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4课高考复习课件:第29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共84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4课高考复习课件:第29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共84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4课高考复习课件:第29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共84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4课高考复习课件:第29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共84张PPT)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三教合一(汉至唐三教的发展状况)

(一)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确立正统地位,促进儒学繁盛。

(二)魏晋南北朝:儒佛道三家相互影响和融合。

1、三教融合的背景: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①佛教的盛行:

A.背景: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

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还为他们建造了白马寺。

B.原因:

a.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

b.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佛教宣扬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

c.佛教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进行大力扶持;

d.独立的寺院经济形成,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可逃避赋役——因此佛教迅速传播。

②道教的广为传播:

A.背景:东汉末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黄老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太平经》是当时道教的主要经典,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道教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

B.原因:

a.东晋时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宗教,道教日盛。

b.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使道教在上层社会中拥有很多信徒,甚至包括不少皇帝、大臣都信奉道教。

2、儒学改造的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兴盛以及儒学本身存在问题使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原因。

3、三教融合的表现:

①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历史纵横

思考:为什么少数民族统治者也提倡儒学?

①儒学首先是一种行为哲学,它与传统的相对稳定的农耕生活相适应,逐步演变成日常生活行为准则,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化,迎合了传统社会的客观要求,也迎合了少数民族社会的需要。

②儒学对统治阶级是一种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对士人知识分子、社会精英是人生信条,又是借之参与政治的手段,受到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欢迎。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人民渴望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儒学强调的是“和”,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容易被人民所接受,有利于少数民族的统治。

④儒学比佛教、道教传播的更广,影响更大,少数民族的统治阶级也认识到儒学是最好的统治人民的一种精神工具。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③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三)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1、三者相互吸收,如佛教自觉地把儒家忠孝之道的政治伦理思想融入自己的教义中。

2、中国儒家的传统哲学命题“理”,也被佛教吸收和改造为“佛理”。

(四)唐朝:

1、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2、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出现危机。

3、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

二、程朱理学

(一)理学产生的原因:

1、历史:魏晋南北朝以来,儒佛道并行使官方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学家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建立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类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

2、经济: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非常引人注目,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根本原因

3、政治: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或统治者需要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末以来重建封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4、主观:宋代科举下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和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当时的时尚。

5、思想文化: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和科举制的改革与完善为学术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就算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不低(宋初思想解放的产物)。(二)理学产生的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提出了理学。

(三)理学和理的含义:

1、理学:北宋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是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的关怀,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儒家学说。

2、理(天理):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的具象地位,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

(四)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颐、程颢兄弟和南宋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程颢(1032-1085)字正叔,世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

-1107)字伯淳,世称伊川先生。兄弟二人,都是河南洛阳人,被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程朱理学的奠基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世称晦庵先生,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后人尊称“朱子”。朱熹曾在福建讲学,故其学派称为“闽派”,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五)二程的理学——理学的开创者

1、宇宙观: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客观唯心主义)——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伦理观: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人伦:封建伦理道德),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3、认识论:

提出“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的道理获得知识)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认为“进学(考入府、州、县学,即中秀才)则在致知(达到完善的理解)”,“穷理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六)朱熹的理学——理学的集大成者

1、宇宙观: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客观唯心主义)。

2、伦理观: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社会),它是人性(个人)的最高境界。

3、伦理观: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性本善),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遵循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遏制自己的个人欲望)。

4、认识论: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5、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七)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高度概括总结):

①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②伦理观:“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识论: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八)程朱理学的影响: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利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程朱理学能被官方化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五代的长期分裂与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社会需要新的适应封建统治的思想出现。

②主观原因:程朱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

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它提出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秩序。

2、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了。

3、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

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4、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5、明朝初年,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大力推崇,巩固了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

【学思之窗】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启发?

