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岸带景观及其生态旅游的开发
- 格式:pdf
- 大小:424.22 KB
- 文档页数:8
海岸带上的海滩对于当地经济的影响是怎样的?一、旅游业的带动海岸带上的海滩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十分显著,首先体现在旅游业的带动方面。
海滩作为旅游目的地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海滩沙滩绵延,海水清澈宜人,这些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到来。
游客不仅可以在海滩上享受阳光沙滩的乐趣,还可以尝试海滩运动,例如冲浪、游泳、潜水等,丰富了旅游项目。
伴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当地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类旅游服务设施得以建设,如酒店、度假村、渔人码头等。
这些旅游设施的兴起带动了餐饮、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海岸带上的海滩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也是一个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地方。
当地居民可以依赖海滩进行捕鱼、捞海产品等海洋产业活动,从而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
海滩旁的渔港成为了渔民们的主要出海口,海鲜产业也因此得以迅速发展。
当地居民通过捕捞各种鱼类、贝类和虾蟹等海鲜,销售给附近的餐馆和超市,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产业链条。
海滩上的海产品还可以加工制作成各种美食和特色产品,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促进职业就业机会海滩对于当地经济的影响还表现在人们就业机会的增加。
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需求,例如导游、接待员、服务员等。
各类旅游企业的建设和扩大,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
此外,在渔业产业发展的推动下,当地居民也能够从事相关的渔业工作,如捕捞技术员、加工工人等,从而提高了就业率和居民收入水平。
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海岸带上的海滩不仅对当地经济有促进作用,同时也需要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实施。
海滩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容易受到过度开发和污染的威胁。
因此,保护海滩的自然环境,保持其原有的景观和生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海滩的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的保护制度和规范,限制过度开发和破坏。
此外,还应推广环境友好型旅游理念,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减少对海滩环境的损害。
江苏九龙口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
凌申
【期刊名称】《资源调查与环境》
【年(卷),期】2003(024)004
【摘要】九龙口是江苏里下河地区的一处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江苏省风景名胜区.这里生态环境独特,自然风光优美,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前景.本文分析了九龙口湿地生态特点、开发优势,提出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设想.
【总页数】6页(P275-280)
【作者】凌申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师范学院地理系,江苏盐城,22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941.78
【相关文献】
1.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参与机制研究——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保护区为例[J], 王媛
2.江苏沿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J], 龚艳
3.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为例 [J], 黄震方;黄金文;袁林旺;葛军连
4.江苏盐城海滨湿地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J], 侯国林;黄震方;张小林
5.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生态旅游开发 [J], 陈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的研究海洋科学161班姜鑫宇1602030108(一)海岸带现状海岸带既是受陆地影响的海洋部分,又是受海洋影响的陆地部分。
气候变化、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养分过多输入、化学污染、泥沙输入减少、土地复垦、围填海等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海岸海洋化学,其变化速率在全球尺度上远远超过早期和近期的生态学记录。
我国海岸带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的源于陆地,有的源于海洋,形成于陆海相互作用过程之中,受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双重影响。
