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追风透骨胶囊对治疗痹症的临床疗效的观察

追风透骨胶囊对治疗痹症的临床疗效的观察

追风透骨胶囊对治疗痹症的临床疗效的观察
追风透骨胶囊对治疗痹症的临床疗效的观察

届别2016

学号201214140124

毕业设计(论文)

追风透骨胶囊对治疗痹症的临床疗效的观察

姓名李楚芳

系别、专业药学院药学

导师姓名、职称刘思妤(讲师)

完成时间2016-1-10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1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追风透骨胶囊的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介绍 (2)

1.3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

2 实验部分 (2)

2.1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

2.2 病例采集 (2)

2.3 病例纳入标准 (3)

2.3.1 类风湿性关节炎入组标准 (3)

2.3.2 肩关节炎入组标准 (3)

2.3.3 中风后遗症入组标准 (3)

2.4 治疗方法 (3)

2.5 疗效评定标准 (3)

2.5.1 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评定标准 (4)

2.5.2 肩周炎疗效评定标准 (4)

2.5.3 中风后遗症(寒湿阻痹型)疗效评定标准 (4)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3.1 追风透骨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4)

3.1.1 两组治疗前后主症疗效 (4)

3.1.2 两组治疗前后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5)

3.1.3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5)

3.1.4 两组总疗效比较 (5)

3.1.5 不良反应记录 (6)

3.2 追风透骨胶囊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6)

3.2.1 追风透骨胶囊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比较 (6)

3.2.2 不良反应记录 (6)

4 讨论 (6)

4.1 痹症的病因病机 (6)

4.2 痹症的诊断标准 (6)

4.3 追风透骨胶囊治疗痹症的药理作用 (7)

4.4 临床试验中问题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1)

摘要

目的:评价追风透骨胶囊对治疗痹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实验方法,分别筛选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后遗症(寒湿痹阻兼血瘀证)患者各60例,经随机分组后进入8周(两个疗程)的治疗期,治疗组服用追风透骨胶囊,对照组服用大活络胶囊。结果:追风透骨胶囊能明显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追风透骨胶囊治疗组和大活络胶囊对照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显效率分别为53.33%、30.00%,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0.00%。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证侯疗效优于对照组。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后遗症在总疗效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追风透骨胶囊)疗效优于对照组(大活络胶囊)。结论:追风透骨胶囊是治疗痹症的有效药物之一,具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关键词:追风透骨胶囊;痹症;双盲实验;平行对照;总有效率

ABSTRACT

Objective: Evaluation Zhuifeng TouGu capsule o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reatment of Arthralgia Syndrome. Method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arallel-group experimental methods, screening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round the shoulder joint inflammation, stroke sequela (cold dampness bizu and blood stasis) patients with 60 cases, by random grouping into 8 weeks after treatment period (two courses), the treatment group take zhuifeng TouGu capsules, the control group taking large adjustable capsule. Results: zhuifeng TouGu capsule can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rheumatoid factor (RF), blood sedimentation (ESR), c-reactive protein (CRP) levels. Zhuifeng TouGu capsule treatment group and large adjustable capsule group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53.33%, 30.00% respectively,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93.33%, 80.00% respectively. Two groups of curative effect comparison, the treatment group syndrome curative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round the shoulder joint inflammation, stroke sequela in terms of total curative effect comparison, after statistics processing,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treatment group (zhuifeng TouGu capsule) curative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large adjustable capsule). Conclusion: zhuifeng TouGu capsule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poliomyelitis, has good curative effect, and low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Keywords:Zhuifeng TouGu capsule; Arthralgia Syndrome; random double-blind method; Parallel controlled trial; Total effective rate

1前言

1.1 追风透骨胶囊的概况

“追风透骨”处方出自东汉张仲景著的中医经典古籍《金匮要略》,据此研制追风透骨胶囊。功能主治:通经络,祛风湿,镇痛祛寒。用于风寒湿痹,四肢痹痛,神经麻痹,手足麻木。

《黄帝内经》之《素问·痹论》中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因为本疾病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所致,所以对症方法为祛风、散寒、除湿[1-2]。“痹症”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在现代医学上来说包括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3]。白玉明,徐广慧[4]等总结痹症的临床表现为四肢痹痛、手足麻木、腰部重着、屈伸不利、晨僵等,严重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而日益发展起来的中医医药在对该疾病的治疗上占领着很大的优势。而追风透骨胶囊是根据中医学理论,总结古往今来对痹症治疗的经验并加以改良研制而成。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对痹症的治疗。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展了追风透骨胶囊治疗痹症临床疗效的研究。陈桂红,曾繁涛[5]对追风透骨丸进行了药效学研究,发现追风透骨丸能有效改变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度,从而发挥调节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刘绍炼[6]等做了追风透骨丸对治疗肩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确定了其临床疗效。贾忠葆,肖忠林[7]等人采用平行双盲[8]对照方法,展开了追风透骨丸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口服追风透骨丸对治疗该类疾病效果满意。邬亚军[9]等人采用口服追风透骨丸的方法,研究了追风透骨丸对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研究,结果显示该药用于风湿寒性关节痛具有一定疗效。可见,追风透骨胶囊在临床治疗痹症上有一定的效果。追风透骨胶囊由10大类,24味药材组成。其配方中含有的制川乌总碱、草乌总碱、蚯蚓素、秦艽碱甲、天麻苷元等12种有效成分可通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渗出液和水肿等作用,达到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等引起的炎症及肿胀[10-11]。追风透骨胶囊中乌头碱、羌活[12]、制草乌等药材均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中乌头碱具有良好的中枢镇痛作用[13]。川芎、赤芍、当归等多种药材中含有的有效成分可通过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流量,减少血小板聚集、减少微血栓形成,以及增强毛细血管壁物质交换等作用,达到改善患者受损组织局部微循环以及增强肌肉和关节软骨等处的新陈代谢功能[14-15]。追风透骨胶囊中川芎嗪[16]、天麻素[17]等有效成分可修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细胞,改善神经损伤、神经麻痹、肢体麻木等症状。追风透骨胶囊成份中麻黄[18]、秦艽、茯苓[19]、地龙[20]、赤小豆均有利尿作用,可促进患者体内尿酸的排泄,减轻患者肌肉酸痛及关节肿胀等症状。

