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S Usage Satisfaction Influences of Hand Anthropometry and Gender
- 格式:pdf
- 大小:168.66 KB
- 文档页数:24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概述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研究采用手机依赖评定量表(MPAI)、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EMBUc)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湖北省某高校大一至大三的1477名学生进行了集体施测。
通过分析发现,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与父母的拒绝、过度保护呈正相关,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
主观幸福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与大学生手机依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父母教养方式能够通过影响主观幸福感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
这一研究对于理解和改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以及提升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手机不仅作为一种通讯工具,更是集成了娱乐、学习、社交等多种功能,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的现象也日益引起关注。
手机依赖,即个体对手机过度使用并产生心理依赖,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尤为常见,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产生了显著影响。
与此同时,家庭教养方式作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包括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亲子互动等方面,对子女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以及主观幸福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不仅受到个人生活经历、性格特质的影响,也与手机依赖和家庭教养方式紧密相关。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与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通过深入分析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a.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普遍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外顾客满意度研究现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专家学者对顾客满意度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其研究可归纳如下: Cardozo(1965)发表论文对顾客满意进行研究,提出了顾客满意的概念,首次将客户满意度引入营销学[1] .Howard and Sheth(1969)将客户满意定义为顾客将自己收益的合理性感受与自己的代价相比较的一种心理感觉状态[2] .Oliver and Linda(1981)年认为顾客满意是一种情感状态,即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与原来期望相吻合时的一种心理状态[3] .Tse and Wilton(l988)在对顾客满意的形成的研究中将顾客满意定义为“顾客在购买行为发生前对产品所形成的期望质量与消费后所感知的质量之间所存在差异的评价” [4] .Oliver(1997)将客户满意定义为顾客在消费经历中对需求的满足程度一种感知状态[5] .Athanassopoulos(2000)将顾客分为个体顾客和商业顾客,分别对两种类型的顾客满意度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对两种顾客模型的检验,显示了消费者对不同因素的敏感程度的区别[6] .Berry(2000)通过对14家高绩效服务企业研究表明企业形象是服务性企业成功的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服务品牌资产模型[7] .Kotler(2001)认为客户满意是顾客期望与感知效果之间的差异函数,是对这两者相比较所产生的一种心理认知状态.Youngahl等(2003)把文化分为5个维度:阶级成分、不确定性规避度、个人主义、性别取向和时间观念。
从这这5个维度分析表明文化对顾客满意度的驱动因素没有显著影响.2国内顾客满意度研究现状转帖于毕业论文网国内顾客满意度研究开始的比较晚,从1998年起顾客满意度测评的理论开始被我国专家引入,在实践方面也进行了指标体系模型的构建及服务质量的测评等一些工作,具体可归纳如下:王永清、严浩仁(2000)在国外顾客满意度理论基础上主要对如何进行客户的满意度测评进行研究,并构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顾客满意度测评测评体系,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8] .刘宇(2001)在Fornell顾客满意模型的基础上,主要针对顾客满意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
r I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D O M GM AIM CHUANBO 灘荐H i与社会智能手机对老年人生活幸福感的影响及对策陈玲' 陈铎读2本文微信网页版(1.英国创意艺术大学媒体管理系英国伦敦KT185BE 2.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 活和情感交流。
然而,老年人因心理和生理功能改变,智能手 机的使用率并不理想。
本文通过对老年人智能手机的消费需 求、使用现状、对老年人生活幸福感影响因素等的分析,提出 了通过开办老年网络技术学习培训班,优化影视和视频对话软 件,人性化设计界面,简化操作,增加服务性的功能以及加强 政府政策指导作用等手段,增加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使用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
关键词:老年人 智能手机 生活幸福感 对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互联 网为支撑的智能手机的推广使用,使人们日常生活和情感交 流变得愈发的便捷,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程 度越来越高,尽管经济发展迅速,收入较大提高,但孤寂的 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并没有相应提高。
人们发现老年人在网 络与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工具的应用和接受程度方面并不高,仅仅是作为一种语音和视频的通讯工具,更多的是好奇和恐 惧。
如何在_‘5G"技术时代增强老年人在互联网及新媒体技 术方面的话语权,丰富其生活,服务其生活,是人们关注的 热点。
本文对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的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 应对策。
一、目前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一)目前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现状我国自1999年开始就已步入老年社会,截止2018年12 月底65岁以上人□达2.64亿,预计2035年达到近4亿,其 中,空巢老人已过半数(闫志民,2014)。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 达98.6%,手机上网已成为网民最常用的上网渠道之一,但 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互联网使用者仅占5.1%,智能手机 使用率更低,中国大陆只有3.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
