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克次体病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研究进展

立克次体病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研究进展

立克次体病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研究进展

立克次体病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5-11T15:26:09.610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8期供稿作者:冯时(通讯作者)

[导读] 昆明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系云南昆明 650500)洛杉矶斑点热、地方性斑疹伤寒和恙虫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立克次体病仍是全世界范围关注的健康问题。

冯时(通讯作者)

(昆明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系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立克次体是一类胞内专性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立克次体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由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均包括在内。本文对立克次体病的临床特征和发病机理进行介绍。

【关键词】立克次体;立克次体病;临床表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R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8-0003-02

立克次体是游离寄居于宿主细胞的胞浆中。洛杉矶斑点热、地方性斑疹伤寒和恙虫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立克次体病仍是全世界范围关注的健康问题。气候变暖和全球化助长了立克次体通过节肢动物传播,来自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旅行者的立克次体感染较伤寒和登革热更常见,立克次体感染在从东南亚回程的旅行者的全身发热性疾病的病因中位居第四[1]。立克次体病主要的临床特征为发热、头痛、皮疹和肝脾肿大。立克次体在小血管内皮细胞中增殖,引起血管周围渗出。但近来在中国云南省爆发地方性斑疹伤寒,患者无人出疹,这与早先发生在缅甸、泰国等地的地方性斑疹伤寒相似[2]。日本九州出现不伴出疹症状的恙虫病病例,以体表的焦痂为诊断线索,焦痂的严重性和发生率可用来鉴别不同立克次体感染,非洲蜱咬热以大量焦痂伴随少量斑丘疹和水泡为特征,落基山斑点热的特征性皮疹为手掌和脚底的广泛瘀斑样皮损[3]。落基山斑点热患者脑部血管炎具有特征性的病理表现,在血管周围有白细胞渗透,称为伤寒小结[4]。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常使病死率增高,MRI可见病变弥散受限,呈现“星空征”[5]。约22.7%的恙虫病患者有消化症状,10.3%有上消化道出血,3.4%需内窥镜治疗[6]。立克次体各成员基因组的不同可能与传播媒介和生活方式有关。普氏立克次体基因组为1.1Mb,仅有834个开放阅读框架,而康氏立克次体基因组为1.3Mb,有1374个开放阅读框架。非洲立克次体与普氏立克次体一样具有大量基因缺失,这种基因缺失可能与致病性有关;质粒一般包含编码宿主侵袭基因,但立克次体的质粒与致病性无关[7]。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仅表达Sca2蛋白,胞内运动较弱;普氏立克次体不表达这种蛋白,在感染细胞中不移动。因此,运动性并不是独立的毒力因子。而Sca0和Sca5与粘附和侵袭有关,其中Sca0是斑点热群的主要抗原,在斑疹伤寒群不表达[8]。东方体通过诱导吞噬作用而进入自噬体,并逃逸至细胞质中,细胞自噬并不影响东方体的胞内生长[9]。随着更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用于立克次体病的研究,立克次体与宿主免疫的相互作用有待更进一步的深入。

【参考文献】

[1]Aung AK,Spelman DW,Murray RJ,et al. Reviews article: rickettsial infection in Southeast Asia: implications for local populace and febrile returned travelers[J]. Am J Trop Med Hyg.2014, 91(3):451-460.

[2]Yang WH,et al.Murine typhus in drug detoxification facility Yunnan province,China,2010[J].Emerg Infect Dis. 2012,18(8): 1388-1390.

[3]Yoshimoto Tak,Yoshimoto Tai.Images in Clinical Tropical Medicine: Scrub Typhus without Eruption[J].Am J Trop Med Hyg. 2012,86(4):559.

[4]Parola P, et al.Update on tick-borne rickettsioses around the world,a geographical approach[J].Clin Microbiol Rev. 2013,26(4):657-702.

[5]Akgoz A,Mukundan S,Lee TC. Imaging of rickettsial, spirochetal,and parasitic infections[J]. Neuroimaging Clin N Am. 2012,22:633-657.

[6]Lee CH, Lee JH,Yoon KJ,et al.Case report: peritonitis in patients with scrub typhus[J]. Am J Trop Med Hyg. 2012,86(6):1046-1048.

[7]Georiades K,Merhej V,Raoult D.The influence of rickettsiologists on post-modern microbiology[J].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2011,1:8.

[8]Uchiyama T.Tropism and pathogenicity of rickettsiae[J].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2012, 3:8230.

[9]Ko Y,Choi JH,Ha NY,et al. Active escape of Orientia tsutsugamushi from cellular autophagy[J]. Infect Immun.2013,81(2):552-559.

