴黄梅戏艺术,也会促进影视艺术民族化的新发展。

本人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其观点符合时代的潮流,在当今多元文化发展的前提下,其观点给黄梅戏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帮助。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能够更多的利用这种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的方式,因为只有这样脚踏实地的迈好每一步,最终才能更好的来完善黄梅事业的发展。今后我会吸收作者观点的精华,希望能够更好的发展和传承黄梅戏事业。

5、汪茗燕在《戏曲电影的相关思考---谈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对黄梅戏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中[5]首先说明了戏曲电影是戏曲与电影两种不同艺术想结合的产物,然而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则是其中比较成功的典范之一,作者主要是从音乐,剧本和表演三个方面为主,讲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与其舞台剧进行了比较,进一步从音乐本体方面出发,研究了戏曲电影对戏曲的继承与发展状况。最后作者强调的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跟上时代的脚步,然而在次的繁荣是戏曲工作者面临挑战及需要深思和探索的事情,所以为了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每个都付诸行动。

本人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说到黄梅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给我们送来了一块敲门砖,警告我们不要再忽视对黄梅戏的不重视,不然总有一天我们会后悔的,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勇于迎接挑战,面对挑战,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不被遗失。所以说作者提出的观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今后我会利用作者观点的优秀部分最终希望黄梅戏得到最好的发展和传承。

6、周爱宝在《探究黄梅戏表演教学的吸收与发展》中[6]作者主要说明了黄梅戏艺术表演的现状以及错在的问题。通过对黄梅戏表演艺术的扩大功能横向借鉴与广采博纳纵向吸收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而探究黄梅戏艺术的吸收与发展,深化了对黄梅戏艺术发展前景的理解。

本人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他从表演教学的方面摄入,这个观点很现实,他提出黄梅戏发展存在的问题告诉我们要有严重的忧患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这方面的知识摄入到同学们的脑海中,让他们对此感到自己身上所背负的责任和重担,只有这样在未来的路上才能使得黄梅戏艺术不断的完善。反之,作者的观点只说明要把黄梅戏艺术与教育相结合,没有从实际的角度仔细的想,毕竟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大有人在,所以说,我们要进一步的把这些知识普及到群众之中,发挥群众的力量使得黄梅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达到最高峰。

7、宫雷在《浅谈黄梅戏的发展》中[7]作者讲述了黄梅戏发展的不景气令人担忧,为了更好的发展黄梅戏事业我们要振作起来,对黄梅戏的发展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强调黄梅戏作为一门地方戏种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只要不断继承其好的优秀的部分,黄梅戏定会蓬勃发展。

本人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讲到了黄梅戏发展的不景气,我们要严重的意识到这一点,要不断的进行探讨创新,虽然目前的形式对黄梅戏的发展存在着不利的因素,但是我认为只要我们能够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样一

定会使黄梅戏重新振作。作者的观点过于片面,只是用消极的心态说了黄梅戏存在的不足,没有想到要用其存在的优势来带动其发展和传承。所以在今后我会在作者观点的基础利用黄梅戏自身的有点出发带动它的全面发展。

8周、源源在《浅谈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色》中[8]作者主要从自身演绎黄梅戏中人物大小角色的体悟出发,探讨了黄梅戏表演的质朴性.大众性,以及黄梅戏艺术语言在新时代下如何扩展等问题。叙述了自己在表演过程中的一系列经历和体验从而对黄梅戏进行了思考。

本人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讲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不断使得黄梅戏艺术发展的灿烂辉煌,拽住其主要的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的使得黄梅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

9、蒋爱华在《简论青阳腔对黄梅戏本戏发展的影响》中[9]阐述了黄梅戏在由歌舞小戏向“两小戏”“三小戏”直至本戏的发展过程中,受到青阳腔的影响颇大。而作者的这篇文章就主要通过对黄梅戏的移植青阳腔剧本的研究来阐释在黄梅戏有小戏走向本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性的作用和地位。从而得出黄梅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青阳腔的优秀成果。

本人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说了黄梅戏与青阳腔的发展相互结合的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和改善,从而又进一步的表明了黄梅戏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最终表明黄梅戏是值得我们共同去保护和传承的。所以今后我会吸收作者的优秀部分,让黄梅戏和更多的剧种相互结合,相互学习最终使得黄梅戏艺术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

10、郑玉兰在《黄梅戏之文化传承》中[10]主要讲述黄梅戏的发展和黄梅戏的地位,它不单单是戏曲剧种而且是全国知名的大剧种之一,传承是非物质遗产的生命线,作为传承者一定要把黄梅戏的优秀成果传承下去,从而为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相应的贡献。最终使得黄梅戏这朵奇葩愈开愈。

