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防学(卫生学)案例与解析

预防学(卫生学)案例与解析

预防学(卫生学)案例与解析
预防学(卫生学)案例与解析

实习一环境砷污染案例分析

【实验目的】

根据提供的实际调查资料,熟悉环境流行病学基本研究方法,掌握暴露-效应关系的调查与分析,并能根据提供的资料线索步步深入,能根据调查结果来评价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作用。

【实验原理】

环境流行病学的剂量-反应关系,主要是人群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群体中特定效应的出现频率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的存在是剂量与效应依存性的重要依据,是对暴露剂量和所产生的效应之间的一种定量描述,可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法规及进行危险度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实验资料】

某市为一南北走向盲状峡谷小盆地,人口12万,市区西北侧有一锡冶炼厂。常年风向频率以南风为主,下风侧有二个居民区,约13个居民点,该厂以生产精锡为主,主要污染物有铅、砷和氟等。该厂每年排入环境中的砷大约9.5吨,砷排出量占投入量19%,如以污染面积3km2计算,环境中砷负荷约3.18吨/km2/年。据当地卫生部门资料介绍,该市曾数次发生急性、亚急性人畜砷中毒事件,严重影响了该市居民的生活和生产。试问:

1.为了解该市环境砷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2.如何选择调查点?

3.如果经过调查得到下文资料,你应该如何评价该地环境砷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实验方法】

1.环境砷暴露状况的调查

1.1环境中砷污染现状的调查结果采集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分别测定其中砷的含量,其测定结果见表1,试问该市是否存在明显的环境砷污染?若有,其污染的途径可能是什么?

答:是的,存在明显的环境污染。

途径:可能是通过大气、地表水和土壤的耕作层。通过表1和续表1的数据来看,在大气、地表水、土壤耕作层的砷含量,污染区A、B都远远大于对照区,至于室内空气、地表水、土壤深层、砷含

量、污染区A、B和对照区差别都不大,尤其是地下水和土壤深层,说明污染区的砷污染并非来自土壤深层或大自然本身,而是来自表层的、人为的排放因素。

表1 某市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中砷的含量

调查区日均浓

度范围日均超标

率(%)

年均浓度

厨房卧室

秋秋冬

污染区A 0.1~6.8 30.0 2.3 3.0 2.7 1.2 污染区B 0.0~8.0 20.0 1.2 2.0 1.0 0.9 对照区0.0~1.0 0.0 0.2 0.0 0.0 0.0

续表1某市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砷含量

调查区

水源水(mg/L)地下水(mg/L)土壤(μg/g)最大值平均值最大值平均值最大值平均值

污染区A 50.53 21.33 0.003 0.002 221.4 80.70 污染区B 52.37 25.40 0.003 0.002 238.0 95.19

对照区0.07 0.03 0.005 0.002 26.4 85.43

1.2 居民砷摄人量的调查结果在距污染源不同距离的5个居民点和对照区,随机抽取10户作为砷摄入量调查对象,以户为单位逐日连续调查5天,调查其空气、水及各种食物的平均摄入量,同时采集各种食物、水及空气等样品,分别测定其砷的含量,计算不同途径每个标准人每天平均砷摄入量(见表2)。请计算居民不同途径砷摄人量对总砷摄人量的贡献率,说明该市环境污染的类型及特点。

答:首先、贡献率=摄入量/总摄入量,所以表中食物、饮水、空气的贡献率计算如表所示。

从计算结果及表中已有的数据来看,两个*P<0.01,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对污染区A来说,食物和空气的贡献率都大于污染区B 和对照区,所以其砷摄入量主要是来自食物和空气。而对污染区B来说,其砷摄入量则主要侧重于由饮水和空气。分别从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过量造成污染。

表2 居民砷不同途径摄入量(μg/d·标准人)

调查点总摄入量

食物饮水空气

摄入量

贡献率

(%)

摄入量

贡献量

(%)

摄入量

贡献量

(%)

污染

区A

a 526.9** 492.8** 93% 10.0 1% 24.1** 5%

B 672.3** 612.3** 91% 45.7 7% 14.3** 2%

c 359.5* 346.0 97% 6.3 2% 7.2** 2% 污染

区B

a 285.3 259.8 91% 13.9** 5% 11.6** 4%

b 392.6 371.9 95% 11.5* 3% 9.2** 2% 对照

262.7 258.4 98% 4.3 2% 0.0 0 *与对照比较p<0.05 **与对照比较p<0.01

1.3人群生物学砷暴露水平的调查研究者调查了污染区及对照区居民的发砷、尿砷平均水平,测定结果见表3,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何采用中位数?请对表4结果作出相应的解释?

答:根据表3的数据,污染区居民发砷、尿砷含量>>对照区,所以污染区居民体内砷含量严重超标。A、B两地已经收到砷污染。

使用中位数是为了反应资料的集中趋势,因为中位数可用于描述任何分布类型计量资料的集中趋势。人体内砷含量的分布,并非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且资料开口(即属偏态分布)所以不能用平均数,只能用中位数。

从表4来看,U=1.78,P>0.05,使用统计学方法U检验,得P>0.05,尚不能排除吸烟是否为砷污染的暴露因素,不能断然的说吸烟一定导致发砷

含量增高。

表3 调查区居民发砷、尿砷测定值

发砷(μg/g)尿砷(μg/g)调查人数范围中位数调查人数范围中位数污染

区A

850 0.00~160.35 13.40** 804 0.07~1.65 0.12** 污染

区B

346 1.18~113.59 7.76** 586 0.01~0.60 0.13** 对照

351 0.00~18.00 0.98 348 0.00~0.27 0.05 **与对照比较p<0.01

表4 污染区居民吸烟对发砷含量影响

暴露指标调查人数发砷超常

发砷超常

p

吸烟174 120 68.97 u=1.78

不吸烟563 346 61.46 p>0.05

合计737 466 63.23

注:该市发砷正常值为0.69±0.12μg/g

2.居民健康效应的调查

2.1 1982~1986年居民死亡原因的回顾性调查结果(表5),请计算二个污染区及对照区肿瘤年龄调整死亡率,相应结果对进一步研究目的提供了什么线索答:肿瘤年龄调整死亡率计算如表中所示。

肿瘤在理论上说,无论是污染区还是对照区,应当是老年患者多于青年,但经过我们用标准化法,标化年龄以后,排除了“年龄”对肿瘤死亡率的影响,污染区A、B的年龄调整死亡率仍然远远大于对照区。所以说明砷污染可能导致青年或老年均患上肿瘤死亡,砷污染是肿瘤的暴露因素。

表5 调查区居民死亡率、年龄调整死亡率、肿瘤死亡专率、肿瘤年龄调整死亡专率

(1982~1986)

调查区人口数

总死亡情况肿瘤死亡情况死亡数

粗死亡率

(‰)

期望死

亡数

年龄调

整死亡

(‰)

死亡数

粗死亡率

(1/10

万)

期望死

亡数

年龄整

死亡率

污染

9120 37 4.06 40 4.39 11 120.61 7 76.75 区A

污染

97379 558 5.73 559 5.74 52 53.40 110 112.96 区B

对照

15841 91 5.74 85 5.37 5 31.56 5 31.56

2.21983~1987年新生儿畸形调查结果(见表6和表7),请对其结果作出解

释,下一步应该工作应怎样进行?

