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趣的浮尘现象

有趣的浮尘现象

有趣的浮尘现象
有趣的浮尘现象

有趣的浮尘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橡皮、玻璃球、木块、橡皮泥、气球、泡沫、直尺等。

教师准备:水槽、钩码、橡皮筋、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师:大家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你们一个关于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小故事,好吗?是这样的:在森林里,灰太狼正在追赶喜羊羊,它们跑啊跑,终于来到一条小河边,喜羊羊灵机一动,抓起旁边的一块大木头跳进河里,慢慢地游向河对岸。灰太狼也紧追不舍,来到河边,便大声喊道:“我这就追上你!”于是,它抱起一块大石头跳进河里,大家猜结果怎么样?

(学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有趣的浮沉现象。

【设计意图:本课以动画片中的人物故事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直切本课的主题——浮沉现象】

师:我们用手来把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按到水里试试,你有什么发现?生:比较费劲,手要用力。

生:使劲按下去之后又会在浮上来。

师小结:物体在水中受到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进行预测与验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活动三: 探究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否受浮力作用。

师:刚刚我们看到有的物体会浮,有的会沉,浮起来的物体我们刚才知道了它是受到水给的向上的浮力,那沉下去的物体会不会受到浮力作用呢?

生:会受到,因为它也在水里。

生:不受,因为它已经掉到底下了。

师:那怎么样去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想法?

生:我们打算用橡皮筋来钩住砝码,(砝码可以沉到水底)通过看皮筋的长度有没有变短。

师:恩,你的思路不错,那变短了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受到浮力的作用。

师:那这样实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有那些?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学生陈述实验过程:我们要先用直尺测出橡皮筋挂钩码在空气中的长度,然后把钩码放入水中要完全浸没然后再用直尺测量一下橡皮筋的长度,比较一下两次长度。如果后者比前者短,那说明受到浮力。(实验过程中必须是同一根橡皮筋和同一个钩码)

师:那接下来就开始你们的实验吧!!!

(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在旁观察指导。)

师生共同总结: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接着上一环节学生发现浮力而来的,意在让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表面现象并不能够告诉我们真相,只有通过设计实验、做实验来验证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活动四:浮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课件展示图片:轮船)

生:轮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放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那同学们知道在我们的的生活中还有那些用到了浮

力吗?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实验,学生对浮力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让他们举生活中应用浮力的例子使他们明白科学就是为生活和社会提供帮助和服务的。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

作业设计:

查找一下关于潜水艇的一些知识(可以包括图片或文字)。

思考:有没有办法能够让沉入水里的物体浮上来或者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十一长假快到了,想出去旅游吗?老师也有这个愿望,为此,我上网进行了考查,在网上下载了一幅风景区的图片,大家想欣赏一下吗?看大屏,美吗?

同学们看看,图中有一条小河,观察一下,小河里有什么?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面对自然界中的这些现象,你有什么科学问题想弄明白吗?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老师发现都与物体的浮沉有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好吗?

板书课题“有趣的浮沉现象”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一)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1、为了研究,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打开塑料袋,看看里面有些什么?

2、猜想

如果把这些材料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谁来猜想一下?

3、验证

教师指导填写实验单,提出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

4、质疑

学生交流实验情况,并说一说,看到这些现象,你想知道什么?

(二)研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它们为什么会浮着?

1、猜想

2、验证

下面,请大家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分别往下按一按,体会一下手有什么感觉?然后,再松开手,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3、交流

4、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水的一个小秘密,当有些物体浸到水里时,水会把这些物体托住,即使我们把物体按在水中,水仍然会把它们再次托起来。那么,在科学上呀,我们就把物体在水中受到的向上托起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1、猜想。

2、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

3、交流。

引导学生思考:钩码入水后皮筋为什么会变短?

除了这种实验方法外,你还能想到什么样的方法?

4、小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三、水的浮力的应用

1、解决难题:巧取乒乓球

瓶里有个乒乓球,不能倒出来,也不能用手拿出来,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它自己出来吗?

2、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水的浮力吗?课件展示水的浮力的应用图片。

四、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水的浮力,回头看看,你能利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解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吗?

五、课堂延续

小魔术:两个外表一样的小瓶放在水中,却出现了一个浮一个沉的现象,引起学生对下节课的探究欲望。

整理实验材料

有趣的浮沉现象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袋1(钉子、泡沫、钩码、木块、乒乓球、玻璃球、橡皮、橡皮泥);材料袋2(钩码、皮筋、直尺)实验记录卡(两张)、水槽、抹布、圆珠笔。

教师:教学课件、皮筋、钩码、直尺、石头、水槽、玻璃杯。

【探究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可聪明了,老师想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生:有。

师:老师不小心将乒乓球掉进了杯里,不动杯子,怎么能将乒乓球取出来?

生:倒水。

师:谁来试一试?

生上台,演示:往杯里倒水,乒乓球慢慢浮上来球真的拿出来了。

师:如果老师将石头投入水中会如何呢?

生:沉在水中。

生上台动手往杯子里投石头,石头沉到了杯底。

师:这个游戏有趣吗?

生:有趣。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游戏,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合作探究

1.探究浮沉现象

(出示实验袋1)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里钩码、乒乓球、玻璃球、泡沫、钉子、橡皮泥、木块、橡皮。请同学们进行大胆地猜想,如果将这些物体放在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呢?将猜想结果填写在表一“我的猜想”一栏。

表一:

同桌互相讨论学习。

全班汇报猜想结果。

师:大家猜想的结果不一样,怎么办呢?

