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三十年来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_一个初探性的研究

近三十年来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_一个初探性的研究

近三十年来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_一个初探性的研究
近三十年来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_一个初探性的研究

东南亚研究 2006年第4期 SOUT HEAST ASIA N STU D IES

[编者按]2006年1月12-14日,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在新加坡联合举办了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主题是 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挑战与前景 。除了上述两个单位的科研人员,中国多家相关研究机构都应邀派人前往,它们包括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云南省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广西省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问题研究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云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和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会议对中国的东南亚研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回顾、分析、探讨和展望。

作为一家主要从事东南亚研究的学术刊物,我们感到有必要让国内的读者对此次重要会议的内容有一个了解。为此,我们特意组织了 中国东南亚研究述评 专栏,发表四篇与会者的研究论文。其中前两篇的原文是英文,我们组织人员进行了翻译,并得到了原作者的首肯。第一篇是新加坡华裔馆馆长廖建裕教授的 近三十年来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一个初探性的研究 ,他从一名外国学者的角度对研究东南亚问题的中国学者进行了分类介绍;第二篇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学术所长黄朝翰教授和赖洪毅研究员的 中国东南亚研究面临的学术挑战 ,他们对中国研究东南亚问题的机构、主要学术期刊及其载文以及中国东南亚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后两篇是国内两位年轻学者的文章,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张振江副教授的 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成就、问题与展望 以三家高校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为基础 通过对国内三家高校主办的主要从事东南亚研究的学术期刊进行了统计与对比分析,指出了东南亚研究的成就与问题;云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李晨阳副教授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的缅甸研究述评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缅甸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和展望。

此次会议收到了很多高质量的研究论文,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此只发表了上述四篇文章,以飨读者。需要说明的是,文章均为作者的一家之言,不代表本编辑部的观点。

近三十年来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

一个初探性的研究

(新加坡)廖建裕

*

(新加坡华裔馆)

代帆 译

[关键词]中国;东南亚学者;后毛泽东时代

[摘 要]中国的东南亚研究兴起于后毛泽东时代。我们可以把在过去三十年间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划分为三代,在第二代学者时期,来自东南亚的 归国华侨 在东南亚研究领域里发挥了主要的作用,他们与中国本土出生的学者一起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第三代东南亚研究学者则都是中国本土出身。尽管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与他们的西方同行相比,中国的东南亚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学术质量不高、因合作不够而导致学术上的重复工作、基础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同样薄弱等。但目前在中国,一些受过良好学术训练的研究东南亚的学者以及优秀的作品正在不断涌现。

[中图分类号]D663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99(2006)04-0004-12 Sout heast Asianists in China in the Last Three Decades:A P reli m inary Survey

Leo Suryadi n ata

(Chinese H eritage C entre,Singapore)

K eywords:China,Southeast Asian ists,Post-M ao E ra

*[收稿日期]2006-05-31

[作者简介]廖建裕,新加坡华裔馆馆长。

译者:代帆,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系2003级博士研究生。

Abst ract:China s SoutheastA sian stud ies started to deve l o p dur i n g the post-M ao era.I n the last three decades, China s Southeast Asian ists can be div i d ed i n to three generations.Itw as on l y during the second generation that th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fro m Sou t h eastA sia began to play a m a j o r ro le in this scho larsh i p.They w ere j o i n ed by the Chi n a-born scholars i n deve l o ping t h e stud i e s.But by the th ird genera ti o n,Southeast Asian stud i e s have co m e under the purvie w of the Ch i n a-born scho lars.Despite their si g n ificant ach ieve m ents i n th is fie l d,co m pared to the ir w estern counterparts,China s SoutheastA sian studies still su ffer fro m a lo w acade m ic qua lity,poor coord-i nation lead i n g to dup lication ofw ork already done by others,and w eak basic asw e ll as applied research.N everthe-less,better-tra i n ed Ch i n a s'Southeast Asian ists and the ir better w orks are e m erg i n g.

相关主题的研究

尽管中国对东南亚的历史研究始于二战以前,但直到战后才得以真正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意识形态挂帅,早期的研究并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其后很快又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结果是: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Southeast Asian-ists,以下称东南亚学者)只是出版了一些相对有意义的学术专著。1977年到1978年间邓小平复出之后,中国的东南亚研究始获得发展的机遇。因此,若说中国关于东南亚研究的机构、书籍、期刊以及论文兴起于后毛泽东时代,亦不无道理。

尽管如此,专门论述中国东南亚学的著作和文章亦相当有限。在笔者的印象中,最早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王赓武教授领导的一个团队对该领域进行的探讨(1981年)。中国大陆的学者随后也出版了专著和文章,在国内,最早的恐怕要算1984年姚楠教授关于东南亚历史研究的文章。之后,香港的黎凤慧(Frances Lai)编辑了一本英文论文集(1987年),在收录的论文中,一些中国学者谈到了他们所属的研究机构。后来,刘永焯在1994年出版了长篇专著,刘宏也发表了一篇英文评论(2003年)。但是有两篇评论文章 一篇是赵和曼教授的(2000年),另一篇是梁志明、张锡镇和杨保筠联名发表的(2002年) 应该引起特别的关注。

王赓武的研究报告发表在邓小平复出之后不久,文中对中国东南亚研究的状况不表乐观。但是,20年之后由大陆学者写就的上述两篇文章中,又展示出一些光明的气象,不过他们对中国东南亚研究的不足之处依然持批评态度。包括这两篇文章在内,中国大陆学者所发表论文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谈到了东南亚研究及这些学者所属的机构,却忽略从事东南亚研究的个人。

导致这一特点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因为东南亚研究(除了基于华人的历史研究之外)不够发达,这些学者或许没有感觉到有特别突出的东南亚研究的领军人物存在。实际上,大陆关于东南亚研究的书籍要么是编撰,要么是合著,而非个人独著。这可能是因为在大陆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任何事情都要假定是集体的成果,反之, 个人主义 是不受鼓励的,因此,应该强调研究机构而不是学者个人作用的工作。但是,笔者注意到这一惯例被打破了 1990年之后出版的大多数书籍都强调作者的大名而不是委员会或者研究机构的名称。

中国评论家没有强调东南亚学者个人作用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很难确定怎么样才算是东南亚学者。笔者认为,这一问题至少有两条判断的标准:从广义上而言,东南亚学者可以指那些研究东南亚的人,包括在不同的机构工作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不论他们的作品以及专业训练如何,只要他们的成果与东南亚问题有关,他们就是这一领域的 专家 ,他们就是东南亚学者;另外,从狭义方面来说,只有那些致力于学术研究,并且出版了相关东南亚研究作品的研究人员和学者才是东南亚学者。在本文中,笔者采取狭义层面上的定义,即东南亚学者包括那些致力于东南亚研究的语言学家、文艺评论家、历史学家、政治科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以及社会学家。

谁是东南亚学者?

从定义的角度来看,东南亚学者应该是领域性(area-based)而不是学科性(d iscipli n e-based)的。在某一学科中知名的学者偶尔编撰一本关于东南亚方面的书,并不能因此认为他就是东南亚学者。比如说,经济学家郑学益出版了几本关于中国经济与市场营销的书籍(1997年),也编辑过一本关于东南亚华人企业的书,但在本文中并不能够把他作为东南亚学者。而那些出版过东南亚研究专著的经济学家、政治科学家或国际关系专家,则可被划入东南亚学者之列。因此,在谈到东南亚学者的时候,笔者所指涉的是那些写作并出版了关于东南亚研究著作的专家和社会科学家。

SOUTHEAST ASI AN STUD I ES 东南亚研究 2006年第4期

探究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并非易事。受时间所限,笔者只是选择了那些出版过独著或合著(书和文章)的东南亚学者,对那些只是在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期刊上发表文章,而没有独著或专著出版的个人则不在本文论述之列。这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这些人可能写过一些重要的好文章,但因时间关系,笔者没有太多时间去考察这些文章,因此无法评判他们。不过,笔者已经注意到了一些学者,他们在一些期刊上发表过文章,或者把他们承担的某本书刊中的章节整理汇编成书出版。实际上,本文中列入的有些东南亚学者,他们的作品其实是论文集,而非新著。此外,笔者只讨论在近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活跃的东南亚学者,老一辈的 东南亚学者 只有当他们在近三十年中有新著出版时才被纳入进来。比如说笔者并没有把陈序经教授纳入本文来讨论,因为他关于古代东南亚历史的作品只是从1955年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早些时候在香港非正式出版的,并且只是流传在有限的学者当中(庄国土,2006年)。

在最近的一些文章中,赵和曼教授和梁志明教授等人认为,在中国大陆差不多有600多位东南亚学者,但除了提到这些东南亚学者在中国不同的机构里从事研究外,他们并没有提供更多的细节。不管这些学者是否出版了专著,他们也许都是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的一员。不过,既然笔者是从狭义层面上来定义东南亚学者的,而且只有那些在过去三十年内出版过独著或专著的研究人员才能列入其中,所以,笔者只能确定其中的43位东南亚学者。当然,因为笔者手头上没有中国大陆东南亚学者著作的完整目录,故本文中所列的学者名单是不全面的。有鉴于此,本文只能被视为一项初步的考察。

为了更清楚地表达本人的观点,笔者将这些东南亚学者划分为三个群体(见附件):第一代(先驱,出生于1910年代和1920年代之间)、第二代(出生于1930年代到1940年代之间)和第三代(出生于1950年代到1960年代之间)。

第一代东南亚学者

第一代东南亚学者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接受的大学教育,他们最初并不从事东南亚研究,后来才转行到该领域,可以说他们是中国东南亚研究的先驱。在本文中,笔者只选取了其中的四位学者,因为他们依然活跃在本文所涵盖的时间范畴之内,他们分别是姚楠教授、朱杰勤教授、韩振华教授和田汝康先生,前三位先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先后辞逝。考察这三位学者的背景、教育和著作,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他们都出生在中国大陆,并且在毛泽东时代之前就接受了大学基础教育。