本人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讲述了黄梅戏发展的地位和重要性,如果要是想让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大空间的发展,我们要共同努力,促进黄梅戏事业的发展,让这朵奇葩走向世界的大舞台。作者的观点对我今后在研究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会借鉴作者好的方法来使得黄梅戏更好的得到发展和传承。

笔者认为在搜索到的重要文献中其中作者的观点都有其意义和长处,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在核心文献中讲到的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要以传承人为主体,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尽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干扰与破坏。黄梅戏艺术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新陈代谢是一切事物的基本法则,也是黄梅戏艺术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的基本法则。这个观点非常的重要,因为如今的社会是个科技发达、注重教育的时代,保护与传承黄梅戏艺术以学校为阵地,向青少年一代传承黄梅戏艺术文化知识,要把占主导地位的无意识传播方式转换为有意识的传播方式,只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黄梅戏艺术,她才会得到更广泛的流传,才会发展得更加璀璨。然而黄梅戏的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领军人物来推动,希望我们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黄梅戏艺术源远流长的传承与发展。然而边缘文献中也讲到了黄梅戏发展与传承需要我们千千万万的人一起携手。但是作者的观点和他们文献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所以今后我将会从这些方面入手来写:第一,强调黄梅戏的重要性,第二,强点黄梅戏传承和发展的价值,重点突出其传承和发展对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结合实际问卷调查最后根据其不足之处提出相对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洪敬谱 .安徽黄梅戏版权亟待保护 [N] .中国消费者报,2009,(12)

[2] 吴洁芳李娜.安庆黄梅戏的发展与旅游开发 [J] .教育天地,2008,(03)

[3] 金芝 .优势论 [N] .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7,(02)

[4] 叶当前. 影视传媒对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 [J] . 大众文艺,2011,(03)

[5] 汪茗燕 .戏曲电影的相关思考---谈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对黄梅戏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J] .

南方文艺,2007,(02)

[6] 周爱宝. 探究黄梅戏表演教学的吸收与发展 [J] . 南方文艺,2011,(07)

[7] 宫雷 .浅谈黄梅戏的发展 [N] .中国消费者报,1999,(11 )

[8] 周源源 .浅谈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色 [N]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04)

[9] 蒋爱华 .简论青阳腔对黄梅戏本戏发展的影响 [J] . 艺海 ,2006,(04)

[10] 郑玉兰 .黄梅戏之文化传承 [N] . 中国教育报 ,2009,(05)

试谈对黄梅戏发展的思考

摘要: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使黄梅戏在承传传统的基础上得到较快的发展。 关键词:黄梅戏;发展;思考 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与时代交织,传承文明,缔造着文明。国戏也好,地方戏也好,戏曲的发展轨迹并不仅只是形式的变化,透过历史的现象,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在社会进程中,戏曲艺术的生存方式,发展态势,与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类的生存方式息息相关,时代的精神理念,深刻的影响着戏曲的生存与发展。黄梅戏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电子信息、社会环境等条件下,其所承载的使命也较为严峻,找准时代定位,找出存在的问题,获得合理的发展策略,是黄梅戏在当代的挑战中赢得胜利的重要前提。面对黄梅戏的发展问题,我认为必须对影响黄梅戏发展的一系列机制、体制进行改革,使之既适应当代审美文化发展的规律,又能够使黄梅戏本身在承传传统的基础上得以较快发展。 一、黄梅戏应回归于“平民” 黄梅戏是来自民间,是从土台上走出来的优秀剧种,成为中国戏曲五大剧种之一。经过一代又一代黄梅戏人不懈努力,使这一来自乡野的民间小剧种登上了艺术的大雅之堂。黄梅戏是“平民”的,这根纽带不能断,它的主要演出活动应该是“下沉”,沉到知音处,沉到人民中去,而不是一味追求“上浮”,争上领奖台。成为一奖到手,一戏丢手的做法。超高制作与低迷的演出市场不协调;越来越高的票价与越来越少的观众不协调;偶尔演出也只是自产自销,自己演给自己看,都是专家、领导欣赏一把,政府买单罢了。老百姓想看可又望而却步。偶尔一看又看不懂,特别在舞台美术等方面更是极尽能事,机关重重,整台演出灯光变换绚烂多彩,演员造型鲜艳夺目,一出戏演下来整体效果归于表面五光十色,热闹非凡!观众却还是反应平淡,而与此同时大家还在侃侃而谈地要“出人、出戏、出精品”,最后的结果是造成演出成本越来越高,票价越来越高,观众越来越少。其根本原因是忽略了观众的审美取向,漠视观众的需求,最终不是观众离开黄梅戏,而是黄梅戏离开观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黄梅戏艺术是否也应该回归了呢?是否到了该还戏于民的时候了呢?当年的严风英、王少舫大师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创下了辉煌的业绩,一不靠拿奖,二不靠“包装”,凭的是团结的创作集体和精湛的“演员艺术”。让广大戏曲观众拍手叫绝! 二、营造黄梅戏艺术发展繁荣的良好环境 繁荣发展黄梅戏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目标,是当代安徽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黄梅戏艺术的繁荣发展,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要充分发挥黄梅戏艺术工作者的主体作用,与他们真心诚意交朋友,尽心竭力解难题,让他们聚精会神、一心一意搞创作。省文联、剧协和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要充分发挥联络、协调、服务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和文艺评论力度,新闻媒体要多开设专栏专题、多策划精彩主题活动。要坚持专业与业余、提高与普及相结合,面向基层,重心下移,让黄梅戏艺术活跃在城乡各地,特别是要让年轻观众了解黄梅戏、亲近黄梅戏,巩固和发展黄梅戏的群众基础。 三、改变黄梅戏面临的政策局限 黄梅戏要在承传传统的基础上得以较快发展,必须对影响黄梅戏发展的一系列机制、体

