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海岸带景观及其生态旅游的开发

江苏海岸带景观及其生态旅游的开发

江苏海岸带景观及其生态旅游的开发
江苏海岸带景观及其生态旅游的开发

第28卷 第1期2010年3月

海 洋 学 研 究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S

Vol.28 No.1

Mar .,2010

文章编号:10012909X (2010)0120080208

收稿日期:20092042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01006);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505032)作者简介:李加林(1973-),男,浙江台州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海岸带环境与资源开发研究。

江苏海岸带景观及其生态旅游的开发

李加林,杨晓平,童亿勤,王益澄

(宁波大学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浙江宁波 315211)

摘 要:海岸带是陆地、海洋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生态过渡地带,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非常独特的景

观资源。由于人口增长和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海岸带环境遭到破坏而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险,保护海岸带景观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对海岸带的可持续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江苏海岸带异质景观的形成是受自然驱动要素和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江苏海岸地貌演化、气候水文条件、土壤植被条件等自然要素和台风暴潮灾害、米草引种和人类开发活动等干扰。江苏海岸带景观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多样性、生态的脆弱性、环境质量较高和高、低对比度兼有等特征。从风景地貌学和旅游开发角度考虑,将江苏海岸带景观划分为北部山海景观类、中部滩涂景观类和南部河口景观类,并在景观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出景观亚类和景观型两个层次。提出了加强景观生态建设,维持景观的异质性,建设射阳河—新洋港流域的荷兰式国家低地生态公园和盐城国家海洋湿地生态公园,适度开发沿海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旅游,打造北部山海景观生态旅游特色项目,深入开发南部江海交汇景观,挖掘海岸带旅游景观资源的文化异质性,以及启动辐射沙洲海洋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和建设8项生态旅游规划。

关键词:海岸带景观;景观生态学;旅游开发;江苏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海岸带是海陆相互作用强烈的复杂地带,是地球系统中人地关系研究的重点地带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关键地区[1]。作为对环境响应极其敏感的生态交错带,其景观生态学研究正受到广泛关注。海岸带景观作为海洋景观与陆地景观的边界,具有突出的空间异质性。近年来,国外学者在海岸森林景观格局[2]、景观退化[3]、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效应[4]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我国海岸带景观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海岸带景观生态特征分析[5]、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6-7]、土地利用及城市化等人类活动的景观效应[8-10]、土地利用格局变化[11]等方面。但是,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研究海岸带景观的旅游开发利用,在我国尚不多见[12]。本文主要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探讨江苏海岸带景观及其保护性旅游的开发,以期为未来江苏海岸带景观生态保护及生态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 异质景观的形成条件

景观异质性的形成是自然驱动要素和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13]。自然驱动要素主要是指在景观发育

过程中,对景观形成产生影响的正常自然因素(不包括各种灾害事件),它们常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产生作用,导致异质景观的形成。干扰是自然界无处不在的一种现象,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并成为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突出作用是导致景观要素的改变和景观结构的重建[14]。

1.1 海岸地貌演化

隋唐代之前,江苏海岸为延续数千年的堡岛海岸景观,沿岸沙堤、泻湖和横穿沙堤的汊道遍布整个苏北海岸[15]。1128年黄河南北分流至1494年全流夺淮期间,丰富的泥沙供给,使海洋动力作用居相对次要地位,沙质海岸被改变,形成岸线长达884km的淤泥质海岸湿地。1855年黄河北归,尾闾由山东利津入海后,巨量的黄河泥沙来源突然消失,海洋动力条件与泥沙条件的对比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江苏海岸及岸外沙洲又重新开始调整[15]。北部废黄河尖、废黄河三角洲前缘及南部吕泗海岸受侵蚀而急剧后退,河口沙嘴和口外沙体渐被夷平,形成侵蚀型海岸景观。与此同时,中部海岸继续淤长,其泥沙主要来源于废黄河三角洲及其水下部分与岸外沙洲,形成淤长型湿地景观。南部海岸则为长江河口2三角洲景观。1.2 气候水文

江苏沿海为暖温带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呈现季风气候与滨海气候的双重特征。气温适宜,年平均气温为13.1~15.0℃,南北相差1.9℃,日照充足,全年太阳总辐射量达461~578kJ/(cm2?a),灌溉总渠南北年日照时数的差值最大达300h。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南部多于北部[16]。过渡性的气候类型形成了江苏沿海多样性的生物景观类型。东海前进潮波系统与南、黄海旋转潮波系统在江苏沿海中部水域的条子泥汇聚,形成岸外辐射沙洲景观;南部长江河口为长江水、东海水和黄海水的三水交汇之处,为另一种汇聚流景观。

1.3 土壤植被

土壤作为景观变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其变化有利于植被的发育演替,同时植被的演替也对土壤类型和土质状况产生影响。江苏沿海地势开阔,地形平坦,生态类型的演替、地理景观的空间变化和土壤类型的发育基本一致,地带性土壤北部为棕壤、砂姜黑土,南部为黄棕壤;广阔的沿岸平原、海堤以外潮间带内分布着滨海盐土,堤内老垦区主要分布着潮土[16]。淤泥质滨海盐土上发育的植被以禾本科、莎草科、藜科和引进的米草植被为主,为江苏海岸的主要植被景观;砂质海岸的海滩与沙堤上分布着海岸沙生植被,草本沙草植被主要有沙引草、筛草、矮生苔草等,灌木沙生植被主要有单叶蔓荆、柘刺等。滨海盐土植被与沙生植被皆为隐域植被。基岩港湾海岸的丘陵低山,分布着海岸山丘植被,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混交林景观[16]。1.4 台风暴潮等灾害

由于海洋环境条件复杂多变,江苏沿海经常受到来自海洋的自然灾害影响,其中台风暴潮是造成景观变化的最主要自然干扰[16-17]。台风引起的风暴潮与天文大潮相遇后,常形成特大风暴潮灾害,影响江苏沿海生态景观格局。台风暴潮不仅可以通过强大的海浪破坏港口、工程、道路和海堤,形成各种干扰斑块景观,而且还能通过对岸滩的短期强烈侵蚀造成部分湿地景观斑块和廊道的消失。同时,风暴潮灾害向陆地纵深发展,还会给农业湿地景观带来巨大破坏,造成防护林、经济林损毁,农田淹没,盐田淌化,水面养殖流失等,甚至危及渔民生命安全。1997年11号台风在江苏境内肆虐达48h之久,引发的风暴潮使沿海景观格局受到严重破坏,造成海堤损毁331km,护坡损坏808处,决口27处,损失土方5.65×106m3、石方6.0×105m3,直接经济损失达53.4亿元[18]。1.5 米草的引种

植物外来种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是相当复杂的。外来种的引入可能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但它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引起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导致整个景观的演替[19]。

江苏省于1963年和1979年从美国分别引种大米草和互花米草,经过几十年的繁育,大米草和互花米草已成为现今江苏滩涂湿地景观中的主要基质植被,米草面积已超过150km2。米草的引种使得淤泥质海岸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的演替,扩大了江苏淤泥质海岸植被的分布范围,占据了高潮带下部至中潮带上部的粘土、壤土及粉砂、细砂质原本光裸的广阔滩面,并改造了原生淤泥质湿地的植被类型及演替序列。在侵蚀型海岸,互花米草已成为单一植被类型。

1.6 人类开发活动

江苏沿海地区的开发历史悠久,西汉吴王刘濞煮海为盐,唐代李承修筑捍海堤堰,北宋范仲淹重修并延长捍海堤[16]。建国后,江苏沿海围垦面积达25万hm2,沿海人民筑堤围垦、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发展农、盐、渔等各产业,传统农业景观颇具特色,通盐地区已成为江苏省和全国商品棉生产基地之一,淮北地区成为全国闻名的盐场[16]。到20世纪50年代末,江苏沿海已建成了南北连成一体的海堤。堤内围垦的湿地形成了鱼塘、虾池、棉田等各种农业景观,堤外则发展滩涂增养殖业。但是,由于匡围的速度远大于堤外湿地景观恢复的速度,使得堤外湿地面积越来越少,潮滩逐渐陡化,原来数公里宽的白茅2大穗结缕草

?

