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应用时机的临床对照研究

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应用时机的临床对照研究

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应用时机的临床对照研究
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应用时机的临床对照研究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1肠内营养的历史 虽然营养支持被认为是一些XXXX人几年前已经研究过的当时,营养液是直肠给药,主要是乳制品、动物血、葡萄酒和牛肉的混合物。由于营养制剂的限制,肠内营养在XXXX之前并不常见二战后,由于鼻胃管的出现,开始了上消化道肠内营养的尝试。1957年,格林斯坦等人开发了一种具有明确化学成分的肠内营养制剂,用于开发宇航员的肠内营养。该制剂能维持大鼠的正常生长、繁殖和泌乳。1965年,Winitz等人将其应用于人体。1973年,Relany等人报道了腹部手术后导管针空肠造口术的应用,1980年,Hoover等人证实了术后早期空肠喂养的营养益处。随着20世纪80年代对肠功能的重新认识,特别是肠黏膜屏障、细菌移位和肠道作为应激反应的中枢器官等概念的确立,肠内营养在20世纪90年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理论、技术和制剂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在20世纪60年代末首次应用于临床时,临床医生以极大的热情接受和推广了肠内营养的重要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缺点逐渐显现。特别是当人们认识到肠黏膜屏障、肠道细菌移位、肠道作为应激反应的中枢器官等概念的建立,以及对肠道免疫防御功能的认识,肠内营养支持的研究和应用有所增加,国外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比例已从8:2变为2:8。

2.1肠粘膜屏障:①机械屏障:肠上皮及其细胞与粘膜上皮表面粘液的紧密联系;②化学屏障:主要指消化道内的消化液,如胃液、胰液、肠粘膜杯状细胞分泌的粘液等。(3)生物屏障:肠道细菌和生物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微生态系统;④免疫屏障:十二指肠相关淋巴组织主要由帕耶氏斑、粘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和上皮组织淋巴细胞组成。肠道通过S-IgA的体液免疫分泌和细胞毒性细胞免疫反应形成体内最有效的防御屏障 2.2提出细菌易位的概念。细菌移位是指寄生在胃肠道中的微生物包括活的和不活的微生物和微生物产物,如内毒素等。通过解剖学上完整的肠屏障进入正常的无菌组织,如肠系膜淋巴结和其他器官。 2.3肠内营养对肠粘膜代谢的意义肠上皮细胞具有代谢活性。正常情况下,肠上皮细胞平均每3天左右更新一次,因此对能量和营养的需求相当大。Bergel等人在1997年的研究表明,肠粘膜的营养30%来自肠系膜动脉的血液供应,70%来自肠腔内营养此外,大量数据证明肠内营养中包含的组织特异性营养因子如谷氨酰胺和膳食纤维对肠和结肠粘膜营养具有重要意义。肠内营养可以调节上皮细胞的更新,提供肠上皮细胞所需的能量和营养,促进绒毛顶端细胞的脱落,并刺激对肠粘膜有营养作用的胃肠激素的分泌Thompson等发现,胃肠外营养组大鼠的体重、绒毛高度和小肠及粘液中血浆二胺氧化酶水平低于肠内营养组。正常受试者在肠饥饿36小时后,肠吸收功能显著下降,肠粘膜通透性增加。实验证明,肠饥饿可导致幼猪胃、小肠和胰腺生长迟缓,小肠粘膜刷状缘寡糖酶活性降低,同时肠粘膜厚度、绒

