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之(试述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 格式:docx
- 大小:12.94 KB
- 文档页数:1
淮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科目名称:体育专业基础综合科目代码:671适用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说明: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考题纸上的无效。
--------------------------------------------------------------------------------------------------------------------(运动生理学150分)一、名词解释(本题满分40分,每小题5分)1、最大摄氧量2、肌电图3、最佳心率范围4、磷酸原供能系统5、氧解离曲线6、碱储备7、灵敏素质8、肌肉兴奋-收缩耦联二、简答题(本题满分60分,每小题15分)1、简述如何调整不良赛前状态。
2、简述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
3、简述小脑的运动调控功能。
4、根据儿童少年氧运输系统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论述题(本题满分50分,每小题25分)1、试述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制及疲劳恢复过程的阶段特点。
2、试述快肌与慢肌纤维在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的不同,分析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可能关系?(学校体育学150分)一、名词解释(本题满分40分,每小题5分)1、学校体育2、社会适应3、健康教育4、体育教学5、体育学习6、体育课程实施7、隐性体育课程资源8、课余体育竞赛二、简答题(本题满分70分,每小题10分)1、简述自然体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产生的影响?2、简述学校体育对学生智力发展的作用?3、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基本要求是什么?4、简述体育课程的特点和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
5、“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你认为选择体育教学方法应考虑哪些方面?6、影响体育学习策略获得和运用应注意哪些问题?7、简述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动作自动化阶段的神经特点、动作表现、教学要求是什么?三、论述题(本题满分40分,每小题20分)1、试述学校课外运动训练中技术训练和身体训练、战术训练之间的关系?2、试述我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淮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纸第 1 页共1 页。
07年运动生理学一、名词解释(5分每题)1赛前状态2肺活量3运动动力定型4超量恢复5适应性6身体素质二、问答题(每题15分)1运动生理学教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2肌肉运动时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发生的功能变化及其意义3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4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三、论述与应用题(每题30分)1试述体育教学与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基础及其应用2试述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及运动实践中如何促进疲劳后机体的恢复。
08年运动生理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最大摄氧量2重力性休克3内分泌功能轴4运动后过量氧耗5“第二次呼吸”6青春期高血压二、问答题(每题15分)1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
2测定心率在运动实践中有何意义?3试述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4举例说明头部空间位置改变在完成运动技能中的作用及原理。
三、论述与应用题(每题30分)1试分析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的生理特点及进行体育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2怎样从生理学角度进行运动性疲劳的判断?09年运动生理学一、解释名词(每题5分)1氧利用率2时间肺活量3基础代谢4减压反射5本体感觉6运动处方二、问答题(每题15分)1简述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过程。
2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3影响运动性蛋白尿的因素有哪些?4怎样根据儿童少年骨骼生长发育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三、论述与应用题(每题30分)1试述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2试分析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10年运动生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兴奋——收缩偶联2肺活量3激素4运动性蛋白尿5极点6心力贮备二、问答题(每题15分)1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2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3运动生理负荷的含义及基本要素4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三、分析与应用题(每题30分)1分析力量训练时应遵循的原则及力量训练要素2分析运动技能形成不同阶段的动作特征及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07年学校体育学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1体育教学过程2一般训练3体育教学手段4循环练习法5体育课的一般密度二、简答题(每题15分)1简述现代社会学校体育的功能。
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教案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任课教师刘鸿宇授课对象2010级民族传统体育硕士生使用时间2010年9-11月第一部分教案教学内容:运动性疲劳教学难点:中枢疲劳的化学机制教学过程设计:一.介绍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方法、体会,介绍考核办法。
二.讲授内容摘要:运动性疲劳是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界十分引人的研究课题,随着现代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强度越来越大,因此,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适度的运动性疲劳,施以合理的恢复手段可以促进人体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过度疲劳不仅对提高运动成绩不利,还可能会造成各种运动损伤,以至损害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因此,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掌握合理的诊断方法并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对于提高运动成绩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和测验方法运动性肌肉疲劳是指运动引起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量或者最大输出功率暂时性下降的生理现象,运动性肌肉疲劳的生理机制主要探讨各种生理诱发因素及其作用的途径和方式,是运动性肌肉疲劳研究的核心问题。
当前对此问题的研究,分别从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两个方面加以概括性介绍。
(二)中枢疲劳研究进展疲劳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过度疲劳或慢性疲劳会导致体力下降、反应能力降低而使作业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
慢性疲劳是一种应激现象,患者可出现多系统功能紊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疲劳在某些职业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如运动员、飞行员、军事作业者等由于持续剧烈运动、高度紧张、特殊环境刺激等均可引起机体内环境强烈变化。