1.2 双盲实验、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介绍

双盲实验是科研人员在对研制的新药进行测试时用的一种方法。在这种双盲实验中,作为实验对象的病人和作为实验参与者(或观察者)的医务人员都不知道(双盲)谁被给予了新药,谁被给予了“宽心丸”。这样,医务人员对病人服药以及服“宽心丸”这两种结果的观察就会更加客观,因而对新药实际效果的解释也就会更准确、更科学。这种“双盲”的实验设计能使研究人员进一步从其他一些变量中孤立出新药的效果来。

平行对照就是同一批号(炉号等)取两个以上相同的样品,以完全一致的条件(包括温度、湿度、仪器、试剂,以及试验人)进行对照试验,看其结果的一致性,两样品间的误差是有国标或其他标准要求其优点是防止偶然误差的产生。

多中心临床试验是由多位研究者按同一试验方案在不同地点和单位同时进

行的临床试验。各中心同期开始与结束试验。多中心试验由一位主要研究者总负责,并作为临床试验各中心间的协调研究者。

1.3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近几年来有不少学者对追风透骨治疗痹症进行了研究,但暂时没有比较系统的相关报道,其疗效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运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与其他中、西药进行比较,评价追风透骨胶囊对治疗痹症(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目的在于更加深入的研究该药,以及为日后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2实验部分

2.1 研究方法与实验分组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分别筛选符合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后遗症(寒湿痹阻兼血瘀证)患者各60例,经随机分组后进入为期8周(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服用追风透骨胶囊,对照组服用大活络胶囊。

2.2病例采集

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风湿内科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门诊及住院部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兼血瘀证患者、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中风后遗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各收集病例60例。其中类风湿性

关节炎寒湿痹阻兼血瘀证患者中含男性患者32人,女性患者28人,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56.7岁;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中含男性患者31人,女性患者29人,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5.9岁;中风后遗症患者中含男性患者33人,女性患者27人,年龄49-77岁,平均年龄61.7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

2.3病例纳入标准

(1)中医辨证为寒湿痹阻兼血瘀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后遗症患者。

(2)中医辨病为痹证,辨证为寒湿痹阻兼血瘀证;

(3)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4)排除有各种继发性风湿骨病;排除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以及近1个月内曾患过出血疾患者;排除各种肝肾功能不全、胃肠道疾病患者。

2.3.1类风湿性关节炎入组标准

参考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主症:(1)关节冷痛,感受风寒或遇阴雨天疼痛加剧;(2)关节肿胀;(3)关节屈伸不利。次症:(1)关节畸形;(2)关节压痛;(3)晨僵;(4)四肢麻木;(5)畏寒肢冷;(6)口淡而腻;(7)纳呆脘闷。

2.3.2肩关节周围炎入组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寒湿痹阻兼血瘀证):主症:(1)关节冷痛,感受风寒或遇阴雨天疼痛加剧;(2)肩关节活动受限。次症:(1)关节畸形;(2)关节压痛;(3)关节肿胀;(4)四肢麻木;(5)畏寒肢冷;(6)口淡而腻;(7)纳呆脘闷。舌脉:(1)舌质淡或淡暗(2)舌苔白或白腻(3)脉沉弦或弦紧。以上证候至少具备主症2项、次症4项,参考舌脉方可诊断。

2.3.3中风后遗症入组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蛛网膜下腔出血3、脑出血4、脑梗塞:(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2)脑栓塞;(3)脑隙性梗塞;(4)无症状性脑梗塞。

中医诊断标准: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钱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

2.4治疗方法

给治疗组患者服用追风透骨胶囊每次4粒,每日2次,对照组服用大活络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以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以上观察期间不加用其它中西治疗药物或其它治疗手段。

2.5疗效评定标准

2.5.1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评定标准

(1)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率≥75%;ESR和CRP正常或接近正常或明显改善。(2)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率≥30%;ESR和CRP有改善或无改善。(3)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率<30%,ESR和CRP无改善。

2.5.2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2)显效:肩部疼痛缓解明显,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明显。(3)有效:肩部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疼痛、麻木或眩晕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70%,CT或X线显示有好转。(4)无效:症状无改变。

2.5.3中风后遗症(寒湿痹阻兼血瘀型)的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2)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3)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追风透骨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3.1.1两组治疗前后主症疗效

对追风透骨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兼血瘀型)进行临床研究,两组治疗前后主症疗效比较结果如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主症疗效比较(±s)

疾病观察指标治疗组(30

例)对照组(30

例)

风湿性关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关节晨僵时间

(min)

39.95±8.87 11.27±4.86 39.89±8.16 15.35±4.21

关节压痛指数19.73±1.38 9.04±1.27 19.85±2.03 11.19±2.07 关节肿胀数

(个)

7.76±1.07 2.74±0.94 7.86±0.95 4.25±1.15

节炎

V AS评分 5.37±0.94 1.74±0.85 5.43±0.98 2.59±0.76 HAQ评分15.59±1.57 3.61±0.84 16.19±1.467 5.60±0.93 双手平均握力40.25±4.83 66.54±8.85 39.24±5.48 56.80±8.59

注:VAS积分:用来评估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HAQ:日常生活能力健康评估。

治疗组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0.05),对照组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主症改善均有明显作用。两组治疗后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秩和检验),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提示治疗组对主症改善优于对照组。

3.1.2两组治疗前后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对追风透骨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兼血瘀型)进行临床研究,两组治疗前后各中医症状比较结果如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各中药症疗效比较(±s)

组别例数症候总积分

治疗前治疗后前后差值治疗组30 15.61±2.97 6.47±2.94 9.14±2.75 对照组30 15.47±3.74 9.54±2.69 5.93±2.69

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前证侯积分和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证侯积分和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后两组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能明显改善寒湿痹阻兼血瘀型痹症的症状,治疗组证侯疗效优于对照组。

3.1.3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对追风透骨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兼血瘀型)进行临床研究,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结果如表3:

表3:治疗前后两组RF、ESR、CRP水平比较(±s)

组别类风湿因子

(RF)

血沉(ESR)

C反应蛋白

(CRP)

治疗组治疗前

治疗后

35.55±4.96 41.47±2.46 35.37±3.19

11.53±1.94 19.71±1.94 11.72±2.35

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

37.41±4.13 41.87±1.86 35.31±3.27

16.56±2.49 23.25±1.67 16.27±1.53

试验结果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善均有明显作用,两组治疗后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秩和检验),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提示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服用追风透骨胶囊的治疗组在降低类风湿因

子、血沉、C反应蛋白等方面,优于对照组。

3.1.4 两组总疗效比较

对追风透骨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兼血瘀型)进行临床研究,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结果如表4: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显效率

