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络腧穴复习

经络腧穴复习

经络腧穴复习
经络腧穴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属八脉交会组穴的是( )

A.内关、公孙 B.合谷、太冲 C.列缺、照海 D.后溪、申脉

E.外关、足临泣

2.通里是心经的( )

A.原穴 B.输穴 C.郄穴 D.络穴 E.合穴

3.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

A.阴维脉 B.阴蹻脉 C.任脉 D.冲脉 E.带脉

4.大肠的下合穴是: ()

A.足三里 B.上巨虚 C.下巨虚 D.委中 E.委阳

5.以下何穴宜用斜刺法( )

A.合谷 B.环跳 C.神门 D.肺俞 E.天枢

6.听宫位于( )

A.面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B.面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闭口呈凹陷处

C.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D.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闭口呈凹陷处

E.面部,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7.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

8.治疗胎位不正的常用穴是: ()

A.太冲 B.内庭 C.大都 D.至阴 E.至阳

9 . 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位是( )

A.大包 B.睛明 C.承泣 D.四白 E.厉兑

10.直接入耳中的经脉有( )

A.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B.任脉、督脉

C.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

D.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

E.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手少阳三焦经(耳门)、手太阳小肠经(听宫)、足少阳胆经(听会)11.胆经上有募穴之称的为( )

A.头窍阴 B.日月 C.章门 D.肩井 E.风市

12.小肠的募穴是( )

A.中极 B.关元 C.气海 D.神阙 E.中脘

13.伏兔穴位于( )

A.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7寸

B.髂前上棘与髌底内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7寸

C.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D.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8寸

E.髂嵴高点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4寸

14.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的穴位是( )

A.少海 B.小海 C.少泽 D.少冲 E.中冲

15.下列腧穴,不属络穴的是( )

A.丰隆 B.光明 C.飞扬 D.大钟 E.商丘

16.任脉起于( )

A.会阴 B.小腹内 C.神阙 D.承泣穴 E.目眶下

17.足太阴脾经的终止穴是( )

A.周荣 B.大包 C.隐白 D.俞府 E.天池

18.“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是哪条经脉的循行( )

A.足阳明胃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太阳膀胱经 D.督脉

E.足少阳胆经

19.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的穴位是( )

A.前顶 B.囟会 C.上星 D.神庭 E.素髎

20.下列哪个穴位针刺时须闭口( )

A.耳门 B.听宫 C.听会 D.下关 E.翳风

21.通里穴可治疗除了( )

A.暴喑 B.舌强不语 C.心悸怔忡 D.腕臂痛 E.咳嗽、咯血22. 在胸部,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 )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23.肩井属( )

A.足太阴脾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足少阳胆经 E.手阳明大肠经

24.腘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6寸 C.18寸 D.19寸 E.13寸

25.不是背俞穴的是( )

A.肺俞 B.腰俞 C.膈俞 D.厥阴俞 E.督俞

26.“一夫法”是指( )

A.手指同身寸 B.中指同身寸 C.拇指同身寸 D.横指同身寸

E.无名指同身寸

27.心的募穴是( )

A.巨阙 B.鸠尾 C.中庭 D.膻中 E.华盖

28. 足厥阴肝经的郄穴是( )

A.行间 B.太冲 C.中封 D.中都 E.蠡沟

29.足太阴脾经的起始穴是( )

A.隐白 B.公孙 C.大敦 D.至阴 E.至阳

30.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5寸 C.18寸 D.19寸 E.13寸

31. 位于脐上4寸的穴位是( )

A.下脘 B.水分 C.建里 D.中脘 E.上脘

32.根据骨度分寸法,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为( )

A.4寸 B.5寸 C.6寸 D.7寸 E.8寸

33.手太阳小肠经“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两骨”是指( ) A.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

B.尺骨和桡骨

C.尺骨鹰嘴和肱骨外上髁

D.尺骨茎突和豌豆骨

E.肱骨内上髁和肱骨外上髁

34.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中点处的穴位是( )

A.少海 B.小海 C.曲池 D.尺泽 E.天井

35.《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A.杨继洲 B.皇甫谧 C.徐凤 D.葛洪 E.以上都不是

36.下列腧穴中,哪一对不是原络配穴( )

A.太渊-偏历 B.太溪-飞扬 C.京骨-大钟 D.大陵-通里

E.冲阳-公孙

37.手厥阴经的络穴是( )

A.列缺 B.通里 C.内关 D.支正 E.偏历

38.上牙痛循经应取( )

A.内庭 B.合谷 C.太冲 D.后溪 E.前谷

39.大肠和小肠的下合穴均在( )

A.足太阳膀胱经 B.足太阴脾经 C.足少阳胆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阳明胃经

40.气会是( )

A.巨阙 B.鸠尾 C.中庭 D.膻中 E.华盖

41.位于脐下1.5寸的穴位是( )

A.中极 B.关元 C.气海 D.神阙 E.中脘

42.大椎穴旁开0.5寸的奇穴是( )

A.三角灸 B.子宫 C.定喘 D.痞根 E.结核穴

43.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的是( )

A.天井 B.曲泽 C.尺泽 D.曲池 E.列缺

44.《针灸大成》的作者是()