姚楠在毕业之后曾经在新加坡生活过七年,是新加坡中国南洋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不过在日本占领之前他已回到中国。姚楠曾执教于多所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并推动了中国的东南亚研究。20世纪80年代,他依然积极地将一些东南亚历史方面的英文书籍翻译成中文,1984年和1995年,他分别出版了两本论文集。相比之下,朱杰勤和韩振华没有海外研究的经历,他们主要研究华人的历史档案,其研究领域集中在中国与东南亚及其他地区的交往史。朱杰勤讲授的是华侨史,并在1992年出版过一部相关著作。韩振华则出版过一本关于中国与东南亚外交关系的著作(1992年)。

田汝康出生于云南,二战结束后不久,他在中国的一所大学获得学位,只有他曾经获得前往伦敦大学学习的机会。田汝康曾获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关于云南和缅甸的掸人自治州社会结构的考察,不过最值得关注的著作是他对沙捞越华人社会结构的研究(1953年),这是一部经典之作。20世纪80年代,田汝康继续研究东南亚的土著少数民族,而不再关注东南亚的华人。他还是中国少数几位重量级的人类学家之一。

事实上,除了上述四位学者之外,梁立基教授和许友年教授也出生于20年代,理应归入上述类别,不过因为他们都是归国华侨,而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 回到 祖国的,因此笔者将他们归为第二代学者。

第二代东南亚学者

第二代东南亚学者共有21人,除上面提到的梁立基教授和许友年教授外,其他分别是:周南京、梁英明、梁志明、张玉安、巫乐华、张锡镇、黄昆章、孔远志、林金枝、廖少廉、李国梁、蔡仁龙、温广益、温北炎、赵和曼、陈乔之、吴凤斌、余定邦、贺圣达。这些学者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完成的大学教育,现在中国北方或南方的一些研究机构里工作。

从生平背景来看,第二代学者中有十人是海外归侨,且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另外十一人则是在大陆土生土长的。除了陈乔之和张锡镇外 前者是经济学家,后者是国际关系学者,其他人要么毕业于历史学系,要么毕业于东方语言学系。因为在他们那个时代里,其他社会科学在大学里并不受重

东南亚研究 2006年第4期 SOUT HEAST ASIA N STU D IES

视。但是,这些学者的研究和文章并不限于他们的专业。此外,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是在中国的大学里接受教育。

毫无疑问,北京大学是中国东南亚研究的中心之一。学者们 其中一些来自印度尼西亚 来这里学习,并且成为这个圈子的核心。梁立基、周南京、梁英明以及后来加入的梁志明、孔远志及其他一些人是这个学术共同体的核心人物。梁英明、梁志明和周南京三人合著了一本关于当代东南亚历史的教科书,并于1994年出版。这些人还各有专门的研究领域,并出版有独立的专著。

北京大学的周南京教授在学术界非常活跃,且著作等身。在笔者看来,他最重要的成就应该是主编出版了一卷本的 世界华侨华人辞典 (1993年)和十二卷本的 华侨华人百科全书 (1993 2002),其中百科全书的大型工程尤为引人瞩目。当然,周教授的同事梁英明、梁志明、何芳川以及其他23位研究华侨华人问题的学者也参与了这项大型工程。除此之外,他还编辑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原始资料书籍,如印尼同化问题(1996年),印尼排华暴乱(1998年)以及海外华人的国籍问题(2005年)。总体而言,周南京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印尼和菲律宾,他还出版过三本论文专辑(1993年、1995年、2004年)。

作为最杰出的越南华人历史学家,梁志明教授享有广泛的声誉。早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就曾经到越南从事过研究。不过,他的兴趣点主要在东南亚的殖民主义,1999年,他领导的一个由年轻学者组成的团队出版了一部这方面的著作。

梁立基教授是印尼语系的创建人之一,他在北京大学培养了许多研究印尼问题的学者(Indones-i an ist)。梁立基的主要贡献在于教授印尼语言和文学,同时他还主编出版了大型的 新印度尼西亚语汉语词典 (1989年)。1994年梁教授被马来西亚国民大学(UKM)聘为客座教授,1996年他出版了马来文专著 光辉的历史篇章 15世纪满剌加王朝与明朝的关系 。孔远志是上海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他可能是梁立基的学生。孔远志同样是东南亚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翻译了许多印尼和马来亚的短篇小说,参与过词典的编撰工作,并发表了大量有关印尼语言、文化和华侨方面的学术文章,这些文章后来分别于1992年和1999年被结集出版,其英文论文 论马来语中的汉语借词 还获得1988年北京大学科学论文奖。此外,孔远志还用马来亚语和印尼语出版过两部关于郑和的著作。张玉安是孔远志的同事,他是北方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印尼研究专业,作为研究印尼民间传说的专家,他在1999年和2003年出版过几部相关著作。

张锡镇是河南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7 1988年他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进修东南亚政治,现在其母校北京大学工作。他曾出版过两部关于东南亚政治和政府的著作(1992年、1999年)

在中国南方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里,也有很多研究东南亚的归侨学者,他们大多集中在厦门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和广西大学四所高等院校。

前文提到的朱杰勤教授,作为第一代东南亚学者,他的主要学术活动地是暨南大学。朱杰勤教授帮助发展了暨南大学的海外华侨华人研究,并且主编了一系列华侨史方面的丛书。不过,笔者前文中所提到的第二代东南亚学者,如陈乔之、李学民、黄昆章、温北炎和潘亚暾等人并不是他的学生。陈乔之主修经济,他的兴趣在于新加坡研究(1992年),后来逐渐扩展到整个东盟地区,1998年他出版过一本关于海外华侨经济方面的著作。李学民是印尼归侨,曾与黄昆章合著 印尼华侨史 (2005年)一书,此外,他还与人合译过两本印尼华人近代史的专著。黄昆章是李学民的同事,最初研究印尼华人,后来又开始研究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华人,不过,他的大多数文章还是关于印尼华人的。2000年,黄昆章将其曾发表的大量论文结集出版,2005年他又出版一部印尼华侨史著作。温北炎与黄昆章属于同一代人,他出版过两本与印尼有关的著作,一本介绍印尼教育(1989年,合著),另外一本则介绍印尼经济和社会(1997年)。潘亚暾出生于中国,他在海外华人文学研究领域非常活跃,尤其是东南亚的华人文学研究领域(1996年)。此外,他还编辑了一系列东南亚华人作家丛书(2002年)。

厦门大学在东南亚研究方面的实力也非常强大,不过最初并没有太多第二代东南亚学者。前面提到的第一代学者韩振华,即毕业于厦门大学。不过,与暨南大学的情况类似,笔者选取的厦门大学的一些学者,如李国梁、吴凤斌、蔡仁龙和林金枝等人也不是韩振华的学生。李国梁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1998年,他出版了 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简史 一书。吴凤斌与人合著过 东南亚华侨通史 (1994年)一书,他还与荷兰莱登大学的教授包史乐(Leonard B l u sse)共同主编了 公案簿 吧城华人公馆(吧国公堂)档案丛书 的第

SOUTHEAST ASI AN STUD I ES 东南亚研究 2006年第4期

一卷。该书是莱登大学与厦门大学的一项合作研究项目,自2002年以来已经相继出版了五辑。 公案簿 是一本重要的关于爪哇华人历史文献的原始资料汇编。许多厦门大学的研究生,尤其是那些在荷兰的学生都参与了该研究项目。

蔡仁龙来自印度尼西亚,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印尼研究专业,1985年他与温广益合著了一部关于印尼历史方面的书,2000年,他又出版了有关印尼华侨华人的论文集。林金枝出生于马来亚,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后来他主要研究中国的海外华人企业与投资(1983年、1988年)。

中山大学也有关于东南亚研究的计划,不过在本文中笔者只选择了温广益和余定邦这两位学者。温广益来自雅加达,在中国接受教育,1985年他与蔡仁龙合著了印尼华侨史。不过,余定邦出生于中国,从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他留校工作。余定邦主要研究中缅关系(2000年),1996年他还出版过专著 东南亚近代史 (2003年再版)。

赵和曼与贺圣达是广西和云南的东南亚研究界的领军人物。赵和曼主要研究印度支那国家的历史,他出版过两本关于柬埔寨和越南的专著(1985年、1995年)。贺圣达则以研究缅甸及印度支那国家为主,除1992年出版的 缅甸史 以外,他的著作还涉及到东南亚文化(1996年)以及东南亚与中国的关系(1998年,合著)。

第三代东南亚学者

由于第二代东南亚学者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因此,第三代东南亚学者已经展现出他们的领导地位。与第二代学者不同,所有第三代东南亚学者都出生于中国,并在中国的大学里接受了基础教育,不过,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海外研究和学习的经历。这一代学者的部分著作,学科性很强,不过许多仍然是关于海外华侨华人方面的。同时,他们也开始了对当代东南亚事务的研究。

根据他们的著作,笔者选择了20位第三代东南亚学者。他们分别是:梁敏和、吴小安、韦民、庄国土、李明欢、袁冰凌、曾玲、陈衍德、沈红芳、王勤、刘宏、唐礼智、曹云华、汪新生、袁丁、张应龙、周聿峨、古小松、王士录和王正毅。

首先我们从北方开始分析。在北京大学,第三代东南亚学者主要来自语言学、历史学以及政治科学和法学等传统学科。现在任教于北京大学的韦民,2003年获得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的博士学位,最近他出版了分析东盟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互动的著作(2005年)。

梁敏和毕业于北大印尼语专业,他与孔远志合作出版过一部印度尼西亚文化与社会方面的著作(2002年)。吴小安最初毕业于厦门大学,后来得到赴荷兰学习的奖学金,并获得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他在他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英文本的 马来亚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华人商业 一书,该书给人印象深刻。

在中国南方,厦门大学的东南亚研究似乎应该是当下实力最为雄厚的,这里云集了一大批东南亚学者,以庄国土的成就最为卓著。庄国土是在中国大陆接受的大学教育,不过他曾作为访问学者在荷兰莱登大学历史系工作过两年。1989年,庄国土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 中国封建政府的侨务政策 ,其后他又相继写作、翻译和编撰了近15本著作,其中大部分都与海外华人有关,他的近作是与人合著的 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 一书(2003年)。