●思路引领:按照程颐和朱熹的说法

●,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

的。

答案:首先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

力和学习水平。

三、陆王心学

(一)陆王心学的含义:指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流派。主张以人心为宇宙的本体,强调自己的内心,主张修身养性,反身而诚。

(二)陆九渊的“心学”——心学的开创者

1、宇宙观: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主观唯心主义)。

2、宇宙观: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主观唯心主义)——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3、认识论: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资料回放。

(三)王阳明的“心学”——心学的集大成者

陆九渊(1139-1192),号象山先生,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朝的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

王阳明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或称王阳明。是我国明朝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的集大成者。

1、政治思想: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背景: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宇宙观: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心即是理)——主观唯心主义(历史纵横)。

3、认识论: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①含义:

a.“致良知”即通过内心反省获得良知;

b.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道理与实行其事是统一的

②内容:

a.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b.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与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动实践——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③评价: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四)陆王心学的影响:

1、明朝中后期,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2、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发展到主观唯心主义,说明理学走向了极端。

(五)宋明理学的影响: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积极影响:理学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励志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作用——这些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都成功的把儒学和西方文明有机结合起来。

②消极影响: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创造精神的发展。

(六)宋明理学的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遏制人的欲求,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七)宋明理学的特点

1、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理论化

2、更多的吸收了佛道思想,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3、更加强调伦理道德;

2、程朱理学向心学演变说明理学已走向极端

原因:朱熹的观点是要人们接受封建道德观念(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则主张封建道德存在于人们心中,只要恢复就可以了。相对于宋代以来的朱子学,心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以心学所代表的道德主体性取代理学的权威。虽然对朱熹而言天理亦在人心,对王阳明来说良知即是天理,两者同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本质区别。但毕竟理学偏向于外在的客体性,心学倾向于内在的主体性。由客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向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转变,说明理学已走向极端。

学习延伸:宋明理学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宋明理学?

(1)可取:

①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可取:

①尊卑等级的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课堂检测

1、《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D)

A.佛学 B.法学

C.道学 D.理学

2、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B)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3、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解释,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C)

A.否定佛教、道教教义 B.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C.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4、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D)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6、2003年12月l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宋代理学家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话(D)

A.否定了传统儒学 B.创立了心学

C.阐明了理学的纲常伦理 D.说明了理学的现实意义

四为句的含义: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7、在“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书房内有一块匾额,匾额上有“正、清、和”三个大字,这三个字体现了老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崇尚。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C)

A.正、清、和分别是道、佛、儒的精神内涵

B.正、清、和分别是法、佛、道的精神内涵

C.正、清、和分别是儒、道、佛的精神内涵

D.正、清、和分别是法、道、儒的精神内涵

正指正心修身,清指清静无为,和指一团和气,文怀沙认为:“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衰败),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特别是明末农民战争“武器的批判”(实践)带动了批判的武器(理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对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怀疑批判。另一方面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程朱理学在明清时期进入极端,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于是一些进步思想家,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批判。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一)明清之际出现批判思想的原因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明清之际,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统治走向腐化;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那时候,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2、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根本原因)。

3、阶级:市民工商业者队伍不断壮大——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4、思想文化:宋明理学的束缚、文化专制加强和西学东渐——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序言);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使思想界因循守旧;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纲”是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伦理道德,“纪”是封建社会的行为准则。“扶天纲,立地纪”即扶正上天的纲常伦理,树立大地的行为准则),进步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自由发展;西方近代科学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新的生机。

5、主观:李贽正直清廉,形成离经叛道的性格——正直清廉的思想家李贽,为官二十多年,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二)李贽的生平

李贽(1527-1602年),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也是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进步思想家,他自称为异端.泉州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

李贽的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李贽自幼丧母,性格倔强难化,儒释道均不信,自称“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尤恶。”七岁随父读书,二十岁离家自谋生活,26岁中举,三十岁被选做河南辉县教谕,以后做了二十多年小官

,为官正直清廉,由于不拘于官场和礼教的束缚

,所以一直辗转各地任中下级官员。1580年他五十四岁时毅然辞官,专心从事讲学和著书,61岁削发为僧。因其批判社会现实,晚年被明朝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入狱,不堪迫害自杀身亡,死于北京狱中,时年75岁。