(%)

总有效率

(%)

治疗组30 16 12 2 53.33% 93.33%

对照组30 9 15 6 30.00% 80.00%

结果表明追风透骨胶囊治疗组和大活络胶囊对照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兼血瘀型)的显效率分别为53.33%、30.00%,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0.00%。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证侯疗效优于对照组。

3.1.5 不良反应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有2例男性患者(年龄为57岁,62岁),在服药初期,出现由小范围疼痛扩散到大范围疼痛的现象,坚持服药2天后疼痛逐渐减轻,出现好转。另对照组有1例女性患者(年龄为53岁),在服药初期有轻度的胃腹不适,3天后消失,不影响后续治疗。

3.2追风透骨胶囊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3.2.1追风透骨胶囊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比较

对追风透骨胶囊治疗肩关节炎、中风后遗症进行临床研究,两组治疗疗效比较结果如表5:

表5:治疗后疗效比较(例)

疾病组别例数

疗效

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肩关节周围炎治疗组30 4 15 10 1 对照组30 4 14 11 1

中风后遗

症治疗组30 2 15 11 2 对照组30 1 14 12 3

实验结果显示,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后遗症在总疗效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追风透骨胶囊)疗效优于对照组(大活络胶囊)。

3.2.2不良反应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有2名女性患者(年龄分别为55岁,62岁)在服药初期出现口干舌燥、胃部稍有不适症状,但症状较轻,不影响后续治疗。对照组有

2名男性患者(年龄分别为72岁,65岁)出现轻度的胃部不适,2-3天后症状减轻,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4讨论

4.1痹症的病因病机

痹症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见病因一方面有因劳逸不当、饮食失当、跌仆损伤、老年久病等原因导致正虚卫外不固的内因,另一方面则是因感受风寒湿邪,邪气乘虚侵入人体,造成经脉阻塞。临床表现为机体关节肌肉肿痛,麻木酸楚,屈伸不利,晨僵等。基本病机为风、寒、湿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导致经脉闭阻不通或筋脉失养,即所谓“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病机关键点是经脉闭阻,气血不通。

4.2痹症的诊断依据

主症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其伴发症有麻木、酸楚、重着、肿胀、变形、屈伸不利、活动障碍。病变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查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了解骨关节疾病的病变部位与损伤程度。实验室检查如抗溶血性链球菌“0”、红细胞沉降率、C一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以及关节镜等检查,有助于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RA)。由于痹症患者在病发时,常好发各种炎症疾病,比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此时患者体内血沉(RA)明显增快,并且随病情缓解而下降,故在实验室检查中可作追风透骨胶囊治疗痹症疗效判断的指标之一。C-反应蛋白(CRP)是指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是炎性反应蛋白之一,痹症发作时因组织受到损伤,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CRP)普遍升高,可作为临床风湿热诊断标准的次要指标之一。类风湿因子(RF)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RF有IgG、IgA、IgM、IgD、IgE 5种类型,随着病情发展,RF滴度升高,检测RF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诊断、分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4.3追风透骨胶囊治疗痹症的药理作用

从中医上来讲治疗痹症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即予以祛风、散寒、除湿等手段祛除外邪,兼顾通经活络。病久耗伤气血,则注意调气养血,补益肝肾。肢体关节疼痛是痹症的一个突出症状,可有针对性地选用具有止痛作用的药物,

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追风透骨胶囊中川乌总碱、草乌总碱、蚯蚓素、秦艽碱甲、天麻苷元等12种有效成分可通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渗出液和水肿等作用,达到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等引起的炎症及肿胀。乌头总碱、秦艽碱甲、香附醇、川芎嗪等13种有效成分均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中乌头总碱具有良好的中枢镇痛作用。经实验表明,追风透骨胶囊能抑制多种实验性疼痛,提高实验小鼠的痛阈值;当作用在人体时,可有效改善各类风湿病痛、骨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神经疼痛等症状。川芎嗪、阿魏酸、芍药苷、香附油、天麻多糖等多种有效成分可通过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流量,减少血小板聚集、减少微血栓形成,以及增强毛细血管壁物质交换等作用,达到改善患者受损组织局部微循环以及增强肌肉和关节软骨等处的新陈代谢功能。天麻素等有效成分可修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细胞,改善神经损伤、神经麻痹、肢体麻木等症状。茯苓多糖、天麻素、乳香酸、没药树脂等成分可促进软骨细胞DNA、蛋白多糖和胶原的合成,改善患者的骨侵蚀、关节软骨退化等症状。麻黄、秦艽、茯苓、地龙、赤小豆均有利尿作用,可促进患者体内尿酸的排泄,减轻患者肌肉酸痛及关节肿胀等症状。麻黄、川芎、秦艽、防风、赤芍均具有抑菌作用,可抑制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中制川乌、制草乌对免疫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麻黄对细胞免疫亢奋有抑制作用,细辛和茯苓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淋巴细胞表面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的表达,但这些抑制并非细胞毒作用。由此得知,追风透骨胶囊可用于免疫变态型疾病的治疗。

4.4临床试验中问题

本试验以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后遗症为例,与大活络胶囊作对比分析了追风透骨胶囊对治疗痹症的临床疗效。在临床试验中,因为受时间仓促,未能完成全部病例服药前后的肝肾功能,以及各项检查。所以在实际试验过程中难以完整的取得安全性评估资料。虽然受试者在服药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及不良反正,但是追风透骨胶囊远程疗效以及安全性还需多中心大样本的长期观察验证。

参考文献

[1] 曲振君,郭秀文.痹症的中药中医治疗[J].中医中药,2010,46(2):71-73.

[2] 徐剑,黄兴彬等.浅谈痹症的辩治[J].2010,4(2):4-6.

[3] 朱钰叶.中医痹症的病种范围及证治研究概况[J].陕西中医学院,2009,1(32):76-78.

[4] 白玉明,徐广慧,徐广阔,张继华等.治疗痹症65例临床体会[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8(2):1-2.

[5] 陈桂红.曾繁涛.庄萍.追风透骨丸的药效学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4.26(4):90.

[6] 刘绍炼.追风透骨丸治疗肩周围关节炎60例临床研究[J].医药导报,1998,17(1):32.

[7] 贾忠葆,肖忠林,李桂兰等.追风透骨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6例临床观察[J].中成药,2002,24(5):400.

[8] Han G, Yan D. Parallel Control Method with Random Double-blind and Double-simulation in Treatment with Amisulpride and Risperidone of First-onset Schizophrenia[J].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oepidemiology, 2012.

