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滑坡工程地质勘察全解

滑坡工程地质勘察全解

滑坡工程地质勘察全解
滑坡工程地质勘察全解

滑坡工程地质勘察

(培训教材)

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

二○○四年四月

目录

1 概述 (1)

2 滑坡可行性研究勘察 (6)

3 滑坡初步设计勘察 (7)

4 滑坡施工图设计勘察 (8)

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写内容及格式 (10)

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内容及格式 (14)

滑坡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写内容及格式 (19)

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编写内容及格式 (24)

泥石流工程地质勘察 (27)

滑坡工程地质勘察

1 概述

1.1 一般规定

1.1.1 工程地质勘察宜按设计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按不同设计阶段要求,查清滑坡的成因、类型、规模、范围、稳定状态、滑动面(带)特征、主滑方向及危害性,提出防治方案建议,供设计参考。

1.1.2 地质勘察宜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设计勘察、施工图设计勘察(详细勘察)三个阶段。对于规模较小的或现有资料表明滑体及其周边地质条件较简单的滑坡,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设计勘察合并为一个勘察阶段。

1.1.3 滑坡地质勘察应充分搜集分析现有资料,并进行实地踏勘,重视地质测绘、工程勘探、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测试、资料综合分析和报告、图件编制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保证地质资料准确可靠。

1.1.4 应根据勘察阶段、区域及滑坡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滑坡类型、勘察手段的适宜性,经济、合理地开展综合勘察工作。

1.2 工程地质测绘

1.2.1 地质测绘前,应充分收集地形图,区域地质资料、遥感图像、气象、水文、地震、降雨资料,前人滑坡调查和监测资料,以及当地防治滑坡的经验。

1.2.2 图上宽度大于2mm的地质现象必须描绘到地质图上,对评价滑坡形成过程及稳定性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如裂缝、鼓丘、滑坡平台、滑动面(带)、前缘剪出口等,在图上宽度不足2mm时,应扩大比例尺表示,并注示实际数据,地质界线图上的误差不应超过2mm。

1.2.3 必须采用全面勘查的方法,地质点间距以保证地质界线在图上的精度为原则,一般控制在图上距离2~5cm内。结合滑坡防治工程的重要性可适当加密或减稀。

1.2.4 在地质界线被覆盖或不明显地段,必须保证足够数量的人工露头,

尤其是滑坡边界、剪出口附近应配合必要的坑(槽)探。

1.2.5 当地形底图比例尺为1:5000时,地质点应采用经纬仪测定;当比例尺小于1:5000时,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点应采用经纬仪测定外,其余可根据地形地貌测定地质点。

1.2.6 地形地貌和滑坡活动迹象的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岸坡受河道冲刷、淤积变化情况及历史变迁;

(2)地面坡度、相对高度,台阶位置、数量、宽度、阶坎高度,反坡、洼地、植被、醉汉林和马刀树的分布;

(3)滑坡边界形状,后缘主断壁走向、坡角、高度、有无擦痕及擦痕的产状,前缘形态、临空面特征,滑动带出露位置(剪出口),地面裂缝性质、分布位置、形状特征、延伸长度、充填情况,裂缝产生的时间及变化情况;

(4)滑坡发生、发展的历史及相关因素,地貌演变、地表水渗漏、弃渣堆放情况,坡面、房屋、水渠、道路、古墓等的变形、位移、裂缝位置、状态,井、泉、水塘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现象。

1.2.7 滑坡及其周边的地质环境条件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滑坡体物质组成及类型、颗粒成分、结构特征、密实程度、软弱夹层及滑体物质来源;

(2)滑体周边的地层岩性、产状、厚度、风化状态、岸坡结构、软硬岩层的组合与分布,软弱破碎带的展布及特征,以及层间错动带的分布,含水情况;

(3)区内褶皱、断层、节理的性质、产状、组合延伸状态、发育程度;

(4)可能形成滑动面(带)的层位、位置及主滑方向。

1.2.8 滑坡水文地质条件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滑坡及周边沟系发育特征,径流条件,地表水,大气降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2)井、泉、水塘、湿地位置,井、泉的类型、流量及季节性变化情况;

(3)含水层的位置、性质、厚度,岩土体的透水性,地下水的水位、水质及其变化,地下水的径流、补给及排泄条件。

1.2.9 滑坡灾害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人员伤亡情况;

(2)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3)地质环境破坏情况;

(4)社会影响。

1.3 勘探与测试

1.3.1 在充分分析现有地质资料及地质测绘成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布置综合勘探工作。其主要目的是:

(1)查明滑体厚度、物质组成、结构特性、空间分布特征,特别是滑动面埋深、空间分布,滑动面(带)厚度、性质;

(2)查明地下水类型、埋深、透水性、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

(3)结合勘探进行水文地质测试,在钻孔中采取岩土样进行物理力学试验,布置长期监测点,必要时可利用钻孔进行有关物探测量。

1.3.2 勘探方法以工程地质钻探为主,硐探、竖井勘探及地球物理勘探为辅,配合地面测绘开展必要的坑(槽)探。

勘探线和勘探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勘探线的布置视勘查阶段和滑体规模大小而定,沿滑动方向布置一定数量的纵向勘探线,其中主轴线方向为控制性纵向勘探线,在主轴线两侧至少各布置1条辅助纵向勘探线,其线间距不宜大于200m,一般为50~100m;

垂直滑动方向,以纵勘探线上的勘探孔(竖井)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布置适量的横勘探线,在滑坡体转折处和可能采取防治措施的地段也应布置横勘探线。

(2)控制性纵勘探线上的勘探点不得少于3个,点间距控制在30~50m,一般不超过40m。其余勘探线上勘探点的数量、点间距应根据勘查阶段及实际情况而定,但点间距不应超过80m。纵横勘探线端点均应超过滑坡周界30~50m;

(3)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最下一层滑动面(带),进入稳定岩土层,控制性勘探孔必须深入滑动面(带)以下5~10m,其它一般性勘探孔应达到滑动面(带)以下5m。勘探孔穿过滑动面(带)的深度,若遇重大地质缺陷,应适当加深勘探孔的深度。

(4)滑坡钻探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地下水位以上土层应采用干法钻进;

②地下水位以下土层可采用冲洗法钻进;

③滑带及其上下5m宜采用双管单动钻进;

④水文地质试验孔或长观孔应采用跟管钻进;

⑤严重缩孔或塌孔时应采取跟管或泥浆护壁。

⑥在钻探过程中,应做好岩芯编录、摄像和钻进记录工作,发现地下水时,视情况做好分层止水,测定初见和稳定水位;在滑带及其上下5m,回次钻进不得大于0.3m,并应及时检查岩芯,确定滑动面(带)位置。

(5)坑槽探与平硐或竖井勘探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大型及特大型滑坡,平硐或竖井的数量不得少于2个;中型滑坡,平硐或竖井数量不得少于1个;小型滑坡可以不布置平硐或竖井。平硐或竖井断面面积以4m2为宜,平硐或竖井应穿过所需探明的滑动面(带)3~5m;

②做好坑(槽)及平硐或竖井展示图和工程地质编录,特别注意软弱夹层、破裂结构面、岩土结构面和滑动面(带)的位置和特征的编录,并进行数字摄影摄像。

③坑(槽)及平硐或竖井,应按要求配合进行滑动面(带)抗剪强度的原位试验,同时在预定层位按要求采取岩、土、水样。

(6)地球物理勘探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以电阻率法为主,配合地震与面波勘探;

