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利用外资三十年_历程_特点与前景

中国利用外资三十年_历程_特点与前景

中国利用外资三十年_历程_特点与前景
中国利用外资三十年_历程_特点与前景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摘要: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在设立经济特区时,就把经济特区定位于“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率先进行改革开放的探索”。经济特区大胆利用外资,并为适应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要求而锐意改革,带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对外开放30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经历了由少到多、由外商间接投资为主到直接投资为主、由沿海局部试验到全面参加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以开放、利用外资促改革和发展的独特道路。如今,外商投资正面临成本全面上升、国内外外商投资条件深刻变化的严峻挑战,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利用外资;历程;特点;前景

一、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

1978年我国实现对外开放以来,利用外资工作不断取得进展。1991年以前,我国利用外资以间接投资为主,对外借款是吸收外资的主体,对外借款一直占据外资的60%~70%的比重,FDI较少。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年度实际使用FDI超过间接投资额,占据了主体地位。吸收FDI是我国利用外资的核心内容,其走过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979~1986年)

1979年7月全国人大颁布实施了首部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法规——

—《我国华人民共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这一阶段,吸收FDI呈现以下基本特征:FDI的规模极为有限;地区分布不合理;FDI主要投向广东、福建两省及其他沿海城市,一些内陆地区引进FDI尚未起步;投资来源主要为香港、澳门两个地区,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极少;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酒店服务业。

2.稳步发展阶段(1987~1991年)

在这一阶段,我国初步建立起了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法律和法规体系,对外开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加大对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投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该阶段吸收FDI呈现以下基本特征:FDI的地区分布有所扩大,除沿海地区外,一些内陆地区也开始引进FDI;投资来源仍主要为香港、澳门两个地区,台湾开始对大陆进行投资产,并逐年增加;生产型项目和出口导向型项目大幅度上升。

3.高速发展阶段(1992~1995年)

在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之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国直接投资步入了高速发展轨道。特别是从1993年起,我国连续数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FDI接收国。

在这一阶段,投资环境不断完善,主要表现为:

!"进一步完善引进FDI的法律体系。到1991年底,我国已颁布100多项关于引进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此基础上,我国有关部门又颁布投资环境、外资企业注册登记、外汇管理和进出口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还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证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使引进FDI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

#"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和地区。从1992年起,曾被禁止外资进入的商业、金融、保险、航空,律师和会计等行业允许进行试点,曾被限制外资进入的土地开发、房地产、宾馆、信息咨询逐步放开。同时,除对沿海地区实行更为开放的政策外,政府还将对外开放的区域进一步扩大。

$"强化产业政策导向。1995年6月,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外经贸部联合发布了新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重新划分出了对FDI实行鼓励、限制和禁止政策的产业范围,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政策。

这一阶段FDI呈现以下基本特征:投资规模急剧扩张;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呈现高级化发展趋势;外国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外资企业自营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投资方式多样化,独资企业在FDI中的比重上升,形成了合资、合作和独资三种方式并重的格局。

4.调整与提高阶段(1996~2001年)

从1996起,我国关于FDI的政策作了相应的调整,开始由注重数量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方向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拓宽外商投资领域。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允许外国投资者在金融、保险、商业、外贸、运输、医疗、电信以及各类中介机构等领域进行投资。

#"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对于外国投资者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研究与开发中心,给予免征进口生产科和进口环节税,对其转让技术免征营业税。

$"进一步强化产业政策导向。1997年12月,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外经贸部联合发布经过修订的《外商产业指导目录》,重新划分了对FDI实行鼓励、限制和禁止政策的产业范围。

%"减少外资企业特殊待遇。从1996年4月1日起,对新批准设立的外资企业总额内进口的设备、自用原材料一律按法定生产率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中国利用外资三十年:历程、特点与前景

□桑百川

!"鼓励外资参与西部大开发。从2000年3月起,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外资投向西部的优惠政策,主要表现为扩大外资的投资领域和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这一阶段FDI呈现以下基本特征:外资到位率提高;第二产业投资所占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投资所占比重相对下降;FDI的技术含量明显增加,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纷纷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FDI的质量提高;一些内陆省份城市和西部地区投资环境较好的城市已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投资来源地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

5.成熟稳定阶段(2001年至今)

2001年,我国加入WTO。在此前后,对FDI的政策和法规作了相应修改和完善:

#"对外商投资企业法规的修改。为了使我国的外资立法更好地符合国际投资规范,而外商投资企业法也要更加符合WTO规则的要求,2000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对《中外合经营企业法》以及《外资企业法》进行了有关条款的修正。2001年3月15日,全国人大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进行了第二次重大的修改。这三部外商投资企业法律的修改,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更加符合WTO相关协议的规则。

$%取消与WTO《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相违背的法规政策。为了适应加入WTO的需要,我国取消了有关外商投资法规中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规定不符的内容,包括:取消当地成分要求,取消我国外商投资法律中进口用汇限制(外汇平衡规定),取消“以产顶进”、“替代进口”的规定,取消销售比例限制措施,取消那些国内法或行政命令项下的强制性或可予强制执行的措施,或为取得优惠地位所必须的措施,以及有关限制措施,删除外商投资法中存在的其他产品出口及进口限制条件的投资措施、出口产品及数量限制措施以及地方性的法规涉及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列举性规定不符的国民待遇和数量限制措施。

