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生计转型

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生计转型

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生计转型
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生计转型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专业硕士研究生

政治理论课程论文

题目: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生计转型学院:文学院

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学号:2015120126

姓名:罗希凡

班级:六班

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生计转型

摘要: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农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变化,我们看到农民离土外出作为一种新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已被充分认同和接受,对原来乡村生活在观念形态上赋予了新的内容。他们去发达城市打工,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改变着农村的生计及生活方式。他们不仅在消费方式、婚恋方式、子女教育的选择上有了新观念。农村现代生活方式离不开现代科学理念的支撑。35年来,我国农村正是在现实改造与观念变革的交互作用中走向文明与进步。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生活方式;生计转型

生活方式是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综合性指标,经济的发展转化为社会的进步,必须通过生活方式的变化反映出来。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农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变化。然而,伴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确立,整个社会综合系统产生震荡波动,反映在农村生活方式上就表现为新旧文化观念的矛盾与冲突,一方面是时代大潮带来新的契机与欲望,另一方面是历史积淀下的按部就班,波澜不惊。

一、生存方式的变化

新的劳动方式。当我们在繁华都市和小城镇愈来愈多地接触到渗透于城镇生活的农民工时,当文艺作品不断地描写走出大山的小保姆将不再恋家时,实实在在地让我们感到其实这已是当代社会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新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流动就像学生上大学一样,春节过后出去一下,下一个春节再回来,有的中间回来一趟帮家里做点农活。我们看到农民离土外出作为一种新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已被充分认同和接受,对原来乡村生活在观念形态上赋予了新的内容。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的数量变化图单位(万):

在农民的传统心理上,由长期劳动力与土地结合的落后生产方式积淀而成的“好死不如赖活”心态,曾是相当顽固的情结,故土难离,家乡难舍,求稳守成成为普遍的价值趋向。如今大量农民外出打工经商,开阔了视野,冲击了旧观念和旧生活方式,使得农民对外出由恐惧转为向往,由鄙视转为羡慕。如果某人长期在家呆着不出去,人们就认为他没有本事,也就是说有一点能耐的人都会出去打工赚钱,应该说,这是“进取”、“冒险”、“竞争”等现代意识在农村的萌芽。此外,离土外出也对留土人员的生活行为带来重大影响。据统计,离土人员一般以男性为主,当大量男劳力脱离农业劳动时,一大批妇女被推到了农业生产的前台。囿于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农业大小事情的决定权仍在男性。离土外出,使男性将活动舞台让位于女性,也激发了农村妇女变革生活格局的欲望。在江西,妇女们一改过去的“围着灶台转”,她们操持农事活动,细理家庭财政,组织社区建设,相邀结伴旅行……风风火火的身影中,那一份独立与自信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值得一提的是,农民外出打工,扩大了社会交往,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给农村生活带来全方位的影响。民工在现代化城市与农村之间架起了桥梁,以外出的民工为媒介,现代化正将其无形或有形的触角伸向农村,推进农村生活的变革与展望。

二、消费观念的改变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农村社会活动系统中,消费活动无疑是其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为一定的生活方式就是对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它对生活方式变迁的反映最为直接和迅速,以其物态化的形式传达着一定时期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体现着一定时期的生活质量。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改革开放35年所放所撬动的经济杠杆,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将农村生产力的潜能释放,迅速提高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使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多,从而促进农民消费生活方式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

首先是消费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一方面使农民重新获得了在原有体制下失去的若干基本权利,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接受市场对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向导,从而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另一方面,推动农民从优化资源配置中获得一定的择业自由,利用农业生产淡季和剩余劳动力,在产业间、区域间进行流动,以创造较高的非农收入。改革开放以来,基本农产品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大幅度增长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现实的保障,农民根据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存在的比较利益大小而转向发展非农产业的情况已日益普遍,非农收入的比重在农民收人中也逐渐攀高。如:东柞树村庄属

即墨市环秀街道办事处,称曹家柞树庄。又有杨姓迁至柞树庄东立村,称杨家

柞树庄。该村耕地面积为60亩,现在该村的农民已经不靠种地为生,土地都被用来建造厂房和住房了。该村有245户居民,共895人,其中男性434人,女

性461人。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350万元,人均收入为4000元。村庄

收入为76万元,其中上级补助拨款3万元,原有积累3万元,因土地流转所获得的集体收入为70万元。2011年村庄支出金额为60万元,其中公益福利支出

为30万元,村组干部务工补助20万元,管理费支出10万元。村内有个3私营企业,主要经营机械设备加工。该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为在附近的工厂上班,该村基本上没有耕地,平均每户几分地,只供自己种点蔬菜自家吃。据了解,

在附近工厂上班的工资人均3000元。

其次是消费结构的更新。35年来,农村消费结构发生了由生存型(满足生

存需要的基本生活资料)向享乐型(满足享乐需要的生活资料)甚至发展型(满足

生理与心理发展需要的生活资料)的变化。一般而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进步,反映在消费结构中,是生存资料的比重逐步降低,而享受发展资料

的比重逐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消费状况基本呈这一趋势。富裕地区已为

多见。在住房支出方面,随着早期外出务工人员的回归以及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活品质成为现

在农村居民的住房要求,到2012年住房消费支出的比重已达26%。在家庭设

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方面,随着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的实施,农村居民用于家庭

用品方面的消费支出开始逐步增长,其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也在提高。下表就

是宝鸡某农村家庭生活支出情况:

表1 2012年宝鸡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生活性消费支出消费支出

(元/人)占总收入比重

(%)

食品1620 27.30%

衣着388 6.54%

居住1567 26.41% 家庭设备用品及其他用406 6.84% 医疗保健668 11.26% 交通和通信503 8.48%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623 10.50% 其他商品和服务150 2.53% 合计5934 100.00%

三.休闲与交往的变化

生活方式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闲暇时间的利用形式的改变和农

民生活环境的扩大。“闲暇”二字,在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农业社

会里,并无特殊意义和实际意义,人们为温饱而操劳终日、终年乃至终生,不

存在马克思所说的“用于娱乐和休息”的“自由时间”。同样,传统社会劳动

力与土地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也使得农民的社会交往较为封闭,其生活范围大

多局限于本乡本土,活动范围极其狭小,正如唐代著名诗人自居易在《朱陈村》中所描写的那样:“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变革,则让我们耳