1

8

?

李加林等:江苏海岸带景观及其生态旅游的开发

景观与盐蒿景观现仅余二三百米宽,有的岸段堤外原生湿地景观已完全消失。

2 景观特征

2.1 景观结构的复杂性

江苏沿海地区生态旅游景观结构复杂,海堤以外基质包括浅海、裸滩、盐沼等类型,而海堤之内的景观基质则成分多样,伴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显得更加复杂。从沿海陆地到浅海,生态旅游景观包括山体、沿海森林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沙生植被生态系统、潮间带盐沼生态系统、裸滩生态系统、沙洲和岛屿生态系统及浅海生态系统等,个别生态系统仅在部分岸段出现。新、老海堤及防护林与20多条入海河流和众多的条带状河口湾生态系统作为廊道把平行于海岸线的基质景观分割成相对独立的斑块景观。

2.2 景观功能的多样性

江苏沿海景观由多种生态系统组成,功能具有多样性。它们在促进该地区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这些不同的生态系统则分别表现为山地、海岸、岛屿等地文景观,海滨浴场、温泉、深潭瀑布、河口湾、潮汐流、汇聚流等水域景观,海市蜃楼、舒适气候等气候天象景观,珍禽异兽、海洋生物、草场森林、奇花异卉、水果珍品等生物景观,摩崖石刻、海堤遗迹、水利工程、海上运动设施等人文景观。

2.3 景观的生态脆弱性

海岸带位于海洋与陆地的过渡地带,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技术圈相互作用最敏感、最活跃的地带,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极易诱发系统突变,因此景观生态脆弱性明显。海平面上升使得有些岸段侵蚀后退与潮滩下蚀加剧,侵蚀海岸范围扩大,潮滩与海岸湿地减少,排水能力下降,洪涝灾害加剧,盐水入侵和低洼农田盐渍化加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台风暴潮加剧并威胁海岸工程安全,对沿海景观产生重大影响[20-21]。同时,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围垦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等对江苏沿海景观的改造和破坏也相当明显。

2.4 景观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尽管近年来经济得到较快增长,但除苏南外,与其它沿海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是江苏省的经济低谷区及全国沿海经济的“断层带”。江苏沿海三市土地面积占全国临海经济带的11.8%,人口占13.57%,但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 DP)却只占全国的4175%,人均GDP不到全国沿海地区的35%,经济密度仅为全国临海经济带平均水平的40%[22-23]。就江苏省内而言,沿海三市的人均GDP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970元,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且其产业结构为以农业为主,工业则相对落后。但是由于沿海地区污染较小,人类活动强度较低,干扰不大,加上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环境容量大,自净能力强,因此,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较好。

2.5 景观高、低对比度兼有

景观斑块、廊道和基质的不同组合方式造成的相邻景观要素的差异程度构成了景观的对比度[24]。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和程度的差异,造成了江苏沿海高、低对比度兼有的景观结构。从沿海生态旅游开发的角度看,大部分海堤内外的各异质性景观基质的边缘较宽,表现出较低对比度的旅游景观结构,从陆到海依次形成深绿色的林带、浅绿色的草场带、艳红色的盐蒿带及泥质光滩。沿海陆地和部分海堤内外由于受各种地貌分割和人类活动影响,景观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多样,景观斑块复杂多样,呈现出复杂的异质镶嵌。如连云港附近的花果山、石棚山、孔望山、高公岛及连岛旅游度假区等景观斑块呈现出粒径小、密度大的细粒镶嵌格局。

3 景观分类系统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生态类型划分的基础[25],运用尺度变换分析和尺度效应研究方法,参考景观生态分类方法和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26-27],从风景地貌学和旅游开发角度考虑,将江苏海岸带景观划分为景观类、景观亚类和景观型3个层次(包含和从属关系),景观型是最基本的层次,按规模和重要程度可进一步分为并列关系的景观域、景观段和景观元3种类型(表1、图1)。

3.1 北部山海景观类

江苏沿海南、北地貌特征有显著差异,北部属华北地台,地壳以长期上升为主。山体、丘陵、岛屿、沙滩构成了北部山海景观类,分布于连云港市兴庄河口以北地区,岸线总长约70km。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长分别为40km和30km。东西连岛和秦山岛等岛屿也为基岩海岸。

在众多的地貌类型中,山体是构景的基本要素。江苏沿海山地、丘陵受岩性、构造和风化等内外营力作用,常于广阔的平原之上或大海之滨,形成雄伟的峻峰峭壁和各种秀美的微地貌,改变了沿海平原的地貌格局,增加了自然景观的层次和异质性。此外,山

?

2

8

?海 洋 学 研 究28卷1期

体上的古刹殿塔,在绿郁葱笼和云雾缥渺的环境中时隐时现,登山远眺,给人一睹寰宇之感。山海景观类兼有山地和海洋的双重风光,在现代生态旅游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山海景观类包括山体、海岛和沙质海岸3种景观亚类,各景观亚类又包括若干景观型,如云台山景观型包括大花果山景观域、高公岛景观段和宿城景观段;海州湾景观型包括海州湾度假区景观段和徐福出海口遗址景观元;孔望山景观型只包括一个孔望山景观段。3.2 中部滩涂景观类

兴庄河口至吕泗岸段为中部滩涂景观类。该景观类北段由于黄河改道,以侵蚀为主,形成了侵蚀型海岸旅游景观亚类;南段为东海前进潮波与黄海旋转潮波辐聚区,受废黄河三角洲侵蚀泥沙南下和长江入海泥沙北上的双重影响,形成淤长型海岸旅游景观亚类和独特的辐射沙洲景观亚类,其中吕泗海岸为侵蚀型海岸。侵蚀型海岸景观亚类包括废黄河三角洲海岸景观型和吕泗沿岸景观型。江苏中部海积平原沿

表1 江苏沿海景观分类系统

Tab.1 Classification systems of the coastal landscape in Jiangsu

景观类景观亚类景观型景观域、景观段或景观元

北部山海景观山体景观亚类

海岛景观亚类

沙质海岸景观亚类

云台山景观型大花果山景观域

宿城景观段

高公岛景观段

孔望山景观型孔望山景观段

桃花涧景观型桃花涧景观段

石棚山景观型石棚山景观段

大伊山景观型大伊山景观段

典型岛屿景观型连岛景观域

秦山岛景观域

海州湾景观型海州湾度假区景观段

徐福出海口遗址景观元

中部滩涂景观侵蚀型海岸景观亚类

淤长型海岸景观亚类

辐射沙洲景观亚类废黄河三角洲海岸景观型滨海海堤景观段

贝壳堤景观元

黄河故道景观段

废黄河口

吕泗沿岸景观型牡蛎礁景观元

吕泗渔港景观段

河口湾2港口景观型射阳河口—新洋港景观域

灌河口景观段

大丰港景观段

典型滩涂湿地景观型珍禽自然保护区景观域

麋鹿保护区景观域

中华鲟保护区景观段

草场景观段沿岸森林景观型沿岸森林景观段

东沙景观型

条子泥景观型

蒋家沙景观型

东沙景观段

条子泥景观段

蒋家沙景观段

南部河口景观海2河交汇景观亚类长江口北支湿地景观型北支沙岛景观域

北支岸滩景观段

圆陀角景观型圆陀角景观段

?