有创机械通气肠内营养误吸最新护理进展

有创机械通气肠内营养误吸最新护理进展 目的对有创机械通气肠内营养误吸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进行综述分析,总结护理经验,展望护理前景,为临床护理操作时间提供参考。方法文章搜索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主流数据资料,选取相关研究报道10余篇,在总结提取的基础上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作为现阶段临床上常用的营养供给手段,肠内营养以其经济、高效、并发症少等特点为广大患者所青睐。该营养供给手段不仅能够提供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能够有效保护患者肠粘膜的完整性,避免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结论对有创机械通气肠内营养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误吸的发生,对相关文献报道进行综述可提供临床参考。 标签:有创机械;通气;护理措施;肠内营养 因有创机械通气而引发的肠内营养误吸是指在有创机械通气过程中由于患者体内胸内压增高使得其腹内压也伴之升高,肠内压与腹内压的增高直接减缓了人体胃肠道的正常蠕动,进而使得胃部大量潴留发生误吸或反流。而肠内营养误吸对患者的预后以及其生存质量又有着很大的影响,严重者往往会出现窒息或是死亡。由程安琪,夏欣华等人的报道可知[1],因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出现误吸或是反流的发生率达56.7%。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安全。因此,进一步探究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因有创机械通气而引发的营养误吸十分必要。 1 有创机械通气肠内营养误吸现状 近年来,随着肠内营养的广泛应用,加之临床上越来越多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出现,使得在有创机械通气下的肠内营养供给也越发增多。尤其是在ICU、儿科以及呼吸内科等科室有创机械通气肠内营养误吸的发生率更高,国内外医疗研究人员对有创机械通气肠内营养误吸的研究也与日俱增,大量研究表明[2],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有创机械通气肠内营养误吸的发生率,而我国对有关有创机械通气肠内营养误吸的护理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 有创机械通气肠内营养误吸的判定标准 临床上将患者在进食(有时也在非进食)期将不定量的固、液体食物吞咽入人体声门以下的症状称之为误吸。误吸的判定标准要严格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进行判断[3],具体为:患者出现明显的气促,自患者口鼻溢出大量胃内容物包含液体、固体;经检查患者血氧饱和度短时间内大幅下降,心率明显加快;同时,患者肺部暇音明显增多,患者气道有吸出的胃内容物等。而有创机械通气肠内营养误吸即是患者在接受有创机械通气过程中,发生误吸的状况称为有创机械通气营养误吸。 3 有创机械通气肠内营养误吸的发生原因 临床研究表明,导致有创机械通气肠内营养误吸的因素有很多,临床实践中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2)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 引言 重症医学是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重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临床学科。器官功能支持是重症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机械通气从仅作为肺脏通气功能的支持治疗开始,经过多年来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呼吸机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涉及气体交换、呼吸做功、肺损伤、胸腔内器官压力及容积环境、循环功能等,可产生多方面影响的重要干预措施,并主要通过提高氧输送、肺脏保护、改善内环境等途径成为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手段。 机械通气不仅可以根据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有创”或“无创”,因为呼吸机具有的不同呼吸模式而使通气有众多的选择,不同的疾病对机械通气提出了具有特异性的要求,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循证医学数据的增加使对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更加趋于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规范性。在这种条件下,不难看出,对危重患者的机械通气制定规范有明确的必要性。同时,多年临床工作的积累和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为机械通气指南的制定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条件。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为基础,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反复认真讨论,达成关于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方面的共识,以期对危重患者的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重症医学分会今后还将根据医学证据的发展及新的共识对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进行更新。 指南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ISF提出的Delphi分级标准(表1)。指南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 E级,其中A级为最高。 表1 Delphi分级标准 推荐级别 A 至少有2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 B 仅有1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 C 仅有II级研究结果支持 D 至少有1项III级研究结果支持 E 仅有IV级或V研究结果支持 研究课题分级 I 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II 小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的风险较高

ICU机械通气危重患者肠内营养误吸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ICU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误吸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ICU 李静 胃肠内营养(enter nutriation,EN)应用是危重病患者早期实施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尤其是需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病情重,且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其营养代谢发生一系列改变,最终导致体液、电解质失衡,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1[。早期合理的胃肠内营养支持可减轻蛋白质消耗和营养不良,维持机体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可降低病死率[2]。因此,早期胃肠内营养的应用在重症监护病房已成为危重病患者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虽然肠内营养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但仍有一些并发症发生,其中误吸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增加患者的病死率【3】;因此我们对产生误吸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为肠内营养安全实施提供保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选用我院ICU 2007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54例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其中男36例、女18例,年龄3~82岁,平均49.8岁;保留胃管后,保持肠道通畅后均给予肠内营养鼻饲饮食,每日摄入量遵医嘱进行喂养,实施胃肠内营养4~35 d,平均19.5 d,其中4~15 d 35例,16~35 d 19例。在喂养过程中出现误吸11例,占20.4%。 1.2 方法营养支持方法是在危重患者早期保证肠道通畅的前提下给予肠内营养。根据不同年龄选择不同的鼻肠管、鼻胃管,证实胃管已进入胃内后,缓慢注入150~250mi糖盐水(生理盐水与5%糖水各半);观察患者是否有腹胀、腹痛、呕吐等不适,如无上述现象方可进行肠内营养。肠内营养液以米汤为主,最后过渡到匀浆饮食。营养灌注方式一次性投给、间歇重力滴注及持续泵入,使用肠内营养泵控制速度10~100ml/h,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肠道耐受情况调整输注速度和数量【4】。 1.3 判定标准误吸的判断:(1)出现明显的气促,肺部啰音多。(2)患者有明显的呕吐症状,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心率加快。(3)从患者的气道中抽出胃内容物。(4)影像学可见早期由于异物刺激支气管发生痉挛,为不完全阻塞,表现为肺气肿和支气管炎性改变,肺门影增宽,肺纹理增粗或出现炎性反应斑片

肠内营养液配方讲解

编辑时间:2010 修改时间:2013-11-19 【药物名称】 中文通用名称:肠内营养(TPF) 英文通用名称:Enteral Nutritional(TPF) 【组成成分】 本药混悬液每500ml含成分如下表: 本药混悬液每500ml成分表 组分含量(1.0kCal/ml) 含量(1.5kCal/ml) 蛋白质20.0g 30g 氮 3.15g 4.7g NPC:N 133:1 133:1 碳水化合物61.5g 92.5g 糖 5.0g 7.5g 多糖55.5g 83g 乳糖<0.125g <0.185g 脂肪19.45g 29.2g 饱和的 1.45g 2.2g 多不饱和的 6.15g 9.2g ω6:ω35:1 5:1 膳食纤维7.5g 7.5g 水425g 400g 钠500mg 670mg 钾750mg 1005mg 氯625mg 835mg 钙400mg 540mg