国外餐饮服务顾客满意度量表尺度和影响因素研究综述摘要:国外对餐饮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的研究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主要从两个方面做了综述:餐饮服务质量的度量,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因素。
此外,还对餐饮服务满意度的研究进程、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的应用做出了评论。
关键词:餐饮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服务质量差距模型1 导论随着餐饮企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加剧和市场淘汰速度快等餐饮企业固有的性质,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试图寻找一种方法使得自己能够与众不同,从而在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
有一种策略对餐饮企业获得成功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向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以增强顾客满意度。
顾客满意度是顾客对服务质量期望和服务质量感知的差距(parasuraman, zeithaml and berry,1985);高水平的服务质量能够产生较高的顾客满意度,而较高的顾客满意度反过来又可以带来更多的顾客,从而产生更大的企业利润(irene hau-siu chow et al.,2007)。
由于服务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服务质量也是一个抽象的、难以把握的,且具有无形性、多相异质性和不可分割性三个独特的特征(parasuraman, zeithaml, and berry, 1985)。
这些重要性质,使得服务质量不像产品质量那样,可以通过对产品的耐用年限和缺陷数量等指标进行客观地测量,以得出对其质量的评价。
失败的餐饮企业有一部分是由于管理者对顾客满意度的测度缺少战略目标(soriano,2002)。
所以,在服务质量缺少客观度量方法的情况下,一种合适的评估服务质量的方法就是去测度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
整个服务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服务质量测量量表是parasuraman等人1988年设计的servqual。
在餐饮行业,较为权威的服务质量测量量表是stevens等人于1995年设计的dineserv。
对餐饮服务顾客满意度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贡献,而且对餐饮企业的实际操作经营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手机使用对手机依赖影响模式研究[ 学生组一等奖]本文章被浏览1509次【摘要】本文采用深描式结构分析法,寻找手机使用行为与手机依赖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通过引入手机人际关系与手机上网依赖两个中介变量,详细分析手机通话、手机短信、手机上网(手机娱乐、主动内容生产、信息获取、手机即时通讯及手机阅读五个因子)与手机依赖之间的相互影响,提炼出手机使用行为对对手机依赖的影响结构模式。
【关键词】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影响模式【Abstract】In this paper, Method of Detailed Descriptive Structure Analysis is used to fi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obile phone use behavior and the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Through the two intervening variable of mobile phon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mobile Internet depends, the paper will display a detailed analysis of interaction among mobile phone calls, SMS, mobile Internet (including mobile entertainment, user generated content, information access, mobile instant messaging and mobile phone reading) and cell phone Dependence, complemented with the deep interviews as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paper aim to extract the structural interactancemodel of mobile phone use on dependent behavior.【Keywords】Mobile Phone Use,Moblile Phone Dependence,Influence Model前言手机在中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普及程度,手机上网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贵州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睡眠质量关系谢玲平;邹维兴【期刊名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3)004【摘要】为了解贵州省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基本状况及其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为从手机成瘾倾向的角度来改善睡眠质量提出理论支撑,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贵州省217名有效大学生被试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调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结果发现:不同专业、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睡眠质量指数均有显著差异;使用安卓系统的和苹果系统的大学生其睡眠质量比使用非智能手机的大学生要差;手机成瘾倾向与非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有显著差异;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显著的负相关.回归分析显示,手机成瘾倾向对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不高,手机成瘾会对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产生显著影响,需减轻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总页数】5页(P28-32)【作者】谢玲平;邹维兴【作者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贵州兴义 562400;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贵州兴义 56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4.3【相关文献】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 [J], 孙玮;高伟勤;隋昌达2.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手机成瘾倾向与友谊质量关系研究 [J], 杨实英; 高蕊; 陈佳媛; 陈昕; 吕少博3.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感知压力的调节效应 [J], 谭倚天;刘莎4.社交焦虑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J], 刘伟;许澜;励骅5.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的关系 [J], 巢传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VIMALA BALAKRISHNAN & PAUL H.P. YEOW Balakrishnan, Vimala & Paul H.P. Yeow. “SMS Usage Satisfaction: Influences of Hand Anthropometry and Gender.” human it 9.2(2007): 52–75. © The authors
