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莫言作品的乡土意识

莫言作品的乡土意识

莫言作品的乡土意识
莫言作品的乡土意识

莫言作品的乡土意识

摘要

在当代中国的小说创作中,莫言的小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在莫言的小说中,"乡土意识"作为一个明显的存在已经被很多研究者所发现并讨论。但本文试图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意识"做进一步的剖析与解读。在莫言二十余年的小说创作中,农村题材、农民形象和童年视角屡屡出现,并且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故乡景物、动物牲畜等描写都具有高度的拟人化特征,这一切在莫言的笔下变成了具有生命感的鲜活存在。这样独特的写作方式与审美追求与莫言的"乡土意识"紧密相连。本文通过把握莫言小说中所呈现出的"童年记忆"、"故乡情结"、"土地观念"和"天人合一"等重要元素,结合它们的特征与成因进行梳理与分析,试图论证莫言对于故乡、对于大地的情感与他对于母亲的情感体认是具有一致性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情感对于莫言的价值观具有最根基、最核心的意义。

关键词:童年记忆;土地观念;乡土意识。

目录

一、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情结" (4)

(一)莫言的童年记忆...............................................................4(二)故乡在莫言小说中的呈现 (6)

二、莫言小说中的"土地观念" (7)

(一)人生与土地 (7)

(二)"天人合一"与"大地之母" (8)

三、"乡土意识"对于莫言小说的意义 (10)

(一)"乡土意识"作为莫言小说素材的源泉 (10)

(二)"乡土意识"作为构建莫言式民间历史的基石 (11)

(三)"乡土意识"作为故乡、土地与母亲的情感统一体 (13)

四、参考文献 (15)

一、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情结"

(一)莫言的童年记忆

童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人在童年时期就开始了对于世界与自身的感悟与认知。西方精神分析学派尤其认定,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于他以后的成人生活具有决定性影响。奥地利的医生兼学者弗洛伊德常常用个体的童年经历来解释其成年以后的异常行为。在他之后的荣格认为:祖先的记忆也存在于今天的我们的头脑中;法国的学者拉康则认为,人不过是在模仿人自身之外的"他者"。一个人对于世界的最初的感受与记忆,以及童年生活的环境与环境中的人,对其往往具有异常深远的影响,这在人的一生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个作家的童年经验与记忆,对于其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莫言,更是如此。

在莫言20岁参军之前,他是个完全在农村里长大的孩子,连热水澡都没有洗过。他的《红高粱》、《天台蒜薹之歌》、《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以及《生死疲劳》都是清一色的农村题材,主要人物也是农民。他的中篇小说中的《司令的女人》、《透明的红萝卜》、《欢乐》、《三十年前一场赛跑》以及短篇小说中的《初恋》、《苍蝇与门牙》也都是地道的乡土小说。

中国乡土小说的开端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鲁迅的"乡土小说"。知识分子与农民是鲁迅笔下最常见的两种人物类型。①鲁迅的乡土小说比较有代表性有《阿Q正传》、《故乡》、《祝福》、《离婚》和《社戏》等作品。鲁迅乡土小说中的精神视野处在"乡土生活"的上方,在他的小说中透露出的是"觉悟者"对于"尚未觉悟者"的批判与悲悯,正是所谓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②从文本结构上,呈现出的形态正如学者钱理群所描绘的"看与被看"的二元模式,而在思想层面上则是具有五·四时期的文化特征--"启蒙与被启蒙"的二元模式。鲁迅的乡土小说中描绘出的农民形象与乡村世界,更大程度上是作者以一个"外来者"的眼光,居高临下地审视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③

①鲁迅开创的知识分子与农民两人题材被后来的中国作家一直传承下来,在当代文学中,莫言、贾平凹等人一直是农民题材的孥持者,2008年f}{I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则对知识分子做了"另类"的书写。

②关于鲁迅与"传统文化"抗争的情形与思考,以及对于当下人的感召意义,在当代学者众多的论述中,李新宇先生的感悟与思考显得十分独到而且深刻的,他的《愧对鲁迅》一书在众多讨论鲁迅的著作中卓尔小群,观点新锐精准,而且文笔动人,具体町参见李新宇:《愧对

鲁迅》,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年。

③对于中国文化,鲁迅异常清醒,这也造就了他的孤独。当然鲁迅的思想也受到了来自中西方多种思想的影响,参见王富仁:《鲁迅--中国文化的守夜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而以莫言为代表的当代乡土小说家,则是从作者的乡间生活经历入手,以乡土生活的内部作为出发点。他们的写作姿态并不凌驾于在那片土地上人们的本土逻辑之上,甚至是带有返朴归真式的眷恋以及发自肺腑的崇拜。

在当代乡土小说中,不同作家的作品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莫言之前的当代乡土小说作家,比如赵树理,他的小说中透露出的是自然而然的、对于农村与农民的亲切。或许正是他的"乡土出身"才使得他能够半自觉地完成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最高指示"。他的那些贴近农民生活与顺应农民语言习惯的小说很容易就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接受与喜爱。此后作家的作品,比如浩然的小说,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片欣欣向荣的基调,这或许是那个时代整体气氛的产物。在

与莫言同时期的贾平凹的小说里,体现出了作者则义无反顾地用地道农民习惯与

品性写作,顽固地拒绝了当下日新月异的都市现代化的文明习气,他最近的长篇小说《高兴》亦是如此。

同样是乡土小说,同样是农村题材,莫言小说中的"乡土味"与其他作家的乡土小说相比较而言,则显得更加复杂且又多元化。

二十年的农村生活带给莫言的印象并不是鲁迅眼中的"阿Q精神"与"愚昧不化",也不是赵树理与浩然的笔下的"津津有味"与"农村新貌",更不是贾平凹所推崇的非城市化的价值观与生活理念,而是一种眷恋中夹杂着反感,疼痛中伴随着崇拜的、复杂的、爱恨交织的情感。

正如莫言自己所说的那样:"十八年前,当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高密东北乡贫瘠的土地辛勤劳作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它耗干了祖先们的血汗,也正在消耗着我的生命......一切都看厌了,岁月在麻木地流逝着,那些低矮、破旧的草屋,那条干涸的河流,那些木偶般的乡亲们,那些凶狠奸诈的村干部,那些愚笨骄横的干部子弟......当时我幻想着,假如有一天,我能幸运地逃离这块土地,我决不会再回来。"①莫言接着又说道:"故乡如一个巨大的阴影,依然笼罩着我。两年后,当我重新踏上这片土地时,我的心情竟是这样的激动。当我看到满身尘土、满头麦芒、眼睛红肿的母亲艰难地挪动着小脚从打麦场迎着我走来时,一股滚热的液体哽住了我的喉咙,我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那

时候,我就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故乡对于一个人的制约。对于生你养你、埋葬着

①莫言;《超越故乡》,选自《会唱歌的墙》,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33-234页。你的祖先灵骨的那片土地,你可以爱它,也可以恨它,但你无法摆脱它。"①对于故乡,莫言既有想要远远地逃离开,"决不再回来"的决绝,又有再次返乡时的心中那巨大的感动。这片土地赋予了莫言无法选择的农村生活经历,当他逃离出去后,看到的生活的是另一番景象--城市中的美丽与丑恶(反映在其作品中的有:长篇小说《酒国》、短篇小说《倒立》等),当他回到故乡时,事实上是带有乡村与城市,或者说是传统与现代,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来重新审视这片古老的土地的。于是,在莫言的小说中我们也就常常看到这样两种景象:一种是这片古老的土地所呈现的艰难与痛苦,比如《丰乳肥臀》中的一家人忍饥挨

饿,"母亲"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无法养活,只好卖给别人,以及上官金章与他的母亲各自忍辱负重历尽千辛万苦的一生。另一种则是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那种让我们久违了的血性与豪情,比如《红高粱》里的"我奶奶"的那比男人还坚定果敢的胆魄与气度,再比如一帮土匪豁出去命去跟同本鬼子决战的勇猛。

正是这种对于故乡的爱恨交织的情感,才让莫言的小说显示出了与其他作家的乡土小说

截然不同的风貌。

(二)故乡在莫言小说中的呈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故乡正如一位母亲,不仅赋予了莫言以生命,同时还给予了莫言以无法泯灭的记忆与对于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这表现在莫言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将小说的故事发生地设定在了山东高密东北乡;一次次地让他的记忆中的人物与故事在想象中和崇拜中的英雄、传奇进行有机地组合。