(三)李贽的代表作: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

少年求学穷困潦倒中年做官正直清廉老年入狱被迫害致死

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认

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

(四)李贽的思想

1、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圣论”)——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破除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迷信。

2、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封建社会传统的儒家是非标准。

3、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揭露道学家“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主张人应该享受正当的私欲。

4、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5、抨击男尊女卑等封建传统观念,提倡男女平等,强调个性自由发展。

6、赞扬改革,肯定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

7、宇宙观:万物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五)李贽思想的评价

1、积极意义:

①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反封建的民主色彩。

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礼教,强调个性发展和思想自由,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③李贽的思想有力冲击了整个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礼教,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④这种思想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2、消极意义:李贽提出了不少与封建正统思想相抵触的进步思想,但他仍坚持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反对的是假道学,对真道学还是肯定的,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主要原因: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当时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新兴资产阶级还没有发展起来,李贽作为中小地主阶级和工商业者的代表,提不出一套新的理论对抗封建专制和正统标准。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一)三位思想家的社会背景

1、政治:明清之交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烈。

2、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经历:都参加过反清斗争。

4、思想文化:自然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西学东渐中,西方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二)黄宗羲的生平

黄宗羲(1610-1695年),浙江余姚人,当时人称他为梨洲先生。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和史学家。他与顾炎武、王夫之三人,同被称为明末三大思想家。他学问极博,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佛经,无不研究。黄宗羲出身于中小地主官僚家庭。他的父亲黄尊素是有名的东林党人,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抨击时政,因为与大宦官魏忠贤斗争被削去了御史的官职,后来被害死在狱中。黄宗羲年轻时积极参加反对明朝宦官权贵的斗争;明亡后,投入抗清斗争,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抗清失败后,屡拒清廷征召,致力于著书讲学。1663年他54岁时,写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反帝制的光辉著作——《明夷待访录》,在书中他愤怒地写道:“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因此黄宗羲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三)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天子所是未必是,天子所非未必非。”(四)黄宗羲的思想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了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

“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君主放在从属位置)的民主思想——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3、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4、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原因:反映明末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

(五)黄宗羲思想的评价——积极意义: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一)顾炎武的生平

顾炎武(1613-1682年) ,江苏昆山人,号亭林。当时人尊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诗人。明末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顾炎武能文能武,却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青年时曾参加抗清武装斗争,他学识渊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国家典制、郡邑掌故等都有研究,其诗堪称清诗冠冕。明、清朝廷多次请他做官,他都坚拒。他为人刚正,重视做人的品德修养,且擅长理财,他在山西创办的票号钱庄经营成绩卓越。他大力批判宋明理学,提倡“经世致用”,主张理论为现实服务,他的学术主张和爱国主义精神颇受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的称赞。(二)顾炎武的思想

1、重视对社会现实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经世致用的含义: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经世”:治理世事;“致用”:尽其所用。经世致用,是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把研究经书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2、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3、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削减君主权力;

4、提出众治,反对独治——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

5、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

(三)顾炎武的代表作

1、《日知录》:谈到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历史纵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天下郡国利弊书》:他到过许多州县,进行实地考察,写成了这部巨著。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体现了他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

(四)顾炎武思想的评价——积极意义:

顾炎武以其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一)王夫之的生平

王夫之(1619-1692年),湖南衡阳人,是明末清初一位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王夫之幼年勤奋好学,智力过人,他4岁入塾读书;7岁读完《十三经》;10岁从父读《五经经义》及大量古代哲学和史学典籍;12岁能咏诗作对,通晓文辞,以文会友,崭露头角。14岁考中秀才,24岁中了举人。在他父亲的督促下,又进京考进士。因当时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时局紧张,上京之路已经不通,他只好返回家乡。清兵入关后,王夫之在衡山起兵抗清。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深表不满。不久,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乡,隐居在衡阳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世称船山先生。他几十年坚持每天打伞穿木履,表示与清廷不共戴天、不踏清朝土地。