李明欢是厦门大学硕士毕业,后来获得阿姆斯特丹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她研究的是欧洲的东南亚华人移民社群,并出版了一部相关英文著作(1999年)。之前几年,她还用中文写作出版了一部研究当代海外华人社团的著作(1995年)。袁冰凌也毕业于厦门大学,后来在莱登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她精心写就的有关西加里曼丹 公司 的博士论文在2000年出版,并且深获好评。袁冰凌与李明欢都参与了 公案簿 的研究项目,该书在前文已有提及。

毕业于厦门大学的曾玲(博士)、陈衍德(历史学硕士)等人也有著作面世。曾玲曾在新加坡生活多年,她出版过几本关于新加坡华人文化和历史方面的著作(2003年、2005年)。陈衍德去过菲律宾,他分别于1998年和2002年出版了两本有关菲律宾华社的专著,另外他还在2004年出版了探讨东南亚的民族主义与族际关系的书。沈红芳在厦门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来在该校任教。她是菲律宾研究专家,出版过两本关于菲律宾和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著作(1985年、2002年)。王勤也是厦门大学的毕业生,他在厦门大学相继获得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5年他出版过一本研究新加坡经济发展的著作,另外他还编辑了一些与东南亚经济有关的书籍。

刘宏是福建人,现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他同样也毕业于厦门大学。在本文中,之所以把刘宏也纳入第三代学者的行列,是因为他与厦门大学一

东南亚研究 2006年第4期 SOUT HEAST ASIA N STU D IES

直保持紧密的联系。刘宏在俄亥俄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印度尼西亚历史方面的。刘宏出版过一些著作,其中两本是关于东南亚的,一本是讨论中国与东南亚研究的论文集(2000年),另外一本是有关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嬗变的专著(2003年)。次年,刘宏与他的新加坡同事黄贤强(W ong S i n-K i o ng)合作出版了分析新加坡华社经济与政治变迁的英文著作(2004年)。唐礼智是本文中提到的最为年青的第三代东南亚学者,他是厦门大学的经济学博士,2004年他出版了一部关于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对外直接投资的著作,这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

暨南大学的曹云华、张应龙和周聿峨等人可以被视为东南亚研究的 新生力量 (ne w b l o od)。曹云华出版过探讨新加坡文化与经济建设(1992年、1997年)、东南亚的区域合作(1995年)以及东南亚华人文化(2001年)等方面的著作。张应龙以研究马来西亚为主(1991年),他曾与人合著过关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方面的著作。周聿娥则主要研究海外华文教育,1996年她出版了 东南亚华文教育 一书。

在中山大学,汪新生与袁丁是第三代东南亚研究学者中最为突出的两位。汪新生出版过一本关于现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的著作(1998年),此外,他还与人合著过其他一些书。袁丁的著作则主要涉及当代中国的侨务政策(1994年、2002年)。

广西的古小松以研究越南为主,他的著作有1992年的 越南的经济改革 和1998年的 越南的社会主义 两部。

云南的王士录是研究柬埔寨问题的专家,曾出版过两本介绍和分析柬埔寨政治与经济的著作(1994年、1999年),同时,他还与人合著过两部和东盟有关的著作(1998年、1999年)。

最后,还有必要提到的是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王正毅,他在纽约大学和法国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他出版了一部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分析东南亚地区发展的著作。前文提到的那些学者所属高校的东南亚研究实力都比较强,与此不同的是,王正毅最初任教的南开大学在东南亚研究方面并不出众,后来他调到北京大学工作。

结论

学术研究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中国的东南亚研究的发展也不例外。如果没有自由的环境与充足的资金,学术研究必定步履蹒跚,阻碍重重。只有在邓小平推行四个现代化之后,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才得以快速发展。

正如本文所言,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可以分为三代。在第二代期间,从东南亚归国的华侨学者在东南亚研究领域发挥了主要的作用。不过,中国本土出生的学者也推动了该研究的发展。到第三代的时候,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都是本土出身了。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提到的四个第一代学者,除了田汝康之外,都精通汉语,而第二代学者中有一半精通汉语和一门东南亚语(如印尼语),因为他们是印尼归侨,不过,其中有两位中国出生的学者也主修过印尼语。第三代学者掌握英语的程度不同,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在著作中使用任何一种东南亚语言。

第一、二代东南亚学者以研究历史为主,且与东南亚的华侨华人有关,但对关于 东南亚主流社会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proper)的研究为数不多(如田汝康的博士论文)。总的来说,这些东南亚研究者的学术能力受到他们在中国大学里所受学术训练的限制,1980年以前,很少有人能够在东南亚地区从事田野调查,甚至在80年代,由于资金和研究资料方面的限制,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还无法从事田野调查,也很少有机会向他们的海外同行学习。

其结果是很多人都依赖第二手资源和间接的知识,他们出版的作品经常表现出这些缺陷。不过,很多第二代东南亚学者合作创造了一些令人瞩目的集体成果,例如百科全书以及华侨华人通史。似乎第二代东南亚学者最好的著作依然是基于中文资料而非东南亚的原始资料或者西方的资料。此外,他们的作品更多是在海外华侨华人的研究方面,而不是非华人的东南亚研究。

尽管第三代东南亚学者是在中国本土的大学里接受的学术训练,但很多人都有出国经历,或者作为研究生,或者作为访问学者,少数东南亚学者甚至在西方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些学者不仅接受了西方社会科学的训练,能够熟练地运用西方语言(包括英语),而且其中一些人还出版了与其海外同行一样高质量的著作。

然而,绝大多数中国东南亚学者的著作都是中文的,这导致不谙中文的读者无法阅读这些著作,东南亚和西方的东南亚学者也不熟悉它们。所以,对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而言,以英文作为著述语言非常重要,或者最起码必须把一些好的作品翻译成英文。

笔者的结论与中国一些教授如赵和曼、梁志明等人非常相似。毫无疑问,中国在东南亚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这些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学术质量不高、因合作不够而导致学术上的重复工作、基础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同样薄弱等。

梁志明教授等人在他们的文章中认为: 与国际先进的研究水平相比,与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科学研究多出精品相比,当前我国的东南亚研究在理论、方法与组织等方面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不过,与中国学者一样,笔者对中国的东南亚研究的前景相当乐观。随着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崛起,东南亚对中国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人们会更加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而随着自由化的继续发展,中国的学者也将能够大胆涉足不同的研究领域,并且创造更多优秀的著作。

(本文由代帆博士翻译成中文,他也为本文的附表补充了资料,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蔡仁龙: 东南亚著名华侨华人传 ,海洋出版社, 1989年。

2 蔡仁龙: 印尼华侨与华人概论 ,南岛出版社, 2000年。

3 蔡仁龙: 印度尼西亚华人企业集团研究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

4 曹云华: 新加坡的精神文明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2年。

5 曹云华: 东南亚的区域合作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

6 曹云华: 新加坡启示录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7年。

7 曹云华: 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 ,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

8 陈乔之、曹云华: 新加坡的宏观经济管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9 陈乔之等: 冷战后东盟国家对华政策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年。

10 陈乔之: 华侨华人社会经济研究 ,地平线出版社,1998年。

11 陈衍德: 现代中的传统 菲律宾华人社会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

12 陈衍德: 集聚与弘扬 海外的福建人社团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3 方雄普: 朱波散记 缅甸华人社会掠影 ,南岛出版社,2000年。

14 公案簿:吧城华人公馆(吧国公堂)档案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2005年。

15 古小松: 越南的经济改革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

16 古小松: 越南的社会主义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年。

17 郭梁(李国梁): 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简史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18 贺圣达: 缅甸史 ,人民出版社,1992年。

19 贺圣达: 东南亚文化发展史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年。

20 贺圣达、马勇、王士录: 走向21世纪的东南亚与中国 ,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21 黄昆章: 风雨沧桑五十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尼华侨华人社会的变化 ,丹青出版社,2000年。

22 黄昆章: 印尼华侨史(1950至今)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3 韩振华: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研究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24 韩振华: 南海诸岛史地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25 季国兴、田中青等: 东南亚概览: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热点地区 ,中国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

26 孔远志: 印度尼西亚语发展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27 孔远志: 印度尼西亚文体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

28 孔远志: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文化交流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9 孔远志: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化探析 ,南岛出版社,2000年。

30 K ong Y uanzh i,Sam Po K ong dan Indones i a,Jaka r-ta:H ajiM asagung,1993年。

31 K ong Y uanzh i,Pelayaran Zheng H e dan A la m M el-ayu (Cheng H o s voyages and the M a lay wo rld)Bang:i U n-i ve rsiti K ebangsaan M a l aysia,2000

32 赖伯疆: 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 ,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

33 赖伯疆: 海外华文文学概观 ,花城出版社, 1991年。

34 Frances L a,i S t ate of E ast and S outheast A sian Studies S i nce1979in Ch i na,H ong K ong and S i ngapore (H ong K ong: L i ngnan Co llege,1987)年。

35 李国梁: 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建设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36 李明欢: 当代海外华人社团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

37 L i M i nghuan,W e need t wo wor l ds:Ch i nese i m m i gra-tion A ssoci ations i n a W estern society Am sterdam:Am sterdam U-n i versity Press,1999

38 李学民、黄昆章: 印尼华侨史(古代至1949年)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9 梁立基主编 新印度尼西亚语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1989年。

东南亚研究 2006年第4期 SOUT HEAST ASIA N STU D IES

40 L iang L ij,i H ubungan Empay ar M elaka-D inastiM ing

A bad K e-15 (R e lati ons bet ween M a l acca emp ire and M i ng Ch i na)Bang:i P enerbit U niversitiK ebangsaan M a lays i a,1996

41 梁立基: 印度尼西亚文学史 ,昆仑出版社, 2003年。

42 梁敏和、孔远志: 印度尼西亚文化与社会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3 梁英明: 融合与发展:东南亚华人研究论文集 ,南岛出版社,1999年。

