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批评也需要讲究艺术

批评也需要讲究艺术

批评也需要讲究艺术
批评也需要讲究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012698541.html,

批评也需要讲究艺术

作者:陈多云张凯

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第01期

一、引言

批评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没有批评也就等于没有要求、没有教育。但批评必须运用得当,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果运用失当,不但不能达到提高教育的目的,而且可能造成师生感情的对立以及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增加今后教育的难度,因此,批评也是需要讲究艺术的。下面笔者仅从批评的语言艺术、批评的方式方法简单地谈一些拙见。

二、批评教育的语言艺术

批评的语言艺术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运用语言来否定、抑制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的技巧与能力。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必须怀着爱心,否则说出话来,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成功的批评,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一)要有诚恳的、与人为善的态度

班主任批评学生是为了帮助、教育学生,是为了把他们身上的各种优点和长处都充分地发挥出来;是为了调动他们的一切积极因素,而不是整人,或专在学生身上找缺点和错误,把学生搞得灰溜溜的。批评不是主人对仆人的训斥和责备,而是主人翁之间思想上的互相沟通、互相帮助。所以,批评时要善意,要有诚恳的态度,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即使是严厉的批评,也应达到增进团结和友谊的目的。

(二)要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

1.要多肯定,少否定

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应多用肯定、启发、开导的语言和语气,最好不用或少用“不准”“不能”“不行”“不要”等语言。因为实践证明,否定式的语言不利于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

养他们的主动精神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效果会适得其反。

2.要有理、有节、有度

批评学生时要摆事实,讲道理,入情入理,以理服人;要口气温和,态度和蔼;要平等商讨,消除对抗;要正面引导,多加勉励;要严于律己,心理换位;要注意分寸,留有余地。不要挖苦讽刺,乱扣帽子;不要随意责骂,造成对立;不要类比推论,乱下结论。做到有理、有节、有度,学生才会口服心服。

幼儿教育中的惩罚艺术

幼儿教育中的“惩罚”艺术 摘要:适当的惩罚是爱幼儿的体现,也是规范幼儿行为非常有效的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几下、不让幼儿参加活动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教育是一门艺术。对于惩罚,已经出现了许多认识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偏颇,急需做理论上的清理,使我们对惩罚这一教育手段或方法有比较理性的、全面的认识。作为心理学中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惩罚,许多教育理论和幼教工作者都对它的教育意义都有着清醒而明确的认识和肯定。笔者就如何正确理解“惩罚”的涵义和意义、坚持科学的“惩罚”艺术原则、恰当运用“惩罚”艺术的做法等方面论述了对幼儿实施的惩罚教育。把握好惩罚的艺术,充分信任了解幼儿,给幼儿充分的成长空间,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孩子的能力会更棒。 关键词:幼儿;惩罚的艺术;惩罚的含义;惩罚的原则;惩罚的做法

在对我校幼师生进行幼儿园实习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情景:幼儿调皮捣蛋,教师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得活动无法顺利开展;一个过于“活泼”的孩子,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争夺或索要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和文具用品之类的东西,导致班上一系列的哭闹事件时常发生。作为一名新教师,“耐心的诱导”、“榜样的示范”是她们的首选之策,然而,待这些策略用过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处理方法不大奏效。于是教师就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惩罚措施,比如站墙角、站厕所、打屁股、不让参加各种游戏活动等。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适得其反。当前对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的提法越来越热,并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幼儿,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更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一味的使用赏识教育而不倡导执行惩罚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在这些“问题孩子”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些孩子让家长和老师都头痛不已。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来审视我们所否定的惩罚教育,让惩罚教育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对于惩罚,已经出现了许多认识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偏颇,急需做理论上的清理,以使我们对惩罚这一教育手段或方法有比较理性的、全面的认识,找到惩罚中的合理成分,合理而恰当运用惩罚,达到教育幼儿之目的。 一、正确理解“惩罚”的涵义和意义: 在心理学学习理论中,惩罚其实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到自己犯错误的人,都会有承担责任、接受惩罚的心理准备,以求得心理平衡,不进行适当的惩罚不符合科学原则。所谓惩罚教育实际是通过批评、责罚、处分等手段使犯错误的人产生相应的紧张、焦虑、畏惧的心理反映,从而产生自律内驱力的一种手段。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内驱力的一个源泉,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 惩罚教育应以尊重爱护幼儿为出发点,以帮助教育幼儿为最终目的,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纠正。惩罚应以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为前提,让幼儿承担由于自身过错而带来的自然后果,达到使幼儿认识错误,不再犯错为目标的教育方法,它与表扬鼓励表面上对立,实质上统一,都是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不要把惩罚教育等同于体罚或变相体罚,虽说两者有一定的相似性,使得包括社会、家长在内的许多人把两者错误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等同起来,而二者实际上是存在本质区别的。适当的惩罚是爱幼儿的体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