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计划

篇一: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篇二:2013年第一中学预防艾滋病工作计划莎车县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预防艾滋病 工作计划 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与流行的重要措施。中学生是预防艾滋病的重点人群和中坚力量,根据《艾滋病防治条例》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应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开设相应的课程,完成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为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发挥各种优势,大力增强我校广大师生的预防艾滋病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大预防艾滋病工作力度。根据县防艾办要求和相关预防控制艾滋病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预防艾滋病工作计划。一、总目标: 通过专题教育形式,使学生了解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 二、分目标: 初中: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方法和措施,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高中:进一步了解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学会保护自己,培养对自己、他人及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 初中: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内容标准(6课时)教学内容: 1.艾滋病基本知识。 (1)什么是艾滋病病毒。 (2)什么是艾滋病。 3)hiv/aids的传播途径、不传播途径。 (4)预防艾滋病的方法与措施。 ①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②增强抵御不良行为和侵犯的能力,提高生活技能。 ③不去无行医执照或无消毒措施的街头诊所、美容所等场所打针、输液、穿耳、纹身等。 ④不与他人共用牙刷、牙签、剃须刀及有可能刺破皮肤、黏膜的日常生活用品。 2.艾滋病对人类社会(重点在个人及家庭)的危害。 3.判断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 4.拒绝不安全行为的技巧。 5.如何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方法。 6.与预防艾滋病教育相关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识。教学活动建议 1.收集有关艾滋病流行情况、对人类社会危害的相关资料。 2.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传播途径。 3.集体讨论哪些途径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4.小组活动,危险度分级(日常行为)辨别hiv感染的高危行为及预防措施。 5.角色扮演:拒绝不安全行为(包括吸烟、吸毒、酗酒、到不健康场所活动等)。 高中: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内容标准(4课时) 教学内容: 1.艾滋病的流行趋势,以及艾滋病对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危害。 2.hiv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的区别。 3.艾滋病的窗口期、潜伏期。 4.吸毒与艾滋病。 5.无偿献血知识。

HIV病毒学与AIDS发病机制

有关AIDS的若干问题 专辑 我国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实际感染人数已超过30万。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转。但是,如果现有控制艾滋病的能力得不到明显加强,到2000年,我国艾滋病实际感染人数将有可能超过百万。本专辑选自日本《病理 临床》杂志1998年7月号“AIDS !诸问题”特集,9篇文章涵盖了基础、预防和临床全面内容,资料新颖、具体而且实用,全集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院姚桢教授主译,并审校。 HIV病毒学与AIDS发病机制 山本典生 等 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 an imm unodefi-ciency virus ty pe1,HIV-1)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称艾滋病(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 ndrom e,AIDS)的病原体。1995年以来,对该病毒的宿主体内动态研究领域取得了深入的了解,继而在HIV/AIDS研究上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为:验证了蛋白酶抑制剂与逆转录酶抑制剂,以1∶2比例的联合疗法可使血中HIV RNA浓度降至检测界限值以下。从而,有望将艾滋病由“不治之症”转变为“可治之症”。 另一重大成就是发现了辅受体即第二受体(coreceptor,second receptor)。从而解决了迄今未曾澄清的3个问题:即对HIV侵入细胞的机制、病毒之细胞定向性差别,以及对CD8+T 细胞生成HIV增殖抑制因子,都有了长足的进一步认识。 一、HIV病毒学 1.病毒结构 (1)基因结构 HIV原病毒(prov irus) DNA的基因结构如图1a所示,具有逆转录病毒基本结构之gag、p ol、env基因。gag基因编码结构蛋白,p ol基因编码切断结构蛋白之蛋白酶(PR)、逆转录酶(RT)与整合酶(IN)等颗粒内酶,而env基因则编码包装病毒颗粒之包膜蛋白。HIV除此3种基因外,还有辅助基因,即病毒所必需的调节基因tat、rev,以及体外病毒增殖上并不需要的v if、v p u、vp r和nef基因。 (2)病毒颗粒结构 HIV-1病毒颗粒外侧有非共价键结合的gp120与g p41,为构成包膜之蛋白(图1b)。细胞源脂质双重膜内侧有于N 末端附着豆蔻酸甘油酯之p17(MA)衬里蛋白。再内为由p24构成之病毒颗粒核心部分,最内乃为病毒基因(单股链RNA,2拷贝)和逆转录反应引物细胞源tRNA(1y s)、p ol基因产物(RT、PR、IN)。病毒基因RNA中伴有p7 (NC)。有报道除上述主要结构蛋白外,病毒颗粒内还有v pr、nef基因和宿主细胞源之亲环蛋白(cyclophilin)A等。 2.病毒的生命周期 病毒的生命周期分为吸附、侵入、脱壳、逆转录、原病毒DNA整合、原病毒DNA转录和病毒颗粒形成等步骤,以下依次简述之。 (1)病毒之吸附与侵入 病毒的生命周期,由其g p120同靶细胞表面CD4结合而开始。结合与CD4分子末端结构域1有关,在g p120则为非连续域参与结合。结合便使g p120之寡聚化功能和立体结构发生改变,使V3环显露,于是引起V3环与辅受体即CCR-5或CXCR-4之复数的细胞外部分相结合,形成g p120和CD4及辅受体之复合体,导致HIV-1病毒颗粒与细胞膜之接近。嗣后,以gp160之立 ? 241 ? 日本医学介绍1999年第20卷第6期