生:做实验。

师:说的非常好。科学只靠猜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亲自动手操作验证。实验中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生:不要被钉子扎到。

师:注意安全。

生:不要把水溅到桌子上。

师:你想的真周到。

师:老师再补充一点,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记录员要及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一“实验结果”一栏。

表一:

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大屏幕显示“实验注意事项”)

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师:你们组的实验结果和猜想结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个小组说说?

生:我们猜想橡皮是浮的,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橡皮在水中时下沉的。

师: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研究科学猜想很重要,但实验更重要。

师:通过实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轻的物体上浮,重的物体下沉。(板书)

2.探究水的浮力

师:为什么轻的物体上浮呢?

生1:因为它很轻。

生2:因为水有浮力。

师:你真聪明。还知道水有浮力,大家想不想感受水的浮力?

生:想。

师:如何能感受水的浮力呢?

生:把物体放在水中,用手往下按,然后再松手。

师:我们来动手试一试,他说的对不对,把泡沫压入水中,边压边感受手在水中有什么样的感觉。

小组内体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来说说,手在水中的感觉。

生1:我感觉就好像有种力量把手给顶上来。

生2:我觉得往下压,有一股劲往上托不让往下压。

师:大家说的太好了,物体在水中受到的这种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叫做水的浮力。(大屏幕)

师:浮力的方向?

生: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水的浮力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动手在水中压泡沫并描述手在水中的感觉,当学生描述结果,归纳浮力定义便以水到渠成了。

师:那重的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呢?

生1:重的物体在水中受水的浮力。

生2:重的物体在水中不受水的浮力。

师: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异议,怎么办呢?

生:动手操作验证。

师:怎么验证呢?

(生一头雾水,无处可下手。)

(出示材料袋2)

师:老师给你一个小提示。一个皮筋,一个直尺,一个钩码。能不能用它们制定一个实验方案验证重的物体在水中是否受水的浮力。

生:先看看钩码在空气中皮筋的长度,再看看钩码在水中皮筋的长度。

师:你说的真好!能不能上台给同学们演示实验过程?

生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师:那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1:轻拿轻放。

生2:钩码要稳定再测量。

生3:钩码要浸在水中,不要碰到水槽避或底。

师:同学们想得真周到,有了这些理论做指导,大家就可以开始实验了。记录员要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二中(大屏幕出示实验注意事项,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在此环节上,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实验、操作。)

全班交流实验结果。

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

生1:钩码浸水前皮筋的长度是12厘米,钩码浸水后皮筋的长度是10厘米。

生2:钩码浸水前皮筋的长度是11.5厘米,钩码浸水后皮筋的长度是10厘米。

生3:钩码浸水前皮筋的长度是12厘米,钩码浸水后皮筋的长度是9.5厘米。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些实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1:钩码浸水前后皮筋的长度不一样。

生2:钩码浸水后皮筋的长度变短了。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钩码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师:通过我们的动手操作,我们知道了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水的浮力?

生1:船是利用水的浮力浮在水面上。

生2:游泳圈是利用塑料能浮在水面制成的。

生3:游艇是利用水的浮力。

生4:潜水艇是利用水的浮力原理。

师:其实,聪明的人类很早以前,就知道了水的浮力。

(大屏幕播放一组关于水的浮力应用的图片,配乐欣赏)

师:利用水的浮力可以为农业创收,利用水的浮力可以选出优良的种子,请同学们课后动手试一试,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师: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生2:我知道了水的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生3:我知道了在生活中的很多运用了水的浮力。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了解了浮力。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研究,动手去操作,

我们就会发现许多科学的奥秘。

【板书设计】

浮力←轻的物体:上浮

浮力←重的物体:下沉

11个有趣的物理现象和40道趣味竞赛题

一、11个有趣的生活中物理现象及解释 看似平常的现象中,其实隐藏了很多物理知识,只要用心观察、细心体会,相信你的物理学习会变得五彩缤纷! 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 9 ”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 9 ”的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 5、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这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靠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 6、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7、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但天然气不会从侧面小孔喷出,只从喷口喷出,这是由于喷嘴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大,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气流表面压强小于侧面孔外的大气压强,所以天然气不会以喷管侧面小孔喷出。 8、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

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静电现象

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静电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发现多种有趣的静电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纸娃娃、气球、塑料笔杆、尺子、绸子、吸管、乒乓球、小筐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老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并说说这些操作材料有什么不同。 二、感知有趣的静电现象。 1、出示纸娃娃,让幼儿看一看 提问:纸娃娃会站起来吗?能跳舞吗?。 2、请你们用老师供给的材料,让纸娃娃跳起舞来,让幼儿自由讨论并实行操作,老师巡回可启发幼儿更换试验材料。 3、请幼儿看看老师的纸娃娃能跳起舞来吗?只让幼儿看结果。增加幼儿探索的兴趣,可反复让幼儿看几次。 4、幼儿再次实行操作,教师用语言启发。 5、请操作成功的幼儿示范给大家看,并讲讲是如何让娃娃跳起舞来的。 6、幼儿操作,增加兴趣。