濡目染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在闲暇活动与交往活动上的变化。

从闲暇活动来看,由于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较

大程度上脱离农业生产,他们的时间安排已脱离传统农业活动节律而遵循现代

化活动节律,同时继续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也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

劳动效率得以提高,劳动时间相对减少,人们有充裕的时间从事闲暇活动。生

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影响到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表现为活动

内容与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与传统农业社会单调贫乏的闲暇活动相比,现在农

民休闲可谓丰富多彩,有看电视、听广播、欣赏音乐、阅读书报、打麻将扑克、参加体育活动、外出旅游等等。尤其是电视作为现代化的大众传媒工具,已广

泛进人了农户。

四、家庭生活的变化

家庭生活是维系农业社会的支柱,也是研究农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切人点。

20多年来,我国农民家庭生活方式在新的农村生产和生活格局的影响下,对农

村现代化的健康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传统家庭生活观念也顽固

地抵御着新观念的侵入,对农村现代化起了阻碍作用。举以下家庭生活层面为例:第一,婚姻状况。农村婚姻问题上的新变化,最能说明农村新文化与新人格的成长。传统农业社会在婚姻问题上遵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规则,而当代农村青年在婚姻问题上却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自主权,越来越多地以自己

的意志决定自己的事情。根椐调查数据显示,九江某农村青年的择偶方式主要

是靠“自由恋爱”(75.3%),其次是“亲友介绍”(22.6%),而“通过婚姻介绍所”和“通过网络”的比例都比较少(分别占 1.9%,1.3%)。下图为该村青年的婚

图1 九江市某农村婚恋方式图

由于婚姻基础中感情因素的比例提高,使农民婚姻生活的和谐度有所加强,家庭人际关系趋于民主化,无论是在家务劳动的分担上,还是在家庭事务决策

权的分担上,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农村家庭夫妻既参加生产劳动又承担家务

的双重角色加强,尤其是男性承担家务劳动有所增加,传统的分工模式受到越

来越大的冲击,夫妻双方共同参与家庭决策事务的情况也日益普遍。

第二,生育观念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在生育问题上所作的努力

和进步是显见的,在经济发达地区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民当中,其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与城镇居民接轨,越来越多的人除了把生育作

为履行社会职责外,也将其与家庭现实的生活幸福结合起来,人民对现代生活

的理解已开始超脱传统的多子多福观。但生育行为作为传统家庭文化中的核心

内容,当家族文化的温床尚存,农村生产与生活格局还保留有一定的自给特征时,现代生育观要完全取代传统生育观并非易事。目前,在农村实行计划生育

政策的效果不算太理想。比如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太”的传宗接代观念,还在相当范围存在,而传宗接代则非儿子莫属。据1994年舟山市计生委对15

个村的育龄妇女调查,51.58%的妇女认为为了传宗接代要生男孩。因此,许

多农村家庭生育了女性后代之后是不满足的,势必要生出男性后代才满足。农

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带来家族文化的某种程度复兴,也强化了这种意识。在朱坊村调查中,虽然实际生育情况良好,但在问及生育意愿时,大多认

为若已有一女孩,最好再生一男孩,若已有~男孩则是否再生育就无所谓了。

70共调查了 46 人,并分成了两小组,其中 1970 后 22 人为一组,其余1980 后和部分 1990 后共 24 人为另一组。这一阶段,人们已经接受和认同计划生育政策,并且融入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合理安排生育行为。1970 后一组 22 人,其中有 6 人认为“传宗接代很重要,生育是生命的延续”,占

27.2%;有 5 人认为“为了养老的需要”,占 22.7%;有 4 人认为“给家庭带来欢乐,增强夫妻感情”,占 18.2%;有 7 人认为“维系家庭稳固”占 31.8%。

80 后和90后一组共 24 人,其中有 3 人认为“为实现长辈传宗接代的愿望”,占 12.5%;有5 人认为“为了实现人生价值,精神有所寄托”,占 20.8%;有

6 人认为“为家庭增添欢乐”,占 25%;有6 人认为“生育可以维系家庭稳定”,占 25%;有 4 人认为“为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占 16.7%。

比较这两个小组,我们发现 70 后村民的生育目的呈现多样化趋势,且没

有明显集中在某一项上,这说明人们的生育观念在发生转变,尤其是生育在满

足某一方面的需求已经弱化,逐渐分散于各个方面。但是 1970 后一组村民传

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还比较突出,尤其是 80 后和部分 90 后群体的

生育目的凸显了生育为己的生育观念,生育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第三子女的教育与期盼。在农民家庭生活层面发生的变化中,子女教育问

题上农民态度的变化值得深思,可以说亦喜亦忧。35年来,农民对子女教育的

认识和心态经历了从功利性到初步理性的演变。改革初期,一直在贫困线上挣

扎的农民,面对着农村经济放开的大环境,压抑日久的致富欲望如火山喷发,

形成突如其来的精神和潜能释放,他们以各种实际的行动和方式争取尽快地多

赚钱,早致富。而市场经济雏形期的某种盲目与混乱更加剧了投机心态。加上

传统农业社会长期熏陶而成的经验,使得农民对没有显示效益预期的子女教育

并不是很热衷。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在某些地区出现文盲率上升、失学率上

升等情况,与此不无关联。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科学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心态

逐渐趋于平和、理性:并将子女的教育问题摆到了家庭事务的重要位置来考虑。如在春华村和朱坊村,村民们在谈到家庭资金投向时,几乎都将“用于子女教育”放在资金投向的前三位。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农村生活方式变迁的历史轨迹中,传统农业社会的思想

观念、价值观念、人格意识的逐渐消解是一种历史趋势,但消解中有反复,消

解中有抗衡也是现今我国农村要面对的客观事实。超越传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和标志。如何超越?需要现代文化机制的推动。农村现代生活方式离不开现代科学理念的支撑。35年来,我国农村正是在现实改造与观念变革的交互作用中走

向文明与进步。因此,促进旧的文化观念的消解而加速新的文化观念的生成,

将是农村现代化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作如下思考:

第一,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生产力。在我国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为农民生活提

供Et益丰富的生活资料和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引导或推动农民生活方式走向文明。从改革以来农村生活方式变化来看,改革成果的扩大与现代化观念的扩

张往往具有一定的同步性,改革的伟大实践为观念变革和原有生活格局的演变

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物质条件。这既是20多年农村发展的启示,也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必然。

第二,加大农村文化教育发展力度,创造现代生活人文环境。在推进农村

改革发展促成社会主导价值向农村扩散的同时,更积极的姿态应该是将注意力

和聚焦点转向人的发展的内涵质量上,因为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社会与人相互

作用、共同变迁的过程。农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素

质现代化,而人的素质现代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绝非一蹴而就,大力发

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则是完成此项工程的必然途径。在现今农民生活中,重物

质轻精神、重眼前利益而轻长远发展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因此,文化教育的建

设和发展将有利于我国农村拓展更高的生活层次,在农村现代化中占重要地位。

第三,将文化消解看作是双重的和能动的过程,即剔除保守的、落后的、

不合时代的成分,同时升华有价值的、合乎现代生活的成分。每个民族都有自

己独特的发展道路,都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习惯、风俗、审美观和生活方式,中国文化传统也是祖先的馈赠,我们无法选择,这就是今天建构我国农村现代生活方式的民族文化之根。任何对此无视的

态度都无疑是无视中国的基本现实,因此,既要看到中国文化传统在现代化大

潮冲击下,亟须更具有现代性的创新,以生发出能够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的新

时代精神;同时也应看到中国文化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我国农村现代生活方

式的建构与发展模式,除了要体现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就,也要以民

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为依托,如传统文化中的亲情、和谐、务实、俭朴、集体主

义等等,将其凝结到农村现代生活方式的塑造中,必能为农村发展创造更好的

氛围。

参考文献:

[1]何亮:《论转轨时期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一对贵州威

宁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研究》,贵州贵州大学,2002,1

[2]封志明,刘晓娜.中国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研究[J].人口与

经济,2013。

[3]钟喜业,陆玉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研究》[J].经济地理,2011。

[4]王磊,段学军,田方,秦贤宏.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9。

[5]黄树民:《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年。

[6]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一爷之孙》,文化艺术出版社年。

[7]邓大才:《农民生育偏好与行为社会解构模型——对当今部分农民生育偏好及行为逆变的一个解释》,社会科学研究年第2期。

老年人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老年人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为弘扬社会责任,体验农村生活,提高个人素质,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我们赴新乡延津县魏邱乡“450行动计划”科技支农服务团就朱寨村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了解,并结合当地实际探究了一条适合当地的农村养老模式。 1、身体健康。血压是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医疗组成员利用随身携带的电子血压计为村民进行了免费测量。在几天的测血压活动中,他们共测量了238人(其中有复测者)。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高血压比率不断攀升,依次为12.6%(≤50岁)、16.3%(50--60岁)、23.8%(60--70岁)、 54.8%(≥70岁)。由此可见,高血压在老年人群中是易高发的。当然血压高低受时间、季节、运动、温度、环境、精神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尽力确保测量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但从这一数据分析中,也能反映一定的问题。此外,通过走访发现中老年人群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风湿类风湿等,这些疾病都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不容忽视的问题。当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多数老年人的身体还是健康的,人的寿命大约在75--80岁(该村有一93岁高龄的老人),但以上所反应的问题仍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外部环境,随着现代社会生活频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区社会尊老养老风气的退化,一些人见到老年人不会主动打招呼,视而不见,这对老年人心理笼罩了阴影使之产生了社会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认为老了无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负担,使其生活相对比较封闭,缺乏与外界交流,这一点尤其表现在80岁以上的身上。二是来之于家庭内部,老人与子女关系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对老人的关心,子女忙于事务对老人关怀不够入微等都使老人谢了产生失落感。同时,年轻一代对老年人行为不理解也极易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创伤,相对应,老年人对年轻人的行为也存在困惑。 3、饮食健康 通过走访发现,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饮食并不科学,这对老年人的健康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影响。对于农村人来说,他们吃的蔬菜大多是自己种的。虽然食品安全上有保证,但基本上是种啥吃啥,而不注重食物的广泛搭配。肉制品由于物价上涨,物源减少,农民对其望而却步,加之农民生活较为俭朴,经常改善生活的相对较少。据调查分析,一月改善一次的约占50%,每周一次的约为25%,约14%的人平时很少或根本不改善生活,食品搭配缺乏多样化,很难保证营养的供应。水果方面,村民平时水果的摄入量比较少,有3.4%的人天天吃,经常吃的占34.4%,偶尔吃的占24.1%,37.9%的人一般不吃,经常补充水果在农村尚未真正实

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寒假调查实践活动 当前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对此的看法和满意度是不同的。我们通过一份调查问卷,调查目前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重点调查人们对于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的满意度是如何的,然后在自己的家乡盐城东台市对调查问卷进行发放,收回有效的问卷后进行分析,看看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 式到底发生了如何的变化,同时人们对此的反应与满意度又是如何的,这样有利于为国家进一步为人民服务提供更加有利和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目的 目前家乡盐城的发展态势很好,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的变化,更加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人们对此的反映是如何的,是否满意目前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是否适应呢。为了了解这一问题,我们分析了假期设计并分析的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家乡盐城东台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后,有利于国家和政府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更好的为人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 二、调查方案设计 采用问卷调查法,方便取样抽取市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要调查的对象和问题设计了一份 调查问卷,在市区的一些街道区段和生活小区进行方放并进行了回收,共发放了50份的调查问卷,回收了41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以此为基准进行分析。 三、调查情况及统计结果 在这里对调查的具体结果进行展示,为更加直观的显示数据之间的关系,特别绘制了条形图和饼状图进行展示。 1:您的年龄是

5.近5年来生活方式是否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若有,则主要表现在(多选) 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人还是认为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的,在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治安问题、娱乐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均有了较大的变化,