(二)王夫之的思想:

1、宇宙观: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唯物主义思想)——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唯器”(物质是第一性的);

2、辩证法: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3、认识论: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批判理学的“天命论”和“先知论”。

4、辩证法: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否定了理学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

5、政治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循天下之公”(按天下的公理办事)。

6、经济思想:土地不能为帝王私有,提出“耕者有其田”

(三)王夫之的代表作: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读通鉴论》等,后汇编为《船山遗书》。(四)王夫之思想的评价——积极意义

1、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王夫之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他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3、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五)三大思想家的评价

1、积极意义:

①他们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他们主张重视手工业、商业,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③他们掀起了中国早期思想解放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意义。

④他们不畏强权、担当历史重任、敢于冲破旧的思想藩篱、探索真理的优秀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⑤他们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革新、求真求是的

学风和“经世”爱国的优良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⑥他们是明末清初反理学的儒家思想的代表,提倡民主,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2、消极意义: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

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因此决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六)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和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2、反对封建专制:清初黄宗羲是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强调“经世致用”,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思考问题: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政治: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2、经济: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3、思想:强大而顽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家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伦理学说的网罗,建立起新的伦理学说体系。

4、对外关系:明清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我国明清时期的民主启蒙思想不可能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思考问题: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

1、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

2、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

3、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

【易错扫描】

1.李贽虽然被认为是“异端”,但只是反对宋明理学对人的束缚,并不是完全否定儒学思想。对于儒学思想中需要或可以继承的并没有否定,比如仍然赞成仁、礼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2.明清进步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就是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因此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的民主色彩。

练习检测

1.李贽自称“异端”,主要是针对( C )

A.儒家学说

B.孔子思想

C.理学宣扬的道统观念

D.明朝专制统治者

2.以下著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D )

①焚书②读通鉴论③论语④春秋繁露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①④③

D.③④①②

3. 明清思想家不同于前代思想家的主张,下列反映了其突出的时代特征的是( D )

A.黄宗羲提倡“法治”

B.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C.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4.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李贽、黄羲之、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A )

①反传统、反教条②反封建专制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以民为本的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B )

A.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的结果

C.思想家个人思想意识水平提高的结果

D.社会制度衰落在思想上的反映

6.“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B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

7.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

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解析甲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乙体现了黄宗羲“工商皆本”和反对专制的思想;丙体现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丁体现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思考问题:下面的主张各是谁的思想

1、心即理也,讲求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2、发明本心,只要反省本身就能得到理王阳明

3、反对孔孟学说是万事之论,讲求顺其本性,主张男女平等李贽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5、工商皆本黄宗羲

6、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对立统一之中,都是在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的。王夫之

知识归纳: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创立:春秋晚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等级尊卑和道德感化,儒学开始兴起,但备受冷落。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对儒学进行总结和改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荀子提出礼法并施,王霸兼用。儒学成为蔚然大宗,但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3、压制: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崇法抑儒,儒学遭到压制和打击。

4、独尊: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学,形成了适应专制集权的封建神学体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取得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

统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5、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受到冲击,但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6、三教合一: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

的理论。

7、三教并行: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儒学开始受到挑战。

8、转型和成熟:宋明时期,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程朱理学,明中期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标志理学走向极端。

9、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

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早期启蒙思想。

10、利用: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孔子的权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11、抛弃: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利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提出三民主义指导革命。

12、动摇: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打倒孔家店”,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13、继承发展:现在我国提倡以德治国、进行公民道德教育,需要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儒家思想。

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导与练 (1)