不仅如此,在莫言在小说中,"童年视角"也被常常使用,从《红高粱》里的"我"的"自述"到《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的"恋乳",再到《四十一炮》中罗小通跟大和尚的对话,以上皆是如此,此外还有像中篇小说《司令的女人》、短篇小说《初恋》干脆就让"儿童"作为故事的主人公等等。张德培对于莫言的

"童年视角"的使用的论断可谓一语中的,他说:"莫言的小说看到的就是一个

植根于农村的童年记忆中的世界,一种儿童所独有的看待世界的全新目光。"②"童年视角"在莫言小说中的一再被使用,一方面说明了童年记忆对于莫言

来印象十分深刻,一方面也正是在印证,如莫言自己所说的"(莫言)是个在精神

①莫言;《超越故乡》,选自《会唱歌的墙》,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33-234页。

②程德培:《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章年视角》,选自《莫言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0页。

上拒绝长大的孩子"。①而儿童对于母亲的情感需要,正与莫言对于故乡的眷恋具有绝对的一致性。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的五光十色,无论他多么喜爱在外面玩耍,但总是要回家的,回到让他觉得最习惯了的、适应了的环境,回到带给他最初的温暖感与安全感的母亲的身旁。对于莫言,故乡正是在扮演着这样一位母亲般的角色。正如批评家张清华所指出的那样,《丰乳肥臀》的母亲具有"伦理学"与"人类学"的双重意义。②由此可见,莫言在文本中的

"童年视角",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他"精神恋母"的体现。在这里需要强调

的是,莫言的"精神恋母"情结也同时是具有"伦理学"与"人类学"的双重意义的,而在"人类学"层面上,故乡无疑正是生养并孕育了故乡上的人们的"母亲"。

二、莫言小说中的"土地观念"

(一)人生与土地

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与感情,是在祖祖辈辈长期的田间劳作的直接经验中建立起来的。从播种到收割,农民以付出汗水,收获粮食为生。土地直接养育了土地上面的农民。农民在长期的与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对土地的特性也非常熟悉,并且也积蓄出了非常深厚的感情。不仅莫言的童年记忆来自那片土地,而且莫言的先辈的生活真实经历与传说中的民间传奇也都来自于那片土地。

莫言在他的《超越故乡》一文中,鲜明地提出"故乡就是血地"的论断。土地作为"血地",在血缘上与作家是血脉相连的。正像莫言所说的那样:"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③这片土地不仅生育了土地上的人们,并且也养育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在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中,作者通过西门闹转世为驴、牛、猪、狗、猴以及大头婴儿蓝千岁见证了西门屯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的"山乡巨变",展现出了农民对于土地的强烈感情。这其中的情感有依恋也有敬奉,有惋惜也有缅怀。在

这风云变化的五十年的光阴中,关于土地的政策与事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农民。土地不仅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源,在情感上也是农民的精神母亲。农民

为了维系生计也为了守护情感,在关于土地的问题上,经受了巨大的苦难与艰辛,

①见《四十一炮》后记《述说就是一切》,莫言:《四十一炮》,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

②张清华:《叙述的极限》,载《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2期。

③莫言:《超越故乡》,选自《会唱歌的墙》,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27页。

无数的血汗也都洒在了这片灼热的土地上。

这风云变化的五十年的光阴中,关于土地的政策与事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农民。土地不仅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源,在情感上也是农民的精神母亲。农民为了维系生计也为了守护情感,在关于土地的问题上,经受了巨大的苦难与艰辛,无数的血汗也都洒在了这片灼热的土地上。

正如莫言的小说中很多人物都是有生活原型的一样,蓝脸也是其中之一。在莫言的家乡就一位这样的"又臭又硬"的农民老孟,莫言在一次谈话中对老孟做了介绍。此外,在莫言家乡还有一户人家,土改时分得的地,因为县里要修公路占用而坚决不同意,在后来的"十年动乱"期间被人斗死,他的老婆很快也抑郁而终。他的儿子立刻加入到人民公社里了,儿子感觉到真是解放了,马上融到这个集体里去了,一块很高兴的。这个故事应该就是《生死疲劳》中的蓝脸拒绝入社的故事原型。莫言家乡的单干户老孟所坚信的"入社自愿,推社自由"的规

定,也正是小说中蓝脸所坚持的依据。蓝脸对于土地的坚守与信奉正如作者对于土地的观念,表现在小说中所写到的:"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①

(二)"天人合一"与"大地之母"

所谓"天",一般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②"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在文学中呈现的"天人合一"主要指的是后一种解释。"天人合一"还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通与和谐,进而达到较高境界的审美体验。③在莫言的小说里,"天人合一"则是通过"自然"的"人化"呈现出来。所

①莫言:《生死疲劳》,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513页。

②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3-205页。

③李泽厚关于中国美学与审美体验中的"三种层次"有详细的论述,参见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谓"自然"的"人化",李泽厚这样解释说:"积淀是一种'文化一一心理结构'。

亦即所谓'自然的人化',亦即人之区别于动物的'人性'所在。"①在莫言的

小说中,自然景物不仅是作为常规意义上的"背景"出现,甚至也是作为故事情节中的"见证者"与"参与者"而登场的。在《红高粱》中,红高粱不再是我们通常经验世界里的没有情感的植物,而是作为了一群有血有肉的旁观者而存在。例如像下面这样的描写:"站在河堤上,抬眼就见到堤南无垠的高粱平整如板砥的穗面。它们都纹丝不动。每穗高梁都是一个深红的成熟的面孔,所有的高粱合成一个壮大的集体,形成一个大度的思想。"②不仅如此,红高粱还会随着人们经历一样地具有情绪上的变化与感情上的波动。比如当"我奶奶"经受着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疼痛时,高粱米粒仿佛眼泪一般地落下。③小说中的人物经历的喜怒

哀乐与悲欢离合,都被红高粱默默地见证着,它们就像是鲜活的生命体,并且与其中的人物在情感基调上高度一致、相互融合。

"野合"也是莫言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意象。《红高粱》里在高粱地里"野合"的"我爷爷"和"我奶奶";在《檀香刑》里则是孙眉娘与钱丁在地上的偷情;在《生死疲劳》里莫言则更加干脆地让西门闹转世成的毛驴与母驴在小树林里交配。"野合"在莫言的小说里是情感高度凝聚后的极致化表达,即表达了直通人性深处的最原始的力量,同时象征着其中的人物在最强烈的感情中回归了大自然的怀抱。

莫言小说中的"自然"充分的人化,与莫言的对于乡土的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莫言看来,土地上的万物都有着生气与情感,它们不断在莫言拟人化的笔端变得鲜活起来,进而与其中的人物达到"天人合一"。在莫言的小说中,自然景物不再是单单的用来交代背景与渲染气氛,而是与人物的经历与心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具有生命感的意象,并且实现了人生、大地(自然)与情感的三者的高度统一与凝聚。在莫言的小说中,三者成功地的实现了一体化。

大地这一意象在莫言的笔下,就像是一位母亲。莫言一次次地书写着这片土地的悲欢离合,就像是一个孩子在观看自己的妈妈的喜怒哀乐。在这片土地上有《红高粱》里的抗日战争,有《檀香刑》里的抗德战争,有《丰乳肥臀》中的贫瘠与

①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版社,1998年,第29页。

②莫言:《红高粱》,选自小说集《民间音乐》,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68页。

③同上,第104页。

疮痍,更有一系列有血性也有懦弱、有高尚也有猥琐的人们。莫言对于这一切的感情基调,在《生死疲劳》呈现得非常有代表性。

正像莫言自己在阐述《丰乳肥臀》时鲜明地提到的那样:"一旦把母亲和大地联系在一起,我的眼前便一望无垠地展开了东北高密乡广袤的土地,清清的河水在那片土地上流淌,繁茂的庄家在那片土地上生长。既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有'天地厚德以载万物'。母亲其实也是大地之子,母亲并不是大地,但母亲具有大地的品格,厚德载物,任劳任怨,默默无言,无私奉献,大言希声,大象无形,大之至哉!所以为母亲歌唱必须为大地歌唱,因此歌唱母亲就是歌唱大地!"①在这里,我们便可清晰地看到,莫言对于土地与母亲的情感上的一致与统一,那种悲悯与热爱都是浑然一体的!