我心目中的美好乡村

在辛弃疾眼中,乡村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风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人们眼中,最美乡村是“十里河塘,十里果香”的希望田野,而在我心中,最美乡村是感受温馨生活的地方。 如果你来到这个村庄,就有一种格外亲近的感觉。拂过村庄上空的风温暖而和煦,自小在村子里长大的村民们也美好而纯洁,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是比城市多了一份对世间万物的爱。 我心目中的乡村是幸福的,家家都盖起了三层乡村小别墅,大道旁有物美价廉、服务周到的大型超市和商店,村中央还有供群众娱乐的人民广场,广场四周有多功能的健身器材。早晨,欢快的鸟鸣声唤醒了这个可爱的乡村,于是人们开始了一天紧张忙碌的生活,虽然有些苦,有些累,但他们的脸上时常挂着微笑。每逢傍晚,广场就变得热闹非凡,村子里的老人,妇女都来这里跳广场舞,有的群众还组起队来扭秧歌,欢乐的击鼓声,唢呐声,击锣声响彻云霄,仿佛赶走了每个人生活中的的忧愁和疲惫。村子里的每一件事都由村里的村干部解决,这里的村干部是十分负责任的,即使村子里没有什么事,他们也会来到各家各户进行走访调查,遇到较为贫困的家庭,他们会给这些家庭发放一些物资,临时解决部分,再向各单位询问招聘人员的情况,如果有合适的岗位,可以让他们去应聘,实在没有,可以让他们向村子里的致富大户学习技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遇到子女外出打工长期不回的孤寡老人,村干部会让老人周围的街坊邻居经常来陪一陪老人,他们会试图与他的子女联系,向子女介绍老人现在的情况和他的想法,让他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可以说,这里的村干部是人民心中的“幸福天使”!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乡村的孩子们因贫穷等种种原因不能上学,但这个乡村的每一个家庭都是富裕的,因此这里的孩子们都能上学,这里的教学条件是一流的,每个教室都是宽敞明亮的,教室的天花板上悬挂着护眼型节能灯,超大屏幕的白板功能完备。这里的教学质量是一流的,村里的高中生都能上城里的好大学。当然,这里的每一名村民都是知识分子。 乡村的人民是纯朴的,生活处处流露着爱,这些爱不是刻意的,也不是无意的。 小村的西边是一条较小的河流,河水蓝得如晴空,像一条碧蓝的丝带,河边的柳树枝条下垂,柳叶出齐后,柳絮飞扬,就像鹅绒一样,两岸的花草繁茂,一朵朵小花在绿草的映衬下,越发娇艳,它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尽情地享受日光浴。如此生机勃勃的画面靠的是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缘于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对这条河的爱。 村子里的人们是团结的,是善良的,只要别人有困难,村民们都会一起出主意,想办法,真心实意为别人帮忙,哪怕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他们知道,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保证。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提高,以及有关部门和每个人自身的努力,中国乡村带给世界的不仅是美的震撼,更是一个文明、友好、和谐的中国形象。

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状况调查报告论文

关于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状况的调查报告[摘要] 研究目的:通过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状况的调查,可以评估在当代生活与经济条件下农村老年人心理感受与期望。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研究结果:农村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不仅表现为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还表现为对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渴望得到子女的关怀,具有较高的归根意识。 [关键词]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abstract] research purpos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rural elderly, we can assess psychological feelings and expectations of older people in rural areas on the conditions of contemporary economic situation. research method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research results: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rural elderly is not only for the material life’s requirements, but also for the spiritual life’s requirements, they are eager to get their children’s care and have a high sense of returning to their roots. [key words] rural elderly living conditions investigation 引言 目前我国老年人人口总数超过1.43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0%以上。按照联合国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我国已进入老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过年的时候我在宝鸡,然后回了一趟老家扶风走访亲戚朋友。每年过年都会回老家,今年回家,老家车多了,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门口停着一辆小车,映着门框上的春联,透出十分喜庆的年味;路宽了,家门口,田间地头的土路都变成了水泥马路;人民生活品味提高了,茶余饭后的话题再也不是去哪哪打麻将,取而代之的是听戏,看电影,逛会等,更加注重精神需求。 然而从我过年的经历见闻来说,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互联网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家里人的生活方式。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已经习惯于互联网时代的一切,包括网购、手机支付、出行乘车、聊天交流等方面。互联网拉近了城市和农村的距离,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第一个感受是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大家初二早上6:00,我起床准备收拾回老家扶风。睁眼之后我用手机滴滴打车客户端,发布了一条“宝鸡-扶风”的顺风车行程,很快,不到一分钟,我就看到了有四五个人与我顺路通行。我挑选了一个顺路程度最接近的乘客,很快和他取得了联系,并在20分钟之后很顺利的接到了他和他的家人。一路上,这位大哥和我聊天感慨这一年发生的变化。大哥说,去年和老婆孩子回扶风,也是天刚刚朦朦胧就准备出发,在家门口等第一趟回扶风的北线班车,大包 - 1 -

小包提在手里,上了车还没有座位,由于是早上,车辆偷偷超载,就只坐了一个小板凳在车过道里,很是煎熬的度过了两个小时。后来孩子教会了他们用滴滴打车,方便多了,今年就果断上网约车,非常方便,来家门口接,东西放车上,还能坐的舒服,到家还很快。到达扶风县城之后,大哥第一时间在网上支付了车费,很是熟练。在家的这几天,我又在从村里去县城的路上再次载到顺风车乘客,大家都感慨网络改变了出行方式,让出行更加便捷。 第二个感受是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我去家门口的小店给长辈们买烟,结账的时候老板说,“现在手机支付多方便的,来,小伙子,微信在这,支付宝在这,看你哪个方便扫哪一个”。我扫了支付宝,和老板聊起来。老板说,“现在手机支付方便了,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为找个零钱跑来跑去,也不用说没零钱少付几毛钱,都是直接定额,是多少就是多少,非常方便。” 第三个感受就是,互联网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过年去舅舅家,舅舅的大儿子在珠海上班,今年过年没有回家。晚上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我们一起用微信视频和弟弟聊天,弟弟给几个长辈拜年,长辈们也通过微信红包给弟弟发了压岁钱,让远在他乡的孩子也感受到了年的味道和家的温暖。过年期间,我总共就打了几十分钟电话,发了1条短信。大概两三年前,我每个月300分钟通话还不够打,而且身边的人都是这样的情况。这并不代表大家沟通少了,而是更多的把沟通转移到了转移到了移动QQ和微信等即时通讯手机程序上,事实上交流了更多的内容, - 2 -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工作调研报告 一、选题背景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农民是我国农业的基础,尽管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但是农村老年人在农村中的地位仍然没有多大改变,随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罕见的农民工大潮涌入城市,大规模的老年人孤独地留在了农村,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农村老年人已经成为我国“三农”问题中的又一个工作重点。关注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了解他们的现状,积极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位于四川成都市西北郊的安靖镇一行政村(沙湾村)的村民,包括:老年人,村干部,中年人。位于江西省最西北部的罗溪乡的一行政村(坪源村)的村民,包括:老年人,村干部,中年人。这些对象都是在访问的过程中随机选择的。 2.调查方法:考虑到农村留守人口的文化水平和结构性访谈的弹性大,有足够的自我发挥空间的优点,因此本人在这次实地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思想政治状况,农村老年人的住房状况,农村老年人的医疗状况,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农村老年人的再婚状况,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6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随机访问了两村群