[9] 邬亚军,方琅.追风透骨丸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4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2):108.

[10] 师海波,周重楚,李延忠. 川乌总碱的抗炎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0(03):46-47.

[11]庞学丰.秦艽汤加碱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2(1):46-48.

[12] 张明发,沈雅琴,朱自平.羌活的阵痛抗炎抗血栓形成作用研究[J].中医药研究,1996(06):135-138.

[13] 陈龙,蔡明昌.草乌几种炮制品的阵痛作用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1995(1):20-22.

[14] 徐红梅,刘表云.赤芍总苷抗血栓作用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1):46-47.

[15] 邓春霞,叶春生.当归对血液与循环系统作用的药理研究概况[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5):58-59.

[16] 高长越,周华东.川芎嗪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3):135-136.

[17] 薛柳华,唐一鹏,孙承林等.天麻素对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膜的保护作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03):134-138.

[18] 陈荣明,朱耕新.麻黄中不同提取物对细胞免疫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4):234-236.

[19] 王国军,李嗣英,许津.茯苓素对小鼠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2(01):135-137.

[20] 吴畏,杨崇德,刘才平.地龙药理作用的研究新进展[J].中国药理与临床,2002,18(2):19-21.

致谢

本论文是在刘思妤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关怀下完成的。刘思妤渊博的学识、严峻的治学态度及随和的为人之道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将使我终身受益,同时,刘老师在生活上也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帮助。为此,我要对她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此外,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老师,感谢我的班主任及所有的任课老师四年来给我的指导和帮助,是你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你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你们表示我由衷的感谢,并祝所有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

另外,我还要谢谢和我共度四年美好大学生活的2012级药学班的全体同学,感谢全体同学的帮助和鼓励,同窗之谊终生难忘,感谢家人的支持和谅解和你们一起学习使我受益颇多!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主要文献资料已开列出来,本文的有些句子或段落引自这些参考文献。在此向所有的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

胡希恕谈经方的加减运用之道

胡希恕谈经方的加减运用之道 胡希恕谈经方的加减运用之道关于经方的加减,在伤寒医家中,大致有三种: 一种是运用经方不加减,能熟练的运用经方,保持经方的纯洁度; 二是运用经方适当加减; 三是研究伤寒的理论,却用五脏辨证的方法处方。通过我们前面对胡希恕经方纯真度的分析,可以知道胡希恕运用经方基本是原方应用。有些医家以为经方太少,不能应付复杂的临床局面,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天下的疾病难以计数,仲景把他归结为“六病”,可以说是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后世医家多用症状确立病名,去道远矣。这种做法一直到我们的《中医内科学》,并且中医学子都是用《中医内科学》来武装自己的。所以很难体会仲景的诊疗思维,要想学好经方,提高疗效,必须先放弃《中医内科学》的论述。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中医内科学》学得越多,接受经方就越受拘束。徐灵胎和陈修园主张烧掉仲景后的医书,最初笔者以为是言辞过激,崇古过甚。后来理解为应该把仲景的《伤寒论》放到应有的位置上,《中医内科学》可以作为一个小小的补充,中医必须以《伤寒论》作为学习的重点。如果用量化的话,经方当占百分之九十,《中医内科学》占百分之十。就中医

而言,学科分的越细,实际上是离中医越远。说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经方数量少,又没有分型,如何能应付临床呢?所以有人提出经方贵在加减,如用小柴胡汤加丹参、鸡骨草治疗肝炎,用麻杏石甘加鱼腥草、双花治疗肺炎,其实这都是误解经方所致,用的看似经方,实际上是用后世的五脏理论运用经方的,只是把伤寒方当成了一本方剂学,看似用经方,实际非也。岳美中先生对于运用经方不可随便加减深有体会,在其文集中记叙到:“运用古代成方于临证时,如证与方合,最好不要随意加减。1941年在唐山,诊治一李姓妇女,年50余,半年来经常尿血,频而且急,尿道痛,经多方医治未效,其脉数,小腹痛拒按,此虽下焦蕴有湿热,但久尿脓血必致阴伤,处以猪苓汤: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阿胶6克,滑石9克。药尽3剂,诸症均逝,数日后又复发,但稍轻,因思其久病必虚,则于方中加山药9克,服药3剂,诸症反而加重,虑其加山药恐有失当之处,去之,复进3剂,诸症又减,只余排尿时尿道稍感疼痛,又虑及尿道久痛恐有砂石瘀滞,加入海金沙9克以导其浊,药后两剂诸症大作,鉴于2次反复失败的教训,再不敢任意加减,乃守猪苓汤原方,服10剂而获痊愈。我再指导学生临证时,常以此例相告,谓古方不可任意加减,若欲加减,宜谙习古人之加减法而消息之。”这看似个案,实际上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因此运用经方要谨慎加减。当今临床上我们经常

胡希恕讲痹症

胡希恕讲痹症 这个范围相当的广啊,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痛当然属于这种,那么,像这个类风湿啊,骨质增生啊,都概括在内的。以至于这个神经发炎,骨节疼痛,古人啊分不开的,都叫做痹痛,现在呢,我们有几节书,要温习温习。 一、仲景关于痹症的条文 在金匮要略里头,在痉湿暍篇里头,专门提出了一个湿痹。 ①他说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桂枝去桂(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这节说是啊,他就指这风湿。所以他也当太阳病了,也有关节疼痛,发热而烦。那么这种病,要是太阳病呢,这个关节疼痛而烦,这是一个表实这样一个证候。太阳伤寒,他是一个身痛,腰痛,骨节疼痛。那么要是真正的太阳伤寒证呢,他脉他要浮紧的。那么现在这个脉呢,沉而细,这个沉脉呀,古人认为,这个沉脉也主里,也主寒,也主水,所以在这个《金匮要略》里头,这个水,就是这个水肿这类的病,他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那么这个,这一段,这个病主要的是这个里虚,所以脉沉细嘛,而饮不行,水不行,所以这个叫湿痹,这个不是太阳伤寒。太阳伤寒应该脉浮紧呐,这里脉沉而细,说明是里虚有停水。那么古人呢,管这种的身体疼痛叫作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从这节上说,这个温痹的证候也不一样。那么要假设这种情况,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那我们遇到关节炎这种情况,身体疼痛而烦,类似表证,他这个主要由于小便不利,咱们这个讲伤寒论也有啊,那么里头有停饮,小便不利,你不利小便表不解。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利小便,里气一通畅,内外也和,也自然汗出而后解。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湿痹啊,所以有这种表热的证候。就由于水不行于里,可表气也闭塞,所以发生这种表证。那么这个呢,不要误于表的证候,一味发汗不行的,咱们在伤寒论,有多少节了。有一节我还记得,说这个太阳病,发汗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恶寒,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他要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那个去桂不对的,应该去芍药,跟这个是一样的。那么要不利水,是不治的,我们治这个一般的关节炎呐,要注意有这么一种,但当利其小便。 ②湿家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可与麻黄加术汤。这也是痉湿暍的一章里头的。我讲,我很少几节把他集中了,然后等会讨论这个痹疼怎样治疗,这个地方。这个治疗,也不外乎古人这些原则了。这个湿家古人就指的这个风湿,身烦痛,那么痛而至烦呐,可与麻黄加术汤,他是可与之,不是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 西医学中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 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多40岁); (5) 晨僵感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 风寒湿痹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 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 薄白,脉浮或浮缓。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 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 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二、 1、 甚 、甬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2、

