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论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本科毕业论文

分类号

学号 密级 题 目

(中、英文) 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The Soviet marxism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fluence o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门类 提交论文日期专业名称学校代码 成绩评定 王美麟 文 学

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

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现当

代文学的影响

摘要

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十世纪中国文论的发展,始终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和研究密切相关。而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的持续影响是与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性质紧密相关的。因为俄苏文论的丰富性,所以它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是复杂的。通过对俄苏文论的分析,以及对中国文学发展进程的了解,我们大致可以将这种影响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文革前“十七年”时期,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受到高度的重视。第二阶段是“文革”期间,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之初,在学术反思的前提下,对俄苏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研究再次出现了高潮。第四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俄苏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但作为中国文论的重要参照系,中国对俄苏文论的研究与译介仍在继续。所以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影响

I

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Abstract

The Soviet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in the 20th centur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Soviet marxist literary theory.And that influe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ism nature of polltical ideology.The effect of the Soviet marxist theory is complex because it is afflu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ouet literary theory,as well a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literary,this influence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first phase is the "seventeen years" period befor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hen the Soviet marxist literary was paied high attention to.The second stage i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 the Soviet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in China was widely destoryed. The third stage is the beginning of new century,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academic relection,the research of Russia's Sue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found its climax.The four stage is after the mid - 80 - s, the Soviet marxism is "marginalized", but as an important frame of reference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China's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 for the Soviet literary theory continues. So the Soviet literary theory of marxis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literature.

Key word:Soviet Marxist;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influence;

II

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引言 (1)

一、文革前“十七年” (2)

(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 (2)

(二)五十年代中期 (3)

(三)五十年代后期 (5)

二、“文革”时期 (6)

三、新时期 (8)

四、八十年代中期以后 (9)

参考文献 (11)

谢辞 (12)

III

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

引言

自从我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中国近现代的文艺理论是在借鉴和学习其他以西方文论为主的外来文论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但进入现代以来,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越来越大,新中国成立以后,俄苏文论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论最主要的参照系。今天,让我们重新回顾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以及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反思二十世纪中国在文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

1

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中国自俄国十月革命以来,就不断向俄国学习,吸取经验。因此,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也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与两国的政治关系,以及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条件都密不可分。所以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因为两国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呈现出阶段性。

一般我们将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四个阶段:文革前“十七年”,这一阶段是俄苏文论在中国最受追捧的时期,出现了大量译介和研究俄苏文论的现象;“文革”期间,是极“左”文艺思潮盛行的时期,所有的文论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当然里面也包括俄苏文论;新时期,中国进行了学术反思,国内又重新出现了研究俄苏文论的高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俄苏文论被逐渐“边缘化”,但它对中国的影响仍然持续着。

一、文革前“十七年”

这一时期,也就是新中国成立的初期,由于俄国的社会主义取得了胜利,中国出于国情的考虑,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完完全全的倒向了社会主义阵营,这种关系也促使中苏文学界的交流更密切。新中国文学界以极大的热情全面介绍俄苏文学,而在整个20年代50年代中,俄苏文论对中国的影响既表现为大体的同期对应关系,也呈现出阶段性相异的色彩。

(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

这一阶段,中国文学全盘苏化。一时间,苏联的文艺理论著作大量的出现在中国的报刊和出版物上。当时我国主要文艺领导者也支持并鼓励中国文艺界要向苏联学习。而这时的苏联文坛上,日丹诺夫主义盛行,他用政治宣判的方式解决问题,用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口号鼓起“无冲突论”的风帆。日丹诺夫是斯大林文艺政策忠实的执行者,他的用政治宣判的方法解决文艺问题的观点,是斯大林时期苏共文艺界的主要思想。1946年至1949年,苏联对一些具体的文艺问题作出了将近十个决议,但决议的内容都是极“左”的。这些决议以及当时苏联的领导人对一些文学作品做出了批判和指责,甚至无限上纲、无中生有。对一些敢于说真话,敢于大胆揭露社会,敢于表达真情感的作家及作品进行了粗暴的干涉。日丹诺夫是当时苏联文艺工作的领导人,他把象征主义等流派划分进“反动的文学流派”,将西方的文学理论和现代文学艺术都称为“资产阶级的没落颓废货色”,并对某些作家进行了猛烈地批判。

而在中国,1947年,召开了第一次文代会,它对毛泽东《讲话》的内容作出

2

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

了肯定,并确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但在文艺与政治的的关系上仍然存在片面的认识。而这种片面的认识恰恰又与日丹诺夫主义所持的观点不谋而合,日丹诺夫的观点也正好迎合了中国当时的需要。因此,这种文艺思潮在50年代初的中国影响非常大,并且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一起成为当时中国文艺理论界的主导思想。所以,在中国,对日丹诺夫主义的译介和接受是中国文艺界的主要内容,苏联当时的决议内容和日丹诺夫的报告,甚至于相应的批判手段也被传入中国。这对一直以苏联为效仿对象的中国文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当时对《武训传》和“肖也牧创作倾向”的批判,就体现了这种影响。

电影《武训传》是讲清朝末年,武训“行乞兴学”的故事。电影公映后,曾受到众多人的肯定和赞扬。但1951年,《人民日报》发表的毛泽东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却对这部电影做出了严厉的批判。毛泽东认为武训没有从根本上去反思和推翻当时的封建统治,而是对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行为是丑恶的,不值得歌颂的。而且在社论中有关《武训传》的43篇文章,以及48位作者都被公开点名。随之,全国上下都刮起了一股批判之风。同年6月,冯雪峰在《文艺报》上也发表了批判肖也牧的文章,认为肖也牧创作文章用的是政治斗争的语言,并且“对于我们的人民是没有丝毫真诚的爱和热情的”。由此,中国文坛的气氛顿时变得凝重了起来。而给国内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紧接着而来的1951-1952年文艺界整风学习运动。此次运动的核心就是坚持毛泽东文艺思想,坚持《讲话》的方向。全国各地的文艺界都在进行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由于整风运动过度关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往往针对某部具体的作品就展开猛烈的批判,所以忽视了文学作品真正的艺术价值,对中国文艺界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当时,文艺界的一些领导人把日丹诺夫式的政治干预看作是加强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必要手段,甚至许多作家也真诚的或者诚惶诚恐的校准自己的方向,生怕自己被划入资产阶级的队伍。

日丹诺夫还强调文学家应该以“政策为指针”,这种片面的观点对当时中国的文坛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第一次文代会上,我们国家很多人就借题发挥,反复强调文艺工作者要为党的政策服务,当时的文学也沦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文学作品也是为了宣传政策而生。

(二)五十年代中期

自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的社会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联的文学也紧接着进入了当代时期,由此萌发的“解冻文学”的思潮对整个当代文学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并传入中国。