答:由表6的数据得知,P>0.05尚不能认为砷污染是否为新生儿致畸的暴露因素,需要做统计推断以后才能下结论。

表7虽然有调查数据,但也没有做统计推断,不能盲目下结论,表中有砷

接触史的畸形数为2,不能用卡方检验,只能用精确概率法,通过我们的计

算,任然是P>0.05,正好与表6的数据交相呼应,所以产母的砷接触史可

能是导致新生儿畸形的原因之一。

表6 调查区居民新生儿畸形率(1983~1987)

调查区新生儿数畸形数畸形率P

污染区A 1461 21 14.37 p>0.05

污染区B 151 2 13.25 p>0.05

对照区208 1 4.81

表7 产母砷接触史与畸形儿发生率的关系

砷接触史调查人数畸形数畸形率(‰)

有92 2 21.74

无1520 21 13.83

2.3产妇及新生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E)微核测定结果(见

表8),根据其结果,说明SCE、微核在判断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健康效应方

面有何意义?

答:根据SCE、微核的数据,砷污染虽然不能确定是否一定致畸,但由

表8得知,其是有致突变的作用的。

表8 调查区产妇及新生儿SCE及微核率

调查区

产妇新生儿

SCE

微核

(‰

SCE

微核

(‰

污染区A 9.47* 1.57 9.01** 1.46

污染区B 8.93 1.77** 9.45** 1.49

对照区7.23 1.45 5.27 1.32 *与对照比较p<0.05 **与对照比较p<0.01

2.4 污染区慢性砷中毒患病情况的调查结果研究者共调查了污染区无职业砷接触史居民4848人,发现慢性砷中毒患者440例。临床特点多为起病缓、症状轻.患者主要症状头晕(52.27%)、关节痛(17.68%)、腹胀(17.05%)和腹痛(15.91%)等。主要体征为皮肤病变。有皮肤角化过度(85.99%)、色素沉着斑(37.50%)、脱色斑(32.95%)和鼻粘膜充血(16.36%)等。污染区A和污染区B慢性砷中毒年龄调整患病率分别为8.73%和10.74%。患者最小年龄12岁,污染区别居住年限最短10年。

3. 暴露-效应关系(见表9),计算二个污染区及对照区肿瘤年龄调整死亡率,相应结果对进一步研究目的提供了什么线索?

答:污染区调查点a‐m是与污染源不同距离的13个居民区,其中土壤中砷、神摄入量、发砷平均水平是暴露指标,慢性砷中毒年龄调整患病率是效应指标。其中。的数据说明由于距污染源距离的远近,患病率不同。距污染源越近患病率越高,反之亦然。

表9 暴露-效应关系分析资料

污染区调查点

距污染源

距离(km)

土壤中砷

(μ

g/g)

砷摄入量

(μg/d·标准

人)

发砷平均

水平(μ

g/g)

慢性砷中毒

年龄调整患

病率

a 1.75 503.8 526.9 7.76 17.35

b 1.25 960.2 672.3 9.09 13.81

c 1.75 822.7 12.80 13.67

d 1.25 72.1 5.00 3.68

e 2.50 591.6 359.5 5.74 4.62

f 4.40 104.4 4.08 5.01

g 2.50 146.4 3.56 9.56

h 3.50 115.7 285.3 3.00 2.55

i 3.25 79.7 2.17 4.02

j 5.50 32.9 2.75 10.20

k 4.75 123.0 4.00 6.17

l 8.00 178.6 392.6 4.50 4.40

m 0.75 221.4 13.40 12.00

【实验结果】

1.根据表9资料,求出慢性砷中毒年龄调整患病率和距污染源距离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并进行分析,并找出污染源下风侧污染区边缘的参考值。

答:设回归方程 Y^=a+bx可得慢性砷中毒年龄调整患病率和距污染源距离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为Y=11.557-1.05x。当年龄调整患病率为0时,即当x=0时,参考值为11.557.

2.求出土壤砷含量与居民慢性砷中毒年龄调整患病率关系的回归方程,并计算土壤总砷含量的参考界限值。

答:Y=5.398+0.009x

3.分别求出砷摄入量、发砷平均水平与慢性砷中毒年龄调整患病率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并分析结果。

答:Y=-7.783+0.037x

Y=0.869x+3.03

4.拟订一个关于环境砷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提纲,同时指出本实习中所提供的材料还存在什么缺陷?

答:关于砷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提纲

一、调查课题: 环境砷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二、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探究砷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关系

三、调查的对象: 某市锡冶炼厂附近的居民

四、实践调查研究的地点; 某市锡冶炼厂附近居民区

五、调查研究的时间

六、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方法:

(1)描述性研究

(2) 分析性研究

(3)实验法

七、调查研究的内容

(1)研究地区的砷污染情况

(1)卫生部门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2)进一步完善政府对环境监管制度的措施与建议

八、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步骤

(一)制定调查设计方案它包括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计划。搜集资料的计划在整个设计中占主要地位,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调查目的和指标

2.确定研究对象和观察单位。

3.选择调查方法调查方法按调查范围,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全面调查是对总体中每个个体都进行调查,如人口普查,某种疾病的普查;非全面调查又有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是有意识选择好的、中间型的或差的典型进行调查;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出一部分进行调查,是医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4.决定采取的调查方式有直接观察、采访、填表和通信四种调查方式。前两种方式由调查人员亲自参与和记录,调查质量可靠。后两种方式

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若被调查者文化水平高,素质高,乐意配合调查,也可以得到可靠的资料。

5.设计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调查项目包括备查项目和分析项目。备查项目用于核查资料,如被调查者的姓名、性别、住址、电话以及调查者和调查日期。分析项目用于计算统计指标,分析健康相关因素或病因。备查项目不可过多,必要的分析项目不能少。将调查项目按逻辑顺序排列即可成调查表。

6.估计样本含量若进行抽样调查,须估计样本含量,其方法有查表法和公式计算

资料存在的缺陷是:

一是调查的地区太过于局限性

二是调查的人数较少

三是应该再研究一个没有化工厂等污染源地区的砷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5.通过本次实习.你对于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有什么体会?