44 梁英明: 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变化研究 ,昆仑出版社,2001年。

45 梁英明、梁志明等: 近现代东南亚(1511-1992)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46 梁志明: 东南亚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学术论文集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7 梁志明、张锡镇、杨保筠: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东南亚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 南洋问题研究 ,2002年第1期。

48 梁志明等: 殖民主义史:东南亚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49 廖少廉: 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动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

50 林金枝: 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研究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51 林金枝: 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概论 ,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

52 刘宏: 中国 东南亚学:理论架构、互动模式、个案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53 刘宏: 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本土关怀,区域网络,全球视野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54 L i u H ong,W ong S i n-K iong,S ingap ore Chinese Soci-et y in T ransition:busi ness,p olitics,&Socio-econom ic change, 1945-1965 N e w Y ork:P eter L ang,2004

55 L i u H ong, Southeast A sian St udies i n G reater Ch-i na ,K yo t o Rev ie w of Southeast A si a(M arch2003),7pag es, htt p://kyo torev ie w cseas kyoto-u ac jp/i ssue/issue2/arti c l e _p 232_p ht m l10/28/2005

56 刘永焯: 中国东南亚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57 潘亚暾: 海外华文文学现状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

58 潘亚暾: 儒商列传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59 潘亚暾: 新加坡作家作品评论集 ,新加坡文艺协会,2002年。

60 沈红芳: 菲律宾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

61 沈红芳: 东亚亚经济发展比较模式研究 ,厦门大学,2002年。

62 孙福生: 印度尼西亚现代政治史纲 ,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

63 唐礼智: 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

64 T ien Ju-kang,T he Chinese of Sara wak:A S t udy of Social Structure L ondon Schoo l of Econo m ic and Po litical Sc-i ence,D epart m ent o f A nt hropo l ogy,1953

65 T ien Ju-kang and Barbara E W ard,T he Earl y H isto-ry of t he Chinese i n Sarawak L ondon,n p ,1956

66 T ien Jukang,Religious Cults of the P ai-I along the Bur m a-Yunnan Border,Ithaca:N Y :Southeast A s i an P ro-

g ram,Co rnellU n i versity,1986

67 W ang G ungwu et a l ,Southeast A sian Stud ies i n Ch i-na:A R e p ort,Canberra:R esearch Schoo l of Pac ifi c Studies,

A ustrali an N ati onalU n i v ers it y,1981

68 王列耀: 隔海之望:东南亚华人文学的 望 与 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69 王勤: 新加坡经济发展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5年。

70 王勤等: 当代新加坡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年。

71 王士录: 当代柬埔寨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年。

72 王士录: 当代柬埔寨经济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9年。

73 王士录、王国平: 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30年发展研究 ,世界知识,1998年。

74 王士录、王国平: 走向21世纪的东盟与亚太:东盟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亚太的影响 ,当代世界出版社, 1999年。

75 汪新生: 现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76 王正毅: 地缘地带发展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77 韦民: 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东盟研究新视角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8 温北炎、黄元焕、杨安华: 印尼教育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79 温北炎: 印度尼西亚社会与经济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80 温广益等 印度尼西亚华侨史 ,海洋出版社, 1985年。

81 吴凤斌等 东南亚华侨通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4年。

82 巫乐华: 南洋华侨史话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1年。

83 W u X ian an(吴小安),Ch i nese Business i n theM ak-ing of M alay S tate1882-1941 London and N e w Y ork:Rou-t le l dge,2003

84 许友年: 印尼华人马来语文学 ,华城出版社, 1992年。

85 许友年: 论马来民歌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86 许友年: 马来民歌研究 ,南岛出版社,2000年。

87 姚楠: 中国对东南亚史的研究 ,载姚楠: 星云椰雨集 ,(新加坡)新加坡新闻与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第218-240页。

88 姚楠: 南天余墨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年。

89 余定邦: 中缅关系史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0年。

SOUTHEAST ASI AN STUD I ES 东南亚研究 2006年第4期

90 余定邦: 东南亚近代史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3年。

91 Y uan B in-li ng(袁冰凌),Chinese D e m ocracies:A S t udy of K ongsis of W est Borneo(1776-1884),Le i den:U n-i versite it L e i den,2000

92 袁丁: 晚清侨务与中外交涉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4年。

93 袁丁: 近代侨政研究 ,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2年。

94 曾玲: 越洋再建家园:新加坡华人社会文化研究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

95 张锡镇: 东南亚政府与政治 ,扬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

96 张锡镇: 当代东南亚政治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5年。

97 张锡镇: 西哈努克家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6年。

98 张应龙等: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99 张玉安主编 东南亚古代神话传说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0 张玉安、裴晓睿: 印度的罗摩故事与东南亚文学 ,昆仑出版社,2005年。

101 张玉安、陈树龙主编 东方民间文学比较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2 赵和曼: 柬埔寨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3 赵和曼: 越南经济的发展 ,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5年。

104赵和曼:5东南亚手册6,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年。

105赵和曼:5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6,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

106赵和曼:5迈向21世纪的中国东南亚研究6,陈乔之主编5面向21世纪的东南亚:改革与发展6,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第529-536页年。

107 郑学益主编5商战之魂6,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

108 周南京:5风雨同舟:东南亚与华人问题6,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109 周南京主编5世界华侨华人辞典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10周南京:5菲律宾与华人6,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93年。

111周南京主编5华侨华人百科全书6(12卷),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2003年。

112 周南京:5风云变幻看世界)))海外华人问题及其他6,南岛出版社,2001年。

113周南京:5华侨华人问题概论6,香港社会科学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114周聿娥:5东南亚华文教育6,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6年。

115朱杰勤:5东南亚华侨简史6,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

116庄国土:5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6,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

117 庄国土:5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6,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8 庄国土等5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6,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9 Zhuang G uotu,/Southeast A s i an R esearch i n Chi na: A H isto rica lR ev ie w0,P aper presented at t he Inte rnati onal Con-ference/Ch i na and M alaysi a i n the E ra of G loba liza tion:Coun-try,R eg i onal and Internationa l Perspecti ves0,jo i ntl y o rganized by the Instit u te of Ch i na S t udies,U niversit y of M alaya,and the Instit ute o fM alaysian Stud i es,X ia m en U n i versity,a t t he M i nes Beach R esort and Spa,Ser i K embangan,Se l ango r,21-22 M a rch20061

附件:中国东南亚学者的基本信息

第一代(1910年代)1920年代):

姓名出生年代及地点大学教育专业(领域)学术机构

姚楠1912)1997,中国暨南大学,学士(1929)1933)历史学家、中国对外关系、翻

译家

多所大学

(包括复旦大学)

朱杰勤1917)1990,中国中山大学,研究生(1936)华侨史暨南大学

田汝康1916,中国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士

(1940);伦敦大学,人类学博

士(1945)

缅甸掸人与沙捞越华人复旦大学

韩振华1921)1993,中国福建协和大学,历史学,学士

(1946);中山大学,历史学,

硕士(1948)

中国与东南亚的历史关系厦门大学

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4期SOUT HEAST ASIA N STU D IES

第二代(1930年代)1940年代):

姓名出生年代及地点大学教育专业(领域)学术机构

张玉安1945,吉林北京大学,印尼语,学士

(1969)

印尼语言及民间传说北京大学

张锡镇1947,中国北京大学,学士(1976)、国际

政治硕士(1983),曾伊利诺斯

大学在进修

当代东南亚政治、柬埔寨北京大学

梁英明1931,印尼北京大学,世界史,学士

(1960)

东南亚与印尼的华人北京大学

梁志明1935,长沙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

(1959),1963)66年在河内

进修

越南史、东南亚史北京大学

周南京1933,印尼北京大学,世界史,学士

(1958)

菲律宾与印尼的历史及华人、东

盟问题

北京大学

孔远志1937,上海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士

(1961),曾经在雅加达进修

一年

印尼与马来亚的语言、文化,郑

和与印尼和马六甲的关系

北京大学

*梁立基1927,印尼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士印尼文学、中-马历史关系北京大学

巫乐华

1937,广州

(在印尼长大)

中山大学,历史学,学士

(1961)

东南亚华人史、中国侨务政策中国华侨历史学会

吴凤斌1946,中国中山大学,学士东南亚华侨厦门大学

廖少廉1944,中国中山大学,经济学,学士

(1967)

东盟经济厦门大学

李国梁1942,湖北武汉大学,历史学,学士

(1965)

东南亚经济通史厦门大学

蔡仁龙1931,印尼北京大学,印尼语,学士

(1961)

印尼华人企业厦门大学

林金枝1932,马来亚厦门大学,历史学,学士

(1956)

中国的侨汇与华人在中国的投资厦门大学

温广益1934,印尼厦门大学,历史学,学士

(1960)

印尼华人史中山大学

余定邦1938,中国中山大学,历史学,研究生

(1966)

当代缅甸和东南亚史中山大学

陈乔之1942,中国暨南大学,政治经济学,学士

(1966)

东南亚经济暨南大学

黄昆章1937,印尼南开大学,历史学,学士

(1962);世界史,研究生(1965)

印尼、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华侨

华人史

暨南大学

温北炎1940,印尼华侨大学,印尼语,学士

(1968)

印尼研究暨南大学

赵和曼1939,中国武汉大学,历史学,学士

(1959)

越南与柬埔寨史广西大学

贺圣达1948,中国云南大学,历史学,学士

(1982)、硕士(1985)

缅甸、大湄公河区域云南社科院

许友年*1922,印尼中学学历、自学,1951年回到

中国

印尼语言和文学广州外国语学院

*参见文中的解释。

SOUTHEAST ASI AN STUD I ES 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4期

第三代(1950年代)1960年代)

姓名出生年代及地点大学教育专业(领域)学术机构梁敏和1952,中国北京大学,印尼语,学士(1974)印尼语言与文化北京大学

吴小安1965,中国厦门大学,历史学,学士

(1988)、硕士;阿姆斯特丹大

学,历史学,博士(1999)

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史北京大学

王正毅1965,中国南开大学,哲学学士(1986)、

经济学博士(1993),纽约大学

博士后

东南亚地缘政治北京大学

韦民1966,中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

(2003)