3

8

?

李加林等:江苏海岸带景观及其生态旅游的开发

图1 江苏海岸带景观分类图

Fig.1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astal landscape in Jiangsu

岸为淤长型海岸景观亚类,包括河湾2港口景观型、典型滩涂湿地景观型和沿岸森林景观型。辐射沙洲景观亚类位于江苏近岸浅海区,由一系列向外辐射延伸的水下沙脊组成,其范围北起射阳河口,南至长江口,由70多条沙脊与潮流通道组成,沙洲上水文和地貌类型独特,海洋生物链丰富,是江苏沿海的重要旅游湿地景观[15]。东沙、条子泥和蒋家沙是面积较大的3片沙洲,低潮出露面积分别为693.73、505和124.65km2,分别形成东沙景观型、条子泥景观型和蒋家沙景观型。

3.3 南部河口景观类

该区位于吕泗以南的南通市地界,属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以持续沉降新构造运动为特点,由于长江入海口的偏转,形成河口2三角洲平原海岸景观,大部分地区为明清时代的河口沙洲逐渐淤高、并陆而成,地势平坦而低矮,成陆时间仅100~400a,为典型的新生河口景观类[16]。该类只包括海2河交汇景观亚类。该类景观的特色是江(长江)海(黄海和东海)交汇,由圆陀角景观型(仅含圆陀角景观段)和长江口北支湿地景观型组成。长江口北支湿地景观型包括北支沙岛景观域和北支岸滩景观段。长江口北支江口狭窄,潮流顶托,逢大潮汛时,有似钱塘江大潮之奇观;如遇久雾初晴,海上时有海市蜃楼之奇景。海上沙脊小岛,原始生态的植被、动物等生物资源丰富,是开展生态观光、农业观光和休闲度假的绝佳之地。

4 景观的生态旅游开发

4.1 加强景观生态建设,维持景观的异质性

景观生态建设指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建为基本手段,将人类活动对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正向的良性循环,优化和美化景观,发挥景观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综合价值[28-29]。江苏海岸带旅游景观具有生态敏感性和脆弱性,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旅游开发活动都可能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和景观退化,影响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江苏海岸带旅游景观开发规划中必须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考虑海岸带旅游景观的生态脆弱性,进行景观生态建设和规划,在保护和维持景观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景观生态建设应以突出沿海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的异质性为目标,以景观特色吸引游客[30]。从宏观尺度上看,应注意调整旅游景观空间格局,协调旅游景观生态系统之间及旅游景观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江苏沿海部分生态旅游景观(如辐射沙洲景观、丹顶鹤保护区、麋鹿保护区、花果山景观)的异质性明显,是国内乃至是国际上独有的景观,在进行景观生态建设中,要注重对这些关键景观的设计,以维持景观的异质性,增强景观的稳定性,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2 建设射阳河—新洋港流域荷兰式国家低地生态公园

射阳河口—新洋港景观域所在的射阳河、斗龙港和新洋港等水道及其所在流域为典型的潮汐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平均高程为3m左右,坡降一般为0102‰~0.2‰[31]。该区水域辽阔,河渠密集,河流水面与平原地面高差极小,村庄、森林、田野与水面贴近,富于水乡韵味。其地貌、水文、植被、气候等自然条件与荷兰内陆低地十分相似,符合建设树木茂密、桃园密布、田园锦绣、河网纵横、游船穿梭、游人如织的荷兰式国家低地公园的基本条件。

国家低地生态公园的建设要立足于整个流域,其环境、交通、水利等建设都要符合潮汐平原低地的特点,制订相应的规划和环境保护对策。目前,低地生态公园的建设必须解决建筑零乱、绿化较差等问题,整个流域不能有污染性的工业存在,以免低地的生态环境受损。可先开发射阳河的牛轭湖及下游河段,利

?

4

8

?海 洋 学 研 究28卷1期

用轻悠、宁静的自然湖面,开展水上游览项目,在河湾内建造度假别墅、码头,作到建筑风格与景区环境互相协调。

4.3 建设盐城国家海洋湿地生态公园

江苏盐城的滩涂湿地是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滩涂湿地。湿地区内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背景,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的双重影响,光热条件适宜,四季分明,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已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湿地区内目前已建有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和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已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盐城海滨建设国家海洋湿地生态公园有利于调整景观格局,实现社会2经济2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建设国家海洋湿地生态公园,要以两个自然保护区景观域为重要依托,搞好村庄、海堤和河岸的绿化工作,并随着沿海公路的建成,规划公园内的公共交通网络,开辟自行车、步行和汽车自助旅游线路。区内家庭旅馆、汽车旅馆、青年旅馆的建设也应统一规划,建筑不宜高大,应以当地风格为主(如地道的滨海草房),不求豪华,但求整洁、朴素、舒适,使这些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其本身就构成新的景点。必须强调的是,湿地公园的建设要让当地老百姓能够获益,促使他们主动爱护环境,实现公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4.4 适度开发沿海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旅游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保护各种重要的景观生态系统及其环境,拯救濒于灭绝的物种,保护自然遗产而划定进行保护和管理的特殊地域的总称[32]。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自然历史遗产,维持景观异质性,促进科研、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苏沿海地区自然生态景观独特,目前已建或拟建的自然保护区较多,有盐城国家级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东灶港牡蛎礁生态保护区、连云港前三岛鸟类自然保护区、废黄河故道自然保护区等湿地自然保护区;有江苏中部海域辐射沙洲汇聚流保护区和长江口北支汇聚流生态系统保护区等汇聚流保护区;有秦山岛、东西连岛、后云台山、竹岛和鸽岛等典型海蚀地貌景观自然保护区。历史遗迹保护区有盐城沙岗、海州湾古贝壳堤、云梯关古淮河口遗址和范公堤等。另外,云台山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也具相当规模。

毫无疑问,自然保护区应以保护景观异质性为首要目标,同时区内生态旅游的发展,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科研、监测和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及保护区资金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必须避免进入核心区,宜在缓冲区和实验区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区,进行适度开发。以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来积累开发和保护的经验,可实现自然保护区的良性发展。

4.5 打造北部山海景观生态旅游特色

江苏北部山海景观类集中了江苏省内仅有的基岩、砂质海岸和所有基岩岛屿景观。为打造北部山海景观特色生态旅游,首先可优化海滩养护、扩大旅游岸线使用长度,提高海滩环境容量,开发西墅海岸和竹岛;其次,对连岛的明珠———苏马湾进行景观优化,对海面、岩滩、海底、山林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开发;第三,深入挖掘海岛文化内涵,将连岛建成“浪漫岛、文化岛和景观岛”;第四,开发海蚀景观资源、扩大海域游览面积,将花果山景观建成集山海风光于一体的精品旅游区。

4.6 深入开发南部江海交汇景观

江苏海岸南部地处长江与海洋交汇之处,江海风光蔚为壮观,并孕育出独特的江海文化。利用该区淤泥质海岸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可在如东建设我国第一个位于淤泥质海岸的国家级如东海洋生态旅游度假区。利用江海交汇处生物资源丰富、环境质量良好的优势,可建立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我国最重要的河口湿地,并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利用草煎盐业悠久的盐文化,在南通建立草煎盐业博物馆,以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及旅游价值。利用东灶港内我国仅有的、罕见的淤泥质潮滩牡蛎礁,可建设牡蛎礁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区,并结合毗邻滩涂和海上其它风光资源,开展生态旅游。

4.7 挖掘海岸带旅游景观资源的文化异质性

江苏沿海平原独特的发展史,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海洋佛教文化、海洋草煎盐业文化、海涂盐垦文化、治淮文化、海洋渔业文化、湿地生态文化、山海文化等独特的海洋文化。

生态旅游既是一种益智活动,又是一种审美活动,这要求生态旅游产品要有较高的文化品位[33]。在江苏海岸带旅游景观异质性维持中,除保证维持自然景观的异质性外,更应注重挖掘其文化内涵,以进一步提高海洋旅游景观异质性的海洋特色。其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海洋文化景观的开发可与其它自然

?