A.杨继洲 B.皇甫谧 C.徐凤 D.葛洪 E.以上都不是

45.十四经现共有穴名数为( )

A.365个 B.361个 C.359个 D.354个 E.以上都不是二、填空题

1.中脘为任脉经穴,为胃之募穴,八会穴。

2.针刺风池穴,为安全考虑可向鼻尖方向缓慢刺入0.5~1寸。3.孕妇禁针的腧穴有合谷,三阴交,昆仑,肩井等。

4.腧穴一般可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三类。

5.十二经脉交接的规律为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_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6.风市在腘横纹上 7 寸。

7.《四总穴歌》载:“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8.孔最在腕横纹上 7 寸,是肺经的郄穴。

9.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穴位是肝俞。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穴位是胆腧。

10.间使位于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11.经络在临床的应用主要分为下列三方面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指导针灸治疗。

12.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13.足太阳膀胱经共有 67 穴,起于睛明穴,止于至阴穴。

14.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_组成。

15.手少阴心经的原穴是神门、络穴是通里、郄穴是阴郄。

16.腧穴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简便取穴法。

17.四关穴包括双侧合谷,太冲。

18. 六腑的“下合穴”是指(胃)足三里、(胆)阳陵泉、(膀胱)委中、(大肠)上巨虚、(小肠)下巨虚、(三焦)委阳。

19. 常用特定穴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20.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等三个方面。

21.五脏的募穴:(心)巨阙、(肝)期门、(脾)章门、(肺)中府、(肾)京门

三、名词解释

1.骨度分寸定位法:是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成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2.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的总称。

3.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蹻脉、阳蹻脉、阴维脉、阳维脉。“奇”

是奇异的意思,指这八条经脉的分布和作用有异于十二正经。具有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灌溉的调节作用。

4.特定穴:是指在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5.阴脉之海:指任脉。任脉主干行于腹,腹为阴,诸阴经均直接或间接交会于任脉,同时任脉有“主胞胎”的作用,故称之。

6.十四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

7.中指同身寸:是手指比量法的一种,是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8.背俞穴:是指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背俞穴都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上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背俞穴在临床上主要是用以诊察和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变。

9.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10.郄穴:“郄”空(间)隙,是各经之气深聚的部位,共有16个郄穴,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本经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此外,通过郄穴按压检查,可作辅助诊断之用。

四、简答题

1.简述内关穴的功能主治。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有通心调神,和胃降逆,行气止痛等功效。它是

治疗心、胸、胃、神志病的常用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阴维脉病,易

出现心痛、胃痛、胸腹痛等里症,所以又说“阴维为病苦心痛”。故内关穴主要

用于四方面疾病的治疗:①心痛,胸闷;②头痛,眩晕;③胃痛,呕吐;④肘臂痛。

2.何为八脉交会穴?临床上常如何配伍应用?

八脉交会穴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交会的八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分

布于腕踝部上下。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后溪通督脉,

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外眦、耳后、颊、颈、肩。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喉咙、胸膈。

3.什么是背俞穴、募穴,各有何治疗作用?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俞穴、募穴分布于人体的躯干部。背俞穴不仅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也可以治疗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募穴则多用来治疗六腑病症。针灸临床治疗脏病、虚证,多取背俞穴:腑病、实证,多取腹募穴,此为“阴病引阳,阳病引阴”之意。俞募穴还可同时配合运用,治相关脏腑疾病。称俞募配穴法,属“前后配穴”。

4.何为五输穴?其名称有何含义?

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是按经气的由小到大,由浅而深所作的排列。故称“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人为合”。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因此古人分别将这五个穴位命名为“井,荥,输,经,合”。

5.简述腧穴的主治特点并举例说明。

(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临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规律的体现。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各穴,均能治眼病。

(2)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则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

(3)特殊治疗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如腹泻时针天枢穴能止泻,便秘时针天枢穴能通便。

6.百会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如何?

百会穴的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主治:①头痛。②眩晕。③中风。④脱肛。⑤癫狂。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7.为什么说督脉为“阳脉之海”?

督脉主干行于背部正中,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头为诸阳之会”,背

部属阳;另一方面各阳经均交会于督脉,如:手足三阳经交会于大椎;阳维脉交会于风府、哑门;带脉出于第二腰椎。因此,称督脉为“阳脉之海”。正如滑伯仁《发挥》所言:“督之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为阳脉之都纲”。

8.眼眶内有哪些常用穴位(举出3个以上,并分述位置),针刺时应注意些什么?