三、"乡土意识"对于莫言小说的意义

(一)"乡土意识"作为莫言小说素材的源泉

莫言的"乡土意识"包含着莫言的"故乡情结"与莫言的"土地观念"两个方面,二者共同作用于莫言的小说创作之中。首先表现在莫言小说中故事的发生地,如《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等作品都是直接将故事的发生地就选在了山东高密东北乡,莫言在他的小说中一次次"重返故乡",其次是莫言小说的主人公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像《红高粱》中的余占鳌和罗汉爷爷、《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鲁氏、《檀香刑》中的孙眉娘、《四十一炮》中的罗通,以及《生死疲劳》里的蓝脸和西门闹等等。这些活生生的农民形象一方面来自莫言农村生活中的原型,一方面也来自莫言对于故乡那片土地上的"精神血脉"的追认与缅怀。莫言通过对于"历史"的重新叙述,试图去找回那些我们今日已经久违了的敢做敢为的血性与敢爱敢恨的豪迈,让遮蔽在历史中的民族性的闪光点再次释放出应有的光辉!

此外,莫言的"乡土意识"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还表现莫言对于故乡的"民间资源"的传承与利用。"民间资源"既包括地方的曲艺形式,也包括流传于民间的"传说"。在《檀香刑》中,莫言便将"猫腔"写进了小说。书中的主人公之

一孙丙本原本就是当地唱"猫腔"的,而且唱得非常优秀。"猫腔"在《檀香刑》不仅进入了作品的内容中,还进入了作品的"形式"中,在书中的每一章的开头

①莫言:《丰乳肥臀解》,载《光明日报》1995年11月22日。

都呈现了"猫腔"的唱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间传说对于莫言小说的影响则非常明显。在莫言的笔端下,民间传说为莫言的想象力插上了一双翅膀,一个又一个魔幻的、传奇的故事涌现在了莫言的小说中。《丰乳肥臀》里,那传奇女侠一般的孙大姑出手不凡,那自称"鸟仙"的上官领弟的怪异行为都有明显"民间传说"的影子。魔幻的情境在莫言的小说中更是比比皆是,《透明的红萝卜》里阳光下的透明的红萝卜,《檀香刑》中有些憨傻但能看清人是什么动物的赵小甲,《生死疲劳》中西门闹的六次转世为各种动物等等,都带有强烈的"志怪"色彩。这些魔幻的内容让故事中的那片土地更加富有神秘感与传奇性的同时,也表露出了作者对于土地与自然的崇敬之情。

在莫言叙述出的一个又一个发生在东北高密乡的故事中,也深切地表达着作者对于那片土地的浓厚的复杂的感情。一方面,莫言为土地带给自己与自己的祖祖辈辈带来的艰辛与磨难而心痛,而一方面莫言也为这片土地上的大开大合的感情与传奇动人的故事而深深感动,并且莫言对于土地还有着敬爱母亲一般的深情。正是在这样的感情的推动下,莫言用他的小说一次次进入由他的"童年记忆"与想象力共同描绘出的世界里。在那些虚拟的世界里,莫言一再地抒发着他真实的感情

(二)"乡土意识"作为构建莫言式民间历史的基石

莫言通过他的一系列小说,不仅描绘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独特的亮丽的山东高密乡的传奇,而且也书写出了非常具有"民间性"的历史图景。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出现是上承此前几十年的"革命历史小说"而出现的,二者在创作理念上与美学追求方面都是背道而驰的。①一般认为"新历史主义小说"是指在"正史"的背景下对"历史"进行重新叙述的小说。如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叶兆言的《1937年的爱情》等作品。②福柯说,话语背后是权利。在现实的空间里,无论是在书写历史的问题上,还是在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历史中,也都同样受制于话语背后的"权利"。由于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的特殊语境,以及大量西方学说与文艺理论的引入,使得"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诞生成为了可

①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页。

②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人学出版社,2002年,第390页。

能,并且变成了现实。①

莫言的小说呈现出的"民间化历史"表现两个方面,一是鲜活的人物性格更加"组合化",他们往往有缺点也有优点。这类人物相对于"高大全"的人物更加性格立体,血肉丰满,更加具有"人间性" ②另一方面就是还原"历史真实",比如《檀香刑》(这部小说中,还有一个隐在的结构,即由官员力量的代表钱丁与赵甲、民变匪的孙丙与纯民间的孙眉娘之间的三角形关系,正好形成一个"官、匪、民"的三元结构)运用"自然主义"的笔法写出的"酷刑"进行了展示。

批评家李敬泽对这部小说给予了非常充分的肯定:"这也是中国精神的一个持久伤口,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在这个伤口的血泊中建立和成长,它直到现在依然红肿,阵阵作痛。我们被两种不同的自我想象所支配,一种是被侵犯、被剥夺的

软弱和愤怒,另一种则是接受侵犯者与剥夺者的逻辑,终有一日会消除我们的软弱......所以,《檀香刑》那个血腥而壮丽的脔肉场面尽管会使神经脆弱的读者感到不适,但却是中国现代精神单一个伟大神话......它是历史,它是对历史的反抗......"③

在这段论述中,所谓"它是历史",指的是小说的"文学真实"中所折射出的"历史真实"。所谓"它是对历史的反抗",指的正是对"权力话语"书写的"历史"的反抗!

莫言在谈到自己立足于民间立场的写作时,明确地强调:"一个作家为了受到某种褒奖,

来讨好某种人某种团体,牺牲自己的东西,当然就不是一种民间写作。民间写作,实际上就是一种强调个性化的写作,什么人的写作特别张扬自己个人鲜明的个性,就是真正的民间写作。"④正是在遵循着这样的"民间立场"的写作原则下,莫言一直坚持着"作为老百姓而写作"。莫言在的小说作品中不

断地描写着属于"民间"的人物与传奇,这些人物与传奇共同创建了一个真正属于"农民、下层人,老百姓"的"民间历史"。⑤

①参见陈晓明:《无边的挑战》,广两师范人学出版社,2004年。

②需要说明的是,在这类人物之中并小包含反面的一些人物。如《檀香刑》中的赵甲,他既足执行暴力刑法的能手,同足也足最无情的人,被"异化"了的人。关于"异化"概念,从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经卢卡奇("物化"说)到法兰克福学派一直作为批判现实的重要理论而使用。

③李敬泽:《莫言与中国精神》,载《小说评论》2003年第l期。

④莫言,王尧:《莫言、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8-22l页。

⑤同上,第157页。

(三)"乡土意识"作为故乡、土地与母亲的情感统一体

在莫言用他所坚持的"民间立场"创作出的小说中,莫言一直保持着对于故乡、土地与母亲的十分浓烈的深情。这种复杂的炽热的感情来自几个方面,首先就是他自己的经历,尤其是让莫言始终无法忘却的童年记忆,那些疼痛的"饥饿记忆"与"屈辱记忆"带给莫言以深深的"伤害",这些"记忆"的场景与感受在莫言的小说中不断的以各种面貌出现。可以这样说,对于故乡生活中农民所受到的苦痛,莫言有着十分强烈的切肤之痛的感受,这是也让他始终无法忘却曾经的痛苦的原因。而莫言的生活中所经历的"历史",也让莫言无法在精神与价值观上给予认同。在小说《丰乳肥臀》的后半部,莫言就是使用了大量的带有荒诞意味的反讽笔调。①其次,莫言在"民间记忆"中深切地体味到了在故乡的土地上的祖祖辈辈艰难的生活与磨难,并且对于祖先的传奇与血性满怀崇敬之心与缅怀之情。这也使得莫言的写作不断地重返"历史",去再现那些感天动地的爱与恨,那些大开大合的笑与泪。正是这些传奇故事才展开了东北高密乡上属于民间历史的画卷。这种民间历史也正是对于历史真实的还原与反思。正如批评家谢有顺在研究中讨论了《檀香刑》所折射出的"酷刑教育";②以及批评家洪治纲也指出了莫言小说内在的文化批判指向。③

在上述两个方面因素之外,在莫言的小说体现出的"乡土意识"之中的情感,正是莫言对于故乡与土地怀有着像深爱着母亲一般的浓厚情感。莫言的母亲的一生所经历的艰难与痛苦,是那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的人们经受的典型代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莫言称为自己最重要的作品《丰乳肥臀》中所写的上官鲁氏经历的苦难的一生,正是那一片土地与土地上的人的缩影。在母亲留给的莫言记忆中,最多的便是母亲所经历的艰辛与痛苦。④