如果机体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可引起正常生理功能紊乱,如肌纤维损伤、神经肌肉运动失调、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情感异常、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血压升高、心血管损害,以至于脑损伤等。
延缓疲劳的发生,认识疲劳应激的中枢机理,保护脑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已成为神经生物学、运动医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对于酸中毒学说、中枢神经机制和Pi作用机制的研究已有比较详细的说明。
2004年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体育概论》试卷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体育体育体制身体姿势动作速率身体练习体育手段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国际体育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现代体育主要有那些功能?2、我国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分别是什么?3、简述竟技体育的特点?4、体育人口的判断标准有那些?5、大力开展国际体育有那些意义?三.论述题:(第1—4小题每题15分,第5小题20分,共80分)1、从"需要产生体育论"的角度出发,论述体育产生的内部动因?2、论述现代体育主要有那些功能?3、根据你对竞技体育的了解,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克服竞技体育的异化问题?4、论述我国社会体育的现状极其趋势?5、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作为主办国的一名体育工作者,你如何理解奥林匹克精神?2005年天津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上无效)考试科目:体育概论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30分)体育(狭义)体质体育手段体育科学体格身体娱乐动作诡计适应能力体育运动动作速率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要分析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
2、体育运动具有哪些功能?3、大力开展国际体育有哪些意义?4、体育运动与经济有怎样的联系?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1、论述体育运动产生的根源。
2、论述我过体育的目的3、试述体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4、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体育运动的社会地位。
2006年天津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上无效)考试科目:体育概论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40分)体育,体育体制,身体姿势,动作速率,身体练习,体育手段,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国际体育,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现代体育主要有哪些功能?2、我国体育的目的与任务分别是?3、简述竞技体育的特点?4、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有哪些?5、大力开展国际体育有何意义?三、论述题(每题12分,共60分)1、从“需要产生体育论”的角度出发,论述体育产生的内部动因。
2011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体育综合考试科目命题考试大纲第一篇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释义(二)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四)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二运动训练概述(一)运动训练释义(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概述(一)运动训练学释义(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三)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四)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运动成绩释义(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一)竞技能力释义(二)竞技能力的构成(三)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四)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三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第三章运动训练原则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一)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二竞技需要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三)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三有效控制原则(一)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三)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周期安排原则(一)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五适宜负荷原则(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六区别对待原则(一)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一)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二)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三)运动训练手段概述(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一)重复训练法(二)间歇训练法(三)持续训练法(四)变换训练法(五)循环训练法(六)比赛训练法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五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运动员体能的构成(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最大力量的训练(三)快速力量的训练(四)爆发力的训练(五)相对力量的训练(六)力量耐力的训练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三)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释义(二)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三)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第六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一) 运动技术释义(二) 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一) 直观法与语言法(二) 完整法与分解法(三) 想象法与表象法(四) 减难法与加难法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 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 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 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 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 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第七章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一) 竞技战术的定义(二) 竞技战术的构成(三) 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一) 分解和完整战术训练方法(二) 程序训练法(三) 模拟训练法(四) 实战法三战术方案的制订(一) 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二) 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八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一) 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二) 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三) 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一) 意念训练法(二) 诱导训练法(三) 模拟训练法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一) 