再谈痹症的临床辨证论治

《再谈痹症的临床辨证论治》 治疗痹证当以气血为纲,辨明痹痛之虚实。痹证之根源本乎湿,湿为主气,属阴邪,与风寒相合,易伤营卫,湿从热化,即耗散气阴。治痹最忌不分寒热虚实,一味滥施辛热香窜之品。故立方时多以黄芪为君药,鼓舞气机,气行则血行,病邪即无留着,脉络中气血流贯,何以凝塞为痛哉?大气一转,纵有留湿,亦可趋下从气化而解。益气驱邪,寓泻于补,相辅相成,可增强治疗方药之疗效。 益气通络法 风痹、血痹,具有以风湿为主的证候,形寒发热,肢体厥冷,麻木不仁,痛处多在腰髋臂腿大关节部位,运动功能受限、面色白,精神懈怠,音沉语懒,呼吸短气似喘,舌淡苔薄,六脉沉涩而细弱,此阳气不得发越以达于血脉,营卫循行失调。治宜扶助阳气,宣痹通络。方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生黄芪60g 川桂枝12g 炒白芍30g 秦艽20g 秦当归15g 寻骨风30g 老鹳草15g 鬼箭羽15g 青风藤30g 乌梢蛇12g 生姜3片大枣6枚 颈部强直疼痛加葛根30g,偏头痛加川芎15g蜂房30g辽细辛9g上肢关节挛急,加桑枝30g地龙12g。 温阳通络法 寒邪偏盛,发为痛痹,痛有定处而明显,遇冷更甚,周身经络酸楚,或腰背如坐水中,面色青紫,舌苔白嫩,脉弦紧。此寒邪阻络,治宜温散,俾获微汗而解。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15g 黑附子15g 川芎12g 生苡仁60g 苦杏仁15g 炙甘草10g 辽细辛9g 上肉桂6g(后下)延胡索24g 羌活9g 独活30g 身热口渴,加生石膏30g;疼痛剧烈加川乌(先煎一小时)30g蜈蚣10条;肾经虚寒,腰背冷痛加熟地30g鹿角胶15g;气虚下肢乏力,加生黄芪30g怀牛膝15g。 搜风通络法 周痹,四肢游移作痛而无定处,夹瘀者,必口唇青紫,舌有瘀斑,脉沉弦。此证良由经络空虚,痹邪居以为宅,日久必恙根深痼。叶天士倡“久痛治络”之说,非迅疾飞走不能奏效,主张用搜剔虫药治疗。对长期久治不愈的痹证,吸取前贤用药经验,师其意加以变通,结合活血化瘀,使疼痛缓解,颇有良效。自拟方如下: 生黄芪60g 土茯苓60g 广地龙15g 土鳖虫12g 乌梢蛇15g 全蝎尾15g 炮山甲15g 金蜈蚣15条旱龟板20g 露蜂房30g 忍冬藤30g 鸡血藤30g 络石藤30g 威灵仙30g共研细面,每日早晚饭后各冲服一小勺。另服“大活络丸”每次一粒每日早晚各一次。 兼阴虚风动,手足抽搐作痛加羚羊角0.5g(吞服),桑枝12g白蒺藜30g;烦热口渴加石斛20g丹皮15g瓜蒌根20g;纳食少味加生谷芽30g麦冬15g;痹痛在上肢加川桂枝15g;痹痛在腰膝以下,加苍术15g黄柏15g川牛膝20g怀牛膝20g;肢体麻木加防己15g;浮肿加生白术30g赤小豆30g;发热加白薇15g鸭跖草15g;血沉快者加蒲公英30g等。临床上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多应手而起沉疴。 活血通络法 骨痹(胸腰椎骨质增生或伴有下肢肌肉萎缩)常因风寒湿邪乘肾督之虚而入侵骨髓,或有压缩性骨折后遗症而引起长期痹痛,俯仰活动不利,两腿粗细不对称,步履痿弱无力,形体消瘦,精神困顿,脉沉迟、尺部尤涩,舌质淡苔薄白。此为命门阳气不充,寒湿内滞,以致身半以下气血瘀阻而成挛痹,倘久延不治,筋骨将萎废不用。亟宜重剂益气养营,通补兼顾。方用自拟: 生黄芪60g 鹿茸15g 龟板20g 炮山甲15g 白花蛇10g 金蜈蚣10条制首乌30g 大熟

经方治大病,这才叫疗效!(胡希恕医案故事)

经方治大病,这才叫疗效!(胡希恕医案故事) 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熟读《伤寒论》,得心应手,出入无方。他擅长用经方治大病,读他的医案,令人拍案叫绝!这种手段与魄力,只有像胡老这样的大师才有! 1、治小儿急性胆囊炎得速效 “阑尾炎单独用大黄牡丹皮汤的机会少,合用大柴胡汤的机会多。临床上遇到呕恶、胸胁满、不吃东西,这是最普通的柴胡证,你要是合用大黄牡丹皮汤,是非常有效的,这个我治过的例子也很多很多。 大柴胡汤和大黄牡丹皮汤的合方不但治阑尾炎,也治胆囊炎、胰腺炎,我都试验过。 我方才说叫小明的那个小孩子,得的就是这个胆囊炎,他那个胆囊肿得手能摸到,挺厉害,就吃这个药好的,快得很,这个药在该病急性发作时最好使。疼得那样剧烈,尤其是胸胁这个部位胀气,显得胸胁满、胸胁痛,这都是柴胡证。” 2、大柴胡合大黄牡丹汤治胰腺肿物 “我有一个外甥,他的胰腺这儿长了一个东西,现在也没确定是癌变物还是其他的囊肿,据医生说是发生了癌变。 但是他患这个病已经近一年了。我就给他吃这个药,疼痛早消失了,这个肿也消了很多,从吃药后的结果看恐怕不像是癌。”