第三章 艾滋病

第三章病毒感染性疾病 第十五节艾滋病 一、学习要点 ㈠掌握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艾滋病(AIDS)的传染源是艾滋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通过性接触、注射途径、母婴及器官移植等医疗行为进行传播;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为高发人群。 ㈡掌握艾滋病的临床特征 艾滋病毒(HIV)感染人体后经2~10年潜伏期发展为艾滋病,在临床上分为四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期、艾滋病期。在艾滋病期临床谱十分广泛,主要表现有①体质性疾病;②神经系统表现;③机会性感染;④继发肿瘤;⑤免疫缺陷并发的其它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 ㈢掌握HI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主要依靠检查抗-HIV来建立实验室诊断,常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做初筛试验,而以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做确诊试验。在某些情况下可用检测P 24抗原、用Northern blot 或RT-PCR法检测HIVRNA来明确HIV感染。 ㈣熟悉艾滋病的发病机制 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CD4+T细胞在HIV直接和间接作用下,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破坏,导致细胞免疫缺陷,由于其他免疫细胞均不同程度受损,因而促使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发生。

二、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母婴传播 2.肺孢子虫肺炎 3.卡波氏肉瘤 名词解释答案: 1.母婴传播:已感染HIV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血性分泌物或喂奶等将HIV传播给婴儿,此称之为母婴传播。 2.肺孢子虫肺炎(PCP):由肺孢子虫引起的肺炎,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及短期发热,呼吸急促和紫绀,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肺部少有罗音,X线胸片表现为间质性肺炎,痰或支气管灌洗液等检出肺孢子虫可作出诊断。 3.卡波氏肉瘤(Kaposi’s sarcoma)是HIV与人庖疹病毒8型共同感染所导致的恶性肿瘤,常侵犯皮肤或黏膜。 (二)填空题 1. HIV感染后使人体CD4+T细胞的受损的方式及表现有①-------------------------②----------------------------------③-------------------------------------④------------------------------- 2. 艾滋病患者常见临床表现的受累系统和器官通常是①----------------②---------------- ③-------------------④------------------⑤------------------ 3. 目前抗HIV的药物可分为三大类①-----------------②-------------------③----------------- 填空题答案: 1.HIV感染后使人体CD4+T细胞的受损的方式及表现有①病毒直接损伤②非感染的CD4+细胞受累③HIV感染干细胞④免疫损伤。 2. 艾滋滋病患者常见临床表现的受累系统和器官通常是①肺部②胃肠系统③神

40期艾滋病预防控制信息

40期艾滋病预防控制信息 艾滋病预防控制信息 总第40期2003年6月第6期(总第40期)2003年6月10日出版 目录 防治动态 卫生部组织开展“2003年全国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103) 中美CDC完成中国部分地区艾滋病监测系统的联合评估(103) 儿基会项目官员、卫生部专家赴河南省上蔡县考察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104)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东南亚区域二期项目将在我国四省实施(104) 全国19座城市调查显示北京人对艾滋病最了解(105) 青年志愿者与佑安医院共建“爱心家园”(105) 各级工会参与预防艾滋病工作(106) 省际交流 广东省将流动人口纳入艾滋病监测(106) 重庆市向同性恋者发安全套预防艾滋病(106) 湖南省提出遏制艾滋病五大方案(107) 一季度香港有52人感染艾滋病病毒(107) 国外信息 美国艾滋病防治策略(107) 美国科学家认为HIV-2病毒于1940年传给人类(108) 肯尼亚一些女性能天生抵抗艾滋病(109) 艾滋病成为南非头号杀手(109) 日本开发出高精度检测艾滋病病毒新方法(110) 南非获准艾滋病疫苗试验(110) 非洲艾滋病感染率下降(111) 英国性病传播速度惊人(111) 津巴布韦:艾滋孤儿祖母养(112) 短讯 新华人寿为医护人员提供艾滋病保险(112) 我国专家提取中草药有效成份治疗艾滋病(112) 凯莱英公司建抗艾滋病药物中间体生产基地(113) 活动预告 法国将在巴黎召开国际艾滋病学会大会(113)