&%完善FDI的产业政策。我国政府按照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引导外商向目标产业投资的综合性产业政策。是我国调控外商投资的重要手段。我国外商投资产业政策内容有:a.《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为使外商投资更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避免盲目投资现象,我国政府多次制定并颁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法规形式将吸收外商投资的产业政策公布,提高了政策的透明度。b.鼓励外商投资的专案。主要包括:农业新技术、农业综合开发和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工业专案;高新技术专案;出口创汇专案;综合利用资源和再生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的专案;能够发挥中西部地区优势的专案等。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传统产业和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继续发展符合产业政策的劳动密集型专案。c.对服务贸易领域吸收外资采取先行试点,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发展,逐步扩大。截至2006年,商业、对外贸易、金融、保险、运输、国际货运代理、法律服务、旅游、广告、医疗卫生、会计、资产评估、教育、租赁、工程设计、咨询、房地产等领域已不同程度地向外商开放,服务业对外开放已由过去的个别行业发展为多行业。

’%扩大服务业FDI的市场准入。加入世贸后,我国服务业扩大对外资的开放,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旅游、外贸、商业等行业市场准入机会增加,为外商在华投资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这一阶段FDI呈现以下基本特征: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大项目迅速增加,外商投资的平均项目规模超过前四个阶段;跨国公司进一步扩大在华投资,并推行本土化战略,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究与开发(R&D)机构;外商投资独资化,外商独资经营形式超过合资经营,成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投资来源地仍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主。

二、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特点

1.FDI的总量与速度特点

#%FDI稳步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来,我国吸收FDI稳步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引资大国截至2007年底,我国实有外商投资企业28.62万户,累计实际使用FDI达7783亿美元,外商实有资本总额达2.11万亿美元#%,其中,2007年不包括金融机构实际吸收FDI达748亿美元$%。

在FDI总量保持高位的形势下,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一,外商投资企业研发活动开始向我国扩散。中国商务部资料显示,外商在华投资的独立研发机构总数已经超过900家。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研究,我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首选地。第二,服务业外商投资成为新热点。这:一方面,由于我国切实履行了加入世贸承诺,对外资大幅度开放了服务市场;另一方面,则是由服务外包的国际新趋势所决定的。第三,并购成为外资进入我国日益重要的新方式。第四,重化工业等资本与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行业成为外资进入的新热点。这是由于外资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看好,同时这也是我国已经进入重化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第五,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初露端倪。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我国中心城市设立经济总部。

$%FDI发展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主要形式。我国吸收外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外商间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外资的形式看,早期的外资主要采取对外借款方式获得。20世纪90年代,FDI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主要形式。

就引资战略而言,我国采取的是欢迎FDI而谨慎引进证券组合投资的政策。因此,对于FDI有种种优惠,而对证券组合投资的进入则设置了重重障碍。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FDI引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证券组合投资的引进却是微不足道的。以证券组合投资引进较多的年份如1997、2000、2003、2004年来计,只有2004年超过100亿美元,其他年份均不到100亿美元;而近年来的FDI引进却多达500、600亿美元以

上。

证券组合投资存量与FDI存量相比,也相去甚远。根据IMF的统计,1997年,我国的证券组合投资存量为193.24亿美元,2001年达到202.86亿美元,2002年为202.85亿美元。而商务部的数据则表明(按年折旧率10%计算),1997、2001、2002年,我国吸引FDI的存量分别为1371.7亿美元、1585.05亿美元与1685.33亿美元。这两组对比鲜明的数据,较好地刻画出我国偏向FDI而证券组合投资较少的特点。

!"占全球FDI的比重不断提高。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吸收FDI的规模越来越大,占全球FDI的比重不断提高。1980、1990年,我国吸收FDI占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比重分别为0.01%、0.82%。1994~1999年,该比重已经上升到7.43%。经历2000年和2001年的短暂低谷之后,从2002年之后该比重又开始逐步攀升。2006年,全世界FDI流入量达到13059亿美元,我国吸收外资695亿美元,占世界的5%!"。

2.FDI地区分布特点

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相对应的是,我国吸收FDI在地区分布上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FDI高度集中于东部地区。

#"FDI高度集中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在历史上是我国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也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在吸收FDI方面,率先实行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成为吸收FDI最多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带(深圳、珠海、广州、东莞、汕头等地)、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苏州、杭州、昆山等地)、胶东半岛(青岛、烟台等地)和环渤海湾地区(天津、大连等地)都是外商在我国沿海地区投资的集中地。未来随着我国进一步加大西部开发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外商对华投资会逐步向西部转移,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东部沿海地区都仍将占有主导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西部地区FDI明显加快。1997年,国务院通过制定一系列FDI鼓励和引导措施,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吸收FDI的扶持力度,促进外商增加对中西部的直接投资。为配合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国家鼓励外商投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尤其是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指导目录》充分考虑到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资源、产业、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放宽FDI限制,对于促进产业转移有序承接,扩大和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西部FDI数量明显增加。

此外,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房地产价格攀升,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东部地区的FDI综合成本提高,也是促使FDI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要动因,中西部地区吸收FDI呈现上升趋势。

3.FDI产业分布特点

目前,我国吸收FDI的产业结构的基本格局是:第一产业中FDI的比重很小,投向第二产业的投资占据主导地位,投向第三产业的外资呈迅速上升的趋势。

&%FDI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对外商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工业,在加入WTO之前,外商在服务业上的投资壁垒非常高,工业领域吸引了大量的FDI。从外资存量来看,我国吸收外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约占外资存量的2/3,劳动密集型工业行业是外商投资企业比较集中的领域。外商投资企业集中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上述6个行业当年实际使用FDI占制造业实际使用FDI的50.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的FDI明显增加。对外开放初期,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数量较少。加入WTO后,服务业市场准入放宽,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电信业、物流业以及会计、法律、计算机、工程管理和其它咨询服务业,成为FDI流入的重要部门。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领域(按WTO部门分类)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141家,实际使用FDI211.39亿美元;非金融服务贸易领域(按WTO部门分类)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129家,实际使用FDI146.92亿美元。