答: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再次真切的发现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丰富我们的物质生活,创造更加舒适和方便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但同时我们却在攫取的同时将自然环境推向另一个极端: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破坏等等。比如在本案中,我们在进行开采生产的时候,只是选择我们需要的,而那些不需要的,如砷、铅等有害物质就无危害意识的就扔给了环境,最后接受惩罚的还是我们自己,致使我

们不仅在经济上受损,同样也在身体上受到极大的伤害,导致整个国民素质下降,这将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进步,这也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也是全球所关注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具有让自然坏境与我们的生产发展有着不可破坏的联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要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技术水平,让科技带动我们共同创造出理想的价值。

【注意事项】

1.注意表中资料的正确分析方法;

2.正确应用统计学、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环境暴露因素与人群健康效

应之间的关系。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与要求内容

为了合理规范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比性,特作如下规定及要求: 一、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按规定的要求开展监测项目,严格遵守规定的监测时限,真实规范采样,完整填写申请单。按时(每月底前)做好报表工作。 二、各科室(部门)对每月监测结果要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资料妥善保管。对不合格项目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不断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三、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真求实,对不合格项目应如实上报。避免单纯追求合格率,而虚报、闹假、走形式。经核实将按奖罚条例进行重奖、重罚。 四、检验科(细菌室)保证对全院各科室(部门),监测所需合格采样试管、培养皿的供应,并每月做无菌试验。按要求做到培养时限准确、中和剂添加正确、报告结果规范。 五、检验科(细菌室)对各科室(部门)送检的采样标本有不合格,采样不规范,申请单填写不符合要求的,有权拒绝出示报告结果。 六、感染控制科对全院重点科室(部门)的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负责监督、并开展随机抽查采样监测。各科室应积极主动配合,对在随机抽查采样中态度不端正、找借口、推诿等影响工作正常进行的,将按奖罚条例进行扣罚。 七、各科室(部门)监测时间具体安排 ㈠重点科室(部门): ⑴Ⅰ、Ⅱ类科室及相关科室

手术室、新生儿里间、监测时间:每周一次(周二)。 内镜室1w、供应室3w、产一科1w、产二科1w、母婴同室1w、分娩室2w、人流室1w等。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第1w、2w、3w)、(3*、9*) ㈡普通科室(部门): Ⅱ、Ⅲ、Ⅳ类科室及相关科室 外科(换药室)3w、五官科1w、儿一科3w、儿二科3w、儿三科3w、新生儿科3w、妇一科2w、妇二科2w、、检验科3w、血库3w、医疗废物储存室2w、放射科2w、病理室1w、外科3w、注射室2w、换药室2w、泳吧1w、妇科门诊1w、儿童乐园3w、儿科门诊治疗室3w、手足口病诊室2w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第1w、2w、3w)、(3*、9*) 注:有*号的月份加紫外线强度监测。 八、各科室(部门)监测项目、监测时限、采样方法、评价(合格)标准,详见附件。 附件:1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1) 采样方法 1)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C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IM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lm处。 2)平板暴露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盖好立即送检。 3) 检测方法:将送检的平板置37℃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并分离致病菌。

学前卫生学

《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名称:学前卫生学 课程英文译名:Hygiene in Preschool Education 课程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层次:中专 学时:72学时学分: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学前卫生学》是中师类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是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必备的基础性强、应用范围广的教学和实践指导性课程。是《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的前沿课程。《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如何促进学前儿童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科学,也是幼儿教师培养学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学前儿童机体发育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探讨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各种因素,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和保育措施,为学前儿童创造良好的发育环境,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通过学习《学前卫生学》,学生应全面掌握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发展的规律,系统了解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教育对策,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了解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急救措施,能够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 2、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课件、讨论法、演示法、模拟操作、案例分析法、等 3、课程学习目标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卫生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具备开展婴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技能(2)初步掌握运用幼儿卫生学知识去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3)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有浓厚兴趣,进而树立热爱幼儿教育专业和专业思想,培养其职业素养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人体概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化学成分及新陈代谢的定义 (二)教学内容 1、基本形态 2、基本结构 3、人体功能的调节 4、人体的化学成分 5、新陈代谢 第二章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婴幼儿的生理解剖特点以及保育要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动作的执行者——运动系统 第二节、循环不已的运输流——循环系统 第三节、气体交换站——呼吸系统 第四节、食品加工管道——消化系统 第五节、泌尿、输尿、贮尿、排尿——沁尿系统 第六节、人体的司令部——神经系统 第七节、人体内的化学信使——内分泌系统 第八节、感觉器官——眼睛、耳朵、皮肤 第九节、人体的生殖系统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年龄阶段的划分和特点。 2、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二)教学内容

预防学卫生学案例及解析

实习一环境砷污染案例分析 【实验目的】 根据提供的实际调查资料,熟悉环境流行病学基本研究方法,掌握暴露-效应关系的 调查与分析,并能根据提供的资料线索步步深入,能根据调查结果来评价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作用。【实验原理】 环境流行病学的剂量-反应关系,主要是人群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群体中特定效应的出现频率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的存在是剂量与效应依存性的重要依据,是对暴露剂量和所产生的效应之间的一种定量描述,可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法规及进行危险度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实验资料】 某市为一南北走向盲状峡谷小盆地,人口12万,市区西北侧有一锡冶炼厂。常年风向频率以南风为主,下风侧有二个居民区,约13个居民点,该厂以生产精锡为主,主要 污染物有铅、砷和氟等。该厂每年排入环境中的砷大约9.5吨,砷排出量占投入量19% 如以污染面积3诟计算,环境中砷负荷约3.18吨/km2/年。据当地卫生部门资料介绍,该市曾数次发生急性、亚急性人畜砷中毒事件,严重影响了该市居民的生活和生产。试问: 1.为了解该市环境砷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2?如何选择调查点? 3.如果经过调查得到下文资料,你应该如何评价该地环境砷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实验方法】 1.环境砷暴露状况的调查 1.1环境中砷污染现状的调查结果采集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 地下水及土壤,分别测定其中砷的含量,其测定结果见表1,试问该市是否存在明显的环 境砷污染?若有,其污染的途径可能是什么? 答:是的,存在明显的环境污染。 途径:可能是通过大气、地表水和土壤的耕作层。通过表1和续表1的数据来看,在大气、地表水、土壤耕作层的砷含量,污染区A、B 都远远大于对照区,至于室内空气、地表水、土壤深层、砷含量、污染区A、B和对照区差别都不大,尤其是地下水和土壤深层,说明污染区

食源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上)

北京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副所长滕仁明 写在课前的话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食物量的安全(Food security)的同时,食物质的安全(Food safety)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课件就该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以及在临床工作中对其有更加合理而有效的判断和处理。 一、食品安全的概述及引发疾病的分类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包括天然食品(水果、蔬菜等)和加工食品(以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为原料经加工、制作并用于销售的制成品)。 所谓食品安全,从目前来看即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中难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所以总而言之,食品安全就是食品从种植到餐桌全过程的卫生担保。 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引起许多疾病,从临床疾病上分类可能引起感染性腹泻、食源性疾病以及食物中毒;从疾病的进程而言,有急性、亚急性、迁延性和慢性之分,另外还有一部分为潜在再现性(食用有毒有害的食物以后,当时并无异常表现,一段时间以后才出现中毒腹泻等情况),另外还有更严重的致畸、致癌、致突变,这些都是可以由食品不安全引起的疾病,下面将就引发的这些问题进行细致的讨论: (一)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临床上对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腹泻,统称为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分为炎症型和分泌型。炎症