卫生部组织开展“2003年全国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 为了认真贯彻《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加强艾滋病的监测工作,了解不同类别高危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和人群基数,掌握艾滋病流行现状并为流行趋势预测提供基础数据,为艾滋病防治措施和决策提供依据,卫生部疾控司组织了今年全国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 根据计划,该项调查在对现有监测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基础上,确定了开展感染率调查的人数约8万余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专家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吸毒人群、暗娼、有偿献血员、同性恋者、性病门诊就诊者、医院无关联检测等人群进行现场调查和血清学调查,性艾中心负责确定调查技术方案并对全国31个省市有关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目前该项调查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卫生部疾控司) 中美CDC完成中国部分地区艾滋病监测系统的联合评估 为了确定如何加强中国HIV哨点监测系统和HIV实验室系统的工作,以及为中美合作艾滋病项目设计的实验室提供建议,2002年9月16日-27日,美国CDC的监测和实验室专家与中国CDC的同事一起对广东、江苏和山东的HIV监测系统进行了评估。这也是中国CDC和美国CDC合作艾滋病防治项目的一部分。日前,中美专家共同完成了评估报告。在报告中,专家们总结了HIV哨点监测、HIV和AIDS病例报告以及这三个省的HIV实验室检测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为如何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以及开展全球AIDS项目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在哨点监测方面,评估小组认为存在的问题有:现实中所用的调查方法与监测方案里的标准方法并不一致;在拘留所等地点进行的强制检验和医院等地进行的自愿检验所采用的检测标准不同;由于资金及人员不足,对哨点工作的核查有待加强。他们建议中国CDC应该与各省CDC监测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扩大哨点监测的覆盖面,同时在监测中纳入行为监测的内容,以便更好地评估HIV在高危人群中的感染率。 在病例报告方面,评估小组认为现有三种报告体系过于复杂,他们初步的意见是江苏省三合一的报告体系值得推广。小组还提出其它方面的建议,如提高病例报告系统的标准化程度,改进电子数据输入和管理;对保护病人的隐私给予更大的关注;重新总结对AIDS病例的定义;需要一个标准化的表格来收集临床、行为和危险因素信息。此外,评估小组还建议开展更多的HIV匿名检测和无关联检测,一方面可以消除HIV监测哨点和HIV/AIDS病例报告系统中数据的偏性,另一方面可以用很少的花费提供整个国家低危人群的资料。 对于HIV的实验室系统,评估小组认为实验室的装备良好,人员培训到位。但是确认实验室过于集中在省级CDC中的HIV实验室,造成大量的样本在实验室间的传递和重复测定。整个实验室体系的结构还需进一步加强。 报告认为将监测作为中美双方优先合作的领域是正确的。同时,美国CDC可以在监测方案的标准化和监测数据的管理方面为中国艾滋病监测工作提供支持,通过

医护人员在接触艾滋病患者时如何做好防控措施

医护人员在接触艾滋病患者时,如何做好防控措施毫无疑问,艾滋病是20世纪以来人类遭遇的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人们对艾滋病的理解就是患上艾滋病就等于被判死刑。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全世界艾滋病病毒并没有像之前人们预言的那样失控蔓延,相反,在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下,近10年来,人类因感染艾滋病死亡的人数正逐步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也在不断下降,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也在不断研发,这些讯息都让人类看到了彻底治疗艾滋病的曙光。联合国在近一两年也屡次提及要在2030年真正消灭艾滋病。这不是异想天开! 但是,从目前来看艾滋病仍然是人类生命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不能彻底治愈,艾滋病的防控工作仍然艰巨。远离艾滋病,人人得健康这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但是,有一人群,明知艾滋病的危害,因为责任与使命,仍要与艾滋病进行亲密的接触,这就是医护工作者。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艾滋病防治条例》,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者拒绝诊治艾滋病。 既要保证艾滋病患者治疗的权利,又要确保医护工作者自身的安全,因此,医院有责任培养医护人员对艾滋病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防护措施。 医护人员对艾滋病两种错误的认识 1、谈艾色变,对艾滋病患者极端排斥,恐惧,对待艾滋病患者如临大敌,认为与艾滋病患者接触就很容易感染艾滋病,甚至拒绝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服务。 2、不以为然,没有充分意识到HIV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生命

力强,即使被损伤,患病几率也低。 医疗机构要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艾滋病防治条例》有关要求,严格落实首诊(问)负责制。对门诊、急诊、住院和自愿咨询检测过程中发现的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要积极、科学、妥善地做好接诊和相关处置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者拒绝诊治。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现已证实的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有三种:1、性传播(75%的艾滋病)2、血液传播(5%静脉吸毒,3%输血或使用血制品)3、母婴传播? 爱滋病毒非常脆弱,一旦离开人体就会死亡,一般的社交活动不会感染艾滋病。目前认为下列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艾滋病:浅吻、握手、拥抱、共餐、咳嗽、共用办公用品、共用厕所、游泳池、共用电话、蚊子叮咬等。 医护人员在对艾滋病人治疗过程中感染的风险主要在于体液,血液,造成交叉感染。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艾滋病感染 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戴手套,接触后洗手。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医务人员在手部皮破损情况下进行上述操作,必须带双层手套。 口罩与防护眼镜。接触患者不需戴口罩和防护眼镜。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

艾滋病致病机理

艾滋病毒及其致病机理 年级:2014级 学号:051 姓名:倪文彦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二零一五年七月

摘要 国家卫计委公布,我国自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截至2014年10月底,报告现存活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已达49.7万例(感染者占60%左右),死亡15.4万例。而且,这一数据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艾滋病已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客观全面的认识艾滋病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 关键词:艾滋病毒;病毒结构;致病机理;