众,并认真做好记录。 三、调查结果 1.行政村基本状况: 沙湾村地形平坦,本地人口(不包括外来务工人口)3500多人,其中老年人有1000多人,老龄化程度高达30%。村上的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以出租土地和外出务工。农业只占其收入的极少部分,可以这样说,农业只是自给自足的。 坪源村地形崎岖,以丘陵为主,本地人口5000多人,其中老年人1000多人,老龄化程度达20%。村中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外出务`工种田`林木,村政府收入极少,属于贫困村。 2.思想政治状况: 这里所指的思想政治状况包括老年人对政府的态度与评价、对党的态度与评价、对改革理解与认同程度等三方面。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由于时代的原因和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也有了改善,信任党的领导,拥护党的领导,赞成政府在农村的改革政策。同时,部分老年人对目前社会上的贫富分化、腐败现象和村民自治中存在的不健全方面表示了自己的忧虑。但是绝大部分老年人都表示不怎么关心国家大事,只要天下太平,有好日子过就可以。

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方式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活方式的转变调研 摘要: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人们对此的看法和满意度是不同的。调查发现,人们的消费结构明显升级,拥有更多的可自 由支配的休闲时间,率先步入数字化时代;而在满意度方面,很大一部分人比较满意目前的 生活状况。 正文: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质量的发展态势很好,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更加便利于人们的生活。但是人们对此的反映是如何的?是否满意目前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否适应呢?最近一项调查发现:有72%的人认为最近十年来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而28%的人则认为没有太大改变。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人还是认为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的。那么哪些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呢?调查发现,在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娱乐问题上,生活质量的变化是很大的,其中在住房面积与住房环境方面的改变尤为明显,而认为治安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上发生变化的人数却不多。由此看来,在人们生活的物质方面的改变是比较大的,而其他方面的变化不大。 在满意度方面,有一半的人对现在的就业状况表示不满,剩下大部分人则表示一般,很少有人满意于目前的就业状况。这一结果与目前的媒体报道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目前媒体对大学生很多的报道就是就业难,而调查对象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和学生的家长占据很大的部分,他们或为自己的前途担忧,或为自己的儿女的以后的工作而担忧,因而导致了大多数人对就业感到迷茫或者担忧。绝大多数人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并没有很好的印象,尤其是在现在的经济危机过后的影响下,更是对就业的严峻形势雪上加霜,引起绝大部分的人对现在的就业问题滨不满意。而且,即使是现在有工作的人也或多或少的对自己的工作表示不满意。因而可以看出现在的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不断重视,现在的教育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上学比较方便,同时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也是教育问题更加人性化,不断的减免学杂费,使得家长更加放心自己的孩子,这使得大部分人对目前的教育问题标致满意态度。在医疗问题方面,满意的人占大多数,但是还是有不少人反映目前就医难,医药费比较贵与医药的流通不规范等问题仍亟待解决。但是相比以前十年,医疗条件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无论是卫生条件还是技术方面,都使人们能更好的得到治疗,生活更加得到保障。 总结:生活方式的改变的体现社会的改变,这是时代变迁的一种体现,而社会的变迁往往是最直接反映在城市。改革开放30 年来,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生活方式也悄然放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明显升级,“衣、食、住、行”消费位次发生变化:“食”的消费比重开始让位于“衣、住、行”。私房、私车大踏步走进我们江桥镇居民生活。城市生活日趋“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我们居民生活从“静态”走向“动态”。生活方式更具个性,“小资”时尚、浪漫生活模式引人注目。在改革开放之前,城市居民大部分在全民或集体单位就业,工资收入差距不大,生活方式也基本相同。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得到承认,不同等级层次的经济收入与文化水平使得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率先步入“数字化时代”。加电和电脑网络的普及,改善着生活的方方面

我心中美好的乡村生活

我心中美好的乡村生活 作者:李慧慧学校:张祠小学班级:五年级 在我心中,一直憧憬着一个美丽乡村。那是一个充满文明的村落,村民们人人都讲道德,都很勤劳。如果你有幸来到这个村子,我想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念念不忘。 生活其实就像一个大花园,五彩斑斓,美艳动人,然而这个大花园之所以美丽,就在于它的千变万化、包罗万象。在这个美丽的村落里,人们每天都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装扮和保护这个大花园,当然,他们可能并不知道他们也在用自己的双手缔造了一个时代!我们生活在大城市里,好像已经习惯尘烟四起的街道,但是来到这里你会发现原来还会有比城市更美的地方——乡村。当然这个乡村的美丽来源于村民们的优秀的生活品质。 这里的村民环保意识非常强烈,虽然这里没有像城市街道那样每隔五十米就会有一处垃圾桶,但是他们从不乱扔果皮纸屑,他们不抽烟、不酗酒,不讲脏话,人与人之间真正可以做到讲文明、懂礼貌。这一点可以体现在接打电话上,他们懂得接打电话的利益标准:白天一般在上午八点以后,节假日在上午九点以后,晚上应该在十点以前。在无特殊的情况下,不宜在中午和晚上就餐时间打电话,这表示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和家人。接电话的人要等对方先挂断,然后自己再轻轻地放下话筒。这样的文明难道你不向往吗? 在这个村庄里邻里之间相处得也十分和睦。他们从不背后议论张家长李家短;不相互猜疑嫉妒;不见面不语,互不理睬;不见难不救,幸灾乐祸;不大声吵闹,偏袒轻信;不得理不让,恶语伤人;更不会动手打架。这样的乡村生活难道你不心动吗?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有很多人学会了赌博。但是在这个村庄里,不会有一个人愿意沾上这玩意儿,因