②地球物理勘探线原则上应与主要勘探线重合;

③沿滑坡主滑方向平行布置至少三条纵向剖面;

④根据实际情况布置2~3条横向剖面;

⑤各剖面测深应达到滑动面以下20m。

⑥根据所测剖面视电阻率及地震波速的差异,做出详细物探剖面。应特别注意低电阻率及低速带的埋深、产状及分布特征;

⑦结合工程地质测绘及物探成果,确定钻孔、平硐、坑(槽)探的位置、规模及大致孔深,并以此作为钻孔设计的依据;

⑧在已取得钻探、平硐、坑(槽)探资料的条件下,编制物探-地质剖面。

1.3(7) 滑坡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满足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设计需要为目的;

②应取代表性的岩、土、水样,进行物理力学特性试验及水化学分析;

③中型以上的滑坡,按要求进行原位抗剪强度试验和现场水文地质测试;

④基本物理指标:滑带土的天然含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天然重度、土粒密度、孔隙比;滑带土的塑限、液限;滑带土颗粒成分、矿物成分及微观结构;滑坡体或潜在滑移体各类工程地质岩土的土石比、土体密度孔隙比、天然含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天然重度和饱和重度;中等以上的滑坡应进行滑坡体各岩土层的大重度试验。小型滑坡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必要时应进行滑带土绝对年龄测定;

⑤滑动带应取原状土样进行试验,当无法采取原状土样时,可取保持天然含水量的扰动土样做重塑样试验;滑带土的C、φ值测试采用与滑坡受力条件相似的室内快剪、饱和快剪或固结快剪、饱和固结快剪,获得峰值及残余值抗剪强度,有条件时进行滑动面重合剪试验;

⑥进行滑坡堆积体或潜滑移体各类工程地质岩土的室内原状样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直剪试验与压缩试验,确定土的C、φ值,压缩模量及其它强度与变形指标;

⑦各岩土层单项室内物理力学试验不得少于6组;中型以上滑坡对其滑动面(带)必须进行2~4组原位大型抗剪强度试验。基岩不同岩组常规物理力学试验,各3组;

⑧进行地下水及地表水化学简分析及混凝土侵蚀试验,3~5组;

⑨中型以上的滑坡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注(抽)水试验不少于2组,以获得堆积体含水层的渗透系数;

⑩原状样应符合《原状样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的要求;

⑾岩土试验应符合《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4)及《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的要求。

2 滑坡可行性研究勘察

2.1 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目的是:论证滑坡的存在,圈定滑坡评估滑坡防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滑坡防治意见。

2.2 可行性研究阶段地质勘察,应搜集当地社会与经济环境、区域水文地质、地貌、气象、地震、遥感图像、前人勘察研究成果及当地滑坡治理经验等资料。

2.3 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的选用:大型、特大型滑坡l :5000;中、小型滑坡1:2000。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工程地质测绘范围应包括滑坡堆积体或潜在滑移体区域、后缘、危害区及滑坡堆积体或潜在滑移体汇水区。

2.4 调查与测绘区内地层、构造、岩性、岸坡结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下水等滑坡产生的地质背景和形成条件,初步确定研究的地质体是否为滑坡,并圈定滑坡边界。

2.5 进行必要的勘探及测试工作,了解滑坡体厚度、滑带埋深、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及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要求如下:

2.5.1 沿主滑动方向布置1条纵勘探线,垂直滑动方向布置1条横勘探线。纵勘探线上勘探点不得少于3个,且其中1个应为控制性钻孔。并充分利用钻孔进行取样及原位测试工作。

2.5.2 在滑坡体及周边主要的岩土层中取样.每一层取3组以上,进行室内测试。

2.6 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成果资料编制,应包括以下内容:

2.6.1 地质勘察报告

简要阐明当地社会与经济环境、区域地理地质环境、滑坡产生的地质背景和形成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滑坡体基本特征、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等要素,初步分析滑坡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评价滑坡稳定性,对滑坡的危害性、防治的可性行进行评估,并提出防治或避让搬迁、监测预警的处置意见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2.6.2 附图

工程地质平面图:比例尺l:5 000~1:10 000。

滑坡纵、横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2 000~1:5 000,比例视情况和需要可作调整。

3 滑坡初步设计勘察

3.l 初步设计阶段勘察目的是:论述滑坡防治工程类型、场地布设,为优化治理工程方案提供工程地质和岩土力学依据。

3.2 在充分分析、利用可行性研究勘察成果的基础上,展开初步阶段工程地质测绘、勘探、测试工作。

3.3 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的选用:大型、特大型滑坡1:2 000;中、小型滑坡1:1 000。初步设计勘察阶段工程地质测绘范围必须包括滑坡堆积体或潜在滑移体区域、后缘与危害区,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范围。

3.4 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测绘内容应符合1.2.6~1.2.9条的要求。

3.5 初步设计阶段滑坡勘探工程和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3.5.1 查明滑体厚度、物质组成、结构特性、空间分布特征,特别是滑动面埋深、空间分布,滑动带厚度、性质;查明含水层类型、埋深、厚度、透水性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勘探进行钻孔原位测试,采取原状岩土样,按需要布置长期监测点。

3.5.2 视滑坡规模大小,沿主滑动方向布置纵向勘探线,纵向勘探线距应小于80m,单个滑坡纵向勘探线不得少于3条,横向勘探线垂直滑动方向布置,横向勘探线不得少于3条。每条纵勘探线上勘探点不得少于3个,且控制性钻孔不得少于钻孔总数的1/3。

3.5.3 采取岩土试样应结合地貌单元、滑坡体物质结构和工程性质布置,其数量可占勘探点总数的1/4~1/2。

3.5.4 岩、土、水室内试验及原位试验应符合1.3(7)条的要求。

3.5.5 有地下水时应查明地下水的分布层数,含水层的组成和厚度,各层地下水的初见和稳定水位、流量等,并取样作水质分析。

3.6 进行滑坡动态监测。

3.7 初步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成果资料编制,应包括以下内容:

3.7.1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阐明区域地理地质环境、滑坡产生的地质背景和形成条件,滑坡体空间形态特征、物质组成与结构;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危害,滑坡区地表水系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滑坡形成机制。提供滑坡治理工程设计所必须的滑体、滑带土

及滑床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计算并综合评价滑坡稳定性,分析滑坡的变形、破坏演化发展趋势,提出滑坡防治对策、方案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3.7.2 附图

(1)工程地质平面图:比例尺1:1000~1:2 000。

(2)滑坡纵、横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 500~1:2 000,比例视情况和需要可作调整。

(3)滑床基岩顶板等高线图:比例尺1:1 000~1:2 000。

(4)滑坡体地下水流场图:比例尺1:1 000~1:2 000。

(5)滑坡体变形及稳定分区图:比例尺1:1 000~1:2 000。

(6)有代表性的钻孔柱状图和坑槽探展示图:比例尺1:100~1:200。

4 滑坡施工图设计勘察

4.1 施工图设计勘察目的,应在充分分析、利用初步设计勘察成果的基础上,对滑坡治理工程场地和轴线地基展开有针对性的工程地质测绘、勘探、测试工作,为滑坡治理工程设计、施工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和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参数。对治理工程措施、结构型式、埋置深度及工程施工等提出地质建议。