黄梅戏的源流与发展

黄梅戏的源头就是我的老家湖北黄梅的采茶歌 黄梅戏是个比较年轻的地方剧种,至今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发源地是在湖北省的黄梅县。以前,虽然就该剧种的兴起而论,也曾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湖北黄梅,有人认为是安徽安庆,有人认为是江西,有人认为是鄂、赣、皖三省交界处。但从艺人师从的记载和保留剧目以及积累的唱腔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认定它的发源地是湖北省黄梅县之说是比较合理的。黄梅县的地理环境十分优美,既有江河湖泊,又有高岗峻岭。这使当地的人们在采茶、砍樵、捕鱼等劳动过程中创造出很多歌谣小调,这些“茶歌”、“樵歌”和“渔歌”,后来流传到其它地区都统称为“黄梅调”。由于历史上黄梅县一带旱涝水灾较多,再加上战争、贸易等原因,使灾区的人们不断逃难流离,为了寻求谋生,使有的人成为雇工,有的人转入手工业生产者,但更多的人因找不到栖身之所,不得不沿家乞讨,以唱“黄梅调”来作为糊口的唯一手段。黄梅调最先流传的地区是与黄梅县邻近的安徽省安庆地区的宿松、望江等县,然后逐渐向东发展至怀宁(石牌)为中心的大江南北数十个县中。怀宁为当时安徽省省会安庆府的首县,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在中国就有“怀宁歌者甲天下,安庆色艺更佳”的戏说。 黄梅戏形成初期乃至解放以前并无多大发展变化,这种来自民间歌舞、说唱形式的地方小戏,早期大多保留着忙则农、闲则艺的半职业班社状态。演员大多都是农民和闲业人员,也没有固定的演出地点,基本上都是以农村演出为主。当时的活动形式为“唱灯戏”、“唱会戏”、“唱喜戏”;黄梅戏早期没有女演员,都是以男代女,反串表演,没有培养演员的科班学馆,传艺为师徒制,口传心授,边学边演。在乐器伴奏方面,开始是无伴奏清唱,后来改用锣鼓伴奏但使用很简单,即所谓“三打七唱”,就是三人操打击乐帮腔,七人出场演唱。抗日战争前后,伴奏除打击乐以外又尝试用京胡托腔,后来逐渐增加了二胡,直到解放以后,成立了专业剧团,黄梅戏的乐器伴奏才较为齐全。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黄梅戏的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结下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建国初期,黄梅戏作为一个小小的地方剧种,去朝鲜慰问过中国人民志愿军;进首都北京、进中南海多次为中央首长演出,上庐山、登黄山招待国际友人。全国黄梅戏剧团曾发展至五十多个,分布在安徽、湖北、江苏、江西、山东、浙江、福建等省。曾经是北从东北的四平市、南到福

安庆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安庆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摘要: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入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经一度红火的黄梅戏现如今却在处于不断的萎缩状态。传承和发展都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无论是从弘扬民族文化这个角度来看,还是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都应该重视对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本文以“安庆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着重谈论了黄梅戏在当今社会中传承和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政策来对其进行保护,促进其发展。[关键词] 安庆;黄梅戏;传承;发展