3

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1956年苏共中央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使苏联“解冻文学”出现高潮,并迅速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苏联从此开始针对一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十分重要的命题,如文学中的人性问题与人道主义问题,如何深化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问题,如何更好的处理文学的党性原则与作家的创作自由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反思,突破了一些原来设定的理论禁区,纠正了很多以前人们对于文学艺术问题的错误认识和看法,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会。由于当时中苏之间的交流还很密切,两国之间的信息也很畅通,苏联文艺界的理论动态也自然而然的传播到国内。因而苏联文艺界“解冻文学”时期关于文艺问题的反思与研究讨论,对国内的文艺理论界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1953年9月,中国第二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会中有两个方面最引人注目,一方面是明确规定了中国文学创作和批判的最高准则,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另一方面则对建国初期文学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进行了批判。茅盾当时总结我国的文学工作时指出了我国文学上出现的问题,就是把丰富而复杂的现实生活简单的变成几个概念所构成的公式,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毫无个性可言,并且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忽视或者避开了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因此,茅盾强调要坚决反对“无冲突论”。有的学者还指出,中国的创作之所以陷入教条化、公式化的困境与政治对文学的干预也脱不了干系。上述两个方面不仅标志着中国文艺工作者理论水准的提升,而且也不难看出苏联同时期文学思潮的影响的痕迹。

1956年2月24日,赫鲁晓夫在主持召开的苏联共产党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发表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从根本上否定了斯大林,还组织对过去某些案件进行复查和平反,这对于整个社会阵营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震动,中共则认为,苏共“开始在一系列原则性问题上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苏两党也开始产生分歧。因此在苏联共产党二十次代表大会以后,中国对国内的一些政策进行了调整,以苏联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由此,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就是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当时苏联“解冻文学”中提出的“写真实”、反对“无冲突论”等文学理论的传入对“双百”方针的提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于是,“解冻文学”思潮与“双百”方针相呼应,对中国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双百”方针的提出,为50年代中期的文坛带来了一股强劲的春风。于是中国的作家也像同期苏联的作家一样,喊出了文学要

4

“干预生活”、“积极参与生活”的口号,作协办的《文艺报》也接连讨论起“写真实”、“典型”、“形象思维”等问题。国内文学界的这种打破常规,突破教条主义的现象与同时期苏联文艺界的“解冻”现象是一样的。此后,我国文艺界的高层领导也开始在公共场合支持对苏联文艺理论的单一化的批评,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巴人的《论人情》等一切批判当时社会弊端的理论文章相继发表;一批青年作家也写出了一批鞭挞官僚主义习气,真实的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作品;更多的作家开始把笔触伸向广阔的生活领域和揭示丰富的情感世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作者通过林震的视角观察并反思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揭露了思想僵化、教条主义,以及官僚主义,是当时大胆干预生活小说中的杰出作品。这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遗憾的是中国的这股浪潮没能持续多长时间就被接下来的“反右”斗争截断了。

(三)五十年代后期

苏联共产党二十次代表大会以后,中苏关系出现了裂痕。1956年10月,匈牙利事件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巨大震动,国际上开始反苏反共,并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肆意攻击。严峻的国际形势迫使中国国家领导人再一次紧绷了阶级斗争的神经。尽管中国此时仍然热衷于介绍和翻译苏联文学,中国文坛仍有《苏联作家的道路是我们的榜样》这一类的文章发表,但是两国文学界似乎已经出现了若即若离的现象。反共热潮使中国和苏联两国领导人都加强了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阶级斗争这根弦再一次被绷紧,苏联文坛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保卫,并开始大规模的发表类似文章,当然中国的杂志及报刊也将其转载过来。苏联文坛上的这一动向,又激起了国内潜在的“左”的思想,理论界开始围绕“社会主义现实主”展开激烈争论。中国在1957年至1958年对文艺领域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批判,以及在同一时期苏联开始的“反修斗争”和对所谓“一株毒草”的批判,都与这次的反共热潮脱不了关系。反击国际反动派的这一做法是正确的,但当时中苏的主要领导人都过分的紧张了,导致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并习惯性的用政治宣判的武器来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以至于对文艺界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联的文艺政策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苏联提出的“反修斗争”瞬间就被中国文坛接纳,为中国的“反右斗争”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中国的“反右斗争”中,一大批作家以及作品都遭到了强烈的批判和打击。反右斗争结束以后,中国文艺理论与创作活跃局面已不复存在,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中断了创作,优秀的作品也

随之减少,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大大的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粉饰现实、不说真话的作品。苏联的批判运动同样也使一些有才华的作家从此销声匿迹,一批有价值的优秀作品被禁止出版,因此,文艺界的思想解放运动受到了阻碍,停滞不前。

紧接着“反右“斗争,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文艺界也纷纷响应,提出并制定了“创作大跃进计划”,与大跃进运动一样,其效果也显而易见。“反右”斗争和“大跃进”运动使中国文坛上早已存在的极“左”倾向不断被强化。于此同时,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应该采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这一口号的提出事实上是为了取代来自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中国文艺理论自主自觉的试图走出苏联影响的一种表现。1959年,中印之间发生了边界武装冲突,“这次事件不仅成为中印关系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中苏关系公开恶化的起点”,[9]苏联文学开始被定义为“苏修文学”。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中国对于苏联的文学,包括文艺理论的态度都急转直下,由原来的全面学习、全面接受转向全盘批判、全盘否定。有关的苏联文学和文论中的人性论、人道主义等论述,甚至苏联对现代主义的重新探讨的著名论述,都统统被列入了“现代修正主义文艺思潮”,并且只在内部翻译出版,也仅供批判参考。这就是那套内部的“黄皮书”,而事实上,所谓的“黄皮书”才是六十年代上半期中国翻译苏联文学作品中真正有价值的作品,但在中国却被作为批判的对象,作为内部的出版物。这些作品都是当时苏联最受争议,也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与苏联表面上中断了联系,但是中国文坛始终还是关注着苏联文坛的动态,中苏文学之间仍然存在着潜在的联系。可是从总体上看,中国文学的创作又一次步入了低谷。

二、“文革”时期

20世纪60-70年代,中苏文学关系进入全面冷却时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边境冲突不断,而国内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开展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国家经济形势极度恶化,由于这种情况,毛泽东将中国的外交政策调整为反帝反修,于是苏联的角色由朋友转为敌人。

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发布了一项通知。《通知》要求“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五·一六通知》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此后中国国内对“苏修”文艺和文论的批判随之也越演越

烈。”文革“期间,对于中国来说苏联文学变成了禁区,肖洛霍夫是“苏修文学”的总头目。我国文艺界的一大重要任务就是批判“苏修文学”。“文革”前夕和文革期间,虽然“苏修文学”被作为内部批判的参考材料,但还是有苏联文学被译成中文。60年代初,苏联文坛上掀起了一股人道主义之风。1962年,苏联作协同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人道主义问题与现代文学”的大规模讨论会,强调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应该成为苏联文学的灵魂,强调了英雄气概,勇敢坚强,坚定不移,无畏精神与爱、正直、义务、信任都是同等重要的。这次讨论会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苏联文学的发展,使得苏联文学在美学和文艺学研究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然而,因为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苏联被“解冻”了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却没有被翻译到中国来。这标志着中国走向了自我封闭,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期间又因“四人帮”打着“批修”的旗号推行自己的政治阴谋,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备受伤害,直至在文革期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四人帮”否定了建国以来众多文艺工作者的成果,甚至给他们增添了莫须有的罪名,一些优秀的作家和评论家不仅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而且还受到惨无人道的迫害,中国文坛上呈现出一种破败的景象。