东盟地区主义与民族主义北京大学

王勤1958,中国厦门大学,经济学,学士

(1982)、硕士(1988)

新加坡、印尼厦门大学

曾玲1954,福建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新加坡华人史与民俗厦门大学沈红芳1953,中国厦门大学,经济学,硕士菲律宾、东盟厦门大学

庄国土1952,福建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

(1989),曾在莱登大学学习

中国的东南亚政策、华侨华人厦门大学

李明欢1953,汕头厦门大学,历史学,学士

(1982);阿姆斯特丹大学,历

史学,博士(1998)

东南亚华侨华人、侨乡、欧洲华

侨华人

厦门大学

袁冰凌1962,中国厦门大学,历史学,学士;阿姆

斯特丹大学,历史学,博士

印尼华侨华人(特别是加里曼

丹和雅加达)

福州大学

刘宏1962,中国厦门大学,学士(1982);复旦

大学,硕士(1985);俄亥俄大

学,历史学,博士(1995)

东南亚华侨华人史

新加坡国立大学/

厦门大学

陈衍德1950,厦门厦门大学,历史学,学士

(1982)、硕士(1985)

菲律宾华侨华人厦门大学

汪新生1952,中国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

(1982);中山大学,历史学,

硕士(1985)

东南亚国际政治、东盟、华人中山大学

袁丁1957,广州中山大学,历史学,学士

(1982);暨南大学,历史学,

博士(1985)

中国侨务政策、华人移民中山大学

曹云华1956,中国华南师范大学,学士(1982)、

硕士(1988);暨南大学,历史

学,博士(2002)

新加坡、马来西亚、东盟暨南大学

张应龙1958,中国暨南大学,历史学,学士

(1982)、博士(1994)

马来西亚华人暨南大学

周聿娥1956,内蒙古中山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

(1983)

东南亚华文教育暨南大学

古小松1958,广东广西民族学院,学士(1982);

暨南大学,博士(2000)

越南广西社科院

王士录1952,云南南开大学,历史学,学士

(1981)

东南亚国际关系、柬埔寨云南社科院

唐礼智1970,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理学博士

(2002);厦门大学,应用经济

学博士后

外国投资、跨国公司厦门大学

梁敏和1952,中国北京大学,印尼语,学士

(1974)

印尼语言与文化北京大学

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4期SOUT HEAST ASIA N STU D IES

姓名出生年代及地点大学教育专业(领域)学术机构

吴小安1965,中国厦门大学,历史学,学士

(1988)、硕士;阿姆斯特丹大

学,历史学,博士(1999)

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史北京大学

王正毅1965,中国南开大学,哲学学士(1986)、

经济学博士(1993),纽约大学

博士后

东南亚地缘政治北京大学

韦民1966,中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

(2003)

东盟地区主义与民族主义北京大学

王勤1958,中国厦门大学,经济学,学士

(1982)、硕士(1988)

新加坡、印尼厦门大学

曾玲1954,福建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新加坡华人史与民俗厦门大学沈红芳1953,中国厦门大学,经济学,硕士菲律宾、东盟厦门大学

庄国土1952,福建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

(1989),曾在莱登大学学习

中国的东南亚政策、华侨华人厦门大学

李明欢1953,汕头厦门大学,历史学,学士

(1982);阿姆斯特丹大学,历

史学,博士(1998)

东南亚华侨华人、侨乡、欧洲华

侨华人

厦门大学

袁冰凌1962,中国厦门大学,历史学,学士;阿姆

斯特丹大学,历史学,博士

印尼华侨华人(特别是加里曼

丹和雅加达)

福州大学

刘宏1962,中国厦门大学,学士(1982);复旦

大学,硕士(1985);俄亥俄大

学,历史学,博士(1995)

东南亚华侨华人史

新加坡国立大学/

厦门大学

陈衍德1950,厦门厦门大学,历史学,学士

(1982)、硕士(1985)

菲律宾华侨华人厦门大学

汪新生1952,中国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

(1982);中山大学,历史学,

硕士(1985)

东南亚国际政治、东盟、华人中山大学

袁丁1957,广州中山大学,历史学,学士

(1982);暨南大学,历史学,

博士(1985)

中国侨务政策、华人移民中山大学

曹云华1956,中国华南师范大学,学士(1982)、

硕士(1988);暨南大学,历史

学,博士(2002)

新加坡、马来西亚、东盟暨南大学

张应龙1958,中国暨南大学,历史学,学士

(1982)、博士(1994)

马来西亚华人暨南大学

周聿娥1956,内蒙古中山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

(1983)

东南亚华文教育暨南大学

古小松1958,广东广西民族学院,学士(1982);

暨南大学,博士(2000)

越南广西社科院

王士录1952,云南南开大学,历史学,学士

(1981)

东南亚国际关系、柬埔寨云南社科院

唐礼智1970,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理学博士

(2002);厦门大学,应用经济

学博士后

外国投资、跨国公司厦门大学

资料来源:相关书籍与网络信息

=责任编辑:许梅> SOUTHEAST ASI AN STUD I ES 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4期

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 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序言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与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王国,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联邦,菲律宾共和国,新加坡共和国,泰王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等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以下将其整体简称为“东盟”或“东盟各成员国”,单独一国简称“东盟成员国”)政府首脑或国家元首: 忆及我们2001年11月6日在文莱达鲁萨兰国斯里巴加湾东盟-中国领导人会上关于经济合作框架和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决定,自由贸易区将对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东盟新成员国(以下简称“东盟新成员国”)给予特殊和差别待遇及灵活性,并对早期收获做出规定,其涉及的产品及服务清单将通过相互磋商决定; 期望通过具有前瞻性的《中国与东盟(以下将其整体简称为“各缔约方”,单独提及东盟一成员国或中国时简称为“一缔约方”)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本协议”),以构筑双方在21世纪更紧密的经济联系; 期望最大限度地降低壁垒,加深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联系;降低成本;增加区域内贸易与投资;提高经济效率;为各缔约方的工商业创造更大规模的市场,该市场将为商业活动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容量;以及增强各缔约方对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 确信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将在各缔约方之间创造一种伙伴关系,并为东亚加强合作和维护经济稳定提供一个重要机制; 认识到工商部门在加强各缔约方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方面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以及进一步推动和便利它们之间的合作并使它们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带来的更多商业机会的必要性; 认识到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和对灵活性的要求,特别是为东盟新成员国更多地参与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提供便利并扩大它们出口增长的需要,这要着重通过加强其国内能力、效率和竞争力来实现; 重申各缔约方在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为WTO)和其他多边、区域及双边协议与安排中的权利、义务和承诺; 认识到区域贸易安排在加快区域和全球贸易自由化方面能够起到的促进作用,以及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中起到的建设性作用。

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现象比较

从自然影响下说中国与东南亚文化 不可否认,自然是影响一个文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诚如曾经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无不依附于大河,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古希腊小国寡民的现状并同时成就了其独特的民主政治。而在中国古,北方广阔草原与它的游牧文化,中国腹地平原与它的农耕文化,南方临海与其渔业文化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即使不很专业的去研究,也不难发现,东南亚文化很多方面都有这中国的影子。历史是其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这些都曾是中国的藩属。但从自然上看也并不难发现其共通性,东南亚与中国一样都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同时存有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有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文化。下面将说明在这共同自然文化下对两者的影响。 首先是语言,东南亚各国的语言有很多借鉴了汉语(特别是方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语言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的接触和民族间的关系,这恰好像考古家从陶器、装饰品和兵器的分布可以推出结论一样。东南亚各国在语言上出现的汉语借词现象,不仅真是生动地记录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的历史,同时也反映了其人口的一部分重要的构成——中国移民。 其次华人移居东南亚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阻断了前往西域的陆上通道,对外交往智能依靠海路,从而推动了航海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下南洋。而近代,清末英法联军的入侵、甲午中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再到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混战,形成了几次大的东南亚移民的高潮。尽管称谓不同,但由于生活方式、民族习俗、生产模式的相同相似使其有着天然的文化同源和民族亲缘关系。跨境毛南族相互间建立了密切的经济文化关系,具有和睦相处,共生共融的特点。 再者中国与东南亚都同样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生活方式,使双方人民勤劳俭朴、重视家庭,这是农业社会长期形成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是约定俗成的价值观。以如家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东南压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说到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另外一重要的文化想通之处——信仰。佛教是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在古代,东南亚是中国和印度文化主要的辐射带。正式在这样的条件下,起到了文化交流的桥梁,沟通了彼此的宗教感情,融合了民族艺术,创造了相似的宗教生活,推动了文化经济的发展与合作。 几近相似的地理环境、历史的相通和民族同源和华人同根,使中国与东南亚有着独有的的文化共性的资源优势。我想不管是中国还是东南亚,都应该重视这种优势,不仅要注重学术界的交流和合作,更要发挥民间外交的强大力量。

东南亚国家联盟研究课题要点

东南亚国家联盟研究 东盟是在中国的南部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域组织。我们这次课主要讲三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我们介绍一下东盟的概况;第二个内容我们要东盟与东亚一体化进程;第三个内容,东盟与中国的关系。 一、东盟概况 (一)东盟的成立 我们先介绍一下东盟的概况。第一小点,东盟全称叫“东南亚国家联盟”,它是1967年的8月7号到8号,由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的副总理在曼谷发表了一个《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盟成立。 我们看一下东盟的地理方位示意图。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之前,1961年的7月31号,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三个国家曾经组建过一个组织叫“东南亚联盟”,这个联盟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东南亚国家联盟是完全意义上不同的两个组织,东南亚联盟是一个反共组织,成立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合作来对付各自境内的共产党势力。 1963年因为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之间关系紧张,使该组织陷于停顿。东盟成立之前,最初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想法是要恢复这个组织,然后再接纳印度尼西亚加入,他们的提议是得到了泰国的支持,但是印度尼西亚没有接受邀请,而是提议建立一个新的区域组织。 印尼不同意的主要原因,一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因为东南亚联盟是一个以反共为主要目的的组织。印尼在苏加诺执政时期,共产党曾经是主要的执政党,所以印尼当时没有参加这个组织,而且对这个组织进行过批判。1963年10月,印尼陆军发动政变,强迫苏加诺总统解散国会,苏哈托趁乱夺取了最高权力,并且从1967年3月正式出任总统。苏哈托在印尼实行了30多年的独裁统治,直至1998年下台,苏哈托认为加入一个自己曾经批判过的组织是有损于自己的面子。 印尼不同意参加这个组织的第二个原因是要维护印尼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印尼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创始国,所以它就觉得作为一个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和创始国,加入这么一个组织跟自己的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也是不符合的。 第三个原因,印尼军方的影响。苏哈托是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所以他对军方的意见是比较重视,军方曾经给他建议要成立一个由印尼主导的这样一个地区组织,五国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是通过了印尼的一个起草方案,也是我们后来知道的《曼谷宣言》。