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导与练 江西王笑开 重点讲解 浅谈宋明理学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信仰出现危机感,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脱。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1.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说法的由来: 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至南宋时,朱熹为集大成者,统称为“程朱理学”。 (2)理学产生的条件: 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注意力于集中于如何防范文武重臣的篡夺之祸,消除地方潜在的割据势力对于民间文化发展未予以更多的干预;宋朝很少有人因为议论而获重罪,因此宋代的士大夫群体有很高的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因科举走入仕途的知识分子,对经典文本不断探讨、寻求终极的、总体的根本解释。理学由此而生。 (3)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A、“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什么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它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 B、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 C、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D、朱熹参考二程学说,将四书五经编辑成《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奠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理学的社会影响: 南宋末年,朱熹的学说逐渐成为思想的主流。元朝时,理学被确定为官学。到明代,理学则成为统治者的思想武器。 2.陆王心学 (1).陆九渊及其思想:陆九渊,南宋理学大师。提出“心即理”之说。他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张“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以此证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的,是永恒不变的。他还认为,人们要了解、认识客观事物,只要悟得本心就可以了,甚至连书都不必多读。于是提出“六经皆我注脚”的说法。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道德,陆九渊号召人们“存心”而“去欲”,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与朱熹格物致知有分歧,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根据的,反对人民为改善受压迫的处境去同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 (2).王守仁及其思想: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理学大师。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本心和良知即是理,天理本在人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需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强调加强自我修养,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第4课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第4课宋明理学 166中学王晓晶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课前体验出发,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提升学生辩证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立意。 本课遵循人本主义理论,由学生游学活动展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考纲与课标要求 1.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 1.必修三文化文明进程中,第一单元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第4课; 2.本课承前启后,上承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下启明清之际传统思想的批判,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了解起到重要的背景作用; 3.本课对于学生的人文修养,人格培养,素质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背景了解较弱,需加强知识点的总结与落实。 2.能力水平:示范校文科重点班,具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综合学习能力,迁移知识能力,阅读能力。可以安排预习,材料阅读,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对于理学与儒家思想有更多思考。 3.心理特点:愿意主动发言和深入思考的同学较少;对材料解析有畏难心理,粗读,盲目。开展合作探究鼓励主动思考,提问时注意引导对各个层次学生。 4.学生课前曾游学参观武夷山与朱熹园,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宋明理学认识很有限且较为偏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典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分析理学的内涵。 2.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探究问题的答案。 3.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知识。 4.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理学家伟大的人格精神,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2.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多视角的认识理学的影响和历史地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高二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嵩阳书院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北宋时期,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曾在此聚众讲学,从此书院名声大振,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同时,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到清代末年,经历了近千年的讲学历史,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你知道还有哪些理学大师曾在这里讲学吗?而理学与儒学又有何关系呢? 【推进新课】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第一段)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合作探究】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1)宋代为加强*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chéng,hào)、程颐(chéng,yí)、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o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

高中历史 第4课《宋明理学》全套课程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4课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文化史的基础比较薄弱,本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重点放在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影响方面。解释清楚基本概念:如“理”,“格物致知”,“心学”等。对理学的评价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一段小字,认识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原因,了解当时佛、道兴盛的表现,加深对教材正文“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这一结论的理解。】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在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夺各类信徒的过程中,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纳对方的优点,三家互相渗透。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脱。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 3、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和探索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高中历史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学习指导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法建议】 1.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要与现实社会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2.对格物致知和实践出真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进行比较。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评价宋明理学。 4.把握一条线索,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特别注意的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演变,理解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重难点分析】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思想文化方面: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及唐代赤裸裸的恐吓已经已无法控制人心;自魏晋以来,儒学面临佛教、道教的挑战,发展出现了危机;唐宋以来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到儒学的更新与发展;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2.政治方面:国家分裂和战乱频繁、农民起义等极大地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秩序,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学说;北宋时期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形成了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 3.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统治者迫切需要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 二、理学的概念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三、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历程 1、两宋时期兴起。 2、元朝时曾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理学发展到高潮。 4、南宋时期,心学形成,明中期得到发展。 四、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1.程朱理学: (1)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2)主张: ①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遵循永恒不变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认识论:要把握“理”,通过“格物致知”,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以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③伦理观: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2.陆王心学: (1)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2)主张:①陆九渊:提出“心即是理”,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即通过内心反省以求“理”。②王守仁: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4讲宋明理学课后练习