型腹泻是指致病菌进入体内,引起的肠道炎症;而分泌型腹泻,就是指致病菌进入人体后并不造成炎症,而只是通过刺激肠细胞膜的分泌而造成的腹泻。 以下属于感染性腹泻的是()。 A.肠炎 B.霍乱 C.痢疾 D.伤寒 A.肠炎 B.霍乱 C.痢疾 D.伤寒 什么是食品安全?其所引发的疾病分为几类? 对于食源性疾病如何进行判断?如何完成事件处理报告? 潜伏期主要症状有关微生物或毒物 主要或第一症状为上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味觉异常,口有灼烧 不到1小时 金属盐 感

2017年最新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医院环境卫生学等监测方案及质量持续改进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及其他相关规范及行业标准的有关具体要求,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根据我院实际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二、监测范围 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物品、污水等的监测。 三、监测要求 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 1、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 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 2、消化内镜室各项指标监测频次 每季度进行监测。(必要时适当增加频次)项目包括:使用中的消毒剂染菌量、消毒胃镜、消毒肠镜、手卫生、诊疗室及洗消室的空气、物体表面。 3、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消毒物品的监测频次 每月监测的科室有:手术室、人流室、急诊科。 轮流循环(或必要时)监测的科室有:门诊、各病区、后勤。 4、污水监测: 微生物指标:粪大肠菌群每月1次,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每季度1次。 理化指标:PH值、余氯每日两次。 五、监测标准

1、紫外线灯管强度 新领紫外线灯管强度≥90μw/cm2,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70μw/cm2。 2、消毒内镜,细菌菌落数应≤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3、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监测 使用中的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4、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学标准: (1)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 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 cm2。 (2)空气、物体表面: 5、污水处理指标: 粪大肠菌群≤500MPN/L,沙门氏菌、志贺氏菌不得检出; PH值6-9、余氯3-10mb/L。 六、监测项目质量持续改进 1、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不合格时,应及时更换。 2、环境卫生学监测项目如有超标,应及时查找分析超标的原因,改进各环节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再次监测,直到合格为止。 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〇一七年五月十日 第二次修订

卫生学实习案例讨论

实习21金属类中毒案例分析 资料一 1 寄生虫病,感染 2血液常规,尿常规,职业史,饮食史,粪便检查 3铅中毒待诊, 虽然有一些临床症状但还需结合其他检查报告才能得出结论 资料二 1还不能确诊,虽然有铅中毒的情况,但没有进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并不能得出该病与职业有直接的因果联系。 2找到职业病发生的原因,确定疾病与职业的因果联系,为治疗提供依据。同时控制病因和限制作用条件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需要收集的资料: 存在哪些职业性有害因素,其强度和浓度及防护情况 收集以往生产环境中职业有害性因素的监测资料和工人发病情况的资料,必要时进行现场测定。 患者所在岗位的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者接触铅方式,时间长短,接触机会大小) 资料三 1.预防为主,酌情的进行驱铅治疗。首先要找出铅污染的来源,尽可能的脱离 铅环境,减少铅接触,适当休息合理营养,给予B族维生素药物和维C等,可使用依地酸钙驱铅治疗。 2.依地酸二钠钙 机制:该药主要经静脉,肌肉给药,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中,与多种二价三价金属螯合形成稳定的金属络合物,使细胞外液中的铅迅速排出,细胞内的铅缓慢排出。 3.原因:进行驱铅治疗,可引起微量元素减少,特别是缺锌缺钙。(过络综合 症) 注意:间歇给药,监测血钙水平,补充钙锌,给予营养,适当休息 4.观察对象可继续原工作,也可酌情进行驱铅治疗,3—6个月复查一次或进行 驱铅实验明确是否为轻度铅中毒:轻度和中度中毒后治愈后可恢复原工作,不必调离铅作业:重度中毒必须调离铅作业,并根据病情给予资料和休息,如需劳动能力鉴定则按《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T6180-2006)处理。 治疗四 1.主要问题 公司的安全设施主体建设与卫生设施主体建设没有同时进行 劳动者的防护措施不当 劳动组织不合理,劳动者工作时间过长 没有进行职业卫生安全的教育和培训 隐瞒劳动者信息 对铅超标者没有妥善的安排

幼儿卫生学选择和案例

《幼儿卫生学》选择题训练 1.人体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系统能密切配合协调地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是()。 A、大脑和神经 B、大脑脊髓 C、神经和体液 D、体液和脊髓 2.幼儿血液中含()较多,含()较少,因此,幼儿出血时血液凝固得较慢。 A.凝血物质,水分 B.水分,凝血物质 C.水分,红细胞 D.凝血物质,红细胞 5.幼儿血液中有吞噬细菌作用的()较少,所以抗病能力差,易感染疾病。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红蛋白 D、胶原蛋白 4.在冷水浴中刺激较温和、方法简便的锻炼方法是()。 A.冷水擦身 B.冷水盥洗 C.冷水冲淋 D.冷水洗手 5.从()岁开始,乳牙先后脱落,逐渐换上恒牙。 A、2—3 B、3—4 C、4—5 D、5—6 6.因甲状腺素分泌过少,导致人体骨骼生长发育缓慢,身材矮小,性功能不成熟,这样的病称“()”。 A、矮小病 B、呆小症 C、低下症 D、巨人症 7.生长激素是由()分泌的。 A、甲状腺 B、甲状旁腺 C、胸腺 D、脑垂体 8.幼儿的骨骼比较柔软,软骨多,大约到()岁左右,骨化才完成。 A.10-15 B.15-20 C.20-25 D.25-30 9. 胸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身体形态和()功能的发育,并且能反映体育锻炼的效果。 A、消化 B、吸收 C、呼吸 D、循环 10.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皮肤上可生成()。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11.在儿童的热能消耗中,幼儿所特有的,且与其生长的快慢成正比的热能需要是()。 A.基础代谢 B.生长发育 C.活动 D.食物特殊动力 12.()是人体中含量最多且极为重要的矿物质,尤其儿童的需要量很大。 A.钙 B.镁 C.铁 D.锌 13. 托幼机构禁止使用的玩具是()。 A.电动玩具 B.口吹玩具 C.塑料玩具 D.布料玩具 14. 下列根据蛋白质营养效能由高向低的顺序排列是()。 A.完全蛋白质、不完全蛋白质、半完蛋白质 B.完全蛋白质、半完蛋白质、不完全蛋白质 C.半完蛋白质、完全蛋白质、不完全蛋白质 D.不完全蛋白质、半完蛋白质、完全蛋白质 15.()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A.胎儿期 B.乳儿期 C.婴儿期 D.幼儿期 16.()是神经活动最旺盛的时间,此时是幼儿获得知识技能和接受教育最好的时间。 A.早晨 5~7点 B.上午8~10点 C.中午 11~13点 D.下午14~16点 17.正确的坐姿是脊柱的支点落在()。 A.胸部 B.胯部 C.腰部 D.骶部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