特别是当前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压力,使海岸带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三大生态环境脆弱带之一,不断威胁着区域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岸带生态系统海岸带生态系统是处于浅海与陆地交界区域的生态系统。
这一区域的主要生产者是许多固着生长的大型多细胞藻类,如海带、裙带菜和紫菜等。
它们固着在岩石等其他物体,形成水下植被,有时也称海底森林。
消费者是以固着生长的大型植物为食的海洋动物和滤食性动物。
1、潮上带群落本群落在岩石海岸者,有玉黍螺类,沙滨海岸者有沙蟹类,内湾河口泥沙带,则有变形蟹类等占优势,所以成为本群落的一个重要特征。
潮上带群落的范围,因波浪条件而有很大差异。
例如在岩石海岸,自藤壶的上缘到玉黍螺类栖息的上限,均作为潮上带群落的范围、在高于波浪露出度为中等程度的海岸,相当于从大潮平均高潮线附近至大潮满潮或暴风雨时波浪可冲击的上限附近这两者之间。
潮上带的生物,都是对物理干旱或生理干旱耐性强的种类。
它们虽然是起源于海洋,但却避忌长期浸没于海水中,多是不能在海水中长时间生活的种类。
2、潮间带群落生物栖息于有潮区的高潮线至低潮线之间的海岸带(潮间带),由于该带介于陆、海间,交替地受到空气和海水淹没的影响,且常有明显的昼夜、月和年度的周期性变化,因而其生物具有一下几个明显的特征:①两栖性(表现为广温性、广盐性、耐干旱性和耐缺氧性等)②节律性(一般生物的活动高峰与高潮潮期相一致)③分带性(因不同生物适应的干湿条件不同而引起的分带分布现象)(三)潮间带能流与物质循环潮间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碳的固定率几乎可以和热带雨林相比。
海岸带生态修复的有效措施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的过渡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岸带生态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污染等。
为了保护和恢复海岸带的生态平衡,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至关重要。
一、建立海洋保护区建立海洋保护区是保护海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划定特定的区域,限制人类活动的干扰,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安全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
在保护区内,可以禁止捕捞、开采和建设等活动,让海洋生态系统得以自然恢复。
同时,加强对保护区的监测和管理,确保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
例如,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海洋公园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该公园通过严格的保护措施,限制了旅游和渔业活动的规模和方式,使得大堡礁的生态系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保护。
二、湿地恢复湿地是海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蓄水、净化水质、提供栖息地等多种功能。
然而,由于围垦、填埋和污染等原因,许多湿地遭到了破坏。
湿地恢复的措施包括退耕还湿、湿地补水、清除污染物等。
通过恢复湿地的水文条件和植被,可以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
例如,在中国的一些沿海地区,通过退耕还湿工程,恢复了大量的沿海湿地,为鸟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和觅食的场所。
三、种植红树林红树林是海岸带特有的生态系统,具有防风消浪、固岸护堤、净化水质、提供栖息地等重要功能。
然而,由于人类的砍伐和开发,红树林面积大幅减少。
种植红树林是恢复海岸带生态的有效措施之一。
在合适的地点种植红树林幼苗,并加强后期的养护和管理,可以促进红树林的生长和繁殖。
同时,要加强对红树林的保护,禁止砍伐和破坏。
例如,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通过大规模的红树林种植项目,不仅恢复了海岸带的生态功能,还减少了台风和海浪对沿海地区的破坏。
四、控制污染排放控制污染排放是改善海岸带生态环境的关键。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都会对海岸带的水质造成严重影响。
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减少污水排放。
第28卷 第1期2010年3月海 洋 学 研 究
JOURNALOFMARINESCIENCESVol.28 No.1
Mar.,2010
文章编号:10012909X(2010)0120080208
收稿日期:20092042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01006);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505032)作者简介:李加林(1973-),男,浙江台州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海岸带环境与资源开发研究。
江苏海岸带景观及其生态旅游的开发李加林,杨晓平,童亿勤,王益澄(宁波大学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浙江宁波 315211)
摘 要:海岸带是陆地、海洋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生态过渡地带,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非常独特的景观资源。由于人口增长和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海岸带环境遭到破坏而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险,保护海岸带景观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对海岸带的可持续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江苏海岸带异质景观的形成是受自然驱动要素和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江苏海岸地貌演化、气候水文条件、土壤植被条件等自然要素和台风暴潮灾害、米草引种和人类开发活动等干扰。江苏海岸带景观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多样性、生态的脆弱性、环境质量较高和高、低对比度兼有等特征。从风景地貌学和旅游开发角度考虑,将江苏海岸带景观划分为北部山海景观类、中部滩涂景观类和南部河口景观类,并在景观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出景观亚类和景观型两个层次。提出了加强景观生态建设,维持景观的异质性,建设射阳河—新洋港流域的荷兰式国家低地生态公园和盐城国家海洋湿地生态公园,