4.2 详细勘察阶段原则上不再进行大面积平面测绘工作。根据设计要求,可进行施工区范围比例尺为1:500的地质测绘。

4.3 详细勘察阶段滑坡勘探工程和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4.3.1 根据治理工程类型、工程布置,沿抗滑工程轴线布置勘探线;对于已存在勘探线的,加密勘探点。勘探线上钻孔间距和深度应满足滑坡治理工程设计需要,一般保证20m一个钻孔,且控制性钻孔不得少于勘探线上钻孔总数的1/2。

4.3.2 详细查明施工区滑体厚度、物质组成、结构特性、空间分布特征,特别是滑动面埋深,空间分布,滑动带厚度、性质;查明含水层类型、埋深、厚度、透水性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勘探进行钻孔原位测试,采取原状岩土样,按需要布置长期监测点。

4.3.3 根据设计要求,补充必要的岩土试样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

4.4 详细勘察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成果资料编制,应包括以下内容:

4.4.1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详细阐明滑体物质组成与结构,滑坡变形破坏特征、诱发因素及其危害,进一步确定滑体及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验算滑坡稳定性与滑坡推力,对治理工程措施、结构型式、埋置深度、布置及工程施工等提出地质建议。

4.4.2 附图

滑坡防治区工程地质平面图:比例尺1:500。

滑坡纵、横地质剖面图(含抗滑工程轴线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200~1:500,比例视情况和需要可作调整。

有代表性的钻孔柱状图或坑槽探展示图:比例尺1:50~1:1 00。

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写内容及格式

(以三峡水库滑坡为例)

0 前言

0.1 任务由来

0.2 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危及人口、单位、建筑物、设施等)

0.3 勘察目的、任务

0.4 勘察工作评述(勘察依据、勘察时间、勘察范围、勘察工作量、勘察质量等)

1 勘察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1.1 自然条件

(包括勘察区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地理坐标、交通状况、气象与水文、区域经济状况等)。

1.2 地质环境

1.2.1 区域地质条件概述

(1)地形地貌与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2)地层岩性

(3)水文地质条件

1.2.2 勘察区工程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2)气象与水

(3)地层岩性与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4)地质构造

(5)水文地质条件

(调查分析地表水系和水质状况,地下水类型、水位、水质及补给途径,岩层地下水分布及渗透特性,地下水渗透条件)。

(6)三峡工程库水位的运行调度

(7)人类工程活动

(8)其他

2 地质灾害体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2.1 滑坡(包括不稳定斜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2.1.1 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调查分析滑坡体的类型、边界范围及分布高程、面积、体积及其平面、空间形态,论述滑坡体的物质组成与结构,并分析其变形破坏特性和可能造成的危害。)

2.1.2 滑体特征

(分析滑体的成因类型、物质成分及结构、形态参数、岩土力学特性和指标、厚度及分区,地下水活动状态及岩土渗透特性。)

2.1.3 滑床特征

(滑床基岩岩性及结构,岩石力学和渗透性指标、地质构造、基岩等高线、风化程度及分区情况。)

2.1.4 滑动带特征

(滑动带的物理组成、力学特性与结构、微结构特征,分布形态,埋深、厚度及分段。)

2.1.5 滑坡变形破坏发育史

2.1.6 滑坡影响因素

(调查分析非地质致灾因素如:降雨、地震、冲蚀、人类工程活动等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重点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2.1.7 试验成果分析

(论述室外、室内进行试验的条件、相关参数和方法,对试验成果进行研究分析并与反演分析的结果对比验证。)

2.1.8 滑坡推力计算及稳定性评价

(论述推力计算的典型剖面选定原则、边界条件、计算参数、计算工况、计算方法和公式,进行计算结果的评述和稳定性评价。)

2.2 崩塌(危岩)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2.2.1 范围及规模

2.2.2 破坏方式及主要影响因素

2.2.3 稳定性评价

2.3 塌岸特征及预测

2.3.1 库岸现状(河床、河岸地形地貌等)

2.3.2 塌岸区的岩土工程地质特性(物质成分,水理性、抗震性)

2.3.3 影响库岸稳定因素

2.3.4 塌岸破坏方式预测(预测方法不少于两种)

2.3.5 预测塌岸影响范围及规模

3 地质灾害体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3.1 发展变化趋势

3.2 危害性预测

4 地质灾害体防治方案建议

4.1 防治目标原则

4.2 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

4.3 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5 环境影响评价

6 地质灾害防治效益评估(经济、社会、环境、减灾效益分析与评价)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下步工作建议)

附图及附件

(1)工程地质平面图册(1:500~1:2 000)

(2)工程地质剖面图册(1:200~1:500)

(3)钻孔柱状图册(1:200)

(4)井、槽、硐探成果及崩塌危岩体素描(1:50)图册

(5)试验成果报告册(岩、土、水室内试验成果和野外试验成果)(6)计算剖面册

(7)专门数值分析报告(必须附计算程序)

(8)物探成果报告

(9)照片集册

(10)成果报告数字化软盘(或光盘)

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内容及格式

(以三峡水库滑坡为例)

0 概述

0.1 任务由来(含工作范围)

0.2 主要的目的与任务

0.3 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及编制情况

l 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1 地质灾害体灾情评价

1.1.1 地质灾害分布位置,规模,范围(含地质灾害体的坐标:采用北京坐标系,高程应标注是何种高程)

1.1.2 主要危及对象(居民、建筑、设施、交通、航道、资源、土地等必须量化)

1.1.3 地质灾害体破坏后造成损失估算

1.2 项目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2 地理地质环境

2.1 地理环境

2.1.1 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交通状况

2.1.2 气象与水文

2.1.3 区域经济状况

2.2 地质环境

2.2.1 简述区域地质环境(包括地貌、地层岩性、构造与地震、水文地质条件等)

2.2.2 工程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2)地层岩性及岩土工程地质特性(含物理力学性质、水理性)

(3)地质构造

(4)水文地质条件(含岩土层的渗透系数,地下水位及变化,地水类型及其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5)地震(提供地震基本烈度及对应的地面加速度等)

3 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3.1 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

3.1.1 分布特征(边界、前缘、后缘、分布高程)

3.1.2 地质灾害体规模(长、宽、厚、面积、体积)

3.1.3 与三峡水库蓄水水位的关系

3.1.4 主要变形特征(建筑物的变形、破坏、地面变形等)

3.1.5 影响地质灾害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3.2 地质灾害体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3.2.1 滑动带及滑床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分析评价

3.2.2 计算剖面的确定

3.2.3 计算参数的选取

3.2.4 稳定性计算(计算方法不少于两种,复杂情况应做专门的数值分析)3.2.5 敏感性分析

3.2.6 主要结论

4 地质灾害体防治工程技术方案

4.1 当地防治地质灾害体的概况

4.2 防治本灾害体与有关的工程的关系(如与塌岸、防护堤等的关系)

4.3 防治目标与原则

4.4 设计工况、参数和标准的确定(工程安全运行年限按不低于50年标准设计)

4.5 防治技术方案的设计(必须具有两种以上的方案且两种方案的设计应具有不同思路,并且优先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生物整治的建议方案)

4.6 不同方案的分项工程设计

5 工程监测设计方案(含防治效果监测方案)

5.1 监测工作的任务和目的

5.2 监测设计方案主要技术依据及原则

5.3 监测工作现状

5.4 监测工作方案

5.4.1 监测工作布置

5.4.2 监测工作实施步骤建议(人员、设备、监测年限等)

6 项目实施大纲

6.1 项目管理形式

6.1.1 政府监督

6.1.2 项目法人(组建方案、资质及营业执照等及填报)