浅谈批评学生的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012698541.html, 浅谈批评学生的艺术 作者:司徒绍津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8年第04期 摘要: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班主任在批评教育过程中,有时付出大量精力却收获甚 微。因此,在面对学生层出不穷、纷至沓来的问题时,班主任如能妥善、细致、艺术地进行处理,相信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批评;方法;艺术 一个人在成长道路上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因此,相应的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批评是教师通过语言、行为劝导学生、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它对学生的错误、匮乏的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其根本的目的是触动学生的灵魂,引起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深层次反省,使学生扬起改正缺点和错误的风帆,提升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迈入健康向上的人生轨道。 可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常出现“危言逆耳”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老师没有认真忖度学生的心理,未能把握批评学生的技巧,措辞过于生硬,出现师生严重对立的状况,导致“药轻则无效,药重则伤人”的后果。倘若老师能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妥善、恰当、艺术地进行批评,则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使批评真正成为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 本人通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觉得以下几种批评方法教育效果显著。 一、动之以情的批评 人是有感情的,所有批评都需要情感去滋润,倘若只是一味枯燥说教,学生只会置若罔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入情入理、因势利导、情理兼顾的批评语言,才是苦口良药,如和畅惠风温暖人心,使学生喜闻乐见。老师的批评教育语言如以情感为载体,就会像钥匙,能叩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像航灯,能照亮学生航行的方向;像细雨,能滋润净化学生的心田。 曾记得有段时间,学生用橡皮筋弹射纸火箭,搞得课室乱七八糟,学校大动干戈也未能制止。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班会的时间,故意弹射一架纸火箭到某一位同学的桌上,学生瞠目结舌地望着我,教室里充斥着异样的气氛。见此情景,我微笑着说:“这架纸火箭颇为英俊挺拔,但可惜,它的辉煌人生也太短暂了。”教室里洋溢出欢乐的笑声。我接着说:“同学们现在学习压力较大,生活既紧张又单调,的确是苦不堪言。为了缓解压力,大家适当玩一下游戏还是可以的。我给个建议:下课后,你们可以带上自制的纸火箭到操场上去欢蹦乱跳,尽情地放飞。上课铃一响,再紧急‘返航’,将你们的纸火箭完整带回。这样,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不碍校容观瞻,也没有什么安全隐患,还可以替你们节约一笔开支,大家认为如何?”同学们拍

浅谈对小学生批评教育的艺术性

浅谈对小学生批评教育的艺术性 发表时间:2014-03-28T08:56:49.2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8期供稿作者:李金升 [导读] 可以就班级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普遍性不良现象或学习中的不良风气开展讨论活动、班队活动。 李金升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耀华小学262119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感情上感受到爱、从心理上乐于接受,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责”的目的、分寸、时机、方式。 一、明确批评的目的 批评是为了让学生完善自我形象。“责”可指为批评,作为教师,要使批评奏效,既达到教育目的,又不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对立,首先,要从自身的角度明确地树立起一个观念,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一儆百”,不是为了“一棍子打死”,而是为了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加以改正,并逐步完善自我形象,即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我形象。所谓自我形象,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体和各方面形象的自我批价。许多研究表明,一个有良好自我形象感的学生更富于自信,在学习活动中更容易自觉督促自己,取得进步与成功。因此,批评既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我形象,又要促进学生完善自我形象。 二、坚持批评的原则 1.公开性。可以就班级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普遍性不良现象或学习中的不良风气开展讨论活动、班队活动,让正确的集体舆论代替教师单一的批评,形成正气。这样,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就会在活动中惊觉、反省并悄悄地加以改正,从而消除与教师情绪上的对立,达到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2.隐蔽性。对于个别的错误行为,或在公开活动中不能自觉改正的行为,应本着保护学生自我形象的原则,采取一对一的批评教育方式,注意隐蔽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告之这样做的原因。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教师爱的同时自然也就从心理上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并愿意为了改正错误付出努力,也达到了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三、讲究批评的艺术 1.谈话式代替指责式。学生犯了错,教师常严厉地指出其错误之处,并陈之以利害、晓之以利弊,希望学生明白错误对其自身的危害性。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味地指责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与教师产生距离,他在被动中听,但未必主动地从心理上接纳。谈话式以“我们来谈谈……”、“你能把今天的情况说一说吗”、“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看法”等语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实现平等对话,消除对立情绪,这时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师生在心理上相互接近以至融洽,就成了联手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同盟,学生更容易在这样的交流中认识错误,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尊重和信任,从而产生改正缺点、完善自我形象的信心和决心。谈话起到了批评的作用,收到了可能较批评更好的效果。 2.帮助法代替责罚法。当学生出错时,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出错的原因、当时当地的情况甚至于家庭状况,诚恳地就学生所需去帮助他们。如:对于习惯性犯错的学生,老师甚至可以帮助制订改正计划,帮助实施,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也许是物质上的,也许是精神上的,真诚的帮助能解开他们心里的疙瘩,解决实际问题,去除导致学生犯错的根源,进而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3.利用情境批评。学生的表现,常受他们粗浅的是非观、好恶感所左右,常从“自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逞一时之勇,求一时之快,对自己的缺点视若无睹,假如不珍惜时间、做事不严谨、学习不刻苦等等。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游戏、小品表演、讽刺与幽默、设计师之家等活动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适当地调换角色,成为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参与者。当他们感受到因自己的缺点导致活动的不成功或失败时,教师再抓住时机帮助他们分析得失,启发他们教育自己,这比教师命令、教训、要求的效果要好得多。 4.冷处理代替热处理。批评,在学生犯错误时立即进行,学生情感上难以接受,这时各种方式用尽也难奏效,使老师觉得采用纪律处分似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纪律处分只是一种强制性的措施,它能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后果,让学生害怕、畏惧,却不一定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其原因。这样,纪律处分可能起到压服的作用,但不能使之心服。因此,必须以冷处理代替热处理,耐心等待、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时间,再通过班干部、好朋友、家长一起疏导,水到渠成的批评可能更能奏效。 四、批评的注意点 1.要“批评”在理上。育人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和千变万化的情况,教师一定要做到“一把钥匙一把锁”。在进行思想教育时,不仅要做到“因人而教”,教师的批评还应该是及时地“指点迷津”,析事论理,以理服人,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切中学生的心理矛盾,改变学生的情绪状态,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2.要“批”而有情。古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要使自己的“批评”为学生乐于接受,就不但要做到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情通才能理达。否则,理虽直,情不通也是难以奏效的。只有理中蕴情,情中含理,情理交融,这样的批评才能起到警策、激励、鼓舞、教育的作用。 3.批评注意分寸。批评有的宜在课堂上或大庭广众中公开“说”;有的宜在课后个别谈心时悄悄“说”;有的宜点到为止,留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索领会;有的宜条分缕析,讲清利弊,教会学生分析得失,恰如其分,不侮辱挖苦。 4.批评还要指出努力的方向。批评是为了帮助改正自身缺点、完善自我形象。批评时,教师还要注意适时地点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即如何完善自我形象,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预定目标前进,这样才能达到教师批评的真正目的——改正缺点,完善自我。

