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力》复习提纲

《力》复习提纲

《力》复习提纲
《力》复习提纲

《力》复习提纲

一、知识结构: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

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图8-2,图8-3,图8-4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图8-5,图8-6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课本图8-12,8-13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有关。

力的表示法:

⑴力的图示:A、定义: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

B:具体做法: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的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图中附有标度。

⑵力的示意图:不需要严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叫力的示意图。

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g其中g=9.8N/g它表示质量为1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根据课本图8-20提出两个与所学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

①仍出的石头受什么力?②石头抛出后,只受重力为什么还会向上运动?③抛出的石头是变速运动吗?④抛出的石头运动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⑤如果没有重力,石头会如何运动?

0、力的合成:

⑴合力的概念:一个力产生的效果根两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⑵二力合成定义:求两个力合力

⑶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规律:

若两个力方向相同,则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若两个力方向相反,则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方向相同

口诀:同向相加,异向相减,方向随大

⑷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某物体或物理现象的作用效果时,经常把作用效果相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理现象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下相互替代.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给问题的阐释或解答带来极大方便,我们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等效替代法。

除定义合力时用等效替代法,电学中,定义串联总电阻和并联总电阻都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练习:☆分析课本图8-19,图8-20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现象,能共同反映出那些物理知识。

共同现象:失去支持后最终都会向地面降落。

共同反映的物理知识:①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②重力的方向总是方向竖直向下的。

③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④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

①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力》教学反思

《力》教学反思 白家硷中学王永庆这是一节有关力学知识的内容。包含有: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作用一系列相关的内容。涉及到的生活层面很广,虽然知识点都浅显易懂,但学生很难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以精辟的解释,容易在层出不穷的知识点中把握不住重点,迷失方向。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点拨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现象进而揭示其本质。理清一条思路,配以自然的过渡衔接,巧设小实验,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简单掌握真理。 一,投之以一石,溅出一池涟漪 长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物理课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本节课我以“课前热身”导入,让同学比比谁的气球吹得最大?同时不忘体验两腮的感觉。学生很兴奋的接受了这样的开始,带着老师的要求,自然而然的步入到课堂中来。 学生的潜概念中,对力的认识还是有基础的。所以我在让同学们体验力的同时给他们看了一组生活中其他领域的产生力的场景,目的是激起学生有更进一步的学习欲望。从而为学习”力”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谈谈除了人类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世界上所有物体都是可以的。再配以几幅各物体产生力的图片,让学生总结得出“什么是力”。 二,辟之妙问,因势而利导 课堂教学中的过渡是指教学过程中某两个教学环节或某两个知识点的教学衔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上一个问题已经结束,而下一个问题尚未开始之际,情绪最易跌入低谷。如果不注意这其中的衔接,会使得物理课堂变得过于生硬。所以,稍带有悬念的过渡或富有艺术性的转折,就有利于学生振奋精神,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在讲授“力的相互作用”前,请学生举例各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而后手拉橡皮筋问相同的问题,学生轻易能回答,正当他们觉得毫无难度时继而又抛出第二个问题:”手有什么感觉?”另外,讲授力的“作用效果”时当学生能了解:力作用在比较软的物体上时物体会发生形变,那么作用在比较硬的物体上呢?是否也会发生形变?让学生畅所欲

力与运动练习题

2019力与运动练习题 高中是重要的一年,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查字典物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力与运动练习题,希望大家喜欢。 1.(2019佛山高一检测)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以下说法中符合物理学发展史的是() A.是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B.是牛顿在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C.是牛顿在胡克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D.是牛顿在爱因斯坦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在伽利略和笛卡儿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条动力学基本规律,故A正确,B、C、D错误. 【答案】A 2.火车在平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这是因为() 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有相同的速度 C.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D.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一定偏后一

些,只是由于时间短,偏后的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解析】人随火车共同运动,具有向前的速度,当人跳起后,由于惯性将保持原水平方向的速度,所以仍落回到车上原处.B项正确. 【答案】B 3.(2019舟山高一检测)下面关于物体惯性大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速度大的物体比速度小的物体难以停下来,所以速度大的物体具有较大惯性 B.物体受的力越大,要它停下来就越困难,所以物体受的力越大,惯性越大 C.行驶中的车辆突然刹车,乘客前倾,这是由惯性引起的 D.材料不同的两个物体放在地面上,用一个相同的水平力分别推它们,则难以推动的物体的惯性较大 【解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且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均无关,它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大小,故A、B错误;车辆突然刹车,乘客前倾,是人的上身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运动的结果,C正确;因两物体的材料不同,用相同的水平力分别推它们,难以推动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D错误. 【答案】C 4.交通法规规定,坐在小汽车前排的司机和乘客都应在胸前