磷360mg 540mg 镁115mg 170mg 铁8mg 12mg 锌6mg 9mg 铜900μg1350μg 锰1650μg2500μg 氟0.5mg 750μg 钼50μg75μ 硒28.5μg42.8μg 铬33.4μg50μg 碘65μg100μg 维生素A 410μg615μg 类胡萝卜素 1.0mg 1.5mg 维生素D 3.5μg 5.3μg 维生素E 6.5mgα-TE 9.4mgα-TE 维生素K 26.5μg39.8μg 维生素B10.75mg 1.15mg 维生素B20.8mg 1.2mg 烟酸9mgNE 13.5mgNE 泛酸 2.65mg 4mg 维生素B60.85mg 1.3mg 叶酸133.5μg200μg 维生素B12 1.05μg 1.6μg 生物素20μg30μg 维生素C 50mg 75mg 胆碱185mg 275mg

美国营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指南

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 (摘自ASPEN “Guideline for the use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in adult and pediatric patients ”) 前言 ASPEN(美国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曾在1993年出版了“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旨在为临床营养支持提供一个指导性的规范,1999年ASPEN再次组织专家小组对其进行修订,并于今年年初推出了这个2002年修订版本。 临床营养的发展及其对现代医学的贡献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在我国,近些年来临床营养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水平进步也相当快,而目前我们在基层临床仍缺乏一个具有普遍指导能力的应用规范或原则,ASPEN发布的这个“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然而我们仍然非常需要一个针对中国临床符合中国国情的“临床营养应用原则”,希望本文,美国版的“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的摘要译文,为广大中国临床医生提供临床营养的参考指导的同时,能早日呼唤出相应的“中国版本”,以促进我国的临床营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的3个目标: 1.必须真实地反映出营养支持在目前临床实践及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2.必须为临床医生及专业从事营养支持的医务人员提供表述清晰、具有临床实践依据的建议指导; 3.将作为一种工具,为政策制定者、健康卫生机构、保险公司和从事临床营养的专业人员提供参考,以进一步改善医疗体系及与临床营养支持相关的政策、规定。 指导原则所依据的可靠程度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标示在下文的括号内): A. 其可靠性根据前瞻的、随机的研究结果;

综述:肠内营养的临床合理应用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摘要:通过搜集近年来关于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的文献,阐述肠内营养的概念、优点、分类、临床应用和并发症。结果发现,肠内营养无论在营养支持效果、费用、安全性和可行性都明显优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支持并不只是单纯提供营养,更重要的是维持细胞基本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组织器官的功能,有利于病人康复。 关键词: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并发症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nteral nutrition Student majoring in pharmacy yaqiong zhu Tutors: feng wang, lina shang ABSTRACT: Through collecting and searching documents and thesi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about enteral nutri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concept, advantages, categories,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complications are clarified. The result is that no matter in the effect, cost, safety and feasibility, enteral nutrition is obviously superior to parenteral nutrition. The support of enteral nutrition is not only used in offering nutrition, but also maintaining basic function of cel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organs in patients,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ir recovery. Key words: enteral nutri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complication 前言:营养不良在住院患者中极为常见,可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受损,创口愈合延迟,肌力减退及心理障碍等多方问题,因而住院时间延长,比正常营养者延长至少五天,医药费用增加近50%[1]。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都是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方法,在救治外科患者、改善围手术期营养、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被誉为近代医学的一大进展。但由于PN 的长期应用引起肠粘膜萎缩,肠道形态和功能的异常,胆道系统功能的紊乱,以及机体免疫功能障碍等风险发生,且PN治疗应用不方便,价格昂贵,使得肠内营养在临床应用中越显重要[2]。近几年,EN支持在国际上已被普遍使用,并有大量资料证明,EN在应激反应和危重症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 1.肠内营养的概念 肠内营养是指通过口服或管饲给予营养液,用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营养,管饲即将鼻饲管经一侧鼻腔、口腔或胃肠造瘘口等插入胃或肠内,从管内滴入要素饮食或流质饮食[4]。 2.肠内营养的优势 随着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营养支持已由肠外营养转变为通过鼻胃/鼻空肠导管或胃/肠造口途径为主的肠内营养方式。EN与PN相比有以下优点[5,6]: (1)EN可改善和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促进肠粘膜细胞的增生、修复,维持肠道机械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免疫屏障功能,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2)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调节; (3)刺激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胃肠蠕动,减少肝胆并发症的发生; (4)在同样热量和氮水平的治疗下,应用EN患者体重的增长和氮潴留均优于PN;