尽管当时中苏文学之间的联系几乎全面中断,但因为中国处处以苏联文学作为反面教材,结果中国文学与苏联文学形成了一种逆向对应的关系。这一时期,苏联文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例如对列宁文艺思想的研究,还有对别、车、杜文艺思想的研究,以及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开放体系”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所拓展。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对人道主义问题的探讨。于此不同的是,中国文坛上此时却在清算中国文论多年取得的成果。大力批判“现实主义广阔道路论”、“中间人物论”和“写真实论”等。这种逆向对应关系还表现为,当苏联正在敞开怀抱接纳和吸收外国文学的优秀成果时,中国则批判“厚古薄今”和“崇洋媚外”;当苏联文学界面对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道德人性进行揭露和反思的时候,中国文坛却在赞扬“文革”……这种逆向对应的关系说明文革期间“四人帮”以及极“左”思潮对中国文坛的深重危害。

六十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文坛上的现实主义思潮不断被深化和发展,这一时期作家的责任和使命感被唤醒,并质疑一度泛滥在文坛上的粗制滥造的作品,重新喊出作品应该鼓舞人民去“建立新的功勋”。因此苏联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新的作品。这些作品真实的表现了人们的追求和烦恼,对生活的热爱和探索。而且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那种十全十美、有变态心里的猥琐人物或者天生的败类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由个性并且真实生动的人物。当时中国作为

批判对象翻译过来的作品中就有不少非常出色的人物形象,但没能被翻译过来的优秀作品更多。面对苏联文坛上不断涌现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塑造的很成功的普通人的形象,却被当时处在“文革”期间的中国文坛大力鞭挞,并不分是非曲直的盲目斥责,认为苏联文学之所以塑造普通人的形象,都是为了资本主义的复辟,反对“粉饰和美化现实”是苏修的借口,而这些“普通人”都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人。在“四人帮”看来,他们想要的是“大写英雄人物”,用“高、大、全”的人形象来“占领社会主义文学的舞台”,于是荒谬不羁的“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和“找英雄”(怎么找英雄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选苗苗”,找到了“要用毛主席的著作来对照,看他做到哪一条,依靠哪一条,体现哪一条”)的理论就此产生了,并被大力宣传。可想而知,依照这样的创作理论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毫无文学价值可言,例如“样板戏”就是当时的产物。

因为七十年代初期苏联开展了科技革命,所以苏联文坛也相对出现了描写“科技革命时代的当代英雄”这一形象的热潮。同样的这些作品也在“文革”时期的中国产生了不同的反响。“四人帮”将这些苏联的“当代英雄”和中国的“走资派”放在一起进行批判,把苏联的这类文章随意解读,他们的目的也都是为了其政治阴谋服务。

当苏联正在对国内渐渐加深的道德危机和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做着深刻检讨和反思的时候,中国却对这类作品的态度是认为它们只是在描写当时苏修腐败的社会面貌。

三、新时期

俄苏文艺理论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是在粉碎了“四人帮”之后。1979年中国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邓小平发表的《祝词》为中国文学在历史新时期的全面复苏和繁荣奠定了基石。在这样的形势下,中苏文学关系开始慢慢恢复,国内许多人专门去介绍苏联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著作。

于是,二十世纪80年代国内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苏联文学的译介高潮。虽然这个时候中国文学所受到的影响是多元化的,可是苏联文学在中国一直都有一批忠实的读者,其中也包括很多作家,并且这时期中国对苏联文论以及文学作品的译介更具有选择的目光。从文学思潮的角度看,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它的力度、气势和持续的时间都足以与50年代中期开始的苏联“解

冻文学”思潮相媲美。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80年代的中国文学不论是在主题方面,还是在题材选择方面等都受到了50-80年代苏联文论的影响。80年代中国文学中对历史的反思,对民族健康心态的追求,对改革趋势的揭示,以及对当代“人的命运”的侧面描写等都受到了苏联文论的影响。当代苏联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德责任感、忧患意识和全球意识,都引起了中国作家思想上的共鸣。在中国文坛上也出现了“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它们对“文化大革命”做出了否定,并且正视了国内社会的矛盾和问题,用历史的视角来审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学作品在主题、人物塑造和题材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收获,敢于直面人生,敢于揭示生活,敢于沉思历史,并推动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应该说中国对苏联现代文学的总体了解更加的全面深入。

四、八十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尽管波斯彼洛夫的《文学原理》在苏联文论界自成一派,但它的译出使本来已经对苏联文论感到厌烦的作家更加厌烦。同时西方文论大量传入中国,加上进入新时期之后,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市场转型等社会发展的大语境下,中国的文艺理论出现了很多新的观念与方法,并且文学理论作为一种意识和思想,它的重要性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大大的降低了,它不再被作为政治工具,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而从“中心”慢慢过渡到了“边缘”。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也被淹没在西方各种文论的浪潮中。但事实上,被“边缘化”的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没有完全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中国对俄苏文论以及作品的译介仍然在继续,研究也没有停止,并且还产生了不少学术价值很高的学术专著和研究成果。例如1992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俄苏文学批评史》,就是中国第一步系统论述俄苏文学批评史的专著。该书建构了一个科学的俄苏文学批评史体系,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所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与列宁、普列汉诺夫、沃洛夫斯基所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做了详细的区分,从而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的空白,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对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国文论曾经出现的“全盘苏化”以及极“左”现象离我们而去,并渐渐走向成熟。在这种新条件下,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中国文论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重新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人们开始以一种真正客观科学的研究态度来审视它的价值与意义。中国文坛也走向成熟,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比比皆是,而且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主题也更加深刻。

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因此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是复杂的,但俄苏文论是唯一对中国文学产生如此巨大影响的文论,这种影响有负面的也有积极的,这是一种深刻的历史现象,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我们也相信,包括俄苏马克思文艺理论在内的任何文论,不仅在过去,乃至今后都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的。

10

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丁国旗.建国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基走向[J].学习与探索,2013,219:126-132.

[2]庄桂成.20世纪中国接受俄国文论研究述论[J].人文论谭,2013(00).

[3]代讯.世纪回眸:前苏联文论与中国[J].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1).

[4]倪瑞琴,陈建华.论中苏文学发展进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5]倪瑞琴,陈建华.论中苏文学发展进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

[6]倪瑞琴,陈建华.论中苏文学发展进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1.

[7]吕德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36.

[8]王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1.

[9]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52.