环境卫生学监测 一、物体表面卫生学监测 医院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污染为不均匀性污染,检测时如采取标本不当,可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1、采样时间 根据采样目的选择采样时间,如进行常规物体表面监测,选择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若是暴发流行时的环境微生物学检测,则尽可能对未处理的现场进行采样。 2、采样面积 常规检测时被采面积<100平方厘米,取全部表面;>=100平方厘米,取100平方厘米。暴发流行时采样不受此限 3、采样方法 棉拭子法 (1)对于平面的物体,用5cm*5cm大小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mol/l磷酸盐酸冲液或0.9%氯化钠采样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抹各五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2)对于门把手、金属、玻璃等曲面的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在物体表面按一定顺序涂抹采样。

2.压印法采用以直径为5.6cm(面积约为25平法厘米)的消毒平皿,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使培养基高出平皿口1~2mm,凝固后置4摄氏度冰箱保存待用。检测时将平板上的培养基表面压贴在物体上10~20秒,送检。 4、结果判定 5、注意事项 1、.采取的标本要有足够的样本数量且具有代表性。如层流洁净手术室,选择具有代表性采样地点,每个房间每种(如手术台、桌、灯等)表面不少于2点。 2.、采样时,棉拭子处于湿润状态,如处于饱和状态可将多余的采样液在采样管壁上挤压

去除。禁止使用干棉拭子采样。 3.、棉拭子采样时,培养皿在接种前于37摄氏度温箱中烤30分钟。 4.、层流洁净手术室的采样时间:消毒后10分钟之内(各类洁净用房作为静态实测数据),手术室手术结束后和各类洁净用房的上午10时。 5、.层流洁净手术室地面、墙面与物体表面动、静态染菌密度应符合环境污染控制指标的要求。 二、手卫生监测 大量文献表明,手卫生是减少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医务人员每日坚持高质量的洗手消毒可使医院感染发生率减低25%~50%;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散发和流行爆发的重要措施,是具有很高效益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1、采样时间 常规监测在采样手卫生后、接触病人或进行诊断操作前;特殊监测随时采样。 2、监测部门 医院感染的重点监控部门,包括手术室、产房、导管室、洁净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室、血透室、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等部门工作的医务人员手进行消毒效果的监测。 3、监测频度 一般情况下每季度监测一次。当发生医院感染流行,高度怀疑或确定于医务人员手的污染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卫生学实习六职业中毒案例讨论完整版题目与答案

职业中毒案例讨论卫生学实习六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职业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1 、熟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调查与评价的方法;2 、掌握职业中毒案例的分析方法。 3 、职业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1原则:职业病的诊断必须由法定诊断机构集体诊断,必须根据职业病诊断标准进行,防止漏诊、误诊、冒诊。)辅4 ((3)临床表现)详细可靠的职业史依据:(1 (2)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5()排除其他助检查结果 处理原则:治疗、落实待遇尤其是可疑/生产环境资料,、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调查与评价的方法:收集当前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2毒物监测资料,深入生产现场弄清患者所在岗位的生产工艺过程、可能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空气中毒物浓度、个体防护与个人卫生情况等,从而判断患者在该作业环境中工作是否有中毒的可能性以及接触机会的大小、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浓度,此为诊断的基本依据,以推测有无职业中毒可能。 3、职业中毒案例的分析方法:)职业中毒的诊断(中毒事故(21)查明职业中毒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和危害程度;()提出防范事故再次发生所应采5)提出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罚意见;(4性质的认定)(3)责任认定;()形成职业病事故调查处理报告。(6取的改进措施的意见; 岁,近年来常感全身乏力,关节酸痛,右上肢发麻,食欲减退,腹部隐痛。,男性,患者赵42** [案例一] ,次℃,脉搏收治入院。体查,神志清楚,一般情况尚可,体温因数日未解大便,并出现腹绞痛,/min7037.1,心肺(-),肝脾不大,腹软,脐周有轻微压痛,无反跳痛,四肢未次,血压呼吸120/70mmHg/min20线照片未见异常改变。引出病理反射,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肝功能、心电图、正常胸部 X1] [问题讨论、上述资料中,你认为患者的病史还应补充什么内容?1)3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1详细可靠的职业史;(2)答:职业中毒的诊断依据:(详细可靠的职业史、接触)排除其他。所以该病人的病史中还应补充临床表现;(4)辅助检查结果;(5 史、当你遇到腹绞痛患者时,应考虑哪些病症?2答:腹绞痛主要由腹部管状器官的肌肉痉挛或梗阻引起,如肠管、胆管及输尿管等痉挛或梗阻。常见疾病有: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胰腺炎、胆囊炎、盆腔炎、急性胃炎、肝硬化、肠梗阻、胆道或输尿管梗阻、胆石症、胆道蛔虫、肾绞痛、胃肠痉挛、肠扭转、肠套叠或肠系膜血管栓塞 3、引起腹绞痛常见的生产性毒物是什么?哪些行业可接触该毒物?答:可引起腹绞痛:铅,有机磷毒物,毒蘑,毒扁豆碱,斑蝥,乌头碱,巴豆,砷,汞,磷化合物,腐蚀铅尘或铅蒸气;熔铅作业均可接触铅烟、铅矿开采及冶炼、铅:常见致职业中毒的有性毒物等。接触机会:铅氧化物常用于制造蓄电池、玻璃、搪瓷、铅丹、铅白、油漆、颜料、釉料、防锈剂的生产中。 进一步询问患者的职业史,发现该患者在某私人铅酸蓄电池厂工作年,每天工作小时。疑为慢性铅1012中毒。 [问题讨论2] 4、慢性铅中毒患者可能出现哪些临床表现? 答:(1)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类神经征、外周神经炎,严重者出现中毒性脑病。 (2)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隐性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严重者可出现腹绞痛(也称铅绞痛)。 (3)血液及造血系统:可有轻度贫血,多呈低色素正常细胞型贫血;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

预防学 卫生学 案例及解析

实习一环境砷污染案例分析【实验目的】 根据提供的实际调查资料,熟悉环境流行病学基本研究方法,掌握暴露-效应关系的调查与分析,并能根据提供的资料线索步步深入,能根据调查结果来评价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作用。 【实验原理】 环境流行病学的剂量-反应关系,主要是人群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群体中特定效应的出现频率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的存在是剂量与效应依存性的重要依据,是对暴露剂量和所产生的效应之间的一种定量描述,可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法规及进行危险度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实验资料】 某市为一南北走向盲状峡谷小盆地,人口12万,市区西北侧有一锡冶炼厂。常年风向频率以南风为主,下风侧有二个居民区,约13个居民点,该厂以生产精锡为主,主要污染物有铅、砷和氟等。该厂每年排入环境中的砷大约9.5吨,砷排出量占投入量19%,如以污染面积3km2计算,环境中砷负荷约3.18吨/km2/年。据当地卫生部门资料介绍,该市曾数次发生急性、亚急性人畜砷中毒事件,严重影响了该市居民的生活和生产。试问: 1.为了解该市环境砷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2.如何选择调查点? 3.如果经过调查得到下文资料,你应该如何评价该地环境砷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实验方法】 1.环境砷暴露状况的调查 1.1环境中砷污染现状的调查结果采集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分别测定其中砷的含量,其测定结果见表1,试问该市是否存在明显的环境砷污染?若有,其污染的途径可能是什么? 答:是的,存在明显的环境污染。 途径:可能是通过大气、地表水和土壤的耕作层。通过表1和续表1的数据来看,在大气、地表水、土壤耕作层的砷含量,污染区A、B都远远大于对照区,至于室内空气、地表水、土壤深层、砷含量、污染区A、B和对照区差别都不大,尤其是地下水和土壤深层,说明污染