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二) 使用表象放松法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三) 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四) 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五) 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四运动智能概述(一) 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二) 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三) 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第九章运动训练计划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一)运动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三)运动训练计划分类二多年训练计划(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四)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五)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六)基础训练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七)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八)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三年度训练计划(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四周训练计划(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和组织(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五课计划与组织(一) 训练课的种类(二) 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三) 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四) 训练课的结构(五) 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章运动队伍管理一运动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二教练员与运动员(一)教练员(二)运动员本篇参考书目1.田麦久主编 运动训练学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二篇学校体育学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一、学校体育发展简况(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二)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二、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三)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发展(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四、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一)学校体育的结构(二)学校体育的功能(三)学校体育的目标第二章体育课程一、体育课程的含义(一)体育课程的概念(二)体育课程的特性二、体育课程的编制(一)体育课程的目标(二)体育课程的内容三、体育课程的实施(一)课程实施的取向(二)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四、体育课程的评价(一)对学生的评价(二)对教师的评价(三)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五、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一)历史经验(二)改革趋势第三章体育教学一、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点(一)体育教学的概念(二)体育教学的特点二、体育教学构成要素(一)构成要素(二)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之间的关系三、体育教学目标(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三)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四、体育教学过程(一)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四)体育教学原则五、体育教学方法(一)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二)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三)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四)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五)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六、体育教学计划(一)体育教学计划的概念与构成(二)学年教学计划(三)学期教学计划(四)单元教学计划(五)课时计划七、体育教学实施(一)体育教学常规(二)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的运用(三)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第四章课余体育一、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一)课余体育的地位(二)课余体育的特点二、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一)课余体育的功能(二)课余体育的价值三、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一)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二)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则第五章学校体育管理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概念(二)学校体育管理机构与职能二、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与原则(一)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二)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三、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四、学校体育管理法律法规(一)学校体育管理相关法律(二)学校体育管理相关行政法规(三)中央相关文件第六章体育教师一、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一)体育教师的地位(二)体育教师的作用二、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三、体育教师的条件与职责(一)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二)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本篇参考书目1.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五)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 运动生理学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 运动生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四、简答题:1、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什么?五、问答题:1、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四、简答题:1、肌肉的物理特性有哪些?2、肌肉的生理特性有哪些?3、引起神经——肌肉兴奋的条件是什么?4、强度时间曲线有什么意义?5、膜电位与动作电位有什么区别?6、简述神经冲动在神经干上的传导。
7、什么是兴奋——收缩耦联?8、不完全强直收缩与完全强直收缩有何区别?9、单收缩包括哪几个过程?10、前负荷对肌肉收缩有何意义?11、后负荷对肌肉收缩有什么影响?12、肌电图测定有何意义?五、问答题:1、试述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2、试述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3、说明兴奋在神经的传导过程。
4、谈谈神经的兴奋是如何可传递给肌肉的。
5、试述肌肉收缩时的滑动原理。
6、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分类的?这种分类对体育运动实践有何意义。