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误吸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误吸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摘要】对ICU机械通气患者16例肠内营养发生误吸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并针对其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严密监测胃内残余量、保持正确的体位、合理固定胃管、气囊的管理、口腔的护理、呕吐的预防等。认为通过相关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机械通气患者的误吸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危重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关键词】机械通气;肠内营养;误吸;护理 随着营养学的发展和研究,胃肠内营养(EN)的优越性日渐显著,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更符合生理状态,且早期胃肠内营养的应用已成为ICU危重患者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在维护肠道功能、降低消化道出血、减少感染性并发症及应激状态下肠源性高代谢等方面,显示出特殊的优势[1]。虽然肠内营养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但仍有一些并发症发生,其中误吸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增加患者的病死率[2]。为此,我科针对肠内营养误吸并发症的发生,分析其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对降低肠内营养误吸的发生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选用我科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其中128例机械通气的患者。其中,男68例,女60例,年龄28-86岁,平均57岁;留置胃管及胃肠道功能恢复后均给予肠内营养,每日摄入量遵医嘱给予。在喂养期间出现误吸16例,占1 2.5%。其中胃潴留致呕吐4例,体位不当3例,营养管位置不当1例,营养液输注过快3例,气囊气压充气不足3例,药物的影响2例。 1.2 肠内营养方法患者入ICU留置胃管并且胃肠功能符合肠内营养支持的指征即开始肠内营养。应用营养泵控制鼻饲速度,营养液根据病人胃肠功能情况选用百普力、瑞能、能全力、瑞代等。鼻饲最初的速度是30ml/h,每间隔4h评估病人的胃残余量,观察有无腹胀、腹泻、反流等发生,判断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情况,4h后患者如无不适,胃排空良好,鼻饲速度一般逐渐增加至60-90ml/h,最快速度为100ml/h,以患者胃肠功能能耐受为准。每天间隙6-8h,有助于恢复胃肠道的正常酸碱状态及维持上消化道正常菌群[3]。 1.3 误吸的判定标准①出现明显的气促,肺部??音多。 ②患者有明显的呕吐症状,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心率加快。 ③从患者的气道中吸出胃内容物。④影像学可见早期由于异物刺激支气管发生痉挛,为不完全堵塞,表现为肺气肿和支气管炎性改变,肺门影增宽,肺纹理增粗或出现炎性反应斑片影[4]。

肠内营养试题

肠内营养的应用与护理复习题 单选题 1、肠内营养的最常见并发症是( D ) A恶心B呕吐C腹胀D腹泻 E 吸入性肺炎 2、肠内营养最严重并发症( E ) A恶心B呕吐C腹胀D腹泻 E 吸入性肺炎 3、肠内营养小于6周,有高度肺吸入风险应选择哪种管喂途径(B )A鼻胃管B鼻肠管C胃造口术D空肠造口术 4、肠内营养大于6周,有高度肺吸入风险应选择哪种管喂途径 ( C ) A鼻胃管B鼻肠管C胃造口术D空肠造口术 5、允许性低热卡的初始能量选择一般为( B ) A 10-20千卡/KG/DAY B 20-25千卡/KG/DAY C 30-35千卡/KG/DAY D 40-45千卡/KG/DAY 6、肠内营养无菌配置后在4℃冰箱内可存放( D ) A 4h B 8h C 12h D 24h 7、鼻饲前抽取胃残余量,大于( D )应减量或暂停鼻饲 A 50ML B 100ML C 150ML D 200ML 8、肠内营养液在常温下可以保存( C ) A 12h B 4h C 8h D 24h 9、肠内营养时应将床头摇高( D )灌完后()h可放平 A 15°,1/2 B 20°,1/2 C 30°,1/2 D 30°,1

10、早期肠内营养指:进入ICU( B )小时或()小时内,并且血流动力学稳定,无肠内营养禁忌症的情况下开始肠道喂养 A 12,24 B 24,48 C 48,36 D 36,72 11、下面哪项可判断不能开展肠内营养治疗( d ) A 胃残余量<200ml B 美蓝吸收实验阴性 C 无肠鸣音 D 严重腹胀 12、腹泻临床阳性体征不包括( D ) A 水样便>300ml/天 B 肠内营养后明显腹胀及反流 C 大便失禁>4次/天 D 导管或创口污染风险 13、EN是指( B ) A 完全肠内营养 B 肠内营养 C 肠外营养 D 完全肠外营养 14、吸入性肺炎临床表现不包括( D ) A 呼吸急促 B 心率增快 C 急性肺水肿表现 D X线表现出浸润哑铃状阴影 15、最常见的营养支持方式为(D ) A 口服B管喂 C 肠外营养 D 管喂+肠外营养 多选题 1、肠内营养的重要作用有(ABCDE ) A、维持和改善肠粘膜屏障功能 B、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肠内营养制剂分类及应用

