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蹄疫基本知识普及

口蹄疫基本知识普及

口蹄疫基本知识普及
口蹄疫基本知识普及

口蹄疫基本知识普及

什么是猪口蹄疫?

猪口蹄疫病是由微RNA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引起,有O、A、C、SAT1、SAT2、SAT3及亚洲I型7个血清型,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由于血清型众多,给免疫带来了一定难度。加上该病传染性极强,传播途径广泛,为世界流行性传染病,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均有发生,增加了整个养猪业的养殖风险,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15个A类动物疾病之首,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的第一位,是国家要求强制免疫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因此,掌握该病的治疗预防措施意义重大。

怎么确诊是猪口蹄疫?

病猪表现被毛粗乱、精神不振、食欲降低、流延、喜卧,体温升高至40~41℃,特征性症状是鼻盘、口腔、齿龈、舌、乳房尤其是哺乳母猪可见明显的水疱和烂斑,水疱破溃后露出暗红色、边缘整齐的糜烂面,严重时蹄壳脱落,蹄痛跛行常见于体重大的猪,尤其是育肥猪。母猪蹄痛时不能站立,常跪在地面爬行,妊娠猪容易引起流产。临床上多续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传染性胃肠炎等疾病,这大大提高了疾病的死亡率。如无续发感染,多呈良性经过,则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严重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若有继发感染时,病症加重,蹄壳可能脱落。成年猪消瘦,一般能耐过而康复,没有母源抗体保护的仔猪或免疫低下的哺乳仔猪患病时水疱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胃肠炎和心肌炎,卧地不能吃奶,常常于哺乳时急性死亡。

流行特点及危害有哪些?

口蹄疫的常规流行特点

1)患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水疱皮、水疱液传染性最强,病猪排出物(如粪、尿、乳、唾液、精液等)及呼出气体都可散毒。

2)发病初期猪传染性最强,病愈猪带毒可达150d以上。

3)直接接触及间接接触方式均司传播。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黏膜、皮肤等处感染而发病。空气是最重要传播媒介,病毒可随风传播50

km之外,呈远距离和跳跃式的暴发。幼猪最为敏感,感染后死亡率可达90%以上。

4) -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多发,夏秋高温季节少发或平息,常呈地方流行性及大流行。

最近2年口蹄疫新的流行特点

1)近2年来猪口蹄疫的发病越来越没有规律性,即便是在气温40℃的盛夏,猪场照样会发病。

2)据报道:2009-2010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0型口蹄疫东南亚谱系(耿马谱系),主要是由缅甸(98谱系)、老挝与越南传人的。东南亚谱系毒力很强,致病力很高。使用我国目前使用的O型口蹄疫高效灭活疫苗,对东南亚谱系毒株不能达到有效保护,因为我国使用的O 型口蹄疫高效灭活疫苗是选用泛亚毒株和古典中国毒株生产的,与东南亚谱系免疫交叉保护力低。

3)在发生口蹄疫的部分猪群中检出亚洲1型口蹄疫,并与O型口蹄疫在猪群中混合感染,使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4)在临床上还发现猪群感染口蹄疫后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猪流感、传染性胃肠炎等,造成混合感染。

猪口蹄疫会传染给人吗?

人类可能通过接触口蹄疫病猪、病牛而罹患口蹄疫,但是这种情况很罕见;人类只有在大量感染口蹄疫病毒的情况下才发生本病。因为口蹄疫病毒对胃酸敏感,所以人类通常不会通过食用肉类感染口蹄疫病毒。

如何预防?

预防人的口蹄疫,主要依靠个人自身防护,如不吃生奶、不吃生肉,接触病畜后立即洗手消毒,防止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落入人的口鼻和眼结膜,污染的衣物及时作卫生消毒处理等。

养猪场饲养员工作时必须穿工作服,工作后用2%煤酚皂溶液等消毒液洗手,非工作人员不允许与病猪接触。

猪口蹄疫有哪些传播方式呢?

FMD病毒传播方式分为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又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目前尚未见到FMD垂直传播的报道。

(1)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主要发生在同群动物之间,包括圈舍、牧场、集贸市场、展销会和运输车辆中动物的直接接触,通过发病动物和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传播。间接接触主要指媒介物机械性带毒所造成的传播,包括无生命的媒介物和有生命的媒介物。野生动物、鸟类、啮齿类、猫、狗、吸血蝙蝠、昆虫等均可传播此病。通过与病畜接触或者与病毒污染物接触,携带病毒机械地将病毒传给易感动物。

(2)空气传播

FMD病毒的气源传播方式,特别是对远距离传播更具流行病学意义。感染畜呼出的FMD病毒形成很小的气溶胶粒子后,可以由风传播数十到百千米,具有感染性的病毒能引起下风处易感畜发病。影响空气传播的最大因素是相对湿度(RH)。RH高于55%以上,病毒的存活时间较长;低于55%很快失去活性。在70%的相对湿度和较低气温的情况下,病毒可见于100km 以外的地区。

猪口蹄疫与其他水泡病的鉴别诊断

口蹄疫口蹄疫只感染偶蹄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寒冷时多发,呈现流行性或大流行性。剖检病死猪,在其心室中隔、心房与心室面可见灰黄色、灰白色斑点或条纹状的变性坏死灶,似老虎身上的条纹,称“虎斑心”。发生单纯性猪口蹄疫时,哺乳仔猪的病死率高达70%。

水疱性口炎与口蹄疫相比,此病毒的天然宿主较多,不仅仅是偶蹄兽。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7~8月发生,秋末趋于平息,霜冻后消失,一般本病爆发不会造成大面积流行。

猪水疱疹病单纯感染此病,猪能迅速恢复健康,并且无其他后遗症。一旦出现继发感染,严重时能导致病猪蹄壳脱落,并在

新旧蹄壳替换后出现一条暗棕色或黑色的替换线。解剖症状为肝脏和肾脏充血,轻度肿胀。脾脏褪色,轻度脑炎,可见点状神经元变形区。局部的淋巴结充血、水肿,大量的淋巴细胞变性、坏死。

如何预防?有效治疗?