三、小结。 纸娃娃为什么会跳起舞来了呢?因为吸管、尺子等经过磨擦它们产 生了静电,用它们去接近纸娃娃,纸娃娃就会跳起舞来。我们平时也 能看到很多的静电现象,如夏天的闪电,晚上脱毛衣时盾到的亮光等,这都是静电现象。 四、出示气球,请幼儿想想除了尺子、吸管能够使娃娃跳舞外, 气球行不行? 请幼儿操作,可让幼儿在衣服上、辫子上、头发上、脸上实行磨擦。 1、用磨擦过的气球去接近同伴或自己的头发会出现什么情况? 2、磨擦过的气球用手去接近它,会怎么样? 3、磨擦过的气球往毛衣上放,往墙上放呢? 让幼儿自由操作,并说说操作过程及结果。 五、出示乒乓球,幼儿俩人或三人合作实行操作,通过手里的工 具怎样使乒乓球动起来? 1、幼儿实行操作,教师可用语言提示。 2、让实验成功的幼儿表演给幼儿看。 六、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有趣的静电现象,它不但能够让纸 娃娃跳起舞来,还能让我们的头发一根一根竖起来,就连乒乓球也乖 乖的跟着我们的指棒转。你们想不想让爸爸、妈妈也看一看呢?请你们 把气球带回家表演给家长看。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教案设计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户外游戏时发现飘落的花瓣浮在水面上,随着水波飘荡,孩子们便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花瓣会浮在水面而树枝沉在水底呢?”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设计本节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探索沉浮的秘密,并对沉与浮的现象的观察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丰富孩子们的经验,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使用简单符号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沉浮。 2.初步探索使物体沉下去的方法,体验探索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点: 在实验活动中,探索物体的沉浮,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上浮和下沉。 活动难点: 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石头、塑料瓶盖、金属螺丝、木质积木、海绵纸、树叶、玻璃球;

脸盆、记录单、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识沉与浮 1.创设情境,认识实验材料,激发幼儿探究欲望。 来了许多的物品宝宝,我们认识一下它们:石头、塑料瓶盖、金属螺丝、木质积木、海绵纸、树叶、玻璃球,它们要到水里玩,玩一个“沉浮”游戏。 2.猜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讲解沉浮符号 结合材料,让幼儿猜测物体的沉浮。认识记录沉浮的符号“↓”和“↑”。 二、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记录结果 1.幼儿分组进行试验,鼓励幼儿尝试多种材料实验,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记录结果。 (规则要求:小朋友们卷起袖子,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实验结束后用毛巾擦手。) 2.分享探究结果 实验的结果和刚才猜测的是否一样?刚才在实验中发现了哪些东西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

小结:在操作中,我们发现树叶、海绵纸、塑料瓶盖、木质积木浮在水面,玻璃球、金属螺丝、石头会沉到水底。 三、引导幼儿尝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1.探究:怎样使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 幼儿操作尝试:现在浮在水面上的物品宝宝,它们想到水底去看一看,让我们来帮帮它们,想办法让它们沉下去 鼓励幼儿尝试使用辅助材料 2.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方法。 小结:把比较轻的物品用捆绑、压、装袋等方法变重,它们就能沉下去。由此我们知道加大物品重量能让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 四、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应用 救生圈、救生衣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教师总结: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家人一起玩沉浮的游戏,想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让浮上来的东西沉下去。

生活中有趣现象的物理化学原理

生活中有趣现象的物理化学原理 烧不坏的手帕 用品:手帕、100毫升烧杯、酒精灯、竹夹子。 酒精。 原理:酒精遇火燃烧,放出热量,使酒精和水大量挥发,带走部分热量。左右摇晃手帕时可散去大量热。这样火焰的温度被降低,不能达到手帕的着火点。 操作:在烧杯中倒入20毫升酒精和10毫升水,充分摇匀,将手帕放入溶液中浸透。用竹夹子夹出手帕,轻轻地把酒精挤掉,然后放在燃着的酒精灯上点燃。手帕着火后,火焰很大。这时要左右摇晃手帕,直到熄灭。火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 用品:手帕、玻棒、酒精灯。 合掌生烟 仪器及药品 聚乙烯或聚氯乙稀透明片,玻璃棒,胶水少许;浓氨水,浓盐酸 实验步骤 (1)用胶水将塑料小片分别贴于两手手心,并请另一人分别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和浓盐酸抹在塑料片上(有一点即可,勿使流动)。 (2)两手微握,各在一方,不要靠拢。 (3)合掌时先要做成捧物状,然后再慢慢打开一条缝,使生成的白烟慢慢冒出。 原理 氨和氯化氢可直接化合生成氯化铵而形成白烟:NH3+HCl=NH4Cl 注意事项 (1)药品要轻拿轻放小心取用,抹于塑料片上的酸、碱要少而匀。 (2)实验后立即洗手。 本次推荐实验名字:制作发光番茄 视频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c01663704.html,/v_show/id_XNzI4MjE4NA==.html 视频说明:首先取一盒火柴,(因为火柴头内含有磷)用刀子将火柴头刮下,然后混入漂白剂,充分震荡并且静置之后,取上层清液,注入到番茄内部(从各个方向注入,均匀为主)然后再取双氧水,注入番茄,关灯后可以看见番茄发光了。 此实验会出现的问题是火柴头中含磷量不高或者不纯。本人经查找,得知所用的为不安全火柴,即一种火柴头涂有硫磺,再覆以白磷、树胶、铅丹火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因为白磷燃点过低,现在已被其他安全火柴(主要为红磷和硫)取代。因此作此实验,建议用纯度中等的白磷进行。同时应注意安全,以防白磷自燃。 3、喷雾作画 实验原理