一、黄梅戏的简介 (一)、黄梅戏的起源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黄梅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民国九年(1920年)的《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第一次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二)、黄梅戏发展阶段及早期发展成果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也逐渐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第二阶段,是1949至今。1953年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合作下,先后整理、改编了《打猪草》、《夫妻观灯》、《推车赶会》、《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三搜国舅府》等传统剧目。编演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和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等。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小店春早》已摄制成影片。这一时期,出现了对黄梅戏表演艺术做出较大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张辉、黄新德、吴琼、马兰、韩再芬等著名黄梅戏演员。现在黄梅戏专业剧团共有50个,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表演细腻动人,现已成为颇受全国广大观众欢迎的剧种之一。 二、与黄梅戏传承与创新相关文献理论 围绕《安庆黄梅戏传承与创新》为题,我通过搜寻文献资料,整理了我对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观点,汇集如下。 在《安徽黄梅戏版权亟待保护》中[1] 作者主要讲述了黄梅戏被侵权问题的严重性和权利人不愿通过诉讼维护自己的权利以及黄梅戏保护法归呼之欲出。他所说的这几个问题分别证明了黄梅戏在现在的市场上还没有得到保护,好多词曲作

论黄梅戏的发展与创新

论黄梅戏的发展与创新 “黄梅戏这个剧种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很青春,它旋律优美、表演淳朴,它有亲和力,导致它相对来说比一些古老的剧种更容易和人沟通。”黄新德说,这是黄梅戏区别于其他剧种的地方,理所当然受到观众的欢迎。 黄梅戏是安徽的一张名片,要打造出品牌影响力。“想打造一个品牌不容易,维护一个品牌就更不容易,发展乃至做大做强一个品牌尤其不易。”和其他剧种一样,黄梅戏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时代的瓶颈。 “时代不同了,情况有变化了,观众分流了,手段更加多了,所以戏曲艺术的日子也不那么好过了,黄梅戏也不如愿了,想从回当年的辉煌有很多困难,但是我们还要努力。” 近年来,很多人提出了一些促进黄梅戏发展的建议,比如让黄梅戏走进课堂。“进入课堂也好,进入社区也好,这是一个普及。任何艺术门类,如果没有更多的民众参与,就是小众艺术。”黄新德说。黄梅戏进课堂、进社区都是好事,这牵扯到黄梅戏艺术的继承问题,需要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黄梅戏遇到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就如何培养黄梅戏人才,黄新德提出要分门别类,因材施教。“戏曲本身具有特殊的艺术规律,食堂式的教育方法是不符合规律的,它要单兵教育,因为它有生旦净末丑,分开施教,不能跳群舞。” “戏曲是角的艺术,如果没有严凤英怎么会有今天的黄梅戏呢?”要培养出名角,黄新德认为,过去“师傅带徒弟”的方法不妨拿来用,但不能浮躁,要守得住寂寞,不能一味追求一夜成名。黄梅戏作为地方大戏,其传承与改良的形态样式主要包括:扎根传统,推陈出新;嫁接借鉴,与时俱进;改良求变,个性缺失;关注现实,去粗取精。黄梅戏的发展,应时刻警惕娱乐时代对其形态样式的冲击与侵害,在剧目创作、表演样式和音乐风格上应把握好“度”,应在高度保持其音乐特质与表演样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黄梅戏植根乡土,却放眼世界。黄梅戏当中无处不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生"的关注以及对和谐的歌颂与憧憬。在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的视野下,对黄梅戏重新进行审美观照的产物,包含着"生生不息"、"活力旺盛"、"和谐美好"的意思。正是这样的绿色文化,使得相对京剧、昆曲而言生成时间较晚的黄梅戏极具"草根生命力",并且从众多地方戏曲中脱颖而出,在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中,梅开几度,享誉国内外。40年时间里,黄梅戏先后有过两次发展高潮。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黄梅戏相断推出《天仙配》、《女驸马》等一批经典剧目,涌现出严凤英、王少舫等一批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形成黄梅艺术史上“梅开一度”的辉煌局面。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黄梅戏又以革新的精神创作出《红楼梦》、《无事生非》等一批优秀舞台作品和众多有影响的优秀影视作品,涌现出马兰、黄新德等新一代表演艺术家,促成了黄梅戏的“梅开二度”。 同许多戏曲剧种一样,在新世纪中,黄梅戏的生存、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像剧团改制、剧目的继承与创新、青年尖子人才的培养、戏曲市场的开拓与发展、成名人才的流失与保护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创造美好的明天,黄梅

关于黄梅戏发展状况的调查问卷

关于黄梅戏发展状况的调查问卷 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参与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解当前黄梅戏的发展状况,我们组织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我们会妥善保管您的资料。再次感谢您的参与!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年龄() A.60后B.70后C.80后D.90后 3.您的学历() A.初中及以下B.高中或中专C.大专或本科D.研究生及以上 4. 您的政治面貌() A.共产党员B.民族党派C.共青团员D.普通群众 5.您听过黄梅戏吗? A没听过 B曾经听过 C偶尔听一次 D经常听 6.您对黄梅戏有兴趣吗? A厌烦 B没有兴趣,但不反感 C感觉还不错 D非常喜欢E全然不了解,因此谈不上喜欢和不喜欢 7. 您能说出三部或以上的黄梅戏剧目吗?() A.能B.不能 8. 您对黄梅戏的了解程度() A.不了解. B.一般. C.比较了解D.非常了解. 9. 您对黄梅戏的印象如何() A.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发扬B.过时的应抛弃C.与我们无关 D .其他 10:如果在您所在的社区(学校)举办一场黄梅戏的专场演出,你会去观看吗?A不会 B好奇可能会去看 C演员阵容和曲目吸引人会去 D一定会去 11. 您更喜欢听黄梅戏还是现代歌曲()