4.FDI来源地特点

在来源地上,我国FDI主要来自于亚洲地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投资占的比例并不高。1979~2006年间,我国利用的FDI来自亚洲地区的项目数、实际使用金额分别占我国吸收FDI总数的83%、65.99%,占了绝大部分。来自北美洲的比例分别为:11.18%、8.43%,而来自欧盟的仅为:4.34%、7.48%。这说明影响我国吸引FDI的偶然因素居多,没有形成欧美投资的稳定发展势头,如我国的知识产权是影响美国到我国投资的最大问题。但近些年,随着我国吸收外资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投资环境的日趋改善,来华直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吸收FDI的来源构成开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球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华从事直接投资活动。同时,据国内外的调查机构调查显示,我国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区位。

5.FDI方式特点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上半期,建立合资企业是FDI进入我国市场最主要的形式。但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外商独资方式已成为当前我国吸收FDI最重要的方式。

首先,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国家在制造业领域逐步放宽了外国投资者股权比例限制和独资方式可投资的领域。特别是2000年和2001年,我国修订了《外资企业法》和《外资企业

法实施细则》,取消了对外商独资企业在设立条件、减资、设备出资、内销和出口比例等方面的限制;2002年以来国家三次修订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其重点之一就是减少股比限制,除少数资源性、战略性领域外,大部分制造业领域都已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同时,为履行我国加入WTO承诺,国家逐步取消了广告、租赁、会展、分销、道路运输、旅行社、货运代理等服务业的独资限制。政策上的宽松加快了外商独资方式的发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倾向于设立外商独资企业。

其次,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我国关于外资并购的法律环境日益完善!",思想观念和行政管理手段的改变,资本市场和中介机构的发育,外资并购投资的综合成本下降,一些外商选择并购方式投资进入我国市场。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后一般以外商独资企业或外商控股企业的形式存在。

再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步伐加快,外国公司对国内情况越来越熟悉,外国公司不但能够控制自己的业务,按照自己的战略规划在华业务,扩大经营范围和经营地域,同时,还可以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理念从事生产、营销活动。在进入我国市场之前就在市场经济下摸爬滚打多年的外国投资商,即便离开我国的合资伙伴,运用其长期积累起来的市场管理经验,也能够赢得市场竞争,获得较高利润。尤其是在对外开放中,外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越来越熟悉,外商对我国合资方的战略资产和经营性资源依赖程度大大减少,合资的重要性降低,为了独占高额利润,按照跨国公司自身的理念确定新的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市场策略,外商走上了独资化道路。

最后,在一些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中外双方存在摩擦,交易成本高,双方对合资的兴趣下降。选择独资经营,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外商投资的利润率。

2006年我国吸收FDI方式情况(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2007年中国外资统计》。

6.FDI投资主体特点

在我国引进FDI的初期,投资企业以私人投资的中小企业为主,项目规模偏小,技术水平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港澳台一直是祖国大陆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地,而港澳台企业的特点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小,技术含量相应较低。尽管港澳台对祖国大陆的直接投资占全国实际吸收外资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态势,但在2004年这一比重仍高达37.4%,最高时的1992年是79.6%#"。

从1992年以来,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迅速进入我国,逐步成为外商对华投资的主体。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特点是单个项目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对当地的技术溢出效应更强。目前,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约有480多家已经在我国进行投资,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

跨国公司投资迅速增加,投资质量改善,主要原因是:我国保持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对跨国公司产生了巨大吸引力,跨国公司持续看好我国经济发展前景;持续的市场化改革,为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因而市场退出成本高的跨国公司投资创造了可以预期的、不断改观的体制条件;不断改进的、富有吸引力的外资政策,稳定的政治环境,创造了适宜跨国公司投资的区位优势,使我国在争夺跨国公司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优质廉价的劳动力和较低的投资综合成本,构成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比较优势。

三、利用外资的前景

对外开放30年来,外资经济同公有经济、民(私)营经济一起构成了我国经济三大组成部分。外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可小视: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拉动经济增长,促进资本形成,提高工业产值和增加值,提升出口规模,缴纳税收,提供就业机会,促进技术转移和生产力提高,产生正向的外部效应以及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35%左右;以外商投资税收为主的涉外税收占全国工商税收总额的比重上升到占全国的20%,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7%以上,外资企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2%左右。外商投资在促进改革和发展中,改变了我国经济运行的轨迹,加速了我国参加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使我国快步融入全球经济主流。

在看到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30年积极贡献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当今我国对外开放正步入全面转型期,利用外资的内外部条件也正在发生变化。从内部条件看,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利率提高,外商投资企业成本提高,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优势在削弱,低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的投资受到更大挑战;外商投资增长伴生的矛盾日益复杂,助长贸易失衡和流动性过剩,内外资企业竞争加剧、摩擦增加;我国经济对外资的需求逐渐发生变化,我国利用外资已经不再单纯是为了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吸收外资正从过去的弥补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的“双缺口”向带动经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转变,

投资方式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金额比重%全国总计694.68100

中外合资企业143.7820.7中外合作企业19.42.79外商独资企业462.8166.62外商投资股份制4.220.61

合作开发

其它64.479.28

从数量扩张型质量效益型转变。从外部条件看,近年世界经济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科技全球化、研发全球化和服务外包等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能源危机日益凸现,金融危机时有发生,贸易争端频频爆发,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可能性加大,全球经济的波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外商投资、对外贸易和宏观经济运行。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实现持续快速高效发展就成为关键问题。