促使老挝在1997年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原因

促使老挝在1997年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第一、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需要 自从1986年老挝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8年外资法颁布实施以后,老挝的对外经济关系大大拓展。老挝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并对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改革。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后,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喜人气象。政治局势日渐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团结,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领导充满信心。“ 1996年3 月,老挝人民党“六大”制定了老挝2000 年发展纲要和2020年远景规划。2000年国家发展的总路线是: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发扬爱国主义和独立自主精神,坚持全面改革,应用和推广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外国的联系和合作,为东南亚和世界和平、友谊、合作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加入东盟以及参与一系列合作计划如“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计划”有助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入东盟不仅将使老挝的对外经济环境得到改善,还有助于提高老挝在中南半岛乃至世界上的地位。通过加入东盟使世界更加认识和了解老挝。加入东盟是老挝又一次将“大门”打开,这一举措必将有利于老挝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社会文化的进步。另外,加入东盟是为了和其他东盟成员国一道把这一地区建设成一个和平与繁荣的地区。12从“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所确定的宗旨和目标来看”,老挝加入东盟是正确的选择,老挝政府及高层决策者认识到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和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开展。 第二、拓展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改革开放前老挝很少和外界交流,尤其是西方国家,由于历史形成的诸多原因,对西方持有“戒备心理”。只有和苏联、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兄弟国家才有密切的交往。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老挝领导人频繁出访。在对日关系方面,1952年12月,老挝与日本建交。1995年5月,老挝总理坎代?西潘敦访日。自1991年以来,日本一直是老挝最大的援助国。1月12一13日,日本首相小渊惠三访问老挝,日本政府向老挝提供了4?03亿日元的无偿援助。3月12 —19日,老挝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通邢?塔马冯访日,考察人事管理经验。6月6—13日,老挝总理西沙瓦?乔本潘对日本进行了非正式访问,参加了小渊首相的葬礼,并访问了东京、熊本和福冈等地。在对美关系方面,1950 年,老美建交。1975年后两国保持着代办级外交关系。1991年11月,两国关系就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1992

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

在历史进程中,中国与东南亚诸国有不同程度的交流和接触,带来相互深远的影响。 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交流,可追溯至汉朝时期,其后历代均保持着频繁的经贸和文化交流,虽然清朝初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但其后海禁开放,两国之间的交流又再次活跃起来,及至民国时期,中马两国人民为抗日再并肩作战。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交往,早在汉朝开始。中国的陶瓷贸易开启了中印交往的大门,及至唐代,两国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为佛教作出巨大贡献。明朝时,明成祖加强发展海外诸国联系,印度尼西亚也是朝贡国家之一。 中国与文莱的交往,最早出现于唐代。及至宋代,文莱成为中国海外交通的枢纽区域,两国的官民船队经常往来,增进了两地的贸易交往。在明代,中国与文莱的交往更趋密切,两国之间存在着友好关系。 中国与越南交往,早在商周时期已有迹可寻。越南除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外,中越的佛教文化交流,也是两国间主要交流的载体。明朝时期,中越双方更因与其他国家有战争而关系更为密切。近代越南的内战,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华人在当中也占了重要位置。 中挝官方交往最早的记载是三国东吴黄武六年,老挝堂明国王遣使来朝。到了唐代,文单国四次遣使,受到热情接待,唐皇赐以封号。中挝两国的文化渊源关系,可以从老挝有关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中得到印证。 柬埔寨与中国的交往最早见于东汉至三国年期。南朝时,两国更发展至宗教文化交流。文化艺术方面也互有影响,“扶南乐”是扶南带有佛教色彩的宗教乐舞,三国时期孙权建立了“扶南乐署”,而这种音乐亦由当时传入中国,直至隋唐时盛行于宫廷内。 早在西汉年间,中国的航船就行驶到过泰国地区。及至宋元时期,泰国的素可泰王朝兴起,素可泰多次遣使访华,中泰的邦交变得非常密切。另外,旅居泰国的华侨将中国的医学带到泰国,而泰国的药物亦为中国医学所采用,令中国的医方中含有不少出自东南亚的香料成分。 中缅交往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世纪,当时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经已开通,两国交往开始频繁。宋元时期,两国的交往出现了重要转型,由于宋朝时北方的陆上交通受阻,因而开发了海上交通,令宋朝与缅甸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明清期间,朱元璋曾派使者出缅,双方使臣频有往来,而当时的海上贸易亦有持续发展。

东盟、阿盟、非盟等成员国名单

东盟:10个成员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 南盟: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阿富汗 阿盟:22个成员国:阿尔及利亚、阿联酋、阿曼、埃及、巴勒斯坦、巴林、吉布提、卡塔尔、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沙特、苏丹、索马里、突尼斯、叙利亚、也门、伊拉克、约旦、科摩罗。 非盟:54个成员国: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Algeria 利比亚国Libya 苏丹共和国Sudan 突尼斯共和国Tunisia 西撒哈拉民主共和国(西撒哈拉)Western Sahara 贝宁共和国Benin 布基纳法索Burkina 乍得共和国Chad 科特迪瓦共和国Cote d'Ivoire (Ivory Coast) 冈比亚共和国The Gambia 加纳共和国Ghana 几内亚共和国Guinea 利比里亚共和国Liberia 马里共和国Mali 尼日尔共和国Niger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Mauritania 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Nigeria 塞内加尔共和国Senegal 塞拉利昂共和国Sierra Leone 多哥共和国Togo 佛得角共和国Cape Verde 喀麦隆共和国Cameroon 中非共和国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赤道几内亚共和国Equatorial Guinea 加蓬共和国Gabon 刚果共和国Republic of the Congo 刚果民主共和国(前扎伊尔)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圣多美及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Sao Tome & Principe 安哥拉共和国Angola 博茨瓦纳共和国Botswana 科摩罗联盟The Comoros 莱索托王国Lesotho

东盟十国概述

一、东盟十国概述 东盟十国即东南亚国家联盟,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总面积约44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亿。 东盟秘书处设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东盟十国的排序 通常在华举办的我与东盟国家的外事活动时,建议将中国放在开头或结尾,然后东盟10国按国家英文首字母排序排列,如下: 文莱、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1文莱 Brunei 2柬埔寨 Cambodia 3印尼 Indonesia 4老挝 Laos 5马来西亚 Malaysia 6缅甸 Myanmar 7菲律宾 Philippines 8新加坡 Singapore 9泰国 Thailand 10越南 Vietnam 东盟十国的全称及英文名 文莱达鲁萨兰国 Negara Brunei Darussalam 柬埔寨王国 The Kingdom of Cambodia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Indonesia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The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Laos 马来西亚 Malaysia 缅甸联邦 Myanmar 菲律宾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Philippines 新加坡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泰王国 Thailand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

文莱 【国名】文莱达鲁萨兰国(Negara Brunei Darussalam)。【国旗】 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由黄、白、黑、红四色组成。黄色的旗地上横斜着黑、白宽条,中央绘有红色的国徽。 【国徽】 呈红色。一弯新月环抱着一根棕榈树干,其上为展开的双翼,双翼之上为一顶华盖和一面旗帜,这象征文莱信奉伊斯兰教苏丹至高无上。在新月中央用马来文写着“永远在真主指导下,万事如意。”中心图案两侧有两只手臂,表示人民向真主祈求,人民对苏丹和政府的拥护。国徽底部的饰带上写着“和平之城——文莱”。 【面积】 5765平方公里。 【人口】 38.3万(2006年)。其中马来人占66.71%,华人占11.2%,其他种族占22.09%。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华语使用较广泛。伊斯兰教为国教,其他还有佛教、基督教、道教等。

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汇总

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 (线索:东盟介绍——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前景展望)一、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的由来 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三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等5国外交部长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布《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正式成立。成员国外长会议是最高决策机构,每年举行正式例会和特别会议各一次。常设委员会为执行机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执行外交部长会议的决议。 东盟的宗旨是通过成员国共同努力,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维护正义和法制及遵守联合国宪章原则,促进区域合作与稳定;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促进互利合作;扩大成员国间的贸易;研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等。 二、发展历程 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正式对话?当年7月,时任中国外长钱其琛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标志着中国开始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 1997年12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会议期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发表了《联合宣言》,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3年10月,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 2004年11月,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提出了加强双方合作的十点新倡议?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与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 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东盟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8月15日,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成功地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如期在2010年全面建成?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是最大的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贸区?惠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 总的来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 【成立日期】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同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 【宗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确定的宗旨和目标是:(1)以平等与协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2)遵循正义、国家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3)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等问题的合作与相互支援;(4)在教育、职业和技术及行政训练和研究设施方面互相支援;(5)在充分利用农业和工业、扩大贸易、改善交通运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进行更有效的合作;(6)促进对东南亚问题的研究;(7)同具有相似宗旨和目标的国际和地区组织保持紧密和互利的合作,探寻与其更紧密的合作途径。 【成员】10个(截至2000年底):文莱(1984年)、柬埔寨(1999年)、印度尼西亚、老挝(1997年)、马来西亚、缅甸(1997年)、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1995年)。总面积约45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12亿。观察员国:巴布亚新几内亚。 【主要负责人】首脑会是东盟最高决策机构,由东盟各国轮流担任主席国,负责召集。主席国外长并担任东盟常务委员会主席,任期一年,负责主持常务委员会工作。第32与33届东盟常务委员会主席分别为越南外长阮怡年(Nguyen Di Nien)和文莱外长穆罕默德·博尔基亚亲王(Mohamed Bolkiah) 。东盟秘书长由东盟各国轮流推荐资深人士担任,任期5年。从1998年1月起,秘书长为鲁道夫·塞贝里诺(Rodolfo Severino,原菲律宾副外长)。 【总部】东盟秘书处设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网址:http://www.aseansec,org/。 【出版物】《东盟常务委员会年度报告》,《东盟通讯》(ASEAN Newsletter)双月刊,均为英文。设有东盟网页,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c03978376.html,/。 【组织机构】(1)首脑会议:自成立以来,东盟举行了7次首脑会议,4次非正式首脑会议,就东盟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发展方向做出决策。2000年第四次非正式首脑会议决定取消正式非正式之分,每年召开一次首脑会议。(2)外长会议:是制定东盟基本政策的机构,每年轮流在成员国举行。东盟外长还定期举行非正式会议(RETREA T)。(3)常务委员会:由当年主持外长会议的东道国外长任主席,其他成员国驻该国大使(或高级专员)任当然委员,不定期举行会议,负责处理东盟日常事务和筹备召开外长会议,执行外长会议的决议,并有权代表东盟发表声明。(4)经济部长会议:是东盟经济合作的决策机构,在区域经