适度开发沿海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旅游,打造北部山海景观生态旅游特色项目,深入开发南部江海交汇景观,挖掘海岸带旅游景观资源的文化异质性,以及启动辐射沙洲海洋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和建设8项生态旅游规划。关键词:海岸带景观;景观生态学;旅游开发;江苏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海岸带是海陆相互作用强烈的复杂地带,是地球系统中人地关系研究的重点地带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关键地区[1]。作为对环境响应极其敏感的生态交错带,其景观生态学研究正受到广泛关注。海岸带景观作为海洋景观与陆地景观的边界,具有突出的空间异质性。近年来,国外学者在海岸森林景观格局[2]、景观退化[3]、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效应[4]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我国海岸带景观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海岸带景观生态特征分析[5]、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6-7]、土地利用及城市化等人类活动的景观效应[8-10]、土地利用格局变化[11]等方面。但是,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海岸带景观的旅游开发利用,在我国尚不多见[12]。本文主要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探讨江苏海岸带景观及其保护性旅游的开发,以期为未来江苏海岸带景观生态保护及生态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1 异质景观的形成条件景观异质性的形成是自然驱动要素和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13]。自然驱动要素主要是指在景观发育过程中,对景观形成产生影响的正常自然因素(不包括各种灾害事件),它们常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产生作用,导致异质景观的形成。干扰是自然界无处不在的一种现象,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并成为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突出作用是导致景观要素的改变和景观结构的重建[14]。1.1 海岸地貌演化隋唐代之前,江苏海岸为延续数千年的堡岛海岸景观,沿岸沙堤、泻湖和横穿沙堤的汊道遍布整个苏北海岸[15]。1128年黄河南北分流至1494年全流夺淮期间,丰富的泥沙供给,使海洋动力作用居相对次要地位,沙质海岸被改变,形成岸线长达884km的淤泥质海岸湿地。1855年黄河北归,尾闾由山东利津入海后,巨量的黄河泥沙来源突然消失,海洋动力条件与泥沙条件的对比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江苏海岸及岸外沙洲又重新开始调整[15]。北部废黄河尖、废黄河三角洲前缘及南部吕泗海岸受侵蚀而急剧后退,河口沙嘴和口外沙体渐被夷平,形成侵蚀型海岸景观。与此同时,中部海岸继续淤长,其泥沙主要来源于废黄河三角洲及其水下部分与岸外沙洲,形成淤长型湿地景观。南部海岸则为长江河口2三角洲景观。1.2 气候水文江苏沿海为暖温带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呈现季风气候与滨海气候的双重特征。气温适宜,年平均气温为13.1~15.0℃,南北相差1.9℃,日照充足,全年太阳总辐射量达461~578kJ/(cm2・a),灌溉总渠南北年日照时数的差值最大达300h。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南部多于北部[16]。过渡性的气候类型形成了江苏沿海多样性的生物景观类型。东海前进潮波系统与南、黄海旋转潮波系统在江苏沿海中部水域的条子泥汇聚,形成岸外辐射沙洲景观;南部长江河口为长江水、东海水和黄海水的三水交汇之处,为另一种汇聚流景观。1.3 土壤植被土壤作为景观变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其变化有利于植被的发育演替,同时植被的演替也对土壤类型和土质状况产生影响。江苏沿海地势开阔,地形平坦,生态类型的演替、地理景观的空间变化和土壤类型的发育基本一致,地带性土壤北部为棕壤、砂姜黑土,南部为黄棕壤;广阔的沿岸平原、海堤以外潮间带内分布着滨海盐土,堤内老垦区主要分布着潮土[16]。淤泥质滨海盐土上发育的植被以禾本科、莎草科、藜科和引进的米草植被为主,为江苏海岸的主要植被景观;砂质海岸的海滩与沙堤上分布着海岸沙生植被,草本沙草植被主要有沙引草、筛草、矮生苔草等,灌木沙生植被主要有单叶蔓荆、柘刺等。滨海盐土植被与沙生植被皆为隐域植被。基岩港湾海岸的丘陵低山,分布着海岸山丘植被,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混交林景观[16]。1.4 台风暴潮等灾害由于海洋环境条件复杂多变,江苏沿海经常受到来自海洋的自然灾害影响,其中台风暴潮是造成景观变化的最主要自然干扰[16-17]。台风引起的风暴潮与天文大潮相遇后,常形成特大风暴潮灾害,影响江苏沿海生态景观格局。台风暴潮不仅可以通过强大的海浪破坏港口、工程、道路和海堤,形成各种干扰斑块景观,而且还能通过对岸滩的短期强烈侵蚀造成部分湿地景观斑块和廊道的消失。同时,风暴潮灾害向陆地纵深发展,还会给农业湿地景观带来巨大破坏,造成防护林、经济林损毁,农田淹没,盐田淌化,水面养殖流失等,甚至危及渔民生命安全。