承泣:目视前方,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的凹陷处

睛明: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

球后: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防止刺伤眼球

防止眶内出血,手法宜轻,不作强烈提插捻转,针刺前仔细检查针具,带钩毛的针具切不可用。

9.试用经络学说简析“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三里指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阳明胃经循行经过胸腹,属胃络脾,肚腹病变多半与脾胃功能有关,故针刺足三里可以疏通足阳明胃经经气,调节脾胃功能,所以对肚腹病痛有良好疗效。

“腰背委中求”——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腰背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分布部位,故腰背部等疾患取委中可疏通腰背部经气,故而有效。

“头项寻列缺”——列缺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任脉与督脉相通,头项为督脉所循行的部位,故头项痛取列缺有效。又列缺是肺经络穴,可疏解表邪,治疗风寒外感所致的头痛。

“面口合谷收”——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手阳明大肠经及经筋循行到头面部,故面口疾患取合谷有良效。

10.腧穴分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十四经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现有361个,单穴、双穴之分。有固定位置,有专用穴名。循经治本经本脏腑器官病

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有固定位置,有专用穴名。又称“经外奇穴”,是临床经验的有效穴。

阿是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11.八会穴

八会穴即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即脏会章门(肝13),腑会中脘(任12),气会膻中(任17),血会膈俞(膀胱17),筋会阳陵泉(胆34),脉会太渊(肺9),骨会大杼(膀胱11),髓会绝骨(悬钟·胆39)。

经络腧穴学_习题集,附答案

绪言 一、单项选择 1、被称为《针经》的中医典籍为: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针灸甲乙经》 E、《针灸逢源》答:B 2、“阿是穴”和“指寸法”的创始人是: A、渡舟 B、继洲 C、思邈 D、《经》 E、滑伯仁 答:C 3、《针灸大成》是哪个朝代哪位医家所著() A、唐代思邈 B、北宋王惟一 C、晋代皇甫谧 D、明代继洲 E、元代渭伯仁 答:D 4、《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思邈、皇甫谧 D、王惟一 E、滑伯仁 答:C 5、最早铸造针灸模型的朝代是() A、汉代 B、晋代 C、唐代 D、宋代 E、明代 答:D 6、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思邈 B、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答:D 二、多项选择 1、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素问》 B、《灵枢》 C、《足臂十一脉灸经》 D、《脉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答:C、 E 三、填空题 1、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针灸,创立了著名的()穴。 答:华佗夹脊穴 2、北宋时期的2具()作为针灸教学的和()之用。 答:铜人模型,考试 3、在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文献,为()()。答: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7、《针灸大成》是()医家所著。 答:继洲 8、《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答:皇甫谧 四、判断题 1、《灵枢》又称《针经》。( 对 ) 2、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已有针砭、艾灸治疗记载。( 对 ) 3、清初至民国时期,是针灸医学发展的兴盛时期。(错) 4、首次提出阿是穴的医家是思邈。( 对 ) 5、“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完整系统理论。(错)

经络腧穴学考试题及答案

《经络腧穴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五输穴 2.一源三歧 3.经络 4.一夫法 5.募穴 二、判断题:(请在正确的叙述前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乳中穴在乳头正中央,可以针灸。 ()2.委中穴为治疗腰背痛的有效常用穴。 ()3.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任、督、冲、带脉各有1个郄穴,人体共有16郄穴。 ()4.任脉从曲骨至神阙每隔1寸都有1个穴位。 ()5.原穴在阳经排列在输穴之后,在阴经是以输为原。 ()6.外踝直上3寸,腓骨后缘取悬钟。 ()7.针刺至阴穴可治疗胎位不正。 ()8、十二经脉在头部的分布,手足三阳联系头,故称“头为诸阳

之会”。 ()9、脏腑有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亦有相应的表里相合关系。 ()10、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经络是人体运行__________,联络__________,沟通__________,贯穿__________的经络。 2.十二经脉循行规律是手三阴经从__________,手三阳经从__________,足三阳经从__________,足三阴经从__________。 3、腧穴可分为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4、根据骨度分寸定位法,腘横纹到外踝尖为_____寸。 5、根据骨度分寸定位法,上肢部肘横纹至腕横纹为_____寸。 6、中府穴在距前正中线旁开_____寸,平_____间隙。 7、列缺穴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_____寸。 8、治汗要穴是_____,止痛要穴是______,转胎要穴是_____,强壮保健要穴是______。 四、单选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写在答题表格中,每题1分,共20分) 1、与大肠经相表里的经脉是 A、肺经 B、心经 C、肝经 D、肾经 E、脾经

经络腧穴学试题及答案大全

经络腧穴学试题及答案 绪言 一、单项选择 1、被称为《针经》的中医典籍为: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针灸甲乙经》 E、《针灸逢源》答:B 2、“阿是穴”和“指寸法”的创始人是: A、刘渡舟 B、杨继洲 C、孙思邈 D、《内经》 E、滑伯仁 答:C 3、《针灸大成》是哪个朝代哪位医家所著() A、唐代孙思邈 B、北宋王惟一 C、晋代皇甫谧 D、明代杨继洲 E、元代渭伯仁 答:D 4、《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孙思邈、皇甫谧 D、王惟一 E、滑伯仁 答:C 5、最早铸造针灸模型的朝代是() A、汉代 B、晋代 C、唐代 D、宋代 E、明代 答:D 6、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答:D 二、多项选择 1、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素问》 B、《灵枢》 C、《足臂十一脉灸经》 D、《脉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答:C、 E 三、填空题 1、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针灸,创立了著名的()穴。 答:华佗夹脊穴