口蹄疫病毒可以在环境中和各种物体上存活两周以上,在墙壁和地板上和干燥的分泌物中能存活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在日光直射下或一般加热均可杀灭病毒。口蹄疫病毒在低温下十分稳定,对热比较敏感,通常4℃-7℃条件下能生存几个月,在-20℃表现稳定,-70℃至-50℃的低温条件下,可以存活几年。37℃时仅存活48小时,60℃时存活15分钟,70℃时存活10分钟,85℃以上时在1分钟内即可将其杀灭实行科学的免疫制度是预防口蹄疫的主要措施。猪口蹄疫是国家要求强制免疫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要求应免动物的免疫密度达到100%。

发病以后立即隔离,本着“早、快、严、小”的原则划定疫点、疫区,进行封锁。

用3%火碱对地面、用具、栏圈、运输工具等进行消毒。病猪的粪便、垫草应堆积密封发酵,病猪尸体销毁或深埋。

防治措施

由于口蹄疫传播迅速、难于防治、补救措施少,被称为畜牧业的“头号杀手”。

预防

1、使用过氧乙酸消毒药1:100全群消毒,每天消毒两次;

2、使用生石灰给养殖场周围消毒;

3、对于没发病的猪群及时隔离;

4、处于潜在感染的猪群使用疫毒清1000g拌料800斤做紧急预防。

治疗:

发生口蹄疫的重疫区

潜在感染的猪群使用疫毒清进行经行预防,疫毒清1000g进行紧急预防,连续使用十天以上,基本无口蹄疫症状,使用三天以上,即使病发也不会很明显。

已感染猪群疫毒清拌料500斤,连续使用10天,两天即可出现明显的排毒现象,三天体温、食欲等都恢复正常,连续使用10天,治疗完成。

对感染后恢复的猪,每天加强消毒,疫毒清每包拌料1000斤,连用十天,能够促进毒素的彻底排除,快速恢复食欲,不耽误病猪生长。

综合防控

1、刚出生的仔猪、没有断奶的小猪肌注四川世红干扰素1-2ml净化体内口蹄疫病毒,保护率达98%

2、怀孕的母猪、刚配种的母猪、种公猪都可使用疫毒清做紧急预防和紧急治疗

3、猪发生口蹄疫疫情,高烧不退的使用疫毒清配合板青颗粒做综合治疗。

4、当地已经发生口蹄疫,本场还没有发生,使用疫毒清1000g拌料800斤做紧急预防。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二、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口蹄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口蹄疫疫情确认、疫情处臵、疫情监测、免疫、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技术标准及保障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口蹄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诊断指标 2.1.1 流行病学特点 2.1.1.1 偶蹄动物,包括牛科动物(牛、瘤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及所有野生反刍和猪科动物均易感,驼科动物(骆驼、单峰骆驼、美洲驼、美洲骆马)易感性较低。 2.1.1.2 传染源主要为潜伏期感染及临床发病动物。感染动物呼出物、唾液、粪便、尿液、乳、精液及肉和副产品均可带毒。康复期动物可带毒。

2.1.1.3 易感动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伤口感染病毒,通常以直接或间接接触(飞沫等)方式传播,或通过人或犬、蝇、蜱、鸟等动物媒介,或经车辆、器具等被污染物传播。如果环境气候适宜,病毒可随风远距离传播。 2.1.2 临床症状 2.1.2.1 牛呆立流涎,猪卧地不起,羊跛行; 2.1.2.2 唇部、舌面、齿龈、鼻镜、蹄踵、蹄叉、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 2.1.2.3 发病后期,水泡破溃、结痂,严重者蹄壳脱落,恢复期可见瘢痕、新生蹄甲; 2.1.2.4 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成年动物死亡率低,幼畜常突然死亡且死亡率高,仔猪常成窝死亡。 2.1.3 病理变化 2.1. 3.1消化道可见水泡、溃疡; 2.1. 3.2幼畜可见骨骼肌、心肌表面出现灰白色条纹,形色酷似虎斑。 2.1.4 病原学检测 2.1.4.1 间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阳性(ELISA OIE 标准方法附件一); 2.1.4.2 RT-PCR试验,检测阳性(采用国家确认的方法); 2.1.4.3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检测阳性(附件二); 2.1.4.4 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口蹄疫防控技术

猪口蹄疫防控技术 口蹄疫(FMD)是严重危害偶蹄动物的烈性传染病,位居动物A类疾病之首,尤其对猪的危害甚为严重。口蹄疫已被国家列为一类重大人畜共患病。做好口蹄疫的防制,对确保畜牧业发展、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口蹄疫以传播快,发病率高,破坏力大为特征。今年口蹄疫又一次大流行,给养猪业带来了重大损失,所以必须及时有效的做好各项防控工作,保证养猪业健康发展。 一、我地口蹄疫为什么会连年发生 1、猪口蹄疫病毒古典O型毒株发生了变异 世界上口蹄疫病毒共有A、O、C、亚洲1型、和南非1、2、3型等7个主型与100多个血清亚型。各主型口蹄疫病毒之间无免疫交叉反应,同型口蹄疫病毒的不同亚型毒株之间,抗原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相互之间免疫交叉保护力很低。口蹄疫病毒的核苷酸变异频率很高,具有高度变异的特性。近几年来,发现猪群中的古典O型口蹄疫病毒株发生变异,新变异的毒株毒力增强,致病力增高,给防控工作增大了难度。当前我省各地猪群中流行的口蹄疫仍以O型口蹄疫为主,O型口蹄疫中有10个血清亚型毒株,在省内外各地广为流行。 2、高致病性变异毒株缅甸98谱系毒株特性 当前据测定分析,我省猪群中流行的O型口蹄疫病毒10个毒株中主要有5个不同的致病毒株,一是O型口蹄疫古典毒株、二是O型口蹄疫变异毒株、三是泛亚毒株、四是亚洲1型口蹄疫毒株、五是O型口蹄疫缅甸98谱系毒株。但以缅甸98谱系毒株为主要的流行毒株。1999年传入我国的泛亚毒株最初主要是感染牛,现在变为既感染牛也感染猪。临床上常见多个亚型毒株在猪群中混合感染或并发感染,使病情复杂化,发病率与死亡率高。其中流行的优势毒株,缅甸98系谱毒株毒力最强、致病力最高、流行广、传播快,哺乳仔猪100%发病,死亡率高达80%以上;保育猪发病率也很高,死亡率可达30%-50%;育肥猪发病死亡率可达20%左右;妊娠母猪发病引起流产,少数可发病死亡。 3、口蹄疫病毒呈现持续性感染