当莫言在小说创作时,则把对于母亲的深切同情与自己对于家乡那片土地、

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及那片土地上的传奇的情感与体认,充分地融合到了自己的文字之中。就像莫言在阐释《丰乳肥臀》时的所说的那样:"我在《丰乳肥臀》

中描绘了高密东北乡从一片没有人烟的荒原变成繁华市镇的历史。描写着这片土

①余华的《兄弟》的下部也使用此类手法。

②谢有顺:《当死亡比活着更困难》,载《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5期。

③洪治纲:《刑场背后的历史》,载《南方文坛》2001年第6期。

④莫言:我的《丰乳肥臀》,选自《莫言研究资料》,扬扬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5-56页。

地的百年变迁,母亲们和她们的儿女们在这片土地上苦苦地煎熬着、不屈地挣扎着,她们的血泪渗透了黑色的大地......只要大地不沉就能产生五谷,只要有女人就有丰乳就有肥臀就有母亲人类就能生生不息......能在这个星球上繁衍不息就大自然的奇迹就是宇宙的至高无上的幸福!" ①

纵观莫言的小说创作,"乡土意识"无疑是作品中呈现出来最直接、最强烈的特征。"乡土意识"不仅作为莫言写作小说的重要资源,也是莫言在建造一幅壮丽的"民间历史"画卷的立足点。

在莫言的"乡土意识"的内部,莫言的"乡土意识"体现在莫言的"故乡情结"与"土地观念"两个方面。通过上述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莫言的"故乡"与"土地"的情感体认都有着对母亲一样的深情。表现在小说作品中,故乡与

土地都是具有生命感的存在,并且同样具有母亲般的繁衍与养育生命的意义。在情感形态与价值判断方面,故乡、土地、母亲之于莫言是具有一致性的,并且莫

言对于三者的感受与理解上是完全同构!故乡、土地、母亲在莫言的价值观与小说作品中,三者也高度地统一在了一起。在莫言的心中与小说里,莫言都始终虔诚地将故乡、土地与母亲一并供奉在了灵魂的最高处。

①莫言:《丰乳肥臀解》,载《光明日报》1995年11月22日。

四、参考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2.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3.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4.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人学出版社,2002年。

6.王富仁:《鲁迅--中国文化的守夜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7.莫言:《四十一炮》,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

8.莫言,王尧:《莫言、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9.陈晓明:《无边的挑战》,广两师范人学出版社,2004年。

10.李新宇:《愧对鲁迅》,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年。

11.莫言:《红高粱》,选自小说集《民间音乐》,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

12.莫言;《超越故乡》,选自《会唱歌的墙》,作家出版社,2005年。

13.莫言:《生死疲劳》,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14.莫言:我的《丰乳肥臀》,选自《莫言研究资料》,扬扬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16.程德培:《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章年视角》,选自《莫言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17.连科:长篇小说《风雅颂》,2008年。

18.莫言:《丰乳肥臀解》,载《光明日报》1995年11月22日。

19.谢有顺:《当死亡比活着更困难》,载《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5期。

20.洪治纲:《刑场背后的历史》,载《南方文坛》2001年第6期。

21.李敬泽:《莫言与中国精神》,载《小说评论》2003年第l期。

22.张清华:《叙述的极限》,载《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2期。

宜顺论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c01423860.html,

1

莫言作品赏析

莫言作品赏析 莫言简介: 莫言男,原名管谟业,1955年二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参军,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1981年开始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著有《莫言文集》五卷,长篇小说《红高梁家族》、《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酒国》、《红树林》、《檀香刑》,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牛》,短篇《拇指铐》等。1997年转业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报社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是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崛起。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但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其实正是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在经历《红高粱》的写作高峰后,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金发婴儿》、《爆炸》、《欢乐》、《红蝗》、《筑路》、《雨中的河》、《流水》、《弃婴》、《猫事荟萃》、《玫瑰玫瑰香气扑鼻》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不少小说集如《红耳朵》及《传奇莫言》亦先后在台湾推出。由于童年大部份时间在农村度过,自谓一直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影响,故乡高密的一景一物就正是他创作的灵感泉源。小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也成为他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描写一个人的“变身”,以华丽的语言带出一浪接一浪的神秘。《酒国》则以充满浪漫色彩的描写,绘划出一个盛产名酒地方的故事。《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是对自己的一大超越。 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莫言自谓“莫”言,笔下却是千言万语。不论题材为何,他那滔滔不绝、丰富辗转的词锋,总是他的注册商标。这大约是小说家自嘲或自许的游戏了。 《檀香刑》

【莫言小说鉴赏】从齐文化的角度看莫言创作

摘 要:齐文化是一种广收博采、融会贯通、自由奔放、积极进取的文化,自古以来,深刻地 影响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莫言作为古齐国属地上的现代子民,身上流淌着齐文化血 脉,创作中自然烙有鲜明的齐文化印记。 关键词:齐文化;广收博采;融会贯通;自由奔放;积极进取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2011)05-0020-04 从齐文化的角度看莫言创作 王恒升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261061) 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莫不烙有作家文化人格的鲜明印记,而文化人格的形成又离不开长期耳 濡目染的文化环境。作为古齐国属地的现代子民,莫言的身上自然流淌着齐文化的血脉,张扬着齐文化秉赋的性格。“齐文化以广收博采、融会贯通、自由奔放、积极进取为特征”,是一种“尊贤上功”、 崇利善变的“实用主义的文化”。 [1] 这种文化基因,不仅深刻地影响了莫言,而且在他30多年的文学实践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一、广收博采与融会贯通 新时期文学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路走来,历经数十个文学潮流,终发展成如今浩荡无疆的多元阶段。然而,无论文学如何翻腾裂变,绝大多数的作家终能被各个潮流瓜分殆尽,成为它们的形象代言人。如提到伤痕文学,必谈刘心武;提到反思文学,必谈王蒙;提到改革文学,必谈蒋子龙;提到中国式的现代派小说,必谈刘索拉;提到先锋文学,必谈马原;提到寻根小说,必谈韩少功;提到女性文学,必谈王安忆;提到新写实,必谈池莉;提到现实主义回归,必谈河北“三驾马车”;提到新生代,必谈韩寒……当然,在每一个文学思潮中,并不仅仅只有上述几人,每一个潮流都会促生大批作家登上文学舞台。笔者的意思是说,不论文学如何变化,活跃其中的作家绝大多数都只能各领风骚数几年,而风头一过,文学的宫墙上就会变幻出新的大王旗,拥有长久的且旺盛的文学创作 生命力的作家是不多见的。但莫言恰恰是一个拥有旺盛的创造力的作家。熟悉莫言创作的人一般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要想把莫言像其他作家那 样归类,实在是太难了!因为他的身影从他出道那天起就始终活跃在新时期文坛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甩出一篇或几篇作品,震撼并冲击着人们或紧张或松弛的阅读神经,让人们知道莫言依旧是一个文学弄潮儿。莫言何以有如此强大的创造力,与他的广收博采和融会贯通是分不开的。 莫言的广收博采是从模仿开始的,这一点如同众多的文坛新军。贾平凹模仿杨朔,迟子健模仿萧红,而莫言模仿的是孙犁。在莫言早期的《春夜雨霏霏》、《民间音乐》等作品中,流露着鲜明的“荷花淀”风格,这也是他当时颇受孙犁看重的原因之一。孙犁曾评价《民间音乐》“有点艺术至上的味道”。[2]对于模仿, 莫言并不讳言,而且公开断言:“几乎没有人是一下子就会写出很成熟的作品,大多数作家刚开始时都是模仿,包括我们伟大的鲁 迅,他的好几部作品都可以找到模仿的原本。”[3] 甚至公开承认《售棉大路》就是模仿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的《南方高速公路》写出来的。在《独特的声音》这篇文章里,他说:“胡里奥·科塔萨尔的《南方高速公路》与我的早期小说《售棉大路》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阅读它时,我的心情激动不已,第一次感觉到叙述的激情和语言的惯性,接下来我就模仿着它的腔调写了《售棉大路》。这 收稿日期:2011-03-20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联重点科研课题“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影响力研究———以莫言的小说创作为例”(09-ZZ-WH-17);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莫言小说创作与高密地方文化关系研究”(2009141)作者简介:王恒升(1964—),男,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20· ·