如何增加高中生语文课堂想象力教学

如何增加高中生语文课堂想象力教学 发表时间:2015-06-11T11:56:20.283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4期供稿作者:李莉[导读] 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河北省南宫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李莉 051800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想象力、美学大家康德由衷地赞叹:“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 想象能力的培养虽说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教育。语文教学又是教育的主阵地,为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创设能充分激发学生想象能力的民主、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合理延伸、大胆想象,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相机诱导,来培植孕育学生丰富的想象能 力。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总之,想象力是可以培养的,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语文教学中,想象力对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它有助于学生正确地了解课文提供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加深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人物形象及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作文的构思与写作。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认真探讨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一重要课题,给他们插上“闪光的彩翼”,让学生神思遐驰、“标新立异”,翱翔在知识的太空,飞向美好的未来。

初二物理力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 1,火箭升空为什么是向下喷射火焰? 2,神舟七号的宇航员在太空中为什么能飘起来? 3,飞船的返回舱要使用耐高温材料,从而避免与空气摩擦产生 的热量烧毁飞船? 4,是什么力量是飞船落回地球? 5,为什么返回舱落地前要打开降落伞? 二,总结录像中的简单力学知识,总结归纳出力的概念。 1,火箭向下推动空气, 2,空气向上推动火箭, 3,宇航员推开舱门。 引导学生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同时 前两个问题的提出也为下面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埋下伏笔。 然后紧跟两个问题: 1,一个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2,是不是只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两个问题的解决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用的是实验探究法,也是物理课上最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完成探究。 三,通过观察录像讲解力的作用特点,和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作用特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滑板上的人推墙录像讲解,学生很容易接受。紧接着提出问题:人走路的时候为什么是向后蹬地?加深学生的理解,进而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引体向上、俯卧撑等等都是利用了力的作用特点。 四,本节小结。由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好总结,所以学生看着板书能很轻松的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点总结出来。所以,板书和多媒体就像孙子兵法和核武器,缺一不可。两者各自发挥好自己的作用,相互补充,才是制胜之道。 五,习题。本节课共设计了四个练习题,一个填空,一个单选,两个多选,起到了落实知识点的作用。这里重点说一下多选题,虽然考试中没有这类题型,但是多选题在课堂练习中出现却有很多好处。比如,多选可以让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找出题目中考察的知识点。也能让学生总结正确与错误的选项,从正反两方面掌握好规律结论。 补充: 一,物理课的内容要及时更新。虽然物理学的知识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但是这些知识的应用却是日新月异的。比如上次讲到力学的时候引用用的是神舟五号,这次却变成了神舟七号。我的感觉是一堂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物理课应该是一堂新鲜的物理课,而不应该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物理课。因此,平时对于新知识应用的搜集整理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想到了地理组燕老师的省优课,地图的讲解不仅仅是平面、一成不变的地图,而且用到了googleearth这样动态的卫星地图。让学生能借助这以地图从浩瀚的宇宙中一点点放大,最后看到了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家。这样新鲜的课学生必然会兴趣盎然,学习效果肯定好。 二,教学中要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以往上课之前总是习惯把原来的教案找出来,比着葫芦画瓢,结果讲的和去年甚至前年的课没什么两样。后来老的教案逐渐找不到了,反倒是轻松了不少,每次备课都能有一个新的思路,上完课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好的东西要保留住,但是不能一成不变,寻求教学中的改变其实也是解放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过去听过的一个说法是,老师只需