口蹄疫防治措施【综述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口蹄疫防治措施【综述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治 措施】 动物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综述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治措施专业: 动物医学作者: 颜祥龙学号: 16082236 班级: 16-822 指导教师: 加春生评阅人: 20xx 年 6月28日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综述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治措施摘要口蹄疫是人畜共患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口蹄疫病毒发病急,传播速度快,常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规模流行,给养殖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该病一经发生,往往会导致大范围流行,不易控制和消灭,并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世界卫生组织(IE)将该病列为A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我国政府也将口蹄疫排在14个一类动物传染病的第一位。 关键词:口蹄疫; 流行; 防治; 诊断 1流行特点口蹄疫病毒感染偶蹄兽类,侵染的对象主要包括

牛、羊、猪、驼、鹿、大象等家养和野生偶蹄动物。牛最易感,猪次之,羊再次之,牛是“报警器",绵羊是“储存器",对于猪,则是“放大器”,因为猪的排毒量最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口蹄疫的潜伏期短,发病急,动物感染病毒的最快十几个小时就可以发病排毒。 2发病特点 2.1血清学多口蹄疫有七个血清型,目前在我国流行的有四种,分别是 0、亚洲I、A、c型,尤其以0型和亚洲I型最为常见,各血清型号之间没有交叉保护性,同型号内不同各亚型之间交叉免疫变化幅度较大,亚型内各毒株之间也有明显的抗原差异,免疫防治等于面对七种不同的传染病,而新毒株又不断出现,每出现一次新的毒株,疫情就会出现一次高潮[1] 2.2传染性强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所致,而口蹄疫的传播途径又有多种,有:直接接触传播,间接传播,气源传播,水源传播。牛只要吸人10个感染单位就可以发病,猪更少,而且猪的排毒量又特别大,如一头100kg左右的病猪每天仅从呼吸道排出的病毒如全被牛吸人,可以使1000万头牛发病,所以口蹄疫病毒在偶蹄类动物传染性极强。 3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近几年来,有一些乡村兽医人员和养殖场畜主经常以类似口蹄疫的几种病,当作是人畜共患的口蹄疫,他们都把类似病误诊了。那就是:羊的口疮、蹄癀、动物的水疱病和口炎、牛的趾间皮炎、蹄皮炎、蹄叶炎、腐蹄病等。 3.1临床特点和发病症状口蹄疫病对于不同动物发病的临床症状基本相似,患病动物一般体温升高到40 ℃一41 ℃,食欲不振或

我对基因的认识

我对基因的认识 摘要: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人类大约有几万个基因,储存着生命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通过复制、表达、修复,完成生命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基因是生命的密码,记录和传递着遗传信息。生物体的生、长、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它同时也决定着人体健康的内在因素,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关键词:遗传因子基因工程发展历程 在遗传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基因仅仅是一个逻辑推理的概念,而不是一种已经证实了的物质和结构。由于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从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基因的概念也在不断的修正和发展。从遗传学史的角度看,基因概念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阶段;摩尔根的基因阶段;顺反子阶段和现代基因阶段 一、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阶段 19世纪60年代初,孟德尔对具有不同形态的豌豆作杂交实验,在解释实验中每种性状的遗传行为时,用A代表红花,a代表白花,表明生物的某种性状是由遗传因子负责传递的,遗传下来的不是具体的性状,而是遗传因子。遗传因子是颗粒性的,在体细胞内成双存在,在生殖细胞内成单存在。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是代表决定某个性状遗传的抽象符号。 孟德尔在阐明遗传因子在世代中传递规律时,就已经认识到了基因的两个基本属性:基因是世代相传的,基因是决定遗传性表达的。现在所说的“基因是生物体传递遗传信息和表达遗传信息的基本物 质单位”,实际上就是孟德尔所阐明的基因观。 二、摩尔根的基因阶段

口蹄疫监测诊断作业指导书

口蹄疫监测诊断作业指导书 一、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抗体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 适用范围 用于检测猪、牛、羊血清中的口蹄疫病毒VPI 结构蛋白抗体,与猪、牛、羊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盒联合使用,可区分口蹄疫病毒感染动物及疫苗免疫动物。检测猪血清应用猪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盒;检测牛、羊血清应用牛、羊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盒。 2. 检测试剂 口蹄疫病毒VP1 抗原包被板、样品稀释液、酶结合物、阴性对照、VP1阳性对照、酶结合物稀释液、TMB底物A液、TMB底物B液、终止液(I.OMHZSQ)、浓缩洗涤液、稀释板、一次性封板膜、微孔定位标签。 3. 检测步骤 3.1使用前将试剂盒恢复到室温,避免阳光直射或放置在30C 以上的环境中。 3.2取出试剂盒中的样品稀释液。A1、B1 两孔作为阴性对照, CI 、D1 两孔作为阳性对照孔,其余孔作检测孔,每孔一个样品。 3.3在稀释板的各孔中加200样品稀释液。在相应各孔中分别加 入10 此对照血清或被检血清样品。用加样器重复吹吸数次。稀释每个

样品时必须使用不同的吸头。 3.4取出抗原包被板。 3.5分别从稀释板上取稀释后的对照血清和被检血清各100 此,加至抗原包被板的相应孔中,加益或封膜后,置37 士2C下孵育60 士5 分钟。 3.6洗涤工作液配制:按需要量,用去产离子水或双蒸水将洗涤 液作25 倍稀释。 3.7用洗涤工作液洗涤抗原包被板,每孔300 吨,洗涤6 次,拍干。 3.8酶结合物工作液配制:用酶结合物稀释液将酶结合物作100 倍稀释,现配现用。 3.9每孔加入100此酶结合物工作液,加盖或封膜后,置37 士2C 下孵育30± 2 分钟。 3.10 重复3.7。 3.1仃MB底物工作液配制:将TMB底物B液和TMB底物A液等量 混合,现配现用。 3.12每孔加入100此底物工作液,加盖或封膜后,置37 士2C下孵育15士1 分钟。 3.13 每孔加入100此终止液,并轻轻振荡混匀。 3.14在15分钟内,用酶联读数仪测定在450nln波长下的OD直。 结果判定4.1 猪口蹄疫病毒vPI 结构蛋白抗体检测结果判定: 4.1.1阴性对照孔平均0D值应续0.15,每个阳性对照孔0D值应妻