一、艾滋病毒结构 (一)、形态结构 HIV病毒直径约120纳米,大致呈球形。HIV呈球形,直径约100~120nm。病毒外膜是类脂包膜,来自宿主细胞,并嵌有gp120和四41两种特异性糖蛋白,前者为外膜糖蛋白,后者为跨膜糖蛋白(图2-1),外膜糖蛋白位于表面,并与跨膜蛋白通过非共价作用结合。向是球形基质,以及半锥形衣壳,衣壳在电镜下呈高电子密度。衣壳含有病毒的RNA基因组、酶(病毒复制必须的酶类有3种,分别是逆转录酶(p66,p51)、整合酶(p32)和蛋白酶(p11))以及其他来自宿主细胞的成分,作为逆转录的引物。 (二)、结构基因 HIV基因全长约9.8kb,含有gag、pol、env3个结构基因、2个调节基因和4个辅助基因,分别称为tat(反式激活因子)、rev(毒粒蛋白表达调节子);ncf(负调控因子)、vpr(病毒r蛋白)、vpu(病毒u蛋白)和Vif(毒粒感染性因子)。HIV-1的基因结构见图2-2。

(三)临床意义 HIV的结构成分与病毒感染、临床诊断、药物、试剂和疫苗的研究密切相关。如包膜糖蛋白是病毒进入细胞的门户,针对各种病毒抗原(gp120、gp41、gp24等)而产生的抗体是临床诊断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艾滋病毒致病机制 (一)、进入易感细胞的途径 1、易感细胞 体外培养表明多种人类细胞对HIV易感,但感染围因不同病毒株而不同,见表2-2。一般来说,CD4+细胞可以使HIV复制达到最高梯度。 2、进入易感细胞的通道 HIV需借助于易感细胞表面的受体方可进入,包括第一受体(CD4,主要受体)和第二受体(辅助受体)。HIV的外膜糖蛋白gp120首先与第一受体CD4分子结合,gp120的多个CD4结合决定簇在结合时互相影响,使gp120与CD4+结合时发生构象改变。然后gp120再与第二受体(趋化因子)结合,使HIV与CD4+细胞进一步靠拢,gp120构象进一步改变,并与gp41(gp36)分离,暴露出的gp41(gp36)插入CD4+细胞膜中,最终导致HIV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并释放病毒容物到CD4+细胞中。HIV胞膜是体液抗体反应的主要靶位,胞膜糖蛋白gp120和gp41有很强的抗原性,与抗体中和作用有关,也是免疫疫苗研究的靶点之一。 早期的研究表明HIV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感染细胞,20世纪90年代后大量的研究证明HIV感染细胞仅靠CD4是不够的。1996年人们发现了HIV感染的辅助受体,即HIV与CD4分子结合后再通过辅助受体方可进入细胞。目前,已经发现的与HIV感染有关的辅助受体有2类,一类是CC型辅助受体,如CCR1、CCR2b、CCR3、CCR5;另一类是CXC型,如CXCR4。辅助受体的发现为人们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了解HIV的发病机制打开了新的通道。至此,HIV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时代。 CCR5是最主要的第二受体。第二受体基因在不同人种中遗传的突变率有明显差异,缺乏第二受体表达的个体似乎对HIV-1感染有一定的抵抗力。这就是为何有些人反复多次与HIV-1感染者发生性行为而未感染,或有些HIV-1感染者长达15年以上未出现临床症状,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具有缺损的CCR5,造成细胞表面CCR5分子减少,从而减低对HIV-1易感性。 3、病毒-细胞融合 HIV-1主要通过与宿主细胞膜直接融合进入细胞,而不是通过吞噬作用。HIV-1作用于培养的细胞、无细胞融合现象的毒株称为NSI型(non-syncytium inducing);引起细胞融合的毒株称为SI型(syn-cytium inducing),表现为合

预防控制艾滋病宣传教育知识要点

预防控制艾滋病宣传教育知识要点 基本知识 1.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治愈药物,但已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2. 艾滋病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被感染。 3. 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4. 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大大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5. 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高危险行为,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6. 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必要时,使用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合格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并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 7. 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时采取抗病毒药物干预、减少产时损伤性操作、避免母乳喂养等预防措施,可大大降低胎、婴儿被感染的可能性。 8.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是及早发现感染者和病人的重要防治措施。 9. 关心、帮助、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鼓励他们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是控制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10. 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重要信息 1.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治愈药物,但已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艾滋病的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医学全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的免疫功能,使人体易发生多种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可存活数小时到数天。100℃20分钟可将其完全灭活、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感染艾滋病病毒2-12周后才能从人体的血液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但在检测出抗体之前,感染者已具有传染性。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经过平均7-10年的潜伏期,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他们在发病前外表上与常人无异,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但能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