四、简答题:1、什么是体液?体液分为哪三个部分?2、血液的理化特性有哪些?3、血浆渗透压分为哪二部分?各自有什么机能?4、何谓等渗、低渗、高渗溶液?5、红细胞的主要机能是什么?6、白细胞的特性有哪些?7、血液粘滞性大小取决于什么?五、问答题:1、血液是怎样维持酸碱平衡的?2、血液有哪些主要的机能?3、试述红细胞运输氧的功能?四、简答题:1、简述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传导途径及主要生理功能。
2、简述最大心率与心搏率储备的关系。
3、简要回答为什么心率过快时心输出量减少?4、简述心电图各波形意义及运动员安静时的心电图特点。
5、简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6、简述评定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7、请简要说明为何运动能提高心脏功能。
8、简述运动性充血的发生机制。
9、简述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
10、简要回答何谓心脏前负荷与后负荷。
五、问答题:1、试述心肌的重理特性意义。
2、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3、试述动脉血压的成因。
4、试述动力性运动时血压的变化。
5、试述静力性运动时血压的变化。
6、试述运动时循环机能的变化及调节。
7、试述体育运动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第8章内分泌(非师范)一、名词解释1.激素2.靶细胞3.内分泌腺4.应激反应5.应急反应二、判断题:1.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经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2.人体内部所有细胞的膜上都有受体,它们均可对同一激素产生反应()。
3.激素能加速或减慢体内原有的代谢过程,但不能发动一个新的代谢过程()。
4.激素可以认为是信息传递的第一信使,而cAMP则为信息传递的第二信使()。
5.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人体基础代谢升高()。
6. 含氮类激素的受体存在于细胞内()。
7.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人体基础代谢率升高()。
8. 剧烈运动时,血浆儿茶酚胺的升高,主要是由于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引起的()。
9. 运动员长期服用睾酮衍生物能提高肌肉力量,促进红细胞生成,从而,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和增进身体健康()。
三、择题:1.多数含氮激素与靶细胞哪一部位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A、细胞膜B、细胞浆C、细胞核D、细胞浆和细胞核2.类固醇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哪一部位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A、细胞膜B、细胞浆C、细胞核D、细胞浆和细胞核3.膳食中什么物质含量变化会引起甲状腺腺体增大A、铁化物过多B、碘化物缺乏C、碘化物过多D、钙、磷缺乏4.激素能作用于靶细胞是因为靶细胞上存在着A、特异性受体B、特异的载体C、特异的酶D、特异的通道5.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在化学结构上属于A、含氮激素B、胺类激素C、类固醇激素D、肽类激素6. 下列激素属含氮类激素的是A、肾上腺素B、皮质醇C、醛固酮D、维生素7. 下列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的是A、糖皮质激素B、肾上腺素C、甲状旁腺素D、促甲状腺素8. 下列被称为第二信史的物质是A、ADPB、ATPC、AMPD、cAmP9. 关于生长激素错误的叙述是A、加速蛋白质的合成B、促进脂肪分解C、促进脂肪合成D、生理水平的量可加速葡萄糖的利用10. 胰岛素A细胞分泌。
()A、、促胰液素B、胰高血糖素C、生长素D、胰岛素四、填空题:1.胰岛素是胰岛的细胞分泌,其主要作用是使浓度降低。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华南师范大学201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体育概论与运动生理学科目代码:706考试时间:月日(注:特别提醒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直接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无效!)———————————————————————————————第一部分体育概论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2、健身体育?3、休闲体育?4、体育教学?5、体育锻炼?答案1、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来促进人的身、心和精神的协调发展的一种体育活动。
2、健身体育是指以身体运动、自然力、饮食营养、卫生措施、生活制度、优生优育等作为手段,培育、锻炼、养护身体,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文化活动。
3、休闲体育是满足人们身心健康、娱乐需要而产生的文化活动。
4、体育教学是一个传授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育过程。
5、体育锻炼是人们自觉地从事体育活动的锻炼过程。
简答题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区别。
答: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来促进人的身、心和精神的协调发展的一种体育活动。
竞技运动时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功利性、角色性等特征。
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概况。
答:引进与移植阶段;探索与总结阶段;挫折与停顿阶段、发展与丰富阶段论述题。
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对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质量和效果进行综合评定。
第二部分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1. 呼吸商;2. 心指数;3. 三联管;4. 最大吸氧量5. 有氧耐力6. 激素问答题1. 什么叫排泄?人体的排泄途径有哪些?2. 力量训练的原则有哪些?3. 与一般人比较,运动员心脏有何特点?论述题在进行长时间持续运动中,从运动开始到运动结束过程中,肺通气量会如何变化?为什么?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体育概论与运动生理学科目代码:706考试时间:月日(注:特别提醒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直接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无效!)———————————————————————————————第一部分体育概论一、名词解释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对于考学术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专硕而言有些考点的内容是不用看的,北体大绝对不会考的。
你自己对比98年到13年真题,从来不考的。
《生理》第二章血液中血凝和纤溶能力,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不用看,重点复习如何用血红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第六章肾脏机能就复习运动性蛋白尿和运动性血尿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其他的不用看。
第七章内分泌机能10年考过简述人体内分泌功能轴的结构与作用,这个题太偏,区分度很大的,也没必要背,看看就行了,你不会其他人大部分也不会。
这一章以后就没出过题,不用太仔细看的。
第八章感觉与神经看肌梭与腱梭的机能;影响平衡的因素;牵张反射;状态反射,姿势反射,翻正反射。
其他的不用看。
第十七章女子生理特点与运动十八章老年人十九章运动处方二十章生物节律二十一章运动负荷监测与调控二十二章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都不用看的北体从来不考这些。
《训练》第九章运动员心理和智力训练把心理能力和智能的名词解释背下来就行了其他的不用看最后一章运动队的管理不用看所以说《训练》考点特别的多,而且又难背,很容易考的,得提早看。
运动生理学一,概念题1,心输出量2,新陈代谢3,肌紧张4,运动技能5,最大通气量二简答题1,儿童少年肌肉的生理特点及体育教学注意事项2,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3,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三论述题1,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实践的关系2,如何运用生理学知识指导运动实践活动运动训练学一,概念题1,无氧耐力2,战术意识3,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二,简答题1,简述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含义的异同2,简述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3,简述竞技状态状态性发展过程的生物学基础三,论述题1,为什么许多运动员某项竞技能力的发展并非突出,但是他(她)们仍可获得世界冠军,请运用运动训练学相应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举例说明。