A.黄梅戏B.现代歌曲C.都不喜欢 12. 您对您周围喜爱黄梅戏的人有何感想() A.真老土B.很敬佩C.无所谓D.其他13. 如果有机会,您愿意从事黄梅戏方面的工作吗?()A.愿意B.不愿意C.不知道 14. 您认为黄梅戏的发展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吗?()A.有利于B.有副作用C.没有关系 15:您对黄梅戏的评价? A曲调老套晦涩难懂 B曲调内容一般 C曲调优美琅琅上口 D不值得评价 16. 您最喜欢通过什么渠道欣赏过黄梅戏() A.电视、广播B.网络C.群众表演 D.剧院E.其他F.不关心 17:您听过或知道以下哪出剧目? (可多选) A《女驸马》 B《天仙配》 C《徽州女人》 D《公司》 E《打猪草》 F都未听过 18:您比较喜欢以下的那种戏剧?(可多选) A京剧 B越剧C黄梅戏 D豫剧 E评剧 F话剧 G都不选 19:您觉得黄梅戏未来大致的发展方向应该怎样?(可多选) A发扬传统 B不断创新 C加入流行音乐元素 D其他 20:若黄梅戏进行改革,您觉得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可多选)A曲调 B内容 C服饰 D舞台布景 E舞蹈表现形式 F其他 感谢您的配合!

黄梅戏发展调查报告

安徽安庆黄梅戏调查报告 安徽安庆黄梅戏简介: 2006年6月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早期叫黄梅调或采茶戏,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它发源于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方言念唱,明快淳朴,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真实活泼。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吸引观众。黄梅戏是古皖大地的地方戏种,同京剧、越剧、川剧、评戏南方并称为我国的五大戏种,享誉华夏。黄梅戏已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地以及香港特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发展成对全中国有影响力的剧种,并扬名海外。 因为,我常常听黄梅戏,有人说我喜欢黄梅戏;因为有人说我喜欢黄梅戏,我似觉自己真的与黄梅戏有缘。我也曾问自己,为什么喜欢黄梅戏?到底与黄梅戏有什么深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完全是偶然的:12岁那一年,母亲的同事送我们全家三张黄梅戏票,是韩再芬的《徽州女人》,母亲决定去看看,父亲当时不在家,母亲便叫上一位同事同去,而那剩下的一张戏票不好处理,又不想浪费,我便说去看看吧。 假如,我存心要和黄梅戏结缘,就不会说上面的话,而可以找到种种牵强附会的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他的淳朴自然,或者说我爱他的悠扬婉转,抑或是因为有马兰、吴琼等优秀演员,作为自己爱戏的理由。即便要找出三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也很容易。也许,我也曾经说过“我爱黄梅戏”之类的话,但这话是随缘的。说实在话,我向来对戏曲无多大爱好的;既有之,亦无执着。我出生在一九八七年,长在二十一世纪——这样一个戏曲市场空前不景气,戏曲艺术氛围很淡的环境之下,不像上个世纪那样,有很多人看戏,我这样十六七岁的青少年听戏看戏的更是少之又少了。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只有无缘无故的爱。”这句话是形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我想:用这句话形容我对黄梅戏的情感态度应该不为过吧!所谓“我爱黄梅戏”,都是因为“无缘无故”四个字,“无缘无故”而产生了“缘”。天下之事往往如此,喜欢什么,往往并不需要理由。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如一股洪流,荡涤出人们内心的浮躁。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快捷和高效,但是内心的真情却一点点地被时代的风潮无情地吹走,不留一丝痕迹。而我,却一直在寻觅着这一份真情,我是于时尚身后呼吸着传统文化气息的对精神家园孤独的守望者。终于与戏曲结缘,从中我找到了对充满真情的心灵家园的归属感。难忘戏中阵阵美妙的旋律,如花一般芳香馥郁,百转千回之间,演绎着如诗的华美于梦幻,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比《天仙配》、《女驸马》《牡丹亭》等等更加浪漫了。真想一直沉醉在这样的美梦里永远不要醒。因为,梦醒时分就是现实里太多的无可奈何,永远无法弥补。就让我做个孤独的守望者,守望戏曲在缺少阳光下散发出的那点微弱的光,对我来说,那光足以照亮我的全部世界,那热足以冰释我内心的所有冷酷。就让我孤独地爱着戏曲,爱得很深、很远、很古典…… 一说到黄梅戏,没听过或者不知道黄梅戏的人而说,黄梅戏就是一个陌生的事物,对于陌生的事物,别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起源,它的发展...下面由我向大家简要说明它的起源及发展。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一般人习惯认为,黄梅戏发源地是安徽,黄梅(县)本身就在湖北,不过是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故事。早期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文艺形式。黄梅戏起源于哪里?在戏剧界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观点不一,众说纷纭。关于黄梅戏的起源之争