2、北宋时期的2具()作为针灸教学的和()之用。 答:铜人模型,考试 3、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文献,为()()。 答: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7、《针灸大成》是()医家所著。 答:杨继洲 8、《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答:皇甫谧 四、判断题 1、《灵枢》又称《针经》。( 对 ) 2、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已有针砭、艾灸治疗记载。( 对 ) 3、清初至民国时期,是针灸医学发展的兴盛时期。(错) 4、首次提出阿是穴的医家是孙思邈。( 对 ) 5、“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完整系统理论。(错) 6、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错)第一章经络总论 一、单项选择 1、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A、头面部 B、上肢部 C、下肢部 D、胸部 E、四肢未端 答:E 2、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A、头面部 B、上肢部 C、下肢部 D、胸部 E、四肢未端 答:A 3、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 A、头面部 B、上肢部 C、下肢部 D、胸部 E、四肢未端 答:D 4、手足三阴经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一般是:

经络腧穴学试题集答案

经络腧穴学试题 姓名_____得分_____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30分) 1、经络是人体运行__,联络__,沟通__,贯穿__的经路。 2、十二经脉循行规律是手三阴经从__,手三阳经从__,足三阳经__,足三阴经从__。 3、胃经脾经循体__,肝胆经循体__,肾与膀胱经循体__,任脉循体__,督脉循体__。 4、手三阴经包括____、____、____三条经脉。 5、腧穴可分为__、__、__三种类型。 6、十四经穴属于____与__腧穴的统称。 7、腧穴的定位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 8、根据骨度定位法,胸腹部脐中至耻骨联合为__寸 9、__在手背 第一、二掌骨中间,第二掌骨中点的穴位。 1 0、迎香穴的正确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__当鼻唇沟中。 1 1、足三里的定位在犊鼻穴下__,当胫骨前嵴外侧__处。 1 2、根据骨度定位法,上肢部肘横纹至腕横纹为__寸。

1 / 11 1 3、中府穴在距前正中线旁开__寸,平__间隙。1 4、列缺穴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__寸 15、足三阳经包括____、____、____三条。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督脉的主要功能是() A、总督一身之阴脉 B、总督一身之阳脉 C、约束诸经 D、调节十二经气血 2、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于() A、上肢屈侧前线 B、上肢屈侧中线 125 C、上肢伸侧中线 D、上肢伸侧后线 3、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经脉特点() A、内属脏腑 B、运行气血主干

C、外络支节 2 / 11 D、走行浅而易见 4、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A、额头部 B、面部 C、上肢部 D、下肢部 5、下列不符合十二经脉循行流注次序的是() A、胆、肝、肺 B、大肠、胃、脾经 C、心、小肠、肾 D、三焦、胆、肝 6、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 A、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 B、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C、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7、足三阳即总的循行规律() A、从胸走手 B、从足走腹

《经络腧穴学》试题集答案

经络腧穴学试题 姓名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30分) 1、经络是人体运行____,联络____,沟通____,贯穿____的经路。 2、十二经脉循行规律是手三阴经从____,手三阳经从____,足三阳经____,足三阴经从____。 3、胃经脾经循体____,肝胆经循体____,肾与膀胱经循体____,任脉循体____,督脉循体____。 4、手三阴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经脉。 5、腧穴可分为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6、十四经穴属于_______与____腧穴的统称。 7、腧穴的定位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骨度定位法,胸腹部脐中至耻骨联合为____寸 9、____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中间,第二掌骨中点的穴位。 10、迎香穴的正确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____当鼻唇沟中。 11、足三里的定位在犊鼻穴下____,当胫骨前嵴外侧____处。 12、根据骨度定位法,上肢部肘横纹至腕横纹为____寸。 13、中府穴在距前正中线旁开____寸,平____间隙。 14、列缺穴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____寸 15、足三阳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督脉的主要功能是() A、总督一身之阴脉 B、总督一身之阳脉 C、约束诸经 D、调节十二经气血 2、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于() A、上肢屈侧前线 B、上肢屈侧中线

C、上肢伸侧中线 D、上肢伸侧后线 3、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经脉特点() A、内属脏腑 B、运行气血主干 C、外络支节 D、走行浅而易见 4、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A、额头部 B、面部 C、上肢部 D、下肢部 5、下列不符合十二经脉循行流注次序的是() A、胆、肝、肺 B、大肠、胃、脾经 C、心、小肠、肾 D、三焦、胆、肝 6、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 A、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 B、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C、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7、足三阳即总的循行规律() A、从胸走手 B、从足走腹 C、从头走足 D、从手走胸 8、“阴脉之海”是指:() A、督脉

经络腧穴学 试题八

<<经络腧穴学>> 试题八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缺盆 2、髃骨 3、目系 4、阿是穴 5、“骨度”折量定位法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灵枢?逆顺肥瘦》所说的:“脉行之逆顺”,手之三阴,从____走手;手之三阳,从____走头;足之三阳,从____走足;足之三阴,从____走腹。” 2、足太阴脾经与____交接于心中,足少阳肾经与______交接于胸中。 3、《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______之端,循指______,出____两骨____间,上入____之中,循臂______入时____廉,上臑外__廉,上____,出____之前廉,上出于____之会上,下入____,络____,下____,属____。