(完整word版)环卫案例分析答案

实习三环境污染案例讨论 【目的要求】熟悉环境污染案例的调查分析方法;了解环境污染所致公害事件的危害性及防治。 【案例】水俣病公害事件 【资料1】水俣湾位于日本九州岛西侧不知火海东岸。水俣市是以新日本氮肥厂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市镇,人口大约10万。 1956年4月,一名5岁11个月的女孩被送到水俣工厂附属医院就诊,其主要症状为脑障碍:步态不稳,语言不清,谵语等。在以后的五周内,病儿的妹妹和近邻中的四人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1956年5月1日,该院院长向水俣市卫生当局作了报告,说“发生了一种不能确诊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流行”。因这些人的症状和当地猫发生的“舞蹈病”症状相似,又因病因不明,故当地人称这为“猫舞蹈病”或“奇病”。 经过工厂附属医院、市卫生当局、市医院及当地医师会的调查,发现儿童及成年人中都有病例发生,初步调查共发现了30例患者,其中一部分自1953年就已发病并多数住在渔村。过去对这些患者的诊断不一,有的被诊断为乙型脑炎,有的被诊断为酒精中毒、梅毒、先天性运动失调及其它。因患者发病时期正赶上各种传染病流行期,且呈地方性和聚集性,故判定为一种传染病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问题讨论1] 1.为什么当时会判定在人群中流行的病为传染病?(因患者发病时期正赶上各种传染病的流行期,且呈地方性和聚集性,故判定为一种传染病。) 2.要找出引起本事件的原因,应作哪些调查?(应做病例-对照研究和现况研究,获得病因线索后,再用群组研究和实验研究证实)请设计一个调查方案?(调查目的:寻找该病的致病因素,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疾病前的状态,并证实病因,根据调查结果,采取措施,消除污染源,改造环境,控制并消除疾病的发展。调查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现况研究,获得病因线索后,再选用群组研究和实验研究证实。 调查内容:水俣湾环境污染源调查及环境监测;人群患病情况调查;致病因素的调查及实验证实。具体方法:1、选择病例:医院病例、人群中的全部病例、新发病例、死亡病例;2、对人群进行询问,了解其饮食、劳作等习惯与情况;3、对患病及暴露人群、暴露环境中的表现出病态的生物,如鱼鸟猫等进行监测,如体液、组织中的有害物质浓度;4、人群中患病率的测量,人群及动物机体功能的测量;5、水俣湾一带水

学前卫生学分析题例举

学前卫生学分析题例举 第一章幼儿生长发育特点与卫生保健 一.幼儿园某幼儿原本活泼外向,近一段时间逐渐变得沉默寡言,睡眠不安,进食明显退步,体重显著下降,体检情况与上一次相比有后退现象。老师了解到该幼儿父母近一段时间常吵架闹离婚。请分析该幼儿生长发育受影响的原因,并结合实际说说还有哪些因素会对幼儿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答案要点: (1)影响该幼儿生长发育的因素是家庭因素。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父母素质、早期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正确的教育方式及家庭结构的完整性等都会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案例中幼儿父母近一段时间常吵架闹离婚从而使得他从活泼外向逐渐变得沉默寡言,睡眠不安,进食明显退步,体重显著下降。 (2)影响幼儿生长发育的因素包括两大类:内在的因素与外在的因素。内在的因素主要有遗传、性别与内分泌。外在的因素有营养、体育锻炼、疾病、生活制度、环境污染、.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与精神因素,此外季节与气候也会影响生长发育(各因素可适当展开举例说明) 二、案例:某女童,3岁,身高90厘米,体重20公斤。 表1: 3岁男童女童年龄别体重、身长(高)参考值 表2: 男、女童身长90~91厘米体重参考值(公斤) (1)请运用综合评价法判断该女童的营养状况,(2)是否为肥胖症,如果是,程度如何,为什么?(3)对该幼儿父母可采取哪些干预措施?

答案要点: (1)三项指标综合评价法是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推荐的幼儿营养状况的判断方法,也就是按身高、体重、按年龄的身高以及按年龄的体重三项指标全面评价幼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年龄别体重、身长(高)是某一年龄应有的体重与身高,正常范围是相关参考值表中最低限(-2SD)与最高限(=2SD)之间。根据表1 3岁女童年龄别体重的最低限为11.2公斤,最高限为17.9公斤,中位数为14.1公斤。年龄别身长(高)的正常范围是86.5-14.8公斤。案例中3岁女童的身高90厘米,体重20公斤,由此判断其身高处于正常范围,但体重超过最高限,结合表2身高别体重90厘米的正常范围10.7-14.5公斤,该女童的体重也超过最高限。判断该女童营养状况很好。 (2)因过量的脂肪储存使体重超过正常的20%以上的营养过剩性疾病称为肥胖症。轻度肥胖症:超过标准体重20%-30%,中度肥胖症:超过标准体重30%-50%。高度肥胖症:超过标准体重50%以上。 3岁女童的标准体重约为14公斤。该女童体重20公斤,超过标准体重的42%,因而界定为中等肥胖症。 (3)肥胖症病因有多食、少动、遗传、心理因素与内分泌疾病等原因,对该幼儿父母可采取如下措施: 1.饮食管理(即适当控制饮食)改变饮食习惯,少吃或不吃高糖、高脂肪食物。多吃纤维素多、清淡的食物。 2.多运动:每次运动坚持15分钟至1小时,以跳绳、慢跑为宜。 3.解除精神负担,改变饮食习惯不能操之过急,以免产生对抗心理。 4.如果是内分泌系统疾病应就诊,给予针对性治疗。 三、一个五岁孩子,其身高103厘米,体重28公斤。试分析阐述:(1)用粗略评价方法估算,该儿童的身高体重是否正常? 2)根据该儿童的发育现状,你有哪些教育建议? 答案要点:根据身高体重的估算公式:身高=年龄×7+70厘米,身高=年龄×2+8公斤,5岁应为105厘米与18公斤。该案例儿童身高103厘米,体重28公斤。身高较接近估算平均身高,但体重超过估算平均体重的35.7%,根据过量的脂肪储存使体重超过正常的30%-50%的营养过剩性疾病为中度肥胖症。教育建议的要点参考上述分析题二。