30年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已经使中国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主流,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中遇到的新问题只能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来解决。

首先,未来我们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中,不仅要继续保持吸收外资的一定规模,而且要更注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更注重利用外资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贸易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与影响。这就决定了在扩大开放中,要按照自身发展需要,优化引进外资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探索把引进外资与提升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结合起来,同带动经济发展、企业技术改造结合起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提高,通过积极利用外资,继续不断输入新的经济变量和改革动力,推动各个层面的协调开放和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性,促使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持续、高效、协调发展。

其次,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沿海地区的外商投资加工贸易需要升级和转移。面对成本上升等压力,沿海地区要想继续留住加工贸易企业,就必须使加工贸易企业能够抵偿成本上升造成的收益损失,获得正常利润率。这一方面需要沿海地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推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减少企业与政府的摩擦,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则需要企业加快产品工艺创新、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值,建立企业创新配套支持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金融支持、财政支持和产业政策扶植。企业创新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的事情,如果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不得不向外转移,也有两种转移方向,一是向国外转移,二是向内地转移。如果向国外转移,则会对全国的就业、税收和经济贸易增长造成不利影响,最好的结果当然是向内地转移。内地面对沿海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转移的难得机遇,需要加强与沿海的合作,用好外商长期在沿海经营形成的商业环境平台,把沿海作为外商投资内地的信息中心、媒介中心和沟通纽带,作为内地联系海外市场的枢纽;内地还应该发挥劳动力、土地等价格相对较低的成本优势,打造适宜投资的区域环境,努力改革经济管理体制,遵循国际经济惯例,提高政府效率,弥补交通运输成本高、商业配套环境差等缺陷,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再次,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在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即服务业全球转移的过程中,经历30年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已经具备大规模承接服务业转移的能力。因此,应该抓住机遇,在生产性服务领域(生产活动在流通领域的继续,以及为生产提供服务的活动),如:产品分类、包装、仓储、运输、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勘探、技术研发等领域,主动吸收外商投资,拓展产业规模和区域辐射功能;在非生产性服务领域(纯粹的流通活动,以及为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如:贸易、广告、传媒、会计、法律、咨询、旅游等领域,扩大市场准入,引进多元市场竞争主体,带动产业发展。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方式上,积极采用国际上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方式,建立服务外包基地和服务外包中心,吸引外资投资在中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争取早日使中国成为在世界名列前茅的国际服务外包大国。□

注释:

!"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2007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基本情况的统计数据。

#"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

&"我国关于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初禁止外资并购国有法人股、限制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到90年代后期后允许外资并购,鼓励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再到规范外资并购行为,有关外资并购的法规政策从支离破碎到渐趋系统化。

’"中国商务部:《2005年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2006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参考文献:

[1]江小涓.我国的外资经济[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李蕊.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与我国技术跨越式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王志乐.静悄悄的革命——

—从跨国公司走向全球公司[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8.

[4]冼国明.国际直接投资的全球新趋势[J].国际经济合作,2002,(10).

[5]桑百川.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全面转型期的政策选择[J].国际贸易,2008,(01).

[6]李仲周.国际服务业外包:机不可失,时不再来[J].WTO经济导刊,2004,(10).

作者简介:桑百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史 1972年6月5日至16日,世界上第一次国际性的环境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有113个国家派代表参加。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1972年6月5日是世界是第一个环境日。历届世界环境日主题: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1975年:人类居住;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1979年:为了儿童的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1980年:新的十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保境识;1983年: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1984年:沙漠化;1985年:青年、人口、环境;1986年:环境与和平;1987年:环境与居住;1988年: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1989年:警惕全球变暖;1990年:儿童与环境;1991年: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1992年:只有一个地球--关心与共享;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1994年:一个地球一个家庭;1995年: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1996年: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1997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1998年:为了地球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2000年: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2001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2002年:让地球充满生机;2003年:水----二十亿人生于它;2004年:海洋存亡,匹夫有责;2005年: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2006年:莫使旱地变为沙漠;2007年:冰川消融,后果堪忧;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1973年8月5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会议交流了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制定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安排了近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在会议行将结束时,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有各界代表出席的万人大会,对会议作了总结,向全国发出了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动员令。 中国于1979年加入了联合国环境署的“全球环境监测网”、“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中心”和“国际环境情报资料源查询系统”。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在中国兰州设立了“国际沙漠化治理研究培训中心”总部。 中国自1979年起先后签署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关于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赛尔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修订本)》、《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2年伦敦公约》等一系列国际环境公约和议定书。 1980年成立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到1995年出版各类环境图书860种,500多万册。 1981年,中国成立了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对全国环保系统的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 1982年5月4日,由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国家测绘总局和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的部分机构,与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合并,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中国家用电器行业30年发展历程