5

8

?

李加林等:江苏海岸带景观及其生态旅游的开发

景观相结合,如建设集参与性、娱乐性和文化性为一体的专项文化景观等。盐垦文化、渔业文化景观专项的开发,可选择资源丰富、交通与经济条件相对好的地区作为基地,突出地域农业文化和渔业文化特色,展示乡村民情民俗及质朴、宁静、悠闲的氛围,通过采茶、摘果、观渔、采文蛤、品海鲜等活动来丰富游客体验活动,感受景观文化异质性之美。

4.8 启动辐射沙洲海洋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及建设工作

江苏岸外辐射沙洲中最大的沙洲(东沙景观段)及其与隔西洋相对的沿海滩涂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在地貌形态和水文动力条件上具有特殊性,区内生物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等特征,与西欧和美国的海底沙脊群不同,其形成和演变已引起国内外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完全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申报的要求,若能申报成功,则有望实现我国世界海洋自然遗产“零”的突破。因此,成立专门机构,加强辐射沙洲的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对辐射沙洲自然综合体景观的全面调查,启动世界自然遗产申报程序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PERN ETA J C,MILL IMAN J https://www.doczj.com/doc/ba18868075.html,nd2ocean interactions in t he

coastal Zone(LOICZ):Implementation plan[R].Stockholm:The International Geo Sphere2Biosphere Programme,1995:1-12. [2]KENN ED Y R S H,SPIES T A.Dynamics of hardwood patches

in a conifer matrix:54years of change in a forested landscape in Coastal Oregon[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5,122(3):363-374.

[3]O T TO R,TRΒSI B O,KIENAST F.Degradation of an arid

coastal landscape in relation to land use changes in Sout hern Tene2 rife(Canary Islands)[J].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 s,2007,70

(3):527-539.

[4]ALONSO2P?REZ F,RU IZ2L UNA A,TU RN ER J,et https://www.doczj.com/doc/ba18868075.html,nd

cover changes and impact of shrimp aquaculture on t he landscape in t he Ceuta coastal lagoon system,Sinaloa,Mexico[J].Ocean& Coastal Management,2003,46(627):583-600.

[5]赵羿,吴彦明,孙中伟.海岸带的景观生态特征及其管理[J].应用

生态学报1990,1(4):373-377.

[6]陶丽华,朱晓东,桂峰.苏北辐射沙洲海岸带农业景观生态分析与

优化设计[J].环境科学,2001,22(3):118-122.

[7]汪永华,李若英.海南岛东南海岸带景观生态规划[J].地域研究与

开发,2006,25(5):103-107.

[8]陈国强,陈鹏.城市化过程中海岸带景观异质性变化及其景观生

态效应的初步研究———以厦门市马銮湾地区为例[J].海洋学报, 2004,26(4):89-95.

[9]彭建,王仰麟,刘松,等.海岸带土地持续利用景观生态评价[J].地

理学报,2003,58(3):363-371.

[10]陈利顶,傅伯杰.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影响分

析[J].生态学报,1996,16(4):337-344.

[11]李加林,许继琴,童亿勤,等.杭州湾南岸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变化

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6):709-714.

[12]翁毅,周永章,张伟强,等.基于景观生态的亚热带沿海景观及旅

游保护性开发探讨———以福建省为例[J].人文地理,2006,21

(3):57-61.

[13]赵玉涛,余新晓,关文彬.景观异质性研究评述[J].应用生态学

报,2002,13(4):495-500.

[14]陈利顶,傅伯杰.干扰的类型、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J].生态学

报,2000,20(4):581-586.

[15]张忍顺,陈才俊.江苏岸外沙洲演变与条子泥并陆前景研究[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8-30.

[16]任美锷.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R].北京:海洋

出版社,1986:1-121.

[17]陆丽云,陈君,张忍顺.江苏沿海的风暴潮灾害及其防御对策[J].

灾害学,2002,17(1):26-31.

[18]江苏农业资源开发局.江苏沿海垦区[R].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9:20-51.

[19]彭少麟,向言词.植物外来种入侵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J].生

态学报,1999,19(4):560-568.

[20]施雅风,朱季文,谢志仁,等.长江三角洲及毗连地区海平面上升

影响预测与防治对策[J].中国科学:D辑,2000,30(3):225-232.

[21]杨桂山,施雅风,张琛.江苏滨海潮滩湿地对潮位变化的生态响

应[J],地理学报,2002,57(3):325-332.

[22]颜银根.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历史及现状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8,9(3):37-41.

[23]李明宇.江苏沿海经济带现状及发展战略思考[J].江苏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4,6(2):75-78.

[24]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1:59-61.

[25]FORMAN R T T.The etics of isolation,t he spread of disturb2

ance,and landscape https://www.doczj.com/doc/ba18868075.html,ndscape Heterogeneity and dis2 turbance[M].New Y ork:Springer2Verlag,1987:213-229. [26]王仰麟.景观生态分类的理论方法应用[J].生态学报,1996,7(增

刊):121-126.

[27]郭来喜,吴必虎,刘峰,等.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

[J].地理学报,2000,55(3):294-301.

[28]柯美红,黄义雄.福建沿海地区的景观生态建设途径探讨[J].生

态学杂志,2002,21(6):77-80.

[29]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R].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245-248.

[30]赵毅,牟松.突出特色是旅游规划的灵魂[J].经济地理,2002,22

(5):624-627.

[31]陈晓玲,王腊春,朱大奎.苏北低地系统及其对海平面上升的复

杂响应[J].地理学报,1996,51(4):340-348.

[32]李文华.中国的自然保护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40.

[33]程占红,张金屯.生态旅游的兴起和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

2001,21(1):110-113.

?