艾滋病的致病机理

AIDS(艾滋)的致病机理 一、HIV感染对CD4T淋巴细胞的影响 HIV病毒为逆转录病毒,所以遗传信息存在于两个相同的RNA单链模板中。该病毒能结合人类具有CD4+受体的细胞,特别是和CD4T辅助淋巴细胞相结合,还能与神经细胞表面的半乳糖神经酰胺结合,逆转录酶可将病毒RNA逆转录为DNA,然后DNA再与人类基因相整合。病毒DNA序列被感染细胞及其子代细胞终身携带。 HIV进入人体后能选择性地侵犯有CD4受体的淋巴细胞,以CD4T淋巴细胞为主。当HIV的包膜蛋白gp120与CD4T淋巴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后,在gp41透膜蛋白的协助下,HIV的膜与细胞膜相融合,病毒进入细胞内。当病毒进入细胞内后迅速脱去外壳,为进一步复制作好准备。最近研究表明,HIV进入细胞内除CD4受体外,还需要细胞表面的蛋白酶同gp120的V3环发生相互作用才能完成。 HIV病毒在宿主细胞复制开始,首先二条RNA在病毒逆转录酶的作用下逆转为DNA,再以DNA为模板,在DNA多聚酶的作用下复制DNA,这些DNA部分存留在细胞浆内。进行低水平复制。部分与宿主细胞核的染色质的DNA整合在一起,成为前病毒,使感染进入潜伏期,经过2-10年的潜伏性感染阶段,当受染细胞被激活,前病毒DNA在转录酶作用下转录成RNA,RNA再翻译成蛋白质。经过装配后形成大量的新病毒颗粒,这些病毒颗粒释放出来后,继续攻击其他CD4T淋巴细胞。大量的CD4+T淋巴细胞被HIV攻击后,细胞功能被损害和大量破坏是AIDS患者免疫功能缺陷的原因。 HIV感染CD4+T淋巴细胞后,首先引起细胞功能的障碍。表现有对可溶性抗原如破伤风毒素的识别和反应存在缺陷,虽然对有丝分裂原植物血凝素(PHA)的反应仍然正常。细胞因子产生减少,IL-2R表达减少和对B淋巴细胞提供辅助能力降低等。当HIV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细胞的溶解和破裂。HIV在细胞内复制后,以芽生方式释出时可引起细胞膜的损伤。由于HIV可抑制细胞膜磷脂的合成从而影响细胞膜的功能,导致细胞病变。HIV还可以感染骨髓干细胞导致CD4+T淋巴细胞减少。 当受HIV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表面存在的gp120发生表达后,它可以与未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CD4分子结合,形成融合细胞,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引起细胞的溶解和破坏。游离的gp120也可以与未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结合,作为抗体介导依赖性细胞毒作用的抗原,使CD4+T淋巴细胞成为靶细胞,受K细胞攻击而损伤。gp41透膜蛋白,能抑制有丝分裂原和抗原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从而使CD4+T淋巴细胞减少。HIV感染后一般首先出现CD4T淋巴细胞轻度至中度降低,该细胞总数可持续数年不变,反应病毒为免疫应答所抑制。历经一段时间后,CD4+T细胞逐渐进行性下降,表明病毒逐渐逃脱了免疫应答的控制。当CD4+T淋巴细胞一旦下降至0.2×109/L(200细胞/μl)或更低时,则就可出现机会性感染。 二、HIV感染对其他免疫细胞的影响。 HIV感染所致免疫功能的损害,不仅是CD4+T淋巴细胞被破坏,其他免疫细胞也不同程的受到影响。 (一)单核巨噬细胞:因其表面也具有CD4受体,所以也易被HIV侵犯,但其感染率远远低于CD4+T淋巴细胞。研究发现被HIV感染的单核巨噬细胞有播散HIV感染的作用,它可以携带HIV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脑细胞中受HIV感染的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如小胶质细胞。HIV感染的单核—巨噬细胞释放毒性因子可以损害神经系统。当一定数量的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受损时,就会导致机体抗HIV感染和其他感染的能力降低。并且CD4+T淋巴细胞功能受损,也和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损害有关。

艾滋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称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目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病原学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分为1型和2型。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流行HIV-1。HIV-1为直径约100~120nm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类,含有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HIV-1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病毒耐药的重要原因。HIV-2主要存在于西非,目前在美国、欧洲、南非、印度等地均有发现。HIV-2的超微结构及细胞嗜性与HIV-1相似,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HIV-1相比明显不同。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对热敏感,56℃处理30分钟、100℃20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巴氏消毒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可灭活HIV。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钠、1%戊二醛、20%的乙醛及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灭活HIV。但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活HIV。[1] 流行病学 1.流行概况: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每天有超过7000人新发感染,全世界各地区均有流行,但97%以上在中、低收入国家,尤以非洲为重。专家估计,全球流行重灾区可能会从非洲移向亚洲。中国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 2.8万人。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 2.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3.传播途径: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①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②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③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④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艾滋病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方案

艾滋病医院感染防控操作规程 艾滋病病毒为血源性病原体,可通过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亦可通过职业接触传播。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艾滋病病人血液或其他潜在性传染物质,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屏障或粘膜屏障,导致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因此,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 一、医务人员防护 1、预防职业暴露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进行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护目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 5、医务人员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6、使用后的锐器应当放入利器盒,或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7、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报告科主任或护士长,电话报告感染管理科(8320),并到感染科找专家进行评估: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局部皮肤; (2)如污染眼部等粘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对粘膜进行冲洗;