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测试题及答案

运动和力测试题1 一、选择题 1、挂在树上的苹果,静止时受到的一对平衡力是() A.苹果受到的重力和苹果对树的拉力B.苹果受到的重力和树受到的重力 C.苹果对树的拉力和树对苹果的拉力D.苹果受到的重力和树对苹果的拉力 2、关于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车处于静止状态,它没有惯性 B.车处于静止状态,所受的力是平衡力 C.车处于静止状态,所以不受力的作用 D.车处于静止状态,是因为它只受到摩擦力 3、下列事例中,属于避免惯性带来危害的是() A.拍打刚晒过的被子,灰尘脱落 B.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面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 C.汽车在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车距 D.跳远时,助跑能使运动员跳得更远 4、如图1所示,“奔马”模型的后蹄能稳稳地站立在手指上,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奔马”受到的重力与手指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奔马”受到的重力与它对手指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图1 C.“奔马”对手指的压力与手指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奔马”受到的重力与它对手指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5、某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它所受的平衡力突然全部消失,则物体将() A.立即停止运动 B.逐渐减慢,最终停下来 C.仍然做匀速直线运动 D.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泼水时,水出盆后,由于持续受到盆的推力而向前飞去 B.高速行驶的汽车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饺子皮上捏出了漂亮的花边,是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 D.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杯子,受到的重力和它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8、物理知识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的安全警示语中涉及到惯性知识的是() A.输电铁塔下挂有“严禁攀爬” B.汽车的尾部标有“保持车距” C.商场走廊过道标有“小心碰头” D.景区水池边立有“水深危险”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推桌子未动,是因为人的推力小于地面对桌子的摩擦力 B.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平衡力作用 C.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D.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无惯性 10、竖直握在手中的瓶子不滑落下来,这是因为() A.手的握力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B.手的握力大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C.手对瓶子的静摩擦力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D.手对瓶子的静摩擦力大于瓶子所受的重力12、下列事例中,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是()

小学生想象力辅导教案

小学生想象力辅导教案 ——为想象插上翅膀 教学目标: 1.学生懂得“想象”的真正含义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学生感受想象的快乐,喜欢想象,要乐于对已有的表象进行想象,培养良好的想象品质。 3.通过活动,掌握想象的几种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活动中学会想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想象的方法的掌握 授课对象:小学四年级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暖身活动:下面我们做一个暖身小游戏,题目是《我做你猜》。(师表演:洗衣服、扔垒球、跳绳、射箭、翘大拇指) 2.出示名言,揭示课题。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 今天我们要来看看怎样提高字的想象力,(出示板书:为想象插上翅膀)二、发散思维,拓展想象 1.看一看,想一想 想象无处不在,你们看,这里有几个人,他们有着不同的动作、表情,请你自由选择其中的一幅仔细地观察,想一想:他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出示课件:“喜、怒、哀、乐”四幅图) 小结:美无处不在,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愿你多用美丽的大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提高自己的想象力。

2.听一听,想一想 我们用眼睛看到的展开了想象,下面我们换一种角度来训练自己的想象力。(课件播放一段抒情的音乐,接着突然出现转折,出现一些不协调的声音,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断可能发生的事情。) 小结:老师希望你有一双敏锐的耳朵,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你会觉得我们的世界是多么的奇妙! 3.画一画,想一想 下面想让大家动手画一画:请你给圆加上几笔,变成另一样新的事物。(出示圆圈,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的翅膀) (4)小结:愿你们用勤劳的双手书写自己未来辉煌的人生,多做贡献,多为社会创造财富。 三、开展游戏,展开想象 1.出示一些不相关的词(例:冬天,阳光,火车,作业),如同学们自由的展开想象。 2.故事接力,同学根据老师出示的一个故事开头进行全班性的故事续写,每个同学起来只能说一句话,后面的同学接着前一个同学所说的继续故事的续写。 例如:下雨了…… 四、总结延伸,提高认识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小结:是呀,奇妙的想象力使我们变得更聪明,希望这样奇妙的想象力一直陪伴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希望我们的同学我们今天所学的想象的内容有运用到自己未来的生活中,用眼睛,用耳朵,用身体的每一个器官去感受生活,那样你会发现生活到处都充满了美好。