莫言写作风格

论莫言的写作风格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说过:“莫言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但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并不一定会的诺贝尔奖,当莫言用魔幻现实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地对人性的探索来讲故事后,他就成为了世界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为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颁发了一座诺贝尔奖,因为他的小说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和魔幻般的故事,莫言用他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绚丽多姿的高密东北乡。 他和他的笔在高密东北乡上空游荡着,探索着人性的欲望,演绎出一曲曲英雄悲歌。他是一个地道的寻根文学者,在他自己的高密东北乡上为我们讲述着各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总的来说,莫言的写作风格在乡土文学的基础上加上魔幻现实主义和丰富的想象,用大胆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将众多的人物故事描绘的多姿多彩。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赏析莫言写作风格中的部分特色:独特的视角、大胆的叙事、性和对人性的探索。 首先要研究莫言就不得不提到他的高密东北乡,他将他的老家和每位作家心中都有的理想世界结合到一起,就成为了高密东北乡,成为了他许多作品故事当中的地点。他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上众多人物的爱恨情仇,如《红高粱家族》当中余占鳌和“我”奶奶的爱情故事,当然还有高密东北乡人民英勇抗战的故事。 就《红高粱》来说,这是最能体现莫言写作风格的小说之一,莫言用独特的叙述视角讲述了交错纷纭的故事,能够让读者亲临现场目睹发生在东北乡的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他不断改变叙述视角,用父亲的孩童眼光将场景真实再现在我们眼前,“父亲看到孙五的刀子在大爷的耳朵上像锯木头一样锯着。罗汉大爷狂呼不止,一股焦黄的尿水从两腿间一窜一窜地呲出来。父亲的腿瑟瑟颤抖。”通过莫言细腻的描写,孙五活剥罗汉大爷的场景就通过父亲的眼展现出来,这比通过第三人的叙述更加生动和有画面感,好像读者就站在父亲身旁一起目睹这场悲剧的发生一样。莫言也用无处不在的第三人的视角完完全全地展现出爷爷和奶奶发生在高粱地里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他们为了维护爱情去杀人,为了追求生存的权利,获得生命的自由英勇抗日。这种出于对生命本能的热爱,使他们具有一种熊熊燃烧、生机勃勃的生命力。笔者认为这就是莫言对人性的诠释。 这里又不得不讲到莫言小说中的性,《红高粱》中爷爷和奶奶在高粱地里的龙凤和谐是他们摆脱封建礼教的约束和追求自由的结果。这在莫言小说中很常见,他想要突出的是“两颗蔑视人间法则的不羁心灵”,他对性的描写很多样,有赞美的,色情的和最原始的欲望的描述。性是人类最本能的欲望,莫言写性,是他身为一个作家对人性欲望和本性的探索。在他的早期作品里有对性的赞美,歌颂了为了追求幸福,自由的男女性爱,《红高粱》中余占鳌和我奶奶的性就是典型。作者毫不吝啬自己对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所有性爱的的赞美之词,间接批判了旧有贞洁观。莫言后来在他另一片代表作《生死疲劳》中描写庞春苗和蓝解放的性爱是“她的嘴唇在我嘴里膨胀着,她的嘴巴张开了,一股犹如新鲜扇贝的鲜味儿不满我的口腔。我无师自通地把我的舌头探进她的嘴里,去逗引她的舌头,他的舌头与我的舌头勾搭在一起,纠缠在一起。”这样的描写带有很强的浪漫情调,莫言用他奇特巧妙的比喻成功描写了人与人之间压抑的欲望的释放。庞春苗为人善良而柔弱,性情浪漫而纯美,但她却喜欢上了蓝解放,印证了爱情的高洁和奋不顾身。也肯定了女性对自我幸福的追求、敢作敢为和妇女的平等。

莫言《丰乳肥臀》研究综述

莫言《丰乳肥臀》研究综述 摘要:莫言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丰乳肥臀》是莫言作品中研究成果较多并具有争议的一部作品。1999年到2006年,武汉大学的四位教授曾围绕该作品进行了长达八年的争论,表达了对《丰乳肥臀》的不同态度。本文以此争论为线索,展现了自《丰乳肥臀》出版以来学者们对这部作品的评论和态度。 关键词莫言《丰乳肥臀》综述 一莫言研究成果追溯 莫言,1955年2月17日生,山东高密人,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从20世纪80年代,莫言开始进入评论家们的视角。通过对中国期刊网的整理,可以反映出学者们对莫言及其作品的研究情况。从1985年开始,关于莫言的研究越来越多,1988年和1999年达到小高峰,进入21世纪之后,研究数量逐渐增多,2012年和2013年成果最为丰硕。如表所示: 表2:中国期刊网相关文章数据统计表 检索项关键词篇名 检索词莫言莫言 1985 1 1 1986 5 9 1987 5 10 1988 9 10 1989 10 8 1990 7 6 1991 2 3 1992 4 5 1993 5 9 1994 2 4 1995 1 3 1996 2 8

1997 0 3 1998 0 3 1999 5 7 2000 5 13 2001 8 18 2002 12 24 2003 13 26 2004 11 32 2005 23 35 2006 54 48 2007 64 51 2008 50 46 2009 72 59 2010 84 63 2011 78 53 2012 411 272 2013 478 359 注:数据来自中国期刊网,2013年为不完全统计。 研究呈现的态势与莫言的创作情况有关,1986年,莫言第一部长篇《红高粱家族》诞生,这也是他得到一致认可的一部作品。1988和1989是莫言创作丰收年,相继创作了《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和《食草家族》。莫言创作时间持续最久的一部作品是《丰乳肥臀》,与上一部作品相隔时间为六年,可见这部作品对莫言的重要性。其长篇小说创作篇名、时间与研究文献数量如表所示: 表1:莫言长篇小说创作时间表 作品时间研究数量(检索项:篇 名) 《红高粱家族》1986 10 《天堂蒜薹之歌》1988 1 《十三步》1988 0 《酒国》1989 7 《食草家族》1989 0 《丰乳肥臀》1995 22 《红树林》1999 1

对莫言作品的认识

谈对莫言获奖的感想 2012年10月,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本土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诺贝尔文学奖组委会如是评价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这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大突破,莫言的获奖,我想是国际社会对我国改革开放的肯定与鼓励,也是对中国文学发展始终坚持“双百”方针的肯定与鼓励。 当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如同恒河沙数,但是真正走出国门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当代文学作品。莫言的作品能走出国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令每个中国人都欢欣鼓舞。欢喜之余,我们更多的是要思考为什么莫言的作品能走向世界,莫言的成功对当今中国文学发展有什么启示呢? (一)莫言获奖原因分析 创作审美观念的改变。1985年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学涌入中国文坛,造成了整个文学审美观念的变化。莫言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接受了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美国意识流小说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影响,其创作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成为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又一个里程碑。尽管吸收了西方文学形式技巧的影响,但是莫言的作品更多的还是表现在对民族的审视上。他用哲学的思维去揭开民族文化的心理世界,去寻求民族“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

的。莫言以一种奇异的然而却是新鲜的艺术感觉重新认知我们民族的生命和文化心理。莫言作品《红高粱》被翻拍的同名电影在国际上获得多项大奖就是其作品成功的一个典型。 关注人性方能走向世界。莫言的许多作品都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非常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莫言本人也说“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紧密相关”。他的《红高粱》、《牛》、《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贴近本土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民生,能广泛的吸引中外的广大读者。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创新。还有不可缺少的原因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这增进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交流,包括文学创作。莫言作品《生死疲劳》这本书就是最具代表意义的。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莫言在本书中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此外他在语言上也进行了探索试验,用一种最自由、最没有局限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这本书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文学探索、文学创作的一种比较完美、统一的结合。 文化的沟通交流。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在于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化对外沟通交流。尤其是通过“翻译”和“影视”这两座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莫言是作品被翻译得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他笔下的“乡土魔幻中国”受到西方译者青睐,许多重要作品被译成多国语言。在瑞典,20多年(截至2012年)来从事中文名著翻译的瑞典汉学家陈安娜一人就翻译出版了莫言的《红高粱