中国家用电器30年发展历程 1978年以前 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第一台使用封闭式压缩机的冰箱。 1956年,沈阳、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开始生产冰箱,供医院及科研单位使用,并试产了集团用洗衣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天津712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制造的显像管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标志着当时中国电视机研制技术与日本基本处在同一水平。 1962年,沈阳日用电器研究所试制出中国第一台洗衣机。 1965年,上海空调机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台三相窗式空调器。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同样在天津712厂诞生,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大幕,但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 1976年,广州家用电器总厂试制成功全塑喷流式洗衣机;随后,波轮式套桶洗衣机在无锡洗衣机厂试制成功。 1978年~1983年 1978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轻工业部同纺织工业部分开。为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成立了五金电器工业局。同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计委)计委决定,由轻工业部统一归口管理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家用电器工业,并将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列入国家和部管计划,同时对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家用电器零配件和原材料(如冰箱压缩机、洗衣机定时器、ABS工程塑料等),由国家列入进口计划,轻工业部统一分配,解决了重要零部件配套问题,这对促进各地主管部门重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年,国家还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 1979年4~5月,以轻工业部部长梁灵光为团长的中国轻工业代表团访问日本。在考察期间,同日本著名家电公司洽谈引进冰箱心脏部分——压缩机项目,该项目于1984年正式列为国家重点项目。7月,轻工业部五金电器工业局在苏州召开了全国家用电器发展规划座谈会,此次会议被称为“家用电器发展誓师大会”。会上规划重点省市二轻系统集团所有制机械修配厂、五金厂、工具厂转产洗衣机、冰箱、电风扇和电饭锅等家用电器产品定点生产工作,利用集体经济资金发展家用电器生产,并对转产的家用电器生产的供产销和基建投资技术改造措施费用,纳入国家和地方计划进行了综合平衡,妥善安排;会上同时制定了1979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摘自: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院网站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存在一定数量的民营经济。为了解决国民经济面临的严重困难,党和政府对当时的民营经济采取了许多帮扶措施,如帮助私人资本度过存货滞销、资金周转不灵等难关,适当减轻私营企业税收负担,协商解决劳资矛盾,发动工人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等。这些措施使民营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与1949年相比,在国民经济恢复期结束的1952年,私营工业企业户数增加了21.4%,从业人员数增加了25.1%,总交货值增加了 54.2%;私营商业户增加了6.9%,从业人员数增加了2.2%,零售额增加了18.6%。 然而,随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出(1952年底),民营经济很快地退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并在20多年的时间里几近灭绝的境地。以“一五”时期国民收入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为例(见表1),民营经济的比重与国营集体经济的比重之间呈现出强烈的此消彼涨的变化。到1957年,我国只有一些偏远地区存在9万多个体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营经济重返我国国民经济舞台。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一、恢复时期(1978-1987) 20世纪70年末80年代初,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启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举措,打破了传统的“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农村存在的隐性剩余劳动力显性化。在城市,待业青年和社会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以及大量返乡知青的安置问题亟待解决。由于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短缺现象十分严重,仅凭国营、集体经济的力量已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受到长期压抑的需求。这些因素为民营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

中国家电发展历程

1978年以前 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第一台使用封闭式压缩机的冰箱。 1956年,沈阳、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开始生产冰箱,供医院及科研单位使用,并试产了集团用洗衣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天津712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制造的显像管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标志着当时中国电视机研制技术与日本基本处在同一水平。 1962年,沈阳日用电器研究所试制出中国第一台洗衣机。 1965年,上海空调机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台三相窗式空调器。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同样在天津712厂诞生,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大幕,但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 1976年,广州家用电器总厂试制成功全塑喷流式洗衣机;随后,波轮式套桶洗衣机在无锡洗衣机厂试制成功。 1978年~1983年1978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轻工业部同纺织工业部分开。为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成立了五金电器工业局。同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计委)计委决定,由轻工业部统一归口管理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家用电器工业,并将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列入国家和部管计划,同时对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家用电器零配件和原材料(如冰箱压缩机、洗衣机定时器、ABS工程塑料等),由国家列入进口计划,轻工业部统一分配,解决了重要零部件配套问题,这对促进各地主管部门重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年,国家还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 1979年4~5月,以轻工业部部长梁灵光为团长的中国轻工业代表团访问日本。在考察期间,同日本著名家电公司洽谈引进冰箱心脏部分——压缩机项目,该项目于1984年正式列为国家重点项目。7月,轻工业部五金电器工业局在苏州召开了全国家用电器发展规划座谈会,此次会议被称为“家用电器发展誓

民营经济改革四阶段

民营经济改革四阶段 统计数据表明,尽管民营经济占用社会资源的比重仅有三分之一,但对GDP增长的贡献已经占到三分之二。 从民营改革3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采取的发展民营经济的改革措施大多带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从民营经济总体来看,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解放前存而不论,改革开放前一直处于压制状态,也不做考虑):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7年,起步阶段,民营经济开始茁壮成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78年,当时的计划经济已经难以为继,主要原因是存在两大难题:日常必需品(含粮食)短缺和严重的劳动力过剩(知青返城使这一问题更加恶化)。为了解决这两大难题,国家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开始允许个体经济(个体工商户)发展,雇工超过7人的则称为私营企业。这一时期民营经济的发展活跃了市场,增加了供给,扩大了就业。 第二阶段,1988年至1991年,徘徊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相当一部分纯私营企业被迫变身为“股份合作制”,来保护自己,部分地方政府也在引导和鼓励民营经济向这个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1992年至2001年,快速发展阶段。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发表之后,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增长速度极快,在此阶段,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受到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但在此阶段后期,民营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同期,国有经济民营化有较大发展。 这一阶段,发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政府认识到依靠国家力量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韩日模式实际上有较高的经济风险,转而学习美国模式发展中小企业。同时,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较快,机制灵活,直接对国有经济形成了冲击,相当一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特别是纺织、食品、家电等行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亏损严重,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不堪重负,财政风险日益高企,甚至影响到银行(对于部分亏损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指示银行继续贷款以维持其生存),于是国有企业民营化在国有中小型企业中开始大规模展开,即改制浪潮(也被称作“国退民进”)。 第四阶段,2002年以后,全面发展阶段。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给各地发展民营企业带来良好的机遇,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各地纷纷高调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阶段,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三资经济的融合渗透以及博弈竞争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 由于民营经济在税收贡献、就业吸纳两大方面都成为第一位重要的所有制成分,国家开始由被动支持民营改革(以往民营改革大多是下边先开始改革,后来取得中央承认和允许)转为主动支持民营改革,但由于国有利益集团以及外资利益集团的存在,这一过程并不顺利,