最新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拿起两个鸡蛋的力大概是1N,拿起一块砖的力大约是20N,那么,拿起一本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本的力大约是:() A.0.25N B.2.5N C.25N D.250 2.用天平和弹簧测力计分别在地球和月球上测同一物体,测量的结果是:() A.天平弹簧测力计测的都相同 B.天平测的相同,弹簧测力计测的不同C.天平测的不同,弹簧测力计测的相同 D.天平、弹簧测力计测的都不同 3.下列关于弹力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间不相互接触,也能产生弹力B.只有弹簧才产生弹力 C.只要物体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D.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4.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C.物体受力的同时也一定在施力D.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5.下列关于常数g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力是9.8牛 B.在地球表面,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C.g=9.8牛/千克,表示9.8牛=1千克 D.g是常数,因此,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在月球受到的重力仍是9.8牛 6.如图7.3-1所示,观察图中四个情境,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可以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A.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B.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C.力可以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D.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7.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力的三要素不同,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B.力的作用效果可表现在使物体发生形变 C.力的作用效果表现在使物体保持一定的速度运动 D.力的作用效果可表现在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8.以下是我们在生活中可见到的几种现象:①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①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①用力握小皮球,球变瘪了;①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难点 (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 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 1力是什么 课题引入 多媒体展示:嫦娥一号卫星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太空,实现我国几千年的登月梦想。玉兔的月球车。火箭升空时以及升空后速度及方向的变化都用到了哪些基本的力学知识? 由此得出本节的课题第一节力 接下来请看大屏幕小组完成1.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直接碰触小球; 2.请说出每种方法中是什么力量让小球动起来? 请学生演示? 接下来请学生看看大屏幕并讨论?并回答? 物体之间的作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副板书)请学生给力下个定义,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板书)符号 F 请学生回顾刚才的现象,他们要发生力的作用设计到几个物体?请学生回答?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2. 力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请看大屏幕静止的小球运动(静止到运动),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我们就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组完成。请小组说出你的实验现象,(副板书) 运动状态的改变:有静到动、有动到静、以及速度大小或方向的改变 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动动脑筋:用力捏矿泉水瓶,我们看到瓶子形状发生变化。用力捏玻璃瓶,玻璃 瓶发生形变吗? 请学生回答? 3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大屏幕进行体验活动1.依次完成每个活动; 2.说出每个活动过程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体验活动过程中你的手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问题? 请学生回答?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书设计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一节力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运动和力单元测试题(二)

运动和力单元卷(二) 一、选择题(共38分,1—10为单选题,每小题3分;11~12小题为多选题,全部选择正确得4分,选择正确但不全得1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得O 分) 1.你坐在游乐场的转椅上,当转椅快速地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时,你看到的周围的景物: A.按顺时针方向转动 B.按逆时针方向转动 C.静止不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在前50s 内通过500m 的路程,那么它在前20s 内的速度是: A.2.5 m/s B.5m/s C.10m/s D.25m/s 3.足球运动员把足球踢向空中,若不计空气阻力,图9-1表示足球在空中飞行的受力图,正确的是(G 表示重力,F 表示脚对球的作用力): 4.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一个重物,比较重物在静止、匀速上升、匀速下降时钢丝的拉力,正确的是: A.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静止时拉力最大 C.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小 D.拉力一样大 5.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路程s 和时间t 的关系的图像如图9-2所示,则两者的速度关系是: A .V 甲>V 乙 B. V 甲=V 乙. C .V 甲≤V 乙 D . V 甲

7.在日丽无风的体育场,进行百米赛跑。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在听到起跑枪声开始计时,运动员到达终点时秒表的读数为10.59秒,则运动员跑完百米的时间应为: A .10.30秒 B .10.59秒 C .10.88秒 D .10.18秒 8.下列运动物体中,平均速度有可能为20m/s 的是: A .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B. 正在快速爬行的蚂蚁 C .正在进行比赛的短跑运动员 D. 在高空中正常飞行的波音747客机 9.汽车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行驶了30min 。在第一个10min 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10Km ,在第二个10min 内汽车汽车通过的路程是10Km ,在第三个10min 内汽车通过的路程也是10Km ,那么汽车在这30min 内的运动是: A.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C.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0.机动车的驾乘人员在行车过程中必须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A .突然启动 B .车速太快 C .紧急刹车 D .车速太慢 11.(多选题)图9-3中,物体不能保持平衡状态的是: 12.(多选题)关于二力平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一定是一对平衡力 B.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悬挂在绳上静止的小球,绳对小球拉力和小球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D.沿水平方向推桌子,桌子没有推动,人的推力和桌子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 分) 13.姑苏城内河畔的景色秀丽迷人,吸引中外游客观光游览。对于坐在行驶于河中游船上的游客而言,若以河岸为参照物,他是__________ 的;以游船为参照物,他是___________的。 14.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优秀运动员百米赛跑的速度可达36 ,正常人步行速度约为1.2 ,大型远程客机的速度约为250_____。 A B C D 图9-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案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案教学设计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如《可爱的草塘》描述了北大荒草塘的景色优美和物产丰富。课文具体地描述了草塘景色的美丽、河水倒映出草塘奇特的风光和“我”在水泡子里逮鱼的经历。但写冬天捉野鸡、打狍子这部分不够具体。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对人物的穿着、狍子的动作、野鸡的神态等进行想象。想象自己去到北大荒,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和几个朋友去捉野鸡、打狍子,然后四人小组交流,最后写成练笔等。要求写出当时的环境,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和狍子、野鸡的动作、神态等。 教学《鸬鹚》这课,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充分利用文中插图,图上画的是鸬鹚捕鱼前湖面的情景。在阅读理解第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先观察插图,并说说图上画有哪些景物,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怎样描写这美丽的画面。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由老师配乐朗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出夕阳照着平静的湖面,渔人悠闲,鸬鹚静立的画面。鸬鹚捕鱼时和捕鱼后课文都没有插图。我抓住重点的词句让