卫生法学案例

毛某,女,12岁,因间断性呕吐到某医院就医。其亲属向医生说明了病情,并要求详细检查。医生以做CT检查危险等为借口,未予必要的检查,错误诊断为急性胃炎,十个小以后,女孩出现生命垂危现象。医生仍没有为其做必要的检查,直至毛某因脑部肿瘤得不到时正常治疗而失去抢救生命的机会。毛某最终死亡。 案例分析 1、医生的违法行为? (a)违反《职业医师法》所规定的第一条义务要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的义务,以及第二条义务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医生先是以做CT检查危险等为借口,未予必要的检查,在女孩出现生命垂危现象之后,医生仍没有为其做必要的检查。医生的两次不做检查行为表明医生并没有遵守这两条义务。 (b)违反关心、爱护、尊重患者的义务。案例中女孩亲属在就诊时向医生说明了病情,并要求详细检查,但医生并没有尊重患者家属的这一要求,而是自己一意孤行,最后造成严重后果,医生没有做到关心尊重患者。 (c)违反医师执业规则中的对急危患者,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不得拒绝急救处置。当女孩出现生命垂危现

象,医生仍没有为其做必要的检查,直至毛某因脑部肿瘤得不到时正常治疗而失去抢救生命的机会。医生的不作为与女孩的死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 (d)根据规定,医生违反卫生部门规章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的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造成医疗责任事故,将要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2、该案例属不属于医疗事故? (a)医院医生属于取得国家认定资格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为医疗事故主体。 (b)医院医生有违法行为。医生在听了家属说明的病情后,不但没有做必要的检查,并且还错诊为急性胃炎,这违反了诊疗规范、常规。 (c)造成了患者人身损害的不良后果。本案例中,医生的误诊造成了毛某因脑部肿瘤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的严重后果。 (d)医院医生主观上存在过失。因为医生的疏忽大意,没有给患者及时检查而误诊病因,才导致此医疗事故的发生。(c)过失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医生的误诊行为是因,毛某的最终死亡是果,误诊行为造成了毛某的最终死亡。 因此,该案例属于医疗事故。根据医疗事故的分级原则,该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为一级医疗事故。

卫生学实习六_职业中毒案例讨论(完整版)题目和答案解析

卫生学实习六职业中毒案例讨论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职业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2、熟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调查与评价的方法; 3、掌握职业中毒案例的分析方法。 1、职业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原则:职业病的诊断必须由法定诊断机构集体诊断,必须根据职业病诊断标准进行,防止漏诊、误诊、冒诊。 依据:(1)详细可靠的职业史(2)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3)临床表现(4)辅助检查结果(5)排除其他 处理原则:治疗、落实待遇 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调查与评价的方法:收集当前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资料,尤其是可疑毒物监测资料,深入生产现场弄清患者所在岗位的生产工艺过程、可能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空气中毒物浓度、个体防护与个人卫生情况等,从而判断患者在该作业环境中工作是否有中毒的可能性以及接触机会的大小、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浓度,此为诊断的基本依据,以推测有无职业中毒可能。 3、职业中毒案例的分析方法: (1)查明职业中毒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和危害程度;(2)职业中毒的诊断(中毒事故性质的认定)(3)责任认定;(4)提出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罚意见;(5)提出防范事故再次发生所应采取的改进措施的意见;(6)形成职业病事故调查处理报告。 [案例一] 患者赵**,男性,42岁,近年来常感全身乏力,关节酸痛,右上肢发麻,食欲减退,腹部隐痛。因数日未解大便,并出现腹绞痛,收治入院。体查,神志清楚,一般情况尚可,体温37.1℃,脉搏7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70mmHg,心肺(-),肝脾不大,腹软,脐周有轻微压痛,无反跳痛,四肢未引出病理反射,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肝功能、心电图、正常胸部X线照片未见异常改变。 [问题讨论1] 1、上述资料中,你认为患者的病史还应补充什么内容? 答:职业中毒的诊断依据:(1)详细可靠的职业史;(2)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3)临床表现;(4)辅助检查结果;(5)排除其他。所以该病人的病史中还应补充详细可靠的职业史、接触史 2、当你遇到腹绞痛患者时,应考虑哪些病症? 答:腹绞痛主要由腹部管状器官的肌肉痉挛或梗阻引起,如肠管、胆管及输尿管等痉挛或梗阻。常见疾病有: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胰腺炎、胆囊炎、盆腔炎、急性胃炎、肝硬化、肠梗阻、胆道或输尿管梗阻、胆石症、胆道蛔虫、肾绞痛、胃肠痉挛、肠扭转、肠套叠或肠系膜血管栓塞 3、引起腹绞痛常见的生产性毒物是什么?哪些行业可接触该毒物? 答:可引起腹绞痛:铅,有机磷毒物,毒蘑,毒扁豆碱,斑蝥,乌头碱,巴豆,砷,汞,磷化合物,腐蚀性毒物等。常见致职业中毒的有铅:接触机会:铅矿开采及冶炼、熔铅作业均可接触铅烟、铅尘或铅蒸气;铅氧化物常用于制造蓄电池、玻璃、搪瓷、铅丹、铅白、油漆、颜料、釉料、防锈剂的生产中。

幼儿卫生学教案

绪论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卫生学的概念。 2、了解学前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学前卫生学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相关教学视频、课件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幼儿卫生学是一门全新的课程,那么大家对这门课有什么了解呢? 新课讲授: 一、学前卫生学概念: 是研究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如何促进学前儿童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科学,也是幼儿师范学校的一重要门重要专业学科。 二、学前卫生学的主要任务: 1、研究幼儿机体发育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2、影响幼儿健康的各种因素。 3、幼儿的卫生要求和保育措施。 三、学习幼儿卫生学的任务 1.做好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 2.提高学前儿童的健康水平。 补充内容: 四、学前儿童的年龄分段 1.新生儿期:是指出生后的第1个月内,即俗语所称的“月科孩子”。 2.婴儿期:是指出生后l~12个月,也有人称这个阶段为乳儿期。 3.幼儿前期:是指1周岁至3周岁阶段。 4.幼儿期:是指3~6岁,即幼儿园教育阶段,也称学龄前期。 5.学龄期:7~14岁。 单独讲述0—1岁幼儿的生长发育变化过程。 三翻: 三个月的时候,把小宝宝翻个身,趴着,能把头抬起来.在躺着的时候,可以自己翻侧身或者整个人翻过来趴着。