肠内营养制剂分类及应用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肠内营养制剂分类及应用 发布时间:08-12-2010 点击数:6931 次字体: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在中国临床应用已有40多年的历史。1974年EN制剂在北京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长期以来EN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国内的发展非常缓慢。许多患者甚至医生对EN的定义、分类都不清楚,一些药品说明中也常出现使用EN通用名不规范的现象。这些情况均已影响到EN的科学管理与合理应用。现就EN制剂的分类及应用进行简单说明。2005年出版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将EN制剂按氮源分为三大类:氨基酸型、短肽型(前两类也称为要素型Elemental type)、整蛋白型(也称为非要素型Non-Elemental type)。上述三类又可各分为平衡型(Balanced)和疾病适用型。 此外,尚有组件型(Module)制剂,如单纯氨基酸/短肽/整蛋白组件、糖类制剂组件、长链(LCT)/中长链脂肪(MCT)制剂组件、维生素制剂组件等(Disease orientated)。 一、EN制剂类型与适应证 1、氨基酸型分为:①平衡型:一般营养型,商品名制剂有肠内营养粉AA(维沃);②疾病适用型:例如苯丙氨酸代谢障碍适用等。每袋80g,内含100%的游离氨基酸浓度约15%、脂肪为2.5%(脂肪0.8g,亚油酸0.6g),碳水化合物为82.2%(61.7g为麦芽糖糊精,食物淀粉),同时含有人体必需矿物质、多种维生素

和微量元素等。属于无渣,粪便排出量少,因此不需消化液或极少消化液便可吸收。能源来自糊精及食物淀粉,热量与氮的比值为128:1;脂肪来自大豆油,其含量控制在需要量的最低限,以减少对胰腺外分泌系统和肠管分泌的刺激。 适用于消化道通畅的患者,不能正常进食,合并中-重度营养不足;消化道术前准备;消化道手术后吻合口瘘如:咽部瘘、食管瘘、胃瘘、结肠瘘等;胰腺炎的恢复期;短肠综合征的患者(小肠的长度短于60cm);炎性肠道疾患如:克罗恩病等。 2.短肽型肠内营养(包括:乳剂、混悬液、粉剂)此类制剂商品名有肠内营养混悬液(SP)(百普力)、以及粉剂类型(百普素)等所含蛋白质为蛋白水解物,在小肠中也有运输低聚肽的体系,低聚肽经小肠粘膜刷状缘的肽酶水解后进入血液,容易被机体利用。同时不含乳糖,避免了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泻和脂代谢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几乎完全吸收,低渣,需少量消化液吸收,排粪便量少。适用于有胃肠道功能或部分胃肠道功能的患者。如:胰腺炎;肠道炎性疾病;放射性肠炎和化疗;肠瘘;短肠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感染等。也可作为营养不足病人的手术前后喂养及肠道准备。能补充人体日常生理功能所需的能量及营养成分。 3.整蛋白型(剂型有:乳剂、混悬液、粉剂),此类制剂最多也容易混淆,但是只要按照标准分类,仍然是容易理解的。 (1)平衡型普通整蛋白肠内营养:常见的商品名有肠内营养制剂TP(安素)、肠内营养乳剂TP(瑞素)等。该型制剂进入胃肠道后可刺激消化腺体分泌消化液,帮助消化、吸收,在体内消化吸收过程同正常食物,可提供人体必需的营养