有趣的沉浮现象-教学活动设计

《有趣的浮沉现象》活动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设计: 科学探究方面:通过动脑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探究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并初步尝试用实验证明;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水的浮力和浮力改变的相关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式和方法。在本单元中,将继续探究水的相关知识,学生特别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 活动内容设计: 本课属于实验探究课,选择学生生活中最常见水的浮沉现象作为探究对象,构建学生对水的浮力的认识。通过对物体的浮沉现象的观察探究,知道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通过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意识到水的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活动重点是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 活动策略设计: 通过导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本课,思考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在课堂上,通过采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探究水的浮力,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验证,最后进行小组总结反思。 活动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通过讲解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提出问题,曹冲是通过什么原理称量大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然后,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有趣的浮沉想象。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浮沉现象,谁能来说一说你知道什么东西是上浮或下沉的? (二)猜测实验,亲历探究 (1)猜想:现在我们要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猜测,猜什么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咱们要猜的就是如果把这些物体放进水中,它们会上浮还是下沉呢?把你们的猜想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的“我的猜想”部分。 (2)分组进行做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最后进行实验结果交流。 看来科学不能仅仅靠猜测,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活动反思: 《有趣的浮沉现象》属于实验探究课,本节课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常见的现象——有趣的浮沉现象,并知道水有浮力的特点。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物体的沉浮的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因此,我设计的活动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最后,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度高,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探究的快乐。

科学教案:有趣的浮沉现象

科学教案:有趣的浮沉现象 科学教案:有趣的浮沉现象 小实验:同学们看这儿,老师带来了两个小球,如果我把这两个小球同时放入水中,你猜会怎么样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猜想:1、都浮在水面上。2、一个浮,一个沉。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结果到底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仔细了。(老师把小球放入水中。) 师: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们猜对了吗?)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两个物体一个浮上来,一个沉下去?)是啊,为什么会有浮有沉呢?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有趣的浮沉现象】 二、探究新课 1、师:说起浮沉现象,咱们的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谁想来说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浮沉现象? 生:小船、树叶、鱼浮等(小船)是浮在水面上的。 石头(石头)是沉在水底的。 A、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观察的很仔细。现在如果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些物品,你能不能凭借生活经验来判断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呢?(能) (如果学生没有回答,老师接着问:想不想试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这些物品放入水中后是浮还是沉呢?(稍作停顿) 老师想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猜想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的表一里。浮在上面的物体用↑表示,沉下去的物体用↓表示,预测意见不一致的用0表示。开始吧。

(学生分组猜测。) 师:老师看到大家已经完成了猜想。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想结果? 学生汇报时语言要完整:我们组猜想把放入水中会。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猜想结果,当遇到猜想错误的 时候适当的问其他学生的猜想意见。) B、师:刚才大家都根据生活经验做了大胆的猜想。但是,科学 不能仅靠猜想,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科学的呢?(做实验) 对,做实验是验证猜想的科学方法。可是我们怎样来做这个实验? 生:我们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师:你说的很好,我们在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我们要轻轻的把物体放入水中,不能把水荡起来。 师:这些物体我们能一起放入水中吗? 生:不能,物品要依次放入水中。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小组有四个人,在做实验时我们是不是4个人都动手往水里放物品呢? 生:不是,我们要分工操作。 我们还要进行合理分工,分出操作员,记录员和观察员。 (小组内要分工。)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老师也有几条实验提示,请xx读一下。(课件出示实验提示1、小组 长做好分工,选出一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两名观察员。2、实验 完毕后,要把物品整理好放回原处。)

《生活中的化学》选修课的实践与感悟

《生活中的化学》选修课的实践与感悟 张玉林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浙江衢州 324000) 2012年9月,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和学校的两位教师合作,共同开设了《生活中的化学》这门选修课程。我们将课程的目标设定为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了第3个学期的课程,前后有近150名的学生选修,许多没有选上的学生甚至跑来要求我们增加一些学生的名额,其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回首课程的开设过程,既有对选修课开设原因的困惑也有认真准备课程的忙碌,如今,面对课堂上学生浓厚的求知欲以及取得的一些成果,自己真正体会了选修课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谈一下开设化学选修课的几点体会。 一、教材内容贴近生活,结合本地实际 化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有趣的化学现象和化学知识。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来开展化学教学不仅有利学生接受新知识,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保持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本地的状况则是学生最为熟悉、最为关心、最想了解,同时也是最容易产生共鸣的,因此在教材内容上贴近生活,结合本地实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使用的教材按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分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趣味化学实验”等六大章进行编写,每一章又分多个小节。内容方面,在贴近生产生活的同时,优先选择衢州当地的素材。例如,在编写化学与环境相关章节时,从衢州市环境保护局获取了衢州各县市水、空气的检测数据,从巨化集团公司收集的相关产品资料,也对我们编写化学与材料章节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学习这些内容时,学生往往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大多数同学都是聚精会神,不时发出惊叹声,在开展话题讨论时,也比较热烈,容易激发思维的火花。有同学在学习完水污染一节后感慨“一直喝着这么好的水长大,真是太好了”。 当然,我在教材编制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课程筹备时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使用,也没有足够的材料可供参考,我们几位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也是一筹莫