学生读读想想,从读中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如“鸬鹚下水”、“鸬鹚钻出水面”、“渔人挤鱼”、“渔人喂鱼”以及“渔人划船回去”等画面。因为课文没有直接描写鸬鹚怎样捕鱼,因此我讲完课文后引导学生想象鸬鹚在水里捕鱼的情景,然后四人小组互相说说,最后把它写下来。结果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学生写出200多字的练笔,把鸬鹚在水里捕鱼的动作,心理活动和鱼的形状、大小、动作描写得栩栩如生。还有《火烧云》这篇课文在写颜色这节时最后写“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我让学生说说都有些什么颜色,结果学生说出很多课文没有写到的颜色。还有写形状时只写到像马、像狗、像狮子,我也让学生把自己想象出的形状写下来。 在作文教学中也尝试一下科幻作文。由于第九册基础训练1的作文是看图作文,而图上画的是节日的早晨,发生在蒙古包里的事情。要南方的学生写自己不熟悉的蒙古人的生活不合实际,因此我指导他们以《二十一世纪初的汽车》为题进行想象作文。结果作文里的有汽车五花八门,有的说那时的汽车形状像飞机,节能、不污染空气,因为汽车不烧油,而是利用自然空气做动力,原理是在汽车里装一个特殊的高压气罐,(汽车有两条管)开车时一条气管吸入自然空气,经过高压气罐处理后在另一条管喷出的高压气形成的反冲力推 动汽车前进,车速的快慢由排气多少决定。有的说那时的汽

初二物理力单元测试题

第七章力单元测试题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图5所指出的四个力中,使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 2.关于力的概念,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 ) A .没有物体就没有力 B .有受力物体时,一定有施力物体 C .有施力物体时,却不一定有受力物体 D .只有一个物体时,不会有力 3.下列情况中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 A .汽车起动 B .汽车拐弯 C .汽车减速上坡 D .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 4.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可以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 B .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 .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D .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 5.一个物体沿圆形轨道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物体的运动状态( ) A .不断改变 B .始终不变 C .有时改变,有时不改变 D .无法确定 6.一只成熟的苹果,由于受地球的吸引而从树上落到地面,在此过程中苹果 ( ) A .一定吸引地球 B .不一定吸引地球 C .一定不吸引地球 D .无法确定是否吸引地球 7.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B 、压力不变,动摩擦因数不变,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C 、压力不变,动摩擦因数不变,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D 、动摩擦因数不变,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8.农民在清除黄豆与砂粒时,常把黄豆放在倾斜的桌面上,黄豆就顺着斜面滚下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这主要是由于( ) A 、砂粒比黄豆的密度大 B 、砂粒受的滑动摩擦力比黄豆所受滚动摩擦力大 C 、砂粒比黄豆体积小,不易滚落 D 、砂粒比黄平对桌面的压强大 9.在奥运会上,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抹些镁粉,而在单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他这样做到的目的是( ) A 、前者是增大摩擦,后者是减小摩擦 B 、前者是减小摩擦,后者是增大摩擦 C 、两者都是增大摩擦 D 、两者都是减小摩擦 10.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能产生弹力 B 、只要发生形变就有弹力 C 、任何物体弹性都有一定程度,弹力不能无限大 D 、弹力大小只与形变有关 二、填空题 7.用手拍桌子,桌子受到手施加给它的力,同时手也感到痛,这是因为手受到了____________的作用力.大量的事实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8.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 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同时这本书对桌面产生 ,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________. 9.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 的改变或运动 的改变或它们同时改变,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物体 . 10.人拉弹簧,拉力使弹簧发生了 ,守门员把飞向球门的球踢回去,假设球来去的速度大小不变,踢球的力改变了足球的运动 . 11.力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用________来表示。 12.物体由________变为________,由________变为________,或者________,都是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图5 人对跳板的压力 手对弓的拉力 手对弹簧的拉力 磁铁对小铁球的吸引力 A B C D