[10]陈建华.二十世纪中俄文学关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陶东风,和磊.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2]汪介之.回望与沉思——俄苏文论在20世纪中国文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刘勇.中国现当代文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第六章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19世纪末至1917年的文学 1.文学特征: a.流派纷呈、彼此渗透,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多维互动、互相影响、并存发展的新局面 b.文学最大限度地跨越自身的界限,与其他人文学科互相叠合交融 c.名家辈出、名作繁多 d.对社会现实的加倍关注

2.小说:现实主义 a.库普林(1870—1938) :近乎自然主义的描写和浓墨重彩的渲染,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 《摩洛赫》《决斗》《火坑》 b.布宁(1870—1953):诗人、小说家  以出色的中短篇小说获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 《乡村》《苏霍多尔》《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c.安德列耶夫(1871—1919):以其哲理意蕴、象征形象、怪诞手法和气氛渲染而更接近现代 主义小说创作--“神秘幽深,自成一家” 《大满贯》 《红笑》

3.诗歌:现代主义 a.俄国象征主义:受西欧特别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影响,1893年梅列日科夫斯基发表《论现代俄国文学衰落的原因及新流派》--文学宣言。勃留索夫1894年起至1895年《俄国象征主义者》--独立诗派的标志。 “年长的一代”:梅列日科夫斯基、吉比乌斯、索洛古勃、勃留索夫、巴尔蒙特等;“年轻的一代”:勃洛克、别雷、维·伊万诺夫等。 强调艺术的宗教底蕴,倾向于对生活作神秘主义的领会和理解,以创造独特而非实指意义的形象。1910年前后,开始衰落,十月革命以后,彻底瓦解。

b.阿克梅派:1912--1913年兴起。从象征派内部分离出来的纯诗歌流派,以《阿波罗》杂志为理论阵地。一方面称象征主义为“当之无愧的父亲”,继承它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又明确反对后期象征主义的神学、玄学倾向,主张文学返回“尘世”,返回有声、有色、有形、有时间、有重量的“此岸”世界和“物质世界”,描述人的内心世界、肉体感受、对生与死的认识,并且赋予其具体可感、精致准确的形式。即所谓用明确的、“压实的”语言追求诗歌的男性力度和强烈的画感。1921年消失。阿克梅派“六杰” ――尼古拉·古米廖夫、戈罗杰茨基、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纳尔布特、津凯维奇。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2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的客观条件 2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 5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狭义)的形成与发展 5 一.形成期:1844—1846 5 二.发展期:1846—19世纪0年代 6 三.深化期:19世纪70年代—1895 6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基础7 一、唯物反映论是认识和把握艺术的本质、特征、规律的理论基础; 7 二、唯物史观是揭示和把握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文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7 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延伸和确证,是探讨艺术生产性质及其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以及认识无产阶级审美理想,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特征和使命的理论基础; 8

四、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方法论基础。8 第四节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特征8 一、实践性9 二、阶级性9 三、科学性9 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表述上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同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表述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没有完成他们计划中的有关文艺和美学方面的专门著作。马克思在他思想成熟后,曾想写一篇论文来发挥他对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巴尔扎克的看法,然而这个计划始终没有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写的专门评述文艺现象的论文和书信,也不是很多,他们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多数具有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 2.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卢卡契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史的最重要的原则我们能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中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已经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思想体系”。苏联当代文艺学家乔?米?弗里德连杰尔在《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问题》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不但有大量关于文学艺术的零散言论(多少带有局部的和片面的性质),而且他们对美学的基本问题都有一个统一的深思熟虑的看法,这是和辩证唯物主

外国文学史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现实主义的新特点? 思想特点: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深入再现生活深层的内在方面,表现人的深层意识和微观心理世界;②着重刻画日常生活中真实、具有复杂个性的普通人。借鉴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③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反映的对象。 艺术特点:①频频出现“长河小说”。②适应时代发展与人们的欣赏要求,吸收新的艺术表现手段,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③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代表作品:英国作家劳伦斯的《虹》,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飘》等。 英国文学 代表作家:劳伦斯,擅长社会批判和心理(主题:性爱和工业文明)成名作:《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妇女》(姐妹篇)。 约翰·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揭露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财产意识”)、《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 毛姆《人性的枷锁》;戈尔丁《蝇王》;莱辛《金色笔记》 萧伯纳《鳏夫的财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上校》; 法国文学 马丁·杜伽尔《帝国一家》(《巨仆》《穷人》《首脑》);莫里亚克(心理分析)《腹蛇结》 罗曼·罗兰成就最高,《约翰·克里斯多夫》开创长河小说先河。 德国文学 曼氏家族:亨利希·曼《帝国三部曲》;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

一家》。 雷马克反战小说《西线无战事》;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美国文学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菲次吉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什么叫“迷惘的一代”? 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文学流派,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中引用斯泰因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该流派因此而得名。特点是痛恨帝国主义战争,关心战后青年一代的命运,反映当时美国青年普遍的迷惘情绪,以此为出发点,表现帝国主义精神危机。代表作家海明威和菲次吉拉德。 什么叫“冰山原则”? 1932年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即用简洁的文字塑造鲜明的形象,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丰富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且隐而不晦,让读者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构成冰山原则的四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海明威相关知识: 《太阳照样升起》开创“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 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标志着海明威战争观的转变,支持正义战争,摆脱迷惘。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把“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主人公:亨利·腓特力、英国护士凯瑟琳。 《乞力马扎罗的雪》:最成功的一个短篇。 代表作《老人与海》,思想意义?点警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它。”如何理解这句话? 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故事表现了“英雄与环境这个传统的主题。 象征意义:“老人与海”具有很强的象征性与寓意性。小说中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是我们理解其思想意义的钥匙。老渔夫桑提亚哥实际上是抽象化的人类,作为人的对立面的大海、鲨鱼象征神秘的命运和不可知的自然力。老人在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坚忍不拔、不断抗争、奋力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20世纪俄苏文学)

第2章20世纪俄苏文学 2.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一)“白银时代”的文学 1.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的含义 从19世纪90年代起,俄罗斯文学中先后出现象征主义、“阿克梅派”、未来主义等新流派,它们与已经变化发展了的现实主义一起,构成多种思潮和流派并存发展的文学现象。这个时代即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 2.文学流派及其成就 (1)象征主义——白银时代最先出现的文学新流派 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论著《论现代俄罗斯文学衰落的原因与若干新流派》第一次从理论上确认了作为艺术潮流的俄国现代主义,他的诗集《象征》是俄国象征派诗歌出现的标志之一。 ①理论主张 强调艺术的宗教底蕴,坚信艺术具有改造尘世生活的作用。 ②代表作家及作品 巴尔蒙特的诗集《燃烧的大厦》《我们将像太阳一样》、别雷《彼得堡》(被认为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2)“阿克梅派”——与象征派对立的艺术观 古米廖夫是这一派理论的主要阐释者,写有《象征主义的遗产和阿克梅主义》。