6

8

?海 洋 学 研 究28卷1期

Exploitation strategy of the coastal landscape

ecotourism in Jiangsu

L I Jia 2lin ,YAN G Xiao 2ping ,TON G Yi 2qin ,WAN G Y i 2cheng

(Coast al Resources and Envi ronment Research Center ,N i ngbo U ni versit y ,N i ngbo 315211,Chi na )

Abstract :Coastal zone is t he ecotone where terrest rial ecosystem and marine ecosystem interact s.It is a very unique and important nat ural landscape for t he mankind.However ,pop ulation growt h and unreasonable develop ment of t he zone has resulted in t he dest ruction of t 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xhaustion of resources of t he zone.Therefore ,protection of t he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and ecological integrity is very important fo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 he coastal zone.The formation of t he heterogeneity of t he coastal landscape in Jiangsu is resulted f rom bot h t he nat ural driving factors and interference factors.The nat ural driving factors include geomorp hic evoloution of t he coastal zone ,climate feat ures ,p hdrodynamic process ,soil and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etc.The interference factors include disasters of storm surge ,spartina int roduc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etc.The coastal zone landscape in Jiangsu is characterized by it s st ructrural complexity ,f unctional diversity ,ecological frangibility ,high quality and du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cont rast.From t he viewpoint of landscape geomorp hology and tourism develop ment ,Jiangsu coastal landscape is divided into t hree part s ,t he mountain and sea landscape in t he nort h ,t he tidal flat landscape in t he middle and t he est uarine landscape in t he sout h ,based on which it is f urt her divided into landscape subtype.Finally ,eight initiatives are suggested for t he exploitatio n of t he coastal landscape resources in Jiangsu ,t hat is ,st rengt hening landscape eco 2construction ,maintenance of t he heterogeneity of t he landscape ,const ruction of a national lowland ecological park of Holland type in Sheyang Rive 2Xinyang Harbor basin ,co nstruction of Yancheng national marine wetland park ,develop ment of ecotourism resources of t he nat ural reserves app ropriately ,develop ment of characteristic ecotourism in t he nort h ,develop ment of ecotourism of t he est uarine landscape in t he sout h ,tapping t he cult ural heterogeneity of ecotourism landscape ,and starting application for world nat ural heritage of t he radiate shoal of t he Yellow Sea.K ey w ords :coastal landscape ;landscape ecology ;tourism exploitation ;Jiangsu

?

78?李加林等:江苏海岸带景观及其生态旅游的开发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生态旅游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模式调研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同时,也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城乡之间的差距(包括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基础设施的差距、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等等)也正在加速扩大,城乡之间的矛盾也越积越深。近年来,党中央之所以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提出要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广大农村应如何作为?本文以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实例,进行了调研和探索。现将主要成果报告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内涵及重要地位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源于上个世纪的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从而使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等方面逐步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我国城乡之间的各种经济、文化等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城乡一体化思想受到我国领导、学者和社会群众的普遍重视。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之后,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必

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深刻表明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 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等多种措施,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而生态旅游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一种绿色有效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旅游以及农业体验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即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主要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

浅析西宁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2011届毕业生:存档号: 毕业论文题目 浅析青海乡村旅游的发展 专业: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 班级:景区09(01)班 学生姓名:布音白力格 指导教师:张晓兰 完成时间: 2012年5月

浅析西宁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摘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物、文化传统、风情风俗、体育娱乐等四大类型。生态旅游资源是:以生态美吸引游客,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具有较高观光,欣赏价值的生态旅游活动对物,可供生态旅游者感知、享受、体验自然生态功能与价值的资源。 Abstract: tourism resources is the prerequisit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tourism. Tourism resources mainly include natural tourist resources and tourist resources of the human landscape. Natural tourist resources including mountains, canyons, lakes, rivers, forests, volcano, beach, hot spring, wildlife, climate, landform, hydrolog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biological climate. Tourist resources of the human landscape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achievements, eating, shopping, arts and culture,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can be summarized as humanitarian scenery, cultural traditions, customs,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in four categories.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 taking ecological beauty attracts tourists, tourism industry by. In the premise of protection, can produce sustainable ecological tourism integrated benefit, have a high appreciation of the value of tourism, ecological tourism activities on the matter, for ecological tourist perception, experience, enjoy the natural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values of the resources.(把底纹去掉)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resources

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

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基本情况 长寿湖是重庆市最大的湖泊旅游风景区,位于重庆市域中部、主城区东北方向,长寿区、垫江县和涪陵区交界处。长寿湖水域主体位于长寿区境内东北部,水域北部位于垫江县境内,在行政区划上分别跨长寿区长寿湖镇、临封场镇、双龙镇、云集镇和垫江县兴隆镇。长寿湖风景区距离重庆主城区130千米,距离长寿区政府所在地凤城镇28千米。1992年元月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命名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已纳入“魅力重庆一日游”旅游线路,是休闲娱乐、度假避暑及水上运动的理想去处。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被称为“西南内海”,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长寿湖水库总容量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千米,调节库容亿立方米。 资源及建设条件评价 自然条件:长寿区地质构造属于压应构造形迹,具有闭斜紧闭、向斜开阔和陡倾纵横张裂隙发育的特征。风景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河谷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为主。 长寿湖风景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由河流型生态系统演变为湖泊型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局部气候,主要表现为水体和地形热源效应、谷地效应、冷暖效应和缓冲效应。区内常年平均气温为摄氏度;月平均气温以八月份最高,累年平均气温为摄氏度;以一月份最冷,累计平均气温摄氏度。

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摘要 生态旅游近几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绿色旅游消费,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且必然的选择。生态旅游的类型极多并且是一种依赖当地资源的旅游、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同时生态旅游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促进资源实现市场价值,而且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浅析了生态旅游的类型以及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简要分析,以便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 关键字: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类型浅析发展趋势和前景

目录 1 绪论 (1) 2 生态旅游的概念 (2) 3 生态旅游现状 (3) 4 生态旅游的类型 (5) 4.1 陆地生态旅游 (5) 4.1.1 森林生态旅游 (5) 4.1.2 草原生态旅游 (5) 4.1.3 荒漠生态旅游 (6) 4.1.4 湿地生态旅游 (6) 4.2 水体生态旅游 (6) 4.2.1 海洋生态旅游 (6) 4.2.2 河流生态旅游 (7) 4.2.3 湖泊生态旅游 (7) 4.2.4 温泉生态旅游 (7) 4.3 人工生态旅游 (8) 4.3.1 农业生态旅游 (8) 4.3.2 城市生态旅游 (8) 4.4 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8) 4.4.1 宗教生态旅游 (8) 4.4.2 民俗生态旅游 (9) 5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和前景 (9) 总结 (11)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12)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标准版)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 (标准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标准版)导语:工作计划是我们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制订工作计划不光是为了很好地完成工作,其实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更快地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项目负责人: .9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区地理位置及范围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依据 四、规划期限 第二章风景旅游资源及评价 一、区域概况 二、风景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三、风景旅游资源特点 四、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五 、总体评价 第三章区域形象设计与旅游项目策划 一、景区性质 二、主题形象设计 三、旅游项目总体构思 四、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 第四章功能分区与分区规划要点 一、功能分区 二、规划结构 三、分区规划要点 第五章旅游区容量与服务设施规划 一、旅游区容量计算 二、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旅游资源与生态保护规划 一、环境影响评估 二、保护措施 第七章配套规划 一、旅游交通规划 二、建筑风貌规划 三、给排水、供电与电讯规划第八章旅游市场开发策略规划 一、市场机会分析 二、客源市场定位 三、市场开发策略 第九章规划实施建议 一、分期建设计划 二、旅游人才及教育计划 三、开发体制与政策建议 附件一:规划图纸

关于当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当前生态旅游现状情况 (一)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调查显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二)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区域和城郊的一些风景区受到冲击。有的地方在风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企业、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有的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葺,在山林古刹安置电器设备,铺设人造大理石、地砖,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自然本色极不和谐;有的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这些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 (三)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湘区武陵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米3,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我国水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全国135条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条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饮用标准了。如饮用滇池水源的地区,已成为昆明市传染病和许多疾病的高发区。黄河断流达266天,87%的河段水质达四级污染,尤其是近几个月来,黄河干流中游河段遭到严重污染,水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酱色的污水散发着刺鼻的异味,鱼已死光,连浇地都不能用,对河南省沿黄河各城市饮用水造成危胁。这是黄河历年来发生的最严重污染。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污染。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日趋严重,目前已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主要措施: (一)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自然环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不顾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

