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_教材复习

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_教材复习

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_教材复习
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_教材复习

高三语文教材复习——知识整理

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

一、字音整理(请为括号内的多音写词) 廿.二ni àn 菜圃p ǔ 空旷ku àng 什刹海ch à 辜负g ū 韭菜ji ǔ 橘子j ú 静谧m ì 奇诡gu ǐ 贫瘠j í 悲怆chu àng 潦倒li áo (l ǎo ) 惦念di àn 眷顾ju àn 矫饰ji ǎo (ji áo ) 一幢zhu àng (chu áng ) 烙印l ào (lu ?) 魂牵梦萦y íng 灯阑酒灺xi a 铩羽而归 sh ā 颠簸b ǒ(b ?) 悠邈mi ǎo 田塍ch ?ng 濡染xu àn 三匝z ā 谪居zh ? 侘傺ch à ch ì 唏嘘x ī x ū 蕞尔zu ì 忐忑t ǎn t a 搭讪sh àn 憎恨z ēng 蚕茧ji ǎn 恬淡ti án 寥落li áo 稍微sh āo (sh ào ) 徘徊hu ái (huí) 翘首qi áo (qi ào ) 强撑qi ǎng (qi áng ji àng ) 划痕hu á(hu à) 烟垢g ?u 骨骸h ái 瘸腿qu ? 圈棚ju àn (qu ān ) 牲畜ch ù (x ù) 踏实t ā(t à) 拐弯抹角m ?(m ǒ m ā) 框架ku àng 诓骗ku āng 旖旎y ǐ n ǐ 耄耋m ào di ? 桑梓z ǐ 屹立y ì 搭讪sh àn 发轫r an 濠水h áo

二、字音测试: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悠邈.(mi ǎo ) 翘.首(qi ào ) 绮.窗(q ǐ) 方兴未艾.

(ài ) B .田塍.(ch ?ng ) 桑梓.(z ǐ) 濡.染(r ú) 含情脉脉..

(m ài ) C .铩.羽而归(sh à) 休戚.相关(q ī) 酒阑灯灺.(xi a) 慰藉.(j í) D .侘傺..(chà chì) 欷歔..(x ī x ū) 蕞.尔(zuì) 低徊.(huí)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廿.七(niàn ) 悲怆.(chuàng) 粘.合(nián ) 什刹.海(shí chà) B .菜圃.( p ǔ ) 空旷.(kuàng ) 别墅.(shù) 惦.念(diàn )

C .静谧.( mì ) 贫瘠.( jí ) 奇诡.(gu?) 逃遁.

(dùn)

D.橘.子(jú)熠熠

..( yì) 纸屑.(xua)粗犷.(guǎng)

三、成语整理(注意使用对象与褒贬)

魂牵梦萦:形容万分思念。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和景物。

愁肠百结:忧愁苦闷的心肠好象凝结成了许多的疙瘩。形容愁绪郁结,难于排遣。

忐忑不安:心神极为不安。

铩羽而归:铩羽:羽毛摧落,比喻失败或不得志。指失败或不得志而归。

衣锦还乡:旧指富贵以后回到故乡。含有向乡里夸耀的意思。

功败垂成: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流离失所: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开宗明义:说明意思。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意思。

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

一概而论: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含辛茹苦:形容忍受辛苦或吃尽辛苦。

按捺不住:心里急燥,克制不住。

索然无味: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四、成语测试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此处的乡民最是安土重迁

....,每有事端,便早早重新寻找新的住处。

B.英勇的革命党人推翻了腐朽的满清政府,以暴易暴

....,大快人心。

C.在哈尔滨,在佳木斯,在一面坡,都有他休戚相关

....的亲友。

D.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活动,一些原本不安心于师范专业的学生也树立了热爱本职工作、好为人师

....、献身教育的思想观念。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场来势凶猛的“技术革命运动”,自80年代中期开始,年年方兴未艾

....,直到九三年后才式微渐止。

B.我有一个梦想,在州长仍就仲裁及拒绝执行联邦政府法令大放厥词

....的阿拉巴马,有一天,黑人男孩女孩,和白人男

孩女孩,可以无拘无束地手牵着手,情同手足。

C.为了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新落成的“小平故居”于“十·一”向游人开放,前往参观的人不绝如缕

....。

D.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

....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五.文学常识测试

选出下列对文学常识理解有误的一项()

1.老舍,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作家。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想北平》就表现他对北京的情深意长。

2.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今生今世的证据》题目的含义是指自己所怀念的生活过的城市的近乎自然状态的事物及自己相关的生活经历是自己生命历程的见证。

3.柯灵的《乡土情结》与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分别是为庆祝香港回归和旅法考察而写的文章,都表现了作者诚挚的思乡之情。

4.曹文轩在观赏了一组以“远行”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后,由作品《前方》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而写了此文。因此,《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

六.默写。

1. (1),。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

(2)皓腕凝霜雪,土户边人似月。,。(韦庄《菩萨蛮》)