最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精品版

2020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 计精品版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是否正确;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沉浮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 2.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意识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描述: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实验: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把乒乓球放入透明的玻璃杯中,有什么最简单的方法把它取出来,要求:1、不能倒出来,2、不能用手把乒乓球拿出来。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演示: 为什么乒乓球能够浮上来,这里面有什么秘密,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有趣的浮沉现象】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课 师:说起浮沉现象,咱们的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谁想来说说,在生活中那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那些物体是沉在水底的? 生:小船、树叶、鱼浮等(小船)是浮在水面上的。 石头(石头)是沉在水底的。 活动一:探究物体的浮沉: 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现在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些物品,你能不能来判断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呢?(能)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这些物品放入水中后是浮还是沉呢?(稍作停顿) 老师想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猜想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里。在你认为浮沉的下面打√号,开始吧。 (学生分组猜测。) 师:老师看到大家已经完成了猜想。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想结果? 学生汇报时语言要完整:我们组猜想浮在水面上的有…..,沉入水中的有……。 师:刚才大家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科学的呢?(做实验)

有趣的浮沉现象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引导学生认识浮沉现象,感知浮力的存在。意识到科学要用实验来验证,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二、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与假设;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2、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 三、活动准备: 学具: 1、实验材料一(乒乓球、矿泉水瓶、钩码、小石块) 2、实验材料二(弹簧秤、钩码、水槽、水)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谈话导入: 我把课前准备的实验材料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猜想一下如果把这些物体放到水中会有什么现象?鼓励他们大胆地猜测、假设。此时,我因势利导,“刚才大家只是猜测,怎样来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让学生明白必须通过做实验来证明。 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将物体依次放入水中观察。 实验时注意轻轻地放实验材料,尽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 活动(二):探究水的浮力 1、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把物体放入水中有的会沉下去,有的会浮上来。那浮上来的的物体是什么原因使它们浮在水面上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我会和同学们一起用手缓慢往下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这时我们会感到水中有一种向上托它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也就是说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2、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

的浮力。那么,沉下去的物体会不会受到这种力呢?”下面我们再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我们用到的实验材料有:钩码、弹簧秤、水槽、水。 实验步骤:1、把钩码挂在弹簧秤上,提起,观察钩码的重量。 2、再把它放入水中,这时再观察钩码的重量。 3、比较两次钩码的重量,我们会发现相同的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重量要轻。 实验结论:下沉的钩码,由于也受到了水的浮力,所以使得钩码的重量变轻了。这说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水的浮力,而且知道了必须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一个奇妙的化学振荡实验 趣味

实验教学与  教具研制一个奇妙的化学振荡实验新设计 3 熊言林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实验是最直接、最直观、最生动、最现实的教学素材。在参阅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过氧化氢、碘酸钾等试剂设计了一个操作十分简单、适合中学条件的化学振荡实验方案,其奇妙的振荡现象十分明显、有趣,引人入胜。 关键词 中学化学 振荡实验 方案设计 过氧化氢 碘酸钾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1]。所以,我无论是在本科生、函授生、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国家级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全省高中化学教师的培训课上,以及在给中学生开展化学讲座上都要演示一些自己设计的、很有趣的新实验来配合相关内容的讲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 在查阅B-Z反应、B-R反应及其相关振荡实验文献的基础上[3,4],我设计了一个操作十分简单、适合中学条件的化学振荡实验方案,并在多年的课堂教学、报告讲座上亲自演示过该实验,反复循环变色(无色→琥珀色→蓝色)的奇妙实验现象非常吸引学生、学员的眼球,引起了他们对该实验产生很大的兴趣。为此,笔者现将这一化学振荡实验方案设计出来,对该实验感兴趣的化学教师,不妨在新学年的第一次化学课上或在化学活动课上按照该实验方案做一做,看看学生有什么反应。 1 实验目的 (1)初步了解化学振荡实验原理,知道振荡现象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 (2)探究化学振荡实验的最佳条件,掌握化学振荡实验的基本操作; (3)体验化学振荡实验的新颖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实验原理 在一定条件下,过氧化氢既可以作为还原剂,又可以作为氧化剂。在本实验条件下(室温,淀粉溶液),过氧化氢在Mn2+催化下分别跟碘酸钾、单质碘发生振荡反应,使溶液的颜色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无色→琥珀色→蓝色),直至过氧化氢完全反应,溶液的颜色才不会再变化。上述颜色变化的反应机理很复杂,有人认为,可能反应机理是: 5H2O2+2IO-3+2H+→5O2↑+6H2O+I2(在Mn2+催化下)使淀粉溶液变蓝 I2+5H2O2→2HIO3+4H2O使蓝色淀粉溶液褪色I2+CH2(COO H)2→IC H(COO H)2+I-+H+ I2+ICH(COO H)2→I2C(COO H)2+I-+H+溶液呈琥珀色 3 实验用品 413g碘酸钾(C1P),4mL2mol/L H2SO4溶液,41mL30%的H2O2溶液,0134g硫酸锰晶体(C1P),116g丙二酸(C1P),0103g可溶性淀粉(C1P),蒸馏水(可用自来水代替)。 400mL烧杯1只,100mL烧杯2只,100mL 量筒1只,10mL量筒1只,台称1台,玻璃棒1支,酒精灯1盏,石棉网1块,白纸片1张。 4 实验步骤 411 溶液的配制 (1)无色溶液A 在400mL烧杯中,加入41mL30%的H2O2溶液,再加入59mL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即为无色溶液A。 (2)无色溶液B 称取413g碘酸钾,放入到100mL烧杯中(为了配制方便,在此操作前,向烧杯里加入100mL的水,标出水面高度的记号后,倒出水),加入约60mL的蒸馏水,加热溶解,冷却后,再加入4mL2mol/L H2SO4溶液,用蒸馏水稀释到100mL的标记处,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即为无色溶液B。 (3)无色溶液C 称取116g丙二酸、0134g硫酸锰晶体,放入到100mL烧杯中(为了配制方便,在此操作前,向烧杯里加入100mL的水,标出水面高度的记号后,倒出水),用少量的蒸馏水溶解,加入含有0103g可溶性淀粉的溶液(如,10mL01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再用蒸馏水稀释到100mL的标记处,搅拌均匀,即为无色溶液C。 412 混合溶液 在盛有100mL无色溶液A的400mL烧杯底部垫一张白纸片(便于观察),向烧杯中同时加入100mL无色溶液B和100mL无色溶液C,立即充分搅拌片刻。停止搅拌后,静置、观察振荡实验现象,并将颜色周期性变化的时间记入下表(每隔10~20s记一次): ? 4 4 ?化 学 教 育 2008年第10期3安徽师范大学“化学教育专业实验—化学教学论实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校教字[2006]69号)基金资助