风景名胜区违建案例研究分析

风景名胜区违建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题目:风景名胜区违建案例分析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摘要】风景名胜区既是人类的物质财富,又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其立法保护是该区域环境保护工作一个重要方面。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与此相对应的是风景名胜区由于法规的不健全,破坏日益加剧。[1] 【关键词】园林景观法规风景名胜区违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制定完善的园林建设法规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法制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制化是现代社会的主演特征之一,也是城市绿化建设合理性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之一。[2] 园林景观法规是一门研究园林绿化与城市绿化、城市规划、城镇建设、风景名胜区与公园管理、环境保护等项事业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法律关系,并依法从事园林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一门学科。园林作为一项公共事业与城市规划、城市的绿化和美化、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等密切相关。园林的生产和建设作为一项产业,不可避免地与一些经济、行政、环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相联系。自然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违反这些法规和政策的事件。 案例一:湖南张家界天梯被停运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成“百龙天梯”后,在黄金周期间运行良好,大部分旅游者都选择乘坐电梯。这部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世界第一户外观光电梯”已被正式停运,目前还不知何时恢复营运。这部吃掉1.2 亿人民币才建起来的庞然大物垂直高度达326 米,游人乘坐“天梯”只需两分钟便可从山谷直达山顶,免去了攀登的辛苦。然而就是这部看上去既方便了游人、又

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经济系统构架研究_以湖南为例

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经济系统构架研究 ———以湖南为例* □唐 婧 摘 要:低碳旅游与循环经济存在着共同发展的基础,即低排放与高利用。湖南发展旅游面临着能源缺乏、旅游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通过对旅湘游客的问卷调查、游客碳足迹及旅行社旅游线路安排的分析,提出构架湖南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经济系统,以期实现湖南旅游产业的创新和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旅游 碳足迹 循环经济 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10)05-131-04 湖南是旅游资源大省,同时也是能源缺乏的省份。在当前,省内旅游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日益退化的情况下,思考发展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经济,符合湖南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而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庄贵阳(2005),提出低碳经济是依靠技术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1]付允(2008)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的。[2]王克群(2009)则认为所谓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是要提高能源的效率,转变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的排放。[3] 最早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之间关系的是刘啸(2009),他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改变中国人生活方式的理念和措施,而低碳旅游则是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在旅游过程的食、住、行中进行节能和减少CO2的排放。[4]黄文胜谈到,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并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实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的旅游方式。[5] 二、低碳旅游与循环经济 对于循环经济的概念,曲格平(2003)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6]冯之浚(2003)等认为,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7]金乐琴(2009)指出,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这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有密切关系。[8]综合以上定义和解释,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旅游与循环经济存在着一个共同发展的基础,即同样强调低排放与高利用。2009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该法明确规定了循环经济及其3R原则的内涵、要求及激励措施和法律责任。该法多项规定所指向的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的产生,为碳基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适用。全国包括湖南在内的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可见,湖南低碳旅游中的碳排放问题完全可以在该法的框架下和循环经济中得以解决。 三、研究内容 1.游客“碳足迹” *基金项目: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湖湘文化重塑湖南旅游形象的对策———以长沙旅游线路设计为例0708BZZ118;衡阳市社科联课题:基于湖湘文化的衡阳旅游线路精品化设计2008C012。 作者简介:唐 婧,湖南工学院旅游管理规划与研究所讲师,湖南衡阳,421008。

生态旅游开发的目标和原则

生态旅游开发的目标和原则 /h1 生态旅游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其开发对象是一切具有生态美的自然和文化客体。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缺乏这两者,就很难称得上是生东旅游。生态旅游最初在提出来时就是作为一种环境发展战略,目的是通过旅游,提高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首先关注的是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的保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态旅游开发也是一个多目标体系,这与一般的旅游开发有较大的不同.其开发成功的标志不是最大的商业利润.而是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要在保护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前提下,既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同时也关注当地群众的利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体体现在社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者高质量的体验以及自然和文化环境质量得到维护。为此,应遵循如下的开发原则,以保证生态旅游开发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科学规划原则 科学地规划是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基础。旨目的、无系统的开发只能导致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短期的经济利益代替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片面的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冲突。生态旅游的科学规划就是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并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提出生态旅游规划的总体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目标。在规划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人文环境的保护规划,因为大部分能开展生态旅游的地方都具有较为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遗产。同时应注意对生态旅游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由于生

态旅游类型多样,层次复杂,既有自然性、高品位性和专业性的旅游,也有文化性、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旅游,因此进行生态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规划,应选择适当的开发模式。对生态旅游区的经营管理人员、经营服务设施也应做预先的系统规划,生态旅游最终能否成功达到规划目标,很大程度上与经营管理密不可分。 二、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日前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社会和经济全方位的发展,包括人类需要、资源限制和公平三大要家。生态旅游的开发,不仅要满足旅游者获得在旅游地享受的需要,而且也要满足旅游地的群众获得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合理利用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更要为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维持和发展创造条件。所以生态旅游的开发不是单方向,而是双向的,是旅游者、投资主体和当地社会之间的平衡和互动,这样才能达到公平。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经济和人类生态环境成为一个整体。生态旅游开发是改善地区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系统工程的一个人口,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发促进区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更大的层丽上来看,生态旅游需要全社会积极有序的参与。 三、最大限度的社区参与与防“泄露”原则 鼓励最大限度的社区参与,让当地群众加入到生态旅游业的开发,这也是区域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原则之一。我国人口众多,一些具有较好生态旅游资源的地方在经济上比较贫穷,生态旅游开发如果完全脱离当地社会是很难成功的。积极地获得当地政府、社区和群众的支

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基本情况 长寿湖是重庆市最大的湖泊旅游风景区,位于重庆市域中部、主城区东北方向,长寿区、垫江县和涪陵区交界处。长寿湖水域主体位于长寿区境内东北部,水域北部位于垫江县境内,在行政区划上分别跨长寿区长寿湖镇、临封场镇、双龙镇、云集镇和垫江县兴隆镇。长寿湖风景区距离重庆主城区130千米,距离长寿区政府所在地凤城镇28千米。1992年元月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命名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已纳入“魅力重庆一日游”旅游线路,是休闲娱乐、度假避暑及水上运动的理想去处。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被称为“西南内海”,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长寿湖水库总容量10.2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千米,调节库容7.48亿立方米。资源及建设条件评价 自然条件:长寿区地质构造属于压应构造形迹,具有闭斜紧闭、向斜开阔和陡倾纵横张裂隙发育的特征。风景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河谷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为主。 长寿湖风景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由河流型生态系统演变为湖泊型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局部气候,主要表现为水体和地形热源效应、谷地效应、冷暖效应和缓冲效应。区内常年平均气温为17.7摄氏度;月平均气温以八月份最高,累年平均气温为28.4摄氏度;以一月份最冷,累计平均气温6.7摄氏度。 长寿湖是龙溪河梯级发电的调节水库。龙溪河分别发源于梁平县境内的东明月山和铁凤山,两个源头会合后,流经垫江县境后在高洞与发源于忠县的沙河合流后始名为龙溪河,流经长寿区十多个镇区后,在长寿区凤城镇注入长江。龙溪河全长170千米,流域面积为3348千米,水面积为5.9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2.47立方米,天然落差为267米,已建成水利发电站6座。长寿区境内为72.8千米,流域面积为580平方千米,河床随着山丘蜿蜒曲折,上游宽阔,下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浅析