6.1.3 项目管理形式(项目法人制、项目招标制、建设监理制等)

6.2 招标方案

6.2.1 招标范围、招标方式、资质要求、标段划分

6.2.2 业主组建方案:含政府批准的组建批复文件,若有工商执照应附上;项目法人情况;项目法人资本金等及填报。

7 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7.1 施工条件(道路、供水、供电、占地、搬迁等)

7.2 天然建筑材料(含工程材料分布、质量及运输条件等)

7.3 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图

7.4 施工方法及施工机械基本要求

7.5 施工顺序及进度计划

7.6 施工管理与监理

8 投资估算

8.1 编制依据及原则

8.2 基础资料编制

8.3 分部估算编制

8.4 预备费

8.5 前期工作费(含勘察费、设计费)

9 方案比选

9.1 技术方案的比选

9.2 施工技术比选(含施工难易程序、工期等)

9.3 投资估算比选

9.4 确定推荐方案

10 工程实施效果评价

10.1 环境影响评价

10.2 经济、社会、减灾效益评价

11 下步工作建议

11.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2 建议

附件

(1)承担单位的资质等级证书、营业执照、主要业绩介绍

(2)委托书

(3)《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地质勘察报告》的专家审查意见及相关批复

(4)《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另册,份数视情况确定)附图及附表

(1)总平面布置图(1:500~1:1 000)

(2)剖面图(1:500~1:1 000)

(3)分项工程平面布置图(1:100~1:500)

(4)分项工程典型剖面图(1:100~1:200)

(5)新工艺、新方法实施说明及示意图

(6)基础资料统计表(含主要材料、单项工程量等)

(7)投资估算的所有表格

(8)提交数字化成果(光盘或软盘)(9)项目法人登记表

(10)项目主要参数表

(11)项目特征表

(12)招标方案

长沙市雨花区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勘)

长沙市雨花区蔡家冲路K1+540~K1+660段滑坡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详细勘察) 湖南化工地质工程勘察院 二○○五年四月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详细勘察) 勘察证书等级:综合甲级勘察证书编号:180018-kj 院长: 总工程师: 审定: 审核: 项目负责: 技术负责: 湖南化工地质工程勘察院 二○○五年四月

一、前言 受长沙市雨花区蔡家冲路建设工程指挥部的委托,我院承担了长沙市雨花区蔡家冲路K1+540~K1+660段滑坡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蔡家冲路为长沙市城市主干道,为长沙市重点项目.其西接湖南省人民政府及天心区人民政府,东接长沙南北大动脉万家丽路,路幅宽86米,滑坡前已基本建成。 蔡家冲路K1+520~K1+720段现路面标高在55.00-56.25m,其右侧为湖南省森林植物公园天际岭国家森林植物公园,右侧全为挖方区,边坡坡度为1:1.5,切深14.00~26.00m。2005年3月上旬雨后,K1+580~K1+660段出现山体滑坡,大量土体及树木随雨水冲刷至道路上,严重影响交通。且滑坡体上方为植物公园内机动车道且有二个电力铁塔,勘察时,一个电力铁塔已受滑坡影响正准备搬迁。而时正值雨季,山体滑坡仍在继续发育,已严重威胁植物公园内机动车道及电力铁塔的安全,情况十分紧急,破坏后果将很严重,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 本次勘察技术要求详见《蔡家冲路边坡塌方处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我院于2005年3月20日组织设备进场勘察,于2005年3月31日结束全部外业工作。本次勘察我院采用了现场调查、位移测量监测、综合工程地质测绘,钻探、标准贯入试验、常规的岩、土、水试样的室内试验,特别对滑动带取原状土样进行重复剪切试验,以求得滑动带土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钻探时,对第四系地层采用冲击钻探,套管护壁,对基岩采用回转钻进。采用薄壁敞口取土器重锤少击法进行原状土样采取,土样质量达到Ⅰ级。 本次共完成工作量如下表(表一)。 勘探工作量一览表表一 本次勘察原由设计单位布置钻孔11个,后由于勘察时滑坡范围扩大,长已为K1+540~K1+660段,纵深已接近植物公园内机动车道。根据滑坡处理需要经建设方同意增加钻孔11个,本次勘察实际施工钻孔22个,勘察范围也调整为K1+540~K1+660。 钻孔定位由我院测量技术人员采用全站仪测定。坐标采用长沙市直角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各钻孔坐标及孔口高程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和《勘探点一览表》。 本次勘察依据为: 1、设计单位提出的《蔡家冲路边坡塌方处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6、《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7、《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勘察目的与任务 受石狮市市政建设管理处的委托,我院承接了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目的是查明沿线工程地质条件,为路基设计、边坡的稳定性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施工设计排水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具体任务为: (1)、查明沿线各地段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各岩土层的空间揭露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2)、查明不良地质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揭露范围、发生和诱发条件等,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 (3)、查明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积水时间以及排水条件,查明沿线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干湿类型所需的参数;并判定地下水和地表水对路基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及稳定性影响; (4)、查明沿线暗埋的河、湖、沟、坑和坟场的揭露情况,回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密实度,判定场地地震效应等。 (5)、未尽事宜详见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订本)及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等有关规范要求。 二、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1)勘察合同及委托技术要求; (2)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

订本); (3)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2008年修订本); (5)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6)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7)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8)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9)行业标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10)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11)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12)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13)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14)福建省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 (15)福建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 (1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等。 三、拟建工程概述 拟建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本次施工路段从K0+036.074至K1+165.795,道路全长为1129.721m,;道路设计起点坐标(X=35809.166 Y=14831.661),终点坐标(X=35519.613 Y=16014.400),设计起点位于濠江路,桩号为K0+000,设计路面标高为23.75m,西北至东南走向,终点相交于东环路,桩号K1+165.795,设计路面标高为40.89m;为城市Ⅱ级主干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行车速度为40 km/h,设计荷载城-A,设计年限30年,设计道路宽为26m,双向四车道,两侧设人行道,路面交通等级为轻等级,轴载标准BZZ-100,

滑坡勘查技术要求

滑坡勘查技术要求 一、工程地质测绘技术要求 ㈠工程地质测绘内容 工程地质测绘应严格按照《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的要求执行。具体测绘内容如下: ⒈测绘比例尺为1:500。 ⒉地质界线与地质观测点的测绘精度,在图上不应低于3mm; ⒊地质点的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⑴地质构造、地层接触线、岩性分层线、标准层位和每个地质体单元应有地质观测点; ⑵天然露头和已有的人工露头处应有地质观测点。 ⒋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⑴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①通过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确定工作区地貌单元的成因、形态、类型。具体包括:斜坡形态、类型、结构、坡度以及悬崖、河谷、河漫滩、阶地、沟谷口冲积扇等;微地貌组合特征、相对时代及其演化历史。 ②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特别是易滑地层的分布与岩性特征和接触关系,以及可能可能形成滑动带的标志性岩层。现场应调查岩土的年代、成因、性质、厚度和分布;对岩层应鉴定其风化程度,对土层应区分新近沉积土、各种特殊土(在本区应注意红粘土);并通过现场调查,查明岩体结构类型、各种结构面(尤其是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和性质,岩、土接触面和软弱夹层的特性等。 ③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区域断裂活动性、活动强度和特征,以及地震活动、地震加速度或基本烈度。通过现场调查,查明新构造活动的形迹,并分析区域新构造运动、现今构造活动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④核实调查主要活动断裂规模、性质、方向、活动强度、特征及其地貌地质证据,