2,系统性原则的含义及科学基础,并说明如何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业务课1—运动生理学试题一,名词解释1,养脉搏2,渗透压3,射血分数4,心力储备5,运动后过量氧耗6,氧热价二,简单题1,简述影响无氧耐力的主要胜利因素有哪些。
名词解释:1.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
2.体重:是人体各部分(骨骼,骨骼肌,关节,韧带,脂肪组织等)的总重量,即以重量为单位的人体各组成成分的总和。
3.体质指数:是体重(千克)与身高(米)平方的比值。
是肥胖诊断指标之一4.运动性免疫抑制:在长时期的大强度运动训练的影响下,机体免疫系统可出现明显的免疫功能抑制现象,表现为免疫功能下降,对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染率上升。
所以将这一种由于运动为诱发的免疫功能降低现象称作运动性免疫抑制。
5.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并排除“非己”成分以保持机体安全的一种生理功能。
6.非特异性免疫:人体对抗性异物的抵抗力,有些是天生具有的,记载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经遗传获得的,称为先天性免疫,因其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故,称为非特异性免疫7.抗原: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并产生抗体的物质。
8.抗体: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所分泌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9.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发育分化的场所10.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体,接受免疫细胞的组织11.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所激发的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称为免疫应答(免疫反应)。
12.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13.肌肉横断面积:指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面积,由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决定。
14.静力性力量练习:肌肉在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它使身体维持或者固定于一定得位置和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15.动力性力量练习:根据肌肉动态收缩形式的不同,分为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力量、等速肌肉力量和超等长肌肉力量等16.最大肌肉力量:通常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17.离心练习: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力量训练方法18.超等长练习: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惊醒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方法19.等长练习:肌肉收缩而长度不变的对抗力的力量训练方法20.等张练习:肌肉进行收缩缩短和放松交替惊醒的力量练习方法21.需氧量: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量。
南京体育学院201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体育综合科目代码:346考试时间:月日(注:特别提醒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直接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无效!)———————————————————————————————学校体育学一、名词解释1、终身体育:人们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
2、体能: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3、运动技能: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中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
4、综合密度: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
二、简答题1、我国现阶段体育教学目标是什么?答: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基础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促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表现为:(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问答题1、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包括哪些阶段,各阶段的教法有哪些特点?答:运动技能形成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时的教法特点是:运用语言与直观方法;注意“分解”、“定位”、“阻力”、“助力”等方法的运用;适宜的运动负荷;注意教师语言和学生本身的视觉监督;尽可能缩短课与课之间的间隔;及时预防与纠正动作技术中的严重错误。
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的教法特点是:以完整练习为主;注意运用讲解、示范以及“定向”、“领先”等方法的运用;适当加大运动负荷;注意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适当采用变换联系的方法;注意提高学生对动作技能自我评价能力。
[free][/free]运动生理学习题集第1.2章1.试述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
2.试述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如何进行传导的。
3.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有什么生理学特点?4.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5.试述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6.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 7.从事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的组成有什么特点?第三章1.运动训练对心输出量有何影响?2.试述运动员安静时出现的心搏徐缓的机制。
第四章1.废除“无氧阈”概念的依据2.废除“氧债”概念的依据3.提高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原则第五章1.运动使甲状腺素浓度变化的可能机制2.运动时胰岛素下降的可能机制3.运动对肾上腺皮质素分泌的影响第六章1.什么是运动技能和动作自动化?2.在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过程中各有什么生理特点?3.动机对形成运动技能有哪些影响?4.反馈对形成运动技能有哪些作用?5.运动成绩与运动技能形成之间有何关系?6.如何利用感觉间相互关系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第七章1.决定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中后天可训练程度较大的因素有哪些?2.发展最大肌力与发展肌肉耐力所采用的训练有什么不同?3.试述影响速度素质的生理因素,并结合实际谈谈速度训练问题?4.试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及以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方法。
5.简述灵敏及柔韧素质的生理基础。
第八章1.遗传的基本规律2.主要形态学指标的遗传度3.对四项身体素质遗传度的分析4.速度力量性项群运动员选材的选材标准第九章1.如何依据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调整和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2.进人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试述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的学说。
4.试述恢复过程的阶段特点及超量恢复的实践意义。
5.试比较不同类型运动的疲劳特点和实践意义。
第十章1.根据儿童少年骨骼肌特点,在体育运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2.根据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特点,在体育运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第十一章1.高原应激对人体生理功能及运动能力有哪些影响?2.简述高原训练时生理功能产生的一些适应性变化。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名称: 346体育综合适用专业: 045200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答题纸一般由考点提供。