第34讲宋明理学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迅速传播,佛教和道教之间也不断相互斗争,崇尚自然和张扬个性的玄学在士族阶层也非常流行。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佛教的社会影响力最大 B.包容和开放的社会心态 C.道教受各个统治者推崇 D.儒学不再居于正统地位 解析:选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佛道两家不断争论,玄学盛行,反映出社会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故B项正确。各家学说竞相发展,虽然冲击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但是儒学本质上是服务于政治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最受统治者推崇,仍处于社会统治思想的正统地位,儒学的社会影响力还是最大的,排除A、C、D项。 2.(2019·石家庄二中期中)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到“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可知“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3.(2019·林州一中调研)程颐认为,君子并不是不追求个人的私利,但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害的。这一思想( ) A.主张人应该去尽力追求私利 B.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C.有利于妥善处理公私的关系 D.为封建统治奠定了理论依据 解析:选C。程颐主张“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害的”,与个人私利对应的是社会集体的利益,即追求个人私利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或集体的利益,故C项正确。 4.(2019·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有人问学于程颐:“人有志于学,然知识蔽固,力量不至,则如之何?”程颐的回答应该是( ) A.“求之性情”B.“发明本心” C.“内积忠信”D.“只是致知” 解析:选D。“求之性情”是心学的主张,与程颐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发明本心”是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认识修养方法,故B项错误;“内积忠信”是程颢的思想,故C 项错误;程颐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故D项正确。 5.(2019·黄石高三调研)胡适说:“(程朱)理学的兴起是个自觉的运动,这个运动是为了恢复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本土文化。”下列主张中与这个“自觉的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先天下之忧而忧” C.“存天理,灭人欲” 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 解析:选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清时期顾炎武的观点,故A项错误;“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儒家道德规范在范仲淹身上的一种体现,故B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自觉复兴儒学所做的努力的体现,故C项正确;“明道救世,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故D项错误。 6.(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检测)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粗略统计

18 19第1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知道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儒学的危机 1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 阶级的需要。 2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学地位。 3 ?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二、程朱理学 1. 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2. 主张 (1) 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 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 穷理的方法: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3. 影响 (1) 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 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 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 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易混辨析]~~“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 “理”的体验和理解,其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并不是对客观规律

和真理的探索。实践出真知是指在实践中得出事物发生、 发展的规律,即主张在 实践基础上总结规律。 三、陆王心学 人物 时期 历史地位 主要学说 陆九渊 南宋 心学的创 、-—IV 立者 主张“心即理 也”,“宇宙便 是吾心,吾心即 是宇 宙” 求理的方法是“发明 本心”,进行内心反 省, 不用学习也能体会 王守仁 明中 期 心学的集 大成者 主张“心外无 理”,强调天理 就在自己心中 求理的方法是“致良 知”,强调自我克服私 欲,回复良知 [轻巧识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与联系 四、宋明理学的地位、影响 1 ?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2.影响 (1) 局限性: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 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⑵进步性 ①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 ②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1. 唐宋时期,佛教、道教、儒学“三教合一”的 潮流 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为重兴儒学, 唐宋儒家学者不断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 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到宋代,形成 “理学”。 2. 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 强调“格 物致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 建等级秩序。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 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主 张“发明本心”以求理,“致良知”等。 3. 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它强调三纲五常 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 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 情、自我节制、发奋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 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合作探究攻重难] IU1卜 WW W. 知识精要 宣 羽rtT 陀7坠岸Ifi 时期用歯片h 未理供ffi.i 心粧