美术批评的基本概念

美术批评的基本概念 作者:王林… “美术”一词来自日本,从英语单词Arts译出。本义为“艺术”,而不是Fine Arts—“美的艺术”。西方艺术史描述的主要是绘画、雕塑、建筑。由于古典艺术乃是追求和谐即追求美的艺术,所以对“美术”一词,如果望文生义,很容易把古典艺术标准当作所有艺术的标准。就整个艺术史而言,艺术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不丑不美和非丑非美的。用美不美来看待艺术,不说是很大的谬误,起码也极有局限。但“美术”一词之于中国,已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名无固宜,约定俗成谓之宜”,所以本书从书名、引言到目录均作此称谓。而在正文中除必须使用外,则用“艺术”一词,以求含意更准确,并可以和多数引文一致,以便于阅读。美术批评是对美术事实及相关视觉文化现象的分析和评价,美术批评方法则是对分析评价所出发的理论根据进行梳理,以形成关于美术批评本身的知识体系,属于美术学中美术批评学的研究范畴。 美术学研究包括四个方面:①美术历史;②美术理论;③美术批评;④美术传播。 美术历史研究的核心是美术史观,即描述历史的方法。而不同阶段的美术史因其性质不同,当用不同的方法加以研究,如:原始艺术以人类学方法,古典艺术以图像学方法,现代艺术以形态学方法,当代艺术以文化学方法。当然也不妨用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以及女性主义、生态主义、技术主义等多种方法进行美术史研究。 美术理论研究对美术史而言,是对方法的论证;对美术批评而言,则是对形态特征和美术关系的研究,包括美术与现实、与心理、与意识、与历史、与文化、与宗教、与科技、与创作、与接受、与其他艺术的种种关系,从美学、艺术学角度为美术事实及美术活动提供价值判断的根据。 如果说美术史和美术理论是美术学研究的核心,那么,美术批评和美术传播则属于边缘部分。因为美术批评、美术传播首先是一种实践活动,和美术创作、美术欣赏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一样,其本身并不具备完全意义的学科性。这样讲不是贬低美术批评和美术传播,而是要把它们放到真正的学科意义上来加以研究。 美术批评作为美术学研究对象,包括批评原理、批评方法及批评史,而实践的美术批评即对于具体美术现象的判断,则是美术批评学及批评史学的材料,其意义:一方面是把经过选择的美术创作交给美术史;另一方面是把自身系统化以后交给思想史。美术批评的相对意义的学科性主要体现在后者。

惩罚要讲究艺术.