为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家里的幸福生活着想,村民们只要有时间有能力都会去街上干点零活,然后傍晚回家来。因此,家家户户的生活都很富有,都可以盖上各式各样的房子。这样的生活环境难道你不憧憬吗? 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乡村生活,这里就像是仙境,是最美好的地方。我们要大声呼吁世界:建设美好乡村的重任需要人人参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把每一个乡村建设成为文明乡村——爱勤劳、讲文明、懂礼貌的美好乡村环境,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长丰县中小学生“美好乡村建设”征文和演讲比赛(决赛) 暨颁奖仪式 1月11日,长丰县中小学生“美好乡村建设”征文和演讲比赛暨颁奖仪式在城关中学多功能报告厅成功的落下了帷幕。来自长新路小学、义井中心校、杜集中心校等校参赛选手在演讲比赛中表现出了不畏强手、顽强拼搏的良好精神面貌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赢得全场阵阵掌声。来自张祠小学、实验小学、城关中学等校学生在征文比赛中以真挚的情感以及独特的见解征服了诸多评委从而斩获征文组一等奖。 此次关于全县中小学生“美好乡村建设”有奖征文及演讲比赛得到了长丰县教育局领导阶层以及各位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并以此号召广大中小学生用心灵去学习“十八大”,感悟“十八大”,把努力贯彻“十八大”的会议精神真真切切地落到实处。 美好的乡村,是我们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双手去保护它,更应该用美好的文章去歌颂它、赞美它,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永不磨灭的现实。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培养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利用电脑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安排学生按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分组查找相关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查找相关书籍,摘取资料,进行整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多方面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利用电脑进行文字、图片、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制成多媒体,演示改革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

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生要学业有成、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三、教学方式方法 课前开展合作实践法,教学开展资料展示法、谈话法、多媒体师生互动法。 四、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电脑、投影屏幕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

我的农村生活,我的美好生活

我的农村生活,我的美好生活 时间:2018-06-28 12:09:27 | 作者:学霸 我的家乡在黄山,黄山地处安徽的最南端,气候宜人,是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同时它也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曾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生在黄山,长在黄山,从小沐浴在黄山这片温暖的阳光下,也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爱着它的淳朴,更爱着它的进步,因为如今的家乡已不是贫穷落后,它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 我生活在一个祖孙三代的家庭里,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我和我可爱的爷爷奶奶。虽然我是一个留守儿童,但是我并不孤单,学校里有老师、同学的关心,家里有爷爷奶奶的爱抚,平常爸爸妈妈虽然不能回来,但经常打电话回家,逢年过节更是寄钱寄物。听爷爷说,现在农民工问题已经备受关注,国家和其他社会各界都在保护像我爸爸妈妈这样的农民工了,谁也不敢随便拖欠农民工工资。这不,爸爸妈妈这几年挣了不少钱,去年开春家里就已经做了新楼房。告诉你,我们村的新房子可多了,家家户户好多都已经不是以前的平房,而是三、四层的小洋楼。当然我家的房子很漂亮,我有了我自己的房间,有了自己的小床、小书桌,还有很多我最看的课外书呢!现在许多村委会里也有“留守儿童之家”,里面好看的书就更多了!爷爷经常带我去阅览室阅读。还有现在每个村都有“村村通”水泥路,许多小汽车都能直接开进家门,听妈妈说,明年我家也要买辆小汽车呢!我觉得现在我的家乡真美,我们农村的生活真富裕!今年过年妈妈还带我到北京旅游了几天,我第一次坐上了飞机,第一次体验了动车,它的速度居然达到了三百多千米每小时。更荣幸的是我目睹了首都北京的魅力,感受到了北京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博大精深,它是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与一体的现代化大都市,确实值得中外游客们前来旅游观光。 今年妈妈没有出去打工,而是在家陪着我。每次妈妈接我放学,我们都会坐在学校门外的草坪上。安静的傍晚,我们能很清晰地聆听到天空鸟儿的欢唱声,能很清晰地看到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朵。妈妈说,家乡的春光明媚灿烂!是啊!家乡的景色真美!摸一摸青草和野花,闻一闻花香和草香,妈妈说这就是美好的生活。能让自己在忙碌中多一份停留,在喧闹中多一份安静,这就是快乐的农村生活!我想我的家乡会变得更美的,总有一天也会像首都北京一样繁荣富强,总有一天北京也会和我的家乡一样,有着清新甜润的空气,有着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祖国再也没有城市和农村的分别,那该多好啊! 妈妈,我要和你一起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为祖国的未来加油!

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研报告(最新)