黄梅戏的诞生与发展

黄梅戏的诞生与发展 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渊源于唐初,18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的安徽怀宁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 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 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 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 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 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从清康熙、乾隆到光 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全 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 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 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在剧目方面, 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 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 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 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 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 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舫合演的《天 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音乐系09(4)班姓名:周纯洁学号:434 得分: [摘要]黄梅戏作为安徽省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品牌和安徽人的骄傲,近些年以来,黄梅戏的市场却在不断的处于萎缩状态。传承和发展都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无论是从弘扬民族文化这个角度来看,还是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都应该重视对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本文以“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着重谈论了黄梅戏在当今社会中传承和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政策来对其进行保护。 [关键词]黄梅戏;传承;发展 围绕本论文的选题,笔者以“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通过中国知网模糊查找,获取17篇,本人对上述文献进行整理,核心文献2篇,边缘文献5篇,重要文献10篇. 本文主要是对10篇重要文献进行综述,如下: 1、洪敬谱在《安徽黄梅戏版权亟待保护》中[1]主要讲述了黄梅戏被侵权问题的严重性和权利人不愿通过诉讼维护自己的权利以及黄梅戏保护法归呼之欲出。他所说的这几个问题分别证明了黄梅戏在现在的市场上还没有得到保护,好多词曲作者的权利得到了侵权,因此为了确保版权不得到侵犯,需要落实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让黄梅戏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保护。 本人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合理的维护自己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不要使黄梅戏得到侵权,从而更好的去发展和保护黄梅戏的优秀成果,因此它的观点值得我们去发扬和学习。对我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作者的观点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他只是讲述了利用法律法规来维护黄梅戏的发展权利,没有落实到实际,其实有些比较贫穷的地方他们的法律意识非常的低,所以说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最终切实的使黄梅戏得到发展和保护。 2、吴洁芳李娜在《安庆黄梅戏的发展与旅游开发》中[2]主要对黄梅戏进行了简介及对安庆黄梅戏建议的两种发展模式自主式和兼容式。并阐述了黄梅戏与安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以及观光旅游活动的兼容式合作。 本人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黄梅戏的发展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在促进其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说作者的观点是与时代同步的。因此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黄梅戏事业的发展定会带动更多的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得黄梅戏事业走向世界的大舞台。 3、金芝在《优势论》中[3]就黄梅戏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它隐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优势:传统与现实不断融合而滚动发展的优势;剧目发展与人才培育紧密结合的优势;地上舞台与空中舞蹈合力齐心的优势;黄梅戏的发展与观念的需求亲密结合的优势。金芝还说如果一种事物完全失去了优势,那么它也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和未来。 本人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顺流而行,最终促进黄梅戏事业的生机盎然。因为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我相信只要我们有毅力和信念,最好充分的准备,黄梅戏最终会发挥他最大的价值和优势。然而作者的观点太过于片面了,只说明了黄梅戏发展存在的优势对其缺点没有做出详细的解决方法,所以今后我在研究黄梅戏发展与传承的时候会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黄梅戏 商品学

商品学大讨论 之“打好徽自牌,唱响黄梅戏” 指导老师:王亮老师 小组成员:潘金晨、李可可、蒋艳芬、陈素芳、林青凤、李琳琳、许国庆、于干、王艳强、方朝、胡海霞、孙赛春

目录 1黄梅戏的起源 2黄梅戏的简介 3优秀剧目 4著名演员 5黄梅戏的发展 6黄梅戏荣誉榜 7黄梅戏的营销现状 —SWOT分析法 8如何让黄梅戏更好的发展 —针对营销对策4ps分析 --针对其他问题分析