4、腧穴的作用概括起来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方面。 5、足三阳经的腧穴共同主治______病和 ______病。 6、五输穴中,荥穴多位于______,经穴多位于______合穴多位于______。 7、骨度分寸法中,天突至脐中是______寸,季胁以下至髀枢是______寸。 8、手少阳三焦经起于______穴,止于 ______,左右各______个穴位。 9、手太阴肺的募穴是______穴,又属特定穴中的______穴。 10、血之会是______穴,属于______经,定位在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具有离、入、出,合循行分布特点的是() A、十二别络 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 D、十二皮部 2、任脉的别络从何处分出() A、气海 B、膻中 C、巨阙 D、鸠尾 3、足三阴经筋结于()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

经络腧穴学 教学笔记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有路径的含义。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 (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

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 《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辩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 (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皮部 经络 络脉十五络脉 三百六十五络 二、经络的形成 (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

经络腧穴学考试题及答案

精品文档 《经络腧穴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五输穴 2.一源三歧 3.经络 4.一夫法 5.募穴 二、判断题:(请在正确的叙述前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乳中穴在乳头正中央,可以针灸。 ()2.委中穴为治疗腰背痛的有效常用穴。 ()3.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任、督、冲、带脉各有1个郄穴,人体共有16郄穴。 ()4.任脉从曲骨至神阙每隔1寸都有1个穴位。 ()5.原穴在阳经排列在输穴之后,在阴经是以输为原。 ()6.外踝直上3寸,腓骨后缘取悬钟。 ()7.针刺至阴穴可治疗胎位不正。 ()8、十二经脉在头部的分布,手足三阳联系头,故称“头为诸

阳之会”。 ()9、脏腑有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亦有相应的. 精品文档 表里相合关系。 ()10、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经络是人体运行__________,联络__________,沟通__________,贯穿__________的经络。 2.十二经脉循行规律是手三阴经从__________,手三阳经从 __________,足三阳经从__________,足三阴经从__________。 3、腧穴可分为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4、根据骨度分寸定位法,腘横纹到外踝尖为_____寸。 5、根据骨度分寸定位法,上肢部肘横纹至腕横纹为_____寸。 6、中府穴在距前正中线旁开_____寸,平_____间隙。 7、列缺穴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_____寸。 8、治汗要穴是_____,止痛要穴是______,转胎要穴是_____,强壮保健要穴是______。 四、单选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写在答题表格中,每题1分,共20分) 1、与大肠经相表里的经脉是 A、肺经 B、心经 C、肝经 D、肾经 E、脾经

经络腧穴学试题六

<<经络腧穴学>>试题六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奇经八脉 2. 募穴 3. 气街 4. 一夫法 5. 经络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1、经,原意是“纵丝”,就是_____的意思,络则是_____的意思。 2、十二经脉者,内____,外_____,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 3、十二经脉之分布,大致是手三阴联系______,手足三阳都联系_____故称头为______,足三阴则联系______. 4、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部的_______, _______及______总为十五络脉。 5、胃足阳明之脉,起于____,交__

__,旁约____,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____. 6、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___,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____抵腰中,入循__,络___,属膀胱. 7、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故有____和_____的说法.8、腧穴是人体_____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又是_____反应点和_____刺激点。 9、任脉有_____个经穴,起穴_____,止穴_____。 10、在体表标志取穴中,肩胛骨下角平对_____椎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通过_____椎棘突之间的缝隙。 11、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是_____,郗穴是_____。 12、足少阳经的络穴是_____,原穴是_____。 13、丰隆为人体祛_____要穴,足少阴肾经即能止汗,又能发汗的穴位是_____。

14、肩平伸在肩峰前下方凹陷处是_____穴,属于_____经,肩峰后下方凹陷处是_____穴,属于_____经。15、五输穴配五行,阴经井穴属_____,阳经井穴属_____。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从小趾下经足心至下肢内侧面后缘的是() A、足厥阴经 B、足少阴经 C、足太阴经 D、以上都不是 2、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的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厥阴肝 C、手阳明大肠 D、手少阳三焦 3、临床上的皮肤针,刺络,敷贴等方法,是结合()理论运用的。 A、经筋 B、十五络脉 C、皮部 D、十二经别 4、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此为()经病候。 A、手太阳小肠 B、手阳明大肠 C、足阳明胃 D、足少阳胆 5、不入耳中的经脉是()