六坐: 六个月的时候,小宝宝会自己坐,而且坐的比较稳定,也就是不会突然就倒下,可以自己平衡身体。 七滚: 七个月的时候,可以在床上或者地上等平整的地方翻滚,不是头向下的翻滚,而是在平躺的情况下向同一个方向侧身,趴下,再侧身,再平躺,这样的翻滚,连续的,同一方向的,侧身翻转。 八爬: 八个月的时候,宝宝开始爬啦!开始由蠕虫类进化到爬虫类了,学会了四肢配合运动,开始爬行了。这时候要小心了,注意掉下床! 提问:我们为什么要学幼儿卫生学?通过下面案例总结出来。 案例1: 这天,我看到晴晴在抠鼻子,好象出于习惯性似的,我马上叫她不要抠,并没有太在意。我走了一圈回来,又发现晴晴在抠鼻子,我还是叫她不要抠鼻子,我边说边拉开她的手,这时候晴晴挣扎开我的手,看着我说:“我的鼻子里面有东西。”我马上意识到什么,问:“有什么?”晴晴说:“有玩具!”这时吓了我一大跳,原来晴晴抠鼻子是因为她书包上的小铃铛吊饰掉下来了,她因为好奇于是就把小铃铛塞到鼻孔去了!幸好铃铛的位置不是很深,我马上带她去医生那里用夹子把铃铛夹了出来。 我在想,如果我当时疏忽了晴晴的情况,认为她只是习惯地抠鼻子而不去理会,那么后果不敢想象。 案例2: 2000年4月20日上午7点30分,年仅6岁的佳佳(化名)由其父亲送到宁波市北仑区某幼儿园门口,值班老师检查了卫生情况后,她独自入园到三楼教室时,在三楼走廊上碰到开水的水桶,被开水烫成十级伤残。 案例3 1999年12月8日下午两点多,在萧山某幼儿园大(3)班就读的6岁女孩丹丹(化名)在午睡起床时不慎从上铺摔了下来,由于幼儿园老师的大意,致使病情延误,最后只能实施开颅手术保持了她的性命。 五、学习幼儿卫生学的意义 1、为我们进入幼儿园工作奠定基础。 2、为我们学习其他相关专业奠定基础。 六、学习幼儿卫生学的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身作则。 教学反思:

幼儿学前卫生学试题及答案

幼儿学前卫生学试题及答案[大] [中] [小]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6分) 1.对出生头4—6个月的孩子,最好的食物和饮料是() A.牛奶 B.羊奶 C.鲜果汁 D.母乳 2.乳牙共20颗,于()出齐。 A.1岁半左右 B.2岁左右 C.2岁半左右 D.3岁左右 3.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皮肤上可生成()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4.动静交替,劳逸结合,这符合大脑皮层的()原则。 A.优势兴奋 B.镶嵌式活动 C.建立动力定型 D.保护性抑制 5.乳母饮食中除主食和多样化的副食外,还应多吃些粗食,使乳汁中有足量的()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6.构成甲状腺素的主要原料是() A.铁 B.锌 C.碘 D.钙 7.在六种营养素中,可以产热的营养素有()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8.维生素C又名() A.硫胺素 B.胡萝卜素 C.抗坏血酸 D.叶酸 9.增进抗龋齿能力的最主要微量元素是()

A.钙 B.氟 C.磷 D.维生素D 10.假如小儿未见流鼻血,大便呈柏油样,则表明发生了(),应立即就诊。 A.肛门裂 B.细菌性痢疾 C.肠套叠 D.消化道出血 11.当两眼向前视时,两眼的黑眼珠位置不匀称,即称为() A.斜视 B.弱视 C.近视 D.斜视性弱视 12.计划免疫属于() A.自然自动免疫 B.自然被动免疫 C.人工自动免疫 D.人工被动免疫 13.()是由空气传播而引起的传染病。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细菌性痢疾 C.甲型肝炎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4.孤独、退缩、对亲人没有依恋之情,不能领会表情的含义,也不会表示自己的要求和情感,这是婴儿孤独症的()障碍。 A.行为 B.语言 C.社会交往 D.情绪 15.肥胖症属于() A.心身疾病 B.营养性疾病 C.消化道疾病 D.遗传性疾病 16.在冷水浴中刺激较温和、方法简便的锻炼方法是() A.冷水擦身 B.冷水盥洗 C.冷水冲淋 D.冷水洗手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新生儿期保健重要的是帮助小生命度过“营养关”、“温度关”和“________关”。 2.婴幼儿眼球前后距离较短,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后面,称________。 3.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给家长用的一种简便易行、可观察孩子体格发育是否正常的保健

案例分析题(传染病防制科)

案例1:2009年3月20日-4月5日,某县疾控中心陆续接到疫情报告,该县数所学校中出现学生甲肝病例,截至4月5日累计报告115例,疾控中心遂展开调查,发现该县自2009年起某供餐公司开始向全县学校供应早餐。 问题: 1.疫情调查开始前,要做哪些调查准备?(3分) 2.这次疫情应该采集哪些样品,如何采集和储运?(3分) 3.为控制这起疫情,应采取哪些预防控制措施?(4分) 参考答案: 1.调查准备:(1)组织有流行病学、临床、检验及卫生学医师参加的调查小组,并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方案,制定调查计划;(2)经费预算:调查人员费用、必须购置的器材、设备、药品、试剂、交通费用等;(3)物资准备:所用调查表格、计划采样的物品、检验用品、试剂、药物、疫苗、其他所用物品及交通、后勤等。 2.样品的采集:(1)血(血清学特异诊断指标抗-HA VIgM,根据需要做部分生化指标ALT、AST等);(2)外环境卫生学指标(水、食物、涂抹等)。样品采集和储运:采集操作及容器应注意无菌操作,血样品需及时分离血清冷藏(短期保存)或冷冻(长期保存)。 3.预防控制措施:(1)供餐公司在未查清病因前应停止供餐,对其人员进行体检,加强卫生监督;(2)开展卫生宣教(对象:学生、家长、学校方面,送餐公司等);(3)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4)疫源地处理(病家、学校):随时及终末消毒,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搞好食品卫生、个人卫生;(5)学生中接种甲肝疫苗;(6)加强疫情监测,防止续发。 案例2:2009年5月15日,某县疾控中心接到县医院电话报告,称5月份辖区某托幼机构出现大量胆道蛔虫病患儿,截至15日已累计病例36例,接报告后疾控中心立即安排了疫情调查和处理。 问题: 1.本次疫情的调查方案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3分) 2.控制本起疫情应采取哪些防治措施?(4分) 3.调查报告应包括哪几部分?(3分) 参考答案: 1.调查方案: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内容、抽样方法、调查对象、检验方法。 2.防治措施:(1)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注意饮食及个人卫生,防止食入感染性虫卵;(2)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3)改善环境卫生,减轻外环境中蛔虫卵的污染。(4)集体驱虫:宜在冬季(感染季节后)并应在次年3月对虫卵阳性者再进行驱虫。 3.调查报告:(1)调查背景(2)调查目的(3)调查方法与内容(4)调查对象的选取(5)实验室检测(6)结果分析(7)措施与建议 案例3:2005年11月15日,某县卫生院收治1例重症肺炎病例,该患者于11月11日上午出现双下肢酸痛、发热、畏寒、恶心等症状,由同村村医给予抗感染治疗2天,随后症状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