分析活动断裂与滑坡的关系。 ⑤调查各种构造结构、原生结构面和风化卸荷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分析各种结构面与边坡几何关系及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⑥调查了解工程岩组,包括岩体产状、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并应划分工程岩组类型及其与滑坡的关系,确定软弱夹层和易滑岩组。 ⑦了解社会经济活动,包括城市、村镇、乡村、工矿区、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发展规模、趋势及其与滑坡的关系。 ⑧充分收集水文、气象资料,包括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大降雨量、暴雨及降雨季节、勘查区沟谷最大流量、气温等信息。通过现场调查,调查勘查区内植被发育情况、最高洪水位及其发生时间、淹没范围等。 ⑨通过现场调查,查明地下水的类型、补给来源、排泄条件,井泉位置,含水层的岩性特征、埋藏深度、水位变化、污染情况及其与地表水体的关系; ⑵滑坡工程地质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测绘范围应包括滑坡后缘壁至前沿剪出口及两侧缘壁之间的整个滑坡,并外延至滑坡可能影响的一定范围。当采用排水工程进行滑坡防治时应对滑坡外围拟设置的地面排水沟所在地区进行工程地质测绘。 ②当滑坡危及剪出口下部建筑物或可能对对下部河流堵江,应测绘包括危害区的纵向控制性剖面。 ③地形地貌测绘包括: 宏观地形地貌:包括地面坡度与相对高差、沟谷与平台、鼓丘与洼地、阶地与堆积体、河道变迁及冲淤等; 微观地形地貌:包括滑坡后壁的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方向;滑坡两侧界线的位置与性状;前沿出露位置、形态、临空面特征及剪出情况;后缘洼地、反坡、台坎、前沿鼓胀、侧缘翻边埂等。 ④岩(土)体工程地质结构特征测绘包括:周边地层、滑床岩(土)体结构、滑坡岩体结构与产状或堆积体成因及岩性、软硬岩组合与分布、层间错动、风化与卸荷带、滑带(面)层位及岩性。 ⑤滑坡裂缝测绘包括:裂缝的分布、长度、宽度、形状、力学属性及组合形态,

白沙河1#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工程概况 白沙河1#滑坡区前缘为省道208线,影响路段桩号K72+580~K74+795。S208线乌(斯河)金(阳)公路起于雅安市汉源县乌斯河镇,经甘洛、越西、中所、普雄、昭觉、金阳,止于凉山州金阳县芦稿镇,全长354.56 公里。拟整治滑坡段为S208线乌斯河-金阳(芦稿镇)中的一段,位于越西与过交界地带的白沙河右岸。滑坡主滑方向30°,纵向长约140m,滑体中部横向宽约215m,滑坡面积约25700m2,滑体厚约4m,滑坡方量约10.3×104m3,其规模较大,属中型浅层滑坡。 据现场调查,白沙河1#滑坡K72+660~K72+750段内侧挡墙已推移变形,出现局部垮塌现象。 为分析评价滑坡坡稳定性及其对拟设线路的危害性,本次主要工作内容为工程测量及地质测绘,并辅以控制性钻探、采样测试等。工作中,主要依据以下规程、规范展开:《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完成实物工作量详见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表1 通过本次勘察,基本达成了以下预期目的与任务:调查滑坡区地质环境,详细查明滑坡范围、成因、滑动史、活动迹象;了解滑坡结构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评价滑坡稳定性,预测滑坡发展趋势及其可能规模;提供了滑坡防治设计所需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2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工作区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向青藏高原地势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由于受横断山脉的褶皱、隆起与断裂,加上河流的急剧切割作用,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显现出典型的中山地貌特征。 白沙河1#滑坡位于S208线甘洛县城与越西交界地带的白沙河右岸,影响路段桩号K72+580~K74+795地形地貌属于剥蚀构造中山地貌,主要为砂泥岩分布区。地表被滑坡堆积层(Q4del)覆盖,其前缘剪出口标高约1375m,滑坡后缘标高为1400~1405m,相对高差25~30m。滑坡后缘边界呈“圈椅”状,滑坡体地表坡度25°~30°,坡体基本解体,处于变形失稳状态。测区内,坡体地形变化较大,多斜台、陡坎等微地貌,植被稀疏,多生长杂草及低矮灌木水,无居民居住。 2.2地层岩性 场区出露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松散堆积层及侏罗系中统新村组(J2x)地层。 2.2.1 第四系(Q) 区内,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分布广泛,其成因类型主要为滑坡堆积层(Q del4)、坡残积层(Q dl+el 4 )等。 1)第四系全新统滑坡堆积层(Q4del):为粉质粘土夹碎石,厚度一般5~20m。 2)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主要由碎石土、角砾土及粉土、粘土组成,为附近基岩全(强)风化产物,现多为农田,松散,稍湿~潮湿,厚度2~10m。 2.2.2侏罗系中统新村组(J2x) 岩性主要由灰紫、紫红色泥岩、砂岩夹灰绿色泥灰岩、灰黑色页岩组成。厚度260~383m。 泥岩:褐红色,成分以泥质物为主,含少量粉细砂,粉砂泥质结构,薄~中层状构造,泥质胶结为主。岩性软弱,呈泥状,采取岩芯失水易开裂,采取岩芯极破碎,多呈1~5cm的碎块状,少许呈10cm~15cm的柱状,RQD=15~46%。 砂岩:成分以石英、长石、泥质物为主,泥钙质胶结,薄~中厚层状构造。岩性较软,锤击易断,采取岩芯失水开裂。采取岩芯较完整,多呈10~40cm的柱状,少量呈1~7cm的碎块状;RQD=31~81%。 2.3地质构造与地震 2.3.1 区域断裂构造 工程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处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坳—凉山陷褶束内,其西侧紧邻康滇地

道路勘察报告

道路勘察报告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宜宾临港纵一路(220KV高压线迁改路 径通道)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 告 工程编号: 勘察起止时间:2012年05月24日~2012年06月04日 提交单位: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赵翔 技术负责人:康景文 审定人:陈麟 审核人:颜光辉

工程负责人:余超贵 报告编写人:聂俊 提交日期: 2012年06月15日 中国建筑西察设计研究院 有限公司 目录

1.概述 工程概况 勘察目的、任务及工作依据 勘察工作布置及方法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 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2.工程地质条件 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地质概况 地层结构 水文地质条件 水和土的腐蚀性分析评价不良地质作用及埋藏物情况3.岩土的测试成果 标准贯入试验 室内试验 击实试验 4.场地地震效应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 场地和场地土的分类 砂土液化评价 5.岩土工程评价 拟建场地的稳定性 土的工程特性指标 路段区土基的干湿类型评价 地层工程特性评价 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6.结论与建议 附件: 1.综合图例 1张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张 3.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4张 4.工程地质横断面图 6张 5.岩土测试报告 1份 宜宾临港纵一路(220KV高压线迁改路径通道)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概述 工程概况 拟建的宜宾临港纵一路(220KV高压线迁改路径通道)道路工程,位于宜宾市临港工业园内,地处沙坪镇百胜村。本工程为1条规划城市道路,详情见表。该工程业主为宜宾临港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受四川中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拟建的道路作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勘察道路情况说明表表 勘察目的、任务及工作依据