黄梅戏的起源:黄梅戏的最早源头是来自湖北与安徽交界的大别山地区(目前此观点较为普遍)。清朝乾隆时期,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19世纪初至解放前)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黄梅戏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黄梅戏的简介: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寓居合成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的唱腔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明快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黄梅戏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黄梅戏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已经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文化载体层出不穷,黄梅戏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其中,代表性剧目推出力度不够、大众文化的挑战挤压、兄弟剧种的冲击、地方剧团发展举步维艰等问题是制约黄梅戏发展的瓶颈,亟需转变发展思路,提出新的举措,促进黄梅戏艺术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黄梅戏;艺术;发展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蜚声海内外,已经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为黄梅戏艺术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黄梅戏艺术实现了“梅开二度”。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各种新的文化载体层出不穷,且越来越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新形势下黄梅戏及其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代表性剧目推出力度不够。一个地方剧种生存和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代表性剧目至关重要。如沪剧中的《莺莺做媒》,越剧中的《沙漠王子》、《西厢记》,豫剧中的《花木兰》,评剧《花为媒》等等,都体现了经典剧目的重要性。黄梅戏在“梅开二度”之后,虽有《徽州女人》、《一弯新月》等新剧目陆续公演,但黄梅戏还是缺乏关键性作品的问世,像《女驸马》、《天仙配》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力作更是少见。 二是黄梅戏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黄梅戏演员的培养是黄梅戏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而黄梅戏演员的培养需要“从娃娃抓起”。客观地说,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当前浮躁、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社会状况不利于黄梅新人的成长,像著名演员田海蓉、网络歌手慕容晓晓等都是黄梅戏演员出身,转而投身其他艺术领域,更多的新人耐不住苦练内功的寂寞,从而要想让新人达到前辈艺人对艺术追求的境界和对艺术功底的锤炼路途依然遥远。 三是大众文化挑战挤压黄梅戏艺术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大众传媒手段的不断更新,大众流行文化,如流行歌曲,电影,电视剧,甚至外国的电影电视剧等逐步占领广大青少年的业余时间。与此同时,欧美文化元素也在不断地冲击艺术市场,原本带有明显区域性的黄梅戏市场的发展空间就自然受到了挤压,广大青少年受众群体面临多元化选择。市场营销学理论认为,消费者也是需要教育的,而黄梅戏的市场推广中对消费者教育这个层面所做的工作甚少。以至于欧美文化开始渐渐主导年轻观众的思想,而戏曲则给人的感觉是越来越束之高阁,成为博物馆藏物。 四是兄弟剧种的冲击。除国粹京剧之外,诸如越剧、昆曲、川剧都在不断地传承创新,大力推陈出新,积极引导文化消费,努力占领文化消费市场。像越剧在第一时间改变了台湾作家痞子蔡的畅销书《第一次亲密接触》,昆曲《牡丹亭》

浅谈对黄梅戏的思考

浅谈对黄梅戏的思考 经济管理学院(14409152)汪琼 摘要:黄梅戏历史平凡却充满神奇,本文介绍了黄梅戏流入安徽的过程和建国后的发展,叙述了黄梅戏的发展壮大,简述了黄梅戏的现状,分析其各种原因,对黄梅戏未来道路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黄梅戏;历史;安徽;现状;未来道路 我来自安徽,可能是从小受外祖母的影响,对黄梅戏十分喜爱,也略懂一二,面对目前 黄梅戏的现状有些担忧,故收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黄梅戏的发展提出实质性的建议。 一、关于黄梅戏的历史 黄梅戏的历史很平凡,没有多少可以炫耀的资本。像一个寒门游子,靠着自己的打拼和不断地顺时应势或与时俱进改变了命运,也改变了世人的看法,赢得了地位和尊重。 早年,黄梅戏被认为是淫词浪曲,演黄梅戏和看黄梅戏都是被严格禁止的。《皖优谱》说:“今皖上各地乡村中,江以南亦有之,有所谓草台小戏者,所唱皆黄梅调。戏极淫靡,演来颇穷形尽相,乡民及游手子弟莫不乐观之。但不用以酬神,官中往往严禁搬演,他省无此戏也。”①此时的黄梅戏,虽深受底层百姓欢迎,却毫无地位可言。黄梅戏最早的女演员胡普伢因为偷着去看了一次黄梅戏,被家里人抓回来痛打了一顿。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艺名丁老六)也因为唱黄梅戏而和同伴一起被乡丁抓去,头套芦席游乡。 黄梅戏最早应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即清咸丰(1851—1861)前后,是一个相对晚出的剧种。由于晚出,便占尽天时,大受其惠,可以广泛地吸收、借鉴既有成果,杂取众家之所长,养成自己 之才艺。其实,一个剧种历史的长短并不重要,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热爱。越剧的历史就不长,只有百年的历史。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把黄梅戏的历史说得多么沧桑,多么老迈。并且,一个剧种的诞生,也并不仅以声腔的出现为依据,而应以戏剧要素的整合完成为标志。 由于黄梅戏的山歌属性使它有了诸多“行走”的方便。大水一来,随着匆忙逃生的群体 或个体游走四方。作为与湖北黄梅毗邻的安徽安庆自然就成了黄梅采茶调最先落脚的地方。 当时的安徽,已经经历了徽商的辉煌,已经成功地创造了“改调歌之”的青阳腔的奇迹,已经孕育了“冲州撞府”的“乱弹”徽班;还有远自《孔雀东南飞》,近至《桐城歌谣》的民间叙事文学传统。再加上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这一带地域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氛围,为黄梅调备足了地气与养料,使湖北的黄梅调一到安徽便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得以迅速发展成 一个新兴的、充满活力的地方戏曲剧种。 此外,由于这一带叙述文学传统的影响,黄梅调传到这里后,开始以歌唱和表演的形式把“身边事”叙述出来,这就有了早期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创作。着名小戏《打猪草》表现的 就是当时发生在当地农村的农家儿童的小故事,黄梅戏艺人把它以“对歌”形式表演出来,成了一个精彩的歌舞小戏。全剧活泼可爱,充满童趣,基本实现了“歌舞演故事”的戏曲表演品格。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安庆怀宁,黄梅戏开始有了第一个职业班社。这个班社名叫“仁义社”,是当时石牌镇上“一家杂货店小老板”创立的。他们大都是农民、生意人或手艺人,这也是乡镇社会走向近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一个讲安庆方言的剧种,我们有理由说:“黄 梅(采茶)调在湖北,黄梅戏在安徽”。 二、关于黄梅戏的现状 黄梅戏老艺人常说,黄梅戏是“大水冲出来的”。确实如此。乾隆年间大水,使黄梅调开始随灾民流入安徽。其实,在当时的条件下,长江中下游水患频仍,以后大水不断,道光二十九年