(3)男儿何不带吴钩,。(李贺《南园》)

(4)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崔颢《长干曲》)

(5),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6)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宋之问《渡汉江》)

(7),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答案:

二、1、(答案:D(A.翘qiáo首B.含情脉脉m?C.铩shā慰藉jia))

2、D,屑读xia

四、1.C(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以暴易暴:用凶暴的代替凶暴的,表示统治者改换了,可是暴虐的统治方式依然不变。休戚相关:欢乐、忧愁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好为人师: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

2、B(A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意思用对了,但只能指说话时的状态,与“年年”有矛盾。成语出自《乡土情结》;B大放厥词:厥,其,代词,他的。指大发议论,多是贬义。成语出自《我有一个梦想》;C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成语出自《赤壁赋》;D见微知著:指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将来的发展或问题的实质。)

五、文学常识选B(“城市”改为“农村”)

六、默写: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2.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3.收取关山五十州。

4.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5.良辰美景奈何天。

6.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7.苟利国家生死以。

高三语文教材复习——材料整合

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通过专题复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进一步体会家园之思,理解文本中家、家园、故乡等概念的具体内涵,明白家、家园、故乡对人的意义;

2.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的思路与主题,理清专题的逻辑关系;

3.共同鉴赏精彩片断的思想、取材与语言艺术;

4.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及它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的思路与主题,理清专题的逻辑关系;

2.将专题材料整合成一篇中心明确、材料丰富、条理清晰的话题作文,理解家园之思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专题导入:(5分钟)

“是谁,在白露横江的异乡秋夜里,不知桂花的清香,不理美酒的醇厚,硬是那样偏执地吟出一句别有滋味的诗句来——‘月是故乡明’。简简单单,清清浅浅,却一语道破了天机,解释了我们情感与认知之间那奇妙的天平”。身处异地的游子总是难忘故乡。

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情是故乡真,人是故乡亲。生是故乡人,死是故乡鬼。如果我们注定一生要不停地回望,故园是我们的目光唯一永远不变的方向。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而是由亲人、景物、故事构成的,蕴涵着许多情感和记忆,给人温馨的审美感受。思乡也不单纯是一种难解的情结,而是由伦常、灵魂、精神融和的,负载着思想和文化,给人哲思的文学载体。

今天我们复习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让我们共同诵读专题导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人类的许多文化情结都与此有密切的关系。家园之思也因此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积累与运用:(5分钟)

步人中国古代文学的世界,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景观中,我们总是能清晰地看到一道独特的风景:思乡之作。

请同学举出描述思乡情感的诗句(课本内外皆可,考查学生语言积累):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

“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西游记》唐王给玄奘的赠言)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俗语见《乡土情结》)]

……

在那些因游学、仕宦或避难等原因而离乡远适的古代作家心灵空间始终弥漫着浓厚的思乡之情,令人心颤的深情吟唱不绝于耳:出门上路,有“回首望家山”之举与“乡音已渐稀”之感;人在旅途,则有“关山无处寄乡心”之叹与“心逐片帆还”之念;独居异地,更是乡愁满怀,触物便发:望晴空丽日,“光景却添乡思苦”,“年年春日异乡悲”的痛

苦体验油然而生;对秋风冷月,则更难免产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遐想以及“风紧月凄凄,乡心向此迷”的哀伤。

凡此种种,使我们有理由断言,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恒常主题。不仅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深处,普遍郁积着强烈的“思乡情结”,现当代作家的文学名篇里也倾注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割舍不断的思念。让我们从本专题的五篇选文里体悟思乡情感和情感深处的蕴涵。

三、领悟与鉴赏[梳理选文与专题的关系,鉴赏精彩片断(5×5=25分钟)]

专题解说:“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分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编选了三篇课文,即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和柯灵的《乡土情结》。这三篇课文反映的,均是身处异地的游子对家乡故土的思念之情。第二板块“乡关何处”编选了两个材料,分别是曹文轩的《前方》和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这两个材料则更多地表现出作者对人与故乡的关系的哲学思考。

(一)《想北平》

1.构思与主题

这篇散文通过对北平的描绘,写出了作者心中属于自己的北平,表现了他对故乡的喜爱、眷恋、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闲雅而热烈的情怀。

2.领悟鉴赏

课前复习4-6段,老舍主要用了什么手法写了北平哪些特点?