①理论主张 诗人追求艺术表现的明朗化和清晰度,主张恢复词的原始意义,认为最高的“自我价值”在尘世。 ②代表作家及作品 诗人阿赫玛托娃和曼德尔什塔姆是“阿克梅派”的双璧,前者著有《黄昏》《念珠》《自色的鸟群》,后者著有《岩石》。 (3)未来主义 ①理论主张 抛弃一切文化传统,反对社会对个性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上大胆表现现代生活的高速度和人对外界事物迅速变换的瞬间感受,甚至任意破坏语言规则,追求诗歌形式的奇、险、怪。 ②代表作家及作品 赫列勃尼科夫的《笑的咒语》。 (4)现实主义文学 ①发展特征 在传统现实主义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借鉴多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把现实主义文学带入更广阔的境地。 ②代表作家及作品 高尔基《切尔卡什》《游街》、库普林《决斗》《亚玛》、魏列萨耶夫《走投无路》《在转弯处》、伊凡·布宁《乡村》《苏霍多尔》、安德列耶夫短篇小说《红笑》。 (二)十月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文学 1.两大板块

外国文学-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 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 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马克思文艺理论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卢卡奇 卢卡奇作为20 世纪极具影响力的一位理论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及文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以卢卡奇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为研究对象,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角度,将二者之间的影响与接受关系置于中西现当代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进行梳理与探讨,力图勾勒出中国对卢卡奇文艺理论接受的概貌。 一、卢卡奇的文艺理论道路 乔治·卢卡奇是匈牙利着名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家,是20世纪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国际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文艺理论思想不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流派具有开创性意义,而且成为共产国际和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争论、批判的重要内容。进入21世纪以后,卢卡奇的文论着作日益受到研究者和评论界的关注,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日俱增。在中国也不例外,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理论界对他的引进、译介,后来发展为具有政治色彩的批判性接受,以及当今学界对他的多元化的较为系统的学习与借鉴,卢卡奇已逐渐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乃至文化的发展中。卢卡奇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与其在文艺学、哲哲学、美学等领域的一系列理论建树密切相关。 卢卡奇出身于布达佩斯一富足的犹太人家庭,优裕的家庭环境使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自幼热爱文学,阅读文学名着,开启了他的心智,使其开始思索人生,追求理想。在布达佩斯大学学习期间,“文学和艺术史以及哲学已成为我的兴趣中心”,卢卡奇文学道路的真正开端是1904年创建塔利亚剧团,他们陆续组织演出了黑贝尔、易卜生、斯特林堡和霍普特曼等27位现代剧作家的35部作品。卢卡奇“熟谙绝大多数剧本。黑贝尔,易卜生,斯特林堡,安岑格鲁贝,豪普特曼的剧本,他不仅能够左右逢源,而且显示出对十九世纪几十种不足道的法国剧本了如指掌”。在塔利亚剧团的文艺实践活动,为卢卡奇1906年至1907年撰着《现代戏剧发展史》作了思想准备。1908年2月,卢卡奇凭借《现代戏剧发展史》的初稿,荣获基斯法卢狄学会授予的“克里斯蒂娜—卢卡奇奖”。1909年11月,以《戏剧的形式》在布达佩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真正使卢卡奇在欧洲现代文学理论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则是他的《心灵与形式》,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下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下的发展 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始传入我国,我国人民也对它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经过不断的分析,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取到了较大的成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但我国在发展中也有很多的问题,众多研究者也在不断的探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世界各界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传入 早在19世纪,马克思主义就已经传入了我国,但在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才开始传入我国,这个时期的人们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进行转译和介绍,随着《近世社会主义》一书的发表,马克思和恩格斯文艺倾向的态度在我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随后,周扬、陈受颐等人开始对经典的著作进行评注阅读。随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这次胜利让人们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成功,所以马克思文艺理论在当时能够受到人们的追捧,因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发展和传播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欧洲、日本、苏联三个国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入我国的重要途径,它们三个国家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使我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同时也为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四运动”之后,我国文艺理论开始蓬勃发展,我国文艺史上出现了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一批支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这时,其他国家的文艺理论也开始传入我国。因此造成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文艺理论相对立的局面,但20世纪40年代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始成为主流。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构成体系进行探究,主要是分为两种探讨,一方面是针对马克

十八到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考点总结

古代俄罗斯文学(11——17世纪) 1、:《往年故事》(Повесть временных лет)流传至今最古老的的编年史 《伊戈尔远征记》Слово о полку Игореве(1185-1187)最有代表意义的英雄史诗主人公:Игорь Ярославна(古代文学第一个优美的妇女形象。全诗描写1185年诺夫哥罗德─谢维尔斯基公伊戈尔孤军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败被俘的悲剧2、13—15世纪《ПовестьоразоренииРязаниБытыем.》《ЖитиеАлександраНевского》 (Задонщина顿河彼岸之战) какМамайпрош?л一片荒凉ончистыйМамай 文学流派 一、古典主义(классицизм)时间18c30-50s 特点:政治上维护王权,歌颂开明君主。思想上崇尚理性,艺术上以古希腊 罗马文学为范本。体裁:高级体(史诗颂歌)低级体(讽刺文寓言)戏剧三一律:一出戏剧建立在单一情节上:发生在一昼夜:同一地点。代表作家Ломоносов 代表作《论玻璃之益处》二、感伤主义(сентиментализм)时间18c90s 特点:夸大感情的作用,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心情和不幸遭遇,格调悲哀,语言晦暗,充满悲观失望。代表作家:卡拉姆津Карамзин《Бедная Лиза》苦命的丽莎1792三、浪漫主义(романтизм)时间;19c初25年特点:着重书写人物形象,内心感受,具有主观性,浓厚感情色彩;推崇原创;民族特色,注重民间创作;艺术形式上标新立异,用词造句色彩绚丽,感情浓烈。代表:消极浪漫主义Жуковский《Светлана》被称为“певец Светланы”“斯维特兰娜的歌手” 积极浪漫主义:Пушкин《к морю》декабристы四:现实主义(реализм)时间:19c30,40s,后期发展到批判现实主义。60s达到顶峰标志:果戈理的死魂灵标志着过渡到。特点:细节真实,形象典型,方式客观。代表作;Достоевский《Идиот》Толстой《Детство》五:自然派时间;19c30-40s 特点:真实反映生活,注重描写下层人民的命运。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代表作:果戈理Гогорь别林斯基Белинский 多余人分析лишний человек 一:特点: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 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样从各地漫游归来,同达吉雅娜邂逅相逢,反过来向达吉雅娜求爱时,此时,已成为社交界贵妇人的对方却拒绝了他。奥涅金既愤世嫉俗,同时又远离人民,空虚无为。2、Герцен《Ктовиноват》谁之罪,多余人Бельтов形象:本来有着“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抱负”,“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敞开着心扉” ,但一旦进入社会,就处处碰壁,而被迫成为“多余”的人。3、第二代Лермонтов《Геройнашеговремени》当代英雄多余人Печорин毕巧林形象:是一名贵族军官,天资聪颖,才智出众,对由当时环境支配下的那种空虚无聊生活感到失望,但又没法摆脱,因此苦闷彷徨,甚至玩世不恭。“狂热好动”与“人格分裂”是他的两大个性。第二代特点:毕巧林比奥涅金更有才能,因而其悲剧性也更深刻。4、Тургенев 《Рудин 》罗亭Рудин形象;他无论是在社会事业上还是在爱情上都遭到惨败。绝望之余,他只好承认自己的“无用”与“多余”,“生来就是无根的浮萍”, 滞,以及社会上要求变革现状的愿望。 小人物分析маленький человек 小人物特点:小人物”, 即贫贱、低微的小官吏,他们一方面是‘“先生””,是“老爷”,另一方面则受歧视, 受欺辱, 穷愁潦倒, 命运不济, 俄罗斯作家笔下的小人物, 几乎都是穷困、、孤独、软弱、卑微的形象。但是,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小人物”这一形象。 一:Пушкин的《驿站长》Cтанционный смотритель 小人物维林Вырин形象:作者以故事叙述人的身份描写他三过小驿站所见到的维林命运的变化,通篇都令人感到社会的冷酷和残暴, 揭示出腐朽的社会已无法挽救和旧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形象。二、Гоголь的《外套》Шинель小人物:巴施马奇金Башмачкин形象:刻画了九品文官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施马奇金把做一件新外套看作是生活中的一件“伟大的创举”,小说最后的刻画进一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摘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上海戏剧学院规划建设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准确凝练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发展,系统完整地构建了文学理论学科的知识体系,精当得体地编好了适用对路的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材,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总结。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高等学校中文系的基础理论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思想,编写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材,对提高高校文科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以至社会上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国以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编写和出版了许多《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材,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从学术水平和社会需要来说,大都不尽完善,差强人意。最近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课题组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的文学活动实践,广泛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文学理论资源,吸取以往文学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当代中国文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 一、准确凝练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该书首先精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过去世界上一切文学理论的不同特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创立后文学理论出现的历史性变化。接着简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分别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创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划时代贡献,以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中关于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的关系和文学艺术与人学理论的关系的论述,在以往的文学理论教材中是没有提到或很少提到过的。特别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内涵,做了全面、正确而深刻的论述。比如对人们理解分歧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做了这样客观而公正的论断:“毛泽东认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他特别强调,我们这里所说的政治,是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不能把无产阶级的政治和政治家庸俗化。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文艺的政治性和真实性才能完全一致。由于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愿望,是由阶级和群众的政治以及革命事业来集中体现的。因此,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与文艺从属于政治,为革命事业服务是统一的。”这就扫清了罩在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上的重重迷雾,把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革命、文艺的政治性与真实性,完全有机地统一起来了,从而使“文艺从