经络腧穴试题2套

经络腧穴试题(A卷) 一、A型题 1.是主“筋”所生病的经脉是() A.足少阳胆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E.手阳明大肠经 2.足太阳膀胱经与以下除……外的脏腑器官相联系() A.膀胱 B.肺 C.脑 D.肾 E.目 3.与目内眦和目外眦相联系的经脉() A.足少阳胆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足阳明胃经 4.十二经脉中,支脉最多的是() A.足太阳膀胱经 B.足少阳胆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阴肾经 E.足厥阴肝经 5.足太阴脾经循行经过以下除……外的部位() A.足大趾内侧端 B.第一跖骨小头后 C.内踝后 D.小腿内侧E膝股内侧前廉 6.“别入跟中”的经脉是() A.足少厥阴肝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太阴脾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足少阳胆经 7.与癫、狂、痫病候关系最大的奇经是() A.任脉 B.冲脉 C.督脉 D.带脉 E.以上都无关 8.八脉交会穴中通任脉的是() A.列缺 B.内关 C.后溪 D.公孙 E.申脉 9.背部两肩胛内缘之间的距离为() A.6寸 B.3寸 C.1.5寸 D.8寸 E.4寸 10.位于脐上4寸的穴位是() A.下脘 B.水分 C.建里 D.中脘 E.上脘 11.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的穴位是() A.灵台 B.督俞 C.膈俞 D.筋缩 E.至阳 12.郄门是() A.心包经的郄穴 B.心经的郄穴 C.三焦经的郄穴 D.心包经的经穴 E.心经的经穴 13.治疗心动过速或过缓的穴位首选() A.郄门 B.神门 C.天池 D.内关 E.心俞 14.位于三焦经的穴位是() A.天池B天宗C.天枢D.天突E.天井

经络腧穴概论试题及答案

经络腧穴概论试题及答案(摘至网络)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依题意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按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下列正确的是: A 手少阴经-手太阳经-足少阴经 B 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 C 足少阳经-足厥阴经-手少阴经 D 足太阳经-手厥阴经-手少阳经 E 足少阴经-手厥阴经-足少阳经 2.按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下列不正确的是: A 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 B 足少阴经-手厥阴经-手少阳经 C 足少阳经-足厥阴经-手太阴经 D 手少阴经-手太阳经-足少阴经 E 手太阴经-手阳明经-足阳明经 3.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一般是: A 太阳经在前少阳经在中阳明经在后 B 太阳经在前阳明经在中少阳经在后 C 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中少阳经在后 D 阳明经在前少阳经在中太阳经在后 E 少阳经在前阳明经在中太阳经在后 4.足三阴经在内踝上6寸处的排列是: A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B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C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D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E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5.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 A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B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C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D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E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6.十二经脉交接规律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B 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C 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D 表里经之间互相交接

E 同名经之间在四肢末端交接 7.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经的交接部位在: A 肢体内侧面 B 四肢末端 C 腹部 D 头面部 E 胸部 8.十二经脉中同名经的交接部位在: A 头面部 B 胸部 C 腹部 D 背部 E 四肢末端 9.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 A 从手走胸 B 从手走头 C 从胸走手 D 从头走手 E 从头走足 10.手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 A 从手走胸 B 从手走头 C 从胸走手 D 从头走手 E 从头走足 11.足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 A 从足走胸 B 从手走头 C 从胸走手 D 从头走手 E 从头走足 12.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 A 从足走胸 B 从手走头 C 从胸走手 D 从头走手 E 从头走足 13.以下有关奇经八脉的理论,哪一种是错误的: A 蓄溢十二经脉气血 B 无脉气环周 C 无表里关系 D 都有本经腧穴 E 无络属关系 14.任脉的别络散布于: A 胸部 B 腹部 C 背部 D 胁肋部 E 以上都不是 15.从四肢走向头身的经络,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 手三阴经 B 十二经别 C 十二经筋 D 足三阴经 E 手三阳 16.“离、入、出、合”的循行特点,属于下列哪一组内容: A 十二经筋 B 十二经别 C 十二皮部 D 奇经八脉 E 以上都不是 17.“起于四末,走向头身,行于体表,不入内脏”的循行特点,属下列哪一内容: A 十五络脉 B 十二经脉 C 十二皮部 D 十二经筋 E 奇经八脉 18.十二经络脉的别出处及其走向联系是: A 从本经别出,走向其表里经 B 从腕踝处别出,走向其表里经 C 从络穴别出,走向其表里经 D 从四肢末端别出,走向其表里经 E 以上都不是 19.十二经脉命名主要包括哪三方面: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Channel-collaterals and Points) 学分:7 总学时:126学时 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5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经络腧穴学,沈雪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3.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版; 4.难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校译本; 5.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7.经络腧穴学,王德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今后学习刺灸学、推拿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⑴了解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经络腧穴学和中医针灸推拿的关系。 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腧穴的概念。 ⑶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病候及常用穴的定位、归经、主治与操作。 ⑷熟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定义、内容及临床应用。 2.基本技能: 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与操作。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四经脉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4.掌握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5.了解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理论。 6.熟悉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1.十二经脉。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4.十五络脉。 5.十二经筋。 6.十二皮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作用。 2.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腧穴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腧穴的意义、分类,以及特定穴的内容。 2.掌握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 3.了解腧穴的命名。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有路径的含义。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 (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 《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辩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 (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皮部 经络 络脉十五络脉 三百六十五络 二、经络的形成 (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 (一)定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由于他们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中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二)命名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阴阳学说又结合脏腑学说而命名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 (三)作用 因“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故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四)十二经脉的分布 1、分布特征: (1)分布于头部的为阳经:前头为阳明经。侧头为少阳经。后头为太阳经。(2)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为阴经,四肢外侧为阳经。 (3)分布于胸腹部的为阴经(足阳明经除外)。 (4)分布于腰背的为阳经,侧胸腹为阳经。 2、走向特征: 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阴足内腹,足之三阳头外足。 3、排列特征(四肢) 内侧:前为太阴,中为厥阴,后为少阴。