XX大桥工程地质勘察说明编写大纲2012

XX-XX桥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一、概况 1、地理位置:说明工点的行政划分,与附近村、镇位置关系等。 2、工程规模:中心里程桩、长度、结构形式等。 3、勘察工作概况:说明进出场时间、工作量布置及完成情况, 利用以前资料情况。应有勘察工作布设及完成工作量表。 4、勘察手段与方法:主要说明采用的勘察手段、方法、测试、 试验等。 二、工程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2.地层岩性(按时代、岩土工程层) 3.地质构造(桥址区所处的区域地质构造部位、构造形态特点。 对有断层断裂的,应着重论述通过桥址区时的几何形态、宽度、性质、破碎带岩性特征、含水性、活动性等等,以及对桥梁工 程的不良影响和作用。 4.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5.水文地质条件:主要说明地表水系和地下水的发育特征。 6.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主要说明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发育 程度、类型、性质、特点、分布情况。(如有多点应分开论述) ⑴.不良地质 ⑴.岩溶(如无可忽略) ⑵.滑坡(如无可忽略)

⑶.强震区(如无可忽略) ………… ⑵.特殊性岩土 三、工程地质评价 1.岩土工程层物理力学性质与设计参数(主要是建议值) 应有岩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应有设计参数选取成果表及过程中的表。 2.环境水、土的腐蚀性评价 有试验的工点进行评价,无试验的工点引用相邻点的评价结论。 3.不良地质现象对桥梁的影响评价(如无可忽略) ⑴.滑坡 重点是与该桥有关的滑坡定性、定量评价(一般计算天然工况,暴雨工况的稳定系数,给定安全系数的推力), 对桥梁的影响程度,防治措施和建议。 应有滑坡稳定性评价与推力计算成果表(如有单独的 滑坡勘察报告,该表只反映结论性内容) ⑵.崩塌、岩堆 (同滑坡) ⑶.地震液化 重点是地震液化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对桥梁影响程度,防治措施和建议。

四级公路 工程地质详勘报告

梨园水电站左岸应急进场公路工程 施工图设计 (K19+000~K34+630)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一、前言 (一)任务依据和勘察目的、任务 1、任务依据 1).《关于梨园水电站左岸应急进场公路设计的委托函》云金电建(2010)123号 2).由云南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的《香格里拉至宁蒗段三级公路初步设计文件》 3).云南省、丽江市及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相关文件 2、勘察目的与任务 本阶段为详细地质勘察,目的是查清勘察范围内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完整、满足设计需要的工程地质资料,具体任务是:(1)、查明场地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不良地质、特殊岩土的分布规律。 (2)、查明场地内工程有关岩土体的物理力学特征,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可靠岩土参数。 (3)、查清场地内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类型及对砼的侵蚀性。 (4)、对场地稳定性及地震效应进行评价。 (5)、对场地内岩土体进行评价。 (6)、提出合理的工程措施建议。 (二)工程概况及勘察方法 1、工程概况 拟建公路工程梨园电站对外交通应急公路位于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与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族乡境内,参见地理位置图。 该段公路项目建设采用四级公路标准,设计时速为20公里/小时,单车道,路基全宽4.5米,桥涵设计荷载为公路-II级,泥结碎石路面。路线里程为K19+000~K34+630,全长15.723km,其中设有六处断链桩,如表1.1。交通极为不便。

拟建公路属于一般工程,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工程;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地形起伏较大。特殊岩土有人工填土主要分布于既有道路两侧。区内构造发育,岩体较为破碎,普遍风化严重,坍滑现象较多,局部地段存在小型坡面泥石流现象。地下水以少量基岩风化裂隙水和土层孔隙潜水为主,但其对岩土体边坡 工程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拟建场地地震时可能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现象,属于对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场地岩土种类较多,具有不均匀性,性质变化较大,属中等复杂地基等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确定为乙级。 2、勘察方法 本次勘察按三级公路两阶段施工图设计相应的详细工程地质勘察阶段进行,勘察范围为工程可能影响范围和所有桥涵、路基、路面、排水等工程。段内特殊岩土并不发育,地基基础较为稳定。但由于地震、构造和岩土体的因素,边坡稳定性相对较差,故本次勘察在分析既有资料和踏勘的基础上,确定着重查明边坡稳定性问题。天然地质剖面较多,场地交通极差,无进场进行地质钻探条件,勘察方法主要以现场地质调查测绘为主,辅以少量坑探。 本次勘察共投入地质技术人员3人,于10月21日开始现场地质调绘工作, 11月15日完成全部外业工作,基础资料于11月30日完成整编工作。 本次工程地质勘察共完成外业地质工作量见表1.2: (三)执行规范及标准 1、交公路发(1996)611号《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 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3、《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3) 4、《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H40--2007) 5、《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 056--84) 6、《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 7、《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9、《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10、《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3--86) 11、《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 12、《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1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1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1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 17、《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8、《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发布时间:2009-3-12 15:05:19 浏览次数:654 前言 本规范的附录E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管理。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彭轩明、张茂省、郑万模、赵松江、郭建强、张开军、李晓春、黎力、刘安云、张斌、马飞、孙党生、陈红旗、杨旭东、魏兴丽。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 引言 为提高滑坡勘查技术水平,统一技术标准,确保防治工程地质依据充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有关滑坡勘查技术标准和较为成熟的方法技术基础上,并结合市政与工程建设,自然地质景观保护等编写而成。本规范将滑坡勘查作为动态过程,并将监测作为组成内容,强调采用信息反馈法进行全过程勘查,全文共分十三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基本规定、滑坡与崩塌分类及危害分级、滑坡调查、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设计阶段勘查、施工阶段勘查、主要勘查方法、物理力学试验与稳定状态分析、竣工地质报告等内容。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滑坡与崩塌分类及危害分级、可行性论证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勘查以及应急治理的勘查要求,并规定了主要勘查方法、物理力学试验与稳定状态分析、竣工地质报告等内容。本规范适用于自然滑坡防治工程的勘查,也可用于水利水电、铁道、交通、城建、矿山等行业的滑坡防治工程勘查。本规范中除特别注明外,可适用于崩塌防治工程勘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J50123—199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66—1999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50287—1999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9—1992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 滑坡landslide 地质体沿地质弱面向下滑动的重力破坏。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过程,也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注:本规范中泛指已经发生的滑坡和可能以滑坡形式破坏的不稳定斜坡或变形体。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1.1 技术要求 资料收集技术要求 1.1.1 要求在勘察工作开始前,到设计院、地矿、气象、农林业、交通、水利等部门广泛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1.1.2 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A、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 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貌、地质条件,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河道工程的稳定性、适宜性作出评价,且为了工程地质勘探、测试工作及工点的布置提供依据。 B、工程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 重点查明地基稳定和现有河道边坡稳定的地质问题,沿线的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地面沉降等,地面陡坡、地下水、地表水活动情况,临河沿河边坡冲刷失稳可能调查调查精度按具体项目的具体要求来控制。 1.1.3 钻探技术要求 拟采用XY-1型回转式油压岩芯钻机钻探,开孔直径110mm,终孔直径不小于91mm,采用套管或泥浆护壁,对需重点查明的部位(滑动带、软弱夹层等)应采用双层岩芯管钻进。 钻探回次进尺:软土层小于或等于1.0m,其它土层一般不超过1.5m。 岩芯采取率:黏性土、强风化岩 > 90%砂土》65%破碎带、块状强风化岩、中等风化岩》65%岩芯有序摆放在钻孔旁并填好标示牌,拍照留档。 孔深误差:钻进深度内的误差控制在士5cn以内。探井、探槽和探洞:除文字描述记录外,尚应以剖面图、展示图等反映井、槽、洞壁和底部的岩性、地层分界、构造特征、取样和原位测试位置,并辅以代表性部位的彩色照片。 1.1.4 勘察取样技术要求