莫言小说的个性评价

莫言小说的个性评价 以其丰沛的想象与复杂的文本表述引起读者与评论家的广泛重视,关于莫言小说的评论与研究是非常多的,而由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的张灵著《叙述的源泉——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主体精神》无疑是这诸多研究中富有个性的一部,不仅有自己观察莫言小说的独特视角还有个案的分,为莫言小说研究贡献了一个新的内容。 这部著作是张灵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几经修改、增补而成的,比较严谨厚重。张灵研究莫言小说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即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主体精神的关系。张灵从身体在莫言小说中所表征的问题出发,找到了莫言小说生命主体的现实与精神境遇,涉及莫言小说生命主体的民间文化特征,指出:“莫言的‘民间’的根本点在于‘心态’而不在于所谓‘民间文化形态’。前者是根本,后者只是其凝固化的一种‘形迹’,前者不是居高临下的,因此,这样态度的作家没有与人物的地位上下的距离,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或者遗忘了个体的‘你我他’的差异,而每每沉落人物的内心,以人物的心与视角、五官,浑然为一;他也不抱高人一等的启蒙立场。”“他关心的是人物的内在心理,内在生命以及他们肉体的存在与感受”,“‘民间文化形态’只是表、末,只是一种显现形式、方式与恰切的载体,真正进入生命主题世界的是‘心态’,作为老百姓的心态及其背后或主导下的视角、立场,所以,‘我爷爷’、‘我奶奶’、‘我姑姑’、‘我姐姐’这些‘发明’,成为莫言创作自己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发明,但这个发明的精神原理或意义的根本,即在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这确实找到了张灵自己研究莫言的独特角度,即从精神主体存在本身出发看问题,也找到了莫言小说的本质特征。张灵并且从莫言小说的文本意象出发,如“尿”、“乳房”等等,研究了莫言小说生命主体精神的独特症候。 该著还对莫言小说《欢乐》《飞鸟》《拇指铐》《牛》《师傅越来越幽默》《丰乳肥臀》等做了个案研究,从文本出发,对莫言小说做了文化的、文学的、哲学的分,对莫言小说的肌理、结构特征,以及人称使用和语言特点都有自己的理解,例如,作者指出,莫言作品的另一个更普遍、更自觉地采取的艺术手法、营造作品的章法是对手法的现代性运用。这一思路对分莫言作品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作者对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的个案分不仅是学理的还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深深浸润着作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理解与批判,指出,“小说充分地展现了底层下岗者的生存困境,但又没有仅仅停留于此,而是又进一步地揭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以及在他们生命历史与现实处境的交叉坐标下他们的生命主体精神所遭遇与经受着的失落、迷惘和焦虑。”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批评者的主体意识与道德良知。 该著对莫言小说的研究与批评是建立在对大量的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上的,作者对莫言研究的专著与理论文章是相当熟悉的,不仅大量引用了中外学者的研究观点,还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自己的分与总结,比如,作者对日本学者近藤直子研究莫言作品的观点的分就比较恰切,作者认为,近藤的想法不免有些书生意气、不贴实际,因而对小说的意义作出了一些阐扬的同时,不免也造成了一些遮蔽。这些看法的确是比较客观的。因为有这样的研究基础,

莫言创作特色

莫言创作特色 高密东北乡 2000年3月,莫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演讲《福克纳大叔你好吗?》说:“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尤其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家,不但可以虚构人物,虚构故事,而且可以虚构地理。”正是受到福克纳的启示,莫言将“高密东北乡”写到了稿纸上,莫言表示:“我也下决心要写我的故乡那块像邮票那样大的地方。”于是从1985年《白狗秋千架》开始,莫言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如同一个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正如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英格兰南部的“威塞克斯”地方,或加西亚·马尔克斯所描写的南美乡镇马孔多。通过对自己故乡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生活状况的描写,传达了某种带普遍性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将一般的乡情描写转化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发现。这样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达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 西方现代主义 在莫言的小说中,可以很容易发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白、心理分析、感觉印象、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也有荒诞派戏剧的夸张、变形、荒诞;还有结构主义、感觉主义、象征主义等等。在西方作家中,莫言最推崇两位,即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莫言小说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的场景切

换和时空颠倒,具有明显的空间形式小说的特征,与福克纳的风格遥相呼应。而他引用神话传说以及动物角度叙事则明显带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意识流是莫言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法,这在莫言早期的作品里就已经明显体现出来,比如他发表于1985年的《枯河》,小说运用了意识流的蒙太奇手法将过去与现实交融在一起,并且以儿童“小虎”的感觉描写代替叙事,令故事诗意化和梦境化。还有《爆炸》里的意象比喻,《球状闪电》里的慢镜头描写,《欢乐》里的自由联想等等,都是莫言意识流艺术的体现,莫言在运用意识流手法的过程中,兑现了自己对于仿梦小说的追求,形成了他独特的幻觉现实主义。 莫言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是广泛的,不只局限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天堂蒜薹之歌》中对于农民被收各种花样的赋税的夸张描写就具有黑色幽默的风格;《幽默与趣味》写人进城市后变成猴子,则有着卡夫卡《变形记》的荒诞。但莫言并非单纯的借鉴,他对西方现代主义极具探索精神,《十三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而他发表于1993年的《酒国》更是一部史无前例的创新实验性小说,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 中国传统说书艺术 莫言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同时,很快意识到要逃离那些像福克纳、马尔克斯等西方现代派大师那样的“灼热的高炉”,逃离的结果便是回到他的文学故乡“高密东北乡”。他努力从齐鲁文化、蒲松龄《聊斋志异》、《封神演义》、元杂剧,从民间故事、民间艺术(包括

红高粱——分析莫言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色的文献综述

从《红高粱家族》分析莫言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色的文献综述 【前言】 莫言是新时期以来极具个性的小说家,写作风格大胆。其作品的文学史意义与学术价值日益引起研究界的重视。本文从《红高粱家族》分析莫言的多视角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主题】 80年代的中国文学界伸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作家的创作具有浓厚的西方色彩。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而且,他又立足于民间文化的源泉,把自己得天独厚的语言艺术,深深扎根于高密东北乡的民族土壤里,广泛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生命意义,叙述了“高密乡”的悲欢离合。在创作上,他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性化创作,并融合西方现代派,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与惊奇感以及悲剧的美。 一.多视角的叙述方法 詹姆斯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种方式,选择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结构,是作家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而作家叙述方式、叙述结构的不断调整,则是作家对叙述艺术不断探索的表现。如果对莫言的创作做一个考察,就会发现其小说的叙述是多视角的。莫言说过:“我不愿意四平八稳地讲一个故事,当然也不愿意搞一些过分前卫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我希望能够找到巧妙的、精致的、自然的结构。”“结构与叙述视角有关,人称的变化就是视角的变化,而崭新的人称叙事视角,实际上制造出来了一个新的叙述天地。”这天地就是莫言所实践的多视角的叙述方式,既主客体相互交织,时间、空间打乱,叙述主体打乱,形成了莫言的特殊叙述方法。 莫言1986 年发表了中篇小说《红高粱》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反响。随后,他又连续写了相关的几个中篇,并将其结集为《红高粱家族》。成为莫言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对以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学者认为其为“寻根派”,称莫言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骁将”[1]。李洁非认为莫言是先锋派,“在莫言哪里,小说写作超越于…讲故事?这个层面?……”[2] 《红高粱家族》的叙事模式成为以后小说写作模式,其中叙事特色达到了写作的高峰,颠覆了以往传统小说写作的规范,他不仅汲取了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叙述特色,还结合了中国传统野史的写作特点,从而使《红高粱家族》成为一个经典的文本,对其进行细致的剖析,对理解其他作品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红高粱家族》的叙事艺术独特新颖,与以前的中国小说的叙事大相径庭,并开创了小说叙事的新纪元,作者在历史叙事和事实叙事、叙事时间上既有西方的理论影响,又有中国民族特色,为以后的叙事提供了经典的仿效范本。 1.虚构叙事和历史叙事 1985年,当代文学开始了“寻根小说”的创作潮流,莫言也深受其影响,开始