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原因及四次浪潮

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原因及四次浪潮 08级世界历史学号:080210257丁万晓 摘要: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历史,根据其历史和规模,可分为四次大潮。东南亚地区是中国海外移民的最主要目的地。中国大规模移民东南亚始于17世纪,盛于20世纪上半叶历三波移民高潮。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移民不断。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及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飞速发展,中国人重启移民东南亚热潮。虽然推动不同时期的移民潮各有其不同的国内外因素,但就四次大规模移民潮而言,中国与东南亚的经贸发展和合作都是主要动力之一。随着中国与东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与东南亚的政治关系保持良好,前往东南亚的移民仍将继续。 关键词:中国东南亚移民经济原因 一:中国移民东南亚的原因 生存与发展,一直都是整个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问题。对生存环境改善的强烈渴望,就几乎成为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本能。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大批迁移到外地或外国定居的人,叫做移民。大凡较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发生,需具备三项基本条件:第一,产生移民的地区是生活资料匮乏、谋生条件窘迫,或因政治变动造成寻求新的生存空间的压力与意愿,如土地的超负荷人口载量、战乱造成的经济残破、政治迫害等。第二,必须存在得以移居的新的生存空间,即有能力吸收移民的地区,如东南亚。第三,尚需使人民迁徙得以实现的条件,如海外移民所需要的运输手段,对新的生存空间的认识等。 1.经济原因 一般百姓移居海外,大都是迫于生活无着,处于饥寒交迫之下,不得已而被当做“苦力”、“猪仔”之类卖到异国他乡。 我国古代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土地超负荷人口载量,古代的政府,横征暴敛,造成

了农村生产日益凋敝。特别是清朝后期,白银的大量外流,加上鸦片战争,给了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铁路的修建,蒸汽机和电气设备的使用和工业的创办,中国古代旧有的小农经济制度也随着瓦解,同时可以安插比较稠密人口的那一切陈旧的社会制度,也开始崩溃。处在我国这种形式下的我国农村,破产加速,地权日益集中,各种繁重的地税和敲诈勒索,使广大农民一无所有。同时,生产落后,工业未兴,国内也无法容纳浩大的农业劳动力,因此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飘扬过海,出国谋生。 此外,旧中国经常发生灾荒和战乱,同时,旧制度也不能解决农民的生机问题。 2.政治原因 这里的政治原因不是指华人的侨居国,而是指中国方面,我们可以从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动乱所造成的海外移民来进行论述。例,明清两朝交替之际,有许多明代遗民不服清政府的统治,纷纷逃往海外;或者在台湾举兵相抗,失败后逃往南洋各国。温雄飞《南洋华侨通史》:“时清廷海通之禁,沿海居民迁徙者万家,皆陆续赴台湾受一为氓,或由台湾乘海外贸易之船,转赴南洋各岛。”①此外,宋末元初和近代几次革命低潮时期,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华人移居东南亚。 19世纪70 年代以后,日、俄、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我国海疆和边疆,加深了我国的半殖民地化,民族遭受了空前未有的灾难,人民的生存环境经一部恶化,贫苦人民被迫离乡出海。 3.侨居国经济上的需要 侨居国为了发展经济的需要,而本国的劳动力不足或劳动技能不够,需要大量的华工。例如,拉者二世执政沙捞越时期,允许华工入境,并制定优惠政策来吸引华人入境,例如,颁布《土地法令》和《鼓励种植条例》 二:华人移居东南亚的四次高潮 1.第一次移民高潮(17世纪初—19世纪中叶)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与我国相邻或隔海相望的东亚国家中,最为复杂的当属中日关系,其次为中朝与中韩关系。中国与日本关系之间,既有每每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紧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现实关系。钓鱼岛、参拜晋国神社、历史教科书、慰安妇、日军遗留毒气弹、南京大屠杀等等的历史遗留问题。近几年,日本经济持续萎靡不振,而我们在今年年内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引起了日本国内右翼分子的不满与敌视,也使日本政府对我国的态度更加捉摸不定。同时伴随着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中日关系在发展中又存在着许多隐患。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日之间关系的友好一面。现如今,中国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商品出口国,索尼、东芝、丰田、本田、马自达,在我们的大街上随处可见,我们的产品也大量销往日本。这都可以说明,我们同日本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要求我们对待中日关系是要理智、客观、冷静。 我国和朝鲜、韩国之间的关系,虽不如与日本那样复杂,但也是扑朔迷离、纷繁复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抗美援朝,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将“联合国军”赶出了三八线,保卫了自己和朝鲜人民的家园,挫败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可以说,我们与朝鲜本应有着革命战友般的友谊,但是朝鲜核问题也使我们与朝鲜兄弟之间有些不愉快的小矛盾。我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多变。历史上,虽然我们帮助朝鲜军民抵御了侵略,但在韩国人眼中,我们却是造成朝鲜半岛分裂现状的凶手之一。两国关系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但改革开放后,现如今,我国境内现有超过一百万的韩国公民居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韩国人海外居住地。我国的白菜、葱、蒜等农产品大量销往韩国,我国大量持有着韩国国债,持有量位居前三。同时韩国也向我国大量出口汽车等工业产品,两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同日本一样,我们与韩国也日益成为联系密切的利益共同体。 近年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横跨要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代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界线,我国北方边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国家,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问题和安全隐患。同时,我国和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性状态,并且不会在短期内长生重大动摇。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投资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投资协议 (参考中译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政府,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王国,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联邦,菲律宾共和国,新加坡共和国,泰王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等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以下将其整体简称为“东盟”或“东盟各成员国”,单独提及一国时简称“东盟成员国”)政府,(以下将其整体简称为“各缔约方”,单独提及东盟一成员国或中国时简称为“一缔约方”): 忆及2002年11 月4日在柬埔寨金边由中国和东盟领导人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 进一步忆及《框架协议》第五条及第八条,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促进投资,建立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及竞争的投资体制,各缔约方同意尽快谈判并达成投资协议,以逐步实现投资体制自由化,加强投资领域的合作,促进投资便利化和提高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透明度,并为投资提供保护; 注意到《框架协议》所认识到的缔约方之间不同的发展阶段和速度,和对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东盟新成员实行特殊和差别待遇及灵活性的必要性; 重申各缔约方按既定的时间表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承诺,并允许各缔约方在处理《框架协议》所包含的各自敏感领域中具有灵活性,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发展,实现双赢的结果; 重申各缔约方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其它多边、区域及双边协定和安排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定义 一、就本协议而言: (一)“AEM”是指东盟经济部长会议; (二)“可自由兑换货币”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协议相关条款及任何修正案中指定为可自由兑换货币的任何货币; (三)“GATS”是指世界贸易组织协定附件1B《服务贸易总协定》; (四)“投资”是指一方投资者根据另一缔约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①在后者境内投入的各种资产,包括但不限于: 1. 动产、不动产及抵押、留置、质押等其他财产权利; 2. 股份、股票、法人债券及此类法人财产的利息; 3. 知识产权,包括关于版权、专利权和实用模型、工业设计、商标和服务商标、地理标识、集成电路设计、商名、贸易秘密、工艺流程、专有技术及商誉等权利; 4. 法律或依合同授予的商业特许经营权②,包括自然资源的勘探、培育、开采或开发的特许权;和 5. 金钱请求权或任何具有财务价值行为的给付请求权。就本目中的投资定义而言,投资收益应被认作投资,投入或再投入资产发生任何形式上的变化,不影响其作为投资的性质;(五)“一缔约方的投资者”是指正在③或已在其它缔约方境内进行投资的一缔约方自然人或一缔约方法人; (六)“一缔约方的法人”是指根据一缔约方适用法律适当组建或组织的任何法人实体,无论是否以营利为目的,无论属私营还是政府所有,并在该缔约方境内具有实质经营,包括任何公司、信托、合伙企业、合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或协会; (七)“措施”是指一缔约方所采取的,影响投资者和/或投资的,任何普遍适用的法律、法规、规则、程序、行政决定或行政行为,

东南亚国家联盟

成立日期 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 宗旨和目标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确定的宗旨和目标是:(1)以平等与协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2)遵循正义、国家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3)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等问题的合作与相互支援;(4)在教育、职业和技术及行政训练和研究设施方面互相支援;(5)在充分利用农业和工业、扩大贸易、改善交通运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进行更有效的合作;(6)促进对东南亚问题的研究;(7)同具有相似宗旨和目标的国际和地区组织保持紧密和互利的合作,探寻与其更紧密的合作途径。 成员 10个(截至2009年底):文莱(1984年)、柬埔寨 (1999年)、印度尼西亚、老挝(1997年)、马来西亚、缅甸(1997年)、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1995年)。总面积约44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亿。观察员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候选成员国:东帝汶。 总部 东盟秘书处设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历史 1961年7月31日,马来亚(马来西亚的前身)、泰国和菲律宾在曼谷成立“东南亚