各种肠内营养剂临床应用及护理

各种肠内营养剂临床应用及护理 张洪芝 王婷婷 李 丽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9689(2005)0720525202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用口眼或管饲来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基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支持方式[1]。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学术交流的推动,以及多种新型肠内营养制剂的更新问世,使得肠内营养越来越方便。而且肠内营养支持效果越来越显著。但不同肠内营养剂在成分、适应症等有着明显不同。因此,做为护理人员在临床使用时有必要了解和掌握肠内营养剂的成分、适应症、并发症及护理要点等。下面就各种肠内营养剂的临床应用特性及护理要点综述如下。 1 肠内营养剂分类 111 粉剂 代表有Novcartis nutrition corporation的维沃(Vivonex),8014g/袋;荷兰纽迪希亚公司的白普素(Pepti-2000),126g/袋;荷兰纽迪希亚公司的能全素(Nutrison), 430g/桶。 112 乳剂 代表有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的瑞代(Fresubin dia2 betes,500ml/瓶)、瑞素(Fresubin,500ml/瓶)、瑞能(Support2 an,200ml/瓶);荷兰纽迪希亚公司的能全力(Enteral nutri2 tional suspension,500ml/瓶)。 2 肠内营养剂组成成分 211 相同的主要成分 各种肠内营养剂都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 212 不同的成分 百普素含大量纤维素。瑞代含丰富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是一类多聚糖复合混合体,基主要作用是降糖、降脂、抗饥饿、减肥、调节胃肠功能和通便、解毒防癌等作用[2]。但不含乳糖。瑞能含胆碱、ω-3脂肪酸(Omegα-3脂肪酸)、膳食纤维、临床实验证明,ω-3脂肪酸可延长烧伤后的存活,减少创伤后感染并发症,减少输血后的免疫抑制作用[3]。 3 肠内营养剂适应证 3.1 瑞素 适用于有营养摄入障碍,但无严重消化或吸收功能障碍的病人。因不含膳食纤维,还适用于需减少肠内容物的情况。如直肠、结肠检查手术准备期间;瑞代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瑞能主要适用于癌症病人,还可用于对脂肪酸和ω-3脂肪酸需要增高的患者。 3.2 能全力(能全素) 适用于消化道功能完整的病人,如厌食症及其相关疾病、机械性胃肠道功能紊乱、危重疾病或营养不良病人的手术前喂养,也能用于糖尿病病人。 3.3 维沃 适用于重症代谢障碍及胃肠道功能障碍的病人,这种营养剂不经消化便可吸收[3]。百普素适用于轻度或中度消化功能障碍的病人,如炎性肠道疾病、消化道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肠过敏、短肠综合征、胰腺功能障碍、重度营养不良以及分解代谢状态等[3]。 作者简介:张洪芝,女,1971年出生,本科,主管护师。 作者单位:100032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4 肠内营养支持的途径 可根据所需病情及应用时间而定[4]。短期肠内营养可通过细腔鼻饲管,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空肠管等,进行肠内营养。长期肠内营养可通过会厌部切开经颈-食管切开术、胃造瘘术、十二指肠造瘘术、空肠造瘘术进行营养支持。 5 肠内营养剂禁忌证 5.1 瑞素所有不适用于肠内营养的疾病及有严重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疾病,如急腹症、腹膜炎、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 5.2 瑞代、瑞能禁用于所有不适于用肠内营养的患者,如胃肠道张力下降、急性胰腺炎以及有严重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对果糖不耐受的患者禁用。 5.3 能全力、能全素禁用于肠道功能衰竭、完全性肠梗阻、严重腹腔内感染者禁用。 6 肠内营养的并发症 可以是机械性、感染性、胃肠性、代谢性[5-7]。 611 导管堵塞 由于导管的护理不当或肠内营养制剂的质量不佳及配制有关,其发生率为10%[3]。 612 胃肠道并发症 较为多见,如恶心、呕吐、胃潴留、腹痛、腹胀、腹泻,其中以腹泻较为多见。Kelly等[8]报道腹泻在危重症病人中发生率为68%,于健春等[3]报道腹泻发生率为213%~3016%。 613 代谢并发症 高渗性脱水、高血糖、低血糖、电解质紊乱等。 614 感染并发症 肠内营养剂制剂在封装前的污染,肠内营养剂在稀释、配制、放置时细菌污染或吸入性肺炎。 7 护理要点 为避免因护理不当而出现肠内营养并发症,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而更好地发挥肠内营养的营养支持效果,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如下: 711 肠营养前的准备 使用前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及营养状况。评估肠内营养剂的性状、包装是否完好及有无过期。肠内营养剂粉制剂使用时应现用现配,并充分溶解,无凝块,配制浓度要准确。操作前将肠内营养剂加温至38~40℃,并利用加温工具维持该温度。肠内营养操作前,应洗手,戴口罩。712 肠营养时护理 每天评估管饲管道是否通畅,每隔6~8小时用10~20ml水冲洗管道,如有条件最好用肠内营养输注泵(如Kangaroo胃肠营养泵),以避免导管堵塞。 初次使用前应注意滴速及用量。灌注速度过快或灌注量过大也会引起腹泻[9]。因此,应遵循从少到多,由慢到快,由稀到浓的原则,使肠道更好地适应。导致腹泻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应特别注意。输入肠内营养剂时,不能向营养袋中混入其他药物或水,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及污染肠内营养剂。有鼻饲或空肠造瘘管,应每日冲洗,一般4次,防止堵管。注意观察使用肠内营养剂后的反应,严格记录出入量及每天大便次 ? 5 2 5 ? 现代护理2005年第11卷第7期 综 述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1-05-31T14:51:10.0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穆玉兰[导读] 肠内营养(enteral nurtritionl,EH)指经口或喂养管提供维持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的一种方法。 穆玉兰 (黑龙江省依兰县迎兰乡卫生院 15480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6-0294-02 【关键词】肠内营养临床护理 肠内营养(enteral nurtritionl,EH)指经口或喂养管提供维持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的一种方法。胃肠道不仅具有消化、吸收功能,而且还具有免疫、防御功能,是人体的第三屏障。实施肠内营养,不仅供给营养全面、均衡,而且能够维持肠道和肝脏的正常功能,刺激肠黏膜增生,保护肠道屏障,防止细菌异位。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只要肠道有功能就应尽量使用肠道。 (1)明确肠内营养输注途径 经肠内营养支持的途径很多,在输入前要了解各类管道的性质,并注意与腹腔其他管道区别。在了解各管道的性质时,不仅要注意各种管道进入体内的部位点,而且还应知道其前端所在的部位。同是鼻饲管,有的末端是位于胃内如鼻胃管,有的是位于十二指肠内如鼻十二指肠管,有的则是位于空肠上段如鼻肠营养管和空肠营养管。所以,在进行EN时要弄清导管性质及用途。 (2)减少胃肠道不适 1)控制营养液的浓度和渗透压。营养液浓度和渗透压过高,可引起恶心、呕吐、肠痉挛和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因此,应从低浓度开始,待胃肠道适应后再逐步递增,如能量密度从2.09kJ/ml起,渐增至4.18kJ/ml或更高。 2)控制输注量和速度:营养液从少量开始;250~500ml/d,在5~7d内逐渐达到l400~1800ml:输注量和浓度的交错递增有益于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输入速室从20ml/h起.逐步加速并维持速匿在100~120ml/h,可用营养输入泵控制滴速; 3)调节营养液的温度。营养液的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过烫可能灼伤胃肠这黏摸,过冷则刺激胃肠道。引起肠痉挛、瞠痛或腹泻:可使用加热器或在喂养管近端自管外加热营养液。 4)避免营养液污染、变质,营养液应现配理用,并保持调配容器的清洁、无菌自制的营养液在室温下放置时间应小于5~8,当营养液内含有牛奶或其他易腐败成分时。放置时间应更短:每天更换输入管。 5)伴同药物的应用:某些药物,如含镁的抗酸药、电解质等可致肠痉挛和渗透性腹泻。需经稀释后再经喂养管注入。 (3)保持营养管固定、通畅 1)妥善固定喂养管,定时检查空肠造口管在腹壁上的固定是否牢固,在管道进入腹壁处作好标记,以识别喂养管有无移位。 2)避免喂养管扭曲、折叠、受压。 3)定时冲洗喂养管,输注营养液前后及特殊用药前后,用20~3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喂养管,连续管饲时应每间隔4h冲洗一次。 (4)严密观察病情及监测水电解质状况。 1)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尤其是尿量及胃肠道丢失量。严密监测水电解质变化,及时发现、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观察糖代谢状况,测尿糖2~3次/日,测血糖1次/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肠内营养液的配制 防止细菌污染是肠内营养液配制过程中的要点之一。由于肠内营养液均含蛋白质和糖类等高营养物质,是细菌生长繁殖的良好培养基。故一旦被细菌污染,将会大量繁殖,导致患者出现腹泻等肠道感染症状,影响肠内营养支持的顺利实施。因此,配制肠内营养的容器要消毒;配制的液体用注射液,不能用等渗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因一般肠内营养制品中已充分考虑了患者体内葡萄糖和钠等电解质的供给。如患者血生化结果提示需补充,则根据医嘱补充电解质;如肠内营养制品为粉剂,则应搅拌均匀,以防止小颗粒堵塞导管;肠内营养液要现配现用,配制后的营养液放置在4℃冰箱,于24h内用完。 (6)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机械性并发症。置管位置不当、置管失败或导管脱出:应由操作熟练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导管堵塞:选择颗粒小、混悬性好、少沉淀的肠内营养制品。 定时冲洗导管;肠黏膜的损伤:避免选用过粗的饲管,插入操作时动作轻柔。 2)感染性并发症。避免制品受细菌污染;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3)胃肠道并发症。恶心、呕吐:胃排空功能障碍的患者应严格控制输注的速度和输注量;腹胀、腹泻、痉挛性腹痛:避免输入过快,避免营养液温度过低并防止其被污染;便秘:输注含纤维素的营养制剂,增加水分的摄入;过敏反应:根据患者体质筛选和调整制剂。 4)代谢性并发症。部分肠内营养制剂中糖类或脂肪含量较高,有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的患者可出现糖代谢和脂肪代谢异常,应了解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及时调整配方或输入方式。 参考文献 [1]吴国豪.脂肪乳剂与脂质过氧化[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3,10(1):60-63. [2]黎介寿.加强对肠屏障功能障碍的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99,79:581-582. [3]未明,吴蔚然,王秀荣.肠内营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81. [4]新裕,刘寒.肠内营养与胃肠动力.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2):81-82.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分享 重症医学是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重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临床学科。器官功能支持是重症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容之一。机械通气从仅作为肺脏通气功能的支持治疗开始,经过多年来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呼吸机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涉及气体交换、呼吸做功、肺损伤、胸腔器官压力及容积环境、循环功能等,可产生多方面影响的重要干预措施,并主要通过提高氧输送、肺脏保护、改善环境等途径成为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手段。 机械通气不仅可以根据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有创”或“无创”,因为呼吸机具有的不同呼吸模式而使通气有众多的选择,不同的疾病对机械通气提出了具有特异性的要求,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循证医学数据的增加使对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更加趋于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规性。在这种条件下,不难看出,对危重病人的机械通气制定规有明确的必要性。同时,多年临床工作的积累和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为机械通气指南的制定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条件。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为基础,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反复认真讨论,达成关于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方面的共识,以期对危重病人的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进行规。重症医学分会今后还将根据医学证据的发展及新的共识对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进行更新。 指南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ISF提出的Delphi分级标准(表1)。指南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E级,其中A级为最高。