20世纪中国美术现实主义内涵的变化与发展

内容摘要: 现实主义理论家尚弗勒里不仅在1855年发表的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艺术应真实地表现当代生活,而且之后还宣称:“现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①库尔贝等所提倡的现实主义既反对僵化了的新古典主义,也反对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本身便是最适当的题材来源,无须进行粉饰。他们坚持表现当代生活,并以人文关怀的姿态描绘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 现实主义理论家尚弗勒里不仅在1855年发表的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艺术应真实地表现当代生活,而且之后还宣称:“现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①库尔贝等所提倡的现实主义既反对僵化了的新古典主义,也反对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本身便是最适当的题材来源,无须进行粉饰。他们坚持表现当代生活,并以人文关怀的姿态描绘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 一、科学写实精神 20世纪之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豁然醒悟:社会发展乃至整个客观世界,都可以实证地认识、科学地把握。这正如李大钊等人介绍的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形态是有规律地发展和演进的。这种思想渗透到当时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由此,具有科学和民主思想内核的写实绘画在中国盛行就尤其具备了合理性。 1917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发出的疾呼“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敝极矣”、“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其在今乎”,是20世纪最早对中国画进行清算和讨伐的文字,也是最早在美术上提出向西方画学学习的文献。该文通过为作者自己的“万木草堂”藏画编目作笔记的形式,对中国历朝画作的发展作了梳理和品评。文章从《尔雅》、《广雅》和《说文》等上古文献中释读“画”作为“存形”的文字本义始,进而论证所谓图画之制,就是“非取神即可弃形,更非写意即可忘形也”,这是康有为提出向西方画学科学性造型体系学习的逻辑起点。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鼓吹者,陈独秀理所当然地把改良中国画作为新文艺运动的一部分,他在《美术革命》这篇文章中更加鲜明地提出了美术革命的任务就是改良中国画,而改良中国画就是要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②。因此,他比康有为更为猛烈地抨击所谓“王画”,指责它们是“临”、“摹”、“仿”、“抚”中国恶画的“总结束”,他提倡的是能够自由发挥、抒写个性、不断创造的新美术。可以说,革“王画”的命,冲破文人画的禁锢,倡导写实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精神在美术革命中的体现。 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上世纪20年代,无论思想认识还是鉴赏研习,既存在怎样认知西洋美术的问题,也有怎样追问民族艺术存在价值的问题,两者都关涉到艺术创作中的文化立场和文化策略。1917年负笈日本的徐悲鸿,又于1919年赴法留学,《中国画改良论》一文即发表于他留法的第二年。在中西画法的比较上,在中西美术道路的选择上,他都有了更为深切的体味,因此,该文开篇就提出了民族振兴与画学的关系。画学上所谓的“颓坏”,其实是“守旧”和“学术不独立”的结果,他为画学的振兴开出了“中国画改良”的方案:一方面他看到“西方画乃西方之文明物,中国画乃东方之文明物”,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因此要守住佳者、继承垂绝者;另一方面,又看到“中国之物质不能尽术尽艺”的缺憾,必须改之、增之、融之③。中国画改良论无疑是中体西用方案,它和“中西合璧”、“西画化”的文化策略实际上存在较大区别。《中国画改良论》同时阐述了徐悲鸿倡导写实绘画的思想,即关于“妙”和“肖”的关系。在他看来,未有“妙而不肖者也”,“故妙之肖为尤难”。因此,他“实写”的主张既来自于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写实绘画体系,也本源于对中国传统绘画“不能尽术尽艺”的痛陈,而写实主义的思想和技巧,无疑更加强了他对于中国画“实写”的迫切性认识。徐