HIV病毒结构、复制、致病机理及研究进展

HIV病毒结构、复制、致病机理及研究进展 2013级生物技术基地一班刘雨桐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HIV病毒的形态结构基因组及其编码的蛋白,重点论述了HIV的复制和基因表达调控,并扼要阐述了HIV的致病机理以及艾滋病的研究治疗进展。 关键词:HIV;形态结构;复制;基因表达调控;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引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俗称艾滋病(AIDS)病毒,诱发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HIV病毒属反转录病毒的一种。已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主要有两种,即HIV-Ⅰ和HIV-Ⅱ。有关HIV的研究主要是针对HIV-Ⅰ进行的。 一.HIV病毒结构 ①组织结构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HIV-1和HIV-2都具有慢病毒(1entivirus)种属的特征。病毒粒子直径1 00~200nm,主要由Env蛋白、Gag蛋白和Pol蛋白构成。HIV外层为脂质包膜,包膜蛋白由env基因编码的外膜蛋白gpl20(external protein,SU)和跨膜蛋白 gp41(transmembrane protein,TM)组成,gpl20通过非共价键与gp41相连,gp41是穿过Env脂质双层的跨膜蛋白。Gag蛋白包括3个结构性蛋白:基质蛋白(MA p17)、衣壳蛋白(CA p24)和核壳蛋白(NC p15)。酰胺化(myristoylated)的基质蛋白MA附着于病毒包膜的内部,对病毒的完整性至关重要,也是Env蛋白包装到成熟病毒颗粒中所必需的;中层为由衣壳蛋白CA组成的圆锥形核心;核心内部为病毒基因组RNA分子、逆转录酶(p6 4)、整合酶(p3 2)、蛋白酶(pl 0)及与RNA结合的核壳(nucleocapsid)蛋白p9和p6。HIV病毒核心内的RNA 是两个拷贝的单股正链RNA(ssRNA),两个单体在5’端借氢键结合成二聚体,每个RNA基因组的长度约为9.8kb。在5'端有一帽结构(m7 G5 PPP5'GmpNp),3'端有poly A尾。

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

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 艾滋病属乙类传染病管理其预防与控制措施主要以下几点。 1 宣传教育 在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特异预防手段(疫苗)的情况下,应把时常教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艾滋病的三传播途径,即性接触传播、经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都与人的行为有关。因此只要使人们知道艾滋病是通过何种途径传播的,知道如何控制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来预防艾滋病,就能够达到阻断艾滋病在社会上流行的目的。 艾滋病的流行不仅是生物医学的问题,因此要有“技术突破”(如药物、疫苗等)外,还要有“社会突破(如卫生宣传、性道德教育等),且社会突破是决定性的,必须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观念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念,即从医学预防转向社会预防。 艾滋病论坛建议对艾滋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不得歧视,以免加重病人的悲观绝望情绪。些病人强烈希望了解自己的病情发展、预防及防治问题,医务人员要给予通俗易懂的解答。艾滋病病人有时受到家庭成员和亲友的遗弃或歧视,应通过宣传教育使他们得到正确对待。 2 疫情报告 根据我国传染防治法,艾滋病属乙类传染病。根据细则规定,不但发生艾滋病病人,即使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抗体阳性),都要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和医疗保障机构报告。由各地卫生防疫机构汇总后,尽快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各省卫生或省卫生防疫站汇总后,向卫生部卫生防疫司报告。另外,省级卫生防疫站汇总全省监测结果也应向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报告。 3 群众预防艾滋病的措施 3.1 般群众预防措施尤其是有可能与境外人员交往的,或准备出国的人,首先要让其学习有关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人防护措施等内容。 3.2 艾滋病的传播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因此预防措施可参照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进行。艾滋病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染,但一般生活接触不传染。

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

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资料 一、有关艾滋病的常识,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是可以预防。 2.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3.与艾滋病人及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咳嗽和打喷嚏不传播艾滋病。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 4.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5.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6.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 7.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8.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使用经艾滋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9.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预防与控制艾滋 病的重要方面。 10、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二、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和措施: 艾滋病虽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传染病,但对于个人来讲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主要措施有: 1.遵守法律和道德、洁爱自身、反对婚前性行为、反对乱性。 2.不搞卖淫、嫖娼等违法活动。 3.不以任何方式吸毒,远离毒品。 4.不使用未经检验的血液制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5.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打针、拔牙、针灸、美容或手术。 6.不共用牙刷、剃须(刮脸)刀。 7.避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沾上伤者的血液。 8.根据国外经验正确使用安全套有助于避免感染艾滋病。