最新《有趣的沉浮现象》教学案例

有趣的沉浮现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能设计实验验证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知道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3、能体验到科学证据对科学结论的重要性,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水的浮力并能定性的描述水的浮力及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使学生理解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槽、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橡皮、玻璃球、木块、橡皮泥、钉子、钩码、气球、塑料尺子、泡沫塑料、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观察动画,注意水中有什么?(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在水底,还有的物体在水中自由的上浮下沉,游来游去。) 交流看到的内容 生1:小船、木桶、空瓶子飘在水面上、 生2:鱼在水里自由的上浮和下沉。 生3:鹅卵石、石块下沉在水底。 生:……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归纳总结的能力真高。能看到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在水底,还有的物体在水中自由的上浮下沉。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 板书课题:有趣的浮沉现象。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认识浮和沉两种现象,更好地把知识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归纳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

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实验探究,获取新知 1.提出假设、猜想 (1)检查课前准备 师:课前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介绍活动材料。 师:我们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2)学生猜想…… 师:先把我们的猜想结果用铅笔记下来,然后我们再把这些物体分别放入水中,用手按一下浮起来的物体有什么感觉? 2.学生实验 实验(一):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师:刚才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需要亲自试一试。实验时要把物体一个一个地轻轻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结果填在实验记录表中,实验完毕要把手中的材料分类。 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各自探究的记录谈发现,谈感受。并把实验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学生小组讨论,提出新的问题。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生A:我认为轻的都浮在水面上,重的都沉下去了。 生B:书钉很轻为什么沉下去呢? 生C:会不会有什么力量在托着它?沉下去是因为这种力量托不住了呢? 生D:为什么泡沫塑料、木块等会浮在水中,石头、小刀等物体会沉到水底呢? (通过本实验,学生给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简单的归类,产生新的问题,然后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对产生的问题作出预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验记录提出各自的见解,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有趣的浮沉现象_科学

《有趣的浮沉现象》 科学小学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观察情景图,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自己提出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提出的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并揭示课题。 [通过情景图,再现生活中的浮沉现象,目的是以情景图为载体发现现象,以现象为依据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入浮沉现象的探究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也帮助学生明确了研究目标和方向] 二、自主探究,认识水的浮力 活动一:探究浮沉现象 1、猜想:课前准备的材料,哪些在水中上浮?哪些在水中下沉?填记录表。 物体浮沉现象猜想、实验记录表 物体浮沉现象的猜想及实验记录单 材料 项目玻乒钩书泡皮粉硬璃 乓码钉膜筋笔币球球 浮 2、学生交流猜想的结果,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实验验证的兴趣。 3、学生分组自主设计实验并xx记录表 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6、小结:泡沫、皮筋、乒乓球浮在水面,其余下沉

[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充分而有结构的材料,乒乓球、塑料泡沫、橡皮筋等,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会做出不同的猜想结果,产生分歧,促使学生将探究活动深入下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经历了从问题、假设、验证到结论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完成了沉浮现象的初步认识,]活动二:探究水的浮力 (一)探究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明确进一步探究的目标。 这些物体都在水中,为什么有的浮有的沉? 2、猜想物体在水中浮的原因。 (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泡沫、皮筋、乒乓球为什么会上浮? (2)讨论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除了本身的原因外,还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3)水对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发生了什么作用? 3、设计实验验证水中有浮力 (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水的浮力。 (2)实验验证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用手往下压浮在水面的物体时有什么感受? 松开手后,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3)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定性描述水的浮力和方向 [本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科学课教学的开放性与自主性,教师不只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猜想,还让学生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法,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探究的活动不断深入。](二)探究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趣味化学实验