力与运动测试题

1、台球日益成为人们喜爱的运动项目。下列关于台球受力及运动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A.台球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台球的支持力相互平衡 B.球杆击球时,杆对球的力与球对杆的力是相互作用力 C.击打球的不同部位,球的旋转方向不同,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D.运动的台球在碰到桌边后会改变运动方向,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就会运动 B、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处于静止状态 C、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其惯性越大 D、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3、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的实验中,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同一木块,使它分别在水平桌面上和同一桌面上的几根圆木棍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可以比较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 B、实验研究中用到二力平衡的知识 C、实验可以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的结论 D、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大小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4、如图年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5、如图,用100 牛的力把一个重为10 牛的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物体处于静止状 态。当压力减为50 牛时,物体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则物体下滑时受到的摩擦力大 小是() A . 5 牛 B . 10 牛 C . 40 牛 D . 50 牛 6、手握住一个酱油瓶,瓶的开口向上静止在手中不动,以下四种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酱油瓶静止在手中,是由于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B、随着手所施加的压力增大,瓶子受到的静摩擦力也增大; C、手握瓶的力增大时,瓶子所受静摩擦力并未增大; D、若瓶子原来是空瓶,那么向瓶内注水过程中,瓶仍静止,即使手握瓶的力大小不变,瓶所受摩擦力也将增大。 7、下列描述的物体中,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物体是() A.正在加速向上飞的运载火箭 B.正在减速的汽车 C.正在沿弧形轨道快跑的四驱车 D.静止在桌面上的粉笔盒。 8、如图2,小明用水平推力推车而车未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明的推力小于车子所受摩擦力 B. 车保持静止状态是受到惯性的作用 C. 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小明推车的同时车子也推他,所以车没动 D. 地面对车的支持力与车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9、一个重为2N的长方体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水平拉力为0.6N,若水平拉力增大为0.8N时,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与合力的大小分别为() A.0.8N,0.6N B.1.0N,1.2N C.2.0N,0.2N D.0.6N,0.2N

课堂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渑池县城关镇东关学校上官志强 课堂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渑池县城关镇东关学校上官志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一定要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活动之中,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前提,而课堂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空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想与大家分享我以下的几点做法: 一、在阅读中诱发想象力 边读边想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思维能力,它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在阅读他人文章时能够感悟、理解的程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这种能力的培养。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尽可能地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绘的那个情景。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要求学生边读边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大年夜),地点(又冷又冰的大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画出来,然后想象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画面,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常溶入课文中体会到一位可怜的小女孩角色。而在读小女孩五次在幻觉中看到的幻象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假如你就是文中那个又冷又饿的小女孩,当眼前出现这些东西时,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学生在溶入角色后,也较容易深入小女孩的内心体会到她的渴求,与她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边读边想,学生的思维能力就

能很快地拓展,同时想象力也不经意间得到培养。 二、在倾听中激发联想 我们知道,即使听到完全相同的声音,具有不同生活体验的人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想象。教学中,我们要吸引每个学生专注细致地听,在听的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诱导和激发他们的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这里主要是倾听课文朗读。有时候,教师或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内容,进入角色,激起感情共鸣,产生无限遐想。如当老师饱含深情地、声情并茂地读起《冬阳.童年.骆驼队》这段话——“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陋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必然会使人感受到骆驼咀嚼时的生动而形象的样子来。故而我特别重视范读,让学生在静听老师绘声绘色、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引发想象,培养想象力。要注意的是,首先教师范读要到位,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朗读基调及朗读语气和技巧,尽力把文中描写到的情景读出来。其次,读前要指导学生边听边想,听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之类的话。当然,除听课文朗读,还可听其它的声音,以提高学生从听中提高想象的能力,点燃学生想象思维的火花。如教学《月光曲》这课时,我播放一段大海的波涛声由平静到舒缓到波涛汹涌的过程,让学生听后想象贝多芬当时为盲姑娘弹奏的钢琴曲调,再由他曲调中的起伏想象音乐中表现出的情感。其实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听音乐来激发想象力。音乐有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一单元《力》单元测试卷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单元测试卷3月13日 姓名: 班级: 学号: 得分(满分100):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如图1所示的四位物理学家中,其名字被用作力的单位的是( ) 2.在图2所指的四个力中,使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 图1