(三)试卷内容结构第一部分运动训练学100分第二部分学校体育学 100分第三部分运动生理学10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第三部分运动生理学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简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论述题:共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等三门体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体育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第一篇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释义(二)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四)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二、运动训练概述(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概述(一)运动训练学释义(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三)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四)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运动成绩释义(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一)竞技能力释义(二)竞技能力的构成(三)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四)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三、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第三章运动训练原则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一)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二、竞技需要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三)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三、有效控制原则(一)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三)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周期安排原则(一)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五、适宜负荷原则(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六、区别对待原则(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一)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二)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三)运动训练手段概述(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一)重复训练法(二)间歇训练法(三)持续训练法(四)变换训练法(五)循环训练法(六)比赛训练法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五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运动员体能的构成(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最大力量的训练(三)快速力量的训练(四)爆发力的训练(五)相对力量的训练(六)力量耐力的训练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三)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一)耐力素质释义(二)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三)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第六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一)运动技术释义(二)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第七章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一)竞技战术的定义(二)竞技战术的构成(三)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一)分解和完整战术训练方法(二)程序训练法(三)模拟训练法(四)实战法三、战术方案的制订(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二)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八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一)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二)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三)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一)意念训练法(二)诱导训练法(三)模拟训练法(一)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二)使用表象放松法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三)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四)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五)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四、运动智能概述(一)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二)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第九章运动训练计划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一)运动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三)运动训练计划分类二、多年训练计划(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四)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五)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六)基础训练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七)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八)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三、年度训练计划(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四、周训练计划(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和组织(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五、课计划与组织(一)训练课的种类(二)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三)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四)训练课的结构(五)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章运动队伍管理一、运动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一)教练员(二)运动员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1.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版。