惩罚要讲究艺术 时下,赏识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流,为许多教师所接受。的确,赏识教育能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因此,整个学校都是在一片赞扬声中。我承认这种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时时赏识,事事赏识,总觉得不太合适,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我经常在上、下班时的路途中,看见园林工人在给路边的小树苗修枝,那枝条“嚓、嚓”的裂断声,显得格外刺耳。我想,这些小树也知道痛感的话,一定会觉得疼痛的。但我知道,小树只有这样一次一次的修剪,才能长的树型美观,枝干粗壮,根深叶茂。 由此,我联想到教育的赏识与惩罚。假如把小学生比做小树苗的话,赏识教育就相当于给予小树苗阳光、雨露、养料。惩罚教育相当于给小树苗修枝剪叶。小树苗要长成有用之才,离不开阳光、雨露、养料,也离不开园林工人的修枝剪叶。而小学生要健康成长,则要求教师在他们有了进步、取得成绩时,给予鼓励表扬,在他们有了缺点、犯错误时,给予批评惩罚。两者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在大力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级作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曾经指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伪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我们面对的是(7-13)岁的小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控制行为能力比较差,情绪容易波动,思想意识尚未定型。往往容易犯错误。当孩子有错误的时候,做教师的要巧妙而艺术的应用惩罚,这与有效的赏识教育一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那么,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惩罚教育呢?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在担任育才小学校长时,在惩罚教育方面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楷模。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让王友放学时到校长室。放学后陶行知来到办公室,王友已经在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当即掏出一块糖果送过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说完,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哭了,后悔地说:“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给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面对这个打架的学生,陶行知采取的形式是奖励表扬、实质是批评惩罚,巧妙的将批评渗入表扬,将惩罚融入赏识之中。他没有用大道理说教,而是在民主、平等尊重的良好氛围中进行。用四块糖奖励他诚实、正直等优点,通过良性的刺激,将其产生要不改就对不起老师的“情感迁移”的效应。真可谓“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这种惩罚的技巧是成功的、有效的、是我们教师值得借鉴的。

评课也要讲究艺术性

评课也要讲究艺术性 宝应县水泗中学----刁仁东 摘要: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师上公开课,听课和评析别人的课是一种很正常的教研活动,三者当中,上课压力最大,听课最轻松,而评课其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既是一种教研活动,也是一种对老师劳动的认可,经常开展这种活动有利于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如果点评不到位,有时会伤害到老师自尊心,反而起反作用制造矛盾。所以这就要求评课者在评课的时候要讲究一些艺术性,让评课真正成为教师自我上进的一种动力,从而达到教研活动的预期目的。 关键字:评课,艺术。 正文:教师上公开课,听课,评课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的经常开展有利于教学相长,促使教师的教学技能更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一般上公开课者都要精心准备,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刻意谋划,力争做到尽善尽美,让自己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从压力的角度来讲上公开课者要远远大于听课者,所以有时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失误,每到评课环节,有时就会被压得透不过气来,甚至与评课者产生矛盾。年轻教师在这一点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这样一来就对我们评课者提出了较高要求:评课者既要能够评出课的得失,又要能够让开课者心服口服,更要能够让参

与一同评课的同行和专家也能学到东西进而一致认可你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因此评课者评课就要讲究一点艺术性。 艺术性从何而来? 首先应该从上公开课者成功之处着手,要把开课者成功之处一览无余的全部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不能有半点隐瞒,有一点说一点。然后再对开课者的失误之处提出商榷建议,千万不要鲁莽行事,武断下结论,全盘否定。因为开课者的教学设计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下来的,他的安排每一步教学环节都有他的目的和道理,他或者是根据他的校情,班情,学情拍板定案的,听课者,评课者毕竟不如开课者自己熟悉,评课者一旦对他的教学环节进行否定,实际上就是在否定开课者的劳动成果,你对他的劳动成果不尊重,他会不生气吗?如果是明显的知识性错误,他也许不会讲什么,但是要是讨论领域的问题,主观性的题目他肯定不服气,因为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例如:语文学科。如果评课者把自己的观点硬性强加给上公开课者,那么他就更加不服气了。另外评课者评课过程中也要经常渗透一些教育理论,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上公开课本来就是带有教学研究的目的教育活动,不是说你是领导就有权乱批评人,什么话都能讲,要少说“你应该…..,我认为你必须…….,这种讲法是绝对错误的,你的课是开的不成功的”等等带有刺激性的语言。你的嗓门大就讲得有理,一开口就先指出不成功的地方,整个发言中找不到一句赞美之词。你是前辈就可以夸夸其谈而不

批评学生的艺术

批评学生的艺术 批评和表扬是同时在在的,学生喜欢表扬而不喜欢批评,如何让学生接受老师的批评而不产生反感呢?我想,作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批评和表扬相结合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以前说过:批评像一只鸽子,放出去就不能回来。任何人在犯了错误后,总是找出种种理由说自己是准确的,因而很难接受批评。那么怎样才能让犯错误的学生接受批评呢?那就是批评和表扬相结合。在批评之前,先了解错误产生过程及原因,然后站在犯错误的同学角度上看问题,这样就有了表扬的依据,再站在教师的角度上看问题所在,并提出批评。在被表扬的心理状态下,人是愿意接受批评的。 二、批评的时机的把握 批评得把握一个时机,在出现错误后立即就实行批评,往往被批评的学生不予接受,因为这时他所想到的是自己的准确性和别人的错误性。因而对于刚犯错误的学生,不要即时忙于批评和指责,而应该让他冷静下来,过一段时间后,再找他谈谈他所犯的错误,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学生会理智地分析问题和接受老师的批评的。 三、批评的水准的把握 批评并不是全部的指责,并不是将过去的所有的错误都翻出来曝光,批评还得掌握一个度,否则是起不到好的效果的。批评应该是就事论事,就事情本身而批评,对于中学生来说,有时蜻蜓点水的批评就能够让学