3、用大青龙汤治愈自己肺炎 “我方才讲了葛根汤。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的适应证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若是无汗、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对这两个方证,要好好辨:如果症状没有烦躁,就用葛根汤;如果有烦躁,口舌再干,就用大青龙汤,因为大青龙汤中有石膏。这两个方证,都特别恶寒。 有一年,我得肺炎,就是恶寒特别重,我给自己开的方子,当时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吃了这个药热退了,但第二天又发热,这么反复了两三天,最后还是吃大青龙汤好的,用大青龙汤麻黄药非多搁不可。其实要是开始就吃大青龙汤,就不会像后来发作那么重。” 按:在《胡希恕老中医应用大柴胡汤验案》中提及一例用葛根汤合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愈自己的高热,正可互参。 胡希恕先生83岁时,冬月发热39.7℃,症见胸满、恶寒、鼻塞、苔白腻、脉浮弦,因是三阳合病,故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一剂而愈。 4、大青龙汤治小儿危重肺炎 “我的一个学生姓刘,他治一个小儿肺炎,这个小孩子简直就是不行了,西医院也治不好,他用大青龙汤一剂就救回来了。” 5、生姜泻心汤治小儿下利,出现瞑眩

痹症(颈椎病)

痹症(颈椎病)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以颈肩上肢疼痛、手指笨拙麻木、眩晕为主要表现的脊柱疾病。本病属于中医痹症、项痹、眩晕等病证范畴。 乃由风湿、痰瘀痹阻颈络或肝肾阴虚、经络失调所致。 【护理评估】 1、观察疼痛发生时间、性质、关节状态。 2、评估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评估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 风寒痹阻证、血瘀气滞证、痰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重症者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⑶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座椅及床铺避免晃动。 2、病情观察,作好护理记录 (1)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2)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2)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生冷、烟酒之品。 (2)肝阳上扰者可食用滋xx之品。 (3)气血亏虚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4)肾阴不足者可食滋阴补肾之品。 5、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身心舒畅。 (2)对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减少情绪激动的刺激,掌握自我调控的能力。 (3)对眩晕较重,易心烦焦虑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6、临证(症)施护 (1)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急救护理。 (2)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用梅花针叩打穴位。 7、并发症护理 猝倒: 颈椎病患者常常在站立或走路时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应做好防护措施。病人出现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是急按人中,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急救护理。 高血压颈椎病:

痹症的中医治法

痹症的中医治法 痹症症状: “痹”,有闭阻不通之意,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不能畅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辨证 行痹:风邪偏盛。证见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或在一处作痛,或向远处放射,牵掣麻木,如风行之速,以致患肢曲不敢伸,伸则痛麻难忍。有时兼有寒热,舌苔薄白或淡黄,脉象浮弦。 痛痹:寒邪偏盛。症见肌肉关节疼痛,痛势较剧,痛处有冷感,得热痛减,遇寒则甚,常喜揉按击拍以求缓解,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着痹:湿邪偏盛。症见肢体关节酸重疼痛,肌肤微肿,不红,痛有定处,阴雨寒冷天气每易发作,舌苔白腻,脉濡。 热痹:风湿化热。证见四肢关节酸痛,肿大,痛不可近,活动受限,伴有咽痛,发热,多汗而热不退,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而黄。 针灸治疗 毫针疗法 主穴:肩部:肩髃肩髎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 腕部:外关阳池阳溪腕骨 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 髀部:环跳居髂髀关 股部:承扶承边风市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丘墟申脉昆仑照海 配穴:行痹:风门膈俞肝俞 痛痹:肾俞关元 着痹:脾俞足三里阴陵泉 热痹:大椎曲池 解释:风邪偏盛为行痹,取风门祛风,膈俞、肝俞养血活血,含祛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寒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盛为着痹,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健脾利湿;化热为热痹,大椎清热散风,曲池清热行气消肿。局部取穴,旨在疏调局部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则风寒湿邪无所依附而痹痛遂解。 其他疗法 耳针:选穴耳区相应部位,肾上腺、神门。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4天更换1次。 穴位注射:参照刺灸法穴位。选用当归注射液或威灵仙注射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包括西医学中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4)中老年患者(多40岁); (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痹 (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2、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3、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我的老师 经方大师胡希恕 治癌高手许振寰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二在跟随刘老攻读中医经典着作期间,1982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结识了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另一位名老——胡希恕老先生。 记得父亲当时患肺心病住院,病情发展出现肾积水,导尿失败,其中一位名老提出用麝香外敷肚脐,借其芳香开窍之力或许有效,于是院方派人去山西讨回一点上好的麝香给父亲用上,果然尿液点滴而出,可是也就这样了,终未能解决问题。 父亲病情在恶化,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 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态度非常果断。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

后来刘渡舟老在胡老着作的序言中写道:“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就这样,一周后父亲出院了。为表达谢意,父亲准备了两瓶茅台酒让我送给胡老。老人家那会儿住在东直门医院宿舍——一个小两居室,采光也不太好。 记得那是一个午后,大约3点半的时间,估计老人家午睡已醒,我携礼登门致谢。胡老连连摆手说:你父亲就是太客气,没这个必要嘛!我说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还请胡老笑纳。 落座后,我见桌子上摆着围棋盘还有布局的棋子,便问胡老:您在跟谁下棋?胡师母在一旁回答:他是自己跟自己下。 有这等下法?我感到奇怪。胡老问我会下围棋吗?我说只学了一点点,谈不上会。 胡老说:祖宗发明的围棋不仅是娱乐,也是医生看病不同阶段的一种演示,我自己跟自己下,考虑的是用药如用兵,怎么开局、怎么落子、布阵,这里头辗转腾挪,显尽机巧,是为轻灵一路;另一面,走坚实一路,步步为营,渐展威风。棋局经常会纷繁缭乱,但心绝不能乱。看病如下围棋,要有识有胆,胆识具备。