1997年11号台风在江苏境内肆虐达48h之久,引发的风暴潮使沿海景观格局受到严重破坏,造成海堤损毁331km,护坡损坏808处,决口27处,损失土方5.65×106m3、石方6.0×105m3,直接经济损失达53.4亿元[18]。1.5 米草的引种植物外来种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是相当复杂的。外来种的引入可能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但它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引起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导致整个景观的演替[19]。江苏省于1963年和1979年从美国分别引种大米草和互花米草,经过几十年的繁育,大米草和互花米草已成为现今江苏滩涂湿地景观中的主要基质植被,米草面积已超过150km2。米草的引种使得淤泥质海岸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的演替,扩大了江苏淤泥质海岸植被的分布范围,占据了高潮带下部至中潮带上部的粘土、壤土及粉砂、细砂质原本光裸的广阔滩面,并改造了原生淤泥质湿地的植被类型及演替序列。在侵蚀型海岸,互花米草已成为单一植被类型。1.6 人类开发活动江苏沿海地区的开发历史悠久,西汉吴王刘濞煮海为盐,唐代李承修筑捍海堤堰,北宋范仲淹重修并延长捍海堤[16]。建国后,江苏沿海围垦面积达25万hm2,沿海人民筑堤围垦、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发展农、盐、渔等各产业,传统农业景观颇具特色,通盐地区已成为江苏省和全国商品棉生产基地之一,淮北地区成为全国闻名的盐场[16]。到20世纪50年代末,江苏沿海已建成了南北连成一体的海堤。堤内围垦的湿地形成了鱼塘、虾池、棉田等各种农业景观,堤外则发展滩涂增养殖业。但是,由于匡围的速度远大于堤外湿地景观恢复的速度,使得堤外湿地面积越来越少,潮滩逐渐陡化,原来数公里宽的白茅2大穗结缕草
・18・李加林等:江苏海岸带景观及其生态旅游的开发景观与盐蒿景观现仅余二三百米宽,有的岸段堤外原生湿地景观已完全消失。2 景观特征2.1 景观结构的复杂性江苏沿海地区生态旅游景观结构复杂,海堤以外基质包括浅海、裸滩、盐沼等类型,而海堤之内的景观基质则成分多样,伴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显得更加复杂。从沿海陆地到浅海,生态旅游景观包括山体、沿海森林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沙生植被生态系统、潮间带盐沼生态系统、裸滩生态系统、沙洲和岛屿生态系统及浅海生态系统等,个别生态系统仅在部分岸段出现。新、老海堤及防护林与20多条入海河流和众多的条带状河口湾生态系统作为廊道把平行于海岸线的基质景观分割成相对独立的斑块景观。2.2 景观功能的多样性江苏沿海景观由多种生态系统组成,功能具有多样性。它们在促进该地区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这些不同的生态系统则分别表现为山地、海岸、岛屿等地文景观,海滨浴场、温泉、深潭瀑布、河口湾、潮汐流、汇聚流等水域景观,海市蜃楼、舒适气候等气候天象景观,珍禽异兽、海洋生物、草场森林、奇花异卉、水果珍品等生物景观,摩崖石刻、海堤遗迹、水利工程、海上运动设施等人文景观。2.3 景观的生态脆弱性海岸带位于海洋与陆地的过渡地带,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技术圈相互作用最敏感、最活跃的地带,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极易诱发系统突变,因此景观生态脆弱性明显。海平面上升使得有些岸段侵蚀后退与潮滩下蚀加剧,侵蚀海岸范围扩大,潮滩与海岸湿地减少,排水能力下降,洪涝灾害加剧,盐水入侵和低洼农田盐渍化加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台风暴潮加剧并威胁海岸工程安全,对沿海景观产生重大影响[20-21]。同时,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围垦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等对江苏沿海景观的改造和破坏也相当明显。2.4 景观生态环境质量较高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尽管近年来经济得到较快增长,但除苏南外,与其它沿海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是江苏省的经济低谷区及全国沿海经济的“断层带”。江苏沿海三市土地面积占全国临海经济带的11.8%,人口占13.57%,但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却只占全国的4175%,人均GDP不到全国沿海地区的35%,经济密度仅为全国临海经济带平均水平的40%[22-23]。就江苏省内而言,沿海三市的人均GDP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970
元,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且其产业结构为以农业为主,工业则相对落后。但是由于沿海地区污染较小,人类活动强度较低,干扰不大,加上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环境容量大,自净能力强,因此,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较好。2.5 景观高、低对比度兼有景观斑块、廊道和基质的不同组合方式造成的相邻景观要素的差异程度构成了景观的对比度[24]。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和程度的差异,造成了江苏沿海高、低对比度兼有的景观结构。从沿海生态旅游开发的角度看,大部分海堤内外的各异质性景观基质的边缘较宽,表现出较低对比度的旅游景观结构,从陆到海依次形成深绿色的林带、浅绿色的草场带、艳红色的盐蒿带及泥质光滩。沿海陆地和部分海堤内外由于受各种地貌分割和人类活动影响,景观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多样,景观斑块复杂多样,呈现出复杂的异质镶嵌。如连云港附近的花果山、石棚山、孔望山、高公岛及连岛旅游度假区等景观斑块呈现出粒径小、密度大的细粒镶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