中国酒店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酒店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宏观经济简要分析 (一)宏观经济形势简要分析 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其中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 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 8.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复合增长率为11.2%,到2015年,服务 增加值比重将增加四个百分点达到47%[1] 。数据表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依然 良好,服务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二)酒店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旅游总收入29475亿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其中,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10.3% ,国内旅游收入 同比增长15.7%,入境旅游人数及入境过夜旅游外汇增长3.3%[2]。 预计到“十三五”,我国旅游人数会达到35亿,入境过夜人数会达到1.5 亿。从宏观面看,酒店行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中国酒店业发展战略及政策走向分析 (一)国家政策将突破预期 根据我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现状,旅游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的战 略性支柱产业,并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我国已跻身为世界第一大入境 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由此可见,中国已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 国内旅游市场。 (二)酒店产业政策与发展方向 1、全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引导着中国酒店业的发展方向。 1)持续稳定的保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将有利于我国旅游酒店也的进一步发展; 2)旅游业在我国未来十年的历史发展时期内,将再一次引来历史性的大发 展,而作为旅游业基础产业之一的酒店业也将随之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 2、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进一步促进国内外酒店集团在本土的竞争。 3、连锁化、集团化将成为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酒店业的发展方向。 4、民营企业将在中国酒店业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酒店业是竞争性较强的企业,国家的大政策是:国有资产将有选择性的退 出酒店领域,并在3—5年内减少国有资产在酒店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因此,民 营企业将是中国未来酒店业市场的主力军,国家在政策法规,经融环境和维护 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等方面所提供的支持,都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这 些因素都为民营企业介入酒店业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三)国家相关政策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获得国务院通过,对于旅游产业的重视首次 上升到中央战略级别,国家有意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对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包括旅游在内的整个大消费崛起有相当的导向作用。 2010年12月29日,国家旅游局、中国银行在京签署了《支持旅游产业发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摘要:随着国际上环境保护形态的变化,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果。从新中国成立到国家环境保护部成立,环境保护方针政策、行政体制、法律法规等方面都不断完善和进步,并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果,30多年环保事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世界环保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环境保护;发展;历程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m change,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to set up,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y, administrative system,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o on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progress, and obtained a joy results for more than thirty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but also for the worl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make its own contribution.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course. 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中国DVD行业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DVD行业市场发展历程 第一节 1997~1999年概念普及期 1997年,DVD影碟机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在这一阶段,VCD仍然是影碟机市场的主力,而DVD才开始被消费者了解、认知。1997年中国DVD产量仅为5万台,中国DVD机市场销售量仅占影碟机总销量的0.5%。随着新科、万利达等企业的宣传,DVD影碟机的概念逐步被消费者接受,到1999年时国内DVD影碟机产量已经达到200万台,DVD概念普及初步完成。 图表 6:1997-1999年中国DVD产量统计 资料来源:锦秋财智咨询整理 第二节 2000~2002年产量飞速突破期 一、2000~2002年产量分析 图表 7:2000-2002年中国DVD产量统计

资料来源:锦秋财智咨询整理 随着DVD机芯和解码芯片等硬件技术瓶颈得以突破,国内的DVD影碟机的生产和销售得到迅速的发展,价格不断下降,国外品牌也纷纷进入国内市场,以合资或者OEM形式推出各种价格适宜国情的机种,DVD机普及的速度不断加快,也进一步刺激了配套家庭影院器材的消费。 2002年中国DVD产量达到3500万台,是2000年的近十倍,DVD市场正以飞速发展的态势扩张。 二、2000~2002年销量分析 图表 8:2000-2002年中国DVD销售量统计 资料来源:锦秋财智咨询整理 2000-2002年消费者对DVD的需求正不断增加,这使得国内DVD影碟机销售量从2000年的180万台,增长到2002年的1131万台。

这一时期,消费者需求受DVD影碟机价格较高,使2000、2001年销售规模增长较慢,随着DVD影碟机产品价格下降,DVD消费开始进入高潮。 三、2000~2002年主要生产企业分析 在2000年DVD市场中,国产品牌的知名度比起进口品牌有所逊色,仅有步步高以45.5%入围前四名。 图表 9:2000年DVD品牌知名度分析 资料来源:锦秋财智咨询整理 从品牌拥有率上看,DVD市场中国产品牌的竞争优势相对于VCD似乎有较大下降,在所有拥有DVD的被访者家庭中,进口品牌的拥有率为54.9%,国产品牌的拥有率则为45.1%。 虽然2000年进口品牌在市场上居主导地位,但由于国内厂商在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产生了较大成效,在市场跟进过程中又不断采用降价策略,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最终后来居上。 第三节 2003~2005国内需求快速增长期 一、2003~2005年产量分析 图表 10:2003-2005年中国DVD产量统计