①取土样:在钻孔中采取土试样,严格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001)(2009版)(第9章第4节)有关规定执行。②取样间距:表层0?3m取土间距1.0?1.5m,变层加取,土层较薄(厚度 0.5?1.0m)时均应取样;3?15m深度范围内每隔1.5?2.0m取样;15?20m 深度范围内每隔3.0?3.0m 取样。 ③取样方式:对软土层采用敞口式薄壁取土器取样;对可塑-硬塑黏性土采用锤击普通取土器取样;对中粗砂(或粗砾砂)层,取标贯器内的芯样或采取扰动样。 ④场地要采取地表水和地下水试样。 1 . 1 . 5原位测试技术要求 A、标准贯入试验 为测定黏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在钻孔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利用地区经验对黏性土的状态、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作出评价;试验间距一般控制在1.0?1.5范围内。 试验要点:清干净孔内残渣及扰动土,准确丈量孔深,做好记录。具体技术操作重点如下: ①标准贯入试验孔采用回转钻进,并保持孔内水位略高于地下水位。当孔 壁不稳定时,可用泥浆护壁,钻至试验标高以上15cm处,清除孔底残土后再进 行试验; ②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并减小导向杆与锤间的摩擦力,避 免锤击时的偏心和侧向晃动,保持贯入器、探杆、导向杆联接后的垂直度,锤击速率应小于30击/min ; ③贯入器打入土层15cm 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 的锤击数,累计打入 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 达30cm 时,可记录50 击的实际贯入深度,按下式换算成相当于30cm 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

滑坡工程地质勘察

滑坡工程地质勘察 (培训教材) 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 二○○四年四月

目录 1 概述 (1) 2 滑坡可行性研究勘察 (8) 3 滑坡初步设计勘察 (9) 4 滑坡施工图设计勘察 (11) 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写内容及格式 (13) 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内容及格式 (17) 滑坡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写内容及格式 (23) 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编写内容及格式 (29) 泥石流工程地质勘察 (27)

滑坡工程地质勘察 1 概述 1.1 一般规定 1.1.1 工程地质勘察宜按设计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按不同设计阶段要求,查清滑坡的成因、类型、规模、范围、稳定状态、滑动面(带)特征、主滑方向及危害性,提出防治方案建议,供设计参考。 1.1.2 地质勘察宜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设计勘察、施工图设计勘察(详细勘察)三个阶段。对于规模较小的或现有资料表明滑体及其周边地质条件较简单的滑坡,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设计勘察合并为一个勘察阶段。 1.1.3 滑坡地质勘察应充分搜集分析现有资料,并进行实地踏勘,重视地质测绘、工程勘探、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测试、资料综合分析和报告、图件编制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保证地质资料准确可靠。 1.1.4 应根据勘察阶段、区域及滑坡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滑坡类型、勘察手段的适宜性,经济、合理地开展综合勘察工作。 1.2 工程地质测绘 1.2.1 地质测绘前,应充分收集地形图,区域地质资料、遥感图像、气象、水文、地震、降雨资料,前人滑坡调查和监测资料,以及当地防治滑坡的经验。 1.2.2 图上宽度大于2mm的地质现象必须描绘到地质图上,对评价滑坡形成过程及稳定性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如裂缝、鼓丘、滑坡平台、滑动面(带)、前缘剪出口等,在图上宽度不足2mm时,应扩大比例尺表示,并注示实际数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要求

*********高速公路初步设计工程地质勘察要求 *******集团有限公司 *******高速公路工程设计项目部 *****年*****月

一、工程概况 ******** 二、勘察的主要依据 2.1执行技术标准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3.《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5.《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 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7.《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056—84) 2.2 参照标准 1.《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I87—92) 2《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 3.《静力触探技术规则》(TBJ37—93) 4.《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 5.《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10038—2001) 6.《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TBl0027—2001) 7.《铁路工程物探规程》 8.《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 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公路行业未明确的,执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民建等行业的有关标准、规范、规程。

三、勘察目的与任务 1.初勘是根据工可报告推荐的路线走廊带,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对公路工程建筑场地做工程地质比选,为初步选定工程场地、设计方案和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提供必需的工程地质依据。 2.根据设计需要,进一步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对方案进行比选,最终确定公路路线和构造物的布设位置。 3.查明路线沿线及各桥涵构造物地基的基本地质结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对桥、隧、 路堤、路堑等构筑物设置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对地基、边坡稳定性作出评价,对隧道围岩进行分类并对其工程性能作出评价。 4.查明沿线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类型、规模、空间分布、性质,做出定性和定量评价,给出处治的合理建议并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 5.查明沿线地表水、地下水的分特征及富有情况,并进行水质分析,判断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6、查明沿线筑筑路材料及其物理力学参数,并进行储量估算及开采条件评价 四、勘察工作的一般技术要求 1 岩土分类 岩土分类同时执行路基和桥涵两个专业的分类原则。路基土的工程分类按照《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之规定,路基土的工程分级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录B 之规定,软土的划分按照《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表3.1.1 之规定;桥涵土的工程分类按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 2 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 由于前期地调是基于路线大方案的基础之上,采用底图为1:10000地形图,而本次地调底图须要求采用1:2000地形图,对前期地调工作进行强化,加深其调绘精度,其目的是更加准确的查明路线走廊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对路基、桥基以及其他构造物稳定性的影响并做出评价,初

大余县吉村镇解放村团结组滑坡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二次)中标公示

大余县吉村镇解放村团结组滑坡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二次)中标公示 1.勘察设计质量要求:满足国家及地方相应现行规范要求并通过有关主管部门审查; 2.施工质量要求:符合国家施工验收规范合格标准。 经招标人组织,评标委员会(小组)评审,中标候选人排序如下: 中标候选人排序 中标候选人名称 单位资质等级 项目负责人姓名等级、证书编号 中标价 第一 核工业华东二六八基础工程公司、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 地质灾害防治施工甲级、地质灾害防治设计甲级 设计负责人:陈保平、岩土工程高级工程师、(略) 建造师:毛凯、市政公用工程二级、赣(略) 1.地质勘探费:单价132元/米; 2.地质勘探外业见证费:地质勘探费结算价的20%计取; 3.设计费:费率1.18%; 4.施工费:下浮让利费率3.1%。 第二 江西核工业工程地质勘察院、江西江汇地质工程勘察院 地质灾害防治施工甲级、地质灾害防治设计甲级 设计负责人:罗剑、岩土工程高级工程师、(略)

建造师:曾广亮、市政公用工程二级、赣(略) 1.地质勘探费:单价132元/米; 2.地质勘探外业见证费:地质勘探费结算价的20%计取; 3.设计费:费率1.18%; 4.施工费:下浮让利费率3.1%。 第三 江西省地质环境调查研究院、江西省天久地矿建设工程院 地质灾害防治施工甲级、地质灾害防治设计甲级 设计负责人:彭霑、岩土工程中级工程师、(略) 建造师:杨人焱、市政公用工程二级、赣(略) 1.地质勘探费:单价132元/米; 2.地质勘探外业见证费:地质勘探费结算价的20%计取; 3.设计费:费率1.18%; 4.施工费:下浮让利费率3.1%。 中标候选人响应招标文件要求的投标业绩:/ 中标工期:总工期120日历天,其中设计工期20天,施工工期100天。 现初步确定中标排序第一的核工业华东二六八基础工程公司、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为中标单位。 公示开始时间:2020年3月30日公示结束时间:2020年4月2日 监督单位:大余县自然资源局 监督电话(略) 大余县吉村镇人民政府 2020年3月30日