老舍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北京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的特点,写出了老舍心中的北平。

领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为深情,所以偏执

作者以其特别的方式强化着真爱北平的感情。他既不是开掘更深的体验,也不是寻找更高的调门,而是笔锋一转,离开北平,数道起他所了解和到过的其他大城市来。他将它们与自己的北平做了一番比较,以一种挑剔的口吻,数落着它们种种不对劲儿的地方。上海、天津,乃至伦敦、罗马,都是不在话下的了,就连巴黎,也是“还差点事儿”——热闹的地方“太热闹”,旷的地方又“太旷”,不如他的北平“匀调”,在这里,相别于通常的情理,向我们袒露的是一种毫不掩饰的偏爱。但也就是在这毫不掩饰的偏爱中,一种执拗的深情溢于言表。而这种深情,正是只有母子之间才会有的。他所讴歌的是平民的北京,这就是这篇散文的内蕴所在。

链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选段)

每一个人,都有一份深深的、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感牵系,因着这种牵系,便含着笑,含着泪,纵容了自己的那份偏执的认知。老舍去过巴黎,住过伦敦,可痴痴念叨着的,还是北京。说人家的城市笨拙,自家的城市庄重;说人家的城市喧闹,自家的城市有人情味……读者看着看着便要笑了,“好个明显的地域情结嘛!”然而谁不知道,老人这一份固执的喜爱,不留情面的批评,全只因了那感情的天平,早已沉沉地倾向了他从小生长的京城。因而,老旧的城墙是美的,养鸟种花的人们是美的,连那黄包车师傅的吆喝声,也是那样好听的乡音。(2003年福建考生)

(二)《我心归去》

1.构思与主题

这片散文通过写作者客居法国圣·纳赛尔市的感受与思考,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挚的热爱、思念之情,形象地阐述了人与故乡的关系。

2.领悟鉴赏

思考:朗读第6段,作者想家,具体想的是什么?

作者在异乡的音乐声中强力地思念着家乡的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课前阅读7-9段,作者怎样形象地阐述人与故乡的关系?

故乡是生命的一部分:因留有我们的爱或痛等不寻常的经历,才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因此,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故乡有我们的血、泪和汗水。他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没有为自己的故乡艰苦劳动和奉献过的人,(虽然拥有出生地)就没有故乡。故乡是人的生命的滋养,故乡是人的心灵可以寄托和回归的地方。

领悟:把哲理藏在形象中

《我心归去》虽然哲理性很强,但它的哲理不是单纯地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也就决定了文章在语言上的特点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或在看似简单而寻常的用词中,渗透着作者对故乡的热恋之情。人为什么会思乡,故乡为什么会让游子牵肠挂肚,念念不忘,故乡的独特魅力到底从何而来、因何而在。

链接:乐不思蜀——没有故乡的刘禅

刘禅被司马氏掳掠到洛阳后,就沉醉于眼前的享乐,忘记了自己的国家。他没有对自己的国家操劳过、用心过,对自己国家的灭亡也不感觉到沉痛。他就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

是的,没有付出过的人,就不配有故乡,没有故乡的人,他的“身后就是一无所有的”。

鲁迅在《故乡》中描写:“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我对故乡萧索的荒村很失望,对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失望,对麻木愚昧的闰土很失望。”他为什么对故乡及故乡的人如此失望?因为他对故乡有着深沉的爱,才感到无限的伤悲和失望。更可悲的是在那个时代,他看不到改变故乡的希望,所以在失望中透露出深深的无奈和伤悲。

(三)《乡土情结》

1.构思与主题

这篇散文以故园之思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写了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既赞扬了中华民族乡土之恋的传统,又肯定了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把乡土情结与报国豪情、民族凝聚力融合在一起了。

2.领悟鉴赏

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的感情?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人在离家时这种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强烈? 新时期我们对待故乡又该是怎样一种情感和态度?

根据课文第2段,思考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这貌似絮叨的叙述,实则满含深情,强化了童年的故乡生活对每个人影响之广、之深的特点。童年的烙印,无不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作者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外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课文3-5段,概括离家有几种情形?

为了理想离家闯荡;为维持生计被迫离家;灾难和战争使人流离失所;遭遇放逐使人有家难回。

朗读最后一节,说说这段文字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明确:本节揭示了新时代“乡土情结”的内涵:人不必为家所累,但又要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有心灵的归宿。归结全文,进一步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四)《前方》

1.构思与主题

这篇散文通过对摄影作品《前方》和日常生活场景的深入思考,揭示了家园之思的新的内涵: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的皈依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2.领悟鉴赏

根据11段,作者揭示了人类精神状况的哪三重悲剧?

第一,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第二,“人无法还家”;第三,“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中”。这里的家、家园,并不是指“那个可比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

(五)《今生今世的证据》

1.构思与主题

这篇散文通过回忆,用真实具体的形象(榆树、夕阳、牲畜、盖房、公鸡、黑狗、月亮)见证自己曾经的生活,表达了对故乡的留恋和故乡对生命的意义。

2.领悟鉴赏

朗读第2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运用细节描写,描绘了故乡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系列具象:土墙、房子、破墙圈、门道和窗口、烟道和锅头、一小块泥皮、泥皮上的烟垢和灰、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具象随着岁月的流逝或打上了沧桑的印记或在作者的记忆中变得不再清晰,透露出难以掩盖的破败、苍凉的气息,但作者不愿遗忘,或者说害怕时间让他遗忘,作者需要他们证实以往的生活“见证内心的生存”。表达对故乡刻骨铭心的爱。