生体会了,有时不需要点名道姓地批评,只需要委婉地说出就行,有时批评的话语是含糊的而不要清晰的。要记住批评的目的在于协助学生们改正错误,而不增强错误。 四、批评的地点的选择 中学生因为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熟,他们的成人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最注重自己的名声和形象,如果在大庭广众下批评学生,会伤害他的自尊心,他是不会接受批评的,因而,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应该注意地点的选择。最好不能在班级里、办公室里、教室走廊里,而应该选择人少、周围环境悠静、能够让人心情愉悦的场所实行,这样体现了教师对于学生的人格的尊重,学生对于老师的批评也容易接受。 总来说之,批评是一门艺术,老师们要持续地探索和研究。

浅谈小学生表扬与批评的艺术

浅谈小学生表扬与批评的艺术 姜彩霞 对具有良好思想行为的人进行表扬,对犯了错误和存在不足的人提出批评,这是做人的工作中惯用的一种方法,在小学里尤为普遍。一方面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塑造人的工作,更需要这种张扬个性、雕琢灵魂的“灵丹妙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更需要这种普适性强、功效力大的“尚方宝剑”。 但“灵丹妙药”也不会“包治百病”,小学班主任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如果不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那么带来的只能是副作用。为此,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艺术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处理好表扬与批评的关系 1、互相独立,不可替代 有一种班主任,认为只有表扬才能起到促进学生进步的作用,因此,不管该不该表扬,各种“斗衔”、“高帽子”满天飞,致使表扬贬值。学生或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或仅为表扬而努力,没有表扬就没有动力;或不以为然,习以为常;或听不得一句批评的话,心理脆弱。 也有一种班主任,认为值得表扬的都是学生应该做到的,因此,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很少表扬学生,整天板着面孔,瞪大眼睛,“捕捉”学生的错误,一经发现,就脸呈不悦之色,口发雷霆之声,致使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或心理压力过重,整日想着如何避开批评;或文过

饰非,想方设法搪塞自己的错误;或信心下降,自卑感强烈;或面对批评“脸不红,心不跳”,以站在班主任的对立面为荣。 表扬作为对学生的一种好评和赞美,既标志着班主任认可的一种价值取向,又指明了学生今后言行所应遵循的尺度、标准。这是一种积极的“强化”,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勇气、责任感和荣誉感,可以起到鼓励先进、树立榜样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批评作为对学生的一种否定性评价,是一种消极的“强化”,能唤醒学生警觉、自责,可以起到帮助学生修正错误、接受教训而免走弯路的良好作用。 这两种方法互有侧重,互相独立,不可替代。 2、互相依存,不可割裂 表扬与批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互相依存,互为条件。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们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表扬就谈不上批评,没有批评也就谈不上表扬,两者不能孤立地存在。二是在表扬一部分学生的同时,事实上往往也就隐含着对另一部分学生的批评;反之,对一部分学生进行批评的同时,也就往往体现着对另一部分学生的肯定。三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往往批评中有表扬,表扬中有批评,即便是在一次教育的过程中,对同一个学生,也可同时使用表扬和批评的方法。 3、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在表扬和批评这对矛盾中,我们提倡以表扬为主。

班主任的批评要讲究艺术

班主任的批评要讲究艺术 小学生思想个性的完善和发展,主要靠外力的强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在他们身上要求独立的气质向日趋明显,但是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弱,情绪波动幅度大,情感丰富而变化强烈。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违悖心理的过失是难免的,就算是各方面表现优良的学生,有时也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可能产生越轨行为,没有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对于表现在学生身上的过失,班主任免不了对学生进行批评,以促使学生醒悟和悔过,但是批评也要讲究艺术。下面本人结合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浅谈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避免在公共场合下批评。 人都是有自尊的,相对来说,学生的自尊或虚荣心会显得更强烈一些。当我们当众发现了学生的某种错误的言行和举动时,不宜在任何一个公共场合进行点名批评。因为在公共场合下批评,往往会伤他们的自尊心,令他们难堪,甚至导致一些学生从此一蹶不振,消沉下去,若想再弥补就困难了。 我班就有一位典型的后进生李某。他因为自由散漫惯了,学习不认真,成绩不好,坏毛病多,在同学之间经常闹不团结,自制能力差,不服从班干部的管理,常因一点小事与同学吵架,甚至打架。课堂上吹口哨,扰乱课堂纪律,甚至顶撞老师,师生都很讨厌他,说他是一匹害群之马。我作为班主任也很着急,他每犯一次错误,我都时找他到级室刘道理,在周会上频点他的名,以达到在班中以儆效尤作用。甚至在自习课上一点点空余时间都抓住教育机会,时