1、魔棒点灯 你能不用火柴,而是用一根玻璃棒将酒精灯点燃么? 实验: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 2、建造一座“水中花园” 将硅酸钠(Na2SiO3)溶于水中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水玻璃,轻轻将 盐的晶粒,如钴、铁、铜、镍和铅的氯化物,铝、铁、铜和镍的硫酸盐,钴、 铁、铜和镍的硝酸盐,加入到水玻璃中(注意不能摇混),则五彩缤纷的“花” 就慢慢地生长起来了。 3、喷雾作画 实验原理 FeCl3溶液遇到硫氰化钾(KSCN)溶液显血红色,遇到亚铁氰化钾〔K4[Fe(CN)6]〕溶液显蓝色,遇到铁氰化钾〔K3[Fe(CN)6]〕溶液显绿色,遇苯酚显紫色。FeCl3溶液喷在白纸上显黄色。 实验用品 白纸、毛笔、喷雾器、木架、摁钉。 FeCl3溶液、硫氰化钾溶液、亚铁氰化钾浓溶液、铁氰化钾浓溶液、苯酚浓溶液。 实验步骤 (1). 用毛笔分别蘸取硫氰化钾溶液、亚铁氰化钾浓溶液、 铁氰化钾浓溶液、苯酚浓溶液在白纸上绘画。 (2)把纸晾干, 钉在木架上。 (3)用装有FeCl3溶液的喷雾器在绘有图画的白纸上喷上FeCl3溶液。 4、木器或竹器上刻花(字)法 反应原理:稀硫酸在加热时成为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脱水性,使纤维素 (C6H10O5)n失水而碳化,故呈现黑色或褐色。洗去多余的硫酸,在木(竹)器上就 得到黑色或褐色的花或字。

实验步骤:用毛笔蘸取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在木器(或竹器)上画花或写 字。晾干后把木(竹)器放在小火上烘烤一段时间,用水洗净,在木(竹)器上就 得到黑色或褐色的花样或字迹。 5、蛋白留痕 取一只鸡蛋,洗去表面的油污,擦干。用毛笔蘸取醋酸,在蛋壳上写字。等醋酸蒸发后,把鸡蛋放在稀硫酸铜溶液里煮熟,待蛋冷却后剥去蛋壳,鸡蛋白上留下了蓝色或紫色的清晰字迹,而外壳却不留任何痕迹。 这是因为醋酸溶解蛋壳后能少量溶入蛋白。鸡蛋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球蛋白,它在弱酸性条件中发生水解,生成多肽等物质,这些物质中的肽键遇Cu2+发生络合反应,呈现蓝色或者紫色。 6、自动长毛的鸭子: 用铝皮剪成一个鸭子形状(兔子、猫、老鼠……随便啦),用棉签沾上HgNO3溶液涂在铝皮上,过几分钟后将铝皮上的HgNO3搽干。接着就可以看见铝鸭子自动长出白毛出来! 实验原理:铝为活泼金属,但由于铝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铝与空气的反应。HgNO3溶液涂上去后,破坏了致密氧化膜,同时形成Al-Hg合金,使得Al表面不能再形成致密氧化膜。Al可以持续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白色Al2O3。 注意事项:HgNO3为剧毒化合物,实验时注意防护措施! 7、烧不着的棉布 棉布是由棉花制成的,棉花主要的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分子构成的,它含有碳、氢、氧元素,所以是可燃的物质。布条事先浸过30%的磷酸钠溶液,晾干后再浸入30%的明矾溶液中,再晾于,这样,布条上就有两种化学药品,磷酸钠和明矾,磷酸钠在水中显碱性,而明矾在水中显酸性,它们反应之后除生成水外,还生成不溶解于水的氢氧化铝。所以实际上棉布条被一层氢氧化铝薄膜包围了,氢氧化铝遇热后又变成了氧化铝和水,就是这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保护了布条,才免于火的袭击。经过这样处理过的棉布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上都广泛的应用。 8、玻璃棒点燃了冰块 玻璃棒能点燃冰块,不用火柴和打火机,只要用玻璃棒轻轻一点,冰块就立刻地燃烧起来,而且经久不熄。你如果有兴趣,可以做个实验看看。先在一个小碟子里,倒上1一2小粒高锰酸钾,轻轻地把它研成粉未,然后滴上几滴浓硫酸,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蘸有这种混合物的玻璃棒,就是一只看不见的小火把,它可以点燃酒精灯,也可以点燃冰块。不过,在冰块上事先放上一小块电石,这样,只要用玻璃棒轻轻往冰块上一触,冰块马上就会燃烧起来。请读者试验后,做出答案来。 道理很简单。冰块上的电石(化学名称叫碳化钙)和冰表面上少量的水发生反应,这种反

有趣的沉与浮

有趣的沉与浮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体验物体沉浮现象。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能够根据沉浮现象将物体进行分类。 3、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与下沉。 4、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PPT、水盆、记录表、塑料泡沫、小木块、一角硬币、欢乐球、树叶、小自封袋、塑料玩具、塑料插片、带有上浮、下沉符号的垃圾筒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老师这里有一副美丽的图画,(出示PPT图)叙述,在大海里生活着各种各样漂亮的鱼,这些鱼在大海里游得非常开心,吸引了许多游客来游玩,但是游客游玩的时候把好多废旧垃圾丢到了水里。这些垃圾严重污染了水里的环境,使小鱼生命受到了威胁,所以小鱼就伤心地哭起来了。 2、“你们想知道人们扔到水里的都是些什么吗?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你们认识这些都是什么物品吗?(引导幼儿认一认,说一说) 3、师:我想帮助小鱼们捞上来一些垃圾,可是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老师今天想请咱们班的小朋友组建一批打捞队,帮助小鱼把水里的垃圾打捞上来。可是,这些垃圾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到了水底,所以我们要把打捞队分成两队,一队打捞浮在水面的垃圾,一队打捞水底的垃圾。 4、猜测活动,师:小朋友,那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会沉到水底,哪些物品又会浮到水面上来吗?(把猜测的结果写到记录表上) 5、操作活动,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不是一样?(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提高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请小朋友对照自己的猜测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记录猜测的结果) 6、师:小朋友你们猜的到底对不对呢?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在此环节,用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和物体大小没有关系。)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15 有趣的浮沉现象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培养合作、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能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3、知道水有浮力,能举例说出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材料盒(木块、石头、橡皮筋、曲别针、钩码、泡沫块)记录纸、笔。教学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知道水有浮力。 教学难点: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小实验:同学们看这儿,老师带来了两个小球,如果我把这两个小球同时放入水中,你猜会怎么样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猜想:1、都浮在水面上。2、一个浮,一个沉。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结果到底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仔细了。(老师把小球放入水中。) 师: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们猜对了吗?)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两个物体一个浮上来,一个沉下去?)是啊,为什么会有浮有沉呢?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有趣的浮沉现象】 二、探究新课 1、师:说起浮沉现象,咱们的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谁想来说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浮沉现象? 生:小船、树叶、鱼浮等(小船)是浮在水面上的。 石头(石头)是沉在水底的。 A、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观察的很仔细。现在如果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些物品,你能不能凭借生活经验来判断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呢?(能)