莫言小说简介

莫言来自于农村,他根植于高密东北乡,他写他熟悉的事情! 《红高粱家族》 【书籍信息】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7年5月第1版 【内容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发展史上,《红高粱家族》(1987)出现具有审美转型的深刻意义。作者用“虚构叙事”取代“亲历在场”,用“酒色财气”颠覆“英雄崇拜”,用“灵魂救赎”挑战“旧梦新知”,并以强烈的艺术理性精神,宣告了**英雄传奇神话的历史终结。 《天堂蒜薹之歌》 【书籍信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8年第1版 【内容简介】 天堂县蒜薹全部滞销,数千蒜农忧心如焚,县府官员不闻不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数千蒜农冲击县府,酿成严重“蒜薹事件”。 莫言长篇小说力作《天堂蒜薹之歌》以“蒜薹事件”为经,以高羊、高马、金菊、方四叔、方四婶的生活经历为纬,深刻地、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农民当时当下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悲剧故事。并剖析了农村文化的落后、思想的贫乏、生存的窘迫,以及导致“方四叔车轮下惨死”、“金菊上吊自杀”种种悲剧发生的原因。 小说的景物描写优美绚烂,散发着新鲜的泥土气息。在一种逼真的然而却是荒诞迷离的景物描写中,一个个悲剧性的人物鲜活跃动起来,使读者在为小说人物命运扼腕的同时,又不禁为其优美动人的景物描写所感染。 《酒国》 【书籍信息】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3年第1版 【内容简介】 《酒国》中的官员之所以为官,不是因为他们才华高过他人,而是因为海量,并且食欲旺盛。吃的影响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酒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反腐小说,莫言在酒国中还通过酒国酿造学院勾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李一斗不断寄给作家莫言的小说中,几乎将整个20世纪中国各种各样小说,从狂人日记到武侠小说,再到魔幻小说、先锋小说之类都戏仿了一遍。 《檀香刑》 【书籍信息】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3月第1版 【内容简介】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龙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人动魄的爱情。

莫言创作特色

莫言创作特色

莫言创作特色 高密东北乡 2000年3月,莫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演讲《福克纳大叔你好吗?》说:“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尤其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家,不但可以虚构人物,虚构故事,而且可以虚构地理。”正是受到福克纳的启示,莫言将“高密东北乡”写到了稿纸上,莫言表示:“我也下决心要写我的故乡那块像邮票那样大的地方。”于是从1985年《白狗秋千架》开始,莫言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如同一个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正如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英格兰南部的“威塞克斯”地方,或加西亚·马尔克斯所描写的南美乡镇马孔多。通过对自己故乡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生活状况的描写,传达了某种带普遍性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将一般的乡情描写转化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发现。这样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达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 西方现代主义 在莫言的小说中,可以很容易发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白、心理分析、感觉印象、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也有荒诞派戏剧的夸张、变形、荒诞;还有结构主义、感觉主义、象征主义等等。在西方作家中,莫言最推崇两位,即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莫言小说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的场景切

高密扑灰年画、高密泥塑、高密剪纸和茂腔等)等传统和民间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尤其是《聊斋志异》,对莫言影响极大,莫言曾评价《聊斋志异》是一部“化腐朽为神奇”的著作,2012年莫言在瑞典发表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讲故事的人》时说:“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生死疲劳》是最能体现《聊斋志异》对莫言影响的一部小说。 莫言从自己家乡东夷文化遗存中大量出现的鸟仙、狐仙、鬼神等等各种各样民间艺术、传说和古代偏于神鬼演义方面的文学文本如《封神演义》中的土行孙和《聊斋志异》中的席方平等形象中获得灵感,又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获得鲜活的养料,在局部或部分模拟历史与现实的同时,使自己的创作插上了自由想象的翅膀,进而在心理上、逻辑上达到了高度的真实性和高超的艺术创造性的近乎完美的结合,从而在继承川端康成、卡夫卡、福克纳、马尔克斯等现代派大师的基础上,又扎根于本土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大地,实现了文学从“现代主义在中国”到“现代主义中国化”的飞跃。 暴力美学 莫言作品具有强悍的暴力主义,发表于1986年的《红高粱》是一个初级文本,仿佛是一种原始的语典,收录了通奸(野合)、纵酒、砍头、剥皮等等基本暴力语汇。它们是一种证词,以验证“民族的原始生命力”的存在。之后莫言成为了坚定的酷语书写者,如《酒国》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主要作品集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主要作品 莫言 通过融合幻想与现实、历史视角与社会视角,莫言创造了一个复杂性堪比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世界,同时从中国古代文学和口述传统中找到一个起点。——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 1,《生死疲劳》——201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最新长篇小说,一部划时代的史诗性作品,是中国文学终于跳出图解概念沼泽最辉煌的标志性著作。 内容简介:小说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小说的主人公之一集中阐释着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而另一个主人公即小说的叙述者,则在六道轮回中,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他所看到的故事。小说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建国以来中国农民饱经患难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生命。故事情节极端、怪异、变形、荒诞,但是与寄寓其中的哲理浑然天成。全书从内涵到外延充满了作家的探索精神,充满了艺术灵气。究其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而言,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史诗性作品,是中国文学终于跳出图解概念沼泽最辉煌的标志性著作。 2,《红高粱》——收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成名作 内容简介: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梁》,为莫言的成名之作。书中创造了莫言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这部《红高梁》同时收入题材或主题相近的其他中短篇,旨在加强读者对作家莫言的主要的中篇小说,或某一方面的创作思想的了解。莫言1985年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自此引起文坛关注。小说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的黑孩子,他坚忍地活在苦痛的现实中,以一种自虐的方式表示自己的强大。作品成功写出了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外部世界。 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梁》,为莫言的成名之作。书中创造了莫言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红高梁》曾荣获第4届全国中篇小说奖,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据此改编的电影《红高梁》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3,《檀香刑》 内容简介:本书既是一部汪洋恣肆、激情迸射的新历史主义典范之作,又是一部借刑场为舞台、以施刑为高潮的现代寓言体戏剧。它以极度民间化的传奇故事为底色,借助那似非常传统的文本结构,充分展示了作者内心深处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高超的叙事独创性,张扬了作者长期所崇尚的那种生命内在的强悍美、悲壮美。同时,在这种强悍和悲壮的背后,莫言又以其故事自身的隐喻特质,将小说的审美内涵延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并直指极权话语的深层结构,使古老文明掩饰下的国家权力体系和伦理道德体系再一次受到尖锐的审视。 4,《丰乳肥臀》 内容简介:《丰乳肥臀》是莫言早期创作中的一座高峰,也是篇幅最为饱满的一部长篇力作。小说从抗日战争一直写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以汪洋恣肆的笔触对波澜壮阔的历史进行了描绘。书中的母亲艰难孕育了上官金童和他的八个姐姐,众多儿女组成的庞大家族不可抗拒地被裹挟卷入了20世纪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进程。小说通过描写家庭来反映中国社会的变迁,表现了莫言对于女性的同情和赞颂。同时