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

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 摘自:《》第一章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 现在,我们闲话少谈,开始进入正题,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民营企业在过去二十几年的发展历史。 按照民营企业的发展时期来说,它产生于1978年以后。也就是在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才得以出现并发展起来,可以看到中国的民营企业同世界上的着名企业相比较,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小伙子。从发展的时间上来看,世界上的那些着名企业一般都已经有了两百多年的发展时间了,有的企业还不止两百年呢,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到现在为止才拥有二十几年的发展历史,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相比,说中国的民营企业是一个小伙子一点儿都不过分。毕竟自己确实不比人家强,在这里不是故意贬低咱们中国自己的家底。这里只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这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地位。没有历史性的家业基地,是没有人把咱们当成真正的强者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民营企业是以个体经济的形式存在的.在那个时候,中国的民营经济的社会地位也是很低的.因为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的原则,是不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存在的.虽然在我们的国家里叫做个体经济,其实它仍然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实质.在这里讲,我们也可以知道,在当时的中国里民营经济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的十分缓慢.再者,资本主义在咱们中国的社会名声也不太乐观,在中国人民的眼里,资本主义总是带着一种很让人讨厌的色彩.比如说,资本主义的贪婪、吝啬、剥削、压榨以及欺骗等等形象,总是很浓重的在中国人心中存在,而且印象也很深刻。中国人一提到资本主义也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所以我们的民营经济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很缓慢自然就不为奇怪的现象了。 如果说我们的民营经济有什么翻身的机会的话,那应该就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的那一年——1978年。自邓小平上台执政以来,我们的民营经济才有了鲤鱼翻身的好机会。我记得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式承认民营经济的存在,并且还把民营经济当成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补充,允许民营经济的合理存在,可以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资本主义有史以来(在中国),还是第一次承认资本主义经济的合理存在。以前的民营经济之所以发展的相当缓慢,就是在很严格的体制下自己难以伸展自己的能力和手脚。而现在在着方面的阻力这个时候就相对要微弱了很多了,至少民营经济可以名正言顺的在这个国家的领土上存在了,可以大胆的进行自己的发展计划,在社会主义市场上也不再受到经济成分的歧视了......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 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自人类出现以后,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生物是在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而存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 一、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历程 从全球视野看,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宝贵的觉醒、奋起的飞跃”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随着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传统工业化在创造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围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八大公害。 (二)第二阶段:宝贵的觉醒。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开始觉醒。在环境觉醒历史进程中,出现过著名的3本书。第一本书是《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逊是一位美国海洋生物学

家。这本书揭露了为追求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因而也有人把它叫做《没有鸟鸣的春天》。其代表性语言是,“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第二本书是《增长的极限》,是1972年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会聚在罗马提出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的代表性观点是,“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第三本书是《只有一个地球》,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经济学家芭芭拉·沃德和生物学家勒·杜博斯撰写的。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不进行环境保护,人们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 (三)第三阶段:奋起的飞跃。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和宝贵的觉醒之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对发展不断进行深刻反思。以四次世界性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期间发生了4次历史性飞跃。 1.第一次飞跃是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世界各国开始共同研究解决环境问题。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确立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原则。环境宣言原文引用了主席的话:“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会议开幕日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同呼吸、共奋斗”。

电视机的发展史

【电视机的分类】 一、按色彩 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 二、按尺寸 5英寸、14英寸、18英寸、21英寸、25英寸、29英寸、34英寸、背投、其它 三、按屏幕 球面彩电、平面直角彩电、超平彩电、纯平彩电 四、按显像管 普通电子管彩电、液晶显示彩电、离子彩电等 五、按显示比例 4:3 16:9 5:4 16:10 电视机中的寸是英寸,测量的是对角线的长度: 1英寸=25.4mm 所以29寸的电视,对角线的距离应该是73.66厘米。 [编辑本段]【电视机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19世纪末,少数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 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192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电视机。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

代的事件。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美国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到1953年设定全美彩电标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电视 第一台电视机面世于1924年,由英国的电子工程师约翰·贝尔德发明,到1928年,美国的RCA电视台率先播出第一套电视片《FelixTheCat》,从此,电视机开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信息传播和思维方式。从此,人类开始步入了电视时代。 [编辑本段]【电视机的发展历史】 第一台电视机面世于1924年,由英国的电子工程师约翰·贝尔德发明,到1928年,美国的RCA电视台率先播出第一套电视片《FelixTheCat》,从此,电视机开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信息传播和思维方式。从此,人类开始步入了电视时代。 ——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球面到平面 我国彩电业起步于70年代中期,至今已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导入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成长期,心脏90年代中后期的成熟期。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在1958年。在大跃进热潮中,天津712厂彩国产电子管心脏一部分当时苏联的元器件生产出了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当时我国电视机研制技术与日本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同一地点诞生,从此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但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心脏政治形势的影响,70年代我国彩电定的发展缓慢,降彩电显像管等关键部件仍需要进口外,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拉大。 70年代未、80年代初我国彩电事业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在自力更生基础上,遵循以市场换技术的指导方针,与国外合作,彩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来发展自己的民族彩电工业。 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1982年10月份竣工投产,接着我国彩电工业摆脱了自行摸索的阶段,缩短了与国外彩电技术的差距。不久,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这期间我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并很快形成规模,全国引进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并涌现也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5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663万台,超过了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这期间国产品牌无论是技术还是规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仅长虹的产量就已达到单班日产1500台,但是由于我国电视机市场受结构、价格、消费能