感悟:没有细节,就没有真实,没有细节,就没有真实感人的力量。

朗读最后一段,体会文字的含义:“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虚无之途。”

家乡变成了故乡,家园没有了,失去了,我要到哪里寻找我的家园?我又怎么能找到我的家园?我对家园的寻找都成了徒劳。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把它们水远地保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人只能在“虚无”中了。从日常生活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他的生命也就成了一片虚空,他没有了“根’,也就没有了寄托与归宿。

三、整合专题材料,组合话题作文(10分钟)

刚才,我们分析了这个专题5篇选文的构思与主题,也赏析了选文最精彩的段落,我们感知选文都是围绕专题的话题——思乡的文化现象,或表达作者对故园的一往情深、或表达对故国的满腔热情、或深思思乡的寻根意识和时代精神,或深思家园与生命的关系,究竟将家园安放何处?在漂泊和流浪中人们寻找安顿与皈依,家园是人生命的滋养,故园是人生命的见证,“家”是人的精神的诗意栖居。因此,一山一水总是爱,一草一木总关情,一乡一地牵魂月,一生一世寻根心。叫我如何不想她?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她,失意时还想到她。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都想到她。人为何总是想着她?这就是乡土情结。

思乡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叫我如何不想她?思乡也不单纯是一种难解的情结,而是由伦常、灵魂、精神融和的,负载着思想和文化,给人哲思的文学载体。

思乡是伦常关系的心灵折光。思乡的核心其实是思亲,只有亲情才使得“家园”这一概念变得具体而有意义。韩少功客居法国圣·纳赛尔市,时常陷入难耐的冷清与虚空,很想念家里。他说想家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他知道自己对家人来说多么重要,因为他是她们的快乐和依靠。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童年的烙印,无不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在这片土地上,有父母亲族的爱,有邻里乡亲的情,有家乡的山水草木景,有家族的悲欢离合史……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思乡是对孤独无依心灵情感的慰藉,人有着丰富情感的需要,对于心灵敏感的作家,尤其如此。

思乡是民族文化的精神积淀。柯灵在《乡土情结》中说,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根深蒂固的观念。鸟思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故乡是人们自然生命的诞生地,作家也不例外,生于斯,长于斯,老舍以平民的心态写出自己心中的北平,其灵魂深处和“故乡”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向往宁静和安稳是期盼与故乡长相厮守的心理折光;安于斯,守于斯,刘亮程写出《一个人的村庄》,其精神深处已构建永不消逝的“村庄”见证他的今生今世,安土重迁是对故乡风物的眷念;模山范水之作,亲近自然之心,也总是首先由热爱故乡那一片土地衍生的精神倾向。

思乡是漂泊灵魂对终极归宿的向往。在《前方》中曹文轩说:“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个前方。他又指出:“人生实质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栖身之所,更是血缘的确证和亲情的载体,无异于其精神之根,敏感的作家们对此更是体验殊深。为了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他们可以暂时抛妻别子,离乡背井,但精神深处却无时不渴望叶落归根,回归家园。无论置身何处,总是心系于家乡。

乡土之恋在新时代里,它将不再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应与时俱进,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升华为拳拳爱国心,体现出民族凝聚力。魂牵梦萦的还是一方热土,叫我如何不想她,她是我钟爱的故乡,她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思考: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而是由亲人、景物、故事构成的,蕴涵着许多情感和记忆,给人温馨的审美感受。思乡也不单纯是一种难解的情结,而是由伦常、灵魂、精神融和的,负载着思想和文化,给人哲思的文学载体。

①依据以上文字提示,请以“故乡”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

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能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但是,我的故乡却有,有有,

有。

②请你从构思的角度和立意的深度谈谈有关“故乡”话题作文的拟写,并拟写提纲。

2.体验高考:

08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

都巿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巿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为题

..,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斧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文字:

思乡是人生搏击的精神支柱。游子之“游”,不仅是灾难战争的差遣,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也是一种人生设计,封建时代,科举登第,光耀门媚,扬名显亲,封妻荫子,“仕宦而致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近代以来,飘洋过海,谋生异域,远走他乡,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儒家文化陶染下的中国文人通常怀揣强烈的济世之心,敢以四海为家业,不屑于终老陇亩而搏取功名,那是“兼济天下”的思想价值取向使然;新文化思潮影响下的革命志士通常肩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敢以天下为己任,不顾抛妻别子而奔走呼号,那是天下为公的革命意识在驱动。惟其如此,当他们在社会的广阔的舞台上展开个体生命时,家乡、亲情也就构成了坚强的精神支柱,他们在梦归家山求得片刻心灵慰藉的同时,也强化着自己对家国的责任意识,只不过这种强化也难免以一种悲剧性的情感体验方式表现出来的,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请以思乡是人生搏击的精神支柱为主题,搜集“三个一”材料,建构作文素材:

一部书/一篇文:

一个人:

一个热点:

(设计意图:作文无非两句话:有话可说,把话说好。把话说好,就是要解决表达与布局,构思与立意;有话可说,就是要解决作文素材。)