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技术要求

榆林市东沙南延枢纽榆阳河大桥工程 地质详细勘察技术要求 一、钻孔位置及要求: 1、工程地址:榆林市东沙南延枢纽榆阳河大桥工程。 1.2、结构形式:主桥62+110+62m连续刚构; 引桥40m连续与简支梁。 3、基础形式:桩基础。 4、钻孔位置及数量:桥址钻孔数共16个,全部为控制性钻孔如地质情况复杂经设计人员同意可加密钻孔。钻孔位置见附图,“●”为控制性钻孔。 5、钻孔深度:控制性钻孔深度达地面下65 米处或深入软质岩不小于10m,硬质岩不小于5m。若遇基岩(以便合理确定持力层),应与设计人员协商调整钻孔深度。若钻至预定深度遇到不良地质时,应钻穿(要防止误认孤石为基岩),并详细记录勘探结果,若地质情况复杂,应加密钻孔。钻孔深度不含建筑垃圾厚度。勘察若与地下管线冲突,请适当挪动钻孔位置避开管线。二.勘察报告书: 勘察工作完成后应提供经资质单位审查后的勘察报告文本(含电子版),且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勘察报告书:勘察工作概况;场地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如地裂缝、软弱地基、滑坡、溶洞、墓穴等);场地土类型;岩石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岩石和土的均匀性和承载力,及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地质问题,对地基方案的论证和分析等。 ②钻探点平面布置图及地质剖面图;地质柱状图。 ③动力触探曲线图及相应的物理力学指标,含岩石的天然、饱和、

风干的极限抗压强度,桩侧岩土摩擦力、桩端承载力、桩端置入深度、软化系数等。 ④岩土试验成果表。 ⑤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判定环境水对桥 梁结构的腐蚀性,并说明地下水对构筑物在施工阶段及使用阶段的影响。 ⑥场地地震效应:提供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和场地土特征周期资料。对 桥位的适宜性和桥梁的稳定性做出工程地质初步评价,并提供抗震设计的有关参数。 ⑦气象资料:历年平均气温,历年平均月、日最高,最低气温,历年极 端最高、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冻结深度等。 ⑧桥梁跨越区域内主要水系水文地质情况,如流量,流速,冲刷情况,深度,堤岸形式,现状河床断面等。 ***其余未尽事宜按《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2)》;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规定执行。 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1.04

注册道路工程师专业知识习题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复习总结

注册道路工程师专业知识习题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1.初步勘察时,某二级公路的特大桥,工程地质条件为复杂,桥位钻孔数量最少是()个。 A.1 B. 3 C.5 D.7 2. 初步勘察时,隧道工程地质调绘应沿拟建隧道轴线及其两侧各不小于()m的带状区域进行,调绘比例尺为1:()。 A.100 , 2000 B.200 , 2000 C.100 , 10000 D.200 , 10000 3.桥梁基础埋置于覆盖层内时,勘探深度应至持力层或桩端以下不小于()。 A. 1m B. 2m C. 3m D. 4m 4.遇到下列哪些情况之一时,应对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进行修正()。 A.有地下水B.高初始应力 C.钙质胶结物D.裂隙发育。 E.围岩稳定性受软弱结构面影响 5. 根据有关规范,单跨径不超过150m的三、四级公路上的特大桥、大桥的抗震设防等级为()。 A. A类 B. B类 C. C类 D. D类 6. 根据天然孔隙比和有机质含量,软土可分为()

A.残积土B.淤泥 C.泥炭质土D.膨胀土 E.泥炭 勘察规范小结: 各位考生好,纵览《公路工程勘察规范》的全本,我们发现,注册道路工程师能考的计算极少,因此主要是以专业基础知识考查的概率最大,案例题暂时还不会出题目。这部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主要由注册岩土工程师承担,是故在复习的时候轻重要把握好,不要花费太多时间。 再者,复习这本规范的时候,考生要着重关注目录。它不同于别的规范。当试卷上有知识点出没的时候,考生只需要锁定关键性词汇,如岩土类别、工况、地形、地质、地貌等,然后对应于规范目录,快速寻找相应的章节。如果答案还没有出现,很可能在条文解释里。考生应最大程度降低做题的盲目性,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攻克其它计算题。本期参考答案: 1. D 2. B 3. C 4. ABE 5. C 6. BCE

城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Code for urban planning engineering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ing CJJ 57—94 主编单位:北京市勘察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4年11月1日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337号 根据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81)城科字第15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勘察院主编的《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CJJ 57—94,自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勘察与岩土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院负责归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主编单位负责,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六日 1总则

1.0.1 为在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城市规划的工程地质勘察。 1.0.3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必须结合任务要求,因地制宜,选择运用各种勘察手段,提供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勘察成果。在勘察工作中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新技术(如遥感、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和地质学科新理论。 1.0.4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2一般规定 2.0.1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应与规划阶段相适应。分为总体规划勘察阶段(简称总体规划勘察)和详细规划勘察阶段(简称详细规划勘察)。 2.0.2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应以搜集整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和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为主,辅以必要的勘探、测试工作。 2.0.3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量,应按下列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2.0. 3.1 勘察阶段及其任务要求; 2.0. 3.2 规划区的地理、地质特征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 2.0. 3.3 规划区已有资料和工程地质环境特征的研究程度,以及当地的工程建设经验。 2.0.4 城市规划区内的各场地,应根据其场地条件和地基的复杂程度,按表2.0.4分类。

工程地质技术要求

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张家湾铁矿地下采选联合工程硐室群及管道井工程地质勘察方案 编制单位:鞍钢集团矿业公司 编制日期:2016年9月26日

1、前言 (3) 1.1工程概况 (3) 1.2勘察的目的和任务 (3) 1.3勘察的依据 (8) 2地质条件 (8) 2.1气象水文 (8) 2.2场地地形、地貌 (7) 2.3地层岩性 (7) 2.4构造 (10) 2.5水文地质条件 (10) 3勘察工作量布置和方法 (8) 3.1勘察工作量布置 (8) 3.2工作方法 (9) 4钻探施工技术要求 (10) 5水文地质工作技术要求 (11) 5.1水文地质试验方法 (11) 5.2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16) 5.3水文地质试验参数计算公式 (16) 5.4水化学分析 (17) 6工程地质技术要求 (17)

6.1钻孔工程地质编录 (17) 6.2试样采取和试验 (18) 7钻探技术设计及质量保证措施 (19) 7.1钻孔结构 (19) 7.2套管 (19) 7.5钻进方法 (20) 8设备配置 (24) 9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24) 10预期成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前言 1.1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张家湾铁矿地下采选联合工程 建设单位:鞍钢集团矿业公司 设计单位:中冶京诚(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研究单位:东北大学 张家湾铁矿井下采选联合开采工程是一个全井下开采的采选联合开采项目。选矿厂全部布置在井下,选矿工艺厂房为一系列的大断面硐室群组。其深度在地表440-520米以下,是目前国内最深的地下建筑硐室群。 主要建(构)筑物特征表1 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一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一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1.2勘察的目的和任务 1.2.1勘察的目的 (1)本次勘察任务是查明该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