《经络腧穴学》复习题

经络腧穴复习题 一.A型选择题(在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 1.正经是指( ) A.十二经筋 B.十二经别 C.任脉和督脉 D.十二皮部 E.十二经脉 2.内踝上8寸以下分布在下肢内侧前的经脉是( ) A.足太阴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少阴肾经 E.足阳明胃经 ` 3.手三阴经的走向是( ) A.从头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胸 E.从头走足 4.手三阳经的走向是( ) A.从头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胸 E.以上均非 5.足三阴经的走向是( ) A.从头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胸走手 @ D.从手走胸 E.从足走胸腹 6.足三阳经的走向是( ) A.从头走足 B.从手走头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胸 E.从头走手 7.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经的交接部位是( ) A.头部 B.胸部 C.腹部 D.四肢末端 E.背部 8.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 ) - A.头部 B.胸腹部 C.上肢末端 D.下肢末端 E.以上都不对 9.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 A.头部 B.胸部 C.腹部 D.四肢末端 E.背部 10.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 A.头部 B.胸部 C.腹部 D.四肢末端 E.以上都不对 ( 11.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部规律是( ) 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C.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E.以上都不对 12.手三阳经在上肢的分部规律是( ) A.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B.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C.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 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经络腧穴学试题五

,. <<经络腧穴学>> 试题五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 目上纲 2.颃颡 3.根结 4.经穴 5.下合穴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经络系统由________与__________两大部分组成。 2.经络在病理方面,有_________、 __________的功能 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路线和联系范围来取

3. ,. 穴,称为“______取穴” 4.足三阳经筋结于____________,足三阴经筋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结于_______,手三阴经筋结于贲(胸)。 5.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别______上________,抵鼻,至目_____眦。 6.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二侧线距督脉为 _____寸。 7.足阳明胃经主________所生病,足太阳膀胱经主_________所生病,足少阳胆经主 ________所生病。 8.足太阴脾经的经脉,连_______,散 _________。

9.手阳明之别,名曰__________,去腕寸。________ ,. 10.任脉与诸阴脉相交会,故称______之海,督脉与诸阳脉相交会,称之为________之海。 11.三阴交位于内踝高点上______寸,胫骨内侧面的__________。 12.上巨虚上3寸是________穴,下______寸是下巨虚穴。 13.颧髎是____________经穴,素髎是 ________经穴。 14.骨度分寸法最早见于____________,腋前纹头至肘横纹________,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_________。

15.足少阳胆经的井穴是_________,合穴是___________。 16.足阳明胃经起始于_______穴,终止于。_______穴,穴名数为______ ,. 17.临床治疗汗证,常用_____穴配 _________穴。 18.手阳明大肠经的起点穴是_______,终止穴是______。 19.平鼻翼下缘,瞳孔直下线是______穴,目外眦直下线是________穴。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针经》是指哪一本著作() A.《针灸甲乙经》 B.《针灸大成》 C.《灵枢经》 D.《素问》 E.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

经络腧穴学 全套习题集考试题 附完整答案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一.选择题: (一)A型题(依题意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按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下列正确的是: A 手少阴经-手太阳经-足少阴经 B 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 C 足少阳经-足厥阴经-手少阴经 D 足太阳经-手厥阴经-手少阳经 E 足少阴经-手厥阴经-足少阳经 2.按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下列不正确的是: A 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 B 足少阴经-手厥阴经-手少阳经 C 足少阳经-足厥阴经-手太阴经 D 手少阴经-手太阳经-足少阴经 E 手太阴经-手阳明经-足阳明经 3.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一般是: A 太阳经在前少阳经在中阳明经在后 B 太阳经在前阳明经在中少阳经在后 C 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中少阳经在后 D 阳明经在前少阳经在中太阳经在后 E 少阳经在前阳明经在中太阳经在后 4.足三阴经在内踝上6寸处的排列是: A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B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C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D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E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5.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 A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B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C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D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E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6.十二经脉交接规律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B 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C 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D 表里经之间互相交接 E 同名经之间在四肢末端交接 7.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经的交接部位在: A 肢体内侧面 B 四肢末端 C 腹部 D 头面部 E 胸部 8.十二经脉中同名经的交接部位在: A 头面部 B 胸部 C 腹部

经络腧穴学试题五

<<经络腧穴学>> 试题五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 目上纲 2.颃颡 3.根结 4.经穴 5.下合穴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经络系统由________与__________两大部分组成。 2.经络在病理方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3.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路线和联系范围来取

穴,称为“______取穴” 4.足三阳经筋结于____________,足三阴经筋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结于_______,手三阴经筋结于贲(胸)。 5.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别______上________,抵鼻,至目_____眦。 6.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二侧线距督脉为 _____寸。 7.足阳明胃经主________所生病,足太阳膀胱经主_________所生病,足少阳胆经主 ________所生病。 8.足太阴脾经的经脉,连_______,散 _________。 9.手阳明之别,名曰__________,去腕 ________寸。