答案:略(均须为偏正式的名词短语的形式)(每空1分)

提示:一部书/一篇文:屈原《九章》——乡归何处

《九章》是《离骚》的姊妹篇,二者都是言志抒情之作。《九章》由9 篇作品组成。

屈原为什么坚持留在楚国,最后沉江自杀?这在他的诗作《九章》中表达得非常明白: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桔颂》)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抽思》)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吾以行。(《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哀郢》)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故乡之情已经扎根于屈原的心中,他好比“迁固难徙”(《桔颂》) 的“桔”。“这种乡国之情又是一切爱国主义共有的思想胚胎。”或者说,故乡之情,“是一种历史情感的积淀”、“更是爱国之情的浓缩”。正是这种“积淀”和“浓缩”,形成强大的情感“磁场”,紧紧地牵引着屈原的心,使他不愿离开生他养他的故国。生于“南国”的屈原,已将自己的生命与故土融为一体,对“父母之邦”的楚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像同时代的某些游士:“士无定主”、“择国而仕”、“朝秦暮楚”,而是在留楚还是去楚的矛盾心情中作了取舍:留在楚国。两相比较,更能看出屈原的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之处。屈原要实现其“美政”理想,“存君”是为了“兴国”,这已经被屈原的毕生实践所证实。他对楚王的批评和抱怨,始终贯穿于他的作品中。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屈原毕生坚持“内美”和“好修”,为了保持内心的纯正、人格的完善,他一再用自己的生命作出保证: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在屈原的心目中“清白”“正直”,比个体生命还要珍贵。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高尚和尊严,他宁折不弯“九死”未悔,他以一颗永恒的不屈不挠,承受悲剧命运,坚持理想,执著不阿。思乡情结是他人生搏击的坚实基石。

一个人:敖海林的成长历程(二)

从美国回来后,差不多已经快过年了。算一算从1998年出来到现在,离开家已经整整八年的时间了,我真的好想家,好想我的爸爸妈妈!此时浓浓的思乡之情已经淹没了我,今年无论如何也要回家看看。当初我离开家的时候就立下誓言,出去后一定要混出个样子来,给自己的父母脸上增光,现在我终于可以带着自己的大学毕业证和学

位证,带着自己的所有的奖杯和奖牌,带着我这几年用血泪换来的荣誉回家了!我终于能够可以很自豪的站在父母的面前,对他们说一句:“爸妈,儿子没有让你们失望!”

春运期间,飞机票和火车票都很紧张,我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才买到一张硬座票。而且这趟车还不是直接到乌兰浩特市的,要先到长春再倒车,到白城后再坐客车到乌兰浩特。火车上的人非常多,走廊里人都挤得满满的,挤得人连气都喘不过来,真的很辛苦。但是此时思乡的念头已经成为我最大的精神支柱,一想到只要坚持一分钟离家都近一点,一想到很快就快闻到大草原的味道,看到自己亲爱的爸爸妈妈,所有的疲劳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经过14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终于到了乌兰浩特,一下车,我的两个弟弟就早已经在站内等待多时了,看到自己的亲弟弟,我那种激动的心情真的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一接上我,我们就开车往回赶,因为从乌兰浩特到我家还有一定的距离,一路上看到车窗外的家乡的风景,我真的激动得有点说不出话来了。经过一路的颠簸,我终于到家了,终于又闻到了我熟悉的大草原的味道,看到洁白的羊群,看到辽阔的牧场。一切都还是记忆中的老样子,好像一切都保持着原样,在默默等着我回来,我的眼眶不禁有些湿润了。车还没有驶到我家门口,我就看到远处有两个熟悉的身影在向我招手,那正是我亲爱的爸爸妈妈!下车后,我几乎是扑到爸妈的怀里的,爸爸的两鬓添了很多白发,沧桑了,背也有点驼了,妈妈也瘦了,皱纹已不知什么时候爬上了她的脸庞,抱着妈妈,我几乎都不敢用力,因为我怕我稍一用力,就会弄伤妈妈瘦弱的身体。妈妈用手捧着我的脸,眼泪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什么话也不说,只是抱着我哭;爸爸也在一旁啜泣着,在我心中爸爸一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就是天塌下来也不会掉一滴眼泪的男子汉,可我真的没想到爸爸也会落泪;此时的我也已经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了,以前训练的时候就是受了再大的伤吃了再多的苦我也不会掉一滴泪,可是此时此刻,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任凭泪水滑落脸庞。就这样,一家人什么也不说,抱在一起,哭了至少有五分钟,此情此景,我想就是老天看到了也会感动。