为弘扬社会责任,体验农村生活,提高个人素质,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我们赴新乡延津县魏邱乡“450行动计划”科技支农服务团就朱寨村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了解,并结合当地实际探究了一条适合当地的农村养老模式。 一、社会实践背景 2002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2亿,占目前总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2%的速度持续增长,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我国已完全迈进了老龄社会的门槛。随着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老年人问题层出不穷,尤其在农村,生活条件不适,医疗疾病困扰,精神文化缺失等问题显得较为突出。此类的问题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舒适度和满意度,而农村老年人的问题关系到农村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坏。所以及时有效的发现和解决中老年人问题,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农村养老模式,逐步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我们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朱寨村老年人生活现状 通过对朱寨村近三百户家庭的走访,我们对该村的老年人生活条件、医疗健康状况、文化娱乐休闲状况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其中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些情况不容乐观。 (一)生活条件 1、居住环境:该村大多数为瓦房,不少家庭条件较好的住上了楼房或平房。而对于老年人,尤其是于子女分居,子女外出务工的老人,他们大多人居住在古老的瓦房中。由于农村人特有的生活习惯,院落中的物品摆放较为杂乱;现在大多数家中电视已经普及,但通过走访,发现一些老人独居的家中并没有电视,所以他们的精神生活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该村实施的“村村通”把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户(其中每户出资400元,其余由政府补贴),可使村民免受雨天走泥路的困难,但在走访中也发现有些偏僻的地方路未修通。总的来说,该村老年人生活条件还行。 2、收入与支出: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收入(个人积蓄)。据调查,该村人均耕地1亩左右,玉米和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除去口粮、税粮(现已取消)、牲口食粮外,以市场价出售,年户均粮食收入约3000元,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尤其是老年人身上仅有几百元,这就是大多数老年人用以养老的资本。对于那些身体尚好或有手艺的人(大多在60-65岁之间)他们还会向年轻人一样外出务工以增加收入。除劳动收入外,老年人资金来源还有子女供给、政策扶持,然而,这些都是有条件的。如,子女于老年人的关系是否融洽,

周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变迁调查

周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变迁调查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家乡这边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对此的看法和满意度是不同的。本文通过一份调查问卷,调查目前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重点调查人们对于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的满意度是如何的,然后再自己的家乡对调查问卷进行发放,收回有效的问卷后进行分析,看看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到底发生了如何的变化,同时人们对此的反应与满意度又是如何的,这样有利于为国家进一步的发展和为人民服务提供更加有利和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目的 目前家乡周宁发展态势很好,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的变化,更加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人们对此的反映是如何的,是否满意目前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否适应呢。为了了解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假期设计并分析的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家乡周宁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以便为国家进一步的发展和为人民服务提供更加有利和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调查方案设计 采用问卷调查法,方便取样抽取市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要调查的对象和问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在市区的一些街道区段和生活小区进行方放并进行了回收,共发放了50份的调查问卷,回收了46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以此为基准进行分析。 三、调查情况及统计结果 在这里对调查的具体结果进行展示,为更加直观的显示数据之间的关系,特别绘制了条形图和饼状图进行展示。 1:您的年龄是 未成年18-30 31-50 50以上 7 17 13 9 2.您的性别是 男女 30 16 3.您的学历是

高中以下高中大学研究生研究生以上 8 25 10 3 0 4.您的身份是 学生教师企事业单位公务人员个体待业其他 20 10 15 1 5.近5年来生活方式是否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若有,则主要表现在(多选) 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治安问题娱乐方式人际交往 36 26 28 30 29 38 24 15 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人还是认为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的,在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治安问题、娱乐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均有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对住房和娱乐方面表现最为明显。 6.对您的居住环境是否满意 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 26 14 5 1 对居住环境的感受情况 通过上面得出人们对居住环境还是比较满意的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现在的住房环境相比三十年前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不管是环境还是现代化的程度,都更好的满足了人们。但是现在的房价过高也确实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意。 7.您对现在的就业问题是否满意 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 0 25 15 6 对就业问题的感受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极端的现象,就是对就业感到很满意的是零,这与目前的媒体报道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目前媒体对大学生很多的报道就是就业难,而调查对象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和学生的家长据很大的部分,他们或为自己的前途担忧,或为自己的儿女的以后的工作而担忧,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并没有很好的印象,尤其是现在的经济危机,更是再就业的形势雪上加霜,引起绝大部分的人对现在的就业问题滨不满意。还有的是现在有工作的人也或多或少的对自己的工作有着不满意,因而可以看出现在的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 8.您对目前的教育问题是否满意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福田九义校应建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流传着所谓“四大件”的说法,它们是一般家庭中的高级消费品,被看作是当时高生活水平的标志。你们知道这“四大件”指的都是什么吗? 学生: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 教师: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新四大件”指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指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 教师: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四大件”的说法已经远远不能概括迅速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生活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住房、汽车也开始成为百姓的私产。从“四大件”的演变中,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讲授新课: 教师:新中国的成立,广大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党领导人民走向新时代,走向幸福生活。应该说,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也受到当时政治经济体制的限制。然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随着物质的丰富,观念的解放,人民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板书) 1、绚丽多彩的服饰(板书)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板书)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板书)

我向往的乡村生活作文(精选5篇)

我向往的乡村生活作文(精选5篇) 我向往的乡村生活作文(精选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向往的乡村生活作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向往的乡村生活作文1乡村,曾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乡村,也是人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乡村,凝结了农民伯伯耕作时辛勤的汗水,也收藏了他们丰收时的喜悦。今天,让我们走进乡村,领略田园风光,体验地道的乡村生活吧! 与城市的繁华与热闹不同,这里没有那么多的车水马龙、高楼大厦。但是每一处低矮的房屋零星地散布在田间地头,袅袅的炊烟从屋脊上方飘出,你会觉得它们本就与大自然浑然天成。放慢生活的脚步,和当地的村民一起度过忙碌又充实的一天,你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宁静。 春风拂面,在这里,春的气息更加丰盈,春的姿态更加妩媚。公鸡的啼叫声催促着乡亲们踏着晨光出门劳作,孩子

们追着朝阳赶去学堂。乡间的小路虽然狭窄,但是它却承载着无数的人们对新的一天的憧憬,它们弯弯曲曲通向一块块麦田,一处处果园。人们来到了自己守望希望的地方,有的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有的在劳动疲倦时坐在田埂上抽起了旱烟。秧苗整齐地排列在田间地头,它们站好了自己的方块队,等待着雨露的浇灌,等待着太阳光芒的召唤,再过几个月它们就成熟了,可以为农民伯伯带来收入,让农民伯伯一年的辛勤劳作有了回报! 几只飞鸟从天空滑翔而过,它们也是乡村的常驻民,它们偶尔会降落在农家小院里,调皮地在院里探险,也会在不远处的山林安家筑巢。农民们很少驱赶他们,因为他们知道美好的自然风光从来不是被人类独自享有的。 你愿意和我一起躺在绿草茵茵的山坡上看云朵的变化吗?你愿意和我一起去捉几只小虫,看看他们究竟有多顽皮可爱吗?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一样,能向往着那片清新而又独具特色的人间天堂。 我向往的乡村生活作文2我向往的乡村生活是宁静的,是悠闲自在的,是令人愉悦的。 正值春天,嫩芽们探出头来,睁开沉睡的眼睛,欣赏着春的美景。屋前的院子里开着红的、黄的月季花,粉的桃花,院外还有一小片一小片五彩缤纷的野花。推开窗,清甜的空气扑鼻而来,耳边响起清晨的交响曲,有公鸡宏亮的打鸣声,