俄国文学史简介

俄国文学(俄文:Русскаялитература)这一概念在广义上指所有俄语国家的文学,不仅包括俄罗斯,也包括前苏联诸加盟共和国的文学。在苏联解体后,这一概念的范围缩小,仅指俄罗斯一国的文学。由于俄罗斯的文化疆界在历史上的多变和不确定性、俄语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政治因素,“俄国文学”这一概念的界定仍存在很多争议和含混。通常人们认为,产生于俄语文化氛围中的、以俄语写成文学都可归入“俄国文学”。 古代文学 最早的俄国文学现在仅存极少的几部以古俄语(非古斯拉夫语)写成的经典之作。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史诗《伊戈尔远征记》以及《被囚者丹尼尔的祈祷》。此外,《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故事》也是俄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其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还包括《生理学者》、《大纲》以及《三海之旅》等等。这些作品都是口头传播的民歌体,融合了基督教和异教的精神。中世纪的俄国文学具有非常显著的基督教特色,语言也以教会斯拉夫语为主,融合了很多南部斯拉夫民族的特征。以通俗的现代俄语写成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著名神学家阿瓦昆的自传,发表于17世纪中期。 彼得大帝时代 在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展开了广泛的“西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俄国人学习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风范,以改进自己在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局面。在文化方面,俄语的字母表和正字法得以改进,通俗俄语以及用通俗俄语写成的大众文学得以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包括德米特里·冈特米尔、瓦西里·基里洛维奇·特里狄亚可夫斯基和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他们主要活跃于18世纪早期。这些人的创作为更加成熟的作家如诗人德扎文、剧作家亚历山大·彼得洛维奇·苏马罗科夫以及散文作家尼古拉·卡拉米欣等人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黄金时代:19世纪 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潮于19世纪传入俄国,并带动了俄语诗歌的繁荣。诗人瓦西里·茹科夫斯基和亚历山大·普希金是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米哈伊尔·莱蒙托夫也是非常著名的诗人。 然而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却远远高于浪漫主义文学,成为欧洲大陆唯一可与法国匹敌的文学大国。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时期被后世称为俄国文学史的“黄金时代”。19世纪俄国文学的重要人物包括寓言作家克雷洛夫、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剧作家格波多夫和奥斯特洛夫斯基、诗人巴拉丁斯基、巴丘什科夫、涅克拉索夫、丘特切夫等。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小说,诞生了一批世界级的小说大师,包括尼古拉·果戈理,代表作品《死魂灵》、《钦差大臣》等;费奥多·杜斯妥也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地下室手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 在人类文艺理论史上,历代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过艺术的本质与特点,提出过不同的理论主张和思想观点。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论的角度考察艺术,认为艺术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更加突出了艺术创作自由自觉的生产本性,既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人类文艺理论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马克思关于文艺理论的论述并没有一个进行专门和完整的论述,而是散见于其著作的各个篇章,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作出系统性的归纳与完整性的总结。马克主义文艺理论是关于文艺的本质,特征,规律及其社会作用的基本方法及原则。要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必须先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进行一番简要的考察。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只是我们对物质的自觉反映,无论是意识的内容形式都不能离天物质而独立存在,否则就会陷入唯心论的错误。马克思在对旧的哲学或唯心主义的批判中指出”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自然和社会辩证统一的基础,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出了科学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认为,知识是人类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同时也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一切文艺作品,都遵循这一原则,反映人类生存状态及精神状态的文艺作品,都源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起源的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提出“劳动创造了美”,这种美感诉诸于我们的五官,心理及思维的触觉,形成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自我主观解释和理解,当然这种主观意识在建立在客观世界基础之上的。在这里,我们必须将文艺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放到整个物质生产过程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在动态的社会关系中对其进行考察,才能把握文学创作及批判的真正规律和原则。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可以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以下几个特性的论述:时代性与人民性的相结合;社会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审美性的和协融合。 时代性与人民性的结合。时代性是指文艺的创作应反映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以展的规律。作品应能准确反映时代的变动,深刻捕捉时代的精神发展方向。人民性是从实践角度及阶级角度得出的结论,因为文艺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而能真正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只能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文学艺术的产生及其发展,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不是不单纯的主观意识运动,而是在实践和文化相互作用的二元结构中得到发展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在这个运动过程中打上时代的铬印,这便形成了各个时期的文艺作品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在这一点上,新文化运动后兴起的左冀作家联盟的文学主张相当深刻地体现了出来。左冀作家联盟以阶段论为核心出发提出革命文学的主张,提出文学应是战斗的文学,这些主张非常明显地表现其作为一个重要文学思想所折射出的政治文学倾向。当然,我们对左冀文学所坚持的阶级论及对自由论和人性论的坚决反对虽然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具有其现实的意义,但对资产阶级文学中的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自由论的完全否定应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了。(比如鲁迅在《文学与出汗》一文中对梁实秋关于文学应描写永久的人性进行了辛辣的反讽)然而在文学的人民性上,左冀文学显然是做不够的。毛泽东在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这个讲话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了。其后的文学创作都是围绕这个讲话的精神进行了革命文学的创作,无论在语言、体裁、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上都力求贴切地反映时代的风貌,自觉适应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使一些优秀作品具有无比的活力和生命力,此后这些革命文学作品也就成了我们现在称之为的红色经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第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2 章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A、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首要特征。 B、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基本特征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A、多种文学流派并存,竞相发展并迅速交替。 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诗歌、先锋派作品荟萃文坛,各种 流派都以其艺术独创性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本世纪下半 叶,苏联作家艺术创新的热情更是高涨,文坛呈现出流派林 立的大千景象 B、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相互影响中走向综合,现实主义仍然是强劲的主潮,但在不断地自我更新,表现出多种形态。 一是再现客观的现实主义,突出小说艺术的叙述性本质,重 视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和情节、场景的转换,以再现客观 外部世界的广阔性为创作的最高追求。马雷什金、巴别尔、 绥拉菲莫维奇、阿·托尔斯泰、西蒙诺夫等人的创作,这种 倾向最明显。 二是表现主观的现实主义,借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观印象 来反映外部世界的真实。重在描写社会生活所引起的人物心 理冲突,往往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和意识过程的投影来展现 外部世界。法捷耶夫、列昂诺夫、费定、肖洛霍夫、拉斯普 京、邦达列夫等人的创作为突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重在分析 人物性格的历史,以研究人的心灵世界为己任。 三是讽刺性的现实主义倾向,以布尔加科夫、普拉托诺夫、 左琴科、伊里夫和彼得罗夫的创作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尖刻 辛辣地揭露了社会弊端,并以夸张、怪诞、象征性手段来折 射现实。 C、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的审美原则和基本创作方法。 其基本内容包括: (1)主张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 地、历史具体地描写现实。 (2)这种理论不排斥浪漫主义,反而要求洋溢理想的激 情;也不拒绝揭露生活中消极现象的批判性,认为这种批判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看《立春》 (论文) 题目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看《立春》学生姓名韩滨阳 学号1212841538 院(系)艺术学院 专业艺术设计 指导教师薛敏 时间2013年06月20日