时提醒他,希望他不要再氏犯错误。可经过大半年的教育,他还是老样子,有时甚至变本加厉,见到我也是怒目圆瞪。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找他谈了那么多,讲了那么多的道理,却毫不作用呢?正当我愁眉不展的时候,却在他的一次周记上发现了症结所在——“我讨厌老师总是叫我去级室,总是在班上点名批评,当着那么多的老师、同学,我多没面子啊!”找到原因之后,我也反省了自己的做法确实伤了他的自尊。于是我对症下药。一次班活动,我发现他独自一边玩,我便故意接近他,假装与他漫无目的与他闲聊,最后问他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或许他想不到我会这们问他,他眼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喜。于是,我顺势表明以前用那样的教育方式伤害他的自尊心表示歉意,希望他能谅解。接着我和他谈了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别人,并指出他平时顶撞老师,欺负同学其它就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经过这次谈话后,他违纪的行为收敛了许多,偶尔犯错我都及时找他谈话。渐渐地,他的恶习消失了,成绩也慢慢提高了。在期末统考中,他的三科总分成绩进入班前十名,还获得了学校的成绩进步奖。从这件事中,我懂得了:作为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切记避免在公共场合下进行,这样,犯错误码的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维护,又达到了教育目的。使他内心那种难以定性的感情一跃而成努力向上的激情。 二、在真诚的交谈中批评 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一旦发现,切忌简单粗暴地立即加以指责,这样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时间长了,还会产生对抗情绪。

“提问”也要讲究艺术

“提问”也要讲究艺术 “提问”,是最古老、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方法。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倡用提问和反驳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ask and answer的形式进行教学。然而,面对小学生进行英语启蒙教学,“提问”的原则何在,怎样提问,我们很有必要深入研究,从而克服“提问”的盲目性、随意性,使“提问”成为“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提问艺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学好英语。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慎重对待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 1.提问应当难易适度,合乎逻辑教师的提问应当难易适度。过易,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如教师手拿一个铅笔盒问六年级的学生:“What’s this?”“What colour is it?”以及“How are you?”“Fine,thank you.And you?”“I’m fine too.”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已烂熟于心,毫无兴趣。过难,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答不了,也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要符合逻辑性,要按照教材的内容层层设问,问题之间构成必然的内在联系,前一个问题是后一

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 2.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把握时间教师提问时应面向全班同学,先提问,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然后问:“Who can answer this question?”,再选学生回答。如教师先指名后提问,别的学生会觉得事不关己,不必主动去思考。另外,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准备答案的时间,一般以三到五秒钟为宜,最多不能超过十秒。如果教师每提一个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有一、二秒钟,学生还没想好,教师就重新组织问题或者另请一位学生回答,这种做法看来似乎是一种控制时间的机智表现,但实际上,被提问的学生却会失去回答问题的信心,或者懒于思考,导致学习的积极性逐渐下降。 3.提问要注意层次性教师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要照顾全体学生,更要因材施问。平时教学中,由于受到课堂时间、教学内容以及学生人数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一般情况下有些问题不可能一一进行提问。因此,教师提问要面向好、中、差三类学生,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相应层次的学生作答,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4.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

浅谈批评的艺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批评的艺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1-21T14:12:04.0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6期供稿作者:王利艳[导读]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大洼镇朝阳小学批评既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又是一种有效的沟通信号,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大洼镇朝阳小学138000 摘要: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正确运用批评的方式和方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注重批评的艺术性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批评既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又是一种有效的沟通信号,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运用艺术性的批评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批评艺术性方法策略批评既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又是一种有效的沟通信号,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又是很多教师常常感到无法回避而又深为犹豫的领导手段。需要认识的是,这种手段不仅是工具论意义上指向结果的工具,它更大程度上是一门直击心灵的艺术。批评之所以为一门艺术,在于它并非只要满足某些既定的条件即可得到某种确定的结果,而更多地取决于一些微妙的甚至难以言传的感应和领悟,特别注重对批评对象、时机、场合和方式的选择。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批评艺术的巧妙运用可让教师的教学变得事半功倍。 夸美纽斯说过:“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教育人使用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语言的艺术性不仅指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还包括教师批评的艺术性。艺术性的批评,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认为在学生教育中运用批评的艺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批评的方法 1.批评的方法要具有针对性。批评的方法要因人因事而异,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人、初犯错误与屡教不改的人、男生女生等,对他们采取的批评方法应该有所差异;而对于其所犯错误的性质、程度的不同,批评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得到良好的效果。 不恰当的批评,教师会用“你总是怎么样怎么样”、“你从来”、“根本”之类以偏概全的字眼,使学生心理觉得受冤枉。所以在选定评语之前,教师要明确你要批评的是针对学生的哪一件事、哪一个行为。对学生而言,针对某一件确实有错的行为的批评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2.批评的方法要富有变化性。单调的、始终不变的批评方法,只能使学生感到厌烦,其教育效果必然甚微,特别是对那些屡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如果总是讲那么一套道理,学生就会听而不闻、无动于衷,甚至他们还能把老师所讲的一套道理毫无差错地复述出来。但由于老师的这些批评并没有真正触动他们的内心,所以,效果必然很差。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方法还要富有变化性,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地对学生加以教育。 二、注意批评的时机 “时机”,是指具有时间性的有利的客观条件。无论干什么事,总要把握好时机,这样才能有成功的希望。批评的时机,就是教育者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和运用最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容易发生作用的时间里进行批评。一般来说,批评与表扬一样,也以及时为好,这样可以及时地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因为错误还没有深入发展时,改正起来也就比较容易,而不是“时过境迁”,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再提出批评。但是批评的时机也不是固定的,教育者要根据批评对象、性质等的不同来具体确定,有时就需要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操之过急反而会事与愿违,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把握好时机,对于批评的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体现。三、注意批评的场合 批评场合的不同,也常常会影响到批评的效果。一般说来,青少年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十分重视自身在同龄群体中的形象,把同龄伙伴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看得比父母、师长的评价、态度更为重要;而且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还有着特殊的心理现象,这就是他们喜爱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而不愿在他(她)们面前受到批评。所以,一个教师如果在同龄伙伴面前对某个学生进行严厉批评,学生就会认为老师不给自己留面子,使自己在集体中的形象受到影响,于是他们就会固执起来。有些批评本来他们可以接受,而一旦在众多的同学面前、在公共场合中,他们就会拒不接受,甚至与老师发生争执、顶撞。所以,教师在批评学生时,特别是在批评一些年龄大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时,应注意避免在公共场合中,尽量多采取个别交谈的方式,这样便于学生接受。 四、注意批评中的引导 一般的批评多半把重点放在“错”的地方,而未指明“对的”应如何。如果学生听了你的批评而没有任何行动,又有何意义呢?这样的批评收不到积极的效果。真正懂得批评的人侧重引导,侧重的是正而不是误。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批评时要说明该做的事,指出改正的方向,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思考批评的问题。 总之,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爱,批评学生要立足“育人”宗旨。巴班斯基说:“每种策略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策略都有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策略有可能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了另一种目的。”谁能把批评变成爱的雨露和爱的阳光,谁也就掌握了批评的艺术。只有运用艺术的批评才能使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达到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目的。