关于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一剖析

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报 告 关于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 班级:轨道交通与信号控制13-3班 姓名:朱鹏 调查时间:2015年7月15号——2015年7月28号 调查地点: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马街镇刘家村 调查方式:访谈采访法 指导老师:万长军 评语: ()优秀:论点正确,分析精辟,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语言优美 ()良好:论点正确,分析合理,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中等:论点正确,结构合理,内容充实,语言通顺 ()及格:论点基本正确,内容安排基本合理,语言通顺 ()不及格:论点错误,内容粗制滥造,语无伦次,或者大量抄袭,不按照要求答题

一、内容摘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至理名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关心和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亲情和温暖,既是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呼吁更多人帮助和关注这一弱势群体,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偌大一个城市,车水马龙,忙忙碌碌,殊不知,关爱越来越少,尤其是对那些孤寡老人。为此,本着让孤寡老人安享晚年的态度,步入调查工作,希望通过此次的调查能为孤寡老人带来更多的关爱。 二、关键词:孤寡老人、养老院、农村发展关心、救助、和谐社会 三、正文: (一)背景解析:老有所养,老有所终。关心和救助农村孤寡老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妥善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亲情与温暖,既是各级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指责,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现状分析:为了准确了解目前我们周围孤寡老人的生活情况,我采访了一些当地孤寡老人和一家养老院。对孤寡老人以及养老院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采访。通过本次访问,我们主要了解到一下一些信息: (三)具体采访对象: 1、彭福生:刘家村村委会2组,74岁,农民。彭爷爷是本地从小生活在这的。除了对于院里食堂大锅饭的饭菜不太满意之外,他对于敬老院里的生活还是挺满意的,毕竟住在院里受到了国家的帮助。他认为自己住在外面没有子女比在院里苦多了。现在住在院里,弟弟时来探望,生活也挺不错的。只是院里住的大多人都是神志不清或无法沟通,彭爷爷有时难免寂寞。看看电视,觉得无聊,想打打牌,又凑不到一桌,出去院里去茶室坐坐,又懒怠。这样想来,有时确实孤单。因此,那天对于我的到访,彭爷爷显然十分开心,话也特别多,毕竟,能找到聊天的对象也是很难得的。沈伯伯是需要关怀的。 2、朱德昌,朱家堡村委会3组,73岁,退休工人。朱伯伯是2009年进院里的,今年是进院里的第六年。他家里没有什么亲戚,但有一些侄子。他进院里是因为家里的两间平房拆迁,赔款不多,赔款之后又懒怠造新房。这位朱伯伯他

导学案_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不同及就业制度、社会保障方面的变化 2、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3、通过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学习,认识到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学习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 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阅读教材112__113页,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情况。 2、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互动提高: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和你同组的同学比一比,看谁学得更好。比一比:谁掌握的知识更多? 1.改革开放前,人们服饰,营养严重不足,居住条件差,出行不方便。改革开放后,服装,食物丰富,居住条件改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改革开放后的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我国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问题大盘点: 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交流作答,请同学们相互排忧解难) 3、老师的问题:思维比拼

○1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象味道还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2收集过去的布票、粮票或其他购物票证,思考为什么以前非要用这些才能买东西 ○3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四、拓展延伸: 1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改革以前人们衣着有什么特点?现在你和你的亲朋乡邻怎样使用服饰? 2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理想。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 (四)巩固归纳: 1、知识建构: 人们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变化:{衣 食改革:就业制度 住 行} 社会保障制度 2、方法归类: 对比分析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关于乡村风景乡村生活的优美句子

关于乡村风景乡村生活的优美句子 本文是关于关于乡村风景乡村生活的优美句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关于乡村风景乡村生活的优美句子 没有城市的喧闹声,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乡村显得宁静干净,我可以听见鸟儿清脆的叫声。成群的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一会落在电线杆上,好像五线谱上的音符,一会在树枝上跳来跳去,鸣啭枝头,一会在空中飞来飞去,划过一道道美丽的弧线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儿童冬雪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 在五彩缤纷的春天里,来到乡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金黄色的油菜花。他们随着微风,飘来飘去,好像在欢快的舞蹈。沿着那棕色的吐露继续前进。麦田里,一片片绿色,有葱绿、有浅绿、还有-- 那些不同的绿色的麦子,像韭菜一样抽出枝芽。再往前走,一群群花儿像赶集似的都聚拢了过来。有雪白的梨花,可爱的桃花,还有各色的、叫不出名字的小野花。所有美丽的花儿都开了。走到那里,就好像到了一个全新的缤纷世界。 邯郸驿里逢冬至,报膝灯前影伴身。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乡村生活的妙处在院门外。我在旧居小住时,时常穿一双布鞋,换一身便装出门采风。走在青山绿水中,视觉上最为舒服的是山村姑娘那大红大绿的衣装,而听觉方面的享受则是那些耳目一新的鸡鸣虫叫,庄户人家打开院门的声音,这种艳俗的色彩以及拙朴的音响与这大片的麦穗、蹒跚前行的牛群最为亲和。往前再行,在民宅集居的远处有一酒肆,店号为“快活林”。心里甚欢,脚下生风,仿佛沾上点中国功夫的仙气。乡村,一个离我们很近的名子,但却离城里的孩子很远。提起乡村你的脑海中一定浮云浮现出农家风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一大片一大片金黄色的田野旁边,坐落着一幢幢低矮的平房。乡村生活,其实并不是这些,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乡村的四季都有独特的风光。在五彩缤纷的春天里,来到乡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金黄色的油菜花。他们随着微风,飘来飘去,好像在欢快的舞蹈。沿着那棕色的吐露继续前进。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