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选择 人工气道是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连接,分为上人工气道和下人工气道,是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常见的抢救措施之一。上人工气道包括口咽气道和鼻咽气道,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 建立人工气道的目的是保持患者气道的通畅,有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及进行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的应用指征取决于患者呼吸、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况。结合患者的病情及治疗需要选择适当的人工气道。 推荐意见1:机械通气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可首选经口气管插管 推荐级别:D级 原因和解释:经口气管插管,操作较易,插管的管径相对较大,便于气道分泌物的清除,但其对会厌的影响较明显,患者耐受性也较差。 经口气管插管适应征:①严重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或其他原因需较长时间机械通气,又不考虑气管切开;②不能自主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胃返流物或出血,有误吸危险;③下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或出血,且自主清除能力较差;④存在上呼吸道损伤、狭窄、阻塞、气管食道瘘等严重影响正常呼吸;⑤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停止,需紧急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经口气管插管的关键在于声门的暴露,在声门无法暴露的情况下,容易失败或出现较多并发症。 禁忌征或相对禁忌征包括:①口困难或口腔空间小,无法经口插管;②无法后仰(如疑有颈椎骨折)。 经鼻气管,较易固定,舒适性优于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较易耐受,但管径较小,导致呼吸功增加,不利于气道及鼻窦分泌物的引流。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手册