痹症

痹症 【概念】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痠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本病古代医家又称为“历节病”、“白虎病”、“痛风”等。 对本病的分类,《内经》根据风、寒、湿三气的偏胜分为行痹,痛痹,着痹;根据风寒湿邪伤人的季节与所伤部位之异,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又可导致心痹、肺痹、脾痹、肝痹和肾痹五脏痹。《诸病源候论》把痹证分为“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在风寒湿痹之外,另立热痹一门。 痹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西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等均属于本病范围。其他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 【病因病机】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之邪侵入肌肉、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一)病因 1.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其中以风为主,常夹杂它邪伤人。 (1)风寒湿邪由于居处寒冷潮湿,如坐卧湿地,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或出入于冷库,或阴雨潮湿季节感受寒湿之邪。此外还可因地区条件影响,如北方多寒冷,东南多潮湿,均可因风寒湿邪入侵而致病。 (2)风湿热邪外感风热,与湿相并,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致风湿热合邪,痹阻经络、关节为患。 2.内因正气不足。 (1)劳逸不当劳倦过度,耗伤正气,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或劳后汗出当风,或汗后用冷水淋浴,外邪乘虚入侵。 (2)体质亏虚素体虚弱,平时缺少体育锻炼,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若阳气不足,卫外不固,则风寒湿邪易于

中医针灸治疗痹症.doc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 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 泛,包括肢体痹和内脏痹。 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常见于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 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病。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及人体正气不 足有关。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导致气血痹阻不 通,产生本病。正如《素问·痹论》所说: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感受热邪,留注关节,或素体阳 盛、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兼发热,为热痹。【临床表现】本病以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等为主症。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 有发热及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一 般 1~4 周内症状消失,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加快、 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 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大多数呈对称性、游走性多关节炎,伴关节腔内 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最终导致关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 与反复呈多次交替发作,本病可破坏骨质。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占 80%。骨性关节炎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X 线检查可见关节边缘尖锐,有唇样骨刺或骨桥形成,关节间隙不匀称、狭窄等。 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2.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 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 (一)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 作者/胡希恕;编辑/锄云青衿写在前面的话: 2011年初,《胡希恕讲仲景脉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编著该书的作者段治钧老师曾“亲聆胡老教诲七八年,结缘有兹十八载”,在整理胡老的遗作中发现《脉学概说》一篇,也是胡老生前未曾发表的,“和《辨证施治概论(要)》一样,同样是胡老研究仲景原著的一篇力作”。在研究胡老关于脉诊论述的诸多文献中,本篇可以说是最早的蓝本! 篇中导读为编者所加,特此说明。正文: 一.脉与证的明确概念 导读:证是指什么?脉又是指什么? 中医是依据患者的全身症状反应,进行统一的观察与分析,讲求适应整体的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诊疗方式方法的特色,也是中医的独有精神。一个中医师治病有无疗效,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取证全面、辨证精确,并以其程度为先决条件。所以举凡目之所能望,耳之所能闻,问之所能知,切之所能感(包括诊脉和诊腹),均为中医辨证取材的对象,并将此望、闻、问、切称为四诊,可谓平等对待,无轻重之分。

不过一者脉象繁复多端,只凭指下体会以验其错综变化,不似望闻问以及腹诊等较为具体而易知;二者辨证论治虽需四诊合参,但在中医经久的实践体验下,脉诊确有其主导作用。由于以上两点的关系,凡由望闻问及腹诊所得的结果,统称之为证,而脉乃个别独立起来,把四诊的断病论治,就变为辨脉辨证的论治了,这中间必有一个相当长的实践发展过程。观仲景书篇章的标题,例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等,正是表明这个道理。二、脉象在中医脉学中的意义 导读:何谓“脉象”,何谓“脉学”,怎样学好用好“仲景脉学”?今所谓脉学者,即研究有关脉诊的理论、方法及其在诊疗上所起作用的一种学识,脉象是中医脉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何谓脉象?无病健康人的脉,谓之平脉,平脉不以象名。人若有病,则脉失其平,就其不平者,才名之以象,即为病脉。一般临床辨证中所谓脉象,都是指病脉说的,而病脉的脉象即是与平脉相比的差相。 脉象是相对平脉比较而来,所以脉取太过、不及,当为辨脉之大法。古医籍《内经》、《难经》对于诊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在仲景书中,更以证治实例阐明诊法和脉理,脉取太过与不及在书中均有明文,惜读者不悟也。太过者,谓较平脉为太过也;不及者,谓较平脉为不及也。脉象虽极复杂,概

胡希恕讲痹症经方治疗

胡希恕讲痹症经方治疗 胡希恕讲痹症 这个范围相当的广啊,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痛当然属于这种,那么,像这个类风湿啊,骨质增生啊,都概括在内的。以至于这个神经发炎,骨节疼痛,古人啊分不开的,都叫做痹痛,现在呢,我们有几节书,要温习温习。 一、仲景关于痹症的条文 在金匮要略里头,在痉湿暍篇里头,专门提出了一个湿痹。 ①他说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桂枝去桂(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这节说是啊,他就指这风湿。所以他也当太阳病了,也有关节疼痛,发热而烦。那么这种病,要是太阳病呢,这个关节疼痛而烦,这是一个表实这样一个证候。太阳伤寒,他是一个身痛,腰痛,骨节疼痛。那么要是真正的太阳伤寒证呢,他脉他要浮紧的。那么现在这个脉呢,沉而细,这个沉脉呀,古人认为,这个沉脉也主里,也主寒,也主水,所以在这个《金匮要略》里头,这个水,就是这个水肿这类的病,他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那么这个,这一段,这个病主要的是这个里虚,所以脉沉细嘛,而饮不行,水不行,所以这个叫湿痹,这个不是太阳伤寒。太阳伤寒应该脉浮紧呐,这里脉沉而细,说明是里虚有停水。那么