I摘要生态旅游(Ecotourism)作为绿色旅游消费,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且必然的选择。生态旅游一产生,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年增长率达20%-25%。近20年来,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天人合一的游憩方式,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行业的实践,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思维革命,正日益受到各国旅游业界和生态学界的重视而风靡全 世界。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旅游业中最新的国际流行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浅谈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背景与发展模式,从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生态旅游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依赖于各地的自身背景,与自然资源等先天性还有后天人们的 环保意识与V-J云功等息息相关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前提,生态旅游业是各地政府和旅客青睐的产业。生态旅游又保护自然环境又维护当地人民生活,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只要天时地利人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肯定有非常广阔健康的前景。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技术创 1引言 当今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及其丰富,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的破坏减少、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

矛盾日益突出。这些资源问题、环境?1?7?1?7题和生态问题等产生的一系列危机使人们的环境意识开始提高。为了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开始思考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渗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前提,生态旅游业是各地政府和旅客青睐的产业。生态旅游又保护自然环境又维护当地人民生活,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各具特 色的生态旅游。虽然生态旅游的实践在不断地进行,但是针对我国目前的生态旅游开发,许多专家和学者仍存有异议。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当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 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1?7?1?7的旅游活动。首先,在开发 经营上,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密切参与下运作,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必须要对所处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非常了解,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知识。其次,在市场方面,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并且生态旅游市场多在偏远、生态系统脆弱地区,这决定了生态旅游消费远远高于一般的大众旅游消费。因此,参加生态旅游的旅游者多是文化程度较高、环保意识强的经济富裕者,与大众旅游形成了明显反差。而目前我国很多生态旅游实践并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着重强调了生态旅游

风景名胜区案例分析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案例分析 杭州国家西溪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化的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的宣传、湿地功能的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该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 风景名胜: 一、西溪湿地的风景名胜资源 风景名胜资源可以解释为风景优美的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喜指具有观赏、文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 西溪湿地的景观资源: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秋雪庵、泊庵、梅竹山庄、西溪草堂在历史上都曾是众多文人雅士开创的别业,他们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诗文辞章。深谭口百年老樟树下的古戏台,据说还是越剧北派艺人的首演地。还有每年端午节在深谭口举行的龙舟胜会,历史悠久,形式独特,被誉为“花样龙舟”。烟水渔庄附近的“西溪人家”、“桑·蚕·丝·绸故事”重现西溪原居民的农家生活劳动场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水乡典型的民俗。湿地内芦白柿红、桑青水碧、竹翠梅香、鹭舞燕翔、蛙鸣鱼跃,冷、野、淡、雅,皆成天趣。西溪湿地位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丰富。在空间布局上,西溪有“三区、一廊、三带”。东部是2.4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实行完全封闭,主要任务是保育、恢复、培育,营造具有湿地多样性物种的原始湿地沼泽地;西部是1.78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实行一定年限的全封闭保护,营造原始湿生沼泽地;中部是5.9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一条50米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将环绕保护区,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三带”指的是紫金港路“都市林阴风情带”、沿山河“滨水湿地景观带”、五常港“运河田园风光带”。 二、西溪湿地景区的属性 风景名胜区的属性特征是国家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的典型反应,西溪湿地所具备的四个属性特征: 1)自然属性: 风景名胜区在被规划为景区之前完完全全是一种普通的自然资源。任何风景名胜资源都是以自然资源为载体,以人对美的认识程度为载体,而最终形成的人化自然的特征。所以说,自然资源是形成西溪湿地公园的最根本的属性。西溪湿地独特的地形、沼泽区、水域形成了西溪不可复制的景观特征。 2)社会属性: 自然资源在被人类欣赏的时候便成了人类的产物。由于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附加了人类的劳动与思想,使其成为风景名胜资源,因此在强调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表明了资源的社会属性。西溪湿地被称为“杭州之肾”,保护的西溪湿地,对杭城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改善和调节作用,也将极大地有利于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将为杭城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3)政治属性: 国家通过立法保护自然资源。我国以建立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形式保护自然资

河北省生态旅游资源持续开发策略研究

河北省生态旅游资源持续开发策略研究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互联网技术与旅游业的结合,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满足了新时代的需求。通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河北省生态旅游资源持续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互联网+”;生态旅游;开发策略;河北省 自“互联网+”概念提出以来,互联网技术与旅游的结合,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更好的满足了新时代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游客旅游活动中的管理效率,而且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低碳化的现代旅游模式,是旅游业中增长速度最快,带动效应最强的方式,逐渐成为全球游客的偏爱。河北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为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探讨河北省生态旅游资源持续开发的策略,构建适合其发展的路径,为河北省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性参考与借鉴,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赢。 1 河北省生态旅游资源现状 近年来,随着河北省不断加大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涌现出了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模式,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为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条件。目前河北省农业生态旅游主要有农家乐、资源复合型等旅游产品,且已初具规模,其中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有8个,分别为平山巨龟苑旅游区、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邢台内丘长寿百果庄园、保定昌利农业旅游示范园、顺平县万顷桃园农庄民俗文化园、怀来容辰庄园以及衡水邓庄农业科技示范园等。截至到2016年底河北省旅游项目投资总共达到了588.3亿元,相比2015年增长了443%,且在建或拟建的重点旅游项目达到1300多个,为接待国内外游客提供了基础。2016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6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了4654.5亿元,相比2015年分别增长了255%和35.6%。2014年国家旅游局公布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示范县、示范点,河北省共有6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如表1所示。 2 “互联网+”背景下河北省生态旅游资源持续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将互联网技术融于河北省生态旅游业当中,不仅实现了对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的管理与监控,而且促进了生态旅游业的一体化经营。虽然促进了生态旅游业的智能化,提高了农业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但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传统旅游模式的改革上,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制约着河北省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开发。 2.1 产品缺乏创新,同质化严重

乡村旅游资源生开发与整合策略

乡村旅游资源生态开发与整合策略-旅游管理 乡村旅游资源生态开发与整合策略 我国当今的乡村旅游不断发展,但是因为市场机制及法律问题,其旅游开发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资源开发不合理,当地农民受益少,环境破坏严重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必要进行资源的生态开发与整合。 一、以生态保护为切入点,从而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 乡村旅游发展依赖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因此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系到当地民生与经济,因此,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 (一)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乡村有着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这是其吸引大量游客的根本原因,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可复制性特征,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因此必须严格保护。 (二)注重田园风光的维护。田园风光是区别城市的重要特色,其乡村性是区域旅游的核心组成,田园风光不仅仅是一种基于农村景观的特有风光,同时也是原始农村生产活动的体现,田园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的核心,因此应当全力保护农村的田园风光。 (三)要注重保护乡村村落景观。乡村的文化特色一般通过建筑体现,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乡村,其建筑是其村落发展的活化石,这也是其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行重点保护。 二、以当地实际为基础,对地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优化 乡村旅游发展基于乡村特色,而对于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整合是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基础,也是设计好的旅游发展项目的基础,乡村旅游的特色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点: (一)乡村性特征,乡村旅游的灵魂便是乡村,是基于本地风土人情的旅游形式,这种乡村性也是区别名省旅游的主要特征。 (二)文化性,乡村的景观与人文特征沟通构成了乡村的特有文化气息,其与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截然不同,虽然也为生计所忙碌,但是乡村有着其特殊的农耕文化气息,同时大部分乡村居民也保持着质朴的特征与闲适的生活状态。 (三)生态性特征,乡村的生态环境优于城市,特别是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很多人开始在周末逃避城市,选择乡村生态旅游。 (四)体验性,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化还应当注重体验性,特别是农耕文化体验及乡土风情的体验,这也是吸引大量游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注重生态旅游的规划与资源分配 我国乡村旅游经济蓬勃发展,不同地区都开始大力开拓乡村旅游市场,特别是一些城郊乡村及特色乡村,但是这也导致了乡村旅游的同质化,定位不准确,特色化不明显等,因此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还应当注重合理规划与资源合理配置。 (一)注重旅游特色的体现,现有的乡村旅游主要从自然环境与民俗文化环境两个角度体现,这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不同乡村应该在其中甄别与其他地方的不同,建立特色化旅游。 (二)科学规划,注重资源合理配置,乡村旅游应当建立在严格的规划基础上,特别是在同一个县市区的不同乡镇之间应当采取差异化规划,逐步推进乡村旅游建设。 (三)注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在资源的开发中不可操之过急,而应当充分考虑到保护与发展的均衡,从而保证历史文脉的延续与发展,保证生态环境