肠外肠临床营养指南手册 医学院附属医院营养科 二0 —年六月 前言 20世纪60年代末,肠外营养(PN)与肠营养(EN)相继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许多病人得到康复,同时临床营养的输液技术和疾病代有了广泛、

深入的研究。40年来,在营养制剂、输液方法和代理论上,都有着迅速的发展、进步,甚至有些概念也在改变。如在开始阶段提出要给予高热量,应用了Hyperalimenlation 一词,经临床实践证明,给予超高热量并不能被机体所接受。在机体应激状况下,即使是根据测定或计算的热量都难以给予,并且还有加重机体代紊乱的可能,从而提出了低热量(hypocaloric)的概念。其后又发现,长期低热量营养有损于机体的恢复,在应用上要有一定的时限性。社会的发展是在实践中反复改善而进步的。医学亦然,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临床营养支持是一门新兴技术,人们对它的认识更是频繁的在更改,逐步深入,不断发展。 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 )制订并发布,是临床营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包括临床营养医生制订规化的序贯肠肠外营养治疗方案,对提高临床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功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如有不明之处,请与营养科联系。 年六月

目录 常用名词定义 (5) 第一章成人营养素需要量 (6) 一、背景 (6) 二、证据 (6) 三、推荐意见 (7) 第二章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 (9) 一、背景 (9) 二、证据 (9) 三、推荐意见 (10) 第三章肠外营养素 (11) 第一节氨基酸 (11) 一、背景 (11) 二、证据 (11) 三、推荐意见 (11) 第二节脂肪乳 (11) 一、背景 (11) 二、证据 (12) 三、推荐意见 (13) 第四章营养支持输注系统 (13) 第一节肠营养管饲途径 (13) 一、背景 (13) 二、证据 (14) 三、推荐意见 (14) 第二皆肠营养输注泵(Enteral Feeding Pump) (14) 一、背景 (14) 二、证据 (15) 三、推荐意见 (15) 第三节肠外营养输注途径 (15) 一、背景 (15) 二、证据 (16) 三、推荐意见 (17) 第五章疾病营养支持 (19) 第一节术后糖电解质输液 (19) 一、背景 (19) 二、证据 (19) 三、推荐意见 (20) 第二节国手术期肠外营养 (21) 一、背景 (21) 二、证据 (21) 三、推荐意见 (22) 第三节围手术期肠营养 (22)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word版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word版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2006 版 ) 第一章制定指南的“指南” 引言 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支持的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 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药剂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1月- 9月,是我们分会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 CSPEN常委们在中华医学会的直接指导下,组织了我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工作者及儿科、外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第一届《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编写委员会。按照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参比国内国外的临床研究报告,制定的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症指南。

在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的“第一届全国临床营养周”大会上公开征求意见后,又做了大范围的修正和大范围的补充,于当年12月完成了第2005版《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 虽然该指南范围窄,仅是住院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的内容,但仍然受到业者的重视。已经先后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等三本核心期刊杂志登载。发表后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也为2006年完善方法学和扩大内容打下了基础。 一、2006年版指南制订过程 在2005年适应症指南的基础上,2006年1月CSPEN《肠外和肠内营养临床指南》编委会和支持小组就启动了文献复习工作,在不同场合广泛听取和收集国内同行意见和建议。 2006年4月,召开了2006版指南第一次“共识工作会议” ,讨论重症患者应用营养支持的适应症共识。 2006年5月,CSPEN在武汉召开了第二次“共识工作会议”,讨论血管入径(Vascular Access),胃肠道入径(G-I Access)和营养液输注系统(Tubing, Pump)共识。裘法祖出席了该次会议,并且就指南编写的意 1 义和方向做了指导,建议定期修订和核对,及时开展解读和普及工作。 来自肠外肠内营养学、儿科、外科、内科、护理、肿瘤科、烧伤科等专业的52位专家和特邀两位二级医院的医师和护士,组成8个编写组,分别进行指南草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4月至8月间,有七个编写组先后召开了九次“共识”会议。就本版指南的结构、证据分级和推荐意见分级,以及文献检索策略等方法学问题展开讨论,确定了工作方案,并就完成共识编写的时间表达成一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