体育综合(346)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入学考试体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三门体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体育专业所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运动训练学 100分学校体育学 100分运动生理学 10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简答题: 12小题,每小题10分,共120分分析论述题:6小题,每小题 20分,共120分三、考试内容(一)《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概述2、运动训练概述(1)运动训练释义(2)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3、运动训练学概述第二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2、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3、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1)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2)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第三章运动训练原则1、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2、竞技需要原则3、有效控制原则4、周期安排原则5、适宜负荷原则6、区别对待原则7、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第四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2、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1)重复训练法(2)间歇训练法(3)持续训练法(4)变换训练法(5)循环训练法(6)比赛训练法3、运动训练常用手段第五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2、力量素质及其训练3、速度素质及其训练4、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第六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1、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2、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3、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七章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1、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2、战术训练方法3、战术方案的制订第八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2、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3、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4、运动智能概述第九章运动训练计划1、运动训练计划概述2、多年训练计划3、年度训练计划(1)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2)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4、周训练计划(1)基本训练周的计划和组织(2)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3)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4)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5、课计划与组织(1)训练课的种类(2)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3)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4)训练课的结构(5)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章运动队伍管理1、运动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1)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2)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2、教练员与运动员(1)教练员(2)运动员(二)《学校体育学》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1、学校体育发展简况2、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3、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4、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第二章体育课程1、体育课程的含义2、体育课程的编制3、体育课程的实施4、体育课程的评价5、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第三章体育教学1、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点2、体育教学构成要素3、体育教学目标4、体育教学过程5、体育教学方法6、体育教学计划7、体育教学实施第四章课余体育1、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2、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3、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第五章学校体育管理1、学校体育管理体制2、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与原则3、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4、学校体育管理法律法规第六章体育教师1、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2、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3、体育教师的条件与职责(三)《运动生理学》绪论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2、生命的基本特征3、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肌肉收缩的原理2、肌肉收缩的形式3、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4、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5、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6、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7、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1、血液概述2、血液的功能3、渗透压和酸碱度4、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1、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2、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3、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第四章呼吸1、呼吸运动与肺通气2、气体的交换3、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4、呼吸运动的调节5、运动时的合理呼吸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1、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2、糖代谢与运动能力3、脂肪代谢与运动4、蛋白质代谢与运动5、水的代谢6、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第六章肾脏机能1、运动性蛋白尿2、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1、激素及其生理作用2、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3、兴奋剂及其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1、视觉器官2、听觉与位觉3、本体感觉4、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第九章运动技能1、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1、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有氧工作能力3、无氧工作能力第十一章身体素质1、身体素质概述2、力量素质3、速度素质4、耐力素质5、灵敏与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1、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2、极点与第二次呼吸3、稳定工作状态4、运动性疲劳5、恢复过程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1、高原环境与运动2、热环境与运动第十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1、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2、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同等学力加试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同等学力加试课目为:体育概论和运动心理学二门课程,要求考生掌握体育专业所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等学力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考试大纲一、分数及考试时间1.