班主任语言艺术

班主任语言艺术 人们赞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的不是钢筋水泥,建造的是不高楼大厦,人类的工程师面对是娇嫩的心灵。人类灵魂工程师手中的工具不是圆规、尺子,不是图纸、电脑,教师的主要工作手段是语言和知识。教师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技巧,提高语言的感召力、说服力、冲击力、鼓动力。语言在教师的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对于教师来说,语言既是工具,又是艺术。我们的祖辈曾把教师"吃语言饭"形象地说成是"舌耕",颇有道理。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老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如果说课堂是一辆前进的火车车头,那么班主任舌尖便是点火器。人们经常说教师与学生的"一桶水与一碗水"的比喻,其实,教师只有一桶水是不够的。因为,如果班主任教师有了一桶水,而没有把一桶水倒出来的技巧也是不行的。倒得太慢学生不解渴,倒得太快,会把学生淋成落汤鸡。有人认为"只要有学问便可当老师",是大错特错了。因为教学方法与学术水平既有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我们常常发现有这样的教师,学术水平并不低,教案也写得很好,但讲课效果并不佳,教育学生效果也不好,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语言表达功夫还欠火候,还需要在语言上下功夫。古今中外教

育家都十分重视教师的语言素养。我国《学记》中就有这方面的专门论述,指出教师要善于运用精简扼要的讲述与适当的比喻,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我们知道,教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将自己内在的知识、思想,外化为语言(包括动作、表情)作用于学生,使他们不仅领会,并能受到深刻的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教师必须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言之有物,就是教师教育教学最忌空洞无物,华而不实,废话连篇。"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是对教师语言的起码要求,"欲语唯真,非真不语",是说语言应该表达的是真情实感,没有真情实感就不要开口讲话。也许这个要求太高了一点,但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言之有物,是说教师讲话应精心设计,而不是东拉西扯,语无伦次,令人生厌。言之有情,是说教师讲话要力求生动有趣,饱含真情。教师的语言要清晰流畅,而不要吐字含混不清,音量也应力求适中,速度也应快慢适度。高超的语言艺术的获得决非一日之功,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俗话说:"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观磨一张嘴",道出了"舌耕"的艰辛。班主任工作绝大部分是靠语言来实现的。因此,班主任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是提高工作艺术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教师的语言艺术是教师以完美的语言为手段去提高教