古人呢,管这种的身体疼痛叫作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从这节上说,这个温痹的证候也不一样。那么要假设这种情况,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那我们遇到关节炎这种情况,身体疼痛而烦,类似表证,他这个主要由于小便不利,咱们这个讲伤寒论也有啊,那么里头有停饮,小便不利,你不利小便表不解。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利小便,里气一通畅,内外也和,也自然汗出而后解。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湿痹啊,所以有这种表热的证候。就由于水不行于里,可表气也闭塞,所以发生这种表证。那么这个呢,不要误于表的证候,一味发汗不行的,咱们在伤寒论,有多少节了。有一节我还记得,说这个太阳病,发汗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恶寒,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他要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那个去桂不对的,应该去芍药,跟这个是一样的。那么要不利水,是不治的,我们治这个一般的关节炎呐,要注意有这么一种,但当利其小便。 ②湿家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可与麻黄加术汤。这也是痉湿暍的一章里头的。我讲,我很少几节把他集中了,然后等会讨论这个痹疼怎样治疗,这个地方。这个治疗,也不外乎古人这些原则了。这个湿家古人就指的这个风湿,身烦痛,那么痛而至烦呐,可与麻黄加术汤,他是可与之,不是主之。那么这个,尤其这个风湿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 例1 :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 3个月来,每日下午3~5点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舌苔薄白润,脉缓。 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为太阳表证。 脉缓、发热、汗出,为营卫不和津虚于表。 发热、汗出,尤其午后定时发热,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服二剂而解。 按:需要说明的是,本案未记录煎服法,胡老师对讲解桂枝汤方证有独特见解,可参见有关论述。这里要特别注意胡老师对《伤寒论》笫54条的论述:“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长期定时发热的桂枝汤证,服桂枝汤当是“先期时发汗”,本案应是下午3点钟前服药。对此,胡老师特别指出,这是中医治未病的精神。 例2:贺某,男,8岁,1965年10月23日初诊。 外感发热1周不退,每日上午11:30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汗出,发热12:00后热自已,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 脉虚数,为津虚有热。 见于定时发热,汗出,主在荣卫失调,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两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1:00后尚有低热(37.2~37.5℃),舌苔薄黄,脉尚稍数。 继与桂枝合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服三剂,诸症解。 例3:谢某,女,51岁,2004年9月26日初诊: 雨淋后,发热,恶寒(T38.6℃)头剧痛,全身酸胀、疼痛,鼻流清涕,经西药治疗一周后,仍低热(T37.5℃),且汗出恶风,动则汗出明显,头隐隐作痛,鼻流清涕遇风寒加重,舌苔白,脉浮弱。 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脉浮弱,舌苔白,恶风恶寒,发热,汗出,头痛,鼻流清涕,太阳中风证。 中医辨证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服一剂药后,体温降至正常。又继服二剂,症已。 桂枝加桂汤方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 如:张某,女,1965年12月13日初诊。 因练气功不得法,出现气从脐下上冲至胸已半年多,伴见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润,脉缓。 脉缓、汗出,为津虚。 舌苔白润、无口渴,证不在里。 同时见气上冲,可证太阳表不解。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概述 (1)概念 “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而为痹病。 (2)分类 五体痹——皮、肉、筋、骨、脉痹(是中医解剖学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皮肤、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五因痹——风、寒、湿、热、瘀 五型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 五脏痹——肺、脾、肝、肾、心痹 (3)西医疾病范畴 以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为主,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1)病因 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1.1外因 ①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凑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寒湿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以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②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1.2内因 ①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②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此外,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键,湿热痰浊内生;或跌扑外伤,损及肢体筋脉,气血筋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 年版)。 1、临床表现: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骨关节炎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V200个/ml (4)中老年患者(》40岁) (5)晨僵W 3分钟 (6)活动时有骨擦音(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 (2)条或(1)+ (3)+ (5)+(6)条或(1)+(4)+(5)+ (6)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的分级:

根据Kellgren 和Lawrecne 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0 级:正常。 I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 II级: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 III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软骨下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 IV级: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 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X线表现(0~1级)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不稳。X线表现(II?山级)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 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X线表现 (IV 级)。 证候诊断 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2、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1.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腰膝酸软 1.遵医嘱监测血糖,观察有无低血糖发生。 2.遵医嘱艾灸,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委中、涌泉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皮质下、内分泌、脾、胰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活血化瘀类药一般饭后服;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痰瘀阻络者宜温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用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中医治疗痹症的体会

中医治疗痹症的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痹症采取中医治疗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将我院接诊的痹症 患者8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正清风痛 宁缓释片治疗,研究组实施中医辨证治疗。观察记录两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 生率,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则为77.50%,研 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P>0.05)。结论:痹 症患者采取中医辩证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疗效明确,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关键词】痹症;中医辩证;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效果 痹症属于常见多发性疾病,痹指的是痹阻不通,因湿热风寒等影响,造成 关节、肌肉等发生肿胀、酸痛、麻木及屈伸不便等[1],进而发展为痛风、类风湿 关节炎、风湿热及骨关节炎等。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已有几年前历史,在治疗痹 症上有比较有效的方案。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痹症的方法与效果,我院针对 接诊的80例痹症患者进行了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计入选对象8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痹症患者,入选时间2012年 5月-2015年5月。入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实验室血沉、X线等检查确诊符合 《中医内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于痹症的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 配合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0-53岁,均值40.6±2.9岁;病程1个月-16年,均值3.4±0.9年。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1-52岁,均值40.9±2.5岁;病程1个月-17年, 均值3.6±0.7年。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本组患者采取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国药准字Z20010174)治疗,60mg/次,2次/d,1个疗程以连续治疗1个 月计。 1.2.2 研究组:本组患者采取中医辩证治疗,具体如下:①中药内服:采取 本院自制桂枝痛风汤(基本方)内服,方药组分包括桂枝、秦艽、防风各9g,赤芍、白芍、当归、丹参、鸡血藤各15g,以及川芎6g。辩证加减则包括湿热阻络型:去基本方中当归与白芍,加入黄柏、薏苡仁、苍术及元胡;风寒袭络型:基 本方中加入独活与羌活,并重用防风与秦艽;寒热错杂型:基本方中加入滑石、 石膏及制川乌;气血两虚型:基本方中加入黄芪、杜仲、鸡血藤及牛膝;上肢痛:基本方中加入桑枝、羌活及灵仙;下肢与腰痛:基本方中加入牛膝、独活、杜仲、巴戟、木瓜;肩背痛:基本方中加入羌活、姜黄;四肢麻木:基本方中加入胆南星、鸡血藤及黄芪;游走性疼痛混杂:基本方中加入乌梢蛇,并重用防风;关节 红肿:基本方中去桂枝,加入生地、丹皮及连翘。内服方药采取水煎煮服用,1 剂/d,分早晚服完,1个疗程以连续治疗1-2个月计。②中药外泡或热敷:方剂 组分为川乌、草乌各20g,透骨草、伸筋草、防风、血竭、牛膝、白芷、五加皮 各15g,以及细辛10g,水煎0.5h,根据不同部位实施外泡或热敷,2次/d,1个 疗程以连续治疗0.5-2个月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