10.任脉与诸阴脉相交会,故称______之海,督脉与诸阳脉相交会,称之为________之海。 11.三阴交位于内踝高点上______寸,胫骨内侧面的__________。 12.上巨虚上3寸是________穴,下______寸是下巨虚穴。 13.颧髎是____________经穴,素髎是 ________经穴。 14.骨度分寸法最早见于____________,腋前纹头至肘横纹________,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_________。 15.足少阳胆经的井穴是_________,合穴是___________。 16.足阳明胃经起始于_______穴,终止于 ______穴,穴名数为_______。

经络腧穴学试题二

<<经络腧穴学>>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十二经脉;指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是人体的主要的精气流注的主要通道。 2.六合:阴经的经别于其表里的阳经的经脉相合,由此把十二经脉合为6对,称为六合 3.頄:指颧骨部 4.骨度分寸法: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的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5.八脉交会穴:指奇经八脉于十二经脉的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北宋著名的针灸学家___王唯一___ 于1026年撰成《_____铜人腧穴针灸图经___》,并以图经刻石,对统一经穴定位影响甚广。 2.十二经筋具有_____沟通内外,网络全身___ ,____运行气血,调和阴阳_____和 ______抗御病毒,反映征候_______的作用。

3.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__包中___ ,同出于__会阴____ ,称为“一源三歧”。 4.腧穴的治疗作用分为___近治作用____ ,___远治作用____ ,__特殊治疗作用 _____ 。 5.骨度分寸中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是 __12__寸,臀横纹至腘横纹是__9___寸。6.手三里属___手阳明大肠经____ 经,足三里属___足阳明胃经___ 经。 7.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_____颐后下廉____,出大迎,循颊车,__上耳前 ____ ,过客主人,___循发髻__ ,____至额颅_____的经脉是____足阳明胃经____ 经。 8.属脾,络胃,上膈,挟咽,__连舌本__ ,____散舌下___ 的经脉是___足太阴脾经 _______。 9.在特定穴中,足三里既是(合穴),又是____胃的下合穴______。 10.小海、少冲分别归属于_______手太阳小肠经_____经和_______手少阴心经___ 经。

经络腧穴学整理版

经络腧穴学 1.掌握经络的定义、经络系统的组成。 2.掌握十二经脉的概念、名称、命名、体表分布规律、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环流注顺 表里关系及与脏腑器官的络属关系。 3.掌握经络学说的概念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4.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循行分布概况及其特点和功能。 5.熟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概况、特点和功能 6.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与四海的意义。 7,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8,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9,厂解经络气街的意义。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 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现将经 络系统的组成内容列表(表1—1)并分别论述如下。 1.掌握十四经脉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属络关系。 2.掌握十四经脉138个常用经穴的归经、定位、主治和*作;掌握12个奇穴的定位、 主治和*作。 3.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及主治概要。 4.了解奇经八脉的循行、病候及意义。 构成人体经络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均有一定的循行、分布和功能意义及病候。其中经 脉的循行路线及其脏腑官窍的属络规律与该经腧穴主治作用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所以,掌握 各经脉的循行、分布和脏腑络属,对于更好地熟悉和掌握腧穴主治范围与肘膝关节以下腧穴 的远治作用有重要意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合称“十四经穴”;冲、 带、矫、维六脉的腧穴均交会、附寄于十二经。腧穴是针灸治病的特定部位,必须熟练掌握 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和*作,才能为针灸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 体,故又称“正经”。 (一)命名依据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都用 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根据阴阳学说而给予不同 名称。如将其中隶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称为阳经,隶属于五脏和心包、循行于四肢 内侧的称为阴经,并根据阴阳衍化的道理分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 阳、太阳)。其中行于上肢(手)内侧前缘(太阴)而与肺相属的经脉即称手太阴肺经;行 于下肢(足)外侧前缘(阳明)与胃相属的经脉即称足阳明胃经。其他各经名称(见表1-1)也是以这个原则命名的。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阳经分布于头面、躯干和 四肢的外侧,手三阳经在上肢外侧,足三阳经在下肢外侧,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阳明 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六阳经经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手三阴经在上肢内侧,其排列 是太阳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下肢内侧,其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 少阴在后,但在内踝上8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三)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也有表里属络关系。即手 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 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 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

经络腧穴总论重点

经络腧穴总论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等8条经脉。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的正经。” 六合: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共组成六对,称为“六合”。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任、督脉在躯干前后分出的一络和脾在躯干侧部分出的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 十二经筋: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按经络分布分成手足三阴三阳,即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分经辨证:按经络分析病症,即经脉所通,病候所在。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凡归属于十四经之穴,称为经穴 经外奇穴(简称奇穴):未归于十四经,而有具本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称为经外奇穴。 阿是穴:以病痛局部或病痛有关的压痛点作腧穴,亦称为“不定穴”“天应穴”。邻近作用(局部作用):即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症。是经穴、奇穴、阿是穴所共有的主治作用的共同特点。 远道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肘膝以下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病症。 特定穴:十四经中具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 五输穴: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的总称。原穴: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 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称之为络穴。 原络配穴:据脏腑阴阳表里先后病,以先病经取原穴后病经取络穴相配合。(主客原络配穴法)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阴阳维经,阴阳蹻脉经气深聚的部位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