联盟”。1963年, 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因为领土问题断交。1965年8月,新加坡、马来西亚分治,联盟由此陷于瘫痪。1967年8月6日,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五国外长在曼谷举行会议,于8月8日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协成立。1976年,在峇里岛举行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亚细安协调一致宣言》,也就是《峇里第一协约》,确定了亚细安的宗旨和原则,成为亚细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84年1月8日,文莱独立后加入东协,至此,亚细安有6个成员国。由于后来其他东南亚4个国家加入东盟,这6个成员称为原东协成员,或东协老成员。1995年7月28日,越南加入。1997年7月23日,缅甸加入。1997年7月23日,老挝加入。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加入。2006年7月,东帝汶提出申请加入东协。另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东协观察员。2007年8月8日,为庆祝东协成立40周年,特定当天为东盟日。11月20日,东协十国元首在新加坡签署《东盟宪章》。 首脑会 首脑会是东盟最高决策机构,由东盟各国轮流担任主席国,负责召集。主席国外长并担任东盟常务委员会主席,任期一年,负责主持常务委员会工作。第32与33届东盟常务委员会主席分别为越南外长阮怡年(NguyenDiNien)和文莱外长穆罕默德·博尔基亚亲王(Mohamed Bolkiah)。东盟秘书长由东盟各国轮流推荐资深人士担任,任期5年。东盟现任秘书长是来自泰国的素林(Surin Pitsuwan)。 出版物 《东盟常务委员会年度报告》,《东盟通讯》(ASEAN Newsletter)双月刊,均为英文。 负责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最新资料,Word 版,可自由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序言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与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王国,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联邦,菲律宾共和国,新加坡共和国,泰王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等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以下将其整体简称为“东盟”或“东盟各成员国”,单独一国简称“东盟成员国”)政府首脑或国家元首: 忆及我们 2001年 11月 6 日在文莱达鲁萨兰国斯里巴加湾东盟-中国领导人会上关于经济合作框架和在 10 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决定,自由贸易区将对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东盟新成员国(以下简称“东盟新成员国”)给予特殊和差别待遇及灵活性,并对早期收获做出规定,其涉及的产品及服务清单将通过相互磋商决定; 期望通过具有前瞻性的《中国与东盟(以下将其整体简称为“各缔约方”,单独提及东盟一成员国或中国时简称为“一缔约方”)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本协议”),以构筑双方在 21 世纪更紧密的经济联系; 期望最大限度地降低壁垒,加深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联系;降低成本;增加区域内贸易与投资;提高经济效率;为各缔约方的工商业创造更大规模的市场,该市场将为商业活动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容量;以及增强各缔约方对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 确信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将在各缔约方之间创造一种伙伴关系,并为东亚加强合作和维护经济稳定提供一个重要机制; 认识到工商部门在加强各缔约方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方面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以及进一步推动和便利它们之间的合作并使它们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带来的更多商业机会的必要性; 认识到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和对灵活性的要求,特别是为东盟新成员国更多地参与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提供便利并扩大它们出口增长的需要,这要着重通过加强其国内能力、效率和竞争力来实现; 重申各缔约方在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为 WTO)和其他多边、区域及双边协议与安排中的权利、义务和承诺; 认识到区域贸易安排在加快区域和全球贸易自由化方面能够起到的促进作用,以及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中起到的建设性作用。 现达成如下协议:

对中国梦的理解

对“中国梦”的理解 中国梦的提出背景 “振兴中华”这句话,最早是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他在1894年兴中会成立章程中写道:“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我们党成立以后,承担起领导人民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都对民族复兴作了大量论述。改革开放初期,“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个口号,是最响亮的一句话。周恩来同志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人们所熟知,一直是青年学子奋发向上的励志警句。 中国梦,民族复兴,为什么能够凝聚中国人民,凝聚中华民族? 外国人往往不理解中国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快,中国人搞发展的劲头为什么这么大。这首先要看看中国的历史。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很辉煌,而近代以来又很悲惨,受尽屈辱,这个反差太大了。习近平同志说,每一个中国人想起那段历史都会感到心痛。所以,中国人总有那么一股民族复兴的心结和劲头,这是一种精神动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一个重要的精神力量就是爱国主义。每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强盛息息相关。用中国梦来凝聚人民、激励人民,非常准确,非常有力量。 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首推汉唐。汉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现在世界上还把中国的语言文字称作汉语,把中国学称作汉学,可见它的影响。在唐朝的时候,发展得最好的时期,是又强大又可亲的形象。强大而可亲,这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是治国的理想境界。当时是时清海宴、文怀远人、和睦万邦的景象。 中国的衰落,是在明朝中叶以后。邓小平同志讲过这段历史。他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明朝中叶大约是在1500年前后的时候。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被认为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历史学家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也描绘了明朝衰落的情景。他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认为,这不但是明朝的转折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转折时期。当时西方已经过文艺复兴,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起来了。特别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开始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西方世界发展速度加快。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了这个历史。这正是在明朝中叶的时候。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著名的《世界通史》里,把世界史划分为1500年以前的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也说明这是个重要历史转折时期。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早了近100年,但是二者的目的和理念完全不同。这样,中国就开始落后了。 到了清朝康熙时期,国家看起来还很强大,但实际上是落日的辉煌。当时,英国已经过

东南亚国家联盟

一概况 (一)基本情况 东盟(全称东南亚国家联盟英文缩写ASEAN )是集合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于1967年8月成立。东盟现有的成员国包括文莱(1984年)、柬埔寨(1999年)、印度尼西亚、老挝(1997年)、马来西亚、缅甸(1997年)、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1995年)十国;候选成员国为东帝汶;巴布亚新几内亚为观察员国。总部东盟秘书处设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该组织主要目标包括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为成员国之间和平解决分歧提供平台;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 东盟覆盖的面积为448 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3%。人口6.01亿,占世界人口的8.8%。2010年其区域内GDP为1.8万亿美元。若将其作为单一国家统计,名义GDP排名世界第9,亚洲第3. (二)发展历程 1.诞生 东盟的前身是由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三国于1961年成立的东南亚联盟,但1963年,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因为领土问题断交;1965年8月,新加坡、马来西亚分治,联盟由此陷于瘫痪。因此在1967年8月6日,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于8月8日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盟成立初期,成员多数是独裁专制国家,主要任务之一是防止区域内共产势力扩张,合作侧重在军事安全与政治中立,冷战结束后各国政经情势趋稳,开始转向加强区域内经济环保等领域的合作,并积极与区域外国家或组织展开对话与合作。1976年,在巴厘岛举行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东盟协调一致宣言》,也就是《巴厘第一协约》,确定了东盟的宗旨和原则,成为东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扩张 1984年1月8日,文莱独立后加入东盟,至此,东盟有6个成员国。由于90年代其他4个东南亚国家加入东盟,这6个成员称为原东盟成员,或东盟老成员。 1995年7月28日,越南加入。 1997年7月23日,缅甸加入。 1997年7月23日,老挝加入。 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加入。 2006年7月,东帝汶提出申请加入东盟。另巴布亚新几内亚于1976年成为东盟观察员。(三)组织机构 东盟的主要机构有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常务委员会、经济部长会议、其他部长会议、秘书处、专门委员会以及民间和半官方机构。首脑会议是东盟最高决策机构,会议每年举行两次,已成为东盟国家商讨区域合作大计的最主要机制,主席由成员国轮流担任。外长会议是制定东盟基本政策的机构,每年轮流在成员国举行。常务委员会主要讨论东盟外交政策,并落实具体合作项目。秘书处:东盟的行政总部,并负责协调各成员国国家秘书处,向部长会议和常务委员会负责。现任东盟秘书长素林,任期从2008年1月1日开始至2012年12月31日止。 (1)首脑会议:自成立以来,东盟举行了7次首脑会议,4次非正式首脑会议,就东盟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发展方向做出决策。2000年第四次非正式首脑会议决定取消正式非正式之分,每年召开一次首脑会议。 (2)外长会议:是制定东盟基本政策的机构,每年轮流在成员国举行。东盟外长还定期举行非正式会议(RETREAT)。 (3)常务委员会:由当年主持外长会议的东道国外长任主席,其他成员国驻该国大使(或高级专员)任当然委员,不定期举行会议,负责处理东盟日常事务和筹备召开外长会议,执行外长会议的决议,并有权代表东盟发表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 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序言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与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王国,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联邦,菲律宾共和国,新加坡共和国,泰王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等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以下将其整体简称为“东盟”或“东盟各成员国”,单独一国简称“东盟成员国”)政府首脑或国家元首: 忆及我们2001年11月6日在文莱达鲁萨兰国斯里巴加湾东盟-中国领导人会上关于经济合作框架和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决定,自由贸易区将对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东盟新成员国(以下简称“东盟新成员国”)给予特殊和差别待遇及灵活性,并对早期收获做出规定,其涉及的产品及服务清单将通过相互磋商决定; 期望通过具有前瞻性的《中国与东盟(以下将其整体简称为“各缔约方”,单独提及东盟一成员国或中国时简称为“一缔约方”)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本协议”),以构筑双方在21世纪更紧密的经济联系;

期望最大限度地降低壁垒,加深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联系;降低成本;增加区域内贸易与投资;提高经济效率;为各缔约方的工商业创造更大规模的市场,该市场将为商业活动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容量;以及增强各缔约方对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 确信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将在各缔约方之间创造一种伙伴关系,并为东亚加强合作和维护经济稳定提供一个重要机制; 认识到工商部门在加强各缔约方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方面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以及进一步推动和便利它们之间的合作并使它们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带来的更多商业机会的必要性; 认识到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和对灵活性的要求,特别是为东盟新成员国更多地参与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提供便利并扩大它们出口增长的需要,这要着重通过加强其国内能力、效率和竞争力来实现; 重申各缔约方在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为WTO)和其他多边、区域及双边协议与安排中的权利、义务和承诺; 认识到区域贸易安排在加快区域和全球贸易自由化方面能够起到的促进作用,以及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中起到的建设性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