浅谈家乡的黄梅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05074404.html, 浅谈家乡的黄梅戏 作者:李向阳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6期 摘要:文学与艺术本来就是相通的,在我的文字里融入对艺术的赞美。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能够经久不衰终有它自身独特的魅力,感受黄梅戏,感受不一样的家乡情怀。 关键词:钟爱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 称。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的发源地有两种不同的版本,有一说就是由我家乡下属的“黄梅县”的采茶调发展而来。黄梅戏起源于唐初,至今已经有1400年的历史。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在湖北的发展,与当时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句口号密不可分,这句口号就是“把黄梅戏请回娘家”。在这一口号的指引下,湖北省围绕振兴黄梅戏做了大量工作,专门成立了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为挑好演员,当时负责此项工作的章华荣同志跑遍了黄冈的文艺团体,终于找来了后来成长为黄梅戏领域当红小生的张辉和“五朵金花”之一的杨俊,1988年7月,杨俊答应来湖北发展,并推荐张辉与她同行。如今这两位早就成长为全国黄梅戏的知名演员,经常活跃在春节晚会和许多大型的文艺表演舞台上。自2006年8月份以来,张辉担任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书记。2009年5月18日,他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我是从小听着黄梅戏长大的。小时候,每到夏天,吃过晚饭乡亲们抖落一天的疲惫,三三两两地搬着板凳聚在门前的稻场,乘凉、聊天、唱黄梅戏。在如水的月色里,通常是一把二胡、一管竹笛、一阵沧桑却纯净的嗓音,交响出乡亲们对于黄梅戏的无穷乐趣。在这些如痴如醉、如泣如诉的熏染中,我邂逅了董永和七仙女的那棵槐荫树,感受了女画家流泻在海滩上的离愁别恨,听见了梦龙春香敲响的恩情钟,也看到了刘海金蟾的云淡风轻月半圆。如此多的经典故事,在我的心底种下了一粒粒钟情的种子。多年以后,当《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夫妻观灯》渐渐地从童年的稻场消逝,当那一份无以复制的洒脱和缱绻心安理得地滞留在剧院的舞台,当太多太多的声色犬马疯狂地侵蚀着那片圣洁的精神净土,我对黄梅戏的钟情和喜爱越发地汹涌成灾。这绝不是附庸风雅、故作清高,因为黄梅戏在热情开放中饱含的幽怨哀伤,在喜悦爽朗里参合的孤寂愁苦,在清丽明快中渗透的苍凉悲戚,完美无缺地勾画出我最真最真的惆怅。 它是一泓秋水,涓涓地流,荡漾起女儿眼底的柔波;它是一缕春风,潜潜地吹,撩拨起女儿心头的炽热;它也是一弯新月,淡淡的清辉映照出许多如诗的容颜。在我的家乡,没有哪种表达和倾诉比黄梅戏更悱恻缠绵,亦没有哪种演绎和挥洒比黄梅戏更妩媚优雅。曲调以委婉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