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九**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 徐宇波 一、九**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九**位于南岭山地**粤边境的**县境内,因环连**粤两省九县并有99座山峰相连而得名。由于特殊的时空因素,九**受人为干扰少,20世纪60年代区内不通公路,1976年建立天然林保护区,1981年3月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江西省目前唯一加人中国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九**主要生态旅游资源如下: 1、地质地貌类:①奇峰秀山:黄牛石主峰位于**粤边境,与广东省相连,海拔1430米,黄牛石把高山风貌与美丽传说融为一体,既有泰山之雄伟,又有华山之险峻,更有**之幽秀。登主峰,看日出,观云海,两省风光尽收眼底,伫立其上,有一览众山小之豪情;②峡谷峭壁:九**的峡谷峭壁以南**最为壮观。一岩体似刀劈陡峻,一溪水自上而下奔腾穿越其中,大树老藤分布其上,构筑出九**区一幅神奇与幽险之画卷;③酒壶耳、狼牙齿:酒壶耳因一巨大基岩突起形象酒壶的耳子而得名;狼牙齿以其山体走势起伏大而险峻著称。 2、水色、气象景观类:①河泉飞瀑:主要有**瀑布、一线泉、三叠泉、大丘田丹霞蛟龙、**大瀑布等众多的河泉飞瀑。虽然流量不大,没有大川壮瀑之气势,却是九**精巧灵秀的神韵魅力所在;②云海日出:独特的地形和多变、湿润的气候,造成了本区壮观的云雾霞光,最迷人之处在于时而似万马奔腾,时而浓雾空朦,时而薄雾如纱的云海之上,一轮红日斜挂,置身其间,犹如仙境一般;③大丘田漂流:大丘田河九曲十八弯,落差平缓,景色曲曲不同,弯弯各异,使您尽览两岸山水长画,享受大自然之美丽。 3、植被时令景观:①春景:九**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当北方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际,九**已是百花盛开、争奇斗艳、鸟语花香之时。满山绿枝嫩芽随风摇曳,夹着泥土的清香,使人身体上的每一个细胞都舒爽起来,簇簇木莲、木兰、山苍、杜鹃点缀绿树从中,或白、或粉红、或淡紫、或淡黄,微风阵阵,鸟语声声,风景甚是迷人:②夏景:万木葱绿,鸟语花香,空气湿润而清新。外面已是三伏炎蒸人欲死,而在九**却是清凉到此顿疑仙。此时您若携妻带儿到保护区小住,既可避开城市的炎热,又可尽情享受森林氧吧,增长知识,调整身心;③秋景:春花秋实,秋高气爽,这是到保护区旅游的最佳季节,或登主峰,览尽各色景观,或漂流、或观鸟、或森林浴,融入自然,尽情享受;④冬景:九**冬暖夏凉,冬景淡化,而秋韵正浓。枫叶红了,冬候鸟飞回来了,白鹤到小溪边游玩,鹰和鹃在蓝天上翱翔,慢步林间曲径,耳闻群鸟歌唱,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之音,洗去尘间一切烦恼。 4、生态景观: 主要包括原生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壮观的板状根,迷人的附生寄生植物,藤缠树、树抱石、石包树、古滕、老树及年逾千年的红豆杉林等。 5、动物类景观:九**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在全国设立的两个观鸟基地之一(另一个是长**),九**鸟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组织观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6、人文景观:婴粟花梯田、土匪洞、防空哨等遗址,王守仁的指挥所,黄牛石的传说,虾公塘的来历,梅花落地的故事,八十三万多金银的埋藏,老庙、古桥、客家风情等。 7、科研景观:包括森林生态研究站、气象站、宣教培训中心等。 二、九**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九**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景点独特,景点、景区相对集中,素有动物乐园,绿色宝库之美誉,连接粤**两省九县,保护区本部有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提供餐饮、娱乐和住宿。但九**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较晚,还处在起步的阶段,有诸多的工作有待开展,也面临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该区欠缺统一规划和旅游资源详细的资料。九**生态旅游区欠缺发展生态旅游的详细规划,有待组织编写高起点、可操作性的详规,以便科学、有序、有度的开发建设,同时,

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案例分析

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1: 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东部, 其范围主要包括中山陵园、中山植物园、紫金山天文台、玄武湖公园、九华山公园、情侣园、鸡鸣寺、明城墙城段( 以下简称台城) 和北极阁公园等, 总面积54平方公里,占南京市区22. 5%。如此大面积的森林位于主城区,这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少见,作为规划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硬件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钟山风景名胜区是指以六朝古都、十代都会的历史文化为精华, 并以山、水、城、林交融一体, 雄秀兼具, 融生态、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再从交通条件看,景区内外交通十分便利。宁杭公路、宁镇公路环绕南北,使景区与长江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紧密相连;绕城公路沿钟山山麓而过,便捷了景区与附近郊县的交通;景区直通南京机场的公路建成在即,届时从机场到景区只需10分钟左右;沪宁高速公路南京连接线快速道路已于95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1996年10月1 日与沪宁高速公路同步建成通车。这条连接线,与宁杭公路平行,穿钟山风景区南缘而过,进入市区与中山东路相连,为全封闭双向4车道,建成后,景区与中山门城门内外的汽车通行时间将缩短1/5至1/6,而且景区与长江沿江城市的交通更加便捷。景区与南京市中心之间的道路平坦通畅,通行能力强。据实地测算,正常状态下每小时可通过机动车辆2000辆左右。从新街口经中山门至中山陵或从鼓楼经太平门至中山陵,机动车的行驶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景区内部的交通条件良好,八大景点间均可通行汽车。盘山公路的修建,满足了不同需求的游客需要,根本改观了景区内部的交通面貌。不仅如此,景区内现已开放的数十个景点之间,均有道路相连,可步行,可通车。 景区镶嵌分割严重, 影响景观视觉(景观生态学) 由于南京城市发展和市政建设等原因, 钟山风景名胜区有些景点被道路、市政工程、部门单位及其它建筑等人为地镶嵌、分割。中山陵园有很多驻景区单位, 既占用旅游用地, 也影响环境保护, 而且与景观不协调; 白马公园与玄武湖公园被龙蟠路分割; 太阳宫、太平花园等建筑与周围玄武湖、情侣园景观极不协调等。 景区交通长期处于混乱状态(美学理论) 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交通长期由南京一日游和景区外公交线路组织所代替, 而且单位和私人车辆也随便出入景区, 不仅容易造成风景区内部交通拥挤, 而且污染生态环境。各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