图2 3.一个中学生的体重最接近() A.5N B.50N C.500N D.5000N 4.下列说法中与力的作用效果无关的是() A.力的单位B.力的方向 C.力的大小 D.力的作用点 5.下列叙述中用手作为受力物体的是() A.用手将排球打出去B.手击拍桌子,手感到疼 C.手将石块举高D.手将铁丝弄弯 6.茶杯放在桌面上时,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这两个力的三要素中相同的是() A.作用点B.大小C.方向D.都相同 7.下列事例中,在力的作用下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的是() A.紧急刹车B.骑自行车加速前进 C.做直线运动的足球,碰到球员后,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D .两手用力扳竹条,使其弯曲 8.运动员将足球从后场踢到前场,足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其受力的情况是( ) A .只受踢力 B .只受重力 C .受踢力和重力 D 不受力 9、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4N 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A .0N B .2N C .4N D .8N 10.所示,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11.关于物体重心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 图 3

力与运动练习题5份(有答案)

力与运动练习题5份(有答案) (对应学生用书第119页) 1.(2012?佛山高一检测)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以下说法中符合物理学发展史的是( ) A.是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B.是牛顿在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C.是牛顿在胡克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来的D.是牛顿在爱因斯坦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在伽利略和笛卡儿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条动力学基本规律,故A正确,B、C、D错误.【答案】 A 2.火车在平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这是因为( ) 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有相同的速度 C.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D.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一定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短,偏后的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解析】人随火车共同运动,具有向前的速度,当人跳起后,由于惯性将保持原水平方向的速度,所以仍落回到车上原处.B项正确.【答案】 B 3.(2012?舟山高一检测)下面关于物体惯性大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速度大的物体比速度小的物体难以停下来,所以速度大的物体具有较大惯性 B.物体受的力越大,要它停下来就越困难,所以物体受的力越大,惯性越大C.行驶中的车辆突然刹车,乘客前倾,这是由惯性引起的 D.材料不同的两个物体放在地面上,用一个相同的水平力分别推它们,则难以推动的物体的惯性较大【解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且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均无关,它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大小,故A、B错误;车辆突然刹车,乘客前倾,是人的上身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运动的结果,C正确;因两物体的材料不同,用相同的水平力分别推它们,难以推动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D错误.【答案】 C 4.交通法规规定,坐在小汽车前排的司机和乘客都应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造成的伤害( ) A.车速太快 B.紧急刹车 C.车速太慢 D.突然启动【解析】汽车高速匀速行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初中语文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东方市四更中学李珣 关键词:语文教学想象力思维培养 现代化建设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力丰富;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把握知识的综合能力,其重要的途径也是想象。可以说,培养和发展学生想象力是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发展,使学生成为创造型人才不可缺少的因素。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及自己多方面的探索,我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丰富情感积淀 朱熹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想象也是如此。无论想象内容如何荒诞,都有其客观的实体作为基础,如果离开了这一客观基础,想象便成了无源之水。可以说,对“无字知识”、书本知识的感悟和积累,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前提条件。一个学生,如果平时不善于观察,不注意感悟,对生活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那么他对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生存状态,是不会发生强烈的共鸣的,也是很难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知识经验)进行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如我在教读《社戏》时,农村学生因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些相似,在阅读时,自己的生活经历就会如放电影似的在脑海里闪现,于是个个都张开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感觉课文内容趣味无穷。而在市里参加语文调教时,同样的内容,但面对的是城市长大的学生,他们对于《社戏》中的内容不够了解,反应也就比较冷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山川河流,去观察草木鱼虫;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去体验人间冷暖,去感受世态炎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淀情感,让学生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同时要在教学中注重适时激发学生的记忆,让他们再现积累,让想象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二、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想象 1、问题设置启发思维,激发学生想象 积淀情感是学生进行思维、展开想象的基础,而学生的思维犹如平静的池水,不投之以石则不能起波澜。因此,激发学生思维是培养和发展想象的关键所在。怎样促进学生想象,想象的内容是什么等大都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激”得有法。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实际出发,善于设疑,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文本的意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