27.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出血性和致死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猪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猪瘟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置、疫情监测、预防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等。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猪(含驯养的野猪)的饲养、经营及其产品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依据本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病原分离与鉴定。 2.1 流行特点 猪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发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感染猪在发病前即能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排毒,并持续整个病程。与感染猪直接接触是本病传播的主要方式,病毒也可通过精液、胚胎、猪肉和泔水等传播,人、其它动物如鼠类和昆虫、器具等均可成为重要传播媒介。感染和带毒母猪在怀孕期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播给胎儿,导致新生仔

猪发病或产生免疫耐受。 2.2 临床症状 2.2.1 本规范规定本病潜伏期为3-10天,隐性感染可长期带毒。 根据临床症状可将本病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感染四种类型。 2.2.2 典型症状 2.2.2.1 发病急、死亡率高; 2.2.2.2 体温通常升至41℃以上、厌食、畏寒; 2.2.2.3 先便秘后腹泻,或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2.2.2.4 腹部皮下、鼻镜、耳尖、四肢内侧均可出现紫色出血斑点,指压不褪色,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可见出血点。 2.3 病理变化 2.3.1 淋巴结水肿、出血,呈现大理石样变; 2.3.2 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状出血点; 2.3.3 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脏、膀胱、胆囊、扁桃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脾脏边缘出现梗死灶; 2.3.4 脾不肿大,边缘有暗紫色突出表面的出血性梗死; 2.3.5 慢性猪瘟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见“钮扣状”溃疡。 2.4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必须在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 2.4.1 病原分离与鉴定 2.4.1.1 病原分离、鉴定可用细胞培养法(见附件1); 2.4.1.2 病原鉴定也可采用猪瘟荧光抗体染色法,细胞浆出现特异性的荧光(见附件2); 2.4.1.3 兔体交互免疫试验(附件3);

口蹄疫的防治措施

内部技术资料,仅供参考 猪口蹄疫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日照市畜牧站地址:云海路43号 日照市兽医药械站(0633)8225551 2216795 口蹄疫在每年不同地区均有发病,现在又到了猪口蹄疫的高发期,由于去年冬季气温较低,南方阴冷潮湿造成猪口蹄疫发病较严重,为此,向广大养殖户在这个病上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供大家使用参考。 口蹄疫(属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其临诊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 口蹄疫病毒属小RNA病毒科,口蹄病病毒属,单股RNA,无囊膜。病毒呈球形,直径20~25纳米,有7个血清型,即O、A、C、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以及亚洲l型。我国分布的口蹄疫的病毒型为O、A型和亚洲I型。本病毒在1%火碱溶液中1分钟内,可被杀死,畜舍的消毒常应用2%火碱溶液,30%草本灰水或0.2%~0.5%过氧乙酸等。 二、流行病学 1、主要感染猪等偶蹄动物,带毒和发病的动物为主要传染源。尤以发病初期的病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其次为尿、粪、被污染的圈舍、饲养设施,成为间接传染源。 2、传播途径:本病毒主要以空气传播为主,传染性极强,能在一昼夜随风传播到100公里以外,流行特点多发于冬春、秋季,气候比较寒冷时。口蹄疫病毒是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易感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粘膜都可以是感染门户。动物产品如肉、奶、毛皮可带毒;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血、内脏,甚至呼出的气体都带毒,故运输车船、工具、水源、牧场、饲料、人员和非敏感动物都是重要的传染媒介。 3、易感畜群:不同年龄的猪易感程度有差别,以初生仔猪和哺乳仔猪发病最严重,死亡率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易流行。另外,易感畜群的口蹄疫有周期性暴发流行的趋向。 三、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初发烧41℃,口流涎1—2天后,在蹄冠、蹄叉、鼻镜、齿龈、舌面、口、乳房的乳头等毛少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发热,吃食减少,2-3天后水泡破裂,形成边缘整齐的红色糜烂面,如继发细菌感染,即发生溃疡。在口腔发生水泡的同时,趾间和蹄冠皮肤红、肿,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农医发[2007]12号 农业部关于印发《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14个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的通 知 2007年4月9日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口蹄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口蹄疫疫情确认、疫情处置、疫情监测、免疫、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技术标准及保障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口蹄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诊断指标 2.1.1 流行病学特点 2.1.1.1 偶蹄动物,包括牛科动物(牛、瘤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及所有野生反刍和猪科动物均易感,驼科动物(骆驼、单峰骆驼、美洲驼、美洲骆马)易感性较低。 2.1.1.2 传染源主要为潜伏期感染及临床发病动物。感染动物呼出物、唾液、粪便、尿液、乳、精液及肉和副产品均可带毒。康复期动物可带毒。 2.1.1.3 易感动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伤口感染病毒,通常以直接或间接接触(飞沫等)方式传播,或通过人或犬、蝇、蜱、鸟等动物媒介,或经车辆、器具等被污染物传播。如果环境气候适宜,病毒可随风远距离传播。 2.1.2 临床症状 2.1.2.1 牛呆立流涎,猪卧地不起,羊跛行; 2.1.2.2 唇部、舌面、齿龈、鼻镜、蹄踵、蹄叉、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 2.1.2.3 发病后期,水泡破溃、结痂,严重者蹄壳脱落,恢复期可见瘢痕、新生蹄甲; 2.1.2.4 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成年动物死亡率低,幼畜常突然死亡且死亡率高,仔猪常成窝死亡。 2.1.3 病理变化 2.1. 3.1消化道可见水泡、溃疡; 2.1. 3.2幼畜可见骨骼肌、心肌表面出现灰白色条纹,形色酷似虎斑。 2.1.4 病原学检测 2.1.4.1 间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阳性(ELISA OIE 标准方法附件一); 2.1.4.2 RT-PCR试验,检测阳性(采用国家确认的方法); 2.1.4.3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检测阳性(附件二); 2.1.4.4 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2.1.5 血清学检测 2.1.5.1中和试验,抗体阳性; 2.1.5.2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