满分100分2.考试时间:120分钟三、主要参考书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教出版社,2015年第3版四、考查内容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第一节生物能量学概要1. 理解ATP与ATP稳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2. 掌握ATP生成过程的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过程3. 理解能源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过程4. 理解基础代谢第二节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1. 掌握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第二章肌肉活动第一节肌肉的的特性1. 掌握肌肉的物理特性2. 了解兴奋和兴奋性概念3. 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4. 了解动作电位的传导第二节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1. 掌握粗、细肌丝的分子组成2. 理解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播3. 掌握肌肉的收缩机制第三节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1. 理解单收缩和强直收缩2. 掌握肌肉收缩形式3. 掌握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4. 了解肌肉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第四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1. 理解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2. 掌握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第五节肌电图1. 理解肌电图的概念及应用第三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第一节神经系统基本组件的一般功能1. 了解神经组织2. 理解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 掌握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与适应刺激2. 掌握前庭反射和前庭稳定性。
3.掌握肌梭和腱器官的作用4.理解视觉的形成5.理解听觉的形成第三节躯体运动的脊髓和脑干调控1.掌握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2.掌握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调节3. 理解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第四章运动与内分泌第一节内分泌、内分泌腺与激素概述1. 了解分泌系统与激素2. 了解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第二节激素作用的机制和调节1. 了解激素作用的机制2. 了解激素分泌的调控3. 掌握肌肉活动时的激素反应第三节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1. 掌握生长激素的作用和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2. 掌握甲状腺激素生物学作用和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3. 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4. 掌握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5. 掌握儿茶酚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第五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与特性1. 掌握血液的组成及主要的理化指标: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浓度正常范围、血红蛋白含量等2. 理解ABO血型的判定3. 理解血浆渗透压的含义与生理作用第二节血液的功能1. 掌握运输功能,氧离曲线的特点与生理意义2. 掌握缓冲pH功能3. 理解保护和防御功能第三节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1. 理解运动对血浆和血细胞的影响2. 理解Hb与运动第六章呼吸第一节肺通气1. 掌握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2. 理解肺的容积和肺容量3. 掌握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4. 理解训练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第二节气体交换1. 掌握交换的动力和过程2.掌握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3. 了解氧扩散容量。
试卷一运动生理学试卷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 、、。
2、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呈关系;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但收缩速度为,肌肉只能做收缩。
3、形成动脉血压的主要条件是:和。
4、中学体育课负荷阈的生理学基础是理论和理论。
二、单选择题:每题1分,10分。
1、实现肌细胞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是()。
A肌纤维 B 肌蛋白 C 横管 D 肌小节2、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A 暗带长度缩短,而明带长度不变,H区变窄B 暗带长度不变,而明带长度缩短,H区变窄C 暗带长度缩短,而明带长度不变,H区不变D 暗带长度不变,而明带长度缩短,H区不变3、屈膝纵跳起,股四头肌()。
A先做缩短收缩,再做拉长收缩 B只做拉长收缩C 先做拉长收缩,再做缩短收缩 D只做缩短收缩4、采用60%最大负荷训练()。
A能使速度获得最大程度的增进。
B能使力量获得最大程度的增进。
C能使速度和力量获得最大程度的增进。
D 能使速度和力量获得一定程度的增进。
5、运动员听到枪声起跑属于()。
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自身调节D 器官调节6、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膜内电位负值减小称为()。
A 极化B 去极化C 复极化D 反极化7、静息电位形成主要是由于()。
A K+的外流B K+的内流C Na+的外流D Na+的内流8、中等强度运动时,肺通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
A 呼吸深度增加B 呼吸频率增加C 两者都是,以A为主D 两者都是,以B为主9、一般情况下,对于混合膳食者,呼吸商为()。
A 0.7B 0.8C 1.0D 0.8510、在球类运动中,许多限制性规则都具有()的作用。
A 条件抑制B 外抑制C 超限抑制D 延缓抑制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20分。
1、阈值2、最大吸氧量3、心力贮备4、时间肺活量5、运动性疲劳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血液的功能。
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之(试述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1.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疲劳时反应时延长;皮肤空间阈与正常值比较,大于1.5小于
2.0为轻度疲劳,大于2.0为重度疲劳;闪光融合频率2.生物电:疲劳时心电图T 波可能倒置;疲劳时肌电图的电机械延迟延长;疲劳时脑电图中慢波成分增加。
3.主观感觉判断:运动时运动员的自我体力感觉是判断疲劳的重要标准。
4.疲劳自觉症状:疲劳自觉症状总数越多疲劳程度越深。
5.肌力:背肌力与握肌力的差值的恢复和呼吸肌耐力来判断。
6.生理生化指标(可以为简答):(1)血乳酸:运动时最大乳酸值下降,相同负荷练习后血乳酸升高或清除延长是运动性疲劳的征象之一。
(2)血尿素:再一次训练课后的次日清晨,血尿素超过8.0MMOL\L表明运动量过大,机体有潜在疲劳。
(3)血氨: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血氨变化相对较低,运动性高血氨是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
(4)尿蛋白:大运动量训练期,如果晨尿中出现蛋白,可能使疲劳或过度训练的表现。
(5)尿胆原:安静状态下高于2MG%,且连续2-3天,是疲劳的表现,应该调整运动负荷。
(6)HR:定量负荷后,恢复时间延长,基础心率加快是疲劳的征象之一。
(7)HB:大负荷训练后,血红蛋白持续下降或者近于正常值是疲劳的征象之一。
(8)血睾酮:在疲劳,过度训练,或者机能状态不好时,血睾酮水平下降。
(9)皮质醇:当运动后,血皮质醇水平仍高于安静水平,就会导致机体分解代谢过于旺盛,过高会抑制机体的免疫机能,出现感冒发烧症状。
(10)血睾酮\皮质醇比值:如果血清中比值出现大幅度降低,有可能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机体有潜在的疲劳。