HIV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 HIV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李海英,吴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北京100069) 【摘要】 以往认为慢性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是免疫损伤缓慢进行的过程。然而,最近的研究显示导致艾滋病 的机制始动于感染后的最初数周至数月。急性感染期大量病毒复制,使淋巴外组织的CD4+效应记忆T细胞严重缺失, 免疫系统显著受损,决定了免疫系统最终衰竭;慢性无症状期普遍的免疫活化,进行性的摧毁免疫系统功能组织,降低其 再生能力,最终导致艾滋病。 【关键词】 HIV;艾滋病;发病机制;CD4+T细胞 【中图分类号】 R37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5234(2008)03-0227-04 [J ournal o f Pathogen B iology.2008M ar;3(3):227-230.] Advances in pathogenesis of HIV LI H ai-ying,WU H ao (Y ouan Hospital,Cap ital Univ ersity o f Med ical Sciences,Bei jing100069,China)【Abstract】 T he pathog enesis of chronic HI V-1infectio n has long been conside red as chr onic pr ocess of immune damage. Ho weve r,recent studie s sugg est tha t the mechanisms ultimately r esulting in A IDS initia te in the first weeks to months follow ing e stablishment of infectio n.During acute infectio n,the ma ssiv e viral replicatio n results in profo und depletio n o f CD4+effecto r memo ry T cells in ex tra-ly mpho id inte rface tissues,sev erely damag e the immune system and se ts the stag e of its ev entual failure.In chro nic HIV-1infection,g ener al immune activa tion pr og ressively disrupts the functional or gani-zatio n o f the immune system,damaging its regenerative capacity,ultimately leading to A IDS. 【Key words】 H IV;A IDS;pathog enesis;CD4+T cell 过去十几年人们一直认为慢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缓慢损伤,最终发展为艾滋病(A IDS)。然而,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HIV感染的致病过程不是缓慢的,A IDS的机制始动于感染后的最初数周至数月。从H IV 感染人和猴免疫缺陷病毒(SI V)感染恒河猴的研究发现,原发感染期大量的病毒复制导致两个关键性的后果:1)淋巴外组织的CD4+效应记忆T细胞(T EM)严重缺失;2)建立了一种持续的机能亢进的状态,记忆T细胞增殖显著升高,但是细胞的平均寿命显著缩短[1,2]。前者可以在感染初期削弱免疫系统,迫使这些细胞快速再生以避免免疫崩溃;后者延缓了免疫崩溃,再生CD4+T EM细胞以阻止免疫衰竭,但同时也不断地给病毒提供了感染所需要的新的靶细胞,并且导致细胞再生能力受损,最终打破脆弱的机体稳态。这个致病过程中的中心是CD4+T EM[2]。 1 急性HIV感染的后果 T淋巴细胞分为未受过抗原刺激的初始(naive)细胞和经历抗原刺激的记忆(memo ry)细胞两类。记忆细胞是功能和表型异质的细胞群[3],可以分为中枢记忆性细胞(T C M)和效应记忆性细胞(T E M)。中枢记忆性细胞通过血液和淋巴在次级淋巴组织再循环(周围和肠系膜淋巴结、扁桃体、脾、孤立的淋巴结等),效应记忆性T细胞从次级淋巴组织迁移到淋巴结外效应部位,如肠道和生殖道固有层和上皮、肺间质和皮肤等[4]。多数效应部位T细胞不表达CC R7(一个与进入淋巴和再循环有关的受体),因此这些细胞多数存留在效应部位直至死亡。效应记忆T细胞的再生能力远远低于初始T细胞和中枢记忆T 细胞,也就是说这些细胞受到刺激和再刺激后产生的细胞总数量很少且快速衰竭[5]。 粘膜效应部位主要的CD4+T细胞是效应记忆T细胞,这些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5。由于CCR5是SIV和H IV 感染靶细胞需要的辅助受体,所以CC R5+CD4+T细胞是急性感染阶段病毒感染的靶细胞[6,7]。恒河猴、猕猴急性SIV感染的研究证实肠内粘膜固有层CD4+T细胞快速且几乎完全缺失[8]。这种CD4+T细胞缺失,是由于靶细胞被感染和病毒诱导的Fas(一种跨膜蛋白)介导凋亡的直接结果[9]。粘膜T E M的60%在病毒血症的高峰期被感染,并且被感染的动物4d内缺失80%被感染的细胞,而由于血液和淋巴结T细胞中仅15%表达CC R5[7],所以外周血CD4+T细胞数量不能明显地反映出粘膜部位大量的CD4+T细胞缺失。 由于“静息”(Ki67-)中枢记忆T细胞和初始T细胞表达CCR5不显著,所以急性感染期病毒不能有效地感染这些细胞,使得T细胞再生能力保存下来。CCR5+CD4+T EM细胞再生能力有限,但是通过CCR5-T CM和/或CCR5-初始细胞(T N)前体增殖、分化和迁移而不断地产生[10,11],因此新的靶细胞不断地被H IV感染。最近的研究证实H IV感染后10d内,淋巴外组织的大多数CD4+T EM细胞或者被感染,或者以受体和辅助受体依赖的方式与病毒相互作用而诱导特异的靶细胞凋亡[12,13]。原发感染时大量的病毒复制导致淋巴外效应部位CD4+T细胞(实质上都是T EM)在感染后10~21d显著缺失(一些患者几乎是全部缺失)[11~13]。外周血和次级淋巴组织中的CD4+T细胞 · 227 ·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J ournal o f Pathogen Biology 2008年3月 第3卷第3期 M arch2008,Vol.3,No.3 *【基金项目】 北京市科委艾滋病重大项目(No. D0906003040591)。 DOI:10.13350/j.cjp b.2008.03.01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