口蹄疫的流行概况及防控策略_周锦萍

2009年第4期畜牧兽医科技信息专论与综述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口蹄疫)首次发现于1514年,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多发的一种急性、热性和传播极为迅速的接触性传染病。本病易感动物种类多、传播途径广、病原变异性强,感染性和致病力特别强,潜伏期短、 发病急,一旦发病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也给本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很大的难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将该病规定为A 类烈性动物传染病,我国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以前的教科书上均把口蹄疫列为人畜共患病,但近年来发现其对人的危害很低,故2009年农业部1149号令没有将口蹄疫列入人畜共患病名录。1 口蹄疫的基本特点 1.1口蹄疫病原血清型复杂、易变异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形性、易变性的特点。口蹄疫病毒现有7个血清型即O 、A 、C 型(最早在欧洲发现)、SAT1、SAT2、SAT3型(最早在南非发现)和Asia Ⅰ型(1954年在巴基斯坦发现)。根据核酸同源性大小7个血清型可分为两群,O 、A 、C 和Asia Ⅰ为第1群,SAT1、SAT2、SAT3为第2群。群内各型同源性达60%~70%,但两群之间同源性仅为25%~40%。所以,各型之间虽在临诊表现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但彼此均无交叉免疫性。同时,各亚型内又存在众多抗原差异显著的毒株。病毒的这种特性, 给本病的防控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免疫防治等于面对7种不同的传染病,而且每出现一次新毒株,疫情就会出现一次新高潮,如2001年造成世界流行的O 型泛亚株。 1.2口蹄疫病毒自然条件下抵抗力强 口蹄疫病毒虽然对酸、碱、热特别敏感,但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干燥。在污染畜舍干燥的垃圾内可存活14d ,在潮湿的垃圾内存活8d ;在污水中17℃~21℃存活21d ,4℃~13℃存活103d ;尿中存活39d ;在土壤表面,秋天可存活28d ,夏天可存活3d ;在牛毛上可存活24d ;在含毒组织和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等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久;水疱皮内的病毒在-30℃~-70℃可保存12年之久;在50%甘油生理盐水中5℃能存活1年以上。所以,容易造成病原扩散和远距离运输传播。 但高温和直射阳光(紫外线)对病毒有杀灭作用,而且利用其对酸、 碱十分敏感的特性,可用2%~4%氢氧化钠、3%~5%福尔马林溶液、0.2%~0.5%过氧乙酸、1%强力消毒灵(主要成份为二氯异氰脲酸钠)或5%次氯酸钠、5%氨水等消毒剂进行消毒。 1.3口蹄疫的易感动物种类繁多 口蹄疫感染对象是猪、牛、羊等主要经济畜种及其他家养和野生偶蹄动物,易感动物多达70多种,家畜以牛易感(黄牛、奶牛、牦牛、犏牛最易感,水牛次之),其次是猪,再次为绵羊、 山羊和骆驼。野生动物包括长颈鹿、扁角鹿、野牛、瘤牛、黄羊、鹿、麝、羚羊、非洲大象、印度大象、豪猪、野猪、黑斑羚、刺鼠、巨水鼠、袋鼠等。重要经济畜种猪、牛、羊都易感,所以一旦发生疫情,一方面对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因这些动物价值高,扑杀病畜时阻力较大,补偿费用也很贵,对欠发达地区口蹄疫防治政策的推进带来难度。 1.4口蹄疫病毒的感染性强,病畜的排毒量大、带毒时间长 口蹄疫病毒的感染性和致病力极强,10个感染单位就可使一头牛发病。病畜的水疱皮内和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发热期间血液内含毒量最多,奶、尿、口涎、泪和粪便中都含有FM DV 。病畜破溃的水疱皮排毒量最多,其次为粪、乳、尿和呼出的气体,染疫公畜精液也能使受精的母畜感染发病,饲养染疫动物的圈舍、草场、饮水源以及屠宰染疫动物的场所、 工具和排放的污水等均是传染源。一头病猪每天仅从呼吸道排毒就有108个感染单位,其每天总的排毒量约能使1000万头牛发病。 康复动物能较长时间带毒,如牛的咽腔带毒可达6~24个月,绵羊和山羊4~6个月,猪带毒1个月左右。隐性带毒者主要为牛、羊及野生偶蹄动物。据试验报道,非洲野生水牛群体带毒期可长达24年,个体牛可带毒5年。而在有口蹄疫抗体存在时,可引起病毒演化,发生病毒持续性感染。病毒在持续感染动物体内局部可长期存活。 1.5口蹄疫有多种传播方式和感染途径 可以通过病畜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各种媒介物而间接接触传播。牲畜的流动、畜产品的运输,被病畜的分泌物、 口蹄疫的流行概况及防控策略 周锦萍,葛 杰,鞠龚讷 (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201103) 5

牛口蹄疫诊断与防控

牛口蹄疫诊断与防控 作者:尖参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33期 牛口蹄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疫情传播速度较快,潜伏期较短,但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由于牛口蹄疫属于一类重特大传染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再加上该种疾病没有特效药物,发生之后往往不需要治疗,直接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为了避免此类传染性疾病造成的危害,就需要我们提高重视程度,构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切实做好牛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控工作。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牛口蹄疫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防范该种疾病传播流行有一定帮助。 一、流行特点 从口蹄疫病毒的类型角度分析,该种病毒属于微核酸病毒科。病毒主要寄生在患病动物的皮内或者淋巴组织液当中,随着血液循环会达到各个脏器组织、器官当中,威胁到牛群的正常生长发育。牛出现临床症状之后,排泄物和体液当中往往会夹杂有大量的病毒,此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较强的毒性,很容易出现变异。临床上该种病毒的血清型较多,其中对牛养殖产业威胁较为严重的主要是O型和A型口蹄疫病毒,不同血清型病毒之前不存在抗原,无法实现相互免疫,因此在进行疫苗免疫接种之前,应该进行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牧场口蹄疫病毒的具体血清型,选择针对性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这样才能够提高免疫效果。通常情况下牧场的患病牛和带毒牛是该种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动物屠宰之后,如果没有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皮肉和脏器器官当中也携带有大量的病毒,很容易造成病毒的传播流行。牛口蹄疫病毒,不仅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而且具有较多的传播途径,可以经空气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进行传播,病毒可以经空气进行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外伤进行侵染,在人工操作过程中受精不合理,精液当中存在病毒也会造成病情的传播流行。 二、临床症状 通常情况下,牛口蹄疫病毒的潜伏期通常在2~4天,最短潜伏期在一天左右,患病牛一旦感染口蹄疫病毒就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发病初期患病牛的体温升高到40度,最高升高到41度,同时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采食欲望下降,当患病牛出现临床症状,两天之后,在口腔黏膜,舌头齿阴,嘴唇内侧都会出现大量的水疱,水疱破裂之后从中流出淡黄色的液体形成溃疡面,同时患病牛的口腔当中还会流出大量白色泡沫状的内容物,垂在嘴边。随着病情不断加重,水疱位置逐渐向着乳房体表组织和蹄部进行蔓延。破裂之后患病牛的体温下降到正常状态。 三、病理学变化