酒店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酒店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第一章中国宏观经济简要分析 一、宏观经济形势简要分析 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 一产业增长3.3%;第二产业增长9.2%;第三产业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49%。“十二五”期间的数据表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依然良好。,可谓稳中求 进。 二、旅游及酒店业发展形势分析 去年,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了2014年中国旅游经济运 行状况与2015年发展预测的报告,报告对2015年旅游经济总体形势持相对乐观的预期,预计2015年全年旅游总收入3.9万亿元,同比增长14.7%。预计到“十二五”末期,国内旅游人数会达到33亿,入境过夜人数会达到1亿。从宏 观的基本面看,旅游及酒店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第二章中国酒店业发展战略及政策走向 分析 一、政策突破预期强烈 根据我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未来五年旅游业将成为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并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二、全国酒店产业政策与发展方向(一)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旅游业的持续较快发展引导着 中国酒店业的发展方向。 1.持续稳定的保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将有利于我国旅游酒店 业的进一步发展; 2.旅游业在我国未来十几年的历史时期内将再一次迎来历史性的大发展,而作为旅游业基础产业之一的酒店业也将获得空前大发展的机遇。酒店业是竞争性极强的行业,中央的大政策是:国有资产将有选择性的逐步退出酒店领域,并在3-5年内减少国有资产在酒店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因此,民营企业将是中国未来酒店业市场的主力军。 第三章中国酒店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第一节中国酒店业发展现状 从总体存量上看,多数本土酒店集团在2015年实现了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作者:王红星(****洛阳市委党校,河南洛阳471003) 发布时间:2008-10-7 摘要: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不断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也是我国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30年里,民营经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已经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今后发展既面临重大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民营经济;发展历程;未来展望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入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民营的关键决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作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方面,民营经济的发展始终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相连的,既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也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动力。 一、中国民营经济30年发展历程回顾 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国民经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不断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民营经济起步于个体经济,成长于私营经济,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国民营经济30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年-1992年。民营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力量,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性时期,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鼓励和支持劳动者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力的补充,时代在发展,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内的城乡个体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私营经济也是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力的补充。1988年4月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于私营经济的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确定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同年6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管理条例》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目标,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营补充多种经营成份长期共同存在。 第二个阶段,1992年-2002年。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补充作用,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呈快车道,真正的融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的阶段,并明确的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上的这一突破,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制度的保障,注入了强力的动力。 第三个阶段,2002年至今个体经营户以及平等经济,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历史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明确的提出,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我毫不动摇的鼓励和推动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放缓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市场竞争中,相互的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平等保护人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革除体制障碍促进科技私营经济的发展,2004年全国人大十一届二中

中国酒店行业现状分析

中国酒店行业现状分析 回顾过去的20年,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历经了80年代初的茫然无措,到90年代开始的突然启动,再回归到现在的生机盎然。历经23年的风雨兼程,生命力愈加旺盛。中国的酒店业是最早向外资开放的行业之一,早在1982年就出现了第一家合资酒店“北京建国酒店”,在此后的二十年中,中国酒店业更是伴随着国际酒店业的发展与渗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一、酒店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1、的数量规模加速度扩张 自1980年开始,中国酒店业的产业规模成倍数地加速发展。酒店的供给量随着需求的扩大而快速增长。以旅游涉外酒店为例,1980年有酒店203家,2002年光星级酒店就增加到8880家,增长近44倍。 同期,客房间数增长30余倍。旅游酒店每五年的增长率在50%以上。 2、档次与规模结构已经形成 如果不分系统地将各类酒店放在一起,到2002年末(1)五星级酒店175座,共有6.49万间客房,占中国星级酒店客房总数的7.23%;(2)四星级酒店635座,共有14.35万间客房,占中国星级酒店客房总数的 15.99%;(3)三星级酒店2846座,共有34.65万间客房,占中国星级酒店客房总数的38.62%;(4)二星级酒店4414座,共有30.60万间客房,占中国星级酒店客房总数的34.10%;(5)一星级酒店810座,共有3.64万间客房,占中国星级酒店客房总数的4.06%。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 3、空间分布出现三阶梯状态 中国酒店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三阶梯状态:第一阶梯是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第二阶梯是中国的中部地带,第三阶梯是西部地带,整个态势是东多西少。拥有星级酒店座数多少排列,位居全国前十名的地区是:(1)广东926座; (2)浙江723座;(3)江苏575座:(4)北京572座;(5)云南560座;(6)湖北473座;(7)山东401座;(8)辽宁347座;(9)上海319座:(10)湖南319座。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要求: 1、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总体特点; 2、各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和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室 教学过程: ★一、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历史分期 P1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 借用钱理群的话说: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指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所发生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最新的分法,是用“三个十年”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1917—1927年(20年代)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40年代) 二、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一)前五四文学时期 1898年戊戌变法:梁启超、康有为 梁启超:创办《清议报》,开始“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 林纾:开拓“汉译小说”,翻译了近180种西方名著。 (二)新文化运动 P3 序幕: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新青年》 主要内容:“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打倒孔家店”,是思想革命

和文学革命的统一。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1、文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原因 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文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 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3、文学革命的实质 (1)文学语言的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的“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文学观念的革命P4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中国民营企业模式的历史演变和展望

中国民营企业模式的历史演变和展望 中国在过去27年里维持了世人瞩目的高经济增长。推动这一高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最初的国有、集体企业混合引擎逐步过渡到国有、民营和外资三大引擎,且民营经济份额不断拓展。近5年来,作为民营企业代表的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年度增长率分别达到22.8%和16.5%,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4.2%的水平。2004年,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吸纳就业人口超过1亿;民营工业企业完成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一半以上;各类民营企业已经实现了我国70%以上的对外出口;在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各类民营企业的投资比重也超过了40%。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此背景下,更引起了我们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关注。我们意在从历史发展的逻辑去研究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探索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趋势去论析民营企业发展的几个重要议题,展望未来发展,诊断民营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和模式演变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20多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到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阶段,从非体制性成长全面转变为体制性成长的过程,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发展、失败、反思、再发展、大发展的阶段,其具体表现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2年,恢复准生权时期;第二阶段:1982 年至1988年,站稳脚跟求发展期;第三阶段:1989年至1992年,挫折中求生存阶段;第四阶段:1992年至1997年,冲破瓶颈大发展阶段;第五阶段:199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