(如果学生没有回答,老师接着问:想不想试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这些物品放入水中后是浮还是沉呢?(稍作停顿) 老师想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猜想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的表一里。浮在上面的物体用↑表示,沉下去的物体用↓表示,预测意见不一致的用0表示。开始吧。 (学生分组猜测。) 师:老师看到大家已经完成了猜想。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想结果? 学生汇报时语言要完整:我们组猜想把放入水中会。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猜想结果,当遇到猜想错误的时候适当的问其他学生的猜想意见。)B、师:刚才大家都根据生活经验做了大胆的猜想。但是,科学不能仅靠猜想,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科学的呢?(做实验) 对,做实验是验证猜想的科学方法。可是我们怎样来做这个实验? 生:我们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师:你说的很好,我们在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我们要轻轻的把物体放入水中,不能把水荡起来。 师:这些物体我们能一起放入水中吗? 生:不能,物品要依次放入水中。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小组有四个人,在做实验时我们是不是4个人都动手往水里放物品呢? 生:不是,我们要分工操作。 我们还要进行合理分工,分出操作员,记录员和观察员。 (小组内要分工。)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老师也有几条实验提示,1、小组长做好分工,选出一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两名观察员。2、实验完毕后,要把物品整理好放回原处。) 同学们都明白了实验要求了吧?现在请小组长先按实验提示一的要求进行分工,让后再从桌洞里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好的材料盒准备实验。(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验后整理好用品。) C、师:xx小组已经做完实验,做完实验的小组请注意整理实验物品。 刚才老师发现大家都能按照分工认真做自己的任务好,实验现象记录的也很及时。现在我们一起来汇报一下。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收获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当同学们在分享收获的时候,其他学生要注意听,看你们的结果是不是和他的一样。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汇报结果。 师:你们的结果和他们组的一样吗?(一样。)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许多物体放入水中后会浮在水面上。这些物体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呢?生:它们轻,它们是空心的。 师:大家都注意到了物体本身的特点,这种观察习惯很好。不过,大家能不能换个角度想一想,水中会不会藏着什么秘密呢? 学生猜想,

初中物理11个有趣的物理现象和40道趣味竞赛题含复习资料

11个有趣的物理现象和40道趣味竞赛题 11个有趣的物理现象和40道趣味竞赛题 一、11个有趣的生活中物理现象及解释 看似平常的现象中,其实隐藏了很多物理知识,只要用心观察、细心体会,相信你的物理学习会变得五彩缤纷! 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 ”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 ”的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 5.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这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

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靠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 6.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7.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但天然气不会从侧面小孔喷出,只从喷口喷出,这是由于喷嘴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大,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气流表面压强小于侧面孔外的大气压强,所以天然气不会以喷管侧面小孔喷出。 8.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9.吊扇在正常转动时,悬挂点受的拉力比未转动时要小,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户外游戏时发现飘落的花瓣浮在水面上,随着水波飘荡,孩子们便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花瓣会浮在水面而树枝沉在水底呢?” 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设计本节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探索沉浮的秘密,并对沉与浮的现象的观察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丰富孩子们的经验,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使用简单符号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沉浮。 2.初步探索使物体沉下去的方法,体验探索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点: 在实验活动中,探索物体的沉浮,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上浮和下沉。 活动难点: 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石头、塑料瓶盖、金属螺丝、木质积木、海绵纸、树叶、玻璃球;脸盆、记录单、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识沉与浮

1.创设情境,认识实验材料,激发幼儿探究欲望。 来了许多的物品宝宝,我们认识一下它们:石头、塑料瓶盖、金属螺丝、木质积木、海绵纸、树叶、玻璃球,它们要到水里玩,玩一个“沉浮”游戏。 2.猜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讲解沉浮符号 结合材料,让幼儿猜测物体的沉浮。认识记录沉浮的符号“↓”和“↑”。 二、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记录结果 1.幼儿分组进行试验,鼓励幼儿尝试多种材料实验,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记录结果。 (规则要求:小朋友们卷起袖子,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实验结束后用毛巾擦手。) 2.分享探究结果 实验的结果和刚才猜测的是否一样?刚才在实验中发现了哪些东西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 小结:在操作中,我们发现树叶、海绵纸、塑料瓶盖、木质积木浮在水面,玻璃球、金属螺丝、石头会沉到水底。 三、引导幼儿尝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1.探究:怎样使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 幼儿操作尝试:现在浮在水面上的物品宝宝,它们想到水底去看一看,让我们来帮帮它们,想办法让它们沉下去 鼓励幼儿尝试使用辅助材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