还是老二主动打破了这个场面,他说:“快回家吧,别着凉!”此时我才发现爸爸妈妈都没有顾上穿外套,我赶紧脱下了自己的外套披在了父母的身上,回到了家里。一进家门,一股扑鼻的饭香迎面而来,原来两个贤惠的弟媳早已作好了饭菜再等着我们的到来。此时,一个清脆的小女孩的声音传来,甜甜的喊了一声:“大伯!”哈哈,我一看,原来是我家小公主(我二弟的千金),见到小公主,我真的好开心,我赶紧拿出了早已给她准备好的礼物——一个大狗狗,小公主可开心了。放下东西,就开始吃饭了,八年了,第一次和一家人在一起吃饭,这种感觉也许只有离家多年的游子才能体会的到。饭桌上,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我给爸妈讲我在大学的生活,讲我的比赛,爸爸听得特高兴,高兴之余,竟然拿起了自己的琴,自弹自唱了起来,一家人就这样其乐融融的吃完了这顿饭,我想,这恐怕也是我这二十多年里吃的最香的一顿饭。

回家的感觉真好,我每天帮父母挑挑水,看看牛羊,陪父母聊聊天,感觉非常充实,突然感觉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在外面的这几年好像做了一场梦一样,真希望以后天天都能这样陪在父母的身边。可是美好的是光总是匆匆而过,转眼回家快一个月了,我必须去北京安迪柔术馆报到了。爸爸妈妈舍不得我走,我也理解两个老人家的心情,尤其是妈妈,但是没有办法,要想以后让父母过上更好的日子我就必须努力,毕竟以后的路还长着呢。所以,我非常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家,回到了北京,积极备战准备迎战下一场比赛

一个热点:29届奥运会马诺阿——她来自没有百米跑道的国家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这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二小的国家,但也许几年之后她就会晋升“第一袖珍小国”。图瓦卢,位于南太平洋,由9个波利尼西亚岛屿组成的环礁。由于气候变暖,不断上升的海平面正慢慢吞噬这个岛国,已有气候专家预测,图瓦卢将在50年内完全消失。

这也让图瓦卢国家奥委会委员阿斯奈特〃马诺阿显得忧心忡忡,“这次能来北京,我们真是高兴极了。但我担心的是,这种美丽的盛会,我们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参加。”令人吃惊的是,虽然有个颇为官方的身份,但马诺阿只是个刚满16岁的小姑娘。能让小小年纪的她生出如此想法,原因简单而残酷。

她很清楚,自己的祖国正在一点一点变小,小到她连片完整的训练场都找不到,只能在来北京的前四个月去邻国斐济借块场地。要知道,她的运动项目是最常见的女子100米。换言之,在图瓦卢这个弹丸之地,连一条完整的100米跑道都无处寻觅。难怪小姑娘如此忧虑,“能跑多快我根本不会苛求,能参加就是最伟大的事情了。但若是连住的地方都失去了,我想我们是不会有机会再看到奥运圣火了。”(王彦)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必修三概率统计专题复习

必修三概率统计专题复 习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随机抽样 一、随机抽样的分类 1. 简单随机抽样? ??随机数法抽签法 2.系统抽样 3. 分层抽样 二、适用条件: 当总体容量较小,样本容量也较小时,可采用 抽签法 ;当总体容量较大,样本容量较小时,可采用 随机数法 ;当总体容量较大,样本容量也较大时,可采用 系统抽样 ;当总体中个体差异较显着时,可采用 分层抽样 . 三、典型练习 1.某会议室有50排座位,每排有30个座位.一次报告会坐满了听众.会后留下座号为15的所有听众50人进行座谈.这是运用了 ( c ) A .抽签法 B .随机数法 C .系统抽样 D .有放回抽样 2.总体容量为524,若采用系统抽样,当抽样的间距为下列哪一个数时,不需要剔除个体( b ) A .3 B .4 C .5 D .6 3.甲校有3 600名学生,乙校有5 400名学生,丙校有1 800名学生,为统计三校学生某方面的情况,计划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一个容量为90人的样本,应在这三校分别抽取学生 ( b ) A .30人,30人,30人 B .30人,45人,15人 C .20人,30人,10人 D .30人,50人,10人 用样本估计总体 1、频率分布直方图 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纵轴表示 频率/组距 ,数据落在各小组内的频率用 面积 来表示,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的总和等于 1 . 2、茎叶图 补充:某校学生会组织部分同学,用“10分制”随机调查“阳光”社区人们的幸福度.现从调查人群中随机抽取16名,如图所示的茎叶图记录了他们的幸福度分数(以小数点前的一位数字为茎,小数点后的一位数字为叶): (1)指出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和平均数; 众数:8.6, 中位数: 8.78.8 8.752 +=,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题专题一

第1课百家争鸣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迎江寺,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答案】B

(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 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2008·上海单科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因此是法家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详解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专题主干知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统治者漠视) 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统治者漠视) 重创:秦朝,焚书坑儒。(遭到打击) 正统: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融合:唐宋时期,儒、道、佛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高潮:宋明理学,新的儒学体系。 批判继承:明清,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出现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二、专题知识详解 1.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P4 (1)孔子思想和成就: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教育贡献: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局面); 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2)孟子思想: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②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 (3)荀子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内容。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诸子百家的代表和主张:

页 1 第乐、非命、节葬、节用。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 学“察类明故”牺牲精神。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2①阶级基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各阶层、各 集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当时诸侯割据,统治者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②社会基础:起,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士”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③人才基础:私学的兴盛,的形成;④其他因素: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等。3)百家争鸣的意义:(人教版必修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形成十院校《中国古代史》 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是我国学术文化《中国历史》先秦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张岂之主编的六卷本年中国古2019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外)都可以从先秦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先秦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启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示。页知识链接最后两句)(或见人民版教材7P9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 )原因(了解):(1①秦依法治国,却因暴政速亡;汉初实行黄老无为的方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解决不了王国势大、土地兼并等问题;②战国以来各家学派出现融合趋势,董仲舒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天人感应”,阳家等学说,创立新儒学,提出“大一统”、独尊儒术”的要求,以文化统一巩固政治统一。③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④儒家提倡仁政、倡导礼制,着眼于社会和统治的长治久安,适合国家正常发展的需)要。(而汉初经济恢复后,国家生活逐渐转入正轨。)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等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儒学神学化、宗教化。(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思想主张:天人感应,实行仁政;君权神授;三纲五常;3)表现:(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 太学建立的意义:①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 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一定改变大官富子嗣垄④使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机会,断××局面;⑤ 进一步推动了入学的传播和发展。4)影响:(页 2 第 ①结束了各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②汉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③有利于巩固专制集权、大一统;利减少暴政。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理学兴起的原因(了解)P13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汇编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8—10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 ) 图8 魏源《海国图志》图9严复《天演论》图10 陈独秀《新青年》 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 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 C.思想解放、救国图强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孔子改制考》B.《海国图志》C.《天演论》 D.《变法通议》3.陈旭麓:“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 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这表明作者强调( ) A.“西用”与“中体”本身就相互矛盾B.“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向西方学习进程C.“中体西用”就是只强调经济改革D.用西方的技术维护中国体制是难以做到的4.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5、从19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20世纪20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政治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照此说法,“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的事件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新文化运动 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 A.从技术到器物 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为例,了解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①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 ③阶级关系上:“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古代中国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侧;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学习要求:知道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1)背景: ①现实需要:汉武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王国问题。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②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学之士数百人,担任官职。 ③个人发挥: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与阴阳家的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③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 ④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维护统治秩序 (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3、影响: ①消极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积极作用:提升了儒学的地位,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③深远影响:汉王朝由此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试题

高二历史1 必修三专题一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布置日期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 25 题,计 75 分)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 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2、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孟子主张 “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是 A .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 B .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 C.奴隶制开始崩溃D.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 3、下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4、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 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 ”,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 确的回答是 A . Li Er B. Zhuang Zhou C. Meng Ke D. Xun kuang 5、《史记·曹相国世家》曰:“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此语 体现了汉初遵循的诸子思想是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6、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 .完全更新 B .因循守旧C.继承与发展D.形式上的变化 7、“三教合归儒”的三教是指 ①佛教②基督教③伊斯兰教④道教⑤儒学 A .①④⑤ B .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8、董仲舒对儒学内容的发展在于 ①限制君主暴政②大一统③“天人感应”④“君权神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9、下列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在今天还可取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 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④“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⑤“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 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⑤ 10、两宋时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 .程颢 B .程颐C.朱熹D.王阳明 11、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12、 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两者共同的本质意图是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整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儒家 (1)孔子(创始人) ①政治:核心是?仁?和?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苛政, 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去世后,言论 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 ①提出四种道德觃范:仁、义、礼、智。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 ①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②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提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③强调礼法幵用,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 (1)老子(创始人) ①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觃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②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死不相往来 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 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主张?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 (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

①将?法??术??势?结合,又吸收道家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 来效?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 (2)作用:法家理论为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 用。 4.墨家 墨子(创始人) (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 (3)名言: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二汉代儒学 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 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主要原因:董仲舒____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提升了儒学的地位。 3.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使儒学成为中 国封建社会的_______。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㈡太学的建立 1.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打破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 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复习进程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 背景:(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 评价:(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孔子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爱人”。 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②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战国孟子①政治:a.发展孔子的“仁”"为“仁政”思想。 b.发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善”。 苟子①政治: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b.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恶”。 影响:战国后期,儒学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来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 春秋老子①哲学:a.认为世界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 b.认为世界万物是不停地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 战国庄子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 ①集大成者:韩非子。 ②主张: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主张依法治国。 ③意义: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如何看待儒家的“民本”思想? ①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强调“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②它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加强统治的策略。 ③虽然它与我们当前提倡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新儒学的背景) (1)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 但诸侯国的势力日益猛涨,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形势发展需要。 二、董伸舒的新儒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知识点整理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主持编写《四洲志》 2., 该著作也是探寻、 思想。 世纪、西学为用”的思想。 .在 维新变法期间,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 5.梁启超 6.严复于1898。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其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 7.谭嗣同:属于激进派,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9、1903年,章太炎 。 二新文化运动 1 2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出任北大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4 ①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和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的公敌。 5”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判的对象。 “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族共和不相容。 6 教吃人的本质,痛斥了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7,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8、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 (1) 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20) (2)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2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 3、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