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看《立春》 对于电影《立春》本身也略有所闻,通过对一个王彩玲这个人物形象而展开其他几个在不同领域的人物形象。片中刻画的歌剧、油画、芭蕾,即使到了今天依然不能为普通大众所欣赏,更不要说90年代初的小城市。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①中强调人创造环境,而环境也创造人,在80、90年代走向世俗、功利的现代时间交织成了《立春》独特的现代性秩序。在当时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年代,相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马克思的文艺活动论,顾长卫和李樯都在进行进一步强化处理着这一艺术形象。 《立春》所塑造的王彩玲的形象原本是颇具现代性的人物。而且将其形象置身于当时封建保守的年代,更加突出的表现出她对于爱情的渴望、她对于歌剧的热爱、费尽心力的追求正是现代人所具有的特质。王彩玲、胡金泉甚至是王四宝的命运便暗合了这样的时代背景。他们所痴迷的歌剧和芭蕾舞,这些都无疑属于高雅文化的行列,但是他们所追求的这些所谓的高层次高文化艺术在当代史不被赞同的。在歌剧的浅唱低吟中,她得以找到人生的安慰和尊严。而对于胡金泉来说,他对芭蕾的热爱是因为年轻时候的“不懂事”。对于王四宝来说,他身上有着跟王彩玲一样的品质,有才华却得不到发挥,所以王彩玲才会喜欢他,甚至想跟他一起去实现他的北京梦。在当时的社会里,马克思生产活动论具有复杂性,它对于文艺的世界性、交往性和人学价值取向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三个对于艺术的追求恰恰收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只是在不被人接受的封建社会来追求文学艺术在别人看来就是天方夜谭。大家都没有目的地追求那些艺术气息:王彩玲唱歌剧,黄四宝画油画,就连周瑜也会用带着浓重包头口音的普通话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倾向性 ——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 班级:美术学院艺硕视觉传达(6组) 姓名:贾雅晶 学号:201222103010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倾向性 ——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从人类生命最基本的生产实践层面出发,以整体性的方位来考察文艺现象的,有它不可取代的优越性。而真实性,典型性,和倾向性是马恩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思考,从而概括出的文艺理论所包含的三原则。在此我将结合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的特点,来论述文艺理论的倾向性。 文艺的倾向性,就是文艺家的阶级立场、道德意识、爱憎情感、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体现,其中包括作家对自己描写的生活现象所做的主观评价和所持的态度。文艺倾向性集中体现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肯定文艺的倾向性,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思想,符合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无论是从它所受制于经济基础,或是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社会属性看,还是从创作主体的动机、目的,或是从创作客体所包含的生活内容看,都必然要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倾向性,蕴含着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传递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倾向。 第一、倾向应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文艺作品往往有完整的情节和众多的场面,他们是一切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展示主题的主要手段。作者的爱憎感情、褒贬态度和价值判断等,就渗透在情节的描写和场面转换之间,从而使观众与作者产生共鸣。恩格斯不赞成文艺作者脱离场面和情节,而把作品倾向单独而孤立地指出来,因为这样会使人有一种刻意为之的感觉,反而不能引起观众的同感。 第二、倾向性越隐蔽越好。作家的倾向一定要寓于艺术形象之中,和艺术形象融为一体。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要通过具有审美特征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的主观见解与倾向性,这是文艺区别于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最显著标志。隐蔽倾向性,就是强调和坚持其艺术特性和审美特征。 第三、倾向性与真实性统一。马恩重视以真实性为基础,倾向性建立在艺术真实性的基础上,要做到最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必须终于显示,以对生活的真实描写为基础。另外,倾向性还应当符合艺术特性和审美规律。作品的思想内容要同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融合起来。 以上三点就是马恩对文艺作品所应当具备的倾向性的基本论断,接下来,我将会通过论述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实例来具体解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

叶赛宁叶赛宁顾蕴璞,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俄罗斯诗歌翻译家

叶赛宁-叶赛宁顾蕴璞,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俄罗斯诗歌翻译 家 顾蕴璞。顾蕴璞。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 俄罗斯诗歌翻译家。第一届全国文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获得者。2016年获得俄罗斯作家协会颁发的“莱蒙托夫奖章”。 中文名,顾蕴璞。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31年。职业,北京大学教授。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主要成就,“莱蒙托夫奖章”获得者。代表作品,《莱蒙托夫诗选》。《叶赛宁诗选》。

人物简介。顾蕴璞。男。1931年生。江苏无锡人。 九三学社成员。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1951年后历任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兽医实习研究员。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文学教研室主任。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编著《莱蒙托夫全集》。叶赛宁《普希金精选集》。《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苏联诗歌卷》。《叶赛宁研究论文集》。《莱蒙托夫作品精粹》。《俄罗斯白银时代诗选》。 译著《圣经故事》。《莱蒙托夫抒情诗选》。《莱蒙托夫诗选》。《普希金抒情诗选》。《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选》。《苏联当代诗选》。《叶赛宁诗选》。《叶赛宁书信集》。《叶甫盖尼·奥涅金》。论著《莱蒙托夫》等。译著《叶赛宁诗选》获1991年北京大学文科科研奖。《莱赛托夫全集》第2卷获1995年-1996年鲁迅文学奖。

“莱蒙托夫情结”。“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它到遥远的异地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俄罗斯19世纪伟大诗人莱蒙托夫的诗歌通过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顾蕴璞的翻译再创造。跨越时空。在中国觅得众多知音。83岁高龄的顾蕴璞日前获颁俄罗斯作家协会“莱蒙托夫奖章”。以表彰其在俄罗斯语言及文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莱蒙托夫奖章”是俄作协为纪念莱蒙托夫诞辰200周年而设。这一荣誉对于顾蕴璞可谓实至名归:在翻译莱蒙托夫作品道路上长达52年的坚守。 完成460多首的译作。“我一生中有两个难以割舍的情结:一个是俄语情结。另一个就是莱蒙托夫情结。”他说。顾蕴璞出生于江南名城无锡。1955年以第一志愿考入北大俄语系学习。他在课余时间主动大量阅读俄罗斯文学精品原著。听各种讲座和走访校内顶级外语专家。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1、不包括苏联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延续了19世纪文学的基本精神,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续与发展 3、受新世纪社会文化影响而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两大社会阵营的影响;第三世界崛起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影响。 4、早期发展势头强劲:一批跨世纪作家为主力继承了前辈的批判精神,敢于吸取新的艺术养分。 5、四五十年代有所衰退,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度繁荣使一些作家感到迷惘。 6、7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出现复兴迹象,现实主义方法重新获得重视。 7、受到俄苏文学影响,欧美出现了“红色30年代”。 8、各种非理性思潮影响,对于人类存在状况的探索。 9、拉美现实主义文学的“爆炸”,对于西方世界的巨大影响。 主要思想特征:1、许多作家受到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更加广阔深刻地批判社会黑暗与罪恶。2、借鉴19世纪作家文学经验,力图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通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荣枯变迁来反映一个时代的变化。3、越来越多直接描写无产阶级的生活与斗争。4、由于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和反法西斯成为重要的文学主题。5、“长河小说”的频繁出现,通过多卷本小说深入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6、受现代主义文学影响,创作有明显内向化、主观化特征,心理描写手法更加丰富,探索人的潜意识,从其他艺术借鉴各种手法。7、淡化情节,不太注重塑造典型人物,更加重视社会现象、社会心理、动机欲望和变态心理的描写。 一、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1、作家们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描写的“内倾性” 创作方法上的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综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