口蹄疫防控应急预案

口蹄疫防控应急预案 二0一0年三月二十七日 1 总则 1.1目的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牲畜口蹄疫疫情,确保养殖业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依据《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及早发现,快速反应,严格处理,减少损失。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规定了口蹄疫的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响应和善后的恢复重建等应急管理措施。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口蹄疫防控应急管理与处置工作。 2 疫情监测与预警 2.1监测与报告 2.1.1 各级兽医主管部门要整合监测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口蹄疫监测制度,建立和完善相关基础信息数据库。要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及时汇总分析突发疫情隐患信息,预测疫情发生的可能性,对可能发生疫情及次生、衍生事件和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消除隐患。必要时,要立即向上级兽医主管部门报告,并向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相关地区的兽医主管部门通报。 2.1.2 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口蹄疫疫情监测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疑似口蹄疫疫情时,要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1.3 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认定为临床怀疑疫情的,应在2小时内将疫情逐级报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同时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必要时,请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派人协助、指导采样。 2.1.4 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确认为疑似疫情的,应在1小时内向省级兽医主管部门

牛五号病症状

牛五号病症状 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该病潜伏期2~5天,体温40~41℃,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发病1~2天后,病牛齿龈、舌面、唇内面可见到蚕豆到核桃大的水疱,内含透明的液体。涎液增多并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采食及反刍停止。水疱约经1-2天后破裂,形成溃疡,这时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形成烂斑,然后逐渐愈合。有时在乳头皮肤上也可见到水疱。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特点】本品是引进国现代外技术经特殊工艺研发的高科技产品。无菌采集同源血清经过特殊工艺提纯、浓缩、加工处理后制得的同源抗体血清。是针对预防和治疗牛口蹄疫的首选产品。 【商品名】金牛三肽 【兽药名称】通用名:注射用青霉素钾160万单位 汉语拼音:zhesheyongqingmeisujiayibailiushiwandanwei 【主要成分】青霉素钾(载体为牛源精制血清球蛋白) 【性状】本品为无色或微黄色透明液体(加入牛同源精制血清抗体后呈金黄或微红色液体,久置有少量沉淀,不影响疗效) 【药理作用】牛同源精制血清抗体系用引起牛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奶牛乳房炎、牛流行热病毒等病毒病原浓缩精制疫苗免疫健康牛群,产生高效价抗体后,无菌采集血清,采用酶切技术提取IgG、IgM、IgA Fab片段加保护剂制备而成的抗血清。IgG是血清中最主要的抗体蛋白,占总免疫球蛋白量的75%,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中和细菌毒素的毒性(中和毒素)以及与病毒抗原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中和病毒);IgM在抗感染免疫的早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血清型IgA可介导调理吞噬ADCC 作用,分泌型IgA是机体粘膜防御系统的主要成分,是防止病原体入侵机体的第一道防线。 【主治功能】主用于牛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牛出血性败血病、牛流行热等细菌病和病毒病的紧急预防与治疗,能够提高免疫力,增强牛体质。 【用法用量】肌肉注射,对于犊牛和成年牛,每瓶本品用于500kg体重治疗,对于育肥牛、种公牛和后备母牛每瓶用于400kg体重,根据病情可连续使用1-2次。预防量减半。 【注意事项】1、本品为生物制剂,安全无毒性无残留。 2、不得与酸碱溶液同时注射; 3、本品在运输保存时,避免反复冻融。

我对口蹄疫的认识一

对于口蹄疫的认识,一步一步加强。早些年,2010年之前,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国产口蹄疫疫苗对口蹄疫的防治根本没有什么作用。所以,每年冬季很多猪场都中招,有些散户根本懒得去领疫苗去打。原来那个猪场用了中农威特的缅甸98株以后,对于防控此病,心里倒是不担心了。偶尔出问题,都是因为有一些超龄的后备猪或者育肥猪超过7个月的“老猪”没有及时配种或出售。造成易感动物增多。今年不幸,又中招,终归来说,还是管理出问题。春节期间的生物安全确实是做的不好。 对于口蹄疫的防控,有些体会,可以跟大家交流一下。觉得有些事教训来的,建议大家不要走太多弯路。近来读到猪病学第十版的教材,觉得需要对此病再认识。结合猪病学内容,来给大家分享。因为我们猪场管理者来说,主要关心的是防病治病,所以对其很理论的实验性的东西,尽量少讲或不讲。 口蹄疫背景介绍: 这种病发病较严重,临床症状出现很快,潜伏期很短,传播很迅速,传播很广泛,容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主要是育肥猪出栏延迟一个月时间,造成员工护理和对病猪的心理压力很大。据说可以感染反刍动物,但是我没有见过牛的。据说2010年在武汉爆发了一起牛的。 现在确定的型主要有:O A C 和南非.3型,以及亚洲1型。很多国家,包括美国和加拿大都通过扑杀的(stamp out)的办法,实现了净化,墨西哥使用疫苗免疫和扑杀的方法。 病原学:

FMDV可以在BHK和IBRS-2 PK细胞上增殖,不知道现在生产口蹄疫的疫苗是用什么细胞,我当时怀疑免疫五号苗后很多猪出现过敏,我认为应该是猪源细胞进行培养的吧。也可以在猪,牛,绵羊和山羊的原代细胞上进行培养。 公共卫生学: 老外认为,FMD现在不应该划在人畜共患病的范畴,引起人的“手足口病”的病毒主要是肠道病毒,而口蹄疫病毒属于小RNA病毒,所以,不能混为一谈。也有人报道说,再食用了未处理的牛奶或者密切接触发病动物后,会出现轻微症状,但是我们养了这么多年猪,有时有人也会有伤口暴露给病毒,但是确实没见过人感染的,可见,真的是要“眼见为实”,不能道听途说啊。 鉴定一种疾病是否是由某种特定病原引起的,最根本的还是要符合“科赫法则”,SARS流行期间,中国很多所谓的专家,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一点,随便就说可能是支原体引起的,太不负责了。中国猪业刚出现蓝耳和圆环时,反而是很多兽医专家潜心分离病毒,鉴定病毒,培养。在易感动物或细胞上传代,最后测定抗体或者细胞因子变化水平或者观察病理变化和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做病原分析或重新分毒,可见医学无分界。 人对此病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就是,可能作为机械传播者,口蹄疫病毒在呼吸道可以存活1or more days。所以,防治传染病最重要的还是防治猪,人、车辆、用具等尽量做到隔离和不串岗。很多猪场,发了病以后就让人在猪舍里面睡觉,没有冲凉,没有娱乐,真的是没有道

24.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口蹄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口蹄疫疫情确认、疫情处置、疫情监测、免疫、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技术标准及保障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口蹄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诊断指标 2.1.1 流行病学特点 2.1.1.1 偶蹄动物,包括牛科动物(牛、瘤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及所有野生反刍和猪科动物均易感,驼科动物(骆驼、单峰骆驼、美洲驼、美洲骆马)易感性较低。 2.1.1.2 传染源主要为潜伏期感染及临床发病动物。感染动物呼出物、唾液、粪便、尿液、乳、精液及肉和副产品均可带毒。康复期

动物可带毒。 2.1.1.3 易感动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伤口感染病毒,通常以直接或间接接触(飞沫等)方式传播,或通过人或犬、蝇、蜱、鸟等动物媒介,或经车辆、器具等被污染物传播。如果环境气候适宜,病毒可随风远距离传播。 2.1.2 临床症状 2.1.2.1 牛呆立流涎,猪卧地不起,羊跛行; 2.1.2.2 唇部、舌面、齿龈、鼻镜、蹄踵、蹄叉、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 2.1.2.3 发病后期,水泡破溃、结痂,严重者蹄壳脱落,恢复期可见瘢痕、新生蹄甲; 2.1.2.4 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成年动物死亡率低,幼畜常突然死亡且死亡率高,仔猪常成窝死亡。 2.1.3 病理变化 2.1. 3.1消化道可见水泡、溃疡; 2.1. 3.2幼畜可见骨骼肌、心肌表面出现灰白色条纹,形色酷似虎斑。 2.1.4 病原学检测 2.1.4.1 间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阳性(ELISA OIE 标准方法附件一); 2.1.4.2 RT-PCR试验,检测阳性(采用国家确认的方法); 2.1.4.3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检测阳性(附件二);

牛口蹄疫:牛得了口蹄疫怎么治,牛五号病怎么办

牛口蹄疫:牛得了口蹄疫怎么治,牛五号病怎么办 牛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口腔粘膜、乳房和蹄部出现水泡。该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犊牛死亡率较高,其他则较低。病畜和潜伏期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畜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该病入侵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并且传播无明显的季节性。预防和治疗牛口蹄疫,就用东方健的牛疫健,东方牛疫健治疗牛口蹄疫效果显著。为了减少牛口蹄疫带来的损失,关键在于预防: 1.定期接种口蹄疫疫苗,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保持牛床、牛舍的清洁、卫生;粪便及时清除;定期用2%苛性钠对全场及用具进行消毒。 2.如果已经发生疫情,应根据我国有关条例,立即上报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扑灭措施,由发病所在地县级以上政府发布“封锁令”,对疫点、疫区实行封锁,严禁人畜来往;扑杀、销毁病畜及其同群畜,消灭疫源;组织消毒工作,对畜舍及污染环境随时进行消毒和扑灭疫情的大消毒;进行病毒分离鉴定,确定毒型,用相应疫苗对易感牛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封锁区最后一只病牛死亡、急宰或痊愈后14天,经过全面彻底消毒,方可解除封锁。 3.治疗:对于病牛首先要加强护理,例如圈舍清洁干燥通风透气,供给柔软饲料(如青草、面汤、米等)和清洁的饮水,每天消毒圈舍。在加强护理的同时,根据患病部位的不同,给予不同治疗。可用0.1%~0.2%的高锰酸钾溶液、0.2%

福尔马林、2%~3%明矾或2%~3%醋酸或食醋洗涤患处,然后给溃烂面上涂抹10%~20%碘甘油或1%~3%硫酸铜,也可散布冰硼散、豆面及各种抗菌药物软膏,进行治疗。患牛有并发症或恶性口蹄疫时,除局部对症治疗外,可应用强心剂和营养补剂、抗生素等治疗。

猪口蹄疫诊断与防制

目录 摘要 (Ⅰ) Abstract ............................................................. I I 绪论. (1) 1.口蹄疫病原学特点 (1) 2.流行病学 (1) 2.1易感染动物 (1) 2.2传染源 (1) 3. 猪口蹄疫机理 (2) 4.病理变化 (2) 4.1 良性口蹄疫 (2) 4.2 恶性口蹄疫 (2) 5.临床症状 (2) 6.口蹄疫诊断学 (3) 6.1 一般诊断 (3) 6.2.1 样品采样运送实验室 (3) 6.2.2 采集水疱液 (3) 6.2.3 血液样品 (3) 6.2.4 实验室诊断方法 (3) 7.防制 (4) 7.1流行病学调查与检测 (4) 7.2进行疫情的预报预测和风险分析 (4) 7.3消毒措施 (4) 7.4紧急免疫接种 (4) 7.5检查 (4) 7.6扑杀 (4) 致谢 (5) 参考文献 (6)

【摘要】:近年来各省不间断地发生猪、牛口蹄疫,严重影响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而口蹄疫属于一类疫病,目前相关部门只有采取防制手段来预防。本文将介绍关于猪口蹄疫的流行病学、病毒的本质和流行规律、病源、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提出预防、治防制措施。 【关键词】猪口蹄疫诊断防制

Abstract:The provinces occurred in recent years uninterrupted pig, cow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nimal husbandry. The foot and mouth disease belongs to a class, only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take measures to prevent Prevention.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on FMD epidemiology, nature and prevalence of law viruses, pathogens, clinical symptoms, diagnostic methods, make prevention, treatment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FMD Diagnosis Prevention