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4宋明理学教案 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文化史的基础比较薄弱,本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重点放在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影响方面。解释清楚基本概念:如“理”,“格物致知”,“心学”等。对理学的评价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一段小字,认识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原因,了解当时佛、道兴盛的表现,加深对教材正文“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这一结论的理解。】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第4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第 4 课宋明理学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中学黄文莲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和发展、影响以及重要的代表人物,共分三个部分: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 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三教合一的历史背景理学程朱理学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四书章句集注》陆王心 学发明本心致良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1、识记三教合一的表现、宋明理学两大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2、理解理学兴起的背景、理学的概念、格物致知的含义、理学所反映的哲学思想。 3、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求理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比较 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发展脉络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正确认识宋明理学 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2、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 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培 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3、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思想体系,了解中国古代的优秀思 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重要主张难点: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程朱理学的哲学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师生的交互讨论为辅。 教学用具: 采用Powerpoint 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要求每个历史学习小组利用网络收集三教合一的含义,理学的概念,程朱、陆王的主要思想,各 组进行讨论、归纳,准备上课交流。 2、带着老师事先设计的问题预习课本,思考课后的习题“阅读与思考”和“自我测试题 二、导入新课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应该要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指哪些?其主要代表的儒学到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其中处于重要发展地位的宋明理学到底有哪些内容?

【基础练习】《宋明理学》(人教版必修三)

《宋明理学》基础练习 1.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 A .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 .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 .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 .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2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上承魏晋,出现了新的趋向,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思想“新的趋向"主要是指( ) A .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 B .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C .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份 D .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 3 .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而格物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 明代王 。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 知” A .道德修养 B .君主专制 C .科学真理D.经世致用 4 .宋代理学兴起.标志着儒学发展到了新高度。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 .程颢 B .程颐 C .朱熹 D .陆九渊 5.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 知也。”王守仁强调“致良知”的途径是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知行合一 D .经世致用 6. 强调学习要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所谓的“慎思明辨,格 物致知” 的宋代思想家是 A .韩愈 B .朱熹 C .王阳明 D .黄宗羲

7 .在宋明儒家的眼中,“天理”是() ①宇宙本源②儒家典籍③君王圣谕④伦理纲常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8.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这主要是因为() A .理学思想从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 B .陆王心学回答了对终极问题的追问 C .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致良知” D.王阳明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9 .江西白鹿洞书院享有“海内第一书院”的美誉,其教规一一《朱子白鹿洞教条》由宋代 某著名理学家制定。这位理学家应该是() A .程颐 B .程颢 C .陆九渊 D .朱熹 10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C.心外无物 D .知行合一 11 .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提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是非之 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下列最有可能持此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 A .孔子 B .朱熹 C .王守仁 D .王夫之 12 .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 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等。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 .强化对乡里的控制 B .重建三代宗法制度 C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 .儒学深入社会生活 13 .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编为《四书》的是什么时期哪位儒者() A .北宋朱熹 B .南宋朱熹 C .春秋孔子 D .战国孟子 14 .阅读下列材料: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三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导入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7.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人。 讲授新课 一、理学出现的背景 1.儒学面临的困境: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

原因:①社会动荡,军事割据和混战,冲击儒家构建的一套政治和伦理方面的统治秩序。 ②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同时又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2.唐朝中后期,韩愈和李翱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①韩愈: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问题:何谓“道统”? “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同时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②李翱: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促使士大夫掀起一场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奠定基础。 (1)主张: ①推崇“尊王攘夷”,认为唐朝政治的弊端是不尊重儒家的纲常伦理,把政治失败归结为思想的迷乱。 ②主张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2)影响: ①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②理学应运而生。 二、理学的产生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儒学十佛教思想十道教思想。 2.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1)周敦颐