班主任的批评与惩罚艺术

班主任的批评与惩罚艺术 平时在办公室,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感叹:"我都不知跟他说过多少次了,可还是……"也时时能见到这样的情景:在教师的办公桌旁,立着一个或几个低着头的学生,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地说着,学生要么一声不吭,要么一个劲地点头。当然也有人会发出几声抽泣、掉下几滴眼泪,可是当他或者他们一走出办公室门,马上就恢复了"英雄本色"。看到这一幕,做老师的只能是一声长叹。班主任工作越来越难做,已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我们说的话在学生面前如此苍白无力?为什么书本上读到的一次谈话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就从来没见过呢?如果我们冷静下来思考,就会发现。批评,和表扬一样。也是教师用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如果用之得当,就能促进学生认识并改正缺点、错误,有效地把他们引导到学校和社会所要求的轨道,反之,则不但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导致教育的失败。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十分重视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务必讲求批评的艺术。 1、注意批评的场合 批评场合的不同,常常会影响到批评的效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如果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一个学生时,这个学生的表现通常是:铁青着脸,一言不发,甚至还冲着老师翻白眼。而当老师只是个别批评学生时,这个学生的表现会是另一种样子:低着头,小声诉说着自己的过错。努力请求老师原凉。很显然,后者的效果要好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青少年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十分重视自身在同龄群体中的形象,把同龄伙伴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看得比父母、师长的评价、态度更为重要,而且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还有着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这就是他们喜爱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而不愿在他(她)们面前受到批评。所以,一个教师如果在同龄伙伴面前,对某个学生进行严厉批评,学生就会认为老师不给自己留面子,使自己在集体中的形象受到影响,于是他们就会固执起来。有些批评本来他们完全可以接受,而一旦在众多的同学面前,在公开场合中,他们就会拒不接受,甚至与老师发生争执、顶撞。所以,教师在批评学生时,特别是在批评一些年龄大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时,应注意避免在公开场合中,尽量多采用个别交谈的方式,这样便于学生接受。 2、对于不同的学生,批评时应区别对待,批评的方法要具有针对性。 批评的方法要因人因事而异,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人、初犯错误与屡教不改的人、男生女生等,对他们采取的批评方式应该有所差异,而对于其所犯错误的性质、程度的不同,批评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得到良好的效果。 3、掌握批评的分寸 做事总得有"度",超过了一定的"度",往往就会带来相反的作用。教师在批评时,必须掌握一定的分寸:这样才能有所收效。 首先,防止批评"过火"。不少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会脱离客观的实际,把学生身上的缺点和所犯错误有意识地进行夸张、渲染,以此想给学生以更大的刺激,促进其改正,殊不知,过火的批评、脱离实际的批评,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带来消极的作用。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并督促其改正。 其次,控制批评的惯性。在对学生的批评中,还存在着一种现象,这就是批评的惯性:一个差生。由于其身上固有的一些缺点,给教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这样不免就常常要受到批评,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对他的批评也就会形成一种惯性,使得其时时总要受到批评,而表扬则与之无缘;有时他取得了进步,教师也会由于这种心理定势,而对此视而不见,不能给予肯定、赞扬;而有些确实与之无关的问题,却由于这种心理定势,而去批评他。这样只能使其对老师产生不信任感,因而教师对他的批评、教育也必然是无效的。 再次,避免重复批评。对学生过多地批评,特别是重复批评,会使学生厌烦,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尽力减少批评学生的次数,努力避免重复批评。他们往往是准确地把握学生所犯错误的关键,明确地提出批评,

批评也要讲究艺术

批评也要讲究艺术 ◆◆ 批评也要讲究艺术 ◆王黎明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第53中学,河北唐山) 【摘要】教师批评学生,是出于爱护,如果一味地批评指责,结果常常适得其反.学生对老师的反感心理很强烈,不但不接受批评,而且还 自暴自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必须对症下药. 【关键词】批评施言语言 一 ,教师批评学生的三点艺术 1.要因人施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性心理特征选择适当语 言.比如对小学生,要考虑到他的接受能力,应尽量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将 一 些大道理用浅显通俗,饶有趣味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对中学生甚至大 学生,也用儿童语.自然是不伦不类的.就是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其 个性心理不同,有的学生内向较敏感,有的学生外向较粗心大意,教师对他 们施教的语言也应有所不同. 2.要因事旌言.要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的,恰当地选择 和组织话语.如班上有一个学生经常迟到,老师不能不明事由,劈头盖脸 地进行批评,而应该首先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实际情况,把握学生思想脉 搏,使其认识到,即使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迟到是不对的.教师在认真分析 原因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进行教育,学生才能心悦诚服. 3.要因时麓言.要抓住引发学生思想转变的时机,见机而言,因势利 导,以求事半功倍之效.教育时机一般有三种情况:问题爆发之前,即苗头 期;问题冲突之中,即高潮期;问题发生之后,即尾声期.教师要菩抓苗头,

往往苗头期是理想的教育时机.教师在苗头期内,与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谈话,层层递进,取得教育的主动权.如:孙老师发现班上一名男生有早恋 苗头,连续找他谈了三次话.第一次在充分肯定其长处的前提下让他自己谈优缺点,该男生回避了敏感问题.几天后的第二次谈话中,孙老师明确 表明了早恋不好的观点,征询男生的意见,并问:"你觉得咱们班有早恋的同学吗?"对老师的探查,该男生用模糊的语言回答:"不知道,可能有吧.也可能没有吧."第三次谈话孙老师则开门见山:"今天就想谈谈你的事.直 截了当地了解其交朋友的情况并针对性地正面说理.男生在老师许诺保密的前提下,从头到尾地讲述了其交朋友的经过,并接受了孙老师的"让感情冷冻一下""应广泛地与同学们交往"的建议.这位男生感谢老师的信任和理解,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了学习上. 教师要教育学生,使学生心服口服,有时也可采用循循善诱的攻心战 术来引导他,使学生在知道自己优点的同时,也知道自己身上还存在着不少缺点,这样学生就能谦虚接受批评了. (下转第127页)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 ◆赵悦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玉田镇中学,河北玉田) 新课程标准提倡研究性学习,而主体参与意识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使他们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喜于成功的良好思维 品质.因此,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培养 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我认为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 ,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 给学生创造一个适于探究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学中自主探讨, 把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亲历运用已有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积累方法的过程,使学生获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