发生口蹄疫后的处理措施

发生口蹄疫后的处理措施 首先需要隔离封锁:对发病猪进行严格隔离措施,防止病猪对健康猪群的传播。 二、发生口蹄疫后的处理措施 1、隔离封锁:对发病猪进行严格隔离措施,防止病猪对健康猪群的传播。 2、消毒工作:对进出人员、买卖猪只、运料及拖粪的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口蹄疫流行季节2天~3天全面消毒一次,尤其空气消毒对防控口蹄疫非常重要。因口蹄疫病毒对酸、碱、阳光、紫外线敏感,但酚类、酒精、氯仿及一些去污剂作用不大,因此须正确选用消毒剂,猪舍外场地日常消毒、排水沟选用2%烧碱或30%草木灰;全面消毒时猪舍内带猪用0.2%过氧乙酸喷雾,空栏时用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 3、保健护理:发生口蹄疫的病猪多伴有口腔溃疡症状,不能够采食干硬饲料。应多饮清水,为防止饥饿,喂米粥等流食等。同时,要防止继发感染,可使用阿莫西林、强力霉素、头孢噻呋钠等抗生素。 4、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使用免疫增强剂,有效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5、加强保温工作。 6、避免惊吓、粗暴动作以防休克。 7、紧急疫苗接种:疫情一旦发生,全场健康猪群应实施一次高效疫苗紧急接种,隔2周后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为了尽快起到保护作用,在口蹄疫疫苗注射的前后5~10天,使用抗口蹄疫应激产品----强力拜固舒,可有效缩短产生抗体时间和增加抗体水平。 8、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和控制心肌炎的发生:控制继发感染可应用平时少使用的广谱抗菌素(如阿莫西林、强力霉素、头孢噻呋钠等)。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症疗法只能减轻病猪的症状,不能阻止本病的猪群中的传播。有条件时,可注射口蹄疫病猪发病痊愈四周后猪只的血清或全血,经济实用。具体方法是:新生仔猪,每头2~3毫升,每日一次,连用2~3天,预防和治疗效果均很好,哺乳仔猪、保育猪每头皮下注射高免血清 3~5毫升,效果确切。 控制心肌炎可考虑使用安钠加、葡萄糖盐水、丹参、肌苷、辅酶A等,用结晶樟脑口服,每天两次,每次5~8克,可收良效。

猪口蹄疫怎么诊断

猪口蹄疫怎么诊断 猪口蹄疫是由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l生传染病。以口 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 猪口蹄疫流行特点:病原是口蹄疫病毒,主要侵害偶蹄兽,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 抵抗力很强不怕干燥及寒冷,但对酸碱十分敏感易被酸性和碱性消毒药杀死。本病的 传染源很广,病猪的各种组织,分泌物和排泄物都有传染性。传播方式复杂,直接或 间接均可传播。流行方式多为蔓延式,间有跳跃式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季多发,寒冷天气病毒在外界环境长期存活,所以潜藏着天气转暖时大流行的疫源。 猪口蹄疫的诊断: 猪口蹄疫主要症状表现在蹄冠、蹄踵、蹄叉、副蹄和吻突皮肤、口腔胯部、颊部 以及舌面粘膜等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和溃疡,水泡也会出现于母猪的乳头、乳房 等部位。病猪还有精神不振、体温升高、厌食等症状,当病毒侵害蹄部时,蹄温增高,跛行明显,常导致蹄壳变形或脱落,病猪卧地不能站立。水泡充满清朗或微浊的浆液 性液体,水泡很快破溃,露出边缘整齐的暗红色糜烂面。剖检时,病猪咽喉、气管、 支气管和胃粘膜有烂斑或溃疡,小肠、大肠粘膜可见出血性炎症。仔猪心包膜有弥散 性出血点,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心肌松软似煮熟状。猪口蹄疫的 临床特征与猪水泡病、猪水泡性口炎、猪水泡疹极方相似,故应根据情况,及时送当 地兽医院进行实验室诊断。 防治措施:

1、搞好猪舍内外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对进出人员、买卖猪只、运料及拖粪的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口蹄疫流行季节2~3天全面消毒一次,尤其空气消毒对防控口蹄疫非常重要。 2、用香港奥邦的5号血抗200斤/瓶配合头孢使用。如果温度40度以上,用纯中药(柴胡)分点注射退烧。为避免应激需添加地米一同注射,添加量:4-5mg/200斤。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doc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诚信管理程序 1目的和范围 为规范公司的信用管理工作,提高本公司信用意识和信用管理水平,加强自律,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适用于适用于本公司各部门及员工。 2术语 无。 3 职责 3.1办公室负责建立企业内部诚信教育计划,并进行相关培训,培训后考核并记录; 3.2公司各部门负责诚信管理制度的制定及落实,并记录制度落实情况。 4程序内容 4.1 对本公司员工进行诚信的宣贯教育,全体员工有较高的信用意识和职业道德,相关职能部门能充分发挥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作用,有效监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较好地规避信用风险; 4.2重视企业信誉,无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和企业资质证书的行为,不与明知资信不良的企业合作; 4.3 公司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的个人品德信用良好,能够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经营理念; 4.4 各生产部、采购部和营销部在订立原辅材料和产品销售合同时,合同内容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到平等互利; 4.5 公司重视产品、服务质量,力争质量信用良好,在本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规,严格遵守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有严格、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有标准、实用的质量检测手段,保证产品质量稳定,能够达到质量标准,严禁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让消费者用到本公司生产的放心产品; 4.6 进一步完善产品售后服务措施,建立产品召回制度和应急预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兑现对消费者的承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4.7 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劳动合同规范,按时交纳社会保险和必要的商业保险,无拖欠员工薪资记录,保障员工在工作期间的人身安全,不雇佣未成年人从事劳务,确保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积极改善提高员工居住和生活条件; 4.8 公司所售产品无侵权,无假冒、伪劣、禁售商品,做到计量准确,符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关于计量器具的规范要求; 4.9 严格建立财务会计统计台帐,做到填报真实计算准确,不弄虚作假。积极配合税务部门依法核纳并及时按月缴纳税款,无偷、骗、逃、抗、欠税等违法违规行为。 4.10办公室负责建立企业内部诚信教育计划,每年至少对公司员工开展一次诚信教育培训,教育员工学习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