第4课教案宋明理学

青州三中高二历史导学案编号: 4 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把关教师使用教师使用时间、班级第4课宋明理学新授蔡新国高二级部高二级部 学习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习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学习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过程 (一)问题检测: 教学设计1.简析儒学取代黄老之学成为汉代统治思想的原因。 2.概述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并分析“罢黠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 (二)导入新课: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三)自学指导: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儒学的危机 为什么在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出现了严重危机? 2.三教合一 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 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各个领域。 3.儒家学者的探索和思考 为了(),回应社会上()、()的挑战,唐宋儒家 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弘扬()、()的儒学传统,吸收 和融合()、()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一)含义:宋代,新兴的儒学逐渐确立了一套更为精密的以“()”或“()” 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因而被称为“理学”。 (二)派别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 (2)主要思想: A、“理”:把_____和_____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 系,从哲学的高度论证_____和__________的合理性。 B、“格物致知”: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C、“存天理,灭人欲”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第4课 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第4课宋明理学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中学黄文莲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和发展、影响以及重要的代表人物,共分三个部分: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 三教合一的历史背景理学程朱理学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四书章句集注》陆王心学发明本心致良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1、识记三教合一的表现、宋明理学两大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正确评价宋明 理学。 2、理解理学兴起的背景、理学的概念、格物致知的含义、理学所反映的哲学思想。 3、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求理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 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发展脉络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正确认识 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2、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 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 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3、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思想体系,了解中国古代 的优秀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重要主张 难点: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程朱理学的哲学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师生的交互讨论为辅。 教学用具: 采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 (1)概念: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2)兴起的社会条件: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4)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第四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习目标】 1.熟悉理学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理学家及其观点,记忆理学的代表性语录,准确解释理学一词及其由来。 2.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2.教学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 【讲授新课】 师:本单元学习的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发端,第2 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形成;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完成了统治思想的选择和确立;今天我们学习儒学思想的丰富与更新《宋明理学》。 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但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老教师遇到了新问题) 首先我们要到儒学本身去寻找答案。 请大家回顾一下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天人感应)?请概述他的人伦道德标准是什么?(三纲五常)我们再来看唐代儒学大师韩愈用什么方式让大家遵守纲常?(恐吓) 如果说中国是个大课堂,汉代以来儒家一直是这个课堂里最权威的老师。但同学们慢慢感到这个老师就会一招,就是打着老天爷的旗号吓唬人。 1、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大课堂里来了两个新老师——佛教、道教。 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为铭记佛教传入之功,修建了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气势恢弘的龙门石窟可以说是魏晋时期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培优练习】《宋明理学》(人教版必修三)-word

《宋明理学》培优练习 1.宋明理学的传统里,程朱理学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陆王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 的学说。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辩证的知行观。这从侧面反映出() A.宋明理学存在致命缺陷 B.明末清初对知行关系有了定论 C.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明显 D.儒学知行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入 2.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約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据此可知,朱子学() A.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 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C.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 D.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 3.宋代某理学家说:“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由此可知,该理学家() A.强调培养个人社会责任感 B.主张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C.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 D.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 4.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 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 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在它的初创和发展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一旦被统治阶级看中,当作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它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其中的合理因素也会被窒息。程朱理学的演变正是如此。 ——摘编自《程朱理学对宋元科技发展的影响》材料二李约瑟曾经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观点进行提炼并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提炼正确,限180字以内)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出宋明理学的传统里对知行关系的不同看法,与致命缺陷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观点成为定论,故B项错误;C项宋明理学解决世界本源,因此哲学化倾向明显,与材料知行关系的不同看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宋明理学的传统里对知行关系的不同看法,推动知行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入,故D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不具有普遍性,不能算作正确的理论,故A项错误;“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不能说明是唯物主义,故B项错误;“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約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可得出理学里有自然科学的理念存在,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理学为唯心主义哲学,与西方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君主德行是治国的根本,不是强调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封建等级秩序,而是强调君主德行是治国的根本,故B项错误;题干是说治国

第3课_宋明理学_教学设计(规范)

高中历史学科必修三第一单元第 3课 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说出宋明理学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从课本提取信息,探究历史问题;通过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一定的文化体现着一定的政治经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批判继承。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与心学的异同;正确评价理学和心学的历史地位。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四、教学策略 采用讲授法、引导讨论法、问题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讲述内容】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