关于对莫言部分作品的简析

莫言的创作在艺术形式方面有着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人们在评论他时也往往更关注其作品的艺术形式。然而在仔细阅读他的作品之后,会发现其深处还隐含着更加深刻的内涵.就是他的写作所具有着的鲜明独特的民间特征。不论艺术形式怎样多姿,如何创新,莫言始终对民间文化作出关注,他在故乡的土壤上不懈地挖掘,带着上下求索的精神,使得笔下的乡土小说表现出了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与关怀。关键词莫言民间文化传承与转化一、民间文化对作家的滋养一个地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即它的民风民俗,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各个方面都有着它的体现。莫言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多年,高密东北乡的民风民俗自然成为他创作的重要色彩,他往往在作品中赋予这些生活经历以新的生命。作家自己也说:“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这样的作家,而没有成为像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作家,我想这与我独特的童年经历有关。我认为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还可以继续从事写作这个职业的理由”很显然,。家乡的民风民俗强烈地影响了作家的创作。莫言1955 年出生于山东高密,直到二十多岁才离开故乡。相信他已深切的感受了农村生活,而生活给与他的黑暗与苦难,换个角度说,则是对他文学创作的一种恩赐。莫言成长在家乡的黑土地上“那片黑土地对庄稼刑》“猫腔”里的也与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猫腔”乃是一种地方小戏种,热情奔放、放任不羁是它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可以说高密东北乡的老百姓们把精神集于了此处。主人公孙丙以“猫腔”这种比较张扬的方式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生活中、在面对苦难时,他就用“猫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二者合二为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猫腔”“之于孙丙实际上就是民风民俗之于普通大众。总之,民风民俗、民间文化与作者之间有着割舍不了的联系,民间不仅在精神层面上滋养着作家,而且也反过来不断赋予自身以新的内容。莫言就是高密东北乡民风民俗的纪录人,作家创作与民间文化相融合反而会出现崭新的灿烂。可以说也正是由于民间文化这样的滋养,才使得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有别于沈从文的湘西、也有别于鲁迅批判小说中的的种子来说是贫瘠的,对感情的种子来说是肥沃的。《神聊》农村生活。”(作者自序)而且他还对家乡进行了深切的抒情:高密东北乡/ “生我养我的地方/尽管你让我饱经苦难/我还是要为你泣血歌唱。《天堂的蒜薹之歌》”(作者自序)作者直言不讳与故乡的紧密联系:虽然我身在异乡,“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我的肉体生活在北京,我的灵魂生活在故乡的记忆里。”故乡就是莫言生命的源泉、创作的源泉。他曾说:“这段农村生活其实就是我的创作基础。我所写的故事和我塑造的人物,我使用的语言都与这段生活密切相关。如果我的小说有一个出发点的话,那就是高密东北乡,当然它也是我的人生那个出发点”。在莫言的创作中大多数都是以故乡为背景,中国农村的风俗风情、人情世态得到了尽情的书写。作者把潍县年画、胶东剪纸、猫腔、泥塑等民风民俗写进了作品中。《红高粱》在中就有“我奶奶”“帼帼出笼”剪、“梅花小鹿”等描写。而《檀香二、对民间文化的传承与转化对莫言来讲,故乡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于是,民间文化的传承与转化自然而然的出现在他的创作中。这里所说的民间文化指的是以民间的方式保存和流传的文化,更多体现的是民风民俗。众所周知,山东高密历史上属于齐国范围,齐地文化喜道教,喜虚荣夸诞,而礼教淡薄,同时很具幻想色彩。因此,它具备了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魔幻般的想像;二是夸大荒诞的风格。莫言的小说创作正是充分地显示了这两个特征。传承是转化的前提,在莫言的感觉和故事类的叙事作品中,正好表现出了魔幻想象的特点。莫言书写感觉是从不吝啬笔墨的,他的作品总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透从明的红萝卜》开始,作者已表现出他的这一特质了。在这篇小322 2009 年第7期安徽文学文化万象说中,莫言塑造了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黑孩形象。黑孩不怕冻,他的脚掌像铁一样,但他内心深处有着的美好的幻象——“透明的红萝卜”。正是“透明的红萝卜”使得黑孩这么,一个瘦弱的小孩子能承受着不堪想象的苦难,抵

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特点

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特点 一、引言 “魔幻现实主义”原本的源地就是拉丁美洲,在欧洲的20世纪由于资本成为当时欧洲主要思想,加上拉丁美洲成为了大多数欧洲殖民地,垄断经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成为了压榨当地人民的普遍现象,使得当地居民民不聊生处于社会低级地位,使得当时社会呈现了金字塔形状无形的等级制度,但就是资本主义的力量不能历史进步的脚步,拉丁美洲人民的觉醒,世界各殖民地的自我意识觉醒,使得各地独立的声音越来越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20世纪爆发了独立浪潮,组织起来反对帝国主要,反对垄断主要使得,在那时候各种思想萌芽也得到发展这时由于当地文化人对魔幻历史的思想影响慢慢就形成了“魔幻现实主义”流派在文坛这些作品运用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该手法揭露社会弊端,抨击黑暗现实,表现具有鲜明而浓厚的拉丁美洲特色的现实生活,从而使本来几乎还就是一片空白的拉丁美洲文学得到了空前发展,出现了被称之为“文学爆炸”与“文学地震”的繁荣景象,这也就是拉丁美洲在文坛上最独特的写作手法。 而“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就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传进我国,在当时由于文化差异原因我国对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就是一个不温不火的热度,使该写作手法在我国作家少之又少,“魔幻现实主义”在我国发展并不快但进入九十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成为了当时主流思想,各种想法得到认可,包括了“魔幻现实主义”也得到大多数中

国人的认可,使不少作家也向这一方面发展,刘心武、双雪涛、贾平凹、莫言等一大批作家写出了丰富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二、莫言简介 莫言就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展现乡土文化写作的农民作家,在她 的作品里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她的好多作品都就是围绕着乡村气息,《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等都有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莫言的乡土文化气息就是由于在小学五年级时因“文化大革命”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之久,主要从事农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使她潜移默化接受了乡土文化的熏陶,在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外国书籍使她打开了眼界,也为她的“魔幻现实主义”思想打下了基础。 三、莫言作品的影响 莫言作品主要就是以乡土文化为主,所以在作品当中很常见的就 是乡村文化因素如民间戏剧、乡音、民间仪式,这些都突出表现中国乡村的原貌,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很大一部分人重视了乡村文化的写作方式,使得现在一部分作家形成受莫言的影响下作品中加入了乡村元素与魔幻元素,造就了莫言风格小高潮;虽然莫言的作品就是以魔幻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就是作品主要就是现实社会的现状莫言的作品使人们更加注重现实社会的陋习、缺点,为改变社会与社会的走向增添了方法,莫言的在中国的文学地位也就是不可撼动的,她就是第一个在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打破了中国无诺贝尔奖的现状,为民

莫言简介

莫言简介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加入解放军。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迄今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等,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等。另有《莫言文集》五卷。2011年8月,莫言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北京时间19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在作品中摹刻了一出出“东北乡”传奇的莫言对自己的家乡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莫言说:“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在回答“您作品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评委”时,莫言说:“我想最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在此之前,对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舆论众说纷纭,也有一些人对他提出质疑。对此,莫言说:“感谢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谢那些批评我的朋友。我终于得到了一个把自己放在众声喧哗之中的机会。持续半个月之久的网络大战,也是认识自我的最佳机会,让我知道我有哪些缺陷和不足,也让我知道了有哪些宝贵的东西需要坚持、发扬。” Mo Yan(1955.2.17_ ), whose original name is Guan Moye and was born in Gaomi County,Shandong Provence,is a famouse contemprory writer. 作家莫言英文版简介 Mo Yan 莫言英文简介如下: Born Guan Moye, the author writes under the pen name Mo Yan, which means "don't speak" in Chinese.

对莫言热现象的看法(1)

对莫言热现象的看法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揭晓,我国作家莫言获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很多中国人欢呼雀跃,因为这标志着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定的认可。一时之间掀起了一场“莫言热”,媒体大肆地宣传、报导,各书店的莫言小说几乎抢购一空,家乡政府扩建纪念馆,文学史家认为中国文学史该重写,莫言足可与鲁迅比肩…… 这些戏剧化的反应让我有些迷惑。坦言说,在这之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莫言的书,在听到他获奖后,搜了一下他的资料,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着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代表作有《红高粱》、《蛙》、《丰乳肥臀》等。另外也看了一下别的学者对他的评价,说他是中国新时期以来一位极具个性特征的作家,他以先锋的姿态进行写作,他的富有民族特色、同时又充满人类共同性的东方文化的书写,他塑造的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他对本民族文化的批判和弘扬、超越和归根,无论对中国和世界来说,

都称得上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 那么,这样一个优秀的作家,为什么在几个月之前还鲜有人知,他在各书店的书还是滞销呢,难道说他没得诺贝尔奖他的书就不好了吗,答案我们心里都明白,虽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理当祝贺,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他的获奖,为中国文学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让更多的目光在此聚焦。这对促进中国文学和繁荣中国文学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推进中国文学的发展。但是,我们是不是把诺贝尔奖给神化了呢,当人家外国人给予肯定和奖赏,国内人士才纷纷出来评价、赞扬,发感慨,来祝贺…这是民族自卑感的表现吗?我认为不管中国人获不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们都要对自己的文学自信,毕竟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学底蕴深厚。中西方文化的隔阂,翻译水平的限制等等都能影响一部作品的内涵,鲁迅、沈从文还有很多很多作家都与诺奖擦肩而过,但他们的文学成就同样不能磨灭。其实就获奖而言,莫言也许是被选择的,难以排除诺委会“讨好中国”的内在愿望,也不排除诺奖评委只在乎依靠作者扩大自身影响力,而忘乎其余。虽然现实很残酷,写作的处境不同,公平的竞争不在,但是我们并不能忽视那些被遗忘在国家社会边缘的作家,很多人就是为了一个梦想写作,而且作品质量某些并不次于莫言,但是他们无疑被抹杀了。中国应该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完善的奖项设置,我们传承着几千年来的文化思想精髓,又何必一定要去迎合别人的品味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