SMS Usage Satisfaction Influences of Hand Anthropometry and Gender
Vimala Balakrishnan & Paul H.P. Yeow, Multimedia University, Melaka, Malaysia
Hand anthropometry and gender influences on Short Message Service (SMS) usage satisfactio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interviews with 110 participants.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then filtered, resulting in a total of 73 participants. Hand-size, thumb length, circumference and mobile phone dimensions were recorded. Focus was on keypad design factors, which include: key size, shape, layout, texture, simplicity and space between keys. Females were found to b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 key size and layout than mal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noted among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hand-size with respect to key size and space between keys. One of the recommended improvements is to have larger keys with more space between them for those with large hand-size. The results obtained can be used by mobile phone designers to design customized mobile phones; for example, mobile phones that suit users with larger hands and thumbs, especially males.
Keywords: hand anthropometry, gender, keypad design factors Short Message Service (SMS) is a service that allows users to communicate non-vocally, expressing themselves via combinations of alphanumerical characters with a maximum of 160 characters per single SMS message. The first text message is thought to have been sent to a mobile phone in 1992 (GSM 2000). Since then, mobile phone mes-saging has exploded. The Mobile Data Association (MDA) has reported VIMALA BALAKRISHNAN & PAUL H.P. YEOW 53 that 133 million text messages were s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 be-tween midnight December 31st 2004 and midnight January 1st 2005, making it the highest ever recorded daily quantity of SMS messages sent (text.it 2005). Ericsson reported that SMS has been the biggest mobile data service thus far in Malaysia (Wong & Pang 2005). SMS growth is being driven by inexpensive, convenient,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by applications in business and games. Moreover, it is a fast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as a message can be delivered to the recipient within a matter of seconds. A study conducted by Barkhuus (2005) revealed that SM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young adults’ lives as it helps them to overcome shyness and to manage their social lives by building and maintaining their relationships. SMS was also found to be hugely popular among young adults in Norway (Ling 2001). The technique was found to help users develop new and deeper relationships with “text mates” and altered the way they express themselves (Reid & Reid 2004). Grinter and Eld-ridge (2001) analyzed texting patterns among British boys and girls aged between 15 and 16 years old. They found that females send and receive more messages than males, and that messages are commonly used to adjust meeting times from conversations that already took place between two people. A questionnaire study conducted by Faulkner and Culwin (2005) examined texting activities among mobile phone users and found that these activities decline with age and that females engage in text mes-saging more than males. Oksman and Rautiainen (2003) observed simi-larities in the ways teenagers in Finland and other Nordic countries use mobile phones to develop and maintain social networks, resulting in their own communications culture. Though numerous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related to SMS, very few were related to SMS users’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Yun et al. 2003; Han et al. 2004). The image or impression a user has while interacting with a product design determines the user’s satisfaction level. According to Wong and Pang (2005), the success of mobile services depends ultimately on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an end user market rather than on technical development. This notion is also supported by Mel-cher et al. (2003), who claim that the success of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will be determined by the level of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