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4、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 (1 (2)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 传社会主义思想。 5、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加试】——(c) (1)使中国人民找到了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 (2) 想基础。

必修三概率统计专题复习完整版

随机抽样 一、随机抽样的分类 1. 简单随机抽样? ??随机数法抽签法 2.系统抽样 3. 分层抽样 二、适用条件: 当总体容量较小,样本容量也较小时,可采用 抽签法 ;当总体容量较大,样本容量较小时,可采用 随机数法 ;当总体容量较大,样本容量也较大时,可采用 系统抽样 ;当总体中个体差异较显着时,可采用 分层抽样 . 三、典型练习 1.某会议室有50排座位,每排有30个座位.一次报告会坐满了听众.会后留下座号为15的所有听众50人进行座谈.这是运用了 ( c ) A .抽签法 B .随机数法 C .系统抽样 D .有放回抽样 2.总体容量为524,若采用系统抽样,当抽样的间距为下列哪一个数时,不需要剔除个体( b ) A .3 B .4 C .5 D .6 3.甲校有3 600名学生,乙校有5 400名学生,丙校有1 800名学生,为统计三校学生某方面的情况,计划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一个容量为90人的样本,应在这三校分别抽取学生 ( b ) A .30人,30人,30人 B .30人,45人,15人 C .20人,30人,10人 D .30人,50人,10人 用样本估计总体 1、频率分布直方图 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纵轴表示 频率/组距 ,数据落在各小组内的频率用 面积 来表示,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的总和等于 1 . 2、茎叶图 补充:某校学生会组织部分同学,用“10分制”随机调查“阳光”社区人们的幸福度.现 从调查人群中随机抽取16名,如图所示的茎叶图记录了他们的幸福度分数(以小数点前

的一位数字为茎,小数点后的一位数字为叶): (1)指出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和平均数; 众数:8.6, 中位数: 8.78.8 8.752 +=, 平均数:(7.0+7.3+8.6+8.6+8.6+8.6+8.7+8.7+8.8+8.8+8.9+8.9+9.5+9.5+9.6+9.7)/16= 3.众数. 4.中位数 5.平均数 ※6.已知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求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众数:面积最大的那个矩形的中点横坐标 65 中位数:前部分面积加起来占50%的那条线的横坐标 60+10? 40 20 =65 平均数:每个矩形面积╳其中点横坐标再全部加起来(不用再除!!!) 7、标准差的求法:标准差是样本数据到平均数的一种平均距离,一般用s 表示. 8、方差:(标准差的平方) 经典练习 1.已知10名工人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分别是16,18,15,11,16,18,18,17,15,13,设其平均数为a ,中位数为b ,众数为c ,则有 ( D ) A .a >b >c B .a >c >b C .c >a >b D .c >b >a 2.一个样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0,12,13,x,17,19,21,24,其中位数为16,则x =__15___. 3.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某小组14名学生分别与全班的平均分85分的差是:2,3,-3,-5,12,12,8,2,-1,4,-10,-2,5,5,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分约为 ( B ) A .分 B .分 C .分 D .分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1. 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关系,相关关系是一种 不确定 性关系.(正相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称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创造者”,是“智慧”的化身。这主要是指他() A. 首先对客观世界进行哲学思考 B. 强调个人利益,创立诡辩学派 C. 把讨论的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社会 D. 开始了对人本身的哲学认识 2.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做希腊的孔子,将他的学生柏拉图比做希腊的孟子。因为从若干的事实对照起来看,苏氏和孔子确有不少类似之处。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区别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权威3.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反对贵族专权暴政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扞卫思想自由原则 4.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 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5.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主要差异是() A.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而成B.倡导人文主义精神 C.有利于近代思想解放D.借助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6.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A.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C.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7.下列现象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能够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有( ) ①彼特拉克在《歌集》中抒发对妻子真挚的爱情②许多富商建造的宅第带有美丽的 花园和宽敞的阳台③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把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④出现了用方言翻译的《圣经》 A.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8.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 者“高明”之处在于()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通过着书立说表达思想 C.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D.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9.英国哲学家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练习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仁” B、“礼” C、“智” D、“信” 2.“仁”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了大国争霸的政治需要 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基础 C、有利于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 D、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3.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4.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克已复礼”的实质是 A、人要有仁爱之心 B、维护落后的奴隶制度 C、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D、主张“百家争鸣” 5.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说的台词应当是 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6.下列不属于孟子基本思想主张的是 A、仁政 B、民贵君轻 C、德治 D、天行有常

7.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8.下列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孔子的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B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占绝对统治地位 C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是孔子的思想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而形成的 D孔子的思想,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 9.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10.“四书五经”的说法形成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有成。”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12.主张“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的思想家是 A.荀子B.墨子C.韩非D.老子 13.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阐述错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 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 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